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圣一法师:《金刚经》浅释4


 2008/8/26    下载DOC文档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此叹持经功德。
  色身随业而起,无有自性,犹如波浪依风而起,亦无自性;大海是一个,但是波浪有无量无数,早上有千千万万的波浪起灭,中午亦有千千万万的波浪起灭,下午亦有千千万万的波浪起灭,如是百千万亿劫,虚妄的波浪有无量之多,惟是多虚不如一实——不如一个大海。
  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佛性海只有一个,迷佛性海转为识海,由识海变为烦恼海,由烦恼海变为业海,由业海变为苦海,从苦海受无量无边业报身,如是从迷积迷,无量无边,多虚不如一实,一实者,诸法实相是。
  善男子善女人,未听闻受持般若经,不了一切法空,见五蕴有身有命,虽以身命布施,有能施的我相,所施的五蕴寿者相,心有能所,便是妄心,未能离开众生知见,得人天虚妄福,终于会尽,只有法身无为,不堕诸数。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信心不逆’者,空四相、无住而生心,是为不逆般若。
  若有人闻金刚经,见到自己的法身慧命而生实信,信心不逆般若,成就十信位的功德,十信位的功德是无漏福,胜以虚妄色身布施的有漏福,故云‘其福胜彼’。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信心是属个人,书写流通是为大众。为人解说般若须具三个条件:1、大忍力,2、智慧力,3、方便力。为人解说般若,其功德更大。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般若经功德,讲之不尽,以要言之,无量功德不离佛心,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法界就是心,万法不离一心。
  佛心的功德,过心境界,是故不可以用心来思,过语言境界,是故亦不可以用口来议,心无形相,故不可以称其轻重、不可以量其长短,心无边际,功德亦无边际,所以云:‘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心地功德如是无量无边,谁人可以听受呢?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大乘者,智慧广大,建立一切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名大乘;最上乘者,不见有垢法可厌、亦不见有净法可求、不见有涅槃可证、亦不见有众生可度、不作度众生之心、亦不作不度众生之心,名为无生忍,又名一切智,亦名最上乘,即一佛乘也。
  心地的功德如是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惟有大乘菩萨及一佛乘的菩萨,可以听受。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若有人能受、能持、能读、能诵心地功德,更能广为人说,令听者明白佛心功德,再转而为其他人说,令其他人亦明白如来心地功德,如来以佛眼悉见,以一切智悉知,其人功德,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际、不可思议。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人能绍隆佛种,传佛心印,是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家业。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修行用功,不论修何法门,心地空空如也,不见有一法可当情,这样才对,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念佛,不见有念佛之法可当情,是名念佛;持咒,不见有持咒之法可当情,是名持咒;拜佛,不见有拜佛之法可当情,是名拜佛;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若有一法当情,便有所碍。
  凡夫见有生死之法可得,是故不能了生死,二乘人见有涅槃之法可得,所以不能闻一佛乘,惟有菩萨,上求佛道而无佛道可求,下化众生而不见有众生可化,外不见有山河大地,内不见有自己,古德云:‘上无片瓦可盖头,下无立锥之地。’不见有一丝毫小法可得,心内无物,心空及第归,若见有一丝毫小法可得,便乐于此一法,便生爱着,法眼有翳,不能见诸法的实相,是故若乐一丝毫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自己尚且不了解,更何况能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此经乃诸佛法身舍利,是故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就是宝塔,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乃金刚经能净业障之文。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业障无性,若未见般若,不知业障本空无性,便要还宿债,所谓‘了知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故知惟有般若,才能消除业障。
  业由妄心而造,妄心空,便不会继续造业,以前所造的业本来是依止妄心的,妄心空了,前业无所依止,则业空,所以心空即业空,心有即业有,故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空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是故般若能净业障。
  从前是妄心造罪,妄心盖覆真心,但真心没有失去,现在以清净心受持读诵般若,般若心生,妄想心灭,罪空苦尽,涅槃妙心现前,当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经之人,本来应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但因前生有重业障故,今生虽得受持诸佛甚深经典,仍被人轻贱,惟以受持经典故,心无恼恨,无所计较,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行,无有退转,以能如是修行,得无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极恶罪障,并能消灭。
  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既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迦如来遇然灯佛后,证无生法忍,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在未遇然灯佛以前,未证无生法忍,仍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常以有所得心供佛,有能供的我,所供的佛,只能得有漏的福,漏落生死,是故释迦虽然曾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诸佛都不与他授记,惟有于然灯佛所,证得无生法忍,以无所得心供佛,得无漏福,不会漏落生死,故然灯佛才与释迦授菩提之记。
  若有人能于如来末法之世,受持读诵般若经,了知万法皆空,心无所得,见诸法的实相,所得实相的功德,无漏无为,福等虚空,世尊从前有为之福与之相比,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其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般若功德,能成佛作祖、续佛慧命、为诸佛所护念、为天龙八部所护持、能灭无量劫罪、得无漏的福,般若功德,叹莫能穷,若如来具足而说,或有人听闻后,心则狂乱,狐疑不信,故如来只能略说其功德。
  狐疑者,或信或不信。末法之世,魔强法弱,是非人我多,或有人不知如来正法常住不灭,不相信有人能于此经明心见性,若不相信而生毁谤,便堕地狱,故如来不欲具足而说。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义即义理,这部般若经所说的义理——一切法不生,般若不生;一切法无相,般若亦无相;一切法无尽,般若无尽;一切法无住,般若亦无住;一切法无我,般若无我;一切法性空,般若性空——此经义理不可思议,从理起行,行是因,果是菩提,菩提具足无量功德,报是大般涅槃,常乐我净。是故略而言之,般若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

  金刚经至此,已说了半卷,世尊再继续讲下半卷,有讲者认为金刚经说至此已讲毕,下半卷只是重讲,依我本人愚见,佛在世时,弟子非常有智慧,所以不须佛重讲,那么下半卷又是什么?
  须菩提闻说金刚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欲想一切众生皆发菩提心,故请问如来:‘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发菩提心,不是说说便算,必须要实践,例如赵州老人,四十年但看个‘无’字,不杂用心,住于菩提,降服无始劫以来妄想习气,而大彻大悟。只要念念住菩提,即能念念降服其心,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是故一时不在,如同死人,大似行尸走肉,那得称善男子善女人。
  下文佛告须菩提,发菩提心者,应灭度一切妄想众生,当灭度时,不见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若见有灭,菩萨即有我相,又有我能灭度的人相,又见有数数灭度的众生相,又见有相续灭度的寿者相,有四相在,着相迷性,不见菩提,即非菩萨,若无四相,离相见性,即住菩提,是为菩萨。所以离四相就是发菩提心,此外,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
  所以上半卷所述之降服其心,是降服我执之心,下半卷所说的,乃降服其法执之心,菩萨若依法而生爱,是为菩萨顶堕。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此乃降心之文。
  其实此品可分五阶段来说:1、发心菩提,2、降心菩提,3、明心菩提,4、出到菩提,5、无上菩提,即成佛之时。
  此文与上半卷又有不同之处,上半卷所说的妄想众生,介绍得很清楚: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下半卷讲的,只要是烦恼妄想的众生就要度,不须要分析是什么类的众生,故云灭度一切众生。
  为什么不说清楚呢?妄想即生即灭,根本就看不清楚是什么妄想,若妄想即时起即时度,无量的妄想可以一时消灭,故云‘灭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一时度,不是慢慢度,妄想灭了之后,度个什么?妄想未起,你不必去度,以般若观照之即可,妄想一起,即时度。
  妄想即起即度,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妄想,是贪、是嗔、还是痴?因为它还未完全成熟现出来,你已经把它度去了,即生即度,所以不同上来卵生胎生等妄想,这些是妄想生起以后的境界,属于贼后兴兵,古人云:‘不怕妄起,只怕觉迟。’念一起就觉,觉速灭速,二事相宜,不要待妄想成熟后才去慢慢灭,是故此文乃降心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若菩萨见有能度众生的心便是我相,见有众生可度是人相,见有涅槃可求是众生相(众生乐求涅槃,厌恶生死,是谓众生相),见有涅槃可证是寿者相,有了四相,无边烦恼亦起,便不能度众生,故不是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何以无四相便是菩萨呢?发了菩提心后才可以称为菩萨,但是实实在在无有一法发菩提心,一切法空,就是菩提,空中那里有一法可发菩提心?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空,菩提心现,是故四相空就是菩提,不是离了四相之外,另有一法可以发菩提心。例如杀戒,不杀生就是持戒,不是离了不杀生之外另有杀戒,故实实在在无有一法发菩提心。
  若云以慈悲喜舍发菩提心,菩提心内本来就具有慈悲喜舍,焉能以慈悲喜舍发菩提心?若以慈悲喜舍发菩提心,慈悲喜舍便在菩提之上;若云以六波罗蜜发菩提心,菩提心内本来亦具足六波罗蜜,又焉能以六波罗蜜来发菩提心?若以六波罗蜜发菩提心,六波罗蜜即在菩提之上,菩提便不能称为无上菩提,既是无上菩提,焉能有一法在菩提之上,可发菩提心?
  然则如何发菩提心呢?布施空就能发菩提心,戒律空、忍辱空、禅定空、智慧空、念佛法门空、慈悲喜舍空,不见有一法可得,就是发菩提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上文讲‘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文世尊问须菩提,如来昔日在然灯佛所,是否有法得菩提?须菩提答:‘不也!’
  释迦如来于然灯佛所,闻法心空,无得法之心、无得法之人、亦无所得之法,心空、人空、法空,不见有一小法可得,‘无有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乃明心菩提,一切法空,就是明心,无法可得,便得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这段文很重要,得菩提与否,只是一线之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法,不得菩提,无法,即无得,就是得菩提,有法则有得,不见菩提,所以世尊再详细的解释其义理。
  有法即有心,有心即未能空心,心不空,如何明心?有法亦即法不空,法不空如何得法?既不明心又不得法,然灯佛又怎么能为释迦授记?
  佛于然灯佛所,无一法可得,是谓明心菩提,明心就是菩萨,故然灯佛与释迦如来授记,若当时世尊有戒法、定法、慧法、六波罗蜜之法可得,是为法执,着了法执,以为有法可得而得菩提,然灯佛则不与世尊授成佛之记。
  所以我们不能执任何一法,例如念佛,念至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空,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一切法空,实实在在无有一丝毫小法可得,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释迦如来授记。
  授记,是如来金口所说,将来必定成佛,授记时的名号,成佛时决定不会改变。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此乃出到菩提,谓出离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
  义即理之意,‘诸法如义’,即诸法的真理是也。
  一切法从缘而生,缘生性空,是故一切法皆是空,万法一如,是诸法的空义,亦即诸法的如义。布施空、忍辱空、般若空、三十二相空、微尘空、世界空、万法归空,此空与彼空一如,无二无别,古时空与现在空亦一如,就是诸法的如义。
  如来者,是诸法的空义,有一法不空,不能称为如来,一切法空才称为如来。
  如来者,是诸法的无生义,一切法无生,从无生而来,来成正觉,无生亦是诸法的如义。
  如来者,是诸法无灭义,一切法无灭就是如,从无灭而来,来成正觉。
  如来者,是诸法无相义,从无相而来,来成正觉,是名如来。
  如,泛指空、无生、无灭、无相、无来、无去等,有相、有生灭去来,不是如,无相、无生灭去来,一切法空,此空与彼空无二无别,便是一如,一如,是打成一片之意;到了彼岸,万法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法都是佛法。
  是故诸法如,到彼岸,诸法不如,是此岸,所以这一品古人名为‘出到菩提。’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到这里,有些人会有点疑问:不错,释迦佛发菩提心时,‘无有法’而发菩提心,亦无有法而得菩提,因为菩提是诸法的如义,一切法空便见诸法的真如,但是如来成佛时,可能有法可得,故云‘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认为如来坐道场成等正觉时,有菩提之法可得。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坐道场,亦无有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始坐道场,不得一切法,空拳诳小儿,诱导于一切。’一切法空,才能得菩提,法空即心空,心空即明心,若法不空,心不明,不能得菩提,故云‘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所得心空,法体空寂,是为无实;寂灭体中,一切智具足,万行俱备,恒河沙功德用之不尽,是为无虚。
  菩提无有一法可得,是为无实,惟是从菩提流出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是为无虚,例如摩尼珠,其体清净是无实,而能流出一切宝即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性空,是谓无实;一切法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假名有,是谓无虚;未曾有一法不是从缘而生,故一切法都是佛法。
  ‘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青青翠竹从种种缘而生起,其性本空,所以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花也是从缘而起,也是性空,是故黄花无虚无实,无虚无实就是般若,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世尊为免世人误会:既然一切法是佛法,那么世间法、求名求利的法,也是佛法。是故世尊解释:若能‘即非’世间法,便是佛法。‘即非’,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一切法空、离一切相,便是佛法。
  悟道之人,观世界如幻如化,无有一法不幻化者,是为‘即非一切法’,所以悟道之人,水月道场,空花佛事,降服镜里的魔军,成就梦中正觉,游戏人间,观一切法都是幻化,所以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法空,不分别、不执看、离一切相、见一切性,是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人身长大,是缘起,当体即空,无长大之相可得,长大即非长大,非长大是无限量,周遍法界,就是法身,法身才是大身。若能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便见法身如来。
  色身有对待,因短而说长,因小而说大,是故有长有大,法身无对待,是故非长非大,能够离色身之长大相,即见到非长非大的法身,是名大身,所谓幻化空身即法身,这就是佛法。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菩萨亦如是,应了知一切法都是幻化,度众生亦是幻化,云何有我人等相?所谓‘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寂灭,就是度众生,众生有生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就是度众生;证寂灭,才是真正度众生,生灭不能度众生,因为众生是生灭,我们也是生灭,生灭焉能度生灭,只有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才能度众生。惟是寂灭体中,无众生相、无我相、无涅槃相,我亦寂灭、众生亦寂灭、灭度亦寂灭,是故菩萨不应作是念,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若菩萨作是念,我当灭度无量众生,认为有众生、有我、有灭度,着了我相、众生相、灭度相,迷失自己的佛性,迷性则烦恼起,有烦恼只可以称为众生,不可以称为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一切法空,菩萨法亦空,是故实无有法可得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一切法空,空中无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若菩萨不领会般若的真义,而作是言:‘我当筑塔、建庙、印经、布施供养等庄严佛土。’有能庄严的宝塔等,所庄严的佛土,心有能所,心不清净,是虚妄心,不是菩提心,故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佛土就是心土,心土中有慈悲喜舍、有戒定慧、有六度万行,以心土中的慈悲喜舍、六度万行,庄严心土,无能庄严,无所庄严,即非庄严,是名真庄岩。
  犹如大海,起无量的波浪,庄严大海,大海是海水,波浪也是海水,那里有能庄严?海水一体,那里有所庄严?实是大海庄严大海,无能庄严、无所庄严。
  无能所庄严,即非庄严,是自性庄严,是名真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通达,即了解之义,菩萨要通达一切法无我——布施无我,不见有布施相,是名真布施;说法无我,不见有说法之相,无法可说,是名真说法;忍辱,不见有忍辱的我,即非忍辱,是名真忍辱;不见有微尘的我,微尘即非微尘,是名清净微尘;烦恼无我,烦恼空;涅槃无我,证大般涅槃;众生无我,众生得度;诸佛无我,诸佛成佛。
  若布施有我,是众生布施,说法有我,是众生说法,忍辱有我,是众生忍辱。菩萨忍辱,不见有忍辱的我,亦不见有辱可忍,若菩萨通达一切法无我,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无我’是什么?无我就是无为法,有我,是有为法,无为就是法身,法身无我而无不我,法身无法而能生一切法,法身无为而无不为,法法无我,法法亦是我,未有一法不是自己,古人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无我,所以天地与我同根,无我,所以万物与我一体,是故佛法不是消极,是积极。
  上来几段文是讲证得法身,下文讲以法身为体,从体起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文中如来是指法身如来,法身无我而无不我,法身无法而出生一切法,故现出肉眼。
  如来以肉眼见凡夫的境界,可以对机说法,对病落药,无凡夫而不度;凡夫以肉眼修行成就,亦可见法身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法身清净,可现天眼,以天眼度天人;天人以天眼修行,得见法身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慧眼是二乘人所具,法身如来亦有慧眼,见声闻缘觉的境界,教化二乘人回小向大;二乘人亦以慧眼修行,见法身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法眼是菩萨所具,法身如来亦有法眼,以法眼见菩萨的境界,教化菩萨;菩萨亦以法眼修行,见法身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法身具有佛眼,见十方三世佛,三世佛亦以佛眼见法身如来。
  若依华严经解释,肉眼能见山河大地一切色,天眼见一切心,慧眼见一切众生根机,法眼见诸法实相,佛眼见如来十力、四无所畏、慈悲喜舍。
  傅大士另有一偈释五眼:‘天眼通非碍’,天眼不舍有障碍,山河石壁也不能遮障天眼;‘肉眼碍非通’,薄如一张纸,也可以遮障肉眼,若凡夫修至六根清净,亦可得天眼;‘法眼惟观俗’,俗谛指因果,不论是善恶的因果、有漏的因果、无漏的因果,都是俗谛,法眼能观世间、出世间的因果;‘慧眼直缘空’,慧眼只观空,空即真谛;‘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佛眼如千日放光明,照一切四圣六凡,惟是只有一个体,一体多用,‘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十法界内的众生,佛眼无一不见,故云‘无处不含容’。
  六祖于五眼亦有注释:一切众生皆具五眼,但以迷心,不能出现,离却迷心则五眼开明。念念修般若波罗蜜,初除迷心,是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悯心,是天眼;烦恼不生是慧眼;观一切法,离一切执,是法眼;细惑永尽,圆明遍照,是为佛眼。
  六祖的五眼注释,与我本人所说的五菩提,有相近的地方:初除迷心,是发菩提心;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离四相,是降心菩提;烦恼不生,是明心菩提;着法心除,法法到彼岸,是出到菩提;细惑永尽,圆明遍照,是无上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示同人法,以肉眼见恒河之沙为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佛以天眼,能见恒河沙数的佛国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众生是从妄想心而生,是故众生也是虚妄,但妄不识妄,众生不识妄心,若众生识知妄心,众生当下就能离妄见真,真心者,佛心是也。
  如来有五眼,所有国土中,每一众生种种心,如来悉知,无量众生无量种种心,如来亦悉知,譬如大海种种波浪,大海悉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如来又知种种心皆为非心,犹如大海千涛万浪,惟是波浪不知波浪即非波浪,只有大海知道波浪即非波浪,是故如来说识得诸心非心,是名真心,是名佛心。
  如何识得诸心非心,名为佛心呢?本生心地观经云:‘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谁说唯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诸佛尚不可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佛说:‘把心法作为三界主人翁,此话对否?’心的本源是清净,不染六尘垢秽,不染贪嗔痴烦恼,无贪,欲界空,无嗔,色界空,无痴,无色界空;若识得心,三界都空,三界既空,心又怎可以是三界之主?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法,有人说是唯心,过去心已灭,现在心无住,未来心未生,怎可以说三世诸法唯心?诸法之外,相不可得,内,性不可得,中间亦不可得,心的本源,无有形相,亦无住处,一切诸佛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心不动,就是真心,真心无相、无形、无住处,如何能见?心动,才见到妄想心,所谓‘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起,瞥然已过,若追寻之,无有处所,了不可得,了不可得就是真心,但是真心亦无相,亦了不可得,若谓可得,真心却又成为妄心。
  既然过去心不可得,便应该没有冤家,为什么还有怨?因为我们还未达到‘不可得’;既然过去心不可得,一切罪都不可得,为什么还有罪?因为还未达到‘不可得’,所以还有罪,若果了达过去心不可得,罪亦不可得,一切罪即时灭,但是我们仍然是‘有所得’,所以罪亦有所得。所谓‘了知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了达‘不可得’,业障空,未了达‘不可得’,必须还宿债。
  ‘现在心不可得’者,现在妄心无相,所以不可得,识得现在心非心,是名真心,但真心亦了不可得,若谓现在真心可得,真亦变成妄。
  现在心亦不住,住则可得,不住则不可得,犹如流水不停,流水不可得,现在心刹那不住,刹那时都不可得。傅大士云:‘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我们的一念心,一刹那间有九百生灭,如何可得?生灭快得很,如何可以得到它?一弹指间有九十个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过去灭无灭,未来生不生,常作如是观,真妄坦然平。’所以觅现在心了不可得,例如芭蕉,层层剥去,最后芭焦树亦不可得;心亦如是,好像现在有一个心——善心、恶心、种种心——以般若波罗蜜观之,最后,觅心了不可得,所以云‘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的妄心亦是无相,亦了不可得,试寻一下明天的心,明天准备作甚么?诵法华经?诵法华经的心在那里?试观一下,观得清清楚楚;或者又观一下明天过堂的心、明早上殿的心,观之亦是不可得。
  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心。
  我们未曾识得自己的心,心在何处?不知道!在外?在中间?在内?不晓得!所以我们不识得心,心有多大?心从何处来?灭往何处去?都不知道。凡夫样样事情都聪明,惟是对自己的心不聪明,既不知道心的来处、去处,又云何识得心,所以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心是从无所来而来,从无所去而去,虽云是无所来而来,但是我们一定要见到无所来而来,才可以说‘心是无所来而来’,若我们未见到心是无所来而来,又如何说心是无所来而来。
  心是无所去而去,但必定要见到无所去而去之后,才可以说心是无所去而去。
  有些人不明白,以为心有来处,心那里有来处,不要觅心的来处,觅心无所来而来,这样用功才对;心没有去处,无所去而去,无所去而去就是心的去处,所以我们要识得心,若不识得心,永远不能成佛,识得心,当下见法身佛,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所以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知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佛心——把贪嗔痴的烦恼妄想心空掉,把是非人我的妄心空掉,非心之心,是名为佛心。
  妄心灭,非心之心,是为真心,究竟是一还是二?
  其实妄心当下就是真心,凡夫不明白,以为有一妄一真,其实即妄即真,即波浪就是水,不须要待波浪灭才见水,波浪当下就是水。
  上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波浪灭了才见水,妄心灭后才是真心;现在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波浪当体就是水,不须要待波浪灭才见水,不须要待妄心灭才见真心,三心不可得,三心当下就是佛心,然佛心亦不可得,即妄即真,皆不可得。
  所以修行不难,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佛心;三心不可得,即见法身如来。
  识得心以后又如何,从心起修。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