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尊师重道


 2023/2/12    下载DOC文档    

仁爱和平讲堂—尊师重道篇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你再次收看「仁爱和平讲堂」,我是主持人蔡诗萍。我们今天继续请到净空和尚老师父,来跟我们谈一谈「尊师重道」。谈到这个师,老师的问题,我想在台湾这个社会里面,现在普遍都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老师责任很重,压力很大。然后教育制度的设计,又让老师、家长跟学生,彼此之间好像出现了很多的隔阂。可是如果我们回到传统的中国文化里面,对於老师的定位的话,韩愈的「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一连串的这样的一个角色,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我们今天就继续的来请教净空和尚,师父来跟我们谈谈,他怎么样来从文化的角度,来替我们解析师道,尊师重道,在现代社会里面还应该有的意义。师父您好。

  净土法门法师:您好。

  主持人:我先请教师父,就是说了解您的人都知道,平常您跟信众在传道解经的时候,您常会提到您的老师,章嘉大师他对您的整个生命中的一些影响。我的意思就说,您自己已经非常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你的言谈之中,你常常还是会告诉别人,你会感谢、你会谢谢那些曾经在你生命的过程中,帮助你的、开示过你的老师。这是个什么样的原因?

  净土法门法师:这是报恩。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也是很平凡,跟一般人一样的过去了,对於圣贤之道就是一无所知。所以这一生当中有这点小的成就,完全是老师教诲的恩德。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圣贤、祖宗教导我们,最重要的一句话,「知恩报恩」。如果人不知道恩义,那人跟畜生就没有差别,所以要知道报恩。如果人知道孝亲、报恩,这个社会自然就祥和。

  主持人:在您的一生里头,如果我们再请您来帮我们整理一下、回顾一下的话,您最记得的、最感谢的几位老师,分别是谁?

  净土法门法师:我是二十二、三岁的时候来到台湾,那时候失学了,一个人到台湾,在台湾是举目无亲,必须要自己要照顾自己生活,很想读书,没有这个机会。以后是听说方东美先生,他是桐城人,这是家乡距离不远,安徽桐城。

  主持人:当时他是在台大任教!

  净土法门法师:对,他是台大哲学系的主任,也是位名教授。我就给他写信,好像那年我二十六岁,二十五、六岁,我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看。他一个星期回了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面去见面,见面时候,他很热情的接待我,问我的学历。我说我只读到初中毕业,国共战争,我们就跟著军队来到台湾。到台湾来之后,就没有能力继续再读书,所以对哲学非常爱好。这是个哲学家,希望能有机会旁听他的课程。他告诉我,他说你有没有欺骗我?我说我不敢欺骗老师。他说你写的文章、写的信,我们台湾大学的学生写不出来。我说这点,这是喜欢读书,虽然没有上学,可是我读书没有间断,也很喜欢写文章。解释之后,老师还是半信半疑。

  主持人:他还是不相信一个中学生程度的人,可以写这样的文章。

  净土法门法师:不错,半信半疑。就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这是五十七年前了),「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如果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这几句话一说,我说老师那是很明显的拒绝了,我就感到很难过,当然很沮丧的态度。好像应该沉默了大概五分钟,他老人家说,那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们怎么想也不敢想,想不到的。所以说是这么个缘分,就从底下一个星期,就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住在牯岭街,牯岭街六十号,台大的宿舍,是个日本式的别墅房子的样子。我的哲学是这样跟他学的。

  主持人:就这样每个礼拜不间断。

  净土法门法师:学生一个,老师也是一个,也没有教科书,也没有课本。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从他自己学习,他是从西方学康德的,以后是一直研究中国的、印度的。他最后一个单元给我讲佛经哲学,我就非常惊讶。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对宗教,总认为是迷信,特别是佛教,佛教在宗教里面那属於多神教、泛神教,泛神教就是低级宗教,人家高级宗教只是崇拜一个真神,佛家是什么都拜。所以这是怎么会有哲学?方老师就告诉我,你不晓得,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他是圣哲,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些话,感到非常震撼,从来也没有听到过,这么一个说法。所以我回过头去请教他,我说老师,你这个佛学从哪里学来的,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他就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有一段时期他生病,生病到峨嵋山去养病,峨嵋山环境非常清净,他说到山上没有杂志、也没有报纸,什么东西都没得看,只有佛经,所以说只有拿著佛经来当作消遣,每天,读书人总喜欢接触书本。他说愈看愈有兴趣,以后这样一看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佛教。所以他告诉我,他说真正的佛教不在寺庙。

  主持人:不在寺庙。

  净土法门法师:我说为什么?他说寺庙现在已经很少人深入经藏,真正的佛教在经典,你要从经典里面,你才找到佛教的本来面目,你才能发现它在学术上的造诣。所以这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宗教,重新认识佛教,这个单元讲完之后,我也是非常幸运,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这是佛门的一个专家,我们方老师还是从哲学方面去看佛教的。所以跟章嘉大师,那一年章嘉大师六十五岁,他六十八岁过世的,所以我跟他三年。这个三年他也是像方老师一样,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他住在青田街,青田街八号,也是一套日本式的房子,政府给他的。跟他的时间就长了,三年,三年如一日,每个星期天至少有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他教我读书(这是个朋友介绍的,是个蒙古亲王,敏亲王,这人都不在了),教我从《释迦谱》、《释迦方志》看起。这两部书市面上买不到。在那个时候书店里没有佛书,整个台湾只有三家印佛书,在台北有个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他们几个人办的,印经书。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芳书局,这两个书局印的量很少,也不多,种类也不多,分量也很少。所以我们需要看的几乎都没有,那只有去找《大藏经》,从《大藏经》里去抄。我还抄过不少。

  主持人:边读边抄。

  净土法门法师:对,只有利用星期天假日的时候,因为《藏经》不能借出的,所以只有在寺庙里面去抄经,我记得我还抄了不少部。然后才晓得,这个东西用现在话讲,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他这个传记是汇编的,就是经典里面有关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迹,从原文节录下来,加一个小标题,这很好,这是原味,是原汁原味。所以读这个东西之后,才知道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看完之后,用现在的话来说,才知道这个人很了不起,你看他能舍弃王位,他能过苦行僧的生活,真正一生都用在学问上。从他十九岁开始求学,到三十岁这十二年间,我们了解他对於印度当时宗教界、学术界,可以说那个成就是世界其他地区,都不能相比的,包括中国。那就是他的方法很特殊,他们重视禅定,禅定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这个空间维次我们以后就晓得,它仅限於六道,就是六道里面的状况,他了如指掌。六道上面到二十八层天,下面到饿鬼、地狱,饿鬼、地狱也很复杂,也不单纯。像我们这地球上的社会一样,相当复杂,比我们还要复杂。在我们想像当中,世尊是个非常好学的人,好学总要追根究柢,这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会有这种现象?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

  主持人: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请教师父,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谈老师、谈师道、谈尊师重道,老师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当时一个中学生来到台湾,没办法继续念书,然后方东美教授开启了您对哲学的认识,他在哲学认识中间,又引领您进到了佛经的这部分。但是章嘉大师却是刚好承接这一块,把整个佛学、佛经替你打开了一个大门。我们待会回来继续来跟师父谈,从他自己的亲身经验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刚才我有很强烈的感触是,方东美教授也好,章嘉大师也好,开启的还不只是知识之门,而是某一种,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里面,是不容易看到的,就是老师是跟学生像个朋友一样,像一个非常亲密的关系一样,是在智慧的大门前,互相的学习、切磋。马上回来。

  主持人:我们常说老师很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其实刚才听净空和尚跟我们谈到说,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对他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智慧的,开启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是我有个很深刻的体验,我不晓得师父怎么样来解答,就是说他们传授的,感觉起来还不只是知识对不对?因为知识的话,其实也很容易,我开一些课,列订一些题目开给你,像我们现在很多老师一样,学生你愿意读的你就用功读,读了后有困惑,我就从知识的角度来告诉你,为什么这个人这样说、为什么那个人这样说,这两者之间差别在哪里,他基本上还是一个传道、解知识的的惑。可是我的感觉,是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对您的影响,甚至很明显的可以见得出来,对您一辈子的影响。是他们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我们说智慧,也有一种是学生跟老师之间,一种非常微妙的亲密的关系,所以你才会记一辈子。否则的话,如果纯粹只是知识的话,我想师父您可能会记得,很多的书写得很好,这个人的文章写得很好。而不会记得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这一辈子对您的影响。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东西,是我们现在的老师做不到的,那是一种对学生的关照、对学生的体验、对学生的人生开出的一条路,这个大概是现在最难做到的。所以师父你对这部分有什么样的看法?

  净空老和尚:这就叫师道。

  主持人:您讲到了,师道。

  净土法门法师: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能够遇到这些老师,实际上老师并不是有特别的选择,没有,老师的心是平等的。为什么对我有这样的待遇?我也想了很久,以后也想了很久,终於把原因找到了。老师虽然没有说,我就清楚了,那就是师道必须要尊敬,你学生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学不到东西。这印光大师说过,一分诚敬你能学到一分,两分诚敬你就学到两分,十分诚敬你就学到十分。你对老师没有诚敬,老师怎么样想传给你,你接受不了,你不能接受。所以做老师的人一生没有别的,就是希望能够有学生传他的道,那他就喜欢得不得了,这个人是什么人?就是看他的诚敬心。所以我才发现到,你看我跟方东美先生写信,是毛笔工楷,规规矩矩写的。

  主持人:一笔一画。

  净土法门法师:对。我写一篇文章,也是毛笔字小楷写出来的,不是潦草的;一潦草,老师一看,算了,不理你了。我对老师这个恭敬心是父母教的,那是很小,大概是六、七岁上私塾。私塾是在一个祠堂里面,这个祠堂是我们亲戚,我姑母家里,他们的祠堂。我们小时候就依靠著这个亲戚的关系,住在他们的这个大家庭当中。那个家族是我们讲中国传统的家,他们这个家十个兄弟,十个兄弟不分家,你就可想而知,这个家族差不多将近有两百人,这样大的一个家族。所以它有家学,这个家学就在祠堂里面。我去上学,我父亲带了礼物,这供养老师的束修,这古礼!那时候是民国大概二十年几的样子,所以是很早了,还沾到一点边缘,传统教学的边缘。父亲带著我去上学,送我去上学,学校的大堂里面供的一个牌位,我已经认识字了,那个字我都认识。上面写著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那个大神位摆在那里。我们进去之后老师已经站在那边,还有同学站在两边,我们先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

  主持人:完全照古礼。

  净土法门法师:对,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跟在后面拜。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的座位就在孔子牌位的下面,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带著我,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们小孩,父母亲对老师三跪九叩首,老师的话还能不听吗?老师接受家长这样的大礼,你要不好好教这个小孩,你怎么对得起人家父母?这真叫拜师!才六、七岁小孩刚刚上学,所以印象就非常深,使我一生当中,对老师都有一种虔诚尊敬心。所以现在没有了,现在家长对老师没有这种尊敬心,那个道就失掉了。所以绝对不是老师有私心,你没有办法接受,接受就在诚敬。诚敬是谁教的?我们晓得,老师跟父母在表演教我们。所以,老师教我们孝亲,父母教我们尊师重道,这一个小孩能成功,这是两个人配合表演教出来的!单方面教不出来。所以小时候有深刻的印象,这一生对老师是恭恭敬敬,而且老师教导我们的,一定是依教奉行。

  这样的学生不好找了,是可遇不可求,遇到之后老师不会放过你,他以严肃的态度,他要帮助你,要成就你。你看我们跟方老师学习,没有缴一分钱的学费,没有丝毫的供养。他对我那么好,那么样认真指导,章嘉大师亦复如是。所以到以后晚年的时候,我们讲经也讲了不少年了,信徒也很多了。方老师过世之后,方师母身体不好,我一直照顾她。那个时候照顾她有三个人,实际上事都是我去做的,我年岁最小。有潘振球,这都是方老师的学生,还有王先生,总政治部的主任是王升,这是我们都很熟的,他也是方老师的学生,最后的时候我们三个人照顾。所以这是老师的恩德,老师跟我们关系比父母还要亲密,老师的儿女那就跟自己兄弟没有两样,所以从前师徒如父子。不像现在,现在我们看不到了。

  主持人:这我们以前过去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比较难理解,对我这一代都已经很难理解。可是您刚刚举的方东美教授,跟您的关系的例子,我想大家都能理解,这是一辈子的恩情。

  净土法门法师:对,一辈子的。

  主持人:而且即使是方东美先生自己过世了,往生了,他的太太,就是您的师母,才可以得到你们这些学生的照顾。

  净土法门法师:对,不错。他的儿女跟我的兄弟一样,一定照顾。

  主持人:好。所以你讲到一个关键,师父,就是说要有师道,前提是要有孝道。所以很自然到最后就要回到家庭里面,这也是您这么多年来关心的。可是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部分是说,老师对学生影响真这么大吗?我为什么这么讲?在之前我们访问您,跟您聊天的时候,您一再提到说你自己对於学佛的信念,就是您不盖寺庙,但是您送经典,您让经典不断的传播出去。可是刚才在这样谈的时候突然间发现,这个观念不就是方东美教授在跟您上课,所给您传播的观念对不对?他当年学到的,他告诉您。所以我就说你看,在一个观念几十年,可以在您身上就转换成开花散叶,就会变成一些实践的结果,可是也不过就是一个老师的叮咛跟提醒。所以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而且还不只是这个人的一辈子,他还可以影响很多人的一辈子。

  净土法门法师:不错,你说我们传下去的,那就是生生世世的,世代相传,这就师道。

  主持人:可是在师道这个理解上来讲,我就要请教您,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面,最难做到的,就是对老师的那一分尊敬,因为你要回到那个古礼很难了,对不对?再去带学生、家长三跪九叩,然后这样拜下去,很难了。所以您有什么建议,就说在现在社会里面,去用什么方法把那个孝道、师道,可以微妙的结合起来,但是又不用那么大的礼。

  净土法门法师:礼决定不能够废弃。

  主持人:礼不能够废弃。

  净空老和尚:不能废弃。你说今天虽然不必用三跪九叩首,你深深的三鞠躬,是一样的。

  主持人:应该的。

  净土法门法师:九十度的鞠躬礼,三鞠躬,你给人感受完全不相同。你说今天是点个头,有意无意的,不行。

  主持人:我觉得您讲的这个已经讲到关键了,如果说开学的时候,一个家长带著小孩到学校去,看到老师,鞠个躬说「孩子的教育就拜托您了」。其实您讲这个,我们在日本的文化里面还看得到,日本某一种程度。

  净土法门法师:对,日本是继承著中国传统文化。

  主持人:所以您认为说这个礼的形式,不可以少。

  净土法门法师:非常重要。这个形式没有了,那你基础就没有了。诚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

  主持人:诚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这刚好也就是,其实中国的文化里面,非常重视的,一直告诉你说对任何的表达,善念善意的表达、感谢的表达,应该是真正要发自诚心。那您自己这么多年来,这么多人称您为师父、称您为老师,你有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在跟您的弟子或学生在互动吗?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不敢称老师,我们这么多年来,都是以学生的方式来学习。听众虽然很多,我认为每个听众,都是我的监学、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来监督我,让我认真的学习,我们一直都是用这个态度。为什么?我们的德行,还没有能达到真正老师的标准,所以必须从谦卑入手。学问之道,你看每个宗教,第一堂课就是教你谦卑,教你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敬爱别人,然后能做到关怀照顾、互助合作,这个道就流出去了。所以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谦卑才是真正的自尊。

  主持人:师父讲到这一段我也很感动,因为您说您到现在为止,都还是以学生的心情来看待自己,透过媒体或者透过各种讲堂,去跟您的弟子们、学生们去对话。我要说的就是,待会儿回来我要请教您,就是说对於那些老师们,我们也常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表示说做一个老师的人,他自己应该要有个谦卑的心,他才能够在知识上、智慧上不断的增进。待会回来我们来请教师父,那对於那些当老师的人,为人师表者,怎么样去培养自己的谦卑之心,我们待会回来请教您。我们谈师道,当然是我们怎么去对待老师,家长怎么去对待老师,是应该要有一分诚敬之心、虔诚之心。我觉得师父刚刚说得非常好,有一分的诚敬,你自然就可以学得一分;你有十分,就会学得十分,我想这个道理很清楚。做为老师的人,都希望教到一个聪明的学生,尤其这个学生又懂得谦虚、懂得尊敬的话,没有一个老师说会暗藏,就手上会藏一手不教的,不可能对不对?可是我们反过来请教您,因为既然谈师道的话,一定是相互的,老师自己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他的谦卑、他的谦虚。特别是我们套一句,类似像《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任何一个知识你再怎么专业,你懂得也是那一个部分。师父在佛学里面的造诣,更能够理解这么庞大的一个佛学的体系,大概没有一个人说,他能够全部东西都能够懂到非常熟悉。所以我想请教您,对於老师来讲,老师如何学得一个谦卑之心?

  净空老和尚:在中国古代,最受社会尊敬的两种人,一种是老师,另外一种是大夫(医生)。为什么?这两种人真正在社会上,做出了牺牲奉献,完全没有名利。以前做医生就是帮人医病,不收医药费的,医药费是病治好了,你家里富有多送一点礼物给他,家里面贫寒的少送一点。实在送不起的,大夫还要布施医药,不但给他看病,还要送药给他,救人!做老师也是如此,所以就穷秀才,他一生就教儿童,教儿童没有讲学费的,也是学生家长富裕的,逢年过节送的供养多一点。贫穷的,有的时候学生很好,老师还要帮助他生活,还得送一点粮食给他家里去,来帮助他。所以这两种人是社会上最值得人尊敬的。不像现在,现在这两种都很赚钱的事业,以前没有,它不是赚钱的,它与商业完全不相干。所以这是两种人,特别是做老师的,确实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但是给学生做好样子,给社会做好榜样,他才能产生影响教化一方。现在这个师道没有了,老师自己思想、言行能不能给社会做典范?能不能给学生做好样子?所以从前教,身教是摆在第一,言教是其次。

  我第一次到北京去的时候,我去参观北京师范大学,他们副校长陪我一同参观。我看到大堂前面有一块牌子,上面写了「学为人师,身为世范」。我看了之后很欢喜,我就告诉副校长,还有几位教授,我说这八个字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写照,一部《华严经》就是讲这八个字。他们很惊讶,《华严经》讲这个?我说是!我当时也把它改了一个字,因为它身,「身为世范」,我把它改成「行」,行为的行,行比身范围要大,以后他们采取了,确实把它改过来了。我说宗教都是教育,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你的思想、言行要给社会大众做榜样。如果是负面的决定不能做,你要做正面的。今天这个社会混乱,你如何能够帮助社会能回头,这是老师,不但你要教你的学生,你还要得影响社会,这是真正的师道!所以师,老师必须把伦理、道德、因果,从自己本身做出来,学生就学会了。你光说,说了之后不做,学生对你打问号,怀疑,你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真的你一定会做到,靠不住的那你才是只教,你自己不肯这样做。所以学生年轻思想单纯,不过现在的学生比我们从前复杂多了,为什么?电视学坏了,电视、网路可不得了,真的把从前传统伦理、道德,包括孝道跟师道都摧毁了,这很可怕的一桩事情。所以说媒体能够救国,能够消灭一个国家民族。我第一次跟刘长乐见面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我说这个世间有两种人,可以救世界、也可以把世界毁灭。他说哪两种人?我说第一个人国家领导人,第二个就干你这一行的人。

  主持人:做电视的。我相信刘长乐先生主席听到这段话的时候,他心里面应该也是很复杂的。因为我们的确知道,比方说如果像师父这样,或者是一群有心人那样,就说你透过媒体来传播的是观念,正确的观念,传播的是善念,传播的是知识,传播的是各种专业的生活品味,它的影响就这一面。可是反过来讲,你如果传播的是膻、色、腥,传播的是那种仇恨,就可能挑起这个社会里面的这种不平,其实就是在你看要怎么做。所以我想我跟师父这样聊,我到目前为止我必须跟大家讲,我觉得最开心的一件事是说,师父其实是与时俱进,我觉得您是与时俱进,也就说您也非常清楚的知道,传统的观念、传统文化里面的精华,是应该保留的。可是到底怎么保留?绝对不是一个回到很传统的方式去。所以您也懂得知道说电视,你也会告诉我们说电视、媒体、网路,它是可以一定的效果出来。所以我觉得这几年,您自己做的工作就是在这样做,透过电视来讲经,透过电视来传您自己希望传达的道,做人之道或者人伦之道等等,这都是表示说你也知道科技的进步,做老师的、做传播观念的要跟这个做结合。师父,我现在就要请教您了,您现在自己在培养这些在中国大陆,你们培养你们自己这种师资的时候,您是用同样的也是把您所谈到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一个观念,整个放到您的师资培育上去要求他?你怎么去观察他、怎么去要求他?能不能帮我们做一点分析,也许能给大家做个参考。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现在就用儒的《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教的集大成,所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五千年文化的传统,儒家代表了,所以儒是继承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人,大家都谈到儒家。儒家做学问它讲求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后头「笃行」。如果没有行,不能把你所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论、行为,你学的东西跟你生活不发生关系,那就变成学术。我称它作什么?儒学;如果你能够做到,学儒,所以笃行。我跟他们大家讲的,儒学跟学儒,我就用这五个标准来说,你们有前面四个没有笃行,这就儒学;有笃行没有前面四个,他还是真正在学儒。所以儒的根、基础就是家教。有很多学者专家问我,那就名教授,他说你提倡这个东西用意何在?为什么四书五经十三经,你不在这上来极力提倡,你怎么搞这个东西?我就告诉他,我说你不要小看这篇东西,我说我们如果拿个天平,这边放一本《弟子规》,那边四书五经十三经,甚至於《四库全书》,我说天平是平的,分量是相等的。他很惊讶,他说为什么?

  我说那些东西念了,你都做不到不等於零,还不如他;他做到的时候,他家庭和睦、他父子有亲、他兄弟有友爱,你能说他没有道吗?你能说他没有学吗?你学得再多东西,你做不到,等於没有学。这时他们渐渐才了解了,为什么要重视。所以佛教讲戒律,戒律跟《弟子规》一样,你没有戒就没有定、就没有慧。所以现在佛教,为什么衰到这种地步,大家把根丢掉了,只搞花叶枝果很好看,死的,两三天你不照顾它,它就枯了,没根,它没有生命的。如果你从根上著手的话,它有生命,它将来会开花、会茁壮,开花结果这才真正叫道,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疏忽。我不是不讲四书五经十三经,你有这个东西,你再讲那些上它管用,它都有用的;如果说是你没有这个根的话,单讲这些会增长傲慢。以前王财贵就出这个毛病,他到香港来找我,说在中国大陆搞了将近十年,提倡儿童读经,结果儿童背得不少,后果怎么样?儿童瞧不起父母、瞧不起老师。

  主持人:他觉得他会背很多,他知道得很多。

  净空老和尚:对。他瞧不起老师,这个问题严重了,为什么?没有从伦理道德上扎根。所以我就告诉他,他那个时候是疏忽了,他不相信《弟子规》。我讲《弟子规》比什么都重要,你有这个东西,你再叫他读经,他很规矩、很谦虚,他能够尊重别人,这才叫实学;没有根的话,就有流弊。流弊对他自己是伤害,对社会也造成伤害,我说这个必须要认识清楚。现代是什么个时代,伦理道德全崩溃了,你要如何把它拯救起来,那就用这个方法,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这个方法不但在中国能行得通,在全世界都能行得通。我们《弟子规》的讲座,在澳洲办了一次,好像是一个星期,很多澳洲当地人来看,看了之后很受感动,「做人应该要这样。」它人性的教育,这感动他们,因为他们现在也面临著儿女不孝、家庭不和。这个能够帮助你家庭,一家真正做到和睦相处。

  主持人:所以师父刚才举到《弟子规》,我想也就印证了一切所有的师道,或者是扩大到家庭的人伦,五伦之间的变化,到最后还是要回到一个基本面,其实也就是那个人的自己本性的善,然后他能够笃行,做出来。我们待会回来,再请师父来为我们今天的这一小时的讲堂,来下一个小结论。所以其实我们讲到最后,如果要谈到尊师重道的话,像师父刚刚所提的,到最后还是要回到一个尊敬、一个诚敬,这样的一个最终的心理上。我自己觉得说,跟师父今天这样谈下来,我有个很强烈感受是您自己是亲身力行,把您自己对於老师的尊敬,在当年展现在对方东美教授的尊敬,也表现在对章嘉大师的尊敬。然后这五十几年来,您从他们那边闻道,然后也授了他们的业,然后也解了自己人生的惑,知识的惑、智慧的惑。回过头来,您也不断的这样努力的去要求自己做到,而且最重要是,您一直都很客气,一直都说自己还是个学生,以一个学生的心理来面对。我想问题就在於说这样的一种谦卑的心理,我很好奇,师父您认为说,是可以在教育里面做得到的,还是说它需要一种信仰在后面来推动?比方说我们会注意到,有信仰的人,有宗教信仰的人会比别人谦卑一些,这是个事实对不对?我想您在澳洲可以看到多元的宗教。因为每个宗教里面它都教人家谦卑,所以说到宗教信仰的是有。可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想这边最后一个问题请教师父,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里面,还是有很多人他并不一定有宗教信仰,对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用什么方式让他来体会谦卑、体会宗教的慈悲?

  净土法门法师:其实很多人对宗教产生误会,宗教确实也给社会大众不少误会的一些条件,这是现实的状况。其实宗教都是教育,每个宗教都是教育。

  主持人:新的观念,宗教就是教育。

  净土法门法师:所以现在我们极力提倡的,就是宗教固然不能够把形式丢掉。我说形式是宗教的外衣,最重要是宗教的灵魂,宗教的灵魂是什么?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的教育。你没有这个东西,那就变成迷信了,所以说这个比外衣还要重要。尤其是佛教讲求,佛家常讲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最早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其次。我在新加坡住的时候,新加坡总统纳丹,他是印度教,他是印度人,有一天在一起吃饭,我们坐在一起,他也告诉我,他说我虽然是个印度教徒,我一生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第二次从他口里面听到的,我认为他很内行,这是确实的。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人性的教育,所以这个谦卑要从小去培养,学问愈是深就愈会谦卑,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他意气没有平和的时候;换句话说,他那个学问修养还不够,也就是说笃行的功夫不够。真正学术是一定变成自己的养分,我们讲精神的生活,变成精神生活的养分。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中国所讲的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之乐。孔子物质生活也很清贫,颜回是更苦了,他们一天到晚那么欢喜什么?精神生活太丰富。所以这个养分我们要能吸收到,吸收到就在谦卑。傲慢是烦恼,你看《论语》里头有句话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你有点骄慢的时候那就没有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时候,愈是有学术的人愈谦卑。你看孔子的谦卑,看释迦牟尼佛的谦卑,看圣母玛利亚的谦卑,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任何人,比自己地位低,贫贱之人都没有轻慢,都是那么样真诚的恭敬,他才能感动人。

  主持人:也许我们用个通俗的一句话来形容的话,师父刚才讲的话答案就更清楚了,就是我们常说「半桶水」,只有半桶水才在那哗啦哗啦的到处响,对不对?您刚刚所举的这几个例子,不管是大学问家、大宗教家、大事业家,即使是做政治事业的人,我们说真正的大政治家也都是很谦虚的,他从来不会每天摆出一付傲慢、骄傲,很慢侮的那种心态。所以最后一个问题请教您,也就说在您的心目中,我们现在回头去从孔子的身上,从孔子跟学生的互动的身上,去寻找师道是可行之路吗?

  净空老和尚:可行。教学,首先老师他要懂得师道、要懂得孝道,他本身能做到,他才能教别人,才能产生效果,我们在汤池的实验成功就靠这个。第二个,我们感谢汤池的人民,真正能配合,就是能够接受传统教育,这是太难得了。我们老师教了他,他们真做,你说头一个最明显的,夫妻不和,这个问题解决了,夫妻能够和睦相处了;父子不和、婆媳不和,这个关系很短的时间都能解决。社会有些不好的这些风气,像商业界卖假东西,抬高价钱,这个没有了,他良心发现,我们要以诚信待人。所以这社会风气就很明显改过来。

  主持人:所以我们说万变不离其宗,到最后所有社会的乱源的源头,其实都要回到一个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我们诚心诚意的去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今天非常谢谢净空和尚,师父为我们用一小时的时间,从他自己的受教育的过程里头,碰到的两位好老师,方东美教授、还有章嘉大师,一路谈下来,谈到了尊师重道的重要。非常谢谢师父,也谢谢你的收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