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教禅坐
讲者/圣严法师
目 次
=======
=-=-=-=-=-=-=-=-=-=-=-=-=-=-=-=-=-=-=-=-=-=-=-=-=-=-=-=-=
以下 ●代表完全刊登
○代表部分刊登
其余内容则未刊登在本电子文件中,敬请参阅原书
=-=-=-=-=-=-=-=-=-=-=-=-=-=-=-=-=-=-=-=-=-=-=-=-=-=-=-=-=
●自序
○一、禅修方法指导
● (一)禅修重在体验
● (二)禅修入门方法
1.暖身运动
● 2.头部运动
○ 3.七支坐法
● 4.放松身心
● 5.数呼吸
6.数佛号
● 7.调心方法
○ 8.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 9.打坐注意事项
(三)经行.立禅
1.经行方法
2.步步为营
3.立足点和方向感
4.立禅
● (四)对治妄念.禅修与神通
● 1.对治妄念
● 2.禅修与神通
○二、一般佛法开示
(一)佛与菩萨
(二)活在现在、佛在现在
● (三)惭愧心
● (四)拜佛的意义
(五)蒙山施食
(六)发愿
(七)四弘誓愿
(八)皈依三宝
(九)感恩
(十)三宝恩
(十一)回向
● (十二)因果.因缘
● 1.因果
● 2.因缘
● (十三)戒、定、慧三学
(十四)身、口、意三仪
● (十五)人成即佛成
三、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四、结营前的综合讨论
(一)各组心得
第一组报告:从此勿走冤枉路
第二组报告:死而复苏救了人
第三组报告:自己有福学修行
第四组报告:应病给药好医生
第五组报告:悲智兼顾利益人
第六组报告:把智障儿当菩萨
第七组报告:行住坐卧皆是禅
(二)师父结语:安全的方法与正确的观念
●五、禅修的功能
1.菩萨的意义
2.身心的放松
3.打坐的功能
● 4.打坐的反应
● 5.气动的现象
● 6.灵动的现象
● 7.幻觉的现象
● 8.自我的肯定
● 9.自我的成长
● 10.自我的消融
附录:法鼓山社会菁英禅修营活动日程表
自 序
从一九九二年二月十日至十二日之间,我在法鼓山举办第一届社
会菁英禅修营以来,到今年一九九五年十月十日结束第九届每次三整
天的禅修活动为止,已历三个半年头。参与的人数,从第一届仅四十
位社会各界的名流,到第九届的成员一百零五人,总数已有四百七十
六位,都是来自政经、工商、学术、文教、传播、演艺等各界的社会
杰出人士。
每届结束之时,都有人建议,不要使用「社会菁英」来称呼他们
,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该用什么更适当的名称来标示他们,他们若不是
各界管理层次的领袖人物,便是对于当今社会深具影响力的优秀人才
。
每届结束时,大家都会提出同样的希望,盼能将我在禅修营中的
开示,印刷成书,好让他们参考使用。这样的禅修课程,我和我的出
家弟子们,提供的是:尽心尽力的服务精神,正知正见的佛法观念,
安全实用的禅修方法。在短短的三天之中,除了每日的作息时间表之
外,仅有课目的五个主题:
一、实用的禅修方法。
二、健康的禅修观念。
三、因人而异的禅修层次。
四、洒脱自在而又精进不懈的禅修精神。
五、以禅者的修养活用于自我的调适及环境的因运。
我虽全程担任指导禅修的角色,扤未备任何书面的讲义。因为课
程的功能虽相同,每届禅众的背景根器则互异,我的授课内容也不能
没有差别。所以无法编定刻板式的教材课本。故也未将每届的授课录
音带整理成文。到了第四届圆满后,有一位苏丽美居士,发心将一九
九三年九月一日至四日间的录音带,全部抄录编集,用电脑打字成了
文章,送我过目,有感于她的热心,经我删修润饰之后,便是本书第
一至第四章内容。
一九九四年春,我从台北回到纽约,也在东初禅寺举办了第一届
华人社会的菁英禅修营,由于场地及时间的因素,只能将我在台湾三
天的课程,浓缩在一天之内授毕,效果也还不错。故由戴玉冰居士,
录音整理成稿。那便是本书的第五章了。
本书即行面世,略述因缘,聊以为序。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日晨 圣严序于台北市北投农禅寺
CHAP1.00 禅修方法指导
CHAP1.01 (一)禅修重在体验
CHAP1.020 (二)禅修入门方法
CHAP1.021 1.暖身运动 <详见原书>
CHAP1.022 2.头部运动
CHAP1.023 3.七支坐法 <详见原书>
CHAP1.024 4.放松身心
CHAP1.025 5.数呼吸
CHAP1.026 6.数佛号 <详见原书>
CHAP1.027 7.调心方法
CHAP1.028 8.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详见原书>
CHAP1.029 9.打坐注意事项 <详见原书>
CHAP1.03 (三)经行·立禅 <详见原书>
CHAP1.04 (四)对治妄念·禅修与神通
┌──────────────────────────────┐
│ 禅 修 方 法 指 导 │
└──────────────────────────────┘
-.-.-.-.-.-.-.-.-.-.-.-.-.-.-.-.-.-.-.-.-.-.-.-.-
禅的修行方法,
原则上不出调饮食、调睡眠、
调身、调息、调心等五要素,
其中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了调理身心,
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与统一。
-.-.-.-.-.-.-.-.-.-.-.-.-.-.-.-.-.-.-.-.-.-.-.-.-
(一)禅修重在体验
诸位菩萨来法鼓山参加禅修营,除了听闻佛法之外,就是要学习
禅修的方法,用来达成发明自我的目的。
禅是什么?从字面的意义看,禅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
法达到入定的境界。禅的内容,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
身去体证。
就像一个从未看过、吃过芒果的人,无论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颜色
、形状、味道,他都无法领会,除非他亲自去品□。又如盲人问色,
一个双目从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么情况?就有人告诉他像
白布、白纸一样的白,有人告诉他像白鹅、白鸽一样的白,也有人告
诉他像白雪、白粉一样的白。结果这个盲人糊涂了,他原以为白色的
洁白应该是很单纯的,怎么大家把它说成那么复杂呢?原因是从未见
过白色,所以任人怎么说,他还是无法想像。
对于尚未进入禅门的人,禅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东西,也
无法依靠语言文字的说明来了解它。但语言文字却能引导或指示初学
者如何去亲自体验它。因为禅的经验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要靠自己品□。
(二)禅修入门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
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
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
1.暖身运动
一般所讲调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
还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谓的坐禅、行禅、立禅、卧禅
在坐前和坐后也需要有运动及按摩做辅助。我们的身心若要健康
,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及按摩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
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使生理
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
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
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对调身的方法,是要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我们所教的运动,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度,乃至仅容
身体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块空间,也就够了;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
弱,都可以安全的练习。
早上起床后,未活动前勿打坐,应先做一套简易的暖身运动,让
筋骨松软后再打坐。
=======================================================
转档注:以下的详细方法从略,敬请参阅原书。
最好是亲至道场学习,以确保稳当的禅修。
=======================================================
2.头部运动
每次坐禅之前,不论有否做上述之暖身运动,均需作下述的头部
运动。
坐下蒲团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
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步骤: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②头向右倾,再往
左倾;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④头顺时针方向,向前、向右、
上仰、左转,再逆时针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转。每个步骤身
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
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
;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做完头部运动,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脐下约三指)处,双手两
拇指相触,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气,接著慢慢吐气并向下弯腰,
双掌压小腹帮助把气吐出,直至气完全吐完,连续做三次深呼吸。做
深呼吸的目的在使体内的浊气排出,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
环顺畅。
3.七支坐法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
。所谓七支坐法是:
(1)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
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②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
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
,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
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
=======================================================
转档注:以下的各种坐法从略,敬请参阅原书。
=======================================================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
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
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
(2)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顶天垂直
,下颚内收,颔压喉结。
(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
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
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
(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
的一点,不是要看什么,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
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著极为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
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
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
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著依存的关系。
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
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
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
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
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现在请大家起立一起练习打坐前的运动。做好运动之后,坐下来
做头部运动和深呼吸。
4.放松身心
一般的圆蒲团,不宜整个坐满,看个人情况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
之一,以利于腰干之挺直;腿下置硬软、适中的方垫。打坐时身心要
完全放松,所以身上尽量不要戴项练、手表或眼镜等物品,最好穿宽
松之衣裤,腰带放松,让身体完全无压力负担。
大家坐好之后,开始把身体放松,在心里依序告诉自己头部、眼
球、脸部肌肉、颈部、肩部、双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松,把
重心放在臀部,把气沉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肤都要完全放松,只
要有压力就会紧张,紧张便会影响神经系统,乃至于消化及分泌系统
。
身体完全放松之后,眼睛微张约二、三分眼,眼球不要用力,头
脑不想任何事,脸部肌肉放松略带微笑,心里要有喜悦感,舌舐上颚
、下巴内收、腰椎挺直,两个手在脐下结法界定印,左手掌上、右手
掌下、双手两个大拇指相接。之后便不再注意身体,将重心放在臀部
和坐垫之间,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时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交给
方法。
如果有瞌睡或昏沉的现象,把眼睛睁开睁大,等精神好了再微闭
。注意呼吸是非常无聊的事,容易昏沉或胡思乱想,脑中妄想纷飞。
我们应该上课的时候专心上课,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
心睡觉,做任何事都要把心专注其上。
5.数呼吸
注意呼吸时间久了,可能觉得很无趣,现在教给各位另外的方法
:①数呼吸(数息法),②念佛号。这些方法同样是要达到心无二用
,令心念专注之目的。
先练习数呼吸,注意呼吸之出入。一般人呼吸,出息时间较长,
入息时间较短,所以我们数呼吸时,只数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
出的时候数一个数目,到了吸入的时候,仍停留在该数字上,到下一
口气呼出的时候,才换下一个数目。
平常人每分钟呼吸大约十四至十六次。不能故意控制呼吸,否则
胸部会不舒服。
当打坐经验相当丰富之后,呼吸自然会逐渐慢下来,到每分钟四
至五次,那已经要入定的程度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钟十次,心已经
相当安定、平稳。
如果呼吸急促必然是非常烦闷、恐惧、急躁、兴奋的现象。呼吸
和脉搏是息息相关的,呼吸有问题,脉搏必然也会有问题;脉搏快呼
吸也一定有问题,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数息法是在每一个出息时数一个数字,从一数到十,然后重回到
一再数到十,周而复始,反覆地数。数息的时候,一旦起了妄念或杂
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得重回到一数起,因此往往无法顺利从一
数到十,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而不自觉。开始数息可能觉得
新鲜,等数了一段时间后也会觉得无聊,所以要练习著对于每一口气
的每一个数目,经常保持新鲜感。
6.数佛号
有些人不数息,呼吸很正常,一旦数息,呼吸便急促不自然。如
是这样,可试试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
=======================================================
转档注:以下的详细方法从略,敬请参阅原书。
=======================================================
7.调心方法
调身、调息、调心的调,就是调整的意思。打坐时候的动作、姿
势与调身有关;调息则与呼吸的出入有关。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
而然会平静下来。心息相通,心能平静,各种胡思乱想,种种心理活
动及冲动,自然也会稳定下来,是为调息、调心。
念佛与呼吸无关,与调心有关。心绪非常昏乱,念佛可以念得急
促,心绪相当平静,念佛就当缓慢。念佛数数也是从一数到十,再回
头重覆的原因,是为防止变成机械式的数数,即口在数数,而脑在胡
思乱想,数目却仍数得很好。我们从小就已会数数,这就是为什么有
人数息时一不小心,一数就数到一百、二百,并认为数到二百比数到
十还容易。
每十个数字要回头一次很麻烦,但我们的目的不在数数,是要使
我们的心随时随地专注在一点上,不离开这个范围。亦即心不离开我
们用功的方法。数息不离呼吸出入的感觉,念佛不离佛号,也就是把
心收回来摄在一点上。其目的是希望达到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肯定的功能。
若对自己的心念活动不清楚,即表示对自己是不够了解的;若对
自己的了解愈深刻,则对自己的信心便愈坚固,能发挥的能力也愈强
大。对自己愈不了解,愈容易做错事、说错话,那是因为心不由己地
胡思乱想,口不择言地胡说八道,身不由主地轻举妄动,这些在在都
显示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无法掌握自己。
想避免发生这些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现象,就必须认识自己、了
解自己、肯定自己,对自我了解愈清楚,发生错误的机会就愈少;相
对的,自我的思考、判断及言行举止,也会愈正确。当我们对自己的
心念愈能掌握,对自己的信心便愈加强,就能达到从自我认识而自我
肯定而自我成长的目的。
佛法是教我们要放弃自我、要无我的,但在达到无我之前,先得
要建立自我;先要提得起,才能放得下。当自我是什么都不知道时,
如何放得下呢?
8.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打坐结束,要起坐(出定)之前,心要先动,告诉自己要起坐了
,身体跟著慢慢摇动,双手合掌,双手放在膝盖上,将身体做较大幅
度的摇动,把每一个关节都摇动后;把腿放开,然后做全身的按摩。
按摩的顺序是先搓热两掌,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眼眶,并用搓
热的手掌心敷压眼球;再用双掌按摩脸部、额头、后颈、两耳、双肩
、两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尤其是两臂腋下多淋巴结
处、后腰肾部及命门,多多按摩有益健康;接下来右边大腿、膝盖、
小腿,左边大腿、膝盖、小腿及轻柔转动双足脚踝。
打坐的人,后腰非常重要,应多按摩。
=======================================================
转档注:以下的详细方法从略,敬请参阅原书。
最好是亲至道场学习,以确保稳当的禅修。
=======================================================
9.打坐注意事项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
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
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
转档注:以下的详细方法从略,敬请参阅原书。
最好是亲至道场学习,以确保稳当的禅修。
=======================================================
(三)经行.立禅
经是持续不断,经常不变的意思。经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们的
心念没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环境打断,亦即行走的过程中,我们
的心不要被自己内心的妄念和外在的环境打断。
=======================================================
转档注:以下的详细方法从略,敬请参阅原书。
最好是亲至道场学习,以确保稳当的禅修。
=======================================================
(四)对治妄念.禅修与神通
1.对治妄念
不论是在坐禅、立禅或经行时,总会有杂念持续不断的浮现,并
且无法有效摒除。
通常在用心思考告一个时段之后,会觉得疲倦,那是因为集中心
力思考,非常消耗体能,同时要把杂念排除,也是很费体能,因此会
有累的感觉。
如何能在杂念浮起时,加以化解,如何做到思考时,不觉得累?
是需要透过训练的:
(1)让自己的心更忙些。当心里没事或太单纯时,杂念也容易
出现。譬如打坐时数息或念佛数数,杂念仍不断浮现的话,不妨改用
倒著数数,从十倒数到一。若再不行,还可跳著数,只数偶数或只数
奇数。甚至还可把数字增至二十来倒数。就能令自己的心念专注。
(2)什么也不想,仅注意自己有没有妄念,这是最轻松的方法
。很清楚自己有没有妄念,妄念一起,马上觉察,也立即停止。但当
妄念纷飞绵绵不断时,往往会跟著妄念进行,时间过了很久,自己还
没发现,因为妄念就像银幕上的影片一样太有趣了。这时当用数息法
或念佛法,来调息调心。
当打坐、经行用功时,不经思考而起的念头,无论善念、恶念,
均属杂念、妄念。用功时即使起了赞叹佛法、布施救人的念头,也是
妄念,打坐就是打坐、经行就是经行,别无他念才是正念。若于布施
救人时,想到打坐、诵经,也是妄念。
(3)当偶尔有一个、二个妄念浮起的话,比较还不是问题,严
重的是,妄念就像放映电影片一样地持续下去。这时候可以随顺妄念
想下去,同时注意是什么性质的妄念,到底想些什么,给予分类分级
,妄念自然平息。或者注意自己拜佛、经行、坐著运动双手的每一个
细小动作及感触,妄念也会平静。
打坐是要慢工出细活的,要有恒心、毅力,要保持每天定时打坐
,成为习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积月累,必有收获。到了那
个程度,若有一天不打坐,都会觉得生活有些失序。非有长期打坐经
验的人,难以体会到混乱的思绪与井然有序的思惟之间有绝大的区别
。
禅修的功能,有三个层次:①身体的健康。②心理的平衡。③精
神、人格的升华,以及智慧的开发。如果只在方法上用功,欲达到头
两个目标是不太困难的,至于第三个目标就不容易了。所以禅修者,
除了健康的方法,尚须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才能从身心平衡而进步
到人格的升华及智慧的开发。
很多资深的禅修者,打坐的工夫很深,心理却很不平衡,贪欲心
虽被控制,却充满自负、镇恨、嫉妒、猜疑等心情。这都是由于未知
佛法的「空」理所致。
2.禅修与神通
禅修者如无好的老师,指导正确的观念,纵然身心变化,似得神
通智慧,也在邪魔境界。
这种人可能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得到些神通感应,或许是天眼通
、他心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即使具足五神通,其骄慢心、
镇恨心、疑虑心还是很重。表现慈悲宽大,而对其自我的观点,自我
成就的利害得失、名闻利养,还是看得很重。
这种人有某种程度的神通力,能为人解疑,告诉你的过去未来,
看似对人有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他们个人的人格不健全、性格
不稳定,岂是真的成就和解脱。且可能造成大众对神通力的依赖、迷
信,而失去自主自发的开拓精神;对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可能产生负
面的影响。
若从正确的禅修观点而言,我们是人,应以人的方式及人的标准
,由人来处理人的事务;若是人事而请鬼神来料理,那岂不成了人神
鬼不分的世界了吗?我们都知道「敬鬼神而远之」的一句话,因为「
请神容易送神难」,对鬼神虽要尊敬,但要保持距离,太接近了便会
为我们人的身心环境,带来困扰。
我们人的社会,当依人的因缘、因果而运作,若借神鬼灵力之助
,暂时看来似乎帮了忙,从深远处看,实是混淆了既有的秩序,反会
带来更多的麻烦。
人有「共业」也有「别业」,属于个人的因果是别业,属于大众
共同大环境的因果叫做共业。不可以用特权或非自我努力的方式去改
变既定的共业,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因个人的暂时利益而造成
整个社会因果的错乱,遗祸于未来。
神通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佛与罗汉都曾运用。但那只是在显示佛
与罗汉的力量不可思议,而非为个人之利害改变其因果原则。且佛与
罗汉不断地表示因缘不可思议,因果不可思议,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是
不易□清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所能完成的心愿。
现在用一个佛经的故事,来说明业力、因果的不易改变:
释迦牟尼佛的故国,是印度的一个小城邦,名叫迦毗罗卫,释迦
牟尼佛出家以后,该国的许多精英,也跟著出家。未出家的释迦族,
则有一大共业的业报现前,故将遭到灭族亡国的灾难,释迦世尊座下
,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悲悯释迦族人的灾难,乃
请释尊显现神通化解,佛陀心理虽感到悲痛,但却深知业力不可违,
因果不可改,所以默然不语,经目犍连一再请求,释尊才答应试一试
。
释迦世尊于烈日当空之际,坐在敌军必经之路的一棵大树下,那
棵树已经乾枯得仅剩一截老干。当摩羯陀国的琉璃大王,率大军去攻
打迦毗罗卫国的途中,看到释尊坐在大枯树下,便下车请问释尊:「
为何不找一株有荫的树下去坐?」释尊仅答以:「一切荫不如祖国之
荫。」琉璃王听后似有感动,掉头把军队带了回去。
第二天琉璃王还是想攻打迦毗罗卫国,释尊又坐到大枯树下,此
次琉璃王路经时不再下车问话,仅在车上狠狠瞪了释尊一眼,便掉转
军队回去。但释尊已然了悟,其族人之共业是无可挽救了,因此第三
天便不再坐到大枯树下去了。
目犍连尊者则于心不忍,便运用他的神通,把迦毗罗卫城的许多
居民,装在他的钵中,来保护他们,释尊亦未加阻止。等到第四天琉
璃王的大军攻破了迦毗罗卫城后,目犍连要把那些百姓放出来,发现
钵中仅剩血水,无一人存活,这些释迦族人,都是在劫难逃。别说目
犍连的神通救不了,连释迦牟尼佛的力量也无可奈何!
这说明神通还是有其极限性,强大的共业及定业是难以改变的。
只有用二种方法,可以改变命运:一为被动的受报,一为主动的还报
(还债)。
故在正统的佛法,是不轻易用神通的,禅宗更是忌讳、禁止谈神
通和用神通。如有禅师说自己有大神通,并且表演神通,那必非正统
的禅师,可能是修学其他法术的附佛法外道。
那么禅师究竟有否神通?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禅修的工夫很深,
有神通是很可能的。因为这种人的心非常宁静安定而统一,这样的「
心」,能与外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世界统一,因此他能接收到一般人
无法接收到的讯息,这种讯息不是一般所谓的电波,而是心的磁波(
心波)。但是一位已得解脱的大阿罗汉,或是一位中国禅宗已得大悟
的禅师,却未必有神通。解脱是因悟得无我的智慧,大悟是悟毕竟的
空性,所以未必会跟神通相关。
禅修的人如遇到灵体附身或异象出现时,切记要懂得处理,对善
境既不贪著,对恶境亦不恐惧,便可安心自在,不受干扰。
提醒自己要做到三种统一:①身心统一,②内外统一,③念念统
一。第一步要达成身口意三业相应的目标,第二步要完成身心世界粉
碎的程度。如何做到呢,要如禅宗有句名言所说:「佛来佛斩,魔来
魔斩。」就是处理异象的最好方法。
所谓的「斩」,就是用智慧之剑来勘破戳穿任何异象,不论是好
境、坏境,凡有异于常情的现象发生,或声、或色、或味、或触都要
把自己当成一个绝缘体,便可不受任何异象的干扰了。
所谓善境好境,就是在你打坐时,可能在你面前出现诸佛菩萨,
通常都不是真有诸佛菩萨现前,而是内心的妄念的反应或是外来诸魔
的干扰,使你不能达成心境统一的定境,更不能发明心无□碍的空慧
。此时如不保持正念,就有可能使你变成一般民间宗教所见的灵媒或
乩童。
在禅修过程中,身心有所反应,是正常的。心理的反应是要达到
宁静、和谐和安定,使情绪不易波动。如产生神、鬼、精灵、佛、菩
萨等,在耳边说话,在面前出现,或使你进出佛国净土、天堂地狱等
的境域,均属幻境,应当不予理会,切切不可执著,只要见怪不怪,
必可平安无事。
至于身体的反应,酸、痛、麻、养、气动等的现象,均是正常的
。如遇头部胀痛,心脏不舒服时,若无老师教你如何处理,便不宜继
续打坐,应该去看医生了。
禅修会不会开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开悟有速有缓,有的人
能于一闻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开悟。一般人
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挥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难开悟。必
须先从练心和净心做起,才能从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然后把自我的
执著摆下,便是悟境的现前。
学佛修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
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稳定、观念不清楚、行为不端正,而想
藉禅修开悟,便会带来走火入魔的危机。禅修者最忌讳的是迷恋神通
,那会导致各种魔境的产生,丧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赖神力的迷信。这
与禅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终至于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驰
了。
(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至四日法鼓山第四届社会菁英禅修营)
┌──────────────────────────────┐
│ 一 般 佛 法 开 示 │
└──────────────────────────────┘
-.-.-.-.-.-.-.-.-.-.-.-.-.-.-.-.-.-.-.-.-.-.-.-.-
一个人,如果仅是为了个人的
财富、权势、名位而努力奋斗,
必会引起他人的猜疑、妒忌、觊觎,
会带来忧虑、挫折的打击与困扰;
如果能以利他为目的,而努力于自我的成长,
则可经常保持坦荡的心胸。
-.-.-.-.-.-.-.-.-.-.-.-.-.-.-.-.-.-.-.-.-.-.-.-.-
(三)惭愧心
凡夫众生通常同时具有两种个性,一是虚骄、自负,一是自卑、
自贱,看似两种不同的毛病,实则是一体的两面。
虚骄自负的人,多半是有些许能力的人,只因害怕别人瞧不起他
,便像螳螂向车子伸臂,也像小狗小猫的张牙舞爪般地,展现他的攻
击实力和防卫实力,以表示他的重要性,以满足他的安全感。
其实我们人类的所知所能,不论何人,都是非常有限,每个人的
身心和个性,也都有很多的缺陷。一个人对宇宙而言,是那么的渺小
,一个人对于社会历史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虚骄自负的人,故意
不想了解这个事实,结果呢,一旦受到挫折,便会信心全失,即可能
变成一个自卑自贱的人物。
在人的潜意识中,因为有自尊自大的我慢习性,故也含有一些神
性的成分,而在神性中也同时会具有魔性。可是人性与佛性、神性与
魔性之间的差别,很难分辨。尤其是神性与魔性往往是一体的两面,
如果能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及忏悔的修养工夫,便与佛性相应,便
不容易表现出贡高我慢的习性,也就不易显露出神性及魔性的霸气与
邪气。
在人类史上,所谓天纵的圣人,毕竟不多,所以诸佛菩萨化现人
间,也多以凡夫身修行成道。因此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天生的
完人,或多或少都带著缺点和弱点。人在顺境中,自负自大的自信心
愈强,不可一世的傲慢心也会成正比地增强;相反地,一旦遇到挫折
的困境,便会觉得满地荆棘,丧失自信而一蹶不振。这都是由于没有
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点,也不知道自己的实力;缺点包括才智
能力及人格品行,实力包括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加上时节环境的因
缘顺逆。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是有所不足的,是有许多缺点的。在这样
的认识下,凡事但求尽力而为,结果要靠因缘的发展。如果因缘不具
足而失败了,也无需气馁迁怒,无需怨天尤人。相反地,如果因缘际
会,功成名就,也当防止睥睨一世、得意忘形等傲慢心的产生;时时
保持仁厚谦冲、虚心学习、谨小慎微、尊重他人的菩萨仪态,做一个
有惭愧心的人。
有了惭愧心的修养,便能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便不会
轻易地接受成败得失、毁誉褒贬的影响。欣誉厌毁,乃人之常情,如
果听到他人的赞叹或批评,只表示他人对你的看法,可能未必就是事
实,自己的心,没有必要随著他人的毁誉及一时间的得失而起舞。
若有惭愧心的人,他会闻过而喜,闻誉则惧,喜的是既然有人指
责,便是有人爱护,君子之过如光天化日看纯玉小疵,知过能改,是
最大的进步;惧的是自知不够完美,竟然有人赞美,稍不谨慎,便以
得少为足,若被成功与赞美冲昏了头,前程岂不堪虞!
因为承认是普通人,无法像孔夫子所说的君子不迁怒、不贰过。
所以我们常常是身不由己、心无主宰,而且不能自我警惕,唯有时常
将惭愧心提起,庶几可免于不测的殒越。
我见到有一位事业很成功的企业家,抽烟抽得很凶,导致长期的
哮喘,他虽很痛恨香烟,却又戒不了烟瘾。天天能够发号司令指挥大
批的员工,却无法指挥他自己不要抽烟。因此他来问我怎么办?我教
他先以惭愧心反省自己,再用毅力和耐心,渐渐地减少抽烟的数量,
然后以坚决的信心戒烟。
正因为我们身心皆不受自己的约束,所以经常犯错还不认错,因
此,只要承认自己一定有错,就会生起惭愧心来,跟著承担错误的责
任,便名为发露忏悔。每日反省,常常惭愧,时时忏悔,内心自然清
明,性格自然稳定,纵然未得悟境,也是一个健康和快乐的人。
(四)拜佛的意义
一般人拜佛,多为追求财势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
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萨行,故对人格的成长亦无助益,甚至还有鼓励
人去投机取巧,走偏锋的负面作用。修行的拜佛,则有三层意义:①
忏悔罪过,②修持禅定,③感恩礼敬。
佛教中常有批评只知瞌头而不知忏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惭愧者,
那种拜佛,不过是如鸡吃米、如捣蒜头。只有动作没有用心,对于身
体健康,虽也有用,对于人格的提升则不起作用。真忏悔是发自内心
恳切的意念,不拘限在一定的场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佛像是
礼拜时的道具,是伟大人格的象徵。对于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萨的
圣像,具有证明我们正在修持忏悔功德的功能。只是佛与菩萨的法身
,遍处都是,永远都在。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地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
─两肘两膝以及额头著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的敬礼,又称为
顶礼。
弯腰低头是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许多
的错误。一般人是很难向人低头的,何况还要把额头著地呢!可是,
大地是非常伟大的,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众生把大地踩在脚下
,把不要的垃圾丢给大地,大地却提供我们无穷尽的资源,我们如此
的享用了大地,无以为报,是否应该心诚意敬来感谢大地呢?其实,
我们如果能够饮水思源,应该要感谢感恩的人实在很多。
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会往下低头的,愈成熟愈饱满
的,头垂得愈低;空心乾枯的稻杆,倒是头昂天外挺得笔直的。如此
想通了,低头礼拜也就不难了。更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头不低还真过
不了身,不肯低头而趾高气扬的人,往往会阻难重重,撞成鼻青眼肿
乃至头破血流,还不知究竟错在那里。
一般人向位高权重的人士低头,较为容易,对于没有利害关系的
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能够低头,就必须具有大修养的工夫了。古时
候的一些仁君贤臣,能够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礼贤下士,给一般庶
民予礼遇尊重,因而才能获得贤士们之辅弼效命,这就是敬人者人恒
敬之的道理。现代人,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还是需要礼貌的尊敬
。对长辈及上司低头,是受大家认同的,对于夫妻之间及属下之前的
低头礼敬,也不能说是不应该的。
犯了错误,当以礼佛来忏悔,心绪烦躁,当以礼佛来定心;得到
了利益,当以拜佛来感恩。拜佛的动作,实在是提升人格的好方法。
(十二)因果、因缘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缘
起性空的主要内容便是因果和因缘。佛教另有一个观念叫做「妙有论
」,其内容说的也是因果和因缘,是从妙有了解真空。真空并非「无
」,真空存于妙有之中,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二者,看似两个
相反的观念,实则却是一体的两面。
1.因果
因果分为两类:①有漏因果(凡夫的因果),②无漏因果(圣人的
因果)。因缘亦分为两类:①因缘有,②因缘空。因缘有的有,是指
有因有缘而产生种种现象;因缘空的空,是指一切现象的自性本空。
自性不是哲学上所称之本体,而是说,现象的本身即无不变的自性,
故称自性本空。
有漏因果,可分为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善因亦名白业,恶
因亦名黑业,白业指的是持五戒修十善的善因善业,当得人天果报的
善报福报,黑业则是造的十恶五逆之罪,当受饿鬼、畜牲、地狱等三
途恶道之果报。善因趋向光明面,恶因趋向黑暗面,实是一种自然法
则。
光明面是通向人道、天道,人道当然是指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天道呢?除了六欲天及禅定天,人道中有些人身心特别强健,能力
智慧特别高超,能呼风唤雨,有的夫妇儿女如神仙眷属般享有很大的
福报。从某个角度看,这些人就像是天道之神仙。
从反方向看,除了实有三恶道之外,世间有一些人,鬼头鬼脑、
鬼心眼,他们就像是鬼道之鬼;此外,人间尚充满了酒鬼、色鬼、赌
鬼、贪心鬼等。
此外,动物方面从单细胞的阿米巴原虫到高等动物,也是与人类
并存于世。人类中也有一些心地险恶而被称为人面兽心的人;其实动
物只是福报差、智慧低,在造作恶业方面,反不如人类之中某些人的
阴险凶恶。即如山王老虎、兽王狮子,通常只有在肚子饿或生命受到
威胁时才会伤人、吃人;而人类一旦起了恶心,任何伤天害理的事均
可做尽,可见有时候的人心比兽心还可怕。
至于地狱,有些人在打禅七时,对禅期中所受身心的煎熬、感到
痛苦难耐,而谓地狱大概就是这般景况了。实则地狱之苦是人所无法
想像的,虽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把惨痛的遭遇形容为人间地狱。例
如在医院里,一些病重的病人,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同时吊著好几
瓶点滴,不能开口说话,不能自由行动,也没有复原的希望,其身心
所受的煎熬,也有点像是陷身地狱了。
造善业善因,得善果的福报;造恶业恶因,得苦果的罪报。纵然
是福报,也是有漏果报。所谓有漏及无漏,就像一个完整的杯子,装
满水之后,不再漏失,名为无漏;一个有洞有缝的杯子,也可装满水
,但会渐渐漏失,直到漏完为止。若以无我之心修福修慧,称为无漏
功德;若以追求回馈的有我之心,修行布施持戒等功德,便称为有漏
功德。
有漏是指一边告作善因一边享福报,不断地造因得果,生灭不已
,称为有漏功德。就像我们在银行开的户头,经常存款,又经常提款
,那便是有漏。
凡夫众生只知「有我」。「我」存在于因果交替中,因是对果而
说,果是从因而起。果从因起易知,因对果说难懂。
在其他的宗教,认为神是最初的、自由的、永恒不变的存在,神
是原始存在的第一因、唯一因,而宇宙万物则是神所创造出来的果。
佛教则认为果从因而来,因也是由果而生。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
题一样,是循环无端的关系,不是谁先谁后的关系。在我们这个世界
,最究竟的问题是永远无从找到开端的。佛教重视「现在」的存在,
不推究最初的过去,不空想最后的未来。过去已过去,未来未可知,
重要的是「现在」的当下。唯有认真地「活在现在」,才能对自己的
过去负责,面对果报,无骄无馁;才能积极地准备将来,到达成佛的
境界。
各位到法鼓山来参加禅修营,既是因、又是果、也是因果同时。
首先是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原因,促成你们到了法鼓山的结果
。
其次也是因:在禅修营期间,每天从早到晚的各项学习和修行活
动,则是又在造作另一个人生目标的原因。
再次也是因果同时:造了这个因的同时,即是得到认识自我、肯
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自我之结果的过程。可见,凡事都是互相循
环互为因果的,所以因果既是前后关系,也是同时发生的现象。
有些人富可敌国,认为其偌大家产,可供其子孙世代享用不尽。
这是不可能的,依我们所见所知,能够连续三代富贵者,已属不易,
何况是永远地世世代代。古今中外的许多王朝,都要历经起起灭灭之
变化,更何况是小小的家族呢!因为世间现象,无非有漏,人间天上
,也都是无常。世事瞬息变幻,故当你自己在享受福报时,切记不要
作威作福,要知福、惜福,更要培福,如此下去,善因才能不断增加
,善果方能继续保持。如能不断的知福、惜福、培福,却不享福,那
么总有一天你就能够转有漏因果为无漏因果了。
无论善恶,都是根据所造的因,而受相类的果。佛教徒都知道有
「菩萨畏因。众生怕果。」的两句话,那是说,菩萨随时随地注意自
己的起心动念,深怕一不小心造了恶因,结果损失了自己的功德,也
伤害了众生;凡夫众生愚昧无知,不懂观照自己的言行举止,常常造
作恶业罪因,却在感受苦报之时,一昧的怨天尤人。菩萨与众生真是
智慧与愚痴的对照。菩萨不逃避苦果而知道不造恶因,众生不知杜绝
恶因却害怕接受苦果。
一旦造了恶业,只要坦然接受,把该得的罪报受完之后,一样可
得解脱。罪报的受报,分为被动和主动的两种。被动的受报,就像欠
了人的债,不甘愿偿还,对方却苦苦相逼,这种感觉是受罪、受苦、
受难。而主动的受报,则是在别人来逼债之前,自己已主动还清,甚
至还得更多些,例如布施,便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是一种修行,心
中容易调适,便不会感到痛苦。
前面说到凡夫的因果是有漏的,而圣人的因果则是无漏的,因为
圣人造无漏因,便得无漏果。无漏的果分为小乘的和大乘的两种:小
乘的又分独觉和声闻,大乘的又分为菩萨和佛。凡夫所修有漏的善业
,如透过不断的修行,一再地累积福慧资粮,一切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为众生得离苦,也能转有漏为无漏的。
2.因缘
有与空,看似对立,实是一体的两面,「有」代表因缘有,「空
」则是指的因缘所生的任何现象,其自性毕竟是空。因是主,缘是宾
,一个现象的产生,必有其主因,及附属的助缘才成。例如此次禅修
营,「我」是主因,我希望提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士有听闻佛法、修
学禅法的机会,以发挥其在社会上正面的影响力,促进社会进步与和
谐,而来参加的诸位则是缘,没有诸位的参加,这次的禅修营便办不
成了。反过来说,目前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种种现象,变化得太
快,极需有类似禅修营的活动,提供给大众,做心灵的调适;这个需
求便成为因,禅修营的提供则成为缘;亦即各位是因,我应大众之需
求而给予协助,反成助缘。
因此,我们彼此,互为因果,亦可互为因缘。
一切的现象都无法离开因缘。《阿含经》说,因缘是「此有故彼
有,此灭故彼灭」。「有」是指现象的生起,「灭」是指现象的消失
。现象的生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种种不同的层次。从宇宙的大
环境看,现象的生灭有四个过程:成、住、坏、空,这是属于物质的
现象。对人类的肉体而言,则有生、老、病、死,这是属于生理的现
象。以我们的念头来说,则有生、住、异、灭,这是属于心理的现象
。
宇宙体中任何物质的现象,都不外乎成、住、坏、空四种形态的
变化。
当一种物质现象,由于因缘聚合而出现并存在之后,必然会逐渐
经历坏的过程而归于空的结果。生理现象及心理现象,亦有相同的情
况。此乃所谓的因缘「生」和因缘「灭」。我们这个众生世界的一切
,总是离不开因缘生灭的变幻。犹如万花筒,暂时看似有、实际上是
假、是空。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的肉体生命,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
过程。生理现象存在于环境的物质现象中,所以会产生自身与外境之
差别。外境与内境,对我们造成相需相斥的影响,便有所谓内外交煎
,而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等心理现象。此等现象,使得人的情绪起伏不
定,起伏愈大,烦恼愈多,起伏愈小,心愈平和,因此我们应努力使
心理现象的生、住、异、灭,尽量减少其次数、延长其时段,那便是
定,有了定则智慧渐渐产生,烦恼渐渐断除。心念的生灭现象,就像
平静的水面,因风吹而波动,然后会产生层层的涟漪;若生灭现象减
少,则像水波愈来愈平静,终至心平如镜、心明如镜,这就达到「空
明」的境界了。心理现象,可好也可坏:好的是善心,因之而造善业
,是修行;恶的是不善心,因之而造恶业,是堕落。既然都是从因缘
而起,便可用意志的努力,向善去恶。
我们是生存在「现在」、是在「空」里。对于度量大的人,我们
称之为虚怀若谷,是取山谷空豁之意。然而山谷的空,还不算大,整
个宇宙,才是无限宽广,所以称为虚空,能够含容一切万物。如果能
够超越宇宙,那就真的体会到绝对的自在、究竟的空了。故言现象的
有是含藏于究竟的「空」之中,可见空才是最好、最高的境界,如果
能把「空」运用得当,将使你左右逢源,处处便利,时时自由。
佛法所说的自性、法性、佛性,指的就是空性,一切现象本具空
的特性,现象变而空性永远不会改变,故说自性不变。由此可知,现
象「有」和自性「空」,乃是一体之两面。一般人的常识经验,只看
得到「有」,而无能体验空,因为「有」的现象一直在变,无法保持
,无从掌握,便使人产生种种矛盾冲突的烦恼。如果能看到「有」,
也看到「空」,便能了解万法的真实相,便不会引起烦恼了,那是有
了高度智慧的人。但如只看到「空」,没看到「有」,这种人会显得
消沈,同样也是烦恼不已,对自己对社会均有负面作用。
我们要了解:「有」是过程,「空」是目的,在达到目的前,不
能离不开「有」的过程,必须在过程中,看目的是空而离过程的有;
然后要离有也离空,不落空有,即空即有,才是正见。
(十三)戒、定、慧三学
做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是学佛修
行的基础。
(1)戒:从消极面说,戒是「止一切恶」。诸恶不作,恶业恶
因便不增加。从凡夫的阶段做起,到了大小乘圣者的阶段,自然不再
造作任何恶因。从积极面说,戒是进而「修一切善」,诸善奉行,不
思回馈,但求「利益众生」。小乘的声闻及缘觉(一名独觉),已能
做到消极的止一切恶,若能积极的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便是大乘
菩萨的层次了。
(2)定:大乘菩萨的定,是心念不受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
所动,即谓之定。「外境」经常会为众生(人)带来诱惑、打击、刺
激、情绪失控等种种烦恼,心随外境变化而生起忧、欣、悲、喜、贪
镇、怨怒、嫉妒等的感受和反应。受到环境牵动,便是乱心不是定心
。故要用种种禅修方法,帮助自己稳定内心,使之不受外境的干扰。
内在的「心境」,是指对于自己过去的回忆,以及目前心里浮现
出来的种种妄想和杂念。比如有人正在此地打坐用功,突然想到公司
里有事未解决,怕公司的职员处理得不好,犹豫著要不要起身打电话
回公司查询。这究竟是属于内境抑或外境呢?这件事并不存在于眼前
,只是自己的心念在困扰著自己,心理的作用扰乱了心境,所以是属
于内境。
也可以说,凡是回忆、推想、忧虑之类的心理活动,都是属于内
在的心境。
一般人经常是处于身心分离、妄念纷纭的状态,如能做到身心统
一,内心的不安及身体的负担,便会消失。倘若能把内外境界统一,
便会形成内也是我,外也是我,内在的心境与外在的环境合而为一,
便没有「我」的感觉了。实则仍有我的存在,只因心念统一,成为一
个统一了的我的存在。此时已不以个人的身心为我,而是以全宇宙为
我了。
如果仅是方法用得顺利,正念相继,并不等于念念统一。例如在
数息时,数得很顺,别无杂念,至少尚有三个念头,在不断地交互进
行:①我在数呼吸,②呼吸,③数目。因此,正在做数息的工夫,并
不就是念念统一。
念念统一是只有止于一个念头,不断的进行下去,如在数息中,
数到只有「我……」,或只有「呼吸」,或只有「……」的一念,这
才是前念与后念,念念统一了,是真正的入定。
内心与外境的统一、身与心的统一,都是属于刚刚要入定前之浅
定,两者的层次大致是相等的。前念与后念的念念统一,则是深定。
念念统一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至少希望做到身心统一和内外统一
,便能够摒除妄念纷飞,收摄散乱的心,不为环境所牵,不被情绪所
动,就能享受到稳定的自我,是多么的可贵了。
禅宗的定,则别有胜义,那是「即定即慧」。定的本身就是智慧
,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从定生慧。禅宗的大师们,静态动态,皆不离
定;因为人的身、口、意三业的彼此关系,如鼎三脚,缺一不可。三
业一贯相应即是定;虽在定中,依旧生活起居、依然待人接物,即是
智慧的功能。唯有如此,才可能达到真正的禅宗的定境。
(3)慧:我们都知道,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圆满者。智慧便是为
断除烦恼,慈悲则是广度众生。一个凡夫,做了善业如未得回馈,心
中便会生起烦恼,这便是未有真正的慈悲,也没有无漏的智慧。倘若
你能做了善事,未思善报,甚至有人对你恩将仇报,你也不起烦恼,
那你已和「无我」的智慧相应。
具有无我的智慧,才会有平等的慈悲,才能真正的断除烦恼,才
能真正的广度众生。有很多人认为佛教徒讲的慈悲,就是一味地受辱
退让,无原则的逆来顺受,无条件地施舍他人,这是对佛教的误解,
也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见解。佛教徒应当要识己识人识进退,便是智慧
,也是慈悲;没有智慧做指导的慈悲,那就不是真慈悲。
一个从事各项工作的佛教徒,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藉由正业正
命,赚取正当的利润,而得以造福人群,或藉由正修正语,而得以利
益社会者,便应该当仁不让,那才是菩萨道的实践者,所以,佛教徒
是积极进取的!就智慧而言,小乘行者只做到断除自己的烦恼,尚做
不到有教无类地广度众生。大乘菩萨则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时时都
要做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人。
(十五)人成即佛成
人的内容是什么?从本能的角度看,是饮食男女,是七情(喜怒
哀惧爱恶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则为色欲、形貌欲、威
仪欲、言语欲、细滑欲、人相欲);从人格的角度看,是理智、感情
、责任、义务。七情六欲消而美满人格成,人成方有佛成。
一般人只知为自己争取权利,而要求他人尽责任、尽义务。但是
,一个健全的人格,在谈权利之前,必须先以责任和义务为基础。
从责任及义务看,我们生在世间,各自都会扮演著或多或少不同
的角色。具有某种身分即是某种角色,便要切切实实的把那个角色该
做的事,好好地做好。
每一个人在同一个时空里,往往具有多重的身分,要把每一个身
分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处,实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须尽心尽力。一
个在家人,不妨先从自己在家里的角色开始做好,再慢慢扩及工作场
所,以及所属团体的角色,好好地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
在实际的生活中,你可能会感觉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为你是如
此地尽心尽力,别人却可能敷衍塞责!如果你能摒除这样的计较心,
即可不受外境的影响,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久而久之,别人也会受
你影响,因此便可以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地互相影响,终究即有形成
社会全面好风气的希望了。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须先要修行菩萨道。修行
菩萨道的动机和目的,虽是为了成佛,他的著力点,乃是在成就众生
,在成就众生的修行过程中,也就成长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换句话
说,为了利益众生而努力充实自己,水涨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也
成长了自己。但到最后,必须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
菩萨行者,才能成就无漏的无上功德。
我们常说的度众生,是度诸佛心中的众生;所谓成佛,是成众生
心中的诸佛。其实佛心与众生心,原是同样的心。之所以有佛与众生
之区别,是因佛的心已是清净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圆满的;众生
的心则是杂染的,众生的智慧与慈悲,己被烦恼遮没了;众生纵然也
有一点智慧与慈悲,却是残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转烦恼为智慧,
舍自我成慈悲,则众生心的当下就是佛心了。
众生的种类繁多,其中唯有人类有明辨是非的认识心,所以可善
、可恶,也能为善去恶;只有人类有听闻正法学佛成佛的善根,所以
释尊来到娑婆世界,示现由人成佛的事实。因此释尊告诉我们:「人
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我们何其有幸,生而为人,又得闻佛法,
修学佛道,怎么还不好好地把握住这个难得的大好因缘呢?□
┌──────────────────────────────┐
│ 自 我 肯 定 · 自 我 提 升 · 自 我 消 融 │
└──────────────────────────────┘
-.-.-.-.-.-.-.-.-.-.-.-.-.-.-.-.-.-.-.-.-.-.-.-.-
认真生活的本身,
就是在重重困难中展现生机的过程,
不断地努力,也会不断地遇上挫折及阻碍。
要视艰难险阻为预料中事,为万事如意,
也要在此情况中,肯定自我及提升自我;
再以无我无相的智慧,达到消融自我的境界。
-.-.-.-.-.-.-.-.-.-.-.-.-.-.-.-.-.-.-.-.-.-.-.-.-
┌──────────────────────────────┐
│ 结 营 前 的 综 合 讨 论 │
└──────────────────────────────┘
-.-.-.-.-.-.-.-.-.-.-.-.-.-.-.-.-.-.-.-.-.-.-.-.-
一粒种子,摆在那儿还是一粒种子,
如果撒在土里,则会发芽、生长成树。
经过三天禅修营的薰陶,
我们有如撒在土里的种子,
有一种死而复酥的感受。
-.-.-.-.-.-.-.-.-.-.-.-.-.-.-.-.-.-.-.-.-.-.-.-.-
chap5.00 禅修的功能
chap5.01 1.菩萨的意义 <详见原书>
chap5.02 2.身心的放松 <详见原书>
chap5.03 3.打坐的功能 <详见原书>
chap5.04 4.打坐的反应
chap5.05 5.气动的现象
chap5.06 6.灵动的现象
chap5.07 7.幻觉的现象
chap5.08 8.自我的肯定
chap5.09 9.自我的成长
chap5.10 10.自我的消融
┌───────────────────────────────┐
│ 禅 修 的 功 能 │
└───────────────────────────────┘
-.-.-.-.-.-.-.-.-.-.-.-.-.-.-.-.-.-.-.-.-.-.-.-.-
由闻慧、思慧、修慧三方面著手,
成为有智慧的菩萨,
如此,不会压世,也不会恋世,故名为出世;
真能出世,才能入世及化世,
进而成为圆满的大觉者,便是成佛。
-.-.-.-.-.-.-.-.-.-.-.-.-.-.-.-.-.-.-.-.-.-.-.-.-
4.打坐的反应
打坐时可能产生的反应现象有四类:
第一类现象是痛、麻、酸、养,其中除了心痛和头痛是有病以外
,其他如腿痛、腰痛、肚子痛都是正常现象;麻的情况通常都在腿部
,并没有危险,有两种麻法:一种是站起来时,觉得两条腿不是自己
的,甩甩腿,慢慢地走几步就好了;另一种是麻□,腿上有一块皮肤
捏著时好像不是自己的,不要紧张,过一殷时间自然会好。酸的情况
,通常是在腰部、或者是在关节,起坐以后,用手按摩几下就会好;
我们打坐时为什么要用大毛巾盖住两腿?就是为了避免风寒,以免酸
痛发生。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皮肤养,这是体内有一种浊气或油垢
,经过皮肤毛孔排出时,会感觉养,另一种是骨头养,这是经络的气
脉不顺,才会发生。打坐时调整气脉的运行,就产生了养的感觉。最
好不去管它。
第二类现象是暖与热、凉与寒。发热发寒是生病了,不能打坐,
要看医生诊治,清凉感和温暖感就很好。
5.气动的现象
第三类现象是气动。在打坐时出现动的现象,分为两种,一是气
动,一是灵动。气动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规则地动,一种是规则地
动。
不规则地动是每次打坐时就会出现,但是动的部位,动的方式不
固定,有时手抖、有时腿跳、有时头摇。规则地动是每次打坐都在固
定的一个部位,发生动的现象。
动的时候有有大动和小动的不同。我有一个弟子,可谓本领大的
很,有一次打坐时因为有人大声咳嗽,结果使他「砰」地一下跳起来
,翻个跟斗,再坐下来。人家受到惊吓,他还在那里坐的好好的。过
了几年以后的现在,已平静了。另外有一位女医生,现住在美国,她
学打坐已经十来年了,最初开始时,全身的气动很厉害,到现在,动
的现象己越来越少。还有一位住在我们附近的女画家,她的气动不仅
在打坐时,即使在做家事时,只要多用一点力一接触家俱,马上会有
反弹的现象,当她知道排气的方法后,现在已经正常了。
打坐时发生气动的人,如果你学会排气,可以从脚底心、肛门或
者从喉咙呃气的方式排出。不管气动发生在身体的那一部位,你的注
意力不要放在鼻孔或小腹的出入息,要放在脚底心的涌泉穴,注意一
段时间之后,气动的现象就会消失。有人因为动的厉害,不能继续打
坐,就暂时不打坐。
6.灵动的现象
第四类现象是灵动。发生灵动的人,大致上是有点神经质,有点
歇斯底里的;期待心很强的人,也容易发生灵动的现象。灵是什么?
是一种漂浮在我们生活空间的灵体、灵力,在我们环境里处处都可能
有。神经质、期待心与恐惧感很强的人,这些灵体就容易有机会乘虚
而入,来的时候,会自然而然使你身体出现某些动作,譬如会作出各
种手印,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常常于一个手印反覆三次、七次、十
四次、二十一次,最多有七七四十九次,之后再变换另一种手印,很
有规律。但这不是你的自我意识在控制,而是灵体的力量在操作你身
体的动作。
由灵动也可以产生灵感,这不是写文章的灵感,而是一种灵力的
感应,能让你听到看到平常人不容易听到和看到的。这种灵力感应,
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所谓真的,即是本来你不可能听到的,
而你听到了,譬如你在这里打坐时,却听到在曼哈顿的先生或者太太
讲了一句什么话,你立刻打电话去问,他(她)回答说:「是啊!我
刚才讲过这句话,你怎么知道的?」你会奇怪,你在皇后区的东初禅
寺打坐时,产生了特异功能。请不要高兴,那根本不是特异功能,而
只是由一种灵力的媒介,给你传递了消息。
灵动在初期发觉后,是容易控制的,只要心理想著说:「这是灵
体在使我动,不是我自己在动,我不要让灵力支配我,我要指挥身体
不要跟著灵动。」就能渐渐的摆脱灵动了。十多年前,曾有一位居士
在我们东初禅寺打坐,坐著坐著,却站起来打太极拳了。我问他:「
你打过太极拳吗?」他说:「没有。」我再问他:「跟谁学过太极拳
吗?」他仍说:「没有。」我说:「这一招姿势不是这样的。」并且
帮他纠正过来,他又恢复成那个错误的姿势,并对我说:「师父你教
我的姿势是错的,我的姿势是对的。我问他:『谁告诉你的?」他说
:「我听到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刚才法师教你的姿势是错的。」这已
是灵动及灵感双重表现了。我劝告他:「如果你继续接受这种来自灵
力的命令,就会成为灵媒了!」后来这位居士在出现灵动,做出打拳
的动作时,出现灵感,听到灵体的声音,他就暗示他自己:「我不跟
著作动作,也不想听他的指示。」不久之后,这种现象就不再出现了
。
7.幻觉的现象
打坐会有身心反应,是平常事,无所谓好坏,当成幻觉处理是最
安全的。
有一位太太,在我们禅七中,连坐了两支香的时间都没有起座,
我走过去从她背后用香板轻拍她的肩膀,隔了几秒钟,她缓缓地转过
头来问:「师父,你为什么把我叫出来?」接著我叫她个别谈话,问
她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她刚才是到极乐世界去了。她首先是看到她
座位前面的墙壁上,出现一幅图画似的景色,接著便投进了那个境界
,一直到我拍她肩膀时,就回来了。对于一般信徒而言,这的确是能
让人生起信心的好现象,但在禅修者而言,这是幻境。也有人看到墙
壁上的花纹变成老虎、狮子等,由静态的变成动态的,这些都是幻觉
。在打坐时,凡是耳听、眼看、鼻闻到的异象,全是幻境。
有的人不在打坐时,也会闻到某种香味。曾有一位居士告诉我,
有一天她在一座大楼底下闻到一股檀香味,觉得好喜欢,于是跟著香
味寻找,寻到楼上一户人家,敲开门,屋里供著一尊像,檀香味就是
从那尊像上散发出来的。
幻境幻觉有可能是真的,多半是假的。假的是只有你一个人看到
、听到、闻到,周围的其他人没有感觉到。真的是当你发现时,其他
的人也可发现的感官境界。比如你正在我们寺内打坐时,看到自己的
孩子摔了一跤,打个电话去问你太太,真的是孩子摔了一跤。这虽是
真的,依然要当幻觉处理。否则你就有很多麻烦了,所谓走火入魔,
便是这样形成的。《楞严经》里说,凡是任何一种境界出现,不管是
幻境还是幻觉,不管是你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的,若当
作圣境执著,就会著魔,当作幻觉则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你才能够
继续修行清净的佛法。
因此禅宗的修行经验一定是非常清净的,即所谓魔来魔斩,佛来
佛斩。意思是任何反应,任何感应都要当成平常现象和幻觉幻境处理
,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禅修观念。因为初学坐禅的人,没有办法判断
异常经验的是真是假,乾脆一律视为是假是幻,是比较妥当正确的。
一旦有了重大的禅修经验,那就应该到师父这里来请求勘验了。
8.自我的肯定
自我肯定,就是对自己有信心,如果没有自信心的人,就会像一
只火鸡,遇到警报时,会把翼翅及尾羽竖起来虚张声势一番,或者像
一只澳洲的驼鸟,它害怕敌人袭击时,便一头钻进沙堆里,躲起来,
自欺而不能欺人地苟且偷安一番。能够自我肯定的人,不会虚骄,不
会逃避。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有半斤就是半斤,有四两就是四两,
实实在在。有许多人希望由他人来承认和肯定自己是真正的人物,他
们自己也假装著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这就不是自我肯定。其实,一
个人若无自知之明,就会常遇到挫折。除非这个人的福气好,处处能
够歪打正著。否则的话,他会处处碰壁,还不知错在那里,最后就变
成没有信心。因此,要想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必先完成自我肯定
,有了自知之明,才能自我肯定,才会建立起自信。
孙子兵法主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其实,以常人而言,知
己要比知彼更难,例如在家庭里,夫妇俩人如果经常吵架,老是互相
指责对方,看对方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问题就是出在夫妇两人都只
看到对方的不是,而未明白自己的习气。凡是知彼而不知己的人,一
定是烦恼多多,既不会做人,也难于成事。
自我的肯定,不等于自我的膨胀、自我吹嘘、自夸自大。自我肯
定必须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譬如像我这样的人,好多人跟我讲
:「圣严法师,以你的智慧和才能,如果不当和尚,也能当到部长。
」但我知道自己的底细,最好还是当和尚,我不是当部长的材料。例
如一九九二年,台湾的执政党不断地找我,要我担任不分区的国民大
会代表。当时我很感谢国民党,和尚之中的确该有人出来问政,但是
我很清楚,我自知不是一个适合当国大代表的人。类似的机会,包括
名、利、位、女色等,蛮不少的,可是我还只是肯定自己,最好是只
做一个普通和尚。又如一九七五年时,我在日本留学,已经取得了博
士学位。那时正逢台湾退出联合国。日本又承认了中共政权,台湾的
前途未卜。就有一位日本教授对我很关心地劝说:「台湾已成了国际
孤儿,你今后如何打算?」我说:「是啊!今后听天由命,一切都靠
因缘。」他说:「我介绍你到一个寺院当住持如何?」我说:「有一
个寺院住持做也不错啊!」教授说:「,不过,依日本的习惯,寺院
住持,必须娶妻。」原来当时有一小寺院的住持去世了,留下遗孀及
一个年轻的女儿,却未有儿子来接住持的位置,那对母女就必须离开
寺院。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那位教授想我这个人大概可以递补一下
。后来母女俩人来看我,这就是相亲罗。我想那怎么行!我还是适合
做一个不娶老婆的中国和尚。幸亏我能自我肯定,所以今天还能够在
这里跟你们诸位讲自我肯定。
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分量,应该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材料,然后
来充实自我,发挥自我;不放弃自我的既定方向,不动摇自我的基本
信念,就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失落了自我。例如也有人曾对我说:
「你是个文学博士,也写了不少本书。如果你是个在家居士,肯定是
一个名作家。」我说:「好在我作了和尚,要不然就没有文章可写了
。」也有人建议我说:「你们法鼓山及东初禅寺不是需要很多钱嘛?
何不跟我们合夥来做生意,赚了钱就可以弘扬佛法。」我说:「千万
请你不要害人。如我做了生意,必定一败涂地!」像你们诸位都是在
事业上已经成功的社会菁英,你们一定知道,脱离自己的专长,改行
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要考量每个人都有他们的先天条件及后天条件
,那就是因缘的配合,也就是知己知彼,或者叫做识人识己识时务。
要想自我肯定,必须增长优点,改善缺点,若能自知缺点,也是
一种优点;若是夸张优点,便是一种缺点。
如何知道自己的缺点?如何发现自己的优点?打坐便是好方法。
诸位是不是常听说「身不由己」和「心不由己」二句话?你会发现心
不由己的妄念或杂念太多了。自己的心中所想的,往往不是自己要想
的;自己希望要想的,往往反而想不出来。妄想杂念,是非自主的思
绪和念头,与妄想杂念相对的是自主自律的正知正念。我们能够经常
自主地指挥自己的念头,去想什么和不想什么的时候是很少的。常常
心不由己,品德就有问题。所以,一般没有修行经验的人,其品德大
致上都不是很健全的。如果一个人的品德已经十全十美,那就是成佛
了。因此,平常人的品德不健全是正现象。然而,许多人都不知道自
己的品德不健全。所以常常听到有人说:「请你不要侮辱我的人格。
」这似乎是说,他的品德本来已经很完美,可是被他人侮辱之后就不
完美了。其实,人人都应该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品德尚有许多问题,才
能面对自己的缺点,改善自己的缺点;能以真面目见人,坦诚承认自
己的缺点,反而是一种美德。
如何衡量优点和缺点?不能光用别人的判断,要用你自己的标准
,别人看你是缺点,也许恰恰是你的优点。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
,很难有绝对标准,从这边来看,认为是优点和长处,但是从另外一
个立场看,很可能被认为是缺点和短处。原因是优点和缺点往往是相
反适相成的,例如你的缺点,恰恰也是另一个人的缺点,配在一起,
臭气相投,正好他需耍你。反过来说,如果你的长处正好是另一人的
长处,两强相抗,他就容不得你了。
人与人相比,都有多福、少福和无福的区别。一个人今天因缘未
成熟,所以没有福;过几天因缘成熟了,就是有福的人了。当因缘不
成熟时,不要失望,说不定另外一个机会正在等著你。
人的优缺点,可以是多方面的:有性格的、有品德的、有心理的
、有智能的,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福德因缘的配合与否。
所谓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舒卷自如,一般人往往是能伸不能屈,
那便是大缺点。
先要自我肯定,才能受人肯定;先要自己有信心,他人才会对你
有信心;先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我勉励我们法鼓山的全体会员,要有「见人低一级」的修养。意
思是不要自高自大,要虚怀若谷;不要盛气凌人,要尊上谦下。可是
,对长辈、对能力强过自己的人,谦虚还容易,对晚辈、对不如你的
人谦虚礼让,就很不容易了。如果当你的稚子叛逆不听话时,你是打
他一顿,骂他一番,还是倒一杯茶给他?小孩子有叛逆的表现时,倒
一杯茶给他,可能要比打骂训责一顿更好。这就是见人低一级的好处
。
见人低一级,并不是自我作贱,而是自我的尊重,敬人者人恒敬
之。所以面对任何人时,一定要在心平气和的态度下,尊重他,关怀
他;在肯定他人帮助他人同时,也肯定了自己。
9.自我的成长
成长什么?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
有智慧的菩萨,不会厌世,也不会恋世,故名为出世;真能出世
,才能入世及化世。入世化世而成为圆满的大觉者,便是成佛。例如
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间成佛,一切菩萨必须以慈悲心广度众生,方
能成佛,假如菩萨不入世间,岂有众生可度;菩萨出现世间而又迷恋
世间,岂能救度众生?唯有入世,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菩萨们有
慈悲,所以能入世化世,菩萨们有智慧,所以入世而不会被世事迷惑
,并且运用智慧来指导去做救度众生的化世工作。这就是悲智双运福
慧双修的菩萨行。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闻慧,从听讲开示、看
佛经书而改除邪见,建立正见,信因果,明因缘。第二是思慧,以禅
观的方法,做思惟练习,从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产生明晰
的智慧。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修戒是在身口意
三种行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说自害害人的话,不动自害害人
的念头。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尽一己的所能及所有,用
身口意三业,来作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的事,就会产生无我的智慧
。
修戒,亦名为持戒,凡是危害身心人健康的行为不可以做,凡是
有益于他人大众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极面是已做之恶要改过
,未做之恶令不起;积极面是已做之善要增长,未做之善要开发。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经常保持情
绪的稳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打坐,也可以念
佛安心。前一阵子我在台北时,有一位国大代表见我,他说刚才在阳
明山中山楼开会时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说粗话抙「三字经」。我劝他
:「下次别人抙你们三字经,你就改念『阿弥陀佛』的四字经,架就
吵不成了。念佛之后,就能心平气和,就能好好地商谈沟通了。」除
了打坐与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诵经、礼拜等,也都能产生心平气和的
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经、佛书,看有益于身心健康及精神修养的书籍
,而佛书是最好的,它能让我们心胸豁达、气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座
标。
从闻思修的三慧,能够获得利益的经验,名为证慧。证慧的最高
深点,便是大觉智者的佛果位。
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当从惭愧、忏悔
、感恩的三方面努力。
「惭愧」的意思是自知对不起自己称为惭,自知对不起他人称为
愧咎。一般自负、自大、狂傲、骄慢的人,不会产生惭愧心,总觉得
自己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像这样的人,在智
慧和慈悲方面,是不容易成长的。有了惭愧心,便会谦虚礼让。儒家
也说,满遭损、谦受益。自知有所不足和有所缺失,是自我的检讨反
省,便有改过改进的可能,否则错上加错,那里还有自我成长的机会
。所以惭愧心是人格的清洁剂,在清理了染污物之后,向著既定的方
向,继续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忏悔」就是承认自己的过失,承担应负的责任。比如做老师的
人,没有尽到老师应尽的责任,对不起学生,就是用忏悔心来弥补;
小过失对自己的良心忏悔,大过失当对学生的面忏悔,忏悔不会丢脸
,忏悔也不等于老师永远就有过错,那是表示勇于负责,勇于改过的
态度。有些人不懂得忏悔的真义,他们在神前或佛前,焚香祈祷,说
是犯了错害了人,请求神佛,网开一面,原谅他们无知;这样在神佛
的偶像之前忏悔之后,便以为不再受到应得的惩罚了,下一次有了机
会,再三再四地犯错害人,又再三再四地去焚香祈祷表示自己的无知
,请求神佛原谅他们的无知。这种忏悔的心态不正确,也不能收到忏
悔的功效。
「感恩」不仅是一般人所说的回馈,应该是饮水思源,感念之情
常系心头。所谓恩人,究竟是谁呢?除了父母是最亲的恩人之外,凡
是在你的生命中对你有益有助的人,都是恩人。恩人可有两类:一是
为你顺水推舟的人,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一般人仅以顺水推舟的
人为恩人,给你打击、批评、诽谤、阻扰的人,便以为是仇人。其实
,那些人使你从逆境中受到锻练,助你久炼成钢,岂可以说不是恩人
。例如释迦牟尼在《法华经》中说过,他的一个叛逆弟子提婆达多,
将来一定成佛。因为从释迦牟尼在过去无量劫前发菩提心后,提婆达
多都是给他逆向的帮助──打击、阻挠、破坏。提婆达多使释迦牟尼
得到了磨炼,使他成了佛,所以有大恩德。
诸位菩萨,在你们的生命史中,这样的恩人多不多呢?如果有,
在你们心里是怨恨抑是感恩呢?一般人要做到不怨恨已经很不容易,
何况要向这种人感恩!曾有两位法师,因为细微的法义之争而吵了一
辈子的架,彼此发誓不想见面。逢到佛教界有聚会的时候,两人都会
先问有没有对方参加,如果有一方参加了,另一方就不参加。另有第
三者跟其中的一位说:「我们大家总有一天要到极乐世界去,你们二
位也要去啊。怎么现在就有他没有你,有你没有他地吵个不休呢?」
那位法师说:「阿弥陀佛,如果那个魔王也能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还
是什么极乐世界吗?他都去了我还想去吗?」双方怨恨到如此程度,
还是两位出家人呢?不过出家人也还是人,所以也会产生怨恨。毕竟
不是为了私利而为法义,故在二位法师中,有一位在临终前悔悟了,
他留下遗言说:「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与某某法师为了佛法的观点
之争,吵了一辈子架,并且从此不相往来。我死之后,希望某某法师
能够原谅我,能来参加我的葬礼。」因此使得另外一位法师在葬礼上
痛哭流涕地说:「阿弥陀佛,我怎么跟他吵到死为止呢?还是他先原
谅了我,他真是成佛了,而我却仍是个丢不下怨恨心的鬼。」
像这样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产生怨恨心是很容易的,消除怨恨
心则很难,如果能把恨得很深的人当成恩人看待,是极不容易的事,
但是我们要练习,不练习就没有智慧,也没有慈悲。人在一生中,多
多少少总会遇到像这样助你逆水行舟的人,如果你从来没有遇到过,
总是一帆风顺地走过人生,你真是一位福德殊胜、因缘殊胜的人了。
10.自我的消融
自我的消融,是要从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如果连自我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同他谈自我消融是毫无价值的。譬
如对一个不知道钱为何物的人,说不要钱,便等于废话。诸位不要因
为听到说佛教讲「无我」,就等于否定了自我的价值。所以一定先要
有我,然后才能无我。
我是什么?是生命加身体。可以用一个「十」字来标示,竖的一
条线代表时间,横的一条线代表空间。在时间这条线的座标上不断地
移动的是生命,昨天在,今天在,明天还在,表示我还活著,这是生
命的存在;在空间这条线的座标上,我的身体要占据一个位置,或是
在这里,或是在那里,不停地移动,表示我有一个活著的身体,在两
条线的交叉处「+」,便是活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自我价值的存在,
自我的价值,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正面的价值是获得的成就,负面
的价值是遇到的挫折,成就和挫折使人产生了爱和憎,因此爱和憎相
加,也等于自我。爱什么?首先是爱自己的身体所拥有的生命,有了
命,另外想爱的东西就多了,财、色、名、位、权、势等,恨不得整
个世界都属于我的。可惜的是,世事无常,包括老命在内,一切的东
西,都不能保有多久。因此,身体加生命,所构成的自我,是那般的
脆弱与无奈。因此,自我的另一个代词就是「无常」。从观念上说,
这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故也人人可把自我消融。自我消融就等于佛
说的无我。
但诸位不要害怕,一听到无常、无我的道理之后,回家去就会连
先生、太太、孩子都不要了。因为一切都是无常嘛!因为自我消融,
并不等于不负责任。何况无常无我,也不就是什么也没有,尚须有慈
悲的责任及智慧的功能。
无常并非不好,如果当你正处在接受恶运折磨的情况下,因为恶
运也无常,你就不会绝望,往往恶运过后否极泰来;因缘的转变,坏
事可成善果,这种因缘就是自己的努力,加上时势环境等的配合。菩
萨就是按照因→缘→果的法则,从凡夫转化为圣人,从菩萨完成佛果
。成长到佛的层次,就从自我的成长中,逐步完成了自我消融的境界
。当在没有达到这个彻底的消融自我之前,就要练习著如何来自我消
融。《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亦不
可得。」从时间上来说,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尚未来,现在的,转
眼即成为过去。都只有过程而无实在的东西,所以都不能执著,执著
也是幻景,如把幻景当做实有,就会变成自我的累赘。人生的一过程
,犹如火箭升空,火箭从发射台发出而飞向太空的过程中,每隔一段
时间,就要扔掉一节已经用完燃料的废物,若不扔掉就会成为阻碍火
箭继续升空的累赘。人要自我成长,就像要上升的火箭一样,不断的
丢掉累赘的废物;使用燃料时那是储蓄著动力的有用之物,用完了动
力不扔掉它的空壳,便成上升前进的累赘。
人生应当要不断地落实于现在,努力于现在;有了成就,而能不
执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
《金刚经》里,尚有这样的几个名词:「无我相、无人相、无众
生相、无寿者相。」「我相」是个人与另一人相处而存在;「人相」
是因为我相而存在;「众生相」,是从我与许多人相处而存在;「寿
者相」是自我中心在时间上的延续。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
便不会感觉到我的存在,因为有我与别人的相对比较,才有自我价值
的出现。我的成败得失,是相对于别人的存在而浮现出来。一旦能够
把自我价值的情执化解消融,便会体验到《金刚经》所说的无我、无
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四相,其实就是自我的消融,也就是自我的最
高人格的完成。
消融了自我的执著、自我的烦恼,便能显现出无我的大智慧以及
平等的大慈悲;实际上就是自我的无限自在与无限包容。可以称之为
空,也可以称为无我、无相、无住、无念,一切都无,唯有智慧与慈
悲的功能,在世间的众生群中,永无休止地展现于无穷空间及无尽时
间的内外中间。
(戴玉冰居士整理录音带,经圣严三度删修成稿于一九九五年元旦)
┌──────────┐
│ □禅修指引·10 │
└──────────┘
圣严法师教禅坐
──────────────────────────────
讲 者/圣严法师
出 版 者/东初出版社
总 经 理/张元隆
主 编/释果光
责任编辑/赖月英
美术编辑/张小华、白菁汾
动作示范/沈旭明
登 记 证/行政院新闻局局版台业字第2177号
地 址/台北市北投区大业路65巷89号
电 话/(02) 8926564
传 真/(02) 8960731
邮拨帐号/0112590-1
美国分社地址/
Chan Meditation Center (New York)
90-56 Corona Avenue
Elmhurst, N.Y. 11373
U.S.A.
Phone/(718) 5926593
Fax /(718) 5920717
初 版/中华民国85年1月
排 版/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
印 刷/沈氏艺术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建议售价/新台币180元
ISBN 957-633-142-0
──────────────────────────────
本书如有缺页、破损、装订错误,请寄回本社调换
┌───────────┐
│ 版权所有·请勿翻印 │
└───────────┘
本电子文件仅授权于电脑网路上流通,而不论是一般书面的转出版、
部份引用或摘录等行为,皆不被允许。至于在电脑网路上的流通,
亦必须遵守不擅改原文以及非营利用途的原则。
关于本著作权声明若有语意不明确、或者其他未竟事宜,请联络
台北市北投区大业路 65 巷 89 号东初出版社,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电子书化 by budmgt@math.ncu.edu.tw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