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师:关于大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的建议
关于大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的建议 ◎释永信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其内涵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包含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及其他文化形态等等。 儒家文化作为华夏固有的价值体系,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中华经典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民众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多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道家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道生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样深远。其代表经典《道德经》,更是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严谨的逻辑,精美的文字,玄妙的思想,倾倒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吸引他们不懈研究,穷神探赜。先秦诸子百家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闪耀的群星。 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早在公元十二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就基本消亡了,留下的梵文经典也是少之又少。然而在中国,早在佛教传入之初,就开始有人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佛经的翻译工作从未停止,法显、玄奘等人更是远赴印度,求取佛经。大量的佛教经典从梵文、波斯文、西域文等文字翻译为汉字,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千百年来,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注疏阐释,形成了今日中国佛教丰富的典籍。同时,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佛教也渐渐被欧美等西方国家所接受,西方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等人就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美国“垮掉的一派”的作家也对禅宗文化充满敬意。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翻译佛教经典,普及佛教文化对传播中国文化、维护世界和平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一体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许多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长时间以来,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没有畅通的输出渠道,一些细枝末节的文化枝桠反而被广泛认知。比如,伴随着海外华人数量的急剧增长,养生、菜谱等种类书籍因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广泛传播。这就导致了一些外国人对中国印象的片面化、表面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可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却相对薄弱。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日趋重要,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在大力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弘扬中华优良传统,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提高我国的文化魅力和威信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如今,西方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西方各大知名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几乎都开设了中国文化研究课程,并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但如果想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被普遍接受,就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为外国语言文字让更多人所了解,正如佛教传入中国、影响中国一样。 所以,要让全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大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首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工作做起。 建 议 一、由国务院出台“中华传统经典翻译工程计划”,构建经典翻译工作的框架,推动传统经典翻译工作。中华传统典籍卷帙浩繁,翻译是一个大工程。翻译典籍不可草率行事,只有集全国之力,才能保证翻译的质量。且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典籍的翻译关乎到国家、民族的文化建设和习俗导向,因此必须由国家来主导。 二、由文化部、教育部、中央编译局等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中华传统典籍翻译机构,统一规划管理翻译事业。由国家拨专项资金,调动海内外语言学、翻译学和中华传统典籍方面的权威人士组成翻译局。制定既符合古制又有时代特色的译经方案,为全面开展译经事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逐步将中国传统经典翻译成各国文字。 三、积极调动民间力量,从政策、人力、物力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佛道教文化传统典籍,充分发挥僧人及道士的作用,组织传统佛道经典的翻译。 中国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将这种资源转化为提升软实力的不竭动力,在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通过传统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既可以宣传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又能够有力地提升国家软实力;将中华传统经典翻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加强推广交流,打破西方文化对世界主流文化的垄断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