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四卷


 2023/4/27    下载DOC文档    

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乙三、主要教义

这一科我们是讲到甲一的前言,就是有三科,第一科是解释论题,第二科是论主略史,那么这第三科是主要教义,这是前言。主要教义我们分两科,丙一、论文纲要,丙二、修学宗旨。我们先就着它的内涵、蕅祖的《灵峰宗论》内涵,做一个大纲的说明。

《灵峰宗论》总共有十卷,上下两册,总共十卷。

先看卷一的部分,卷一是讲愿文。这个是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一生的加行,他做过很多加行,他持大悲咒、持往生咒、还有念佛,这三个加行最多。他每一个加行呢,他都写一个发愿文,把自己做这个加行的宗旨、修性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一方面求三宝加被,一方面把这样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我们说以愿导行,在修行的时候你要发个愿啊,会使令你这个修行更有力量、有一个方向。这一部分都是讲蕅益大师一生加行所写的发愿文,很感人的。诸位如果有时间啊,你道心羸弱的时候,把蕅益大师的发愿文读一读,你马上振作起来,那真的是有加持力。

卷二:法语。那么这个法语呢,就是蕅祖为人开示的一些修行的理论跟方法,总共五卷。我们本论这次的《<灵峰宗论>导读》的重点就是以这个法语为重点的。这是卷二、法语。

卷三:问答,这个地方应该是说答问,应该对调过来,答问。就是说,有些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对某一部经或某一主题提出了问,蕅祖加以回答。在答问当中,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楞严经>二十二问》,有人对《楞严经》提出二十二个问题,蕅益大师一一地回答;《比丘戒五问》;《教观要旨十三问》,有关教观的学习提出十三个问题,蕅益大师一一地回答。这个是就着某一个主题或某一部经的一个问题的回答,这总共是卷三。

卷四:普说、茶话、说、文、偶录、解。卷四刚开始是普说,普遍地为大众的一个一般的开示。茶话,茶话跟普说不一样。普说是一般场合的开示;茶话是在一种特别的节日,比如过年或者是端午节、中秋节,丛林那个时候大家在一起喝茶,就在大家集会喝茶的时候呢蕅益大师对大众的开示,这个是茶话。说、文、下面那个解,这三个我们待会儿再说明。先看偶录。这个偶左边那个偏旁是错的,应该是“亻”部。这个偶录就是说呢,没有人发问的因缘,蕅益大师在自己的加行、或者在关房、在静修当中,在用功当中偶然生起的一些心得,他把它写下来,一方面自己警惕,一方面跟众生结缘。在偶录当中我们看,蕅益大师很强调两个主题,第一个是持戒,第二个是学教,戒教二门。持戒呢能够断除我们的恶法,学教开展我们的见地。在偶录当中蕅益大师主要是发明两个主题,一个是持戒,一个是正见。

卷五:书、论、辩、议、记。这个书呢就是书信。前面的法语那是直接用嘴巴讲出来的,这个书呢就是文字上的回答。论辩议,论辩议我们待会儿再解释。记就是记载某一件事情的文章,记是记录,记载某一件事情。

我们看附表四,有关“说文解”、“论辩议”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些都是属于文章体裁。我们讲文以载道,文字的功能,它能够运载一个道理。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包东西,希望从这里把它运到那里去,就要靠卡车,卡车能够从此方运到彼方,把这个东西运到彼方去,所以这个卡车有运载的功能。文字亦复如是,就是圣人的那一念觉悟的心啊,他内心当中啊——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无量无边的清净光明的智慧。但是圣人的智慧不能直接送给我们凡夫,不可以,我们也不能够受用,那是离开文字相的。那怎么办呢?要有一个“卡车”,就是文字。透过文字,它能够运载圣人的智慧,诶,就能把圣人的智慧透过文字的传递传到我们众生的心中去了,文字就是这样的功能。既然文字有这么多功能,那为了表达各式各样的义理,就不得不有各式各样的体裁的安排。方便有多门,目的就是为了要运载圣道。基本上我们分成两个部分,文字的体裁两个部分:第一个是直接陈述。直接陈述就是说他只是就着单一的主题来说明,单一的主题直接地把它表达出来。那么比较考量就是他提出两件事情,一种对比的方式,他用一种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善恶、邪正,他提出两个事情来加以对比、来加以做说明。基本上,这个体裁我们分成这两大类,一个是直接的陈述,一个是一种比较考量的方式。

直接陈述当中有三个体裁,一个,一个,第三个

说就是谈述,一种很简要的谈述。比如说,蕅祖在“说”当中他提出了“念佛三昧说”,他把念佛的因地的方法,念佛、怎么去念佛呢?还有他果地的相貌,他成就三昧以后他内心的意境是什么,他念佛三昧的因相、果相他表达出来,这是“说”。

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蕅益大师在“说”当中,在第四卷有一个“说”,叫“孝道说”。大家对孝道,大家都知道“百善孝为先”,但是什么是孝?我们也是含糊笼统、搞不清楚。蕅益大师就对这个孝、孝道这件事情,他就把它详细地说明,什么是孝道。在这个“孝道说”当中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两类,一个是世间的孝道,一个是出世间的孝道。世间的孝道就是,世间人呢分成三个品类,一个是小孝,大小的小,一个是中孝,一个是大孝。什么是小孝呢?就是我们身为一个世间人我们怎么达到小孝的标准呢?——承欢膝下,四事供养。你整天跟父母在一起,承欢膝下,干什么呢?四事供养,父母亲需要什么,你马上供应父母亲什么。他需要饮食,你给他饮食;他需要各式各样的设备,你提供给他各式各样的设备享受,这样子可以说是孝,但这样是小孝。你满足他一生的安乐,色身的安乐,承欢膝下、事四供养,谓之小孝。那什么是中孝呢?立身行道,不辱所生——你自己能够克己复礼,把自己的行为做好,得到别人的赞叹,那么这个时候呢,父母亲以你为荣,这个是中孝,这个是从色身的受用变成内心的光耀。立身行道、不辱所生,谓之中孝。那什么是大孝呢?喻亲以道,永脱轮回——你能够告诉父母亲明白道理,使令他能够永远地解脱生死、得到究竟的安乐。喻亲,喻者就是晓喻,喻亲——把这个道告诉你的父母亲。喻亲以道、永脱轮回,谓之大孝。但这样都属于世间的孝。蕅益大师说,世间人应该所为的是这三种孝。

那么蕅益大师对出家人呢,他讲,出家人也要尽孝,尽出世间的孝。孝顺谁呢?孝顺佛法僧三宝,三宝是你的皈依处,我们是依仗三宝而生。那么我们对三宝的皈依境呢也有三种孝,小、中、大三种孝。什么是小孝呢?供养三宝,兴崇佛寺——你出家以后呢尽心尽力地供养三宝,你有钱,把钱拿出来去庄严佛殿、去供养出家人或者做一些佛教事业。供养三宝,兴崇佛寺,这是第一个,谓之小孝。第二个、中孝——脱离生死,趋向涅槃。你虽然不能够去供养三宝,也不能做一些佛事、兴崇佛寺,但是你好好地修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脱离生死、趋向涅槃,自己得到解脱,以此做后世修行的榜样,诶,这个叫中孝。前面只是一个有为的福报,这个是达到内心的功德。那么什么是大孝呢?发菩提心、弘法利生,谓之大孝。你真实地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么依止菩提心来弘护正法、开人智慧,使令佛法因为你的努力,普遍地让众生得到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种利益,这样子,你对三宝是尽大孝。

那么蕅益大师就是“说”——谈述某一个主题,来说明它的内涵,叫作“说”。

第二个、文。这个文就是一个篇章,比如说戒杀生文。前面的“说”在体裁上,不管文字还是它的章法,比较没那么严谨;这个“文”就比较严谨、比较考究。你看蕅益大师讲这个“文”的时候啊,他的脉络、条理就比较严谨一点。“说”有时候也没有什么前言,就直接讲它的内涵;这个“文”它一定有一个前言,然后讲正宗、最后再流通,所以这个“文”在章法上就比较严谨一点。

第三个、解。这个解就是一个诠释、诠注,对某一个观念的诠释。比如致知格物解,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推及自己的知识。不过蕅益大师对于格物致知那是用天台的思想、一心三观的思想开展这个“格物致知”,那讲得更深刻了。蕅祖是开悟的人,当然,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如果诸位想看一看怎么用一心三观解释格物致知,你可以去读一读,那讲得是精彩,讲得头头是道。那么这个是说、文、解这三个体裁。

再看下面另外一个是比较考量的。——陈述考量念佛即禅观论。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他把念佛跟禅观、这个止观,它的差异、它的共同点把它做一个比较。你看蕅益大师在讲事情啊,他绝对不会含糊笼统,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清楚分明。什么是念佛、什么是禅观,它们有它各别的相貌,但是它们两个之间如何地去融通,有它的共同点。所以,念佛即禅观,蕅祖是先讲什么是念佛、什么是禅观,然后再说明念佛跟禅观的相互关系。这个就是“论”,它是两件事情的比较考量。第二个、——判别是非戒衣辩伪。那么这个都是往往在当时的一些大家积非成是,已经形成很久的一个错误观念。那么这个时候戒衣辩伪,就是那个时候,很多出家的沙弥因为贪一时的方便,他就不买缦衣穿,直接穿五衣,这个是错误的,蕅祖引用戒律里面来破斥这样的错误的思想,那么这个是以戒衣的思想来做一个辨别邪正的情况。第三个是议——谋定事宜儒释宗传窃议。前面的辩,判别是非,主要依止的是圣言量,它一定是引经据典的;那么这个议,谋定事宜,多分是蕅祖自己的心得、看法,他自己学习佛法以后他对这事情他自己的看法,他个人的心得。这个儒释宗传窃议,窃就是私下,我私下的看法是这样子。那么这个讲到儒家跟佛门,他一开始讲儒、佛之间的差异,他说,儒家跟佛家很多地方都相同,比如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成就自利的功德;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利他。但是呢,蕅益大师说,虽然儒家也讲自利利他,但是它的深度啊,“五乘格之,仅属人天”,它毕竟还是属于人天的教法,不能混滥的,不能跟佛门混滥的。如果儒家就能够完全取代佛法,那佛陀出世干啥呢?所以说呢,有些人他认为儒家思想就代表佛教,这是不对的,它有佛教的一些内涵在里面,但是当时的因缘啊,根机没有成熟,所以,“五乘格之,仅属人天”,这是第一个。其次呢,“中传”,就讲到这个传承的问题。那么那个时候很强调传承,你这个思想有没有传承啊?你这个经论有没有传承啊?蕅益大师对传承他提出他个人的见地。我们这个禅宗很重视传承,我是曹洞宗第五十六代的传人,怎么知道呢?你看,我有这个书卷,我师父给我这个书卷。蕅益大师说,传承不是看你那个证书的。蕅益大师说,夏桀传自大禹,诶,这个桀是有传承的,桀的皇帝不是争来的,他是他父亲传过来的。大禹,你看,禹传到最后是夏桀,夏桀传自大禹。商纣传自成汤,你看纣王也传自成汤。但是呢,他说,“身苟无道,天子不若匹夫”,你自己没有道啊,你有传承也没用,你最后还是亡国。你看夏桀不是亡国嘛,纣也是亡国嘛,你们两个都有传承啊,都是皇室的传承啊。然后,蕅益大师又说,“汉之高祖,明之太祖,起于草莽,谁传之乎?”汉高祖刘邦,那不得了,那在中国历史上,“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汉高祖起于草莽,他本来是一个一般的老百姓,蕅益大师说“谁传之乎?”谁传给他呢?他自己打下天下。他说,身若有道,匹夫亦开大统。[C1] 你是一个匹夫,诶,你的血统当中没有王室的血统,但是你有道,身若有道,亦开大统。诶,这个地方就给我们很大信心。末法时代,天台宗没有传承,唯识宗没有传承。什么叫传承?就是这个“道”。蕅益大师,你好好地研究蕅祖的思想,诶,虽然你没有见过蕅祖,你跟他心心相印,你一念的心跟蕅祖在常寂光净土那念心一如无二如,你就跟他有传承。所以,蕅益大师的见地啊,就是传承在那个道,而不是说你那个卷宗。哈哈。你看,我是临济宗第五十代传人,我师父死的时候送给我这个……你没有道啊那也没有用的,传不下去的。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他提出他高超的见地:传承在道,而不在那个法脉卷宗。这个是蕅益大师个人的一个论议。这个是讲到卷五的情况。

我们再看卷六。卷六的缘起,蕅益大师讲到他做某一件事情的一些缘起,他做什么著作或者做什么事情,他讲它生起的因缘。,序呢是写在文章之前的。他老人家写《<阿弥陀经>序》,说明他注解《阿弥陀经》的因缘,那么把《阿弥陀经》的要义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这是序。

卷七:题跋。序是写在文章之前,题跋是写在文章之后。蕅益大师把这个注解完以后,他有什么样的感触和心得写出来。这个作品已经完成了以后,写在文章之后叫跋。疏——解释文意的曰疏。这是卷七。

卷八:传、寿序、塔誌铭、祭文。这个传都是一些当时一些大修行人的一些修行的事迹。不过传呢大多是属于纪念性的,都是已经是往生的。比如说他有一个学生叫诵帚师,诵帚师一生修苦行,勤俭刻苦、淡泊名利,精勤行道、虽病不废。一生勤俭刻苦、淡泊名利,精勤地行道,虽然生病他也不荒废。说这个诵帚师啊,他出家的时候拜一个禅师来做他的亲教师,这个禅师呢就叫他参一个字——“无”,有无的无。这个禅师说,人家对你讲什么话,遇到什么境界,你心中就要出现一个字,出现“无”这个字,那么你整天就是观这个“无”字就好,以这个“无”字化解你心中一切的分别。蕅益大师说,这个诵帚师在这个“无”字大有启悟,很有心得。观这个“无”以后,他有一天啊读永明大师的《四料简》,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说虽然你观一切法空,有禅无净土,但是你没有断烦恼,十人九蹉路,怎么知道九蹉路呢?临命终的时候,瞥尔情深,三界枷锁,万劫缠绕。你一个自力法门,你跟中阴身接触的时候,你只要瞥尔动一念的情感啊,那就三界枷锁万劫缠绕,所以听到以后很可怕,他就开始归心弥陀。那么后来他念佛,就安然坐化。坐化以后,他的同参道友去整理他的东西,很简单,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几件衣服而已,寮房里面好像就是很简单的,但是在他的书桌上放了很大一个字,四句偈,放在他书桌上正中央。这四句偈我把它念出来,这四句偈很重要,他说:“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说这个名义,得到别人赞叹,得到别人的利养、财富的供养,这是愚痴的人所爱乐。“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说这个名誉跟利养对修行人来说,它不是好事情,它会破坏你的善根。破坏善根到什么程度呢?讲一个譬喻,“如剑斩人头”,一个剑啊,它不是斩你的手脚,它一下子把你的头砍掉。名闻利养对我们善根的破坏那是非常严重。一个人从小到大,要长大不容易,很多很多的滋养,很多很多的保护,但是一下子就把头砍掉了,这个人死掉了。所以我们修道也不容易啊,积功累德,三点半起床,每天拜忏、修福、听闻佛法,在污泥当中好不容易地生起一朵清净的莲花,但是如果我们对名誉利养这个心情不加以调伏的时候,“如剑斩人头”,一下子就破坏了。那么这个诵帚师在他的书桌正中央就放了一个很大的字,用毛笔写上这四句偈,他一生的座右铭。那么这个诵帚师这个往生传诸位也可以去读一读,在卷八里面。

寿序,这个是一个祝寿的文辞。当然都是一些有修有证的大德,生日的时候,蕅祖写一些祝寿的文辞,不过他老人家很厉害,他祝寿的文辞他怎么样都能够会归到佛法去。塔誌銘。塔,就是往生人的塔,这个是形高顶尖的建筑物,形很高,顶很尖。誌,就是记载,记载这个修行人当时一生的事迹,銘就是石碑,记载在这个石碑上。祭文,就是吊祭亡者的文章。不过,蕅益大师的祭文是写得很悲,可以说是很感伤啊,因为祭文当中有很多都是他的学生。蕅益大师一生有十个非常精彩、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都是先他往生,所以他老人家很感伤,为他的学生写祭文写得很感伤。那么这个是吊祭亡者的文章,叫作祭文。卷八。

卷九:颂、铭、箴、词、赞。这个颂,是一个诗的体裁,当然那个是一种赞叹的方式,就是可以用来唱的,赞叹的一种体裁。比如说蕅益大师为了表达《华严经》的内容,他写《华严经一百颂》,蕅益大师用一百个偈颂来说明《华严经》的内涵;《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三十一颂》,把二十五圆通的内涵用三十一个偈颂简要地表达出来;《妙法莲华经三十三颂》,用三十三个颂来赞叹《法华经》的内涵。这个是卷九,颂。铭,这个铭就是刻于金属上的文字,有警戒的意思,警戒的意思。箴,箴就是一种规诫的文章。本来你经常这个地方容易犯错、那个地方容易犯错,你就写出一个规诫文章放在桌上。词,这个词是一个古诗的变体。汉朝的时候叫古体诗,那章法很严谨,慢慢慢慢变成近体诗,近体诗再最后演变,就变成词。这个词啊,文字上就没有那么多的规定了,它属于诗的变体。赞,这个赞啊,前面的颂啊多分是针对法宝——《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的赞叹,下面这个赞啊是对佛菩萨的赞叹,讲地藏王菩萨的赞、观世音菩萨的赞,他那里面很多的内涵,值得读的。

卷十、诗偈。这个诗偈是佛教专有的文章的体裁,是印度的文体,以四句为一偈。比如说蕅益大师有“四念处偈”,就是四句。闢邪集,闢就是排除,排除这些佛法里面一些错误的知见、邪见。当时的很多错误、似是而非的观念,蕅益大师把它一一地点出来,闢邪集。见闻录。见闻录是发生在当时社会,蕅益大师亲见或者亲闻的一些真人真事的事情,也是等于说当时发生的一些小故事,都是蕅益大师亲自所见、亲自所闻的事相,把它记录下来。

我们也可以讲出一件见闻来跟大家说明一下。说在当时在宁国府,安宁的宁,国家的国,府是天府的府,这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叫宁国府。在这个宁国府的地方有一个老翁,他是已经皈依三宝的一个居士,他一生可以说是斋僧、布施,对出家人、对三宝非常地护持。后来这老翁有一天生病,看那样子病得不是很严重,但睡觉的时候突然间死过去了,死掉了。死掉以后是怎么回事呢?被小鬼抓去了,抓到阎罗王地方去了。阎罗王一看,问明身份,说哎呀,抓错了,不是要抓你,把他送回去。老翁说,慢!你既然把我抓来了,我也不想回去了。我现在年纪大了,多病了,你干脆把我再重新分发好了,我不想再回去了。阎罗王说,好吧,你既然有这个心情,好吧,那你下辈子想做什么呢?你讲个条件咱们商量一下吧。他说,我今生的时候护持出家人,我觉得出家人很好,能够在三宝当中修行,非常好,我非常欢喜,我希望下辈子做出家人。这阎罗王听了以后就非常惊讶,他说,汝福几许,望此高位?!他说,你一生有多大福报呢,望此高位?你既然想做出家人,好,我查查你的资料。一查,他说,你一生当中啊可以做个百户之长,管一百户人家,顶多顶多给你做千户之长,你不可能做出家人,你的福报不可能做出家人。他说,我修福修五十年,换个出家人不可得,那这样子好了,说在那个禅堂里面、念佛堂用功,这个我不要提,那我做个烧火僧可以,好不好?我整天为他们烧火。他说不行,烧火僧都不行。那两个人就争辩啊。阎罗王说,那这样子好了,你一定要做出家人,你再回去,再修福几年,应该还有希望。老翁不得已,为了要做出家人的缘故啊,就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又回去,拖着老病之躯继续修福,又过了几年才往生。

这篇文章啊,这篇故事我们看了会觉得很感动。当然我们在僧团都是出家人,大家二三十个,你也是出家,我也是出家,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你看,履三宝之地,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我们今生那个做出家人,这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我们过去做居士的时候多生多劫的积功累德才换到今生的出家因缘,这是不容易的。所以在见闻录这一段,大家可以去读一读。你看那个老翁,修福五十年,想做一个烧火僧不可得。在《智度论》上,龙树菩萨讲一个偈颂来赞叹出家的功德,他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龙树菩萨说,他先用譬喻,说孔雀的确是美丽,它有色,有美好的颜色来庄严它的色身,但是呢它一天到晚被关在笼子里面不自在。在家人虽然今天有各式各样的福报,但是他的福报的享用当中夹杂着烦恼跟业力,使令他不自在,做这也不对,做那也不对。就像孔雀虽有色严身,但是呢不如鸿雁能远飞,鸿雁它能高高地自在地在天空飞翔,游心法海。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呢,白衣虽有富贵力,虽然在家居士你把精神体力用来赚钱,你有富贵力,你有福报,你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你在受用福报的时候夹杂烦恼跟罪业。不如出家功德深,在三宝当中、清净的境界当中积功累德。忏公师父说,在家人享洪福,出家人享清福。洪福夹杂着烦恼跟罪业,“弟子心不安”,就是这个问题。所以这个见闻录就是讲这个事情,他讲了很多故事,大家也可以读一读。

那么这个是讲到《灵峰宗论》十卷的论文的内涵。那么这十卷论文这么多,我们应该怎么会归呢?我们看丙二、修学宗旨。那么我们在研究这十卷的《灵峰宗论》的时候,要会归三个主题:第一个、策发生死心,第二个、锻炼纯刚骨,第三、开示真实乘。

首先,[TYH2] 我们从生死心当中来引导我们真正地发心。你读蕅祖的东西,你很容易策发你的道心。蕅益大师那个道心的境界,他很善巧地从文字当中流露出来,然后你把他文字吸收、消化以后,转成你自己的道心。蕅益大师他那个文字当中非常有道心的,策发生死心。第二个,我们看道次第,开示真实乘。那么有一个道心还不够,修行不能蛮干的,要具足正见。蕅益大师会引导你佛法的正知、正见,就是生命的真实相。那么有了道心、有了正见以后,应该怎么办呢?锻炼纯刚骨——内心要有一个坚定的意志力,精勤地行道。这个精进啊,在唯识学上说,对于断恶修善——勇悍为性,勇悍。这个“勇悍”啊,我们一般说,哎呀这个人一天拜一千拜,是很精进,这个的确是不容易,一个人能够拜一千拜,那有一点意志力。不过蕅益大师讲这个纯刚骨的意志力啊,还不是指这个外在的事相。他说,说你烦恼一活动的时候你正念马上要提起来,说,当下便应决断,想道不由别人[C3] ,就是说,你这个调伏烦恼啊,当下便应决断,不要藕断丝连。想道不由别人[C4] ,修学圣道是要靠自己,你自己要提你的正念去调伏当下的烦恼,这个就是纯刚骨。印光大师也是有这样刚骨,印光大师也是讲: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有人问印光大师说这个修行有烦恼怎么办呢?就是——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烦恼不能断要它断。所以祖师啊,祖师的法语读了以后的确是会给我们提起一种精进的刚骨。

那么我们研究《灵峰宗论》就扣着三个主题:策发生死心、锻炼纯刚骨、开示真实乘。以这三个宗旨来学蕅祖的《灵峰宗论》。这个地方是讲到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前言。

如果说,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我们一生当中没有时间看藏经一百册,你花一点时间把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乃至于蕅益大师的全集把它读一读,我看你够了,你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这样的见地,可以了,够了。我七八年前去莲音寺讲过一次《灵峰宗论》,那个时候??老师在,成云师[C5] 也在。我讲完以后,在斋堂忏公师父开示。忏公师父说,蕅益大师的知见简直就是佛的知见!我当时也不是非常理解,但是我慢慢慢慢再看蕅祖的思想,我慢慢能够体验忏公师父这句话:蕅益大师的知见那简直就是佛的知见,可以这样讲。我们不要说《蕅益大师全集》,就是这十卷上下册《灵峰宗论》,你读一读你就知道,那真是这个末法时代一个正法眼藏。我们在这个末法时代,知见各式各样,也不知道谁讲的对错,但是你读读蕅益大师的东西,你就知道,哦,这件事情是那样、这件事情是这样,你就清清楚楚的,有一道光明在引导着你。

你一个人正见清楚,正见清楚以后,虽然我修行不是很精进,但至少我没有走错,我的路是趋向于正途。你这个知见搞错以后,你所有的加行都是错误的。所以,我是觉得,佛陀出世的本怀其实就是要开显众生入佛的知见。当然,佛的知见经典都有,但是,佛跟我们距离的确是蛮遥远的,我个人觉得蕅益大师在明末,身为一个善知识,距离跟我们接近,他所分析的很多的事情、当时的弊端,也跟我们比较接近,所以,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把蕅益大师的思想好好研究,对我们自己的自利乃至于你利他都有很大的帮助,很大的帮助。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我们今天把前言讲完了,从下次开始我们就正式讲正文的部分。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C1]原文:“苟得其道,匹夫而竟开大统矣。”



 [TYH2]35:10



 [C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一
法语一

示慧含



 [C4]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一
法语一

示慧含



 [C5]???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