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供养大小等观待发心差别之理
供养大小等观待发心差别之理 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无余财物,应如是行。如现实有而不能舍,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等同博朵瓦云:“于一秽螺杯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旃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 又比如有一种说法:“供养也不是依赖供养物,而是在于自己的信心。”如果有信心,用曼陀罗与净水(供养曼茶),以及无主人所摄持的各种供养具等,都可以供养,在没有其余财物时,应当这样行持。但如果自己现在实有财物却不能施舍,反而引用《入行论》的语句说:“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这就如同博朵瓦尊者所说:“在一个肮脏的螺碗中,稍微放入一点香草,口中却说:‘栴檀、冰片、妙香水。’此即生盲欺骗明眼人,过患极大。”十方常住三宝能无障碍地照见众生内心,如果自己明明有财物,但因悭吝而不能施舍,口中却说没有供财,此即欺骗三宝,犹如生盲欺骗明眼人一般。 以下引公案说明“供养大小观待发心”之理: 昔日有位女居士到寺院作供养时,将仅有的两文钱捐给寺院,当时方丈亲自出来为她忏悔。后来这位女施主被选入宫中,成为皇帝的妃子,一次,她携数千两黄金前来供养寺院,但方丈只让徒弟为她回向。女居士便问:“以前我供养两文钱,师父亲自为我忏悔,现在供养数千两黄金,师父却不来为我回向,这是何缘故?”方丈告诉她:“以前供物虽然微薄,但你的供养心十分真诚,若非老僧亲自为你忏悔,则不足以报答。现在供物虽然厚重,但供养心不如以前,所以叫人代为忏悔就已足够。” 由此公案可知,供养大小不是随外在的形相,而是随供养心的差别,所以本论说:“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阿底峡尊者曾经教导弟子,西藏的水清净甘美,举世无比,哪怕只是以此水供养三宝,也能积累巨大资粮。《贤愚经·宝天因缘品》记载:毗婆尸佛时,有位穷人在没有钱财的情况下,以少许如珍珠一般的白石供养僧众,因为具足信心与恭敬心,而感得九十一劫中,享受无量福报。因此,只要具有信心与恭敬心,则以曼陀罗、净水、无主物等都可以供养。但是如果自己的资财具足,则应以众多、精美的供品供养三宝,才是如法。否则,仅仅希求自己的受用广大善妙,而以微少、下劣之物供养大恩三宝,尚且不如世间人请客送礼大方,此即内在无贤善之相,并非真诚的供养。 《大智度论》中有一则公案: 昔日大月氏弗迦罗城有位画师,前往东方多刹施罗国,他客居外国以作画谋生,十二年中挣得三十两黄金,当他携带酬金返回故乡弗迦罗城时,听到击鼓作大会的声音,便前去观看。当他见到僧众时,生起了清净的信心,就问维那:“需要多少钱才能为僧众供斋?”维那说:“三十两金子就足够了。”画家便将仅有的三十两金子交给维那说:“帮我供斋一日,我明天再来。”于是空着手回家。妻子问他:“你出门十二年,有多少收入?”他说:“我挣得三十两黄金。”妻又问:“黄金现在何处?”画师答:“全都变成了福田的种子。”妻问:“什么福田?”他答:“供养了僧众。”妻子气愤而捆缚丈夫,将他送往官府治罪。断事的官员问:“你有何事?”妻说:“我丈夫失心狂乱,不怜惜妻儿,将十二年作画所得三十两黄金全部送人,我按照法律将他绑来,请求处理。”大官问画家:“你为何不将酬金供养妻儿,反而送给他人?”画家说:“我因前世不修功德,导致今生贫穷,感受诸多辛苦。今生有幸值遇福田,如果再不种福,来世仍然贫穷,贫贫相续,没有解脱贫苦的时候。我现在想彻底顿舍贫穷,所以将黄金悉数供僧。”大官本来是优婆塞,信佛清净,闻言之后赞叹:“真不容易!将辛苦所得少许财物全数供僧,你真是善人。”大官说完就脱下所佩戴的璎珞和所乘的骏马,连同一聚落,都赐给穷人。 与有钱不能施舍而欺骗三宝的人相比,公案中的画家深信因果,对僧宝的供养心非常猛利,将十二年的积蓄尽供僧众,这样难舍能舍,获福最多。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