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四) 概括地说:这些蕴入处界的虚妄之法,皆是迷真幻现的一种缘起假相,它的本体是空的,不过凡夫痴迷执为实法,菩萨用般若妙智观照,了知真空实相的理体上,本无此等虚妄之法,故一一无之。 若就事方面而言,则此蕴入处界,乃迷情虚妄之法,是苦本,是无常,是无我,所以须极力破除。真空实相,乃真实究竟之理,是常、乐、我、净,所以要彻底求证。故若不空掉虚妄之法,如何能觅得真空实相?所以方便说为无。若就理性方面来说,即从一切法本性中而融观一切,则虚妄相中全体皆真,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实无少法可破(即一切法),亦无少法可得(离一切相),一切不坏不失,无证无得,法法皆真空,法法即实相,此乃真实义也。 以上是对于色心并迷者而说破十八界。 全句的意思是说,依上面所讲「是诸法空相」的道理看来,便知道真空实相的理体上,本来清净空寂,于中没有色、受、想、行、识之五蕴,和眼等六根,色等六尘,以及眼识界等六识的虚妄之法,故曰「无色……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空十二因缘。何谓「因缘」?「因」是亲因,如种子,为能生之种;「缘」是助缘,如阳光、雨、露、人工等,为助生之机。亦可说,事的起源为因,中间助成为缘。共有十二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这就是一切众生涉历三界轮回六道的原由。 要知道,二乘人虽已破我执,而法执尚存,因为实相门中如有一法未亡,仍是虚妄所在,未能彻证真空圆融之理,所以亦要破除。此十二因缘其实是缘觉所修之法。「缘觉」,梵语「辟支迦罗」,又名「辟支佛」;「辟支」译为因缘,「佛」译为觉,合言应云「因缘觉」,略称「缘觉」,又名「独觉」。一般的解释,是指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者谓之缘觉。其实不一定是生于有佛之世,闻受佛所说因缘法而悟道的才称为缘觉;即使是生于无佛之世,但蒙善知识的开示,或自己阅读经典由因缘而入道者均可称为缘觉。否则生于佛前佛后的众生,就永无成就缘觉的可能了。 若生于无佛之世,或在佛未传教化的地方,没有禀受世尊的教法,或善知识的开示,独宿孤峰,或随顺因缘,以宿世善根,能够感物悟道,所谓:「秋观黄叶落,春见百花开,看物变以悟无常,感时迁而入真道。」如是观察因缘生灭的道理,独自觉悟解脱者叫做「独觉」;虽同为因缘悟道,但并无接受佛及善知识开示。其实亦不一定生无佛世入道者为独觉,就是佛在世时,因没有机会亲闻世尊说法,而能独自观察因缘,感物悟道者,亦是独觉之类。否则此类圣者在佛世时,就不存在了,此实有违佛法平等圆融的宗旨。事实上,人人都有自觉的可能。总之,修十二因缘法,觉悟无生之理而证圣果者,名为缘觉。此为小乘辟支佛果。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段经文的顺序应该是:「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为一句。「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为一句。「无」,作「空」字解(谓无明空,乃至老死空)。「尽」,作「灭」字解。「乃至」二字是超略词,即是于十二支中,但举最初之「无明」与最后的「老死」二支,略去中间的「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十支。此十二因缘,亦名十二缘起、十二重城、十二荆棘、十二连环,各有其义,为免烦琐所以不述。按十二因缘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二种:流转门是说明轮回生死之相状,乃由迷而成凡,是苦因、苦果。还灭门是指示解脱生死的法门,乃由悟而入圣,是乐因、乐果。 何谓「流转门」?这是一种譬喻:凡夫生死无尽,犹如水的「流」动不息,车轮的旋「转」不停,所以称之为「流转门」;此乃六道凡夫生死之法。何谓「还灭门」?即「灭」除烦恼生死,「还」归涅槃真性,所以称之为「还灭门」;此为三乘圣者解脱之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有缘生,生缘老死;此为流转门,是顺观十二因缘,属「染缘起」。无明灭(尽)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此为还灭门,是逆观十二因缘,属「净缘起」。 以下在讲流转门之前,必须先把十二因缘的名义略作解释: 「无明」,就是「不明」(体即是痴,迷昧为性),乃一切烦恼的总称。由最初一念妄动障蔽本觉妙明,于真空实相之理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着,此谓之曰「无明」。简单地说,无明就是「迷惑心」。但到底迷些什么?就是迷了我、法二种空理。众生不了五蕴幻化不实,妄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为「我执无明」;不了诸法缘生无性之理,妄执万有现象为实法,是为「法执无明」。所谓内执根身以为我,外执器界以为法。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所以叫做无明;此为迷真所起的一念不觉(注4)。 「行」是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识」就是「业识」——第八识(是人生业报的主人)。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于有缘父母,当其交合之时,四周黑暗,唯见明相(YIN光)发现处,神识聪利,剎那即到父母身边,其时昏昏迷迷,忽起一念爱心(男的爱母憎父,女的则爱父憎母),流爱为种,纳识为胎(流一念爱欲心为受生种子,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将此神识处于臭秽胎狱之中)。生死的祸根自此演成,一切众苦即跟随在后面而来。此为投胎最初第一念。如《止观》云:「初托胎时名歌罗逻,此时即具三事:一命,二暖,三识。是中以报风为命,精血不臭不烂为暖,活动为识。此时便随母气息上下出入,名为识位。」 「名色」,名指「心识」(即神识初投胎时之状态),「色」指形体(即父精母血混成之肉团)。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渧而成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此为胎中精神物质初备之相)。因为初投胎时,六根未成,识心不能显发其了别功能,但有心的名称,没有心的作用,所以不称为心,只称为「名」;初投胎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所以但称为「色」。此为婴胎初凝还没有完成六根的一个阶段(注5)。 (未完待续) 注释 注4: 无明有「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两种」:不明理性之空谓之迷理无明(不知真空实相离相之理),此为「根本」。不明事相之假谓之迷事无明(妄见万法为实有)此为「枝末」。迷理无明,指一念妄觉障于中道实相之理,使之不能显发;迷事无明,指见思烦恼障生死之事,使之不能出离。凡夫不明真谛理,着于邪见名为见思无明;二乘不明俗谛理,着于空寂名为尘沙无明;权教菩萨不明中谛理,着于二边名为根本无明。总之,「迷真」谓之「根本无明」;「起妄」谓之「枝末无明」。 注5: 人生在胎内生育之次第分为五位:第一七日名羯罗蓝位,又云歌罗逻,译为凝滑,或云杂秽——父母之精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团凝滑之秽物。第二七日为頞部昙位,译为疱,经二七日渐渐增长而成为疮疤之形。第三七日名闭尸位,译为软肉,经三七日渐成软肉之质。第四七日名为羯南位,译为坚肉,经四七日渐成坚固之肉。第五七日名钵罗奢位,译为肢节,又名形位,自神识投胎后至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别,以上皆属名色位所摄。自此以往,乃至出胎后亦有五位:一、婴儿位,二、童子位,三、少年位,四、中年位,五、老年位。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