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朱亚楼:鹦鹉的慈悲情怀


 2009/1/25    下载DOC文档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天神曰:“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月:“我固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这则故事体现了佛教慈悲利他的思想。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说,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慈悲实际上就是怜悯、同情。佛教认为,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要帮助他人得到快乐,就应该把他人的快乐视同自己的快乐;要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就应该把他人的痛苦视同自己的痛苦。这就是佛教提倡的慈悲利他的思想,《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受西方利己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当前,在部分人当中流行着利己主义或享乐主义的思想或行为。他们在利益面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要对自己有利,哪怕损害他人利益,也毫无顾忌;或者一味追求当前个人的享乐,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当然,现实之中也不乏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或许连佛教的一些基本常识也不甚了解,但是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却深入到了他们的心灵之中。一旦遇到自己可能服务于他人,或能给他人带来好处的事情,即便是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努力去做。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做这些好事时,觉得应该去做并非为了得到别人的回报,只是觉得做了这种好事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享受或心灵安慰。也有一些人是深信佛教的轮回解脱或因果报应的学说,认为善行一定有善报,恶行一定有恶报。在国外,自觉按佛教慈悲利他精神行事的人的数量不少,他们中有许多人己把按佛教的这种精神行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许多人在做这些“善事”时己不再掺杂为自己谋求今生今世或来世好处的私人利益动机。佛教的这种慈悲利他思想对鼓励人们扶危济困、造福社会民众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他人遭受痛苦或者身陷危难时,像那只鹦鹉一样因不忍同类遭殃,而不顾忌自己力量的弱小,往返于山水之间,忘记了辛苦。一只鹦鹉的力量虽然有限,但他的慈悲情怀却感动了天神,最后在天神下雨的帮助下灭了大火,救了山林之中的同类。面对灾难,多一些恻隐之心,付出你的一份爱心,那么我们的世界定会变成“人间净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文学创作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