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傅味琴居士: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10~19)


 2023/5/2    下载DOC文档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讲记(11)

                ◎ 傅味琴 讲于 2001.4.18


法力不足烦恼难去掉

本次提要:

   ■ 法力不足烦恼难去掉
   ■ 学佛法不难,只要听得懂
   ■ 能海上师的话简短明了,都是精密摄持
   ■ 佛法能广开,靠你广学多闻
   ■ 念头在法上,就能把妄想排除
   ■ 思维正法,念念无间,久即相应

法力不足烦恼难去掉

“法缘不及,故力微也。”烦恼是病,法是药,药的力量不够,病治不好,法的力量不足,烦恼就难去掉。有人虽发大心,力量用足,但用法不恰当,一天磕五百个头,昏倒在柱子上,头撞出血,用纱布包了起来(众笑)。这不叫法力,叫头力,用头去拼可不是法,证果成道是靠法的力量。你不听法、不思维、不实践,同学之间也不讨论,吃不深吃不透,过一天算一天,这个法力就不足。

   能海上师说:学法贵精密摄持,深印于心,念念无间,久即相应,名诠熟,则能随文入观。

学佛法不难,只要听得懂

“学法贵精密摄持,深印于心。”法太广了,心力也摄持不起来,所以要精密摄持。学科学开头容易,后来就繁杂了,学佛法开头难,越学越容易。凡事开头难,因为你样样都陌生。昨天接到广东来的电话,有位同学这次要来常住,她跟我说:“书我看不懂,别人讲的法我也听不懂,唯有傅老师讲的法,我句句听得懂,所以我一定要来。”不要怕广大,不要怕难学,法听懂了就不难了,天天听,天天听得懂,这有什么难的?难就难在听不懂。不论别人怎么样说,乃至取笑我讲来讲去不过戒定慧,我还是保持我的风格,为你们消除学佛法开头的难。我做老师的帮帮你,一开口就让你懂,那不是更好吗?慢慢学广了,再收,越收越小,精密摄持。

能海上师的话简短明了, 都是精密摄持

今天我没有迟到吧,我在房里抓紧抄写能海上师讲过的话来作为提纲,怕准备少了不够讲,可是今天只讲了提纲上的两三句话。你们听了一个小时的课,摄持起来就是能海上师的两三句话,这就叫精密摄持。以后你们再看到这两句话就懂了,用不着再回忆老师过去怎么讲的,我给你们讲了这么多,还不是抓住这两三句话?所以这两三句话就成了我讲一个小时课的精密摄持。

佛法能广开,靠你广学多闻

由于我年轻时学多学广,所以我就能把上师的两三句话作广大的解说。说这怎么训练出来?训练不出来,功到自然成。就像婆婆急产房里的孙子怎么还没有下来,急也没用,等到你听见“哇哇……”,就下来了,自己会下来的。文殊智慧全是自然出生,学不过是一个桥梁,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开了智慧才是自己的东西。

念头在法上,就能把妄想排除

“学法贵精密摄持。”既然有精密,自然有广大,因为广大,为方便起见,所以摄持起来。“深印于心”,容易在心里深刻记忆。“念念无间”,念头都在法上,没有间断,法的念头不叫妄想。无间断地去思维法义,就能排除妄念,妄念起不来了,就开智慧了。昨天你们的辅导老师跟我说:“老师总是叫我们讨论,还叫我们说呀,想呀,叫我们去想、想、想,那我们不是没时间打妄想了?”

思维正法,念念无间,久即相应

闻思修,思很重要,思维正法,能排除杂念,“念念无间,久即相应,名诠熟,则能随文入观。”名相熟悉了,在这个时候,你就能够随着经文而进入观想。

 (第七讲完 2001.4.18)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1-1)(总第12)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5


从广大中缩成叫精密摄持

本次提要:

   ■ 重复才能熟,熟才能深印于心
   ■ 抛弃了全面,就得不到全面的成就
   ■ 一下子去求高,十倒有九个半落空
   ■ 从广大中缩成,叫精密摄持
   ■ 前世有根机,才能一触即发
   ■ 速成毕业不顶事
   ■ 把塔顶放在地上,岂不笑话
   ■ 把经文摄颂,深印于心,不是方便了吗
   ■ 能背出能海上师的话就行了

重复才能熟,熟才能深印于心

为什么要精密摄持?精密摄持是便于深印于心,法义必须要熟,不熟你怎么印得进去?要熟那就必须要重复,重复是很重要的。

抛弃了全面,就得不到全面的成就

有人说现在人比从前人聪明,那是指某一点,并不是全面,从全面的发展看,现在人远远比不上从前人。把十分力量都集中在一点上,当然这一点会突出,哪怕集中八九分,这一点也会突出。修行可不能那么干,修行应该在全面的基础上,然后再集中一点。如果你抛弃了全面,集中于一点,只在这一点上成就,那算什么成就?对初进佛门的人说些似是而非的话,强调他那一点包括全面,说起来挺好听,结果耽误了人家。

一下子去求高,十个倒有九个半落空

我年轻时上海有个地方讲密教,我问去听的人听到些什么,说:“这个法好比牛奶提纯成奶油,奶油再提炼成酥油。”这种话听起来很动人,但你必须要有牛奶啊,没有牛奶,奶油哪里来?没有奶油,酥油哪里来?根子还在牛奶上。这是利用众生追求快高神奇的心态来吸引人往那里跑。所以不懂佛法,一下子去求高,在我看来,十个倒有九个半落空的,除非有特殊根机。

从广大中缩成,叫精密摄持

要精密摄持,首先要有一个广大的基础,原始材料都没有,哪来高级的精密摄持?就算有个别得到殊胜的加持,开了智慧,也不过是小智慧,而且加持作用还离不开前世的根机。佛教不可能无中生有的,都是现实主义。

前世有根机,才能一触即发

如果确实能这样的话,为什么别人得不到,就他得到了?不承认三世因果不叫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文盲,开悟后能讲《金刚经》,如果没有前世的种子,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六祖在前世唸《金刚经》、听《金刚经》,不知多少回了,所以一触即发,这是他的根机啊。

速成毕业不顶事

好比没有小学,没有中学,这个大学顶什么用?以前出现过速成中学,速成大学。如今公司聘人,速成大学毕业的不要,为什么?不顶事。

把塔顶放在地上,岂不笑话

所以精密摄持,必须在广大的基础上。好比建宝塔,宝塔建得高,关键在底下大,越上去越小,假如底下小,上面大,行吗?你去试试,把一个玩具宝塔,宝塔顶放在底下,它安立得起来吗?再说,你不要塔身,只要最高的塔顶,你把塔顶放在地上,它仍然这么矮啊,光是一个顶嘛。别人就要笑话你:怎么宝塔顶不放在宝塔上,却放在地上?佛法是全面的,一抓片面就错,不要把这种脱离实际的最快最高最圆满作宣扬,末法时期不能成就,就是这个毛病。

把经文摄颂,深印于心,不是方便了吗

精密摄持有什么优点呢?基础都已经熟了,不精密摄持,你搞得完吗?拿背诵来说,你不精密摄持,每天从早晨背到晚上,也只能保持你不忘记。所以佛经里长行完了,后面都有颂子,就是把长行里广大的法义归结在颂子里。比如《金刚经》如此广大、深奥,最后归结成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话把《金刚经》的道理,《金刚经》的修法全部说完了,这就是精密摄持。所以不仅仅密教是精密摄持,显教也有精密摄持。一听到《金刚经》里的一个偈,就想起《金刚经》的法义,你把这四句话通过重复,唸得很熟,心里刻得很深,那不是很方便吗?

能背出能海上师的话就行了

如果你越学越广,却不能精密摄持,讲起来就没有系统,所以一定要精密摄持,而且还要重复,不重复怎能背得出来?我把能海上师的话抄在黑板上,怕你们不太懂,再广大地给你们讲,往往能海上师一句话,我要讲一个小时,如果要你把我所有的话都背出来,能背得完吗?那怎么办?你只要把能海上师的话背出来就行了,至于我的解说,你们理解了就可以了。我从前背能海上师讲法的笔记,早晨走出门,全上海绕一圈,一面走一面背,背到家里已经天黑,我一面洗澡一面还在背,连这些要紧的话都来不及背,再背我讲的话,那背得完啊?所以精密摄持是很重要的。

(第八讲未完 2001.4.25)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1-2)(总第13)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5


不会观想,谈不上随文入观

本次提要:

  ■ 摄总须知广义,并非懒惰,越少越好
   ■ 把法深印于心,一想就抓起来
   ■ 念念无间,杂念插不进来
   ■ 不会观想,谈不上随文入观
   ■ 不听释迦佛教导,不会有成就

摄总须知广义,并非懒惰,越少越好

如果要把能海上师讲的话再精密摄持,也可以缩成四句一个偈,但有原则,要全都明白,你不明白,岂不是开玩笑吗?譬如有人听说《金刚经》所有的法义就在四句里,心想我何必去听讲《金刚经》?我只要念这四句就圆满了,那你能懂吗?说我有文化,我能懂,要你解说,你说:“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道教讲清净无为,佛教也讲无为,所以道教、佛教本是一家,‘如梦幻泡影’,泡是泡泡,梦是做梦,幻是变幻。”再问你:“《金刚经》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怎么解说?”你说:“我这四句里没有,问我干什么?”岂不笑话?这四句你也该懂啊。“这里边已经圆满了呀,我还要懂别的干什么?”末法时期就是这样,无知、傲慢、好高骛远、追求神奇、懒惰、越少越好。

把法深印于心,一想就抓起来

重复能够深印于心,照标准我们每天要修四座仪轨六次定,因为天天修,重复了,就能深印于心,然后才能起以后的作用,你前面的工作都没有做,以后的作用咋起来?有人听我讲法,就讨厌我讲话重复,重要的话不重复,难道你真能一听就不忘,你有这样根机吗?这个例子以前讲过今天又讲了,也不能说一个例子只能在一个地方用。譬如我编写材料,戴了一副眼镜,现在讲课了,又戴这副眼镜。要知道戴这副眼镜我编材料也合适,现在讲课,戴这副眼镜也恰当啊。一个例子只要放的地方恰当,都可以嘛。有人说我讲法会举例子,会打比方,即使如此,假定有一百个例子,用到后来也要用完的。没例子好举了,过去举过的例子又不让我用,那我还要告假两个月,再到经书里去找例子,况且我重复的例子很难忘记,一想就能抓起来。

念念无间,杂念插不进来

如果你是偶然来随喜听经的,那么随你听一次也可以,听两次也可以。你们将来要讲经说法,想培训成才的话,不重复是不行的,否则你搞不清楚,搞不全面,也记不住啊。只有重复才能熟练,所以说“念念无间,久即相应,名诠熟。”把听来的法义一直放在心里,念念无间,思考法义,不让世俗的念头插进来,妄想杂念插不进来,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方法。修行人必须要通过闻思修,闻了以后,心里思维,思维什么?思维法义,这样才能把法义搞熟。

不会观想,谈不上随文入观

譬如这本《文殊念诵法》,天天要念,念就是复习,心想法义,搞熟了能随文入观,随着经文进入观想。有人只会念经,不会观想,就谈不上随文入观了。你不修观没办法成就,临终一刹那靠什么成就?靠观想。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不作观想,所以极少成就,这也是自己搞的,佛又没有叫你这样做。前几年,我到寺庙去,临别时,请一位懂佛法的师父给我开示,临终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临终最重要的是能观得起来,观得起来就有把握,观不起来没有把握。”

不听释迦佛教导,不会有成就

否则佛为什么叫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修《十六观经》啊?现在修念佛法门的人,哪一个在修《十六观经》?一个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我不相信不听释迦佛的教导会有成就。有人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唐朝、明朝或者什么朝代某某大德说的。”大德没错?他是佛还是人?我从来也没有说过我这个老师没错,我只说佛的法没有错。很多人盲目崇拜,搞个人迷信,树立心中的偶像,即使错了,他也认为不可能错,因为这个偶像倒不下去。碰到这种人,一句话就驳倒他,连阿罗汉都有错,何况你说的大德可能烦恼都没有断尽,难道没有错的地方?阿罗汉没有错,当年佛为什么呵斥不发大心的阿罗汉是“焦芽败种”?就是错了嘛。一个凡夫高高在上,竟有不少人盲目相信他绝对不会错。

 (2001.4.25 第八讲未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1-3)(总第14)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5


只要佛不要教,佛陀成了偶像

提要:

  ■ 不讲标准,不讲实际,度得了众生吗
   ■ 不懂法义,这个法就不存在了
   ■ 愚人的虔诚来自对神秘的信仰
   ■ 只要佛不要教,佛陀成了偶像
   ■ 经都唸不好,还谈什么“随文入观”
   ■ 得少为足,怎能有大成就

不讲标准,不讲实际,度得了众生吗

不讲人的差异,也不讲成就的标准,都能去极乐世界吗?如果说念佛功夫不深,当然去不了;有人到临终不能一心不乱,当然也去不了,那怎能说只要唸就能往生呢?一只手伸出来五个指头还有长短,老师从来不保证学生个个升级。学生回家不做功课,天天打游戏机,你也保证他升级?现在唸佛的人已经不知道修观的必要,认为唸佛不用修观,那么佛叫求生极乐世界的人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多此一举了?

不懂法义,这个法就不存在了

有的法师不讲经,不讲经能称法师吗?法师不讲经,怎么引导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呢?有的以儒教思想来指导佛弟子,大方向就错了。你没有正法的理论哪来正确的实践呢?还有人提出唸经不必求懂,不懂经文怎么随文入观呢?不要懂,不要观,不按佛的教义去做,法的作用就不存在了。

愚人的虔诚来自对神秘的信仰

很多人信佛的虔诚来自对佛教的神秘感。有的老太太唸《心经》特别虔诚,因为她不懂经文,只觉得有神奇的力量。以前有个年轻人捧着一本书来我家,他拉长声音说:“这是经——书——啊,”好像经书有天书那样的神。你跟有些老太太讲《心经》的法义,她会对《心经》不感兴趣,或者说:“《心经》怎么讲没有眼睛,没有耳朵的?不对吧!《心经》是死了以后当钱用的。”愚痴的人听到佛法,他反而不要佛法了,“《心经》讲到后来什么也没有了,那我不是白唸了?”

只要佛不要教,佛就成了偶像

现在人信佛信得很神,神已经神了,佛比神还要神。我宁愿信佛,也不信神。不懂佛的教导,没有佛的教言,怎么叫佛教?法没有了,教也没有了,成了只要佛,不要教。好比一看见老师就高兴,老师坐着从不教书,这个老师也变偶像了,末法时期为什么证果的人极稀少?看看现在现象,能证果成道吗?却不知道这种现象是佛弟子自己搞出来的,佛看到这样子,心里难过。

经都唸不好,还谈什么“随文入观”

怎样“随文入观”?比如念到“南无皈依金刚上师文殊师利菩萨”时,把文殊菩萨观起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把三皈依的境观起来,自己面前释迦佛,释迦佛前面法宝,释迦佛两侧八大菩萨、十六尊者。真能这么用功去修,成就很快。现在念经的人根本不谈修观,有人唸经有气无力,断断续续,有人开头特别高兴,不久就低沉无声,唸都唸不好,还谈什么随文入观?

得少为足,怎能有大成就

我发愿培养人才,真正要有成就,十年还不够,只有有志气的人,才接受得了这么高的要求。现在末法时期很多人得少为足,你要他来学习,他认为我已学得够多了,这怎么能有大成就呢?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提要:

  ■ 修定从念诵入手
   ■ 没有干扰叫“静”,思维法义叫“虑”,出声叫“诵”,“念”是心诵
   ■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 唱唸不要世俗化

 

   能海上师说: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般若净智自然出生。

修定从念诵入手

“修定从念诵下手,是为上法。”修定跟念诵是分不开的,能海上师说“念诵是粗的禅定,禅定是细的念诵”,看你怎么用功了。像现在的念诵叫妄想念诵,禅定叫妄想定,怎么了生死?法法圆融,法法相通,念诵跟禅定也是相通的,比如游泳的人,没有跳下水的时候,先在地上蹦蹦跳跳,这虽与游泳的动作不同,可是四肢活动活动,再下水游泳就灵活了。念诵虽不是禅定,禅定也不是念诵,可是念诵里有禅定,禅定里有念诵,念诵是粗的,禅定是细的,从粗入细,这是最好的方便。

          没有干扰叫“静”,思维法义叫“虑”,
            出声叫“诵”,“念”是心诵

“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这讲的是唸诵,唸到妄想越来越少,全神贯注,没有妄想干扰了,就叫静,唸的时候思维法义叫虑。静虑就是禅定,所以说唸诵里也有禅定。唸到这个程度,“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讽诵是唸出声音来,持是在心里保持。念佛名号唸出声音来,叫诵佛号。念是在心里,佛经里的念,全是指心里念,所以真正的念,不是口里唸,而是心里念。讽呢,我们修仪轨,有举腔,用非常和雅的声音表示赞美,一般不用唱腔,唸就是唸。比如唸“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这么唸。为什么要唸得均匀?以便唸起来省力。后来人想出一个办法,敲一下木鱼唸一个字,大家不会乱,其实唸熟了,何必敲木鱼?

唸诵不能歌调,赞佛庆祝可开许

在赞佛时,唱歌调配点音乐,这是开许,平时唸,不必唱。好比老师叫小学生唸课本:“东方红太阳升。”他唱起“东——方——红”的歌来了,老师说:“我叫你唸,不叫你唱。”初进佛门对拈香还不熟悉,听到唱“摩诃萨”,不知要摩几个摩,才听到“诃萨”,偷偷看跪在前面的法师衣服,衣服一动,哦,要起来了。这样的唱念我并不反对,只是有点太花时间,这也带有点风俗。中国古时候唸书人也唸出调来,讲究平平仄仄,这些我可不懂,老先生唸起来还摇头晃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也蛮好听的,我在中学读书时,听语文老师摇着头唸,“乾隆丁亥冬葬三妹于上元之羊山,当时虽绮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他头摇得起劲,我迟到他一点没看见,我偷偷地溜进去(众笑)。明天文殊菩萨圣诞,咱们会供可开许唱一段,为了庆祝佛菩萨圣诞,平时不准唱,为什么?没有必要嘛,修行不能求好听。

唱唸不要世俗化

现在海外唸佛唸咒配西洋音乐,那就世俗化了。以前有个僧伽培训班的学僧,有人听到他在寮房唸佛,开始唸得慢,后来越唸越快,本来唸六个字,最后唸四个字,最后突然高声把每字都拖长:“阿——弥——陀——佛”(众笑),这样像演唱歌曲那样唸佛,总觉得有点离谱了。

虽然讽持经咒、唸仪轨要有一定的腔,但要平和,不要像世间歌曲那样,变化多端,持,就是能拿得起来,能专心地念。(第八讲完 2001.4.25 )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2-1)(总第15)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6


念诵有定的作用

提要:

  ■ 文殊菩萨圣诞要发欢喜心,求加持开智慧
   ■ 念诵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诵的作用
   ■ 戒定慧三学以定为主,佛全在定中
   ■ 有愿力还要有定力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是要修观
   ■ 十方如来说法一个样,何必等待留学东西方再学法
   ■ 有定就有决定性
   ■ 有定力就不会迷

文殊菩萨圣诞要发欢喜心,求加持开智慧

今天四月初四,文殊菩萨的圣诞,你们从各地远道而来听法,咱们都要发欢喜心,这儿学习修行比较紧张,可能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文殊菩萨生日,要祈求文殊菩萨给我们加持,早开智慧,能够在这一生中有所成就。上午仍然给大家讲文殊法。

念诵有定的作用,修定也有念诵的作用

能海上师说:“修定从念诵入手,是为上法。”不修定,就没有成就。念诵是修定的前方便,在念诵上得到一点定的前相是可能的。比如修禅定的人,在没有出神通前,他会出现一些神通的前相,但是神通的前相不等于神通。修行人要止住妄念,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真正得定还要修好观想。念诵里有定的作用,修定里也有念诵的作用,两者不可分。

戒定慧三学以定为主,佛全在定中

戒定慧三学以定为主,戒是给定铺平道路,打好基础,慧是入定后开的智慧。修行关键就在定上。到了成佛的境界,无所谓出定入定,全在定里。所以离开了定,一辈子空忙,当然也不会完全空忙,你可以种善根,可以培福报,可以多听法得智慧,但那是后得智,并没有开发根本智。

有愿力还要有定力

入定有善巧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念诵。例如唸佛的同学愿生极乐世界,一个是愿力,还有一个就是定力,一定要达到一心不乱,否则不可能成就。如果有人说得那么轻巧,“只要唸就能往生”,这就离开了佛经讲话,佛说“离经一字,就是魔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就是要修观

念了几十年佛,从不修禅定,仅仅停留在门口,不肯入门,为什么不进门呢?这种观念就不是佛的主张,佛叫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的人应当修观,就是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十方如来说法一个样,何必等待留学东西方再学法

今天我们能修止修观,发愿了生死到彼岸,也就用不着绕圈子。比如,如果国内的大学水平跟国外一样,那又何必去外国绕圈子?释迦佛在娑婆世界讲的佛法,跟十方如来讲的法一模一样,无有高下,又何必等待留学东方、西方再学法?

有定就有决定性

发愿往生净土,释迦佛赞叹。你发愿了生死,证阿罗汉果到彼岸,释迦佛说更好,这是根本法。如果你发愿圆满菩提大悲,生生世世留在娑婆世界,当然更好。无论你怎么发愿,都需要定,没有定,你把握不住。有定就是有决定性,没有决定性,你发了愿还会退心。班禅大师生前说:“汉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要整顿。”可惜这个工作还没有做,他就圆寂了。有的活佛今世把握不住,受环境污染影响,还会堕落的。

有定力就不会迷

佛弟子要培福,我们不能说有福气不好,有人说福气大就会迷,这不过是片面的道理。有人迷,有人不迷,譬如你们从远方来听法,有福气,可没有迷嘛。那些打牌搓麻将的是迷掉了,炒股票想发财是迷掉了,就看你善根深不深。善根深就不会动摇,不会受环境迷惑,不动摇的力量就是定的力量。所以能够学好,修好,戒定慧能够生根的话,下一辈子也不会动摇,不会迷。这一辈子摇摇摆摆,看见境界就动心,下一辈子可能也会动心。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2-2)(总第16)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6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提要:

  ■ 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
   ■ “虑”是滤掉贪瞋痴的念头
   ■ 法义不懂去念咒,怎么成佛
   ■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 在弘法事业上有染污就有罪过
   ■ 伪经不能印不能诵

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

要修好定,必须配合念诵。“当其澄神静虑,讽持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念诵久了出现静虑境界时,就逐渐没有妄想了。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没有妄念,人总要有个念,念分正念、妄念,去除妄念就对了,去除正念成无想定了。脑子里空空洞洞,是外道修法。如果不要正念,佛为什么说法49年?在没有证阿罗汉果前,你还是有学位,不是无学位。有学学什么?学正法起正念。怎么可以把正念否定掉呢?现在有很多把外道知见、世俗知见掺杂到佛教里来,既迷惑人,又害人。

“虑”是滤掉贪瞋痴的念头

“虑”是虑什么?就是叫你起正念,滤掉妄念,滤掉贪嗔痴的念头。念诵出功夫了,你自然会产生这种作用。

法义不懂去念咒,怎么成佛

“讽持经咒”,诵经持咒都是好的。我个人看法,经咒最好不要分开,你可以一心持咒,但也要懂得经文的意义,才叫圆满。有人不唸经光持咒,后来也出一种境界,得一种力量,不过如此而已。有修成就的为人唸咒消病障,我说现在医院多得很,又何必劳你大驾?你赶快自己好好修行成佛。光靠咒怎么成佛?法义不懂,烦恼断不尽,连阿罗汉果都证不到。

佛教传到中国形成了宗派,也就逐渐出现了不圆满,同时也出现了经跟咒分开。尤其是现在喜欢唸咒,不大喜欢唸经,听说咒的力量大,唸咒只要学一句,方便,那佛何必说法?有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咒齐全,开始是经文,最后“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咒,要知道这个咒啥个意思?就是前面经文的意思,唸咒的人在另外时间也要唸经,唸经不能求好听,要平和一点,不能使修行走样变质。

不要利用佛教搞世俗文化

佛教文化,佛教为主,首先是佛教,然后是文化,也可以讲佛教本身就是文化。离开了佛教的文化,是世俗文化。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文化来发扬佛教,可不能利用佛教去搞世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所谓道教文化,儒教文化,尤其是世俗文化,这些跟我们佛教文化有何相干呢?

在弘法事业上有染污就有罪过

我们每次搞文艺演出都很辛苦,要排演,同学们看见我来了,高兴啊!老师来关心我们了。其实我是去观察,就怕偏到世俗文化里去,要绝对清净。我跟他们说,戏要演得认真,可不能爱好演戏,那仅仅是一个度众生的方便,表现一下原始佛教当年释迦佛跟他的弟子怎么样生活。演戏化妆可以,可不能爱好化妆,一演完戏马上洗掉。修行路上尚且要清净,免受污染,何况在弘法事业上?对众生污染了,就有罪过。佛法的道路,只能给众生清净。

伪经不能印不能诵

佛教本身就是文化。能海上师说过,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可是我们要把握住,经就是经,不能修改一个字。昨天有人给我看了一本名称有点奇怪的经,尤其是现在,有些不像经的经到处寄。这个人巧妙地按照佛经的格式,佛经的语言,可是整个经里没有法义,只是讲你唸了这本经有什么好处,看不出这本经到底在讲些什么,所以我提醒你们不要乱七八糟的伪经都诵。有本伪经,叫《三世因果经》,唸了有罪过,佛法搞乱了,有乱法罪!所以不要轻易听信别人的话,帮助他去传播。诵一本伪经有功德吗?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2-3)(总第17)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6


是非两面都要说

提要:

  ■ 心在生灭,世法也如此
   ■ 离开生灭,即到彼岸
   ■ 人世间一切都在生灭
   ■ 生死如瀑流,要切断也不容易
   ■ 妄念杂乱,染是不清净
   ■ 般若净智自然出生
   ■ 佛是非都说,说法也要两面说
   ■ 无分别要从有分别进入

心在生灭,世法也如此

诵经会使心安定下去,能够趋向定。念到成熟了,“即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人世间的一切都在生灭,我们的念头也在生灭,这个念头起来了,就是生,当第二个念头生起时,前一个念头就灭了。如果你前念已灭,后念不起来,也就离开了生灭。可是从小长到大,无论什么时候心全在生灭。心法如此,色法也如此。人的身体天天在生灭,科学家说人身上有的细胞七天换一次。

离开生灭,即到彼岸

人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他生灭连得紧。如果脱离了生灭,只有两种结果:一种凡夫——死亡,一种修行成就——超脱了,超脱以后再也没有生灭了,就是到彼岸了。

人世间一切都在生灭

世间上的一切全在生灭,时间没有生灭,可是我们为了知道时间去搞了个钟表,这个钟表也是生灭,滴答滴答。新房子可以变老房子,老房子可以变破房子,拆掉就没有了,原来的土地上又盖起来了,有生必有死,死了以后不等于完了,还会继续投胎,也是生灭,这种生灭就是世间相,世间上就是这个相,一切都在生灭法里。

生死如瀑流,要切断也不容易

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出世间,要切断这个生灭。可是这个生灭的力量很大,习惯势力很强,要切断也不容易。无始以来,说不出从哪儿开始,即使从释迦佛降生开始说起,咱们两千多年来仍然在做众生。如果不修行的话,生死如瀑流,就像高山上冲下来的瀑布,谁有力量把它切断?修行人就要有力量切断生死瀑流。所以这儿讲截断生灭杂染之念。

妄念杂乱,染是不清净

杂,什么乱七八糟的杂念我们都会想出来。我老了,还会想起童年在乡下时见到农家孩子不穿衣服,在河边磨刀,问他干什么?他说要杀死猴子。几十年的今天,还会冒出来,这跟我生活、修行,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叫杂。所有的妄想全是杂乱无章。

染呢,染就是不清净,心里充满贪瞋痴的念头,你即使没有什么行动,但也造了心业。

般若净智自然出生

能海上师说:“能截断世间杂染生灭之念,般若净智自然出生。”清净的智慧称净智。由于佛法是辩证的,说法教育人是非两面都讲就全面。按照佛说的话,既要告诉大家这样叫清净,也要告诉大家那样叫不清净。为什么现在佛法如此衰落,如此错见、紊乱?就因为很多人自己头脑里的世俗观念、迷信观念,再加上错误的话听得太多了,尤其是说错的是他的师父,他就以为百分之百的正确,所以形成了今天知见上的紊乱。

佛是非都说,说法也要两面说

当有人指出错误时,别人就会说:“不要讲,讲了背罪过。”那么不讲两面,只能讲一面,就成了片面。有人关心我,说:“老师,你多讲讲正确的一面,错误的一面少讲,讲了他们要生气。”这是为我好,可没有为佛法好,没有为众生好。有时候我说:“我这个脾气改不了,一说话就会那么说。”其实我也不想改,因为代佛宣化,佛两面都说,我能不两面说吗?我不能把佛的话改变,也不能跳过去不讲,我居士没有资格去说这个说那个。我今天说的是法,以法治教,佛弟子必须接受法的教育。我讲的这种观念,解说的种种言论,全是按照法上的要求讲的。所以我说:“宁愿得罪人,不要得罪佛。”

无分别要从有分别进入

法讲得不全面不圆满,不能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无分别,无分别必须要从有分别进入。你是非好坏都分不清楚,想进入无分别,结果整个都成了颠倒,颠倒了你也分别不出来。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2-4)(总第18)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6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乱法罪

提要:

  ■ 为了能悟,所以要阐明
   ■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乱法罪
   ■ 为正法扫除障碍,净智才会出生
   ■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空不了,怎么出般若净智
   ■ 到了真空,就不可说了
   ■ 修行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能海上师是大般若宗

为了能悟,所以要阐明

讲般若智慧,讲就是语言,照经文讲,经文是文字,语言文字仅仅是阐明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虽不可说,只有你心里去悟,可是你没有一个材料给他悟,他怎么悟啊?所以要阐明。

加入了非佛教思想,就有乱法罪

阐明的时候可以举例子打比方,乃至可以用世俗的一种道理来阐明佛法的道理,那仅仅是利用,可不能加入。如果你加入进去了,就不能叫净智了,因为不清净了。所以讲佛法的时候,举例打比方可以,说几句世俗的话乃至提一提儒教的某两句话也可以。我也常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任何方面都讲得通的。可是你不能把非佛教的思想灌输参加到佛教里去,例如把《了凡四训》、《太上老君感应篇》当佛法讲,这样就有乱法罪。

为正法扫除障碍,净智才会出生

有的法师讲经,也常批判错误的知见。只要善知识都起来说话,邪的就不敢说话,为什么邪的东西这么猖獗?就因为人们不敢说话。为了正法的弘扬而得罪人,我看没有罪过只有功德。佛法要清净,要纯粹。为正法扫除障碍,净智才会出生。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了,心应该稳得住了,不要像乡下人初到县城,东去看,西去摸,很容易使自己染着了不清净的东西。一颗追求神秘的心,一颗想追求某种境界的心,或者想得到些什么的心,抓到不清净的东西,也不明白这是不清净,抓了还不肯放。《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是清净,等到证果成就了,还要放下。一执着,连执着正法都叫不清净,何况执着邪法?

空不了,怎么出般若净智

什么最清净?虚空最清净,始终是蔚蓝色。到上海看天空,天空也两样,呼进去的空气也觉得挺不舒服。其实天空没有不清净,不清净是飘上去的烟灰,跟天空没有关系。贪功德,抓高层,心里得意、傲慢、陶醉,什么都空不掉,你怎么出生般若智慧?

到了真空,就不可说了

什么都能讲得出来,唯有“空”讲不出来。比如吃馒头,这个馒头是甜的是咸的?里边的馅是什么?可以讲得出来。“空”怎么讲?“空”里没有“有”,你怎么讲出一个“有”来呢?所以语言文字是解说“空”,可不是真“空”。到了真“空”了,就不可说了。

修行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修行人有讲不出,有讲得出。讲不出的人回答你一句话,“我说不出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感受可讲不出来。你要知道,自己去修呗。有人讲得出来:“我是从小吃素”,他讲得出来,因为他抓一个“有”;“我进佛门40年了”,讲得出来,“有”40年了;“我唸经的时候有什么境界了”,讲得出来,“有”境界;“我现在是什么水平,我讲给你听”,讲得出来,“有”水平。抓住讲得出来的东西,就出生不了般若智慧。

能海上师是大般若宗

能海上师说:“我们不是密宗。如果要问什么宗,只能说大般若宗。”因为大般若显密圆满,圆满了还有什么宗?能海上师说是大般若宗,当然我也是大般若宗。有时我也喜欢讲笑话,如果一定要问我是什么宗,告诉你:“我是释迦宗。”有法师讲经时说:“不好好修行,整天什么宗、什么派,你懂什么宗,懂什么派?”能海上师圆寂前,说了一句话:“什么也没有”,这就是大般若成就。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2-5)(总第19)

◎ 傅味琴 讲于 2001.4.26


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证得的

提要:

  ■ 念诵、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桥梁
   ■ 佛性圆满,去烦恼等于擦灰尘
   ■ 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证得的
   ■ 要圆满禅定波罗蜜,必须修精进
   ■ 修精进必要修忍辱
   ■ 修禅定能通气
   ■ 对人对己没好处,忍它干什么
   ■ 你们将来要法布施
   ■ 这么好的地方,还想回家吗
   ■ 念诵、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

念诵、修定是出生般若智慧的桥梁

念诵也好,修定也好,都是一个桥梁,一个工具,把我们从这儿度到那儿。当切断了生灭念头的时候,你还有什么?那只能说是常乐我净。其实常乐我净也是为了使人好理解,就这么说了。截断了杂染生灭的念头的时候,般若净智就自然出生了。

佛性圆满,去烦恼等于擦灰尘

般若智慧是自然出生,你怎么修也修不出来,因为不需要修。好比我们众生的佛性,个个圆满,圆满了你还要修什么呀?我们今天修,只是在圆满的佛性上擦掉灰尘,去掉烦恼就等于在擦灰尘。

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证得的

六波罗蜜中,第六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自然出生的基础,就是第五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出生,禅定中证得的。

要圆满禅定波罗蜜,必须修精进

你要圆满禅定波罗蜜,你必须修精进波罗蜜。你不精进,出不了般若智慧呀,为什么?修定打瞌睡、打妄想,岂不成了瞌睡精进,妄想精进。

修精进必要修忍辱

精进是第四波罗蜜,精进以前的第三波罗蜜是忍辱。我前两天还说,有些学生为了一点小事都要气恼,我就朝他笑笑:“如果我老师像你,早就气死了。”你们气来气去只气一个人,我这个老师要气多少人?包括不听话,使我失望,偏要走的人留不住,只留给我一个长期的怀念,心里难过不难过?还包括受人诽谤、诬蔑,四十多年来,岂不早就气死了?

修禅定能通气

说生气女众第一。常在我面前告状、说气话,差不多都是女学生。说句笑话,你气得难受,你去修禅定,修禅定能通气(众笑),真的,放几个屁就舒服了(众笑)。所以我也给自己说句好话,我修忍辱是修得不错的,不是我要标榜自己,是为了供你们学习。

对人对己没好处,忍它干什么

第二波罗蜜——持戒,忍辱必须以戒律为准则,否则盲目忍等于阿Q。忍辱是修慈悲,慈悲必须要有智慧,对人对己有好处你就忍,没好处忍它干什么?例如儿女跟妈说:“妈,你打牌已经四个小时了,可以停了,休息休息吧。”“我是很累,忍一忍吧。”这个忍有什么好处?

你们将来要法布施

第一波罗蜜,布施波罗蜜。你们今天来听法,谁在修布施波罗蜜啊?“老师。”(众答)说老师,没错,不过不全面,你们也在修布施波罗蜜嘛。好比商店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总要进货啊,进货是为了出货。你们将来出家人要当法师,在家人要当老师。所以你们也在修布施,仅仅是布施的前阶段。好比吃饭和大便(众笑),不过是前后两个过程。

这么好的地方,还想回家吗

今天你们的学习生活我看六波罗蜜全了。天天听法,准备将来法布施;遵守规章制度,也是持戒清净;同学之间不要议人长短,背后不说人闲话,修忍波罗蜜;两三点钟就起床,精进波罗蜜;天天修禅定,禅定波罗蜜;听傅老师讲法离不开一个空,般若波罗蜜。这么好的地方还想回家吗?(“不回家了。”——众答)下课。

                   (第九讲完 2001.4.26 女众专修班)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