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益西彭措堪布:大众传媒与精神病毒传播


 2011/9/10    下载DOC文档    

    一、大众传媒

  1、传媒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

  语言是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用语言来影响他人的观念和行为。

  古代社会,信息不发达,人们对世界的了解仅仅局限在生活范围里的小小地域,虽然也能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来了解世界,但这仅仅局限于极少数的富裕上层人士,大部分人难以获得学习文字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人们的思想也非常单纯。

  当今时代,信息和思想的传播与古代社会有巨大的差异,当今社会有一股巨大的舆论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取向,这个力量来自传播媒体。

  今天,电影、电视、广播、书报,以及不久前发展并广泛普及的计算机网络,是人类口舌的拓展,银幕荧光屏上虚幻的影像、空气中振荡的声波和纸上的文字无孔不入,铺天盖地而来,某个人或者某个利益集团依靠电视、网络的作用可以将其影响扩展到世界各地。

  电视和报刊上的广告影响着千家万户,大到人生的价值取向、求职取向、购买住宅、汽车,小到家庭主妇选择的锅碗瓢盆、衣装样式、颜色,外界传媒的言论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一起来就习惯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收听早间新闻;上班路上,喜欢买一张报纸阅读;当辛劳了一天要休息时,最容易想到的娱乐方式则是看电视。人们聚在一起喜欢谈论的话题,大多也是大众传媒赋予他们的信息,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电视剧的某个剧情。

  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大众传媒几乎难以适应,会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孤独感,不和大众传媒接触,会感觉犹如生活在孤岛上一般。人们受传媒的影响如同呼吸空气一样,既息息相关又浑然不觉。

  在这样一个方方面面都呈现着快速变化的时代,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去了解世界毕竟是十分有限的。今天人们了解世界的面貌大多依赖于传播媒体所传达的景象。比如,一个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对于美国的认识大多来自书报、影视等大众传媒。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亲身体验的世界,另一个则是媒体塑造的想象世界。

  2、媒体控制现代人的思想

  人们关注什么,讨论什么话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设置的。电视在黄金时段反复播报的消息,报纸在显著位置刊登的新闻,都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媒体通过图像文字的渲染和声音的不断播放,将信息浸入到人们的思想深层之中。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坏的,传媒中宣扬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动和判断,势必在人们心灵深处打下深刻的烙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活的价值标准深受传媒的影响。

  媒体中散播出来的信息是由媒体制作的,我们在报刊电视里看到的内容,在广播里听到的内容,在没有进入眼耳之前,是由媒体事先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该知道什么,该去谈论些什么,实际是受他人操纵支配的结果,我们所了解的信息和事件经过了他人的选择、过滤或改装。

  由此可知通过操纵传媒,可以操控公众的思想和行为,使得公众服从传媒中所宣扬的观念和意志。政治家和利益集团总是通过舆论宣传来达到推行其观点、开展社会动员、实施政治纲领等的各种政治目的。

  在现代社会,某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依靠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可以将其影响扩展到世界各地。政治家或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常常制造谎言掩盖真相,或对他人辱骂攻击,或者制造大量引起贪嗔痴的绮语,诱导民众误入设计好的圈套之中,他们依靠舆论宣传的力量,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存状态。在这里可以看到话语巨大的作用力。当传媒传播善论时,将引导人们趋于善良的行为,而当传媒散播恶论时,则将诱导人们步入邪恶之途。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纳粹帝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以及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即运用传媒大肆进行宣传,对本国群众制造谎言隐瞒事实真相,愚弄蛊惑百姓。他们宣扬鼓吹狂热的种族灭绝理论,对其他民族咒骂污辱,大肆散播侵略战争合理性的言论,由此激起人们的嗔恨,使这三国的无数民众迷失人性,趋之若鹜地加入到侵略战争之中,制造了大量惨绝人寰的杀人恶行。从这里可以看到妄语、粗语、绮语等语言恶业通过传媒对人类造成了深重灾难。

  二、广告与传媒商业化

  1、广告刺激物欲

  广告在这个社会到处都是,广告公司的策划者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做广告宣传,从电视节目中间插播,到城市中公共汽车的车厢表面、高楼大厦的楼面屋顶,在今天这个社会网络中生存的人要想摆脱广告的影响实在太困难了。

  在商业化的时代,商品制造出来以后,必须有人购买,而广告正是使人产生购买欲的手段。以汽车行业来说,电视中不停地播放各种汽车广告,报刊上有汽车专栏介绍各种汽车品牌的性能和价格,以此烘托汽车消费的气氛,通过大面积的宣传,购车的概念就会在人们大脑中落下印象,等到有了购车的经济实力时,自然就会去购买。

  广告策划和制作者,力图创造出在感官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的广告作品,色彩、视觉、用词、情节,都鲜明、醒目,标新立异,能在人们大脑中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商会打造各种概念,利用人心深处的物欲和虚荣心,来激起人们的消费热情和购买欲,广告后面的潜台词就是:购买。

  在商品促销方面,广告往往能起到神奇效果,一个普通商品花上巨额广告费用,天天在电视的黄金时段做轰炸式播放,商品的知名度就会立即飙升,商品的销售也由此大幅度增长。因此企业公司都愿意在广告宣传上投放大量的资金。

  广告是大众传媒生存的基础,是传媒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广告额的升高意味着媒体产业的业绩攀升,黄金时段的广告额在大电视台是个天文数字。在美国,广播电视企业的收入完全来源于广告,报纸和杂志70%的收入来自广告。

  以房地产这一行为例,许多报纸尤其是地方上的报纸都设有房地产专栏,据研究报告,2001年房地产广告占全年广告量的50%以上。一个楼盘开工以后,开发商会组织一批记者进行策划包装,制造概念。2001年3月,北京市某楼盘刚刚评上了“十佳楼盘”,就因楼板出现裂缝而被业主告上了法庭。这里媒体的公信度又有多少呢?

  广告中经常出现成功人士或者富裕温馨的家庭享用广告推介产品的画面,无形之中在人们心中塑造了一种理念:穿着名牌衣物拥有名牌产品,意味着拥有社会地位和人生的成功,而青少年则喜欢依靠名牌产品来炫耀自己,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

  企业和公司往往利用超级明星来做广告,以耐克球鞋为例,耐克公司请NBA超级巨星乔丹做广告,明星被媒体赋予超越凡俗的地位。在广告中,乔丹表现了他的惊人技艺,广告暗示因为拥有耐克鞋,使得乔丹如虎添翼,成为超级球星,一个人如果拥有耐克鞋,就会变得如同乔丹一样,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尊重。因为乔丹的名人示范作用,全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都渴望拥有带有“旋风”标志的耐克鞋,这给耐克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每年光卖“飞人”一款鞋就能赢利2.5亿美元,乔丹在耐克公司赚取的广告收入竟达1.5亿美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广告是推销商品最重要的手段。在推销商品的同时,也在刺激人的贪欲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广告的目的就是诱使人们去购买更多的东西,使人深陷在物欲享受中难以自拔,广告中也存在着许多虚假不实的地方,使人容易上当受骗。

  2、利益驱使下传媒娱乐业的操作过程

  传媒娱乐业是当今最赚钱的行业之一,美国经济出口赢利的50%来自美国娱乐业,日本经济的五分之一是由数字娱乐产业创造,娱乐的产值早已超过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美国《纽约时报》一篇专栏文章评论:“从1995年到2001年,(世界)500强中不少公司已经轰然倒地,但是那些文化娱乐集团却好像他们创造的米老鼠和恐龙一样,成为一张无孔不入,越来越大的获取财富之网。”

  媒体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想方设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人数众多的受众,这就是商业化时代传媒操作运行的规律。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可谓花样翻新,传媒制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制造出引人注目的节目,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个庞大丰富的媒体世界处处都有商业机制在运转,从开始的策划到中间的制作再到最后的发行,每一步都处于商业操作之下。

  以商业电影为例,商业电影的策划是以广泛的市场调查为基础,影片的情节展开,明星演员的阵容选择,里面添加哪种素材、哪种卖点吸引观众,电影制作后的大力宣传,都有一整套熟练的商业操作流程。今天商业电影这个视觉消费品如同汽车、电器一样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影视公司这种专业化的商业操作如同在打造犀利的欲望之刀,向观众频频挥击。

  为商业利益所驱动,影视的内容往往迎合并诱导人们的欲望,给人们作出行为示范。精神生活日益空虚的现代人需要一种外界附加的生活模式,以之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媒体极力宣扬追求财富的意义,电视报刊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风光,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生所求,如果你不这样去做就低人一等。

  影视中渲染的富丽堂皇的场面,穷奢极欲的行为,糜烂的生活方式,自然成了现实中人们模仿追求的目标。在这些光鲜夺目的欲望幻景面前,人们呈现出一种昏迷状态,传媒舆论如同发号施令者,现代人会情不自禁地跟随而行。这个时代的人就是这样,一方面标榜个性,一方面又成为媒体俯首听命的奴仆。

  了解了媒体幕后的操作机制,也就不会对媒体热衷于传播含有大量暴力、色情的内容感到吃惊了,因为这些刺激感官的内容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这一切意味着媒体的商机,意味着媒体的收入。

  有些媒体制作者总是挑人性脆弱的地方,在人的欲望中见缝插针,像暴力色情这类东西如同精神毒品,看几次就能令人上瘾,使人难以自拔。尽管影视片、文艺作品会根据市场导向变换花样品种,然而万变不离其中,其中的内核总是那些勾起欲望的东西。

  一次,在西方被称为传媒大王的默多克看到《太阳报》的头版全部刊登英国政府活动的报道和图片,大发雷霆,立刻将头版的责任编辑叫到办公室,怒斥道:“英国政府付了多少报酬给你,你为什么整版刊登英国政府的报道,而不是选一些具有挑逗英国人欲望的花边新闻,这样下去,报纸非要给搞垮不可。”在默多克的管理下,女性裸照和刺激性的言论充斥《太阳报》的版面。(《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一些传媒机制的制作意图和倾向。

  与媒体制作者精心策划制作的针对性、主动性相比,面对媒体的受众基本上是被动接受,人们很少去观察和思考媒体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对于政治家的言论和媒体所散播的舆论导向缺乏分析考虑,只是想当然地接受,对于娱乐节目只追求娱乐和感官刺激,也很少思考其中的危害,这种被动的态度,使得人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媒体的俘虏,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传媒的内容已经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意识中,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日常生活,这就是传媒的力量。

  3、当今世界娱乐化的痴迷状态

  在这个时代,媒体娱乐业打造了一个娱乐化的世界,处处都有歌舞演唱会,报纸上刊登着各种名人绯闻、希奇古怪的趣闻,影视中充斥着商业娱乐片,在各种文艺晚会、颁奖晚会上,明星光芒四射,即使严肃的新闻报道中也充满了凶杀暴力、天灾人祸的内容。

  古代社会人们心中的榜样是圣贤,人们希望通过学习圣者的言行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然而当今社会,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则是影视歌舞体育明星,从他们的着装、言谈到生活方式,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明星的体重、身高、爱好、生活习惯,是追星族热衷的话题,明星生活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娱乐记者记录下来,成为话题,明星是这个世界上被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人。明星是娱乐界打造出的商品供人消费,有关明星隐私的庸俗无聊的内容成为生活中兴奋的佐料。而有些明星也深知个中三昧,把炮制绯闻作为提升名气的重要手段,他们知道:不论事情真假,只要炒作散布流传出去,就能让人留意记住 ,有了知名度,就不愁片酬不愁出场了。

  一位青年女子通过一部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迅速走红,接下来其生活琐事都会成为电视报刊娱乐版的要闻,成为青少年谈论的焦点,接着开演唱会、出唱片、拍广告、拍影视剧应接不暇,收入可以超过亿元。明星攀升的出场费,奢华的生活方式,以及所到之处受人瞩目崇拜的场面,成为广大青少年心中的梦景,对于千千万万个少男少女来说,人生追求的目标就是能成为媒体所推出的明星。

  明星是娱乐业的灵魂和核心,同时也是娱乐业的摇钱树,电视台依靠明星可以吸引观众,提升收视率,进而带动巨额广告收入。电影往往因为超级明星的加入而使票房收入倍增。在商业比赛中,球星是吸引球迷的主要因素,正因为有了球星,人们才对商业比赛如此痴迷陶醉。明星们牵动着这个世界千千万万人的心。

  既然明星们能成为吸引观众的焦点,传媒机构自然不惜重金包装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明星,进行大面积高密度的宣传,让他们焕然一新闪亮登场,在电视报刊上频频露面,明星的生产和商品一样,经过娱乐界的种种培训、包装、宣传而推出,一个普通的凡人被打造成魅力四射超凡脱俗的“星”,变成大众的榜样偶像。即使一个不具唱歌天赋的人,只要唱片公司看准卖点,通过精心训练和包装,照样可以成为歌坛天王、天后,让无数青少年追逐迷恋。

  现时代,明星不是依靠道德、人格的突出表现而成为大众的表率,而是建立在媒体商业性的浮华包装之上。媒体对明星的展示这个商业操作手段,推动了只重外表包装、不重精神实质的社会风气,表面富丽堂皇光彩照人成为名利场的必要资源,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却被人们遗忘了。

  娱乐化的媒体世界带给人们的是虚假的欢乐气氛,有意无意中淡化了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景。这个世界,表面繁华的物质生活之下是人们沉重的生存压力,人们被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来,强烈的竞争使人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媒体世界很少去反映真实世界中城市人单调乏味的机械式生活,也很少去反映下层农民、下岗工人度日艰辛的实况,也少有反映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这些本是当今世界大部分人的真实景况,遗憾的是在媒体中,很难听到他们的真实心声,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媒体用大量版面去报道庸俗的明星绯闻丑闻,热衷于渲染个人隐私,这些内容对人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

  娱乐化只能起到粉饰麻醉的作用,将人们的注意力牵引走,但对人类的生存困惑却起不到丝毫作用,相反它掩盖了生存的痛苦,使人们对善恶因果麻木不仁,忘记了现代人内心世界的迷乱和无有归宿。

  我们看到步入时代前列的许多高端科技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感官需求而产生发展的,在这个数码网络时代,电脑、互联网、电视、光碟、视听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扩大容量,为人们推出了一层层虚幻的感官泡沫盛宴。这种使人的感觉时时处于兴奋状态,挑动人的“感官”的产业,被世人称为“注意力经济”,大力制造能引起感官刺激的内容和设备的商品,成为商家扩展市场份额赚取高额利润的密诀。在世人浸泡于感官享受的同时,商家正大把大把地数着钞票。

  《普贤上师言教》中说:“意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一切轮回迷乱显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譬如:眼识贪执于色故,飞蛾亡于灯火中;耳识贪执于声故,野兽死于猎枪下;鼻识贪执于味故,蜜蜂缠死花丛中;舌识贪于香味故,鱼儿钓于铁钩上;身识贪于所触故,大象陷于淤泥中。”

  同样的道理,在人们纵情声色享受沉浸于影视歌舞娱乐的同时,意识也深陷于散乱中,而且极容易挑动人内心的贪嗔痴烦恼。遗憾的是,沉浸其中的人们很难觉察到其中的危害。


  三、影视片的负面影响

  1、影视片制造欲望幻境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得日益冷漠,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人们想改变沉闷单调的生活,往往依靠影视中的视觉刺激,内心的交流也往往通过影视中的情节来宣泄,人变得越来越麻木,需要外界虚幻的景象激活,大堆大堆的精神鸦片成了人们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动力和乐趣的来源。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场景情节在影视中应有尽有,满足了人们内心欲望的渴求。

  人们利用现代科学的声光技术制造出光怪陆离的幻觉世界,快速闪动变换的画面,较现实景象更加艳丽的色彩,高清晰度的音响效果和变幻莫测、难以预料的情节,为观众制造了一个梦幻世界,人们由此可以浸泡在感官的迷幻之中。

  影视世界如同一个盛满欲望的杯子,人们希望从中吸上几口,来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可是透过这些欲望幻景,现代人疲倦的心性不但得不到休息,反而更加迷乱。

  在影视中,人们看到对暴力赞美的诗篇:在特技镜头下,人类相互残杀的动作犹如舞蹈,被屠杀者的鲜血如同五月大地上盛开的鲜花,借助现代科技的声光技术和电脑特技,加上流畅的剪辑,枪战和杀戮的场面被美化得如艺术品一般。

  在动作片中,残暴乖戾成了英勇果断,为所欲为成了自由个性,罪恶行为被粉饰成人们效仿的对象,制片者用华丽精巧的包装制造了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这里善恶交换了位置。

  在人物方面,影视中黑社会的头目往往被塑造成高大英俊、头脑冷静、充满权势威力的形像,为了突破简单化,人物个性往往表现成多重性格,既有其残酷的一面,又富有同情心人情味,对同伙讲义气,对死敌毫不手软。这种人物与现实中的平凡人形成鲜明的对照,自然而然成为不少青少年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青少年误认为黑社会的生活惊险刺激。

  据2004年10月24日《时代商报》报道,沈阳市教育部门提供的一份官方调查报告,在青少年群体中,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是崇拜父母人数的2倍。影视中的黑社会组织通过各种犯罪行为获取巨额财产,过着奢华的生活,也使许多人心生羡慕,而忘记了黑社会种种恶行对社会的危害。

  2、电子游戏、影视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在电子游戏的世界中,充满了杀戮和战争的情节,现实世界的武器和杀人手法,在这里应有尽有,人们坐在电脑前成了战争和杀戮的虚拟参与者,体验着虚拟的屠杀过程。这里没有真实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有的是紧张刺激,恋恋不舍。软件设计师想方设法令画面清晰逼真、声形并茂,并且设计出各种关隘,以激起人们的征服欲望,使人一玩就容易上瘾不能自拔。在世界范围内,有多少少年儿童天天沉迷在这些充满了暴力的游戏中,以至于忘记了正常的学业功课?

  据报道在中国9千万网民中,至少有4千万中国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中不能自拨。

  有的少年儿童玩得沉迷之时,可以几天几夜不出网吧门,有些电脑店的老板专门给上网的人准备好快餐和休息的地方。“如果人可以不睡觉的话,我愿意每天24小时都在网吧。打怪、杀人,多有自豪感!”这是一位少年对记者所说的原话。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数日上网不停,甚至死在电脑桌旁的事例。
  2004年12月27日清晨,一位家住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的初二学生,从家出来坐电梯上第24层,然后攀登铁梯爬到楼顶,依照网络游戏中出现的情景,从楼顶飞跃而下。

  这位13岁的少年在遗书中写道:“我崇拜SHE、守望者,他们让我享受到一种快乐的感受。我有三个知心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这些名字都是网络游戏《魔兽争霸》中的人物,这位少年在生前根据网络游戏,写了8万字的游戏笔记。

  在此之前11月25日早晨,这位少年对父母谎称学校有竞赛,然后和同学一齐钻进网吧,沉浸于网络游戏世界之中,直到第二天下午被母亲发现。

  这位少年患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症”。“网络成瘾症”类似于烟、酒、毒瘾,一旦上网成瘾,通常无法摆脱上网的念头,即使不上网,脑子里也会时时想起网上的情节和内容,玩游戏的少年儿童成天想的就是如何想方设法过关,一旦离开网络,会感到心情紧张,平时情绪低落焦虑,不适应现实生活,整天无精打采。一旦网瘾被挑动起来,又会难以忍受不顾一切要上网。一位病人写道:“我知道我的婚姻已经破裂,但我对此无动于衷,只要我进入聊天室,我感到我是一个活人,但我一退出,就觉得与死人无异。”

  在网络游戏中有时有几十万人同时在线,如果在虚拟世界中玩得好,就好象现实世界中的英雄一样有自豪感。这些孩子在电脑的虚拟世界里如同身处真实世界一样。孩子年幼无知,可是家长却深感不安,一旦孩子上网成瘾 ,荒废了学业,则成为父母难以拔出的心痛。

  对于少年儿童而言,由于他们没有进入社会圈子,涉世不深,对造恶的行为没有亲身体验,然而通过影视镜头,他们目睹了这些罪行。尽管影视片整体上在讲述虚幻不实的故事,然而局部细节却表现得异常逼真,各种恶行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恶业作为当事者的经历体验,被散播到银幕、电视机前每个观众面前,这时传媒将造恶情景从陌生地带传入人们的视野。影视中杀盗YIN等恶行的镜头完全如同真实场景,人们一旦模仿而为,即成真正的恶业。尽管媒体都会否定其教唆作用,然而无形之中充当了教唆和示范者的角色。

  正是受影视片和电子游戏的影响,西方国家的许多中小学生都学会了影视中的凶残行为,在学校里开枪打死老师和同学。在美国,每一个半小时就有一个小孩被枪打死,每天有13.5万名学童带枪去学校。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利特尔顿镇考伦宾中学,两名高中生用半自动冲锋枪和半自动手枪杀了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并击伤另外数十人,最后两人饮弹自尽,造成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惨案。

  在中国,许多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也非常严重,有的杀人手段非常残忍,甚至有杀害父母亲友的,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往往一怒之下酿成血腥惨剧。这里媒体起了暴力示范作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南方都市报》2005年3月4日报道:

  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阿龙接到广州来生活,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有什么话可说,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

  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千块钱来赎人,最后压低到6百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小文家长随即报警。阿龙的行为犯了故意杀人罪,考虑到阿龙犯罪时没有满18周岁,广州中院从轻判处阿龙15年有期徒刑。

  事后,法官认为阿龙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阿龙的父母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而阿龙自己平时沉迷于渲染暴力的录像影碟,潜移默化,受到不良的影响,才酿成弥天大错。

  3、影视作品如何影响人的心态

  许多人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是用来娱乐的,用来放松日常生活紧张的压力,作为一个成年人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影视中的故事都是虚假的,不必当真,不会有那么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大量的凶杀镜头,大多数人也许不会像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那样做出极端的罪恶行为,然而因为长期的耳闻目染,内心容易渐渐变得粗暴易怒没有耐心,变得漠视生命,一旦和他人发生争执,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以暴力的手段解决争端。

  由于经常目睹凶杀镜头,看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那么轻松频繁的杀戮,就会觉得杀生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可怕。而且影视中有些罪犯常常逍遥法外,并没有受到处罚,因此认为现实生活中杀人杀生也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不知不觉之中就淡化了杀人杀生的严重后果。

  上面我们就影视传媒中的暴力因素对人们的影响作了较细致的分析,同样可以分析影视传媒中其他恶行的不良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制约,人们内心的阴暗面受到必要的抑制,然而埋藏在人心深处的各种欲望和破坏力却在影视中得到充分的渲染,这些阴暗面散发出来,就如同飞鸟衔着种粒散播到田野中一样,渗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一旦遭遇到相应的环境,因缘具足,就会生根发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各种危害。

  这些负面内容对人的影响也许当时体验起来不一定十分强烈,往往容易掉以轻心,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通过长年累月的浸染,内心深处就会慢慢形成串习力,慢慢将一些恶习接受下来,认为这些恶习也很合理,而人的习性也就慢慢转变了,当今时代许多人模糊了善恶界限,其原因就在此处,媒体对人的影响真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怙主法王如意宝曾教诫弟子:“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有许多外境极具诱惑力,极易诳惑,煽动人的贪嗔烦恼。修行人必须十分注意,不让自己接触这些环境。一旦接近,凡夫确实难以对治烦恼,尤其是电视、电影,绝大多数是引发众生自心烦恼之因缘。当然,要求你们根本上断除这些,有些人可能有困难,但希望每一个想调伏自心的修行人,应该把握自己,不要去看……。”

  《入行论》云:“无义众闹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做为一个修行人,在面对影视歌舞时,身临这样的处境,一定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自己的正知正念,不要让自己的心念跟随这些外境散乱、贪着。

  四、精神病毒的传播

  1、社会良知的缺席

  在当代世界的话语图像中,表现恶是一种风尚,有人绞尽脑汁、淋漓尽致地表现各种罪恶行为,热衷于描述各种人间丑态。善则显得单薄,很少有人去细心刻画表现,对于人性中光明善良的一面,人们往往缺乏耐心和兴趣去欣赏赞叹。千百年建立起来的传统美德,被有些人视为保守落后,往往反被嘲讽 ,坚持操守恪守律仪的人也被认为死板守旧,容易被社会淘汰。媒体中大量充斥着庸俗无聊和负面的内容,长期浸泡在其中,必然深受影响,如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004年9月6日晚,恐怖分子在俄罗斯别斯兰市一所学校劫持了数百名学生,致使三百多名学生死亡,二百多名学生下落不明。但是就在这天晚上,中国某大型媒体的某套电视节目在播放俄罗斯人质危机的新闻报道时,屏幕下滚动播出这样的字幕: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危机中一共有多少人丧生,答案A××人;B××人;C×××人……参加的方式:×××用户发送答案至×××,×××用户发送答案至×××。这家电视台竟然拿灾难中的死亡人数作有奖竞猜,既给观众做娱乐活动,又增加自身的商业收入。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传媒的一个标本吧。

  其实,大众传媒只是中介物,这些传媒产品是由人制作操纵的。作为社会的统治阶层,要利用传媒来控制大众的舆论和思想走向,以达到统治的目的。在现代这个商品化的时代,话语的权力更多地集中在西方大媒体集团的巨头手中,这个世界的语言走势和话语权力被他们操纵,这些强势者统治了人们的思想。今天媒体的商业气息越来越强烈,舆论被商业巨头操纵,传媒被商业化,因此在社会舆论中追求利润、追求金钱变成这个时代天经地义的美德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看媒体中时常出现的各种迷惑人心的言论,各种刺激欲望的文字和镜头,这些不都是有知识有技术的人炮制出来的吗?其策划者有知识精英,而制作者则是媒体各行业的技术人才。

  这个时代多少知识分子已经成为资本家、商人挣取利润的工具,知识分子在宣扬追求人身自由、个性解放的同时,自己反而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在物欲面前同样显得脆弱不堪。古代“文以载道”的风尚已经被金钱砸得粉碎,许多知识分子日益淡忘了本应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丧失了作为社会良知的身份,不是为挽救世道人心而大声疾呼,反而堕落成替各种利益集团摇旗呐喊、鸣金开道的侍从,在欲望面前迷失了方向,以各种偏见、邪说误导着人心趋向罪恶的深渊。

  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为罪恶辩护的理论,社会学家赞扬性解放,认为这是社会进步人类追求自由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运用自己的身体追求快乐的自由;经济学家认为贪污腐败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可以推进经济的增长;还有人认为影视中的暴力行为,体现了人的自由和张扬个性的美,吸毒是个人自由,他人无权干涉。实际上诸如此类的言论经常在一些媒体中散播。

  在这个丰富的媒体世界中,人们还能听到微弱零星的为正义呼唤的声音,那代表着这个世间的良知尚未泯灭。

  2、大众传媒的果报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反映了前人为文慎重的态度,因为文章一旦成文发表印刷,就意味着其中的思想观念将深深植入阅读者的内心。平时说话,听众可能只是一个或几个人,而言论一旦变成文字,成为报刊、书籍、音像中的内容,影响就深远多了,不但读者人数众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事实上,大众传媒在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社会风气的日渐败坏和传媒的宣传渗透息息相关,人们或许会惊讶,在短短时间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竟然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无孔不入的媒体在起着催化的作用。

  再来看看这类业果的严重程度,经由大众传媒散布的烦恼种子,在自他相续中生起多少贪嗔痴的烦恼,那么其罪业就有多大,这些严重的业果势必落到制作者、传播者的身上。与单独造口业有所不同,这其实是一个集体在共同制造罪业。可是这个世界的媒体策划者、工作者、文章的作者中,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个道理呢?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早已把这些利害关系和职业道德抛在脑后,这些人的未来要承受什么样的果报?真是令人畏惧。

  3、远离迷乱话语保持内心宁静

  从大众传媒中播出的信息,如同滔滔不绝的洪流,这个洪流正在不断扩展,我们看到信息在无节制地繁衍,互联网信息的流量在不断增大,报纸在不断增版,电视频道在不断增加,卫星电视二十四小时传播,书籍的种类日益增多,这个信息洪流如同四面八方没有规律生长的蔓藤,人们难以分辨哪些是生存的基本元素,哪些是对人生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往往看得眼花瞭乱。

  表面看来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大量的信息却是垃圾。一个人一天中所见所闻的内容有多少与安身立命息息相关?有多少可以使人变得情操高尚?所谓言为心声,那些杂乱无绪的信息,正是当代人内心世界杂乱无章的反映,反映出现代人内心世界飘摇不定,没有坚固信念,只好通过速度加快和数量膨胀来掩盖内心对生存世界的慌乱和无所适从。这些泛滥的话语正是现代人内心深处日益炽盛的贪嗔痴等烦恼的显现。

  如果没有媒体的鼓噪,一个人的内心容易得到纯净,在与传媒隔离的偏远地区,人们过着单纯质朴的生活。现代媒体向人们的思想灌输了庞大杂乱的贪欲信息,致使现代人的分别念成倍增长,难得有片刻安静。为世人所称道的信息量,有时会变成制造精神折磨的因素,人们思绪的杂乱很大程度上源自外部信息的干扰。如果身旁有巨大的噪音,人们会将这个噪音的声源关闭,同样的道理,面对煽动欲望制造精神混乱的噪音,人们最好是远离它们,以保持内心的宁静。

  4、慎防恶业通过媒体传播

  世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对病魔避之唯恐不及,而对病毒更是深怀恐惧,比如对艾滋病病毒、疯牛病病毒、SARS病毒等各种病毒的传染扩散,可谓谈虎色变,基于这种恐惧心理,人们有意识地对传染病采取严格控制的措施。

  在前不久发生的非典传染病流行期间,全世界都在密切注视这个前所未有而传染性极强的病毒,人们想方设法控制病毒的传播,切断隔离传染源,不让病毒在人群中流行开来,因为一旦病毒扩散,就会威胁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安全,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然而对于思想上的病毒,人们的警惕戒备之心却显得过于松弛,防护措施太薄弱了,甚至有时毫不在意、放任自流,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竟然被许多人看作是现代文明思想自由、开放的一面,反之则被视为是压制思想、言论自由。那些暴力、凶杀、色情、煽动物质欲望、欺骗愚弄等等方面的恶见恶行,每天都在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报刊、书籍中传播,或明目张胆,或精心包装,或暗中隐藏,这些烦恼病毒无时不在无孔不入地吞噬着人们的灵魂。在这种精神病毒的包围圈中,有多少人的心理还能保持健康向上呢?

  由于精神病毒不像生理病毒那样短时间内即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甚至夺去生命,因此,人们往往轻视,视而不见。然而由这些病毒所滋生的烦恼,将深深折磨人们的心灵,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丝毫不亚于生理疾病。精神世界烦恼病毒的侵袭,会改变人们内心世界的面貌。

  导致传染病流行有三个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染病毒的受者,中间的传播途径是指空气、水源、食物、人体接触等病毒赖以传播的方式途径,病毒是通过传播途径这个中间环节散播开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内心世界的病毒传播,其传染源是贪嗔痴等烦恼,而传播媒体则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今天依靠大众传媒这个放大器,致使这个时代烦恼病毒的散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严重得多。

  在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如果控制住传播途径,就能有效地把疾病传播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如果听任其漫延,病毒传播一旦超过一定界限,就会暴发大面积的疫情,再要控制就非常困难。面对精神病毒的散播,人们应该如同控制生理病毒一样,高度警惕严阵以待。

  5、现代人应加强对烦恼疾病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感觉到心情沉重压抑,心烦意乱,有时会难以自控地去制造恶业,内心经受着难以言述的精神痛苦的折磨。对于精神上的疾病,极少有人去反思它来自何处?是如何被引发产生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们在这些方面往往感到茫然。

  让我们进一步观察对照人们对待生理疾病和烦恼疾病的态度。对于生理上的疾病,人们往往会利用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做各种体检化验,分析诊断病因和病况,以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这种对生理疾病的研究探索,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然而,对于“治疗烦恼疾病”这个与世人息息相关的问题,世间的学问却几乎是空白。在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理论是最完善的理论,但世间人却置若罔闻,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