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净土经意平时说和临终说(文白对照)
原文 印公老法师慈鉴.久仰泰斗.恨未亲承。弟子自出家以来.于净土法门.深生信愿.依而行之.盖已久矣。近阅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吕碧城女士.与王季同居士书.以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而观无量寿佛经.又许五逆往生.互相冲突.而退信心。王季同之答.不甚详尽。弟子障重多疑.于此亦深生疑惑.且恐他人亦生此疑。故特上书.伏恳我公慈愍.详为开示。俾弟子及现未一切众生.除疑生信.无任感谢之至。再者.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下.尚有诽谤正法四字.而观经无之。不知因无此四字.不成冲突否。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民国二十九(1940)年二月,附来信)——印光大师《文钞》之《复善觉大师书》 白话文 (来信)印公老法师慈悲过目,弟子早已久仰您如泰斗般的风范,遗憾的是不能亲身侍奉您老人家。弟子自从出家以来,就对于净土法门生起甚深的信愿,弟子依教修行已经很久了。近来阅读《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一书,其中有吕碧城女士写给王季同居士的信中说,因为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的经句,而《观无量寿经》中,又允许五逆可以往生,似乎两部经互相冲突,所以弟子就退失了信心。而王季同居士的回答,不是非常详尽。弟子因为业障深重而生性多疑,所以在这两处经意上,也生起了很深的疑惑,而且担心同修也会生起同样的疑问。因此特地奉上书信,至诚顶礼,恳请我公发慈悯心,详细开示。使弟子以及现在、未来的所有众生,都能够断除疑惑,深生正信,弟子将不胜感谢之至。另外,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后的经文,还有“诽谤正法”四字,但是《观经》里面却没有。不知道是否因为没有这四字,使得两部经的意思互相也有所冲突呢? 净土法门是佛法中的特别法门,净土法门的功德利益,和依靠自力修持的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按普通法门的教理来理解、评价净土法门,因此自误误人却又自以为是在“宏法利生”,这种人太多了。他们最根本的错误之处,是在于没有搞清楚佛力与自力之间,大小、难易的差别。把原本是依仗佛力的法门,却想硬要和依仗自力法门的教理来相提并论,才导致有这样的错谬。假如他们懂得佛力不可思议,不能用具缚凡夫的修持力来相提并论,那么凡是一切疑惑、不信的心理,就都会化为乌有了。 至于《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的“乃至十念”,是把一切念佛人全都摄受在内。“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针对平时来说的,不是针对临终时说的。因为这种人既然造有五逆这样极重的罪,又加上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说什么“佛所说的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及念佛往生的法门,都是诓骗愚夫愚妇来信奉佛教的借口,实际上是并没有这回事”。由于有了这种极大的罪障,即使偶尔有一念、十念的善根,但是因为没有极其惭愧、真正信仰的心念,所以才不能往生。 而《观经》下下品往生,是针对临终阿鼻地狱相现前的时候说的。虽然没有说“诽谤正法”,但是这样的人既然造了五逆十恶,具足了诸多不善,必然不能不诽谤正法。如果绝对没有谤法的事,怎么会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呢?往往有人把《观经》下下品往生理解为没有诽谤正法、而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乃至十念”理解为不摄受诽谤正法,还自以为非常有道理。但是,既然没有诽谤正法,为什么又做三种大逆呢?由此可知,四十八愿,是针对平时说的;《观经》下下品,是针对已经见到地狱里极端的苦相来说的。这时,临终人的恐怖已经不能用语言表达了,一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就会哀求救护,完全没有了其余的念头,只有求佛救度的迫切心念。虽然只是刚听到刚开始念,但是已经具足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所以,虽然只是十念,甚至只是一念,也可以承蒙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接引往生。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是针对平时说的,《观经》下下品,是针对临终时说的。由于时机、事相不同,所以是否摄受才有差异。如果认为二部经是有“冲突”,这就成了“凿死卯子汉”(译者注解:比喻死死执著文字)了。 南无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