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4.虚受供养
(一)公案本文 云居山道膺结庵于三峰,经日不赴堂。 (缘起于现象界,云居膺师自参筠州洞山悟本良价禅师后,结庵于三峰处所,数日不来斋堂过堂,洞山深疑之。) 洞山禅师问曰:「子近日何不赴斋?」 (一日洞山禅师亲去见云居膺师后,更问他近日何不见汝来斋堂用斋饭?) 居曰:「每日自有天神送供。」 (我每天自有天神送供养东西来,故不必到斋堂用斋饭。) 禅师曰:「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汝晚间来。」 (我说汝本来是像个修行人,怎会有这个见解,受天神供养,汝晚上来我处!)居晚至。师召,膺庵主。居应诺。 (云居膺当晚便到禅师处所,师特召唤他叫膺庵王,居自然答应。) 禅师曰:「不思善、不思恶是甚么?」 (师云若行者能不思善恶,亦不起任何念头,此境界是何境界?回去参究!) 居回庵,寂然晏坐。天神自此竟寻不见,如此三日乃绝。 (云居师回庵后,依宗门特有寂然禅定法,不起心动念住入空境似地晏坐。天神自此后竟然寻觅不到,真是「羚羊挂角无踪迹,一任东风满太虚」。如此,经三日天神再不见来供养了。)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一般人随时随地都处在起心、动念、思虑中,凡有所动念即会现出有相,此心相徧满虚空界,能感召万种缘。这是凡夫有修、没修所具有的现象,也是不能得解脱的死结。修行人也是有心即有相,此心来自于平时罫碍事、贪恋事、想欲事,有相即能引来事境,此等思虑境界虽是世间禅的境界,因是之故,能当感召世间之天寿。当行者能入虚空无为境,以不动心念入无碍境、无为境,离一切因缘造作,不为成、住、异、灭四相所迁变,所以所谓虚空无为者,乃真空之理不为惑染所障碍,即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满一切处。 佛法解脱道以修无为法而为目标,唯识宗将无为分有六种层次的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灭尽定无为、真如无为等六。行者若不知修无为法,除不能得解脱知见外,可能还要召得天神之供养,或感召生死魔之困扰。 例如古代据说有个金碧峰禅师,是唐宋年间的禅师,但遍查五灯会元却无此禅师之名。尝有现今大德言:「华严宗在四祖澄观禅师为五台山确立华严法脉后,但到金碧峰禅师则另起禅风。」此金碧峰禅师是否彼金碧峰禅师尚待考证,但古代禅师用其俗名者,是少之又少的现象,都是用释氏、山名及法名,这也颇为奇怪的一点,对于本公案的真实性,本人还是抱着存疑的态度。依金碧峰禅师后来还要遭阎罗王遣鬼卒来捉拿,真是有点不像禅宗祖师大德的修证功夫,好像是一般较低层次世间禅之行者,因未突破生死关,才会遭到鬼卒之索命。 不管如何,我们就假设有此一事,就藉此民间说法,来说明他因贪爱一只华丽的玉钵,心才有所罫碍。鬼卒乃弄响其玉钵想引他出定,要他从禅定中现身,好抓住其识神回去交差。好在此金碧峰禅师一出定后,发觉有鬼卒要捉拿他,所以他就说了一首偈语:「若要捉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捉我金碧峰。」然后将引他罫碍的玉钵敲碎后,放弃所爱执的东西,又入定中去了,当然鬼卒也再没有办法见其识神而抓他了。 修佛法者不知去贪,会感召天神供养或鬼神索命,都是不好的行为,都不是修无为法的圣者解脱道。有些行者不明就里,以为能受天神供养,是很好的现象,这在学习解脱道之间,又是犯了攀天界系缘的境界。如此连预流果都证不到,因五根还恋执着五尘境,怎能修得圣道解脱道。 2.释题 本公案名为:「虚受供养」,佛陀一再告诫我们要去除三毒,三毒者贪、瞋、痴等,而贪者是三毒之一,贪是人的习性,若人不在名、色、财、食、睡上贪一种,即不能称说是人。修行的人当然也尽量在去除此三毒,贪性不除,修行都用不上功夫,所以才又感召轮回之本。 有些修行人未有成就前,就虚受人家诚心供养,这样就如古僧大德言,要披毛载角还。又譬如说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在弘化时,有迦毘罗国长者梵摩净德与其子罗睺罗多(后来成为第十六祖)诚心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所以往生后果报是出生做木耳来回报此父子二人食用,达数年之久。所以修行者稍有点初步成就,但道眼不明,甚或将佛法胡说八道一番,更不知因果道理,未有果位说有果位,未证说已证,妄受人家供养、资助,以后总是要还的。 再说修行人禅定中,其心一有执着,或常起心动念,即会感召一切众生相,如此天上天神、人间鬼神,即有能力观察到行者识神、心地。此等众生都要修行者往生后成为其伙伴,也就是要形成同一伙的。所以天神、魑魅、魍魉、鬼神等,都会互相示好,或帮助修行人灌气入身,或通知某些事让其知晓等类的事情,好像在帮助修行人,其实是要修行人死后入伙。 所以世尊在经典中一直告诫修佛法行者,要能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在修行中不执取一法,以无所有、不可得的智慧,或禅宗所言不即不离之法门,来摆脱一切业缘及境界的纠缠,如此才能完成菩提大道之修证。希望修行者要学习禅修中不起心动念,住入空寂之境,悟得体空真如之相,不乱攀缘,如此才能做到「羚羊挂角无踪迹,一任东风满太虚」。 3.语体文解 云居山道膺结庵于三峰,经日不赴堂。 道膺师者唐代僧,曹洞宗僧人未悟道前,结草庵于三峰山(今江西宜丰),好几天都不去斋堂用餐,是有点奇怪。修行者修至阿罗汉者一入定,七日后也要出定,一七日吃一餐;辟支佛缘觉行者,一入定也要二七日出定,二七日吃一餐。道膺师还没到此境界,却能数日不来斋堂用餐,真是有点奇怪矣! 云居山位于江西永修西南十七公里处。其山险峻,顶常横云,故称云居。以洞山之弟子道膺师曾住此,举扬洞山之宗风而闻名。道膺师(835~902)者河北蓟门玉田人,俗姓王。二十五岁,于范阳延寿寺受具足戒。学小乘戒律,复从学于终南山翠微寺,及后又参学于江西筠州洞山良价禅师座下,并嗣其法。参于洞山禅师时住于三峰山,其后得道后于江西建昌西南的云居山开创真如寺,有段时间称为飞白寺或龙昌寺,讲学三十年,大振曹洞宗风,唐天复二年示寂,世寿六十八岁。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云居膺师自参筠州洞山悟本良价禅师后,结庵于三峰山处所,数日不来斋堂过堂,洞山深疑之。 洞山禅师问曰:「子近日何不赴斋?」 洞山禅师亲自前往道膺师在三峰山草棚居处,一见道膺师即问说:「您这几天都不来斋堂用饭,是何道理?」按语说:一日洞山禅师亲去见云居膺师后,更问他近日何不见汝来斋堂用斋饭? 居师曰:「每日自有天神送供。」 云居山道膺师答称:「每日一到用饭时,自有天神送饭菜来供养。」按语说:我每天自有天神送供养东西来,故不必到斋堂用斋饭。 禅师曰:「我将谓汝是个人,犹作这个见解在,汝晚间来。」 洞山禅师说:「我还将您称为像个有修行的人,但您却还有这种贪心,虚受天神供养,以为这样是很不错的观念在。您今天晚上来我处来!我有话要对您讲!」按语说:我说汝本来是像个修行人,怎会有这个见解,受天神供养,汝晚上来我处! 居晚至。师召,膺庵主。居应诺。 居师夜晚如洞山禅师所交代,按时来到洞山禅师居处。洞山禅师一见面,即召居师说:「膺庵主!」居师一听到后即回应说:「什么事?」按语说:云居膺当晚便到禅师处所,师特召唤他叫膺庵主,居自然答应。 禅师曰:「不思善、不思恶是甚么?」 洞山禅师即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者是什么意思?」行者起心动念有善恶念分别想,即非入真禅定中,还在三界世间中轮回有份,修佛道者不知不思善恶之觉知心,反在有心之中,念起念灭。当然思善者有善果报,思恶者有恶果报,善恶念起都是属于造有漏业,不是修出世间道者所应修应为。禅师意为您的心起有为,为天神所知处,并与天神结缘受其供养,是结天之善缘,入灭后自当生天界,此非佛弟子修解脱道、菩萨道者所应为。按语说:师云若行者能不思善恶,亦不起任何念头,此境界是何境界?回去参究! 居回庵,寂然晏坐。天神自此竟寻不见,如此三日乃绝。 居师回庵后,专心一意入寂灭禅坐中,不再有起心动念想,不再现出心意踪迹,这样使天人、鬼神不知其所在处。居师如此用功后,本来天天来供养的天神,自此竟然也寻找不到居师的神识与踪迹。居师这样连续入定三天,寂然不动其意后,天神再也找不到居师,所以往后再也没有天神供养这种事情再发生了。 按语说:云居师回庵后,依宗门特有寂然禅定法,不起心动念住入空境似地晏坐。天神自此后竟然寻觅不到,真是「羚羊挂角无踪迹,一任东风满太虚」。如此,经三日天神再不见来供养了。 (2004.07.21. 撰于 法尔)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