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46-50集)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六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6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四面,第八行,一百六十八段看起: 【宗门云,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这是禅宗祖师的话,流传很广,这个意思很清楚、很明显。实在说,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在生活上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著相,也就是有心,样样都有心,自然活得就很辛苦、就很累。佛菩萨们他们对於一切万法,他不执著、不分别,根本就不把它放在心上,所以『万物常围绕』对他来说是若无其事。「万物」指的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指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因为诸佛菩萨时时刻刻应化在其中,在十法界普度一切众生,可见得佛、菩萨没有离开众生。所示现的与众生没有两样,受用则迥然不同,众生有苦受、有乐受,佛菩萨苦乐统统离开了,苦乐离开就是由於他『无心於万物』。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一句就是应无所住,「无心於万物」;下一句就是而生其心,在应化当中,一丝毫妨碍都没有。这个境界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的境界。下面一段: 【净影疏云,由成胜通,於一切物变化随意,故能利物,名为自在。】 这得自在了。由於他成就殊胜的通力,『通』就是我们讲神通,殊胜的神通这种能力。这个能力,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也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并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一切众生各个都有。为什么这个能力不能现前?佛给我们说,都是被妄想执著障碍住。妄想执著是病根,我们的智慧被它障碍,我们的能力也被它障碍。佛说,只要去掉妄想执著,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智慧、神通都相同。他这个通力表现在外面的是『与一切物变化随意』,这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他能够现八相成道,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可以现菩萨身。可见得他在九法界里面现身自在,随意!随意不是随自己的意思,这一点诸位要晓得,若随自己的意思,就是凡夫,什么都不能现。他没有意思,前面说了,「但自无心於万物」,他哪有意思?这个随意是随众生的意思,众生心里想什么,他就变现什么。《楞严经》上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所以此地这个随意,是随他意,不是随自己意。自己决定没有意,这个诸位同修一定要记清楚,这个字错会了,问题就严重了,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故能利物』,利是利益一切众生,佛菩萨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名为自在』,这叫得大自在。《般若心经》每一位同修都会念,都念得很熟,经文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第一句话就提醒我们,叫我们要观,不要去想。想,你用心意识,用心意识就不自在,那是凡夫。离心意识就叫观,用这个字来代表。眼见色叫观,耳闻声也叫观,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就用观字做代表,离心意识;也就是说不分别、不执著,没有妄想,这就叫做观。如果有分别执著,那就是意,那就不是观,因为你有意思在里头。有意就迷了,观是觉悟,观是不迷,所以他得自在。 【会疏云,众生背觉,沉迷漂流。】 这两句是比喻,『背』是违背,违背自己的觉性、真心,本性本来是觉悟的,这个事情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依照佛的教诲我们认真的去做,你立刻就能够体会到。这是说明,聪明智慧是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只要你的心能够静下来,把你的妄想、执著暂时停止住,停个几分钟,你就觉得你的头脑很清醒,那个清醒就是觉的样子。妄念愈多,分别愈多,烦恼愈多,你觉得头脑很昏浊,头脑不清楚。由此可知,觉性确实是本能,为什么你不觉?『背觉』就是不觉,你违背了,违背觉性。就是因为你的妄想执著太多,太重了,『沉迷』;『漂流』是讲漂流在六道轮回,在六道漂流。 【生盲无目,无希出心。】 这两句也是比喻,好比『生盲』,「生盲」是一出生眼睛就瞎了;换句话说,他这一生当中也看不到外面的境界。如果过去眼睛是好的,或者得了眼病,眼睛瞎了,他有经验,以前看到世间多美,现在可惜他看不见了,他还有个愿望,如何能够恢复他的视力,他还有这么个愿望。生盲的人他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没有这个经验,从来没有这个经验,他也变成习惯了。『无希出心』,希是希望、希求,出是出离,这是讲比喻,没有想出六道的念头。这个比喻很好,我们看看这个世间芸芸众生,你去打听打听,去问问,几个人想出六道轮回?可能你问一百个人,一百个人说我没想到这个事情,没想到要出六道轮回!这就是好比生盲,六道以外的,他不但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你要告诉他,他还有许多疑问,是真的吗?真有这个事情吗?所以,许多人听到佛经上讲六道以外那个殊胜庄严,都说这不是真的,这个是理想,这是神话、小说,哪里是事实?不能够接受,犹如生盲一样。 【菩萨愍之。】 菩萨看到这一类众生,对他们生起慈悲之心、怜愍之心。 【无疲厌念。】 对於这些众生,帮助他、教化他,不疲不厌。 【常为不请之友,随逐爱护。】 『常』是没有间断,『不请之友』,友是善友,你不请他,他就来了。我们也许会怀疑,我不请他,他怎么不来?这个话是刚刚讲过,感应道交。我们没有感,所以佛菩萨就没有应、就没有来。不要请,只要有感,他就有应。感是什么?我们觉悟到人生很苦,希望离苦得乐,你有这个念头,佛菩萨就来了,这就是能感。也许你说这种念头世间人很多,佛菩萨为什么也不来?世间人感觉得人生苦,是他贫穷,他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感到这个苦。他要追求的是财富、是权力、是名位,这个佛菩萨不来,为什么?没有出三界!如果你真的觉得苦,不想做人,人生太苦了,这就有感应。还想在人间得乐、享受,这佛菩萨不会来的。你不想再到人间,想脱离六道轮回,佛菩萨立刻就会来帮你忙。没有这个意念,就没有办法感,感应我们也要清楚。 『随逐爱护』,无论众生落在哪一道,佛菩萨也不会舍弃。引用的《疏》里面的这一段文,当中省略掉了。 【故涅盘偈曰,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 这是讲世间,世间法里面的救济,世间的救济一定是你要求,然后你才能得到,你要请求。佛法里头不然,佛法里不请,佛菩萨自自然然就来应。通常是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那佛怎么办?佛会把自己果证降一级,退到菩萨的地位上来,应一切众生之求,这叫做倒驾慈航。每一尊佛成了佛,一定退到菩萨的位子上来,度化众生方便。 【维摩经曰,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这是世尊在经文上给我们说明不请之友的意思。众人没有要求,没有启请,善友自自然然就来,感应道交而来。这个『安』是帮助众生得安,为他讲经说法,为他做好的典型、模范,启发他让他学习。 【净影曰,一所化众生无机感圣,名为不请。】 这是先说出『不请』的意思。菩萨所教化的众生,这个众生里面没有人懂得启请的,意思在此地。就是启请讲经说法的礼节、仪规都不懂,这是偏重在这个地方,不请。不是他没有感,他很想学,但是他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老师,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接待老师,统统不知道。可是诸佛菩萨并不责怪他,你的礼节不周,我就不来教你,佛菩萨不会这样计较,不会这样重视形式。他不重视形式,完全看你是不是认真的学习,只要你肯认真学习,所有一切礼节他都不会在意的,这叫不请的意思。 【菩萨强化为作因缘,名友安之。】 这个解释得很好。『强』是勉强的意思,教化他,为他『作因缘』,这就叫友而安之。 【二所化众生虽有道机,无其乐欲,不知求圣,名为不请。】 这是第二个意思。菩萨教化的这些众生,虽然有学佛求道的根机,有这个根机,这个根机是讲多生多劫所种的善根福德,他有。但是在现前,这一生现前他的善根福德没有起现行,他虽有这个种子,我们现在的话讲,他有这个潜意识,可是他还没有这个意思。『无其乐欲』,乐是爱好,他对於这个还不爱好,还不希望学。甚至於可以说,他并不很认真,勉强来学佛,并不是很认真的来学。『不知求圣』,对於真正的善知识,不知道承事,不知道亲近,这个也是属於不请。 所以,有这个根性,有这个善根福德,还要非常欢喜,有强烈的欲望去求学,这个才行,你的成就也快速,感应也不可思议。但是这一类的根机毕竟是很少很少,古人所谓的可遇不可求。我们应当要明了,世出世间法都一样,要想学问、德行成就,一定心里常常念著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自己常常留意,常常去打听,社会上一般有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他们大家所推崇的,大概就不会太错了,一定要想方法去亲近他,这叫求学。学是一定要求的,没有这个强烈的欲求,纵然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也不能勉强来教你,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善知识教化的对象,就是看他求学的意愿强烈的程度。你有一分意愿就教你一分,你有十分意愿他就教你十分,完全看你求学的意愿;你没有意愿,他就不教,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很想学,我都没有遇到善知识,那实在讲,你的乐欲的程度不够,很明显能够体察得出来,你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 【菩萨随机而为强化,名安之。】 『随机』是随缘,随著众生乐欲的程度而教化之,这个叫『安之』。在早年,我在一般年轻人里面,我求学、求道的愿望比一般人强一点。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年轻人都喜欢玩,公余的时间都在游乐场所里面玩。我在公余的时候读书,到处打听哪些人有学问、有德行,我天天打听这些事情。打听到了之后,就给这些人写信,他回信来之后,我再去拜访他、去亲近他。因此,我那个时候就认识了二十多位名教授,我在公余的时候我跟这些人往来,这才能成就自己。 所以此地说「无其乐欲」,那你就没有法子,这些老师不会来找你的,要你去找他。你去找他,他真肯教,特别来指导你,我们没有付一分钱的学费,他教导你,是比教付学费的学生还要认真、还要热心。我亲近方东美先生,没有付一分钱的学费;亲近章嘉大师那个时候,对於章嘉大师也没有一次的供养,从来没有供养过章嘉大师。有的时候时间晚了,章嘉大师还要留我吃饭。你说为什么?热心、肯学、好学,就是为这个,一定要真正肯干。所以菩萨应机强化,这叫友而安之。 【净影疏曰,明修胜解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暗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 净影大师解释『受持』这两个字,境界很高,绝不是我们普通一般人观念里所谓的受持。『明修』,修是修行,明是明了、明显,对於修行的方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不容易。许多人对於修行这两个字都会错意思,所以他一生修行功夫不得力,意思错会了。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行为太多了,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的行为;口的言语,是口业的行为;心里面的念头,是意业行为。行为虽多,总归纳起来不外乎身、语、意,所以称之为三业,这三大类。三大类的行为有错误,不正、不善,你明白了,就要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现代人对於这两个字产生严重的误会,认为修行一定是天天拜佛、念经、念佛、念咒,大概这个叫做修行,其实完全错了。古人用这些方法做为修行的手段,确实能够达到修正三业行为的效果。现在人把古人这个手段变成一种形式,与自己生活行为脱节,所以是完全没有效果。念经、念佛跟自己的妄想、烦恼分了家,不相干,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修行收不到效果。 『胜解』,解是明了、理解,胜是殊胜,由此可知不是浅解,不是少解,而是深解、广解;深解、广解才称之为胜,殊胜的意思。修跟解要依什么?依『如来藏性』,这个标准就高了,这不是普通标准。我们今天修行,如果把标准订在五戒、十善,那就很了不起了。五戒十善在六道里头是人道,真正修好了,你来生还得人身,不会失人身。如果把标准订在十善业道、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订在这个标准,你来生一定升天,这是天道的标准。如果你心里面有嫉妒、贪瞋痴慢,这个标准是三恶道的,地狱、饿鬼、畜生。所以自己将来会到哪里去,自己最清楚,冷静想想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将来到哪里去。如果标准订在如来藏性,你决定成菩萨,决定不是阿罗汉不是辟支佛,你决定成菩萨,此地是菩萨的标准。所以这是『如来甚深法藏』,与如来藏性相应,他所解的、他所修的,是以这个为标准。 如来藏性是什么?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讲这一句话。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一句就把如来藏性都给我们说出来了。诸法如义是什么?世尊在经文里头也就解释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两句话可以用它来解释诸法如义。我们怎样修才与如来藏性相应?清净心、平等心就相应。於一切法中,修清净心,什么叫清净?远离贪瞋痴慢,心里头决定不会起贪瞋痴慢,不会起邪见,邪知邪见,你的心清净了;於一切法决定没有分别,你的心平等。所以,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就不清净,与藏性就相违背。 如来藏性也就是世间人所讲的真理,这是如来甚深法藏,一切佛法都含藏在其中。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这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都含藏在其中。只要你得清净心、得平等心,所有一切佛法统统现前,为什么?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学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这桩事情说起来倒挺现实的,你的心清净一分你就得一分佛法,清净两分你就得两分佛法。这个话怎么讲法?譬如我们展开经典,无论是哪一部经你把经打开,你一分清净心,你看一分的经义,你看这个经你懂一分。一分虽然很少,非常可贵,因为你是真懂得,懂得的浅,不多,但是不是假的,确实会有受用。你有两分清净心你就解两分经义,所以经有无量义。实在讲,经哪有无量义?是我们心清净的程度有无量无边,一分、两分、三分、四分到无量分。一直到如来果地上,成佛了,到果地上,究竟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破,换句话,他还欠缺一分,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圆满。 所以,这是讲到世出世间法你真想学,到哪里学?从清净心中学,从平等心中学。我们不用第七识,就清净了,第七识是执著,不用第六识就平等,第六识是分别。所以你就晓得,功夫要怎么用?就在平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要真正懂得不分别、不执著,你要真正懂得,真正会用,你就学到了。在生活当中,不分别行吗?不分别能办事吗?不执著能行得通吗?所以在事上、在相上,还是要分别执著,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你要跟世间人在一块相处,跟他共同生活,他分别,你不分别,他执著,你不执著,你不能跟大家相处。所以,在表面上要分别、要执著。什么地方不分别?心里头不分别、不执著,心里干净。心清净、心平等,对人对事对物随缘,这叫随缘。不攀缘,攀缘是什么?你有心就攀缘了。 菩萨前面讲无心,「何妨万物常围绕」就是随缘,你分别,我随你分别,你执著,我随你执著。我们端起这个,这是什么?你们叫它做茶杯,我也叫它做茶杯。你们是真的认定这是茶杯,我知道这是假的,它也没有名,它也没有相,你们执著,我就随顺你们!佛菩萨就是这样学习的,一切随顺众生的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自己心里确实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自己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没有受到外界丝毫的干扰,这叫功夫,这个叫得力了。我们学佛、修行是不是这样修法?要真在这上面做功夫,就是从内心里头,不是从事相上,不在事相上,是在心地上。把心地上的分别执著减少、淡化,这个人是真正修行,是「明修胜解如来藏性」。 『暗障既除』,你的功夫得力了,暗是无明,障是烦恼。无明除了,就是逐渐的你自己觉得你有智慧了,会发现自己聪明了,有智慧,这是你无明破了一点点。觉得自己心里很自在,法喜充满,是你的烦恼轻了,你得受用了。你得聪明智慧,你得法喜自在,你真正得到受用。『明现己心』,自己的真心、智慧、德能明显的现前,真心里面般若智慧、种种德能现前。『故曰受持』,佛在经上常常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我们讲经也常常提醒同修,佛这句话的关键就在受持。而一般人把受持意思会错了,以为受持就是我每天把经念一遍,就叫受持,其实那个意思完全错了。真是「开经偈」上讲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你不能把佛的意思错会了。现在多少人是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所以学佛学几十年、学一辈子,丝毫的受用都得不到。这不能怪佛的经教,怪自己把意思错会了。 【甄解曰,即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也,多闻归一闻,一闻即是闻其名号。】 这是讲『闻持』,闻这个字也是广义的,凡是六根所接触的都用这个字做为代表,我们看经是用眼,也用这个字来做代表。『三世一切如来法藏』,这个境界就大了,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如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过去佛、现在佛,我们很容易体会,未来佛我们就觉得很含糊、很笼统。未来佛是什么?须知,未来佛即是一切众生。大经上佛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哪个众生不是佛?我们如果对一个众生不敬,就是对佛不敬;对一个众生轻慢,就是对佛轻慢;对一个众生恶作,就是对佛恶作。这里面的甚深义理,能体会的人实在不多。 我刚才讲的话,都是佛在经上说的,可是这个意思很深,怕的是诸位听了不能体会。我们轻慢一个众生就是轻慢佛,是不是轻慢一尊佛?不是的,是轻慢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果说我得罪一个众生,是轻慢这一尊佛,向这上来体会的人很多,但是他不晓得,实际情形是得罪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个道理,你如果不读《华严》你不晓得,读了《华严经》你才明了。为什么?一切众生与一切诸佛如来同一个法身,同一个心性,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道理在此地。不是说我们得罪一个人,就跟这一个人结罪,不是这个意思,那问题就太简单了。因此我们才晓得,自己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不明佛法深义之前,我们造作一些罪业,正是佛在经上讲的,如果这个罪业要是有形相、有体积,形相、体积再小,造一个罪业像一个微尘一样,你所造的罪业累积起来,尽虚空都容纳不下。 佛这个比喻,我们想想,是不是感觉得太夸张了一些?绝对不是,完全是事实真相。自己造作极重、极广的罪业,自己不晓得,这叫做愚痴。真正明了的人他觉悟了,觉悟的人决定忏罪,忏悔业障,而忏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受持。如果是以如来藏性为标准修学,这个忏罪的力量就太大了,无始劫的罪业,也能在短时间忏除。佛在经上有比喻,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能除」,黑暗的山洞里头,几千年没有见到日光,里面是漆黑的,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把黑暗就除掉了。这是说明业障再重、再多都不怕,它的性质就像黑暗一样,只要你自性般若现前,自性般若是光明的,光明能够除黑暗,智慧能破愚痴,能除罪业。问题就是你要开智慧才行,你不开智慧,你的业障就去不了;智慧开了,心开意解,的确是自在快乐。 末后两句就结归到本经,这个结得好。『多闻归一闻』,原理还是《华严》的教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多闻归一闻」,一闻是什么?一闻就是闻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如来藏性,就是甚深法藏,我们过去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一再的提醒同修们,决定不能轻视这六字洪名。可是我们今天念佛的人,虽口念这一句名号,与如来藏性不相应,这就是名号跟藏性把它分开了,两回事,所以不相应,怎么念都不行。古大德有比喻说,一个人念佛名号念得多,一天念十万声,你喊破咙喉也枉然。十万声佛号,没有一声跟如来藏性相应的,这个念了就没用处。 相应是什么?相应就是把自性的般若念出来,把自性的烦恼念掉,这就相应。从哪里下手?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虽然常常提示,实在是我们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非常健忘,一转眼就忘掉,因此要多次的提示,不断的提示。那就是这一句佛号一定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这样念佛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与如来藏性相应。这句佛号得力了,这句佛号有了功夫,什么功夫?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我们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念头才起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把你的妄想压住,把你的分别执著压住,把你的七情五欲压住,使你的心保持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就生智慧,智慧是觉。《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用什么方法来修?用念佛号的方法。所以你的佛号,声声佛号里面都是清净平等觉,就相应。 果然能相应,声声佛号都是清净平等觉,那我跟诸位说,你要是真的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多长的时间?可以说绝对不会超过三个月。你就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线路就接通了,就可以直接往来,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这个地方的世缘断掉了。世缘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六道的根、轮回的根,你把这个根拔掉了,把这个根断掉了,再也不会搞六道轮回。三个月实在讲已经很长,决定可以成功。照经上讲的,《弥陀经》上讲的,最长七天,最短一天,法门不可思议。一般人要修行真的要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才能成功,这个法门是一天到七天就成功。我们平常一般人,你得不到这样的效果,就是业障习气太重。三个月决定能成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探玄记十一曰,菩萨所行,名为佛种。】 这是解释什么叫『佛种』。菩萨所行的跟底下《净影疏》里面讲的意思是一样。 【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性。】 『诸度』就是六度,菩萨所行的也是六度,所以六度就是佛种,成佛的种子。佛是怎么成的?修这六种东西成的,修这六种法。第一个要布施,我们现在一般人对於布施的意思也是含糊笼统,实在讲,没搞清楚。他是不是在修布施?是的,他是在修布施,但是他不是布施波罗蜜。菩萨所修的叫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人家修的是波罗蜜。你学菩萨,学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没有,所以你不能成功,你那个不是佛种。你一定要懂得什么叫波罗蜜,那才是佛种。 实在讲,波罗蜜是放下,布施是叫你放下,身心世界、世法佛法统统放下,为什么?真心本性里面原本没有这些东西。《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都要放下,都要把它舍掉。为什么?因为它是因缘生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因此你执著就错了。连佛法都不可以分别执著,何况世间一切法?心里面确实没有了,布施波罗蜜才圆满。持戒波罗蜜是什么?持戒是守法,它所对治的是恶业,能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而若无其事;修一切善,也不执著一切善,持戒波罗蜜就圆满了。这是说菩萨所行,这才是佛种。 『法界诸度』,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六度,《华严经》说得比较详细一点,说十度,实在讲,六度跟十度在内容上说没有差别。《华严》的十波罗蜜,是把最后般若波罗蜜这一条把它细说,说成五条;说六度,就是那个五条归纳成一条,所以内容是一样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菩萨所说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里面前面是一样,前面五条是一样的。般若波罗蜜是说根本智,后面四条就是讲后得智,把它分为四条,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把它开做方便、愿、力、智;换句话说,这四条就是般若的作用,《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波罗蜜是无知,无知的般若;方便、愿、力、智是无所不知的般若,也就是无知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这是佛种。 如果就这个意思我们再引伸上来说,普贤菩萨十愿是佛种。通常我们在课诵里面念的四弘誓愿也是佛种,「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总而言之一句话,如果光是每天念念,那也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与佛种没有关系。念了真发心,你念这句经文的时候确实就是这个心,为什么要常念?常常保持这个心,所以四弘誓愿列在朝暮课诵里头。四愿里头最重要的是第一愿,要有一个强烈度众生的愿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苦是脱离六道轮回,得乐是圆满成佛。要有这样的心愿,这是自己成佛、作佛的种子。 因为你有这个愿望,你自然认真去断烦恼,去学法门,因为你不断烦恼、不学法门,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怎么能度别人?菩萨在无量劫中勇猛精进,靠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就是四弘誓愿里的第一愿,就是这个力量在推动他。他为了要普度一切众生,所以一定要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断烦恼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是成就自己的智慧。我们学佛、学经教,最要紧的是要理解,要愿解如来真实义。解义之后,要依教起行,佛是怎么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到,这才能成就。要是做不到,天天念了也没有用处,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念了一定要明白,一定要做到,那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都包括在其中。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七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7 请掀开经本,六十五面,倒数第八行,从一百七十七段看起: 【华手经曰,譬如无牛,则无醍醐,若无菩萨发心,则无佛种,若有牛,则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 这段经文是从比喻说的。在世尊当年住世的时代,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奶制品可以说是相当的发达,所以佛在经上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将佛法由浅而深用牛奶提炼的层次。譬如从奶提炼为酪,酪比奶就要精制一些;从酪里面再提炼就叫酥,我们叫生酥;从生酥再提炼,就是熟酥;熟酥再提炼,就叫『醍醐』,醍醐是奶品里面最精制的食品。这个东西,从佛经流传到中国以来,我们只知道有醍醐这个东西,但是谁也没见过,不晓得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我们过去在台湾,道源老和尚有一次有缘分到印度去朝圣,他老人家是个讲经的人,所以对於经典里面这些东西就很留意。他到印度问印度人,醍醐是什么?印度人就把醍醐端出来,送给他,他拿来一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沙拉。他说原来就是这个东西,这才晓得这是醍醐,明了了。另外还有一桩,佛经里面常讲的庵摩罗果,庵摩罗果我们也没有见过,这在佛经上常见的,佛常常用这个来做比喻。他也找这些印度人,找一个庵摩罗果给他看,结果庵摩罗果一拿来之后,这个我们台湾也有嘛,就是台湾讲的芭乐。古印度那个时代,大概这是一般人常常吃的东西,所以佛就常用这个来做比喻。说佛观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这是说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常用这个比喻。佛为什么不用其他植物来做比喻,要用庵摩罗果?庵摩罗的确生熟难分,它不像其他的植物,没有熟的时候是青的,熟的时候或者变黄、或者变红;庵摩罗果它是生熟颜色都不变,比较不容易观察。不容易观察,你能够观察得明了、清楚,这就表示你的智慧观察力量能入微细,取这个意思。现在我们知道醍醐是什么了,这是从奶里面提炼出来的,要没有奶,当然就没有醍醐,这是比喻。 如果没有『菩萨发心』,那就没有『佛种』,所以说佛种从缘生,这个意思就是在此地。菩萨发心,就是发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觉悟心的相状很多,佛在《观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个心叫菩提心,这是真正觉悟了。实在说,觉心,就是菩提心,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本来心就是这个样子,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它并不是从外面来的。但是我们把本心迷失了,这需要再发,这个事实真相必须要清楚、要明白。「发」就是觉悟。 菩提心的体就是真诚,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讲的直心,直心就是真诚之心。深心与发愿回向心是它的作用,所以诸位要晓得,心只有一个,哪有三个?讲作用上,那就多了。多,佛也把它归纳起来,归纳为两种,一种叫自受用,一种是他受用,用今天的话来讲,自受用就是对自己,他受用就是对别人。你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人?当然菩提心是真诚,真诚心对自己是什么样子?我们要讲相,菩提心的样子。真诚心对自己是好善好德,可见得与自性德能完全相应。我们中国过去王阳明先生所讲良知良能,他老人家的学说叫致良知,良知良能,这是对自己。对别人是一片慈悲。回向发愿,能将自己所修积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共享,这就是回向发愿心。在《起信论》里面叫做大悲心,大慈大悲,回向发愿就是大慈大悲。这是经上通常讲菩提心,都引用经论来解释。 除此之外,我们在大小乘经里面看到很多,觉而不迷者,皆是菩提心相,皆是菩提心行,菩提心的行为,最常说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体没有说,实在讲,在三心里面只说了两种,一种是自受用,一种是他受用。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他受用,就是回向发愿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他受用,这大慈大悲。「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好善好德,断烦恼是德,好德,学法门是善,好善好德,这是自受用。最后一个,「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是他受用,为什么?唯有圆成佛道,才能完成第一愿,度众生的愿;若不成佛,度众生的愿就不能圆满。你作菩萨,菩萨最高的是等觉菩萨,你是等觉菩萨,你就不能度其他的等觉菩萨,你跟他是一般高,你度不了他。一定要成佛,这连等觉菩萨也能够得度。所以,第一愿跟末后这一愿是他受用,当中这两愿是自受用。四弘誓愿可以说是菩提心具体的心相。 再说菩萨六度,或者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都是菩提心。四十八愿多了,把四十八愿统统归纳起来,也不外乎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由此可知,如果从心相、心行上来说,无量无边。显示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点点滴滴,只要不迷、不邪、不染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无限的深广。发菩提心,这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叫「佛种」。菩萨发心,发心的人就叫菩萨,菩萨当然是已经发心了。所以菩萨发心,佛种就不断,如果没有人发心,佛种就断了。 这个佛种不是别人,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如果佛种说是其他的人,那与我们不相干,这个佛种是讲自己。如果你自己不发心,你这一生决定不能成佛,你成佛的种子断掉了。一定要自己发心,佛种不是别人的佛种,是自己的佛种,非常重要。现在许多学佛的人确实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他不能成菩萨,不能成佛。他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依旧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还是搞的迷邪染。经他也很会念,佛号他也不断,贪瞋痴依旧在增长,他是这么个修法,这样修法的人太多了,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得到。但是也不关我们的事情,与我们毫不相干,要紧的是问自己,这一点太重要了。 佛说了许多的经典,教给我们许多法门,教谁的?若如古人所说,自己要直下承当。佛给谁说的?给我一个人说的,别人?别人都不相干。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为我一个人说的,种种法门也是为我一个人教的,这样你才能入得了佛门,你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多少人学佛是看别人,没有回过头来看自己,古德教人回头是岸,回头就是专看自己,不看别人。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告诉我们修学重要的纲领,那就是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自己顾自己都来不及,所谓自顾不暇,哪有时间去管别人的事情?这才能成功。祖师大德你细细去观察,你在他们传记、语录里面你去细读、你去深思,他们怎么成就的?说老实话,就是不管别人事成就的。一天到晚管别人的事,这个人决定没有成就,为什么?他心是乱的,心思是乱的,他不是定的。乱里面生智慧,是邪知邪见,邪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定中生的。邪智慧跟正智慧一般世间人很难辨别,它的发源处不一样,一个是清净心流露出来的,一个是从贪瞋痴里面出来的,不一样。所以这一段文里面,最重要的要知道发心、佛种是自分,不是别人。 【宝云经曰,譬如种树,有其种子,离於腐败,具足生芽因缘,善男子,闻佛名者,得其种子,具足因缘,便得受记。】 这个经文很明显,前面一半是比喻,后面这一半是合法,把比喻合在法上来说明,使我们对於这个意思更容易明了。比喻里头,『譬如种树』,种树当然亲因缘就是树的『种子』,而种子完好,种子并没有败坏,种子要坏了,它就不能长成植物。一定是一个好的种子,它『具足生芽因缘』,它能够生芽,它能够长成,能够开花结果。这些事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说起来很容易理解。下面佛就说,『善男子,闻佛名者,得其种子』,这是以阿弥陀佛名号做为佛种子。实在讲,可以做为佛种的太多了。诸佛所说的一切经论,无量法门,任何一部经、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做佛种。那为什么偏偏结归到佛名?这桩事情,我们老同修听到,我想不至於有疑问。 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要是把它做个总归纳,归纳到最后,确实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这一句佛号。譬如在中国隋唐时代的古大德,将世尊一代时教结归到《华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像一棵树一样,《华严》是根,所有一切法门都是这个树的枝叶,都离不开这个根,都是从这个根里面分出去的。《华严》是根本法轮,而《华严》末后究竟圆满,实在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导归极乐就是导归《无量寿经》,就是导归弥陀净土,所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华严经》的归宿;换句话说,它是根本的根本。一切法统统归到这个地方,根本的根本。《无量寿经》我们现在这个本子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古德都讲第六品,第六品是四十八愿,弥陀的本愿。我们细细读这部经,没错,确实世尊自始至终,每句话每个意思都没有脱离四十八愿。佛讲这部经讲什么?就是演说阿弥陀佛本愿而已。而四十八愿的四十八条,古德又为我们指出,十八条是第一。十八条讲什么?十念必生,结归到名号。 所以,「闻佛名者,得其种子」,释迦一代时教如是,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演说种种法门亦复如是,没有例外的。总归到弥陀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闻名就得其种子,得种子,种子是不是完善?是不是没有缺点?是不是完好的?这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一闻就觉悟。什么叫觉悟?一听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不怀疑,他相信,他就想离开这个世间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他这一生成佛的机会成熟。这是名号给他做种子,把他的善根福德统统引出来。 『具足因缘』,这个「因缘」就是信、愿、行三个条件,净土的三资粮;往生不退成佛,这就是『受记』。并不是说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给你摩顶受记,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就受记,而且天天给你受记。怎么见得?你读《无量寿经》、你读《阿弥陀经》,你每读一遍,佛给你受记一次,天天读,天天给你受记。受记的话不止一句、一段,经文里面处处都可以看到,要紧的就是刚才讲了,要直下承当,佛在经里面说的我要接受过来。不要以为佛讲的这些话,是从前讲给阿难尊者讲给他们听的,与我不相干,不是讲给我听的,你就错了。你一定要晓得,你今天有缘听到名号,有缘读到经典,就是佛讲给自己听的。我们就蒙佛受记,常常蒙佛受记,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嘉祥疏曰,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 这句话是在说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目的就是要『如来法种不断』。这句话是个双关语,里面的意思很丰富,最要紧的是自己的「如来法种不断」,这个要知道。我们学佛不是这一生才遇到佛法的,没有那么简单、没那么容易,每一位对於佛法有好感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无量劫的因缘,善根深厚,他接触到佛法能生欢喜心。如果这一生没有缘分接触,我们的佛种就断了。必须生生世世与佛有缘、与法有缘、与僧有缘,就是与三宝有缘,我们的佛种就不断。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我们自己能认真努力的去修学,能使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种常住世间,正法久住,利益广大的众生,佛的法缘不间断。世尊的法缘不断,弥陀法缘在世间也不断,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的弘愿在此地也不断,这个里头含的意思非常广泛。但是再多的含义,里面最重要的,是要自己的佛种不断,这个是第一义。 【净影疏曰,护使离障,起善无间,名常不绝。】 『护』是保护,保护你的菩提心、保护你的觉心。『离障』,障是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离障才是真正保护自己的菩提心,保护自己的佛种。能离二障,就能够生起真善,『无间』是不间断。这就是经上常讲的善根,所谓善根,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个根里面生起。离障之后的心就是善根,世间法的善根,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 学佛的人,佛教给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佛教给我们作佛,佛教给我们作菩萨,佛跟菩萨就是世界最完美的人,没有一丝毫缺陷的人,那就叫做佛菩萨。所谓的大圆满、大自在,这是佛菩萨。大圆满、大自在我们能不能得到?能,只要依佛菩萨的教诲,我们就可以得到,但是你要真的肯干。从哪里做起?就是从发菩提心做起。念念以真诚心对待一切众生,对人对事对物真诚、平等、慈悲,你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在这个社会,这个社会里的众生迷惑颠倒,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地藏经》上所说的。我们跟他相处,要怎么个相处法?要能够忍辱,要能够谦让,要肯吃亏,满众生的愿。众生这个愿虽然不是善愿,迷惑颠倒,迷惑颠倒暂时也要满足他,你才能跟他相处。换句话说,我们学佛一生当中,决定不能做一桩对不起众生的事情。做一桩对不起众生的事情我们就错了,我们的德行就有了缺点,就不能圆满。 我们受别人的欺负,受别人的污辱,甚至於受别人的陷害,也要处之坦然,也要欢喜接受,眼目当中看他真的是菩萨,这叫学佛。侮辱我的人、欺负我的人、陷害我的人,他怎么还是菩萨?他真的是菩萨,没有这个境界现前,你怎么晓得你的心清净?你怎么知道你看破放下了?《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境界现前,果然是虚妄的。你看你心多自在、多清净、多舒服。一念觉,善人恶人都是菩萨,顺境逆境都是佛境界;一念迷,佛来了也是魔。佛一来,那个高兴还得了,手舞足蹈,你那一点定功早就失掉了。自己贡高我慢,「我见到佛了,你们都没有见到,你们都不如我」,贡高我慢起来了,烦恼现行。所以佛不来,来了怕扰乱你们。 所以觉了,一切境界是佛境界,善人、恶人都是佛菩萨;一念迷,连佛菩萨都是魔。真正证明了佛经上所说的,境随心转,心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说的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自己能转得了境界,无论什么境界现前,自己的心永远保持著清净平等,永远若无其事,那就恭喜你,你入不二法门,你入一真法界了。这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彻见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才『起善无间,名常不绝』,这是真正你的善心、善行永远不断,不绝就是不断的意思。 【甄解曰,大论云,於无佛处,赞叹三宝音,三宝音者,即受持宣说佛法藏也,众生由之殖善发智,成德契理,故三宝种子,传传相继,常使不绝。】 《甄解》引用《大论》两句话,『於无佛处,赞叹三宝音』。「无佛处」,佛不住世的时候,不住世的这些处所。「赞叹三宝音」,这是每个佛弟子都有的使命,四众弟子都要承担起来。这个地方没有佛法,没有人闻到佛法,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心力去弘扬、去传播。三宝音,底下说得很清楚,念阿弥陀佛是三宝音,念一切菩萨的名号是三宝音,读诵经典、讲解经典都是三宝音。依教奉行,做出来给别人看,经上佛常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都是教给我们尽心尽力去弘扬佛法,传播佛法。不要以为自己能力不够,实在说,自古至今,许多有名的法师、大德都不是有智慧的人。还有些很愚痴的人,他怎么能成就?就是前面讲了,他有菩提心,他有个愿意帮助众生得到佛法的心愿。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就是帮助众生得到佛法,他有这个心愿。有这么个心愿,即使他再鲁钝愚痴,也一定得佛力加持。 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面说的持律法师,人家说他是晒蜡蠋的法师,大家知道他确实没有智慧。他唯一的长处就是人老实,他怎么成就的?老实成就的。你看看那个小传很感动人。他能成就,哪一个不能成就?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发真心,你肯不肯努力?有真心、肯努力就得三宝加持,没有智慧变成高度智慧,没有能力也变成善巧方便,全都在发心。谚语也常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有心,哪有难事!换句话说,怕的是你没有心。为真正的三宝弟子,一定要把佛法对一切众生普遍的去宣扬。 『众生由之殖善发智,成德契理』,这是帮助众生的方向,帮助众生的目标。第一个帮助他种善根。怎样帮助他种善根?换句话说,帮助众生离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必须要把这些因果事实的道理为一切众生说清楚、说明白,让他觉悟,他能够断恶修善。这是指善根。帮助他开智慧,成就他的德行,「成德」是断烦恼,「契理」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我们帮助别人,问题是人家愿不愿意接受?愿意接受的,一个不能舍弃,愿意接受的,你不去帮助他,就是你自己的过失。不愿意接受的,那个没有话说,他不想学,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没成熟。没成熟,以善巧方便促成,也不著急,促使他成熟。已经成熟的要全心全力帮助他,他已经回头,已经肯学,这样的人,经上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以一定要帮助他。 『故三宝种子,传传相继』,一代一代,这样传下去。有真正发心的人,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才能够叫三宝久住世间,『常使不绝』。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得到科技的便利,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比古时候方便得太多,也容易太多。古人缘常常不足,现代帮助众生种种的方法进步了,甚至一个人坐在家里面足不出门,都能够利益世界众生,这是古人做不到的。现在用录音、录影、电脑的传播,坐在家里面就能做到。问题是你要真正有心,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真有心帮助一切众生,真正肯发这个心,不辞辛劳。做这桩事情,给诸位说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最有价值的事,没有能够超过的。为什么?经上也常说,诸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做的善因善果,这个不空,这是真实的。其他世间一切善法可以讲无常的,唯独佛法是永恒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是真实的。 【会疏曰,拔苦为悲,乃至悲是真实平等之悲,故谓大悲。】 佛法里面慈悲说得最多,慈是与乐的意思,令一切众生得乐,这个叫慈,帮助一切众生离苦,这叫悲。大乘经上所讲的慈悲,悲的意思,是从真实平等心里面流露出来,所以称之为大悲,慈称之为大慈。佛在经上也为我们说,慈悲有四种,第一种叫「爱缘慈悲」,凡夫有的。你的家亲眷属,你爱护他,对他就有慈悲,你能代他受苦,你能叫他生活快乐,拔苦与乐。为什么?因为你喜欢他、爱他,这个叫爱缘慈悲。第二种叫「众生缘慈悲」,这个心量就大得多了。世间的圣贤,世间的英雄豪杰,他能够推己及人,儒家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希望得乐,我也希望一切众生都得乐,我愿意离苦,我也愿意一切众生都离苦,这个心量就大了,佛说这是众生缘慈悲。 第三个是「法缘慈悲」,前面两种慈悲,凡夫有的,法缘慈悲,凡夫就没有了。法是什么?明理,懂得真理,懂得事实真相,他慈悲心从这里生起来的。菩萨有的,为什么?他知道情与无情同一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心无有一法可得。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於一切众生他就慈悲。但是他不能叫大慈大悲,为什么?他有条件的,什么条件?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还有这个条件。如果把这个条件、念头拿掉,没有了,就变成无条件的,那就叫大慈大悲。由此可知,法缘慈悲大概二乘、权教菩萨都有,而到大慈大悲,那是法身大士与如来果地上才能够圆满的做到。大慈大悲就是没有条件的,确实是法缘升华到最高峰,连这个意念都没有了,所显示出究竟彻底清净平等的慈悲。 【涅盘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 【大日经一曰,菩萨心为因,大悲为根本。】 慈悲心在学佛来讲,非常重要,所以佛法中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他为什么不说别法,单单提出慈悲、方便来讲?由此可知,慈悲、方便是我们修学下手之处。你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慈悲学起、从方便学起,从这个地方下手。《涅盘经》上说得好,『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修行成佛,法门是无量无边,不是一个法门成佛的。但是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不能离开慈悲心,离开慈悲心就不是佛法。诸位晓得,慈悲是从觉心里面生出来的。刚才讲的四种慈悲,除了爱缘慈之外,爱缘慈还是迷而不觉,众生缘慈就觉悟了,他想到自己,还会想到别人,这个人就觉悟了,觉悟的少,觉悟的不多。到法缘慈,那是大彻大悟,法缘慈悲。无缘慈是究竟圆满的大觉。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如果不是清净平等慈悲,就不名学佛,那不是真的学佛。 『菩萨心为因』,菩萨心是菩提心,『大悲为根本』。大慈大悲也是要自利利他,对众生要慈悲,对自己更要慈悲。悲是拔苦,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就是拔苦。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是与乐,是慈,断烦恼是悲,对自己要慈悲。然后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断烦恼,帮助别人开智慧,这是你对别人的慈悲。这个意思不能错会。 【净影疏曰,依慈起说,名演慈辩。】 《净影疏》里头讲的。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讲经说法也是广义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不一定要讲一部经,乃至四句偈,经里面四句,一偈。甚至於半偈一句,半偈是两句,两句、一句。由此可知,随时随处都可以为人开演,这是慈悲心,这都叫『演慈辩』。可见得不是我们做不到的,时间长多说几句,时间短少说两句。一句、两句,劝人念佛、劝人学佛、劝人看破、劝人放下、劝人慈悲、劝人少烦恼,统是佛法。要真存这个心时时刻刻对一切众生。我们这边结缘的小册子很多,特别是接引初机的,身边上常常放个一、两本,遇到熟人,你都可以赠送他,劝他多看看,都是属於演慈辩。甚至於不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有的时候遇到很亲切,他给你打个招呼,他打个招呼,我们也可以送一本书给他,我们在外面常常遇到。我们一定要常存这个心,帮助众生的心。尤其是现在,许多的学佛人,以为每一天读经、念佛就叫修行,把生活跟佛法完全脱了节,不知道生活是修行。所以他生活里面他得不到法喜,他依旧活得那么辛苦,佛法的利益、好处天天挂在嘴皮上说,他没得到。这是错解佛的意思,虽然读经,不解义。 我上一次在休士顿讲演,有个同修提出这个问题,家庭主妇怎么样学佛?我给他解答了,这一小段,我看现在他们印成一个单张在这里。这个很好,提醒大家,怎样把六度万行、十大愿王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得受用。学佛的同修很多,不会用佛法的就太多了,几个人会用?能够把观念转过来,境界转过来,换句话说,把我们凡夫的生活,如果一变,变成佛菩萨的生活,你就得受用,那才叫真学佛。所以,一定要有慈心,有慈悲心,以慈悲对自己、对众生。 【会疏曰,佛道正见,名为法眼。】 《金刚经》上说的五眼,五眼里面有法眼,法眼是菩萨所具备的。什么叫法眼?这个地方有个简单的解释,『佛道正见』,正知正见,你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你所看的、所想的、所体会的是正确的,没有错误,这就叫『法眼』。实在说,法眼就是佛知佛见,《法华经》上讲入佛知见。不过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那就成佛眼。法眼是正知正见。 【净影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曰法眼。】 【净影疏曰,教法生解,名授法眼。】 这几条都是注解『法眼』的。《净影疏》里头说得好,『智』是权实二智,不是我们世间人的智慧。世间人,在佛法里头说,有聪明,没有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慧是从禅定里面生的,禅定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心里面远离一切烦恼、执著,心就清净;远离一切分别、妄想,心就平等,清净心、平等心是真心。真正学佛,我们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用真心就是佛菩萨,真心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换句话说,远离妄想分别执著。怎么样离妄想?念佛就离妄想,不念佛就打妄想,妄想就来了,念佛就把妄想念掉了,这个方法好极了。一天到晚,二六时中,一句佛号放在心上,妄想就没有了,用这句佛号把妄想赶掉。 於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分别,不分别就平等;不执著,不执著就清净。这叫真学佛,这种人叫真念佛,心净则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心净则土净。你心清净,你就有往生的条件。去不去就是你的愿,你愿意去就去了,愿生即生。心要不清净,虽愿生,也去不了。为什么?我想去,没条件,不够它的标准,想去也去不了。想往生的人多少?太多了,每个念佛的人都想往生,而真正去得了的,一万个人当中不过是两、三个人而已。为什么那么多想去的,真正能去的就那么几个?那几个人够条件,他去了。够条件是念佛念到心清净,我们常讲功夫成片,一心不乱。 由此可知,我们生生世世修这个法门,没有能去的成功,就是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一生如果还是不能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这一生跟以往一样,又要空过,非常可惜。空过之后,来生能不能再得到?很难,来生未必能得人身,纵然得人身,未必能闻佛法。再下一次再得人身,遇到这个法门,不晓得要隔多长的时间。所以确实,我们能遇到这么个机会,就是古人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都是实话。所以这一次遇到了,也搞清楚、也搞明白了,为什么不放下?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老实念佛,就成功了。 『智能照法』,「照」是明了,对於世出世间法的真相,必须是有真实的智慧,你才能彻底明了,这叫做法眼。『教法生解,名授法眼』,教是教导,将世尊、诸佛菩萨这些修学的原理原则,这个法就是指的这些,能令一切众生明白、了解,生解。他听了之后,读了之后,真的明白,真懂得了,这叫「授法眼」,把法眼传授给他。由此可知,教法生解就是前面讲的智、照,就是前面说的佛道正见,如来的正知正见,权实二智。权实二智是从定慧里面得来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戒是广义的,佛菩萨在经论的教诫。遵守教诫,我们的心得定,心清净了,清净心生智慧,智慧能照世出世间一切万法,这叫法眼。 所以这三个合起来看,就体会到了什么是佛道、什么是正知正见、什么是权实二智、什么是法眼,它的意思是一个。从面面来观察、来说明,我们这个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真正体会到,能够依教修行我们就得法眼。佛菩萨在经论里传授给我们,我们真的得到了。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八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8 请掀开经本,六十六面,倒数第七行,从一百八十九段看起: 【会疏曰,大慈德也,善门则菩提涅盘之门也。】 《会疏》这个注解,标准比我们一般所讲的要高,因为《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它的境界是西方世界的诸菩萨们。十方世界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普贤菩萨,也就是我们常常在经上看到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从初信位到等觉位,西方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所以它非常单纯,真的可以说是专中之专,一丝毫都不夹杂。因此,它的标准比一般大乘法的标准要来得高,所以说『大慈』,这是性德的流露。 『善门』,经上讲的「开善门」,这个「善门」是指『菩提涅盘之门』,这个解释与经义很相应。菩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就是为了要成佛,如同《华严经》上所讲的华藏世界,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后补佛,还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娑婆世界现在的后补佛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虽然在经上没有说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实际上,他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经里面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弥勒菩萨跟西方极乐世界是常常往来的。这就晓得,唯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才快速,果证才圆满。所以,这个善门不是普通的善,是开究竟圆满成佛之门,没有比这个更善的,这是讲到究竟处了。 【涅盘经曰,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 这是境界上的话,我们凡夫无法体会的,但是它是事实。如果我们冷静的去思惟、去观察,虽不能入这个境界,但是也能够体会少分,如果在事上不能体会,理上多少能够明白一些。『一切众生』是指尽虚空遍法界,『异苦』,「异」是不同,众生受种种不同的苦。譬如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在虚空法界里面是一个很小的区域。大经上告诉我们,世界,就是大千世界,佛经上讲的世界都是指大千世界,无量无边,像我们娑婆世界这种大千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一个大千世界就有一尊佛在教化,这一尊佛是这个世界的教主、导师,数量也是无量无边。我们以娑婆世界做个例子,他方诸佛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相彷佛,大致上是差不多的。这一个世界里面有十法界,十法界的众生受的苦不一样,六道里面众生最苦,换句话说,什么苦他都要受。特别是欲界,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三苦、八苦,欲界众生全都要受!我们在欲界,没有离开五欲六尘。欲界还有六层天,从四王天、忉利天一直到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都是属於欲界天。不过愈往上面去,他受的苦比较上轻一点,愈往下面去,受的苦愈重,统统要受。 到色界天,虽然欲界里面的八苦他暂时不受了,诸位要晓得是暂时,不是永久的。这是因为他有禅定的功夫,能够维持自己在定中的境界、在定中的生活。这个定,我们一般人常常发生一个误会,以为入定一定就是盘腿打坐,不动了。不是这个意思。如果盘腿打坐不动,这个定有什么用处?没用处。所以诸位要知道,佛法里面讲定,不但是出世间佛菩萨的大定,乃至於我们平常修学的这种小定,都是指在生活当中行住坐卧都是定。定是什么意思?《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外面不取於相,里面如如不动,这就是定。我们去逛市场,市场里琳琅满目的这些产品你都看,但是你不执著它,没有被这些新产品诱惑,这就是禅。心里面看到这些东西、接触这些东西,不动心,没有起贪心、没有起爱好的心,那就是定。由此可知,禅定原本是生活,生活在禅定里。用现代的话来说,不被外面境界诱惑,能够如如不动,这是禅定的意思,这个叫入定。 欲界天人对於世间五欲六尘他不著相,他不动心,他得的禅定是这么个得法的,於是乎他的生活就是禅定的生活。禅定的生活就超越欲界了,因为他对欲如如不动,超越欲界,可是对於色相还执著,还没有能把色相放下。《金刚经》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放下,於是他只能够在色界,不能超越色界。如果对於相他也不执著,他也不动心了,换句话说,他就超越色界了。超越色界,他还有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超越色界是无色界,他四见放不下,无色界天不能超越。所以,离相离见才能超越三界。 这是我们讲三界里面的苦,大家受的不一样。三界之外,声闻,声闻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没断、无明烦恼没断,换句话说,他还是有苦,他有尘沙、无明苦。再往上升到菩萨境界,菩萨尘沙烦恼断了,无明没断,他有无明烦恼苦。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出离了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比十法界来讲,殊胜太多了,真正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与诸佛如来的受用相彷佛,但是他不圆满、不究竟,还是有苦。一直到如来果地,四十一品无明破尽,那才是真正离苦。所以此地「一切众生」,如果用大乘法来说,包含了九法界;像圆教大乘,那就是十法界的都苦。 诸佛如来的感受,众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悉是如来一人苦』,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性变现的现象,一切众生与自己息息相关。我们今天没有法子体会,那就像古人的比喻当中说,叫麻木不仁。如果一个健康的人,我们身体任何一个部位,一个蚊子叮了、蚂蚁咬了,你全身都能感觉到。如果一个地方被蚊子叮、被蚂蚁咬了都不知道,这叫麻木不仁,那块地方麻木了。我们现在就是麻木不仁,种种苦楚我们不知道,茫然不觉。说实在话,在欲界众生不是局部的麻木,几乎全身都麻木了,佛度我们就很困难。局部麻木的那个人好度,全身都麻木,这个众生就难度了。所以,这句话里头的意思很深。再看底下一段。 【大法炬陀罗尼经曰,菩萨担者,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该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盘,是故名为荷负重担。】 这一段的意思,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俗语里所谓的使命感、责任感。菩萨有什么使命,有什么责任?这个『担』就是这个意思,他要承担,要把这个责任、使命担起来。就是底下所说的,『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实在讲,这句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如来家业,这是菩萨的责任,菩萨的使命,担负起如来的家业。「一切众生」,刚才说过,尽虚空遍法界六道十界里头的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发菩萨心,就是发度这一切众生的大心,目标,是要帮助这些众生出离世间。六道是世间,十法界还是世间,声闻不是缘觉,缘觉不是菩萨,菩萨不是佛,这就是有间隔,这是间,界限;既有界限,必定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世,所以十法界还是世间。由此可知,菩萨发心,不但要度六道众生,还要度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有佛,没错,那个佛不是究竟圆满佛。藏教的佛,我们以天台家的说法,藏教佛没有见性,他的果证不如圆教初住,不如圆教初住,通教佛亦复如是。别教佛才等於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十住、十行,第二行位的菩萨。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佛,最高的是别教佛,圆教不在十法界,圆教超越了。因此,都要去帮助他们,他们断证的功夫没有达到究竟,所证的果德并没有圆满,菩萨还是要发心去帮助他们。 下面举个比喻来说,『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古印度称「长者」,不是随便称的,佛经里面,他必须具足十个条件,才能称之为长者。这十个条件在此地不必细说,一般佛学大辞典、《教乘法数》里面都有。财富是十个条件里面的一种,他一定要有财富。所以丰饶、多诸珍宝,是指财富来说,就是大富长者。『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该与之,无有疲倦』,这位长者只有一个独生子,这是从比喻上说的,把长者比喻作佛菩萨,把这个「唯有一子」比作众生,诸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的爱护、关怀,就像长者爱护他的独子一样。因为他爱护、他关怀,所以所有一切「财宝乐具」都愿意给他,常常给他,永远没有疲倦。这是世间的人情,我们常常见到、常常听到,印象深刻,佛用这个做比喻。 底下说,『菩萨亦复如是』,菩萨就像这个长者一样,『一切乐具,尽皆与之』,帮助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一切乐。诸佛菩萨很多,我们今天很苦,他为什么不拿这些乐具来给我们?其实佛菩萨没辜负我们,时时把乐具放在手上准备送给你,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接受?你认不认识?世间人以为金银财宝才是乐具,那你就看错了。金银财宝不但不是乐具,它是苦具,这个东西来了,你苦就来了。乐是什么?佛给你这么多的经典就是乐具。一切经中你能够受持一部经,能够受持一卷经,甚至於讲乃至四句偈,你要真正得到了,你就快乐,必定能够帮助你离苦得乐,帮助你开悟。你晓得怎么过日子,怎样享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这是真实的乐具。现在除了经本之外,还有录音带、录影带,还有光碟,还有电脑,这些科技的传播工具,如果传递佛法,那就变成此地讲的菩萨的一切乐具。「尽皆与之」,诸佛菩萨可以说毫无保留,问题就在我们愿意取多少?佛法当中实在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最后的目标是『乃至令入无余涅盘』,这是菩萨爱念众生,照顾众生到最高峰,达到最究竟、最圆满,帮助你成圆教的佛果,入无余涅盘。『是故名为荷负重担』,经上常常读到荷担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真的发这个大心,你的心愿就跟诸佛如来同心同愿。这个同,当中的障碍没有了,隔碍也没有了,诸佛菩萨的本愿威神就能够加得上。我们世间人常讲,佛菩萨保佑、佛菩萨加持,诸佛菩萨保佑、加持也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厚此薄彼。可是我们在现象上来观察,确实不平等,有人得到佛菩萨加持,有人一生都得不到。这里面的事理我们都要清楚,为什么得不到?有障碍,障碍在哪里?在我们自己这边。诸佛菩萨那边没有障碍,佛菩萨是清净心、平等心,哪里会有障碍?我们的障碍,就是我们的思想、见解、愿望跟佛不相同、不相应,这就造成障碍。不同有程度上的差别,於是感应也就有程度上的不平等,理事是这么一桩事情。你要是清楚、明白了,把自己的障碍完全排除,自己的心愿跟诸佛如来完全相同,那你丝毫障碍都没有,感应道交。 【大论十二曰,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到彼岸』是比喻,在梵文里面称为波罗蜜。波罗蜜,也就是波罗蜜多,翻成中国是到彼岸的意思。实在讲,我们中国人很少讲到彼岸,中国人都讲到家,它有这个意思。凡是一样东西你做得很圆满,都说你到家了,你的功夫到家了,在印度人称为波罗蜜多。这个地方,到彼岸是讲菩萨修行证果,是指这桩事情。『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成是成就,办就是做,在哪里做?在生活上做,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的。佛法就是生活,佛法没有离开生活,离开生活你到哪里去修,你成办什么?换句话说,学佛就是把我们现前的生活变成佛菩萨的生活,你就成佛了。变成菩萨的生活,你就成菩萨;变成佛的生活,你就成佛。所以在十法界当中,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显然易见。 学佛、学菩萨这桩事情,只要「直进不退」,这四个字很重要。实在讲它是成败的关键,果然直进,直,当中没有委曲婉转之相。实在说,直进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专进,专就不杂,杂就是委曲之相。我们也常讲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是直进。进就不退,你的成就就不难了,修学的时间也就缩短,你能够在短时间达到圆满,这叫到彼岸。 【肇公曰,智慧,体,圣明,用,无事不照谓之圣,菩萨权实灵照,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议。】 这一句是解释『不可思议』,思是思惟、想像,议是言辞、议论。诸佛菩萨果地上的境界,这是佛经上常用的术语,现在人听了往往把意思错解。诸佛菩萨果地上的境界,用现在话怎么说法?诸佛菩萨日常生活,果地上就是日常生活。他们日常生活跟我们日常生活不同在哪里?我们日常生活的境界,跟诸佛菩萨日常生活境界不一样。印光法师在世的时候,他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他跟我们在一起,跟我们在一桌吃饭,我们是六道凡夫的生活,他是等觉菩萨的生活。他对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对他完全不知道,不懂他的境界。 僧肇大师这一段解释得好,从体用上来说明。『智慧』是『体』,什么智慧?般若智慧,《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这是体。又说无所不知,那是『用』,『圣明』就是无所不知。下面解释这个用,体就不必说了,体没得说。起作用的时候『无事不照』,他不用见、他不用明,他用照,这在大乘佛法里面用得很多。为什么用这个字?无非是令一切众生在文字里面觉悟,离一切妄想执著。如果用见,落在情识里,我能见、所见;用明,我很明白;照,比喻像一面镜子一样,镜子能照,清清楚楚,落不落痕迹?不落痕迹。古人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镜子的心多清净、多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胡,我们中国古书称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照这面镜子,现的是外国人的相,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这个镜子,现的是中国人的相,这就是说镜子无心。因此照就是说无心,不用心意识叫做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用心要像镜子一样,你就清净了。佛与大菩萨的心就跟镜子一样,决定没有执著。不但是离开镜子,镜子里面空空,什么都没有,正在照的时候也没有,也是空空如也。我们要能够学会了,你的用心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一照就著了,那就是凡夫心,凡夫心著相,就被污染了,清净心被污染。佛与菩萨们他们高明的所在,他们超过我们的地方,就是用心不一样。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无事不照谓之圣』,十法界依正庄严他都见、他都听,都用一个照字来做代表;六根接触外面一切境界,用一个照字做代表。看得清楚、听得清楚、闻得清楚、尝得清楚,他们就是能够不著相,就是能够不动心,他的本事就在此地。我们今天要学佛就是学这个本事,不是不见不闻,见闻而不执著。《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是照,不住就是离相离念。『菩萨权实』,实智是体,前面讲的智慧,权智是作用,就是前面说的圣明。灵明觉照,无微不照,因此无细不知,这个能力就强了。佛经上所谓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这是权实的德用。 『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这叫不可思议。不但我们没有办法说,言语有界限、有范围的;换句话说,有边际的,确实有很多是言语说不出来的,所以要叫你去体会、去悟入,说不出来的。宗门里头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能说得出来吗?这一杯水热不热?我喝了一口,不错,还满热的。我说热,你们能体会得到吗?你体会不到,必须你去尝一口,我说热,你才能体会得到。你没有亲自尝一口,别人怎么说你都没有办法想像得到。这样浅近的事,尚且不可思议,何况诸佛菩萨的境界?思惟、想像这个功能比言语要大得太多了,但还是有界限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相宗经论上讲得最详细、最透彻,思惟、想像是八识的作用,功能最强的第六识、第七识。它向外缘能够缘到虚空法界,换句话说,能够缘到十法界,六道、十法界都能够缘得到,对内可以缘到阿赖耶识,能力有这么样的强大。可是阿赖耶外面一层,真如本性它缘不到,真如本性所显现的是一真法界,当然它也缘不到。换句话说,极尽我们的思惟、想像这个能力是有界限的,不能够突破阿赖耶识,不能突破十法界。这也就是说明,如果我们用思惟、用思考、用研究,甚至於加以现代科技来观察,这个范围也不能超越十法界。 要想超越十法界,这些东西全没用,为什么?因为那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些理、事实真相我们都要了解。利用科学工具这是藉他力,离开这个工具,我们能力就没有了。譬如我们观察微生物,我们观察原子、电子的活动,我们今天普通人,用我们一般的眼睛,加上高科技的仪器,我们能见到,可是拿掉仪器就见不到。而佛告诉我们,如果你突破障碍,你不用仪器就都见到了。用什么方法突破障碍?定功,禅定的功夫。障碍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舍掉,障碍没有了。实在讲,今天科学仪器虽然很发达,依旧是微乎其微,能突破一点小障碍,大的障碍它是无可奈何。什么是大障碍?现在科学家都知道,我们有没有办法用科学仪器见到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没有这个能力,那是大障碍。 无数维次的时空从哪里来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六道里面,我们晓得有天道,除了人道之外,有天道、有饿鬼道、有地狱道,现在科学仪器没有办法见到天道,没有办法见到鬼道。科学发展到今天,还不能能跟鬼沟通,不能跟上帝沟通,这什么原因?没有办法突破空间,他们跟我们是不同的空间。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这句话,并不是说这个不能讲,不可以想像,那你就错了。你只要不要去思、不要去议,就清楚了,障碍就突破了。如果你要用思、用议,你障碍永远不能突破,为什么?就是思议造成的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思是打妄想,议论是分别执著!这句话意思就深了。叫我们不要用思、不要用议,界限自然就没有,什么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都没有了。无限时空里面众生生活的状况,你都看清楚,你也都听到,都能够明了。 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在《地藏经》上就有,为众生帮助众生找他的家亲眷属。他家亲眷属过世了,不晓得沦落到哪一道,阿罗汉要入定,就看到了他现在的生活状况,才能转告他的家人,这是用禅定功夫。禅定就是离开思惟、想像、言语的分别执著,不用这些东西,他的障碍就没有了,就能够见到。这是今天科学还办不到的,可是只要你能够入定,定中境界就是突破了空间的维数,统统能见到。在近代,诸位如果去看《虚云老和尚年谱》,我们晓得虚云老和尚的定功很深,他在定中常常到兜率天去听弥勒菩萨讲经。兜率是欲界四层天,每一层天实在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同的空间,兜率不知道是多少度空间,这不晓得。定中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执著就突破了。他出了定,还来告诉这些同参道友们,弥勒菩萨讲了些什么,旁边在座的还有几个认识的人,这几个认识的人,是早年往生到兜率内院的,哪些人在座。老和尚《年谱》里告诉我们的,这绝不是科学的方法能够办得到的。 不仅如此,就在我们世间现实生活上,现在大家所关心的,将来这个世界局势怎么演变。这是小事,比到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还容易多了,稍稍有一点小定,不是要很大的定,稍稍有一点小定,这个障碍能突破。突破是你能够知道过去未来,这是时间上的突破,过去的事情你现在能看见,未来的事情你也能看见。经上常说,阿罗汉的能力能知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我们中国人计算,三十年是一世,你就晓得阿罗汉的能力。他能知道过去五百世,如同目前,就像在眼前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能知道未来五百世,这是阿罗汉的能力。通常我们一般修定,小定的能力能够见到过去几年、未来几年的事情,未来几个月的事情,他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没有难处的。跟鬼神往来、跟鬼神打交道,也是很容易的事情,这个障碍很小,容易突破。菩萨权实二智的起用,当然那个能力就强大了,绝不是阿罗汉能够相比的。所以经上讲不可思议,这一句的深义我们要能体会。 【智度论曰,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 这也是佛学常识,《大智度论》里面说的。小乘里面没有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小乘没有离开心意识,小乘人所用的心跟我们凡夫用的心没有两样。为什么他能突破,为什么他能力这么强?他比我们清净一点,他修定,用什么修的?用意识心修的,这个是小乘法。实在讲,不仅是《智度论》上说,《楞严经》上也说得很详细。大乘里面为什么有不可思议?因为大乘人不用心意识,离心意识就不可思议,因不可思议,果当然不可思议。小乘人用心意识,果上没有办法超越心意识,也就是说没有法子超越八识。 下面举个比喻,『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这是说明时间不可思议。六十小劫,时间很长。小劫怎么个说法,佛在经上讲得很多,种种比喻,实在讲每一个劫,用现代的话来讲都是天文数字。最普通的讲法是增减劫,这是最普通的说法。佛讲,人的寿命最长是八万四千岁,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再过一百年又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人的寿命最短是十岁。这个说法讲平均,一般平均的年龄,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每一百年减一岁,这叫减;然后从十岁,每一百年再加一岁,又加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是一个小劫。我们现在是在减劫的时代,释迦牟尼佛出世那个时候,一般人平均寿命是一百岁。佛灭度到今天三千年,一百年减一岁,就减掉三十岁,现代人寿命,正常平均寿命是七十岁。我们现在在减劫,这是能够计算得出来的。六十个小劫,在菩萨清净心中所感受的,「食顷」很短,吃一顿饭的时间。说明时间不是定法,长时非定长时,短时非定短时。 这种经验往往我们凡夫也有。譬如我们凡人作梦,往往在梦中经过很久很久,也办了不少事情,一觉醒过来,才几分钟!唐人传奇里面,「黄粱梦」是个很好的例子。黄粱是高粱米,小米,小米煮粥,那个时间很短,十几分钟就煮好了。他在那里打个瞌睡,做了一场梦,几十年过去了,醒过来黄粱还没有熟,跟这个地方所讲的意思相彷佛。所以大经上讲「念劫圆融」,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能浓缩成一念,这是超越世间。底下: 【净影疏曰,为法心同,故来一时。】 这是解释『一时』,一时意思也是很深很广,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在此地讲「一时来集」,这些与会的大众,特别是指从他方世界来的这些菩萨们,参加世尊这次的法会,所以叫一时来集。『心同』、愿同,自然就感应道交,哪个地方佛菩萨讲《无量寿经》,他立刻就有感应,立刻就能参与。参与是不是他身体来了?是来了,是不是真的来了?那也不见得。这些菩萨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他有能力千百亿化身,各个都有这种能力,所以不怕十方诸佛如来同时讲这部经,他同时都可以参与。为什么?欢喜!是他的本愿。他要没有这个愿力就不会起感应道交,他有这个愿力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十方一切诸佛讲《无量寿经》,他就来了。这个传播非常快速,我们今天用电讯来传送,他比电讯还快。电的速度跟他不能相比,这是本性的功能,在一刹那、一弹指就传遍尽虚空遍法界。 【宋译经末曰,并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宋译本,是我们《无量寿经》十二次翻译的最后一次翻译,法贤尊者所译的,经题就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这经文里面说,这一段说的是『并天龙八部一切大众』,可见得参与法会人的品类很多,不仅是他方世界的菩萨,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天龙八部鬼神哪有这么大的能力,我们娑婆世界,这比较近一点,也许他们得到这个讯息来参加,他方世界的天龙八部怎么可能也来参加?这桩事情,诸位要读《华严》,也许能得到一点启示。实际上这些不是真正的天龙八部,是什么人?菩萨化身,菩萨在哪一道度众生就化现这一道的类形,往往诸佛的法会,他们就以这个身分来参加。就像我们前面所读到的,世尊这个法会,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他们示现的身分是比丘身。实际上,许多是古佛再来的,大菩萨示现的,不是真正的比丘。他们是陪同释迦牟尼佛一道来的,像唱戏一样,释迦牟尼佛唱主角,这些人来给他跑龙套唱配角,这么来的,佛来应化,他们统统来应化。甚至於还有些在家弟子,也是佛菩萨化现而来的,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贤护正士,在家居士。也有不少国王大臣,当外护,也是佛菩萨化身来的,可见得因缘的确是很复杂。 这一品介绍到此地就告一个段落了,这是本经的通序。第三品是本经的别序,就是发起序,我们也节录了一些。请看六十九面,第一段。 【汉译曰,於时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贤者阿难,即从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今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我侍佛以来,未曾见佛身体光曜,巍巍重明乃尔,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 我们看前面这个四段,汉译的、魏译的、唐译的、宋译的。原译本里面描写这一段的文字,文字虽然有广略不同,汉译的广,文字多,说得比较详细,宋译的简单,只有八个字,这是略,但是它的意思都是圆满的。对我们初学人来讲,略说我们很难体会,往往我们就依文解义,把它看成简单了。所以对我们来讲,讲得愈详细愈好,愈明白愈好,我们才能得一点受用。汉译这一段就说得比较详细,说明世尊这一次法会的因缘,所以叫发起序。 『於时佛坐』,这是大教因缘成熟了,佛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处所,应当把这个法门向大众公开宣示。这个法门是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真实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发起的因缘也特别的殊胜。这个时候佛坐在那里,『思念正道』。这里的文字我们要注意,思跟念是形容词,不是我们想像的,我们看到思,就在那里想、就在那里念,那就错了。我们用思、用念,就落到第六识、第七识,那是凡夫境界。佛的境界是什么?佛的境界是正道,正道就是一切众生成佛之道,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没有思?没有思,有没有念?没有念。没有思念,为什么用思念?世间人用思念才明白、才清楚。所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佛的境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形容这个境界。 就像菩萨三慧,闻思修三个字的意思一样。往往我们初学,把闻思修搞错了,认为闻,我们一定要听经,那就是闻;听了之后,我们多想想就会明白;想通了之后,我们依教奉行去照做,这就是修行。这是凡夫,哪里是菩萨!菩萨闻思修没有落在心意识,他「闻」的意思是接触的意思,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用这个字来做代表,眼见也叫闻,耳听也叫闻,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用这个字做代表。一接触就明了,明了用「思」来代表,并不是他思了才明了,不是的,接触就明了。所以明了用思,明了当然不迷,不迷叫「修」。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一次完成的,没有先后次第。不是闻了以后再思,思了以后再修,哪有那么罗嗦!你懂得菩萨三慧,你就晓得,这是如来果地上,思念哪里会真的落在第六识里头? 一切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应当为众生宣讲平等成佛的方法。这个时候你说佛多欢喜,佛真的是时时刻刻等待这个机缘成熟,这个机缘真的在这一天成熟。所以从面门上自然就放光现瑞,而这个光明的瑞相,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阿难是佛的侍者,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殊胜、这样奇特,想必佛一定要给大家宣说不可思议的法门,这是阿难的推想,所以才起来发问。法还没有说,佛跟这些大众自自然然就起感应道交,这也是不可思议。 我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下一次,我们还从这段讲起。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四十九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49 请掀开经本,六十九面,第二行,从第一段看起: 【汉译曰,於时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贤者阿难,即从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今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我侍佛以来,未曾见佛身体光曜,巍巍重明乃尔,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 这段是《无量寿经》汉译的原文,说得比较详细。这是阿难尊者记载世尊当时说法前的状况,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於时佛坐,思念正道』,要注意的就是「思念」这两个字。唯恐我们同修把这两个字坐实了,那我们就错解了。佛还有没有思、还有没有念?决定没有。思念,有思有念是凡夫,绝对不是圣人。不但佛没有思念,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小乘初果须陀洹也没有思念了,离一切思念,才能入正定。小乘的定并不很深,都已经不著相了,佛哪里有思念?因此这思念两个字,我们要真正能够体会。思的意思是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的意思是不断,没有间断。这是诸佛菩萨果地上的境界,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念念之中都是圆满的现前,是这么个意思。 底下说佛示现的瑞相,实在讲思念正道这一句是佛菩萨果地上的境界,这个境界没有先后的、没有始终的、没有生灭的。但是所现的瑞相,这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现出来的相状。『面有九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这就是说明无量色的光明。这是佛在讲经之前现的现象,阿难尊者看到了。汉译『贤者阿难』,也有的地方译「尊者阿难」,阿难尊者意思相同。『即从座起』,阿难尊者看到佛现的瑞相,他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把自己的衣服整理整理,表示恭敬。古时候印度,他所穿的衣服就是一块布披在身上,现在我们看到印度人的服装,你就能看到,所以起来的时候,一定要把衣服整理一下。『稽首佛足,前白佛言』,这是行礼,恭恭敬敬的向佛行礼。行礼,当然他有疑问要请教,「前白佛言」,他提出他的问题。 『今佛面目光色』,今是今天,今天阿难看到世尊面孔放光,『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这个光明,千万的光色,无量的光色。明是说明亮,特别的明亮,异乎寻常,所以他说乃尔,哪有像这种样子,从来没有见过。底下说,『今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这是赞叹光色的明好,上下明彻。『我侍佛以来』,阿难是世尊的侍者,平常照顾佛的生活起居,从来不离开佛身边的。所以他说他侍候佛以来,『未曾见佛身体光曜,巍巍重明乃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今天这个身起的光明,他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后面又说,『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至真等正觉是对佛的称号,就是称释迦牟尼佛,『光明威神,有如今日』。佛的光明,威神是佛的庄严,神妙不可思议,从来没有像今天的。 这种瑞相,表明佛所说的这部经,是过去未曾有过的,不但过去未曾有,未来也未必有。我们中国人所谓的空前绝后,佛说《无量寿经》的确是空前绝后。所现的瑞相,表这部经它的德用超过一切经之上,显示出这个意思。由此可知,本经的确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经。所以现的光明威神,样样都是第一,无有能与它相比的。 【魏译云。】 魏译本就是康僧铠翻译的。 【光颜巍巍,又云,威神光光。】 同样是这段的意思,赞叹佛说法之前所现的瑞相。魏译的本子文字比较简略,没有汉译的这么详尽。 【唐译云。】 唐译的本子是《大宝积经》第五会。 【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凝照光辉。】 这有四句形容佛所现的瑞相。『融金聚』是比喻,黄金光色已经很美了,如果把黄金在高温之下熔化成液体,那个光色就更好看。以这个来形容佛在说《无量寿经》之前面门的放光。 【宋译云,面色圆满,宝刹庄严。】 经文简单,可是意思也很圆满。如果要不看汉译这段文,它此地单单说『面色圆满』,圆满里面的意思就含得多了。没有一丝毫的欠缺,所谓是有美尽备,所有一切美统统都完备,没有一点缺陷,这个叫圆满。『宝刹庄严』,这个意思前面没有,可见得宋译虽然只有两句,意思比汉译的还要丰富,汉译里面没有「宝刹庄严」。就是佛的光明里面显示十方诸佛的佛刹,都在这个光中变现出来,所谓光中化佛。 我们读了这些经文,就能够体会到本经在世尊一代时教当中,就是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中的地位,显示这个经无比的殊胜。实在说,唯独这一部经,能够普度九法界众生平等成佛。这实在是了不起,任何经论、任何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的。这个意思要从表法当中去领会。第五段: 【净影疏曰,佛具众德,为世尊重,故号世尊。】 这是解释『世尊』这两个字的含义。佛证得圆满的心性,自性当中本具的智慧、德能圆满现前,所以『为世尊重』。这个「世」是世出世间,世间人尊重,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也都尊重,所以有「世尊」这个德号。底下一段说: 【胜鬘宝窟曰,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为神。】 这是解释「威神」这两个字。外面的现象,能够令一切众生敬畏又尊敬,又带著有害怕的心理。他不说人,他说『物』,如果说人,在十法界里头只有人道,说物好,物的范围大。物是讲一切动物,人也是动物之一,这一个字就包括了九法界的有情众生,所以意思就广了。这是「威」的意思。『内』是指佛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议,不是我们一般人,不但是我们一般人,即使等觉菩萨也无法测度,称之为『神』,神奇莫测。这是威神两个字的意思。 【海东憬兴曰。】 这是在注解里面讲的。 【镜光外照,名为影表。】 这一段是解释表里的意思,「影畅表里」,解释表里的意思。 【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显影,畅在镜内,亦同所放光还曜巍颜,故云表里。】 这个意思说,前面这个『镜光外照』是举比喻,实在比喻的是佛的身体有光,这是佛的常光。今天在讲经之前,佛又放光,佛放光外照这是『影表』,而佛的光又照他自己,这就是『里』的意思。像灯一样,灯放光照外面,灯光也照自己,也照灯,这就是影畅表里的意思。诸位从这个比喻体会得,这段文一看就清楚了。 【净影疏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外照之光,明显镜内,名为影里。】 《净影疏》的意思跟海东意思完全相同,但是文字更容易明了,他的文字比前面显得舒畅、浅显,容易懂。 【佛身如是,光明外照之表,显曜佛身,名影表里。】 翻过来看第九段。 【甄解曰,则光颜巍巍中,影现宝刹庄严相,其犹珠宝镜中,能现森罗万相乎。】 这一段是解释「宝刹庄严」。佛光巍巍,巍巍是盛大的意思,这个盛,像火烧的非常猛烈的样子,盛大。在光明当中,现出十方诸佛的刹土。古时候,只有用『珠宝镜中』,像宝镜,镜子里面照外面的景象,镜子里头显像。古代镜子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明亮,古时候的镜子是铜做的,没有现在这么明亮。何况现在除了镜子之外,我们最好用来做比喻的是电视,打开电视,电视萤幕放光,光中显示里面的色相。当然,这只是个比方而已,没有办法比得那么真切。佛的光明当中显示十方诸佛的刹土,这是宝刹庄严。 【法华经序品曰,眉间白毫,大光普照。】 这也是说佛的放光,佛放白毫光,这个光是从眉毛当中白毫所放的,光明之大,能够普照虚空法界。我们知道这是说佛的报身,而不是应化身。应身的佛,白毫也放光,一般讲,普照法界比较少见,照一个大千世界,这个我们在经上常见的。照尽虚空遍法界,这一定是报身佛。 【法华经曰,我与阿难等於空王佛所。】 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佛在经中叙述,他过去因地修行的事迹,那个时候他跟阿难是同学,在『空王佛所』。 【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两个人同时发心,程度相当。 【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 两个人同时发心,程度相当,但是两个人的志趣不一样。阿难喜欢广学多闻,诸位要知道,广学多闻耽误了自己,不是好事情。为什么?解决问题要靠禅定,突破障碍非定慧莫属。而多闻是不是智慧?不是的。这一点同修们千千万万要注意到,多闻是属於常识。你的常识再丰富,你不能断烦恼,不能够突破时空,所以多闻有什么用处?阿难的病就病在多闻,习气非常重。在楞严会上,阿难尊者只是一个初果须陀洹,佛讲经他能听得懂,他的理解力超过富楼那尊者。富楼那在楞严会上证得四果阿罗汉,比阿难高的太多了,但是世尊讲《楞严经》,富楼那听不懂;也就是讲理解的能力他不及阿难,断烦恼、修行证果的能力,阿难不如富楼那。所以阿难是多闻,而释迦牟尼佛精勤,『常勤精进』。 这是佛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成就,才能解决问题?一门深入。到什么时候才广学多闻?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很明白,烦恼断尽了再广学多闻,那就对了。烦恼没有断尽,断烦恼重要,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果;尘沙烦恼断了,证菩萨果位;无明烦恼断了,就成佛。可见得,三乘圣者之证得全在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清净心中自然生智慧,智慧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不明了的。所以,那个时候广学多闻非常容易,六根一接触就完全通达明了,不是这样很辛苦的去求学。 【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阿难来护持他,给他当侍者。他们两个原本是同学,成就有这样大的悬殊,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阿难护持世尊,也护持将来的诸佛,『将来诸佛法藏』,他是多闻,他喜欢搞这个。佛灭之后,阿难将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集结流通,大概将来诸佛灭度,阿难尊者也干这个事情,习气!当然这也是无量功德,所以他也有能力『教化成就菩萨众』。 【宝积经曰,如来身者,自性清彻,何以故,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 我们先看这段。『如来身』就是法身,清净法身。『自性清彻』,自性原本就是清彻的。可是现在凡夫、二乘、菩萨都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烦恼、染污,必须把这些烦恼、染污除尽,自性清彻的法身才能够现前。所以如来证得的报身,实在讲在果地上,三身是一体,一而三,三而一。如果还有二、三,那就是惠能法师所说的,那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什么?凡夫法,凡夫才有妄想分别执著,诸佛菩萨已经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哪有二法?我们要想提升自己的境界,要常常体会到如何入不二法门。有这个意愿的话,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努力精进,对於提升自己的境界就会有帮助。 如何入不二法门?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入不二法门。这个境界很高,在中国古大德当中,曾经有不少人,不是没有,他们能入,我们为什么不能入?我们不能入的毛病就跟阿难一样,犯了阿难多闻的毛病,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世尊在《金刚经》中明白的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为什么要舍?因为法是缘生的;换句话说,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要分别执著就错了。所以佛『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这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早就离了、早就放下,所以身心清净。 【如来身者,出过世间。】 『出』是超出、出离。『过』也就是超过,超过了『世间』。这个世间就是指的六道跟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世间。 【何以故,不为世法之所染污故。】 六道是为烦恼所染,烦恼染污。六道之外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给诸位说,为佛法所染污。这个要知道,世法染污人,佛法也染污人。世法、佛法统统放下,统统舍掉,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佛法可以讨论吗?有讨论的必要吗?确实没有。你要喜欢讨论佛法,佛说了,他一生从来没有说一句法,你讨论个什么?你要说佛说法,这是谤佛。你要把佛法也都放下,你是真正得到佛法,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就是觉悟之法,你真的觉悟了。你如果讨论佛法,你迷在佛法当中,没觉悟。佛是叫你破迷开悟,佛不迷你,你自己迷在其中,这个佛常喊冤枉,三世佛冤。所以,世法、佛法的污染统统都要远离。 【乃至如来身者,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 这是形容。佛的身相是透明的,一尘不染,我们凡夫身相不透明,为什么不透明?严重的污染。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家明了,尤其物理学相当的发达,知道所有的物质都是基本物质排列组织不相同。透明的玻璃跟我们这个不透明的桌椅板凳,基本的物质是相同的,排列的方式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佛身、众生身亦复如是。佛身,它基本的粒子排列的方程式就像明镜一样,所以他身体是透明的。 什么力量在主宰排列?大概这个事情现代科学家都没有找到。谁排列的?佛告诉我们,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在主宰著,千变万化。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一切回归到自然,自然是最美好的,自然是最圆满的,没有丝毫缺陷。所以佛法的修学,枢纽就是禅定,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量法门都是修定。而净宗特别著重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最圆满的禅定。真正达到一心不乱,这个身相就像此地比喻所说的,『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 【净影疏曰,喜有二义。】 这是解释佛怎么也现欢喜的样子。佛的欢喜不是对自己,是看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了,可以接受平等成佛的大法,佛的欢喜在此地。 【一念弥陀佛所成行德可庆,故喜。】 佛念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证果、广度众生无量的功德,生欢喜心。 【二念众生,得益时至,故喜。】 先前有一些众生缘成熟了,机缘成熟,可以接受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平等成佛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当中,唯此殊胜,唯此法门独特,一切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的。而居然有一类众生缘成熟了,能接受,佛看到欢喜。所以佛为众生开演这个法门。 【无量寿经笺注曰。】 这是丁福保的本子。 【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 这是解释「光颜巍巍」,这意思好懂。颜就是面孔,佛的面孔放光,称他做『光颜』。 【嘉祥疏曰,巍巍言德盛高显也。】 这个解释简单明了。 【涅盘经卅曰。】 这个卅就是三十卷。 【我於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盘。】 涅盘跟寂定是一个意思,寂定是中文翻出来的,涅盘是梵语。世尊最后在『娑罗双树』间示现般涅盘,我们一般世间人说,释迦牟尼佛死了。这个话说得对不对?世间人的观念当中没有错误,释迦牟尼佛应身示现的有生有灭,八十岁的时候示现入般涅盘。而上根人知道,佛没有生灭,这是真的;说没有生灭是真的,说有生有灭不是真的。佛没有生灭,我们这一切众生有没有生灭?给诸位说也没有生灭。如果你以为有生灭,是你看错了,你看走眼了,你没有见到诸法实相,事实真相你没看到。事实真相如果看到了,你就晓得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很多,不必再重覆。 但是众生愚、迷,愚是没有智慧,迷是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生起许多的妄想分别执著,把自己的生活搞乱了。不但是乱了,简直可以说搞糟了。将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又把它变成六道轮回,都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世尊这个时候看到有一类众生,觉悟的机缘成熟了,这就是『得益时至』,这个利益是无与伦比的利益,一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是世出世间什么样的利益都没有办法相比。有这样的众生出现,佛怎么不欢喜?所以,佛无生灭,众生也没有生灭。众生今天为愚、迷所障,为愚、迷所掩蔽,怎么样唤都唤不醒,怎么样劝都不肯接受,习气太重!佛今天为我们开这个法门,正是古德所谓大开方便之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换个环境去修学,这就容易了。这个方法实在说是佛度众生最巧妙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给我们换一个修学的环境。再看七十一面。 【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 《甄解》这个解释也是简单明了。『普等三昧』是如来果地上的三昧。大菩萨,我们通常讲地上菩萨证得,普是普遍,等是平等,三昧是正受。如果证得普等三昧,在十法界里面得清净心、得平等受;换句话说,在天堂跟在地狱他的感受相同,这叫普等三昧。如果说在天堂有乐受,在地狱有苦受,这不平等,这不叫等。我们要问,他为什么会等?因为他一切都不受,就等了。在天堂里面他没有乐受,也是我们平常在讲席当中所说的,境界现前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心境相对的时候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正受。无论在天堂、在地狱他都不起心不动念,都不分别不执著,他平等受,这个三昧叫普等三昧,这是诸佛与大菩萨们的受用。而佛教给我们用什么方法入普等三昧?《金刚经》上有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把这两句做到了,你就证得普等三昧。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 『大寂定』,如来果地上的大定,究竟圆满的禅定,称为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念佛三昧是总名,我们从这一句就明了。百千三昧、无量三昧,都是念佛三昧的别名,显现出念佛法门不可思议。而今天世尊在这一会,要为大众宣说『念佛法门』,劝大家『住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不是普等三昧?诸位细细去想想,人家告诉你一件欢喜的事情,你合掌,阿弥陀佛,人家告诉你一件不欢喜的事情,也合掌,阿弥陀佛,真的普等了,这个人是修念佛三昧的人。如果听说顺心的事情,生起欢喜心,不顺自己心,起烦恼,你虽念佛,不得念佛的受用。念佛的受用是什么?三昧,你不得受用,三昧就是受用。世出世间一切问题,统统把它化到阿弥陀佛里面去,你就得正受,你就真正得自在。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遇到佛号统统化解,这叫住念佛三昧。这样念佛才叫功夫,这样念佛才叫受用,功夫、受用都是念佛三昧的异名。 【合赞曰,济凡秘术,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 这是解释「住奇特法」,解释这一句经文。『济』是救济,『凡』是凡夫,凡夫是指六道,六道凡夫太苦了,佛来救济他。救济他有秘密的方法,术是方法,这个秘密的方法,就是劝人念佛,了生死出三界。『秘术』就是念佛法门,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今日将说』。所以阿难尊者说世尊今天住奇特法。 【甄解曰,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名为奇特,奇特之极,至下华光出佛之文彰矣。】 『彰』是彰明,显示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显示出来。『奇特法』是『如来正觉果海』,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要解》里面看到,蕅益大师给我们说出,释迦牟尼佛就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所以,这一句名号就是如来正觉果海。念佛人不是修因证果,念佛法门是从果上下手,不是从因证果,直接从如来圆满果地上下手。以果觉为因行,因果不二,这才是奇特的法门。奇特到极处,下面经文『华光出佛』,说明七宝池里面的莲花,花放光,光中又变现著佛像,光中化佛,佛至十方世界接引众生,这是阿弥陀佛变现的。阿难尊者所见的,前面我们所读的虽然说很详细,其实这里面的境界相并没有说得很圆满,圆满都在这一部经中。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 这句话初学的同修读到总不免有怀疑,因为它的意思确实很深,这也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众生虽有,他不觉,也就说他不知道。不知道,这『正觉智』现不现前?给诸位说,现前,常常现前。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就是本具的正觉智,本具正觉智就是本具的般若智慧。哪个人没有?一切众生都有。在眼曰见,在耳曰闻,见、闻、觉、尝、嗅、知就是正觉智,就是般若智慧。如果我们会用,那恭喜你,你就成佛了。很可惜的,我们不会用。 古德告诉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第一念是正觉智,眼见外面色相,耳闻音声,第一念,可以说第一刹那。为什么?第一刹那,你的心没动心,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问你,眼睛开张清不清楚?清清楚楚,不能说不清楚,像镜子照外面东西,照得清清楚楚。可是第二念就坏了,第二念起心动念,就起了分别执著,第二念就堕落了,堕落成凡夫。由此可知,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在哪里?佛菩萨永远保持第一念,他不变,所以他叫做佛、叫做菩萨。我们凡夫保不住,第一刹那是正念,第二刹那就妄想,第三刹那就分别,第四刹那就执著,愈来愈麻烦。由此可知,我们身中真如、自性、般若、正智,什么时候不现前,什么时候不起作用?从来没有间断过!所以诸位要明了,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本来是佛,这是大经上所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都是这么说法。 妄想分别执著都不是真的,虚幻不实。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正觉智就是本觉,本有的,「不觉本无」,不觉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不觉,本来没有。本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放下,当然可以断除。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你果然真正明白了,在佛法里面讲你开悟了,这个开悟叫解悟,道理事实真相明白了。明白之后,能够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虚妄的放下、远离,你就证悟。诸位要知道,解悟不得真实受用,也就是说你不能了生死、不能脱离轮回;证悟就得受用,证悟就永脱生死,永断轮回,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成了。放下之后,那个境界就是前面讲的普等三昧,万法平等。一切万法本来平等,不平等是因为你有分别心,所以就不平等;本来清净,不清净是因为你有执著。有执著就不清净,有分别就不平等。所以离开分别,万法是平等的,离开执著,身心世界都是清净的。 佛在经上常说,我们自己要能体会,要在生活当中去做到,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修行修什么?《华严经》五十三参给我们做了个榜样,叫历事炼心。历是经历,什么事情都要经历,不要去逃避,顺境要经历,逆境也要经历;好人要往来,坏人也要往来,往来就是经历。在这里面炼什么?炼清净心、炼平等心;换句话说,就是练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妄想,不分别,平等了,不执著,清净了,这叫真修。真正用功夫的人,功夫得力的人,不著痕迹,不著痕迹就是不著形式、不著样子。修行哪里还有个样子?这个样子是修行,那个样子是不修行,你就分别执著了。所以佛说的句句是真实话,如何能在日常生活当中过正觉智慧的生活,就叫佛菩萨;如果还过愚痴、迷惑的生活,这是道道地地的凡夫。学佛,虽然道理明白,事实真相也懂得,如果在生活上做不到,那就是你没修!一定要在生活上认真的去做,才能得受用,才叫真正学佛。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五十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50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一面,第七行,从第二十一段看起: 【净影疏曰,住佛住者,涅盘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住彼所住,住大涅盘,能起化用。】 『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灭,四谛里面苦集灭道,灭翻作涅盘。此地所讲的灭,是说两种,在因上讲,灭烦恼,果上讲,灭生死;换句话说,涅盘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通常在中国佛教里面有个译法大家所熟悉的,就是翻成圆寂,这也翻得很好。圆是讲圆满,我们常讲功德圆满,功是修行的功夫,德就是修行的果报;换句话说,因与果都圆满,这是圆的意思。寂跟灭的意思相同,清净寂灭,也就是生死烦恼统统都寂静了,这是圆寂的意思。而社会间有不少人将这个名词错会了,以为涅盘、圆寂都是死的代名词,人死了就叫圆寂,人死了就叫涅盘,这是很大的误会。如果说死就是圆寂,那哪一个不圆寂?各个都圆寂。所以,圆寂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果德,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所以般涅盘,证涅盘不是说死了才证的,证涅盘是活著证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所示现的,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他悟的是什么?就是入般涅盘了。由此可知,涅盘跟圆寂是活著证得的,与死不相干,活著证得的。 『住佛住者』,佛住在哪里?这是讲心,「佛住」就如同我们一般人常讲的存心,你的心在哪里?凡夫的心都在妄念上,都在忧虑、牵挂上,他住在这些地方。所以他住生死,凡夫的心住在生死。你看妄念是生灭的,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忧虑、牵挂都是生灭的现象。凡夫住生灭,也就是凡夫住生死。二乘圣者、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们住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佛法里叫它做偏真涅盘。佛与大菩萨他们住的境界叫大涅盘,大涅盘跟小乘人证得的苦集灭道的灭又不一样,不是一个意思。大涅盘意思是说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盘,这个就伟大了。住生死,这是六道轮回;住涅盘,固然自己得受用,心真正得清净,不能利益众生,这并不可贵。佛与大菩萨不住涅盘,他度众生,广度众生,在十法界,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到哪里去应,感应道交,他不住涅盘。这叫无住涅盘,佛与大菩萨他们住的是无住涅盘。虽然示现在六道、示现在九法界,他是乘愿而来的,他不是业力而来,所以虽同凡夫,但是没有凡夫的生死。於是乎他生死、涅盘二边都不住,这个叫做大涅盘,这是佛所住的,『涅盘常果,诸佛同住』。 『今日世雄』,世是世间,雄是英雄,世间英雄,他的意思是说,一般人办不到的他能够办得到,这才称之为英雄。世间人不能了生死,世间人不能断烦恼,世间人不能出三界,佛菩萨统统可以做得到,所以佛称之为大英雄。我们到寺院看到供佛的大殿,都写著「大雄宝殿」,就是大英雄宝殿,取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所以,此地世雄指释迦牟尼佛。『住彼所住』,也同诸佛所住一样,『住大涅盘』,涅盘上加一个大字,就是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能起化用』,有能力起无量无边教化众生的作用。这是解释诸佛所住。下面一段我们再看: 【会疏曰,佛所住,不二乘菩萨所能及。】 这个『不』,底下括弧用个「非」,它的意思就是非,不是二乘菩萨所能及的,意思是这样的。 【唯佛与佛住之。】 他跟诸佛如来同样一个境界。 【又曰,佛说三乘随他教时,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随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 这一段的意思说得很好,完全是从事相上所说的,从事相上,也就是从佛菩萨应化上来说的。观世音《普门品》里面讲,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就现菩萨身,应以二乘身得度,他就现二乘身,二乘是声闻、缘觉。甚至於应以长者居士身得度,他就现长者居士身,随众生的心,佛能够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住在这个世间,『各住三乘法』,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实际上不只,应以人天身度化的他就现人天身。所以佛教里头又有说五乘佛法,五乘就是三乘再加上天、人。现身,一定是随顺众生而住,这就是「各住三乘法」。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他示现的是人身,跟我们一般人同住在一起,寿命也与我们一般人相彷佛。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圆寂的,我们通常讲八十岁,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实际上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完全跟我们世间人没有两样,这就是各住三乘法。 可是佛今天讲这个法门,他所示现的不一样,阿难尊者看出来了。『今住佛随自所住』,世尊为我们说《无量寿经》,显示出他的光彩、容颜、威德、光明,不是随顺三乘法,不是住三乘法,而是住诸佛所住。诸佛所住是佛的自分,他自己证得的,所谓自受用。阿难在大会当中看出来,所以他说『住佛所住』。再看底下《甄解》所说的。 【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 这些名词前面都曾经讲过,在这个地方就不要重复了,这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普等三昧』,三昧是正受,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我们凡夫,不但是凡夫,二乘、权教菩萨心都不平等,所见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讲十法界就不平等了。如果要证得普等三昧,十法界没有了,那么法界是什么样子?法界叫一真法界,一是平等的,真是平等的。诸位要记住,二就不平等,假的、虚妄的不平等,真的一定平等,一一定平等。普等三昧要用现代的话讲,就是突破十法界,而契入一真法界,这个叫普等三昧。 普等三昧跟『大寂定』意思都相接近,大寂定就是《仁王经》上所讲的寂灭忍,比无生法忍还要高一级。寂定上加个大,究竟圆满的果地,因为通常讲寂定也分上中下三品。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上品就大了,是诸佛果地。这都是念佛三昧的别名,可见得念佛三昧这个意思多深多广,无量三昧都不出念佛三昧。如果你对於这句话要能够有几分体会,你才明了念佛法门真正不可思议,确实不是其他法门能够相比。这个法门实在讲简单容易,成就不可思议。 【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 《甄解》这几句话说得太好了,从「住佛所住」结归到「念佛」,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不仅仅释迦牟尼佛念佛成佛的,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哪一个不是念佛成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的意思无限深广。《甄解》给我们结归到念佛,确实加深了我们的信心。 【今佛。】 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为说念佛法门。】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无量寿经》,自始至终都是讲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与大行,自行化他的德行。佛心中清净,没有其他的夹杂,真正是住阿弥陀佛之所住。 【住念佛三昧。】 由此可知,我们平常如果是一心念,念佛号也好,念《无量寿经》、念《弥陀经》都好,或是净土三经,或者是净土五经,你要晓得,这个时候你的心「住佛所住」,这多殊胜!世出世间一切贤圣都不能为比,何况是凡夫、二乘、权小,怎么能相比?我们今天对这个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也搞清楚了,问题就是我们自己肯不肯做,肯不肯把心住在佛所住上。佛所住就是一句万德洪名,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底下一段: 【十住断结经曰,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 佛门当中通常称诸佛如来为导师、大导师,都是对佛的尊称。这个名号的意思,就是他能够指导一切众生,引导一切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特别是净宗,净宗是一生平等成佛的捷径,没有比这个更快速的,也没有比这个更稳当的。所以,净宗的祖师称大师、称大导师。下面: 【华首经曰,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 《华首经》这个解释也非常之好。能够为,『人』是讲的一切众生,『说无生死道』,「无生死」就是没有生死。没有生死不是凡夫的境界,最低限度是小乘阿罗汉,脱离六道生死轮回了,他有能力教给一切众生这种方法,了生死、出三界,可以称之为『导师』。实在讲生死有两种,前面说过,有分段生死、有变易生死。超越六道轮回,分段生死没有了,变易生死还有。所以要严格的说,变易生死也了了,那是大乘圆教的佛果才能够办得到。因为大乘等觉菩萨还有一次变易生死,他就成佛了,到如来果地上,变易生死没有了。在一真法界里面,如同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成佛这当中有四十一个阶级,每一个阶级是一次的变易生死;换句话说,他有四十一次的变易生死。 变易的意思要清楚、要明了,如同学生在学校念书,你念一年级,念了一年,第二年升到二年级,第一年级死了,第二年级生了,那个叫变易。所以变易不是真的有生死,是你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为什么用生死这两个字?生死是比喻苦,你不受这些苦你怎么能升级?你在学校要辛辛苦苦念一年,经过许多考试,才能升一级。所以生死是比喻苦。不像分段,分段确实有生死的现象,变易没有生死的现象。我们再翻过来看第二十六段。 【佛报恩经曰,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盘径,使得无为常乐故。】 『大导师』决定是称佛陀,『正路』就是正法,帮助一切众生证得般涅盘的方法,『径』是径路,就是门路的意思,指导他怎样才能够证到大般涅盘。也就是说指导他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教导他这些方法,这是正法。『使得无为常乐故』,无为常乐是大涅盘的境界。这样的人,尊称他为大导师。下面一段: 【甄解曰,导师行者,即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 在这个经上,诸佛如来特别尊阿弥陀佛为大导师,因为一切诸佛都是导师,尊阿弥陀佛为大导师这个很有意思。跟佛在经中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两句话将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了,没有再高的。什么人赞叹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的。诸位要明了,释迦牟尼佛赞叹,就是代表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赞叹,绝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赞叹,所谓佛佛道同,是诸佛共同赞叹,共同尊阿弥陀佛为大导师。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是以平等接引,这是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没有做到的。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都是有等级的,像释迦牟尼佛平常所示现的三乘的教法,在我们世间,佛显示得很清楚、很明白。先说「阿含」十二年,度小根性的众生,人天、声闻,然后再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度大乘根性的众生。最后又八年说「法华涅盘」,是度根熟的众生,这不是平等法。而说净土法门,劝一切众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个法门是平等法门,这一点我们要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今天所学的、所接受的,就是世尊所宣说的平等法门。 『无所遗故』,无所遗是一个都不漏。是不是真的无所遗?在事实上,似乎是遗漏了不少,我们常常听到,一万个念佛,只有几个往生,那不是遗漏了很多吗?怎么说无所遗故?我们是看到这一段的时间当中,看到似乎遗漏很多,假如你把时间放长一点,你才晓得无所遗故。这就譬如学校里面教学毕业一样,我们刚刚碰到这一天,这个学校举行毕业典礼,毕业班里头几个同学今天毕业了,还有好多班级不是没有毕业吗?对,一届一届的都毕业了,这就无所遗。甚至於没有善根的众生,佛给他种善根,种什么样的善根?他见到阿弥陀佛的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将来、或者是多生多劫之后缘成熟了,这个种子起现行,就因为这个种子,他就能信、能愿、能行,往生不退成佛。怎么会有遗漏?确实一个都不会遗漏,就是往生时间早晚不同,早晚不同是在缘上。纵然他晚生,但是他决定得生,所以确实无所遗故。 今天,我听说这个道场这里要做网路。你们懂得这个道理,网路第一个画面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一打开第一个,阿弥陀佛的种子就印在他阿赖耶识里面去了,后面看不看都没有关系,这个种子就决定帮助他往生不退成佛。 【又曰,大导师者,即弥陀世尊,以本愿引摄五乘。】 这个说的更明显,『大导师』是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尊称,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接引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归纳不外乎这五大类,就是『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总不外乎这五大类。 【净影疏曰,无上菩提,是最胜道。】 『道』在此地讲是佛道,『胜』是殊胜,最殊胜的成佛之道是什么?『无上菩提』,梵语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学佛同修所求的。修学佛法最后的目标,就是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一个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智慧,这个大家容易听得懂。 【甄解曰,最胜道者,念佛往生一道。】 《甄解》是唐朝时候,日本的法师在中国留学的作品。蕅益大师是明朝时候人,明朝末年清初的人,距离唐代大概有七百年。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跟《甄解》这个意思相同。蕅益大师没有见到《甄解》这部书。说到这个地方,日本人的确也很小气,我们中国的好东西都被他拿去了,所以中国许多重要典籍、论典在中国失传,唐朝以后没有了,看不到这个东西,结果这些典籍全都在日本。杨仁山居士,清朝末年时候人,他曾经派驻日本使馆当参事。他是个佛教徒,所以在日本佛教里头他接触得很广泛,发现中国唐朝时候遗失的许多东西都在日本,他从日本再带回来。在南京,把他自己家里住的房子捐献出来,做为刻经处,「金陵刻经处」,刻什么东西?都是刻中国古时候失传的这些典籍。所以《甄解》这段话蕅益大师没见过,蕅益大师能说得出来,中国人常讲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不能契入这个境界,这句话说不出来的。『最胜道者,念佛往生一道』,跟蕅益大师讲的,发心念佛求愿往生即是无上菩提心,一个意思。 【於一切方便中,无上最胜故。】 方便就是法门,『一切方便』就是无量法门。修行证果,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方便法中,念佛是第一方便。所以,『无上最胜故』。 【又曰,最胜道者解脱德,涅盘经云,无上上,真解脱,故无上上,即最胜义。】 这是解释『最胜』这两个字的含义,没有比它更高的,没有比它更方便的。有些方便法,但不是最上的;有些最上法,不是方便的。譬如禅,禅可以说是最上法,但是它不方便,我们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五戒十善是方便法,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它不是最上的。又是最上、又是最方便,唯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只有这一法,无上最胜。 【嘉祥疏曰,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诸佛皆有化众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 这个意思,我们要细心深深的去体会。过去、未来、现在,这是讲『三世诸佛』,三世诸佛『佛佛相念』。为什么佛佛会相念?佛佛道同。什么道?度众生,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证得无上菩提,每一尊佛都是这个心愿。而且每一尊佛都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差别、没有等级,这个心愿完全相同。因此,任何一尊佛接引众生、教化众生,决定得一切诸佛的护念。特别是这个法门,因为这个法门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前面刚刚讲过,最上殊胜,方便到极处,令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平等得度、平等成佛,三世诸佛哪有不护念的道理? 『光光相照,智智相照』,相照就是相念的意思,就是护念、加持的意思。不但被度的这些众生蒙诸佛本愿威神加持,度众生的这位佛陀也得一切诸佛相念的加持。这个境界多么殊胜,我们要细心从这里体会,然后你才晓得,你念佛、你读经,你在思惟经义,功德利益无量无边。这时候你得三世诸佛如来的护念,你得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你能得多少?完全看你自己的用心与佛的心愿相应不相应?如果你心是清净平等慈悲,那就很相应。如果心里面有夹杂、有妄想、有杂念、有分别、有执著,你所得到的加持就减少了。减少不是诸佛有意减少,是你自己本身有障碍,使佛的圆满加持,你所得到的只是几分之几而已,不能得到圆满。障碍在自己这边,不在佛菩萨那边。 【甄解曰,去来现佛等,举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 这个意思容易懂。『去来现』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诸佛,三世诸佛人数众多,用一个『等』字。『举三世佛相念』,就能够推断释迦牟尼佛亦念诸佛,佛佛相念!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必定得诸佛护念。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当自己在遇到困难、遇到危险、恐惧的时候,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一切诸佛的护念、加持特别明显,能够叫你得到身心安稳,远离恐怖妄想,效果无比的殊胜。 【合赞曰,我以三世诸佛相念,类知得无今佛亦念诸佛,然今超过诸佛,现此奇相,有何故耶。】 《合赞》这段是说明,世尊在没有讲经之前,所现的殊胜瑞相。『三世诸佛相念』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之事,所以可以以此类推。『今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的时候,他当然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当然想到阿弥陀佛,这想就是念。念阿弥陀佛,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然后才为我们介绍,这桩事情我们要懂。我们今天,如果别人邀请我们去给他讲开示、去给他说法,无论时间长短,一个小时也好,半个小时也好,你要给他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你是不是一定先想佛,先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然后怎样去跟他介绍。那你就是忆佛念佛了!你在忆念的时候就得佛的加持。 我们今天没功夫,什么叫功夫?断烦恼是功夫,我们的烦恼没断、妄想没断、分别没断、执著没断;换句话说,完全是凡夫。凡夫怎么得佛的感应?唯一真诚,我们用真心、用诚心为一切众生说法,介绍净土法门,决定里面没有丝毫名闻利养的念头,你就是真心;如果夹杂名利在里面,就得不到感应。假如没有丝毫名利,完全是为利益众生,一定得感应,即使没有功夫也得感应,跟这里道理是相同的。 『然今超过诸佛』,底下的三句是说明,世尊当年讲经,在法会当中这个时候,佛所现的光颜巍巍超过诸佛。为什么会超过诸佛?因为佛念佛,佛念佛,佛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又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所以这个相就特别的奇特,阿难尊者在一生当中没有见到过,『现此奇相,有何故耶』。理与事虽然深、虽然广,多少也能够体会到一些。 【智度论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 阿难因为见到佛的瑞相,特别起座请教世尊。他这一请教、一发问,佛就非常的欢喜,所以没有说话之前先赞叹他『善哉善哉』。这两个善哉意思也是很深很广,《智度论》里头这个说法也说得好。太欢喜了,所以重覆的赞叹。 【甄解谓,所问称可佛心故。】 阿难问的,正是问到佛的心坎里去了,佛怎么不欢喜?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实在讲,在一切经论里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有喜怒哀乐,他烦恼断了没有?他确实没有烦恼了,他的喜怒哀乐是唱戏、是表演,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契入。所以佛是全身说法,不仅仅是言语,身语意三业说法,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全都是说法,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真正会学佛的人,也要在这个地方学习,和光同尘,历事炼心。佛给我们做的榜样,在生活当中非常活泼,不是呆呆板板的。 【汉译曰,阿难,今诸天帝王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汝皆度脱之。】 这句话含义很深。从表面上来说,阿难启请,因为他一启请,世尊为大家说出这部《无量寿经》,而依照这部经修行,得度之人(得度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佛说这都是阿难度的,阿难启请,佛才说经;阿难不请,佛就不说了,启请人功德不可思议。而实在的意思我们要懂得,佛是劝我们要代众生请法。众生无知,愚昧无知,不知道佛法的殊胜,也不知道生死轮回的真相,不知道,真的是醉生梦死。觉悟的人、明白的人,一定要有慈悲心,念念当中代众生请法。众生之所以得度,就是因为请法的人这个因缘令一切众生得度,所以说请法之人度这一切众生并不为过。所以度众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不要自己说法,说法的人很辛苦,不需要自己说法,你只懂得请法,你跟说法的人功德是一样大;不会说是你请法的人比说法的人功德要少一分,没这个道理,一样大,你不启请他不说。这是里面含的深义。 我们学佛的人,现在在这个时代,众生迷惑颠倒,苦报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电视新闻里常常看到,全世界到处都有灾难。灾难从哪里来的?灾难是怎么形成的?世间人不知道,以为这都是天灾,天然灾害,人无能为力。其实他的看法完全错了,所有一切的果报是业力感招的。在佛法里面讲的三毒烦恼,贪欲所感的水灾,瞋恚所感的火灾,愚痴所感的风灾,众生有贪瞋痴,所以外面有水火风三灾。如果一切众生把贪瞋痴三毒烦恼息掉,不但没有三恶道的果报,这个三灾也没有了,三灾是花报,三途是果报。 如果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这一生过去不算,过去没学佛,迷惑颠倒,不知道。现在学佛明白了,我从今而后,尽形寿,就是尽我一生,我只要有一口气在,还没有死,我对人、对事、对物再也没有贪爱的念头,你这一生就不会遇到水灾。纵然遇到大水也淹不死你,为什么?你没有这个业。你将来决定不会堕饿鬼道,饿鬼道的业因是贪爱;你把这一条断掉,对人对事对物无有贪爱之心,你就不堕饿鬼道。对人对事对物没有瞋恚心,没有一点恶念,你决定不会堕地狱道,你也不会遇到火灾。对人对事对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不糊涂,你决定不会堕畜生道。所以,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认真去修,修什么?断贪瞋痴,这是消极的,不堕三途。如果再能够积极的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去帮助一切众生,你纵然不往生,你必定得人天大福报。 佛法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现象是什么?实在说,就是因缘果报的相续相,这在讲席前面讲过很多。所以佛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迷惑颠倒,天天造作罪业,果报现前,他恐怖了,恐怖不能解决问题,还是要受。菩萨聪明有智慧,知道果报可畏,起心动念不造恶因,所以他就不受果报,这才是个聪明人。所以这一句用意很深。 奖励阿难,实在意思是劝我们,我们要常存为一切众生求法的心愿。我们到哪里去求法?假如我们明白了,我们也想学阿难,为一切众生请法。阿难机会好,遇到释迦牟尼佛,可以向佛请法,我们今天去找谁?到哪里去为一切众生请法?这个世间谁是真正的善知识?这是个很现实,也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劝自己认真的、努力的修学,学成之后弘法利生,求自己!求别人,别人未必肯答应,未必能说得如法。如果请别人,说得不如法,那你就害惨一切众生,他说的要不是正法,或者说的法不契现前众生的根机,那不是麻烦大了!一定要劝自己,自己认真努力修学,必得感应。所以这一句赞叹里面含义是很深很广,我们要能细心去体会。底下一段说: 【普贤行愿品曰,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佛的心是什么?如果说佛的心是真心,真诚清净平等,一切众生的真心都是真诚清净平等。佛之所以值得九法界众生的尊敬,就是佛有大慈悲心。大慈悲这个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对於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从来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爱护、平等的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念佛往生净土,这就是『大悲心』。「行愿品」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又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大悲水』是什么?是不是叫你每天用一杯水,念几遍大悲咒去给众生喝?你要这样去会意,你就错解佛的意思。大悲心是体,大悲水是作用,就是你要有真正慈悲的行为对於一切众生,这个大慈悲的行为就叫做大悲水。你真正关怀众生,真正爱护众生,时时刻刻将净宗法门为一切众生开示,劝导众生修学,这些行持就叫做大悲水。所以不能把它错会了意思。要有行动做出来,众生才能得真实的利益。底下一段,就是讲它的效果。 『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这一句意思也是双关的。就三世诸佛这边来说,满诸佛度众生的心愿,这是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帮助一切众生往生不退成佛。诸佛就是这些念佛的众生,帮助这些人往生不退成佛,就是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所以这一句有双关的意思。在「回向偈」里面,「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前面一个意思是报佛恩,后面的意思是度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所以,一定要劝自己发大慈悲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不辞辛劳,不怕艰难困苦,认真努力修学弘法利生。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