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三、总结大手印三要


 2022/6/3    下载DOC文档    

三、总结大手印三要

    三要者:知自心相,依妄念缘境、念之随起,而观察自心本相,认知法身自性(这是见)。”

    三要者,即见、定、行三要也。这段话是讲“见”。

    知自心相,即知道自己的真心相貌。真心有没有相貌?真心无相,叫做空性。所谓知自心相,就是了知“我、人、众生、寿者”等概念根本就没有,一切都了不可得,荡然无住,万法皆空。同时还要知道真心是妙用无边的,妄念与烦恼都是它所起的妙用。

    依“妄念缘境、念之随起”而观察自心本相。妄念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缘境而起。妄念是随着外境而起现的,这就是妄念的缘起。依照妄念的缘起来观察自心本相。妄念是因境界而有的,假如光有境界,没有真心,妄念也起不来。比如,境界是风,真心是水,妄念是波浪。若没有水,光有风,也起不了波浪。缘境而起的妄念是因为有真心才能起,所以根据妄念的缘起能够观察到自心本相。就象见波浪即是见到水一样,从而“认知法身自相”。我们的真心——法身本来是无相的,但是,境界一来,真心缘境界就会起现妄念。通过起妄念,可以反证真心,可以认知法身无相的自相。光有眼球,是不能看见东西的。由于本性的妙用,借眼球这个工具生起视觉,才能看见东西。如果这无相的法身不生起视觉,那就视而不见了。生病了,脚很痛,哎呀!痛死人了!这也是真心的妙用,无相的法身通过神经系统这个工具生起触觉,才能觉得疼痛。要不然,你怎么知道脚有毛病。若无真心,既不会感觉到痛,也不会喊痛。通过妄念的缘起,从而认识真心的,这就叫“见”。恒河大手印反复反复地讲这个大手印见。我也在这里反反复复地解释,诸位要是还不知道,那就不行了。其实并不是听不懂、不知道,而是还有疑在。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一实相印”啊!诸位不要再怀疑了。

    融妄念为法身妙用,熟识法身。(这是定)”

    我们讲的“定”,并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那怎么样“定”呢?就这样定——“融妄念为法身妙用,熟识法身”。把这妄念和法身妙用融为一体,法身妙用就是妄念,妄念就是法身妙用,无二无别。仍以波浪和水为喻,不仅波浪息下来完全是水,即使波浪不息下来也完全是水。为什么一开始要讲波浪息下来呢?因为那样有个“静”在,容易认取。认取之后,还要打掉这个静相,才算了手。众生着相惯了,认识有相的心路走熟了,体认无相的心路还很生疏。这就须要一个“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的过程,佛教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这种过程。大手印最直捷,直指“融妄念为法身妙用”。你若能直下承当,那就是“一念越三祇”,就直下“熟识法身”了,这才真是无出无入的大定。这时候你就不怕妄念了,妄念尽管起好了,这都是法身的妙用,只要不理不睬,不住境、不执着,时时处处这样观照,慢慢就熟识法身了。你可能会说:“咦!你怎么还是讲修行过程?这样观照并不是直捷熟识法身啊。”对!那是因为你没有直下承当,我不得不这样说。你若真的承当不疑,还观什么照啊?!诸位承当此事大须仔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心里最清楚。若不能承当不疑,还是要在行住坐卧中时时刻刻观照。说话是妙用,做工作也是妙用,事事都这样看,熟透了就只认法身、不认外境了,那就叫证成大道,那时连观照也不要了。

    于念灭上,坚固而定,念无连续,法身之见不忘。(这是行)”

    这段文字前、后两句话,是讲“行”的。恒河大手印的行法,在在未离妙明真心,是最上乘的行法。若从粗浅的层次理解,很可能领会错。我们试从两个层次分析这段话。

    第一层:“于念灭上,坚固而定。”于念灭上,就是在一念断处,在妄念停歇的时候。坚固而定,就是心不动摇,安然入定。“念无连续,法身之见不忘。”念无连续,就是一念不生,是“止”;法身之见不忘,就是了了分明,是“观”。你一定能听得出来,这样解释是在讲打坐入定的功夫、止观的功夫。我们讲恒河大手印已经讲得不少了,你一定会说:“这好象不是恒河大手印所主张的行法,但这段话不就是这样讲的么?”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这是粗粗地理解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这段话的表层意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现在我们再深入一层,深入内涵,解释这段话。

    第二层:“于念灭上,坚固而定”,并非一念不生谓之念灭。因为“妄念与烦恼,皆法身本觉智慧相”,若能一念回光,认取法身,则妄念已不再是妄念。认法身不认妄念,就是“念灭”。于念灭上,坚固而定,就是在“认法身不认妄念”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坚定、牢固地认取法身,此即是无出无入的大定。“念无连续,法身之见不忘”,若忘记了“妄念与烦恼,皆法身本觉智慧相”,则妄念又是妄念了,即是念有连续,忘失了法身。若时时处处警觉,坚固地认取法身,则当念便是无念,就是念无连续,法身之见不忘。前句讲的是“念灭”——认取法身,即见宗、明心见性。若能“坚固而定”,则一劳永逸矣。若未得坚固,则有后句。后句便是绵密保任的观照之行法。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应,是指应事、应物、应万机。人来客往,还是要顺应,难免要起心动念,但这是本性的妙用,只要不住着,不跟念跑就是了。正起念时,也不见有念可起,这叫坚固而定。并不是一个念头不起,死在那里不动。我们利用妄念,待人接物,处理日常事情,并不是跟着妄念跑。我们的真心仍然是不住不随,不动不摇。念无连续,就是不要让妄念连续不断,攀缘不息。由张三联想到李四,由李四联想赵五,由赵五联想到王六……妄念纷飞不停息,那就坏了。此时要凛然一觉,不去睬它,妄念就被斩断了。昨天有人问我参禅的问题,他说他喜欢参禅,参究“念佛是谁?”,但总是提不起疑情。我对他说:参禅就要提起疑情,提不起疑情就糟糕了。要么换个方法,念头来了,你就问它从何而来,并不是理睬念头,而是穷追它的起处。念头息下去时,你就问它到什么地方去,并不是留住念头,而是看着它的灭处。如猫捕鼠,猫伏在老鼠洞口,老鼠刚一冒头,猫立即扑上去。老鼠喻妄念,你时时警觉如猫,妄念一露头,立即追究它的来处。妄念息下,你就看着它的灭处。这就是参禅法门,目的也是使“念无连续”。这样久久用功,念有连续由熟变生,念无连续由生变熟。功夫成熟,触机遇缘,能看之心、所看之念于一刹那化于无形,“嚯”地一声,能所双亡,根尘脱落,那你就证成大道了。

    所谓“法身之见不忘”,这仍然是在作功夫,时时处处警觉,不要忘记法身。这是“见、定、行”之行,还在修行的位置上。顿证大道之际,法身之见也不可得。从前有和尚善讲《维摩诘所说经》,洞山禅师问他:“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唤作什么语?”他答:“赞法身语。”洞山禅师说:“唤作法身,早是赞了也。”把它叫做法身,就早已赞颂过它了,再说个“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的赞词,更是头上安头,多此一举。这是到家人语。洞山禅师平时总是教导学人“行鸟道”,鸟道,就是狭路、羊肠小道。僧问洞山:“师寻常教学人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洞山禅师答:“不逢一人。”大道,车水马龙,人多得很,行大道比喻杂念丛生、妄念纷飞。鸟道,狭僻小径,常无人行,行鸟道比喻心若止水、一念不生。僧又问:“如何行?”洞山说:“直须足下无私去。”行鸟道指的是心路历程,足下无私是指心地无私,心地无私天地宽。为什么会妄念纷飞、执着不舍呢?皆因一己之私利而起。若心地无私,觅妄念了不可得矣。这僧又问:“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洞山反问:“??黎因甚颠倒?”这僧说:“甚么处是学人颠倒?”洞山禅师说:“若不是颠倒,因甚么却认奴做郎?”本来面目是主人,行鸟道是修行方法,只是妙用、是仆人,不是主人。若把“行鸟道”看成本来面目,这是唤奴作郎,岂不是颠倒么!这僧又问:“如何是本来面目?”洞山禅师说:“不行鸟道。”若说到本来面目上,连鸟道也不要行了。所以说,“于念灭上,坚固而定,念无连续,法身之见不忘”,只是行法。确切说来,这句话是不究竟的,还不是本来面目,还是在“行鸟道”,尚在途中。待功夫做熟了,“嚯”地一声打开本来,法身之见也不可得,就“不行鸟道”了,也根本不曾行什么鸟道。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