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31-35集1998-2006年)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一集) 1998/11/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1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倒数第六行,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一段上一次我们介绍了一半,经文里面为我们说出佛的十种通号,从如来到佛,一共是十个名号。任何人成佛都具足这十个称号,十种称号是我们自性性德,因此我们多少也得要知道一些,然后才能够体会到,为什么世尊常常教导我们要明心见性,他老人家用意之所在,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了。十号里面「如来,应供,等正觉」前面说过,今天从『明行足』说起。「明」是智慧,「行」是行持,我们看到这两个字,就了解智慧与善行。诸佛菩萨他们是已经觉悟的人,觉悟的人思想、言语、行为都能与智慧相应,所以下面这个行,可以说是包括我们思想、言语、行为。「足」是圆满的意思,也就是说日常生活行为,与自性本具的智慧圆满的相应,这是成佛了。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说得明白一点,「明」就是佛法常讲的「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得这个明不是小乘的智慧,不是菩萨的智慧,不是权教佛果的智慧,当然更不是我们凡夫的智慧,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行为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的思想、言语、一切造作,要与戒定慧三学相应,相应就是足,就是此地足的意思。这是我们学佛人不但要明了,要深刻的理解,我们的修行功夫才能得力。所谓修行功夫得力,也就是说我们生活环境能够改变,那叫得力,否则的话,功夫得力这一句话很抽象。什么叫功夫得力?我们生活境界转变过来了,这才是我们心心所希求的。 圆满的智慧一定要靠言行来显示,否则的话,智慧从哪里看出来?从你的生活行为,从你处事待人接物,看看你有没有智慧?你的智慧达到什么样一个程度?所以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戒定慧」三学。「戒」是什么?如法,我们世间人讲合情、合理、合法,在佛家就讲戒学。所以此地这个戒学,我们不要想到太狭义了,提到戒学就想到五戒、十戒,这个范围太小了,合情、合理、合法那是戒学。我们想想,不要想别人想自己,真正修行的人,时时刻刻照顾自己,你就对了。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照顾自己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看别人过失?自己无始劫以来,习气烦恼常常起现行,所以这一生当中所造作的,正是地藏菩萨在《本愿经》里面所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如果我们常常能够反省,能够检点,知道自己起心动念都是罪业,言语造作也都是在造业。你能够反省,能够觉察,佛家讲你觉悟了,你开悟了。悟后起修,觉悟之后把我们这些过失改正过来,这个叫修行。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修行不是每天敲著木鱼念经卷,那叫修行。从我们内心里面把一切过失改正过来,叫修行。 诸位都很清楚,这个世间灾难重重,市面上有许多中西方的预言,我想有不少同修都曾经看过。看过又怎么样?未必是真的,都有一个怀疑的心态来看它,不肯相信,不肯接受,那就没法子了。如果是个明白人,头脑很清楚、很冷静的人,来看看这些传说,再看看现代社会的状况,看看一般大众起心动念,这些人,这些众生他平常想些什么?念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跟古老的预言一对照,毛骨悚然。我们能够意识到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最后的忠告。我们有没有办法挽救?有,回头是岸,只要你肯回头,从贪瞋痴回头依戒定慧就行了。佛法从哪里学起?从持戒学起。持什么戒?现在难了,所以我们这一代发心学佛的同修,论成就不如古人,为什么?古人如法,古人明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如法?不懂道理。为什么不懂道理?没人说,没人教你,你怎么会懂?古时候教导你的人多,你的父母会教你,你的老师会教你,你要学佛了,这出家师父会教你,教的人多,现在没人教。发心学佛了,你也皈依也受戒,甚至於也出家,老一代的师父教你什么?教你拜忏,教你化缘。美其名为修福,到底是真的福还是假的福?这是我们这一代远远比不上古代,原因在此地。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们,学佛,「佛」是谁?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这个样子,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释迦牟尼佛经上讲的,「福慧二足尊」,我们在这个经上读到。比福报,重重比较,世尊用这个方法让我们去体会。他说一个乞丐,世间的乞丐,贫贱到极处,乞丐跟一个帝王站在一起,你们看了之后,哪个人福报大?一看就晓得了,乞丐怎么能比得上帝王那个福报,那种气概。他说如果是人间的帝王,跟忉利天主两个人站在一起,我们人间帝王就像乞丐一样,显示出忉利天主福报大。这一层一层的去比,比到最高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这是我们三界之内福报最大的。佛说即使摩醯首罗天王跟往生净土下下品的菩萨相比,摩醯首罗天王也像乞丐一样,你们才晓得往生西方福报之大,不可思议。这经上讲得非常清楚,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福报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这个经难信,难信之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福报?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福报不是你修的,是享阿弥陀佛的福报。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面貌跟阿弥陀佛一样,身体跟阿弥陀佛一样,福报、智慧、神通、道力,都跟阿弥陀佛一样。由此可知,修行如法就比什么都重要。 「法」是什么?如果用现在容易明了的话来说,就是自然的法则。佛经里面不说自然,说「法尔如是」。本经里面说了八个自然,意思很深很广,这个自然就是与性德相应,那就自然了。我们今天思想行为违背了性德,违背性德破坏自然,破坏了性德。诸佛菩萨在六道、在十法界,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他是随顺法性,所以他得大自在,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违背了法性。如果你要问法性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出来,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们在这个柱子上写的这十个字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写得很清楚,「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性德。你能够起心动念都随顺这十个字,不离这十个字,你是真正在学佛,你是真正在持戒。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十个字完全相违背,你就是造业。一个人造业,你造善业,你将来得善果,六道里面三善道的果报;你要造恶业,你必定堕三恶道。 这些道理,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无论大小乘经论,几乎释迦牟尼佛每一次讲经都提到,这是慈悲到了极处。不但提到,他老人家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刚才我们说了,佛智慧福报达到极处,哪有人能够跟他相比?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样子是什么?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天天到外面托钵,他示现的是这个生活,他为什么不示现大富大贵?示现成一个讨饭的?你们能懂得什么意思吗?慈悲到了极处。如果示现为大富长者,为国王,他是可以示现的,在一切众生眼目当中,尤其是贫贱的众生看到佛陀高高在上,高不可攀,想亲近不敢亲近。世尊示现一个托钵的,最贫贱的人,看到世尊跟我一样差不多,我讨饭,他也讨饭。最贫贱的人,都能够亲切跟他接近,慈悲到极处。再告诉人福德智慧圆满所现的相,原来是这种相,在这种相里面让你体会到「福慧二足尊」,你慢慢去体会。而不是在帝王、大臣、大富长者这种身分,叫你去体会「福慧二足尊」。让你在托钵乞食这里面去体会,你说这个意思多深,具体展示出真正的看破、放下。所以末后总结称为「世尊」,世是世间,世间是讲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也就是讲十法界,十法界没有一个人对佛不尊敬的,十法界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人,称之为世尊。 平常我们读经看到这些名相,甚至於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体会不到这个意思,你看不出来,为什么?太粗心,太大意了。我们学佛的确无所适从,从哪里下手不晓得,佛已经示现给我们,从哪里下手?无贪、无瞋、无痴,从这里下手,从知足常乐下手。中国古代的这一些祖师大德们,他们明白,所以在道场山门,山门就是天王殿,正当中供奉布袋和尚(弥勒菩萨),表法的意思很深。布袋和尚的生活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不但他没有道场,他没有住处,连一个姓名都没有,在历史上姓名都没有,法名也没有。每一天背一个大布袋到处游逛,所以大家就叫他布袋和尚,法名不知道,姓谁名谁不晓得,家住哪里也不知道。有人向他请教:法师修行从哪里下手?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两个手摊开,一句话不说,意思是告诉什么?放下。这个人体会到了,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拿起来背著就走了,这又表示什么?放下之后要提起,放得下提不起没用处。放下之后不肯提起,是小乘;放下之后又能提起,是菩萨。提起什么?广度众生,为众生服务。放下是不为自己,完全为众生,这是菩萨行,这样才能够相应,与法相应。所以真正修道人,不仅是出家,在家都不例外,生活一定要朴实,要节俭,有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你那个福报是真正的福报。释迦牟尼佛的福报无量无边,与一切众生共享,是我们的好榜样、好模范。 建道场是菩萨的事业,哪些菩萨?在家菩萨,在家菩萨建道场,请出家菩萨来讲经说法,出家菩萨不建道场。我们不是常常提倡一门深入,要专精。如果出家菩萨还要经营这些事务,道场行政事务,他哪有心去研究经教,他的经怎么能讲得好?这个事情要分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让出家人再管这些行政事务,让他专心去研究教理,弘扬佛法。现在佛法在世间这样衰,世间许许多多人对佛法产生严重的误会,原因在哪里?没有人讲,所以才产生误会。如果有很多人在各个地方宣扬,正法就久住了,这是要靠在家「贤护菩萨」。我们在前面讲,介绍贤护菩萨用了六个小时,希望诸位发心做贤护菩萨。你要做真的菩萨,不要做假菩萨,假菩萨将来会堕阿鼻地狱。你要真正明理,一切为佛法,为众生,不为一个人。 我在这些年来,曾经遇到有人假藉我的名义到外面化缘。净土法门法师要做奖学金了,到处去化缘,化来的钱一分也没给我,他都拿去了,决定堕阿鼻地狱。净土法门法师要到哪里去没有飞机票,也到处去化缘,化来之后也都入他荷包去了,都干的地狱事业。我过去曾经讲过,文字上都有记录,我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向人家化一分钱的缘,如果有人用我的名义,任何说词说化缘给我的,全是假的,你们千万不要被人骗了,你被人骗了,我在旁边笑话,与我不相干。那个人会骗,你真的被他骗了,我在这里看把戏,看到你们造作罪业,没有办法救护,一定要自己觉悟。今天你们要发心真正做好事,钱捐到哪里?捐到居士林帐房里头,人家开收据给你,那个一点不假。假藉名义在外面欺骗众生的人不是没有,确实有,我们要处处小心谨慎,绝不上当。大家记住,我学佛,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向任何人化过缘,我们过去在台湾也有两个小道场,小道场没有化过缘,自自然然成就的。在美国原本我们有一个很小的一个房子,住宅区里面,是一个居士供养送给我们,但是他银行有贷款,他只付了头一期,以后的钱要我们自己付。这个事情被夏景山老居士知道,夏老居士找他一个护法,听到我们这个情形,送了七万块钱来给我们,我们的问题马上解决了。以后又有人知道了,逐渐的送钱来,慢慢的这个道场才扩大,绝不是我们化缘。 而且我告诉诸位同修,我不化小缘,化小缘多难过,你这个几千块钱,他几百块钱,那个几万块钱,太苦了。我要化缘建一个道场需要两千万,我找一个人送两千万来,我就成就了。我们感恩供斋主牌供一个就可以,不要供一大堆,哪有那么麻烦,缘不成熟决定不要做,你就会自在无碍。我们看看多少这些老和尚,一生搞得好辛苦,为了道场到处募捐,到处化缘,非常辛苦。我不干这个事情,我不要道场,不要道场,没事。有了道场,盖好之后,你死了,后来的人会打架,争夺财产打得头破血流,那什么道场?斗争道场,你不叫造罪业吗?自己造的罪业还不够,还遗祸未来、后世。我没有道场,我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大家什么都没得争,这个好,没有后顾之忧,落得清净。总要如法、要如理,我这一点从释迦牟尼佛得到的启示,印光老法师那里得到的教训。你看印祖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不传戒,不做住持。我从发心学佛,我就仰慕印光法师,我要学他。现在你们皆知道,有不少人跟我出家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他们跟谁出家?他们跟馆长出家的,不是跟我出家的,借我的名字去剃度的就是了。所以我自己确实没有收一个出家徒弟,所以我对於我们道场这些出家人,我都很尊敬,为什么?我们是朋友相处,不是师徒,是朋友,彼此互相很尊重,我们的关系搞得很清楚。这是讲到我们的生活行为,是真正的修行。 念佛要怎么个念法?你就要懂得,念佛堂开了,我跟大家说过多少次,我们念佛堂有诸佛菩萨在里面念佛。有没有妖魔鬼怪?也有几个。佛菩萨为什么不把妖魔鬼怪赶出去?佛菩萨慈悲,也希望妖魔鬼怪回头是岸,也不能把机会就让它错过,肯念总比不念好,佛菩萨慈悲。但是这些妖魔鬼怪如果在里头不作乱,没事,他长期薰习,他将来也能够往生作佛。他如果心术不正不能改过来,自然有护法神到时候会惩罚他,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想消除自身的业障,消除自家的灾难,乃至於帮助这个世间,帮助这个世界,消除众生的业习灾难,唯一的方法认真念佛。念佛必须身语意三业,都能与佛相应。「佛」是什么?佛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这一部《无量寿经》归结,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我在前面加上一个「真诚」,在后面加了一个「慈悲」,这十个字就是《无量寿经》的浓缩,就是《无量寿经》的经义之所在,我们要能够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起心动念相应,言语造作也要相应,这才叫真念,绝不是有口无心,那个念没用处,古大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 口里面念阿弥陀佛,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自私自利,还有贪瞋痴慢,还想到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那样念佛果报还是在阿鼻地狱。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灌顶法师说的,他这个记载是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最后他做的一个结论,念佛一百种果报,第一个就是念佛堕阿鼻地狱。我在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我读到这本书,感到非常疑惑。念佛是好事情,怎么会堕地狱?念佛怎么会念到地狱里去了?我向李老师请教,我把这个书拿给李老师看。李老师说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我不跟你讲,到讲经的时候跟大众来讲。为什么念佛念到阿鼻地狱去?口念阿弥陀佛,心里面完全是思想行为不如法,都是自私自利,损害众生,损害佛法,干这些事情,虽念佛还是一样要堕地狱。所以灌顶法师末后的结论,很值得我们警惕,学佛不容易。 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这个经的经题就相当明白,事佛就是奉事佛菩萨,也就是我们今天讲学佛,学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吉凶,吉是好,凶是不好,学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这一部经是属於小乘经,而佛第一句话,就教导我们学佛一定要跟一个明师,这是我们一生成功失败关键之所在。明师,不是名气大知名度高,没用。佛跟我们讲那个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声的名,光明的明。这就很显然告诉我们,你要跟一个有修有证的人修学,找到这么一个好老师亲近他,你会有成就。现在有修有证的人找不到,那怎么办?能够找到个真有修行的人,就算不错了。可是佛在经里头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能不能遇到好老师,不在外缘,还是在自己。自己如果有真诚心修学,佛菩萨会照顾,佛菩萨会给我们做增上缘,你会遇到好老师。如果你自己心地不是真诚,你就遇不到好老师,纵然遇到你也不相信,你也不受他的教诲,遇到等於没有遇到,所以归结到最后还是自己。 我学佛,我也常讲,非常幸运,我没有走冤枉路。我只亲近两位老师,第一位章嘉大师,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圆寂了,以后我认识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我们要想真正成就,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亲近一个老师,学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会开悟,你的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我们看到一些人修学,为什么学了几十年,依旧功夫不得力。你仔细一观察,他学得太多,学得太杂、太乱了,他连自己都不晓得原因在哪里。可是这一种殊胜的机缘,在这个时代很难遇到,我可能是最后一个,往后可能没有了。我就不可能用李老师、用章嘉大师那个方法来接引大众,不可能。现代人不相信,那没有法子。我也不知道,生在患难的时代,我早年就离开父母,学校教育也没有完成,也没人告诉我。我亲近这些善知识,善知识教导我的这些,给我的这些条件,我糊里糊涂接受了。我亲近的三个老师,有的用暗示,有的明说,那就是告诉你,只可以听老师一个人的话,除老师之外,任何法师大德讲经说法,不准听,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看书不管是佛书、世间书,不经过老师同意,不准看,你看这个条件多苛刻。我今天要用这个条件来接引大众,人都跑光了,大家一定回过头来指著我骂,你有什么了不起,妄自尊大,瞧不起别人,人家一定是用这个骂我。现在这个办法行不通,行不通师道断绝了,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太难太难。不用这个方法决定不能成就,所以你要想成就,一定要学一家之言。 《华严经》上佛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用善财童子来代表一个求法的人,作学生。他的老师是谁?文殊师利菩萨。专门听一个人的,在文殊师利菩萨会下得三昧,开智慧,得根本智。这个时候可以出师了,可以离开老师,可以接触外面的大众,什么人都可以接触,什么人讲话都可以听,老师开放了。为什么?基础成功了,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利害,你有这种能力,有这个智慧,老师不再约束你,就让你出去参学。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这个本事,然后才有条件出去参学,这五十三参。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不可以离开老师一步,你有这个能力,老师一定放你出去,不会再多留你一天,多留你一天,对不起你。你没有这个能力,你要出去参学,老师一定禁止,不禁止是害你。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 现在在这个时代怎么办?师道已经没有了。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教学过程里面,我常常劝同修们自己要想办法,在现前我们找不到老师,我们找古人,古人里面去找老师还行,也能够成功。依古人修学,在我们中国第一个人是孟子。孟子是很聪明的人,他想学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已经过世了,孔子的著作存在,他读孔子的书,有不明白的地方,向孔子的学生请教,依孔老夫子做老师,一心学孔子,他也是真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成功了。所以中国人称孔子为「至圣先师」,称孟子为「亚圣」,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古人做老师,给我们立下了很好的榜样。以后在中国以古人为师有辉煌成就的,在中国历史上,像汉朝的司马迁,提起来没有人不知道的,司马迁的老师是谁?左丘明。左丘明跟孔老夫子同一个时代,我们就晓得他是怎么学法?左丘明的著作《春秋左传》,他学《左传》,读《左传》,学《左传》,学得很像。他也成就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中国的历史第一部是他写的,以古人做老师。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这了不起,唐宋两代八个大文学家排名第一,韩愈。韩愈的老师是谁?司马迁,司马迁是汉朝时候人。我们晓得韩愈是读《史记》,学《史记》,学得很像,成为一代文豪。这些例子都是告诉我们,学一部书、一家之言,你才能有成就,不可以学杂,不可以学乱了。 在佛门里面,最明显的我们净土宗的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他的老师是莲池大师。可是那个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他读莲池大师的著作,学莲池大师,他学得很像,学成功了。莲池是净宗八祖,他是净宗九祖。我在台中学习的时候,李老师非常谦虚,他说我的能力只能够教你五年,劝我学印光大师,学古人,读印光大师的《文钞》,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这是他谦虚,他要我以他的老师为师,认他做学长,我们是同学的关系,他是这个意思,这是显示他的德行。 因此我在在处处劝勉同修们,我也给你们介绍一位好老师,比印光法师还要殊胜,哪一位?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好老师。阿弥陀佛在哪里?现在摆在诸位面前的《无量寿经》。你能够一生依照这一部经修学,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不但你这一生的业障能消除,你无量劫来阿赖耶识的含藏业习种子统统可以消除,你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你这一发心,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你,尊重你,你是弥陀弟子。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珍惜这一个希有难逢的因缘。我们拜老师,还有哪个老师比这个老师更好?世尊在经里面对老师的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赞叹到极处。要晓得世尊的赞叹,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对於阿弥陀佛的赞叹,我们还能不相信吗?还有什么犹豫,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如果你不能够依教奉行,你还是阳奉阴违,你造的罪业可就深了,不可以原谅,为什么?明知故犯,罪加一等。你是没有接触过这个法门,没有听到这个经典,没有读过这个经典,你造作一切罪业还情有可原。天天在这听经,天天在念佛堂念佛,还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你的罪业就太重太重了,堕在地狱地藏王菩萨都救不了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赶紧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只要你肯回头,你就有救;你不肯回头,你就没救了。这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要如法,要与佛在这个经典里面的教诲相应,就如善导大师所说的,《无量寿经》教我们要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不但我们不能做,念头都不能起。 这一部经典里面具足戒定慧三学,天天要读诵,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过,那叫真念佛。怎样与定学相应?「定」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自己要能把持得住。《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就是定。「不取於相」是不著相,不是教我们离开这一些事相,那你就错了。「不著」是什么?心里头没有分别、执著,特别是心里头不执著,你的心就清净了。心不执著,心就不会被污染,你的心地清净光明,这是定学。再说得浅显一点,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叫定。以日常生活来说,我们守住简单朴实的生活,不受外面奢侈豪华的诱惑。这个社会我们不是跟它脱节,我们也看,也听,但是决定不受诱惑。我们每天粗茶淡饭,这个日子很好过,过得很舒服,生活很简单,需求很少,真正做到不求人,你说这个多自在,决定不被外面境界诱惑。 世间诱惑人的太多太多了,日用品里面,你们家庭用的电器,日新月异,一、两个月新的款式推出来了,你一看动心了。他家里有我还没有,我不如人,赶紧也得去买,自己原来有的,这个旧的并没有用坏,为了面子赶快去换,你这就是被那些厂商,被那些设计人骗了。魔在哪里?那些人都是魔王,你逃不过他的魔掌,辛辛苦苦为这些魔王们服务,为他们工作,你说你有多可怜。服装设计师也是魔,设计一个新款式,去年那个落伍了,不流行了,你就吓得不敢穿了,赶紧要去买新的。说旧的穿了会被人笑,我常讲被人笑有什么关系,笑死,他死我不死,他死。所以你要聪明一点,一件衣服可以穿上个十年不会坏,你说你日子多好过。你家里用的电器好好的保养,我想也可以用十年。大家都要用我这个思想去过日子,那些魔王都好收摊子了,他不能再诱惑人了。所以我们要有智慧,要有定力,决定不被他动摇。我们过我们自己的好日子,过我们自己幸福美满的生活,不被人欺骗,这要靠定力,与定相应。怎么与慧相应?「慧」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智慧。不是说人家一问,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不行,样样都通达,样样都明了,样样不执著,这才是真实智慧。 觉悟的人,学佛的人,生活在戒定慧之中,他的生活就是戒定慧三学。反过来看,众生很可怜,众生生活在贪瞋痴烦恼里面,所以佛说之为「可怜愍者」。菩萨能够把悭贪转变成戒学,能够把瞋恚转变成定学,能够把愚痴转变成慧学,转变就在一念之间。所以众生跟佛给你说穿了,就是那个一念之间,你一念转过来,众生成佛,一念迷惑,佛堕众生,佛就变成众生。佛跟众生差别在哪里?一念之间。佛菩萨对我们苦心的教诲,无非是教我们觉悟,觉悟了就是佛菩萨,迷了就是凡夫。定慧深广无尽,我们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有一点点小定,有一点小功夫,就自以为满足,那个错误了。不断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每一天要认真用功努力,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我们学习的场所,都是我们用功之处。前面曾经跟诸位同修讲过道场,是在《华严经》上讲的,维摩菩萨所说的道场,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一层的意思,然后才能够成就「明行足」,足是达到圆满,究竟圆满。这一句意思实在讲无尽的深广,我们因为时间也只能够给诸位、给大家简单介绍到此地。 下面第五个德号叫『善逝』,「善」是好的意思,善好;「逝」是去的意思,如果这个名词简单来讲是「好去」。这一句话很简单,好像也很容易懂,好去,你到哪里去?浅而言之,人都要死,哪个人不死,我们不要怕死。过去有人跟我讲「生死事大」,我告诉他,生死事不大,没什么了不起,他听了也很诧异。我告诉他,「死生事大」,他也愣住了。怎么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事才是大事。死了之后,佛法里告诉我们,我们面前摆了十条路,十法界,你到哪一个法界去?这个选择是大事。可是诸位要晓得,不是在你临终时候选择,临终时候来不及了,你现在就要觉悟,现在就要知道选择。特别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佛经里面讲的「五浊恶世」,而且浊恶到极处,能不警觉吗?再要是麻木不仁,那就不得了,死了以后,很少不堕三恶道的,你说这个事情大不大? 这个世间许多国家,甚至於还有些土著古老的预言,包括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的预言,说这个世间灾难,特别是基督教,基督教讲的是一九九九年世界末日,九九年就是明年,上帝要跟这个世间人算总帐,最后大审判。我们这些人听了不相信,不以为那是真的。如果是真的怎么办?当然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很少很少,极少数的人,大多数的人不相信,不但对这个预言不相信,连上帝也不相信。可是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观察社会,观察人的思想、见解、行为,你就能看得出这个世间治乱。如果这个世间人心向善,这是治世,天下太平;如果人心险恶,都造贪瞋痴,都造十恶业,那就必定有很大的灾难来。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我在二十多年来,常常在世界各个地区去旅游,我所见到的,五逆十恶年年在增长,不但说是减轻,连停止都看不到,一年比一年增长,这怎么得了?所以死我们不怕,特别是学佛的人,学佛的人绝不怕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人在这个世间很短暂,我想到我自己童年,我六、七岁的事情,我都记得很清楚。我生长在农村,想想那个时候的情形就像昨天一样,百年如弹指,我能体会,我有这个警觉。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毕竟是如经中所说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得人身,闻佛法,尤其是闻佛法当中,第一殊胜、无比殊胜的净土法门,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一点都不假。你要真正能成就,经典不要说多了,这一部《无量寿经》不能不透彻,不能不明了。然后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修行,你这一生决定成佛,那才叫「善逝」。善逝是去成佛,你要不能成佛,那就不算善逝,这是从事上讲。再从理上讲,给诸位说,「逝」就是无住,「善」就是生心。我们用《金刚经》上两句话来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善逝的意思。无住,为什么教你无住?因为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你心要住在法里头,错了。能住的心也是假的,《金刚经》给我们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能住的那个心不可得。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缘生的,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体,所以佛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佛怕我们体会不到这个意思,还特别举比喻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真的不是假的。 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照相机很便宜,几乎每个人都有个照相机。你要问问你有没有照相机?很少有人说我没有,大多数人都有。你们玩照相机有没有开悟?你们玩照相机著相,按一下不就著相了吗?我也会照相,我照相的经验很丰富,照了几十年。我跟你们不一样,我那个照相机快门按下去的时候,我就知道那就是生灭。生灭的现象就是那一刹那,那一刹那下去了,永远不可能再有那一刹那,跟前面一刹那是相同的,没有了,所以我的感受跟你们不一样。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华严经》所说的「刹那际」。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在这个现象里面能体会到,说明什么?说明事实真相不存在,所以佛把它说做「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这是说明一切诸法不可得,「万法皆空」,能得的心不可得,你所得的那个法也不可得,你的心怎么能住在那里?这个住就是牵挂的意思,你心里面挂念著,你要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说出这个真相,教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的时候真心现前了。只要你有所住,那个住的心就是妄心,不是真心。 我这个说法诸位能不能听懂?如果你再听不懂,我再给你说白一点。你每一天心里头牵挂的,念念不能忘掉的,那就是你心有住。你想念的人,老人总是念著孙子,你那个心就住在孙子上;年轻人一天到晚想赚钱,你的心住在钱眼里面,可怜,不知道能住所住都是一场空。你看你天天忙的是什么?觉悟之后就不住了,不住是什么?不放在心上。事有没有?事有。绝对不是说,你证得无住了,你对你那个孙子就不关心,就不管他,你就完全错了。还是疼他,还是管他,还是照顾他,没有放在心上,心里面清净平等,这个是对的,这个就叫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了。如果你心有住就有障碍,心无住就没有障碍,所以《华严经》是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叫做一真法界。十法界是有障碍的,一真法界无障碍。这是「逝」的意思。 「善」,善是生心。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生什么心?生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生这个心。这个心生,自受用就是证得报身佛,报身的佛身;他受用就是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这叫生心。虽生心他跟无住相应;虽无住他跟生心相应,所以无住跟生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就是佛菩萨。我们凡夫是什么样子?凡夫生心他有住,生心就住,跟佛菩萨不一样,佛菩萨生心无住。凡夫生心有住,这一有住,生的心就不好,就不善了,生的是什么心?妄想、分别、执著,生这个心。佛菩萨生的心是戒定慧心,凡夫生心是烦恼、妄想、分别、执著,生这个,关键就是一个有住,一个无住。无住的心是真心,真心起用;有住是妄心,妄心变六道轮回,真心变一真法界,受用完全不相同。你要把这个道理懂得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得自在。我们生活当中可以受用,不可以占有,不可以执著,你可以受用,你就是善逝。如果你在受用当中,你还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你是菩萨。自己只有受用而没有执著,也不积极去帮助一切众生,小乘罗汉、辟支佛,大乘小乘界限在此地。 佛菩萨舍己为人,这个舍己为人是我们说的,实际上在他们那个境界里头,我、人这个念头都没有,舍什么己,为什么人?念头都没有。这也是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还是无住生心。离我相、离人相、离众生相、离寿者相,统统都离掉了,就是无住;修一切善法,就是生心。我们凡夫修一切善法,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这就有住。你把这些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后你就晓得怎样学佛,要学佛的「无住生心」,学佛的「离四相修一切善法」,那才叫积功累德,无量功德。如果不能离四相修一切善法,那是世间有漏的福报,你是修福不是修功德,修功德一定要离四相。这个事情很难,讲,我觉得我已经讲得很清楚,看看诸位表情,好像没听清楚,实在是很难讲,很不容易体会。但是要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就没有办法落实在生活里面。不能落实在生活里面,我们这个经叫白讲了,为什么?得不到受用。要紧的是我们把字字句句,都要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佛法才成为一种有用的东西,学了真管用,真得好处,真得利益,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绝不著重谈玄说妙,那个没有意思。我们要如何来学习?善逝最简单的修学的方法,就是念念不要想自己,念念想众生。 现在众生苦,如何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帮助苦难众生,诸位一定要知道,不是说众生没得吃,我们赶紧送一点东西给他吃;众生没得穿,赶紧送衣服给他穿,这是一般社会上所说的慈善救济。这种救济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释迦牟尼佛一生有没有做过这个事情?没做过,我们在经典上没看到。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去救灾了?没看到,为什么没见到?释迦牟尼佛每天只托一钵饭,自己吃得刚刚好,哪有多余给人?可见得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做过这个事情。可是他有没有做慈善救济的事业?他做了,他做得圆满,做得彻底,做得究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才真正的救济。他看到苦难的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的人,他告诉他,你为什么没饭吃?你为什么没衣服穿?你为什么会有灾难?把道理给你讲清楚,前因后果给你说明白,你自己觉悟了,你自己回头了。一回头你就得福报了,这叫真正救济,这是真实的慈济,大家不懂。 我们学佛对於这一层的道理、事实真相,不可以疏忽,一定要细心体会,所以佛救众生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佛告诉我们,众生的苦难从哪里来?迷来的,因为你迷惑你才造恶业,你造恶业你才受恶报,根本原因在迷惑。一切的福德安乐从哪里来的?觉悟来的。所以佛对於一切众生的救护,是从根本上做起。你觉悟了,你想得什么样的福报,都不难。你明白理论,懂得方法,依照方法去修学,善因得善果,只要你肯做,一分耕耘自然有一分收获,因缘果报丝毫不爽。靠别人救助不是办法,不能解决问题。靠别人布施供养,将来以后还要还债,哪有白吃的道理?没有。出家人接受四众同修的供养,佛法里头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还是要还的,这饭不好吃,还是得自己耕耘比较方便。 这里面业因果报其深无底,事实的状况广大无边,如果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一生当中决定想不到。所以佛对我们的恩德,父母也不能够跟他相比,父母恩德一生一世,我们生命得自於父母,佛的恩德生生世世,永远没有止尽的,谁知道?觉悟的人知道,所以才知恩报恩。如何报恩?唯有依教修行,这才是真正报佛恩。对於经典能信、能解、能行、能证。什么叫证?把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方法,完全应用在生活上,就是证果,你在生活当中得到了证明。譬如佛给我们讲,财布施得财富,你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你修财布施,果然发财得财富,那叫证,你要没有发财,你没证。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有理论、有方法、有事实真相,我们在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得到了,这就叫证。佛所说的诸法无量无边,我们一样一样都把它证实,都把它证明,这叫证果。佛给我们说的,都是说些纲领、原理、原则,我们要深深去体会,把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无有一法不相应,无有一事不相应,你就完全生活在佛法当中。佛法是觉法,生活在觉悟之中,也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这叫学佛,这叫修行证果,修行证果是这么一回事情。这里头绝不是虚玄,绝不落空,绝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及,不是的,都在日常生活当中,说穿了皆是家常便饭,哪有一点希奇?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这里。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二集) 1998/11/2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2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我们接著看佛的十种通号,第六种『世间解』。这个地方的「世间」,「世」原本是讲时间,中国古时候三十年叫一世,所以这个世有三个十,表这个意思,这是说的时间。「间」是讲的空间,有时候也称为世界,界是界限,跟间的意思相同。这个地方说世间,不仅仅是指我们「有情世间」,通常是指六道里面有情识的一类众生,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动物。第二类叫「器世间」,器世间是指植物、矿物,以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第三种「智正觉世间」,智慧,正觉世间,通常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包括在这一类。「世间解」,「解」是明了的意思;换句话说,他对於整个宇宙人生,他都能够通达明了才有这个德号,也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近代的科学家他们研究的方向,走向两极。一种是极大,无穷大,研究太空物理;另外一种是研究无穷小,所谓的量子力学,研究原子、电子、粒子,这是近代科技向这两极发展。佛对於这一切没有一样不明了,而实际上科学家所知很有限。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到,善财童子入普贤菩萨一毛孔中,这毛孔是很小的,其实普贤菩萨的毛孔,跟我们的毛孔没有两样,这个要知道,在里面所观察到的,无量无边的功德藏。诸位要晓得,菩萨如是,众生亦如是,我们自己也如是。这个境界科学家没有法子证得,他只能够看到极其微小粒子的外表,他不能了解它的内涵。所以无论从大、从小两方面去研究,如果我们用欧阳竟无的话来说,都得不到真实的结果。可见得圆满的智慧,真实的德能,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换句话说,我们原本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现在为什么搞成这么可怜?变成一无所知,一无所能,而且还不知道惭愧。 弘一大师曾经说过两句惭愧的话,这是到了晚年,晚年做一个总检讨,总的反省,这一生当中,他说「一事无成,人渐老」,这一生当中,一桩事情也没做成就,人老了;又说一句「一文不值,何消说」,这是总评自己这一生当中的价值,一文不值,还有什么好说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很深,我们从浅处看,是他老人家反省觉悟了,也提醒我们警觉;往深处来说,实在讲与二空之理相应。《般若经》上跟我们说的,「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我们仔细往深处去体会,才能够稍稍体会到老法师的意境。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要认真反省,仔细的去思量,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这个日子应该要怎样去打发?怎样去过?如何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佛在经上常常劝勉我们积功累德,这是觉悟的人,过得有意义、有价值。在不可得、无所有的境界当中,可以累积功德,也可以累积罪业。一念觉,你就累积的是功德;一念迷,你就累积罪业。累积功德果报在三善道,累积罪业果报在三恶道。虽然三善道跟三恶道,也是空无所有,也是了不可得,不过相有理无。所以你要问一问,我们现前的环境是有还是空?如果你要认为有,一切皆有;你要以为空,万法皆空。可是你要晓得真相,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所以《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才说明了事实的真相。 如果你累积的是罪业,你一定要受三途的苦报。这个苦报也像梦中一样,像你在做恶梦,像你在梦中受极大的苦恼、极大的恐惧,你惊醒过来会吓得一身冷汗,这个时间短。如果你要堕在三途,那个时间长,《地藏经》上所讲的「无数劫」,你要受苦难的折磨,这是你一念不善。你在生活环境当中累积罪业,这样的人,就是经典上我们常常读到「可怜悯者」,世尊称这样的人为可怜悯者。而觉悟的人,他会运用机缘,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能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佛在经上对他们赞叹,他们受善的果报。而且果报愈来愈殊胜,愈来愈不可思议,从人天的福报,提升到十法界,提升到一真法界,提升到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这些事都在现前一念之间,问题在我们自己会不会。我们要问,我们实在不会怎么办?很想学又不会。只要你有一个真诚心、恳切心想求,你就能得度,这正是佛家所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决定能得度。应当怎么学法?依教奉行,你就能成就。依照佛在经典上讲的教诲,认真努力去做,就能得殊胜的果报。逐渐逐渐对世间一切理事因果,渐渐就明了了,这个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渐悟。悟有顿悟、有渐悟,顿悟难,渐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这是解行能相应,解帮助你行,行帮助你解,一直到究竟圆满,圆满才称世间解。 下面一个德号『无上士』,「士」是读书人,在中国古代社会地位最高,被社会大众所尊敬。古代中国社会有士农工商之别,在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之别。不过中国对於阶级观念,没有像印度那么深的执著,所以大乘佛法到中国来,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中国人能够理解与这个有关系,「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释迦牟尼佛以及他的学生,可以说是个个都是有高尚的品德,有真实的学问。可是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对物质生活,对世间的名闻利养,他们完全舍弃掉,实行托钵的制度,托钵乞食。他不是普通的乞丐,他是有学问,有道行的人,所以称他作「乞士」。在知识分子里面智慧之高,德行之广,没有人能够超过佛陀的,所以我们对於佛陀尊称为「无上士」,也就是用现在的话说,知识分子没有超过他的,他在知识分子里面至高无上。佛陀会不会因此感到骄傲?没有,为什么没有?佛看一切众生,智慧德能跟他没有两样。他称无上士,实在讲一切众生若从自性上来讲,哪一个不是无上士?皆是。我们今天这个德号失掉,正是因为我们有两种烦恼障住了。烦恼障碍我们的觉性,烦恼障,还有一个所知障,我们自性里本具的大涅盘、大菩提,就被这两种障碍障住了。佛告诉我们,这两种障碍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只要将这两种障碍放下,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就现前,於是「无上士」的德号也自然就具足。这些都要靠我们现前认真努力断烦恼,断烦恼也就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的目的是恢复我们自性的性德;如来果地上十号就是性德。 下面一个名号叫『调御丈夫』。我们先说「丈夫」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在中国古时候,跟英雄两个字是相提并论,大丈夫就是大英雄。所以此地的丈夫,没有男女之分,也没有老少之分,是从德行上说的,别人办不到的事情,你能够办到,这叫大丈夫。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也说得很多,重要的还是要亲近明师,修积善法,成就自己的品德学问。上面这两个字「调御」,实在讲调御是讲效果,「调」是调心,我们心里面妄想杂念很多,如何能够调和?把妄想杂念除掉。「御」是控御、控制,控制我们的行为,不让身口造恶业,这叫御。所以调心御行,这在佛家讲叫真正修行,如果你懂得这个原理,你的修学功夫当然得力。你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你不懂得调心,你不懂得控制你的行为,所以你不能称为丈夫,一个大丈夫他有这个能力。 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有许多人称它为多元文化的社会。特别是在澳洲,澳洲最近这几年,非常重视多元文化的调和。这个原因是近代澳洲政府,对他们这个国家地区采取了开放政策,欢迎外国人移民居住在他们国土。新的移民到澳洲去,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现在居住在一个社会,怎么样让这些人,能够在一切不同里面来调和,这是一桩大事情。唯有调和才能够繁荣这个社会,希望能够达到新移民跟他们的居民,彼此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合作,来创造美好的社会,美满的生活。这个目标理想非常崇高,深受社会大众的欢迎,所以他们常常办这些论坛。我听说十二月初,还有一个大型的多元文化的论坛,有这一个活动,他邀请我们参加。实际上现在世界由於交通的便捷,资讯的发达,我们细细想一想,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没有外来的人?既有外来的居民,岂不都是多元文化的型态吗?澳洲人是把这个问题,正式提出来公开讨论,希望达到这个目的。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地区,这里面聪明智慧的领导人,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也都很注重这个问题。 用什么方法来调和?哪一种方法调和有效果?现在大家都在试探。我看到这个现象,我们立刻就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更是一个大型的多元文化的生活地区。西方世界的居民,是来自无量无边各个佛刹往生到那边去的人,所以要讲到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思想的分岐,可以说是没有能够比得上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复杂,来自尽虚空、遍法界。这些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如何把多元变成一元?这是我们得看阿弥陀佛的本事,阿弥陀佛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对於多元文化感到头痛,不能解决。有没有想到毗卢遮那怎么解决的?阿弥陀佛怎么解决的?所以《无量寿经》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无疑的就是多元文化最重要的教材。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学阿弥陀佛,学毗卢遮那如来,这个问题才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解决。所以佛称为「调御丈夫」,名实相副,一点都不过分。 在世间法里面,无论我们团体大小,小是一个家庭;大是一个国家,乃至於世界,世界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国家我们曾经看到。古今中外都有几位具有高度智慧贤德之人,他在群众当中起了调和的作用,使这个团体上下能团结一致,於是他们才能建功立业;小,家庭兴旺,大,国家富强。由此可知,调和大众的这种人是关键人物,非常重要。我们发现这种人,一定要对他尊敬,诚心诚意向他请教,得到他的协助,就能够成大功立大业。能够调御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佛菩萨。佛菩萨何以有这个本事?诸位细读《华严》你就晓得,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则,以真诚待人,慈悲接物。真诚能感动一切人,一切众生同一个自性,同一个佛性,没有不能感动的;不能感动,是我们自己的真诚心不够。果然真诚到极处,自然能够感动一切众生,即使众生烦恼习气再重也会受感动,也多少都能够收敛一些,这样对社会安定,对世界和平,对众生福祉,就有了贡献。这种贡献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积功累德,用现在的话来讲,积极正面的贡献。 下面一个德号『天人师』。「天」是三界二十八层天,可是二十八层天里面,佛给我们讲,长寿天佛不现身、不说法,为什么?他们不能接受,所以佛将长寿天排列在八难之一。「难」是遭难,遭什么难?闻法的机会断掉了。诸位必须要知道,一切众生第一殊胜希有的因缘就是闻法。根性利的,善根福德深厚的,闻法他能够觉悟,甚至於在一生当中他能证果,他能够作佛,诸位想这多么殊胜。如果把众生闻法的这个机缘,把它破坏了,把它断掉了,这个罪过重,最严重的是阿鼻地狱,谁到那里受罪?破坏一切众生闻法机缘的那个人,造的罪就重,希望我们要记住。换句话说,要是反过来,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得到闻法的机缘,那是第一善,没有任何一个善法能跟这个善相比。 这两天你们也许听到,李木源居士说的捐献土地给我们建弥陀村的洪老居士。一个月之前我去看他,他病得很严重,我们看他的样子朝不保夕。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的心里很著急,希望在他没走之前做一桩好事。他这块土地急著要捐献出做弥陀村,他是真心诚意,找李居士,李居士也有诚意帮大家来做。诸位要晓得,这不是他自己做,他自己将来不会住里头去,是为众生造福,为大家跟阿弥陀佛结殊胜的法缘,帮助大家,成就大家往生极乐世界,这个缘太殊胜了,这个福报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洪老先生发的这个愿,我们从澳洲弘法回来,李居士告诉我,他想到弥陀村将来建设需要费用,现在募款相当困难。所以洪老先生自动将地价又降了一千万,原本讲好的是两千五百万,现在是一千五百万,而且只要付一千万,另外五百万可以分期付款。这个心发了之后没多久,没几天,医生给洪老先生看病,他得的是癌症,喉头癌,喉咙打了一个洞三年了,说话很模糊,我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讲话声音很低沈,一个字都听不出来,他的身体非常衰弱。医生给他看的时候,把他那个癌拿掉了,告诉他两个月之后你就能完全恢复,不可思议。我听说,我再去看他,前天我去看他,红光满面,音声逐渐响亮了。前天讲话很多,他每句话、每一个字,我都听得很清楚,他讲福建话我听得懂,我听得很欢喜。 我把一串念珠送给他,他昨天就有感应。昨天我到这儿来,他找李木源居士去,告诉李居士,他说我现在真的相信,他说本来一生他都怀疑,都不相信。他说前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他说根本不像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到有两个人,一男一女长得非常端正,相貌非常好,站在他旁边,他问你们两个是什么人?从哪里来的?他们也不说,就劝他要忍耐,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忍耐,洪先生点点头。洪先生一生毛病就是急躁,他们劝他忍耐。然后又告诉他,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老先生听得懂,点点头。再问他,他说他们两个人是玉皇大帝派来照顾他的。我们讲《华严经》上,正讲到的是三十三天,玉皇大帝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洪老居士说我八十岁了,绝不打妄语,千真万确的事实。他很有信心,会看到弥陀村圆满成就,他有信心。现在身体一天比一天好,我听他早晨还下楼运动,使我们看了增长信心。 佛陀不但是人间的老师,也是诸天的老师,所以称为「天人师」。现在我们世间人对老师,尊敬的心很淡薄,可是天人对老师的尊重并没有降温。为什么?他们有智慧,他们对一切事理比我们看得深,比我们看得广。诸佛菩萨,天龙善神,对於我们起一念善心,做一点点善事,这样明显的感应来帮助我们。类似洪老居士这种感应,我们见得很多,在在处处都有,只要我们自己发的是真心,为众生,为社会,为佛法,自自然然感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卫护。所以诸佛菩萨确实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一切众生的模范,这称之为师。我们今天修学佛法,我们的总题目标榜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要常常记住。我们起心动念、言语行为,能不能为世间一切众生的好样子?这是我们要深深检点的。如果不能做众生的好榜样,就决定不能做;如果可以做众生的好样子,我们就应该要做,不要忧虑,不要怀疑。经上说得好,「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菩萨能成佛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们天天在高呼,天天在提醒同修,我们有没有做到?对於佛在经上的教诲,是不是真的不怀疑、真的理解,认真努力去学习?只要真实去修学,果报之殊胜就如佛在经上所说的,一点都不错。 末后一个德号是『佛』。这个字大家听得多了,佛是佛陀的略译,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智慧里面说了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智圆满具足。「智」是体,「觉」是用,他能够自觉,能够帮助别人觉悟,做到自他圆满觉悟,才称之为佛。这里面说到自他圆满觉悟,有一些同修起了疑惑,佛帮助众生觉悟,我现在还没有觉悟,他怎么就成佛了?诸位要晓得,觉行圆满的意思,原来教化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觉悟,自己觉悟圆满了,就是自行化他圆满。由此可知,你如果不发心觉悟别人,你自己觉悟就不可能圆满,这正是古人常讲的,「教学相长,师资道合」。老师帮助学生,学生也资助老师,所以教学实在讲是相辅相成的,利益无边,不单单是老师教学生。所以哪一个菩萨不热心去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你要问他为什么?实际上为了自觉。自觉觉他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不肯发心帮助别人,自己就没有办法圆满的觉悟,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到什么时候你去帮助别人,与自己不相干?成佛了。成佛之后,所谓倒驾慈航,他自己自觉已经圆满了,那个时候帮助一切众生,纯粹是觉他,这里头没有自觉。菩萨从初信位到等觉,觉他都是为了自觉,到等觉菩萨还是如此。由此可知,你真正要想自觉圆满,不能不热心教他。 在果报里面佛也跟我们说,财布施得财富,你发财,你这个财从哪里来的?我们今天看到社会,社会上有不少大富长者,年事并不高,我们看到有二、三十岁的,不到四十岁的,亿万财产。而这个财产,并不是他的先人留给他的,是他自己创业成就的。比他聪明的人,比他能干的人很多,跟他干同样行业的人也不少,为什么他能发达?别人不能发达,甚至於被淘汰掉,原因在哪里?命里头有,那个人命里头没有。你从事某个行业,你用你的智慧能力,那都是增上缘,如果没有因,单有缘不能结果。果报现前,一定是因跟缘结合的,才变现出果报。因是什么?前生修的财布施,这一生得财富。前生修的财布施多,无论他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赚钱,为什么?命里头有。如果前生没有修财布施,你从事任何一个行业,你都赚不到钱。命里头没有,哪里来的?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现在世界上一般年轻人,看到某人成功了,去研究他,他怎么成功的?好好的跟他学习,学得再像,百分之百的相像也赚不到钱。什么原因?命里头没有,哪里能学得来的? 所以你希望发财,佛教给我们要修财布施;你希望得聪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希望健康长寿,你要修无畏布施。你不肯修因,哪里会有果报?佛给我们讲的这是真理,这是正法。不是说我们求佛,佛能保佑我们升官发财,没这个道理。如果求佛,佛就保佑你,岂不是把因果定律给推翻了,佛也没有能力推翻因果定律,所以佛的能力,教导我们修因证果。所谓的是种善因得善果,这是佛说的,佛不欺骗人,佛所讲的话句句都真实。如果已经得善果的人,通达这个道理,又肯修布施,他的福报就很大了,愈来愈殊胜,不但他这一生福报享不尽,生生世世的福报都享不尽。可是种福,真的还得有福报的人,没有福报的人想种福,种错了地方。这佛家常讲「福田」,像我们种稻一样,种在田里面,这一块土地肥沃,阳光雨水都能很充分,你种子下去之后,长得很好。如果种在沙土里面,种在石头里面,种子烂掉了也生不出芽出来,所以你要认识福田,你才能真正种到福。如果不是福田,你到那里面去种福,你将来会很失望,得不到结果。什么是真正福田?这个地方有人真修行,有人真正在这里证果。所以我们看到洪恭兰老居士的发心,我就晓得将来这个弥陀村建好之后,这里面一定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是真正的福田,所以他才有这么大的功德,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感应,否则的话不可能。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说迦叶尊者在无量劫前,曾经布施供养一尊辟支佛一钵饭。这是遇到真正修道人,他出来托钵。我们知道辟支佛是半个月出来托一次钵,他有机会遇到,真诚心、恭敬心供养这一钵饭,佛说他得的果报是什么?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我们相信佛的话,是真话不是假的。这里面给我们显示一个大道理,那就是我们修福不要怀疑,不要犹豫,要果敢,要认识清楚,紧紧的抓住机会,机会一过去再就找不到了,这就是智慧,这就是有福之人,你能抓住机会。不要去胡思乱想,这个到底有没有福报?这个福报到底是有多大?我应该怎么作法?你在这个地方就胡思乱想,纵然布施,福报就很有限。所以把一切分别、妄想、执著摒弃,以真诚恭敬心来修布施,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所以凡事它都有个理,都有因果,这是我们要注重的。所以佛称之为智觉圆满。 末后这个名号叫『世尊』。具足上面十种德号,为世出世间一切大众所尊敬的,称之为「世尊」。所以世尊是个总号,前面这是别号,每一个名号,都是显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这十号在佛法里面,是属於佛教普通的常识,每一个德号它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干什么?就这桩事情。诸位要记住,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出家,出家就干这个事,没有别的事情。干别的事情,错了,不是你本分做的工作。所以我们对初学介绍佛法常说,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於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在社会是什么个地位?他所扮演的是什么个角色?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是一群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今天也出家,做佛的弟子,我们有没有认清楚出家人的职责是什么?出家人应当干的是些什么事情?为诸天及世人民讲经说法,你干的是这个事情,其他的事情与你不相干。现代有一些人将出家的目的搞错了,颠倒了,出家之后去做一些社会慈善事业,也博得社会的赞叹,政府的奖励,这是现代;如果在古时候,我相信决不是这种现象。你出家,人家称你法师,「师」是什么?天人师,你是老师,称你叫师。师,你有没有教学?有没有上课?你没有教学,没有上课,人家称你师,你想想看,你是什么味道?名实不副。如果做社会慈善救济工作,不必要出家身分,在家身分可以做。出家不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出家人没有钱,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三衣一钵,什么都没有。他的衣服布施给别人没衣服穿了;他好不容易化一钵饭布施给别人,这一天就要挨饿,就没得吃了。所以社会慈善救济工作,是佛在家学生这一些大富长者,他们做的事情。佛不做这个事情,佛给我们示现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其他的事都放下了。佛教我们只做一桩事情,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我们就干这个事情,除这个事情,都不是我们干的。办一个佛学院,佛学院里面行政事情,说老实话,也不应该是出家人办,出家人当教员。你们想学哪一部经论,我给你开个课,给你讲这部经论,其他的事情不闻不问,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情。本分事情一定要做好,不可以本末倒置,不可以舍本逐末,那就错了,大错特错。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还有一个发现。那就是世间自在王佛寿命很长,他『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回过头来我们想想,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这里是四十二劫。佛的寿命,释迦牟尼佛的寿命七十九岁,世尊七十九岁圆寂的,我们中国人习惯说虚岁,八十岁,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圆寂的,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世间自在王佛讲经说法四十二劫,他的寿命决定不只四十二劫,寿命长。寿命长说明那个时候、那个世界的众生福报很大,很值得我们羡慕。那个时代好,决定不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命浊寿命短。所以从这个地方来看,世间自在王如来那个时代是清泰国土,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这是我们应该要体会到的。 『说经讲道』,什么叫经?什么叫道?「经」是讲理论,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所说的一切都不离开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道」是道路,比喻修行,生活如理而行这叫道。成佛之道,菩萨之道,佛教给我们怎样去作佛?怎样作菩萨?正觉之道。只要我们对经典义理明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与经典的义理相应,这就叫行道。我们今天皈依无量寿佛,皈依阿弥陀佛,如果能把《无量寿经》字字句句都落实到我们生活之中,我们就是行道。我们将我们实际的行持,展现给社会大众们看也叫讲道,虽然没有讲,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身教。我们用言语,这是口在教学;做出样子,身在教导。诸佛菩萨身语意三轮教化众生,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这一段是说明过去世间自在王应化在世间,那个时候的人民生活,以及他老人家教学的状况,文字虽然不多,交代得很清楚。请看底下这段经文: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 这是说明阿弥陀佛发心、修行证果的一段因缘。佛说法听众里面有一位大国的国王,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经讲道,我们在经上看到的,有十六大国王都是佛的学生,常常来听经,来接受佛的教诲。世尊出现的时代,在我们现在来说,属於上古,那个时候国家没统一,都是部落的民族。中国在那个时代是周朝,我们在史书里面见到的八百诸侯,这是历史上所记载的。诸侯就是国王,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国家,古书里面记载,大国方圆百里,小国有二、三十里。如果要论小国来说,这新加坡就有不少小国,别看新加坡小,在古时候好多个国家了,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国家。想必世间自在王出世那个时代,状况也是如此,但是那个时候人的福报大,寿命长。 有大国王名叫『世饶王』。「世饶王」一定是当时社会,对这个国王赞叹的一句美称。「世」是世间,「饶」是丰饶,说明这个国王有智慧很慈悲,对於国家人民照顾得非常周到,这才能称之为世饶王。人民对国王非常感激,非常尊敬,非常的拥护他,所以他有这么好的美称。他是佛的学生,常常到道场里面来听佛讲经说法。不但常来听,听了之后能『欢喜开解』,「开」是开悟,「解」是明白,真正把佛所说的意思听懂,所以他就发心。『寻发无上真正道意』,「无上真正道意」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他真的明白,真的觉悟了,人一生应当追求什么?要追求无上道,这才是真正觉悟,不是做一个大国王。做大国王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自己什么问题?生老病死,你解决不了,解决不了六道轮回的问题,对於你自己国家人民再爱护,你也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纵然你能够把社会福利事业做好,使全国人民少有所学,好好的读书,没有失学的;老有所养,你也只能帮他一生。他死了以后还有来生,还有来世,来生来世怎么办?你没有法子帮助他。所以你如果真正要发大慈悲心,你要照顾这一些众生,要生生世世照顾他,要帮助他脱离六道,要帮助他出离十法界,要帮助他作佛作菩萨,这才叫大圆满。所以他真的懂得了,真的明白了,明白之后想一想,还是要作佛好,不作佛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他就发心了,发无上菩提心,就是要发成佛的大心。心一发他就有行动,他真干,不是说说就算了。请看底下这段经文: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 这说明他发心之后出家真干。『弃国』,舍弃富贵,古人所说的,「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古时候这个国王,他的领土等於说是他的私有财产,他是那么富足;人民等於说是耕种他的土地,向他纳税。「弃国」,舍弃他的财富,『捐王』,舍弃他的王位,舍弃他的地位。诸位想一想,富贵是世间众人之所爱,众人之所追求,你不一定能求得到。世饶王既然已经得到富贵,而且是大富贵,因为他是大国王。大富大贵能舍,舍了之后,他去作『沙门』。「沙门」是出家人的称号,实在讲这个名称,在古时候印度每一个宗教里面,出家修行的人都称作沙门。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在中国只有佛家出家人称沙门。沙门是梵语,意思叫勤息,一般解释叫「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叫沙门;换句话说,他的意思断恶修善,能够很勤奋、很努力、很精进的去断恶修善,这个人就叫做沙门。因此沙门的这个称号,在家人也可以称,只要真正去断恶修善都能够称沙门。这个地方意思是他已经出家了,『号曰法藏』,他的老师给他起了个法名,这个法名叫「法藏」。「法」是一切佛法,「藏」是含藏,一切佛法都含藏在其中,这称之为法藏。由此可知,法藏就是我们自性的称号,唯有真如自性,才含藏一切诸法,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含藏在我们自性之中。 『修菩萨道』,这一句是赞叹他真修行,出家之后他真干。以「菩萨道」为标准,将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这叫做修菩萨道。菩萨道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净宗提的五个科目就是标准。第一个是三福,净业三福;第二个是六和敬;第三个是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波罗蜜;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愿。我们只提了这五个科目,不必再多了,这五个科目简单明了,诸位同修都能够记得。用这五个科目做标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这个标准相应,不违背这个标准,就叫修菩萨道。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这个标准就不是修菩萨道。大家要记住,违背这个标准是修三恶道,果报非常不好,这是我们必须要记牢的。底下一段是世尊对他行持的赞叹: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 这些话我们都要记住,要向法藏菩萨学习。『高』是赞叹他的德,德高。『才』是赞叹他的智,他有智慧、他有才华。『勇哲』是赞叹他的志向,他所立的大志确实与人不同。世间人追求的是富贵,追求的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菩萨觉悟,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实,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能把它舍断得干净。他知道无上道才是正法,是诸佛如来所证的,是一切觉悟人所希求的、所学习的。他是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所作所为跟世间人不一样,『超异』,「超」是超越,「异」是不相同,这两句说明了他的禀赋不同凡响。末后这两句落实在高才勇哲,『信解明记,悉皆第一』,这是我们非常羡慕的。我们能不能做到?能,从哪里做起?从「信」。我们今天读经听经不能够觉悟,虽然听经读经不开悟,原因在哪里?信得不真。世尊在《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今天信心不清净,如果信心清净,就生实相。生实相就生智慧,下面「解」、「明」、「记」,当然就第一。所以在此地我们要晓得,法藏为什么样样拿第一?信。我们今天在信心上有问题,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信为道元功德母」。《大智度论》上也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你要不信,你怎么能契入?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应该要有启示,应该要有领悟。没有一法,没有一字,不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谁的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所以只要建立清净信心,我们也能像法藏一样皆悉第一。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三集) 1998/11/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3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经文第三行∶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今天我们接著再介绍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这个时候他是以国王的身分出家拜师学道。前面曾经介绍过他的禀赋「高才勇哲」,在修学过程当中都超越了他的同伴。今天我们接著再看经文,『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殊」是殊特、超胜,也就是说他的德行、他的弘愿超过一切大众,也就是超过一切菩萨,这个地方我们要明了,也应当要学习。诸佛如来在因地都发大愿,我们现在在因地也发大愿,愿是发了,愿能不能兑现?这就有问题了。如果所发的愿能够圆圆满满兑现,百分之百的兑现,这个愿就殊胜了。如果愿虽然发了,也能做到,但是做得不够圆满,这个愿就欠殊胜。许多凡夫佛子,愿是天天发,完全没有兑现,所以修学怎么会有成就?法藏的「殊胜行愿」指什么?通说就是四弘誓愿,别说是下面「第六品」所讲的四十八愿。愿虽然有四十八条,归纳起来还是不超过四弘誓愿,所以四弘是总说,四十八愿是别说。四十八愿显示四弘誓愿他百分之百的做到了,这就是他殊胜之处。 四弘愿里面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也都发这个愿,常常在共修的场合当中,在礼忏当中,我们也都念四弘誓愿的偈子。念是念,到底有没有发?这就很难说。不是说我们念了就发了,没有那么简单。每个人发,每个人发的情形不一样,你做到了几成?愿文里面说得很清楚,众生无边,不只我们居住的这个都市,也不只这一个国家,也不只这一个地球,无量无边是指的尽虚空、遍法界,我们有没有这么大的心量?现在同学们都有一些科学的知识,知道太空当中有许许多多的星球,星球的数量是没有办法数尽的。而这些星球当中,决定不是只有地球这一个星球上有人类居住,所谓是有高等的生物。科学家们相信,有高等生物居住的星球,数量还是很多很多。他们所说的高等生物,只限於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植物,指这两类。佛给我们讲六道,而六道的观念、六道的事实,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就是说二千五百年前,古印度许多古老的宗教家,他们都承认,他们都肯定。怎么知道?都是在甚深禅定当中见到的。所以我们晓得,很深禅定里面突破了时空。实在讲,今天我们佛家讲的十法界,很像科学家里面所说的十种不同空间的维次,所谓是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科学家懂得,知道宇宙之间有这个现象,但是现在还想不出方法来突破。 由此可知,今天世间人的观察,无论用什么样的科学仪器观察太空,实在讲也只能观察到三度空间,充其量观察到四度空间,再上去就看不到了,就不是科学仪器能够做得到的。这就是说现代有许多传说,说看到外太空飞行的工具,一般人称为飞碟,也发现了有许多的状况;甚至於传说还有外太空人、外星人,曾经降落在我们地球上。现在一般书店里面报导这些的书刊数量很多。是不是真有这回事情?非常可能有。像传说当中的飞碟,飞碟我是亲眼见过的,我相信有这个东西存在。我看的时候不只我一个人,我旁边很多朋友们同时都看到;而到第二天报纸上也刊登出来,许多人看到。这些说明凡是能够看得到的,外星人到地球上来登陆,他在六道里头还是属於人道,他不是天道。如果天道,天人要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何必还要用工具?还要用飞行工具?不需要了。他还要用飞行工具是人道,不是天道。由此可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天有二十八层,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叫一个大千世界。佛告诉我们像这样的大千世界,在太空当中无量无边,没有法子计算的,经上常讲「恒河沙数」。 这么多世界,实在讲,哪一个世界里面都有众生。我们为什么能够这样肯定?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我们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这个道理是什么?依报是从正报变现出来的。法相唯识宗的典籍就讲得很清楚,讲法界的形成,最初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从无明变成三细相。三细相就是讲宇宙生起的因缘,无明业相;从无明业相里面生出见分;由见分再生出相分,相分就是境界相。那怎么可能说有一个星球上面,没有正报的人住在那里,他怎么会出现依报?怎么讲也讲不通。现在我们地球上人类科技发展,算是有了初步的成就,我们太空人也登陆月球了,证明月球上没有看到有人。人没有看到,畜生没有看到,那月球上有没有鬼住?他就看不到了。我们地球上有鬼住,偶尔也有见到鬼的;也有神仙住,我们这个地球是凡圣同居土。 唐朝时候的记载,五台山大圣竹林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曾经有人遇到过。你们读《慈悲三昧水忏》,念到悟达国师害了人面疮,求助於迦诺迦尊者;迦诺迦尊者是阿罗汉,他的道场在四川。他跟他有缘分见到了,病治好之后离开道场,再回头一看道场没有了,变成一片荒山。所以我们晓得,菩萨的道场、罗汉的道场、天人的道场、鬼神居住的地方,我们人见不到;见不到不能说没有。我们今天只可以说月球里面没有人,没有我们熟知的动物。动物的种类非常复杂,有些动物我们人见不到,所以只可以说,我们人类熟悉的动物见不到,说不定还有我们肉眼见不到的那些生物,居住在这些星球上面。《药师本愿经》里面给我们讲的月光菩萨、日光菩萨,不但是月球里面有菩萨住,太阳火球里头也有菩萨居住。这种境界正是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想像得到的。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众生种类、族别之多,也是无量无边。四弘誓愿这一句,这一切众生我们都要发心去度脱,你说这个心量多大。我们今天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接触得到的众生,我们要度他。接触不到,我们知道决定有;接触不到是我们的能力没有恢复,我们肯定他存在。我们相信佛的话,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佛决定没有妄语;而且佛所说的话,绝不是神话、绝不是预言。佛要我们一桩一桩将它证实,在修行是信、解、行、证,要把佛的话证明、证实,要我们真正认识明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现在能见到的也好,见不到的也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关心他,我们常常念他,所以才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愿里面包含著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关怀他。我们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众生需要帮助的话,只要我们自己力量能做得到,一定要伸出援手,一定要帮助;没有力量帮助,我们也要真诚为他祝福,这是度的意思。为了要帮助这些众生,佛法里面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愿心多大,一个众生也不舍弃。这个事情只有佛才能办到,菩萨都不能做到圆满,只有佛才能做得圆满,何况我们凡夫。 所以我们要发愿帮助一切众生,首先自己要修成佛道。为什么?到佛的境界,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完全恢复了,我们的眼睁开来,远可以看到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我们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像佛在经上讲「如对目前」,就好像我们人面对面,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经上尤其举例,多远距离?一旬,一旬是我们中国人讲八尺,八尺的距离很近。我坐在此地跟你们的距离不只八尺,大概有二十尺都不止。你想想看,那么近,那不是看得很清楚。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我们看极乐世界也如同面前,能力恢复了。往小处去看,不必用科学仪器,我们能看到桌椅板凳摆在我们面前,事事物物看到这个东西里面的原子、电子、粒子,看到它在里头运动,这是你见的能力恢复了,眼的功能。耳的功能恢复了,我们今天讲的声波,宇宙之间的声波也是无量无边,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能够理解。声波是从哪里来的?振动来的,只要有振动就有音声,振动幅度大小不一样,於是形成波的长短不相同。我们今天这个耳,在许许多多不同音波里面,只能够接收非常窄小的一部分,比这个音高的我们听不到,比这个音低的我们也听不到,这个大家都能懂得,都能理解。如果我们耳根能力完全恢复了,极高的音波我们能听得清楚,极低的蚂蚁在蚂蚁洞里说话,我们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你的能力要不能恢复,你怎么能帮助一切众生?所以恢复能力,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大事情。 能力要怎么个恢复法?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出现品」里头经文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是一语道破,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如来,都有佛陀那样的智慧、那样的德能。德能就是我刚才所举的耳目聪明。你的目,眼睛能够见虚空法界,耳朵也能听虚空法界,哪里用得我们现在这么麻烦!我们在此地讲演,我们知道现在全世界,有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同时在收看我们的讲经,借重科学仪器来传播,这多麻烦!佛说我们有本能,不需要借重任何仪器的帮助,诸佛如来在他们本国讲经,我们这儿能听到、能看到。不但我们眼能看到,耳能听到,我们的手还能摸到、还能接触到,这真正是不可思议,这是讲的德能。「相」是相貌,如大经上所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人人都具足。为什么今天全部都丧失了?这正如佛说的,我们怎么失掉的?妄想、执著,这当中还有一个分别,省略了;妄想、分别、执著把我们的能力丧失掉了。 我们也很清楚能体会到十法界怎么来的,十法界里面的众生都是迷,都没觉悟,只是迷的有浅深不一样。六道迷得深,四圣法界迷得浅,只是这个差别而已。四圣法界没有见性,这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定要突破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才算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我们知道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著而来的。有分别又有执著,是六道;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六道就没有了。剩下来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他们有分别没有执著;如果分别也没有了,那就好了,十法界没有了,入一真,一真是平等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不平等,一真法界就平等了。你有分别,你就没有办法入平等法界,所以要把分别舍掉。 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我们舍一切执著,就舍六道轮回。一切执著,不论是世法、佛法,《金刚经》上讲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告诉我们佛法都不可以执著,你执著佛法还是错误。佛法要不要?要。不但佛法要,世间法我们也要;要没有关系,执著不得,分别不得。只要你离分别、执著,世出世间法你就受用自在,你就得大自在。这正是《华严》上给我们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本来是没有障碍的,障碍都是出在妄想、分别、执著。你妄想、分别、执著不断,理事有障碍,事事有障碍,只要你把这个东西舍弃之后,事事就没有障碍。我们在大经里面看到如来得大自在,唐译的《华严经》形容他「师子频申」;晋译的《华严经》里面「师子奋迅」,都是比喻大自在的意思。由此可知,我们如果不能恢复自己的智慧德能,这个愿是空愿,不能兑现,你没有能力帮助别人。 要怎样恢复自己的能力?佛教给我们断烦恼。所以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的头绪太多了,说不尽,佛经里面讲「八万尘劳烦恼」。八万不是随便说的,真有,你们查查《佛学辞典》,查查《教乘法数》,八万四千烦恼真的它一条条给你列出来,真有那么多。而四弘誓愿愿文里面跟我们讲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比八万四千还多,不只八万四千。怎么个断法?如果你要是一桩一桩断,那就太麻烦了,那是很笨的修学方法。在中国古代的祖师大德教我们,实际上都是佛在经中所说的,修行要从根本修,断烦恼要从根本断。这就像砍树一样,你不想要这棵树,把这棵树去掉,你怎么砍树?先去摘叶子,一片一片叶子摘下来,然后再削枝,你说你有多麻烦。聪明人从树根挖下来,马上就拿走了,哪有那么麻烦事情。烦恼虽然多,它有根,根是什么?就是刚才讲的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根。你要不知道妄想、分别、执著到底是什么东西?佛很具体的告诉我们,贪、瞋、痴、慢,我们就恍然大悟了。「身见」,头一个是身见,把这个身体看作我,执著身体就是我,这是烦恼的根本。从这个错误的认知,产生出我贪、我瞋、我痴、我慢,麻烦来了,都是一个「我」字。这个「我」是从执著里面生的;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跟你讲真话。佛说这些,那有没有我们这个身体在?有。佛讲的「无我相,无人相」,那个相是你分别、执著的相,是无那个相,不是没有这个身相;这个身相在,每一个身相都在此地。「无我相」是没有分别、执著的我相;没有分别、执著的人相;没有分别、执著的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我们今天讲时间跟空间的观念。寿者是指时间,时空是抽象观念,换句话还是从分别、执著里头产生的,不是真的。佛教给我们离相,是离妄想、分别、执著的相,不是我们事实这个相,你要搞就搞错了。这个相是怎么回事情?在相宗里面讲,阿赖耶的相分;如果从性宗里面讲,唯心所现,这是唯心所现的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就是说的这个。这是诸法实相,这个相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事的是什么?碍事的是你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相,那个相碍事。这个道理就很深很深,要细说得相当长的时间,好在《华严》后面还都会说到,而且说得很多。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断烦恼一定从根本上断,这我们常讲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实真相;放下,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更具体的说,放下贪瞋痴慢,放下是非人我,我们过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高度智慧的生活。所以你一定要先断烦恼,你不断烦恼没有能力学佛法。 所以烦恼断尽之后,这第三愿叫「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学法门就很简单、很容易。为什么?智慧开了,烦恼断了之后智慧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一接触就通达。诸位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修学的状况,你看多么殊胜,不但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西方世界六尘都说法。诸位听了半年的《华严》,六尘说法的意思应该能懂得一点。六尘真说法不是假的,树木花草、一切万法没有一样不说法。又何况每个人都有能力,每一天亲近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去供佛,你是修福;供佛当然听佛说法,闻法是修慧,西方极乐世界是福慧双修最好的一个处所,最好的道场。所以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到那边去,十方一切诸佛劝勉我们到极乐世界去,道理就在此地。为什么不到别的世界去,一定要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修学环境最佳之处。如果论其余的,有些世界比极乐世界还要殊胜,极乐世界不能跟它比的。但是论到教学、学习,所有一切诸佛刹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我们要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才明了诸佛菩萨劝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真正的意思。这个时候修学就快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智慧,跟如来果地上智慧无二无别。所以末后说「佛道无上誓愿成」,那是结果。四弘这四条在此地略说。法藏菩萨如何将四弘誓愿落实?如何将四弘誓愿修到圆满?那就是四十八愿。我们学这部经要在这个地方著眼,这个地方一点都不可以马虎的。 此地的经文只有一句「殊胜行愿」,行跟愿一定要合起来,有愿有行。愿在前头引导你,以行去践愿,实践你的愿望,你的愿望才能达到,才能够圆满。希望同修们要细细的去思惟,细心去体会。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应该怎样用心?应该怎样修行?一定要发愿,要能舍己为人。法藏能满愿,就是循著这个原则去做的。法藏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建立这个道场,不是自己享福,提供给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只要喜欢这个地方,都欢迎你来修学,这个福报大家享,他自己没享。我们今天学佛,修学净土,这多么殊胜,修学净土就是学阿弥陀佛。我们像不像阿弥陀佛?每一天至少要问几次,我像不像阿弥陀佛?不像阿弥陀佛不行,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一定要像阿弥陀佛。怎么个像法?我以前说过多少遍,要把这部经字字句句都做到,你就像阿弥陀佛。这部经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真信,要能够理解,要依教奉行。不是念阿弥陀佛的愿,是依照阿弥陀佛那个愿,我们要发愿,发跟他同样的愿,修跟他同样的行,这才像阿弥陀佛。有个两、三分相像,你就决定往生;你能够修个八、九分的相像,上上品往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努力的。 下面这一句味道也很足,「及念慧力」。实在讲,这一句是讲我们行门的根本,五根、五力。此地讲念慧力是讲的五力,根有了力。五根只讲到念、慧,其余三个省略掉;「信、进、念、定、慧」,它把「信、进、定」三个字省略掉,意思是圆满的,绝不是漏掉的。因为这个经文它四个字一句,这是文字之美,意思很圆满,文字上有省略,我们要知道。但是你想到五根、五力,你就必须要知道「三十七道品」,前面还有「四念处」。念处我们有没有?念处是智慧,也是我们讲的看破。四念处是教给我们四种正确的观念。我们今天修行,同修们常讲功夫不得力,你的根基没有扎稳,你功夫当然不得力。不得力是什么?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佛教给我们从哪里学起?从四念处学起。 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这是初步入门。就是让我们对这个身见虽然不能断掉,这个执著要减轻,那就有进步了;从观身不净这个方法减轻我执。身虽然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少不了它,佛家常讲「借假修真」,我们要借这个假身修真性,没有这个假东西还不行。所以它有用,你尽量去用它,不碍事,不能执著它。这是我过去讲经常讲的,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万物,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使用权有用,所有权就是执著,不必要我所有,我有得用就好了。这个讲堂,我们在此地讲经,我们坐在这里,我们有使用权,所有权是居士林的,不是我们的。对这个身体也是一样,不要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不要过分的去爱护它,过分的去照顾它,错了。我要利用它、要使用它,我绝不执著它,然后舍身受身你就自在了。所以佛教给我们的法子好,教你常常观察「观身不净」,这不是个干净的东西,不是一个好东西,你那么珍惜它,那么爱护它干什么?错了。 第二教我们「观受是苦」,受是什么?享受。在新加坡人都有福,这是福地,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人在受苦受难,这个地方人衣食丰足。你仔细想想,你天天享受的,你是乐还是苦?不错,很快乐,你不知道真苦。为什么?因为你三餐饭吃得很饱,饭菜都吃得很可口,很乐;一天不叫你吃饭,饿得苦,苦就来了。由此可知,三餐饭是药,是救苦的,你少一顿就苦了,少两顿更苦了,你才知道你的享受是苦。你为什么没有感觉到苦?是因为到时候你就吃药,把那个苦伏下去,你就没有感觉到苦了。一次药吃迟了时候,苦就现前,你还不觉悟!世间的享受只有苦没有乐,所以跟你讲,苦是真的,乐是假的。怎么说?乐会变成苦,乐就是假的;苦不会变成乐,所以苦是真的。以吃饭来说,你吃一碗很快乐,吃到好吃的,吃二碗也很快乐,连著叫你吃十碗、二十碗你就苦了,乐不就马上就变成苦了。肚子饿很苦,饿一天苦,饿两天更苦,饿上十天、二十天,只有一直苦下去,绝对不会说饿到一个时候会乐了,没这个事情。乐是假的,苦是真的,你自己要好好的去想,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心是什么?念头,念头七上八下。所以世间人往来,你明白觉悟了,虚情假意,哪有真的?给你说真心,怎么对你好,怎么爱你,过两天就变了,心里马上就变掉了。所以你要明了,听佛的话觉悟了,他说好,笑一笑,假的,不是真的;他说不好,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反覆无常,这都是讲的事实真相,这是凡夫。诸佛菩萨他们的心是真常,叫「常住真心」,那是永远不会变的;凡夫迷惑颠倒,哪里会不变?千变万化。自己对自己都做不了主,对别人哪有保障?怎么可靠?第四佛教给我们「观法无我」,我是什么?主宰。《华严经》上讲过八种我,在此地就不要再罗嗦了,这里面八种最主要的意思就是主宰。一切万物都做不了主,都是在变化的;人、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一切万法没有自体,一切万法都不能常住,这就叫无我。佛是教给我们这四种基本的观念,你要能常常对於人生宇宙常作如是观,你就开智慧了;这我们讲是你看破了。 看破之后就能放下,放下是什么?「四正勤」,「四如意足」。足是什么?满足,知足常乐。佛给我们示现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生活所需三衣一钵,养这个身体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知足。四如意足四条合起来讲,就是知足常乐。这当中有「四正勤」,四正勤是教给我们,这一生当中处世待人的态度、处世待人的原则。「正」是正确,「勤」是勤奋,四种正当,应当勤奋去做的,一个是断恶,一个是修善。佛教给我们,已经造的恶要赶快断,没有造的恶决定不要去造,这两条是断恶;已经在修的善,这个善要增长,还没有学的善要赶紧发心,这两条是修善;所以四正勤合起来讲是断恶修善。我们今天得人身,在这个人间过这几十年,几十年的日子应该怎么过法?佛指点我们的原则,「断恶修善」。而世尊也示现这个榜样给我们看,我们在佛陀传记里面看到,《大藏经》里面有《释迦方志》,有《释迦谱》,古人写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最古老的传记。他一生示现给我们看,确确实实前面这十二条他做到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他真做到了。我们要想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想功夫得力,你也要把这三科十二句做到,你修行有根、有基础了,你的功夫才会得力。从这个基础上提升才是五根、五力,五根、五力是建在这个基础上的。 我们在《阿弥陀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学人;也就是说,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还修什么?经上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前面四条没有说,前面四条不用了,他都有了,基础都有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根、力、菩提分、八正道还要继续再修。「三十七道品」,天台智者大师讲得好,一般人都把它看成这是小乘教义,这个看法是错误的,三十七道品是通大、小乘,这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要修,共同科目,我们要认识清楚。智者大师把「三十七品」以藏、通、别、圆四教的方式来讲解,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才看出「三十七品」是佛家的圆满法轮,包括一切法在其中,它是佛法的总纲领。 现在我们回到经文里面讲,「念慧力」就是五力。五力第一个是「信」,先有根,而后这个根才产生力量。我们要问,我们的信有没有根?今天听到念佛好,明天再听到一个人参禅好,你的心就动摇了,后天又听到一个人念咒好,又想去念咒去了。你的信没有根,像浮萍一样在水上漂,随波逐流,没根,这个信怎么行?这样的信心一事无成。他为什么信没有根?前面三科的基础没有做好,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个基础没有打好,信没根。如果前面这十二句你都做到,你的信就有根,为什么?认识清楚。一切法事理因果都能明了,知道断恶修善,知道知足常乐,你的心是定的,所以你的信才有根,根在增长。怎么增长?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读诵大乘。每天研究讨论,理愈研愈明白,於是你的信就有力量,决定不会动摇。 从信你才会肯精进,这个「进」是精进,特别注意「精」字,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这叫精进;不能学太多,不能学太杂。四弘誓愿里头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那怎么叫我们学一门?这个一门跟那个无量是一个意思,一点都没有矛盾。怎么说?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一经通一切经就通了。一切经不是无量法门吗?你一个法门通了,所有一切法门都通了,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经怎样才叫学通?是不是这个经都会背了叫通了?不是的。是不是这个经的道理都懂了才叫通了?也不是的。怎么叫通?每一部经都有教、理、行、果,佛家里面讲四经。文字是教;文字里面含的道理那是理,理是真理、是真如自性;这里头又有修行的方法,那是行经;教、理、行融合成一就叫证,这样你才算是通了。别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一切经是从一个理里面说出来的,通常讲教理。 我过去跟李老师学教的时候,老师在上第一堂课就教我,你要学教理,那个时候我还不十分懂得。他跟我讲,如果你从教理上下手,将来一切经都贯通了,省事。如其不能,你要是没有这个能力,就退而求其次,你著重教义;义也是理,但是义理范围小,通一宗的,不能通全部,能通一宗,这是属於义理,这他老人家当初教给我的方法。你能从这上著眼,学东西快。不是说学一部经就会讲一部经,照老师那个方法去描,那个不行!怎么描也描不过录音机。录音机一个字都不漏,我们怎么描也描不过它;怎么跟老师学也学不像录相带,这里头有方法。但是无论是从教理或者从义理,也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心要细,心要专,心要清净,还要热爱佛法,你要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行;这几个条件不具足,不行,义理也办不到。换句话说,还是要前面念处、正勤、四如意足,还是要有这个基础,没这个基础,难!所以我讲「三十七道品」前面这三科,我跟古人讲法不一样。古人讲的不好懂,我把「四念处」讲作看破,大家好懂;我将「四如意足」讲作放下,大家也好懂,这样子你才真正能得受用。我自己学佛,实在讲得力於章嘉大师,那是刚刚开始学佛,他老人家教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所以以后我到李老师那个地方去学教,比较上得力。是因为前面第一个老师,给我奠的基础正确,所以懂得精进、一门深入。 世尊所说的一切经,在理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部经,你全心全力在这上用功,你要懂得无论哪一部经展开,都有「教理行果」四分。我们怎样学习?「信解行证」。信教、解理、修行、证果,你这一部经通了。这一部经通了,就一切经通了,一切经只要一接触、一看、一听就懂了,所以很容易。如果诸位怀疑,说这可能吗?许多同修们都看过《坛经》,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所以不是他写的,是他讲的,他的学生给他记录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他学教的时间很短,一生当中学教,大概在我们想像当中,顶多两、三个小时不得了!他一生当中学教,顶多两、三个小时。半夜五祖忍和尚把他叫到房间,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后头就不要讲了。诸位要晓得,他那两个小时是真了不起,五祖跟他讲的是《金刚经》的教理行果,惠能在听讲的时候,两、三个小时就信解行证;两个人都了不得,一个会说,一个会听,哪里像我们这里,讲这么多年还不能证果。能大师一证之后他什么都通了,他在逃难的时候,第一个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盘经》;《大涅盘经》的分量相当多,有二种译本,一个译本是三十六卷,一个是四十卷,分量都相当多。虽然读诵,天天读,不解其义。能大师逃难碰到了,这个比丘尼把《大涅盘经》念给惠能听,惠能大师听了之后,就给她讲解这里头的意思,无尽藏比丘尼也开悟了。这个经他没学过,他一听就懂,这就是说明一经通一切经通是事实。 所以这个通,是从这一部经里头明心见性,见性才叫通,不见性不叫通。见性之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了。为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见性就是见到心性,见到识性,所以世出世间法一接触就全通了。法达禅师到曹溪去见六祖,向他老人家请教,见面当然是礼拜了。六祖看出来了,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著地,六祖就问他,「你一定有一点本事,值得骄傲」,头不著地是骄傲,值得骄傲。就问他有什么本事?他说他念了三千遍《法华经》;不错,是有点本事。《法华经》的分量很大,大概一天念一遍,三千多遍是十年,这知道他念《法华经》念了十年,值得骄傲。六祖就问他《法华经》什么意思?说不出来了。法达倒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法华经》我没听过,你念给我听。他从头念起,念到「方便品」,《法华经》二十八品,「方便品」是第二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不必念了,我全明白了;就跟他讲,讲了之后他也开悟了。这就说明一经通一切经通。所以佛教育跟世间教育不一样,我们今天用世间教育这个框架来学佛教育那就糟了,把佛的经典当作世间教科书来看就完了。佛法教学的目的在哪里?「明心见性」,教你开悟;不是教你这个经这一句怎么讲,这一段怎么讲,不是的。你悟了之后,经是活的,你怎么讲都行,长说、短说、深说、浅说,无不自在,不悟怎么行? 所以「进」,一定要精进,这两个字我们一定要认清楚。从精进有根产生到精进力量,然后才到念。第三个阶段是「念」,念是什么?心里头真有了,这是念。佛家常讲的「总持法门」,念就是总持法门,心里面有原则、有纲领,掌握住原则纲领。我们念佛也不例外,也是这个道理。「阿弥陀佛」这一句经文,这一句确实是经文,这一句也是咒语,大总持法门。这一句里头无量义,总括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这是念的意思。掌握总纲领之后,你的心才得定,心坚定了,换句话说,清净心、平等心现前了。妄念没有了,分别没有了,执著也没有了,正是《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入这个境界,这是定的境界。「无一物」是一个妄念都不起来了。定能生慧,慧起来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通达明了。这一句,前面一句是讲法藏菩萨的弘愿;这一句是讲法藏菩萨的功夫。人家修持的功夫,信、进、念、定、慧这五种产生了大力量,下面讲「增上其心」。所以这个地方讲五力,跟普通一般讲五力意思又不相同,它是殊胜的五力。我们可以把前面殊胜一下贯下来看,殊胜行、殊胜愿、殊胜的念慧力,这样赞叹才显示出他「高才勇哲,信解明记,悉皆第一」,才能显示得出来。 『坚固不动』,「坚固」就是讲他的行跟愿坚定,决定不动摇,所以他才有不可思议的成就,我们要学就要在这些地方学。坚固就是不退,祖师大德常常给我们讲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这里头特别注重「圆」。如果单单讲「证三不退」,初住菩萨就证三不退;可是要讲到「圆证」,那就不是初住菩萨了,初地还不行。说到圆证至少也是八地,这是方便说;克实而论,圆证是法云地的菩萨、等觉菩萨,才可以称得上圆证三不退。所以这个经上一再跟我们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就是圆证三不退;古德给我们注解,七地以上这才是阿惟越致。所以这个经典、法门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今天怎样做到我们的愿行也能够坚固不动,决定不动摇?一心一意,放下万缘,老实念佛,这是你坚固不动了。除了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之外,别无二念,你才能做到坚固不动。 生在这个世间,依照佛教的原则断恶修善,给世间人做个好样子,无论他学不学佛,断恶修善决定是一个好榜样。而善恶的标准必须要清楚,凡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的这是善;不利於社会、不利於大众,利益自己的、利益自己小团体的都是恶,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善恶的标准。我们明了这个标准,记住这个标准,依照这个标准来修学。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多元文化,随其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乃至於生活方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这是决定行得通的。决定不为自己,念念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 『修行精进』,「行」,的指过去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过去我们没有接触佛法,没有人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的想法错了,看法错了,我们说法、作法都错了,这是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招来六道三途的果报,错误行为变现这个境界;现在我们明白觉悟了,把这些错误行为修正过来。正确、错误的标准,我们不能不依靠佛法,所以对佛法要建立坚定的信心。佛是过来人,我们不相信过来人的话,相信谁的话?所以佛说的一切经,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与经典所说的相应,这是好的,是正确的;如果与经典讲的不相应,我们自己一定要觉悟,我们错了。错了要赶快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诸位同修要记住,不是每一天念多少部经,念多少声佛号,磕多少大头,不是的,那不是修行。那个作法可以说的什么?信教。佛有四种经,「教理行果」,你只有一个;你自己修行的方法,「信解行证」,你也只有一个。我信教,理不懂,行没修,虽然天天念经、念佛,还是胡思乱想,还是干一些损人利己,干这些事情。不但佛经里面讲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你还在造罪业。所以信教不行,要解理;理解了还不行,要修行;修行才管用。修行纵然没有证果,你决定不堕恶道。你是真修,修的功夫没到家,到家就证果了;功夫没到家,虽不证果也必得人天福报,这是决定靠得住的。所以修行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是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教,相信老师的教诲;第二个阶段是明理;第三个阶段是修行;第四个阶段是证果。佛说的教理行果,我们自己的功夫是信解行证,这是精进。这个精进跟前面五力的精进不一样,那是讲的通途法门,这是讲的专门。你选择一个法门,你选择一部经典,一门深入,这个精进是讲这个意思。我们在一生当中修学能不能有成就,这四个字是关键,「修行精进」四个是关键。 诸位一定要明了,佛家常讲开悟,常讲觉悟,什么叫开悟?什么叫觉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叫觉悟,就叫做开悟;把自己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就叫功夫。这些名词术语不能解错了,不能够解偏差了,我们发现有不少人说到修行,以为修行就是吃素,吃斋念佛那叫修行,这是很大的误会。吃斋念佛是修行的样子,他是不是在修还不知道。真正修行,真正有功夫,不一定吃斋念佛。佛家的法门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念佛只是其一,不用这个方法用别的方法也是在修行。所以一定要正确的理解,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一门深入,这才叫真精进。 末后,『无能逾者』。实在讲「修行精进,无能逾者」,这两句是总赞,赞叹法藏菩萨。「无能逾者」,同学当中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禀赋好,中国人常讲他天分好;在佛法里面说,他的善根福德深厚,缘也殊胜,遇到的好老师,善根、福德、因缘三个都殊胜。「善根」简单的说,於如来所说的大法能信能解,这是属於善根。「福德」是能行能证,这是福德。所以诸位就明了,世出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一个真修行人,诸佛护念。诸佛如来五眼圆明,前面跟诸位讲了,尽虚空、遍法界没有看不到的,没有听不到的。真正发心修行,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连那些妖魔鬼怪都佩服你,都尊敬你,你了不起,他不敢惹你。真正修行人还有妖魔鬼怪来扰乱,你就可想而知,你是什么功夫?连妖魔鬼怪都瞧不起你,你的功夫就可想而知。真有功夫的人,妖魔鬼怪尊敬你,即使冤家债主也不敢惹你,这些事理我们都不难懂。所以在同学当中没有人能够超过他。法藏比丘的愿行,我们应当学习,才真正是弥陀弟子。 这个道场希有难逢,解行相应,希望诸位同修要知道珍惜。一生当中遇到不是偶然的,就像开经偈里面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所以我们遇到了要珍惜。纵然有一点点小障碍也要克服,不要在意,不要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把胜缘殊胜的缘障碍了,那太可惜了,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今天时间到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四集) 1998/1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4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经文第五行。这一段是「赞佛发愿」。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向下有十首偈颂。偈颂每一句是七个字,跟中国诗歌的体裁非常接近。佛经里面体裁大约有十二种,佛家称之为「十二分教」。从形式上来看,也不外乎三种:一个是长行文,我们现在称它为散文的体裁,经典里面多半是用这种方式;第二种是偈颂;第三种是密咒。往往这一部经上这三种体裁都有,佛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说法,我们应当要晓得。长行文便於发挥,无论说理、说事,可以说是淋漓痛快。偶尔穿杂一些诗歌的体裁,它别有用意:第一个意思,佛在前面讲得很多,如果佛讲的这些教诲,我们不能把它记住,诸位想想,那怎么能奉行?佛的教诲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记不住你就决定做不到。除非少数人记忆力很好的,能把佛所讲的这些道理、方法能记得住,大多数人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能力这里面也有一些聪明人,抓住紧要的几句话。譬如我们在此地讲经,这两个小时你能够听懂两、三句话,你觉得这几句话对自己很有受用,好好的把它记住,就能得利益,就能得好处。甚至於每一堂课,你能够记一句、两句,你每天来听经,每天记一、两句,一年你就写一本书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在台湾的南部凤山莲社,那个时候煮云法师请我去讲经,是个长期性的。我台北也有一个道场,当然不能够放弃台北道场,所以每一个月就到凤山去讲五天,每一个月去讲五天。那个时候有一个陈黄绮华老居士,这个人很有心,她有六十多岁了,每一次都来听我讲经,听了之后都会写个两、三句,不多。最少她会写一句,最多她没有超过五句的。我讲完之后,她拿来给我看,要我给她改一改,很简单只有几句。这样累积三年,她出了一本书,而且这本书销路非常好,听说印了几十万册,连中国大陆都流通,相当不容易。她说她一生最有意义的,就做了这么一桩事情。所以你们都可以这么作法,每一次听经带个小笔记本,记个一、两句。当然我也不希望你给我看,这么多人给我看,我也吃不消。可是对自己非常有受用、有好处,这是一个办法。 世尊对我们非常了解,知道我们的根性不利,所以他讲完之后,用偈颂重新再讲一遍,这个颂叫「重颂」,经典里面最多的,大多数都是重颂。重颂就是将前面所讲的用偈颂再说一遍,偈颂文字少而且押韵,容易背诵。诸位将来在《华严经》上特别看到,《华严经》偈颂多,偈颂就是要你记住的。长行文不能够背诵,你就读偈颂。能够记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够奉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立刻会想到,我们的心行跟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很好,自己勉励自己应该更努力、更精进;如果不相应,立刻就要知道这是自己的过失、自己错了,依照佛的教诲来改过来,所以这是偈颂,重颂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佛讲经跟学校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到时候一定要来,所以课程他都能接得上。佛讲经法会跟现在是一样,没有约束,对听众没有约束,因此有先来的、有后到的,甚至於我们在这里讲经讲这么多年了,还有几位同修今天才到的,第一次来听的。世尊当年讲经说法这种情形很多,所以他老人家很慈悲,新来的人前面没有听到,那怎么办?所以佛用偈颂体裁再说一遍,等於说把前面所说重要的地方,提纲挈领简单说一遍。对於前面来听的,他不会感觉到厌烦,后来的人也能够补足他没有听到的这些教诲,所以偈颂在这里头就很有必要了,这是世尊说法善巧方便。 另外一种特殊的体裁就是密咒。密咒不是印度梵语,不是的,印度人也听不懂,不是他们言语。古德告诉我们,咒语是六道鬼神的言语,所以不是人间的言语。佛讲经,甚至於法师讲经,都有鬼神在道场来听经,我们肉眼看不见,佛菩萨他们看得很清楚。当然这些鬼神也都有神通,佛讲经他能听得懂,经上常讲「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哪有听不懂的道理?佛讲完之后,用他们的言语,把所讲重要的意义提示几句,这是人之常情,特别亲切,用鬼神的言语跟鬼神讲,密咒是这个意思。所以听众很复杂,数量也很多,世尊任何一个法会都是这种情形,并不一定是大经才有这个情形,佛讲小部经,天龙鬼神来听的也都很多,所以经中往往有这三种体裁。 在此地这一段是偈颂,这个偈颂叫「孤起颂」。孤起,前面长行并没有说过,这是法藏菩萨说的,是对他的老师提出他自己的心得报告,他这个报告是用赞颂的体裁。经文一开端『往诣佛所』,这是法藏到老师讲经说法的处所。这个「佛」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是法藏的老师。见到老师,『顶礼长跪,向佛合掌』,这是礼节。儒家常讲「人无礼则不立」,所以礼非常重要。人不懂礼,在古时候的社会没有立足之地;也就是说,你在社会上人家不重视你,你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儒家的教学,礼就是儒行;在佛家就是律仪,戒律仪规。佛弟子如果舍弃律仪,你就舍弃了佛行。我们今天学佛学什么?学佛之所行;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生活,学佛的行为。佛的生活行为记录下来就叫做律仪,戒律仪规,非常非常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现在这个社会虽然大家不讲礼了,可是你以礼待人,别人都欢喜,没有人讨厌的。反而如果你不懂礼貌,在我们这个场合,大家看到都很不习惯,好像看不顺眼;换句话说,对你逐渐会疏远了。可见得礼非常重要。礼的精神是表达自己的诚敬,这一点很要紧。内心要没有诚敬,外面那个仪式那是虚伪的,谄媚巴结也很容易被人看见,所以我们对人有礼貌致敬,一定从内心真诚处生起。 可是在形式上古今不相同,像在古时候帝王的时代,百姓见到帝王行最敬礼。最敬礼从前是三跪九叩首,这是古礼;而我们在佛门里面,这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但是到中国来之后,右绕三匝就免了,就省略掉了,只是顶礼三拜,这是我们佛家的最敬礼。实在讲,顶礼三拜比见帝王三跪九叩首简单很多。古时候晚辈见长辈,在年节大日子的时候,过年拜年的时候,三跪九叩首;长辈过生日你去祝寿,也是三跪九叩首,这是古礼。现在仪规已经不作兴跪拜,国家的元首,国家的领导人,这是我们最尊敬的,我们见他,现在的礼节行三鞠躬礼,这三鞠躬就是最敬礼。所以在仪式上虽然古今不相同,诚敬这个心没有两样,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要想把佛法推广到全世界,我们的仪规要现代化。所以有许许多多年轻人不敢来学佛,你问他为什么?学佛要磕头,这个我做不到。就为这么一点点仪规,障碍了许许多多人不敢入佛门。诸位要晓得,这绝不是佛的意思,佛是一个很开明的人,佛一点都不固执,佛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怎么会固执?所以我们明白这个意思,佛法一定要走向现代化,要走向本土化,才会被现代人、当地人热爱欢迎。 我们今天提倡在道场里面,见佛菩萨形像行三问讯礼就好,实在是好,合掌恭恭敬敬的,三问讯就跟三鞠躬一样。在举行法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对佛顶礼三拜,因为这是特殊隆重的一个典礼,平常在道场见到,三问讯就很好,就可以了,这样提倡,许许多多年轻人都很乐意接受。佛接引大众,诸位都晓得有「四摄法」,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看佛多开明,佛从来不勉强人,从来不给人添一点麻烦,总是让人欢欢喜喜,我们要明了这个原则。所以一定要提倡这个新的仪规,才能将佛法普及到这个世界。 「顶礼长跪」,诸位都知道,意思都晓得。「向佛合掌」,合掌是表一心,所以这掌心要合拢。这表什么?平常我们十个手指代表散乱,散乱是不恭敬;今天听佛说法,向佛请教,专心一致,把散乱的心收回来,合掌表一心,表这个意思。所以掌要合拢表一心,它是表法的。下面『即以伽他赞佛』,「伽他」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孤起颂;就是下面这个赞颂不是前面所说的,前面并没有说,它是独立的。孤起颂在佛经里面也常见,但是没有重颂那么普遍。孤起颂有些时候它的作用,补充前面所说之不足。前面所说的意思还有,还没说尽,用孤起颂来做补充;或者前面讲的有遗漏的,而且非常重要,用这个来做补充。但是单独赞叹佛菩萨,孤起颂就用得最普遍了,这是用来赞叹的。 『发广大愿』,这一句是讲他赞颂的内容,这个很殊胜。这是法藏在老师面前发愿,也就是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愿望。自己所立下的愿望,我们中国人讲立志,这一点对於我们自己一生有没有成就,也是关键的所在。志向就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他的愿望,在这一生当中他要实现他的愿望,所以他的生活,他的努力,他的奋斗,他有方向、有目标,他就能达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向,你问他将来做什么?不知道。诸位想想,他会有什么成就?不可能有成就。可见得志向对於一个人成功失败,它是枢纽、是关键。在佛法里面叫发愿,跟儒家讲立志没有两样,意思完全相同。我们学佛,我们的愿望是什么?最殊胜的愿望是学作佛,这是最殊胜、最难得的。我们想想自己走进这个佛堂,是不是发愿要来作佛的?诸位同修到这个地方来听经,你为什么要来听经?今天晚上无聊没事情干,到这儿来消遣消遣,确实有这种心态的人。这个消遣,当然在现在文明社会里是最高尚的消遣,比到一般场合消遣,那实在是高明太多了,可是这个不能成就。 我们读《六祖坛经》,我们应当要向惠能大师学习。惠能大师到黄梅去参五祖,也就是拜忍和尚的时候,他跟忍和尚说得很明白,「我到这里来是想作佛的」,你看看他口气多大,他是要来作佛的,我们很少听见过有这种口气的。他立志想作佛,他真的就做到了,真的就成功了,宗门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真的作佛了。我们想想,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这几十年之间,我们是来干什么的?是来做什么的?这一生当中究竟能成就什么?很要紧!你连这个愿都没有,你这一生还会有什么成就。实在讲,也是怕诸位同修把这桩事情疏忽掉了。这个道场得诸佛菩萨的感应,诸佛菩萨护念,李木源居士在这里领导,建讲堂,建念佛堂,只要诸位发愿作佛,这个场所就是你的增上缘,帮助你在一生当中决定作佛,有愿必成。古人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今天不求别的只求作佛,大家一定要发这个愿。 净宗法门,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学习的三个条件,称为三资粮,这三个基本的条件,「信、愿、行」。当然你第一个要相信,你不相信,你怎么会发愿?信摆在第一。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信」这个字他讲了六条,第一条:相信自己。人要没有自信心,佛菩萨虽然慈悲也帮不上忙。你自己能有自信,别人会帮助你。信什么?信自己这一生决定可以作佛,这是蕅益大师给我们讲信这个字,第一条相信自己。第二条:相信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如来可以帮助我们;信佛是摆在第二位,第一要信自己。这是跟其他宗教里面讲信不一样的地方,一般宗教讲信,第一个是信他;我们佛法讲信,第一个是信自己。我有佛性,我能作佛,然后再相信诸佛菩萨决定帮助我,决定成就我,这个要紧。所以有信再发愿,愿是我们这一生奋斗努力的目标,在佛法里面讲「精进」,精进的目标、精进的方向。古德常给我们讲「愿以导行」,愿引导你修行;「行以践愿」,我们的行实现我们的愿望;「愿行相资」,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愿帮助行,行帮助愿,这才能成就。 净宗的行,正行是执持名号,在无量行门里面古大德都赞叹,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而且最有效果。这么好的一个法门,可惜许多人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许多人不相信,我们不足以为怪,为什么?诸佛如来都讲「难信之法」。如果这个法门一说大家都相信了,那怎么能叫难信?说了大家都不相信这才难信。你能够相信不容易!现在这个世间学佛的人有多少?大家都学佛了,学佛人当中念佛的人有几个?不成比例。其他地方我们姑且不论,就以新加坡来说,新加坡的佛教徒有多少?绝不只在座的这些人,哪一次什么大法会,我都看到有几万人。当然参与法会的,并不是所有新加坡的佛教徒都参加了,决定不会。这就晓得新加坡佛教徒之多,可是念佛的人就不多了。天天来听经,天天到念佛堂来念佛,我们念佛堂现在星期六、星期天大概有七、八百人。七、八百人跟整个地区佛教徒来做个比例,少数,很少很少,这岂不叫难信之法吗?佛要怎么念法?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过去曾经有人问我:法师,这两句话怎么讲?什么叫都摄六根?六根怎么个摄法?他来问我,我告诉他:净念相继。他又问我: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是「都摄六根」。这两句话相辅相成。你要不懂得怎样都摄六根,你在念佛堂老实念,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其他的念头都没有就都摄六根了。 我们念佛堂大概跟别的地方念佛堂不一样,我们念佛堂全是阿弥陀佛的佛像,无论你从哪边看,都是看到这尊佛像,你不会有分别,不会有执著,自自然然就做到都摄六根。如果阿弥陀佛的佛像有很多造型,我们看了不晓得哪一尊好,将来往生到底哪一尊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我们念佛堂佛像很多,但是一个造型,绝对是一个造型,帮助你都摄六根,帮助你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就是常说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念佛堂虽然念佛,听经还是很重要,怕的是念佛念了几天不听经,他又胡思乱想。在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念佛又意见很多,这就麻烦了。所以从前进念佛堂,「解而后行」,这是正确的。你都搞明白、搞清楚了,心是定的,不会再有意见了,那个念佛堂能收效果。现在我们解不足,唯一补救的办法就是解行相应,有解有行,对大家才会有多一点的帮助。每天跟著我听经的人,不去念佛也不行,心是浮躁的,纵然能听经,不能深入,经上讲「深解义趣」他做不到。可见得解与行,古人讲譬如鸟的两个翅膀,车的两个轮,少一个都不行。 过去印光大师的道场虽然不讲经,但是在念佛堂每一支香止静的时候都讲开示,用讲开示的方法来弥补讲经。这些方法要用现在话来说,他的目的无非是建立共识而已;用佛法的术语来讲,是建立「见和同解」,目的在此地。我们只要有共识,有一致的见解,六和敬就做到了。六和敬的僧团,我们在传授三皈里面讲,「皈依僧,众中尊」。「众中尊」怎么讲?众就是团体,我们现在讲的社团,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社团里面,这个社团是最值得人尊敬的,这叫众中尊。为什么值得人尊敬、值得其他团体尊敬、值得其他团体效法?因为你是和合僧团,道理在此地。和合的基础是建立在天天闻法,读经闻法上建立的。离开读经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见,无始劫以来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在一块相处哪有没有意见的?这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从前中国这些古道场天天讲经,如果依照佛经上讲的,那就相当严格了。佛在经上要求我们的,每一天二时讲经,二时修行,这是佛说的标准。二时是古印度的二时,印度把一昼夜分做六时,你想二时是多长的时间?我们中国人现在讲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什么称小时?有小当然就有大,没错。中国古时候用的时间单位,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时,中国的时辰用的十二时。现在我们采取西方的,全世界都通用的,我们也采取,称它作小时。它的一时是我们古时候的半时,两小时才是中国的一个时辰。印度的时比我们又大一倍,所以古印度的一时是现在四小时。佛给我们讲的二时听经,就是一天听八个钟点,这样听经你才会开悟,不让你有妄想,不让你有杂念,让你天天来听经。可是听经也难,到哪里去找法师来给你讲经?古时候我们在古书里面记载看到的,清凉大师当年在世讲《华严经》,他老人家将这一部大经讲了五十遍。我们仔细观察,《华严》讲一遍至少要一年,一天讲多少时候?八小时。一天讲八小时,一年一部圆满,他讲五十遍就五十年。他老人家长寿,他活了一百多岁。真的是八小时讲经,还要八小时修行。修行的方式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换句话说,每一天八小时听经,八小时念佛,或者是八小时参禅,你就没有妄想了,没有杂念了。所以那一种的道场,就像炼钢的炉子一样,冶炉一样,破铜烂铁放进去也变成金刚。这样道场在近两、三百年来,我们没有看到,没有了,都没听说过了。 今天我们在此地,遇到这些菩萨们发心,诸位因缘成熟了,得佛力加持,龙天拥护,希望这样的道场能在新加坡又出现了,这个因缘太希有了。我们听到无量的欢喜,我们想像当中诸佛欢喜,龙天鬼神没有不欢喜的,所以这是希有的因缘。将来弥陀村建好了,有个圆形的、大的念佛堂,圆形就像炼钢的炉子一样,诸位进去炼、进去锻炼。我们希望将来念佛二十四小时不中断,这样的道场决定有护法神照顾,你要想偷懒护法神会惩罚你,就像我们悟善师被护法神惩罚过一次。所以人虽然是多,我相信管理一点都不麻烦,为什么?有护法神管理。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护佑,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当然常年下来我们哪有这样的精神?我们遵守谛闲老和尚的教诲,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马上回到念佛堂去念佛。我们讲经的时候,诸位在念佛堂止静,坐下来听经。我们用电视、用网路传过去,在念佛堂把银幕放下来,大家坐下来听经。听完之后,这个银幕卷起来再起来绕佛,你说多好,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 今天早晨我们做了一个试验,前天加州美国净宗学会杨会长打个电话给我,他说他们晚上有个聚会,同修们很多,要我跟大家讲一点开示。怎么讲法?他们晚上正好是我们早晨,我说行,我早晨吃完早饭之后半个小时给你们讲。所以今天早晨半个小时给加州同修跟他们讲,他们在加州网路接上大银幕,他们在听,听得很欢喜。听完之后,他写了一篇传真给我,效果很好,希望我们把录相带要寄去。这个就方便太多了,我们人不要去,影像、音声到加州去了,同一个时间都能够收看得到。所以我们将来无论在哪个地方讲演,跟同修们在一起谈话,都会把这些音声、影像传到念佛堂。学佛「信解行证」,这四条我们统统都要顾到,同时并进,如果我们有这个愿望,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我能够帮得上忙的,我全心全力帮助大家。我们还有一批年轻的法师,大家都发这个大愿,「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希望将来这个典型的道场,能够在全世界许多地区都能够建立,我们想只要有真正菩萨发心来带动,必定获得感应。诸佛菩萨绝没有私心,没有偏心,专门照顾新加坡不照顾别的地方,不可能的,佛菩萨的心是平等的、是清净的。 我们做出第一个模式,第一个样品,所以我们的成功失败关系非常之大,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的来做,有愿有行。有愿没有行,愿是空的,等於是妄想;有行没有愿,你这个行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换句话说,怎么样苦修到后来没有结果,这讲有行无愿,没有结果。所以一定要行愿相资,愿帮助行,行帮助愿,这样才有结果。我们要想作佛,我们真正找到了作佛的理论与方法,是《无量寿经》。我们建弥陀村,很难得赵朴初老居士给我们题了「弥陀村」的三个字。又给我们题念佛堂,念佛堂「莲池海会」,他老人家题的四个字。赵朴老是菩萨再来,今年九十多岁了,听到我们这个讯息非常欢喜。这都是一些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我们凭藉经典上讲的理论跟方法决定得成。 尤其现在我们跟大家在一起学习《华严》,《华严》是大《无量寿经》。《华严》的进度往后要加快。我昨天回去翻翻看了一下,后面还有两段第一卷就圆满了。我一想:我们讲了半年多才讲一卷,《八十卷华严》半年讲一卷,岂不要四十年,这是决定不可以的,所以后面我们的进度一定要加快。加快我想我们讲的方法,可以省的就快点念过去,需要细说的就细讲,用这种方式,要不然时间太长了。如果《八十华严》讲到五十九卷,再接《四十》就九十九卷,九十九卷就等於一百卷,那么这一部经像现在这个进度,要讲五十年。清凉五十年讲五十部,我们五十年讲一部,不像话!这个进度要加强。 求生净土要有大志向,不要说我下品下生就好了,这个志向太小了。我们一定要发个愿,上上品往生,要发这个愿。万一上上品生不了,还有上中品、上下品,千万不要那个愿标准搞得太低,下下品往生,再下一点就去不了,所以一定要发大心,要争取上上品往生。上上品往生我跟诸位讲过很多次,一定要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这净土三经最重要的,三经里面的教训,把它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总不离佛的教诲,我们就能得到。九品的标准,我有一个看法比古人的简单。如果我们将《无量寿经》上的教训百分之百做到,你决定是上品上生;如果你只做到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你就是上品中生;如果你标准再往下降一点,我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你就是上品下生。依照这个顺序递减,减到下品下生要做二成,换句话说,你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往生就靠不住,那要靠你临命终时的运气。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二十、三十、四十,你就决定有把握往生,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要真做。这个样子,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於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我们都同心、同志、同愿、同行,你说这个因缘多么殊胜,取上辈往生还有什么难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记住,认真努力去做。 请看下面经文。底下经文是法藏菩萨「赞佛」、「发愿」,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向他学习。前面两首是「赞佛」,后面接著从第三首到第九首是「发愿」,最后一首是请佛给他作证明。我们先看他「赞佛」。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这是第一首。诸位看的这个本子是《科会》的本子,我们的科判是「光相无等」,这首偈赞佛的光明相好。我们常常念赞佛偈,「相好光明无等伦」,就是这一句,在此地是四句,四句当然说得更详细。『如来微妙色端严』,法藏在此地没有说「世尊」,没有说「世尊微妙色端严」,也没有说「佛陀微妙色端严」;他用「如来」,这个意思很深。如果说是「诸佛」、说是「世尊」,我们看到这个字样,我们是凡夫,我们没分,只有佛才有分,我们没有分。要说「如来」,我们大家都有分。如来讲什么?如来讲的是自性,真如本性,这在大乘经上常用的。中国人读《金刚经》的最多,《金刚经》有的说诸佛、有的说如来,凡是讲诸佛,从相上讲的,凡是讲如来,从性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称如来。换句话说,他这个意思岂不就是暗含著,世尊在《华严》「出现品」里头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所以不用佛陀、不用诸佛,用如来。「微」是精微,「妙」是妙善,这是赞叹色相,「色」就是色身;相好,身相之好,精微妙善到极处,端正庄严。在相好里面,一丝毫的缺陷都找不到,这是大圆满。 下面是用比喻来衬托,『一切世间无有等』。「一切世间」,有情世间就不要说了,有情世间包括十法界,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都比不上。「等」是跟他平等的,没有,没有跟他平等的。这里头还有很深的意思,深在什么地方?后面经文说出来了,此地是含在里头没说出来,隐藏在里面,后面揭露出来了。每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色相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岂不是这一句话就是赞叹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以我们要想修得「如来微妙色端严」,不是容易事情。这个经里面重重比较,比较到大梵天王那个福报,大梵天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虽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比起世尊的应身还是差很远。可是诸位要晓得,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世间的应身。那个世界,这经上常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身的体质皆是「紫磨真金色身」。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然后对这个臭皮囊就不会爱惜了,这个东西早一天把它丢掉,去换一个「紫磨真金色身」;去换一副面孔,「微妙色端严」,换这个面孔,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换过来了,大家一定要懂得,说人死了,决定没有死,只是改头换面而已,哪里死?不是死,改头换面而已。最聪明的人,世间第一等人,把我们面貌改成佛的面貌,这是颂文里面含的密义,我们要知道争取。这两句是讲的色相。 后两句是讲的光明,『光明无量照十方』,这个「光明」是身光,不是讲的放光。佛的身光就是无量无边遍照十方法界,这个光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自性本具的光明,不是从外面来的。证得圆满的心性,性德的光明哪有不照十方的道理?下面也是比喻,『日月火珠皆匿曜』,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所见到光明最殊胜的无过於太阳,这是就我们肉眼能够见得到的,其次的月亮。「火珠」,「火」是代表火焰,都是象徵著光明;「珠」,宝珠也放光。这是说的这世间所有发光体,在自性光明之下它都显示不出来了;「匿曜」,曜就是他的照耀,他的光辉没有了。好比我们在晴天,太阳没有云彩遮住的时候阳光非常充足,我们在阳光之下,就是点上一千支光亮的电灯也显不出来,也看不到灯光,「匿曜」的意思。 相好光明这是什么道理?佛给我们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在自性的这个境界里面,只有唯心所现,所以现的境界叫一真法界。诸位要知道,《华严经》圆教初住菩萨已经离心意识,不再用心意识,「唯识所变」他舍掉了,他不再用心意识,所以法界是一真。一切有情众生没有离开心意识,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都没有离心意识,都是用心意识。四圣法界里面用得正,也就是说,他们所用的心意识与法性性德相应,唯善无恶,与善相应。六道凡夫用心意识用得不善;换句话说,与善法不相应,与贪瞋痴、与恶法相应,这才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道理在此地。 可是诸位要知道,识没有离开心性,识是依心而起,离开心哪来的识?识不离心。然后我们就晓得,所变不离能变,这就说明十法界不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心现,十法界是识变,识不离心,十法界不离一真法界。可是这一切迷失自性的众生,十法界虽然不离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受用他得不到;不但得不到,他见都见不到。可是一真法界的菩萨,对於十法界里面这些众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於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一切的造作、起心动念,他们没有不知道的,这些事情在这部经里面都有详细的说明。我们体会到这个道理,对於佛所讲的这些事相,我们就相信了。现代人不相信因缘果报,他为什么不相信?不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你真正明了「心现识变」的道理,你对於因果就深信不疑了。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转变不空,因果相续不空。因果的现象刹那转变,这种现象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见不到,而且转变的速度非常之快,刹那转变,说刹那已经说得太长了。这个事情我们留在《华严经》底下一卷会说到,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再看第二首: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这个在科题上是「音身普度」。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这个世间,所谓的有情世间指六道;智正觉世间指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智正觉世间;还有无情的世间,器世间。为什么说器世间?《华严经》「世主妙严品」里面有器世间主,山神、树神、花神、水神,这是器世间主。这是指的一切世间,佛出现在一切世间里面,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觉悟明白了,你就叫佛菩萨;不觉悟、不明了就叫凡夫。凡夫在这个世间很辛苦,你在这个世间时间长,真的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都在这里搞轮回,你说这个生活多苦。 「起惑、造业、受报」,这是诸位常常在经上读到的,但是这个境界很不容易体会,一般讲都是讲很粗的境界。我们这一生当中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来生又受三途苦报,这讲得很粗。极其精微这个说法,迷是一念不觉,那是起惑,一念不觉;不觉,他就起了妄动,这个动就是造业。相宗所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是惑,而有无明是造业;所谓是「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是果报。这是给你「惑业苦」讲到极其微细之处了。你说这个东西可怕不可怕?我们今天连粗的惑业苦都没有办法了断,细的惑业苦根本不知道。细的惑业苦在刹那之间,所以才跟你讲,轮回的现象在哪里?刹那刹那在轮回。 佛菩萨看到,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才称为「可怜悯者」;十法界的众生都是可怜悯者,不仅仅是六道凡夫,三途的罪报,十法界在法身大士、诸佛眼中都是可怜悯者。这些道理事实真相,唯有佛能说得出来。所以佛出现在十法界,就是要救度一切众生。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受报造业的。你想想对不对?每一天生活日子过得这么苦,这受报;受报又不老实受,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造业。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受报造业,这是跟大家讲真相、讲真话。诸佛菩萨觉悟了,他们来是来帮忙,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他来干这个的。你要问为什么到这个世间?到世间来干什么?诸佛如来跟一切众生,两句话就说尽了。所以这个地方赞颂佛来度众生。 『世尊能演一音声』,前面说如来,此地说世尊,不一样了。前面讲性德,我们统统都有;这个我们没有,一定要靠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持。第一句「能演一音声」,在三密相应里面这是语密,佛以音声做佛事。『有情各各随类解』,为什么「有情」他统统都能够理解?佛说法一个音声。我们今天说法为什么很多人听不懂?这个道理在哪里?我们有障碍,所以别人听不懂,不同的语言就听不懂,我们有障碍。佛没有障碍,所以任何族类的众生听起来都听懂,都像他自己的语言一样。障碍在哪里?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就是障碍。佛没有障碍,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那个音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刚才讲了一切众生唯识所变,识不离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佛一音说法,众生随类解」是有道理。虽不能入这个境界,理上讲得通,事上就可能。我们今天用识,没有用性,识就是处处都是障碍。所以同样讲华语还有方言不同,人家还听不懂,甚至於还听的时候把意思听错了,常常碰到。 由此可知,如果要发心普度一切众生,要实践你四弘愿里面第一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想一想不见性怎么行?最低限度也要证得圆初住的地位。圆初住就是别教初地菩萨,你的说法没有障碍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地位、到这个境界?佛告诉我们,见思烦恼要断掉,尘沙烦恼要断掉,无明要破一品,四十一品无明要破一品,你才能入这个境界。烦恼从哪里断起?从哪里下手?从见思下手。「见」,错误的见解;「思」,错误的思想。把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纠正过来,这个真的要炼,要真干。无量劫来我们见解错了,错在哪里?把这个身看作我,这个错了。你如果不肯放弃你错误的执著,明心见性永远没分。为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你心性变现出来的,我们这个身体当然也不例外,也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可是你现在执著这个心性是我,其他的都不是我,这个见解错误,你怎么能恢复见性?所以一个人真正想明心见性,想恢复性德,第一个念头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佛这个方法妙极了,而且是事实真相,善巧到极处。你能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是未来诸佛;看作自己父母要孝顺,看作是未来诸佛要恭敬。 佛法从哪里学起?孝敬下手。孝顺一切众生,礼敬一切众生,知道自己跟一切众生是一体,是一不是二,从这里下手,你才会有进步,你的功夫才会得力。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这是头一步,头一步做不到其他的不要谈了。所以第一步要把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确确实实是自己,佛家讲的「清净法身」,那是自己的清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性海,佛经上常常用这个比喻,法性的大海,真正自己。你能够契入了,肯定了,你就证得清净法身;证得清净法身,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你的性德、智慧、德能就往外面透,你就得受用。这两句话讲说法;后面两句讲现身。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身密,三密里头身密。前面两句音声做佛事,讲经说法。讲经说法这个意思是广义的,不是说一定要展开经典,照这个一句句去讲叫讲经说法,不是的。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开口就是讲经说法,为什么?句句话用意都是帮助别人觉悟,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只要开口,只要出音声都是说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有这个念头?是不是用这种心?是不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善巧方便,旁敲侧击帮人开悟?他一下开不了悟,慢慢来,常常提醒,总有一天他觉悟了,他回头了。正如同我刚才听几位同修告诉我,我们楼下餐厅「无遮大会」,不一定要信佛的人来吃,随便什么人来吃饭都欢迎。听说有些人吃饭很贪,不信佛的,到吃饭的时候他就来了,从来没有念一声佛号。可是时间久了,久而久之他也会念佛了,他也会到常住来做义工帮忙了,时间久了就信了,都是说法。所以诸位在底下每一天捡菜,捡菜是讲经说法;厨房烧饭,烧饭是讲经说法,时间久了都叫人生善心,都叫人回头,所以讲经说法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 这底下现身说法是身教,你示现的是一个身相,许许多多众生见的这个身相感触不一样,那就是「普使众生随类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有这些,自己不能觉知,不能好好的用自己的音声,用自己身体的表现。我们的音声,我们的表现,都叫众生生烦恼,都是帮助众生增长惑业苦,增长贪瞋痴,我们搞的是这个;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的音声,他的表现,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烦恼,帮助众生回头是岸。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学佛现身,学佛说法。佛「身、语、意」三密,我们又何尝不是三密?众生根性不相同,习气不一样,应以什么方式得度,我们就用什么方法。我们用对甲的方法态度,对乙就不适用;对甲能够帮助他生欢喜心,帮助他觉悟,如果用这个方法对乙,乙生烦恼,乙迷惑颠倒,对乙必须另外一套方法。我们看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大用无方,但是一个大原则决定与性德、与性善相应。特别是在《华严经》上我们可以学到许许多多,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生活,他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我们要细心体会,要认真的学习。 从粗显的现象,譬如有许多同修曾经到中国大陆去旅游观光,很多人到过普陀山。普陀山有个梵音洞,大家都要到洞里面看看观音菩萨现身。过去香港圣一法师告诉我,他在八二年,三位出家人去朝普陀,在梵音洞门口拜观音菩萨。拜了半个小时见到了,大家都非常欢喜,感激观音菩萨现身。回来的时候彼此就问一问:你见到观音菩萨什么样子?圣一法师见到的是金身,金色的,戴毗卢帽,像地藏菩萨戴这个帽子,戴毗卢帽,金色身;另外一个法师见到的是,像普通我们画里面看到的白衣观音,看到是这个现相;另外一个法师见到的是比丘相,出家人。三个人同时拜了半个小时,三个人都看到了,看到的不一样,「普使众生随类见」。观音菩萨是不是有意现这个身给你看,现那个身给你看,不是的,无意的。我们见的人业感不相同,所以见佛的身相不一样,佛、菩萨没有形相,众生所见的相随自己业力感应的。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五集) 1998/12/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5 寂公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倒数第二行,我们将经文念一念,念一段对对地方。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从这一首偈以下是法藏菩萨发愿,这是四十八愿真实的意义。由此可知,菩萨起心动念无不是为度一切众生,所以以后才有四十八愿的大圆满。偈颂里面从第三首到第九首,都是说明发愿的状况,这一首是「愿音声同佛」。世尊是在这个世界为我们介绍净宗法门,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性,就像楞严会上文殊菩萨所说的耳根最利。文殊拣选圆通,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是以音声做佛事;做佛事,诸位一定要记住,佛事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叫做佛事;以音声做佛事就是讲经说法,教导一切大众。在中国那时候也出现了一位圣人,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教学,也是以音声为教学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跟世尊在印度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菩萨要发愿度众生,当然要具足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能力,才能把这桩事情做好,所以他第一句说,『愿我得佛清净声』,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希望自己能够同诸佛如来一样,具足利益一切众生的德能。六根聪利,这是属於德能,我们凡夫为什么没有这种智慧能力?这是我们自己要深深去反省。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就是德能,相就是相貌、相好,如一般经论上所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说劣应身。如果说如来果地上的报身,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但正报相好,依报也是相好,我们读了经文非常羡慕。佛说一切众生跟他没有两样,可是现在事实摆在面前,为什么人家住的是华藏、是极乐,我们今天居住娑婆世界,是不是佛这个话说得有问题? 稍稍涉入经教的人,都能够明了、能够肯定,佛所说的话正确,决定没有说错。问题是在我们凡夫自己这一边,我们有没有如来智慧德相?实在讲有,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不是没有。具足了现在不能起作用,原因是什么?我们找不到,如果我们把这个原因找到,那你就大彻大悟,你就不是凡夫。佛很慈悲把这个原因为我们说出来,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世尊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破,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现前,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法藏这句话没有白说,这个愿没有白发,也并不过分。实在说我们应当也要像法藏菩萨一样,发愿希求,我们要求佛的「清净声」。实在讲愿文里面已经讲到非常透彻、非常明白,佛的音声无比的美妙,音声为什么这样美好?清净,文上讲得很清楚。我们今天的音声不能够恢复,是我们的心不清净。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要想得如来圆满的音声,微妙的音声,妙到什么程度?在经上讲,「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桩事情可能吗?如果我们把道理透彻,就知道这个事情可能。纵然道理没有搞得十分透彻,想想现在的科技,电脑这样发达,国际大型会议当中,讲演已经用电脑,可以自动翻成各种不同的文字,岂不是人家在讲台上一音说法,人人都能听得懂?电脑都可以做得到,佛哪有做不到的道理?电脑要比佛菩萨的头脑差远,不能比!从科技来证实这个事情可能,关键都是在清净心。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什么地方用真正的功夫?我们从经教里头节录出几句纲领,要从「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就恢复,你就能够得到像如来一样的音声。 求这种德能做什么用处?下面说,『法音普及无边界』,是以这个音声说法,说法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是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才能够兑现。我们也曾经发过这个愿,虽发过这个愿不真实,何以说不真实?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喜欢的众生,看得很顺眼的众生就度他,不喜欢的,看得不顺眼的就不度他,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你不能普度众生。所以学佛就从这个地方学起,学佛的平等心。经教里面许多经论上都说,十法界的业因,当然十法界的因缘无量无边,非常复杂。佛说法有技巧,经里面所讲的善巧方便,佛把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在里面找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来给我们说明十法界的业因。成佛在佛法界的业因是什么?佛讲「平等心」,平等心是真心,平等心是佛心。菩萨是六度心,缘觉是因缘心,声闻是四谛心,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我们要学佛,如果不从平等心上下手,不认真的去修平等心,你怎么能够普度众生?你怎么能够圆成佛道? 在此地有不少年轻的法师发心学习经教,这个偈子正是他们心行的写照,也正是他们的愿望。我也常常跟同学们说,要想帮助现前世间苦难的众生,我们都知道现在世间灾难太多,众生很苦,你要想帮助他,要想救度他们,用什么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佛法的道理,跟大家讲清楚、讲明白。佛法里面讲的是些什么道理?一切经论里面跟我们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面包括心性是理论,现象作用,因缘果报,范围包括了十方三际,三际是讲过去、未来。这些事实真相,你要是不清楚、不明白,你怎么能给人介绍?你怎么能把这些事情,给人家讲清楚、讲明白?所以一定要把事实真相搞清楚,这是智慧。表达那是善巧方便;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护念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这是慈悲;有慈悲还得要有善巧方便,你能够表达出来。 我们需要这个能力,但是今天这个能力我们不能够得到,佛讲我们有障碍,如果把障碍消除,这个能力就得到。为什么就得到?它是本能,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你真心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德能,它不是从外来的,只要把障碍消除,你的智慧能力就恢复。什么障碍?佛在经上常讲,讲了无数遍,显示如来真实慈悲,知道我们凡夫最大的毛病是健忘,跟你讲出了讲堂忘掉了,所以天天讲、年年讲、永远不中断的讲,希望你哪一天把它记住,不要忘记,长时间的薰修。佛不厌其烦告诉我们两种障碍,障碍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什么是烦恼障?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是烦恼。什么是所知障?成见;一般说某人成见很深,成见就是所知障。佛没有意见,决定没有成见,佛也没有烦恼。所以你能够把成见放下,把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放下,就像《金刚经》上所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放下,你就得清净心,你的智慧、善巧就恢复,你才能够将你度众生的愿望兑现,「法音普及无边界」。 所以你的心量要大,我们帮助众生,不是帮助我们这一个地区,这一个城市,不够;帮助这个国家,还太小。我要帮助整个世界,行不行?很勉强,还不够大。那要怎么大法?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你要真正发这个心。我们要想度众生,我度众生的范围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你一定要发这样的心,你才与自性相应,你才能够得到诸佛如来威神的加持。为什么?你跟诸佛如来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诸佛如来哪有不加持的道理?你看看这一句,人家的心量多大!第一句里面最重要是「清净」,第二句里面是「无边界」。佛门里头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没有这样的心量,你怎么能学佛?没有这样的心量,你学佛的功夫怎么会得力?我们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你想学佛,要想功夫能得力,第一桩事就是要把心量拓开。 底下二句是讲说法的内容,你说的是什么法。『宣扬戒定精进门』,如是法音。佛法,佛是非常善於说法,把很复杂的诸法,他有能力把它归纳,归结出一个重要的纲领,这一句里面就是菩萨的六波罗蜜。「戒定精进」后面经文里面有详细说明,这个地方只是一个纲要,我们要懂得「持戒」,要知道「修定」,要知道「精进」,所以这一句里面包括了三学、六度。学佛第一桩要紧的事情就是持戒,持戒的意义就是守法、守规矩,这就是持戒。佛在经里面教给我们,教我们要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避免,不敢造作,这就是持戒。戒定慧三学戒是广义的,不是局限在戒律条文当中,你要懂得戒律精神之所在。条文很有限,条文哪里能够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条文里头没说,戒律的精神包括就圆满了。所以佛在一切经里面的教诲都是戒,句句都是戒,字字都是戒。 离开佛法,我们生活在世间,生活在这个国家,这个城市,国家的宪法,国家的法律,那也是戒条,也要遵守,不可以违犯。这个地区大众在一起生活,也有许多的公约规则,乃至於没有文字记载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所谓是「入境随俗」,到哪一个地区,遵守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遵守这个地区的法律规章,我们才能跟这个地区的人相处,才能跟大家和睦共处,这都在戒律之中。所以三学每一个字范围跟心量一样,也是包虚空法界,你才能普度一切众生。你在这个地区跟这个地区的人格格不相入,你怎么能帮助他,你怎么能够教化他?所以佛接引众生,给我们也讲了很多原则,「四摄法」里面就是最好的原则,佛最常用的。第一个布施,跟这些众生结缘,结欢喜缘;第二个爱语;利行、同事。「四悉檀」也是教给我们接触大众的重要纲领,第一句话叫世界悉檀,世界是什么意思?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怎样才能令一切众生对我们生欢喜心?我们持戒、守法、守礼,接触大众,这大众对你尊敬,对你生欢喜心,你所说的他欢喜听,他才能够接受,再进一步他才肯依照理论方法去做。 佛法修学的枢纽是在「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些法门内容是什么?给诸位说全是修定。修定的方法,修定的门径不相同,譬如禅宗里面用观心的方法,用参话头的方法;教下则用读诵的方法,用止观的方法,都是修定;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念佛还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持名念佛,方法很多,方法虽然不相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修定。净土宗没有讲禅定,它讲一心不乱,诸位想想,一心不乱不就是禅定吗?所以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正是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可是你真正要想功夫得力,底下用「精进」两个字好,不用慧,戒定不用慧,用精进,末后还加个「门」,门就是方法、门径。由此可知,「精进」两个字重要,这两个字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是不是很认真在修?很认真,也很努力,可是我们不是精进。我常讲,我们搞的是什么?是杂进,搞得太多太杂了。精进,精是专,专一。八万四千法门,佛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佛在《金刚经》上说的,这说的是真话。你要修学,你只能在所有法门里面取一门,一门就是精,一门深入那就有进步,就是精进。所以佛没有教给我们杂进,不教给我们多进,教给我们精进,这才有道理。为什么?精进能得定,精进能开慧。 四弘誓愿里面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句话跟精进有没有矛盾?「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广学多闻,那就不是专精,是教你广学多闻,与精进这个教学的方法没有冲突,但是它有先后顺序,初学入门的时候,一定要精进,一门深入。到什么时候你才可以广学多闻?智慧开了。由此可知,一门精进是修戒定慧三学,广学多闻是菩萨三慧:闻慧、思慧、修慧。闻思修叫三慧,慧是什么?是戒定慧的慧,你要没有开慧,你哪里来的三慧?你有戒定慧的基础,然后才能广学多闻,那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了。所以诸位要晓得,精进这一个法门,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成就我们自己的德行,断德。烦恼断了,恢复到清净心,这时候才「法门无量誓愿学」,才广学多闻,所以它跟精进没有冲突,但是有先后次第不同。如果我们把顺序颠倒,那你一生当中你不会有成就,你的方法用错了,必须按这个顺序。四弘誓愿说实在话,就是教导我们修行次第顺序,第一你要发心,发心之后断烦恼,烦恼断尽了学法门,法门圆满就成佛道,这个次序决定不能够错乱,一定是循序渐进。实在讲佛慈悲到极处,对於后学照顾得非常周到,样样都给你讲清楚,都给你讲明白,你只要能听得懂,体会佛的意思,依教奉行,没有不成就的。 末后这一句更殊胜,『通达甚深微妙法』。什么叫「甚深」?深到什么程度才叫甚深?佛在大乘经上所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这才算甚深。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搞不清楚,那真深。这是什么法?「微妙法」是什么法?给诸位说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甚深微妙法。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文殊菩萨是菩萨当中智慧第一,普贤菩萨行门第一,行门里面没有人能够超过普贤,解门里面没有人能超过文殊,文殊、普贤这二位菩萨在《华严经》的末后,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早年学佛对於净土真的很难相信,纵然是佛说的尊重佛,我们不敢反对、不敢毁谤,但是要叫我学这个法门似乎不甘心。对於大乘经教非常热爱,尤其是《华严》、《楞严》、《法华》,这些大乘经非常喜欢。到以后看到这些经都归净土,才明白诸佛菩萨所说的这个法叫「难信之法」,体会到难信之法的意思,也懂得一点甚深的味道;这是看到文殊、普贤都发愿往生。 以后这么多年来,在经教里涉猎逐渐明白,晓得这个道理,正是佛在《观经》当中所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理。佛是什么?佛就是我们的真心,佛就是我们的本性,佛不在外面。我们要怎样作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与自性相应,那你就是作佛,与自性相违背你是作众生,相应就是作佛。要怎样相应?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相应,门门都相应,门门都是作佛。这么多法门是不是都适合於我们自己来修学?不见得。何以故?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现在外国人讲多元文化,这是个新名词,我跟他们说,不但是各国人相聚是多元文化,就是你一个人也多元文化;他们听了很奇怪,怎么一个人也变成多元?我说你这一个人,你不只这一生,你有过去,你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无始劫来生生世世,你经历六道轮回,哪一道你都经历过,你阿赖耶识含藏种子习气非常复杂,你怎么不是多元?一个人也是多元。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讲的一切经,不一定都适合我们,我们要加以选择。 我们实在讲就像一个害病的病人一样,病得太久了,里面的毛病太多,不是一种,一个单方救不了命,所以一定要懂得选择。治病诸位知道药要对症,药能对症那就是药到病除,你病就好了;不是什么样的药都可以治我们的病,不是的,一定要在药材里去选择,对症才行。我们修学佛法也是如此,佛讲的经论很多很多,哪一些经论适合我,能对治我无量劫来的毛病习气,让我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够成就,这才能产生效果。我们现在在此地讲堂,选择这两部经就是最契机的;换句话说,针对我们毛病所下的一服良药。这两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很长,才开始讲,《无量寿经》诸位同修过去曾经听过,听过二遍。这个经我过去讲过十遍,但是不是在一个地方,在很多国家地区。但是这一次我们有充分的时间,不赶时间我们可以细讲。 这一部经是一切诸佛如来,给我们推荐,给我们介绍,让我们在这部经上下功夫。根性利的,你依照这个经修行,可以到明心达本,也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这正是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是心开意解,就是禅家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上根修这个法门可以得到。在净宗虽然不叫明心见性,净宗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超越十法界,《华严经》上是法身大士的地位。如果没有这个根性,老实念佛也能够往生不退成佛,这就是「甚深微妙法」。 甚深微妙法里面,还有甚深微妙的意思,这个意思说不尽,我们一定要晓得,要能够细心去体会。为什么?你要体会不到,你怎么能够宣说?你真正能够体会到,然后这个经本展开,字字句句都是甚深微妙法,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我们要肯定,我们要相信,相信我们的真心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现在问题我们要怎样能够与真心、与自性相应,这是个大问题。诸佛如来告诉我们,你常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相应。相应是三业相应,显宗叫三业相应,密宗里头说三密相应,身、语、意。心里面真有阿弥陀佛,你意业相应,你心里头真有,除了阿弥陀佛之外,跟诸位同修说,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统统要放下。放下不是说不要,那你就完全搞错,放下是不要把它再挂在心上,事上照常,一样跟以前一样的生活,一样工作,一样应酬;事上有,心上没有,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做放下。不但世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为什么?佛在《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为什么说佛法也要放下?佛说「佛法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就不是真的。因此佛法我们要不要?要;要怎么放下?不要执著。放下你的分别执著就对了,我们对於佛法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你就放下了。 对於世间一切法决定不要放在心上,永远保持你心地的清净平等。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你要保持,你的三业就与自性相应,相应你就明心达本,你通达而后才能够说得出来。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讲经说法,都是从「清净、平等、觉」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为什么叫真言?这个真不是真假的真,真假的真不真。这个真,「非真非假,非有非空」,这才叫真。佛讲经说法你不能说他有说,你也不能说他无说,你要说他有说你错了,佛讲经说法确实没有意思,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想一想我要怎么说法,那是凡夫,落到心意识里头去,佛没有这个念头。佛的法怎么说出来?应机说法。正如同大夫给病人看病处方一样,大夫有没有说法?有没有处方?没有,看你是什么病,他给你说出你那个病的原因,你的病的状况,再给你开处方。佛说法亦复如此,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哪有一定的?如果说佛有法可说,那你是冤枉佛,你不了解佛。有法可说那是什么个情形?好比大夫把药方先开好,开了一大堆药方,你害病来我给个药方给你,那就是有法可说,这种大夫一定害死很多人。人吃药吃死了他还不承认,为什么?你没有照我药方害病,你错了,我药方没错,你害病害错了,那叫有法可说。所以佛确实无法可说,而说无量无边法,你要懂得这个意思,要了解事实真相。 我们怎样学习?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甚深微妙法。可是你要会念,不会念,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不会念!不会念,并不是说「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你不会念,这三岁小孩也会念。不会念是你不会用心,你要用什么样的心去念才有效果,如果说有口无心没有效果,念得再多也不行。那用什么心念才有效果?刚才讲清净心、平等心就有效果,才能把佛号的味道念出来,叫法味,你会念得法喜充满。你念得不仅是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应,与自己的真心本性相应,所以念佛要会念。不会念的,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没有中断,心里面还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叫不会念。这种念佛不会有成就,那真的叫「喊破喉咙也枉然」!有没有好处?不能说没有好处。为什么?比骂人好,比说闲话好,好处就在此地,大家一定要懂得。这首偈我就给诸位讲到此地,意思实在很深很深,你自己细细看非常有味道。请看底下这一首,下面总共是有六句,这是第二个小科∶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这六句是求「自利德」,也是宣扬三无漏,以三无漏学断三毒烦恼,先求自己成就,这都是我们的最好榜样。法藏他是怎样修行成佛的?给我们做了个模范,做了个榜样,我们要想修行成佛要借他的样子。第一句是『智慧广大深如海』,末后一句『惑尽过亡三昧力』,三昧是定,这六句一首半,以智慧开头,以三昧做总结,意思很深很深。想想我们自己修行是不是这样的?智慧,我们今天简单的讲是理智,理智的反面是感情,诸位要知道情是迷,所以叫情识、迷情;智慧是理智。我们生活想想看是不是理智的?还是感情的?无论出家、在家,每一个人都有工作,我们的工作是理智的还是感情的?除了正事之外,日常还免不了应酬,处事待人接物你是感情的?还是理智的?这摆在第一句。我们真正想学佛,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把感情转变成理智,你这叫修行。为什么?感情是个错误的,把错误的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理智,智慧广大甚深,海是比喻,没有止境的,决不能说有一点小小的智慧就很满足,得少为足,错了。 世间人有没有智慧?没有。我们看他好像也很聪明有智慧,那不是的,在佛法里面讲「世智辩聪」。佛法的智慧它的标准,是看你的智慧里头有没有情,如果有情掺杂在其中,就叫做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转情识而展现的,那是真智慧,法相宗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这是真智慧。这个智慧甚深甚广,深广无际。所以佛法的修学,实在讲就是教我们有一个转变,如何转识成智?相宗里面讲得很明白,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你能够转过来你就是法身大士,在《华严》是初住菩萨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转不过来是凡夫。纵然在四圣法界里面,在大乘教里面称他作外凡,六道是内凡,没有超越十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是外凡,不称你作圣人,勉强客气一点称你作小圣,那是客气话。 真正凡圣的标准就是转识成智,你转过来这是圣人。我们佛家常讲三贤十圣都是法身大士,《华严经》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称为三贤,十地称为十圣,都是法身大士,都是一真法界里面,不是十法界。这些理事我们都要清楚,日常生活当中要用智慧。过去宗门教下老和尚接引大众,无论是出家、在家,看你有没有智慧,不是看你有没有感情,是看你有没有智慧;你有智慧,这是法器,你可以成就;你有感情,麻烦很大。所以这一句用智慧开端,意思很深很深,就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讲得很白很浅,一定要理智,不要用感情。法藏菩萨是这样学法,他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 第二句『内心清净绝尘劳』,还是「清净」这两个字。大乘经上常说,「如来藏有染还净」,《楞严经》上这句话是很重要的教义。「内心」本来是清净的,现在要如何恢复清净?你要把「尘劳」抖擞掉,也就是把尘劳放下。尘劳是什么?烦恼,烦恼的代名词。烦恼可太多了,相宗《百法明门论》里面把它归纳为二十六类,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有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合起来二十六个,你要把它断掉,「绝」是断绝。如果不断烦恼,你身心劳累,你很辛苦,我们俗话常讲操劳,操劳过度寿命就短,就减短了。什么东西操劳?烦恼在操劳。这些话都要听清楚,都要听明白,不是叫你什么事都不做,那你完全搞错了。 中国大陆有一个人给我写封信来,说听我讲经的录相带劝大家放下,他放下了,工作也不要,什么事情也不干,写封信来跟我说现在没饭吃怎么办?这是把意思错会了。我叫你放下,不是叫你不去做工,不是放下生活,不是放下工作,在家居士不是放下家庭,是放下你心里面那些忧虑、牵挂、烦恼,叫你放下这个。有些人说:这不行,我不操心不行,不忧虑不行。我反问他一句:你的操心、烦恼、忧虑能不能解决问题?他想想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你要操心干什么?你要烦恼干什么?如果你烦恼能解决问题,行!烦恼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搞糟,搞得更麻烦。所以佛教给我们放下,是放下烦恼,放下知见,放这些东西。不是放下工作,不是放下生活,连吃饭都放下,那你不是饿死了?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每一句话的意思,一定要听清楚,千万不能发生误会。佛教给我们看破,看破是什么意思?真的把东西都看破,哪有这种道理?你看一个房子,你看它十年、八年,房子也不会被你看破。所以看破是对於事实真相清楚明白,叫做看破;没看破是不明了、不清楚,清楚明白叫看破。放下是心里面不再牵挂,你才会到清净心。你心里面有忧虑、有牵挂、有思想,你怎么会清净? 中国人古圣先贤真的是有智慧,他们造的文字,文字是符号,中国的文字充满了智慧。你有思、你有想,你的心不清净。思是什么?心里面有很多的界限,心上划了好多格子,那叫思。想是什么?心里头打妄想,心上有妄相,那是想,不清净。所以叫你放下什么?把你心里头框框架架拿掉,把虚妄的相也拿掉,剩下来就是一个心,那个心就是清净心,叫真心。诸位要晓得,思想是妄心,不是真心,诸佛菩萨绝思绝虑,佛菩萨没有思想,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没有思想的那个心是真心,有思有想是妄心。我们今天学经,遭遇到最大的困难,经的意思不懂,看古人的注解也看不懂。到底出了什么毛病?毛病的根源就是我们有思有想,不知道思是所知障,想是烦恼障。我们用思用想去看佛经,你怎么会看得懂?不但经看不懂,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也看不懂。为什么?他们这些人都是无思无想。到什么时候我们能看懂他的?我们也无思、也无想就看懂了。这个话我跟诸位讲过很多遍,你们要准备讲经,经怎么准备?有思有想,错了!怎么个准备法?无思无想,那你是做了真正的好准备。 我们今天展开经卷,这里头有生字一定要查清楚,不能把它念错,这是要准备的。因为这个符号大家公认的,读这个音也是大家公认的,我总不能去胡诌一个,这大家不承认。名词术语有一定的解释,要查佛学辞典,查参考资料,你要准备。里面的义理没法子准备,最好的方法就是无思无想。无思无想一上台可就麻烦,怎么讲法?上台要求佛菩萨加持。我上台在下面拜三拜,干什么?求佛菩萨加持。字字句句是活的,不是死的,怎么讲法?看看大家的眼睛讲话。这个经怎么讲法,看看你们的眼睛怎么个讲法,活的。所以你们下面听经的人不一样,我讲的就不一样。每一次讲经都留有录音带、录相带,你们去听听,我讲了十几遍,遍遍不一样。有些同修给我整理,大概总是大同小异?结果一听,他说大不同,完全不一样。这什么原因?没有思,没有想。 这里面有个秘诀我要传给诸位,我不吝法,我没有保留的。秘诀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二六时中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用这个心生活,用这种心工作,用这种心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与诸佛如来相应。经典是诸佛如来从清净平等觉里面流出来的音声文字,我们自己以清净平等觉心去感应,哪有不懂的道理?所以这一句话就很重要,「内心清净绝尘劳」。世间名闻利养决定不能放在心上,决定不能沾,贪瞋痴慢一定要断。什么叫用功?断贪瞋痴慢就是功夫,这个世间人间、天上五欲六尘摆在面前,还动不动心?诸位要晓得,修行的功夫在这里锻炼,真有受用。只要恢复清净平等觉,不但一切经论你不会有障碍,你都懂得,世间一切法也难不倒你,你才能得真实受用,才真正得自在美满,在佛法里面讲大圆满、大自在,你才能体会得到,你才能得到,所以这一句是真实功夫。第一句是教我们下手之处,然后你在一生当中,不但这一生,生生世世,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用的什么功夫?就是这一句「内心清净绝尘劳」。尘劳里头非常之广,佛法给我们说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大类都是属於尘劳,一定要断;不断你就不能了生死脱轮回,不断你就没有办法避免三恶道。 下面这一句是『超过无边恶趣门』。「恶趣门」狭义的就是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业因是什么?贪、瞋、痴,诸位一定要知道;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变畜生,这是三恶道的业因。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世间人贪瞋痴的对象。学佛的人有一些人不错,把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下,放下最后怎么样?贪佛法。佛法里面起了贪瞋痴,我们要问他果报在哪里?果报还是在三途。三途的业因是贪瞋痴,不是讲贪瞋痴换个对象就没事,是叫你断烦恼,不是叫你换对象。诸位要晓得,你喜欢一个菩萨,喜欢一尊佛,不行,贪心;喜欢一部经典,喜欢一个法门,也是贪心;讨厌那个法门,讨厌那个菩萨,瞋恚心,都在造业。这个现象自古以来有,我们修学净土,赞叹净土,看到不是修净土的就讨厌他,看到修净土的人起贪心,看到修别的法门起瞋恚心,还是搞贪瞋痴,还自以为修得不错,死了之后被阎罗王送到地狱,还不知道什么原因送到地狱去,你说冤不冤枉?实在讲他对佛法没搞清楚,这产生误会。 我们真正的功夫,就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要一年比一年淡,当然要断很难,要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到一月比一月淡薄,你自己会感觉到你的功夫得力,你有进步。如果你能够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感觉得,我烦恼轻了,我的妄想、分别、执著淡了,上乘功夫,你每一个星期能发现自己境界往上提升。一个月、一个月有这个感觉,中乘功夫;一年有一年的感觉不一样,也算是功夫得力。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在佛法上天天很用功,天天很精进,烦恼习气还是一样,一点都没有改进;换句话说,你的功夫完全不得力,将来临命终时,该到哪一道还落哪一道,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我们要警觉到,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法藏比丘这六句,是他自己修行的纲领,自己修行的原则,有因有果。真正的功夫前两句,当中这两句「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是果,人家修因证果这样的明显。 我们说三恶道是恶趣门,刚才讲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说法六道都是恶道,为什么?只要不超越六道决定轮回,只要轮回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所以六道都是恶道。那个六道真的就无量无边,怎么说?每一道里面都有六道。我们人道里头,有些人福报很大,一生享福像在天堂一样;有些人一生受苦受难,就像在饿鬼、地狱、畜生一样。每一道都有六道,六六就三十六,这三十六道里头每一道又有六道,重重无尽。天台大师讲《法华》,给我们讲「百界千如」,就是说明这一个事实真相。所以是「无边恶趣门」。 如果再把这个意思再引申,给诸位说十法界都是恶道。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佛,譬如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没有离开十法界,别教才超越,别教不在十法界。因为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等於圆教初住菩萨,这在一真法界。我们就晓得,别教的佛破十二品无明,相当圆教二行位的菩萨。为什么说十法界都是恶趣门?在佛法里面讲「异生性」,他用的是妄心,不是用真心。超越十法界才用真心,跟诸佛才是「同生性」,那是「超过无边恶趣门」。所以此地「超过无边恶趣门」这个境界,最低限度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是果报。用什么功夫?智慧,「内心清净绝尘劳」,用这个功。 后面这一句殊胜,『速到菩提究竟岸』,如果要没有方便法,这就难了。「菩提」是圆满菩提,圆教的佛果,刚才讲「超过无边恶趣门」,最低的是圆教初住,初住菩萨到如来果地四十二个阶级,这四十二个阶级也要超过。「速到」,很快的就证得无上菩提,「菩提究竟岸」。诸位要晓得,法云地的菩萨没究竟,等觉菩萨也没究竟,圆教的佛果才是菩提究竟岸。这一句里头著重在「速到」,用什么方法能够速到?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世尊在大乘了义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修到究竟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是三大阿僧祇劫,那就不是速到,他慢慢的到。第一个阿僧祇劫修三十个位次,我们以《华严经》来说,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一个阿僧祇劫;第二个阿僧祇劫修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修满到什么位次?法云地菩萨。三大阿僧祇劫,诸位要晓得,不是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面所修行的时间没有算进去。诸位千万不要误会,凡夫修成佛三大阿僧祇劫,这个话讲错了,不是凡夫,是法身大士、圆教初住菩萨,要证得菩提究竟岸,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现在法藏菩萨发愿「速到」,意思就是说不要那么长,很快就能修成。 於是我们就明白,我往年读《华严》,跟大家讲《华严》,也是有一天突然明白这桩事情。那是文殊、普贤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忽然有了这么一个疑问。我们知道文殊、普贤是华藏会上的等觉菩萨,华藏会上的等觉菩萨不简单,不是凡人,他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速到菩提究竟岸」,就是为这桩事情。我们能想像得到,修行难易愈是浅显的容易,愈往后愈难;第一个阿僧祇劫修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祇劫修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祇劫修三个位次,那等觉菩萨这一个位次需要多少时间?我们这样推想的话,至少要一个阿僧祇劫,这个时间太长了。所以这些等觉菩萨、十地菩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他就成功了,真的是速到,我们才明白这两个字的意思。如果不是速到,文殊、普贤决定没有理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了「速到菩提究竟岸」,这才生到极乐世界。 不但他们往生,他们很慈悲劝导华严会上,正式接受的地上菩萨,所谓是「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接受文殊、普贤的教诲。十地菩萨始是初地,终是十一地,就是等觉,这是终。这是给我们说明华严会上登地的菩萨,没有一个不念佛往生净土,为什么?「速到菩提究竟岸」。不仅如此,在会上我们确实见到,他们劝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的是同生极乐国。我们不从这些大经上仔细观察,「速到」两个字的味道,你体会不到。前面是「超过无边恶趣门」,小超过三途,大超过十法界,然后有「速到菩提究竟岸」,这才到大圆满,才是究竟圆满。这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法藏给我们做最佳的榜样,我们要记取教训,知道自己怎样修学,不断烦恼是决定不能成就,不断烦恼决定不能超越恶趣门,菩提岸就不必讲了。所以希望诸位同修在经义上一定要留意,细心思惟,我们才真正能得受用。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