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惟觉法师: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


 2024/10/3    下载DOC文档    

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
 
 
  佛法当中的四众弟子,是指出家男众的比丘、沙弥,出家女众的比丘尼、沙弥尼,以及在家居士的优婆塞、优婆夷。在佛法来讲,佛性是平等的,所以,四众弟子都可以修行,乃至于可以成佛。
 
  修行,无论是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都要明白心性的道理。这念心就是灵知灵觉的佛性。要修行首先必须有警觉性,知道自己身、口、意三业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觉察。觉察就是检讨反省,知道检讨反省,进而才能知过、改过。不但要觉察,还要觉照--照破烦恼,烦恼照破以后就归于觉悟。
 
  烦恼照破以后,进一步心要安住在实相上。实相是指师父在说法,诸位在听法的这一念心,这一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处处作主,这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悟了这个道理就是悟了道,体悟到心性的道理,始终在心上用功,修行才不会走远路,甚至于走错路;所以,古德说:「悟后起修方是真修」。
 
  出家可以修行,在家也可以修行,出家或在家,端看个人的愿力与因缘。有些人在过去生中发了要出家修行、弘扬佛法、承担如来家业的心愿,过去的善根、慧根在今生现前了,所以想要出家修行。也有些人在过去生也是精进用功,但没有发出家的愿,所以今生虽然很用功,护持佛法,出家的念头不会现前,或者要看此生因缘的转变。
 
  佛法所讲的因缘,因,就是每个人的这念心。虽然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本具、平等的,但是需要靠外面的因缘来启发、来契悟;如果没有因缘,没有修行,没有熏修,佛性始终也不会现前。因缘和合,悟到这个道理,出家也可以修行,在家也可以修行。因为,悟了道以后,这个心没有男相、女相,也没有出家相、在家相。
 
  行菩萨道也是如此,有在家菩萨道与出家菩萨道。菩萨道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在家、出家都可以修,但是,证到四果的阿罗汉一定是现出家相。
 
  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的差别,就像大学里的教授,有专职教授与客座教授。出家众将全部的精神、精力、时间都投入在修行里,投入于自利、利他,所以出家属于专业修行。在家居士要为事业、家庭、儿女…忙碌,为满足自己的希望而努力,没有办法投入全部精神在修证上。虽然如此,还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上来落实修行。本着十善的原则: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口四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三是不起贪、瞋、痴。所谓不贪,并不是不要,是本分内应该要的就要,不应该要的绝对不要;譬如,名与利并不是不好,要紧的是不贪名、不贪利,运用名与利来行一切善法,真正的利益社会大众。本着佛法所说的平等心、恭敬心、谦卑心,和知恩、感恩、报恩的心,来从事一切的活动,就是真正的菩萨行。
 
  出家的责任,是弘扬佛法、传承如来的家业。在家居士虽然也可以弘扬佛法,但以护持佛法、护持三宝为主;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如此,两者的责任不一样。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出家与在家四众弟子,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他们都示现在家菩萨相。但是,当世尊圆寂时,为什么衣钵不是交给诸大菩萨,而是交给了出家的比丘呢?因为,比丘代表的是一种专业、专修,这种专修能够看破世间、看破亲情、看破爱情,能够放下一切,把他们的生命、智慧、心愿、时间,全部都布施给众生。所以,唯有出家修行,才能全部投入熏修。在家居士,因为在家,所以有家庭、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这些情是很不容易割舍的,又因为有事业、人际、名利的牵挂,所以,想要专心投入佛法的熏修,实在很不容易。
 
  佛法讲,要有大悲心、大愿心,心量才会广大。释迦牟尼佛开了八万四千个法门,这些法都是公开的,不是属于佛陀一个人的,也不只是属于出家众的,所以,在家、出家都可以修。但是,要想达到菩萨的境界,心量广大,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种种的执着,破除我执、法执。如果心量不广大,不修正执着与习气,不论是出家或在家,修行都很难有成就。
 
  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道理非常好;佛法更进一步在《菩萨戒经》里讲,要把心量放大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出家,便是将心量放大,放下小家庭的亲情、爱情,投入到一个更大的家庭,观一切众生都是亲眷;也就是将亲情、爱情,提升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提升到冤亲平等。这不只是一个口号,更要真正去做到,真正要看透彻悟。如果是很勉强的话,即使出了家,也不容易成就。
 
  心量广大,无论出家、在家修行,这个道理都要知道;但是,我们常常知道却又做不到。以佛法来讲,必须要在平时熏修,所谓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没有一点点侥幸,这是实实在在的。
 
  佛法中提到,人有上根、中根、下根。中根与下根的人都着眼在事相上,不是在理上;上根的人,有事有理;上上根则是事理一如。如果觉得自己是下根之人,就要像读书一样,从幼稚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所……这样循序渐进。譬如:先受三皈依,三皈依做到了,然后再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依照戒律来修戒、修定、修慧、修六波罗蜜,渐渐地提升自己,使我们的智慧圆满、慈悲心圆满、福德圆满,然后,再破除执着,自然可以使我们的心量广大,心性平等。
 
  无论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都必须遵循这个道理来用功、来实践,才能得到好处。如果,执着表面上的出家相或在家相,那么,这样与道就不相当了。
 
  道是什么呢?在佛法来讲,最高的境界就是菩提,就是涅槃。儒家也讲道,中庸里面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中就是讲中道。「喜怒哀乐之未发」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一念不生,这念心就是不动;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这念心就是在动。这是儒家所讲的中道,佛法更进一步,这念心不但是不动,还要时时刻刻清楚、明白、处处作主。
 
  道家也讲「道」,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他讲大道很简单,窈窈冥冥是指我们这念心不可得、不可见,虽然是不可得、不可见,却不能说是没有,诸位听法这念心就是!这个心要向内收,向内回光反照;眼睛向外看的时候,就有能看、所看,耳朵在听的时候,有能听、所听;看到好、坏、美、丑,或是听到赞誉、毁谤,心中就生起取舍与好恶的念头,好的就欢喜,坏的就起烦恼,在相对当中增长习气。
 
  眼根不清净了,耳根也不清净了,所以说要勿视、勿听。佛经中提到,两眼内视,两耳内听,要返闻闻自性,心性才是绝对的道。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这念心保持宁静、清明,行为、身相就会端端正正,没有妄想、邪见,离开妄想、颠倒,这念心就清净了,也就是说这念心时时要安住在正念上。
 
  这念心,有体有用,里面是无穷尽的宝藏,一般人不明白,也不知道善用。佛法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心,也就是明心;认识自己的心之后,再去运用这念心,运用这念心之后,还要把这念心收回来;要自在,这念心时时都要存在、清楚、作主。儒家、道家、佛法都讲这个道,在原则上是相同,但是佛法更究竟。所以说,这个道是属于大道,这个大道是没有形相的。
 
  道就是这念心,修行也是以这念心为根本,只要是有心向道,无论是出家、在家都要认识这念心,都要明心,不但是明心,还要保护这念心不向外攀缘,在口业、身业上要格除习气。现了出家相,就是出家众的身份,行、住、坐、卧四威仪是属于外面的相,除了外面的相,心当中还要有正念,这是代表正法住世,代表如来:让对佛法有缘的人,产生恭敬心、尊敬心。否则,「道」由谁来做代表呢?
 
佛法的根本精神不能变
 
  佛法是从印度传来中国,传到世界各地。由于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同,文化、道德也不一样,所以,佛法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也不一样。什么样的标准才是真正的如法呢?虽然佛法随着时间、空间、道德的变化,产生种种差异,但是,佛法的根本精神,绝对不能变。佛法的根本精神是五戒,这是不能改变的。出家众要身心清净、三业清净,要大舍、大布施,要起大慈、大悲、大愿、大行,这样内外清净,才能真正代表出家众。
 
  在家居士也一样以五戒为根本,要恭敬三宝,护持佛法,要四众和合,佛法才能真正的兴盛。出家修行有无量的功德,在家修行也有无量的功德,然后本着佛法慈悲、平等的精神,在社会上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