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功德
净土法门法师 讲述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讲于台南成功大学
吴真度 整理
目录
内容提要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精要十念法
内容提要
第一天揭示: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之教育,其最终目的在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修行是以戒定慧为手段,伏断妄想、分别、执着,而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又以净宗持名念佛法门为现今末法众生最方便、最究竟、最契机之法门。
第二天揭示:净土五经之来源,《无量寿经》汇集本之因缘始末,及现所采用夏莲居老居士汇集本之殊胜处,并以「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勉励大众。
第三天揭示:六道、十法界之因缘,三福为修行成就之基础,而其中又以「孝亲尊师」为大根大本。
第四天揭示:三归依之真实意义乃是归依自性之觉正净,即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修行之要不在形式,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教奉行;学佛是学阿弥陀佛的心,愿、行,并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则念佛之功德及其殊胜利益,必定现前可得。
第一天
台南净宗学会会长、诸位同修、诸位大德:
这一次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在成功大学庄严的会场与大家来谈谈佛法,这次共有四次的讲演,题目是「念佛的功德」。这些年来,佛法在台湾可以说有相当的成就,尤其是念佛法门,念佛的人虽然多,可是究竟为什么要念佛?要怎样念佛?念佛的好处到底有多少?一般大众对于这些问题,多少都还有一些疑惑,我们这次的讲演就把重点放在这方面。
首先我们对佛法要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才会对学佛生起欢喜心,佛法的功德利益就很容易得到。佛法在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先生曾经作了一次很重要的讲演,他这篇讲词是他的学生记录下来,在台湾有流通,也许有同修们见到过,他的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当时是在第四中山大学发表的讲演。那时的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在抗战胜利后是金陵女子大学,现在改成南京师范大学,民初那学校是第四中山大学。
他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佛法确确实实为这个时代所必需,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宗教,宗教是狭义的,不能包括佛法,而佛法包括宗教。这情形就好象佛法是一所完整的大学,宗教与哲学都是学校里的一个科系,科系不能代表整个学校,而学校确确实实有这么多的科系。
我们仔细去观察,佛法究竟是什么?欧阳先生说:「佛法就是佛法」,当然这说法绝定没有错,但是我们在修学当中依旧感觉茫然,会感觉到神秘,于是我们再仔细地观察,佛教确实是很类似我们所讲的教育,而实实在在说,它确实是教育。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创办这个教育,很像我们中国孔子的创办私人教学;我们读历史知道,孔子是在不得志之后才退居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而释迦牟尼佛的情形与孔老夫子恰恰相反,舍弃政治而从事于教学,与孔夫子的情形是不相同的。但是他们在教育上的成就可以说是都非常的伟大辉煌,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佛门弟子对于释迦牟尼佛尊称为「本师」,正如同中国后来的读书人尊称孔老夫子为「先师」。我们称「本师」,根本的老师,创始这个教育的这位老师,创始人,而我们自称为弟子,这可非常明显看出我们和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对佛陀的尊敬是把他当老师来看,绝定不是把他当神明来看待,要是把他当神明来看待,那它就是宗教了。
所以今天有人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不能反驳,为什么呢?它确实变质了,真的变成宗教了,一般社会大众都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这是变质成宗教了。我们要学,但不是学宗教,是学教育的这部份,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这是认识清楚。
过去的菩萨都是佛的学生,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我的学长,他们是早年和佛陀学习,我们是后来和佛陀学习,这些关系我们都要搞清楚。佛的学生太多太多了,认识清楚了就不致于迷信。佛教导我们「信心」非常重要,《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在佛门里的术语「修行证果」,以我们现代的话说「完成学业,成就圆满的智慧德能。」,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信」。
信心非常重要,佛法里讲信心,第一个是讲自信心,第二个是信老师,对老师要有真正的信心,为什么?对老师有坚定的信心,老师的教导你才会认真去学习;对老师没有信心,老师纵然再高明,你也不愿意学习,换句话说,佛法的教学内容,你依然是一片空白,你学不到。
所以在中国,可以说立国的精神就是「孝亲尊师」,佛法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佛教我们修学是从「孝敬父母,奉事师长。」而立定根基,这可以说佛法和中国儒家传统的教学立在同一个基础上,这也是佛教育传到中国后,很容易为中国朝野士大夫们所乐于接受的原因。它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完备,这我们可以从遗留下来的经典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既然和佛是师生的关系,我们晓得佛对我们是真诚的教诲,佛法教学的内容是些什么?目标是些什么?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佛教就是佛教育,所追求的只有一个目标,经论上常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就是佛教教学的总目标。
这句话在过去翻译时「尊重不翻」,实际上是可以翻出来的,为什么还要保留原音?对它尊重,这是佛陀教育的目标,这是音译,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其实是可以翻出来的,这意思翻得很圆满。
我们现在听到「无上正等正觉」这名词也不好懂,也得费点事去解释,如果换成现代的名词,实在讲呢,大家就不难懂了,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我这样讲法,大家就好懂了。
这个智慧,实在讲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但对于现前,对于过去、未来也统统的明了,而且是正确的明了,绝定没有错,究竟圆满的明了,不是局部的明了,这是佛法教学的目标。由此可知,佛法所追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我们乍听总不免要加很多疑问,这可能吗?真有这回事情吗?一个人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都能明白吗?在宗教里我们听到赞美上帝,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人也能做到。其实诸位要是在佛法里稍稍涉猎一些,你就明了了,上帝确实不能,那是赞美他的话,而人的确能,依照佛法的修学,确确实实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所以佛法教学没有别的,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我们常常在大乘经上读到,佛度一众生,像《金刚经》上说的「实无众生佛得度者。」,佛度一切众生,佛又说实实在在没有度一个众生,这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智慧是他的本能,他本有的,不是佛给他的,佛只是一切众生在迷失时,帮你点一点而已,这一觉悟是你自己本有的。
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刚才说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究竟明了,这是你本来的智慧,你本来就有的。「德能」是什么?是讲作用,智慧的作用广大无边,真实而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德能变现出来的。
我们的智慧德能到底有无失去?绝定没有,既然没有失掉,为什么我们在变得这么苦恼呢?佛说因为你迷了。怎么迷的呢?佛说的很清楚,「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佛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只要把妄想执着消除了,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了,妄想没有了,智慧就现前;执着没有了,德能就现前。
有关智慧德能,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说了二句话,这二句话综合起来讲「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妄想没有了,真实智慧就现前了;执着要是破除了,无为法身就现前了,这个境界就叫「成佛」,成的是究竟圆满佛,这是在佛教学中真正是毕业了。
所以佛的教学也分三个阶段,就像我们现在学校的制度,有三个学位,三个阶段,大学毕业了是学士,再念研究所是硕士、博士。佛教里也有三个学位,最低的是阿罗汉,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比阿罗汉高的学位是菩萨,最高的学位是佛陀,所以你要是证得究竟圆满的觉悟,那你就得到最高的学位了。
所以佛法当中是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作佛。
这在宗教里头是没有的,宗教里头不可以人人都当上帝,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一切众生都应当成佛。我们要把佛、菩萨、罗汉这三个名词认识清楚,他不是神明,他是学位的名称,代表修学到某一个阶段。阿罗汉是「正觉」,再往上是「正等正觉」,就是菩萨了,加上「无上」就是佛了,这三个名词是这样来的。
我们不是这一生才迷的,很久以前就迷了,愈迷愈深,没办法觉悟了,其实说,觉悟也并不是那么难,难在那里呢?刚才讲了,你的妄想执着不肯放下;假如你的妄想执着肯放下,成佛很容易,所以这桩事情不是求人。世间求人最难,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你自己真肯就容易了,你自己不肯,那就难了,难易操纵在自己的手上,不是操纵在外面的境界,也不是操纵于别人。
佛法修学的目标晓得了,怎么迷的,迷的根源也知道了,于是我们体会到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学,也就是指我们现前所遗留的经典所汇集在一起而称为《大藏经》的,这《大藏经》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他所见到的,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人所见到的。
我们每一个人不止只有这一生,我们有过去世,过去世还有过去世;我们有未来世,未来世还有未来世。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不是宗教里所说的。而我们活动的空间,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范围,是无量无边,不限于这一个小地区,不限于这一个地球。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有无童无边诸佛如来的剎土,所谓「佛的剎土」,就是指一尊佛教化的范围,我们今天讲教化的区域,在佛经里称为「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范围,这个范围究竟有多大?在过去有很多人认为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概是我们现代科学家发现的银河系。
可是这些年来,在中国大陆有位黄念祖老居士,他是研究科学的,他在天津教书,天津大学是从前的北洋大学,他告诉我们,这一个银河系,实在讲就是佛法里讲的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小世界;那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个小世界呢?一百亿个,这范围就太大了,一百亿个银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区。
诸位想想,佛要是没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他怎能教化这么大的区域?而佛告诉我们,像这样的教区,在太空当中无量无边,世界无量边,诸佛无量无边,那众生的数字更是无量无边,这都是我们生活的空间,都是我们活动的范围。诸位要是细读《华严》,你就能略略知道一个仿佛。
怎样能够恢复我们的智慧本能呢?恢复我们大自在的生活空间呢?这就是佛法之所以要教我们的。所以我们的心量要拓开,像佛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心量有多大?虚空法界。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看看我们周边的一切众生,心量之小啊,二个人都不能包容,二个人是谁呢?夫妻还要吵架啦,还常常闹离婚,你才晓得佛说我们迷,迷到什么程度了,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感叹,叹惜众生「可怜悯者。」,可怜可悯。他要是没有智慧而来迷惑颠倒,就不可怜不可悯;他有智慧,他有德能,和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现在居然迷到这个程度,这才叫真正的可怜可悯。
这是我们认识经典的内容,实在讲,经典就是教科书。佛当年在世和中国孔老夫子一样,虽然教学四十九年,但没有编教科书,每天和大众讲学,有些是主动为学生说的,有些是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为他解答的,这种情形我们在经典里都看得出来,所以经典就是教科书。
为什么当年老师不编教科书留给后人方便?孔老夫子也没有编教科书留给后世,这二位是东西方的圣人,这是什么道理?我们深入去体会了解,能得到一点消息,那就是佛陀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因此记录就非常困难,写成文字就变成死东西了,对于后人的修学产生了许多障碍,这是佛法难懂的地方;关键也还是出在妄想、执着上,对佛法也生了妄想,也起了执者。
实在讲,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我们要体会他的意思而不能执着他的言语,他的东西是活的,不是死的,这才叫「真实智慧」。以现代的话来说,他的言语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因为超越时间,三千年他这样教是正确的,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听他的话还是正确的。因为超越空间,世尊当年教印度人,印度人得利益;拿到中国来教中国人,中国人也得同样的利益,无论把它传到那一个国家,那一个种族,依照他的教诲去做,绝对得真实利益,所以他的教诲是超越时间及空间,这是很难、很难做到的。
我们明白这个大前提、大原则,我们才能谈得上读经,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要老实去读经,不要求解,经的这一段怎么讲,那一段什么意思,你这样就是打妄想了,起了执着,为什么呢?实实在在告诉你,经典里没有意思,你要是在这里面找意思,你不就叫打妄想了吗?
因为没有意思,所以有意思就不能超越空间、超越时间了,因为没有意思才超越了,时空局限不了它,所以经是活的。三千年前有三千年前的讲法,放在我们现在中华民国有中华民国的讲法,绝定没讲错。对中国人是中国的讲法,对外国人是外国的讲法,都得利益,所以它不是一个讲法。也就是说它没有意思,但在用上时却有无量义。
《般若经》上教给我们,「般若无知」所以「无所不知」,经典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这个事实,大家稍稍细心点能看得出来,我们看经典的注解,注解就是讲法,你看汉朝的注解,就是这部经在汉朝时候的人的讲法;它那种讲法一定是让当时的人得利益,它的总目标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我们再看唐人的注解,同样一部经,唐人的注解一定是唐朝那时的讲法,和汉人讲的不一样,如果一样,何必再作注解?我们再陆续的看,宋朝的讲法,明朝的讲法,清朝的讲法,都不一样,经文一句也没更动,但讲法不一样,不一样就是无量义,所以经文没有意思,但用的时候是无量义,如果经文有意思,只有一个意思,那个意思是死的,不能讲出第二个意思了。
这是经典翻译之难,所以现在有人提倡要把佛经翻成白话文,那个问题就严重了,白话文一翻,那经都有意思了,不是没有意思了,就把活的佛法变成死的佛法,那白话文一翻,佛法就宣告死亡了,它不能有第二个意思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古人译经,这实实在在说,我们从历史可以看到,中国人有福,这历代译经的人都是修行证果的人,他不是普通人,他不是照字面来翻,他是自己确确实实也达到这个境界,纵然不能达到究竟圆满,也达到了「正觉」、「正等正觉」的境界,所以翻出来的经文和佛所讲的,还没有变质,虽不能翻的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八、九十,所以我们确确实实能得受用。
现在要是去译经,我们是不是已入了境界?你不入此境界,你怎会知道事实的真相?佛所证得的事实真相,那些菩萨、罗汉也契入了,所以他们把经典的意思讲给我们听,不是用凡夫心,不是依文解意,绝对不是以妄想、分别、执着来解经,他以什么方法来译经?来为我们讲经?真实智慧,就是用这个。
真实智慧从那里来的?从自己开悟来的。那我们要问,我们为什么没办法开悟?他为什么能开悟?悟是本有的、本能的;迷,本来没有。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本来没有;所以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你本来就有的。
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这个原因就是妄想、执着。所以佛法讲到修行,关键就在禅定,这是佛家讲的修行的总纲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就开了,本能就恢复了。所以「定」是佛法里修行的枢纽。
整个佛法从纲领上来讲就是戒定慧三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导一切众生,教什么?戒、定、慧,这是他教学的三大纲领。
戒,它的内容教我们修福,人不能没有福报,没福就很苦。福从那里来呢?断恶修善,我们一切苦难是恶业感召的,我们的幸福快乐是善业得的果报,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造恶会得善果,修善会得恶报,绝定没有这个事情,所以戒是教我们断恶修善,因为恶业里的妄想、执着特别强烈,你的清净心很不容易恢复,所以佛首先教给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这里入门,在这个基础上去修「定」。
「定」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无所不知,特别是平等心现前就无所不知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知道过去未来呢?为什么不能知道此界他方呢?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有界限,界限就是障碍,这界限不是外面来的,是自己造成的,叫「作茧自缚」,不是别人障碍你,是自己障碍自己。
所以佛法修行的枢纽是「定」,初学佛法对于这些名词、定义只能说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这在修学过程当中必然起障碍。
佛法讲的戒学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佛法里讲持戒,特别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修行有六个纲领,我们称为「六度」,布施再来就是持戒;持戒的意思,以现代话来说是守法,遵守老师教导的方法,不违背老师教导的原理原则,这叫「持戒」。不能把持戒只看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那你看的范围太狭小了,你这样去做法,你想想看,不但没有破执着,反而加重执着,执着在五戒、执着在十戒,执着在菩萨戒。
佛是叫你破执着的,不是叫你增长执着,你要懂这个意思,所以它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但佛的教诫我们要遵守,世间的法律要遵守,道德要遵守,乃至于风俗习惯都要遵守,这个社会才和谐,大众才能过得幸福,才能过得快乐。所以六度里的持戒就是守法,一定要养成守法的观念,要认真的去做到。
我们能守法,心自然就安,心安理就得到了;心安了,心清净了,人就聪明了,他为什么聪明呢?就是他心清净了、烦恼少了、妄念少了,他见事见理自自然然要比过去清楚、明白,这就是我们讲的「智慧开了」。
智慧的大小与他定功的浅深恰好成正比例,换句话说,你有一分清净心就有一分智慧,你有二分清净心就有二分智慧。佛的心是圆满的清净,佛的智慧也是圆满的,佛的能力超越一切。我们现代科学家发现这时空里确确实实有不少障碍,科学的术语里讲「次元」,三次元、四次元、无量的次元,这就是时空里的障碍,这些障碍从那里来的呢?都是从妄想执着里生出来的。
所以佛法高明,得清净心之后,妄想执着没有了,所有一切次元的时空全都突破,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看清楚。我们今天只能接触到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我们就接触不到了,无限度的空间我们怎能够达到呢?
实在说,梦中有梦中的境界,定中有定中的境界,随着定功的浅深而境界不相同,诸位细细和科学合起来看。譬如阿罗汉,我们在《地藏经》里看到,婆罗门女的母亲去世了,她知道她的母亲生前造作很多恶业,依照佛的教训,她一定堕恶道,究竟到那里呢?不知道。
她请求阿罗汉,阿罗汉定中见到她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这就说明地狱道的次元和我们人间的不同,他入定就能突破,他能进入五度空间、六度空间,用入定的方法就能突破、能见到,是这么一回事情。
他见到之后出定再告诉她,我们从这里来观察时,这就是事实,这不是幻觉,确确实实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证明。阿罗汉的定功并不很深,佛在《楞严经》上讲他的定功是第九次定,菩萨的定功更深。菩萨有很多等级,如果从《华严经》上看,从初住到等觉共四十一个阶级,换句话说,他们的定功有四十一个不同的层次,层次愈高,突破的次元就愈多,这样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说的不是假话,经典里所描绘的他方世界,像《华严经》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讲的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与我们的次元绝定不相同。而我们这个世间,在过去修行的人,他修定到相当程度,榷确实实有见到极乐世界,这例子很多很多,像我们净土宗的古德传记里,慧远大师当年在世,一生曾经见过三次,都是在定中见到的。
天台的智者大师读《法华经》入定,见到一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天台在中国浙江,他跑到印度去了,定中所现的境界是印度,是一千多年前的印度,所以他出定告诉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法会还没有散。
这些道理许多科学家都肯定,但是想不出什么方法教时光倒流,回到过去。佛法就有办法,这个方法就教我们修定,定是清净心,是个总名词,在教下里称为「止观」,在密宗里称为「相应」,在念佛法门里称为「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事实是相同的,禅宗里称为「禅定」。
我们现在提倡的《无量寿经》,采用夏莲居老居士的汇集本,这本子在所有一切《无量寿经》经本当中,是最好的一个版本,
我明天会向诸位做一个简单的报告。经题上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净土的人希望得什么?希望得「大乘」,希望得「无量寿」,希望得「庄严」,这三个是所求的,特别是「无量寿」,真的是无量,不是「有量的无量」,确实是无量。
「庄严」就是我们世间讲的真善美,世间人讲真善美是有名无实,这三个字确确实实都没有得到,都是假的,都得不到;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确是真实的,这叫「庄严」。用什么方法求呢?这是佛教给我们修学的标准,也是修行的标准,「清净」、「平等」、「觉」,为我们提出这三桩事情。
你要想得「大乘」,你要想得「无量寿」,你要想得「真善美」,你一定要修清净心,你一定要修平等心,其实只要心能够做到清净、平等,「觉」自自然然在其中了,前面的期求,你就能如愿以偿。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是果报,我们要问,现前能否得到?现前一定能得到。
如果说现前不能得到,而将来会得到,这个事情不但不能教人相信,我都不相信。现在就能得到,将来也能得到,这个我相信。现在就得到啊,你不能得到,必定有不能得的因缘。
从前章嘉大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说这句话是真实的,可是很多人求,为什么求不应呢?一定有障碍,你要把这个障碍找出来,把这个障碍消除掉,感应就现前了。
所以当你有求而求不应时,不能怪佛菩萨不灵,与佛菩萨不相干,这是实实在在的。佛为你讲道理,佛给你讲方法,佛为你讲事实,这些你要懂得。所以佛法里头绝对没有迷信,「迷」正是佛法要破的,佛法是破迷开悟,佛法怎么会迷信呢?而我们自己迷了却不自知,还以为自己是虔诚的佛教徒,为什么佛菩萨不保佑我?这就天大的冤枉,完全变成宗教了,把老师当作神来看待。
神能保佑你吗?神也不能,神果然能保佑人的话,我早就拜神了,我就不学佛了。神也不能保佑人,我们中国古人常讲「聪明正直谓之神。」,我们如果是无理的要求,求神保佑我发财,求神保佑我升官,我又贪赃枉法,神还保佑我,那这神不是还和我一样贪污吗?一样贪赃枉法嘛。这不但对神不敬,对神是侮辱,你们诸位想想对不对?
我们拜神,给他一点贿赂,供养他一点,希望他给我发财,我发一百万,我供养一万给你,一本万利,诸位想想,那有这种神明?所以这真的是侮辱神明,对神明是大不敬。由此去观察世间人的颠倒错乱,再看看佛经上佛所讲的话,你会点头,佛讲的的确不错,字字句句都真实。
我们既然知道这个法门,想认识它,想修学它,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前些年我在美国迈阿密作了一个专题讲演,题目就是「认识佛教」,录音带此地有流通。讲演当时有英语翻译,有很多外国人参与,录音带现在把它分开了,国语和英语分开;今年年初,有些同修发心,把录音带整理出来,现在印成一本小册子,我好象看到外面有结缘的本子,诸位应当细细的去看看。对于佛法本质我们认识清楚,我们修学的方向、目标才不会错,然后我们才能谈到念佛成佛。
念佛是佛法里许许多多方法的一种,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成佛,什么叫「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唯有真实的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现在生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事业上的问题,乃至于讲到生死的问题,统统都圆圆满满的解决了,没有智慧不能解决啊。
没有智慧天天在打妄想,那时就愈来愈苦,苦中加苦,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真实的智慧。从真实智慧里面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禅宗里有句术语「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真正的我。
大家都晓得佛法里讲「无我」,「无我」是我们凡夫观念里错误的观念,这东西没有,可是有「真我」,常、乐、我、净四净德,这是真的,那个「我」就是禅家讲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刚才我提到的,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所讲的「无为法身」,那是「真我」;把这个「真我」找到了,就得大自在了。
那自在的样子是什么呢?我想不少同修念过《普门品》,《普门品》里讲的三十二应身,那就是大自在的样子。如果你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到了,你就有能力分身,就有能力变化了,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能现什么身,这个多自在啊。
我们现在很可怜,没有法子分身,这次我到此地来,这里的同修见到我,希望我多住一段时期,这就是不能分身,如果能分身,我台南分个身,台北分个身,美国分个身,常年住在那地方,这多自在啊。
从这个地方,诸位就可以知道我没证得「无为法身」,我若证得无为法身,我就有此能力了。但是我们相信,确确实实这是真正的事实,事实我们虽然没有见到,但是佛在经典上讲的这些理论,我们细细的想,是正确的,是可能的。换句话说,今天是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还没达到这个标准,应当更努力、更专精的去修学。
佛法修学的关键在专、在精,不能杂,一杂就坏了,我们现在学佛的同修,通病就在杂乱上,杂修、乱修,就像你们在学校里读书,科系很多,你在这里乱修、杂修,这个钟点听这个科系,下个钟点跑到那个科系,这样子听上四百年都毕不了业,你不专嘛,如果你专门在一个科系里上课,四年就毕业了,学位就拿到了。你不专,门门都想学,门门都想听,门门都想接触,修成一个大杂烩,这个坏了啊,这是现在学佛人的通病。
前面跟诸位讲了大前提戒、定、慧,戒定是枢纽,我们疏忽了,这是我们费了许许多多的时间,费了许许多多的精力,而在佛法上没有成就的因素,今天明白,搞清楚了,我们要回头。
当然佛法像一个大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科系,我们应当如何来选择?选择的原则不在这些科系的本身,也就是不在法门,为什么?法门是平等的,所以大经上常讲「法门平等,无二无别。」,因为任何一个法门,它的目标都是无上正等正觉,每个门都通达,所以选择的关键在自己,譬如说我们这个讲堂,这讲堂有许许多多门,每个门都通进来,所以门都是平等的。
那么你选择从那个门进来,这是你的条件,如果你站在这个门口,你顺便就进来了,这多方便;但这个门偏偏不进,要绕圈子,又想走这个门,又怀疑,又走那个门,绕来绕去,绕了几十个钟点还没有进来,这不是自找麻烦吗?现在很多学佛的人犯这个毛病,都在门外绕圈子,不晓得一门深入。
当然,这个门古人讲有难有易,难易也不在法门,难易在我们自己本身,我们自己本身妄想烦恼重,有一些法门我们就感到难;如果妄想执着轻,法门我们感觉到容易,这就是讲众生的根器不相同。
如果烦恼习气非常重的,有没有一个什么法门让我们学起来轻松容易成就?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这个就是念佛法门,这是一切诸佛菩萨为我们推荐的。这个法门,业障习气最重的人也能成就,修学别的不容易,这个法门容易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我给诸位介绍净宗修学的根据,我们的依据,我们明了了,我们的心才能定下来,才能够专精,功夫才能够得力,明天晚上再见。
第二天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昨天我们将佛法教学的目标、内容性质,简略地介绍出来了,我们知道佛说法是因机施教,众生无量无边,根性也是无量无边,所以佛说法一定要契众生之机;换句话说,一定要令众生现前就得到殊胜的利益。
我们世间教学也遵守一个原则,学以致用。我们所学的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不上,这种学术就不是真实的。佛法其实比这个还来得现实,也就是说,佛教给我们,一定要我们现在就能受用,现在就得到好处,否则的话,我们学它做什么?
每一个众生根性不相同,智慧不相同,嗜好不相同,换句话说,我们的需要不相同,因此佛说法也就无量无边了。总而言之,佛能够满一切众生的愿望,这点是很了不起,真正令人佩服。于是就有无量无边的法门,这意思就好象有一个学校,学校里面开了许许多多的科系,为了适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愿望,任他选择,这样的修学就能够得到快乐,所以修学是一桩很快乐的事情,我们中国古人讲「读书乐」,在学习当中有快乐。
不像我们现在,我们现在当学生学习感到很苦,甚至于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相同,好象被逼迫在学习,不甘心、不情愿,这个学习就痛苦了,这也是制度上的问题,现在考学校是按照分数来给你分发科系的,而不是依照你的愿望。我们佛法不按分数,是按愿望的,你喜欢学什么法门,佛就给你说什么法门,这是我们看出佛的无量智慧及无量的慈悲。
因此我们晓得,佛所说的一切法门,并不是教我们统统要学习,正如同学校里一样,学校所开的这些科系,并不是教一个学生全部把它学完的,不是这个意思,是让你在里面选择。
世尊当年在世教学那是没有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见到佛向他求教,佛有能力观机,他有能力观察你是什么样的根性,你现前的状况不但他了解,你的过去世、生生世世的状况,他都知道,所以说法就非常契机,几句话开导,学生开悟了,明白了,这是我们在经典里看到很多很多。
佛灭度后,学生们感到佛的教学对于众生、对于人类、对于社会有很大的利益,如果这教诲要是失传了就非常可惜,于是许多同学达成一个共识,把世尊当年所教导的,集结留传给后世。
这是一个很繁重的工作,世尊当年教学并没有写教科书,也没有学生随堂作笔记,于是在集结时特别请阿难尊者,他是佛弟子当中跟随佛的时间最长的,阿难是佛的侍者,世尊一生当中,每次讲经说法他都在场,即使早年阿难还没有出家的时候,佛所说之经,佛对阿难一个人也重复说过一遍,于是阿难尊者在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学当中,他听到的东西是最完整的,当然世尊给他有一个使命,将来他要负贵集结经典。
他的长处是记忆力非常好,听过一遍永远不会忘记,他有能力将佛当时所讲的重复讲一遍,讲得很完整,讲的没有错误,这是弟子当中,他有此特长。于是在集结经藏时,大家就推阿难复讲,请阿难升座复讲,一部一部经的复讲,并推选一些人来记录,另有五百阿罗汉,都是当时世尊的学生,请他们来听,请他们来作证,看看阿难所讲的,大家同不同意,如果有一个人提出意见,那这句话就要删掉,必须每一个人都同意,每一个人都赞成,这才能记录下来。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经典的第一句「如是我闻」,这个「我」就是阿难自称,是阿难亲自听佛说的,佛怎么说,他就怎么讲,就这样记录下来称之为「经典」,经典在印度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而且集结一共有四次之多,第一次是阿难尊者集结的,这没话说。以后去佛时间也久了,最后一次的集结在佛灭度四百年了,时间传的久,谁有那么好的记忆力?于是流传下来的经典难免有一些问题存在,这都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所以善学,会学的人,要掌握原则,掌握总纲领,那就不会有太大的差错。不会学的人那就很烦恼了,执着在经文,执着在文字上,这就很苦恼。佛对于后世的情形可以说是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佛说他的法运有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
正法一千年,佛灭度后一千年所留传教导大众修行的原则,大致上都不会有错;虽然分了很多宗派,但都没有问题,修学都可以能断烦恼,能开智慧,能证果位。可是一千年之后,第二个一千年叫「像法时期」,这「像」就是「相似」,逐渐变质了,法愈传愈讹,有错误的东西夹杂在里面。
佛法传到中国,正好是佛灭度一千年,也就是说佛法是在正法的末期,像法的初期到中国来的,幸好是像法的初期。而中国翻经的工作,在过去无论是交通、人材、物力、印刷及流通都有种种的不方便及许许多多的限制,古来的祖师大德,他们的精神毅力,值得我们尊敬,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把梵文经典翻成中文,这个工作从后汉开始,一直到宋朝,时间延续了八百年。
宋以后所翻的经,那数量就很少很少了,八百年的时间,换句话说,中文的经典是在世尊的像法时代完成的,像法初期就开始做译经的工作。中文经典翻成之后,我们后人有一个疑问,我当初学佛的时候就存着这个疑问,当年印度梵文经典传到中国的数量不少,虽然是交通工具非常的不发达,传来的还是很多,一部份是印度的高僧大德来到中国传教,另一部份是我们中国的大德们到西方去留学,这里面成就最殊胜的,诸位晓得是玄奘大师。
他们从印度回来也带了大量的梵文经典,带回来之后并没有全部翻译,而是在其中选择,当然是选择最好的、最适合于中国人修学的,所以还有不少的经典没有翻译。所以我们中国的《大藏经》并不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部经典,这个诸位要晓得,只可说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菁华,我们是这样过来的。
那个原文呢?原始的那些经典到那里去了呢?为什么不保存留传下来?而只留了中文的译本,原文失掉了。我学佛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他把佛法介绍我时,我就曾经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的梵文经典到那里去了?方先说了一句话,说得满有道理的,他这句话有没有根据,我不知道,想必是「想当然尔」,不见得他有根据。他告诉我:「我们中文所翻的经典要是和梵文作比较的话,我们的译本超过原文,第一个意思翻得正确,第二个文字、文词表达的技巧比梵文还要优美。中国古人自信心很强,读佛经读我们译本就可以了,用不着再读梵文本。」,你看看这个口气多大,想想也满有道理的。
从前的中国人自信心强,不像现在的中国人,对于民族自信心完全丧失掉了,认为自己都不行,一切都是外国人行,这是很大的错误,所以一定要恢复民族的自信心,这个国家民族才会有前途。所以方先这些话,我觉得说得是满有道理的,虽然他没有说出依据,但说得很好,总是解答了我们这一个问题。
所以对于中文的译本一定要有信心,译本当然也有优劣之分,翻经的道场人才要多,特别是攻于文学造诣的,那翻出来的文字就优美,假如人才少,译的本子可能会在文字上比较差一点,这是我们现在展开藏经可以看得出来的。
同样的译本也出现有多次的翻译,像大家晓得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称《金刚经》,这是诸位很熟悉的。《金刚经》就有六种不同的译本,现在最流通的是罗什大师的译本,在《大藏经》里我们看到有六种不同的译本;《般若心经》有十几种译本,原本只有一个。不同的译本,我们仔细去观察内容,大同小异,所以任何一个本子都好,都非常的难得。
如果我们今天是做研究工作,而不是做修学,我们就以一个本子为主,其它的译本做参考,使我们对经典达到充分的理解,这是多种的译本对我们做研究工作的人确实有帮助。
净土宗的经典,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方法来修学,在许许多多法门里面,我们选净宗,为什么要选择净土?这里面有二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我们自己的根性,以及我们现前生活环境,使我们没有能力涉猎其它宗派繁琐的学术。任何一个宗派,它的经论都很多,修行的方法也不简单,我们在这个时代,自己很难适应那些。而净宗简单,它的经典只有三经一论,而且三经一论的份量都很少,所以对我们来讲非常适合。虽然古大德又补充了二种,这都是我们要知道的。
所以现在净土五经,五经怎么来的?是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他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所以诸位要是看到净土四经,你就知道魏源附上这个本子的。在民国初年,我们净宗大德印光老法师将《楞严经》里的一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段不长,全文只有二百四十四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字,将二百四十四字附在四经后,就称为「净土五经」,五经是这么来的。
这五样东西都不算长篇,都是短篇,五经合印在一起,也不过这么薄薄的一册,我们净宗依据的经论就这么多,这对我们来讲是太方便了。
而且净宗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我们初学的时候不知道,到深入经藏之后才恍然明了;最初没看得起这个法门,以后才发现这个法门是修行证果,无上的法门,真实不可思议,如果诸位不深入经藏,你不知道啊,不晓得这个法门之好,这是以现前的生活环境而言,我们适合这个法门。
另外一个原因是遵守佛的教诲。佛在入灭之前告诉大家,他说他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之后,这世间没有佛法,佛法就消失了。他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那么依照中国历史的记载,今年是佛灭后三千零二十年,换句话说,我们在末法一万年里,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后面应该还有九千年。
这些年来在西方国家很流行古代的预言,西方人说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但是从佛法来讲,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这不是末日,绝对不是末日,我们很放心,但是可能会有灾难,说末日说得太严重了。
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在正法时期依照佛的教诫去修行就能证果,人心淳厚。像法时期依照戒律来修学就不能成就,要修禅定,禅定成就;这似乎在我们中国也得到了证明,佛法是在像法时期传到中国来的,在中国一千多年,要是照中国历史来说,佛法是在后汉永平十年正式传到中国,公元六十七年,到现在共一千九百多年,这就是像法一千年过去了,末法一千年也过去了。
所以中国的禅风非常之盛,因为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世尊在《大集经》里所说的。我们现代人看这段经文,就像是释迦牟尼佛的预言一样,我们生在末法时期,依照佛的指导,我们修学净土,这就不违背佛的教诲。
因为这二个因素,我们决定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最主要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这部经,根据古大德考证,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只讲一次。诸位必须要知道,佛说一切经都只讲一遍,惟独《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遍以上,这是很特殊的一个现象,佛是多次宣讲。如果这部经典不重要,佛不会多次宣讲。
因为我们现在看《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根据历史的记载,《无量寿经》从后汉到宋朝这八百年间,曾经有十二次的翻译,由于古代典籍保存不容易,所以其中七种失传,只留下五种,现在收于《大藏经》里。另外七种有经题,在目录里面有,但是经文已经找不到了。
从这五种不同译本当中,它里面的出入很大,可断定不是一个原译本;一个原译本,纵然有许多不同的翻译,但是不至于有很大的出入,将会大同小异。这五种本子出入太大了,断定不是一次说的,是多次宣讲,所以就有不同梵文的原本,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我们由此体会世尊教化众生,对这个法门他特别用心,当然这个法门特别殊胜,尤其在《无量寿经》、《法灭尽经》里说过,将来佛的法运到一万二千年之后,所有的一切经都没有了,《无量寿经》还在,还多留一百年,最后消失。一百年之后,《无量寿经》也没有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也再留一百年,你就晓得名号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议,到那时期,人能听到这句名号,念这句名号,都得很大的利益。这是在一切法门里面,我们明了它的殊胜,它真实的功德利益。
译本既然那么多,出入这么大,古人在修学上就为难了,因为有些意思,这本子有,那本子没有;有些意思,那本子有,这本子没有,于是要把五种原译本统统都读到,这经义才圆满。现在容易了,五种本子你都可以得到,古时候难啊,于是古人才想出汇集本。
第一次编汇集本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这在我们佛教界很有地位的,他老人家修行也真的很有成就,他念佛往生是站着走的,所以《龙舒净土文》前面画着有一个像,就是他往生的像,站着走的。他最初作这个汇集本,收录在《大藏经》,一直流通到现在,它的题目叫《大阿弥陀经》。
这个本子,以龙舒居士的道德、学问、地位,财富在当时的五种译本当中,他还有一种本子没有找到,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里的《如来会》这一部,王龙舒没有见过。所以他的汇集本是四种译本的汇集本,少了唐译的,唐译的里面也有一些重要的经文是其它四种所没有的,于是龙舒居士这译本的经义还是有欠缺,还是不完整,很遗憾的事情。
由此可知,汇集是必要的,是应当的,如果汇集是不应该的,龙舒居士怎能站着往生呢?他老人家现身说法来给我们做证明,这汇集是应该的,对于净宗的承传是有一定的贡献,这个功劳不能够埋没。
因为他的本子有欠缺,所以在清初干隆年间,彭绍升居士,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实在讲,真的是菩萨再来。以现在的话说,他是贵族出身的,一般讲的「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是干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可见他是贵族出身的。
此人极聪明,弱冠就中进士,弱冠是二十岁,就像现在的高考及格,在那时候,学位最高的是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博士学位。他做官任职的时间很短,他家庭富有就不做官了,在佛法里有很了不起的成就,他学佛去了。他对《无量寿经》的这些版本也不满意,一个是原译本里面太繁琐,译的文字不是很优美,文字读起来很难读,不顺畅。所以他就采用康僧铠的本子,把康僧铠的本子做一个节本,把难读、重复的地方删除,做一个删节本,节得很好,读起来果然很顺畅,念得教人很舒服,他又给它做了一个注解,《无量寿经起信论》,这个本子在台湾有流通,不难见到,这是《无量寿经》在中国出现第二个删节本。
到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刚才介绍过,他把《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成为四经;他也给《无量寿经》做一个汇集本,做得不错,他是五种本子都找到了,所以比王龙舒的本子要完善得多,是一个很好的汇集本。流传不久,印光老法师对于魏源及王龙舒的本子都有批评,诸位在《印光大师文钞》里可以看到,有好几篇文章批评这两本子,但是你仔细观察,老法师并不是反对他汇集,是反对他汇集里面有不当之处。
什么不当之处呢?汇集和译经不一样,翻译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斟酌词句;汇集不行,汇集最重要的是要取它的原文,不能改它一个字,你把它的字随便改了,当然王龙舒改的没有问题,改得比原文好;魏源改得也没有问题,他们真正是大学问家,世法佛法都通达,改的是好。
可是老法师说,如果你们开这个端,后来的人看不懂,他也随便的改,每一个人都改,改来改去,这佛经留传到后来还能看吗?这个例子不可以开,原文是什么样子,就得用原来的字,一字一句不可以改,可以重新编排,五种原译本可以重新来组合,但是不能换一个字,这个很重要。王龙舒的本子里面改了字,魏源的本子也犯这个毛病,这种情形,诸位看夏莲居的汇集本前面有梅光义老居士的一篇序文,序文很长,都说到了,汇集是不可以更动一个字的。
因为这样的缘故,夏莲居老居士在民国二十几年发心重新汇集,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本子。他这个本子是三年汇集完成的,等于闭关三年,里面第六品,就是「发大誓愿」四十八愿,这一段的经文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而且还有二个助手,一个是慧明老和尚,这是当时中国佛教的大德,通宗通教,在台湾慧明老和尚有本开示录,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好象流通得也很广。还有一个梅光羲居士,三个人合作,用三个月的时间,汇集四十八愿这段经文,你就晓得他们的用心,他们的谨慎。
所以这个本子出来之后,首先向应的是慈舟法师,慈舟法师看到这本子非常佩服,就用这本子在济南开讲,而且给他作了科判。这个科判,我到北京时,黄念祖老居士还有一份,这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幸存没有被烧掉的,所以我就把它带到台湾,复印在《无量寿经》后面,给诸位作参考。当时的汇集可说是初版,只分三十七品,现在的本子是分作四十八品,这是以后陆陆续续再修订的,一次一次的修订,十年才修订成现在这个本子,所以用了十年的工夫才定本,现在流通的本子,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工夫啊,不是容易的。
这本子出来后,印光老法师往生了,所以印老没见到这本子,假如印老见到这本子,或许会点头:「这本子汇集得不错,可以流通了。」,古人汇集的那些弊病完全改过来了,确确实实每字每句都是原文,一个字都没改动,而且取舍非常妥当,的确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那时的大德们都认为这个本子是《无量寿经》最好的版本。
慈舟法师在中国大陆也是很有地位的大德,他的戒律精严,也到处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他有二个学生在台湾,也是大家所尊敬的,现在还在的忏云老法师,有一位已经过世的道源老和尚;所以我把慈老的科判带回来,你们要是说这经有问题,道源老和尚、忏云老法师都承认师父讲这部经,并给它作科判,这还有什么问题呢?足足可以让我们对于这个经本生起信心,所以这是真正的法宝,我们不可以当面错过。
我自己在这三十多年弘经的经验当中,我自己感触到的,我过去讲了很多经,大概总有几十种之多,像大经《华严》、《法华》、《楞严》,我讲《金刚经讲义》,那时候在台北大专讲座讲的,我讲了四年,《金刚经讲义》才讲一半,那个《讲义》讲圆满要八年,太长了。但李老师往生之后,我开始讲《无量寿经》的汇集本,我自己深深感觉到,深深体会到弘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得诸佛加持的力量不可思议,消除业障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我自己深深感受的。
我讲《华严》所得的不如《无量寿经》,这是许多人不知道的啊,这是我亲身体验的。这些年来使我对这部经典信心更深,依照这部经典修学而消业障的很多,得利益的很多,往生的也很多,依照这部经典修行,往生瑞相非常之好,这些都足足证明经的功德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威神所加持的。
如果我们对它怀疑,不能接受,还要找另外的本子,那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太少了,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鲜少,这个本子你就不能接受。如果真的不能接受,有一个补救的方法,你一定要读五种原译本,为什么呢?这样你才能得到《无量寿经》完整的经义,你读一个本子绝定是不行的,你一定要读五种本子,你要是嫌五种本子太多太繁,那你就念夏莲居这汇集本,它是五种本子的集大成,所以一定要把经本认识清楚。
这个本子现在于海外没有障碍,在中国大陆也没有障碍,几乎流通到全国了,所以大陆上读这本子的人很多,念佛的人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们看到佛法是非常有前途,真的是一片光明。
《无量寿经》的内容是世尊为我们详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从这个世界的起源历史,这个世界的状况,有理论、有事实、有因有果,面面俱到,经文并不很长,介绍的相当完善,每个部份都说到了。
第二部《观无量寿佛经》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补充,特别是在修学方法上的补充,因为《无量寿经》在修学方法上只有三辈往生,说得比较简略,并不很详细,但纲领都有了;《观经》里面就补充了很多,为我们讲三辈九品,就讲的详细了。
而方法里面教给我们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在方法上讲得很详细。还有一点也是不能够忽略的,九品因果,这在《观无量寿经》说得详细,还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原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讲理论、原理,这在《观经》里说出来,它是《无量寿经》的补充。
以后天亲菩萨他修行净土念佛的方法,他用「五念门」,他着了《往生论》,《往生论》实在讲就是他老人家修学《无量寿经》的心得报告,可是他里面的方法却是得自于《观无量寿经》,所以《往生论》是依照《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他有他念佛的方法,所谓「五念法」,第一个礼拜,第二个是称赞,第三个是发愿,第四个是观察,实在讲就是《观经》里面的「观想」,他不用「观想」而用观察,那个意思就更清楚、更深刻,「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五个是回向。
所以他老人家念佛,句句佛号具足这五个意思,他因此方法而成功了,以后传到中国来,昙鸾法师采取此法,善导大师不但采取此法,还弘扬此法。所以日本人的净土宗很多用「五念法」,他们是跟善导大师学的。
至此,净宗的理论、方法、修学就相当完备了,佛最后说了一部《阿弥陀经》,说《阿弥陀经》的目的,是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要采取这个法门,要修学这个法门,《弥陀经》里面四番劝告,我们常讲「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真正看出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
你果然觉悟了,听佛的话采取这个法门了,恭喜你啊,你这一生就成佛了,这是「当生成佛」的法门,不要拐弯抹角。佛虽然如此苦口婆心的劝我们,不学佛的人那就不必说了,学佛的这些人,几个人接受了?几个人相信了?为什么佛这样劝请,大家还不能接受呢?
实在说,这桩事实佛也讲得很清楚,这法门叫「难信之法」,佛这一劝,大家就接受了,这还能叫「难信」吗?佛怎么劝,这众生还是不相信,这才叫「难信」啊。所以我们劝人家念佛,人家不相信,我们应该点点头,正常、不奇怪,为什么?难信嘛。我们一劝,人家就点头接受了,那才奇怪嘛,他为什么会相信,这很不可思议了。
所以凡是能被劝就相信的,那个人不是普通人,佛在《无量寿经》里讲那个人不是凡人,凡人不会相信,不会接受。那么那个人是什么人呢?我们在《无量寿经》上才得到答案,佛告诉我们,此人无量劫来修积的善根福德无量无边,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你一和他说,他的善根发现了,完全接受。如果不是过去生中无量的善根,他不可能接受,正好与《弥陀经》上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完全相应,但是《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我们不知道那善根多少到什么程度。
这在《无量寿经》才搞清楚了,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阿阇王子与五百长者,佛说他们过去世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不是小数字,一尊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四百亿佛,这真是无量劫啊。过去无量劫当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样深厚的善根,遇到《无量寿经》还不肯发愿往生,只是发了一个愿,「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就晓得我们今天劝一个人,他都不怀疑而马上就接受,我们就知道他过去修积的善根绝定超过供养四百亿佛,所以这真的难信,不能勉强的。你信了净土了,但你的家亲眷属不相信,你想帮助他,你这个心很好,事实是帮不上忙,佛都没办法,为什么?他的善根不成熟,这个事情那能勉强的呢?善根成熟,那真的恭喜他了,真正是不可思议。
这样我们才明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是少到什么程度,多到什么程度,这才有个概念,真正不容易。当你善根成熟的时候,不但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你,十方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加持你;我们今天在此一会,大家在这里听,听得心里生欢喜心,不是我讲得好,你们才听的欢喜,你这么想法就错误了,是佛光在这里加持,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诸佛的磁场加持我们,我们进入这个场合就生欢喜心,纵然不听法也生欢喜心,这个是佛力加持,非常明显,在我们佛门里是讲「佛光加持」,所以充满了诸佛的慈悲光明,我们生欢喜心。
我们能把这个消息透露出来,诸位能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这不是人的力量,经上常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等觉菩萨都搞不清楚,等觉菩萨若不得佛力加持也说不出来,那我们这博地凡夫如何能说呢?能说、能闻都是佛力加持,都是我们自己无量劫来的善根发现,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因缘。我们今天真是很恭喜,善根具足,福德具足,因缘具足,《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今天善根福德因缘三个都具足,那就决定得生净土了。
这是要明了、要清楚、要珍惜这个机会,如果这个机会错过了,为什么会错过?我们是凡夫,习气很重,现在就怕这个东西,烦恼习气会随着境界转,这是我们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们不会被外面境界转,你这一生决定成功。这被境界转,以现代的话说是你心里作不了主,会被外面环境诱惑,什么在诱惑你?财色名食睡在诱惑你,你要是作不了主了,贪财、贪名、贪色,就完了,虽有善根福德,你的因缘不好,你还是去不了。
于是我们晓得自己习气很重,如何能够不受外面诱惑呢?那要守住祖师的劝告,祖师的教诫要我们一门深入,我们细细的读印光大师的文钞,我们要跟一个老师学习,这样才有把握。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很谦虚,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这是他老人家谦虚客气,他给我介绍一个老师,跟印光法师学,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印光法师不在世了,怎么跟他呢?读《印光法师文钞》,专读《印光法师文钞》,专依他的教诲修学,以印祖为老师,跟他一个人学,这是李老师劝我的。
印祖教人非常严肃,我们在文钞里看到,有弟子到灵岩山寺去看他,都是在老法师面前传授归依的,老法师叫他回家老实念佛。在现在人来说,这些弟子来看师父,师父一定很欢喜,印祖不是如此,看到他来了,问:「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看师父。」,「师父以前已经看过了,有什么好看的?你跑到这地方来,浪费精神,浪费钱财,不在家里好好的念佛,赶快回去。」,印祖是这样教人的,叫你回家老实念佛。
你们想想,连师父的道场都不准去,其它的道场就更不必要去了,你的心才会定来,你才能得功夫成片,你才能得一心不乱,师父的愿望是希望你将来真能往生,不是希望你来搞热闹。中国古时候当学生和现在不一样,的的确确跟一个老师学的,在一个老师会下真正成就了,古时候宗门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要大开圆解,这个时候才有资格出去参学,参访善知识,那个道场都可以去,那个法师都可以去请教。如果没有开悟,没有大开圆解,没有资格出去参学,老老实实跟老师,一步不能离开。
净宗和宗门教下不一样,净宗没有参学,净宗纵然念到理一心不乱了,还是一直老实念下去,净宗有什么好参学的呢?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问题都没有嘛。在国内、外有许多人要找我问问题,我一句话答复他,「不老实,胡思乱想。」,你要是老实,那有问题呢?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没有问题了嘛,因为不老实,胡思乱想,你来找我,浪费你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
净宗没有参学,你们好好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知道了,和宗门教下修行不一样,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还有什么好参学的?这是净宗特别的地方。
我举一个例子说,诸位就明白了,就晓得净宗的殊胜。在中国佛教,大概在一切经里的知名度排第一的是《金刚经》,佛教人物排名第一的大概是观世音菩萨,没有人不知道的,知名度最高。《金经经》的内容是什么呢?二个问题,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云何降伏其心」,当然,这问题的确是大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问题,心里头乱七八糟的,妄念太多,怎样把这个心的妄念伏住,使我们能够得到清净,这问题的确是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应云何住」,我们的心到底安住在那里?确确实实是自古以来的修行人,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这个问题。《金刚经》上就是解答这两个问题,你们大家都念过《金刚经》,这二个问题有没有得到解答呢?如果说这二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你的《金刚经》不是白念了?
《金刚经》号称《般若经》的菁华,《般若经》的纲领,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纲领,你要是解决不了问题,换句话说,《般若》这系,你就没有缘份了,因为你没有能力去修学。如果在净宗,这二个问题好答了,「云何降伏其心」,「南无阿弥陀佛」,你看这就解答了,比那个容易,比那个方便,比那个究竟彻底,用什么方法把你的妄想杂念去掉?用一句佛号。「应云何住」,我的心应该住在那里?「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多简单,把心住在「阿弥陀佛」的佛号上,绝定没有错啊。
须菩提问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那么多,把人愈讲愈迷惑,净土宗的一句「阿弥陀佛」全解答了,你才晓得名号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议,所有一切宗门教下的问题,到了我们这里,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全解决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这是此法门无比的殊胜之处,真实殊胜之处,不需要较量。
但是古德还是做了一个比较,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注解》上看得很清楚,他把古人的比较都抄在注解里。隋唐时代,一些大德们在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那一部经最殊胜?那一部经第一?仔细去观察,几乎是大家都公认的,《华严》第一,《华严》是圆满的法门,《华严》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门的总纲领,就好象我们现在读书课本的概论一样,《华严》是佛学概论,这个是最圆满的。
《华严经》和《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呢?《无量寿经》第一,《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如果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念佛求生净土,《华严》就不圆满;所以《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是《华严经》的菁华。所以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很有道理啊,经文虽有多寡不同,里面的内容毫无差别。
《无量寿经》一共有四十八章,那一章第一?我们再追究,当然是第六章四十八愿,我们细细看世尊为我们讲的《无量寿经》,字字句句都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没有一句话离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那一愿第一?这个大家晓得,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呢?十念必生,显示出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这样去找,找出佛教最高峰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就解决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问题,一句话就解决了。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不离这一句名号,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无量法门,也离不开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这才认清楚,古德所说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我们才真正懂得不可思议的真相,不可思议的深度,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念这句佛号就会得力,为什么呢?没有怀疑啊,没有顾虑,死心塌地念下去,晓得一句名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句名号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你把「一」找到了,这怎么不欢喜?你把佛法真正的宝找到了,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第三天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前面我们将念佛法门所依据的经论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今天我们谈谈修行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把「修行」这个名词的定义搞清楚,「修」是修正,就是把错误的修正过来;「行」是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而佛在说法的时候,将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我想诸位都熟悉,身、语、意,一切行为总不出这三个范围。
身是身体的动作,我们一举一动是身的行为。口是言语,言语是口的行为。意就是思想、见解,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一切法的想法、看法。以上这些行为有了错误,有了偏差,就会招来不如意的果报,因为行为是造作的因,有因后面就一定有果,所以善的行为一定会感得善果,恶的行为一定会有恶报,因缘果报这是事实,现代人所说的「真理」,这的的确确是真理。
不但世间法,这世间法里包括六道,六道里比我们人更高的,智慧福报更大的是天神,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六道的众生不能够超越因果的范围,就是讲出世间的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还是在因果的定律之中,所以「因缘果报」实实在在是世出世间的真理,也就是事实的真相,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我们看到大乘经典里,为大众所敬仰的,无过于《华严》、《法华》,《华严》它的内容是五周因果,《法华经》也是说一乘因果,这是为我们说明至高无上的佛法,还是在这因果的范围之内,没有法子超越。
我们认清这个事实,然后才知道修正行为是必要的,诸佛菩萨都是凡夫修成的,不是自然天生的。诸天神仙也是众生修行成就的,换句话说,佛给我们讲的世间,大的类别有十大类,我们称它作「十法界」。这十法界的业因,佛为我们说得很清楚,要细说任何一个法界都是无量因缘,就如同佛在《华严经》上说的,无量因缘我们很难懂,很难体会,于是佛在无量因缘当中,举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样说就好讲了,我们听了容易领悟,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知道如何避免造作恶因缘,如何修学善因缘,佛的这些话,不是他想象的,不是他去推测的。我们凭空想象、或者根据理论、数学来推测,也许会有差误,不见得百分之百的正确,佛完全是亲眼所见,在佛家讲是现量的世界,完全正确而没有丝毫的差错。
十法界最下面是最苦的法界,我们今天问,第一个因缘是什么?最苦的是地狱,地狱是真有,不是没有。我们问一问,我们现前的人道有没有?如果你承认现前的生活是真实的,确确实实这是个事实,换句话说,地狱、饿鬼也是真实的,也是个事实,《地藏经》绝对不是凭空而说的,都是讲的事实真相。
堕地狱第一个因缘是什么呢?佛告诉我们是瞋恚心,嫉妒、瞋恚这念头的意念很强烈,对与自己过不去的这些人或物(包括畜生),以极瞋恨的心去报复,这个念头是堕地狱的业因,这是最可怕的。所以佛在《楞严》里,就将这桩事情说的特别详细,《楞严》里,佛为我们讲六道的状况,在那大段的径文里,讲地狱占了一半,这样大的篇幅来说明原因,就是希望我们把事实认识清楚,绝定不造这个业因,不造这个业因,就不会受这个果报啊,这是佛的苦口婆心。
饿鬼道的业因是贪心,贪心变饿鬼,我们中国人常说人死了都去做鬼了,其实这话说得非常不合乎逻辑,为什么?这六道轮回,其它的还有五道,为什么偏偏去鬼道?那有这种道理?可是这话细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诸位想想,那个人没有贪心呢?贪财、贪色、贪名、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东西,你要是有很重的贪心,确确实实将来就与鬼道相应了。所以人死了之后不一定在鬼道,但是人的贪心的确很重。
学佛的同修们,听到佛法,明白一些道理了,世间这些五欲六尘不贪了,舍弃了,改贪佛法,你们想一想,贪佛法将来到那里去?还是到饿鬼道去,因为饿鬼道的业因是贪心,不是教你换所贪的对象。所以贪佛法还是变饿鬼,不过在饿鬼里会享一点福,鬼道里有鬼王,你看我们民间供奉的土地公、山神、城隍、贪佛法就去当这些了,在鬼道里做官去了。这土地公就是乡长,城隍就是县市长,到鬼里做官去了。
所以佛法也不能贪,佛是叫我们断贪心,不是叫我们换对象,所以换对象是没用处的,没有办法超越果报。
畜生道是愚痴,愚痴的相是什么呢?真、妄。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这些事,你没有能力辨别,你把假的当作真的,把真的当作假的,把邪当作正,把正当作邪,这是愚痴啊。这个世间像这样愚痴的人,我们随时随地,在中国、在外国,普遍都能看见。
纵然是学佛,佛法里面也有真假,修学大乘法,里面也有邪、正,并不是法有真假,法有邪正,是修学的人,人心有真假,人心有邪正,于是法就不纯了,我们如果不能辨别,这问题就严重了,就是愚痴,愚痴的果报是畜生。
以上这是三恶道,所以三恶道的第一个因素是什么?贪、瞋、痴,贪瞋痴在佛法里叫「三毒烦恼」。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我们做早晚课,早课的用意是提醒自己,这一天不要忘了三宝,依照三宝的原理原则去修行;晚课是反省,检点我这一天有没有犯过失,有没有做错事,如果有,要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
所以我们的早晚课不是将经文念一遍给佛菩萨听,佛菩萨不要听,听这个干什么?是在佛菩萨形像面前,求佛菩萨给我证明,我要改过自新,你这样做功课叫「有功德」,为什么?你能觉察到你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佛门讲的「开悟」;你知道你自己的过失,你能把你的过失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早晚课是要这样做法的。
贪瞋痴叫「三毒」,如果我们心里头还有贪瞋痴,你的心就有毒了,心有毒,问题就严重了,你的身体不会健康,你的生活不会快乐,为什么?你的心里有毒。《无量寿经》佛明白开导我们,叫我们要「洒心易行」,把心里的三毒洒干净,把我们所有一切错误行为改过来,「易」就是改过来,这叫「修行」。
三毒是非常、非常的可怕,外面什么境界,说老实话,并不可怕,内里面的三毒才是最可怕的。内要是没有三毒,外面什么境界也没有办法诱惑你,有了三毒就很容易受外界诱惑,里面是因,外面是缘,恶因恶缘就造恶业,恶业就感恶报,三途苦报是这么来的。
人道第一个业因是五戒,认真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要真正能够做到,不是形式上找几个法师来传戒,去受个戒,你就得了戒;你自己回家去想想,你到底得了什么?这不就明白了吗?真正得戒,不一定要有这个形式,你明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你能够做一条,这条戒你就得到了;你能做二条,二条戒你就得到了。这是我最初学佛时,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自己发愿受持,知道佛教诫功德的殊胜及利益的殊胜,我们想得到这个功德利益,我们发愿这一生当中认真的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认真去做,绝定不会把它失掉,这叫真的受了戒了,所以不在形式上。
五戒的精神、内容和我们中国儒家的五常完全相同,「常」是常道,就是正常,如果离开这五种就是不正常,不正常问题就来了,正常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叫五种常道,仁、义、礼、智、信。
仁是仁慈,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YIN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慧。所以和中国儒家所讲「五常」的内容完全一样,故念孔书的人,依照儒家教学去做,可以得人身,不会堕三途,儒家修养工夫高的能生天,这是人天法,在佛门五乘佛法里相当于人乘、天乘。
天比我们人的道德标准高,天要修十善业道,认真受持、学习十善业,来生就能生天。天的寿命长,像我们中国人平常讲的忉利天,在台湾许多本省同胞拜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你要想到他那里去,修十善业道,就能生天。
我们看看其它的那些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他们所修学的,从经典的内容去观察,从修行的工夫去观察,大概也是生忉利天,因为摩西的十诫和十善业很相似,所以基督教说信了就生天堂,这话有问题,会误导众生,应当怎么说呢?信上帝要遵守摩西十诫,认真修学,决定生天堂,这个我们可以相信。
如果不受持十诫,生天是没有指望的。天还有更高层次的,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在我们六道里是高等凡夫。往上去不仅要修十善,还要修禅定,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要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这才能生到高级的天堂,这是生天的业因。
六道再上去就是圣人的法界了,不是凡夫了,凡圣是以轮回做界限,凡夫纵然到最高级的天,也没有出轮回,天上寿命长,但是再长也会有尽的时候。以我们人的寿命看非想非非想天,那真是不可思议,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但是我们想想,如果以水上的蜉蝣来看我们人的寿命,大概就像我们看非想非非想天,蜉蝣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几个小时是他的一生,看我们人要活几十年、一百年,岂不是像我们看非想非非想天一样吗?
我们今天虽然人寿到了百岁,一看,一弹指就过去了,这样想想,纵然我们到了非想非非想天,也会像现在的感触一样,好象时问过的很快,没多久寿命就到了。你能够把这个事实观察明白了,这才觉悟到轮回可怕,轮回这个事情不能再干了,这真的叫「迷惑颠倒」。
超越轮回那得要用高等的修行方法,首先要晓得为什么会有轮回,轮回这现象从那里来的?佛告诉我们是从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因为你有严重的妄想、执着,才会变这个现象,就如同我们做梦一样,做恶梦了,这情形很类似;要想超越轮回,解决这个问题,佛告诉我们,你把执着舍掉,执着是什么?是烦恼。
所以阿罗汉修定,用定的方法,定就是清净心,心清净到相当的程度,妄想不生了,贪瞋痴慢,一切错误的见解没有了,当然一切错误的行为更没有了,因为所有的口业、身业的行为都是意业在做主宰,心清净了,身口当然清净;清净的身语意业现前时,轮回就没有了。
这定功比非想非非想天还要高一层,所以在佛法里称为「第九定」,因为色界天修四种禅定,叫「四禅」,无色界天有四天,叫「四空定」,总共是八定,这八定都是世间禅定,不能超越轮回,到第九定就超越了,阿罗汉所修成的叫「第九定」,或者叫「九次第定」,他有这样的功夫了,把见思烦恼断了。
「见」就是错误的见解,「思」就是错误的思想,换句话说,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人生一切错误的看法,一切错误的想法,他统统没有了,舍弃了,此时他的思想、见解正确了,没有错误,所以在佛法里称他做「正觉」。昨天和诸位说了,佛所修行的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的境界是「正觉」,他的思想、见解没有错误了。
佛在经上也曾经告诉我们,劝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否则很危险,因为你的想法、看法不见得是正确的,到什么时候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呢?成阿罗汉的时候,佛点点头说:「你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了。」,就是说你的想法、看法没有错误了。要到阿罗汉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换句话说,三果圣人,佛都不许他相信自己的意思,何况我们凡夫。
佛这些开示,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去反省。比阿罗汉更高一级的是辟支佛,也称为「缘觉」。阿罗汉是我们一般讲的小乘,他修「四谛法」而证得这个果位,「四谛」是苦、集、灭、道;而缘觉比阿罗汉聪明,他修十二因缘,观察因缘生法,他觉悟了,所以他的智慧比阿罗汉高,他断见思烦恼也比阿罗汉来得彻底。
佛在经上常说阿罗汉烦恼真的断掉了,确实没有了,但他还有习气在,譬如见到不好的事情,他会发脾气,阿罗汉会不会有这个情形呢?有,他是不是真的有脾气呢?没有,一点都没有了,可是他那个样子还有,这叫习气在啊,他确实没有贪瞋痴了,可是他还有贪瞋痴的习气。辟支佛比他断得干净,习气都没有了。
所以我们看佛门造的变像图,你看阿罗汉的像,奇奇怪怪的,但是辟支佛的像就像菩萨一样,非常圆满,非常慈悲,阿罗汉现的像,你看五百罗汉,很多奇形怪状的,那是表现他的习气在,其实他的心很清净、平等。辟支佛的习气没有了,所以造的像,现得和菩萨一样的圆满。
比十二因缘高的是菩萨,菩萨称为「正等正觉」,「正」是正确没有错误,「等」是等于,等于佛,他还不到佛,和佛差不多,和佛有一点相似,所以叫「正等正觉」。菩萨不但思想见解正确,而且他有大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主动地去教化帮助一切众生,不要等人求他,他主动来找你,这是菩萨。不像阿罗汉及辟支佛,他虽然也很慈悲,也乐意帮助人,但你得去求他,你不求他,他不会主动来找你,菩萨是你不求他,他也主动来找你。
菩萨自行化他不外六大纲领,佛门称之为「六度」,菩萨是六度心,他的心是住在六度上,自己修六度,也劝导一切众生修学六度。
六度第一个是布施,布施不是叫你舍财,那个没用处的,大家今天修布施,说实在的话,你将来的果报是什么?六道里有漏的福报。你把布施的意思搞错了,布施是放下,布施是舍弃。把什么放下?刚才我们说的,把我们所有的错误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这叫真的布施。
把我们的贪图五欲六尘放下,把贪心放下,把瞋恚心放下,把愚痴心放下,把对于圣教怀疑的心放下,是教你把这些东西放下啊,你才能成菩萨,舍一点钱算什么?何况还有愚痴人听说佛门里舍一得万报,今天布施一百元,明天就想佛菩萨如何能够回报他一万元,这完全是在作生意,跟佛菩萨讨价还价,完全错解了佛在经典里讲的意思。所以布施是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
持戒就是守法,六度里的持戒和普通一般意思不一样,它是广义的。佛陀的教诫是三藏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教训,统统要遵守,这叫「持戒」。
行菩萨道,因为菩萨要自立立他,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大众,因此不但要通佛法,还要通达世间法,于是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统统要明了要遵守,才能和世间人和睦相处,才能教化世间人破迷开悟,所以他这持戒的内容非常广泛。
忍辱就是有耐心,无论是自己修行,或是帮助别人,都要有耐心,要有无限度的耐心、忍耐,才能成就。《金刚经》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耐心不能成就。
在忍耐里修精进,「精」是精纯,纯而不杂,自己修行要一门深入;帮助别人要先认识众生的根性,介绍他欢喜修学的法门,教导他一门深入,这是菩萨,这是我们佛弟子一定要明了的。
过去的那个时代和现在的时代及将来的二十一世纪,跟诸位说,完全不相同,于是教化众生的方法与形式也完全不相同。过去农业社会,交通及资讯都不发达,所以佛法的教学就等于各个地方设小道场,道场林立,便利大众修学。
道场多,为什么多呢?每个道场都是专科学校,佛法的法门很多,不可以杂修,杂修是绝对不能成功,要提倡专修。我们每个人嗜好不一样,譬如我喜欢念佛,就建念佛道场;有人喜欢参禅,就建参禅的道场;有的人愿意研教,那就要建研教的道场,要分开来,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全都破坏了。
所以在隋唐时代,佛法宗派林立,每个宗有它自己的道场,在佛法里选择一部门的经论,凡是欢喜这些经论的同学,我们大家聚集在一块共修。在当时,五台山是《华严经》的道场,就像「华严大学」。浙江天台提倡《法华》,喜欢学《法华》的到天台山去学,喜欢学《华严》的,到五台山去学。喜欢法相唯识的到慈恩寺去学,所以个个道场都是专科大学。
这个「专」里还分,愈分愈细,愈分愈精,就像我们现在学院里再分系,系里再分科,就是这个意思。譬如我们净土宗,净土宗现有五经一论,我喜欢《无量寿经》,他喜欢《阿弥陀经》,我们二个虽都是净土宗,我们二个就合不来啊,那怎么办呢?净土宗要建二个道场,这个道场专门是依《无量寿经》,那道场专门是依《阿弥陀经》,这一分开就好了。
同样依《阿弥陀经》,有的人依莲池大师的疏钞,有的人依蕅益大师的《要解》,他们二个人合在一起又要打架,再分,再建二个道场,诸位要明了这个原则。譬如《无量寿经》,今天有人喜欢汇集本,有人喜欢康僧铠的本子,有人喜欢汉译《清净平等觉》的本子,那你就需另建道场。
所以每一个道场有它的道风、学风,学风就是他所依据的经典,「学」是依据的理论、依据的经典,道风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同样是念佛,现在大家晓得,有念四音佛号的,有念五音佛号的,这二种要是混合在一起,不行啊,合不来的,那念佛堂也要建二个,喜欢念四音佛号的,四音念佛堂;喜欢念五音佛号的,五音念佛堂,他才能成就,要专精啊,不容易。所以你要晓得道场为什么这么多,原因在此地。它是提倡专修,唯有专精,你才能得利,你才能得清净心,你才能得念佛三昧。
我们举净土宗来说,一个道场绝定不能成就的,一个道场就杂了、乱了,这是佛门道场为什么会这么多,它并不是复杂,是专修、专攻。
同样的道理,大法师他不是专通一部经、一部论的,他是样样都通,样样都能教导,所以通宗通教,古时候有此能力,有此智慧的,就称为「大法师」。我们请大法师来此讲经,教导我们修学,法师所讲的一定要与我们所修的相应,我们才得利益;如果所讲的和我们修学的相违背了,那完了,我们的道场被破坏了。
假如说我们这道场是念佛的,大家念佛也念了很多年,都有一点心得了,现在我们请一位禅宗的大德来,他说念佛不好,要提倡教我们修禅,那我们前面几十年功夫,岂不是白费了?这是不是善知识?给诸位说,这不是的。如果真是善知识,他是禅宗大德,到我念佛堂来讲开示,一定也是赞叹念佛,赞叹《弥陀经》,赞叹《无量寿经》,使我们对所修学的经论,对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同学更增长了信心,这个法师就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是破坏我们的道场,就不是善知识,是恶知识,他不是给我们带来建设性的,他是来破坏的,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说实在话,这是一个最低的佛学常识。
我念佛,我修净土,过去我在香港讲经,一九七七年,香港大屿山圣一法师请我到他道场讲开示,圣一法师是禅宗道场,我一进禅堂,我很佩服,在这个时代,还有人每天按照禅堂规矩去坐香,我还没见过,所以看到非常欢喜。我到禅堂要讲什么呢?还好过去讲过《六祖坛经》、《金刚经》,口头禅还有一点,赞叹禅宗,赞叹他们的老师圣一法师,赞叹他们同学,赞叹这个法门。这是对的,如果说禅不如净,净有把握,那你不是破坏人家几十年的修行?那就犯了很大的过失了,这事绝定不可以。
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请我到他那去讲演,演公的道场是修弥勒法门的,我是阿弥陀佛净土,我到那里,弥陀净土一字不提,赞叹弥勒净土,弥勒净土我没学过,我学过《华严》,《华严经》弥勒楼阁那是无比的庄严,赞叹弥勒净土,赞叹这个法门,使他们的信徒对演培法师更相信、更尊敬,我们这次去就成功了。
诸位也许常听到佛门有个术语,「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到人家的道场,赞叹他的道场,赞叹他的老师,赞叹他的同学,这个叫「僧赞僧」;而不可说净土法门好,往生靠得住,弥勒菩萨兜率内院条件很苛刻,不容易去啊,你这样讲,人家修了二十五年了,你就把人家信心破坏了。甚至于我还听说有的法师讲经,信徒都跟他跑掉了,这个是最大的忌讳,还得了,这个不可以的。
这就说明修学要一门深入,佛法的法门很多,大乘经上讲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随着自己根性去选择,选择之后就贵在一门深入,果然能依一个老师,依一个道场,一门深入修学,没有不成就的,所以这个第一是门门第一,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我们看《华严》是我们的典范,你看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不一样,他去参访。细细观察经文,我们明白了,每一位善知识自己谦虚,赞叹别人。现在的善知识不一样了,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和《华严经》所示现的完全相反。所以佛法今天是衰,不是兴,我们台湾的佛法是衰相,不是兴相,台湾佛法很热闹,形式上的热闹,大家有钱嘛,世间法里面大家都在比赛钱,一个个我的房子比你大,我的车子比你高;佛教也是如此,我的庙盖得比你辉煌,我的庙盖得比你大,在比赛啊,在搞这个,道与学就忽略了,如何建立学风与道风,这才是佛法兴衰的关键。
底下一个世纪,科技发达,资讯发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我们立刻就知道,所以下一个世纪的道场已经不是一个形式的寺庙,这个东西已经过了时代,会被淘汰。下一个世纪道场的形式是什么?电脑、资讯,所以底下一个世纪,差不多每个家庭都有电脑,每一个人都有电脑,电脑和全世界联线的,你要什么东西,一按钮都出来了,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改变了。
你要读经,无论世界那个图书馆所藏的经典,你一按电钮,目录全都出来了,想要那个,电脑画面上全部呈现出来,是这样的,不必到寺庙去了。学习东西,将来的学生不必上学了,在家里电脑面前就读大学了,就参与考试,毕业文凭就从电脑输入给你了。
在美国确实如此,家庭主妇不要上街去买东西,电脑一按,东西就为你送来了,你的付款,银行已经付给他了。你要能想到下个世纪,人是怎样的生活,我们佛法要如何来弘扬,要懂得这个事实;将来佛法人才在那里培养?一定是大学研究所,而不是佛学院,这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你要有前瞻性眼光,你要看到底下这个世纪是怎么样的一个心态。现在电脑资讯日新月异,必定走上这样的趋势。
现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有不少的地方,已将《大藏经》输入电脑,做成电脑软体,将来的弘法必定也是在电脑,到那个时候不用电视这个萤幕,用电脑的萤幕了,电脑的萤幕就代替了电视。所以你要听那个法师讲经,一按电钮,无论在什么地方,法师的形像就现在你面前,有音声,有文字。我们如果没有这样的眼光,你就跟不上时代了,在六度里,你不是精进,你落伍了。
真正的佛法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领导这个时代,怎么会落后呢?这是我们要明白的,而且这个事情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应该从那个方向,那个角度去发展,自己就清楚,就明白了。
有精进而后才有禅定,六度里的禅定就是自己有主宰、有信心、有方向,他不是乱进,不是杂进,他有方向,他有目标,所以他充满了智慧,菩萨是以这个自行化他,达到登峰造极,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就成佛了。所以成佛,在前面说过,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整个教学没有迷信,用现代科学精神的尺度来衡量,它非常合乎科学,它没有违背科学的原理原则,说实在的,科学还赶不上它,这是我们修学不能不认识清楚的。
到佛的果地上,第一个因素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万法平等,十法界平等,六道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华严经》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同圆种智」就是万法平等,一切平等,这是如来的果地。
佛将一切众生分为十大类,第一个因素我们要晓得,我们要掌握这个大原则、大前提,修学才能得到效果,把我们自己弊病习气找出来,能找出来了,能发现了,这就是「开悟」;能改正过来,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功德」。修行是「功」,你有功夫,修行的结果就是「德」,此「德」和「得」同意思,你真正有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这些原理原则,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
在无量法门里,我们非常幸运,幸运在那里?认识了净土,净土的认识非常、非常难,不要看到念佛的人很多,真正对净土认识的人不多;认识不清楚,他念这句佛号就不得力,为什么?他有怀疑,他信心不坚定,遇到逆缘,他说佛菩萨不保佑我,我念「阿弥陀佛」不灵,他就怀疑了,他就退心了。看到别的法门,他心动摇了,看到学禅的,他就想去参禅;看到学密的,他又想去念咒,他心里犹豫不决,虽然念佛,他没有功夫,当然他没有收获。所以认识净土是我们修学净土的先决条件,但是要认识清楚,非常非常的难,净土教虽然很普遍,要认识清楚却是真正困难。
我对于这个法门的认识,给诸位说,我花了三十年时间,在许许多多大乘经论里面,才把这法门的真相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是得力于《华严》、《法华》、《楞严》、《般若》这些大经,从这里面发现净宗第一殊胜,所以才回过头来专门修学。
《弥陀经》上,蕅益大师讲的信愿行,绝定没错,这心要清净、要坚定;愿要强烈,我们的行就相应,和念佛就相应了,所以很不容易。我跟大家讲解,你们一听就相信了,你比我省了三十年的时间了,我三十年才认识清楚,今天给你一介绍,你就省了三十年了;你要是不相信,走我的老路,花三十年时间,说实在话,花上三十年时间,未必有这么幸运,许许多多的人,一生当中在经论里钻而没钻出来,还是忽略掉了,可见得这确是不容易,真正认识清楚、搞明白了,一心一意专修。
修学一定要遵守经典里的理论,理论是我们深信不疑的基础,我们一丝毫的怀疑都没。道理明白了,方法也非常重要,从那里做起呢?《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句话,我相信大家都念得很熟,意思懂不懂?囫囵吞枣,说不懂又像懂,说懂又确实不懂。
什么叫「发菩提心」?什么叫「一向专念」?「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不迷惑,真正觉悟了。我们有没有觉悟?觉悟的人和不觉悟的人,思想言行不一样,迷惑的人随着自己的感情,随着自己的迷情过日子,所以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而自己不知道。觉悟的人,对于一切人事物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生活如理如法,生活中得快乐。迷悟的差别,很大很大。
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菩提心那有那么容易发,世尊有善巧方便教导我们,从生活上启发实现,所以菩提心就不是一个理论了,不是玄谈,落实在实际生活之中,这叫「真修行」。
那从那里修起呢?佛给我们讲,从三福修起。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觉悟的人一定孝顺父母,如果我们看到父母很讨厌,迷惑颠倒啊。现在年青人不愿意和父母、公婆一起居住,迷惑颠倒,这个不觉悟啊,真正觉悟了会和老人住在一起,会做到孝敬,所以佛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不孝养父母,你一天念十万句佛号,你一天拜十万拜佛,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还是要搞地狱、饿鬼、畜生,西方世界没有你的份,为什么呢?你没有发菩提心,你迷惑颠倒,这点重要啊。
我在新加坡看到有一些同修听到我讲这个,原先跟公婆离开了,跟父母离开了,自己单独去住了,听到我讲的,不错,很难得,真的觉悟了,搬回家去和父母、公婆一起住了。我看到很欢喜,他觉悟了,知道从前做的是错误,现在回家孝顺父母公婆是正确的。
第二句是「奉事师长」。老师对我们有教诲的恩德,老师的恩德和父母没有两样,所以对老师念念不忘,故修行的根本在「孝亲尊师」,老师不在了,我们也念念不忘。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不在了,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在老师的故乡为老师建一个纪念堂,我请台中莲社的同修去筹备这桩事情,他们现在也积极在进行当中,我们报老师的恩,念念不忘老师教诫之德,把老师教导我们的要发扬光大,所以你才晓得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你们受菩萨戒的同学,戒坛上老师应当讲给你听,「大乘佛法,孝名为戒。」,什么是大乘菩萨戒?孝顺就是大乘菩萨戒,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这是菩萨戒的精神,这是真实的觉悟,从这地方智慧开启了。所以你说我不能跟老人住,老人很难相处,但老人是你的大善知识,帮助你成就你的忍辱波罗蜜,你没有这个环境,你的忍辱波罗蜜到那里修?没有忍辱就没有精进,就没有禅定,就没有智慧。所以不能忍,你就完了,你还是搞你的畜生、饿鬼、地狱,不但是佛道不能成就,人天都没份。
所以教你要和老人相处,要样样孝顺时,是修忍辱波罗蜜,他是你的大善知识,让你尽孝道,把你那些习气、错误的毛病知见磨得光光的,磨得圆圆的,你才是一个菩萨,将来才能成佛。
佛这样教训我们,中国孔孟也是这样教训我们,所以中国的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的教育也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佛法到中国来,立刻受到中国朝野的欢迎,我们不谋而合,古人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中国圣人和印度圣人没有见过面,没有交谈过,没有交换意见,居然教学的基础,立足的根本完全相同,这是真实的智慧。
所以「孝」这字,我常常赞叹我们中国文字,任何国家民族不能和我们相比,文字是符号。我们用的文字充满了智慧,你看「孝」这个字是会意,从这符号上,你去体会它的意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这个意思就是说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不是分开的。
现在外国人讲代沟,代沟就是没有孝道,外国人没有孝道,外国人学佛,怎么学也学不成,为什么呢?基础没有。有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纪念祖先感到不可思议,祖先是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连见都没见过面,你为什么还纪念他?还拜他?
在中国文化里,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生命的整体,所以父母祖先就是自己,子孙儿女也是自己,对于父母子女那份关怀爱护,就和关怀爱护自身没有两样,这叫「孝顺」。
竖的看,无始无终;横的看,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一个法界整体,法界的全体就是自己的全体。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讲了二句话,「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个「孝」就是「无为法身」,就是「真实智慧」。你能够尽孝是真实智慧,而孝的本体就是无为法身。
我们佛门里念佛念「法身佛」,「法身佛」是什么?就是孝,孝道就是法身佛,我们要想证得清净法身,连父母都不孝,你还证什么清净法身?你就太迷惑了,太颠倒了,所以佛法修行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今天谁懂得?谁还懂得孝顺父母?谁还懂得尊师重道?
我在大陆上,小时候念书,现在还有二个老师在,我到大陆去,我都要看看他,逢年过节我都要寄一点供养给老师,我知道报恩,我知道尽孝,孝父母,孝师长,我在佛法上能得一点受用,我做了,我不是口说。
从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做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修行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能够把这四句做到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就得人天福报,换句话说,你绝定不会堕三恶道。这是基础,从这基础上建立佛法,佛法是完美的教学,究竟圆满的教育,是从这基础上建立的,也就是第二福。
第二福有三句,「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接受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建立在世间教育的基础,世间教育是立足于「孝亲尊师」,所以在大乘法门里,第一部经典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不懂得孝道,不懂得尽孝,不能把孝道做到,你那个佛法是空的,是假的。
从「三归。众戒。」的基础上建立大乘佛法,「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念佛法门是以这三个做基础,这句佛号念得有功夫,古人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为什么一天到晚念得不相应?你前面的基础完全没有,这些道理你都不懂,这些修行的方法,你没有去做,所以你的佛号就念得不相应,道理在此地。
我们明天还有一天,今天时间到了,这非常非常要紧,我会把这个事情详细为诸位报告,使我们的修行确确实实能够产生效力,就是佛念的功夫会有得力,我们的学佛就会快乐,真正幸福啊。佛法修学的目标,现前的好处,是自己得到幸福快乐,快乐的一生,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社会详和、强盛,世界和平,这是佛法现前殊胜的利益。不但念佛可以达到这个目标,大乘佛法任何一个法门都能达到这个目标,只要你如理如法的修学,就是与佛讲的理论方法相应,决定可以得到。
第四天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前面我们将净宗修学的经论简单介绍出来,昨天我们讲到修行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教给我修学的基础是「孝亲尊师」,为什么以这个为基础呢?诸位必须要知道,佛法的教学是要恢复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也就是禅宗里所讲的「彻悟自性」,我们以现代的话,诸位容易明白,概念上比较清楚,就是恢复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孝敬」是性德,我们今天把这个疏忽掉了,不但在行持上我们没有去做,连概念上也模糊了,这就是佛法里讲的「迷失了自性」。
这是我们在佛门里常常听到的,但是也很含糊,不甚清楚,就是「孝敬」是性德,迷失了性德,所以才有生死轮回,所以才有许许多多的苦难。我们要恢复性德就要从「孝敬」开始,从「孝敬」认真去做,所以孝之完成,孝之体性,就是佛法里讲的「真如本性」,大乘法里讲的「清净法身」,《往生论》我们刚刚讲过不久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无为法身」就是孝道的本体,「清净智慧」就是孝道的认识与实践。由此可知,整个大乘佛法不但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实实在在讲是孝道的完成。
讲到尽孝相当不容易,圆满的孝道在佛果位上才究竟,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就是孝道的欠缺,孝道没有做到究竟圆满,这是我们必需要认识的。然后佛法无量无边修行的方法门径都是要完成这桩事情,这是整个教学的概况。
从孝亲尊师的发展就是慈悲,我们现在人讲的「博爱」,其实「博爱」这个名词也是从佛经里出来的,大家念《无量寿经》,里面就有这个名词。慈悲一切,有慈悲心的力量来推动你,你才会修行十善业道,不会以行善为苦,世间人认为持戒修善是很苦的事情,受到许多约束,得不到自在,殊不知持戒修善是真正的清凉、自在,是真正的快乐,然后以此为基础,这才进入到佛法的修学。
佛法修学,一开始就传授你三归依,所以三归依是佛法的入门,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三归依的意义搞清楚。学佛就学佛了,为什么要归依?我们有没有这个疑问?从那里归?依什么?归依的目的何在?归依的好处何在?如果不把这些事实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学佛了,糊里糊涂的归依了,糊里糊涂的也受了戒,实在说呢,受了一个糊涂戒,受了一个糊涂三归,将来成了一个糊涂佛,那有这个道理呢?
所以这个搞错了,这三归依是你入佛门,老师把修学的总纲领、总方向传授给你,从今之后,无论你依据那种经典的道理,无论你用那种修学的方法,但是总不能违背这个纲领,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行了。
这个纲领是成佛的纲领,这个方向是成佛的方向,因为它有三条,所以叫「三归依」。在一般术语里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在这个世间传久了,传了三千多年了,法久了,这里面就产生弊病,这是在所不免的,所以愈传愈讹,也就是说容易引起一般人的误会,因为我们一说到佛就想到佛像,佛不在世间了,佛的形象留在世间;说到法,就会想到经典;说到僧,就会想到出家人。以为这就是我们归依处,殊不知这就错了,错误很大,不是小错。
我们从过去典籍里的记载,可以体会到这种误会由来已久了,因为我们看到《六祖坛经》,这是禅宗的经典,六祖大师距离我们是一千三百多年,他是唐朝时候人,他在《坛经》里面跟大家讲三归依,他就不用「佛、法、僧」,他把这名词换了,不用习惯传统的讲法,在我们猜想,一定是那个时候已经有错觉了,所以他就不用这个名词,他用三宝的意义,觉、正、净,诸位看《坛经》,他老人家讲的「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他不用佛、法、僧,然后加以解释。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么一讲,我们清楚了,不至于发生误会,所以这是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佛法称之为「内学」,在印度五明之中,称之为「内明」,这就是说佛法是向内求的,不是向外。如果向外,佛法里之为「外道」。
假如我们三归依是心外的佛像、经书、出家人,这样的归依就归依了外道了。诸位要晓得,佛法里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并不是指的其它宗教。凡是心外求法就叫「外道」,佛法是教你在内心里去求。
佛是什么呢?佛是自性觉,佛陀是觉悟的意思;觉,不是别人觉,别人觉与我不相干。释迦牟尼佛觉悟了,他觉悟,我没有觉悟啊,我要是依他,我不能觉悟,要依自己,依自己就能觉悟了。所以佛教我们归依自性佛,不能归依外面的佛。
诸位如果仔细去观察、去思惟,你就晓得佛法不欺骗人,佛法的确很伟大,佛法是开发我们的自性,绝对不教我们跟着别人走,这是它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佛不牵人鼻子走,佛教每一个人顶天立地,三归依就是教你顶天立地,因为你本来是佛,你不过是迷了而已,他帮助你恢复自性,所以「觉」就是佛的意思,我们归依自性觉。
从那里归呢?从迷惑,归是回归、回头,从迷惑颠倒要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真正的归依佛了。话说得很容易,实际上我们回不过来啊,我们也很想回来,就是回不过来,没有法子回归,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依旧迷而不觉,这事情就麻烦了。
佛给我们大前提、大方向,我们怎样遵守、如何来修学?譬如佛告诉我们孝亲,我们不孝亲就是迷,孝亲就是自性觉。我们不尊师、不重道,就是迷,我们尊师重道就是自性觉。我们对一切众生不慈悲就是迷,对一切众生慈悲就是觉。把这些完全落实在生活层面上,我们就好修学了,我就懂得了。
凡是佛教导我们的,必然是觉道,是自性觉的道理,违背了佛的教诫,绝对是迷惑颠倒,这样我们就有入门之处了,有下手之处了,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破迷开悟,由此可知三归依的重要。
法,是正知正见,实际上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古人讲的「真实智慧」,这就是法。可见法也不是从外面来的,《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法,刚才说了,佛是什么呢?佛是自性觉,自性本觉,本觉里所生的智慧就是法,法宝啊。
自性本来清净,清净就是僧宝,所以六祖大师开悟时,对他的老师陈述他的心得报告,他的心得报告很简单,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清净的自性就是僧宝,所以我们的自性里具足三宝,这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一定要明了。
今天有不少同修发心要做佛弟子,发心要和佛学,接受三归依,我们录音带及《三归传授》的小册子,那个小册子就是从录音带写下来的,希望诸位多听多看,希望知道你从那里归?依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得到三归依的真实功德利益。
佛像、经书、出家人这也是三宝,这不假啊,这是三宝的形像,三宝的样子,真正三宝的实质及内容就是你的自性,自性的觉、正、净。这形式也很重要,为什么呢?没有这个形式,没有这个象征存在,佛法就变成空洞了,就变成玄学了,所以象征及形式也非常重要,它是佛法传承、传播的一个型态。
于是我们对于形式的三宝也要尊重它,尊重它就是重道,我们希望佛道,释迦牟尼佛的教学,佛陀的教育,能够常住在世间,能够利益一切广大的众生,这形式的三宝就非常重要。
佛像无论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绘的,我们都尊重,经书和出家人我们也都尊重他;我们供养三宝,要知道如何去供养,我们自己就得到利益了。见到佛像就提醒我们自己,我们要自性觉,觉而不迷,佛是代表觉悟,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觉,我不要迷。看到经书,不但是经书,只要看到书本,不管什么书本,一看到就想「我要正知正见」,我的思想见解要正确,不能有错误,「法」就是代表这个意思。
见到出家人,我就要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那个出家人干不干净,与我不相干,看到那个样子就想到我自己清净不清净,他这种形像提醒我。
于是住持三宝对我们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为什么?我们久远劫中,在六道里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纵然受三归依,如果没有人时时刻刻在提醒你,我们的恶习气太重太重了,幸亏有住持三宝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我们对这三宝怎能不恭敬?这是三宝对我们真实的利益,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让我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是这么个意思。
孝亲、尊师、重道,这是起步,一直到圆满菩提,我们觉、正、净才圆满;所以修觉正净是从孝亲、尊师、重道开始,这是诸位必需要晓得的。
修行,「修」是正,「行」是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过来就是修行,我们对这个内容实质要清楚,千万不要误会,以为修行是每天要念多少经、念多少佛、拜多少佛、那是样子、那是形式。如果每天《无量寿经》念十部、念十万声佛号、拜三千拜佛,还是打妄想,还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那个样子全是空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古人常讲「喊破喉咙也枉然」。
如果这个人孝亲尊师重道,把佛的教训常常记在心里,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他都做到了;这个人一天一部经也没念,一句佛号也没念,佛说他是真正的弟子,他真正在学佛。
所以诸位要晓得,修行不在形式,要在实质上,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像个菩萨,像个佛。佛怎样处事待人?佛菩萨怎样生活?我们要学得和他一样。教你读经、教你拜佛,那是小学生课堂作业啊,大学生的行持不是这个样子,诸位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大学生,他们很少有这种形式,完全讲求在生活当中所表现的觉悟的行为,正知正见的行为,清净身语意的行为,这是真的菩萨,这是三归依的方向,是三归依的总持法门,用现代的话来说,总纲领啊。
初学一定要从持戒下手,这个戒,是老师的教诫。自古以来,从释迦牟尼佛起,佛在经里就教导我们,我们的道业、学业、事业,有没有成就,关键在老师,你要是遇到一个好老师教导,你一定会有成就。
那一个老师是好老师?善导大师说得好,与你有缘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什么叫「有缘」?是你心目当中,最尊敬、最仰慕的老师,就是跟你有缘,你跟他学就没错,为什么呢?因为他讲的话,你能接受,他教导你的,你会认真去做,这就叫「有缘」。
没有缘的,纵然学问道德再高、真高、真好,你瞧不起他,你没有把他看在眼里,他的教导,你听成耳边风,不在意,根本也不去做,那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每个人的善知识并不一定相同,我尊敬这个人,你尊敬那个人,不一样。因此诸佛菩萨要化现许许多多的身份,你看《普门品》里,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现三十二种身呢?你喜欢那一种身,他就现那一种身,这就跟你有缘。
你喜欢菩萨,他示现一个佛,你不喜欢佛嘛,你对那佛不敬,这个情形很多,有很多人对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不恭敬,恭敬观世音菩萨,他心目中只有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说的话,他就听;佛说的话,他不听,这样的情形很多很多。所以你要找老师,要知道这个原则,要找你心目中最喜欢、最尊敬的老师,那个喜欢尊敬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这个人讲的话,我相信,肯依教奉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你就会有成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是特别对初学的来说,初学时我们没有正知见,不能辨别是非邪正,没有这个能力,听人说法,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我们把它当作正法,不知道它是邪法,到以后吃亏上当了,很难自拔啦。这是我们生生世世修学没能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此生当中不要再犯了。
这个真假很难辨别,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家要细细读《楞严经》,佛给我们讲了五十种阴魔,愈是高级的,看起来和佛菩萨没有两样,就把他认作佛菩萨了,那就坏了。他说法,一百句里面和佛说的只有一句不一样,那一句就是毒素,那就是假的,我们有什么能力辨别?
因此,自古以来初学的人不能离开老师,就像婴儿不能离开慈母,母亲带小孩为什么要带三、四年?这三、四年不能离开身边,他太小了,不懂事,时时刻刻有生命的危险,必须细心照顾,一刻都不能离开视线。我们初学佛法,状况就跟婴儿一样,时时刻刻会被妖魔鬼怪误入邪道,不知不觉,这很可怕啊,所以一定要依靠善知识。
也许同修们曾听说过,古时候学佛是五年学戒,这五年学戒的意思是前五年不能离开老师,一步都不能离开,因为我们初学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受外面的诱惑,五年不能离开老师,所以那个五年学戒,不是戒律,是老师的教诫。
现在学佛难,难在没有老师了,没有善知识了,为什么没有老师呢?因为没有学生,「学生很多,我们都学啊。」,你是嘴巴上想学,心里上不想学。这是这时代众生的福报比不上过去了。
我初到台湾是民国三十八年,我四十二年接触佛法,还算很幸运,沾到一点边,大概在我之后,这个边就没有了,愈离愈远。我遇到的老师,还是古老的那个方法对我,我能接受,这个方法对别人,别人不能接受,我们也曾经做过试验。最初我学哲学,方东美先生教我,不在学校里,在他家中,一星期见一次面,二个小时。认识佛法了,也很幸运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像方老师一样,非常慈悲,每个星期天给我二个小时,以后他老人家圆寂了,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
我到那里去拜老师,老师开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说,你要跟我学,从今天起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除我之外,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一律不准听,只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个条件是你看书,不管是佛书、世间书,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一律不准看,包括佛经也不可以,想看什么书,先要向老师讲,老师摇头,你就不要看了。第三个条件是你以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我从头学起。
听起来很苛刻,这老师很跋扈啊,好象除他之外,没有别人,我那时候想了一想,好吧,接受了。以, 后才晓得佛门里五年学戒就是这三个条件,这三条戒就是慈母抚育婴儿,你要乖乖的跟他学,要听话,百分之百的服从,他带你走一条正路,他负责培养你觉正净的基础,所以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后,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老师就开放了,这时候不管什么人讲经说法,你都可以听,世出世间什么书你都可以看,完全开放了,因为你有能力了,对你没有害处,你能够辨别邪正,你能够辨别真妄,你有能力辨别是非,你到处去看,到处去听,成就你圆满的智慧。这五年,老师是这个用心啊,苦心,爱护你,培育你的正知正见,你要是不服从、不肯听,那就没法子了。
现在的学生不行了,要是看老师提出这个条件,「你有什么了不起?善知识多的很,我随便到那里去都有。」,所以现在学生的心态,和我们从前不一样,我们从前很老实,乖乖的依着老师的教导,老师要求我们是五年,我对老师是非常感激,我自动的又加了五年,所以我完全遵守老师的教诫是十年。
我们再看看《华严经》,《华严》教学,善财童子就是做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他是学生,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怎么教他的呢?也是李老师这三个条件,等到他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了,他的老师教他出去参学了,这是著名的「五十三参」。出去参学,什么人都可以接触,什么话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成就他的圆满智慧,所以「五年学戒」是从《华严经》上来的,有根据的。
这是佛门里传统的教学,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它的意义,不晓得它的真实功德,你就不肯接受,你没有耐心真正学习,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根基不但是没有打好,完全没有,怎么能成就?
出家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在家学佛要成就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所以现代人学佛的多,比从前多得太多了,因为学佛的机会比过去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典籍不缺乏;在从前,我们想得一本佛经,相当不容易,现在几乎每个家里都可以供奉一部《大藏经》,以前的人不敢想象啊,谁敢想象家里供奉一部《大藏经》,那有这么大的福报。
我的老家在安徽,其它的状况我不清楚,我们有一座庙,这个道场很古老了,最兴旺的时候,有五、六百位出家人住在里面,这么大的道场,只有半部《大藏经》,我们邻居几个县都羡慕得不得了,这只有半部《大藏经》,你就知道典籍是很不容易得到的。
一般人有机缘闻到佛法,读到经典,实在讲不亚于三藏取经,要到寺庙里去讨个经单,也就是我住在寺庙要住多少天,做什么呢?抄经,你想要什么经,把藏经借出来抄经,没地方买啊,那有现在这么方便,可是现在方便是方便,《大藏经》请回家供养,不看哪!还是枉然,不像从前没有,他抄去真念啊。
所以现代人福报好象很大,形式上的大,实质上我仔细观察,还是不如古人,没有古人那么虔诚、恭敬、谦虚,在学习上比不上古人,要在这地方奠定根基。那现在问题来了,现在也没有善知识了,纵然有善知识,也找不到学生了。
我学成之后,常年在外面弘法,感觉得孤单,没有同学、没有伴侣,所以往年在美国遇到黄念祖就欢喜得不得了,黄念祖遇到我也欢喜,为什么?他在中国弘扬《无量寿经》,我在海外弘扬《无量寿经》,都是孤家寡人哪,这一见面,还有一个同伴,他也走这个门路,真是难得。
我每次从国外回来,到台中总是要去看看老师,每次见老师都劝老师多培养几个学生,我们师兄弟多,在外面力量就大了。这个话我大概总共讲过十几遍,最后一次大概老师心里烦了,他说:「不是我不教学生,你替我找学生。」,我听了这句话后,再也不说了,为什么?我想想我找不到,到什么地方去找一个傻瓜,完全听老师的?再想想象自己这样对老师的恭敬,修学的态度,实在没有遇到第二个,找不到。从此以后我明白了,我不讲了,再也不提这个事情,晓得难啊。
真正好学的人,真正想学的人,当然有,我没遇到。现在老师也不在了,那怎么办?办法还是有,找古人,现在的老师没有,古来的大德有,我们效法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
采取这种方法的,在中国第一人是孟子,孟子在世时,孔老夫子已经过世了,他对孔子非常仰慕,他当孔子的学生,但孔子已经过世了,这叫「私淑弟子」。他发愿当孔子的学生,孔子的著作在世间,他就读孔子的书,遵照孔夫子所说的道理教训去做,认真的去做,有不明的地方去请教孔子的学生,他学成了。夫子在中国是「至圣先师」,孟子是「亚圣」,比夫子低一阶层。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古人做老师的例子。
我们有此例可援,我们的老师可多了,古圣先贤你去选择,你看那一个和你有缘,你喜欢那一位大德,你就专跟他学,你就成功了。在历史上成功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是汉朝的司马迁,中国的第一部历史《史记》,司马迁写的,司马迁也是学古人,他学左丘明,左丘明是《左传》的著者,跟孔子同一个时代,司马迁以左丘明做老师,专念《左传》,专学《左传》,他学成功了,唐宋八大家的第一个首领,这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佛门里著名的例子是蕅益大师,他学莲池,蕅益大师学佛时,莲池大师也过世了,他对莲池大师仰慕崇敬,莲池大师的著作在,现在台湾也很普遍流通《莲池大师全集》,精装本这么厚,四册。蕅益大师专念莲池大师的书,做莲池大师的学生,他学成功了。
莲池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蕅益大师也是祖师之一,学古人哪。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台中李老师很谦虚,甚至于他都没有把我看做是他的学生,他教我学印光大师,以印光大师做老师,这就是专学印光法师的文钞,依照文钞的教训来修学,做印光法师的弟子。李老师是印光法师的弟子,教我也做印光法师的弟子,这样劝导我,这是老人家的谦虚,也是老人家真实慈悲的教导。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大善知识,谁呢?阿弥陀佛,希望大家能够依《无量寿经》,依经里的理论及教训,认真努力的学习,做弥陀弟子,这在整个佛法教学里登峰造极。你看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佩服得五体投地,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什么不做阿弥陀佛的弟子?
所以大家今天发心归依,我们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归依佛是阿弥陀佛,我们归依法就是《无量寿经》,我们归依僧就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是僧宝。假如把这三宝回归到自性上来说,阿弥陀佛是自性觉,无量觉,「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无量觉,这是自性佛宝。归依法,《无量寿经》是我们自性体、相、用的具体说明。
归依僧,大势至菩萨表理智、智慧,观世音菩萨表慈悲,我们要学大势至的理智,要学观世音的慈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慈悲,慈悲要依智慧,不是依感情,依感情的慈悲就麻烦了,佛门里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什么原因使慈悲、方便变成祸害、下流呢?感情用事就坏了,一定要理性的,所以大势至菩萨表理智,观世音菩萨表慈悲,慈悲要依理性,这就正确了,这就是觉而不迷了。
我们学净土的同修,家里供养西方三圣,意义在此地,不是把佛菩萨当神明来看待,要懂得供奉的真实意义,它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每天早晚礼佛,早晨礼佛,看到佛像提醒自己,我今天要觉不迷,我今天要慈悲、要理智,是这么一回事啊。
佛像之前恭敬作礼是我们尊重性德,重视道德的表现,这不是迷信;我们修学从这地方入门,从这地方下手,然后这才能修学大乘。
大乘法和小乘法不相同的地方,心量不一样,小乘没有菩提心,大乘法要发菩提心,所以三福第三条是大乘,第一句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是真正觉悟的心。那我们要问,什么样子才是真正觉悟?真正觉悟的样子是什么?这不能不清楚。
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决定要成佛,这才是真觉悟了,为什么?九法界都是迷而不觉,菩萨和佛比,菩萨还是迷,佛才是觉;菩萨和我们比,菩萨当然觉,我们迷,但是跟佛一比,还是迷。十法界就是迷悟浅深程度不相同,觉悟愈高的,等级升的愈高;迷惑愈重的,愈往下堕落,十法界的差别就是觉迷不相等,这当中的差别相,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只有一个目标,他要作佛,这是大乘人。要想作佛就要学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人,踏着他的足迹,寻着他的方向,我们很省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推荐给诸位,我们向阿弥陀佛学习。
于是我们朝暮课诵重新订了一个课诵本,跟现在一般流通的课诵本不一样,流通的课诵本里,早晚课诵那些经咒,在我们现在生活当中用不上,用不上则学习就很难得利益了。所以我们修学净宗,向阿弥陀佛学习,我们早课念的经文就采取《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我们念四十八愿的目的不是一昧地尊敬阿弥陀佛,是要向阿弥陀佛学习,佛发什么愿,我也发这个愿;我的愿发不出来,读佛的愿把我的愿引出来,用意在此地。
我们和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我们和阿弥陀佛发同样的心,心同佛,愿同佛,我们早课目的在此。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照着这个模样来塑造自己,把自己造得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诸位想想,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晚课我们选择《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文,这段经文里非常详细的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以什么态度去对人、对事、对物,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过日子,这是「解行」。
我们认识现实的环境,在现实环境当中学做佛菩萨,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觉正净的生活,我们的解同佛、行同佛,心愿解行都和佛一模一样,这是学佛,学阿弥陀佛,学成了,你就是阿弥陀佛。这是把佛法修学落实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所以我们的课诵本是这样子订的。
诸位如果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读诵全部的经典,你就可以采取这个方法,早晨读四十八愿,晚课就读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早课要发愿提醒自己,晚课要依照经文认真的反省,佛教诫我们那些事情不能做的,我们是不是没有做?佛教导我们那些事情应该要做的,我们是不是去做了?我们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训认真去做,这叫「学佛」,这叫「念佛」。
念佛不是念在嘴皮上,嘴皮上的念佛不管用,要把佛的教训常常放在心里,这个「念」是心念,你看念佛的「念」,上面是「今」,底下是「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的心里真有佛,有佛的什么呢?有佛的教训,有佛给我们讲的道理,我们念念不忘,念念存在心里,念念去实行,这叫「念佛」,不是放在嘴皮上。口里念,心里没有,那个不管用的,一定要心上有。
所以我常常讲经讲得没法子了,我只好用很粗俗的话,希望你们把阿弥陀佛当作心上人,这就成功了。口里没挂着,心上真有,常常念着阿弥陀佛怎样发心的,他怎样发愿的,他怎样修行的,我们念这些,向他学习,这个叫「真念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的好处啊。
也许说我念佛念好久了,我的好处都没有得到,那是你念错了,你口念,心上没有;如果心里头真有,我讲的这些方法,你能依照去念,感应不可思议。我们念佛人是不是求感应?不是求感应,虽不求感应,但感应是一定的,你种什么样的因,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果报嘛。
在一切法门当中,这个法门殊胜,这是世尊教导我们的,三福里末后一条第二句「深信因果」,我过去在求学的时候,这句话大概困惑了我三、四年,解不开,不晓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想也想不通,因为「深信因果」要是放在第一条,我没有疑惑。
我们凡夫都知道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我们都懂得这个道理了,难道菩萨不懂?因为三福第一条是人天福报。第二条是小乘的福报,声闻、缘觉。第三条是大乘菩萨福,大乘菩萨怎么对因果还是不懂,还要佛来教?
以后读诵《华严》的时候,在讲《华严经》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事实真相,那个「深信因果」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因果,这个因果,菩萨还想学吗?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
佛在《无量寿经》上也这么说过,你们都念过,真的,菩萨若不念佛不能成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十地菩萨他们修行,专门修念佛法门,十地菩萨明白这个因果了。「深信因果」就是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实在说我们觉悟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了,再回头想想佛讲的这些道理,实在是在大乘经里讲的太多了,可惜我们都在经文上当面看错,忽略啦。它的原理、真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心想佛」,佛在《观经》里讲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啊,想佛就作佛了,这就要紧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要念佛,心上真有佛,你就作佛了,你心上有什么就变什么,这是真的,这是事实真相。
世间人的心里面是什么?贪瞋痴,贪瞋痴的心,果报就是三恶道,三恶道从那里来的?从贪瞋痴变现出来的。我们心里有四谛,就变现阿罗汉;心里头常有六度,就是菩萨了;心里面有佛,他就变成佛了。
深信因果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搞清楚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行菩萨道,我们自己存心,一味念佛,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和其它的佛不一样。道理搞清楚了,方法明白了,认真去做,这认真去做的要领:
第一个是读诵大乘。你要读得很熟,你的心才会和佛一样;你要是不熟,记不得,虽然有心想学佛,这心里头一塌糊涂、不清楚,怎么个学法?所以经要念得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阿弥陀佛的人,心是怎么样的呢?心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的真心,所以读经要紧。
自己成就了要帮助别人,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要接引法界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同成佛道,一定要发广大心,一定要发清净平等心去帮助一切众生。我们劝人学这个法门,三业俱到,真诚心劝导他,这是意业。口、言语,要把这法门介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听了不疑惑,这才行。身的表现很重要,身要清净,这个法门叫「净业」,西方世界叫「净土」,我们的身要清净,清净心显露出来的自自然然的快乐幸福。
人家一看这个样子,他就相信了;念佛这个法门、极乐世界,现在看到你这个苦的不得了的样子,愁眉苦脸的,你乐在那里?你怎么说人家也不相信啊。那极乐的生活就显在我们现在生活当中,过得很快乐、很幸福。
我在美国,附近的邻居是外国人,向我们家的小孩打听,我们的家里头年纪最轻的悟学,今年十八岁,他在美国长大的,语言没有障碍。邻居问他,我们这一家做什么行业的,为什么这么快乐?他们非常羡慕,所以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他就非常欢喜,乐于接受。
我们请他来参观我们的道场,他们也很喜欢,看到我们供的佛像,问我们供的是什么佛?什么意思?他们也懂得佛教里有禅宗,禅在美国很兴盛,他问我们是不是学禅宗的?我就教翻译的告诉他,我叫他不要讲净土,讲净土外国人不懂,会把他讲得迷糊颠倒,收不到效果,我说:「你听我的话,你告诉他,我们学的是阿弥陀佛宗。」,外国人就问了,「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我说阿弥陀佛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长寿,他一听到是长寿,他说:「这个我要。」,他要长寿。第二个是快乐,快乐他也要。第三个是清净,身心很清净。他说:「这三样东西我都要。」,我说:「那好,我们星期六开放,你来,我教你得到长寿、清净、快乐。」。
因为他们是基督教徒,星期天要上教堂,星期六上佛堂,没有冲突。你在我佛堂可以学到清净、长寿、快乐,我们样子摆在那里,他相信嘛。他问我的年龄,我回答他,我已七十岁了,他都看呆了,这就是事实证明,我学这个就得到了。所以要把样子摆出来给人看才行,那样子摆出来不像的话,怎么讲人家都不相信。
从前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的时候,他老人家七十一岁,看他很年轻,办大专讲座,都是年青的学生,我那时差不多将近四十岁,跟学生的爸爸年龄差不多,他们看我,好象跟他们年龄很接近,李老师七十岁,你看过去也不过像五十岁的人而已,绝对看不出他七十岁,走路走得快得很,年青人走不上他。那时候我们郊游爬八卦山,李老师第一个爬上去,后面学生还在一步一步喘气,李老师到了山顶,「你们年青人没用啊。」,这从那里来的呢?念佛来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题目讲完了。
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每天做同样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尤其是家庭主妇,好象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许多人都觉得苦恼。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凡夫观念中执着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愈想烦恼愈多。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普度众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样了。
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罗蜜」。主妇菩萨在家庭里为一家人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生活。内财是用自己的体力、智慧为一家人服务。在家事里做出圆满的三种布施。你将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使家人生活舒适,让邻居羡慕,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厌的做,即是「忍辱波罗蜜」。每天还要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进波罗蜜」。虽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是「禅定波罗蜜」。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是「般若波罗蜜」。于是觉了,原来菩萨的六波罗蜜,就是擦桌子、扫地、洗衣、煮饭圆圆满满的成就。这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你将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间所有主妇的榜样,一切家庭的榜样。这就能度邻里,推展开就能影响社会、国家、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晓得菩萨在家里扫地、擦桌子、煮饭、洗衣,原来是在做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愿大行。这是学佛、是正念、是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观,则法喜充满,如何会起烦恼!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不落实在生活中则没用。
精要十念法
谨提议以 净土法门法师宣说之简要必生十念法,为净宗学人今后之一般自修与共修之常规。兹说明于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是日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每次称念十声四字或六字弥陀名号,原有日常定课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讲经、开会、聚餐等无特定仪轨之集会,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约同大众合掌同声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后始进行讲经、开会、用餐等活动事宜。
按此自修与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试举如下:
一、此法简单易行,用时少而收效宏,确实而切要,可久且可广。
二、为「佛法家庭」之具体有效方法。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时行之,则举家之成员或信或不信皆蒙摄持不遗。且有佛化亲朋邻里,普及社会之大利益在。
三、以简单易行,一日九次,从早到晚,佛气不断。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继,日复一日。久能如斯,则行人之气质心性将呈逐渐清净,信心与法乐生焉,福大莫能穷。
四、如能随顺亲和,称念十声佛号,便有袪除杂染,澄净心念,凝聚心神,专心务道,以及所办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议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与共修,相资相融,资粮集聚,个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萨大业,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
一为「净业加行十念法」,是对己有行修定课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课业上加行之故。
一为「简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适于目前以及今后净业学人中大部分无定课者言。因现今社会递变,匆忙无暇,局碍多难故。而此法易集资粮,信愿行之,平易圆具。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标准,亦甚符合无缺。
因每次念佛时间短,易摄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贯穿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总而言之,此法简要而轻松,毫无滞难之苦,如此法大行,则净业学人幸甚!未来众生幸甚!诸佛欢喜。
南无阿弥陀佛
一九九四年诸佛欢喜日美国净宗学会四众同伦敬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