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答学佛弟子问


 2021/10/14    下载DOC文档    

答学佛弟子问

上能下弘法师

问:师父!弟子近来越来越厌烦红尘中的所有一切,在工作中我感觉到自己就象变了一个人一样,什么事我也不想管,只要是本职工作做好就行了。再也没争强好胜的心了,只想平淡的过,可这又不太可能。师父!弟子可以出家吗?

答:若能以出离心积极做入世之工作,以无我之心行四摄六度万行,落实当下,无怨无悔,则人生可以消去甚多的苦恼与挂碍!如此则出烦恼之家而入菩提之门矣!有关出家之事可以细看“人间净土”网上的有关探讨!

问:师父,弟子不明白,佛说我们本来是本佛,但现在我们却成了凡夫。是由觉转迷的呢?还是说佛性本有,但一直迷而不觉?

答:从性上说:佛性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从相上说: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迷,佛性不减;觉,佛性不增。佛性具足乃从性上说。无明,乃至修证是从相上说。怎可混淆不清? 佛乃称性起用,回相归性;众生乃迷性妄用,着相忘性。相本缘起,当下性空,无穷妙用;不明缘起即是性空,难免认假成真,处处迷障。 觉者对迷说,迷者对觉说,说迷说觉皆是方便,法界如然,说甚迷觉?比如一个人用眼睛瞪虚空,瞪久疲劳,金花乱冒。如果去问虚空怎么生出许多金花、什么时候虚空金花消失、什么时候虚空再出金花,岂非怪论!请问你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 究竟真理言语道断,岂可用意识分别推论么?无明虚幻,怎可坐实?透破无明虚幻,当下即是全体大用。楞严曰: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佛法在悟不在想,真理在行不只说。必须明了:佛性本具乃是从法性无相上立名;转迷为悟乃从法相上说。那为何应转迷成悟呢?乃因瞪眼发劳故。故此上智者歇即菩提;中下智者一时歇不下,不免要渐修渐证(当然这里面难免可以再仔细划分)。 五蕴皆空,谁在问话?参!

问:为什么我总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就是平时无论做着什么,突然间就会有一个自己剃了度的光头像清晰地显现在我的面前。看着自己的这个光头像,我很高兴 也感到很欣慰。我在想:我一直以来是要出家的,但总觉时机未到,还有父母孩子,还有责任未完成,虽然这些我随时都可以放得下,而且他们也能理解我。现在我觉得越来越烦透了,我这一脑袋头发,好想一下子剃个光头,多清静啊!是不是我净这么想想的呀?师父,我是不是到了该出家的时候了呢?请您开示,阿弥陀佛!

答:出家是好事情,应该随喜赞叹。不过,首先要发起强烈的出离心(出离五欲六尘的杂染,出离生死苦恼,出离六道轮回之心)。如此出离心具足,即使还没有相上的“出家”,也因此成就了解脱道的殊胜贤圣种子。剃头旨在剃除万丝烦恼(头发的表法),决心看破放下执著妄想。故此,剃头容易剃心难,若能真觑破烦恼的假相,放下执著妄想,正念现前,那当下即与觉正净相应了。出家乃大丈夫之事,既有断烦恼证解脱的决心,也有承担普度众生的菩提愿行。如果具足了出离心、菩提心,父母同意,身心健全健康,才能谈出家之事。但非常关键的是:出家应该寻找善知识(德行、智慧、慈悲、出离心、菩提心、正见无缺、精进修行的出家师父),更应该在正法的道场、六和敬圆满成就的道场出家,切不可轻率从事,到时后悔莫及。出家殊胜,功德不可思议,但若没有正法、善知识的助缘,则可能退转初心,失去成就无上道的机缘,切须万分谨慎!假如暂时没有遇见正法道场、亲近善知识的机缘,还是具足出离心、菩提心,闻思正见,持好戒律,等待机缘比较妥当。

问:师父!弟子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块石头压着一样,很重!为什么总感觉到苦呢?出家是为了逃避吗,别人老这样说弟子。面对现在的人,都是利益为重,弟子感觉到很恼;弟子是一个凡人,总想找一个知己,但很难。

答:一切烦恼从自心出,看破放下身心自在。出家是很伟大的,是荷担如来家业,是为了了生死,是具出离心的大丈夫作为。如果是因烦恼痛苦不能面对现实的消极之举,则难免有逃避之嫌。当然,逃避不逃避都是世俗心态作怪,真理的当下本来就是解脱的,没有那么多的戏论。人本在六道轮回之中,贪、嗔、痴程度不同,这也是正常现象,为着各自的生存,贪求利益很自然,只要不过份,可以理解。应该怜悯他们生存的不易、迷惑的可悲,把他们看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宽容、爱护的心态待之,以慈悲、柔和的语言待之。如已尽心尽力仍不得理解,则看作还债吧。也许过去世自己对人家就不好,还可能比他(她)现在的态度更严重。现在能这样,人家已经很客气了。如此想,如此做,试试看!相信这样久了,知己不找而自来。最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登山名将说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就是自己这座山。”对此深有感触。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师父是指路明灯,我们必须依教奉行,超越自己这座山。

问:师父,末学在刻些佛法光碟结缘。但因业障深重,家里父母极力反对。末学知道障碍佛法流通是造极重的罪业。现在真不知该怎么办。是否不再继续做下去令父母造业呢?感谢师父慈悲开示。

答:由别人(如寺院)刻录,自己助刻或助印经书,做财布施,也间接做了法布施,功德无量。同时用善巧方便度父母学佛,不应起烦恼,应该悲悯其不明正法,依然在轮回道上。假如自己能力、因缘不足,应该广学多闻,然后深入经藏,开大智慧,然后多角度观因缘的引导感化他们。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提高道德修养,以德服人。也可以祈祷三宝加持,多诵经回向,莫起忧恼,莫退初心。度人除了智慧方便以外,还得具足耐心、恒力,不应该在这里面起烦恼。

问:在家上课时,必须供蜡、供果吗?供一杯净水、一枝香行吗?定课必须天天上吗?有事或晚了或累了怎么办?

答:平时应多观心:明因果,观照起心动念,断恶修行,依十善业,注意身、口、意莫落恶业,妄念起时莫随,保持明了、不动摇的正念,观苦空无常,学会看破放下,功夫重在对境不迷。护持自心者乃诸佛所赞叹。佛前供品皆有甚深妙义:从恭敬、虔诚、(供养)修福的角度上,非常有必要。佛法从恭敬中求,谦卑、虔诚乃为佛弟子所应学。从大悲心上说:“蜡烛”——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正是看破五蕴非我,四大皆空,放下我执,利乐众生也!乃发起大悲无尽的菩萨道,勇猛的进行财施、无畏施、法施也,乃体悟到能施、所施、施物三轮体空,无我无人,不住相而行一切布施;“供花”、“供果”者乃表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坏,众生造十恶因,成轮回业,修道人修十善业,乃至四念处、四摄六度万行,不堕三恶道,成解脱道、菩萨道……佛前供果旨在明因识果,于恭敬诸佛中皈依三宝修证圣道,与供鬼神仙道之六道性不同;“净水”者乃涤自心,六根清净,不染五欲过患,清净本心。以此净心供佛,一花、一果、一灯、一烛、乃至一色一香,如毫毛许皆具足无量功德,等同法界,不可思议,岂可小觑!“香”者内熏自心,外熏法界,内外无别,妙香充塞供诸佛,戒定慧三学具足,即证本真。故此供一杯净水、一枝香至诚恭敬处又何曾不是具足无量功德呢?故此在条件允许之下,应在具足万分虔诚中供佛,不是“必须”与否的问题,而是福慧同修的重要性。当然,如果家庭条件不够,也应明白“烛”、“水”、“果”、“香”乃至供“长明灯”(佛性无生灭,智慧常现前)等之妙义。而于万分恭敬中面对尽虚空、遍法界之诸佛,于虔诚中做诸佛事。如此理事圆融乃是真智慧!初修学人根本无法做到无相布施,莫要以理除事,以事除理,认为可有可无,不以为意,落入狂慧。 “定课”旨在一门精进、长时熏修、培养资粮,于八识田中种下殊胜种子(非世俗时刻熏染贪、嗔、痴之轮回业种)。形成修行的习惯,而非轮回的习惯。其殊胜的益处非一言可尽。但平时应多观心,断恶修善,并不是说“定课”后就不用平时修行观照了,这是两相结合的。依八正道而修,时时处处不失正见、正念最为重要,故此定课最好在自己平时能做到的时候,不一定要求时间多长,重要的是质量。即使有事晚了、累了实在无法完成功课,也应正念不失,佛号(或持咒)等莫失。但决不应作为不修行的借口,那只是轮回业力的牵扯罢了,乃放逸、懈怠的心理作怪,于解脱毫无好处。

问:人到底有几魂几魄呢?

答:几魂几魄是外道的说法,佛教没有那种说法,那种说法是不究竟的。佛教把心分为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第七识、还有第八识(乃至更细的分到第九识)。那都是从心的作用上来划分的,但真心只有一个。众生不觉而用妄心;圣者觉醒而用真心。所以真心在圣而不增、在凡也不减。平常所谓的轮回,也是八识田的种子现前随业流转。透破假相、放下我执,即无轮回可得。真心无相,妙用现前,众生不觉,乃现“八识”凡夫。故此《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乃是众生迷执妄想所立。外道以灵魂为我,本身就是错误,因为他不明白缘起无我、无常变化。或者讲断灭空者,都是不正见的边见。想具体了解,可以看《百法明门论》,也可以参考《归隐集》“外道灵魂与佛教八识的差别”这一篇文章。

问:师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的很难,对于我来说,我与人为善,但别人却……,是不是我做的还不够?在工作中在领导面前说别人的话,每个公司都有,让好多人都受委屈,怎么办?这些其实都是小事,怎么把心态放平?

答:有几条为人处事的准则,也许你可以参考一下:一、看到别人的巧诈而不上当,实是一种智慧。二、帮助别人而不露声色,实是一种功德。三、理解包容别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四、散发善意应该充满智慧。批评别人的过失不要在公共场合;赞叹别人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五、正确的话说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人物面前,收效往往不好,何况本身就是错误的言论。六、心胸广大,但却不缺理智。情绪化者往往被环境牵着鼻子走。七、虚怀若谷,礼貌友好,却不同流合污。注意口业,不卑不亢。尊重别人,却充满自信。问心无愧、心安理得。关心病苦患难,事过即忘施恩;受人点滴关怀,常怀感恩之心。八、大胆自信,却需三思而行。遇顺境莫得意忘形,遇逆境莫怨天尤人。九、说话尖酸刻薄,人多讨厌。十、积极向上,坦荡自在。盲目乐观、消极悲观总是两边。如实观照身心健康。如此处之待之,人生事业必多逢贵人!

问:有位同修不幸患上尿毒症,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直至临终也未曾住过一天医院。我曾提议在大众中发起义捐,可她所归依的师父说怕她承受不起,反造罪业。她自己也怕相欠太多,来生披毛带角……我对此说至今心存困惑。她菩提道上还未渐行渐趣便匆匆离人世。师父,这是她的定业吗?

答:当时的情景和经过暂且放在一边。我们姑且以所提问题来以事论事的分析。但从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第一,接受别人的帮助,而没有心存恶念,怎么可以说是造罪业呢?只能说是欠下恩德。比较健康的心态应该是:在惭愧中知恩报恩,即使她今生没有钱财的能力,那她可以修“普贤行愿品”及一切正法经典乃至念佛、、持咒,回向给帮助她的人。要知道点滴的善念功德体性皆同法界,回向给帮助她的人,同入佛道,证不二涅槃。当然,她健康以后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乃至于每天都用慈悲善念和微笑回报这个世间。另外,她也可以持好五戒十善,来生也拥有丰满的人天福报,不就能够报今生的恩了吗?为什么老是想着披毛戴角,下三恶道呢?还有,她也可以信愿具足,执持名号,往生极乐净土,乘愿再来度众生,而了一切缘。这不是更加圆满吗?所以学佛要有正念。因果不坏,但是要积极向上种善因成善果,不要种恶因成恶果。有道是:“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那她慈悲、善念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具足,然后不退往生,正好以病苦为良药,痛念生死无常,积极向上,念佛、忆佛,善发慈悲、善念,而不是悲观消极,颓唐丧气,凡事往坏处想。当然,她不执著身体,也是一种好事,但过分的执著身体和过分的虐待身体,也是两边,最好能够以中道来处。在惭愧中提起正念,努力修行才对。当然,她明白因果不爽,不愿领受别人的帮助,也不能说是坏事,就是有点落入了悲观消极而已。第二,人生是无常的,无常的生命示现给我们以警惕。一个人的生命遭遇,是由她的性格、思想、心态、为人处世的方式,还有观念和做事的能力等等所造成的,再加上客观的环境,而出现了各种面对的结果,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里程呀!即所谓“业力所感”。那她假如要改变命运,那就要改变她的性格、思想、心态、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然后转变环境,也就是所谓的“命我自立”。所以,你的这位同修的经历、生命历程,也就是由她的性格、思想、心态、观念等所造成的。所以,说定业也没错。她能够没有挂碍的往生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现在所应该祝愿的。死者已死,应该留下的是给我们自己的一种检讨,而不是对死人的谴责和哀叹。她的一切又何曾不是对我们的一种教化呢?我们应该从里面得到一种启发:一个无常,一个不愿欠人情的知足的心。也许在某方面会敲醒在贪欲中徘徊的人吧。祝愿她道心坚固,往生极乐世界!让我们一起来念佛回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美丽和慈悲善念。与佛陀同在,生命将没有苦难;走在正道上,生命就可以离开了黯淡!

问:之前,我有亲近一位师父(比丘尼),可我每次从道场回来总是心生烦恼,现在我打算不在去了,又有同修劝说我……我很矛盾。去我心不得清净,不去又心生不安。我该怎么办?我现在很痛苦,请师父开示。

答:佛教不说四众过。你可以静下来问自己:自己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如何去实践佛法?去不去道场暂且不说,了生脱死才是根本!那如何了生脱死呢?如何依止善知识呢?以什么来印证是否是正确的佛法?佛陀说:大乘以实相印印证;解脱道以三法印来印证;依四依法、实践八正道来抉择!如此则不会有这么多徘徊了,如果忘失了学佛的正念,那就会在人情面子上纠缠不清,难免引来一大堆烦恼!去道场应该与了生脱死有关系,而不是其它。至于说护法:一个是护持自己心中的善念、正念,莫令丢失!一个是护持佛陀正法久住,以利益众生。你应该好好的静下心来。假如有所偏差:依人不依法、依情识不依智慧、依世俗不依真理……难免就会落入很多是非里。佛法是清净解脱的,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现在是静下心来检查一下的时候了。假如你这些问题弄通了,以后就不会再有这方面的困惑了。

问:师父,平时的修行,总感觉到差太多,所学用不到实际中去,似乎不着边际。

答:“不着边际”是因为理论太高,实践太低。唯有明白因果,持好三皈五戒十善,才是比较有基础的,如此学佛才不会落空。三皈五戒十善对于刚开始的学佛者来说,要圆满完善并不是一下子的事。而受三皈依应不皈天魔外道、邪说、邪众,不心外求法。对于一般惯于心外求法的人来说,总是不能够严肃对待。但假如没有这些坚固基础又谈什么学佛呢?如果能够省察到自己是如何受无明的指挥从而造业,引来一大堆的苦恼,修行就会非常亲切的。

问:为什么要每天闻思修?每天总是听经、作功课,不是念佛,就是持咒,或者说随时观照,或者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答:要知道,众生总是以熏习的种子现前去面对人生的,若不是熏修戒定慧、觉正净,那就是每天熏贪嗔痴,迷、邪、染不断,如是生死轮回就不断发展。如果人不是看破、放下,那他就是执著、分别,所以八识田熏什么至关重要,是染是净、是轮回生死还是了脱生死、是我执还是无我的智慧,岂可大意!这是关系众生法身慧命的甚深洞察,透彻到众生的轮回的根本要害,而开启的究竟悲心,诸佛祖师的良苦用心岂能用凡情俗见来理解?熏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出离生死苦恼,从闻思修证的过程中好好努力吧!莫要糊里糊涂总是时刻熏染贪嗔痴、生死苦恼不断!当然,无漏种子法尔具有,不从熏生;清净本性,本来具足,不缺分毫。但问题是众生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对一般人来讲:若不以戒定慧透破无明,根本不可能显出本觉妙心,容易成为空谈。不具足正见正念的前提容易盲修瞎炼。故此提出:以戒为师,以正见正念为根本,以断烦恼、解脱生死为目的,真实修证。如果能够亲近善知识,闻思戒定慧,随其所宜,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那成就就是必然的了。

问:我的问题或许是偏执的,但我还是想知道。下面的问题:我觉得人的脾气 禀性,实在是难以改变和调控。平时我觉得自己学佛 念佛很是精进了,也尽量如理如法的说和做,可有时一旦遇上着急生气的事,还是会发脾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此我很苦恼。请问师父有什么好的法子能让我改变呢?

答:当没有深入骨髓体会生死轮回的可畏、无明贪嗔的祸患的时候,人总是不能死心塌地的断恶修善、发出离心的。若对因果透彻觉醒,明白众生皆我父母,时时观照,惟恐恼害众生,自然会大发慈悲,小心谨慎了。但修行是一个过程,也不能急于求成,时常省察自心,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此笃实修行,定慧、悲心自然与日俱增了。嗔心重者,慈悲观,应多体会佛陀、观音、地藏之悲心大愿,发大菩提心!看历代高僧大德的为法舍身、忘我度生,实在应该惭愧,大发菩提心!彻底明白的地觉醒因果业报的可怕,发出离心,我执、嗔心、习气、毛病自然慢慢消融了。后学每次思三宝之恩深,总是说不尽的五体投地,至诚感恩的乃至痛哭流涕。当然,也不能看到什么就哭,那又是情执偏差了。

问:请师父开示另一问题,既是念佛时,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就会盛开,随着念佛功夫而长大,如果长期不念佛了,那里的荷花就会慢慢枯死。这都是佛经上说的。那么隔一段时间又念佛了,这朵枯死的莲花会再生长吗?

答:学佛不能够断章取义,乃至无中生有。古德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极乐妙境皆弥陀化身,大愿所成,真空妙有,一真法界。说生说死皆是方便谈,自心若觉,莲花即生;自心迷昧,生死流转。本性无生灭,弥陀即一真。如汝这般情识推敲,实是乱用聪明了!自他不二,娑婆、极乐皆不离华严。信愿具足,无住情识,一心念佛,乃真智慧,直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自然往生,亲证无生,获大解脱。佛法甚深,不能用凡情俗见想当然,否则自误误人!

问:请师父开示,在平时如果有的人在某些事上吃亏、受气、破财时,按佛法讲就说是在还债、了债。那么,怎样区分什么样的情况时属于欠债的呢?即讨债、还债和欠债三者有什么界限?究竟怎样区分?请师父给以开示。

答:这是在因果差别事相说。对于别人来说叫“讨债”,对于过去来说叫“欠债”,对于自己来说叫“还债”,但又何必说的如此冤枉无奈呢?不还有报恩、享福、受恩的相对一面吗?人生无常,执著“我”如何如何,就会因为贪嗔痴而苦恼不息了。好坏得失皆是缘份,惜福培福,无著无执,若能明三轮体空,无相布施,则苦恼安在?功德圆满,解脱自在!看破我相的虚幻,放下强烈的我执,发菩提心,无著无执修一切功德,涅槃解脱,圆满菩提!

问:请教如何依止上师或善知识呢?

答:这是一个值得重视也需要慎重的问题。从人格上来讲:每个人都应该以平等心尊重,应该无分别的礼敬一切众生,但从了生死修行上来说:则应该依法不依人。应该以真理为主,而不是情执的问题,因为情执就是生死之源。有些人忽然听说了某位师父,然后盲目的皈依或者轻率的亲近某位上师或某位法师,没两天,又发现不是自己想当然的一样,就又毁谤这位上师或法师,造无边的罪过,甚至有的转过身就后悔,拼命的讲这些上师或法师的坏话,真是非常可怕!这样连做人都做不好了。这样盲目、愚痴没有理性智慧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首先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依止上师、善知识呢?答案应该是:了生脱死,誓求无上佛道,最少也是为了明白人生的意义,做一个有道德人格的人,改恶修善,拥有一个智慧慈悲的人生。既然如此,那么就应该明白:自己所依止的上师、善知识是应该能从人格道德、智慧、慈悲,乃至佛道上面给予指导的人,那就应该从人格、道德、智慧、慈悲、法理上先观察清楚再说。假如完全符合一个有道德人格、智慧、慈悲的标准的话,那就不要以貌取人。成大事不拘小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应该下定决心听从良师的指导,改恶修善,断贪、嗔、痴及一切不正确的、不符合真理的思想观念,不要我执严重、自以为是、忤逆师长、违背良师、跟着习气、业力跑,从而轮回生死。总之这是一个关系到各人法身慧命的问题,不得不慎重。观察上师、善知识,哪怕经过三、五年也行,具体可以参考佛陀所说的成为一个布教师应具十德的条件。当然,作为一位师父也应该理性的考察徒弟,这是互相的,当然还没找到上师、善知识之前,可以先受持三皈,逐步严谨的受持好五戒、十善,了解因果业报的事实,对佛教生起正信,以做了生死的良好基础。假如从了生死度众生上来说,首先应明白因果业报的事实,然后明白轮回过患,发起强烈出离心,乃至大悲心、菩提心,了解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的正见,明白生死轮回乃无明我执,以不正见及贪、嗔、痴、慢、疑等习气造作诸业的缘故,故此下定决心断诸不正见及习气,转变业力。具体修行则应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指导。依止上师、善知识并不是作为一种荣耀,而是作为一种学习的对象,一定要理性的明了。假如上师不如理如法,敬而远之就是,不要说僧过恶,犯大重罪。也不要因为神通怪异之类去依止上师、善知识。因为生死轮回乃是因为无明而用造诸身、口、意业引起的,了生死并不是神通怪异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断烦恼,证菩提才是根本,不要用诸妄想、攀援心以为自性,不明妙明真心。这是需要警惕的偏差,不要糊里糊涂,欲升反坠,那才真可怜悯!

问:师父,近来与同修一起交流,有同修说做了功德一定要回向,也不知他的根据是什么,一直跟我争,因为我一向主张的是做无相布施,做无记功德。我没有跟他争下去,因为我不知他的根据到底是什么,就让他自以为是吧。所以今天拿到网站上来请问师父,做功德必须回向与我们做无相布施,了知三轮体空是否有矛盾?

答:没有矛盾。因为性空不坏妙有。执理执事都是两边,必须理事无碍,圆融无二,即事即理,即理即事。如此了无挂碍,自然功德圆满。回向确实有根据,可以看《普贤行愿品》的教诫。无量的慈悲智慧、无量的祝愿善念,体性皆同法界。不可以因理废事,或者因事废理……

问:我自从练气功开始,与人相处,就感觉精神不能自控,非常紧张,好象两个人似的。最近有位在家师父,她是修禅宗的,有神通,说我有一位小灵性附体,小灵性与我有缘,是宿世的业障。请问师父,我该如何与这位小灵性解冤还债呢?靠自己可以吗?还是要找位师父调解才行?谢谢师父。

答:气功一般都是心外求法,不明白五蕴皆空、缘起无我的真实,总是在色身上下功夫。虽然也有的能强身健体,但却不能了生脱死。首先学佛应该记得有正见,一切现象都是无常苦空、缘起无自性的,执著在身体上的感觉,已经流入了心外求法的问题了。故此,修行佛法,一定必须明白造成生死流转、痛苦烦恼的是不明白本来无我的真实,妄起贪、嗔、痴、慢、疑和诸不正见。修行一定要依八正道而做,所以要放下以前有关气功方面的所谓“修行”,那只是障碍,于了生脱死没有好处。所以,明白《金刚经》:无所住而生其心。看破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的事实,然后谨慎小心因果。真正的佛法的修行是很清净的,一切众生皆与我们有缘,不论是善缘或是恶缘,永远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一切众生。禅宗更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怎么会心外求法呢?假如你不能做到无所住生其心,那么你要好好的持五戒十善,然后诵好《地藏经》和往生咒,功德圆满,自然一切问题解决了。你如果下定决心要修行,一定要了解八正道,依八正道而修行才不会出现偏差的。最好能够找一位具备有正见的出家大德作为依止……

问:真正修行不是文字上的功夫,重要的是在当下认得清楚,若不清楚,那总是绕路,或口头上的功夫而已,毫无用处。请师父开:当下如何认得清楚?

答:三心不可得,了了分明的是什么?正念忘失,言谈终归戏论,唯有随业流转。若有不透彻,切需弄懂《楞严经》。多说无益!

问:我公司主管领导有盗窃国家物资的嫌疑,我将其举报到了纪检委。纪检委工作人员目前正在我单位搜集证据,但是他们不懂专业业务,主管领导在幕后指使他的亲信就在纪检人员的眼皮底下说谎和造假,纪检人员蒙在鼓里并不知情。我现在一直保持沉默。主管领导也已经猜出几分是谁举报了他,他的亲信也对我有戒备。我不明白的是,这些平日看来不错的人为什么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回避都做不到,而与罪犯同流合污,替人掩盖罪行?其中也有自称信佛的人,难道他们都参与了盗窃?其实稍微有常识的人都了解事实真相,可为什么没有人捅破窗户纸?我说真话会牵掣很多人实际利益,我能坚持正义,也不怕邪恶。但不知道下一步采取息事宁人好还是斗争到底好。如果主管领导从此收敛或有所畏惧,收手不干,我也就算了。我对人性很失望,我对他人小的缺点可以宽容谅解,可他们做人原则怎能随便退让或随波逐流?如果事情败露,恨我的人会很多。我是世间人,痛恨卑鄙和黑暗,不知是否与佛法相应?如果佛法善恶不分,我宁可不再信,因为我与这些人为伍我感到可耻。

答:因果自负,问心无愧就好。不要埋怨什么,重要的是自己站稳了脚跟,具备有慈悲的心。但如何去完善的处理,却需要智慧。正义的人总是对的,但怎么去申张正义,却不是意气用事的问题呀!你的初发心非常值得赞叹,但是你现在的烦恼,却违背了清净的本性。无我大悲才能真正解脱,贪嗔痴跟佛法无关,仇恨并不能解脱。阿修罗就是因为做好事带着不好的脾气,已经违背了清净的本性。佛陀赞扬正义,但他说贪爱和嗔恨都是两边,跟轮回有关系。所以应该静下心来……

问:在日常交往中,有人问我:“你们佛教徒,都是一些受过重大挫折、人生失意、人生不得志不成功的人,你对这问题是怎样看待的?”弟子深感惭愧,没有智慧,总觉得回答得不圆满,很难给人以准确的回答,在生活中总是不能把佛法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来,让有因缘闻法的人失望。这个问题萦统在我心中很久了,请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答:佛教徒(信众)并不完全代表佛法,真理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所有没有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都是在迷惑颠倒中,并不是佛教徒应该学习,非佛教徒就不应该学习。只要有迷惑的地方就必须有真理,只要有烦恼的地方就需要有解脱。所以,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真相的人,都应该努力学佛。试问这个世界有几个人真正了解生命?只要有生的困惑,死的迷茫就应该好好学佛。不论他表面上似乎很好,还是不好,那都是无常的。迷醉于一时的很好,去否定别人的好象不好,其实都是无知的。所以能够从觉悟中醒来的人,是多么可贵。一时的挫折或者不挫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觉醒。一个觉醒的人是值得我们礼敬的。一个对生命还没有了解的人,只不过是在梦中罢了,所以梦里的人怎么会了解醒过来的真实呢?就如夏天里的虫不能跟它说冬天里的冰一样,井里的青蛙是不能了解大海的广阔的。所以对迷执深重的人,还是得有善巧方便,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心。当然,首先我们还是要从闻思修中拥有自觉的智慧和正见才可以的。度人不是一件着急的事,但是大悲心是非常重要的……真理本来就如此的,不论你否定或认可、发现或没发现,它总是如此的,随时随地都是如此的。烦恼又何曾不是觉悟的开始呢?重要的是你认识了没有。所以,说那些话的人本来就是对真理的一种无知而已,没有什么好计较的。

问:请教您一个问题,如果请了铜铁瓷等佛菩萨像后,一定要装藏吗?为什么?装藏又是怎么讲?因我请了一个菩萨像十几年了,还没装藏。以前我不懂 都没听说过所谓装藏。现在有人说我:真是福大,不然不装藏会出什么事的。我听了也没辩解什么,我确实这些年一切都挺好的。我想不是一切都不必着相的吗?念佛学佛只要心中有佛,是心做佛,是心是佛,不就行了吗?只要按照佛说的好好做人 好好修行就行了。我是这样认为,佛经也是这样说的,那上面的问题又是怎么解释呢?请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答:装藏是一种表法。一般就是说,众生皆有如来藏性。装藏就表示佛性具备,能起无量妙用。所以说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上讲,重要是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说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从断烦恼、证菩提的方便上来讲,我们应该认识到本具的佛性的妙用,起大信心。所以心佛不二,那又何妨装藏呢?信得过即可。那从不空如来藏来讲呢,自性能起无量妙用,故此有无量方便法门。其实空、不空如来藏本是一体无二的。故此经上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所以密宗里装藏非常讲究,必须具有德行传承的上师来加持。装藏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有一定的仪规和讲究的,并不是闹着玩的事,而且装藏也不是随意乱装的,里面都有表法的作用,经过严密慎重讲究的过程,与佛性完全相应。所以一个如理如法的装藏还有开光以后的佛像,就让我们产生对真佛一样的恭敬。在我们这种清净的信心,还有清净的加持中,所带来的利益是很殊胜的。具体装藏的开示说来话长,可以查看有关这方面的教诫。“不装藏就出事”这种说法是没根据的,应该从法理上明白,起大信心,不要道听途说。重要的是对诸佛的教诫,不论是方便还是究竟,都能够了解清楚最好了。依智不依识……

问:面对一些不良境界,是止恶扬善,还是但作佛菩萨示现来观照?六祖曰:“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那么应该如何护法呢?开口即是过,动念又如何呢?

答:无所住而生其心。良善的动机,智慧的处理。

问:请问师父:教下大开圆解,与禅宗明心见性是等同境界吗?是否是通过研教而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当然解行要并重,清凉国师言:有解无行,增长邪见。因很喜听净空老法师讲的金刚经,希望能通过听经,大开圆解。请师父指点具体的修行方法,听经之外,平时念佛,这样修行可以吗?

答:教下以教悟宗,最后大开圆解,融会贯通。宗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佛心为宗,到豁破无明证大彻大悟时,自然流露三藏十二部。所以这是不一不异的。假如能从闻思修证好好修行,最后当然成就了,但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绝对必须依止善知识的指点,假如离开真正的善知识而自以为是的话,那是不算数的。你必须搞清楚自己的心,然后再一门精进。具体修行必须从心地下手,不要总是以攀缘心以为自性、不明妙明真心。可以好好看看《楞严经》,搞清楚了再说。

问:自己的家亲眷属,有的已经死去很长时间了,按说他们早该投胎转生了,为什么还会在梦中经常梦到他们呢?难道是象梦到现在活着的人是一样的吗?那又是什么道理呢?请师父开示!阿弥陀佛!

答:梦到的不一定是已经死去的亲人。《地藏经》上有讲:历代的冤亲债主有可能化现为你的亲人,因为他在恶道中受苦,想让你做佛事、善事超拔。其实梦本来就是独头意识,也不能完全为准,因为有可能是潜意识中对亲人的挂念过深,表面上好象已经忘记,其实在睡觉的时候,业力种子现前而有种种经历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某位亲人在恶道中受苦,然后感应出现了。不过呢,这些都不要慌张,也无需害怕,更不用忧伤,只要多念《地藏经》回向,多礼拜地藏菩萨,乃至于持往生咒、佛号,回向他们,自然就夜梦吉祥了。假如执著而产生了忧恼和哀伤,那就变为心外求法了,失去正念了,那就不对了,走入了错路了。一定要提起正念。最好读读《金刚经》,体会“无所住而生其心”,行一切善法的大解脱、大智慧!

问:人死后在中阴身时到底多长时间才去投胎?佛经上说最长时间七七四十九日内就投胎了,可是有再生人说他们投胎的过程是时间不等,有一年 两年 甚至十几年才投胎的,哪一种是真的呢?为什么?请师父开示 !

答:当然是佛说的为准!没有大彻大悟真理的人怎么可以依之为证明呢?佛说:“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除非有一个现象:成为中阴身后,又投生鬼道或其他道,在其中生活后,受业力果报又转生为人。这也是正常现象。本来他就迷迷糊糊受业力牵引,怎么可以当成真理呢?以圣教量为准,违背圣教量的不能为准。

问:请问大师,怎么才能解决爱与恨、痛苦与快乐的问题?

答:不敢称大师。你首先应该了解无常苦空、因果业报的问题,然后看破放下,那么就顺逆自如了。不过,从修行上来讲,你必须去深刻地体会,执著是让你的内心如何一步一步走入生命的不自由。当你对执著所引起的苦恼有深入骨髓的体会的时候,那这就是你修行的开始了。具体的修行应该在善知识的指导下,对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有如理如法的观照。修行是一个过程,必须慢慢走过来,也不能急于求成。首先必须有强烈的出离心,对凡情俗见所带来的束缚有深刻透彻的体会。这样才会真正修行。而最终证得大自由,成就一个了无挂碍、清凉自在的人生。

问:我是初学佛者,希望法师能指点我如何入门?顶礼!

答:首先要明白因果业报,先看《十善业道经》、《地藏经》等,对因果生起正信后,了解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可以看《佛说八大人觉经》、《大念处经》,学通学懂以后,再了解《坛经》、《金刚经》、《心经》……具体的修行应该在善知识的指导下,然后多亲近善知识。亲近智慧、慈悲、德行具足的善知识是我们修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

问:学佛的人为什么还会死呢?

答:世上没有不会死的人,只要活着就会死掉,谁都会死的,谁也逃不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要学佛,明白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认真修行,了生脱死,不被生死所束缚。生也自在,死也自在,生死自如,了无挂碍,如如不动,从而出离生死苦海。其实生死本是假名,缘聚缘散因果业报,无常无我,看破放下,本自涅槃,何有生死?因说如此名生,也就说如彼名死,当下生死,当下无生。生死了无自性,谁在生死?有我即有生死,无我生死何在?虽如此说,但无确实修行,生死不了,被业所牵,空话大话也无用矣!

问:请教法师,何谓“四摄六度”呢?

答:四摄者菩萨摄受众生的善巧之法。那为何度众生呢?从相上讲,众生乃我历劫以来父母眷属;从报恩上讲,应度众生,不忍众生苦;从性上讲,内自身心、外泊山河大地众生莫非是妙明真心中物,众生与我一体,度众生即是自净其意,求无上菩提正觉应发四弘誓愿。因菩萨悟因果业报、缘起性、自觉觉他,故无住生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明众生之迷惑习气,以四种摄受方便而度化之: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应以何身度化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亲近众生、了解众生、理解众生,因为了解自己、觉悟自心,故以同理心(同体心)而行善巧教化、感化之智慧、行为也。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梵音,华语曰:到彼岸、圆满矣。大涅槃彼岸对生死此岸讲。菩萨明生死乃无明起惑造业故,出三界生死不住涅槃,断无明发菩提心(了一真如法性)。此六度不离波罗蜜契真如心,若不契真如法性则不名六度。因契法性,乃因了达缘起性空正见、明一真法性,故此出生死海、不住涅槃、无我大悲,即到彼岸。故此六度以般若为统帅,以无我布施(法施、财施、无畏施)为首,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皆不离无我空性、一真、菩提正觉,即使因地发心修行行菩萨道也应发出离心(出离无明生死之心)、菩提心,具缘起正见,才能说得上行四摄六度。忘失菩提心行一切善法至多是人天果报,不离魔业,多有障碍,不离生死。

问:人是在什么时候投胎的?是在坐胎时还是出生时?请师父给以开示,阿弥陀佛!

答:在父母交合时,因贪染某一方而进入其中成为胎儿。详细可以参考中阴身救度的教诫。如试管婴儿,也是受无明业力所牵引而进入其中,也不离缘起法。故此生死流转都因无明业力所牵扯。

问:随缘两个字让自己不执著,但大多时候做不到,自己每天修行的心得真的很少,进步也很慢,我太着急了吗?放下,看破,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做到呢?

答:看破无常,放下执著,乃是当下的事,不是以后的事。于起心动念处观照清楚最重要,不要说以后如何。重要的是当下能够把握,不随业力流转。经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此随缘烁心,乃最直接,也最简洁,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功夫并非一天能够完成,重要的是当下清醒不要迷惑,心最重要,其它无什么可说的。不要妄想太多。

问:弟子对“闻、思、修”的概念已有,但如何落到实处?

答:闻、思、修乃名三慧,此慧非世间之智,乃名般若。故此历境炼心,须以般若透破当下如梦幻境。若能如此,则当下不被境转,而能转境。真修行人,须具大愿力,持之以恒,永不言败,才能最终成就,功德圆满!

问:请问法师修的是哪个法门?居士该怎样找适合自己的法门?

一,以心地法门为主;二,先了解各个法门的宗趣,体会相应否,然后在善知识的指点下一门深入。

问:学习时是不是每一卷经文都要认真地背诵呢?

答:背诵当然很有好处了。最重要的是体解如来的真实义,然后身体力行。

问:佛理是修行的标准,还是辩论的工具?

答:佛理是修行的标准,也是摧毁一切邪门歪道的工具。假如只是把他当作辩论的工具,为辩论而辩论,那就失去六和敬的意义了。

问:知道的佛理很多就是有修行吗?

: 重在实践。知道佛理是第一步,知行合一,就是真正修行。不明佛理就是盲修瞎炼;不认真修行就是空谈戏论。必须理事一如才是中道。

问:学佛人存在的是非不少于甚至有过于未学佛人,如何看待?

答:是非人总说是非语,口业自受,谣言止于智者。

问:道场之间的修学要求不同,却又各有所长,不知如何掌握。

答:很容易掌握。修行自宗,赞叹他宗,广学多,一门深入,毕竟成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