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七)~N 第482经(喜乐经):本经叙述给孤独长者供养佛及大众三月衣食,佛为之授记。舍利弗闻之生欢喜心,向佛吐谈自己的感受。
第482经(喜乐经):本经叙述给孤独长者供养佛及大众三月衣食,佛为之授记。舍利弗闻之生欢喜心,向佛吐谈自己的感受。 谈到“给孤独长者”,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佛说阿弥陀经》的说法地点是在祇园精舍,而祇园精舍的主要布施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给孤独长者(须达长者)。须达长者属于商人阶层,其早先可能是从事海上贸易而发家致富。不过这位长者十分慈善,在皈依佛陀之前,就十分乐善好施,对贫穷孤寡、老弱病残者体恤有加,在拘萨罗国(舍卫城)名声极好。自归依三宝后,对佛陀及僧众礼敬有加,尤其是对佛陀,真可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们在《中阿含经·须达多经》中,看到须达长者患病时,佛陀遣舍利弗、阿难前去慰问,可见佛陀亦十分器重须达长者。 曾经在某一个时期,佛陀与大众均止住于祇园精舍,此时正是夏安居时。在古印度,由于季节的原因(雨季),佛陀一般都要带领大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夏安居。须达长者知悉大众将要夏安居了,便提前来到佛所,合掌白佛:“唯愿世尊与诸大众受我三月请衣被、饮食、应病汤药。”意思是说大家三个月的衣食诸项开支,都由须达长者一个人包了。 转眼之前三个月过去了,夏安居也结束了,大家都来到佛陀居所,再一次聆听佛陀的开示,并且向佛陀告假,各自准备外出远游。此时给孤独长也在座,他当着大伙的面,赞叹长者说:“善哉!长者!三月供养衣被、饮食、应病汤药。汝以庄严净治上道,于未来世当获安乐果报。”这里的“庄严净治”,意指“悉心照顾周全”;“上道”即“诸上善道”,是指“比丘僧团大众”。这是佛陀对须达长者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三个月来对自己以及大众比丘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于未来世当获安乐果报”,这是对须达长者行善所获善果的授记,预言“好人必有好报”。 但是佛陀并没就此打住,因为供养佛法僧三宝,功德虽然十分殊胜,所获的福德果报也十分巨大,但是在佛陀看来,这些都是人天果报,不能够解决根本性问题。因此佛陀接着说:“然汝今莫得默然乐受此法,汝当精勤,时时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这里的“喜乐”,有二义,一是指对世间善恶的了然分明,见到善的、好的就生欢喜心,见到不好的、自己不喜欢的就生厌恶心;二是指禅定中的喜乐地,是修习初禅时所产生的喜乐(离五盖而生喜乐)。无论是哪种喜乐,均不是我们修持的主要目标,因此佛陀教导须达长者要“莫得默然乐受此法”,不要仅仅满足于世间的福德布施,而要修习“远离喜乐”,并且还要“具足身作证”,即获得最终的解脱。 待须达长者离去后,舍利弗尊者于众中坐,他向佛陀谈起自己的感想与体会:“若使圣弟子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得远离五法,修满五法。”这句话是紧随佛陀对须达长者的嘱咐而言,即欲要达到“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而言,即“远离五法,修满五法”。远离哪五法呢?“谓断欲所长养喜、断欲所长养忧、断欲所长养舍、断不善所长养喜、断不善所长养忧”,这叫作“五法远离”。什么叫“修满五法”?“谓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关于“远离五法”与“修满五法”的具体内容,它们都是修习禅定中的各种定境(喜乐定),此处不作深入探讨。(9月26日) 注:“远离(断除)五法”、“修满五法”: 瑜伽十一卷二页云:复次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由证住此,断除五法。谓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又于五法、修习圆满。谓欢、喜、安、乐、及三摩地。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若初得时;若已证得、正受用时;或见、或闻、或曾领受。由此诸缘,忆念欢喜。欲所引忧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复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诸缘,多生忧恼。不善所引喜者: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不善所引忧者:谓如有一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不善所引舍者:谓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乐为杀等恶业;然其仆使作恶业时忍而不制;亦不安处毗奈耶中。由纵舍故;遂造恶业。彼于此业,现前领解;非不现前。又住于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又于诸恶,耽著不断,引发于舍。又于不善现前转时,发起中庸非苦乐受。欢者: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安者: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乐者:谓由如是心调适故;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以离彼品粗重性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