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五十三章)01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三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五十三章面目悔向镜底讨01 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宗镜与此相应,未达斯门终成隔碍。 这一段是说,若能把佛法的宗旨与教理完全圆融了,自然没有取舍分别,那么也就能‘尘尘合道’,人世间世俗上的事,都合于佛法的道理。信佛法的行为与佛法本体的功行都是同一个东西,念念皆归到佛法里,无所谓教理,无所谓方法,教门与观门的宗旨都一样。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来执著观门?无一法可闻,如何论教道?如此方人宗镜,与之相应,如果未能通达这个道理,终究还是有障碍阻隔。 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 ‘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佛告诉我们的教理中,关于修行的正路有两条:一是‘信行’,由信念而修行;二是‘法行’依佛法而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弟子分成很多派,对修持方法各有不同看法,这里提到萨婆多派和昙无德派。 ‘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萨婆多派的理论认为,光从信行而入道,或依佛教教法而悟道,这两种人初步的程度在‘见道位’。懂了这个理,或见到空性,是见道,然见了空性,破了我见、边见,但思惑没有断。贪嗔等习,以及习惯性的思想残余这个力量还没有达到空,换言之,空只切掉了一半障碍。古代有一位悟了道的人去见一位大师,他对自己有点怀疑,虽然见了道,还是有困扰。这位大师告诉他,这就好比把窗子戳破一个洞看天空,空是空,但只是一小孔,要慢慢把窗子打开,房子也拆掉,在高山顶上、半空中看空又不同,这还得靠功力慢慢增加。一般人修持,为什么有困扰呢?因为教理不通,不去研究经教。我经常拿一个比喻告诉大家,你们看过点蜡烛了吗?(也许千百年后看不到了)蜡烛虽然在燃烧,黑烟也同时不断地冒。懂了蜡烛燃烧的道理,你有一点定力,如同烛火的亮光,烦恼犹如黑烟尽管让它冒,没有关系,你只管亮光,不管黑烟,慢慢使它消掉,此所谓渐修。但渐修与顿断、顿悟又不同了! 萨婆多派认为这种信行是法行来的,位在见道。 ‘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因为听到、看到佛经而进入这个境界,这叫信行,因信而修行。因参话头、或念佛、或修止观法门而来的是‘思入’,这个叫法行。这是佛涅染后小乘说一切有部——萨婆多派的看法。 见道是菩萨行的序曲 昙无德云,位在方便,自见法少,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法得悟,名为信行;凭闻力少,自见法多,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为法行。 昙无德派认为,见道有信入的、有法入的,只能说还在‘方便位’而已。昙无德派给这两种位阶的评价并不高,换言之,只是预备生或旁听生,还没有成为正科生。什么理由?‘自见法少,凭闻力多’,自己悟到的少,多半凭籍佛或祖师悟道的理论的帮助,而又懂了一点,那是靠人家、靠老板那里借来的钱,这老板是释迹牟尼佛,自己真赚到的本钱太少。那么,这一类人,以后还要慢慢用功,将来‘闻法得悟’,忽然听到善知识的指导,或者看到佛经某一句话,突然彻悟了!才谈得上是信行。 假使‘凭闻力少’,经典看得少,听善知识指导的机会少;‘自见法多’,靠自己悟过去这一方面道理的多,那么,这一类路线的,将来还要‘思惟得悟’,自己必须好好地参究,才能真正彻悟,这一种人谓之法行。 昙无德派是律部中的一派,对‘信行’和‘法行’的判别如此。然而昙无德又认为,即使到了此一境界,也不过进入菩萨方便位而已!所以,学禅宗的要明白,何况没有真悟,就算是悟了,也不过是‘方便位’而已!还只是行菩萨道的前奏,不要以为悟了道,就颠狂起来,最后只是一个嘴巴厉害,变成言字旁误,要晓得此时还在方便位上。 萨婆多与昙无德两派理论,对信行和法行的判别,看似有差别,其实并无多大差别。‘见道位’,并非见道就行,譬如我们看到银店里的金刚钻,难道‘看到’了这个戒指就是我的吗?不是的。此在‘见道位’,我们还得一毛一毛赚,赚够了几十万再把戒指买回来套在手上。即使套在手上也还不属于你的,算不定明天被小偷偷走了,也会掉的。所以,见道位也等于方便位,还不是你的,教理要搞清楚。 因此自己用功的人,自己到了什么程度?何必随时要老师!有时我被问烦了,什么老师、老师,我死了你怎么办?你也要活下去,自己走路,为什么不把教理搞清楚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