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六集


 2024/1/26    下载DOC文档    

第十六集

内容提示

下卷解义分中十重义

九、愿事成就

十、利行满足

原文

愿事成就者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言。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讲解:

《往生论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昨天我们把第八重义,(昙鸾法师把长行分了十重义,)第八重义名义摄对,我们把这段文字作了一个读诵。那么他这个十重义的区分呢,使我们对这个文字的机制有一个层次分明的体证与认识。这个认识,昙鸾法师都把它详细区分了,我们通过这个区分能熟悉,乃至自己对净土法门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今天我们学习第九重义愿事成就,这是第九重义。

九、愿事成就

愿事成就者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智业者,观察也。方便智业者,回向也。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愿事成就,昙鸾法师把这个五念门作了一个业的归向,总结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作了这样一个总结。愿事成就,它成就的重点在“愿事”与“成就”的结合。我们要是发一个愿,无所成就,那么这就是空设,我们来看他这个愿是怎么来成就。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说心净国土净的人,容易比较草率地就带过去了,那么“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这把往生的实质的心智、心理,给我们作了一个比较清晰条理的提示,那么往生的实际心理状态,或者说心理的这种运用,能使我们有一个充分的感知。

应知者,谓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非是他缘而生也

这十分重要。“非是他缘而生也”。若是我们念佛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或者说欲得与净土法门相应,那么这个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实在是十分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是往生彼国的正因正缘。有人念佛说念佛不能往生啊,或者说是功夫不够啊,心理有障碍啊,业障深啦,那这样的心理就不能成就往生彼国的正因,也就是你这个缘是不相应的,那这样往生彼国的功德利益就会受到蔽障,这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的如是心成就如是果啊。

这样的“愿事”就会“成就”,因为有这样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国土,是往生彼国的胜缘。阿弥陀佛建立四十八愿,乃至极乐世界清净国土,欲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那么这往生彼国的相貌,心地相貌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

“随意”,这个随意是依佛的愿力,依佛的国土随顺这种身业、口业、智业的业相得到的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的自在成就。它表现在五个方面。

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随顺法门,把净土一法的身口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归结到随顺法门,来作随意自在成就。它的重点表现在这个随顺法则上了。“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这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随顺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而得到往生彼国之正缘,一定不能忽略这一点,一旦忽略了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业力的随顺。

此处是随顺我的业力妄想、功夫,还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国土摄化,这样就会产生随顺法门的满足与利益,随顺自己的业力必然流转于六道,无有出期。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区分,但是要真正地运用出来,清晰地把它运用出来。还需要诸位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使用抉择,就是法门使用的一个抉择。

若你不是十分清晰地抉择这个使用,你还运用你的业力、你的想法、你的功夫、你自身的依正二报的这种自我抉择,那你想得到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的这种胜缘,或者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违背了阿弥陀佛的清净回施,那往生彼国是无由的,所以不能成就往生彼国正因。这个我们需要善于思维、观察、实践。

随意自在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种功德力,能生清净佛土,出没自在也。

我们的身业、口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阿弥陀佛的身、口、意、智、方便智,何以不生呢?因为相应故,何以不成立呢?那么他种种功德必然相应,出没自在呀,就是所谓的出功德入功德,自他二利,一时圆融。现在我们一般情况下的修持就是以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基本上是依自己的知见,依自己设计的一个法则,或者说自己想象啊什么的,这种修持的进趣,结果不能得到清净的心、智慧的心、方便的心,乃至无杂染的心,不能安住于当下的往生大利,就是无有造作的大利。

身业者,礼拜也。

这讲得很简单了,那么随顺法门怎么建立呢?怎么能得到往生彼国的真正的利益现前呢?怎么成就出入自在力呢?他讲得很清楚了。

“身业”者,礼拜也。口业者,赞叹也。意业者,作愿也。

这都是以“随顺”而表现出来的,礼拜无所造作,赞叹亦复如是,意业与作愿亦是随顺佛陀的愿望、智业无染无著,那么说智业观察这妙观察力清晰了辨世间一切差别,无染无著。

方便智业者,回向也

因为欲利益众生产生方便力,所以和盘托出阿弥陀佛的誓愿善巧,回施众生,方便智业回向也。若如是随顺法,必得往生大利与法之满足,就是随顺菩提满足,也是随顺道业的满足。这种满足呢,对我们净土行人来说是十分十分重要的,也是这个法门与其他法门不共修持的机制。为什么我们非要强调这一个与其他法门的不共呢?它这个随顺就是不共处,这样我们比较方便有使用它的机会,你要是没有这种随顺的意乐,你就很难契入这个法门的。因为佛的果地觉,唯佛与佛亲证能知能宣化,我们不随顺是不得入的。若在随顺中,我们可以理解可以观察,可以感知它。

言此五种业和合,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门自在业成就。

随顺十分重要,往生净土正是以随顺而安立,所以历代的善知识都这样讲,乘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任运往生,无疑无虑,这个随顺是净土法门一个大的纲领性的一个法则。

在我们近代弘扬净土法门的这些善知识,提示这个随顺偏少一些,提出来功夫的比比皆是。大部分的在于功夫的修持。随顺、远离造作对待、礼拜供养、赞叹供养、作愿相应、观察无染、方便回施的这样的修持少之又少。所以多是在这个净土法门中呢,修持过程中带来了沉重,那么清净喜悦的这种机制呢,当然就是说多不相应。所以说呢,使净土法门走上一个很狭隘的机制中去了,就是把净土法门和通途的这种断见思惑或者功夫上的修法呢,一个路子来完成了。结果使净土法门的路子愈走愈窄,基本上到一个绝路上来了。

那我们看昙鸾法师把净土法门的教言机制讲的十分清晰,十分简单,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这个随顺法门中,所有的建立都是在这个“随顺”二字上,轻轻松松地随顺着佛的身、口、意、智、方便智,趣入无上菩提,消融我们自身无始以来的造作与对待心智,一时趣入无上菩提功德,所谓的成就自在业。就是随佛愿为已愿,随佛业为已业,随顺佛心为已心,那么很容易的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与安稳、安乐。

这个说的“愿事成就”。这段文字要是我们能下去读一读、思维思维呢,还是十分要得的。好,我们看下面的这个文字,利行满足是第十重义了吧?第十重义。

十、利行满足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言。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游戏有二义: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耨多罗三藐菩提。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何以言之?以正故。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也。有二种: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若身若心,无不遍也。者,无碍道也。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这文字稍微长一点,是最后一篇文字了。

第十重义利行满足者

在最后的这一段文字中呢,昙鸾法师把净土法门所依的佛陀的愿力,所谓的增上缘作了一个抉择性的提示。他这个提示一直延续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净土法门的传播中。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这种传法的越来越少,形成了一种自他二力割据的这样一个局面,就是多在自力的修持,而不知佛力的住持、善巧。所以末世有情妄自分据啊,对佛力有所排斥,不能真正地迅速地得与佛的愿力相应,成就这种“利行满足”。这个利行满足是第十重义,也就是归纳净土法门一个总结,所以这段文字就比较长一些。

五功德门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

那么前面讲的是五念门,这个又讲“复有五种门”应知。

何者五门?

他作了喻说,五种比喻。

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

他讲得很清楚,是一种次第的显现,就是把借仗佛陀的不可思议的愿力摄化而成就的功德,用五种相把它表达出来,就是说以次第相表达佛愿力住持的一种大功德相。用一句整体来说,皆以佛力住持;分开次第说,有五门示现。这样我们对这个五门就不会说这五门是不是五种方法呢?那是五种方法的表现,但皆以佛愿力而显现出来的真实功德。

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初门,所谓的近门者,“初至净土是近相”。像我们刚刚接触净土教言,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为生彼国意,为生彼国。那么前五念门中是“为生彼国意”,这个就是“为生彼国”,而不是说是“意”了,要抉择这个事情。那么“往生彼国”与“往生彼国意”的差异有没有呢?他是说生与熟的抉择与不抉择的一个表达。若是这个地方运用不清晰呢,就会徘徊,所以作这个意,他是抉择的进趣。

所以“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极乐世界皆是正定聚,无有不定聚与邪定聚,因为皆是乘着阿弥陀佛愿力住持故,皆是阿弥陀佛圆满的愿力住持。所以说“皆是大乘正定之聚”。

“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阿弥陀佛所示现的这个报德国土次于泥洹之道,这是报土说,次于泥洹之道,他这个“次于”不是比什么高低之说,是接度众生最极殊胜方便。所以说是“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

那么就是第二门,若我们以清净心、智慧心、无碍心、妙乐胜真心来念佛,那就入大会众数,我们所有的行业出言必然赞叹阿弥陀佛,就是口业赞叹,以如来光明无碍智相这种光明名号,以这个名号相应故,心智无碍,智慧无碍,妙乐欢喜的心智一定会现前,那么就会有赞佛念佛的功德相,赞佛念佛的这种心智与亲切的感知,也就是说“入大会众数”。

他这个喻说,你能体会得到,那么我们作清净莲池海会这样一个大会众数,你怎么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呢?来称赞阿弥陀佛的光明相好呢?无碍之力呢?所以这跟前面那个第二门赞叹门,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光明名号,与彼光明名号相应,就是大会众数之相。

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

那么就是所谓的宅门,就是象到家了一样,安心之宅,就是已经到家,没有什么疑虑了,若是到家之人,无所疑虑,就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安住的住所是一样的。我们一日的劳作啊、游走啊,没有不安心的。为什么呢?你有回归之处,就是安心之所,那么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我们在无量的刹土中,虽然各有游走,就是各有业力差别,若是了解极乐世界的确是我们安心之宅,阿弥陀佛七宝讲堂是我们闻法之处,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是我等伴侣,那你一时安心,你就没有什么顾虑。所以若回即回,若往即往,出入自在。随顺法,得满足故,随顺佛愿,得满足故,放弃无始以来一切虚妄业力执着故。我们放弃了对自己业力的执着,那就会随顺着佛陀的愿力、功德力来延续自己未来的生命,以佛愿为我命者,岂不乐乎?那么就是真正的安心,不再荡涤着自己的业力,一切净缘、浊缘、善缘、恶缘皆是令其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毕竟成就无上菩提的正因正缘。

那么我们能如此的修行,安住在这样一个安心的房舍之中、宅舍之中,你明了自己的心愿,守护了自己的法则,那就不昧失自己生命的意义,就不会茫然来造作心里所谓轮回的业与业相,不妄自捕捉于未来,就很清晰地来赞佛,引导有情同归阿弥陀佛清净国土,进趣无上菩提。这个是所谓安心之宅,就象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家一样,无疑无虑。

若是我们能随顺佛陀的愿力,这样的安住是决定无疑的。所以,第三门也就是所谓的象这个五念门中的作愿门,奢摩他之修持。至于往生之愿,回施众生如是,自身的观察、行持思维亦如是,但以往生为要务,但以往生安住为真实,了了分明于此心。那这样的心愿清晰可用,所以凡入世俗之中,就是在世俗间游历,无一物可得,无一物可失。那我们但以佛愿为愿,普利十方有情,自他二利,得以满足,这个满足是真实不虚的。但以佛愿故,这无始以来的业无所缠缚。

要不以佛愿,无始以来的业必定给我们带来得失善恶,种种对待的这种蒙蔽,我们心智是很难走出来的。所以因为与他一致,但依佛愿,清净回施观照,那我们心得安乐。所以这安心十分重要,就是依愿明自心愿,依佛愿明自心愿,知九界众生颠倒轮回,差别之过失一时圆满无上菩提心愿,那这样的愿能消融十方九界一切众生差别之业、颠倒之业、幽冥之业,一时消融到这种所谓的清净无上菩提心的安心之中。

因为这地方就是无上的菩提心,才能安住这样一个佛的心愿之中,所以以佛愿为己愿,回施十方,普利有情,自他二利,抉择满足。这是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你可以善于观察,善于思维。那这个地方呢,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差别,善恶的差别,修行进趣的差别,业力轮转的差别,依正二报的差别,一时都消融在阿弥陀佛平等一味的愿力之中,自他平等回施。这样就是所谓的第三门的修持,所谓的宅门。

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

那么这个屋宇就是此类庄严,就是我们会体会到种种法味乐,第三门的修持尤为地重要,一、二门容易进趣。近门、大会众门都容易进趣的,但是这宅门就有自身安乐之功德。前两门若依若不依就会有晃动的感知。若是在第三门作愿中,以明自心故,以愿明心,心愿自明之时啊,抉择以佛愿为己愿,那我们就没有犹豫了,就会体会到种种法味之乐,在自他二利中体会到法味乐。那么净土一法你就能深入实践、无畏实践、无碍实践、广大实践、平等实践,一时的,念念中都在实践净土这个愿力教言,平等一味地爱乐着世间,尊重有情。对自己的每一个心念心愿,你也都会有如实的尊重、无畏的尊重、平等的尊重。这实在是一个甚为重要的修持的机制。

那么第三门若是运用得当,那么第四门必然就有方便,就是品味着种种法味乐,就是所谓的第四念门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世界,不管是二十九种庄严也好,分列这情世间器世间来让我们进趣这个所谓的清净国土、清净心智、清净业报,种种法味。所以入华藏世界,游历于法界之中,无染无著。

所以,“当至教化地”,因为法味充足故,人就自然会正确地引导有情,无染着一切功德,度化无量众生而无染着于度化众生之事,所以度化众生于无形之中,就象这个法性之力,无造无作,普利有情,随机感应是一样的。

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

前面讲是入门,他这讲第五种是出门。

称园林游戏地门。

他把这个五门作了一个解释。

净土法门它这个修行次第,以佛陀的愿力为纲宗,缘佛愿力故,皆为增上圆满守护。每一个法门的进趣皆是以佛陀的愿力为增上守护的,所有的示现也是以佛陀的愿力为纲宗的。所以这个教言中啊,没法离开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以愿愿度众生,愿愿显自心,愿愿令众生成就无上菩提,这四十八愿是净土法门的一个纲领性的修持,或者说一个抉择。那么现在我们要真正把这四十八愿来看看自己的心灵与它的相契合处呢,那你这净土法门的行人,你是无愧于此说的。

入出功德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

就是入功德的自利,假设,自利的安立。

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言

他又开始作一个解释。因为在天亲菩萨原来的文字中,是不太长的一段,就是所谓的菩萨行前四种入功德自利成就,后一门回向门成就出功德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这看他怎么来解释。

第一门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

这是即因即果之修法。举心即是,即心即佛,愿生即生之说,即因即果,就是果地修持心,无有前后际,一念入三千,三千为一念,一念之中安立法界海,若是浊土净土一时安立。什么安立呢?作法界缘起故。所以这个地方呢,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免除一切前后际对待,这是消除对待心智,所以愿生即生。

这对我们对待心智的有情来说呢,可能会产生一些疑虑,但要以佛陀的愿力心智,反而这个疑虑就会消融了。要说即心即佛,那你也就没有什么疑虑了,心作心是,也没有什么疑虑了。但要以你的颠倒妄想对待的这种业相纯熟,说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得生彼世界。这话有点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人问哪,说:“你说愿生即生,那这个娑婆世界怎么没有变成琉璃世界呢?”这实在是以色取、相取,以分别取,不是以阿弥陀佛愿力取,不是以即心即佛取,不是以一念入三千取。那么你这样的取呢,必然造成了一个你现在业力的分辨,不能即心即佛的清净守护,无对待的光明守护,无所障碍的真实守护,清净平等的无畏守护的建立不能成立,那么你就依你的分别心智,来建立这样的对待的业报,就是五浊恶世,不能往生彼国。

这一段文字有点份量了,就是即因即果,心作心是,即心即佛的这样修持的法则了,他这是一种进趣修持。所以前面五念门跟这个五种果地门,就有一个明确的、明显的区分了。前面还容得你商量,容得你思考,这个地方不容商量,不容思考,但是进趣,心作心是,即心即是,不给你商量的余地了,再跟你商量你就轮回无量无边了,就是令其不商量了,不给你商量的机制了,再商量你只有轮回,没有什么好处的,在这个地方再商量来不及了。

就是因果果报一旦成熟没有商量的余地了,现在我们不商量了,我们就是不再商量了,不再跟你的业力商量了,不再跟你的分别对待商量了,不再跟你无始以来的妄想执着商量了,不商量了,但是即心即佛,但是心作心是,但是一念入得三千,但是无对无待,但是随顺佛的愿力,但是随无所障碍,一时安住。

决定不在你那个所谓的对待心中再商量了,前面的文字商量得太多了,这个地方不需商量。不是武断,这是不得己地用这种方法,令我们真正地学佛而不是学自己的业力,学佛走出无始的业力,业力轮回,这样一个机制了。

那么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讲得也是很清晰的,那我们要是真正读过《无量寿经》的五种原译本,你就会看到阿弥陀佛经常有这样的愿力的——设我得佛,令十方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令”,他都是以这个形式来出现的。但有的翻译的愿文就比较调柔,设我做佛,十方众生如何如何。那有的翻译就特别的直接与猛利啊,因为十二种译本中,佛非一处说《无量寿经》,数数说《无量寿经》。

何以故呢?此教化甚为不可思议故,普利众生故,平等摄化故,利益众生一时抉择故,他这个教言就是究竟了义之教言。所以数数讲,多次讲。欲令有情得以趣入这样的大善巧门,一生得佛法不退转。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切大菩萨乃至说菩萨摩诃萨的修持中,都是多生多劫,一大阿僧祗劫、二大阿僧祗劫,乃至三大阿僧祗劫以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弥陀佛观察这十方世界成佛之难、成佛之遥远机制,多有进退。所以阿弥陀佛以彻骨悲心,欲摄化十方众生令其得闻彼佛名号,一生得不退转,这样的大誓愿来守护着法界,守护着自己这个无上功德。所以“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欲令一切众生必至成就无上菩提,就是一生顺应法性而成就无上菩提,他这个教言的彻底性与究竟性受十方诸佛所赞叹。

所以说呢,在《无量寿经》,世尊给阿难这样讲:“阿难哪!十方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若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么他这个赞许,不是单单释迦牟尼佛世尊来赞叹阿弥陀佛这样稀有难得的大誓愿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莫不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令诸众生闻其名号,具足无上大利。一生得无上菩提不退转。

那么就是所谓的愿往生者即得往生,这样的进趣。这个地方比较容易……转不过来就有点生硬的感受,感觉说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就得生,那么这个是不是有点……得生安乐世界,是不是有点生硬?不是的。十万亿佛土,一念信即是!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一念信顺即得契入!所以无来无去正是安住无生国,心念如是啊!

但我们这个思维的模式往往是对待的模式、浊染的模式、善恶的模式、凡圣的模式、此土彼土的模式、疑虑的模式。所以说与这种一念趣入、即心即佛的大功德相呢,或者说自性本来清净的抉择呢,我们慢慢串习,串习久了,也可能哪一天撞上了、碰上了,我们就再没有疑虑了。你撞不上、碰不上,你疑虑,阿弥陀佛也不断地加持你,令你得见自性无所疑虑。阿弥陀佛贴切地表现了我们自性的究竟与抉择,以报德摄化我等,你不要害怕,就是他不舍一切有情故。

为什么在这第一门中讲得偏多一些呢?还是希望大家在这细细地思维,不好带过。好,休息十分钟,接着文字来提示。

是名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最初的功德相。我们步入净土法门的修持,那么礼拜门是最初门,很多人都学过十大愿王,《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那为什么在五念门的法门中的修持中,第一门也是礼敬阿弥陀佛呢?普贤菩萨是礼敬诸佛,这个地方是礼敬阿弥陀佛为生彼国,那为什么普贤菩萨是礼敬一切诸佛呢?这个地方净土法门的修持不礼敬一切诸佛呢?那么阿弥陀佛以无碍智,以己功德摄十方诸佛功德,那么礼一阿弥陀佛就礼敬一切诸佛。所以愿生阿弥陀佛国土就是愿生一切诸佛国土,就是无方刹地,等无差别,这是阿弥陀佛誓愿所建立的,令一切疑虑众生一时得以归入。这就进趣一法则而成就一切法,这样容易修持,也容易使这个法义内涵成熟,机制成熟。

要不然众生心智涣散啊,一说礼敬多个佛,普佛,有情容易心智涣散,无以依托,无以归向,那么在这个依托与归向中呢,清晰起来了,那就解决了一切修行的法则,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他这个第二门是怎么说的呢?

第二门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我们晚上走路的时间,在漆黑的夜晚会看不到路的,要是有路灯,有手电,那就没有障碍了。阿弥陀佛的光明,就象一个辅助的手电一样,照亮我们的路子,也象路灯一样,照亮我们进趣的方向,不使我们跌倒迷失。所以第二门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以如来光明智相修行,得入大会众数。随顺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智相与功德,契入如来的大会众中,就是莲池海会嘛,“入大会众数”。

十大愿王中,说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他称赞这个如来也是十方普赞、普称啊,在这个地方又单单是赞叹阿弥陀佛光明智相,无碍的光明智相,与光明智相相应故,得入大会众数,亲见心智无碍之佛,亲见阿弥陀佛无碍之光明,随顺无碍光明,而得入大会众数。就是一路进趣啊,成就菩提。这个一路进趣就得见阿弥陀佛光明之力,也就是见佛之力,消融我们无始以来的有碍力、对待力,十二光明消除我们十二种心结。一切众生皆有十二心结相,这十二心结造成了我们在六道里轮回的这种尘尘刹刹,阿弥陀佛设立种种光明名号,来消除众生种种黑暗的无明业力,实际就是令众生得以趣入大会众数,得见光明心智。

所以,入第二门者,你不要不入啊,你不要在门外徘徊啊,菩萨们!那我们入了,就要使用这个法则,实践这个法则。所以讲彼入第一门,入第一门者,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入第一门,入第二门。现在我们要是作为一个门外汉,在门外观察而不去实践,那你永远就不会得到它的法味之乐。所以入第二门者。

入第二门,他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这个“随顺”二字,处处示现哪,处处表现出它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信随二法能令众生入如来种性啊。所以这个随顺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处处提起,处处让我们随顺佛陀的功德、愿力、名号、智慧、善巧,来消融我们自身的执着,所以“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依如来名义赞叹。我们要是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时,不是以阿弥陀佛光明智相来称念,你入不得这个念佛门,就是赞叹门,你入不得大会众门,因为你没有赞佛,你还是在随着你自己的妄想、业力、烦恼分别,去沉浸在自己的妄想虚妄之中,不能自拔。那你虽然在念佛,那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业流之中。这个地方呢,是随顺佛力光明智相,与光明智相相应,这样才能入这样的功德,所谓的大会众数这样的功德,这样来称如来名,来赞阿弥陀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无碍,念念清净,念念欢喜,念念入焰王光、智慧光、欢喜光、不思议光,念念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所有的对待的愚痴的这些业力,令其溶入阿弥陀佛的这种大光明藏中,入大会众数,成为一个智者。所以是第二门功德相。

入第三门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

“一心专念,作愿生彼”,这个作愿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作愿生彼”,这个作愿生彼是自他二种法则,自他二种法则中,一个是佛、众生就是自他;再一个就是自己往生、有情往生——自他。那么这个作愿往生,以佛愿为自愿是为作愿,随顺佛愿为自愿是为作愿,令一切众生一生得无上菩提是为作愿,随顺无上菩提心是为作愿,那么这个作愿一定要看得清楚。

所以在三辈往生中,皆以无上菩提为依止。那么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令一切众生毕竟往生彼国,无疑无碍是为愿。那我们随顺佛愿,随顺无上菩提心,那就可以如实地修行奢摩他寂静三昧,因为这个三昧无造无作,无对无待。何以无造作呢?一切众生毕竟往生故,所以远离造作,远离对待,必然得以寂静安乐。所遇现缘,自他二种现缘中,皆以往生为安住,那你就无有造作与对待了。

象现在社会上传播这个净土法门的说法,某某人能往生,某某类能往生,某某相能往生,那跟这个教言是毫不相应的。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

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

就是这种正受的延续,就是如愿守护的正受延续,广利世间有情,抉择一切有情的这种现下心智,令入所谓的华藏世界,得不退转,于佛法得不退转,使一切众生为不退转守护者、回施者、利益者。

那我们的这个心就与佛愿、佛的心愿相应,与佛的心愿相应那你就会有平等的心智、慈悲的心智、智慧的心智、无畏的心智、无对待的心智、喜悦的心智,那么你可以拿十二光明来照你的心,印你的心,每一个光明皆是自心心相,等无差别。那么这样就会得入莲花藏世界,处处庄严,处处法益具足,处处得安乐住,处处是佛法正行。

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徘徊在择法的修持上了,就无择地无疑地修行佛法,无疑地利益有情,无疑地平等守护,无疑地广利人天,那么在一切时处以利益人天为根本守护法则了,没有疑虑,没有任何的疑虑与自我障碍了。何以故呢?以佛无碍愿力故,以佛的清净平等回施故,以佛的心智爱乐故,来作自己的心愿。

修行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在果门的修持中,实在难以言说,一旦言说多落入俗套了,就是有点多此一举的感受。有时我们说几句不相干的话也是为了导引大家来清净随顺,印契自心,无增无减。这样你来念佛,你一定乐意念佛的,乐意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样的法则的修持,而不是乐意随无始以来的业习的迷失与彷徨,那么你就会受法味之乐,远离业力逼迫之苦。那我们就真正作为一个佛法的修行者、佛法的实践者、佛法的成就者、佛法的传播者,一生中自他二利,一时具足,圆满守护。

这样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啊,无愧于作一个佛教徒,作为一个出家在家的学佛者,作为一个净土行人,你就不会愧负了自己这样一个名字了,那是名副其实啊!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净土法门的实践者,那福德因缘的确要成熟。不成熟呢,我们念着说着也可能都是佛陀的事情,或者是我们某一部分人的事情。不是的!实际这是一切众生应实践、应守护、应成就、应观察的一个本分事。那是不是本分事呢?还看你的善根成熟不成熟,成熟了做本分事;不成熟了,那佛陀一样加被我们,逐渐使我们成熟,所以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

那么止,这个“止”是止九界差别择取,我们这个九界的有三凡、有三圣、也有三恶道,那么在九界之中一时摒弃,回入一真法界,真如境地,自性光明一时流淌在生命的相续之中,这样地照了世间,那么你就得寂静的奢摩他之乐。所以安住于这种寂灭光明藏中,照耀世间,滋润世间,无声无息,犹如阿弥陀佛一样的。这样子来依这样的愿力,来觉观世间,实际第三门的修持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法则了。

因为我们末世的有情,心智荡漾,外缘多变,择取不定,迷茫徘徊,多不安稳。所以第三门一心愿生彼国,寂静安住,这样的心智一旦有所守护、实践、趣入,那你就会生起真正佛法的这个奢摩他之乐,就是至静之乐,内发至静安乐一时照了世间,一切造作之苦,隐去、隐匿;你要是自性之乐没有生起,造作难免,所谓的造作就是犹豫啊、徘徊啊、得失啊、善恶啊,种种对待无有穷尽。所以劳虑未断,身心疲惫,奔于菩提啊,到处去江南江北觅菩提,说高说低觅佛道,总是不安自心哪。

你要知道这个地方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不知道,那你就踏破铁鞋去吧;要知道了,用得上,那我们就迅速地得到了心地的寂灭的平等的守护,就是一心安住在往生的心愿中、往生的回施中、往生的养育中、往生的这种遮护中,与他、与有情、与佛陀做真正的安心者,或者说真正的守护者、真正的交流者,不失每一个当念去交流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守护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实践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自己同样享受着阿弥陀佛的愿力。

这样一个所谓的内发至静轻安的机制一旦建立,其利益唯佛与佛知,唯觉悟者知,所有的言说在这个地方会散坏的。因为言说毕竟是画饼啊,充饥者还需要自己真正地去品尝,我们所有的法的实践实质内涵,还是需要自己去实践的;若不去实践,实在是徒于言说,那无益于自他。

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第四门的修持要是没有禅定,就是说没有一般的止,没有一般的三昧力,第四门的说法一般就是一个说法了,很难令我们去进趣这个法则。那么但依弥陀的愿力故,清净守护,虽未得“出入”二种禅定的法则,可以得“不出不入”的大三昧功德相中,就是普等三昧相,于一切时处守佛愿力,无增无减,清净平等,观察世间,也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种种法味乐。

这也就是净土法门的针对凡圣同修这一法则的一个不可言语的妙用,凡圣同修全在于此了,就是仰仗佛愿,仰仗佛力,而得到的同一法味的安住,凡圣无异,同一安住,平等安住。这个法则易说、难信、易行,往往我们自己会阻碍自己趣入,就会给自己来一个疑虑的蒙蔽的障碍。

“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阿弥陀佛国土的情器世间二十九种庄严,是所谓的种种法味乐。我们要是如数家珍地来观察二十九种庄严,如自己家所有,如自身所有,那你就会享受种种法味之乐,好比说我们在念四十八愿之时,愿愿是自身心愿,你就会生起喜悦,念诵之喜悦,不要说你是成就的喜悦了,你念诵都会产生喜悦。你要是感觉愿愿都是阿弥陀佛的愿愿,跟我没关系,那你念的时间你也不会生喜,你不要说是把这个愿当成自己的心念了,那就不会相应的。

那我们在“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这个修持中,是不是专念呢?这个专者,所谓无杂修、无间修、毕命修、恭敬修,是这个专念的一个机制,所以过去人修净土也是六时专修啊。虽仰仗佛的愿力,无挂无碍,但你亲尝此法味,无取无舍。你说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了,我们就放逸了、去吃饭、去睡觉、什么也不要管了,就行了,这样修法行不行呢?那这样呢,你现前的奢摩他、毗婆舍那这个法味乐一时不能相应,你只能在你那个放逸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放逸的无奈与主动积极的进修法味乐的品尝或者受用,那你就会进趣这种主动的修持与实践。所以说在许多现在学净土法门的人,一旦谈到佛的愿力,就象富有家人的这些公子一样,那么就去吃喝嫖赌去了,那么就是败家子啊,那就会令自己的祖上所传的种种珍宝家当呢,就会荡尽了。败落此珍宝啊,无有受用,毁灭了,不能守护如来的这个家业啊!

我们要是能闻说阿弥陀佛种种稀有功德庄严回施我等,那我们就犹如长者把自己资具传给自己的子女是一样的,那阿弥陀佛把他无量兆载以来的修持功德回施给我等,那我们要善自守护、使用、实践它,使它真正地在我们生命的周边,起到它珍宝的庄严、珍宝的作用,使贫瘠的有情一时得以富足安乐。

那么这种毗婆舍那的修持就是产生智慧之力,所谓的清净无染着,方便胜妙用,广利于世间,自他安住,所以受用种种法味乐。

“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那么我们在念佛中,有的人为什么不乐意念佛呢?没有法味之乐。没事坐那儿打妄想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还打着自己的算盘,有的是铁算盘,有的是木算盘,有的是铜算盘,有的是腐朽的算盘,有的是带毒的东西。算来算去还是迷失了阿弥陀佛庄严清净平等广大真实的回施,没有得到法味乐,没有真正体验到阿弥陀佛的心与自心一时相应的这种广大安稳自在之力,还在那个小家子气中去算计自己那一亩二分地的那些草啊什么种植的植物啊,就那么几棵东西呗,倒来倒去就那些东西。

那在阿弥陀佛无尽的光佛刹中,有无尽的庄严与殊胜的功德,含纳无尽的刹土,出生无量的诸佛,你不愿意去游历,你不愿意去实践,你不愿意去体察它的妙用,那你就在你那一亩二分地中慢慢蹲着就对了。中国人就小农经济嘛,慢慢的来,也行啊,千百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对不对?他们东北人讲的是最好听了,东北人很容易满足啊,什么地啊什么牛啊,什么热炕头,那个话我真不会说啊,怎么讲的?什么几亩地啊,一头牛什么热炕头。我是不讲,我也搞不来,他们经常那样讲。(编注:东北俗语: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我们中国人那种机制是不是这样的?那极乐世界是不是这个象我们震旦之国,我们农业大国中人这种心智呢?那你要是真正的念你的业力,也就是一亩二分地罢了,也就那几棵草,几棵庄稼,倒来倒去,一年四季就在那里面倒吧,你走不出你那一亩二分地的,也很忙道的,对不对啊,你吃靠它,用靠它,对不对?

那我们要回施到阿弥陀佛的大智愿海中、无量光佛刹中、无尽清净刹土之中的时候,这一亩二分地一下子丢掉了,就不再回头看它了,因为什么了呢?荒它也不妨,你不要再顾及那一亩二分地了。有时候我们自己的业力啊,就是十分地局限我们,把我们局限得我们丢不得、舍不得,真是的,迈出去怕自己没有站脚的地方了,没有吃的了,没有用的了,那样的感受。这个就是我、我所啊,我们凡夫的我、我所的习惯守护。

今天上午我们学比丘戒的时候,我给出家师父提个问题,也就是想冲击一下大家的我、我所,实际要冲击一下,我们要经常冲击冲击。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间就要丢弃自己、我、我所的一亩二分地,把自己思维的那种模式、自己过去业力的那个模式、自己那个感知的模式、自己认为是对的那个模式,一定要超越出去,来说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的功德,来随顺阿弥陀佛的无碍的广大国土、清净国土,照耀十方法界利益着众生的国土的这种健康机制,来看一切世间,审视一切世间,感知一切世间,也指引一切世间。

那这样的毗婆舍那会引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所以入于寂灭光明藏,在寂灭光明藏里真正地生起大智慧之力,就是般若智慧啊!无造无作,了了分明于世间,于一一尘刹、一一佛、一一众生、一一国土,了知分明,无畏无惧,平等回施,一时安住。那么你对尘尘刹刹事事物物再也不会畏惧了,为啥?你在平等清净的心智中,彻底了晓了一切法无有自性,所以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

那我们观察我们现在周边世界能不能清净味呢?一样是可以的,若随顺佛的清净智、清净光,那我们就用清净心来观察,那就会得到佛国土清净味。我们这个五浊恶世,是释迦佛所摄化,一样可以得到清净味。何以故呢?“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一切差别相中若浊若净,咸无本质,一时得以清净心智,那样一样可以得到清净味。那你说我们这个刹土中,没有清净味,那只是说你没有清净心罢了,不能说没有清净味。

摄受众生大乘味

何以故呢?阿弥陀佛的誓愿就是摄化一切众生同登彼岸,同证菩提。也就是同生阿弥陀佛这个如来海会的国土,就是所谓的大乘味,一时往生,象我们拜那个愿一样: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就是大乘味,非我生、非他生,是法性国土一时一切众生本来生。这样的究竟抉择彻底心智,一览无余。决不能有丝毫的保留,那这样就会有大乘味。

毕竟住持不虚作味

阿弥陀佛誓愿十劫以来养育无量的众生,成就无量的诸佛,决不虚作。何以故呢?顺应法性故,顺应一切众生愿望故,究竟了知尘尘刹刹一切众生无有自性故,令一切众生进趣根本愿望的这种抉择,就是不虚作的住持。阿弥陀佛的誓愿表达了法性,表达了法性的真实,表达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根本德相,所以他不会虚作住持。

若有得遇者,毕竟满足无量的功德。“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也就象《无量寿经》那四句偈子一样:若有众生临命终时,于众生念四句偈,一切地狱业一时荡尽。“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破除一切地狱之障碍,地狱障碍尚能破,我们虚妄执着之障碍能不能破呢?不知道,你自己念去吧!那么这是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这样的味道。

平时我们在运用净土法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人不行了,说哎呀,你这学佛的,他这不行了怎么办呢?那你给他念念这四句偈子,就能破除他一切心理障碍,令其进趣无上菩提之正路,就是往生阿弥陀佛清净成佛国土。那到这个国土就是成佛,没有第二个去处了,没有第二个因缘了。因为啥呢?于无上菩提决定得不退转一生补处故。“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一句阿弥陀佛够了,一切障碍都消融了。

那么这个法则易用好用,你也能真正地利益很多有情,若是有难缘有情现前了,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法则去利益他们。你不要畏惧的,没有什么,的确是不要畏惧。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因缘,我看有人一遇到事情就慌了手脚,那你怎么不念念佛的愿力呢?你怎么不念念佛的清净平等心智呢?你怎么不看看自己的心智应该如佛心智无二无别呢?具足智慧慈悲呢?方便利益有情呢?那我们真正地会来尝受这种不虚作住持的这种味——毕竟住持不虚作。

那你说我作为一个凡夫会颠倒的、会害怕的,那我们就念念佛的愿力,念念佛的功德,念念这种来引发。你看很多人说,哎呀,我害怕了,我这个那个,每天我遇到他们发来短信哪,这两天我就不敢拿出短信,因为今天是端午节嘛,可能大家都会问候,很多人他不是问候,他说哎呀这个家里人打架了,父母闹离婚了,什么孩子被抓起来了,这个谁得癌症了,什么怪病啊,每天都是这些事情,这事情无量无边的,要是想想自己的业力跟他们业力往一起一放,那马上就崩溃了,就赶紧腐烂掉就算了。因为都是这些腐烂的东西,没有任何健康的。

因为啥?我们面临的就是无常、苦,我们面临的就是生、老、病、死,面临的就是败坏,就是这些东西,那要是没有阿弥陀佛的愿力的观察与导引随顺,那真不行了,真是不行。所以我们在这个现实中呢,也要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来住持我们的心智,所以能品尝这不虚作住持的法味。

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

“类事”,不管是哪一类事,种种事呗。“起行愿取佛土”,要是令一切众生愿生佛土。无佛国土啊,说“何方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那是乘佛愿轮故,才能那样去做事情呢;你要乘着你的业力,你说“何方无佛法,我愿皆往生彼国”,那就是可能沉沦去了。那要乘着佛的愿轮去,没事情的,说“何方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干什么呢?送佛法功德宝去了,那行,要不然我们真是不行的。

那么种种事情生起之时,皆以往生彼国为回施,那这样我们会得到不可思议的行愿力、支撑力、清晰力。经常看到出家在家的学佛者于修法上徘徊。我说你徘徊什么呢?他说拿不准啊,修哪个法好啊,不安心哪,咋做对?不踏实啊,哪个是圆满哪?找不到了。那么你在这个净土法门上找不到圆满哪。

我感觉到现在的人真是,就这一个路是最好的了,要我给你推荐,我就给你推荐这个路。那你要是还有其它路,我说,尽量这个路你看准了再说,你的路越多你越不好走啊。现在人多的都有二三十条路,就是一迈腿得犹豫二三十分钟,对不对啊?一条路一分钟呗,你也得犹豫很长时间。所以修法的机会越多,你越不好去直接进趣一个法则。

那么净土一法就简单明快,实在是这样子的,没有遮盖,没有过多复杂的设置,就是直指人心妙用,直指佛愿心智,不作任何的遮,没有任何的遮了。很多人这个道理明白了,到事上就不愿意实践。那我也问过为什么呢?以前我也问我自己,还是不愿意放弃自己那一亩二分地呗,就是不愿意放弃无始以来的业习,但这业习已经纯熟,还是有点舒服呗,还是有点好感觉呗。这佛愿虽然广大,一亩二分地还不愿意丢啊。

昨天一个居士跟我讲呀,说哎呀,他妈要跟他拼命了,我说你回去赶紧办办事情吧,怎么要拼命呢?他儿子当教授了呗,有钱了呗,养活自己的父母说:不要种地,来我这好吃好喝的对不对?妈妈说:“你不要管,你不把我的地要回来,我跟你拼命,我死都不闭眼的。”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子的,大部分人也都是这样子的。

阿弥陀佛你再好,对不对啊?我这一亩二分地你不还我,我不行的。我们很容易这样的,你可以观察观察,我们有时真是这个样子。话虽是有点粗俗啊,但我们有时就会对自己的业舍不得,妄想习惯舍不得,感觉这一亩二分地总是种熟了吧,总是舍不得它。那么在这个净土教言中呢,就是一步跨出,不要回头,就是往生的大利了。我们一回头这一亩二分地就把我们拉回来了,这有草了,那有庄稼了,你又要去除草了,你走不出来呀!

所以说“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这实在是对我们很重要的。就是说善导大师有句话,我希望诸位善知识不要回顾这一亩二分地了,就是“回顾落道”,你一回顾就落道啊,就是一回头就轮回去了,没有逃跑的机会了,回顾落道。哎呀,我们这一亩二分地啊,大家人人都不好搞,差不多都是。我、我所是我们千百年来耕种守护的地方,我、我所呀、善啊恶啊、男啊女啊、是啊非啊、得啊失啊、东啊南啊北啊,我们在这个地方已经太熟悉了。一步跨出,清净平等,光照十方,无畏无惧。哎呀,好说啊,一亩二分地挺牵扯人的,一想就牵扯回去了,回顾落道。

真正我们生起一次、两次、三次的无畏,去舍掉这一亩二分地的时候,在我、我所上不再用功夫了,去观察阿弥陀佛,彻底把自己的我、我所丢弃一次,随顺着佛陀的愿力,佛陀的光明力,不可思议的这个智相力,来看一看这个世间,你那一亩二分地就化作极乐世界了,再也找不到了。

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门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善哉,这最后的是个收尾啊,第五门就是出功德,前四门是入功德,以完成自利善巧守护。我们说我、我所彻底消融在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方便善巧中,就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来消融我们无始以来的自我执着、业力的执着,把无始以来的自我业力溶化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样的机制中,使我们无始以来的贪痴嗔慢疑不正见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之中消融成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之业、愿力之业、智慧之业,真正地得以自利的圆成。所以入得功德,入得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之中、庄严之中,这样我们就说入功德成就,也就是自利成就。

第五门出功德。“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大慈悲从何生起啊?从法性中生,从弥陀誓愿中生,从你真正的自利圆满中生,平等心智中生。无对待,不舍一切苦恼众生,那这就是所谓的大慈悲。

“观察一切苦恼众生”,因为不舍一切众生故,大慈悲心会生起;因为不舍一切众生故,就会修行大慈悲心;因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欲使其成就无上菩提,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成佛,你会生大方便,会出功德,无染无著,于自利中无所取著,普利十方。

那么这第五门的修持呢,是净土法门的最重一个修法了,也是最方便的一个修法,就是最彻底的方便的修法,也就是真正丢弃我、我所的最方便的一个法则了。前五门修持,若是不能随顺,还不能契入佛的这种光明智海。第五门中,若是不舍一切众生,欲令其得究竟安乐,必然依佛力。所以,他讲了“皆以本愿力回向故。”

若没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回向令你的心智普照普利于十方有情,那你不敢面对一切世间的一切苦恼众生。我们要面对一切世间的一切种种杂类有情,来令其一生成办无上菩提,这样的心愿就是大悲之愿。那你要有这样的修持,你会得到无惧无畏的智慧力,那么就会成就所谓大慈大悲的方便力,普利有情。那么要是不依阿弥陀佛的愿力,你就会生起畏惧的,生起无量无边的畏惧。

所以净土一法的这些行者呀,过去都是大威德异方便成就者,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你在许多法门中这个话你是说不得的,你说了天魔就来骚扰你来了,今天晚上就揪你的鼻子来了。以前我用自力的方式闭关的时候啊,自己感觉自己没有啥可怕的了,天上就给你打霹雷,那雷要把地霹开一样的响,那个电在你脑门上吱吱哇哇的放着紫色的光明,就是让你害怕的,你不害怕……那你要是自力就是这样子的。

但你要仗借佛力你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好了,你龙王劈我来,我给你龙王说法;你罗刹来吃我了,我给你罗刹说法,说什么法?你一生必成佛的法呀!你说今天晚上罗刹跟我们会面行不行?你要真这样修持大慈大悲的观察力的时候,就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他逼你,也是他苦恼了,我告诉你,他吃你,也是他有点苦恼了,饥饿了。对不对呀?你怕什么呢?你要是畏惧了,那你说哎呀,你小家子气,那我、我所又出来了,一亩二分地怕人踩坏了,那我们又回到自己的业力上去了,那你没有无畏无惧的大方便的智慧力。

所以在净土一法里就是产生无量异威德方便,这异威德方便就是不假修持的威德方便。我们要是修持,哎呀,那你慢慢来吧,你就修持吧,你那个大威德的修持你慢慢修持吧,在阿弥陀佛的愿力回向这个机制下,你没有什么畏惧的。在一切法面前你都可以平等回施,没有啥畏惧的,能不能这样做呢?我们可以去实践的,可以去观察的,谁出问题了可以来找我的,我找不动了,我可以给你们找阿弥陀佛去。我们今天就可以找他去,让他来处理这个不公正的事情来。因为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故,你不要害怕,以回施阿弥陀佛的愿力令一切众生一生成办无上菩提,你害怕什么呢?我们只是一个回施传达者。

好比这么说,原子弹爆炸了,嘣!把一个城市炸平了,你说哎呀,这原子弹真厉害,这跟你有啥关系呢?你怕什么呢?对不对?有人说我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你肯定是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阿弥陀佛的愿力的确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呢,我们把这个不可思议的愿力回施给众生,你怕什么呢?这个是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此身者,我们这个身呐,无自性身中,可以做罪恶身,也可以做智慧身,也可以做慈悲身,也可以做业力身,也可以以佛的业力而成就业力,也可以以众生业力为业力,那你这个身你怎么来用它呢?此身非善恶啊,那我们怎么来用它呢?所以以佛愿力故,作佛使者,乘佛的这种功德相,利益十方。

所以文殊菩萨说:持我愿者,即我身。(编注:《曼殊室利菩萨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大圣曼殊,以圣性愿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虚空,常在如来清净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性。)那你持佛愿,那是谁的身哪?你怕什么呢?十方诸佛都给你作证,你怕什么呢?那你说我不依佛的愿力,我依自己的业力,那就业身哪;那么依佛愿力虽是父母生身,即做佛事,你怕什么呢?所以不离父母生身,直用无上觉道啊,普利十方有情,这没有什么呀。

你不要禁锢自己,一说很谦虚,“我不行”,你肯定不行,依佛愿力一定行!我们要依自己的业力谁行啊?生死之途,轮回之道,上哪行啊?六道上你行去吧!但我们要乘佛的愿力,六道行,刚好行,干什么呢?六道中度众生嘛,不很好吗,对不对?那么这六道中修行佛法嘛,没有什么。

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

这是一个根本的依止,不要丢掉了,菩萨们。要丢掉这根本依止了,我们不依本愿力回向,那你就依业力缠缚了,那你就会丢失你所守护的大善巧的来源,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就会枯萎,会干枯的,那我们皆依阿弥陀佛的愿力故,在一切时处以佛愿力,施佛愿力,回施有情,令一切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成就无上菩提,那么这样的回施,我们就是大慈悲的修持。

此神通者,不动本身,不动本体,做佛事呀,不是神通吗?不往生彼国,做彼国菩萨之事,不是神通吗?不离本位,安慰十方,不是神通吗?那这不是神通,给它变个样子,那就长两个脚吧,那你慢慢的来了!

那这个地方讲啊,是我们大慈悲的修持。不离父母生身,舍弃烦恼业习,随顺佛愿,普利有情。这样呢,就是神通至教化地,转换自己现前业缘,以业缘之身,投入到弥陀智愿海中,行弥陀智愿。那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修行呢?就是大悲大智的修行,佛法并不那么复杂,也不能小瞧它,但你一定要去实践,要深入。

今天的时间又到了,愿人人依本愿力,回向游戏神通,至教化地,普利十方有情。

明天接着学习。

录音记录:明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