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正确辨析心相


 2023/11/13    下载DOC文档    

正确辨析心相

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劝自修佛法,非衡量他人。

我们常常听到“佛光普照、*轮常转”。佛的智慧光明,就犹如太阳一样遍照大地;佛的法身,无时无处不在利益众生,佛菩萨对众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些意思都是一样的、一体的。我们又听到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光照有缘”这是什么意思呢?太阳虽然遍照大地,但是如果我们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头不出来,躲在阴暗的角落不出来,那一样得不到阳光的温暖,得不到阳光的温暖有原因:同阳光没有这种缘份,就是自己远离了,自己隔绝了。佛菩萨他对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都是一样的,从大慈大悲心出发,我们又如何感受到佛菩萨这种智慧、慈悲的心呢?我们就要去创造这方面的缘份,如果我们不去创造这种缘份,我们一样不容易得到佛菩萨、善知识的饶益。

在佛门里头,有时也会听到人家说,自己岁数大了,学佛学不进去,业障很深重,问题很多,不容易把佛法学好;也有人认为说,我们在身体好的时候,精神好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多去忙世间上面的事情,到岁数大的时候,好好再来学;岁数大了之后,又学不进去,然后呢?是希望说,到临终的时候再来好好学,就是心存侥幸嘛,而实际上,都是不能入道的,不能入门,没有真正产生信心。

又有些人,自己也觉得佛法确实不可思议、无价之宝、 极其珍贵,但是呢,就是自己学不进去,不知道怎么学,自己不能按部就班、脚踏实地,根据佛法的学修次第去努力,然后呢?他总是希望、鼓励别人好好去学,当然我们鼓励别人好好学修是我们的一份好意,别人听了我们的鼓励、劝导之后,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往下学呢?也有可能你今天很会说,口才很好,他听了,觉得这个佛法有道理,我要对佛法产生信心、产生信仰,那么接下去怎么办呢?

接下去的话,你自己本身在佛法的学修过程当中,没有实际的经验、没有体会,再往下去的话,对方问你学修方面的问题、内心里面的问题,你就回答不出来了,你就帮不上忙了,这样子的情况下,时间长了,几个月以后、一两年以后,别人一样也是学不进去的,也是学不好的。因为你前面的人,都不容易学得扎实、不容易有次第感、有成就感,好乐心、欢喜心,更有甚者,学得比较久以后,没有学好,往往还容易把佛法评判一番,这个佛法应该怎么用功、应该怎么学习才是正确的,如果不是怎么用功、不是怎么修行就是走偏,甚至就是走错了。


那些情况都是我们拿着佛法的标准去套别人、去评判别人,都是不对头的。我们学习佛法,不是要用佛法的尺子去衡量别人;更不是说,我们学习佛法,就要来当裁判去审判别人,学习佛法是我们自己的受用,是自己需要。其他的人,其他的众生,都是我们修行实践六度万行的境界、对象;而不是说,我们自己本身同其他的人,同其他的众生对立起来; 或者说,其它的众生修行修好了,我们修行也就修好了,每个人的业都是自修自得、自食其果,肯定是这样子了。所以我们对佛法产生信心以后,就进一步去学习佛法究竟讲的是什么,然后一步一步去实践,去体会佛法的要义。

二、以圣者的时空观破除我们对时、空、内心的着相;以清净相净除染污相。

《华严经》的时间空间观念是无尽的时空,没有尽头、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在时间上面来讲无始无终,在空间上面来讲无边无际。建立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时空观,其目的是为了破除众生对现世时间空间状态的错误执著。众生就是因为在这样子一个非常有限的、非常局限的时空因缘状态下分别、比较、执著,引发很多的烦恼,造作很多的业,不能把时间看得更加久远,把空间看得更加广阔。

《维摩诘经》里头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释迦摩尼佛差遣弟子们去看病,人家都不敢去,那么唯有文殊师利菩萨才敢去——文殊师利菩萨大智慧,其他的声闻弟子去,都是被维摩诘居士呵斥了,即便声闻乘弟子里头最有智慧的舍利弗,他去看望维摩诘居士的时候,都会有疑问,疑问说维摩诘丈室里面,那么小的空间,一平方丈,为何能够容纳那么多人,他一动了这个念头,维摩诘马上就知道。再下面呢?舍利弗又讲到说,这房间里面有这么多的人,中午的时候,吃饭了怎么办呢?那维摩诘居士他马上就知道,他就告诉他,中午要吃饭的时候,我们到香积国,到香积厨那边去吃,这什么意思呢?就是维摩诘居士的层次,那种的空间的概念,跟我们凡人的、空间的概念不一样的。

我们凡人的空间会受到物质条件的局限。圣者就不会受到这些东西的妨碍,比如天人,天人他有天眼,天眼的话,他坐在房间里头,他能够看到房间外头去,墙壁对他来讲是阻隔不住、是挡不住的。所以我们所说的大小,是我们凡夫众生的概念,不是圣者的概念。打比讲,我们看到佛前的一张供桌,我们看到一张供桌,我们仅仅看到它的表相、看到它的外表、外表的形象,实际上我们看不到供桌的自体、它的本体、它的体性。它的体性是什么呢?比如说木头、木头做的就是木头;比如说这个木头,是非常坚硬的木头。也就是我们第一念看到这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们还不容易想到说,它是木头;我们还不容易想到说,它的坚硬的程度,我们只是看到一张木头的、桌子的外表的形象存在。

我们人的心也是一样的,就是当你起心动念、身语造作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的状态。所谓行为的状态,就是自己内心的行相在外在的体现,那个时候你才了解别人的心是什么意思,而实际上我们内心的行相,非常复杂,非常多、非常丰富,就犹如外在的、物质的形象一样,我们看到客观环境上面的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看到人,男女老少,每个人的形象都不同;看到所有的花草树木,也是各各不同的;看到山河大地,也是各各不同……这些形象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们非常容易把客观事物外在的这些形象当成是真实的,我们也非常容易把内心当中所产生的那样子一些行相当成真实的,就是看到的东西、听到的声音、自己意识当中所想象的那些概念、以及我们所接触到的境界、所吃的东西、所嗅到的味道等等,把这样子内心当中的一些错误的行相当成真的,当成实在的,当成自己的,如此下去的话,我们就不容易在人、事、物,一切的一切份上,去体会到佛法的内涵,就是众生着相的毛病之所在——在外在着相、在内心也是着相。

在内心着相,所以在外在才会有那么多的执著。佛法本意就要让我们去除这样子的一些境界,就要把这些相去掉,相去掉的话,你这个执才能够去掉;反过来说你执去掉,它这个相才能够去掉。如果我们没有在这方面去下手用功的话,我们的心会把这些的相执著得非常地坚固、非常地坚强,那么佛法就进不来,慈悲就进不来,我们的内心就很难非常地柔软、非常地活泼、圆满、清净。当然佛菩萨、祖师大德、善知识,也有他的形象,也有他的表相。但是这些形象、表相,是很深的戒定慧功夫的显露,在任何一法上,都能够体现出佛法的次第、圆融和圆满,正法、像法、末法,什么意思呢?正法时期只要我们听到佛陀说法,我们即刻就能够产生信解行证,就即刻就能够同法相应,就能够发挥作用,就进入到法的境界,法的内涵就能把握住;到像法的时期呢?众生离佛陀涅磐的时间越来越遥远,那么怎么办呢?它就需要靠像。所以我们要供佛像,我们需要取菩萨的相、同行善友的相,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众生取相,也就是你要有这些佛菩萨、善知识清净的形象,才有办法对治自己的散乱心、染污心,如果没有这些像,借助这些佛菩萨的清净的形象,用功是难的,是很不容易的,会胡思乱想一通的。

现在就是我们要对佛菩萨的这些形象有一个非常正确的认识,他这种形象安立到我们内心以后,才能够把那些有为有漏的心境去除掉,而如果时时刻刻我们缘到佛菩萨这些清净相,我们的内心就清净、圆明、智慧就具足。而不是说,我们要去执著于那些形象。就是借助佛菩萨的清净的相,来去除我们内心的染污相,因为凡夫你内心不取相,你内心不生起种种的形象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起心不动念。你这个心念总是在动的,总是会在起心。你只要一起心动念,你内心就会有行相出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色香味触法的形象,都会在我们内心里头出现,那么你是什么色、什么身、什么香、什么味、什么触、什么法,就是非常的关键的。

所以我们要把佛法体现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上;反过来说, 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都能够体现佛法,那么我们内心所缘到的,色声香味触法,就会变成佛法。这样子的话,我们吃饭也是佛法,我们穿衣也是佛法,我们走路也是佛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沉浸在佛法当中。如果我们内心不是缘到佛法,这样子的话,我们吃饭穿衣、我们做事,跟不学佛法的人是一样的。只是说我们在寺庙里头,人家是在社会里头,所以不一样的地方,是在内心的行相、内心的状态,内心上面的境界和功夫。

三、从佛化身的形象去领会佛法,认识佛、善知识体性一样。

佛陀成道,为什么是化身佛呢?八相成道,所谓八相成道,他就是有相的,八种相,八种的表相,他留下来的化身的这些部分,能够利益很多很多的人。也就是更多的人是因为从化身佛的身上,去体现佛法。你看这些佛陀的圣迹、这些佛菩萨的形象、佛陀的舍利,供佛的寺庙、供佛的塔,这个书籍,佛的言语的这些经典,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佛菩萨的形象,都是化身佛的一种示现。那么化身佛他跟法身佛是不一不异的。就是众生他要从佛的化身的这些有形象的份上去领会佛法,去体会法身,去受用佛法。那佛本身他自己具足的智慧、神通、自在,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成就无量的功德,一一都是具足的。并且对十方众生、所有的人内心里头的念头都是完全了知的,悉知悉见的。

我们会怀疑佛菩萨会有那么厉害吗?我们心里头想什么,佛菩萨会知道吗?肯定知道啦,智慧高一点的人都会知道,为什么呢?世间上面人的想法,说复杂,非常地复杂 说简单也很简单。为什么说简单很简单,因为通常的人,大家只是说,我的日子过得幸福一点、健康一点、平安快乐、心情舒畅,有一份好的工作,家庭比较美满,这是也很简单的。现世安乐就是这些东西了,是不是?然后呢,再好一点呢,就是自己寿命能够长一点,最好不会死——长生不老,是不是?其实就是这些东西啦。一个生活、一个健康,不要生病,寿命活长一点,归纳起来就是这样,是不是?但是,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顾虑,就是虽然自己希望不要死,但是他知道,还是迟早会死,并且呢,还是知道,不知道死亡是哪一天,所以再厉害的人,他还是有后顾之忧。为什么他有后顾之忧呢?他比量而知的,他看到别人死了,看到很多古人、过去人都死了,他知道自己也会死,这是肯定的。过去很多的皇帝 他就是找了很多这种世外高人来炼丹,吃这种丹药,最后还是会死的,不可能不死的,这是业决定的。

那我们死了以后怎么办呢?业决定。但是往往有些人会认为,佛大慈大悲,死了以后,佛会来接引我,佛陀会照顾我,让我去好的地方、去更好的地方。这些都是追逐果相嘛,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造作死亡以后去更好的地方的因,那么你就不能够去更好的地方,因为你没有用功、没有修行、没有用法,只是希望说自己死了以后,佛陀、菩萨们为自己网开一面,开开后门,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是自己的一种理想,实际上每一个人的未来的情况如何,都是自己决定的。如果能够这么做的话,那我们娑婆世界上面,所有的有情不用修行,佛陀一用神通,都让大家去成道,是吧?这是不可能的,就是这些神通,也去除不了你的所有的业障,它能够消除一部分,即便要消除你的业障,如果我们自己不忏悔,自己不用功,自己不修行,还是没有办法的。

这样子的话,我们要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人生,让它越来越好,肯定要靠佛法,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比如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许许多多的菩萨,他们也是一种表相呢。比如文殊师利菩萨,他骑的是狮子,普贤菩萨骑的是大象,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杨枝,地藏菩萨拿的锡杖,大势至菩萨拿的如意,是不是?这些如果从法身的角度上来讲,都是无形无相的,但是从化身的角度上,他有形象的,有形象的话就有它的用意了,有它特殊的含义在里头,从他的体性讲又是一样的,都是菩提心的示显,一致的。但是凡夫众生不容易从这些相上去理解佛法的内涵。反而我们会在这些相上去分别,去分别文殊师利菩萨,为什么他骑的是狮子呢?普贤菩萨,为什么骑的是大象呢?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拿的是杨枝呢?地藏王萨菩萨,为什么拿的是锡杖呢?然后自己就会去比较一番,不了解这种相的一种含义。

同样如此,我们在佛门里头修学、用功、办道、依师学法也是一样的。常常在寺庙里边,会遇到也会听到有些居士说,你的师父是谁,我的师父是谁,我的师父要比你的师父厉害,我的师父有传承,你的师父没有传承,是不是?我的这个师父传承怎么样,怎么样子圆满,你那个师父传承不清净,一大堆的意见。其实呢?所有佛菩萨、善知识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的,体性都是一样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究竟对善知识生起了信心,我们是否对善知识有缘,我们是否依照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去实践?这才是关键的地方。而不是说哪个善知识、哪个师父是我的,这不可能的事情,你怎么能够代表哪个善知识呢?你是哪个善知识的化身,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善知识都是一致的,都是依法行持的,都是依法来饶益众生的,如果在善知识的份上,还不一样的话,那这个佛法就五花八门了,就是稀奇古怪的佛法。

这佛法本身是圆满的,他展现不一样,所以我刚才谈到了:拿着锡杖、拿着杨枝、骑着大象、骑着狮子……它是有一定的用意在里头。《广论》里边告诉我们:修行要殷重修,怎么样子殷重修呢?就是如实行持善知识的教授。什么教授呢?取舍处,什么叫作取舍呢?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决定,然后呢,去如实行持。那么这些行持,首先要知道,知道了以后要照着去做,那么首先我们要清楚,善知识的教授是:诸取舍处,如实行持。那么我们不能如实行持,是因为“此复行持,先需了知”——因为不知道;“知者需闻”——首先要听闻,闻了才知道,知道了的话,才能够照着去做。

那么我们首先要取什么,要舍什么?舍什么呢?舍现世后世的安乐;取什么呢?取佛法、菩提心、增上生、决定胜。那么在这样子的一些关键点,我们能不能照着去做,如实行持呢?就是实实在在去行持,那这才叫作殷重修嘛。如果我们没有殷重去修,你该取的取不到,你该舍的舍不掉。反过来说,你舍不掉,所以你也就取不着,这是肯定的。就是你必须把世俗的这些放下,才能够把佛法拿起来。我们要听闻,我们要了知,我们要行持,我们要实践,我们殷重修,最关键的就是指这一点。而不是说在外在的形式上表现出你多么多么地虔诚,那都是一种情感。实际上我们对世俗生活当中的一切,还是非常地在意,哪怕小小的事情都非常在意,只有同佛法越来越遥远,只有越来越远离佛法。

学习佛法,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心,不能很好地去认识自己,是很麻烦的,是学不进去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心,同认识自己的知识,认识自己的经验,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所拥有的,过去的文字,过去的境界,过去的回忆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认识到的都是自己过去的事情,过去读的书,过去工作的经验,过去生活的写照,就是这样子的一些痕迹和等流。这些不是认识自己的心,是认识自己心上面,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回忆。 就是你在回忆,不等于说你认识到你自己的心,因为你一直在回忆这些文字,在回忆自己的这些过去,然后就会意识到说,自己还有很多的缺陷。比如说自己能力不足,比如说文化不高,比如说自己经验不够、知识贫乏、人缘不好……然后呢,你就对那些有丰富知识、能力强的人,经验丰富的人,福报大的人,非常地向往,甚至非常地崇拜。对那些非常精明的人,聪明的人,能干的人,博学的人,就非常的羡慕,所有这些心态,都不是佛法的心态,都是错上加错。那一个人他为什么学问好、能力强,也是等流了,他前生前世等流下来,再加上今生今世的努力;反过来说,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善巧方便、一种技巧——佛法是告诉我们要修心的,不是在这些方面去用心,就是我们用错了心。

所以学佛法,它不是要让我们的这些经验、知识、文化、能力、影响越来越大,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从自己的内心净化,内心转变,内心对烦恼的对治开始。然后呢,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内心善良,有愿力,有力量,这样子我们所散发出来的一种业的氛围,以及通过我们身语的造作,对别人的利益,才是一个真正的利乐,才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体现。 如果我们是照着前面的,那些世间的,过去文字的回忆,以及基于这样子的常识和经验去利人,同样还是世间心,不是菩提心。世间心它只能对别人有一定的帮助,非常容易就枯竭了,因为你这些的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结构,以及这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它这是同世间的人, 同自己过去的这些经验接轨,而不是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圆满的境界去接上轨。那么如果我们是同佛菩萨的境界相应,同佛菩萨的电线接上去,就不一样了。

在佛门里边用功修行,其目的就是要非常深刻来认识自己,更准确地来讲,就是要非常深刻、非常系统、非常全面来认识自己的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有哪些特点,究竟有哪些行相,以及有哪些问题。然后时时刻刻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对治、来用功、来观察、来思惟,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去接受、学习、体会佛法的不可思议,佛法的甚深功德。然后呢,不断扩展自己的心量,让自己的心量越来越广大,才有力量去包容,包容更多的人,包容更多的事,包容更复杂的情况,包容更大的问题。不然的话,一点点小问题,我们自己就过不去,把自己障碍住,这怎么行呢?这怎么能够资粮增长呢?增长不了了。那么我们的心量得到扩大以后,还需要,要有一颗非常敏锐的心、柔软的心、速疾的心、活泼的心,去面对一切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内心,要敏锐、敏感,反应要迅速,同时要非常柔软,而不是佛法学久了,反而变成很迟钝,很不敏感,甚至呢?变得很无奈、很无助,无可奈何,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是错误的行相。

在什么情况下自己都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取怎么舍,非常清楚,这才是有智慧的一个表现。而不是说我们依师,善知识每天都要告诉我们,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现在做什么,以后做什么,这个不是的——如果这样子的话,那佛菩萨他忙不过来了,他要应对那么多众生,那么多众生都要去问,他回答都来不及,是不是?他就告诉你,取什么舍什么,然后你在整个取舍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再告诉你,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讲,都是一致的,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在无为法上面的差别,在有为法上面是没有差别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去做,做得怎么样子,以及在实践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佛陀完全了知,所以这点,我们要非常地相信。

如果不相信的话,肯定学不好了,觉得我们做的,我们自己的功夫,可能别人还不知道,法师还不知道,佛菩萨不知道——那不可能的事情,好也知道,不好也知道,肯定是知道。我们只有这样下去,才不会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当中去,才不会被自己所拥有的那些世间知识塞住自己的心空,我们生命的内涵才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实。如果我们内心的空间,一直都是塞满了世间上面的这些观念,然后自己一直还来回忆这些世间的观念,更加相信这些世间的观念和经验。本来佛法就非常的微弱,就很不容易增长起来,就不容易能够真正让佛法走到自己生命当中,那么我们还不断去缘这些世俗的经验,就越来惰性越大,我们就懒惰,为什么会懒惰呢?原因就是世间法的份量太重,佛法的力量太轻,所以这个心不能向上缘,心就往下堕,往下堕……所以你自己的动力就不强,断恶修善的力量就不足,显示出懒惰、放逸这样子的一些状态。

懒惰、放逸、无明,就是自己内心行相的外在体现,佛法没有学好。所以呢,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说,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么你就不会进步了——但是往往,我们会这么认为,我自己对我自己最了解, 别人不了解我,别人不理解我,别人经常误会我,别人经常跟我过不去——如果自己最了解自己,那么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那么你就会认为说,自己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被别人误会,会被别人误解,这样子的话,我们自己也不会容易去寻求别人对自己的帮助,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会进步呢?就进步不了了,进步都不能进步, 我们怎么能够成长呢?

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如果没有真正把自己内在的一些观念舍去,舍自宗,自己内在这个主张去掉,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内心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出发点,评判的标准,彻底完全放弃,那么要同佛法相应,是很难的。要说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很难的。如果我们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这个都是从世间法出发的,因为从世间法出发,过去你做过的很多事情,别人不知道的,所以你最了解自己;如果从佛法来的角度,他可以去分析,分析你大概,做过什么事情就知道了,从业果去分析,能够分析得出来。

那么我们讲,自己了解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心,是了解自己的心相,以及我们如何来对治自己心相上面种种的问题,要把它去掉。然后要让好的心相出现,要让光明出现,让智慧出现,让慈悲出现,这个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了解自己的话,那么你能不能把自己内在这些肮脏的、染污的、不好的行相去掉吗?不可能的事情呢,去不掉啦,就是因为去不掉,所以我们就要到三宝地来用功、修行。

我们需要来依师学法,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师长比我们清楚,需要怎么样子来清除我们内心那样子一些错误的、染污的行相,这个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心理的、立论的一个基点,这是非常的重要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深层次当中,这一个认识是一个最基本的点,我们无明的盲点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在这一点上发生变化,进行革新,那么我们就会非常坚强地执著我们的观点和我们的主张。如果这样子下去的话,等同于一个人的思想已经僵化,已经得了不治之症,还会进一步严重和恶化下去。那怎么会有可能来接受和包容佛法的智慧与慈悲?常常自己感到痛苦、烦恼、不能解脱,为什么不能解脱呢?因为你没有生起断除烦恼的心,所以只会越来越烦恼,会越来越痛苦。

五、以清净意乐,调服烦恼,造善业,集资粮;以缘起空性之佛法驱除由自性执产生之非理作意的幻想。

我们常常讲“业决定”,那我们造业的时候,有时候是我们要做前行嘛,前行的话,就是非常注重意乐,把握意乐。所谓意乐,就是我们有意去做;第二种方法跟可能,就是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没有意乐去做,就是随便去做;第三个我们有意乐,但是不去做;那么第四种情况呢?去做的时候,没有意乐,那么这些状况,都是有的。有意乐去做,没有意乐去做,有意乐不去做,甚至呢?也没有意乐,也没有去做.

那么意乐是什么呢?不是我们念念有词,把这里念一段。所谓意乐,就是你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调伏自己的烦恼,这个才叫作意乐。我们意念我们的心,产生对做事情的好乐心,为什么我们要对做事情的好乐心?因为我们对佛法产生好乐心,做事情就是集资粮,就是佛法的体现:因为我们要解脱,就要集资粮;因为我们要解脱,所以我们要依师;因为我们要解脱,所以要按照佛法去实践。那么这个也就是,我们在做事情以前,首先呢,内心里边,安立这样一些观念,让这种心生起来,就是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同成佛,同积集资粮,同依师,同学法是一致的,是一体的,是无二的;反过来说,依师、学法、集资粮,就是我们身语的造作了,那么至于说,我们去造作什么,我们去洗菜啊,我们去刷碗啊,我们去扫地啊,那都是其次的问题,而不是说洗碗、洗菜、扫地,它本身上面的功德有大小,这些功德大小纯粹在我们的意乐的安立,意乐的清净不清净,烦恼调伏不调伏。那如果我们调伏了,我们意乐纯净了,去做一件事情,自然会非常的欢喜。

大家在寺庙里边做事情,我们常常非常强调意乐、强调动机,就是这样一个原因,我们经常去强调,就意味着,我们在造业以前,先把烦恼去掉,先把烦恼放一边,远离烦恼,那么我们才能够逐步向究竟解脱靠拢,向究竟解脱靠近。我们所造的业,才是一个没有以烦恼为助伴的业,如此下去,才会有一个佛果,才会有快乐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我们造业,我们身语意造作,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通过意乐去做的话,那么是从烦恼心出发,去造作的,从烦恼心造作去造的业,都是非理作意的,非理作意所造作出来种种的恶业,都是不如法,这样子话,就会引发我们轮回,带来更大的痛苦,甚至堕落的原因。

非理作意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一种幻相产生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内心的问题——我们内心世俗上面的那些行相引起的。所谓世俗的那些幻相,是认为说,怎么样子才是佛法,怎么样子不是佛法,念经是佛法,持咒是佛法,磕头是佛法;扫地不是佛法,洗碗不是佛法,打水不是佛法……就是内心里面会有这些幻相,什么是,什么不是;怎么好,怎么不好;什么对,什么错……进一步来讲还会分,这个人对我好,那个人对我不怎么样子,那个人对我很不好;这个法师对我好一点,那个法师对我不好等等,它会这样子等流下去,那么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这些内心的问题,这些幻相,就需要靠佛法去驱除。所以我们在做事以前的缘念,就是要去除这些幻相,但是这些幻相、这些行相,有时候你要做事的时候它去不掉,去不掉怎么办呢?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常常去串习佛法,串习各种各样的法类,特别是缘起、空性的,这些道理,能够让我们内在的这些错误的行相去掉,因为你观察到诸法无自性、是空的,所有我们所执著的这些行相也是空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照片,那一幅照片,打比讲是龙泉寺的照片,你去年的今天拍下来的照片,跟今年拍下来不一样,因为一年下来,我们寺庙里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如此,一个人也是一样的,一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两年以后、三年以后、四年以后,甚至一天又一天,这些人的形象、这些物的形象、这些境界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在变化的,因为是有为法嘛。但是呢?我们内心会固着一个不变的形象。我们内心固着一个不变的形象,跟外在的实际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实际的境界,它是时时刻刻、天天在变化的,但是我们把这些会变化的无常的境界,当成一个常、当成一个一来执著,来固守,这样子的话,自己就会非常的痛苦,就会非常的麻烦,非常的想不开,就跟佛法背道而驰。

如果我们缘到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上,能够思惟到它是缘起无自性,那么我们内心的这个有自性的行相就去掉了,我们的自性执就断除了。外在的境界,同内在的相、识,绝对是不一样的,外在的境界,它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所以我们要通过观察外在缘起无自性,然后放下我们内心,有自性的这些行相,这样子的话,我们内心才会有一个真正的一种包容心,内心真正才不会有执著,内心对佛法才不会有动摇,任何的力量才不会改变、影响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因为我们就是要把内心当中所有的这些不好的东西、世俗的东西,把它清理干净,给它清空。我们内心当中就不会,也不要,受到世俗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那一些的境界,那一些的事务,执著牵挂,执著束缚,执著影响和妨碍。如此下去,我们逐步逐步,在佛法的学修上,资粮增长,福慧增长,功德增长,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