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止净居士: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一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第一 △今初叙意。明作颂之缘起,为全篇总冒。分四段。初颂大士悲智双修。次颂大士以古佛应世,故名震十方。三颂大悲救苦为急,故娑婆缘重。四据经正讹,令起正信,为作颂之缘起。 (一)尝闻诸佛无身,而般若实为其母。菩提非树,而大悲自发其芽。(二)故法身解脱,非智慧不得圆融。本智万行,惟慈悲始能和会。(三)是以自他不二,明极即是如来。因果交参,行深实惟菩萨。(李长者注华严,谓观音表悲,自在表智。且悲智二字,总该一切佛法理事各门,故以冠首。) [一]华严经光明觉品。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云何诸如来,而得有其身。又弥勒告善财云,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 六祖偈。菩提本无树。 普贤行愿品。因于大悲,生菩提心。 [二]法身,解脱,般若,如圆△三点,谓之三德圆融。(△,梵字,音伊,表三德圆融。) 华严以文殊表根本智,普贤表差别行,观音表慈悲心。寄位第七回向。此十向乃从十住十行,而和融慈悲愿力,遍兴大利故也。 [三]自觉觉他觉满,故名佛。 入法界品。离自他见,知从缘起故。 合论。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楞严经。明极即如来。又观世音如来,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明因果相成,体用相彻也。 心经。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一)然而地入现前,犹惭四摄。位居不动,尚待三加。(二)岂非出缠之智障易生。入俗之愿王难见乎。(三)惟大士寻声救苦,寄号观音。断惑证真,得名自在。(四)称为拈索,实遇无空过之辞。号作应声,有感而遂通之义。(五)本正法明而作佛,原为释迦之师。具千光眼而度生,又作弥陀之辅。(此因出悲智二名,顺点出其他各名,俾世俗得知其远本。)(六)愿深无量,与毗卢同称丈夫。德举一毛,虽普贤莫知边际。(七)故刹那称念,等百千亿兆之如来。偶尔受持,胜六二河沙之菩萨。(八)信乎名号尊贵,难可得闻。梵释天人,皆应生敬也。(此从大悲经,言菩萨以至天龙,皆应恭敬,引起娑婆缘重。) [一]华严六地,名现前地。 合论。六地已前,于四摄中,未得自在。 八地名不动地,有三加七劝文。三加者,一诸佛现身,二与智,三赞叹摩顶。又经云,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即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二]智障,谓净障。六地菩萨,有染净二业未亡,故入缠不能自在。 普贤行愿品。有十大愿王。 十定品。诸菩萨于普贤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见。悉于众会,周遍观察,而竟不睹,亦不见其所坐之座。 [三]华严合论。观世音,梵云光世音。以慈悲光照世间,闻苦便救。观自在者,明观照成出世般若义。 [四]大悲咒经。观世音,亦名拈索。拈索,即羂索之义。猎人以此取兽,兽不得脱。以喻大士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也。又往生论。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天地本起经。应声菩萨,即观世音。 周易系辞传。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五]大悲咒经。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又观音三昧经。是观世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吾为弟子也。 大悲咒经。观世音,亦名千光眼。 [六]大教王经。五丈夫同曼殊愿,即今五佛。一毗卢遮那佛,二阿閦佛,三宝生佛,四观自在王佛,五不空成就佛。 庄严宝王经。佛说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及住种种三昧,身诸毛孔希有功德,普贤菩萨行十二年,不得边际。 [七]十一面咒经。若有称念百千俱胝那庾多诸佛名号,复有暂时于我名号,至心称念。彼二功德,平等平等。 法华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 [八]十一面咒经。我由此咒,名号尊贵,难可得闻。 大悲咒经。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现作菩萨。汝等诸菩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一切人天,常须供养。 (一)惟是华藏无尽,娑婆之苦集偏多。极乐易生,菩萨之慈哀尤切。(二)故尘刹现身,而此号施无畏者。莲邦补处,更来兹摄念佛人。(三)为世间作眼目,曾昭皎日之光。唯海上多圣贤,乃属白华之寄。(四)盖以众生业重,一子情殷也。 [一]华严经。明华藏世界种,上下共二十重。最下重,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每上一重,增一刹尘世界。至最上重,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娑婆在十三重之中心。 娑婆,此云堪忍。谓众生有贪瞋等烦恼,而能忍受生死苦果也。又云杂会。谓三恶五趣,夹杂聚会也。 [二]法华经。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又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无量寿经。观世音,大势至,现居此界,作大饶益,摄念佛人,生彼佛国。 [三]天地本起经。劫初时天下无光,弥陀佛击犍椎集众,谓过此八十恒河沙土,有忍土,失于光明,谁建功德。应声菩萨,与吉祥菩萨,共议为世作眼目。应声作日,吉祥作月。 华严经。鞞瑟胝罗居士颂云,海上有山多圣贤。 补怛洛迦,此云小白华,以山多此华故。又云海岛,以在大海之中故。乃观世音菩萨应化之地,即今之普陀山也。 (四)占察业报经。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多。 华严十向品。菩萨等观一切众生,犹如一子。 (一)庸是珍宝舍身,王臣供奉。香花稽首,妇孺归依。(二)致崇祀者,五百身而有余。纪感应者,千万言而不足。(三)但文人记载,善籍原多。而野史流传,讹言亦众。(四)或称舍身之王女,或谓服气之神仙。(五)或疑帝释之臣僚,或误面然之形像。虽传述不失于尊崇,而名位实邻于诬谤。爰据契经,广陈本迹。欲令善信,共结法缘。 (此从缘重,致多讹传,特据经作颂,俾得正信。) [一]楞严经。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二]傅大士碑。观音有五百身,在阎浮提,示同凡品,教化众生。见停水经。 [四]俗传大士为妙庄王第三女,名妙善。舍手眼愈父恶疾,乃现千手眼像。编年通论。载此为天神为南山道宣律师所说。又汝州志。载楚庄王第三女,曰妙善。王病笃,医云,必得亲人手眼,方可瘳。公主遂割手眼,救父得痊,公主亦坐化。医云,此大悲菩萨也,言讫不见。庄王即封公主为大悲菩萨,建寺香山,塑千手眼像。或曰,庄王命塑全手全眼,宦者误为千手千眼。案天神所告,或劫前事,但感通录不载。至汝州志所说,则讹谬无疑。 纪史通鉴。载周宣王时,长桑公谓老君曰,我至南海,闻洛迦岩潮音洞,有一女真,称慈航大士,彼教我饮甘露水法。又载羡门子曰,始皇北去,予入南海,访慈航大士,彼出九节菖蒲,教我种食。又神仙鉴。载安期生见大士,请甘露方,大士赠之。此皆金丹教门,攀佛法以增声价而惑世人,决不可信。更有醒梦道人心经真解,扳佛语作魔言,尤为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急宜焚毁,以消彼愆。 [五]海南一勺。载四川保宁府祈雨坛,显化降笔文。有南海观音,俯伏金阙,叩奏玉帝等语。直以菩萨为玉帝之臣属。不知世俗尊称之玉帝,即佛经之帝释,乃是忉利天王。居其上者,欲界尚有四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而均在三界轮回之列。以望菩萨地位,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可受久成佛道,示居菩萨之观音礼敬。须知此文,乃灵鬼假冒也。 世俗斋醮,每作面然大士像,此本于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固非讹误。惟作像必右耳垂环,右足现女裤,谓大士能数十变化,而不能变此。鄙俚可哂。 △二正颂,分二。初颂往劫本迹,以显道大德宏。二颂此方感应,以显悲深愿重。 △今初颂往劫本迹,以显道大德宏。内分二大段。首修证。次应化。 修证门复分二段。首发心,颂受记经之往昔因缘。次证圣,颂楞严经之圆通章。 应化门复分二段。首释迦佛前应化,颂悲华经发心受记。次佐释迦佛应化,内分六小段。一教悲,颂华严经善财二十七参章。二教智,颂心经。三神咒,颂十一面咒经,消伏毒害咒经,不空羂索经,大悲咒经,并其他各咒经。四受记,颂受记经。五观想,颂观经之华座观,及观大士身相文。六礼敬持名,颂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圆通章之十四无畏,并观经之接引文。 (一)夫学者欲求作佛。首重发心。(二)不修广大之因。岂获真常之果。(三)菩提一发靡涯。福德乃能无量。(四)故华藏大众,屡叹其难。净土往生,又言其易。(五)欲求大士之发心。乃溯空王之往劫。(以下颂受记经之往昔因缘,说大士初发菩提心事。共二段) [一]六祖坛经。五祖问求何物,曰惟求作佛。 华严发心功德品。欲知一切诸佛法,宜应速发菩提心。此心功德中最胜,必得如来无碍智。 [二]发心功德品。发心无碍无齐限,欲求其量不可得。又云,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 [三]发心功德品。帝释问发心功德几何,法慧菩萨言,难说难知,难思惟,难度量。 [四]华严入法界品。文殊告善财言,若有众生,能发菩提心,是事甚难。又德云言,汝已能发菩提心,复能请问诸菩萨行,如是之事,难中之难。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以发菩提心为正因,故曰易往而无人。 [五]溯者,逆流而上也。空王劫者,极言其久远之词。以大士发心,非佛莫知故也。 粤有刹名德聚。佛号金光。有威德之明王。闻如来之法印。在园观中,入于三昧。见莲华内,化生二童。证一切之法空。为三际之坐断。名无真实。说是假施。偶呈宝意之名。同礼金师之佛。问香华之供养,福德谁多。知尘刹之庄严,菩提最胜。于龙天中。作师子吼。发四弘誓,叹本际之难知。为一众生,许历劫而行道。断除五结,拔身火宅之中。超过二乘,不宿草庵之内。愿于万亿之劫,济度众生。摄取清净之行,庄严佛土。此大士初发菩提,于众生最为勇猛时也。 观音势至受记经。佛言,乃往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号金光师子游戏。有王名威德,闻佛说无量法印,于其园观,入于三昧。左右有二莲华,从地涌出,有二童子,化生其中。王问名号。右面童子偈曰,一切诸法空,云何问名字,过去法已灭,当来法未生,现在法不住,仁者问谁名。左面童子偈曰,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欲求真实名,未曾所见闻。说名字语言,皆是假施设,我名为宝意,彼名为宝上。说偈已,与王俱诣佛所,头面礼足,同声问佛。云何为供养,无上两足尊,华香众伎乐,衣服药卧具,如是等供养,云何为最胜。佛以偈答,设满恒沙刹,珍宝庄严具,奉献于如来。不如以慈心,回向于菩提,是福为最胜。童复说偈,诸天龙鬼神,听我师子吼,今于如来前,弘誓发菩提。生死无量劫,本际不可知,为一众生故,尔数劫行道。我若从今始,起于贪欲心,瞋痴悭嫉等,是则欺世尊。不起声闻心,亦不求缘觉,当于万亿劫,大悲度众生。如今日佛土,清净妙庄严,令我得道时,超逾亿百千。二童子,观音势至是也。于彼佛所,初发菩提心。又云,此大士先供养佛,种诸善根,不可称计。虽未发心,而以不可思议庄严,于诸众生最为勇猛。 又宋施护译云,二童子者,一名宝严,今观自在是。一名宝上,今大势至是。 四弘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五结,即贪恚慢嫉悭。 火宅,喻三界轮回诸苦。 华严经。七地菩萨,大悲力故,超过二乘地。 二乘,谓之止宿草庵。 无量寿经。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一)然而众生本来成佛,无非约理之谈。菩萨发心度人,岂竟不劳而获。(二)性德虽具,非修德无以全彰,自觉已圆,而觉他乃能双满。(三)惟是归元无二,何为方便之门。圣性皆通,孰是涅槃之路。(以下颂楞严经之圆通章 共八段) [一]圆觉经。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疏谓,本即本觉,是天台之理即佛。 楞严经。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二]起信论。真如之法,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 楞严经。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三]楞严经。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又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一)大士于是知以生灭心,不足为因地心也,故拣除意识。无分别智,乃合乎本地觉也,故圆照耳门。(二)盖十方击鼓,彰闻性之圆融。三次撞钟,证法位之常住。(三)纵使梦中颠倒,偶迷舂捣之音。定知觉出思惟,固匪身心能及。(颂大士初选耳根,得圆通常三真实。) [一]本经。汝等若欲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正脉疏谓,此经要义,决定不用识心,以其与大定为生怨家,决定认取根性,以根性即是真心,即自性本定也。 生灭心,即意识。无分别智,即根性。 又经云,我从耳门圆照三昧。 [二]经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又敕罗睺罗击钟,问闻不,大众言闻。及钟声歇,问闻不,众言不闻。击三次,问有声不,众言有声。及声销,问今有声不,答言无声。佛告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 又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法华经。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三]经云,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又云,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爰有如来。名同菩萨。教以闻熏。入于禅定。 本经。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禅定,即三摩地,亦云三昧。此翻正受,亦云正定。 本经。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一]经云,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又云,旋流获无妄。 又云,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二]永明定慧歌。一念回光正智开。 本经。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又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二尘,即动静二尘。 博山警语。做工夫最怕耽著静境,使人困于枯寂,堕于无知。要不执静境始得。 然根尘两种,同为镜上之痕。相见双亡,始入人空之位。此大士证我空真如,见思惑尽时也。 本经。于是渐增,闻所闻尽。 永嘉证道歌。心是根,法是尘,两种同为镜上痕。但永嘉所谓根,指下文之觉,所谓尘,指下文之空。与此经根指闻,尘指所闻不同。只借用其辞耳。根是见分,尘是相分。经云,根结若除,尘相自灭,故云双亡。 又经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疏谓,此当见思惑尽,证我空真如。 (一)但龟毛兔角,事障易除。水月镜花,理魔难遣。(二)不加拶入之功。难免功勋之堕。非幻成幻,佛亦是尘。远离复离,空尤当殒。此大士成法解脱之时,而始尽尘沙之惑也。 本经。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一]永嘉禅宗集。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假缘非实,如镜像水月。 理魔,即理障,一名所知障。宗门谓光影门边事,最难透脱。故黄檗云,忘境犹易,忘心至难。 [二]博山警语。做工夫虽至与法身相应,而命根未断,须全身拶入,不顾危亡始得。宗门有功勋五位,定工夫之浅深。 密云悟云,稳密田地,忌堕功勋。 [三]本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又圆觉经。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僧问云门,拨尘见佛时如何,门曰,佛亦是尘。又圆觉经。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又云,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本经。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此借用之,以喻空灭。 本经。空性圆明,成法解脱。疏谓,得法解脱。而尘沙惑尽矣。 (一)既已空空。更须灭灭。(二)到竿头而进步。向劫外而转机。(三)功成者退,太平不见将军。绝后再苏,丧亡乃安野老。(四)烧木而烟灭灰飞。磨镜而垢尽明现。(五)无明顿断。寂灭现前。此大士从三摩地,得无生忍时也。 本经。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一]经云,解脱法已,俱空不生。即人法二空之境亦空也。 梵网经。一切空空空。 圆觉经。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二]长沙岑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天童悟云,转劫外机,放风前箭。 [三]天童颂云,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见太平。 又云,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风穴沼云,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野老安贴。 [四]圆觉经。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烟飞灰灭。 又云,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五]本经。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一)盖奢摩密照,不同默默昏昏。禅定增明,长是惺惺寂寂。(二)双轮并运,三种圆修。故得十方圆明,二种殊胜也。(三)于是五蕴全空。诸根互用。(四)住行向地,刹那顿超。身界根尘,觉心遍满。(五)上同诸佛,现三十二之应身。下合众生,施十四种之无畏。(六)彼法华龙女,不闻普度之功能。华严善财,未获无作之妙德。(七)此则证于究竟,故传古佛之名。善得圆通,始受观音之记也。 本经。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一]本经。于奢摩他微密观照。 道家云,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此正本经所谓法麈分别影事。 永嘉颂。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二]永明定慧歌。如车二轮乘白牛。 三种,即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圆觉经。若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三]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本经。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四]本经。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圆觉经。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 [七]本经。我得佛心,证于究竟。 又云,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自此已后,虽知诸法离名,而说幻焰之法。众生无相,而度梦影之生。(以下颂悲华经发心受记 共二段) 华严贤首品。令知众生性空寂,一切诸法无所有。演说诸法空无主,如幻如焰水中月,乃至犹如梦影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维摩经。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华严发心功德品。虽观诸法而不取,恒救众生无所度,知空无相无真实,而行其心不懈退。 则有劫届善持。佛名宝藏。弥陀御世,方号离诤。菩萨为储,假名不眩。大臣梵志,普度遍及天龙。诸子小王,发愿乃求魔外。大士于是同事爱语,寄位凡夫。求富生天,不知缘觉。死生互瞰,俨同豺虎之身。命债须偿,长转人羊之毂。尔乃大悲海济,再劝发心。正觉弥陀,首蒙授记。大士以九旬之供养,回向菩提。本七载之思惟,取净佛土。慨夫六道旋轮。三途易堕。退失正法,尽诸善根。摄取邪行,多由恶友。愿行菩萨道时。远离恐怖等事。无依无舍,众生之烦恼多途。若见若闻,我愿之弘深如海。生大悲心而救苦,仍号观音。继无量寿以称尊,复名积德。此大士率百亿人,共发大心。故能于十方界,再受佛记也。 悲华经。往昔过去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有劫名善持。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眩。终竟三月,供养宝藏如来。各各发心,愿作忉利天王,或梵王,魔王,转轮王,或愿大富,或求声闻,无一人求缘觉,况求大乘。尔时大臣宝海梵志,遍劝世界男女,及天龙鬼神等,发菩提心。梦见王及王子,或猪面,或师子狐狼豹面,瞰种种虫。复有无量众生,来食其身。数数受身,亦复如是。因劝同发菩提心。太子思惟修习,种种庄严己佛世界。于七岁中,心无欲欲,乃至无香味触想。因言我观地狱,多诸苦恼。人天之中,数数堕三恶道。是诸众生,以亲近恶知识故,退失正法,尽诸善根。摄取种种邪见,以覆其心,行于邪道。愿我行菩萨道时,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免此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菩提。宝藏佛授记云,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涅槃已,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汝于一念顷,成等正觉,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偈曰,大悲功德,今应还起,十方诸佛,已授汝记,当成为佛,故应欢喜。 分陀利经。译无诤念,作离诤。宝海,作海济。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作光明普至尊积德王。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谓之四摄法。 楞严经。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相来瞰。 又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法华经。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悲华经。尔时有九十二亿众生,亦各发愿,取种种庄严胜妙佛土。 洎乎我佛能仁。降神堪忍。是威德之明王,今成正觉。即大悲之梵志,早有因缘。故大士示居菩萨,随学恒多。佐度众生,现身尤普。(以下颂华严经善财二十七参章 共五段) 释迦牟尼,译作能仁寂默。堪忍,见前。 受记经。佛言,威德王,我身是也。 悲华经。佛言,尔时大悲梵志,则我身是。 华严普贤行愿品。八者常随佛学。 (一)初演华严。同归法界。(二)善财问道,已过善度之城。含摄推升,特示梵音之海。(三)厥有山号白华。地成众宝。(四)泉流池沼,功德之水常盈。华果树林,教化之香普被。(颂华严鞞瑟胝罗叹德推升。以大悲菩萨,特加颂赞一段。) [一]如来初成道,现卢舍那圆满报身,于三七日,演华严经。 华严以不可思议法界为宗,共十会说,最后为入法界品。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二]善财南询,第二十六善知识,即善度城鞞瑟胝罗居士。鞞瑟胝罗,译云含摄。[三][四]本经。居士示善财云,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即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木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 合论云,补怛洛迦,此云小白华树。其华甚香,表大士以慈悲谦下行华,开敷教化行香,令闻名者发菩提心故。 (一)见夫岩谷林中。金刚石上。(二)有勇猛之丈夫。即慈悲之圣者。(三)无尽智炬,作暗夜之光明。一切法云,覆福芽之增长。(颂善财初见大士,心中赞叹。) [一]本经。善财至于彼山,求觅此大菩萨。见西面岩谷之中,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结跏趺坐。 [二]勇猛丈夫,见前。 [三]善财见已,欢喜踊跃,作如是念,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无尽智炬。善知识者,福德根芽。 大士寄随顺众生回向。说大悲解脱行门。现行四摄,非同三五之身。发愿同居,永断十八之怖。令彼称名觌面,同归方便之门。忏果修因,终入菩提之路。(颂大士为善财说大悲解脱法门) 大士为善财南询之第二十七善知识,寄位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经云,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复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清凉疏云,布施下,别明普现之义。方法华经三十五应,乍观似少,义取乃多。彼三十五应,但是此中现色身,及说法耳。 (一)诚以众生譬如树根。诸佛乃为华果。(二)十二类生,如奉父母。三世诸佛,始得菩提。(三)盖自他不隔毫厘。生佛本无差别。(四)故普贤长子,繁兴万行。文殊小男,圆成种智。不登大士之门。难入毗卢之海也。(颂大士随顺众生回向) [一]普贤行愿品。譬如旷野,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二]又云,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又云,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 [三]华严夜摩偈赞品。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四]合论云,普贤长子,举果德于藏身,文殊小男,创启蒙于金色。又云,普贤表行,文殊表智,观音表悲。三法属于一人,具足周遍,名毗卢遮那。无十回向,无有菩萨得成佛道。 (一)然而顿圆之教,只接大根。聋哑之伦,尚行小道。(二)良以镜中认影,无故发狂。不知衣里藏珠,本来未失。(以下颂心经 共二段) [一]贤首判教,初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华严经属顿圆。 华严以大根凡夫当机。 入法界品。于是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等,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以至不可思议菩萨境界。何以故,诸弟子依声闻乘而求出离故。疏钞云,华严直显一实深玄,须对权令知,故如聋哑。 [二]楞严经。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又云,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一)大士深动哀怜。指陈般若。(二)回象王之顾。呼鹙子之名。(三)即色即空,非假邻虚之析。不生不灭,毋忘恒水之观。(四)五阴能破,十八之界相全消。四谛不为,十二之缘生顿息。(五)至此身裹十方。口吞三世。(六)不见涅槃之佛。何来罣碍之心。(七)如唱金刚字母,已过茶字之门。是为般若总持,乃说波罗之咒。此令利钝普被。亦使悲智交融故也。 [二]华严入法界品。文殊师利如象王回,观诸比丘。 舍利子,此云鹙子,以母得名。 [三]本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楞严经。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本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楞严经。佛告匿王,我今示汝不生灭性,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经过此流,即知是恒河水。佛言,汝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四]本经。照见五蕴皆空。 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四谛,即苦集灭道。 青原思云,圣谛亦不为。 本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即十二缘生法。[五]楞严经。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又云,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南岳思云,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 [六]本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楞伽经。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又圆觉经。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 [七]般若经四十二字母,最后是茶字。故摩诃止观云,过茶字无可说。言金刚者,以此字母,即如来所证之金刚身。其义见于涅槃经。 本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咒,梵云陀罗尼,译作总持。 (一)学者深谙修慧,固登华屋之门。仅得闻熏,亦植金刚之种。(二)所贵至诚恭敬,如觐天威。毋以妄想思惟,徒烧萤火而已。(以下总颂神咒持诵之法 共二段 先别颂持经功德) [一]楞严经。阿难言,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华严经出现品。食少金刚,终竟不消。 [二]印光云,凡诵经,必须至诚恳切,如对圣容,亲听圆音,从首至尾,一直阅过。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便能悟二空法,证实相理。即钝根亦可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若一路看,一路分别。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增福慧而消业障乎。又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业障,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业障,增十分福慧。 圆觉经,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 (一)惟是众生无慧,偏多分别之心。我见易增,翻以畜闻成过。(二)争猜乳色,言以众而愈淆。未透牛皮,理以障而不见。爰开秘密之门。用塞思惟之路。(此于分颂神咒之前,出其咒语不翻之理由。故古德云,咒圆解偏,解生咒丧。) [一]圆觉经。众生无慧目。 起信论。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导众生,令舍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 圆觉经。惟益多闻,增长我见。 楞严经。畜闻成过误。 [二]涅槃经。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何似。人言白如贝。问如贝声耶,答言不也。问贝色何似,曰如米粖。问柔软如米粖耶,米粖复何似,曰如雪。复问冷如雪耶,雪复何似。是生盲人,虽闻种种譬喻,终不能识乳真色。 僧问药山俨云,和尚不许人看经,为甚自看,山云,我只为遮眼。曰,如是则学人亦可随学否,山曰,汝若看,牛皮也须穿透。 天童颂云,看经那到透牛皮。 (一)时则我佛在竹笋道场,阐无遮之大会。大士以莲华部主,统持咒之神仙。(二)宣十一面之咒心。普四悉檀之威力。(三)忆夫莲华眼前。美音香处。(四)或作仙人,得无生法忍。或为居士,获大悲智藏。以百八遍之诵持。超四万劫之生死。(六)十重胜利,既受福于生前。四种功能,更得效于死后。(七)但得至心诵念,极乐能生。倘能如法修行,菩提在掌。(此一段颂十一面咒经。以受此咒时为仙人,为居士,故前列之。) [一]本经。佛在室罗筏竹笋道场。 楞严经。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密宗分五部。莲华部,大士为主。 本经,观自在菩萨,与无量俱胝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到已,顶礼佛足。 [二]本经。白佛言,我有神咒心,名十一面,具大威力。 四悉檀者,一世界悉檀,二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悉檀,遍施也。 [三][四][五]经云,我忆过去恒河沙劫前,有佛名百莲华眼,我时作大仙人,受得此咒,应时证得无生法忍。又过去过恒河沙劫,有佛名美音香,我身作大居士,受得此咒,便于生死超四万劫。诵持此咒,复得诸佛大悲智藏,一切菩萨解脱法门。 [六]经云,是故净信男女,当恭敬至心系念,每晨朝诵咒一百八遍,现身获十种胜利。一身常无病,二诸佛摄受,三财宝无尽,四能伏怨敌,五尊贵恭敬,六鬼毒不伤,七刀杖不害,八水不溺,九火不烧,十不横死。复得四种功德胜利。一命终得见诸佛,二终不堕恶趣,三不因险厄死,四得生极乐世界。 [七]经云,于我所说神咒,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是人于无上菩提,领受如在掌中。 (一)次则佛在菴罗园中。病满毗舍国内。(二)夜叉爱取,既束手于良医。月盖情殷,乃求哀于我佛。(三)佛以五浊不可久居也,令系心于净土。六识最宜速转也,请智照之观音。(四)祝净光之普放,灭暗除痴。求安乐之能施,消灾护厄。(五)大士本慈悲父母,乃宣心印除烦。世尊为怜愍众生,更请陀罗破恶。(六)欲得现身,当知数息。(七)六字章句,毕定吉祥。五门禅观,更增定力。(八)故离恶若飘云遇风。见佛如奔流赴壑。(九)味饶甘露,滴来杨柳之枝。口皆霞光,赞遍莲华之舌。(十)以故诸天供奉,如敬尊亲。首题得闻,亦生净土。(此一段颂消伏毒害咒经) [一 ]本经。佛住毗舍离菴罗树园大林精舍,时毗舍离国人,遇大恶病。 [二]经云,有五夜叉,吸人精气。良医耆婆,尽其道术,不能救。有一长者名月盖,诣佛白言,愿世尊慈愍一切,救济病苦。 智者疏云,诸修行人,在分段未断惑,造心之始,各有爱见之惑,致六尘伤坏六根而致病也。五根推理,名五夜叉,生五见故。 [三]经云,佛言,去此不远,正立西方,有佛名无量寿,菩萨名观世音,大势至,恒以大悲救济苦厄。汝当作礼烧香系念数息,令心不散,经十念顷,为众生请彼佛菩萨。 疏云,秽国众生,见思毒害,欲借净土来破其病。又观音表中道正观之智,为除毒之对治,故独请观音宣咒。 [四]经云,普放净光明,灭除痴暗冥。又云,必来至我所,施我大安乐。 [五]经云,我今自归依,世间慈悲父。 疏云,此经三咒,治三障。初咒除烦恼毒,次咒破恶业毒,后咒破果报毒。 经云,尔时世尊,怜愍众生,重请观世音菩萨,说消伏毒害咒。观世音大悲熏心,而说破恶业障消伏毒害陀罗尼咒。 [六]经云,云何得见观世音菩萨,及十方佛。若欲得见,端身正心,使心不动。令息调匀,不粗不散,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成就息念无分散意。气不外向,不涩不滑,调和得中,令心明净。 [七]经云,是六字章句,毕定吉祥,真实不虚。 疏。六字章句,释者不一。以三宝为三字,观世音为三字,于诵持为便。即经云,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又经云,佛告诸比丘,汝等欲服甘露无上法味,修五门禅,当自观身,从头至足,一一节间,皆令系念,停住不散,谛观众节,如芭蕉树,内外俱空。当知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八]经云,以此数息心定力故,如驶水流,疾疾得见观世音菩萨,及十方佛。 又云,若有宿世罪业因缘,及现所造极重恶行。梦中得见观世音菩萨,如大猛风,吹于重云,皆悉四散,得离恶业,生诸佛前。 汉天禄阁外史。若飘云之遇风,奔流之赴壑,孰能御之哉。 [九]本经。毗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 又经云,一切佛兴世,安乐众生故。异口各各身,端坐金刚座。口出五色光,莲华叶形舌,赞叹大悲者,调御师子法。 [十]经云,慈心拥护持经者,恭敬供养接足礼,譬如诸天奉帝释,亦如孝子敬父母。 又云,若善男子女人,得闻此经首题名字,常得见佛,及诸菩萨,具足善根,生净佛国。 (一)复有布怛山中。庄严殿里。(二)降妙觉之世尊。会大悲之菩萨。(三)乃宣如意神珠。是名不空羂索。(四)授从世主。教遍天人。(五)十亿数之妙智现前。二十种之大利成就。(六)更加八法,净土随愿往生。得入三摩,诸天常来拥护。(七)纵使罪难忏悔,癣疥亦得消除。即令诈现受持,沉麝自饶香气。(八)欲成最胜之业。更严自在之身。(九)螺髻右旋,华冠上戴。鹿皮左覆,绀发下垂。(十)璎珞以作庄严。香华而为供奉。(十一)信心自能感佛,故教身有光明。画像无异真身,所以愿能满足也。(此一段颂不空羂索经) [一]本经。佛在布怛洛迦山,观自在宫殿。其地有无量宝树,周匝庄严。 [三]本经后序云,印度诸国,咸称此经为如意神珠。 [四][五]经云,往昔有佛,号世主王如来。我从彼佛,受此咒心,教化无量百千天子,令趣菩提。以是功德,获十亿三摩地不空妙智。又云,若人于月八日,专心斋戒,不杂余语,诵咒七遍,现在得二十种殊胜利益。 [六]经云,复获八法。一者,临终见观自在菩萨,作比丘像,现前慰喻。八者,命终随愿往生诸佛净土。 又云,有此咒处,即有十二亿诸天拥护。 [七]经云,若人造诸重罪,毁辱圣贤,诽谤正法。当堕无间地狱,受诸剧苦,诸佛菩萨亦不能救。若闻此咒,一日夜受持斋戒,诵此咒心,所作罪业,现世轻受。或遭寒热,及诸癣疥,不复当堕地狱。所造罪业,悉得消除。 又云,若众生闻此咒心,诈现受持,亦生胜辐。如人取旃檀沉麝,用涂其身,虽骂詈毁訾,而彼香等,终不谓此人毁我,吝其香气而不与之。 [八][九][十]经云,此神咒成就如是最胜事业,未成办者,以素氎画佛像,于右边画观自在菩萨像。其身黄白,顶有螺髻,绀发垂下,首冠华冠,披鹿皮覆左肩上。自余身分,璎珞环钏而为庄严。坛内散白华,以八净瓶盛香华水安八方。 [十一]经云,至诚诵咒,满八千遍,行者自见其身,遍放光明。观自在便现其前,随所愿求,皆令满足。 (一)惟是大士受领秘密法门,原有微尘之数。普摄陀罗妙语,更非一会能宣。(二)故我佛再临。圣凡重集。(三)将说大悲神咒。密放神通光明。(以下颂大悲咒经 共五段) [一]楞严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本经。是妙法藏,普摄一切诸陀罗尼门。又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 [二]本经。佛在补陀洛迦山,观世音宫殿。与无央数菩萨声闻,以至天龙夜叉,人非人等,皆来集会。 [三]经云,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皆作金色,日月之光,皆悉不现。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 盖自无量劫前。千光王处。受此无碍陀罗。普作未来利乐。千手眼应念具足,八地超登。十方佛悉放光明,一时来证。 本经。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名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怜我及一切众生,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手摩我顶,言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超第八地。我发誓言,若我当来能利乐一切众生者,令我身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具足。十方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 (一)凡属学人。当修弘誓。(二)先开十愿,广发菩提。再入三途,普为解脱。(三)昔礼空王之佛,因果无殊。今称大士之名,始终不二。 [一][二]本经。欲诵持者,于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愿。 十愿,即愿我速知一切法,愿我早得智慧眼,愿我速度一切众,愿我早得善方便,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早得越苦海,愿我速得戒定道,愿我早登涅槃山,愿我速会无为舍,愿我早同法性身。 又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三]弘猛海慧经。昔阎浮提有王名善首,有五百王子。第一太子名善光,值空王观世音佛,乃发十愿。一愿知一切法,二愿乘般若船,三愿得智慧风,四愿得善方便,五愿度一切人,六愿超生死诲。后四愿文与上同。 又本经十愿,每句上有南无大悲观世音句。此十愿文,上句只少南无二字。 (一)更念本师。乃持神咒。(二)于是灭亿万劫之重罪,随愿往生。获十五种之善生,更无恶死。(三)得阶小果,尚是钝根。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一][二]经云,发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诵咒,一宿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国,随愿往生。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于现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诚。 又诵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也。一不令饥饿困苦死,二不为枷禁杖楚死,三不为怨家仇对死,四不为军阵相杀死,五不为恶兽残害死,六不为蛇蝎所中死,七不为水火焚漂死,八不为毒药所中死,九不为虫毒害死,十不为狂乱失念死,十一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十二不为恶人厌魅死,十三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十四不为恶病缠身死,十五不为非分自害死。一生处常逢善王,二常生善国,三常值好时,四常逢善友,五身根具足,六道心纯熟,七不犯禁戒,八所有眷属恩义和顺,九资财丰足,十常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所有财宝无他劫夺,十二意欲所求皆悉称遂,十三龙天善神恒常拥卫,十四所生之处见佛闻法,十五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三]经云,若能精诚用心,斋戒忏悔,口中馺馺诵此陀罗尼,声声不绝者,四沙门果,此生即证。其利根有慧观者,十地果位,克获不难。 又云,菩萨未阶初住者,速令得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华严梵行品。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一)沐余风之吹体,常生佛前。遇浴水之沾身,同归净土。(二)赞其功德,十二藏广未能该。称尔祈求,四十手施无不尽。(三)求大悲之别相,当具十心。是神咒之总持,聊宣九号。(四)此等威神之力,实菩萨所未前闻。广大之经,即如来亦应随喜者也。 [一]本经。若诸人天诵持此陀罗尼。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浴身之水,沾著其身,一切恶业,悉皆消灭,即得转生他方净土,莲华化生,不受胎身湿卵之身。何况受持读诵者。若诵持者,行于道路,大风来时,吹此人身毛发衣服,余风下过,诸类众生,得其人飘身风吹著身者,一切恶业,并皆灭尽,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当知受持者,福德果报,不可思议。 [二]十二藏,一佛身藏,二光明藏,三慈悲藏,四妙法藏,五禅定藏,六虚空藏,七无畏藏,八妙语藏,九常住藏,十解脱藏,十一药王藏,十二神通藏。 四十手,文繁不录。 [三]本经。大梵天王白菩萨言,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 又佛告阿难,如是神咒,名广大圆满,名无碍大悲,名救苦,名延寿,名灭恶趣,名破恶业障,名满愿,名随心自在,名速超上地等陀罗尼。共九名。[四]本经。阿难言,此菩萨名字何等,善能宣说如是陀罗尼。佛言,此菩萨名观世音,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皆应恭敬,莫生轻慢。 又佛言,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如来随喜。 (一)外此三世最胜,演十五之真言。一切随心,详四八之印法。(二)须弥顶上,身出明妃。净居天中,目流妙女。(三)包罗莲部,有七字之咒心。误戴华鬘,受三回之佛请。(四)应金刚之祈愿,曾现叶衣。遍法界而蒙熏,更饶香印。(五)庄严地狱,宣历劫之因缘。秘密莲峰,等神珠之如意。(六)顶呈罗刹,髻号一尊。头现马王,印崇千转。(七)六字心咒,如来尚待寻求。千臂陀罗,译者曾蒙圣证。(八)清净奉请,天拜白衣。圆满慈悲,相尊青颈。(九)说如来之名号,破恶生天。修菩萨之观行,将身作佛。(十)凡此无边神咒。众多妙容。(十一)莫非运诸子之安车。诣道场之夷路。(十二)大作佛事,已符宝藏预言。圆满菩提,宜受释迦悬记矣。(此一段颂其他各咒经) [一]金刚恐怖集会方广仪轨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大士说心真言,及头顶眼等,共十五真言。 观自在菩萨怛嚩多唎随心陀罗尼经。大士说咒,及四十八印法。 [二]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毗卢遮那如来,诣须弥山顶,入诸三昧,出生十六金刚大菩萨。阿閦,宝生,观自在王,不空成就,四如来,亦各出金刚像。毗卢遮那,复入四三昧,出生四大明妃。四如来,亦出四大明妃。 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仪轨经。世尊遍观净居天宫,赞叹观自在菩萨,授成佛记。大士还就本座,入普光明多罗三昧,从右目瞳放光,流出妙女。普告众生,誓度苦海,遍游世界。还至佛所,礼观自在,持青莲华,瞻仰而住。[三]阿噜力经。观世音菩萨,说唵阿噜力迦娑嚩诃。此是一切莲华部心,持者生极乐。 广大莲华庄严曼孥罗灭一切罪咒经。因梵寿国王,偶至寺,寺僧用佛顶华鬘迎王,王戴之而头痛。妹劝见佛,佛说用常住物,果报决堕地狱。又问救济之方,佛乃三请观音菩萨说咒。 [四]叶衣观自在经。佛在极乐世界,金刚手请观音说叶衣观自在菩萨咒,并持诵祈愿各法。 日本续藏,有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熏真如妙香印法一卷。 [五]大乘庄严宝王经。从地狱出大光明照舍卫国,现大庄严。除盖障菩萨,问何因缘,佛为说圣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之事。 如意轮陀罗尼经。观自在菩萨白佛,我有大莲华峰金刚秘密如意轮咒,如摩尼珠,令众生所愿满足 [六]一髻尊陀罗尼经。观自在菩萨,从顶化出罗刹王,说咒降伏诸恶鬼神。 陀罗尼集经。有马头观音法印咒,有千转观音心印咒。 [七]观音六字大明咒,一切如来皆不知其所得之处,乃经历求此六字。即唵嘛呢叭[口*彌]吽。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神咒经。能灭罪治病,满足祈愿,与大悲心咒不同。唐智通译讫,恳祈征应,即感圣证。 [八]清净观世音菩萨普贤陀罗尼经。大士说奉请咒,结界咒,根本咒。有天女著白衣,跪向菩萨。 日本续藏,有唐不空译大慈悲圆满无碍青颈大悲心咒印一卷。 [九]一切如来名号咒经。佛初成道,观自在说此咒,受持者不堕恶道,生天成佛。 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先观成本尊观自在身,修诸咒印。次观行布字法,令己身与本尊身,如彼镜像,不一不异。 [十]楞严经。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神咒。 [十一]不空羂索咒经后序云,此三际种智之格言,十地证真之极趣,运诸子之安车,诣道场之夷路。 [十二]悲华经。宝藏佛授记云,汝为菩萨时,已能大作佛事。 楞严经。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一)于是波罗奈仙人之苑。华德藏菩萨白言。(二)谓欲普度众生。当得如幻三昧。(三)晨星有数,慨东土之难逢。弹指能超,羡西方之无量。(四)求世尊放白毫之光,直趣安乐。大士现紫金之相,来驻阎浮。(以下颂受记经 共三段) [一][二]本经。佛在波罗奈仙人鹿苑中。华德藏菩萨白佛言,云何不退菩提,及五神通,得如幻三昧,能化其身,随众形类所成善根,而为说法,令得菩提。 [三]经云,于此众中,有得是三昧者乎。佛言,弥勒,文殊等六十正士。他方有菩萨,成就如是三昧者乎。佛言,西方安乐世界,观世音,得大势,得是三昧。复次,若菩萨从彼正士,七日七夜,听受是法,便得如幻三昧。德藏言,彼国应有无量菩萨,得是三昧。佛言,如是如是,有无量阿僧祇菩萨,得是三昧。[四]经云,华德藏白佛言,愿令彼正士,至此世界。世尊即放眉间白毫相光,至安乐世界。观经。观世音菩萨,身紫金色。 (一)大士乃敬白弥陀。相偕势至。(二)率四十亿归依之眷属。化一十二由旬之宝台。(三)七重珍宝,具足庄严。四色莲华,交光乱转。(四)八万四千之玉女,华果分披。三十二相之如来,瓶香供养。(五)宝池宝树,居然极乐之风。妙乐妙音,远胜夜摩之奏。(六)不行而至,示殊特之妙容。无为而成,现庄严于浊世。(七)一念一时,普照佛会。无法无得,受记菩提。 [一][二]本经。尔时观世音,及得大势,白彼佛言,我等欲诣娑婆世界,礼拜供养释迦牟尼佛。复告四十亿菩萨眷属,共往听法。以神通力,各为眷属,化作四十亿庄严宝台,纵广十二由旬。 [三]是诸宝台,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砗磲玛瑙所成。又以赤珠栴檀青红黄白莲华而庄严之。 往生论。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四]台上有化玉女,八万四千。或执四色莲华,俨然而住,或执一切华果,俨然而住。 台上有众宝庄严师子之座,座上皆有化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自严身。又各有八万四千众妙宝瓶,盛满末香,列置其上。 [五]台上各有八万四千众妙宝树,诸宝树间,七宝池,八功德水,盈满其中。杂宝莲华,光色鲜映。微风吹动众宝行树,出微妙音,其音和雅,逾于天乐。 [六]经云,尔时观世音,得大势,与其眷属八十亿众菩萨,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国没,至此世界。以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与八十亿菩萨,前后围绕。以大功德庄严成就。端严殊特,无可为喻。 又周易系辞传。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中庸。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七]往生论。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 金刚经。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一)世尊于是溯往昔之因。示未来之果。(二)于众宝普集庄严之刹。尊普光功德山王之名。(三)安乐德聚,难与比伦。缘觉声闻,总归退席。(四)大乘种界,永断讥嫌。寿命随心,宁论时劫。盖大士于菩萨中,誓愿最深。故成如来时,庄严迥绝也。 [一][二]往昔因缘,见前。 未来之果。本经。当来旷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正法灭时,观世音菩萨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号众宝普集庄严。其国土庄严之事,诸佛于恒沙劫,说不能尽。 [三]安乐德聚,即金光师子游戏佛国。 经云,金光师子国土庄严,方于功德山王国土,算数所不能及。 又云,其佛国土,无有声闻缘觉之名,纯诸菩萨充满其国。 法华经。有五千退席之文。 [四]往生论。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本经。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随其寿命。 更以如来在世,赖佛力以加持。我佛涅槃,慨群生将安仰。再开观想之门。巧说思惟之法。(以下颂观经之华座观及观大士身相文 共四段) 本经。韦提希白佛言,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得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又云,唯愿世尊,教我思惟。 (一)广陈依正,既见弥陀。遍观色身,更思菩萨。(二)在如来之左傍。想大士之敷座。(三)现八万四千之莲叶,色作宝光。广二百五十之由旬,脉如天画。(四)百亿珠王,放光如盖。八万金宝,校饰为台。(五)须弥山顶,难瞻高大之幢。夜摩天宫,差拟庄严之幔。(六)宝珠夺目,有无量之光明。金色成云,作十方之佛事。 [一]本经。第七观,华座想。第八观,像想。第九观,遍观一切色身相。第十观,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 [二]经云,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 [三][四]经云,于七宝池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台有八万金刚甄叔迦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甄叔迦,此云赤色。 [五][六]台上四柱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珠有八万四千光,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为金刚台,为真珠网,为杂华云,于十方施作佛事。 (一)大士面似檀金。顶彰肉髻。(二)紫金身色,现五道之众生。摩尼天冠,立千里之化佛。(三)圆光则众圣来临。毫相则七珍悉备。(四)流出无量如来。遍满十方世界。(五)臂等莲红。掌同华丽。(六)光明璎珞,普现庄严。柔软印文,飞光旋转。(七)虽三十二大人之相,顶上不及世尊。而五百亿安步之台,足下原同我佛。(八)但闻名字,获福尚觉无涯。倘得谛观,破障自能净尽。 [一]本经。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顶有肉髻。 [二]经云,身紫金色,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冠中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一由旬,当此土四十里。 [三][四]经云,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圆光中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又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化佛。一一化佛,有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 又楞严经。弥勒菩萨云,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五][六]本经。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 又往生论。柔软左右旋。 楞严经。如来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七]本经。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又云,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 [八]本经。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作是观者,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一)盖众生易度,唯妄想之难除。佛法无边,在制心于一处。(二)而起灭无停。实心目为咎。(三)欲伏见思之惑。无逾观想之功。(四)虽用归意识,依然生灭之心。而熏入赖耶,即可执持成种。(五)如在左右。如见羹墙。(六)非惟至诚感神。亦且是心作佛矣。 [一]坛经。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 四弘誓,法门无量誓愿学。遗教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二]楞严经。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三]念佛有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 [四]大乘止观。以意识依止此心,修止观。念念熏于本识,增益解性之力。意识转复明利。久久熏心,故解性圆明,照己体本唯真寂,意识即息。本识,即阿赖耶种子识。 [五]中庸。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后汉李固传。舜食则见尧于羹,坐则见尧于墙。 [六]本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大乘止观。假想熏心者,即心中诸佛显现。可见所见之佛,即是真实出世之佛。一切诸佛,是心作故。 (一)然而金银众宝,尚非髻上之珠。乳酪二酥,不及醍醐之味。(二)慨妙观之难成,无如礼敬。叹诵经之被转,莫若持名。(三)举手低头,皆成佛道。名字究竟,二即融通。法以简而弥高。门以普而增妙也。(此一段总颂礼敬持名 案天台判普门品,谓称名除七灾,礼拜满二愿。天亲往生论,以礼敬入一门,持名入三门。故于颂法华劝念佛之前颂之。) [一]法华安乐行品。如转轮王,见兵众战有功者,随功赏赐,与种种珍宝金银等。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 天台判教,以五味对五时。一华严,如从牛出乳。次三藏教,转凡成圣,如转乳成酪。次方等,弹斥声闻,耻小慕大,如转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敕转教,心渐通泰,如转生酥成熟酥。次至法华,得记作佛,如转熟酥成醍醐。 [二]善导云,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观难成就。 坛经。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三]法华经。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 又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天台以六即论佛。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乃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此言名字究竟,二即融通,而不言理即者,以理即唯具理性,未起事修故。 (一)大士因入流相。发妙耳门。(二)五观圆融。四音殊胜。(三)故佛顶经中,阿难陀请求方便。法华会上,无尽意启问因缘。(四)妙德既已自宣。神力更加佛赞。(五)果能以念念之信心。契观观之妙觉。(六)则火坑推落,池现清凉。巨海漂流,水成长养。(七)船飘鬼国,易铁城为釜金。身堕山头,等须弥于芥子。(八)经过险路,贼起慈心。陷入王刑,兵如割水。(九)禁系幽囚之处,画地徒劳。诅咒毒药之来,唾天自浼。(十)遭逢猛兽毒蛇,诚能感物。消散迅雷闪电,力可回天。(十一)离瞋离欲,三毒全消。求女求男,两情堪慰。(十二)为作良医,自臻上寿。灭除烦焰,克入三摩。(十三)凡此念无空过。福不唐捐。(十四)莫非众生之一心。致感菩萨之十普也。(此一段颂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圆通章之十四无畏。以法华偈为主。为礼敬持名者,现世之小应。) [一]楞严经。因入流相,得三摩提。 又云,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 [二]法华经。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又云,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常须念。 [四]楞严经。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 [五]法华经。念念勿生疑。楞严经。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又云,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六]法华经。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华严十行品。菩萨为世间一切天人作清凉池。 法华经。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八功德水,第八长养诸根,异此土损坏诸根,及增病没溺也。 [七]法华经。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佛本行集经。昔有五百商人,入海采宝。忽值恶风,吹船舫至罗刹国。诸女将彼商人,置铁城中为食。又贤愚因缘经。有婆罗门妇,受八关斋。时王夜分,遣人送食往旷野,道多罗刹,无敢往。此妇信持八关者,鬼不能害,遂往。罗刹女欲食不敢,赠一釜金。复前逢其妹其弟,皆赠一釜金。 法华经。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维摩经。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 [八]法华经。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又楞严经。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法华经。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楞严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九]法华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楞严经。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上古之时,画地为狱。 法华经。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莲池释云,如含血喷天,还污己身。 四十二章经。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十]法华经。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又云,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密部有消除一切闪电障难经,观自在菩萨说咒。 [十一]法华经。若有众生,多于YIN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又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十二]楞严经。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 普贤行愿品。于诸病苦,为作良医。 法华经。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三摩,即三昧。 [十三]法华经。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又云,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唐捐,犹言虚弃。 [十四]法华经。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天台释普门品,有十普。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离惑普,五入法门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说法普,九成就众生普,十供养诸佛普。 (一)更望凡夫。追踪净圣。(二)世间福报,原非太子之心。净土因缘,才是大悲之愿。(三)慨夫大地爪土,人身之易失何多。浮木盲龟,佛法之难逢莫喻。(四)纵有善根。得闻正法。(五)而浮光掠影,几见真修。见性明心,仍多蹉路。(六)惟蒙佛力加持。方免临终堕落。(七)譬之婴儿长养,全仗亲恩。弱羽高骞,难凭自力。(八)况十地不离念佛,教本圆中之圆。七日即得往生,法又径中之径。(以下颂观经之接引 共四段 先颂净土法门殊胜) [二]见上,悲华经颂注。 [三]涅槃经。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三恶道身,如大地土。 又云,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值浮孔。 圭峰云,盲龟堕在海中,求出不得。海有浮木,木中有孔,可容龟身。龟若得入其中,漂至海岸,即得出海。我如盲龟,佛如浮木孔。[五]永明四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印光解云,明心见性之人,必将见思烦恼断尽无余,方免分段生死。见思尚未净尽,即便命终,六道轮回,依旧难逃。大悟之人,十有九如是。蹉路,谓菩提路遥,阎浮命短,蹉跎不能达也。 [六]维摩经。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七]十疑论。婴儿不得离母,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鸟子翅羽未成,依树傅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 [八]华严十地品。地地皆云念佛念法念僧。 西方合论。谓真歇了以帝网千珠,明净土圆融之义,故弥陀经属圆极教。如谓得圆少分,则圆有分段,圆义不成。 弥陀经。若一日至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 念佛为修行之径。而四种念佛,持名尤易,为径中之径。 大士显教则为补处。密宗即是如来。以尘刹之现身。作莲邦之导主。 密宗大教王经。主西方者,称观自在王如来。 法华。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又楞严经。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案法华无尽意问佛,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佛说三十二应,入国土身。而无量寿经言,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现居此界,作大饶益,摄念佛人,生彼佛国。大悲咒经言,观世音已作佛竟,为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专称名号,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可知大士种种示现,莫非为接引往生而设。 (一)学者以礼敬为近门。藉持名为深入。(二)无论称诵大士。忆念弥陀。(三)只众生心内,时时发愿往生。即大士身中,念念佛成正觉。(四)于是或执金台劝进。或随化佛来迎。(五)或放光而说深经。或梵音而为安慰。(六)广开方便,许凡圣以同居。不退菩提,慰涅槃之大愿。(此正颂观经接引文 楞严经之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为礼敬持名者临终之大验。) [一]往生论。有五种门,成就五种功德。一近门,二大会众门,三宅门,四屋门,五园林游戏门。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三]发愿往生,即是发菩提心。以普贤行愿品,发十大愿王,而约之即愿生净土故。 华严经出现品。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四]观经。上品上生者,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上品中生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持紫金台,至行者前,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 [五]观经。下品上生者,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大悲观世音,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下品中生者,生宝池中,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六]弥陀要解云,佛土有四,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四常寂光土。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 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楞严经。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呜乎,尽众生为胜友,方遂父母之怀。奉尘刹以深心,尚觉佛恩难报也。(总结大士说法利生) 观经。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不空羂索经。此神咒心,是当来世菩萨父母。 楞严经。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既述经文,本原可据。再陈感应,事匪无征。俾修行不退信心。故作颂不嫌词费也。(此一段结上起下) △二颂此方感应,以显悲深愿重。内分五大段。首示现,二救苦,三与乐,四弘法,五摄生。 示现内分六。一普陀现相,二他处现相,三木石现相,四物类现相,五现光明,六现神变。 (一)夫佛身充满于法界。梵响量等于虚空。(二)实普现于当前。亦无时而或断。(三)故寒空满目,无非大士之颜。日夜潮声,即是普门之诵。(四)岂必示现变化,始说神奇。游戏神通,方增信仰乎。(五)惟是日月虽明,盲人不见。甘霖普润,焦种难芽。(六)死后断灭,信外道之魔言。佛性真常,谤如来为妄语。(七)伤叹古今,几知恩德。不有示现,何醒蚩蒙。(八)特陈史册之载言。庸著法身之常住。(此一段总颂示现。破断灭之疑,以定信根。) [一][二]华严如来现相品。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又普贤三昧品。入于法界一切尘,其身无尽无差别,譬如虚空悉周遍,演说如来广大法。 往生论。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华严不思议品。一切诸佛,皆能以清净声,起四辩才,说法不断。 [三]憨山诗。满目寒空大士颜。 又云,日夜潮声诵普门。 [四]维摩经。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五]维摩经。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六]楞严经。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七]庞道玄诗。野老负薪归,村妇连宵织,看他家事忙,且道凭谁力。问渠渠不知,特地生疑惑,伤嗟古今人,几个知恩德。 [八]大宗地玄文本论。本体自性决定常住。 曰普陀现相。(一)则有示舜封于海上,月相光明。指史浩于岩头,金容照耀。(二)珠璎交错,钦范子之重瞻。七宝庄严,纪曹公之三叩。(三)别传渡海,云涌金莲。蓬山祝厘,光腾碧盌。(俗作碗) (四)巍巍金相,龟年之老稚同看。冉冉白衣,普陀之僧伽共见。(五)方袍阔领,蓝公委悉之容。霞葆霓裳,端伯迷离之见。(六)面容正侧,随张氏之虔求。形相昭昏,慰丁君之自疚。(七)高僧燃指,异代同瞻。老人舍身,随时克见。(八)珊瑚碧玉,光炫粹昭。宝盖珠鬘,火明胡炜。(九)脚头脚尾,信无隐之能逢。童女童男,满刘君之歆愿。(十)叔型母子,睹落发之尼僧。行义同人,见庄严之妙女。(十一)督漕仁本,谓无异于画图。服贾兆禧,叹不类于绘塑。(共二段) (一)更或善财龙女,合掌旁参。罗汉韦天,步云翊卫。(二)珠幢玉节,罗立云涛。鹦鹉频伽,飞翔香霭。(三)法身匪异。而所见不同。(四)譬之春荣万卉,原不择乎熏莸。而月印千江,终自殊其清浊。(五)永乐朝之五现,未能专美于前。滋德堂之全图,不足包罗于后。(六)以故元军悔罪,矢愿庄严。盛子祛疑,惟殷叩拜。此大士示现者一也。(华严经。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故首二联兼颂现威仪。) [一]普陀志。元曹立,至善财洞,见童子螺髻,合掌如生。又明永乐时,潮音洞现白衣大士,龙王龙女等从之,又韦驮天尊日下立,罗汉海上步云而来。 [二]明鲁王普陀山记云,莲华宝盖,玉节珠幢,时时见云涛中。 海南一勺。引普陀志云,宝瓶莲华,森列乎海波,频伽鹦鹉,飞翔于香霭。 [三][四]华严问明品。亦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是。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现,非月往其处,诸佛法如是。又云,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 [五]普陀志。明永乐廿一年十月十九二十日,潮音洞五次现相。 山阴滋德堂戴王瀛,家藏普陀梵音洞大士示相,共五十三现,绘图行世。 [六]普陀志。元哈喇歹因铁莲华阻舟悔谢,反祷潮音洞,见白衣大士现身。于是庄严像设,并构殿洞上。下句,见前段十联注。附记。清台湾太守沈眉峰,诣梵音洞,见大士现身。签示孕男,即编修[金+荣]彪。 民国十一年,彭泽刘契净,礼梵音洞,见大士叠现四像。因作大士现身记。 曰他处现相。(一)则有长安惠炬,争传灵应之台。摩竭孤山,屡出庄严之相。(二)木平山上,身像垂璎。育王寺中,首形顶塔。(三)天王奕奕,同如来之炽盛光明。塔影重重,有菩萨之香华供养。(四)奖灵芝之戒律,六臂交辉。祛增忍之疑团,双拳并耀。(五)法常行道,瞻身相之环琦。贺氏写真,见金光之缭绕。(六)凤翔念切,身现五峰。永乐报恩,光昭千佛。(七)林魁观剧,映世界若琉璃。普明述经,垂彩云之杨柳。(八)安阳侍御,光显烛中。南郭善人,仪标帘上。(九)盖随诚感之浅深,从心而应。或以法缘之厚薄,触物而通。虽现身于一时。实启信于无既。此大士示现者二也。 [一]幻异志。长安城南灵母谷,有惠炬寺。寺西南有峰,曰灵应台。上置塔,内供观世音铁像。大士曾现身于此。 唐西域记。中天竺摩竭陀国,孤山精舍,有观自在菩萨像,躯小而神感。常有数人,断食求现。七日乃至一月,见菩萨妙相庄严,从像出,慰谕其人。 [二]佛祖统纪。宋元符二年旱,袁州守王古,祷于木平山舍利塔。岩中放光,见大士身金色璎珞。复往仰山塔所,见泗州大士,维摩,罗汉,列左右。已而大雨沾足。 育王志。明郭承炅,往育王拜舍利,见观世音菩萨,首顶小塔,敷坐塔内。 [三]苏州府东,有东西两天王寺。大历三年,忽现炽盛光王佛,毗罗观音诸像。 谈荟。明永乐五年,成祖往灵谷寺,观向日塔影,第二层见红色观音像,左右菩萨像四,侍立拱手,捧香华供养。 [四]宋灵芝重造明州五台戒坛成,有神人奉三珠,置坛心,屡现光相。或金色佛,或六臂观音,或善财,或月盖,或龙神献珠,或紫竹碧柳。 高僧传三集。唐增忍,读大悲经,究寻四十二臂,至无畏手,疑而结坛祷请。空中现正印双拳,历历可观。 [五]高僧传二集。唐法常,课业行道,中夜于佛堂,见观音菩萨,从外入户,上住空中,身相环琦,佩璎珞,晃发希有。 宋海州煦山贺氏,世画观音像,价重艺精。有一丐者,疮痍脓血,秽不可近,以鲤一篮遗之,求画。贺曰,吾家绝荤累世,何以此相污。丐曰,君画未逼真,吾有好本。因扫室延入,反户。良久贺往视,现大士真相,金光缭绕。 [六]僧凤翔,名与楷,于五峰寺礼拜念切,一夕亲瞻大士。 皇明通纪,明永乐十五年,颁佛经至大报恩寺,寺塔现五色毫光,千佛观音罗汉,妙相毕集。 [七]夜谭随录。李林魁,常与同人十余辈观剧,夜归,天黑如漆,忽山川大地,顿放光明。迎面十余步外,现大士宝相,高数十丈。衣纹璎珞,灿若云霞,月面星毫,异常神彩,映彻世界,尽如琉璃。李且瞻且拜,口诵佛号不绝。而同行者不睹。 宋释普明,在上天竺,坐三月期满,感大士现身,说其行状本末。因编观音本行经。编成,复感大士现紫金相,携净瓶绿柳,在彩云中,良久乃灭。见本行经序。 [八]南海慈航。张侍御之贵,河南安阳人,持观音经,广行方便。后子病危,请僧诵经。烛中现大士像,大众惊叹。子旋愈。 省庵遗书。清南郭顾善人,家素事佛。康熙丙申六月十九,大士现像于竹帘上,仪容俨然,观者如堵。省庵赞云,大士示迹,俯应群生,寒潭印月,空谷传声。慈容非小,帘幔非大,片片真身,尘尘法界。应缘而来,缘尽则去,其应维何,唯诚斯致。 [九]明鲁王记云,大士灵真玄鉴,随力大小,缘厚薄,诚浅深,而应之。 曰木石现相。(一)则有如皋古柏,景物犹生。水月香杉,人禽毕备。(二)江都造舰,鬘影成双。临安斧薪,身仪径尺。(三)白云柱内,忽现宝珠。天竺涧中,更来香木。(四)松滋蕴碧,倚竹安禅。宗室空青,陵虚欲活。(五)凭虚钟乳,滴成自在之容,海底石龛,宛肖普陀之岛。(六)庄严宝相,文靖珍藏。磨洗兜尘,元谟亲见。(七)板桥伐竹,慈云与劲节同高。顾室磨砖,送子继比丘迸出。(八)是则毛端现刹,永驻凡区。尘里转轮,长留里耳。此大士示现者三也。 [一]旷园。清顺治辛酉,金陵造海船,令诸郡县伐木。如皋乡中,有古柏大十数围,锯析之。中有观音大士相,备极端好,童子侍侧,崖石水竹鹦鹉之影,纤细悉具。木之两半均有。以一面嵌县西寺壁,余一不知所在。 筠廊偶笔。扬州水月庵,杉木上,俨然白衣大士像,善财鹦鹉竹树皆具。 [二]熙朝新语。清康熙壬寅,京口檄造战舰。江都刘氏园中,有银杏树一株,数百年物也,亦被伐。锯开,有观音大士像二,妙鬘天然。众骇叹,施于福缘庵。 狯园。明万历甲辰,临安县山北,村民斧树作薪,中有径尺观音像,眉目衣饰宛然如镂。即供村中,香火不绝。 [三]夷坚志。宋淳熙中,闽清县白云寺僧,以殿柱朱漆黯淡,命工庄严。其旧漆隐隐有纹,剥之,见宝珠一颗在柱中,中现入定观音像,眉目明了。观者莫不稽首致敬。 天竺志。石晋天福间,上天竺僧道翊,梦见山前涧中放光,得奇香木,高数尺。破之,有天成大士在内,因刻作像。 [四]亦复如是集。湖北松滋县河内,产五色石。尝见土人得一淡青色石,初磨,脉痕隐现竹枝。再磨,则枝叶分披,竹梢微下垂,大士倚竹端坐,法相庄严,眉目毕露。后归商人请去。 狯园。明楚宗室家藏一黄石,大如掌,日中映之,有白衣观音像,眉发璎珞,相好成就。中似嵌空,摇动如活。 蕴碧,空青,皆石名。 [五]居易录。滇黔山水之胜,以凭虚清溪二洞为冠。清溪石笋最奇。凭虚有钟乳,滴成大士罗汉,人工刻镂不能及。 知不足斋丛书。近见一人,得白石观音于海底,上有庵,宛肖补陀岩状,雕镂精细。后归闽贾。 [六]第一功德录。孙文靖公,藏石百一,因名所居,为百一山房。内一石为文靖所宝秘,高不及半尺,内现观音大士,宝相庄严,衣纹璎珞,纤悉毕具。视大理石屏,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及海潮旭日,鹤鹿蟠桃等,不足言矣。 铁网珊瑚。汤元谟云,曾见一石色青,大如鹅卵而形扁。上有兜尘观音像,如画图,磨洗愈现。 [七]讱庵语录。板桥人伐竹,十三节皆有观音大士像。 一行居集。顾文耀,妻宋氏,素奉大士。一夕其子晋芳,梦两大士衣破衲,如有乞。旦有携吴道子画僧相观音,及绣像送子观音求售者,急偿以值,装新送月声庵。逾年,芳复梦两大士云,将有行,急往视,则庋置壁间久矣。遂奉回,挂净室,孺人礼敬无虚日。一日,室中砖面,忽现僧相大士,后八日,复现送子大士,善财龙女,先后迸出。发砖刻像,金容烂然。 [八]楞严经。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 庄子。大声不入于里耳。 曰物类现相。(一)则有庖中蚌蛤,三现金容。釜底圆鱼,两呈妙相。(二)怀琛牛胫,骨髓凝金。无咎猪牙,髻珠似粟。(三)唐询鸡卵,妙现庄严。谭氏蚕衣,居然相好。(四)凡兹物命之戕。即出佛身之血。(五)为一子之偏怜。代众生而受苦。此大士示现者四也。 [一]传灯录。唐文宗,嗜蛤。一日御馔有一巨蛤,刀劈不开,帝自扣之,乃张。中有观世音菩萨相。帝惊异,以金饰檀香盒贮焉,奉于兴善寺。 夷坚志。宋俞集,任兴化尉。舟行淮上,舟人日买蚌蛤为食,集每买放诸江。偶得一大蚌,集倍价购之不得。及置釜中,大声忽起,光焰上腾。视之,蚌开,现观音大士像。相好端严,衣冠璎珞,及竹叶枝干,皆细珠缀成。集令舟人诵佛悔罪,像归家中供奉。 又郑伯寅,于楚州蚌中,得观音像,妙相庄严,杨枝净瓶具备。 东坡杂记。闽人吴璧,尝赴金中丞家宴。烹圆鱼,剖之,得一观音像。首戴金帔,白衣装饰,眉目衣褶如画。右手下垂,左手中按,足踏芙蕖。座客莫不惊惋,遂命覆羹。案此事,狯园作何璧。 阴骘文新编。苏州杨孝瞻。嗜鳖。一日,仆剖鳖,宛然观音大士像,骇而失手,刀鳖俱堕河。走白杨,杨怒为诳,亟责偿。仆曰,偿惟命,杀则不敢。曰市来,自有宰者。旋入内室,见前鳖蹒跚出。杨谓果诳我,今在此。促烹之,食少顷即死。 [二]海南一勺。释怀琛,于村中见群犬争啮一牛胫骨,狂吠不已,梃逐不去。因夺而破之,其中血髓,坚凝如金,成菩萨形,衣纹璎珞,相好奇环。 居士传。宋获嘉县民,屠豕祭祀,有獠犬衔其首骨,狺狺四日不食。析之,于齿臼中,得一如来像,髻有珠如粟,瞑目跏趺,瞳子隐然。晁无咎为之赞。 案狯园记金中丞庖中团鱼现像事,后云,然则唐人猪牙臼观音,不足称希有矣。盖误宋为唐耳。 [三]异闻录。唐询家庖妾,持卵数枚,一堕地。中有观音大士像,坐莲华,旁列善财龙女,净瓶杨枝。又狯园亦载此事。 夷坚丙志。余干谭曾家,蚕茧中有小像,状似观音。 [四]戒律。出佛身血,为五逆之一。 [五]涅槃经。菩萨修慈悲喜,得住极爱一子之地。何名一子,如父母爱子夭亡,愿与迸命。菩萨亦尔。华严十向品。我当普为众生,于一切世界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不令众生堕地狱。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曰现光明。(一)则有返朝廷之璎珞,晦色大明。示钦使以宝山,中宵如画。(二)图传东壁,耀唐宋之两宫。像奉西天,照云汉为三道。(三)洛迦步去,色现如虹。天竺工成,光能掩日。(四)幸逢圣诞,有潮音之珠光。为祝皇厘,显清凉之金色。(五)称尊吴氏,灵孚净水之瓶。供到瓜州,明彻圆光之镜。(六)记雷峰之授戒,光满一庭。喜王琰之迎归,辉腾三尺。(七)病僧帷外,朗见金趺。渔父滩边,火明铁首。(八)纪大观于崇圣,毫相常留。欣修礼于慈林,莲华时涌。(九)左溪敛念,彩色如云。开诇肃诚,金辉映壁。(十)盖众生佛性,本具摩尼。菩萨缘熏,有如净镜。(十一)能冥合乎本始。即无隔于自他。(十二)朗朗神珠,非从外得。重重帝网,原可交罗。此大士示现者五也。 [一]天竺志。上天竺观音像,身披璎珞,皆宋朝御赐七宝为之,希世珍也。杭州归附后,以璎珞夜有神光,取献朝廷。至京则晦而不明,乃祝曰,如欲回天竺,期以某时再放光明。至期,神光烛天,乃奉而归。 普陀志。宋侍郎刘达,给事中吴栻,同使高丽还。历四昼夜,月黑云翳,罔知所向。舟人大怖,遥叩大士。俄神光满海,四烛如昼,见招宝山,遂得登岸。 [二]梁张僧由,画观音势至像于德阳善寂寺之东壁。光照四射。唐则天迎入大内,光益照耀,中宗嘉叹不绝。宋陈圣俞获而宝之。政和六年,献于徽宗,摹传禁中,光益灿。 天竺志。元至正廿年。杭罹兵燹,寺尽毁,圣像不知所在。丞相出金旁求,得之草莽中,安奉西天寺。时大放光明,照耀云汉,分为三道。一属东方,若向普陀,一属上天竺,一属今西天寺。大众咸增敬仰。 [三]上句,见普陀现相一段四联注。 天竺志。僧道翊,既刻像成,白光焕发,夜亡列烛之光,昼掩太阳之影。 [四]普陀志。明正统二年二月十九夜,大士现宝珠于潮音洞,放大光明。 清康熙五十年,知府马柱石到普陀,启祝厘道场,感大士放金色大圆光于清凉山冈。 [五]善女人传。宋吕宏妻吴氏,事大士有灵感,故人称观音县君。净室列瓶数十,净水满注,手持杨枝诵咒,感大士放光入瓶中。 瓜州某夫妇,供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朝夕参礼。万历十三年,像后三镜,中夜放大光明,遍照一室,如是者三夕。 [六]佛祖统纪。宋雷峰慧才,元丰间,为灵芝照等授戒。观音像放光,讲堂大明。净慈守一,作戒光记。 刘宋王琰,幼在交趾,僧以观音像,送之供养。后回京,礼敬不倦。以治屋,寄南涧寺。数月,忽梦像立坐隅,即迎归。其夕寺中佛像,悉被盗去。后像放光,三尺许地,金辉夺目。 [七]高僧传二集。魏道泰,梦人告曰,寿终四十二。至是年病,一友劝归依大士,虔诵四日夜不绝。忽所坐帷下有光明,从户外入,见观音足趺间金色朗照,语泰曰,汝念观音耶。泰褰帷叩礼,已不复见,即获延年。 普陀志。清康熙十三年,有渔舟数十,泊千步沙,夜惊火光亘天。晓视一铁佛首卧沙中,不解何来。乃悟夜火,即佛光,舁后寺供养。 [八]洱海丛谈,滇大理城南崇圣寺,造铜大士像,高二丈四尺,细腰跣足,如吴道子画。像成,白毫光弥覆三日夜。至今春夏之交,亦时时放光。 清释弘赞,欲报亲恩,以白氎绘千手眼大悲像。像成,集众讲大悲忏,三七日修礼,感大士放金色光,手所执青红莲华,频放白光。尔后凡于像前修礼,莲华常涌白光。因是作慈林集。 [九]高僧传三集。唐左溪玄朗,殿壁绘观音像,焚香敛念,感五色光。道俗俱瞻,叹未曾有。 慈林集。释开诇,婴疾,息出无还。诇一心念大士名,渐愈。因肃诚绘千手眼像,画人以纸掩鼻,纸墨皆加咒。像成之夕,大放光明,林壁皆金色。 [十]圆觉经。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亦复如是。 起信论。觉体相有四种大义,犹如净镜。第四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十一]起信论。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十二]楞严经。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华严身土交参,体用相彻,有帝网交罗之义。 曰现神变。(一)则有陈妻室内,座现金躯。郑媪瓶中,钱熔宝像。(二)阻舟示警,叠发铁莲。防海移居,忽浮金钵。(三)江阴波面,鸲鹆归钟。楚国尼庵,鸽儿画像。(四)助苍山之鼓铸,沟浍流铜。成天竺之模型,云房崩土。(五)葑门镜内,帝释天人。潮音洞中,阎罗玉女。(六)智勤孝养,枝枝遍坐如来。心达诚孚,叶叶梦瞻菩萨。(七)国王面镜,影现神山。普明铸钟,声闻邻县。(八)寿安圣像,海上浮来。董吉经囊,水中飞去。(九)手握利宾之骨,隔宿还归。身呈天女之容,须臾三变。(十)孙妻炉内,华挺青莲。缪子斋中,竹垂翠盖。(十一)幽溪加被,身化金钟。普陀著灵,指浮华瓣。(十二)寺崇光福,金容涌自泥涂。像驻回龙,胜地不虞水潦。(十三)青原朴老,壁现莲华。平泉女郎,榻横杨柳。(十四)善才脱难,有羊裘桃枣之遗。邹浩诵经,现舍利竹枝之瑞。此等如幻三昧,非徒炫以神奇。当知对治悉檀,实普施其悲悯。此大士示现者六也。 [一]辨正论。唐陈元范妻张氏,一心奉佛。恒愿造观音像供养,力弱不从心。忽有观音金像,长五尺许,现于高座,光彩四照,众叹异之。 南海慈航。宋吴江郑媪,丐市得钱,蓄瓶中,欲画圣像。忽邻火延烧。烬中得故瓶,钱熔,成大士宝像,高尺许。璎珞瓶柳悉具,神工妙巧。 [二]普陀志,莲华洋名所由起。一后梁末帝时,日本僧慧锷,从五台得观音像,将还本国。至此,遍海生铁莲华,舟不能进。二宋太祖遣王贵诣山礼佛,贵意谓汪洋巨浸中,安有菩萨。归时,有铁莲华阻舟。三元将哈喇歹谒潮音洞,无所睹,引矢射洞。返舟,忽铁莲满洋。四明太祖遣汤和往普陀,欲毁寺。舟次招宝,忽海面现铁莲,华叶灿然,作炼金色,光烛上下。舟不得渡而返。 又汤和徙岛民,见海面浮一金钵盂,今有金钵盂山之名。 [三]狯园。江阴观音寺,重建于明嘉靖间,无钟。一日,江面浮二巨钟,怒涛溅激,声闻数里。钟上各栖一鸲鹆,连呼曰,观音寺里钟。居民即取其一送寺。余一流去,不知所之。 宋襄阳天仙寺,殿壁画千手观音。世传唐武德初,寺尼求工绘图。有夫妇携一女应命,以扃殿七日为期。至六日,尼疑之,辟户寂然,有二鸽飞去。圣像已成,独印手未足。 [四]滇西崇圣寺,在点苍山下,巨丽精巧,覆琉璃瓦,墁地并径丈点苍石。天宝间,寺僧募造大士像,未就。夜骤雨,沟浍皆流铜汁,即用鼓铸。像皆黄铜,惟足背红铜一方。是铜不足,为土人所益者。补铜处有空如针孔,俯听之,闻江涛汹涌声,吸之,甘露溢口。见洱海丛谈,并柳崖外编。 湖[土+需]杂记。清康熙间,释晦山以铜铸大士像于天竺。欲作胚胎,苦难得土。忽骤雨山裂,白云房后崩出纯泥,百石充用。 [五]狯园。苏州葑门内,某夫妇供观音。其像后镜内,忽有云鹤盘旋,复现各色莲华,并帝释诸天相。观者万人。 普陀志。明宣德二年,潮音洞内现阎罗天子,两玉女随之。 [六]高僧传二集。唐智勤,精诚勇猛,事皆冥祐。母患病委顿,勤为念观音。宅中树叶上皆现化佛,合家并见,母疾顿愈。 灵感赋。释心达,住宁海枫槎庵,至诚礼观音,梦庭树叶叶现观音,道心更切。 [七]唐西域记。昔南海僧伽罗国王,以镜照面,不见其容。乃睹摩竭陀国,多罗林中,有小山,上有观音菩萨像。因绘图以求,见孤山惟肖,因建精舍,即大士示现处也。 宋僧普明,行观音忏法,得见大士。后铸钟,声闻七十里。 [八]现果随录。张大治,镇崇川。有大士像海上浮来。请至南郊,复新寿安古刹,而崇祀焉。 冥祥记。晋董吉,诵首楞严三昧经甚精进,病者延诵多愈。有同志何晃者中毒,驰请。中途溪涨,不能涉。吉曰,吾救人急难,不惜躯命,祈佛观音,默照乃诚。便囊经戴头上,冲流而过,水应灭顶,而才至膝。既上岸,失经囊,悲且恨,至晃家,见经囊在高座上,悲喜捧视,经燥如故。村人一时奉法。 [九]感通录。晋刘萨何,世称利宾菩萨。卒后,骨细如葵子。有灾障者,就卒处沙砾中觅之,得则吉,不则凶。有觅不得,就左侧观音像上取之,至夜便失。明旦寻之,还在像手。 北齐书徐之才传。武成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妇人,身长数丈。食顷,变为观世音菩萨。 [十]明陈庄靖公奉佛,其女嫁孙姓,万历五年六月十九,设观音斋。斋毕,焚纸于炉,灰将冷,置佛案下。炉内忽挺青莲华一枝,乍吐尚含,翠色欲滴。三日后,为妊妇所触而萎。 狯园。明缪元,常熟人,斋中供大士像。万历间,祝厘天竺还,忽见大士座下出笋一枝。半月长丈余,露梢解箨,长枝下垂,短枝上钩,结成翠盖,覆大士顶。 [十一]明天台幽溪道场铸大钟,有法侍者,持普门品千遍,以求加被。梦菩萨化身为大钟,金光映耀。经完,铸成。 普陀志。不肯去旧像,屡著神异。郡将迎入城,为民祈福。忽有僧至,求嘉木,刻像成,不知所往。至宋嘉定间,像偶亡一指。后于洞前波间浮华一瓣,视之,即亡指也。今所奉即此像。 [十二]海南一勺。清道光十余年,江苏巡抚林则徐,奏吴县邓尉山光福寺,宋康定元年大旱,忽有观音铜像,于泥淖中涌出,供奉寺内,即得大雨。元明以来,每遇旱潦,祈祷辄应。上年亢旱,迎像入城,叠沾闓泽。本年春夏之交,甫经默吁,即邀灵贶。并疫气流行之时,有祈辄应,泽普三吴。 临川县回龙庵记云,博溪北一洲,延亘不及一里,四面环水。昔有人从宜黄舟载大士像往郡,至此,舟不前。卜于像曰,大士欲留此建刹耶。果得吉,因构屋供像其中。地非高阜,而水涨不及寺址,咸异之。 [十三]现果随录。倪朴老,以工部诖误系狱,日夕顶礼大士,礼忏诵经,忽狱中满壁现出莲华。不久得释。后出家,主席青原,号啸峰和尚。 柳崖外编。平泉女郎,幼慧美,虔奉观音。后归尤姓子,貌粗鄙。将婚,女自伤薄命,祷大士,愿保身清净。既婚,虽同榻,尤见有柳枝一堆,横亘女身,终不能近。 [十四]法苑珠林。徐善才,既杀而复生,经数日,极饥寒。乃下树循涧行,拾得羊裘一领,鞋袜一緉。复前,得一钵桃枣,青翠赤白,似新摘者,可升余。得免冻馁。非大士神力,岂有仲冬时得新桃枣。 居士传。宋邹浩,官襄阳时,梦大士亲为说法,因绘所见为像。徽宗时,官侍郎。蔡京用事,羁昭州,供奉绘像益虔。跪诵华严,有舍利出袖间。像后生竹三竿,垂枝下覆,与世所画普陀岩竹无异。 凡此或现色身。或呈幻相。大而世界山河。小则微尘草芥。莫不从心所欲。应念而生。如此,可信大士之法身,历万劫而不磨。亘十方而常满矣。(以下总结示现,诫勖勉修。 共四段 此总结示现文,颂法身常住。) 华严。十地菩萨,随心所念,能于身中,现恒河沙世界微尘数佛刹。复过此数无量无边。 (一)既定信心。请增义解。(二)是诸佛之法身。即众生之自性。(三)水腾波浪,只是随缘。金与指环,本来非变。(四)浮沉五浊,不污清净之身。堕落三途,仍具庄严之德。(五)徒以认沤弃海,恋四大之假名。误奴为郎,纵六尘之缘影。徇欲须臾。受辛历劫。大可哀也。(此颂众生之佛性,与大士无二无别。破断灭之邪见。) [二]华严明法品。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 [三]起信论。如海水与波,非一非异。波因风动,非水性动。若风止时,波动即灭,非水性灭。众生亦尔。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起识波浪。如是三事,非一非异。然性净心,是动识本。无明灭时,动识随灭,智性不坏。 密严经。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四]起信论。心性本来清净,虽有染心,而常明洁无有改变。 又大乘止观。无始以来,虽为无明染法所覆,而性净无改,因染法本来与心相离故。又云,此心在染之时,本具福智二种之性,与佛无异。但为染法所覆,故不得显。 [五]楞严经。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维摩经。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 楞严有认贼为子之喻,宗门称认奴为郎,皆喻误认意识为真心也。 圆觉经。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幸逢大圣,是智海之导师。恒顺众生,作火宅之慈父。欲求解脱,堪作归依。况有救苦与乐之征。能为振瞆启聋之据。昭兹来轸。鉴彼前车。(此承上文心性不灭,劝人皈依大士。总提大士悲能救苦,慈能兴乐,以劝进行者。) 华严经。善财参大士文云,善知识者,智海导师。 普贤行愿品。九者恒顺众生。 (一)顾或谓幻身无体,死生了不相关。妄境全空,憎爱从何而寄。(二)不知身安始得道隆。缘具方能证果。(三)永嘉发愿,尚护身心。大慧礼文,亦求安乐。未曾实证,无尚空谈。但办信心,决无虚掷。(此为好作口头禅者,下一针砭,劝人死心踏地皈依大士。) [二]小止观。经云,身安则道隆。 涅槃经。迦叶菩萨言,若利根者,何不现在入涅槃耶。佛言,是人四大羸劣,不能修道。或四大康健,无有房舍饮食衣服,众缘不具,不得涅槃。有一比丘修道,不得果。我告阿难,与以房舍,具诸所须,即得须陀洹果。 [三]永嘉发愿文有云,未得道前,身无横病,寿不中夭。正命尽时,身无痛苦,心不散乱。又云,在处安隐,无诸障难,窃盗劫贼,王法牢狱,枷杖钩琐,刀枪箭槊,猛兽毒虫,堕峰溺水,火烧风飘,堂崩栋朽,凡诸难事,一切不受。 大慧杲屡获大士加被,更作礼观音文,以益所求。有我今受持圣号,礼拜圣像,灭罪增慧,得大寿命,得大安乐之言。 附录普劝戒杀吃素挽回劫运说(菩萨每现身物类,警诫世人,戒杀吃素,故将此文,附于示现之后,冀与物类现相相发明,以期阅者,生惊惧焉。) 甚矣,世人习为残忍,事事以杀生为礼,而不知其非也。夫一切众生,与我同生于天地之间,同赋血肉之身,同禀知觉之性,同知趋吉避凶,贪生怕死。而况佛经常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皆于无量劫来,彼此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何得我欲报恩报德,祈福祈寿,或祭天地神祇,以及祖宗昭穆,或奉养父母,或宴会宾朋,或为悦我口腹,资我身体,一一悉以杀诸物命,以期摅我之诚,悦我之心,不念彼等受诸极苦,及负宿世互为亲属之大恩也。且天地以好生为德,儒者以胞与为怀,何竟不生恻隐爱物之仁心,以致习成弱肉强食之暴行耶。夫爱物者方能仁民,仁民者必须爱物,倘于异类之物,尚不忍戕,决不致反忍戕乎同类之人民。若以戕物为故常,则必至杀人盈城盈野,不唯不生怜悯,反以为悦乐快意,良以杀习一长,仁心便丧矣。至于祭天地圣人,岂无黍稷蔬果,以将其诚,何得特取于杀物命乎。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受其覆载,固宜积德行仁,以补天地化育之缺。若论报恩,纵粉身碎骨,亦不能报其万一,岂腥臊臭秽之牛羊豕等肉,便能报乎。况天帝天人,清净香洁,岂复歆飨此污浊臭秽之气味乎。是殆以己贪图口腹之心,测度天地之心,又以水陆神祇待天地,其诬蔑渎污于天地也甚矣。至于文武圣庙,春秋二祭,各省府州县,俱杀牛羊豕等以祭,谓为报恩酬德,崇圣重道。清光绪元年,陕西省城文庙,秋祭之先一日,予因往礼谒。大成殿内,牛羊豕等,各陈于架,悉系完全之体,但刳其脏腑而已,其污浊之气,惨凄之形,刺目棘鼻,不忍见闻。时予年甫志学,尚效韩欧辟佛,不禁浩叹,谓何得以敬圣人之事,而亵渎圣人,竟至如此其极。试令彼致祭之人,居此殿中过宿,俾彼熟睹其形,熟闻其气,彼必力拒不肯。岂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万世师表,百代儒宗之大圣人,反甘此臭秽不堪之物,而歆飨之乎。及至戟门外东边,系杀牛之所,见一大锅,内中之水,污秽不堪,乃洗牛之水也,思之,即欲发呕。嗟乎。何污浊如此,而为敬圣之礼乎。夫黍稷非馨,明德唯馨,何不以黍稷蔬果致诚。而天下二千余县,每年二次,渎污文武二圣,令数万生灵,同登死地,实为侮圣戕生之大者。何无尊敬圣人,爱惜物命之大人,出而永革旧例,特立新章,俾二圣之灵,不受此种熏污,数万生命,不为胙肉,以充致祭者之食料耶。圣人以仁民爱物为怀,岂愿由污蔑自己,而令数万生灵,同登死地乎。关帝在世则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后神王玉泉山,隋文帝时,智者大师至玉泉,关帝特运神力,创建寺宇,又求授戒,以为菩提之本,兼愿拥护佛法。(见关帝全书,及玉泉寺志。)故天下丛林,皆谓之为伽蓝菩萨,而与韦驮菩萨,并镇山门。千余年来,护国护民,尊登帝位,岂竟甘此污秽不堪之生牛羊豕等,以之为美而歆飨之乎。即世间至极下劣之贪馋辈,亦不至甘此臭秽,而谓关帝甘之乎。何竟视文武二圣,卑劣一至此极也,呜乎哀哉。当必有明至理,行实敬之大人,起而革除此侮圣戕物之陋习,不禁馨香顶祝之。若夫祭祀祖宗,固宜以黍稷蔬果致敬,何可特杀,及买之屠者乎。古人祭先,尚求仁者之粟。今为尽我追远之诚,令彼物类,悉受杀身脔割之惨。不但失吾恻隐之仁,亦复大失敬祖之道,以杀行敬,是为大逆。况祖宗既非断惑证真之圣人,当必轮回于六道三途,不为作福,令其超升,已失为人后者之道,何可恣意杀生,以作落井下石之事乎。至于奉养父母,蔬食岂无甘旨之味,而必须肉食,以陷吾亲于生生世世被杀,以偿受吾孝养之怨债乎。使不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尚有可原。今人畜循环,报应昭著,其事迹散见于二十四史,及诸载籍,犹复固执陋习,不肯改革,必期于吾与吾亲,同受此报,其人谓非丧心病狂,以砒霜鸩毒奉亲,期享长寿安乐乎。哀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事迹,诸史中甚多。欲略知大概,当看欲海回狂,第四十三四五,三页,形灭神存类之六问答,自可略知。又佛菩萨欲人戒杀放生,以大慈悲,示作异类。及杀之以后,方知圣人示现,冀人不敢杀食诸物,以期彼此同得解脱也。其事甚多,不能备书,当看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一,第三十页,物类现相一段文,自知其概。愿诸观者,同生正信。)所云宴会宾朋,原为畅叙衷怀,疏通情素,何可以杀生惨事,佐此清筵乎。彼物与吾及吾友,非有杀父之怨,何得以彼之肉,列我之筵,以作宾客欢娱之助乎。试一思其前后因果,纵食,亦不能下咽矣。世人娶妻生子,原为继续祖脉,是为最吉祥事,若用肉食,则凶孰甚焉。我欲夫妻偕老,子孙蕃衍,令彼物类,或受离群之悲,或受刀砧之惨,清夜自思,安乎否耶。又人每遇祝寿娶妻生子等吉事,或无意中,谈及死丧等字,主人便不欢悦,设有破坏器具等事,便谓不祥。何杀诸生命,脔割烹炮,以至嚼食,而反以为乐,为礼,为吉庆,是诚何心哉。乃习惯而弗思耳。若论自奉,更不宜杀,当思吾生世间,有何功德,及于民物。有何福泽,及于祖宗父母。今承祖宗父母之荫,席丰履厚,不极力为善,以崇吾祖宗父母之福。而复恣意杀生食肉,岂但不利于己,亦将累及祖宗父母矣。而况禀父母之遗体,日以物类资益,久之,则气质随之而变,是为大可畏者。今略引证据,庶知自爱者,力断此嗜好也。万善先资云,孕妇食兔,子则缺唇。食雀,子则雀目。食蟹,子多横生。食鳖,子则项短头缩。食鳗鱼鳅鳝,子多难产。食田鸡,子多喑哑。大戴礼云,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皆气质随物类之气质转变所致。以吾父母所遗之气质,由食肉故,使潜移密化成物类之气质,则为大不孝。曾见治刎颈未断气管者,活割乌鸡肉,贴于伤处,好之,则彼处仍长鸡毛。贴于外者,当处仍是畜质,尽平生食肉而资于内者,可不惕然惊惧,以保存我所禀父母之遗体乎哉。况肉皆含毒,以杀时恨心所结,故食肉之人,多生疮病,瘟疫流行,每多传染。吃素之人,绝少此患。凡欲解脱怨业,摄卫身体者,不可不知也。或曰,三牲五鼎,借物摅诚。若如汝说,则古圣贤所立之法皆非乎。答曰,圣贤随俗尚而立法,初非究竟实义。今既知人畜轮回之事实,固当舍权从实,何可执权废实,以伤天地好生之德,以丧吾心不忍之仁。况借物摅诚,何不取黍稷蔬果,而必取血肉污秽之物乎。将谓天地孔关,甘此秽物,厌彼清馐乎。此无他,以习惯而不知其非耳。至于祭祖养亲,宴宾自奉,俱可一返观而悉知其非,悉改其旧矣,故不详述。或又曰,若如汝说,通不杀生食肉,必至畜生蕃衍,遍满世界矣,将如之何。答曰,世人所食者,皆是人令滋生,彼猪羊鸡鸭等,悉使牝牡雌雄各异其所,则不十余年,将永断其种矣。况虎豹豺狼,蛇蝎蜈蚣,人皆不食,何自古至今,竟未遍满世界乎。须知食肉者多,则猪羊鸡鸭等,人设法以令其多生。实则多半都是贪图口腹,不惜物命者,随业受报,托生此等物中,以受人杀食耳。故楞严经云,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啖。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楞伽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乘经中,如此说者,多难具录。观佛所说,可知杀生食肉,其祸甚深,人畜循环,互相杀食,尚复执迷不悟,则成如来所名可怜悯者。须知兵劫,皆由杀生而起,世间一日所杀,不知有几万万兆,由杀生食肉者之恶心,与受杀诸物等之恨心,结为兵劫。十余年来,中外战争,罹死亡者,有数万万。而况天灾屡降,水旱瘟疫,风吹地震,海啸河溢,土匪盗贼,诸种灾难,层见迭出,谷米昂贵,民不聊生。吾人值此时代,再不发一自悯悯他,自伤伤他之心,以期挽回劫运,则亦何贵乎预三才之数,为万物之灵乎。忍令具可以为尧舜,可以作佛之心性,而长劫沉沦于互相杀食之业海中,莫之能出,可不哀哉。释印光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颂文分三。初叙意。二正颂。三结劝回向。
(一)颠倒闻机,直旋流而深入。返归自性,更何妄之能生。(二)一念回光,不因明而立所。二尘俱遣,亦耽静之忘情。
[一]普陀志。宋神宗元丰三年,内殿承旨王舜封,使三韩,遇风涛,大龟负舟,危甚。舜封惶怖,望潮音洞致祷,忽睹金色晃耀,现大士满月相,珠璎灿然,出自岩洞,龟没舟行。还以事闻,赐名宝陀观音寺。 宋高宗绍兴戊辰,史浩,程休甫,诣潮音洞无所睹。一僧指曰,岩顶有宝可瞰。从之。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了然。 [二]宋度宗咸淳丙寅,范太尉以目疾,遣子祷潮音洞,汲泉洗目。既愈,复令子来谢。洞左现大士身,淡烟披拂,如隔碧纱。继往善财洞,大士童子并现。大士缟衣缥带,珠璎交错,精神顾盼,如将示语。 元泰定帝至和元年,御史中丞曹立,承命降香潮音洞。见白衣相,璎珞披体。以候潮未行,再叩再现。而善财洞大士亦在,童子鞠躬,眉目秀发,七宝璎珞,明洁可数。群从悉见之。 [三]明神宗万历二年,别传渡海礼大士。云中涌出金莲,白衣冉冉示现。彼及成都僧翠微同见之。 元成宗大德五年,集贤学士张蓬山,奉旨祝厘普陀。至潮音洞,见大士宝冠璎珞,手执杨枝,碧玻璃盌。护法大神,翊卫其前,祥光满洞。 [四]宋给事中黄龟年,礼潮音洞。亲见紫金自在相,坐石上。偕来老稚俱见。 清康熙三年元旦,本山众僧见白光如虹,从佛殿顶,贯小洛迦山。大士白衣,乘光而渡。识者预知有难作。 [五]清康熙二十九年,定海总兵蓝理,谒梵音洞。见大士现身,大眉赤面,富须髯,眼露青白光,鼻准微有白点,冠金圈大火焰,衣黄黑色,阔领方袍。一小佛立于顶上。 明黄端伯礼大士,感大士现形天际,霓裳霞葆,讶为蜃市。以上见普陀志。 [六]居易录。沧洲张汉儒,诣潮音洞,初无所见。一老人谓欲见,当虔祈。张跪祷。久之见金光,大士自石壁出,侧立。又祝愿睹正面,俾归摹像顶礼。大士即背洞面海,去人咫尺。绀发卷[(髯-冉)/思],高颧隆准,衣绿色。众欢喜作礼。老人云,某感大士示现,故舍身于此供洒扫,今屡见矣。 勉戒切要录。清临江丁兆禧,服贾于蜀,因祷母病得瘥,进香梵音洞,睹大士不甚了了。默念远涉风涛,斋肃而至,岂下怀未诚欤。念未已,忽大士身出于洞口,衣白,前立红衣童子,不类世所绘塑。 [七]普陀志。唐宣宗大中元年,有梵僧来潮音洞前,燔十指。指尽,亲见大士说法,授以七宝石。 僧道宜,名悟坚,燃三指供佛。至普陀专诚拜谒,得见大士。 下句,见六联注。 [八]图书集成。王璪,字粹昭,奉郡檄至普陀山祷雨。因密祷,愿有所睹。忽有栏[木+盾],皆碧玉,上有刻镂文。继复现纹如珊瑚者数尺,相对久之。深远处有菩萨像,下明上暗,白衣璎珞,了了可数。 元绍定庚寅,国监胡炜,礼潮音洞。倏忽大明,一僧居右,月盖长者,与善财立左。至善财洞,童子再现。宝盖珠鬘,林列于前。旁一塔,晶彩焕发。[九]清释无隐,参究得悟,曰名山大川,无非菩萨影现道场。脚头脚尾,处处逢渠。礼普陀,感大士现妙庄严身。 己求书。明秣陵刘某,生即茹素。年廿九,朝南海,舟中发愿见菩萨。忽水面现二莲华,一立童男,一立童女,随见大士坐大莲华。刘礼拜,倏皆不见。 [十]普陀指南。清盛叔型,随母朝普陀,初闻大士现身,笑而不信。后于梵音洞窥之,忽石壁现白色如抹粉,继则俨呈人形,五官显然,首落发,衣白腰细,作比丘尼状。初在洞内,既出至洞口,尤见清晰。乃叹大士不可思议,唯长跪叩头而已。其母所见无异。而同时拜叩者,则所见各不同。 居易录。清释行义,与游僧七人,雨中炷香潮音洞,虔祷。倏见内现五色光,有大士立像,庄严妙好,是女人身。他僧见者不一。 [十一]普陀志。元顺帝乙未,刘仁本督漕回至普陀,见大士于潮音洞,与画帧无异。 下句,见六联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