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与教育


 2022/10/13    下载DOC文档    

觉·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

第七章 宗教、民俗与教育   

  宗教与民俗是人类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蕴涵许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从中我们能发现人类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扰的线索,也能批到人类心智成长的答案。

  宗教与民俗是被忽略的教育素材,它已造成教育的缺憾。

  教育离不开文化,因此必须在文化素材中选择教材,教给孩子,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才能与文化环境配合,学习才会生动有趣,许多人文的智慧才得到传承,而过去的迷信也因为教育而得以消除。特别是宗教与民俗这方面,如果不透过教育予以澄清、解释和整理,它的原始涵义不但得不到彰显,而迷信的仪式反而风行流传。

  每一个孩子都离不开自己的文化环境,而文化中的宗教与民俗是他每天脱离不开的一环,如果不就这个主题加以解释、教导和澄清,无疑会丧失宝贵的教育素材,同时将引起教育与生活脱节的现象。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里,无论是生活适应、情感生活、情绪状况、思考方式等等,都源自文化的薰陶和约制。人若没有接受文化的薰陶,精神生活将会是空白或低劣。

  人类精神生活孕育了文化,而文化素材之不断累积,也加强了启发后代子孙心智成长的潜能。因此,文化是每个人精神生活的资源。没有接受文化的洗涤,便不可能提程式精神生活,孕育璀璨的智慧。西元一八OO年,有一位野孩子在法国的艾维隆森林里被发现。这个孩子已经十几岁了,是在一个未曾与人类触下的森森长大的。他被发现时,身子是体裸的,不会说话,似乎对温度和疼痛毫不在乎,也无法维持专注。他在食。虽然健康,但完全没有社会化。很明显的,一个人若非投身于文化刺激之中,他的心智就甚少开启成长,其精神生活就迟滞低劣。没有文化就没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文化是人类总体生活表现的集合。而文化的累积、整理和创造,则推动了文明的巨输。对于个人而言,心智成长和生活智慧,必然从文化中吸收菁华,化为生活的智慧和高妙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说,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或多或少都含藏著远古以来所累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正因为你的精神世界留存著古老的文化,如果一意想排除它,无异在斲丧自己的元神。

  文化之中影响个人最深最广的是宗教和民俗。因为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内涵可以深入每个人心灵的底层,而且很自然地影响人的思维、情感、抉择和判断。它是在生活中直接学习,从经验与意识中直接感染,较少知性的了解和认知。宗教与民俗对个人的影响根深柢固,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普遍久远的。因此,宗教与民俗可以透过解释和再创造,而丰富其内涵;但很难用另一种宗教或民俗来完全的代替。即使更换了一种新的信仰,其旧有的思维方式和情操观念之基本意识,仍然存续于生活之中。回顾过去每一种新的宗教和文明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一定会被中国化;而原有的宗教与民俗也在异质因素传入时,要重新阐释其内涵或廓而创造之。而是种阐释的与创造的过程都是教育功能所以致之。

一、宗教文化与教育

  文化就像一个染缸,宗教和民俗是其中的主要色料。只要你生长在某一文化里,就注定和它结下不解之缘。这个缘是一群人所共有的,它会不停地发挥影响力,塑造成员们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价值判断和情感生活等等。这种现象,套用佛学的用语就是“共业”。它是教育所不可忽略的文化素质。

  业力是不可思议的,共业的力量尤其大。每一个人的生活和际遇,几乎全部建立在对共业的适应上。譬如说,社会上普遍流行著功利的价值观念,个人也就不自觉的为了功利而全力以赴。一群人信仰一种宗教,那么宗教的禁忌就会严重的影响个人的生活适应和判断。宗教和民俗这些共业,就像一条大河一样,个人充其量只是这条大河中的一条鱼,你很难超越或摆脱它。因为文化正是鱼所生存的河水。

  宗教与民俗是人类生活和心理需要的反映。它蕴涵许多解答精神生活的智慧,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类心理生活脆弱和困扰的线索,也能找到人类心智成长的答案。宗教与民俗经过长期时间的承传,它的原义渐渐模糊或被淡忘了,只留下一个仪式或习俗的外壳,它空洞化了。此际如不适时给予解释,使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那么宗教和民俗的权威性会误导信仰者步向迷信;它会造成精神生活上的障碍,导致智慧与创造力的萎缩,它往往与原来的教义背道而驰。这种现象也正是心理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所担忧的。

  宗教与民俗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是传承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的有利工具。因此,所有的道德哲学和伦理学,若没有汇流入宗教与民俗,则其讨论的一切理论,只不过是知性的观念,不容易成为具体的道德智慧和行动。因此,学宗教和民俗失去了创造的力量,不能把原有的智慧解释到生活的层面予以活用时,它那传递生活伦理和智慧的功能也就随之消失。这群人便得不到宗教与民俗的雨露,他们的道德能力和生活智慧也空洞化了。

  目前我们的社会似乎正出现了迷信与道德空洞化的现象。不少人变得盲目、迷失和心理空虚;不少人变得狂暴、非理性和激越。至于生活的若闷,精神生活的失调,已经成为现代台湾地区人民的普遍现象。当人们聚集在大榕树下祈求明牌而跪拜时,我们不能不说它是迷信。另一个人在发生意外而流血倒地时,却拍手高光地说,它启示了明牌号码,我们只能说他已有了精神症状。

  台湾地区的迷信是严重的,神坛林立,处处都是祈求发财和贪婪的信众。至于在丧仪中举办脱衣秀,那就更脱离民俗的化理本质。我相信,这是台湾地区精神生活的危机。这是大家应共同警惕的。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宗教和民俗的诠释中去建立良好的精神生活,从而缔造善良的民风和道德观念。

  我深信在我们的宗教和民俗中,涵藏著丰富的精神生活宝藏。它应该被活泼地解释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以符合精神生活的需要。就拿佛教来说,学佛的旨趣就在于促进自我的醒觉。从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和实现生活之中,建构光明的人生;从净化贪婪,学习自我控制和慈悲行运之中,去展现福慧圆融的生活;从觉性、智慧和参悟中,证入大自在的精神生活,

  佛教的真正本义就是要人从有忧苦的此岸,经过修行而达到悦乐的彼岸。它帮助人们提高生活的适应能力,展现成功的人生,帮助人们契悟并证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希望。

  这样的佛教,不正是符合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吗?目前我们所最需要的正是现代的宗教。我相信天主教、基督教、乃至民间的拜拜,也都能将它的真、善、美加以解释,让它的教理能充分的显现,并与现代生活衔接起来,这样宗教才能发挥它济世救苦的功能。

  在我从事谘商与辅导的经验中,发现有许多人的宗教信仰建立在对物欲的贪婪上,而不是建立于对神的崇敬;建立在对神的贿赂态度,而不是建立在精神与情感的提升;建立在野心、不安和迷信之上,而非从宗教中得到安身立命的崇高情操。结果,当他们的神不能满足其私欲时,他们即刻对祂失望、怀疑祂,甚至背叛祂。

  其实,宗教生活中的神是与自己精神生活同步的情理世界。当一个人走入迷信的死胡衕时,其宗教情操也就破坏。当他以嗷嗷待哺不肯振作的心态,祈求神佛降下恩典时,他已经濒临于崩溃,或者说他已经有了精神症状。

  我深知学佛的本义就是充分的醒觉与生命的实现。当一个人能清楚的看清自己,了解生命,接纳自己时,也必然能了解生活,接纳别人,而过著悦乐自在的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生活态度,也是教育上所应重视的。

  其次,中国的儒家把天与伦理结合,重视实践伦理的智慧。我深信儒家的伦理正表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承担,期许自己在实践伦理规范中自我肯定。心理学者葛拉塞(W.Glasser )在研究报告中告诉我们,个人精神生活之所以发生困难,是由于他无法满足跟别人和谐相处与自我价值两种基本需要所致。因此,为了维护一个人精神生活之健全,伦理的智慧和道德承担,是每一个健康的人所需要的。我也深信,要想维护中国人心理健康和社会之详和,儒家的实践伦理是一种重要的线索。不过,儒家的伦理必须过一番解释,使它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才可能真正成为行为的动力,同时成为民俗的一部分。

  儒家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把伦理的智慧完全融入生活,化为民俗,影响久远。不过,近百年来,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它已失去原来的风貌,有些民俗只剩下一点仪式性的表征,实质意义已不受重视。

  其实,在中国人的民俗中,蕴涵著很有价值的智慧。就拿本省人的结婚而言,在结婚在当天,若把一对新人叫来说教一番,来个精神讲话,既不自然又有碍情面。然而,许多话虽然很难出口,但又不得不说。于是,创出一些仪式,透过象征式的语言,提示必要的生活伦理,要他们共同遵守。譬如说,新娘在上轿(或轿车)时不可以回头看,这是意谓著结婚后就必须独立生活,不能再依赖父母,一定要跟先生及其家人同甘共苦,才能建立幸福安乐的家庭。

  本省人结婚的民俗,显得非常细腻。当新娘从闰房走向轿车时,必须丢下扇子和手帕,它的意思是放下养尊处优的生活,意谓自己已成长到能承担艰难。这些生活提示如果由父母直接来说,是很难启齿的,所以用仪式来表达,不但自然,而且是在轻松的状况下进行。

  母亲在女儿结婚的那一天,总是会叮嘱:到了婆家,一进门要缓缓地跨过门槛,然后解释说,这表示要顺利和谐的进入新家,要过和气安详的生活;当然,男方也有一些仪式,这些仪式跟新郎“割断脐带做大人”是有关系的。

  宗教与民俗具有丰富的生活智慧,也许也用以表达的仪式或语言已经不合现代人的观念或生活方式。但是,只要能了解个中的本义,对现代人将产生莫大的启示。因此,对于我国文化中的伦理、宗教、民俗等等,做一个与现代生活称接的解释,是深具价值的,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的意识观念里,佛教的民俗和信仰是根深柢固的,但是佛学和禅理是深奥的,经典是艰涩难懂的。特别是佛法的义理,在寺庙生活的严格训练下,更显得与生活缺乏生动丰富的结合。结果佛教被一般信众扭曲为迷信,而致未能宏扬它的光明性。于是,有许多人在潜意识里,神往着儿时拜拜的宗教情怀,孺慕佛像的庄严和慈悲,但又认为它与现实生活脱节,而俳徊于需要它而又不信它的矛盾情结,而很无奈地得不到正信信仰的精神力量。相对的,也有许多人,他们不明就理,一头栽进迷信的死胡衕里,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启发,反而面临精神生活的溃败与困境。

  我觉得佛教的经典和教义中有许多精神生活的智慧,特别是中国禅的生活智慧;它的睿智和开阔的胸襟,恬淡和入世的大乘慈悲精神,在在是教育的好素材。因此,为了启发孩子的精神生活,应该把我们的宗教与民俗,作一清新的阐释,让它与现代生活结合,又能满足宗教信仰的需要,最终目标在于引导每一个人的善根,展现清醒的智慧,过成功的生活。

  我必须加以澄清:我们要介绍给孩子的是可以启发孩子生活智慧,培养明理熊度,增进身心成长的宗教与民俗,而不是一堆迷信而又障碍清醒思考的教条和宗教迷信。

二、认识佛学

  佛学最主要的旨趣在于启发个人的生活智慧。佛家把学佛的训练看做生活的一部分,它衔接佛教的信仰,满足宗教情怀的心理需要,又能独立于佛教之外,成为引导个人展现光明的一门学术。

  学佛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出家。父母亲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真正的出家是指一个人能从许多庸俗之务中解脱出来,不要被物欲的陷阱所诱,不要被成见、偏见和刻板印象所缚,不要被一切色相所障。当一个人能从这些陷阱中“出离”时,已做到出家的实质意义。这种出离的意识,可以使孩子更精选,更愿意去求真理,去展现生命之美。

  学佛更不是一般人所谓的隐遁和消极。佛教之所以被误认为消极是因为“空”的观念来的。所谓“四大皆空”,所谓“无余湼盘”所指的是要一个人把虚妄的欲念,不合理的抱负,强烈追求与占有的生活态度加以净化。人如能将虚荣、贪婪、坏的习气予以拼除(空掉它)自己的心智就能不断成长。如能以虚心(空)的态度去学习,收获也必然丰富。

  学佛者是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历练自己。无论在品德、专业、宗教的情操上,都在精进不懈中实现着,而他们的心中时时系念着佛。学佛者透过拜佛和修行来达到醒觉、智慧和精神生活的圆满。在拜佛的宗教情操中,使自己得到依靠,有了光明的指引,有了心灵安定和护佑的力量;在努力修行之中,自己的心智坚强起来,有著丰足自在的情怀和宁静的创意。

  学佛者在拜佛和修持中,提升了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开朗的心胸,孕育恬淡和活泼的处世态度。他们的志业得到伸展,他们的人生显得富足,他们的精神生活觉得自在有意义,感受到与佛同在,但自己却正展露着佛性的光明。

  学佛的人最起码的事就是皈依。这表示一个人愿意接受佛陀的教化,也表示自己学佛的起点行为,就像报名入学和办理注册一样,有一个开始的仪式,并让你认识学佛是什么。人总是有个起点行为才会真正行动起来,有个起码的认识,意愿才渐渐强大起来,所以皈依是最起码的要事。

  皈依要找一位出家的法师,当然要找一位解行(解义和修行)圆融的出家人,由他为你举行皈依的仪式。一般人都说“我皈依了某某法师”,事实上,真正皈依的是“三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又称为“三皈依”,其旨义如次:

  ·皈依佛,雨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的本义就是皈依觉,只有能自我醒觉,心智清醒,从种种障碍中解脱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奉行佛的教化的实践者。佛学的本义就是觉。觉的最起码涵义包括: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

  2、了解别人,接纳别人,宽容别人。

  3、明白事理,承担是非,事事无碍。

  4、落实生活,放下妄念,精选圆满。

  一个充分醒觉的人,一定能在理智和感情上得到平衡圆融,同样也能在智慧与幸福上福慧兼得,所以说皈依佛,两足尊。

  其次是皈依法,旨在皈依佛陀的教化、实践经教上的法门,使自己成为清醒、安定、有智慧的觉者。一个人最忌讳的事是被物欲所蒙蔽,被色相的引诱所牵动,那就会误入歧途,迷失堕落。皈依佛法就是实践佛法,透过这项修行,学佛者解脱了种种烦恼和障碍,特别是使自己的心识从贪婪和执着的占有心态,转变为活泼和实现者的心态。这项转变,使心灵有了自由,使潜能得以发挥,使活力得以展现,使事业有所成就,所以叫离欲尊,是因离欲和实践佛法而使自己尊贵起来。皈依法就是要实践六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你努力实践六种修行,就可以从失败的此岸到成功圆满的彼岸,从无知的此岸到有智慧的彼岸,从烦恼的此岸到悦乐自在的彼岸。这六波罗蜜是:

  ·布施:这是实现自己,服务社会和爱护有情众生的慈悲。

  ·忍辱:能宽容别人,不受种种恶言、激动和诱惑所牵动。

  ·持戒:遵守生活格律,培养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精进:要有光明的态度、积极的思想和努力实践的勇气。

  ·禅定:平静和安定的生活态度,并从静虑中培养性情。

  ·智慧:在待人处世上有了事事无碍的创意,在心灵上处处自在的襟怀。

  其三是皈依僧。僧是净的意思,只有透过净化意识,才能使自己福慧增长。学佛者透过净的训练,培养出单纯的心智,这使人能专心弘毅,水滴石穿,透过净的行持,也能培养悦乐的情怀和深远的睿容。此外,皈依僧也表示著接受出家僧人的指导,接受他的教法,从而努力修行,见性成佛,悟入法界。

  学佛除了三皈依之外,要学习戒、定、慧三门基本功课,一般称为“三学”。戒学的主要意义是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它帮助一个人不隐于紊乱,就像种下树苗,需要打下木椿来帮助其向上成长一样。当人的心智茁壮,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时,就是戒而无戒的心灵完全开悟自由的阶段。定学是指禅定的功夫;禅是指不被外境的色相所引诱或欺蒙,定是指心理不尤乱烦恼;这是培养正确思考和心理健康的最佳训练。慧学是智慧的开展,这是透过空的训练来的;虚心是空,所以才能落实所学;放下执著和刻板观念是空,所以能有真知卓见;排除对人的成见与偏见是空,所以才有大慈大悲的悦乐襟怀。慧学的本质是“真空妙有”;是“离一切相,即一切相”的创造活动。

  学佛可以提高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愉悦的性情,实现成功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睁开法眼,看出生命的究竟,契悟并证入佛的精神世界,看出生命的永恒和光明性。

  学佛使一个人得到宗教情操和心灵的满足,同时也启发了自己,解脱心智上的困境和障碍;展现悦乐丰足的生活。反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是一种启发,同时也与现代文明不相抵触。

 

三、禅与现代生活

  我们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价值观念的元而纷歧,意识型态感性而多欲。再加上讲究高效率、高成长的及高竞争的工商业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的人都脱离不了沉重的精神压力。紧张、苦闷、忧郁和烦躁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性格。为了改善精神生活,纾解精神压力,调整健康的身心,许多人对禅抱著深切的期望,希望透过禅的洗涤,让自己半添几分自在,涵冶些许达观的襟怀。

  于是,学禅的风气渐渐普及起为,除了禅寺里加开了许多短期禅坐和讲习之外,许多坐禅为宗旨的首场应运而生。而现代禅主课程,也成为熟门的宠儿。不少企业机构,为了帮助员工提升精神生活,促进个人潜能的发展,以提高生产力,也纷纷举办禅学讲习、禅坐训练。企业界所谓禅式管理也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学校的老师,也开始重视禅与辅导的关系,希望透过禅的智慧与机趣来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此外,心理辅导和谘商方面,也想借助禅的历程,帮助人们建立开朗悦乐的新生,从而有了辅导学本土化的更具体构想。

  禅是否真能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所助益呢?依我从事教育、谘商与辅导的观察和体认,答案是可以肯定的。特别是对于生活的调适、消除紧张和压力,寻求充分的自我实现上,具有相当的助益。至于促进个人的充分醒觉,体悟生命之究竟意义,那又是另一个高层次范畴。不过,学禅的人口中,有些人学得很受用,有些人不受用,这也是事实。依我的观察,学禅是否受用,关键就在于自己是否具有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学禅最需认清禅的本质在引导一个人许多虚妄中解脱出来,去展现真实的生活。如果把学禅视为一种依赖,或藉以逃避现实的生活,终究不能提升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和智慧,不能好好做自己的主人,那就不易受用了。

  禅不是知性的认知所能理会的,不是逻辑和意识认知所能把握的。它既非感受与知觉,也非知识与认知。这是一种开悟或解脱,是要你从许多知识、成见、偏见和自我防卫体系中解放出来,让自己的智慧发挥功能,得到完全的自由。它使你既不被各利色相所引诱,也不被苍茫的空虚和消极所困,而活出真正的自己。你是健康的、恬淡的、自由的、实现的和悦乐的。

  禅不在于使你由贫致富,但确实令你看到生活的展现与健康的态度。它无你的辉煌腾达,却能教你活在平等自在的如来。它更不能令你长生不老,免除病苦,但却能教你如何承担,并看出生命的终极意义。因此,学禅的人必须把握禅的本质,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实践性层面,才会真正的受用。

  (一)实践生活的格律

  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生活格律;要想自己健康就必须注意生活的规律,节制自己的饮食;要想事业成功,就得培养好的工作习惯,建立运作的制度;要想精神生活振作愉快,一定要从伦理的实践中,培养光明心志和清醒的回应能力。生活没有格律的人不免为所欲为,陷自己于靡乱。能履行起码的格律者,必然能自我控制,可进可守。佛性与烦恼是并存的,没有格律,烦恼拂之不去,佛性不得彰显。理性、情性和欲性是同时存在的,没有格律,理性和情性都会变成欲性的从属。

  因此,学禅的人一定要先建立并恪守生活的格律。有些格律是学禅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例如培养慈悲心(戒杀)、涵养恬淡的态度(戒盗)、建立良好的夫妇伦常(戒YIN)、注意自己的语言(戒妄语)、不寻找自我麻烦(戒酗酒和毒品)、深沉的忍耐(忍辱)、积极光明的思想(精进)、乐于帮助别人(布施)等等。另一部分的格律,是依据自己的需要而立的,比如说为了健康,必须恪守定量的食物;为了吸收新知,每天抽出三十分钟读书等。为了子女教育的需要,建立家人聊天切磋的好习惯。共同的格律和个别的格律同等的重要。

  现代人由于不重视生活格律,所以伦常破坏,社会脱序。不能坚守生活格律的人,会变得脆弱,失去原则;容易被物欲引诱,堕落而无以自拔。在精神生活方面,也会显得欲振乏之。总之,学禅必须从生活格律开始,唯有透过生活格律才能使心情安定,从而有著清醒的思考和悦乐成功的人生。学禅如果不先恪守生活格律,是不会成功的。

  (二)回归生活的情趣

  现代人有一种共同的习性,那就是不停的向外追求。对于名利贪多务得,把占有和囤积视为成功生活的准则。结果,将自己的生活变成追求物欲的手段。到关来,追求的越多,生活就越遭到干扰和贬抑。现代生活的通病是物质丰富了,但精神方面则显得赤贫、空虚和苦闷,贪婪得越深,自己也就相对被折腾得越严重。

  人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过一个快乐幸福的生活,但现代人的意识观念里,却牢牢地萦系在工作的效率,生产的成长,所得的提高,财富的累积,权力的扩张等等,而无视于生活的幸福,甚至有否定生活本身的现象。这种为了贪婪而把生活变成手段的生活方式,正是佛学上所谓的“倒悬”,也就是生活倒错的意思。

  现代人拚命的工作,却忘了休闲。竭力的争夺,却忘了家庭生活和子女的教导。不停的豪取,却忘了道义和社会责任。一味的增产,却忘了环境的污染,得明显的,现代人在急功近利的引诱下,已生活在倒悬析困局中。

  禅的训练和启发,无非要自己从目前的困局中醒悟过来,从物欲和贪婪中解脱出来,从狭隘的生活意识中解放出来。这时,自己的法眼张开了,智慧流泻出来了,就会领悟道生活本身才是目的。你无需囤积,无需夺权,而真正重要的生命的展现。你无需一路去追赶,而是要在这生命之旅中,看出旅途的实在、美和悦乐。这也就是说,你必须作你生活的主人,而不要作物欲的奴隶,这一念的觉醒,触动了你整个生活的改观。

  (三)流露活泼的性情

  学禅的第三个重点是要你打破执著。其中最重要的行门就是破四相。第一要打破“我相”,要从自我中心和刻板的狭隘私见中超脱出来。能摆脱维护面子和追求虚荣,就不至于为了虚伪的尊严而弄得疲惫不堪;能从私见中破茧而出,就可以扫除思想的障碍,凡事看得清楚。第二是要打破“人相”,要放下自己对别人的成见、偏见和刻板的印象,这样才能和别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和谐;损弃前嫌,心平气和的待人。无论是家居也好,做事也好,都能融洽,人和事成。第二是要打破“众生相”,要克服贪婪,培养恬淡,克制坏脾气,涵冶宽容冷静;消除固执的习气,培养开阔的心胸和接纳别人指正的度量,能如此,自己的情绪和理性才能得伸展,这是成功人生的要件。第四是破除依赖和被保护的“寿者相”,在生活态度上,克服不安和惧怕,培养开朗进取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使一个人有活力,懂得随遇而安。

  每一个人都有一股潜能,它往往被四相压抑,却不自知。学禅就是要你从四相中超脱出来,让你的潜能展现出来,化作能力、德行和知识经验,表现在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人生。破四相不但能带给人智慧、悦乐的性情,同时还带丰富的福报。

  (四)开展清新的智慧

  学禅一定要接触到开悟。没有悟就没有智慧,没有新的验证和成长。悟是指自己能从生活中看出意义,能在烦恼中勘破系缚而得自由,在精神上发展主动的光明性。因此,悟即是看出希望来。人若能在失败中看出希望,就能很快恢复豪气。若能在落魂中看出希望,很快就能消除痛苦,重振锐劲。人一旦发现希望,即能化消极为积极,转悲观为乐观。因此,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开悟,它是自性中自然流露的智慧。人若不能开悟,就注定要痛、堕落和失败,甚至疯狂。

  悟是从禅定的功夫中发展出来的智慧活动。因此,必须透过坐禅的训练来发挥本身的慧性。在坐禅的身心训练中可以达到:(一)使自己清醒,从而孕育了好的同情心和同理性,提高待人处世的能力;(二)心胸开阔,能接纳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意见,并且易于把它转识成智,化为创意;(三)它帮助人实现自己的人生。这三种功能都是开悟的条件,因此学禅一定要从坐禅入手。是后把坐禅的定功,迁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那才是真禅定。

  有禅定能力才是生活的主人,否则色欲现前,就会随波逐流,成为物的奴隶,那时烦恼必然滋生。因此,生活在现代多欲和纷扰的社会里,禅定是大家所应该学习的重要课题。

  此外,在平时的参禅与禅定之中,对生命的究竟意义,也会豁然开悟,从狭隘的自我意识牢笼中超脱出来,接触到与宇宙本体合一的自在感。禅者在彻悟时,把有限的生命提升到永恒的精神世界。那时,自己与未可知的过去和未来,融合为一生命的大河,它既是过去的,现在的,也是未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著丰富的体认和肯定。

  现代人的烦恼是深重的;我们的社会里,怨偶和离婚率逐年增加,心理不健康而需要医疗照顾的人口高达千分之三,自杀已成为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位,至于焦虑、不快乐、空虚的人口则占更大比例。而整个社会呈现著争权夺利,暴力色情的泛滥,青少年吸毒的彷徨。我们该是觉醒的时候;如果我们还继续过贪婪的生活,就注定要继续接受折磨。如果我们能聆听从禅的世界中捎来的智慧讯息,我们就不再迷失,若厄就能得到纾解。

  于是我建议,现代人要接纳禅的教导;透过它的洗涤,我们才更有能力把科技用来增进福址;透过禅的启发与实践,会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悦乐。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