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刚法师:菩萨的因缘
菩萨的因缘 大家都是新发心的菩萨,明天就要求受菩萨大戒了。佛说:既受诸佛戒,得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是名真佛子。大家要发心受菩萨戒了,在受菩萨戒之前给大家说说菩萨的因缘,使大家对于菩萨这一法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什么是菩萨,菩萨怎样发心,应当怎样修行,大家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才能很好地接受菩萨戒法,受了戒以后才能很好地行菩萨道,能够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将来究竟成佛,就是菩萨本人要究竟成佛,令法界众生也都究竟得成佛,出离这个生死苦轮。佛法都是觉悟人心的,净化人心的,菩萨发心不但要自觉而且要觉他,不但要觉他,而且要觉行圆满,令众生觉悟,众生也能发心觉他,也能够觉行圆满,究竟菩提。
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菩萨的因缘。
菩萨是梵语,梵语即印度语,因为我们的佛经,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汉文的,那么菩萨这个概念,这个名词就是梵语,完整地说就叫"菩提萨埵",我们中国人好简略,所以把"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菩提就属于智,翻译过来就是觉悟的意思,谁能说说觉悟是什么意思啊?什么是觉悟呢,不迷为觉,觉即觉悟。不迷就是不迷惑,心里不迷惑就是觉悟的意思,觉悟即不迷惑。用我们的话通俗地说,就是心里明白。明白不是我们世间的明白,是真正地明白,心里明白。不迷惑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糊涂,心明眼亮,心开意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能用佛的正法眼,用佛的慧眼来正确地认识这个宇宙人生,能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去认识,这就是觉悟的意思。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得见诸法之性,就像《金刚经》所说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因为我们众生迷,所以妄想执着世间、出世间这一切事物,迷执,所以才抓住不放,不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执就是妄想执着,抓住不放,认为这个身心世界、宇宙人生就是我们三界六道的这一切事物是真实而有,包括我们这个虚妄的心行和具体的森罗万象。既然是真实而有,那么在这一切事物上建立我,建立我相,既然我建立了,那么这一切就得归我所有,所以于本来无我的一切法中建立我,虚妄地建立我,强立主宰,这一切都为我所有,就像僧肇大师说的:我为万物主,一切为我所。都是我的,每个众生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样主观臆断、妄想、妄计,所以我们就在这一切虚妄事物上、虚妄相上起纷争,引起我们心上的纷争,互相之间的纷争,甚至斗乱,危害,互相杀伐,建立无边的生死。
我们现在发心学佛了,佛法是觉悟人心净化人心的,能使我们迷途知返,不再沿着生死罪恶的道路走下去,调转头来要发心学佛,接受佛法的教化,走出苦得乐的道路。
今天各位坐在这里,就是因为我们见佛闻法了,心开始觉悟了,明白了,我们灭除、降伏了愚痴暗昧之性,心里不那么黑暗了,开始有智慧的光明了,才把我们的重心从贪著世间上面提携出来,转移到佛、法、僧上。由于我们学佛的深入,发大乘普济之心,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但要自我觉悟,而且要觉悟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但要自度,而且要普度一切有情,所以我们才发大乘普济之心,要受菩萨戒。
菩萨法是成佛之法。所以我们发心以后,经过修菩萨行,修六度四摄法,去利益众生,觉悟众生,去普度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放舍悭贪,悭贪就是生死。这样在客观上就达到自利,能够自度。自度度他故名六度。度就是脱的意思,解脱法界众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达到了解脱,客观上就起自我解脱的力量和作用。所以我们发心修菩萨行,这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三世诸佛来到世间就是为了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意思就是说让我们法界众生都毕竟得作佛。法界众生、有情都出离两种生死苦轮,都必竟得作佛,得大安乐,得大解脱,得大自在,再也不受生老病死这一切众苦的逼迫、系缚和障碍,是为了这么一个目的。
"菩提"是属于觉悟,觉义,"萨埵"就是有情的意思,这是两层意思,"菩提萨埵"翻译过来,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觉有情",菩萨这个概念就叫觉有情,谁能说说什么叫"有情"啊?六道众生是有情,那么声闻、缘觉、菩萨是不是有情啊?这个"有情"就指有心说的,有心者皆成佛,有情就是含灵众生,灵就指心说的,灵知之性。含灵众生不是指无情众生,含灵众生皆有灵知之性,这个就叫有情。含灵就是有心的众生,有心者皆成佛。既然含灵,既然有心,皆有灵知之性,这个就叫有情。人、天、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这六道众生,包括三界外的声闻、缘觉、菩萨这出世的三种圣人都叫有情。六凡四圣,大家知道六凡就是六道众生,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法界。包括六凡在内,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在内,这九法界对佛法界来说,都是众生,称为有情。
因为佛证得本觉佛性,能够证得本具之佛性,就是本有真心,究竟成佛,这个本有真心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佛性,本觉佛性,三世诸佛都是悟明这个本觉佛性,依之修行,究竟证得。即心作佛,即心是佛,离心无佛。三世诸佛由这个本觉佛性作得,谁悟明谁证得,谁就作佛;谁不能悟明不能证得,谁就作众生。佛是心之果,是由心做得,心外更没有一法可得。心外无法,心外无佛,心外无众生,都是由心作得。那么证得这个本觉妙心纯真无妄,纯真无妄就是唯一真实,更无虚妄。九法界唯有佛法界是唯一真实更无虚妄,所以称为一真法界。对九法界来说,唯有一真法界堪称为佛,究竟成佛,圆满大觉,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去佛以还都是称为众生。这是九法界对佛来说。
那么世间的六道众生,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地狱道、恶鬼道、畜牲道对于三界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对于四圣来说,如果这样相对而言,六道众生称为众生,声闻、缘觉、菩萨、佛称为四圣。看对谁来说,就像这黑板似的,黑板对黑板擦来说,黑板是大,黑板擦是小,黑板是大相,黑板擦是小相。可是黑板要跟这个房子来说呢,黑板就是小相,房子就是大相。相待而立的。所以九法界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声闻、缘觉呢,虽然断除三界内的见思二惑,破除我执,出离三界,证得三界外的小乘涅槃,但是没有破除三界外的法执,认为三界外实有涅槃可得,心里有所住著,所以声闻、缘觉不能出离变易生死,虽然没有三界六道这种
粗重之苦,但是还有三界外的微细之苦。菩萨的法爱不除,还有最后的生相无明没有断除,所以不能圆满地证得清净法身,是分证法身,还属于有情众生。
因为情即生死妄情,九法界皆属有情,为什么呢,因为生死妄情都没有断尽,所以称为有情。不同程度的,六凡众生举体皆妄,完全在生死,完全是生死妄情,因为用的都是这个生灭妄想。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圣人都不同程度地断除生死妄情,但是没有断尽,所以还称为有情。所以佛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唯有佛住在常寂光净土,就是我们的本觉佛性,本觉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来佛,本来心,最高的抽象的精神世界,属于心法。声闻、缘觉、菩萨并没有圆满地证得本觉佛性,所以还有生死妄情,也称为有情。
"萨埵"就是有情的意思,有情就指含灵众生,皆有灵知之性。那么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菩萨是有情,因为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圣人都没有彻底地断除生死妄情,所以都称为有情。那么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也是有情,完全在生死,所以九法界也都称为有情。
菩提萨埵是"觉有情",菩提萨埵就指菩萨说的,菩萨不但能自觉,菩萨在诸佛所听了诸佛的开示、教诫,能悟明本具之实相,本具之本觉佛性,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是菩萨能自觉。另外菩萨在自觉的时候,因为菩萨是大道心众生,所以能够发心进入法界去普度众生,所以菩萨在自觉的同时能够觉他。他就是众生的意思,觉他就是行菩萨道,去觉悟众生,去利益众生,去普度众生。觉他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所以能够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但是不能圆满证得,是分证法身。
菩萨自己是有情,六道众生是有情,菩萨能自觉能觉他,所以称为觉有情。觉有情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自觉,一个是觉他。声闻、缘觉虽然能自觉,但是不能觉他,所以不能称为菩提萨埵,不能称为菩萨。
我们在座的都是新发心的菩萨,发了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是大道心众生,以利益众生为体,就是说我们今天发心是为了使法界众生都觉悟,都出苦得乐,所以我们发了大乘普济之心。佛在经里说,声闻缘觉能够自觉自利,小乘根性的人,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就称为声闻、缘觉二乘之人,乘是运载义,修小乘藏教法能使自己出离三界,把我们运出三界生死,得三界外的小乘涅槃。二乘之人只能自觉,但是不能进入法界去觉他,去觉悟众生。不能觉他,所以佛说声闻缘觉就像萤火虫一样,对六道众生来说就像萤火一样,萤火就像咱们在农村夏天晚上看到一帮一帮一亮一灭的,非常微弱,像萤火一样。菩萨发心广大,不但能自觉而且能觉他,所以佛说就像太阳一样能够普照天下一片光明。菩萨的发心广大,周遍法界。像我们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世界尚且如此不可计数,法界众生更是无量、无边、无数,都沉沦在苦海。所以菩萨发心是面对法界众生发心,一定要普度、觉悟、利益法界众生,令他们都能出离生死苦轮,究竟成佛。所以菩萨发心能周遍法界,广大,这个大是超越大小的大,不可思议之大。就像地藏王菩萨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发心的。
菩萨发心是广大的,是面对法界众生发心,不是对自己发心。说我要出苦,我要得乐,我要了脱生死,我要得证涅槃,没离"我",这个我是生死的体,还有个我在,一切为了我,说我要了脱生死,这个我本身就是生死,所以我就不能了脱生死。说我要证涅槃,那么我本身就是生死的体,所以就不能证涅槃。我要出苦,我是苦的体,所以我就不能出苦;我要得乐,这个我是苦的体,就没有乐可得。所以我们发心哪,要超越自我。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发了大乘普济之心,都超越自我了,这样才能使我们从自私狭隘的生死的圈子里跳出来,才能够举身心的全体去利益众生,去行菩萨道,去实行佛法。如果不是这样,我的生死还没了,我的苦还没出,我的涅槃还没证,我的乐还没得,我自己的一切还没得到满足,那更谈不到去利益众生,去普度众生了。
所以我们必须对菩萨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什么是菩萨,什么是菩萨的真实意义,菩萨怎样发心,怎样行菩萨道,我们有了正确认识才有正确的选择。不是说我们受菩萨戒了,就是菩萨了。就像当官似的,官者,公也,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造福的,是人民的需要,这样我们就当得其所,就能建立不可思议的功德。需要我们就当,不需要我们就不当,丝毫不掺杂个人的事情。如果说当官可以升官发财,我自己和家庭可以生活更好,这个目的不纯,反而成为罪业因缘。所以菩萨也是这样。我们作菩萨,佛在《华严经》里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因为在菩萨这里,无我,虽然我们不能证得,但是我们在发心学菩萨行的开始心要发得大了,就得认识上去。佛说,一切法无我,生死无我,涅槃无我,苦无我,乐也无我,所以我们没有自己的生死可了,也没有涅槃可证,没有我的苦可出,也没有我的乐可得,这样认识才能够把大心发出来。一事当前,我字为首,那就不行了,它就构成我们严重的生死障碍。
这个我是生死的体,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个菩萨道运作起来呢?就像道似的,有种种障碍,所以车水马龙就不畅通无阻,道以能通为义。所以我们应当在受菩萨戒之前,对菩萨法有个正确的认识,我是不存在的,都是众生的妄计。对于这个道理有认识了,大心才能发出来。我们面对法界众生发心,所以我们的心发得才真实、广大、圆满、正确,如果不是这样,一切都为了自我,这个心就发得偏了、邪了、虚伪了、发得太小了。心大果大,我们发心还没超越自我的身心,就我这一堆一块,那能有什么作为。我们本师和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发的,所以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无所顾忌,所以我们发心要广大。
觉有情呢,觉是指菩提说的,有情是指萨埵说的,就是前面我跟大家讲的。因为众生有两类,一个是无情众生,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叫无情众生;另外是有情众生,我们指的是有情众生,就是有心者皆成佛。菩萨是有情,众生是有情,有情就是含灵众生都有灵知之性,皆能觉悟。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菩萨法,能够历大家的耳根,听闻我说话的声音相貌,分别我说话的意义,使大家对菩萨法心开意解,能够有正确认识。可是黑板呢,它就不知道,因为它不含灵,没有心。有心者皆成佛嘛,是对有情说的。
那么菩萨发心是以利益众生为体,这个体就是主质意。比如说,这个水以湿为性,湿性就是水的体。性者体也,我们就可以说湿性即是水的体,离开湿性就无所谓水。黑板是干燥的,没有湿性,不能说黑板是水。体就是构成这种事物的主质,火是暧性,暧性就是火的体,离开温暧就不能称其为火。通过这种世间事物我们来体解什么是菩萨的体。菩萨也有他的体性,那么大家说,菩萨以什么为体呀?(以利益众生为体。)如果我们不能发广大之心去利益众生,那么菩萨还有没有他的体性了?就没有他的体性了,就不能称为菩萨了,就是有名无实了,就没有菩萨的真实义。这点大家要知道。当菩萨总得有所表示,就是说总得把自己的身心奉献出来,去利益众生,虽然不能像三世诸佛那样,但是我们要向三世诸佛学,学着做,最后就会圆满菩提道,究竟成佛。不能说我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了。受了菩萨戒,还处处占便宜,比以前更自私了,那不但不能成菩萨,而且有罪。你受了菩萨戒了,菩萨戒是三聚净戒:摄律仪戒,身口意要不犯一切过恶,具足菩萨的一切威仪;摄善法戒,六度四摄要常恒修习,不修习就犯戒;摄饶益有情戒,一切有情我们都要去利益,不利益还犯戒,所以菩萨戒不像咱们想的那么轻易,那么简单,大家受菩萨戒之前要有一个明确认识,认识了以后就能正确对待,就好办了。
以利益众生为体,不能利益众生,不能发这个心,不能去实行,菩萨就失掉了他的真实义,就无所谓菩萨了,有名无实,那么就失掉了菩萨的体性。这个大家要知道,为什么称为自觉觉他呢?我们自己真正觉悟了才能够去利益众生,如果不觉悟,还是很自私,浊恶、染污、颠倒、障碍、迷闷,我们自己还迷闷呢,怎么能发心去觉悟众生呢?那是不可能的。自己还没觉悟,怎么能去觉悟众生呢,没有这个能力呀。所以我们要通达佛法,要悟明一心,通达实相,这个心才能发出来。如果不这样,我们这个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发不出来,没有依据。怎么发?盲目。
以利益众生为体,必须具备这个,菩萨才有他的真实性。所谓大道心众生者是也,菩萨不是小道心,修无上觉道,佛道,大道心众生也是众生,但是心发得非常大。所以佛在经里说么,"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为我们初发心,虽然没到果地,还在修因地,刚开始发心,但是和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发心是一样的,发心理无二致。不过佛和菩萨已经证得了,我们才开始发心修行,还在修因地,没到果地,但是只要我们心发了,愿为先导,我们就会趣向无上菩提。心不发,就像我们上北京似的,我们要到北京去首先得发心,决定到北京去看看我们国家的古老文化、古老建筑,因为北京是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但是我国人民,而且是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不同一般,但是我们不发心去,北京不会现前的,发心就是愿,非到北京去不可,在这一念愿心的力量作用下,我们才能起行,才能到北京。修菩萨道也是这样,必须发心,发起殊胜之心,进趣无上觉道,进是进发,趣是趣向,无上觉道就是佛道,没有超过其上的。怎样趣向呢,要自觉觉他。这是大道心。
声闻、缘觉虽然也发心修行,想出离三界,但不能称为大道心,声闻缘觉所发的心只能自觉,不能进入法界去普度众生,是小道心。佛说,就像萤火似的,虽然有点光明,但只能照亮自己,不能照亮法界众生,所以佛呵斥声闻缘觉是焦芽败种。那么菩萨发心广大,菩萨发心是成佛之心,不但令自己成佛,令法界众生皆成佛,这个心发得广大,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虽然没成佛呢,就像太子似的,虽然没当国王,但是将来必定作国王,因为他生在王宫。所以我们菩萨发心,现在虽然没成佛,但是我们发心发的是成佛之心,所以现在我们做了佛子,将来使佛种不断。就是说心得发。
菩萨法属于大乘法。人天法、五戒十善属于世间善,人天乘,只能得人天福报,不能出离生死。声闻、缘觉是小乘法,修小乘藏教,只能把自己运载出三界,但是不能使众生出苦得乐。菩萨法是大乘法,乘是运载义,菩萨发心要把法界众生都运载出离两种生死,究竟成佛,所以这个心发得广大,我们应当修学。我们在座的各位要想成佛,得发成佛之心,这个心发不出来就不能成佛,这个心什么时候发出来了,依之修行成佛可期,佛果可期。我们要想成佛,今天不发,将来也得发,说我不想成佛,不想成佛那就没有办法了。
大道心众生以利益众生为体,要把法界众生都运出两种生死,三界内六道的分段生死和三界外的变易生死,这个心发得广大,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佛在经里说,"自未得度",度即脱义,自己没脱离生死,"而度人者",说自己还在生死,还作众生呢,但是能发心普度众生,"菩萨发心"。 "自觉已圆",自己已经成佛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三世诸佛在没成佛之前已经发了无上菩提之心,一定要拯救法界众生出离苦轮,所以经过多劫的行菩萨道而究竟成佛,为了圆满菩提大愿,乘愿来到世间设教,普度有情。所以我们虽然自未得度,但是一定要发大心,才能够自度度他,这是一个道路。经者路也,成佛的道路,三世诸佛的通途。就是我们修净土法门,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我们要把每念的一句阿弥陀佛都要回向给法界众生,"愿共诸众生,同生极乐国。"
念一句佛,做一件好事也是我的--当然念佛是好事,但是这个心发得太小了,太自私了,心发得小不能破除生死悭贪,所以心小果小。为什么我们要修净土法门,要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呢?不是为了我自己,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众生,所以我们把念佛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令众生先到极乐世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了,我们也就在其中了。菩萨都是这样发心的。
这个心不大好发,但是我们要发勇猛心,软弱怯懦不行,心有恐怖不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菩萨心,是一个广大、圆满、正确的事情,三世诸佛所发之心,我们有什么可顾忌的呢?要无所顾忌地、勇猛地去发,我们一发心就超越了自我,把这个生死的体摧毁打破了,所以它再也不能成为我们进修无上菩提觉道的生死障碍。要不无论如何也推不开它。都是为我,顾虑前,顾虑后,其实它把我们拖入无边的生死,被生老病死所逼迫、系缚、障碍,苦不堪言。它是我们的生死怨贼,我们有什么不可以把它放弃的呢?这个"我"就是生死的贼,它就把我们拖入无边的生死,我们应当把他看得淡泊,把它放下,这才是出处。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什么时间才能得见光明?老在生死黑暗里,被"我"这个生死大山挡住,寸步难行。
这个就在于个人的认识、觉悟,既然是正确的就要坚持,正确的我们就要勇于去做,勇于去发心。对于正确的我们还顾忌,心里还有畏难情绪,那正确的也成错误的了。错误的要修正,正确的要坚持,这样才能使我们完善起来,对自己有利,对大家有利。错误的要修正,成为一个圆满的人,成为一个具有佛陀品格的人。世间也是这样,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要修正,这样才能使我们完美起来,老固守己见,那就不行了。按照佛说的去纠正、校正。
佛在《华严经》里教诫诸大菩萨说,不为自己求安乐。自己就是我,佛说一切法无我,生死无我,涅槃无我,苦无我,乐也无我,好无我,坏也无我,所以一切法无我,我尚且不有,安乐依据谁而得建立呢?更是虚妄不实。所以安乐不从求中得。不为自己求安乐,我们求,有求皆苦,有求皆妄,有求皆生死。为自己求安乐,不但安乐不现前,而且全部失掉。佛就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所以佛一切具足,圆满具足。不从求中得。
佛说心净则国土净,随着我们心不断地觉悟净化,我们的果报和境界就殊胜起来,这是一个真实的谛理,不是迷信,这是哲理。就像我们世间人似的,但为国家、人民、社会造福,做好事,那么人民就爱戴,称赞我们,给我们利益,当然我们不要得利益,这不都是唯心所现嘛,不从求中得。就像劳动模范,他不想求个人利益,就想给国家尽职、尽责、尽心,反过来国家、人民就给他荣誉,给他爱戴,让大家学习他。他这个境界不从求中得,是由于他发的心,循业发现,循因结果,是循他这个好心发现的。有的人想求钱,求名,甚至不惜危害他人,甚至导致犯罪,所以招致大苦。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没有离开一心单独存在的事物。我们但发好心,一切本自具足。
不为自己求安乐,因为这就是初发心时就破除我执、我相,必须把这个破了,说我为了自己求安乐,为了自己成佛,我才修行,这个心,目的、愿望不纯,掺杂虚妄,不真实。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因地发心的时候就不真,没发真实,将来果也是个生死果,不会得菩提,迂回、曲折,不能直趣无上菩提,究竟成佛。咱们大家不是想成佛想出苦得乐嘛,我们得知道出苦得乐的真实道路,佛法上没有巧路,直心是道场。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我们初发心时,因地心要真实,那么才能圆满果地修证。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这是佛说的,我们发心的全体,为了众生得离苦。佛把一切众生视为亲人,一如家人而欲救度之,三世诸佛都是以慈悲为体,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自己的亲人,亲人沉沦苦海就等于我们沉沦苦海,所以非救度不可,不救度不行。举佛心的全体就是慈悲二字,以慈悲为体。佛法就重在拯救一切众生,地狱的众生虽然极恶,受那种苦报,但是佛也慈悲摄受,到地狱去给他种种开示,开发他的神识,使他返迷为悟,提起正念,妄念灭了,地狱就灭了,正念提起了,就能超生,所以佛也摄受不舍。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就是因为他迷,所以造业轮回生死,一旦觉悟了也可以成佛。在佛的慈悲眼里,没有一个众生不可以拯救,所以佛是无缘大慈,普济于一切,怨亲平等。
三世诸佛是我们的学处,我们发心想要成佛,必须像三世诸佛这样发心,像《地藏经》说的,若想成佛,必须发普度众生之心。这是路子、道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菩萨必须这样发心。如果为了自己,就丝毫不能为了众生;只有为了众生,才能够放舍自己。放舍自己就是放舍悭贪,就是放舍生死,把我放下、舍掉,放舍自己,自己就是生死,放舍自己就是放舍悭贪,悭就是吝惜,贪就是引取无厌,正在生死,舍悭贪就是舍生死,这样才能了脱生死,使众生了脱生死,使自己了脱生死,这是一个道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这是佛的教诫、教令。所以菩萨发心根据佛的教导,要发得广大,菩萨发心学佛,向三世诸佛学,佛是我们的学处,学作佛之处。修无上觉道,佛者觉义,佛道,所以菩萨发心修无上觉道的目的、愿望、宗旨只有一个,必须这样发心,不这样发就虚伪,发得不真实,果就不能真实。面对法界众生发心就把"我"破了,必须破我,如果说为了我,我在其中,就是生死在其中,这个生死的体没打破。就像这块玉似的,包藏瑕疵。玉是精金美玉,很值钱,但是包藏瑕疵,藏就是里面藏有,瑕就是顽石,美玉里还有一块顽石,所以这块玉就不值钱了。所以我们菩萨发心要发得真实,不能把我放在其中,就是为了提携法界众生没,提就是拔众生苦,携就是携助,法界众生就是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情,出离生死苦轮。菩萨发心不仅要度六道众生,而且要把声闻缘觉的变易生死也都摧毁打破。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里说么,念彼观音力,一切得解脱。水火、风难、道路劫贼,一心称名,悉皆得解脱,求财得财,求官得官,求长寿得长寿,求子女得子女。世间的利益也满足,佛法就是为了安乐众生,因为这部分众生不思出离,想得世间利益,但是不危害他人,这个正当的愿求菩萨也满足。出世间的,菩萨也满足,求声闻得声闻,求缘觉得缘觉,求菩萨得菩萨,求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观世音菩萨发的愿哪,"只要一心念我名号",那么我们想求阿罗汉道,求辟支佛果,求菩萨,或者究竟成佛,菩萨都能满足。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带果行因,是正法明如来,就有这个力量和作用。
观世音菩萨是这样行的,那么我们发心学菩萨行,要和观世音菩萨一致、一样,首先要满足众生的愿望,出离两种生死,世间的分段生死和出世间的变易生死,必须超越自我,就是我们现在不能超越,在认识上必须提高,得认识上去,然后才能够逐渐地脱离。就是为了这个。
这里就没提到我,佛说,不为自己求安乐嘛。这就是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把我的生死打破,这样我们的菩萨道才能运作起来。一修学佛法,就想到自己如何如何,还难受,还没满足,所以这个菩萨道是实行不起来的。一想到众生的疾苦、生死、障难,我们就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宁肯舍掉自己的钱财、物品,布施佛法,甚至身命,难行能行,我们的本师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也得发大心。世间所说:舍得舍得,不舍决定不得。舍和得是两个概念,是个对待法。我们抱着生死不舍,那怎么才能得无上菩提呢?所以对这个道理我们应该透过去。
为众生,我们受了菩萨戒,很好地修戒,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不漏落三界生死,我们要很好地修戒定慧,身口意不犯过恶。为了普度众生,我们要很好地修习戒定慧,精勤修习。修戒,戒能防非止恶,能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折伏三业,对治过非;修定,定能使我们发不可思议的利益众生之用,在禅定中发生;修慧,慧能够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修戒定慧三无漏学,不是为了自己出苦得乐,修戒定慧可以成就我们不可思议的力量和作用,我们才能得大力,成就诸佛菩萨的功能利用,才能够去普度众生。我们发心是这样的,为了普度众生而常行六度,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能自度度他。四摄,摄受众生的四种方便办法。常行六度四摄,这是一个。为利益众生而难行能行,其他人不能实行的我们能实行。为了众生出苦得乐,受了大乘菩萨戒,众生需要钱财物品,我们给钱财物品;需要佛法,我们布施佛法;需要身命,我们也不能顾忌。这个不是说说,必须这样认识,这样实行。
我们的本师在修因地时,修因地就是没证得的时候,佛在经里说,三千大世界虽然广大,但是我们本师为了救度众生,没有芥籽许不是我舍身之地。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虽然广大,佛舍的色身、身命一个挨着一个排,没有芥菜籽那么大空隙,所以佛舍身无始劫来无量无数无边。所以我们学菩萨行也要难行能行。
据华严经疏卷六所举,行菩萨道有四难,一、背己利世难。二、行相唯苦难。三、处经诸有难。四、时劫无量难。第一个就是背己利世难,因为在迷的众生谁也不肯违背自己的利益去利济世间,利济一切有情。所以我们要想学菩萨道,修菩萨行,就得完全违背自己的利益,没有自己的利益,再不去谋自己的利益,完全去利益众生。这个是难的,但是菩萨也能够实行,不把它当成一种困难,而且爱乐随顺,心里认可,因为他能舍掉自己的利益。背己利世难,世即世间,两种世间,包括六道众生和声闻缘觉,就是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就去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我们今天发心受菩萨戒了,也要这样发心。不是受了菩萨戒了,专门为了自己的利益,相反,要把自己的利益放舍,去利益众生。
处经诸有难。诸有就是三界万有,因果不亡为有,这就是说,菩萨在行菩萨道时,一切善恶、逆顺、罪福等境界千变万化,为了利益众生,我们心里就没有什么善恶、逆顺、罪福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之相,我们能用善巧智慧,只是一心利益众生,因为善恶、逆顺、罪福这都是生灭无常可坏之法,这里面丝毫没有我和我所,没有我的利益可以计较,都能够畅通无阻。好的不贪,坏的不瞋,但运作菩萨行、菩萨道,去利益众生,自觉觉他,所以难行能行,在这里能够畅通无阻、了无障碍,能够看得破、放得下。
时劫无量难。虽然从初发心到果地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劫数久远,但菩萨乐于普度众生,也不为难,也不看成是障难、苦难,菩萨就是要经历一切苦难之处。行菩萨道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天真,说是一帆风顺,一番好事,不是。正好相反,一切苦难都要经历,甚至要舍去身命。这样我们能够爱乐随顺,我们虽然舍掉身命,但是就像佛在经里说,以不坚身,不坚身就是我们不坚固的四大假合之身,就是这个业报身心,生灭无常可坏之法,不坚固,就是我们人身无常,心刹那生灭,我们的色身六根刹那往衰老、坏烂、死亡的方向变化。不坚固,换取坚身,坚身就是法身慧命,我们用这个生死身换取法身慧命,究竟成佛。以不坚身换取坚身,此乃乐事,是我们最快乐最痛快的事情,这不是好事嘛,我们有什么顾忌的?值得,应当这样。所以一切苦难之处,菩萨无所顾忌,都要经历,只要利益众生,赴汤蹈火也无所顾忌。难行能行,难舍还能舍,难行能行也就是难舍能舍。难以舍掉的,菩萨也能舍。这个身命对于众生来说,佛说"众生至爱者身命",众生最贪爱的不过自己的身命,身命要失掉了,一切都完了,所以这是内财,说我把钱财名利、金银财宝一切都舍掉,甚至把妻子儿女都舍掉,这是外财,好,心一决定、一横就舍掉了,但是要舍掉身命--内财,谁也不肯承认。但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也可以舍,难舍能舍。菩萨了达一切法无我,只要众生出苦得乐。佛经里不有那句话么:若能使一个众生出苦,菩萨甘愿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只要他能出苦得乐,我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堕落三途,也无所顾惜。菩萨是这样发心的,所以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以忍受的能忍,因为菩萨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要经历诸有难,好的坏的都要经历,经历一切苦难之处。行菩萨道么,没有什么一帆风顺,幸福安乐,都是在坎坷、险道、困难当中,难忍能忍,就像忍辱仙人似的,在山中修道,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但是他能够心里忍可,承认,爱乐随顺,而不违逆,所以他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生瞋恨,所以身体能够平复。
我们要这样练习,修习,就能够成就菩萨道。使法界众生都得大解脱,解脱两种生死之苦,菩萨才能最后解脱自己。菩萨不想到自己,众生都出离生死苦轮了,菩萨也是有情,就在其中了,菩萨道也就圆满成就。只要众生还在生死,菩萨道菩提愿不能圆满。菩萨最后解脱自己,就像地藏王菩萨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的众生都成佛了,然后我才成正觉,这是一种愿力,没有这个愿,地藏王菩萨早就取证涅槃,自己去安乐去了,正因为有这个愿力在先,所以周遍法界去普度众生,使无量的众生受到恩典,出离苦轮。如果没有诸大菩萨的行化,我们今天也不会坐在这里来听菩萨法,我们就没有佛法可学了。菩萨只有解脱法界众生,才能最后解脱自己。三世诸佛和诸大菩萨绝对不会自己取证涅槃,高高在上,独自享受佛法之乐,那样三世诸佛菩萨心里不会安稳的,不会认可、承认的。所以三世诸佛和诸大菩萨,什么时候众生都成佛了,诸佛菩萨的菩提愿才会圆满,才会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发心向诸佛菩萨学,也要这样发心,这样去学着做,这样去实行。
菩萨没有二念,就是普度众生这一念,以度众生为己任,为自己的责任、大任,这个任务就是为我们的本师和三世诸佛承担责任。我们在座的都是佛门弟子,都要为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和三世诸佛承担责任。因为我们都是新发心的菩萨嘛,如果我们能这样发心,这样实行,就真的没有苦了。就是因为我们老是自己的利益没能满足,我的利益不能满足,所以冥思苦想,苦得不得了。这个心念往回一返,想到我,这个没满足,那个还没得到,这个心不停地生灭,这个心是躁动性,它不停地生灭、躁动,引起四大失调,气血不能周运,所以身心气质发生变化,发生病变,常处在病态,反而是苦,不是乐。你看诸大菩萨、诸大祖师能够发心去行菩萨道,所以诸大菩萨和诸大祖师没有什么苦,死就死,活就活,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只要众生能够觉悟,能够出苦,就行了,菩萨就感到心安理得。没有什么个人利益可求取,都是空的,不可得的,如同梦幻,是不是?以度众生为自己的责任、大任,如来的家业。所以菩萨发心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说话不说废话、闲话、危害话,都说利益众生的话;菩萨每发一念心,都按照菩萨法去发心,必然要利济众生,济就是救济,不是想到要利益自己、救济自己,正好和我们在迷的众生相反。众生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设计,设计的很好,但是最后全部落空,所以求不得苦。菩萨不为自己设计,菩萨了达无我,所以不为自己设计了,不为自己巧施设计,这就是出苦,这本身就是出苦了。
因为菩萨觉悟了,佛是本具的,不从外得,生死本空不须了,涅槃本有不须求。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所以菩萨没有自己的事情可做,那么菩萨才能够把身心奉献给众生,为众生谋利益。菩萨没有自己的事情可做,因为菩萨无我呀,不为自己求涅槃,不为自己了生死,不为自己得乐,不为自己出苦,所以不为自己的生死忙啊。众生都是为了自己,为生死忙,就是不停地在为自己建立无边的生死,贪著,起惑造业,这不是为生死忙吗?众生每时每刻都在做生死活计,巧施设计,给自己设计生死方案,然后去造生死。菩萨就不是这样,菩萨能反其道而行之,没有自己的事情可做。这一点大家要知道,因为菩萨已经从自我的系缚当中解放出来了。就像观世音菩萨似的,惟为利益众生,就这一个,惟,只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周遍法界而无休息也。菩萨虽然也忙,没有休息,但是为了众生,不为了自己生死忙,而无休息。三世诸佛是这样,诸大圣位菩萨是这样,真实发心的凡位菩萨也是这样,必须走这条路,共由之路。菩萨为众生没有休息,但因为菩萨没有自己的事情可做。
我上面跟大家讲的,因为要讲菩萨法,要讲菩萨的殊胜因缘,不是说讲这两小时,就是两个月,甚至两年也讲不完,菩萨的功德不可思议。但是我就拣主要的说,把菩萨的意思、意义跟大家说说,让大家有一个认识。什么是菩萨法,菩萨怎样发心,怎样修行,怎样才能真实不虚,这个大家心里得明白。如果不这样的话,你受了菩萨戒,盲目,一看和自己利益不相应了反而怨天尤人,起罪业因缘,适得其反,不但没得到利益,反而造成危害,所以这个大家要有一个正确认识。这是菩萨法,因为我们要受菩萨戒了,对自己得有个认识呀,我们要做菩萨了,你首先得认识自己,然后你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呀,才能得出正确结果。
菩萨戒是三聚净戒,聚就是相聚,在佛说的一切戒律当中,菩萨戒是大乘戒,唯有菩萨戒是大乘戒。三皈五戒,五戒十善是小乘戒,声闻、缘觉的戒法是小乘戒,唯有菩萨戒是大乘戒。三聚净戒,第一个是摄律仪戒。摄,就是把菩萨的身口意全体摄受在律仪之中。律是戒律,仪是威严仪表,能够折伏三业--身口意三业,能够对治过非,用一句话说就是:身口意不犯一切过恶。佛在经里不说么,诸恶莫作,要断一切恶,一恶不留。心不想恶事,贪瞋痴的事情;口不说恶话;身体不造作恶事,不造做危害。就是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体造作的,都要随顺菩萨法,即身口意三业不犯过恶,大恶不犯,小恶不犯,彻底地断一切恶,一恶不留,这就具足了菩萨的威严仪表,没有过恶,这就叫摄律仪戒。摄律仪就是具足菩萨的威严仪表,像不杀生,不偷盗,不YIN欲,不饮酒,不说四众过等等,所以秋毫无犯,这才具足菩萨的威严仪表,不犯一切过恶。这叫摄律仪戒。犯过恶了,就是犯律仪戒了,犯律仪戒了,将来就是罪了。
第二个,摄善法戒。要把自己的身口意摄在善法之中,要修学一切善法。戒是防非止恶之义,另外法制义,就像法律条文似的,受了以后必须遵守的,违犯了不行,违犯了就有罪,就像世间法律似的。所以摄善法戒,要修学一切善法,不能修学一切善法就犯戒,就有罪了,就有犯戒罪了。要持戒,要守菩萨戒、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要布施,钱财、物品、佛法、身命,众生需要就一切给予,因为菩萨么,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嘛。要忍辱,对于一切逆境、危害,甚至要失掉身命,我们也要认可,随顺,而不违逆,菩萨就是这样啊。要精进,不杂为精,不退为进,修习这一切善法,要修习禅定,降伏其心,要修般若智慧,要修四摄法,四种摄受众生的方便办法:要布施,众生有困难了,我们要布施佛法、钱财、身命;要利行,做利益他的事情,给他利益了,他就相信我们了,我们再用佛法开导他,令他得入佛智;另外要同事,和他做一样的事情,取得他的信任,然后给他开导佛法,令他得入佛智;另外爱语,用好言安慰他,说他爱听的话,这样他能够相信我们,然后我们再用佛法开导他,把他从不善处提携到善处,他能随顺佛法,这是四摄法。要常修六度四摄等一切善法,不修学就犯戒了,这是菩萨戒。
第三个,摄饶益有情戒。有情就是众生,众生有一切疾苦、灾难,我们菩萨都要发心去救度,菩萨戒上不说么,梵网经菩萨戒上说,我们走在路上,碰到牛、马、猪、羊,我们得给他祝愿,说:汝是畜生,发菩提心,皈依三宝。给他种下这个福因、善根。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犯戒。所以这是饶益有情戒。路遇病苦,众生有灾难,我们都要去采取种种方便,给他解除,不能见而不闻,不管,自己走去,那就犯戒了。所以菩萨戒是以利益众生为体,不能利益众生就失掉了菩萨的体性。大家要记住这句话,大道心众生完全是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的,这样我们才能舍掉生死,在利益众生当中真正地达到自利。菩萨虽然不求自利,但是自利也不失。是这样成就的。
所以我们大家要善思量,要谛审观察,很好地正思维,思维思维,就能够发明善巧智慧,明确地认识这种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我们就可以给自己和众生发起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佛法不否定自利,不否定自觉,不否定自度,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我们菩萨首先要觉悟起来,但不能停留在自觉的基础上,先觉觉后觉,一定要觉悟众生,就像这个火把似的,我们这一个火把能点燃千百亿火把,使天下一片光明,那不更好吗?所以我们才能成就无上菩提,才能够觉行圆满,是这样成就的。我们不是想成佛嘛,想成佛就得这样认识,这样实行,如果不这样认识,不这样实行,想要成佛无有是处。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就是让大家认识什么是菩萨,菩萨是什么意义,菩萨怎样发心,怎样行菩萨道,这样大家能够更好地受菩萨戒,受了菩萨戒以后很好地行菩萨道,去自我成就,成就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