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煌居士:佛法与情绪管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郑振煌 讲 / 吴金政 整理
吉隆坡观音亭 2005/05/27
最尊敬的明吉法师,还有在座的师兄师姐们,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非常欢喜也非常荣幸,能够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又回到观音亭。上次来观音亭时,住了好几个晚上,承蒙师父、常住大众、各位佛友们热诚的招待,我感恩在心,也感恩这一次师父再给我学习的机会。师父们、各位佛友们非常慈悲,要我来这边跟大众一起来学习,等一下会有一些专有的名词,必须由电脑投射出来,诸位会比较清楚。
今天晚上报告的题目是:“佛法与情绪管理”。情绪管理作讲题的人非常多,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情绪要如何管理,自从情绪管理这本书,IQ这本书出来以后,情绪管理就变成了非常流行,通行全世界。因为一个人要成功,除了IQ高以外,EQ是最重要的因素。不管是美国大学的研究,或是日本大学、中国大学、台湾大学的研究,都发现在学校里面成绩最好的,隔了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在各方面的成就不见得是最好的,当然也有最好的。在社会上最有成就的,不管是哪一个行业,一定是EQ最好的。如果说IQ高,EQ又能够好,一定是出人头地。亦即决定人生的成功与否,跟IQ当然有关系,最重要的还是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就是情绪能不能够照顾得好。情绪照顾好的,人缘一定好,各方面的帮助力量源源而至,这个人一定是最容易成功。
杀人魔王的故事
在讲情绪管理之前,首先要提到佛陀的一个故事。在佛陀的同一时代,有一位杀人魔王,叫做央掘罗摩罗(Anguramala),由于见解有错,人家告诉他如果想要成就成仙,想要解脱的话,必须要杀个五百个人,将这五百个人的大拇指剁下,穿洞用一根绳子穿成指缦,放在你的颈项,好像项炼一般挂起来,如果能够杀到五百个人的话,你一定可以得解脱、成仙,可以得大自在。这个当然是错误的见解,但是央掘罗摩罗相信,因此他就一直杀,杀人不眨眼,杀人好像杀鸡,好像打蚊子一样。蚊子一来,没学佛以前,就劈啪一声,把蚊子给打死。现在学佛以后,蚊子来了,就请你多多吸血,这叫做广结善缘。
学佛修慈悲,修空性,但央掘罗摩罗那种邪知邪见,人家叫他杀五百个,就真的去杀,已经杀到四百九十九个。他很高兴剩下一个人,杀到就可以成仙、解脱自在。因此出去看到一个人从那边走过去,他就在后面大叫:“停住!停下来!”那个人不急不徐,非常安详的照样走他的路,一步一步很安详的走路。杀人魔王想,怎么搞的,每一个人看到我都是一直发抖,为什么只有这个人竟然不怕我!一气之下赶到前面去大叫一声:“你晓不晓得我是谁呀?我叫你停下来,你为什么不停下来?”那个人就说:“我已经停下来了,没有停下来的是你”。说话的人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世尊。世尊对这位杀人魔王说:“没有停下来的是你!你还在一直追追追,我不晓得你在追些什么!我老早就停下来了。”
央掘罗摩罗一听之下,当头棒喝,“对!我的心根本就没有停下来,要我杀五百个人就可以得解脱把心停下来,根本不可能的。”当下他就被佛陀点醒,立刻跪下来发心跟著佛陀出家修行,慢慢的他也把心停下来了,当然他最后也证阿罗汉。
是不是所有的众生都有情绪呢?有些人是有情绪的,有些人是没有什么情绪的,当然没有情绪的人比较少。证阿罗汉果、已经成佛的大菩萨们,没有什么情绪;可是修行没有到达一定功夫的人,一定都有情绪。当然情绪有好的、也有善的,可是没有修行的人,绝对都是负面的情绪。
情执是轮回的主因
昨天晚上我们欣赏弘一大师传,“天心月圆”的音乐剧发表会,吴师兄是功德主。我们发现弘一大师的一生,在出家以前他的情绪是澎湃的。当然是正面的情绪,非常的热情,爱国、爱民。文采非常好,话剧、音乐、写诗,种种方面,他的情绪都是正面的,包括很乐观、很热情的情绪,为著国家、民族、为著他的母亲、为著学生,他的情绪很多都是正面的。他的中国夫人,还有日本夫人,也都有情绪,尤其是情执非常的重。情绪是常有的,但是她们的情绪还算好,都很温柔,虽然很喜欢李叔同(弘一大师出家前的俗家名),爱念著他,很执著他。但还算不错,因为她们的情绪不会伤害很多人,她们的境界还算是好,虽然是情执很重。
以佛家来讲,情执很重是轮回的主要原因。常人一定有很多的爱、很多的情,执著很多。这种爱、执著,固然是情绪的反应,但伤害性还不太大。伤害性最大的是嗔恨,情绪一来发脾气,火烧功德林。忌妒,情绪一来,那不得了!有忧郁症、躁郁症,其情绪非常非常的厉害。贪、嗔、痴、慢、疑种种的负面情绪会伤害到很多人。
可是诸位大德都知道,情绪发作的对象,往往都是我们周遭最亲密、最爱、最喜欢、最希望他好的人,这些人却莫名其妙的变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相信诸位朋友不会对一个远在非洲、远在美国的人发作情绪,因为他们跟我们的关系不怎么密切。相信诸位朋友也不会对一位跟我们毫无关系的人发作情绪。在马路上走路、开车,如果人家没有惹到你,我相信你不会对他发泄情绪。反而是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却变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比如说恩爱的夫妻、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关系都是最密切的人。但正因为关系最密切,就变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多可怜啊!
众生多可怜啊!我们想要心爱周遭的人、亲人、朋友,我们希望他们好,可是无明一来,情绪一发作,反而变成了伤害到对方,甚至伤害到对方还不知道,还理所当然以为自己是对的。我们都坚持己见,认为我的情绪都是你害的。夫妻之间吵架一定都是这么说:都是你害我的,都是你害我有情绪发作。亲子之间也是一样,儿女呀经常会埋怨父母亲,你们真啰唆,多管闲事,我已经长大了,有我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妈妈、爸爸还这么啰唆?我们都有自己的理由来发泄自己。做父母亲的有时也会被儿女惹到情绪发作,但想想这些都是我们最亲爱的人,都是我们最密切的人,竟然都变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受害人。所以我们情绪确实有必要来管理。
如果情绪管理不好,任凭负面情绪来发作,就会搞糟人际关系,也让自己非常不快乐,重则自杀,夫妻离异,朋友反目成仇,同事之间彼此不能够合作,或因此而闷闷不乐。本来我们都想追求快乐的,追求开悟,追求解脱自在;结果情绪一来,我们一点都不自在。
情之绪
情绪是什么呢?情绪就是情之绪。什么叫情之绪?即心情的绪。“绪”就好像棉絮,或是线条。像衣服一根线抽出来,线条就一直抽、抽、抽,所以心情之绪,就是我们心的绪,心的一个连续变化,叫做情绪。还没有证阿罗汉、没有成佛以前,我们的心都一直动,一上一下、动荡不安,等到动荡不安时情绪就发作了。晓得管理的人会将情绪由负面而转为正面。
一般心理学讲的情绪管理,是讲从负面的情绪转到正面的情绪,但佛法讲的情绪管理,由负面的情绪转到正面的情绪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一定要将正面的情绪也超越,也超生。为什么呢?因为正面的情绪也是无常,负面的情绪也是无常。负面的情绪持续进来,有修行的话,可以将负面的情绪控制下来,转为正面的情绪。但正面的情绪并没有解决情绪的问题,正面的情绪当然是好的,我们要将正面的情绪转为清净的心。清净的心就没有情绪,就好像佛陀告诉安杰罗摩罗一样,我的心已经停下来了,是你还没有停下。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就是,你的情绪仍然在起伏。为了将负面的情绪转为正面的情绪,再转为清净的心,我们就必须了解情绪发生的原因。知其所以然,才能够管理情绪,转化情绪、清净情绪,由染污的心变成慈悲心、智慧心、菩萨的心、佛的心。
法报化三身佛 一心住真如
以佛教来说,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佛性是光明的。我们要学佛,学佛当然就要学佛的样子。佛有三种,法身的佛、报身的佛、化身的佛。已经成佛就没有情绪,因为成佛是把本具的如来心、真如心、佛性,找回来。它所呈现的不是法身佛、就是报身佛、就是化身佛。什么叫做法身?法身是真理之身。换言之,如果已经修行成就到成佛的话,我们就有真理之身,完全与真理融合在一起。何谓与真理融合在一起?最究竟的真理是什么呢?一切不生、不灭,这个才是最究竟的真理。有生、有灭的东西不是真的,就好像我们情绪一样,情绪是有生、有灭,我们往往在发作情绪以后,事后才后悔,才向对方对不起。可是对方如果还没成佛,还没有体会到不生、不灭的如来真理时,他已经受到伤害了。因为他会将我们情绪的发作当作是真的,当作是实有的,因此他内心就受到伤害。事后虽然再对不起、道歉,但是伤害已经造成,人际之间的隔阂已经形成,因此我们要很小心。
如果要学佛的话,首先要学到法身佛,能处在真理中,完全与真理融合在一起。什么叫做真理?世间的一切如果有生就有灭,不是真的是幻的。因为有生,所以它会改变,生住异灭,到最后灭掉。如果是灭的东西,当然不值得我们去执著,我们要安住在真心。<<大乘起信论>>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大乘为一心,一心住真如。大乘只有一心,大乘佛教所讲的只有真如心,也就是法身佛,不生灭的、光明的、清净的心。
要怎么样子离开情绪呢?就要一心住真如,要住于真如之中,安住在真如。报身佛是证得了真理后所表现出来的庄严相。我们跟修行者在一起,会觉得师父为什么这么庄严?师父让人心生欢喜,让人烦恼通通消灭。诸位应有这种经验,本来情绪不很好,当参加共修,一见到师父以后,我们情绪就平稳了,为什么?因为师父展现的是庄严、清净、平等、广大的相,所谓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此即报身。
化身佛是什么?就是慈悲。你有什么样子的烦恼,佛菩萨就示现,跟你一样的形象,来帮助你,这个叫做化身佛。有菩提心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是不会有情绪的,他心中都是一种慈悲、菩提心、利他的心。
发菩提心的不可思议
我最近常提到一个例子,因为上个月,四月份,我在台湾也带领了九天的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修行,我们这里只有两天,实际上两天的时间是不怎么够,我们九天的修行,九天的修行改变了每一位参加者。其中有一位很年轻朋友,本来情绪非常不稳定,都必须要靠吃药,动不动就发脾气,是忧郁症很严重的一个年轻人。忧郁症都必须要靠精神医师,天天吃药。但是情绪一发作起来,不得了,会把整个屋顶通通掀翻掉,六亲不认,朋友都不认,会有这种情况,有没有?我们周遭有没有这种朋友?有!太多这种人了。现在的社会太紧张了,虽然明知很喜欢父母亲、儿女、配偶、兄弟姊妹,但是情绪控制不了,一发作,六亲不认,什么都不是。
我要提的这个例子,就是在九天的观世音菩萨法门禅修里面,这位年轻人原本在家里什么东西都可以摔;他在念书时,父母亲烧饭作菜稍微有些声响,甚至连开门都不可以,情绪一发作就乱摔,砰!砰!砰!什么东西通通摔,控制不了。没有办法,他也明知是错的,但是情绪一来就抓狂。竟然这位情绪非常痛苦,吃药也控制不了的人,在九天的禅修营里,第一天,脸还是很难看,第二天,来到第三天,情绪已经管理好。来到第四天,不可思议的观世音菩萨法门,砰!他只有发一个心---发菩提心,只有这么四个字。我只讲他发菩提心,当然要经过时间的酝酿、酝酿,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心就慢慢降伏下来,情绪就慢慢控制下来。来到第四天,发菩提心通通发出来了。
以前上课我也经常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发菩提心,但情绪一来,发菩提心通通忘记。没有透过修行,都只是知识,好像明明知道我喜欢父母亲、喜欢儿女、喜欢配偶、另外一般朋友,很喜欢,可是情绪一来根本控制不了。为什么?因为没有修行,明明知道要爱对方,就是爱不出来,情绪一来,就把自己的真如、自己的佛性覆盖、遮住。这位年轻的朋友来了九天,菩提心就发出来了,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学佛法,下化众生,凡是佛法都要修行,众生、别人的需要,我都要去满足,我要尽我所有的力量去服务众生,而且像<<维摩诘经>>里面所说的一句话:常做众生不请之友。经常要做众生没有请你,你就自动发心的出现来帮助别人的这种的心。
来到第四天他的心就发出来了,不可思议,一发出来以后,修行精进,什么叫修行精进?从来没有迟到过,在听课、在禅修、在持咒,在任何一个当下,他都常做不请之友,看到哪个地方脏就去扫干净,这里需要做什么工作,就去做;人家还没有起床,三点多钟,他就起来用功,准备要上课了;晚上十点钟大家就寝了,他还在佛堂用功;常做众生不请之友!九天下来,完全都开朗了。那种光明,即报身佛的形象完全出来,清清净净,非常的欢喜,化身佛的样子都出来了。
化身佛的样子就是什么?常做众生不请之友,众生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诸位大德,一个人要学佛,就要学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三身佛通通学到要从发菩提心做起,菩提心一起,所有的问题通通解决了。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什么叫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自己本身所有的烦恼、障碍去除了,连他人生的命运都改变了。去禅修之前不久,他才参加国家的考试,高考,就是国家最高等考试。他考完以后,依照他根据标准答案自己检讨,估算还差十分,差十分才能够录取,才能够及格。可是诸位朋友,那真的是不可思议,观音菩萨真的是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真的是千处请求千处应。
相应
诸位朋友要知道喔!如果以情绪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不会理我们的,因为我们情绪的心都是肮脏的,观音菩萨是清净的,观音菩萨是慈悲的,慈悲的心怎么会跟肮脏的心相应呢?我们的朋友都是跟我们有志一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那些坏朋友都是臭味相同的,也就是说气氛相同,练气功的人就知道,气氛相同的人才会在一起,酒肉朋友只会跟酒肉朋友在一起,修行人只会跟修行人在一起,这个是必然的。
我们祈求佛菩萨的加庇,如果是以不清净的心,而是烦恼的心来祈求观音菩萨,很难相应。我们祈求菩萨的时候,一定要真如心、菩提心、清净心。我讲的这位年轻的朋友考高考,自己检讨还差十分才能够及格的,可是不可思议的是,参加观世音菩萨法门禅修营,菩提心发出来,整个命运就改了。放榜时,他打电话去查,结果怎么样?低空飞过。六十分及格,他平均考了多少分?六十点六八分,连多出一分都没有,这个叫做低空飞过。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观音菩萨实在是非常灵,当然他是已经发了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以后他就讲,一点烦恼都没有。我经常问他,“你现在有没有烦恼啊?”“我什么烦恼都没有。”“为什么没有烦恼?”“因为我发菩提心了,因为我想的都只有别人,都没有想到我自己,我想的都是别人的好、众生的好、众生的快乐”都是正面的想法,光明的想法,自然他整个人生都改变了。
所以诸位朋友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多听闻佛法,要参加修行;不参加修行,情绪是很难管理的。我们都知道情绪发作是不好的,情绪发作是会伤害最亲爱的人。
情绪之因
?无明心──无明心一发起时,情绪就发出。我们既然想要学佛,就要晓得什么叫法身佛、报身佛,什么叫做化身佛。我们情绪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的心本来都是如来的心、真如的心、佛性的心,不生、不灭的,可是一念无明来,情绪就来。一念无明,那无明心又是怎么来的呢?无明心是来自于我们过去的业力、习气。过去的业力、习气是什么?不只是我们这一辈子开始,心理学家所谈的情绪管理,只有谈到这一辈子的事情;催眠的专家会把我们催眠到前世去,去发觉前世的样子。一般的心理学家只谈到胎儿的时候,受到母亲的影响最大,当然也是受到饮食及周遭环境的影响。小孩子出生后,小时候的生命经验,会留下一个很深的烙印在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他未来情绪发作的导火线。
佛家讲的,不只是这一辈子,还讲无始以来。我们为什么会出生呢?那是因为曾经死过;为什么会死呢?那是因为我们生过。死是因为有生,生是因为有死,没有生怎么可能有死,没有死怎么可能有生呢?就好像没有白天怎么会有夜晚呢?没有夜晚怎么会有白天呢?不可能的,一切都是相续流转,我们过去世无始以来的业力,身、语、意的造作生命经验,都留下了一个业力识,在我们的潜意识,就是最深层的心,叫做一念无明、根本无明,无明心。无明心一发作,情绪就开始。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有了分别妄想。
?三有── 情绪的发作是什么情况?最严重的情况叫做欲有,因为贪欲而有。诸位朋友想想看,我们的情绪是不是因为欲,才有情绪的?如果没有欲望,没有贪欲的话,情绪不会发作;我们的欲望没有达成,因此情绪就来了。何谓欲望没有达成?想要做一件事情,可是达不到这个目的,当然情绪就发作。比如说小孩子现在想要读书、想要用功,可是父母亲叫他现在起来吃饭,或去做什么事情;他本来是想要读书的,但父母亲却叫他做某件事情,没有办法让他达成欲望,他自然情绪就来了。夫妻之间的吵架也是一样,比如说做太太的很希望先生陪她到百货公司去shopping,可是先生说有事情,或有什么工作,有紧急事情不能够陪你去,做太太的情绪就来了,为什么?因为她的欲望没有受到满足。先生若是上班很累,回到家里想要轻松一下,看个电视、听个音乐或是看个报纸、喝个茶,他的欲望是想要休息一下;可是做太太的人,一整天没看到先生,看到先生回来了很高兴,所以就拼命跟先生讲今天发生的事情。她这么一直讲、讲、讲,看到先生照样看报纸、照样喝茶、照样看电视,似乎没有在听,没有满足她的欲望;做太太的就认为先生不爱我、先生不理我、先生都不懂人家的心,情绪就发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情绪是怎么来的?负面的情绪是怎么来的?最主要是欲望没有达成,因此就有了情绪。
欲望没达成时,会让我们产生负面的情绪。如果没有达成“好的欲望”,当然就会有正面的情绪,这个叫做“善法欲”。如果有修行,如打坐、念佛的功夫好,或是正念分明,能够观照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在浮动时,就立刻发现能够超越,当时就不让情绪发作出来,因为自己情绪发作有其来龙去脉。
最后讲欲有、色有跟无色有,这是所谓三有。我们是三界的众生,三界的众生以人来讲,若没有修行的话,都是在是欲有的境界,有了欲望,没有达成,情绪就不好、就发作。
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就要修禅定,禅定功夫够,我们就能够在色界有,也就是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禅定之中,是不会有情绪的,是不会有负面情绪的。禅定之中有喜乐,非常高兴的,全身的细胞都在唱歌,都在微笑,叫做色有。初、二、三,尤其三禅是最快乐,是正面的情绪,到了四禅已经是舍念清净、平等心。无色有是更微细的心,也是在禅定之中,也不会有情绪。再来是不受后有,是阿罗汉,是不会有情绪的,因为他已经证得人我空,如果是佛的话,不有不空,那正好超越,不受后有的执著。不有不空,因此能够慈悲而表现出化身,以化身来度众生,这叫做不有不空。
“有”就是三有,三有以情绪来讲,就是有情绪的发作,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情绪呢?不是,修禅定的人是不会有情绪的。诸位你们看,那些修禅定的师父、修行者,持咒念佛,经常处在定中,如果他心里头持佛号,怎么可能会有情绪呢?别人惹他、干扰他,他照样念佛,至少不会有情绪发作,反而是像佛一样,不有不空,超越过来;反而是慈悲,慈悲就是不有不空的心,会帮助你解决问题。
?缘取── 我们的情绪“有”,是怎么来?是因为“取”,取是什么?即缘取,什么叫缘取?就是我们的心去抓一个境界,抓一个现象,这个叫做缘取。比如说,某某人讲很难听的话,但是我们修行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我们的心没去“取”那一句话,我们会不会受到干扰呢?不会。我们会有情绪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去取外境的东西,我们去取了。外境的东西是可以与我无关,如果将它认为无关,心不往外面去攀缘、执取,我们就不会有情绪。会有情绪,是因为把外面的东西抓过来,加上潜意识、阿赖耶识里的业力习气,所以内外交攻,我们情绪就发作。
一位修行者、佛菩萨,他也照样在观察众生,可是为什么没有情绪呢?一开头所说,佛跟安杰罗摩罗的故事,佛有没有听到安杰罗摩罗说:“停下来!”这句话,而且这句话语气很难听、是很凶的。他是听到,而且去取,可是取了以后,为什么情绪没有波动?为什么没有被激怒?为什么没有产生恐惧?仍然很安详的、很自在的。为什么?因为的潜意识、阿赖耶识没有情绪的业力种子,因此祂的心都是光明的,都是慈悲的。外面的境界取了,而我内心跟它相应的只有慈悲、智慧,没有任何恐惧,他才会对安杰罗摩罗说:“我的心已经停下来了,没有停下来的是你。”因此我们凡夫,情绪产生是因为我们‘取’,往外面取,同时又从潜意识、阿赖耶识里取出业力种子、习气,内外相应,所以情绪就来。
为什么情绪会来?是因为外取又内取,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取”有三十种,我们这么一取心被染污,就有了烦恼情绪。如果心里头都没有业力习气,修行修到成就,都是空性智慧,大慈大悲;假若有人对我们不好,在恼怒、欺负、欺骗、打击我们,我们还是慈悲,因为心里面只有慈悲、只有智慧,没有无明,当然所表现出来的只有慈悲与智慧。
我们凡夫都是“取”,我们凡夫是取什么呢?欲取,是取欲望;见取,一种知见,一种自己的成见、自己的见解;再来,戒禁取,是不对的、不适合的修行法门,不能够让我们管理情绪,不能够让我们超越情绪的,叫做戒禁取。我语取,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实有、实在的;当然我们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存在都是无常的存在,因为我们不断的在生灭,可是却认为,我们不可以老,不可以生病,不可以死,我们取的很严重,痛苦就来。
?如何超越情绪的发作── 我们要如何超越情绪的发作?就这要领,不取、不拒。其意思是,境界没有来我不取,境界来了我不拒。境界没来不取,即我们亲爱的人,不要去恼怒他,不要故意去激他,这个叫不取;不拒是什么?对方如果在发作情绪了,我们不拒。诸位有没有这种经验?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经常如此对话,“我跟你讲了老半天,你到底有没有听到?”对方“有!听到了,…”。“听到你为什么都没有反应?像木头一样!”尤其做太太的经常会有这种情绪的发作,“我跟你讲那么久了,你到底有没有在听?你到底爱不爱我?”“我当然爱你,因你在生气,所以我才没有跟你顶嘴。”作太太的认为这样不行,太太说:“我发脾气,你竟然一点脾气都没有,你到底爱不爱我?表示你不理我,不关心我!”
要怎么办?当太太发脾气,先生发脾气时,做先生,做太太的要怎么样?要不拒。你一拒,对方就认为你不关心我,把我当作外人,所以我讲了老半天,你竟然一句话都没有回应。我们有没有这种经验?我们骂某某人老半天,结果他都不理会,因为他拒绝。他拒绝了,我们愈来愈生气,所以我们要管理这情绪。
有人骂我们,我们就说:“对不起,是我的错,什么都是我的错,是你对,都是我的错!”这个叫做无我。有我的人总是说:“我对,你错。”无我的人就是说:“对不起,是我的疏忽,请你原谅,我会改过的!”这叫做不迎、不拒。如此我们“取”,才达到最有智慧、最慈悲。你不取也不对,不拒也不对,总之就是不攀缘,如来如去。当很糟糕的情境发生,不要取就没有问题。
?作意、触、受、爱、取、有── 为什么会有“取”呢?是因为我们有“爱”,亦即太执著自我。我们为著维持生活、生命、尊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面子及为著达成自己的愿望,因此我们就会有爱。有种种的“爱”,自然会“取”,自然会“有”。我们为什么会爱呢?是因为我们有“受”,我们有种种的感受,身体感受到苦、乐;心会感受到忧、喜;或者是不苦不乐、不忧不喜的感受。
我们是从眼、耳、鼻、舌、身感受来的。没有修行的人,眼睛一看就感受。为什么会感受呢?那是因为我们有“触”,相接触就有感受。看到某一个人、事、物,听到某一个声音,就相接触。感官一接触外面的情境立刻有感受,因为我们都有心。我们如果已经达到清净的心,当下我们就觉知。可是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一接触就立刻感受,喜欢的立刻有爱,不喜欢的就恨。爱、恨就立刻会去取,一取了就会有。我们为什么会“触”呢?最重要的是“作意”,作意很重要。心专注某一件事情,叫做作意。心如果没有放在某一件事情之上,我们就不会触。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诸位有没有看过一种情况,叫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有。当学生时,老师讲的口沫横飞、头头是道,但一堂课下来,竟然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为什么?因为没有作意在老师的话上,心里想的是别的事情。我的心作别的事情去了,也许想到明天的事情、昨天的事情,心没有作意在老师的话上,因此老师的话,我都没有听到。我们也会视若无睹,看了老半天,结果都没有在看,为什么?因为作意不在这个对象上。
我们一“作意”,就会“触”,一触就会有“受”,就会有“爱”,就会“取”,就会有“有”,因此情绪就来了。我们应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关键就在这里。如果能从作意开始来管理情绪,那是最重要的。什么叫作意?就是心作意在快乐的事情上,情绪就是快乐的。比如想到,某天跟父母亲、儿女、好朋友,或跟师父在一起,做了什么事情,或者是我发菩提心,帮助朋友、道场,常做不请之友、服务众生。一想这个,一定都是很快乐的,心永远都是快乐的。
好!我们就再提高一个层次,作意什么?念佛,观音菩萨,南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的化身,想到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想到观音菩萨的四种功德力,都是想好的,我们的心自然就清净了,因为我们作意在清净的对象上。心如果是一直想著阿弥陀佛,想著极乐世界,想著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我们怎么还有空间去接受烦恼的事情呢?如果有人骂你,想的是观音菩萨,还是阿弥陀佛,你情绪会发作吗?不会,因为你的心里头百分之百都被观音菩萨、被佛号所拥有了,你跟观音菩萨、跟阿弥陀佛完全结合在一起,你作意的都是在清净的事情上,自然你就不会有情绪。这一关最重要,要把持,如此也叫作修行。
什么叫作六根都摄、净念相续?什么叫作提起正念?什么叫作止观四念处的修行?什么叫作安住在佛性,安住在不来不去之中?即将心放在清净的对象上,届时心即清净的对象,清净的对象就是心,此即能所双泯,因为一切的境界都不离我们的心所造作的。我们情绪发作,会认为对方恼怒了我。其实对方恼怒我,只是一个缘而已,不是重要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心里有肮脏、有发脾气的种子。如果心里没有肮脏的成分,没有情绪的种子,我们根本不会发作情绪。其次,因为我们的心散乱,不能够安住在清净的佛菩萨圣号上面,不能够安住在快乐的对象上。
依止烦恼心自然有情绪
诸位朋友可以想想看,我心如果想好的,自己就微笑起来,因为我们的心作意在某一个好的对象上;但是如果我的心是作意在你讲我的坏话,你在骂我,作意在你骂我的声音上面,我自然情绪就发作。除非我已经成佛,成阿罗汉,不然的话,我就会被外面的情、境勾起我内心里面的情绪种子。
因此要怎么作意?有转和依。一般凡夫众生是转菩提依烦恼,因此就有情绪。什么叫转菩提依烦恼?转菩提,菩提就是觉悟、清净心,或是真理,或是佛的真如。转,我本来是面向这里,我现在转过头去,这个叫转。菩提是清净的、是觉悟的、是智慧的、慈悲的。如果说是转身来,也就是背著菩提,忘掉了菩提。依就是依止,依止烦恼心,依止烦恼心自然有情绪。
我们如果想要超越情绪、管理情绪,就要转烦恼依菩提,自然就没有情绪。什么叫作烦恼?一开始就提到烦恼是心的作用,即烦恼心所,有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情绪有两种,一种叫作善心所,一种叫作烦恼心所,善心所就是正面的情绪,乐观的、光明的、快乐的、积极的,就是善心所。烦恼心所是属于负面的,根本烦恼心所有六个,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贪、嗔、痴、慢、疑五个,贪、嗔、痴、慢、疑会让我们情绪发作。贪,不能够满足;嗔,不合我意;痴,没有智慧;慢,我慢,当我不能够傲慢,别人不接受我傲慢时,情绪就来了;疑,我的疑心没有得到别人的保证,别人的肯定,自然情绪就来。这是五个,还有第六个烦恼心所叫作不正见,就是邪知邪见。有根本烦恼,就会产生二十种的随烦恼,随烦恼也就是由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所引申出来的大烦恼八个,中烦恼十个,小烦恼两个,总共加起来二十个。
烦恼
烦恼是怎么来的?是由心王而来的。心王就是八个心,八心王是指什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总之,唯识学将心解析成这八个。心是有集、起这两个作用,集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能够收集一切的成见,好的也收、坏的也收、大的也收、小的也收,大大小小过去的,生物、生命经验全部都集起来,留在我们的心里面。起是等到未来,有情境一刺激,就将心里面的业力习气给生起,给发出来,这个叫作八种心王。八种心王也就是心,无明业力,一念无明而来,它是从如来藏识而来,修行就是要回到如来藏。如来藏的意思就是含藏著如来。
如来
什么叫如来?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一切皆无二。其意思是不迎不拒,该怎么样子,就是怎么样子。因缘和合在一起,就是一种现象;因缘一改变,现象就消失。比如说,最亲密的人在发作情绪,要知道情绪本身就是如来,如来展现在情绪之中,因为情绪是有生有灭,我们是透过情绪了解如来的,是透过情绪回到自己的佛性。佛性无形无状,没有任何的形象可以看,它不是色盲,它是毕竟空,因此我们看不出来。但是我们一念无明,情绪就波动。我们要有智慧从情绪当中去了解情绪的缘起性空,它是真如性,其意思是,别人会发作情绪是有原因的,因此是会灭的,因此是虚妄的,因此是假的,因此是我不必介意的;我要作意在清净的佛菩萨真如之上。即一切都是无常、无我、都是缘起、性空,我的心作意在这上面,我就可以超越一切现象的改变。所以情绪是属于虚妄的,我们要转妄依真,千万不要转真依妄,我们要倒过来。
情绪一发作,都是因为六根、六尘、六识而发生的
至于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或是怎样“转”自己的情绪?我们情绪一发作,都是因为六根、六尘、六识而发生的。换言之,就是在“作意、触、受、想、思”,或者是“触、受、爱、取、有”里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多修行,多多的作意。最重要,就是把自己的心照顾好,自己的心要作意在清净的对象上,要有正念,同时要守戒,戒是什么?就是触,不要去触会引起烦恼的对象;不要去触,会让我们生病、会让我们情绪起伏的对象。我们多接触佛菩萨、师父、善知识、佛友。自然你接触的都是快乐的,都是清净的,情绪就不容易产生。
?五蕴妄想── “受”,当我们在有任何感受时,要晓得我们的受是虚妄的、不是真的。我们要有法的受、真理的受。“想”,你会发现,我们过去没有听闻佛法,没有修行佛法时,我们的想都是妄想。修行后的想,要进一步作“缘起性空”的想。什么叫作妄想?我们的五蕴都是妄想,色蕴是肉体,是坚固的妄想。总是很在意这个肉体,不希望肉体变老、变难看,不希望肉体死掉,我们的心不想离开这个肉体,很执著肉体,非常的坚固,故色蕴叫坚固妄想。受蕴叫作虚明妄想,虽然“受”本质上是虚妄,可是我们觉受却是很明显。我们感到热、冷,感到苦、乐,感到忧、喜,虽然是虚妄,可是却很明显,一直在呈现。我们的“想”叫作融通妄想。什么叫融通妄想?找借口来圆满自己,让自己显得很伟大,让自己是受冤枉的,或说自己没有错,这个叫融通。想想看,我们之间的不愉快,是不是很多都是融通妄想?每一个人都在找借口,发脾气是有理由的,都是为著你好的;发脾气都是因为你没有听我的话;发脾气是我讲了一个小时、骂你一个小时,结果你一句话也不回应。融通妄想,就找理由来圆满自己的借口。我们的行蕴是属于幽隐妄想。幽隐就是很微细,无始以来的业力习气,很微细在那边酝酿,结果我们都没有发觉。我们的识蕴是颠倒妄想,也就是我们的想法都是颠倒的,都没有合乎真理。
所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除了“作意、触、受、想、思”,思还包括“爱、取”。我们的思想一定要光明,要合乎真理的,要清净的,自自然然我们的心,在情绪一发作起来的时候立刻发现,立刻用般若的空性智慧来观照“想”,我们的情绪立刻就消失,好像冰一碰到热,它立刻就融化为水。冰是我们的妄想,冰融化为水,即化解了情绪,回到自己的佛性上。水结成冰时,佛性并没消失,因为佛性还在我们的五蕴上,一切起心动念上。我们所有的烦恼,就好像说这个水结成冰,冰的水性、湿性并没有消失,水的性质仍然是保存在冰的上面。而现在把冰加热,用智慧照破,将冰溶化回到水的本然面目。
换言之,如何找回自己的佛性,如何成佛,可以从情绪里看到佛性,从情绪当中找回自己的佛性。因为情绪是八识心王产生的心所作用,而八识心王是从如来藏、佛性而生起的。我们现在倒过来,把情绪溶化掉,超越心所、心王,安住在自己不生不灭、清净光明、平等广大的佛性。如此我们情绪不仅是负面的情绪转为正面的情绪,更转为清净的心。清净的心就是大慈大悲,不迎、不拒就是智慧,常做众生不请之友,这个就是佛菩萨。佛菩萨不是拒绝一切见解,而是一切见解来了立刻消融,立刻把它溶解,把烦恼的对象溶解成佛性,而佛性就存在烦恼、情绪中。
有情绪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还没有成佛
有情绪不要害怕,有情绪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还没有成佛,但要恭喜因为我们有情绪,尤其是情绪愈大的人愈要恭喜。因为情绪愈大,表示佛性受到一念无明的拨弄愈大,愈容易发现我们的佛性。这只是一念之间,当你看到情绪很紧时就要想,佛性已经被一念无明搅动,当下我就要回到佛性,当下就把情绪融化掉。用智慧去观照,一溶化掉,立刻回到佛性。亦即情绪愈大,成佛的可能性愈高,只要以智慧,只要晓得怎么作意,作意这两个字很重要。若作意在阿弥陀佛、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三宝身上,立刻情绪就消化掉,但是你如果是作意在情绪的对象上,烦恼的对象上,自然情绪起伏,会很痛苦。
我们报告到此,等一下诸位有什么指教,谢谢大家。
在诸位提问以前,我分享一下,因为我写了一首歌,我写了一首歌叫作情绪管理歌,‘请把情绪写在水上,请不要写在你的脸上;请把情绪写在云上,请不要写在你的心上;请把情绪写在沙滩上,请不要写在你的口上;请把情绪写在虚空上,请不要写在你的脸上。’你看这个歌词是不是很美丽?
我们都会有情绪,来了怎么办?只有作意而已,作意就是在转。所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不要去拒绝它。情绪一来,拒绝它就糟糕了,因为你把它压在潜意识里面,把它压抑累积在阿赖耶识里面,机缘到会爆发出来。因此有情绪要写在哪里?水上、虚空上、云上、沙滩上。写在水上,你一写完,它又没了。“讨厌、讨厌”你尽管写,没有关系,随写随灭。但是不要写在脸上,很难看,不要写在嘴巴上、口上,口出恶言,不要写在自己的心上,记恨好几年,记恨好几辈子,那都是自找烦恼!
解惑篇:
问:教授对生死学有深入研究,请问教授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
答:如果我情绪管理不好的话可能会说,哼!今天不是谈生死学。谢谢,我管理情绪还算好一点点。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是从死而来,死往何去?
死是往生而去,生是从死而来。死了以后为什么又会生呢?那是因为潜意识、阿赖耶识里面有业力习气,还有“取”,一有取就“有”。“爱、取、有”,我们过去取,取的太多执著为有,因此我们必然就会有。所以我们生从何来?生是从死而来,可是死就已经没了,不是太平无事了吗?为什么还要再出生为人,在这边受苦呢?那是因为我们过去取了很多,取的东西留在潜意识里面,执著想要有个色身的依靠,因此就立刻转世投胎。
死往何去?死又是往生去,除非我们证阿罗汉,否则我们又往生去,证阿罗汉不受后有,我们一死了,只是心离开肉体,但如果说我们心里面还有“取”、“有”,自然就有因子牵引我们到不同的地方去。
在《楞严经》告诉我们,死后会去转世,还会再轮回是因为我们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叫做“情执”;另外一个作用叫做“想”即作意。情重,如果说是百分之百都是情执的话,就会到地狱去,就会下地狱,因为情执非常重。情绪就是情执之意,我们为什么会情绪,是因为我们执著一种情,执著我们的感觉,触、受、爱、取、有,“受、爱、取”如果是百分之百的情执,自然就下地狱。“想”,我们想的对象,如果能够完全想到好的对象,比如观音菩萨、阿弥陀佛,死后自然就可以到阿弥陀佛的世界,死后观音菩萨就会接我们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这个叫做想。当然,如果我们的心想的是贪、嗔、痴、慢、疑,自然就会下堕到下三道。如果作意,就是想,想好的部份比较多,而情比较少,可能死后往生到天道或是人道。反之如果是情多,好的作意、清净的作意比较少时,自然就会出生到畜生、或是恶鬼、甚至于地狱。
《楞严经》的解释,即看我们想、作意是什么?还有我们情执重不重?亦即情绪重不重?所以我们要转,从现在起要管理情绪,因为我们情绪如果经常发作,情绪很严重的话,在临终的时候心是很散乱的,很容易到下三道去。
问:教授,晚上好!弟子的慧根很低,请教授指点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请您解释缘起性空,性空是什么意思?第二个是,刚才教授说有生有灭,都不是真理,那么教授真理的注解又是什么呢?谢谢。
答:我们先看真理,真理的意思有三个现象,第一个本来如此;第二个必定如此;第三个普遍如此,这个叫做真理。记住,本来如此,必定如此,普遍如此。本来如此的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改变了一个新的东西;必定如此就是,未来也一定如此;普遍如此就是,不仅我如此,你也如此,所有的情况都如此,这个叫做普遍如此。所以真理就这三种特性。本来如此,永远,也就是必定如此,再来是普遍如此。所以“有生的”是什么?不是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有生”自然不是真理,“有灭的”不是永久如此,所以自然也不是真理。普遍如此,为什么只有这里生,而别人不生、别的地方不生,那自然不是普遍如此,所以不是真理,因此说有生有灭的不是真理。那什么叫做真理?就是本来如此,必定如此,普遍如此。
什么叫做缘起性空?缘起的意思是,诸法因缘生,因缘合和,这个叫做缘起。什么叫性空?性空就是没有自己的性质,叫作性空。任何东西都没有自己的性质,因为任何东西都是其他因缘合和而形成的,任何东西都是依于其他性的因缘而存在的,因此不是自己独立存在的,这个叫性空。比如说,所谓的人、佛是性空。因为所谓的“我”指的是色、受、想、行、识,可能是指的我有骨头、头发、皮肤、血管,我能够吃饭、说话、走路,我能够干什么,这个叫做我,但是这个都不是真的,因为骨头也是很多的因素组合成的,而且一直在改变,皮肤、血管,所有一切都一直在改变,所谓的我者是假合的,只是一个假的名称,只是无常、缘起的关系,这个叫做性空。
问:常言“人善被人欺”,因此一定要有脾气来克制恶人,这尤其是在职场上,请问对此有何看法?若真遇上恶人该怎么办?尤其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之下。
答:我们经常会认为人善被人欺,此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脾气来克制恶人。可以!因为有一些人是敬酒不喝喝罚酒的,虽然我们不饮酒,可是有一些人确实如此。依照佛家的讲法,要注意,当你要发脾气来克制对方、恶人的时候,心是不可以动。虽然表现出很凶猛的样子,但是心不可以动,佛教里这个叫做忿怒尊。因此道场里的韦陀菩萨、伽蓝菩萨,表情是不是很凶猛?那是在克制恶人,邪魔要侵进,就用愤怒尊来吓唬它们。但是他们的心是慈悲的,也就是说要有慈悲心,要有智慧。
有时要克制恶人,是需要表现忿怒,但是我们心不可以动,也就是不可以有嗔恨,因为嗔恨是对自己不好,也对对方不好。我们要有慈悲、要有空性,可以用善巧的方法来克制对方,都是清净的念头,希望救度他、保护他,他也能够不再有情绪的发作。
问:自尊心很强后怎么放下呢?往往意见不合时,情绪就来,后来发现是自尊心太强,那该怎么办呢?
答:自尊心很强是一种无明,是一种妄想,有什么好执著?我们的存在都是别人帮助我们的,即使是当老板,如果没有员工的话,我们怎么当老板?即使有很高的利润,如果没有人愿意帮我工作,没有人买我的东西,我能赚很多钱吗?能够爬到总理、部长,很高的位子,是因为别人在成就我的,所以自尊心不是在自我膨胀,自尊心是一种空性的智慧,要尊重别人。像《法华经》里面,有常○○菩萨,这个才是真正的智慧。空性,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不会有任何的潜意识,这个才叫真正的自尊,自己不会表现出很难看的样子,不会说很难听的话,这个时候才能够维持自尊,
如何维持自尊心呢?也就是要有空性的智慧,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要感恩一切众生,众生都在成就我们,即使是很坏的人,他也在成就我们,如果没有很坏的人,怎么能够表现出我很好呢?是不是?正因为他很坏,情绪很多,所以才会显现你是一个好人,修养很好,因此要感激他。所以自尊心当然是有,但是要有正确的自尊心,正确的自尊心就是要有智慧、要有慈悲、要有佛性显发。
问:是否要多谢那些引起我发脾气的人?原来他们都是我的菩萨。
答: 对,就是要感恩,因为引起我发脾气的人,意思就是要消我的业障,因为他引起我发脾气,发作情绪,就是把我的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习气种子挑出来消掉,因此就消业障。
问:我们众生之所以一定有情绪,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不清净的种子,如果没有修行,有情绪的波动,我们就随著情绪就有了轮回,轮回的因缘就是我们心不清净,这种见解是否正确?
答:对,非常正确。我们为什么会轮回呢?是因为我们触、受、爱、取、有,一“有”,那自然就会有轮回。“有”的意思就是,执著某一件事情是实有,因此心放不下,死后一离开肉体,就立刻想去找一个东西(色身)来占有。
问:请问若一个人的情绪起伏不大,习惯压抑情感,要如何启发?
答:要注意,情感不要压抑,压抑情绪、压抑情感,会让自己爆炸,有一天一爆炸起来不得了,所以我们有情感、有情绪要怎么样?要转依,就是前面所说的作意,你的心作意在哪里的问题。要转要依,要转烦恼心,依菩提,这样子就对了。依菩提,也就是依清净的、觉悟的、慈悲的、智慧的佛菩萨、三宝,这个叫做转依。千万不要发作情绪,所以当你有情绪来的时候,你就是唱佛曲、念佛号、或是持咒。明天如果有参加,我会教你们怎么样发泄你的情绪,持佛号、持咒都非常好,不要压抑情绪。
问:请再讲讲“不取、不拒”。
答:不取、不拒就是如来,因为因缘合和,必然会有现象产生,所以你想拒,都没有办法拒;因缘没有到,你想取,你都取不来。若想取的话,只有情绪发作。因缘已经到了想拒,都会情绪发作。所以不取、不拒意思就是,作意在如来心,我们的心作意在如来上、在佛上、在真理上,请多了解真理。
问:请教如何由《百法明门论》中学习情绪管理?《百法明门论》适合初学佛者吗?
答:其实《百法明门论》就是了解我们情绪的过程,我刚刚已经引用到一些,引用到触、受、爱、取、有;什么叫做心王、心所、善心所、恶心所,根本烦恼、随烦恼,这些都是《百法明门论》的。《百法明门论》是在讲解我们情绪的情况,还有发作情绪的机制,即情绪为什么会发作。因此,研究《百法明门论》可以让我们管理情绪。
但最好还要参加修行,不参加修行,那只是理论、只是知识。只有修行,才知道方法,怎么管理情绪,怎么样子转化情绪。初学者想要看懂、或是听懂《百法明门论》是不容易的,换言之,你想要听《百法明门论》,或听《唯识学》,起码要听个五遍、十遍才听得懂,没有听上几遍是听不懂。光是听一遍,你还是不太懂,佛法是如此深的。
问:根据医学的理论,我们情绪不可以压抑,因为情绪让它出来就会伤害到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有一个好的情绪?
答:我也一直在强调,情绪是自然的,在你没有成阿罗汉、没有成佛以前,必 然有情绪。因为有水就有波浪,水一受到外力的影响就有波浪,问题是我们怎么来转化这个波浪,减少外来的影响力?第一步,就是转依,要转烦恼,最重要的 是作意,作意在清净的对象上,如此就是有所转、有所依。因为我们的心还没有 证得空性以前都必须要依,所以第一步要先转依,第二步就是清净,靠著修行,让我们的心没有任何的执著,如此就是慈悲心,就是空性的智慧。
问:禅修是否能帮助情绪安定?
答:当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一定要修行,禅修的种类很多,念佛也是禅修,拜佛也可以是禅修,行、住、坐、卧、都可以禅修,当然坐下来,把心作意在一个对象上,善的对象上,就是禅修的止。所以禅修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做止,第二部分叫做观。止是什么?就是止情绪,就是止散乱心。怎么止法?把心作意 在善的对象、清净的对象、好的对象上,这个叫止,让心不散乱。观是什么?以 不散乱的心、专注的心来观察自己的身心五蕴,观察一切情境,就能够有智慧, 就能够了解一切皆是缘起性空。
问:如果因为情绪问题而导致夫妻不合,发生外遇,要如何处理之后的情绪管理?要放下吗?如何重新出发?
答: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情况,还没有学习如何管理情绪以前,情绪很容易发 作。若已经发作了,我们还是要一样,要修行。也就是一方面忏悔,向对方忏悔,如果不好意思向对方忏悔,自己要对佛菩萨忏悔、对三宝忏悔。如果因为虚假的 自尊,不好意思向对方忏悔,那自己内心一定要忏悔。忏悔完了,就要以智慧观,一切皆是缘起。会发生吵架,会发生情绪发作, 发生外遇问题,发生不好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既然是有原因,就是“有生”,有生自然就“有灭”,必然会灭。换言之,有生有灭就是虚假的,都是空性的,我们只要当下“心”忏悔,当下“心”清净,当下“心”作意在佛菩萨的对象上,自然就改变了,整个的情况就改变了,没有什么问题。
问:当一个人情执重,常作意在触、受、爱、取、有,要如何转化为一个平静心的人?
答:这位朋友很有智慧,至少都已经晓得我们要如何作意来转,答案已经有了嘛!你就是不要再作意在触、受、爱、取、有上面,你触就要触好的,取就要取好的,都是取佛菩萨、取三宝、取真理、取慈悲、取菩提心。所以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只有作意而已。你的“意”是作在烦恼上,在贪、嗔、痴、慢、疑,在 情绪上吗?不要,从现在开始,作意不要放在自己身上;“意”要在清净的对象上,能够让我们轻安的、有智慧的、有慈悲的,能够让我们利益众生的,如此就 可以解脱自在。作意是一个关键点,修行就是在“作意”,师父的开示也是叫我们不要想这,不要想那,都要想到佛菩萨、想到佛法,所以一定都是作意。你转什么、依什么而已,当然“转、依”到最后一定要清净,清净就必须要靠修行。
问:许多人都说做人很苦,请问死值得开心吗?尤其是早死。
答:做人是很苦,没有修行的人一定很苦,情绪管理不好的人一定很苦。但是有些人也不见得很苦,比如师父们、修行者都很快乐,他们抛下世俗的一切,服 务众生,以他人为重,所以瑜伽行者都很快乐。把他人摆得比自己还重要的人,一点都不苦;虽然他很忙,身体很累,但是都不会苦。只有情执重的人才会苦,情执重的人就是情绪管理很不好的人,情绪经常在发作的人才会苦。在这种情况,死值得开心吗?死一点都不值得开心,为什么?因为死往何 去?死往哪里去?往生去。生从何来,生是从死而来。如果这一世没有修行,没有把情绪管理好,没有转依成功,没有把心清净,自然死后是往非常糟的地方去。因为用让自己烦恼,也让别人烦恼的手段来自杀,下场都很不好。所以千万不要自杀,千万不要找死,我们要利用时间多多的修行,多多听闻佛法。
问:若证得性空,就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此,人就会无所求,不会强求。若以政治角度来看,这种政治人物肯定会被对手击败。因此清净的学佛行者,肯定是当不了政治或是主位上的要角的,是否这两种角色会有冲突,无法兼具呢?
答:证得空性的人是心无所住,而且证得空性的人一定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不忍众生苦,大慈大悲就是众生哪里有需要,就立刻出现, 千万化身,这叫做大慈大悲。证得空性的人,如果只是证得人我空,即只以出于 烦恼、解脱道为目标的,自然就像阿罗汉一样,不理世间事,证入涅槃就不受后有,当然他就不会去从事政治。可是诸位菩萨,你们所听到的佛法,应该是大乘佛法为多,尤其是在观音 亭师父的领导之下,观世音菩萨法门是大慈大悲的,大慈大悲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性空来的,没有空性的人不可能慈悲。没有空性的人都是情执、爱执,都是有染污的,以自我为中心去爱的,那不算慈悲,慈悲一定要有空性。有空性的人跟从事政治,不会有冲突的,一个大乘的行者是行菩萨道,大乘的行者是以般若空性智慧为基础的,在般若空性的观照下,不变随缘。不变就是证得涅槃、证得空性。什么叫随缘?随众生的需要,随因缘而起变化。因此,大乘的菩萨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生死就是空性,不住涅槃就是慈悲。换言之,一个菩萨道的行者,是积极的入世,他当老板,也可以当工人,当然也可以当政治家、企业家、革命家、军人,任何的角色他都会当。但是前提是空性慈悲,是大慈大悲,是以解脱众生的苦为出发的。所以佛教就说,要成佛以前,要先当转轮圣王,亦即先当政治家,当国王,没有先当政治家不可能成佛。因为当政治家可以利益很多的众生,只要政治家的心是为众生、为百姓的。一个好的政策可以利益多少人?他的福德、功德有多大?我们一般人帮助人家,力量很有限,但如果当部长、当总理,只要一个政策、一句话,就可以利益多少众生!因此没有冲突。换言之呢,有空性的人,一定要当政治家,才能够累积功德,累积成佛的资粮。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