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九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九讲)
【原文】言无为法者,即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简异有为,无造作故,名曰无为也。
有为法,有生住灭;无为法:无生住灭。
即:有生住灭的法,名为有为法,没有生住灭的法,名为无为法。
不生住,就不灭,没有去没有来,非彼非此……
百法,每个法都有它的定义,从五遍行到最后六个无为法,都是有定义的。
【设问】定义起什么作用呢?为什么需要定义呢?
【需先了知】百法,是让我们观察万事万物的方法,而不是本身有实实在在的一百样东西。
【以喻作答】譬如一百个房间,每个房间的门都锁了,进不去。要进去,需要打开锁;要开锁,需要找到钥匙。
【内心之匙】百法,就是打开我们内心的钥匙。透过一个又一个法,了解、洞察内心的状态,而不是在于法本身。
【心海无涯】法是无量无边的,人的心念也非常多,犹如大海的波涛一样。
人的烦恼、善心的状态也是非常多的。
【简单分类】在《百法明门论》中,将善法的心所概括为十一个,指十一个善良的心态;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加起来二十六种,就是二十六种不好的、有障碍的心理。
人善良的心态和烦恼的状态是非常多的,这个只是简单的来说明、划分:善法的心所、烦恼的心所、随烦恼的心所各有哪些,有些什么特点。
【喻】管仓库的人,拿了一大串钥匙,不做记号就很麻烦,不知道这把锁要哪把钥匙去开。所以要加个定义,哪个房间哪一把锁,配哪把钥匙,对号入座。
【类比】心所也是一样。
【举例说明】比如,惭、愧,它(心所的定义)告诉我们“惭”是什么状态,“愧”是什么状态,我们才知道现在到底是惭,还是愧;是无惭无愧,还是智慧。
【定义的作用】若不借助定义,我们就很难确定我们现在的状态。
【喻】钥匙找到了,锁打开了,这仅仅是一个方法而已,仅仅是我们进入房间的基本条件而已。
【认清目标】不是说我们学了这一百个法,就是要得到这一百个法,(而是要)通过这一百个法来达到无我。无我,就是空。
为什么要(定义)六个无为(法)呢?
因为一下子我们不明白,所以从六个方面来说明无为法是什么。
实际上,无为法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是不可言说的。
不可言说,我们就无法理解,所以要假借法相,才能多少体会无为法究竟是什么。
【以慧摄持】要找到所有的钥匙,靠的是智慧。
否则,一个人一百把锁,十个人一千把锁,你怎么开呢?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呢?
众生无量无边,太多了,起心动念,你怎么对治得了?根本看都看不清楚。
【学习目的】我们学习经、律、论,目的就是要来辨别、认识我们内心的种种障碍,然后如何来打开(内心)。
我们跟善知识、同行善友学习,也就是(学习)如何来遮遣自己内心障碍的方法,打开自己内心宝藏的方法。
【以喻作比】自己的心被什么锁锁住?被什么障碍住?要用哪个法对治?法找对了,问题才能解决。
所以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也就在这里。
【师父破斥】不是说障碍都是外在的。
我们常常认为障碍都是别人附加上去的,这些障碍、问题都是别人带给我们的,都是别人造成的。这些都是错误的,都是我们错用心的体现!你的心用错了。
【下手之处】我们学佛法,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问题,恰恰是我们用法的时候,是去找钥匙打开的时候,是我们用功的时候,正是我们的下手处。
【正确了知】如果我们认识不到问题,并不等于我们没问题,只是说明我们没有能力来认识自己的问题,不具有能力来认识自己的现行,认识不到,认识不了。
认识不到,认识不了,不等于没有。
【随举一例】我们的心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如广论中说:覆器、污器、漏器。
就覆器来讲,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烦恼。
【转变之机】内心的烦恼出现了,我们才有办法来转变,才是我们转变的机会。
【认识自心】修行、用功、学佛,就是要来认识我们的自心。
我们自心为什么会有问题?我们自己的心为什么会迷茫?
【苦乐自造】(认识了自心)然后(才能如理)修行。
修行就是造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制造。
制造什么呢?制造痛苦,或制造快乐。快乐和痛苦都是自己制造的。
行,就是造作、制造、造业。造业才会感果。
【师父破斥】认识不到痛苦是自己的原因,却常常责怪,(认为痛苦是)环境、他人给我们带来的,(这样)只有错上加错!不仅痛苦不能去除,快乐不能得到,这样的行相,你只有越来越痛苦、越来越麻烦。
【分享法乐】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快乐分享给许许多多人,让大家都能受用,得到法乐。
【如何获得】法乐是通过观心来得到的。
观心,就是观察到我们内心的心相,然后怎么来对治。
【由闻开慧】什么叫闻慧呢?
不闻,智慧怎么启发得出来呢?(靠)我们的烦恼心、分别心、妄想(是无法启发智慧的),所以需要去闻。
【法从他闻】闻——法师给我们讲,才能对机,对上我们自己的(根)机。
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自己看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以才需要法师给我们说,才能够对治我们当下的现行,慢慢我们内心才会打开,智慧得到启发。
【闻慧】通过听经闻法、听开示,启发内心的智慧,这是闻慧;
【思慧】内心的智慧有了,你才会思惟,在思惟的过程中进一步证成:我听到的佛法是正确的,这种智慧就是思慧,思慧是经过自己决择以后;
【修慧】有了思慧,我们就有经验了,下次再遇到问题,诸如此类的状况,我知道怎么办了,这个就是修慧。
【勿依自见】我们经、律、论当中谈到的闻思慧,不是自己找东西来听,不是那么回事。
【应机说法】佛世时都是听佛讲,佛知道弟子们的根器。
要讲什么,需要讲几句,讲多深多浅,他一清二楚。
需要讲一句话,讲了两句就是多余;
这个人需要讲一个小时,你讲了半小时就不够,必须要仔仔细细的讲。
每个人的问题、根机、状态都不同,(所以讲法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
【常见误区】我们长期以来,不知不觉累积下来的种种错误观念积非成是。
错误的东西,积累就了就变成正确的了。错的,认为是正确的。
【排斥异己】每个人都是在自我的认识过程中熏习,自成体系。
当外缘与自己的体系不同时,就会认为别人说得不对、不好、不如法。
遇到外缘的时候,内在积非成是的观念就会产生反弹。
【烦恼过患】这种反弹就会让我们自己整个身心粗重。
【何谓粗重】粗重,唯识的话叫粗重;
经典里说:“阎浮众生刚强难化,难调难伏。”难调难伏,就是粗重。
粗重,即对法无所堪能,内心没有接受佛法的能力,烦恼炽盛,讲什么法都听不进去。
别人的知见接受不了,就叫做粗重。
【粗重现行】在佛门里,我们上殿、过堂、出坡、拜忏,所有的一切,为什么难以坚持呢?就是无所堪能。无所堪能的原因,就是身心粗重。
【错误认识】我们没有真正去对治,也没有真正去查找我们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的烦恼(所致),(但是我们认识不到深层的原因,)自己觉得好像很疲劳,很疲乏,很忙,这些状态都是不对的。
【判断标准】我们学佛法,越学应该心力越强。如果学来学去,最后一点心力都没有了,那就学得有问题。
【甚深意义】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指导,佛法都是非常简明扼要、直指人心的,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对治法,都不是随便说的。
【如理认识】佛讲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考博士,而是为了让人开悟。
不是要让我们懂得多少道理。
【误解重重】长期以来,很多人误解佛法、扭曲佛法,把自己在佛法理解上的很多偏见附加到佛法的本义上去。
【难识内涵】一个人又一个人,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误解加上去。
最后让我们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法。
我们所认识的只是佛法的包装盒而已,只是外表的东西,实际上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佛法。
【喻】我们送礼,把它包装得很好看,但包装盒拿回去有什么用呢?主要的要拿里面的礼品。
【买椟还珠】我们觉得盒子很好看,被这个盒子迷惑住。这些盒子都是人为了善巧方便而附加上去的。
【清楚认识】我们要知道这些附加的都是不对的,不是佛法,只是为了让我们接受佛法的善巧方便,与内涵不一样的。
【观察反省】佛法让我们身心和谐、安稳,如果人与人之间存在问题,宗教与宗教之间不和合,有矛盾、有纠纷,就说明我们学佛法学得不对路。
【不见己过】但是当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却很难认为这些问题与我们自己有关,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要负主要责任。
【错误心态】
我们非常容易认为是对方不如法,所以我们跟他合不来;
因为对方做得不对,所以我们没办法(与他)沟通;
因为对方烦恼重、习气多,所以我们没办法接近。
常常都是这样对立。
【深入观察】实际上,如果我们更加细微地观察,深入分析,就能了解无我的道理在里头。
【我执为因】一旦我们内心存在事物的对立面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内心我执在坚强,远离了“一切法无我”的根本宗旨。
【实践法门】我们学百法明门论,在日常生活中绝对是能够运用的!
【反问】如果不能运用,那我们学它干嘛?
【基本原理】(百法把人的心态分为)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
善心所是对治门,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是障碍门。
内心有障碍,(所谓)“百法明门论”,明门,(就是要开启光明的大门,)心的大门关闭了,你的光明就不能显露,智慧就开不了。
烦恼一出来,智慧就没了。你内心封闭,(如何开智慧呢?)
【用功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搞得非常清楚:烦恼是什么、随烦恼是什么。
【粗重烦恼】刚才谈到,烦恼就是粗重。
粗重,是烦恼,是心所法,是人心里的状态。
心里的状态看起来没有体积、重量,实际上比石头、木头还重。
【难以去除】你烦恼粗重,想把它去掉,很不容易。
你总觉得:“哎呀!这心里很难受!烦烦恼恼!”
(但)你(想)把它去掉,却去不掉,不知道有什么办法来去掉。
【以至于斯】我们人的烦恼粗到什么程度呢?粗到我们认识不到。
【错误认识】有些人说:“我烦恼很轻,认识不到!”
【驳斥邪见】我认为,恰恰是因为你烦恼太大了,所以看不到。
【深刻辨析】你的烦恼太大了,看不清楚;太多了,分不清楚,所以叫粗重。
若烦恼很小很细微,容易观察;太大了,就认不清楚。
【喻】就像一座泰山一样,(在你眼前),你的认识就模模糊糊。
(烦恼)越是细微,智慧现前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念头出来,你就观察得到。
【难见难移】真正粗重的时候,就是看不到,所以才叫做粗重。
重,不容易改变,力量很强;
粗,体积很大,整个内心的世界都被它占满。
力量很强,别人移不动,触动不了。
这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我们也没有办法用什么工具来把它撬开。
【唯法能除】那怎么办呢?
我们只有觉察到:这是我们的烦恼,我们需要佛法的对治,这个问题才能够解决。
【回归自心】所以必须回归到自己的心上去。
【错误现行】如果不是这样,不论是学佛的居士也好,甚至一些出家人也好,学到最后,人的心都非常僵硬。心也好,但是非常僵化,(别人)怎么跟说,都听不进去,总认为自己最正确。
【如实了知】这就是烦恼,就是问题。都是一种障碍。
【纸上谈兵】所有的佛法,法相、名词、义理,只是在我们的内心中变成一个假设的概念而已,在义理上懂得一点,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状态毫无所知。
【难以觉悟】因为不知道,所以不能学习、没有悟性。
如果不能觉悟,就如同睡觉一样,一直醒不过来,永远都是在睡梦当中。
【师父破斥】你一直在睡梦当中,能做什么事情?不可能!菩提心、慈悲心都无从谈起!
【本具力量】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烦恼呢?
我们内心本具这种力量。
【发心为要】问题是我们是否要发挥这种力量?这很重要!
你想要发挥他就有,你不发挥他就没有。
【喻】如同人吃饭、睡觉、喝水,你不吃、不喝,别人没有办法替你,外在无法强迫你。
外在只能提醒你:你(若不吃、不喝),身体会有问题;你如果不注意食品的卫生安全,人会中毒。
如果你不喝的话,可能你就死了;你要喝,必须自己喝,别人替代不了。
别人最多给你挂挂葡萄糖而已,不能起根本的作用。他可能劝导劝导你,给你帮一定的忙,但他不能替你喝水,必须要自己喝。
【引申】我们要断烦恼和认识我们内心的问题(也是)一样。
【师父策励】学佛法、长智慧,就跟人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只是你要不要的问题!
【综述】学佛法,就是要培养这种忍可、力量,我们才有办法承载一切。
【不可共存】有粗重就没有轻安,有轻安就没有粗重。
学佛法,得到了轻安,学了才有兴趣,如果得不到轻安,那肯定烦恼重重。
【诠释内心】所有的法相名词、佛法义理都是要诠释内心世界,是内心世界境界的诠释,而不是外在世界的诠释,不是专门要来构建这样一套理论。
【佛陀本怀】释迦牟尼佛刚开始并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宗教,而是因为众生的种种疾苦和问题而说法,不是要故意讲这么大一套理论出来,是经过一次又一次讲经,最后记录下来才成为了经典。
【后人之误】但是后人迷惑于名相上面的学习,和佛法的本意越走越远。
【佛法根本】释迦牟尼佛悟到了什么呢?
痛苦、痛苦的原因、解决痛苦的办法、痛苦解决后快乐的状态,即苦、集、灭、道。
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成佛,归根究底是苦乐的问题。
苦、乐,有究竟的、不究竟的。
地狱:极苦;成佛:极乐,究竟快乐。
一般道的众生有苦也有乐,苦多乐少。
【如天成魔】我们如果没有从这些根本上去认识佛法的本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学习、熏习,无形中,不知不觉都会增长自己的邪见、自我意识。
【错误心态】“我要学什么东西”,“我要怎么样”,就是自我意识。
【我执为障】自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自私,有我就有执。其实自我比自私还要厉害。
自私,只是贪点小便宜;自我,执着很强,彻底把自己障碍住。
世间人有时为了贪点小便宜,还对别人很好,但自我的话就不得了,别人改变不了,对我们修道有更大的障碍。
【如理认识】我们只有认识到:烦恼是我们的情绪,是因缘和合而有,这样,无论我们被人家批评、责怪或抱怨,才不会引发诸多烦恼、很多痛苦。
【解决之道】面对这些烦恼、痛苦和情绪,我们要去觉悟,只有觉悟,才是有办法解决。
而不是说我们自己做错了,别人不能说我们。
【错误心相】“我们自己做错了,那也没什么办法,你也不要管我,跟你也没什么关系。”
【师父破斥】这都不对,都不是觉悟的表现,也不是学佛人应有的基本心态。说明学佛还没有入门,所以觉悟不了,觉察不了。
【宗】我们对外在人事物的了解和观察,事先不能设定前提,一旦设定了种种前提条件,我们的认识就会发生偏差和错误。
【因】人的心态都是念念在变化的,但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人过去的现行、昨天的现行当成今天的现行。过去不好,就认为今天也不好;过去好,就认为今天也好。(总之)无法很准确认识到对方现行的状态。
【喻一】五年前,我是个英雄,就会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英雄,但现在你已经不是英雄了。
【喻二】十年前,我拿到过金牌,今天可能连参加比赛的资格都没有。
【喻三】小学时可能最后一名,过了十年可能全班第一。我们不能讲十年前你不如我,你今天也不如我,这是不对的。
【常见误区】我们很容易在日常生活当中带着这样一种观念去认识人事物,认为这个人很好,脑筋里边这个种子就起好的作用;认为这个人不好,脑筋里边不好的种子在起作用,就说这个人对我不好。
人就是这样很奇怪的,对人对己都看不清楚。
【喻】人的思想、头脑,就犹如一部电脑一样。
电脑要显示,里面要装有软件,要有驱动、有位置,如何固定、如何界定文件标识,等等,有一定的格式和次第。因为有这些步骤、格式、次第,所以能够变化出种种图案。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人去选择什么画面,它就会出现什么画面。
【法由心生】我们人也是一样,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心里就出现什么画面,就犹如电脑的荧幕一样。
【心的决择】善恶好坏的状态,我们的心里全,要让它出现清净的还是染污的,纯粹在我们自己。
要让它出现好的,(就好像)我们要去取一段什么文件,我们要进入什么文档,我们要点击什么;要找不好的,或者其他的,那我们要上什么网站,要怎么检索……(与电脑操作是)一样的道理。
【作意而起】这些都是作意,你不作意,它是起不来的。
【喻】你要去买电脑或手表,就去搜索相应的地方。
【结摄】人心也是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起心动念(而生),跟电脑一模一样。
【错误心态】我们常常认为:“在团体中,我这么用功,付出这么多,大家还不理解我。”就变得很抱怨,好像大家不知道我。
【深入辨析】什么叫付出很多呢?
一天24个小时,一年12个月,365天,你付出的是时间。
时间不付出,也流走了,你储存不了。
你用,它也过去;你不用,它也过去。
【把握关键】问题是,你付出的时间是不是有意义?
有意义,你做了就很值得;你没有付出,时间白过,你就白活。
【师父策励】要造业、做事、用功,才没有白活!
【宗】我们常常有人我对立,内心中积下种种情绪、埋怨,无法排除,然后不断熏习、坚固,所以非常需要用佛法来观察、观照。
【因】只有靠佛法来观察、观照,才能消除(这些烦恼、情绪)。
【师父强调】如果不观照,听一百次也没用!不去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法!
【师父策励】我们听法,一定要去领纳。
【如实认知】每个人的烦恼障、所知障都是非常严重的,这些障碍(让我们的身心粗重),如电脑(有问题)一样,启动不了。
【修行必需】怎样让我们身心越来越轻安,这就是我们学佛法、用功的人要面对的问题。
【观察自身】如果我们得不到轻安,天天烦烦恼恼、身心粗重、情绪很大,就需要好好去分析、去忏悔。
【错误现行】有时我们认为,在团体中,在佛门里,事情很简单,都能做,也不算什么。
出坡也好,做什么事也好,都非常容易,只要去做,都不怎么难。
慢慢慢慢,我们的心对做这些事都非常轻浮,认为我会做,但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了对学佛修道也没有什么意义,不做也不见得有什么坏处。
【邪见过患】慢慢慢慢我们自己总是处在一种矛盾当中,二元对立,我们把两边的话都说了:“做了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不做也没什么坏处。”这样推论出一个结果:怎么样做都可以,然后每天就不知道怎么办,不知不觉思想等流就这么障碍的。
【如何对治】学佛法一定要靠智慧,以智慧来判断,没有疑惑。
【师父破斥】认为“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就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怀疑。
佛法说人有三种爱:自体爱,境界爱,当生爱。
①自体爱: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果报身的执着、贪爱。
②境界爱:对环境的贪爱、执着。
③当生爱:对来世的贪爱、执着。
【三种执着】这些贪爱就是一种执着,对自己的执着、环境的执着、来生的执着。
【希求果报】我们(总会去期待)来生要有什么环境,今生要有什么环境,我们个人要怎么样。
【当下为因】更重要的是,你现在要怎么努力、作为,(将来)才能得到(希求的结果),若干年后才能变成什么样。
【清醒认识】如果只是希求结果,没有注重整个过程,可能过了若干年后反而更糟。
【各别分析】
◇环境要怎样,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要靠众人的力量。
◇来生如何,更难以把握——今生今世对自己、自己所处的环境都把握不住,怎么能把握后世呢?
【用心感受】学佛,要用心去感受:周围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异熟果报身(暇满)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来生生命的意义。
【推动行持】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意义、价值,然后我们再怎么去努力,就更重要。
【错误现行】如果没有认识清楚,我们就会(犯)“只要果不要因,只要因不要缘”(的错误)。
【师父破斥】有因有缘才会有果,(所谓)因缘果报,因缘和合才会有(果),你只注重一个人种因,不注重同外在大众结缘,没有缘怎么会有果呢?这些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都是片面理解佛法的想法。
【如理思维】我们必须非常冷静地去思考,如理地去思惟一法又一法的关联性。
【一通百通】如果在自身上弄通了百法,就可以用百法去观察一切人、事、物,都能通。
【超越分别】这样就不会在世间的名言体系和佛教的名言体系中进行分别。
【世间名言】世间的名言已经造成了很多矛盾、纠纷,不同的单位、组织、厂家、民族、国家,种种的纷争、斗争;
【佛教名言】佛教里,如果我们学不好,又创了一套佛教的名言体系。
【喻】电脑中有佛经,也有小说,使用的软件都一样,不是说佛教就特别(用佛教的软件),小说就(用小说的软件),都是文字,(只是文字的组合不同而已。)(理解:万法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世间法用世间法的名言体系去安立、分别,学佛法就是要破除这些名言安立,通达万法的本质,而不是另建一套名言体系。)
【演说阐释】我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我们在佛门里面,不能把世间的名言丢掉后,再建立一套佛教的名言,那麻烦就很大。
【深见过患】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分别心呢?就是因为建立(佛教)名言:这个宗派,那个宗派;这个大德,那个法师……种种对立。
【师父破斥】(不仅)自己对立,(还)告诉别人对立,这是很大的问题,是绝对要不得的,肯定不好!
【万法同宗】所有的善知识、祖师大德都是要引导我们要理解佛菩萨的意思,都是要学法,都是要离苦得乐。
【明确判断】否则就不是佛法,跟佛法没有关系。
【如理分别】我们要去区分哪些是共世间的,哪些是不共世间的。
◇在组织方面是共世间的;
◇在佛法方面,是不共世间的——所有的人,只要学佛,都是好的。
组织方面是共世间的:不同的庙是不同的组织;
在学法的意义上是无分别、无差别的。
【境界有别】有分别、有差别,只是学法境界上的差别、程度上的差别、领会的度上的差别,而不是人为的区分。
【支离破碎】因为你去区分,无形当中就把佛法变成一块又一块,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佛法了。
【不知所措】最后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怎么来对待这些境界。
【喻】国家,虽分为不同的省份,但都是一个国家,各省市各司其职,但紧密相联。
【引申】世间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呢?更是有关系的。
【烦恼之源】为什么我们想不开呢?
因为内心有严重的障碍,这样就会有人我是非,有种种的问题,内心不寂静。
【修行目标】学佛法,最后要证涅槃。
【何谓涅槃】涅槃,就是寂静。
寂静什么意思呢?寂灭烦恼。
【对比认识】如果没有灭烦恼,心是躁动的,就不是一种静态。
只有把内心的烦恼灭掉,心才是清净、安静的,才有办法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如理认识】
①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有为法是生灭的。
②生灭法好认识,不生灭法很难认识。
③我们只有从生灭法来说明、诠释、领会、体悟,最后证得不生不灭法。
④生灭法、不生灭法,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缘起法。
【师父策励】大家学习、修行、用功,要把握好这些最基本的概念,然后要真正把法汇到自己的心去。
【彻见后果】否则你绝不能安住当下。住久了绝对粗重,起烦恼,修行修不下去,山上也住不下去。
【持之以恒】法必须天天都要学,不是学过就万事大吉了,不是那么回事。不学法,不能对治现行,就会有问题。
【共业力量】大家有这种学法的氛围,才能够带动大家一起来学,才能够影响大家一起来学,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学,更多人有成就。
【师父策励】这种氛围需要大家共同来爱护,共同来营造,共同来熏习。
发大心要靠大家,不是说靠少数人能做好的,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所以我说佛教的未来要靠大家一起来努力,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