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解深密经简言3


 2020/2/6    下载DOC文档    

  (五)分别瑜伽品——本品是以弥勒菩萨与佛陀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全面介绍了瑜伽止观禅修法门。说明“诸法唯识所变现”的道理,开示如何修习止观禅修法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从而出离生死苦海,获得彻底解脱,令法身得以成满。

  《解深密经》在印度是瑜伽行派重要的依据经典;汉译后,为大乘唯识宗所依的重要经典。瑜伽原来是印度各宗教所共通的修行方法之一;在大乘佛教中,以弥勒和无著菩萨为代表的学派,就叫“瑜伽行派”。瑜伽,词义为“连接”,在这里引申为“心连接于一境”的修行法。

  它首先告诉你,诸法乃唯识所变现,就是说观的“三摩地”(又称“三昧地”,是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所行影像,并不是外在的实境,而是内在的“心识”起作用而生。心是能缘,境是所缘,心生时,就相似有三摩地所行的影像显现;心不生时,也就没有三摩地所行的影像显现。凡夫由于错误颠倒的认知,对于心所变现的影像境界,不能如实了解是唯识所现,认为是心外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存在,于是生起分别与贪执心。

  那么,如何修习瑜伽止观禅修法门呢?首先要以“法假安立”和“菩提心愿”为依、为住。要把握好四种所缘境事:即“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事边际所缘境事”,“所作成满所缘境事”等。

  “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说所闻、所见、所了知的事,在心中形成“同分影像”(指所知事的相似性显示),对这“同分影像”只行寂静心,令心安住,此为“奢摩他”(止)所缘,即止的境界;“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说对这些“同分影像”,进行分别抉择、观察审定功德过失,此为“毗钵舍那”(观)所缘,即观的境界。“事边际所缘境事”,有“尽所有性”和“如所有性”二种:“尽所有性”,是从外延观察诸法,指缘五蕴等;“如所有性”,是从内涵实质观察诸法,指缘“七真如”(1、“流转真如”,是说一切行无先后性;2、“相真如”,是说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3、“了別真如”,是说一切行唯是识性;4、“安立真如”,是说佛所说诸苦圣谛;5、“邪行真如”,是说佛所说诸集圣谛;6、“清净真如”,是说佛所说诸苦圣谛;7、“正行真如”,是说佛所说诸道圣谛。)等。“所作成满所缘境事”,是指修行成就时所缘的境界。

  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就是以清净戒、清净闻思所得的正见为因,以善清净心、善清净慧和世出世间所有的善法为其果。但在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时,会遇到“五系”(是指心被“五系”系缚住,而不能放开。如顾恋身系、顾恋财系、于诸圣教而不得随欲系、乐相杂住系(指乐于在热闹繁华地方与杂众在一起)、于少喜足系等)、“五盖”(是说清净心被许多东西覆盖住,令善法不生。如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掉举,指心浮躁静不下来,即修习念头提不起来;恶作,指作坏事令心不安。昏沉和掉举,是初修定力时常见情况。)盖、疑盖等)和“五散动”(是指五种散乱心:作意散动、外心散动、内心散动、相散动、粗重散动等)的障碍,只有彻底排遣这些障碍才能得“圆满清净”。

  如何排遣这些障碍呢?佛教把修菩萨行分为十地,说针对这些障碍,分别在十地级次中对治:在初地“极喜地”中对治恶趋烦恼业、生、杂染障;在第二地“离垢地”中对治微细误犯现行障;在第三地“发光地”中对治欲贪障;在第四地“焰慧地”中对治定爱及法爱障;在第五地“极难胜地”中对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趋障(背,即背离);在第六地“现前地”中对治相多现行障;在第七地“远行地”中对治细相现行障;在第八地“不动地”中对治于无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在第九地“善慧地”中对治一切种善巧言辞不得自在障;在第十地“法云地”中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菩萨行十地之后,是第十一如来地,即佛地。在如来地中对治极细微、最极细微烦恼障及所知障。行者如果能够永远排遣这些障碍,就可以究竟证得无著无碍的一切智见,而依于“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的法身。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原创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