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真法师: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
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一) 在山水如画、钟灵毓秀的浙江奉化,举行了弥勒文化节和第一届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上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佛教协会会长茗山上人从理论上,归纳了弥勒思想的三个内容。下午,恩师茗公又指定我发言。我想,我作为恩师论述的补充,从实践上来谈谈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吧。 弥勒信仰在中国影响巨大 在说明相关的弥勒文化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弥勒”的含义与弥勒菩萨的大事因缘。弥勒,是梵语,是一个人的姓,译为中文,即“慈氏”。他名“阿逸多”,中文是“无能胜”之意。据说他生下后,就不食肉,而且母亲自从怀孕,性格脾气都变得慈善温和了,故号“慈氏”。称阿逸多,意指菩萨慈心利生,没有能胜过他的。他生于中印度波罗奈国的劫波利村,婆罗门家庭。生下后即具足三十二种大人之相,聪颖超群,发心依佛出家。不久,通达一切经典,从佛游化,后在法华会上,助佛宣化,蒙佛授记,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但十二年后,他先于释迦世尊,上生兜率。按佛经记载,释迦世尊曾选他为今后娑婆世界的候补佛,所以大家称他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弥勒信仰,贯通三乘,融摄显密。 弥勒菩萨同我们中国也特别有缘,据历史记载,他曾三次在我国现身。第一次,是在南朝的齐梁陈之际。他出生于浙江义乌,姓傅名翕,后来人称傅大士,曾向梁武帝说过法。第二次,是在唐末,化现于福建莆田,也留下不少传奇故事。第三次,是在五代的梁朝,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布袋和尚。法名契此,俗家名长汀子。身体胖乎乎,背一只布袋。别人供养他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见他把东西再倒出来过,但那布袋又永远是空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走去。人家还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他的形象很鲜明,一千年来,我国甚至日本、韩国的各个佛教寺院,都有天王殿、弥勒殿,进门就见一尊面容兹祥、笑口常开、手中提一只布袋、袒胸露腹的菩萨,这就是根据布袋和尚的应化身形而塑造的弥勒菩萨,而且成为进寺所见的第一尊笑佛,可见他的文化意义和他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了。 从六祖慧能所开创的,为近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所弘传,亦为当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宗教家、人们所爱戴的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所积极提倡的人间佛教来说,就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思想,建设人间极乐净土。净土思想,在佛教的大藏经中有丰富的经论如《弥勒三经》、《净土五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悲华经》、《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等大量经典中都有论述:十方世界,皆有净土。净土的种类,以方位说,西方有弥陀净土,东方有药师琉璃净土,南方有宝生净土,北方有成就净土,上方有众香净土。以“乘”为类,有大乘不共净土,三乘共住净土,五乘共住净土。以方便法门说,有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此外最为著名而且历史最为悠久的就是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了。 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二) 弥勒信仰-- 法显、玄奘两法师的西行记中都有记载 公元前二百年到公元二百年,印度的弥勒信仰,普遍盛行。法显、玄奘两法师的西行记中都有记载。魏晋以来,弥勒菩萨兜率净土的信仰,在中国也大为盛行。晋代道安大师(他是庐山慧远大师的老师)和他的弟子法遇,南北朝时的竺法护、鸠摩罗什、沮渠京声,都虔诚信奉弥勒,并上生兜率。唐代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信奉弥勒,弘扬弥勒。自晋至宋历代高僧,如智严、僧辅、昙戒、彥琮、慧约、法上、昙衍、灵干、智X、灌顶、惠仙、希圆、贞海、恒超、继伦、道宣、慧云、法兴、玄藻等,或常诵弥勒,或行弥勒业,或观像往生,或报在兜率——诸如此类,在高僧传中,记载多多。宋义忠禅师,年老求生弥勒净土,命终,感动弥勒来接引。真表禅师为求戒法,感动弥勒,亲授律仪。明憨山大师梦至兜率,入弥勒阁,亲闻说法:“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近代太虚大师:弥勒净土法门有三大殊胜 近代太虚大师是一位勤修弥勒净土的佛学前辈。他曾在宣讲“弥勒三经”后,总结指出弥勒净土法门有三大殊胜:“一、弥勒当来于此土作佛,特示现兜率净土,与此众生结缘,开出易修易成之弥勒净土法门,故行应发愿往生,近也。二、兜率净土,同在娑婆,同在欲界。弥勒净土法门,专摄此土众生,三归五戒十善具足,即得往生,易也。三、弥勒净土,由人修成福德往生,将来于兜率修成,又可随佛下生,建立人间净土,龙华三会,圆满觉道,受菩提记,普也。”太虚大师归纳的“近也、易也、普也”三大殊胜,可谓总结了弥勒净土法门的精髓。近代又一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百十二岁,辛卯年三月间,病危之际,梦至兜率内院,见志善,融境、恒志、宝悟、圣心、读体、观心、紫柏大师等,在座随众听弥勒说法:“识智何分?波水一个。莫昧瓶盆,金无厚薄……苦海慈航,勿生退却,莲开泥水,端坐佛陀。”在现代教界还有慈航、演培、南亭、成一、浩霖、印海等诸大德,都有许多修学行持弥勒净土的嘉言懿行,堪称表率。 中国佛教,偏重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积极的、入世的,重视现实,关怀众生。因此,弥勒文化如何走向现实,走向人的关怀,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实践性内涵: 慈悲精神 弥勒菩萨以“慈心三昧”得道,以大慈之心救渡众生。其名弥勒,就是突出了慈悲思想。“佛佛同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的根本精神,也是弥勒菩萨的大行大愿。我们弘扬弥勒文化,首先要学习、修持、实践慈悲济世,关心他人。正如一首歌所唱:“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宽容精神 弥勒菩萨为了实现他的“大慈”,就要有一种牺牲自己的精神。有一次,有位领导问我,佛和菩萨有什么区别?我说:自利利他,这是菩萨;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这就是佛。只有牺牲自己,才能利益他人,成就他人。不是心胸宽广、器量豁达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大肚包容,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成就无量福德。所以弥勒殿有一副对联:“眼前都是有缘人,相敬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这种宽容精神,对治世间各种仇恨、嗔怨、报复,避免许多社会悲剧,都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三) 乐观向上的精神 有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遁世,逃避现实,或悲观厌世,无益于人生,这是不了解佛教所致,是极大的误会。布袋和尚春风满面,笑容常在,坦腹示人,光明磊落。进寺者首见弥勒,悉生欢喜,烦恼顿除,这就是一种乐观精神。但弥勒净土,也包括佛家的一切净土思想,都是一种人生的理想追求,一种自我超越,自我解脱,去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布袋和尚曾说一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前两句反映了自我超越的行持过程,后两句是对自我超越的感悟和实现。今天,无论个体的自我,或是集体的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如果不能自我超越,也就不可能发展。而要实现自我超越,乐观向上才是动力,今天一些人活得很累,教书的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有钱的很累,没钱的也累,要破除这个累,就要像布袋和尚那样笑容满面、豪情满腹,有孤身万里游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有问路白云头的自我超越的境界。 弥勒文化的最深内涵就是追求智慧 在许多大乘经典中记载了弥勒菩萨的大事因缘。《贤愚因缘经》记弥勒从佛得“法眼净”;《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弥勒得佛授记,说证三昧;《大宝积经》中弥勒对文殊师利说“一相法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弥勒开示善财,说“智慧心清净”,告言“解脱门”,“念智庄严藏”等等,无不显示弥勒菩萨的无上正觉,示人以智慧,即如弥勒化身世间的布袋和尚在岳林寺大磐石上所说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就是启示了我们一种很深的智慧。“世人自不识”,从字面上看,是时人不识真弥勒,而我看来,“世人自不识”的潜本文,是人不认识自己,一语双关。人,如果能认识自己,开发自身的潜能,并能转识成智的话,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智慧啊。现在有一种四Q理论,人若只具有一个IQ(智商)已不够了,还要有EQ(情商)、AQ(逆境商)、SQ(精神状态)四者的组合。即便如此,把这四Q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佛家所说的智慧。因为大多数人不注重内省的功夫。人,往住明于知人,而昧于知已。其实,只有自识,只有认识自身,开发自心,这才是一种无上智慧。 让我们大家追求智慧,增长智慧,以智慧驱除烦恼,以智慧走出困惑,以智慧调整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智慧型的生活,创造充满智慧的美好人生,这就是弥勒文化的精髓。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