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宽运法师:悭贪贫穷 布施获福


 2020/5/10    下载DOC文档    

悭贪贫穷.布施获福(一)
 
  通常,一般来说,到寺庙参拜的人,大部份都离不开求财、求福;这种愿望到底能不能达成?能。答案是肯定的。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说的,其实就是一个因果的道理,所谓「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我们所造的是什么因,将来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我们必须懂得这个道理。佛陀告诉我们,财富的因是布施,喜欢布施的人就会得到大财富,相反地,悭贪吝啬的人就会得到贫穷的果报。
   以下是一个说明吝啬报应的故事:
  从前有个富翁名叫伊利沙,家有良田万亩,牛马成群,金银无数,奴仆数百,然而他却非常的吝啬,可说是个守财奴,虽然家财万贯,但平时省吃俭用,穿着破衣烂衫,补丁又补丁,一日三餐饭菜中连一点点油都没有。有个邻居刚巧与他相反,虽然不算富有,只是个小康之家,却天天大鱼大肉,每隔三天五日就大宴宾朋,尽情吃喝,十分快活。伊利沙眼见此人这般奢侈,心生忌妒,也不服气,于是一天他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大胆「决定」,也要奢侈一番:宰一只鸡,买一升白米,好好的吃上一顿!
 
  他刚要蒸饭、烤鸡的时候,忽然又顾虑起来了,心想:我蒸白米饭的香味、熏烧鸡的香味,会飘到邻居家中,这岂不白白便宜了那个小子吗?再者,香味如果传远了,引起和尚上门来化缘怎么办呢?左思右想,终于琢磨出个好主意;于是悄悄地上了马车,带着白米和鸡,一个人来到一处没有人烟的地方,准备自做自餐。
 
  这位出名的吝啬富翁伊利沙的一举一动,其实那能逃过帝释天的法眼?帝释天知道了,所以就想戏弄他一番。帝释天于是利用神通幻化成一只狗,来到伊利沙身边,转来转去的,馋得吐舌头、流口水。伊利沙一见这狗儿缠着不走,觉得非常的讨厌;心生一计,骗他说:「你想吃我的食物可以,只要你四脚朝天,我就赏你一些吃。」狗儿点头,果然四脚朝天,悬在空中停住。伊利沙大吃一惊,这非平常之狗啊!原想给他点食物,转念一想又舍不得了。连忙又生诡计,说:「如果你能将眼珠掉在地上,我就分些食物给你。」狗儿也做到了。可是吝啬的富翁却偷着乐了,对狗儿说:「你眼睛都瞎了,还吃什么哩!」于是就端着米饭和烤鸡悄悄换个地方,开心的吃起来了。
 
  此时,帝释天觉得这个富翁实在可恶极了,决心狠狠地教训他一顷。于是帝释天化身成伊利沙的模样,乘伊利沙在吃鸡、食饭的时候赶着马车去到他家中。一进门,就对把门的奴仆嘱咐说:「若有人冒充我的模样,你们就把他乱棍打走!」说完,假伊利沙就把屋内的金银财物全部布施给了穷苦百姓,又分给家中奴仆许多的财物;钱财散尽之后就悄悄地离开了。
  伊利沙吃饱后找不到自己的马车,只好步行回家,可是一进门就被奴仆们乱棍赶出家门。就这样,家财万贯的吝啬富翁,一日之间就变成了沿街乞讨的叫花子。
这就是过度吝啬,只愿利己,不求利人的果报。
 
  不过,有些时候,吝啬和节俭,可能只是一线之差。众所周知,齐白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大画家;而他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据说他画虾是以只计酬的,分文不得少。家中若有较昂贵的食物,就要用锁锁起来,难得拿出来招待客人。可是,另一方面,当有人劝他到日本卖画时,他却拒绝道:「饥则有米,寒则有煤,无须多金,反为忧虑也。」当辞去北平艺专教授之职后,艺专仍有煤配给白石老人,也被他拒绝了。这种不慕虚荣,不贪财,不苟取的态度,更是常人所不及的。吝啬的人多半爱贪小便宜,但能像齐白石那样的有风骨,吝啬可视为节俭,也就不足为病了。


悭贪贫穷.布施获福(二)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社会,有许多人,特别是经商贸易的,工商界的商业巨子,他们拥有亿万的财富,这些财富是什么原因得来的?就是因为过去生中曾修大布施。布施得福的例子,佛经中说的甚多;比如以下的一个摘自《杂阿含经.卷三十六》故事:
 
  从前,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容貌庄严、名为悉鞞梨的天人,前来礼拜佛陀。他身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辉,令入夜后的精舍大放光明。
  天子说道:「天人衣食无缺,自在快乐地享受福报,有些世间人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些天上及世间的人能够常享福报呢?」佛陀说:「想要在今世、后世所到之处,皆能常享福报,应当舍除悭贪,以欢喜、平等、无所得之心广行布施,如此便能生生世世安享福报。」
  
  天子对佛陀说:「世尊,您说得实在太对了!」接着又说:「世尊,我自知过去生中有一世曾为国王,名为悉鞞梨。当时,我于国内四周城门及城内各处要道广行布施,广修福报。事后,王后对我说:『大王能够广行布施,可是我想修福却无能为力。』我告诉她:『我在东门所作的布施功德,都归属于你。』王子也对我说:『父王!您布施修福,母后亦如是,我无法像您一样行大布施,但希望能依您之力修得一些福报。』我说:『那么,我在南城门所做的功德就让给你吧!』过了不久,大臣、将士及百姓们,也陆续来对我说同样的事情,于是我便将其他城西、城北及城内四处所作之功德皆各归属于他们,自己不留下任何功德。

  之后,替我实行布施的臣子也来求见,对我说:『大王!您在国内各地布施的处所,都已让给王后、王子、大臣、将士及百姓们,您已没有可以布施修福的地方了!』我回答说:『既然如此,你就去将边境各国应该进贡的岁收财物,带一半回来归于国库,另一半留在当地布施给民众。』臣子如是照办。」

  天子说:「长久以来,我始终如此布施修福,因此能够获得殊胜的福报,享受快乐如意的生活,无有穷尽。这些点点滴滴累积的福德、善果,都汇聚到功德海中,如同将恒河、耶蒲那、萨罗由、伊罗跋提及摩酰五大河汇集成一条广大的河流,这条大河的河水超过百千万亿斗斛,无人能够测量。我所作的一切功德及所感召的福德果报,也汇集到大功德海中,如同此河一般深广无边,不可称量。」
   悉鞞梨天子说完后,欢喜顶礼佛陀而后离去。
 
  我们都知道,布施是六波罗蜜之首,能去除悭贪的习气,广增福德。如果我们能慈悲心、平等心广行布施,发心长远而不执着所修的福报,那么这个功德就是真正的功德,而将来所获善果亦不可限量。

悭贪贫穷.布施获福(三)

  佛教的修行,可总摄为六度万行;六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法又称为「六波罗蜜」,其中包含了菩萨修学的一切行门。正如前面所说,六度之中的第一度是布施;而布施可有很多形式,但是主要分为三种:
 
  一、财施──布施财物予贫困的人,如对饥饿者施予饮食,对生病者施予医药,对寒冻者施予衣物等,亦即布施资生之物予匮乏之人,所以又称为资生施。
  二、法施──人生在世苦空无常,以佛法分析世间苦相,引导众生消除妄念,启发智慧生,得到身心彻底安乐与在,这就是法施。
    三、无畏施──有人虽然财物不缺,但精神上烦恼不安,或因疾病、急难而忧苦惶恐,给予安慰使之不再忧惧,就是无畏施。
  三种布施中,以法施价值最高,因为得法的人,以后能自力更生,乃至再把所学到的善法转授予其他人。财施最亲切,因为能解决他人现前当务之急。无畏施最容易,因为只要耐心的聆听、谅解的笑容,往往已能令他人得到很大的受用和安慰。

  因此,佛法教导我们布施应该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执着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之物,乃至有一实在的受惠者。若能以这样的「清净心」、「平等心」、「无分别心」常行布施,便能招感无量功德,成就圆满的布施波罗蜜。
 
    以下即是一个很好的、反人深省的、以清净心布施的故事:
  在大月氏的弗迦罗城里,有一位绘画师叫做千那。他前往东方的多利陀罗国,作客十二年,从事绘画生涯,结果赚得了黄金三十两。
他怀着巨款正准备要回国,走进城里时,忽然听到打鼓召开大会的声音。他走前去一看,竟然看见一大羣出家人聚集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有清净的信仰心,所以,他走去向其中一位掌管总务的法师打听:「你们有这么多人聚集在这里,到底要有多少金钱,才能供养你们一天的伙食呢?」
 
  法师回答说:「只要有黄金三十两,就足够一天的伙食了。」千那一听马上掏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黄金,布施给这位法师,并说:「我供养你们一天的伙食费,我明天会再来。」结果,他当然是两手空空的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问他:「你在外工作了十二年,到底赚到多少钱啦?」
  他回答说:「我赚到了三十两黄金 。」
  妻子问:「那么,钱在那里呢?」
  他回答:「我把它种在那块生福德的田地里去了。」
  妻子问:「所谓能够生福德的田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回答:「我把它布施给那些出家人了。」
  妻子一听,就把丈夫绑起来送到衙门,央求治他的罪状。
  官员问她:「这是什么道理呢?」
  妻子说:「因为我丈夫是一个发疯的蠢汉,在外国作客十二年,替人作画得了黄金三十两,没想到,他居然不顾家中的妻儿,竟将那笔钱全部送给了别人。所以,我才把他捆起来送到官府治他的罪。」
  官员转问她的丈夫:「你为什么不把钱拿回家去养妻育儿,反而将它送给别人呢?」
  他回答:「正因为我前世没有修功德,所以今生才会这样贫困潦倒,受尽不知多少辛酸苦楚。因此,我今生就应该在福田上努力耕耘。倘若我不懂得种福,来世恐怕也会照样贫困。而且世代贫困,终究不能脱离。所以,我现在希望赶快抛弃贫困。因为这个原因,我才会把赚来的钱全部布施给出家修行的僧众。」
 
  这位官员原来也是一位在家的佛弟子,信佛诚挚,心地清净。他听了这番说话后,不禁赞叹地说:「你吃尽苦头,才赚到一点点微薄的工资,而且将它全部布施给出家人了,你真是一位大好人。」于是,官员解下自己身上的璎珞(系有白玉的首饰),并将自己的坐骑以及一个村落的领地,统统布施给这位贫穷的画师,同时,告诉他说:「你先前布施给一羣修行者,那些修行者还没有吃用。这就像没有将谷种播下去,就已经萌芽一样,紧跟着就要有大的果报了。」

悭贪贫穷.布施获福(四)
 
  佛经中多有布施获福的故事,其目的无非为了教化我们,让我们明白布施的功德与利益,积极改恶,努力行善,发挥生命正确的价值与意义。这些故事都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与反省:
 
  大国王波斯匿有一次问佛:「世尊,请问我应当布施给谁?」佛说:「你喜欢布施给谁,就布施给谁。」波斯匿王又问:「那请问布施给谁才会获得大福报?」佛说:「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若能对四双八辈等真实无上福田殷勤恭敬地布施供养,便能得大福利、大名誉、大善果,而且必将果实累累。」(北传《杂阿含经》第六十八篇)
 
  有一位婆罗门质问佛陀:「瞿昙,外传你主张人们应布施给你及你的弟子,不应布施给其他的教派,真有此事吗?」佛陀明确否认:「绝无此事,这种传言是污蔑我,我从未如此主张。这种说法只会制造两种障碍:一是障碍布施者行善布施;二是障碍受施者获利。事实上,只要用洗过的器皿放着残食置于干净的地上,令附近的(鸟兽、猫、狗等)众生因食之而获安乐,我说此等善行也能获福,更何况是布施给人类。但是婆罗门,我的确说过:『布施给持戒清净的人能获得大果报,不同于布施给犯戒的人』这句话。」(北传《杂阿含经》第九十五篇)
 
  女居士中被誉为布施第一的毘舍佉,曾以八种方式大力奉献僧团,世尊曾问她想从其中获致何种利益?她则如是回答:「大师,一旦我想到那些已达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阿罗汉果的圣者,曾因我的奉献而获得利益,我就会因此心生欢悦;因欢悦而生快乐;因快乐而生轻安;因轻安而生喜乐;因喜乐而生止(禅定);因止而令五根、五力、七觉支增盛。大师!这就是我期待的八种因布施所得之利益。」(见南传增支部Vin. 1:290-294)
 
    苏摩娜公主(Sumana)是波斯匿王的妹妹,有一次她问佛陀:「假设有信心、戒行与智能都同样卓越的两位弟子,其中一人作布施,另一人不作布施,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差异?」佛陀回答:「不管他们未来再转生于天界或人间,曾作布施的人不论在寿命、容貌、安乐、荣誉与力量等各方面都将会远胜过另一人。即使在更久的来世,当他们都出家加入僧团时,他们之间还是有差异。这种差异会一直到他们都成为阿罗汉之后才消失,因为这两个人的阿罗汉道智与阿罗汉果智是毫无差异的。」(南传巴利英译增支部)
 
    其實,「布施」的真谛不在于财物的价值及多寡,而是在于是否能出于清净至诚的。一如《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中的乞丐婆,手里仅有一瓦酸臭的米汁,那是她唯一的食物,她深深的敬仰着摩诃迦叶尊者,将这碗臭米汁奉献给尊者,对一般人来说,不要说是喝下去,恐怕就连闻都不敢去闻;但那碗米汁却是乞丐婆的所有财产,她将她仅有的全部都奉献给迦叶尊者,成就了最美丽、也最高贵的布施善行。摩诃迦叶尊者为了不辜负这位乞丐婆的诚意,也当着她的面喝下了这碗米汁。由此可知,布施贵在诚恳,只要勇于布施,就不是穷人。真正的穷人是那些贪得无厌、自私自利、小气吝啬的有钱人。他们虽然享有巨额的财富,却贪恋财宝,不懂得布施才是真正的富足,这样的人当其福报享尽以后,转眼间必将沦落赤贫的凄凉境地。而穷人在他穷困时,若能勇于布施,即为世间希有,因为他已战胜了最大的敌人,那就是心中的贪婪、吝啬、与自私。

悭贪贫穷.布施获福(五)
 
  布施的真正意义何在?难道只是为求个人的福报与利益吗?佛教常将布施比喻如同播种,种子落入肥沃的土地,加上充足的阳光和水份,才会有丰硕的收成。当我们真心诚意的供养、布施他人,也会慢慢累积自己的福德善缘,圆成菩提道果。
  布施除了物质、金钱的给予外,能够发自身、口、意的布施奉献,即所谓「一粒落土百千生,一文施舍万文收,与君寄在坚牢库,汝及子孙享不休」,能让我们享有无穷无尽的福德善报。
 《摩诃僧祇律》说:「若人以食施,得生最胜处」,布施一碗饭,可以让人饱足;布施一件衣服,可以使人得到温暖;布施一点钱财,可以解人燃眉之急。这样帮助别人解难除困,将自己的所有与人分享,不但可以利益到别人,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功德。
  什么功德?就是「得生最胜处」,将来能得大富长者之身,甚至得生天上的果报。正如前面所说的,诚心供养、与人结缘、欢喜布施而感召殊胜果报的故事在经典上的记载,可说是非常之多;可见累累的果实都是由一粒善心种子而来的,一个人得生殊胜之处,也是从不断的布施中成就而得。
 
  「以乐布施者,人天受福报」,佛教讲布施,并不仅止于布施衣服、布施饮食、布施钱财,还要布施人欢喜、给予人快乐、令人得到安慰,也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这才能算是真正的布施。比如说:为暗夜行路的人布施一盏路灯,为过河的人布施一座桥梁,为远行的人布施一杯茶水,甚至对人施与一个微笑、一句赞美或好听的说话,让人心生欢喜、远离恐怖、畏惧,如此不但能利益他人,而且自己将来更能获得大福报,得生殊胜处。
  所以佛教说「种善因,得善果」;因果报应,确实是丝毫不差的。今生的贫富贵贱都是前生修来的;相信我们很多人都读过《了凡四训》,其中说到「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生的命運是谁给你定的?是由我们过往也就是前生自己所做的善、恶业所定的,而不是别人定的,这是多么的公平啊。所以,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觉得自己今生不够好不要紧,趁现在身体健康还好的时候,努力积极的修行还来得及。
 
  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懂得去修因,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因他都修了;所谓财布施得财富,法有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不但他自己行善,而且太太也帮他行善,全家都行善,所以他的命运改变得那么快;他发了财之后,自己并不享受,而是分赠给别,所以他的生活过得非常的快乐;同时他也很节俭,把自己省下来多余的财物,再去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所以他的富贵永远享不尽,生生世世不受贫穷的果报。他懂得因果的道理,懂得布施增福的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所以就能有求必应。
 
  记得几年前(2010年11月5日)英国《每日邮报》报导,英国籍的75岁艾伦和78岁凡欧莉特,结婚已有36年的时间,两人于1983年退休,共同在英国的小镇过着平凡的生活。两人(在2010年7月)意外中了彩票,获得1,120万美元彩金,但两人却认为施比受更有福,将上千万的彩金全数捐出作慈善用途;旁边的人都替他们舍不得,这对善心的老夫妻却一点也不心疼地说:「若你从未拥有过,那也就无所谓失去了。」
   新闻中的老夫妇不知是不是佛教徒,但他们真正做到了佛陀所教导的「布施」精神,尤其是他们对利益、得失完没有执着;这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这就是「无我」、及「无我所」的真谛;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

悭贪贫穷.布施获福(六)
 
    依照佛教的看法,世上的有钱人得享巨额的财富,皆是因其过去前生为人慷慨,乐善好施,曾修过布施善因,故而今生能享有财富的果报。但他们今生若不懂得惜福,不继续布施,不肯培植未来的善因,一旦福报用尽时,转眼便会成为赤贫,就好像有些人平时好逸恶劳,不事耕耘生产,即使银行里有些存款,终将坐吃山空。
   而穷人之所以穷困,则是因其过去生为人自私、小气、吝啬、悭贪,不修布施善业,故而今生就沦落至贫穷的窘境。若今生明白了因果的道理后,懂得勤修布施的善业,未来定能转贫为富。
 
   由此可知,世间诸法都是无常的,「好的」会过去,「不好的」也同样会过去。贫富之间亦是如此,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贫者不一定永远是贫,富者也不一定永远是富。应以平等的「舍」心来观察世间万象,所谓贫富一如,一切不过是短暂的表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分别。

  现代人都以聪明自居,一般都会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会作理财规划,例如买保险,或投资金融商品,或买基金,或存退休金...等等。其实,就世间法的角度来说,理财规划是非常正确的作法,但世间的保险并非真正的保险,唯有布施才是最保险的保险;又报酬与风险的关系是一体两面,无法切割,所以世间并不存在无风险的投资,一旦遇上无常,如公元2008年全球的金融海啸,所有投资的钱财极可能瞬间化为泡影。但也唯有布施,才是完全零风险,也是最一本万利的投资。
 
   所以,如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应以「平常心」作为待人处世之道,毋须曲意逢迎,更不必趋炎附势;昔日权倾一时的宴上宾,很可能就是明日的阶下囚;过去呼风唤雨的有财有势者,也很可能转眼沿街乞讨,落魄潦倒。但我们也不用愤世嫉俗,看不过眼有钱人,因为富人若懂得善用其财富来建设公益,造福社会,便是取之于社会,还诸于社会。也就是说,财富就好像是一把双刃刀,可以伤人但亦可助人,是邪是正,端看我们的一念心。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说:「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如果我们懂得了布施的真义,自然就会认真努力去修学,果报就会愈来愈殊胜。现前的报应,佛教称为「花报」,将来或来世的报应称为「果报」。这就好比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如果我们看到植物开的花开得好,那么就能预料将来的结果一定是非常的美满。所以佛陀教我们要知因识果,不种恶因,将来就不会得恶果,如此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不过,这些都是指世间的果报,但世间的果报不是究竟的,可是大多数的世间人都是贪图好的果报。佛菩萨善知众生的心,能够观察众生的根机,若众生贪图世间的富贵,就令他们富豪;若众生贪求名利,就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的愿望,令他们生欢喜心;欢喜心一生起,自然就容易接受佛法的教诲。

悭贪贫穷.布施获福(七)
 
  要知道人间的富贵虽好,但天上的富贵更为殊胜;试问一个人能活多少年?生命实在是太短促了,纵然活上一百年,其实也只是弹指之间。光阴实在太有限了,一生人的富贵到底能享受几天?相比之下天上的福报就比人间大得多了,不要说是很高层次的天,就以忉利天来说,这是我们一般人较熟知的天,也就是中国人所讲玉皇大帝的住处;一般宗教里面讲生天,多半都是生忉利天。
 
  生到四王天、忉利天,往往都是修十善的结果,那里的福报非常的殊胜,首先就是长寿。忉利天的一天等于我们人间一百年,而那里的天人寿命有一千岁,比起我们世间就是很长、很长的时间了;由于他们的一天是我们一百年,若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来算,这个一千岁就等于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岁,由此可见忉利天的福报,比我们人间实在殊胜太多、太多了。而往上去的天,福报是倍倍增加的。如果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对于人间的福报,自然就会看得淡了,我们就会想修天福。
 
   不过,佛菩萨又再告诉我们,还有比天福更殊胜的,那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阿罗汉、辟支佛,乃至是佛菩萨的福报,绝对不是天人能够相比的。大梵天王、摩酰首罗天王,这是三界里面福报最大的,但仍比不上阿罗汉、比不上辟支佛。所以佛菩萨教我们行善修福,就是想帮助我们,令我们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佛告诉我们,最上等的福报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出世间的智慧、福德,没有能与之相比的,纵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不是摩酰首罗天王能够相比的。这个事情,要不是佛陀跟我们说出,我们怎么会知道?
 
  所以我们生在世间、住在世间,就应认真努力断恶修善,不要希求这个世间的福报。我们要修更大的福报,唯有西方极乐世界的福报是最大、最殊胜的。但是这个最大的福报,都是由很多小福报累积而成的,所以我们要一点一滴的去累积资粮,如果没有小福的因,将来是不可能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在《阿弥陀经》中介绍给我们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什么叫做「上善」?就是说,那里的人都心善、念善、行善,也就是经上所讲的「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就是上善,上善就是没有一丝丝的恶,这些非常善良的人,大家聚会在一起,听闻佛法,同修净行。所以这里的「诸上善人」,完全没有世俗凡夫的虚荣心、名利心。这里就只有修行、念佛,大家都是平等、无差别的。大家都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一种无上的志愿,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志愿。

  我们可以看到,这世界上的人,如果没有学佛修行的话,他们的人生大概就只有两个目的,无非就是求名求利;但是今天我们学佛之后,就必须超越这些外在的追求,如此才可以称为「无上」。我们追求的第一等的大事就是「道」,就是出离轮回,到達了生脱死的彼岸,也就是清净无染的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大家都是菩萨,都是罗汉;菩萨和罗汉,都是所有烦恼都净除了的漏尽行人;唯有断除了所有烦恼,才会聚会在极乐净土之中,才是真正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不过佛在经中又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善根福德因缘」?世间上很多人做善事,都是有相的,都希望大家知道他做了善事,这就是「有所为而为」:我们修行的人,所做一切善行都是无相的,不求回報的,也就是「无所为而为」。

  有所为而为也没有不对,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果报,而且可以升天,但是这样所获得的福报、所得到的德行,都是比较短暂的,而不是无限的。虽然我们都必须依据这些善根福德,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我们不能只求现世有好报,或将来能生天就满足;我们必须追求更大、更无限、更清净的福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分别的、没有执着计较的、都是不图回报的;这才是完全清净的功德,也就是真正的净土功德。这么清净、美好的功德所聚之地的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又怎能不欣慕、不向往?
 
(全文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