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指归(6-10集)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六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06 请掀开经本,第六面最后的一段,第五段开始: 【要解云,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这段文长,我们就先念到这个地方。这一段是为我们描绘真心,佛法里面讲真如、本性,在一切法之中,唯有它是真的,它是实在的。佛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说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唯独『心性』是真的。但是心性究竟是什么?什么都不是,所以没有办法说得出来,也没有法子指陈得出来。像这样的文字,在大乘经上很多,我们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它。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这个「一念」是关键的字眼,一才是真的,二就是虚妄的了。我们念佛,究竟的目的在哪里?经上说得清楚,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此地讲的一念。如果你念到一心,这个地方所说的一段,你就彻底明了了,我们常讲,你就证得了。证得这桩事,在佛法里讲你就成佛了。成佛跟不成佛,区别就在此地,没有见性的是凡夫,见了性就成佛。证得这个境界,给诸位说,不但六道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是个什么样子?佛法说,那个时候叫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所以要著重一,修行,真正修行人,时时刻刻保持你这个一念。一念就是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你常住真心现前。 在本经经题里面所说的清净、平等、觉,都是一念心性的状态。如果有二念,你的清净、平等、觉都没有了,你没有清净,你必定在染污;你没有平等,你一定是在分别、在执著,你分别执著才有高下;你没有觉,你一定在迷。我们是不是真的在修行?是不是真的在干?你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学佛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寥寥无几,原因是什么?他不知道一念的重要,他所修的依旧还是杂念,像《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不断,无论修什么佛法都是凡夫;也就是说,大乘佛法里根本就没有入门。我们常讲三皈依,真正皈依就是入佛门了。实在讲,皈依都是形式,确实没有皈,也没有依,皈是回头,并没有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邪、染回头。他没有从迷邪染回头,依旧是迷惑,依旧是邪知邪见,依旧是染污,他不肯回头。回过头来依什么?依觉、正、净,这就是真正皈依,真正入了佛门。在大乘佛法里讲你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入门了。我们对於这些道理、事理说得太多,说管说,没用。我们是不是真的回过头来,真正依靠了? 弘法利生也是如此,佛菩萨住持一个道场是普度九界一切众生。如果说这个众生我喜欢他,我度他,那个众生我讨厌他,我不度他,诸位想想,你依旧是住在迷邪染,你没有住觉正净。这个道场是不是佛道场?不是!佛的道场是觉正净。谁的道场?妖魔鬼怪的道场,妖魔鬼怪就是住迷邪染,我们不能不知道。净宗是所有一切法门里面最方便的,最直捷、最稳当的,它也不能违背原理,它还是要求一心不乱;如果离开一心不乱,那不是净宗,不是佛法,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所以一念心性是真心本性。真心本性究竟在哪里?《楞严经》一开端,那个故事也非常有趣,阿难尊者发起的楞严法会。尊者的发心出家,《楞严经》上记载得很清楚,阿难尊者发心出家是看到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常羡慕,认为这个身相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修成的。他为了也要得到像佛一样的相好,这才发心出家,楞严会上佛问他,他是这么样说出来的。而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追问他,你这个心是真心还是妄心?没问他。而只问他,心在哪里?你以什么为心?心在哪里?提出这两个问题。你看在《楞严经》一开端,用了很长的一段经文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是《楞严》有名的七处徵心。阿难说出七个地方,很不容易,我们没有办法,说不出来,他比我们聪明多了,说了七个地方,七个地方都被释迦牟尼佛驳斥了。 这个地方,『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七处里面的三处。可是我们一般世间人总是以为心在哪里?心一定在自己身体里面!从前人心在哪里?以为心脏是心。现在人不认为是心脏,认为脑是心,脑能够思惟、能够想像。其实都不是,这是什么?是心的作用。佛在一般经上为我们说,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是心的作用。它在眼能见,在耳能听,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意能知。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还是难体会的话,我们用现代科技来做比喻,好懂。我们把心比喻作电,这个常识现在大家都有。电在灯,它会放光;在麦克风里面,它会把声音放大;在录影机里头,它能把我们现场记录下来。但是电是一个,在不同的器皿它就显示不同的作用。心是一个,绝对不是说,我这个放光的电跟录音的电不一样,它完全是一样的,那个东西才是真的;你讲光、讲音、讲影像,那是假的,这就是我们《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起作用的,能力,那个东西真的,那是心性。 所以心性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生不灭。不但不生不灭,它永远不会变,我们一般都会变质,这个东西永远不会变,它不是创造的,它也不会毁灭。它虽然什么都不是,但是它能变现一切万物,一切万物统统是它变现的,这是真的。学佛,求的是什么?求的就是这个东西,你要把这个东西找到,证实了,你就叫明心见性,你就叫成佛了。这是讲「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从空间上讲的,遍一切处。 下面说『非现在,非未来』,这两句是从时间上讲的,它是遍满了时空。『青黄赤白』是从色相上说的,它也不是色相,但是它能变现色相。『长短方圆』是从形相上讲的,它不是形相,它也能变现种种形相。『非香非味』,香是鼻根所接触的,味是舌根所接触的,触是身接触的,法是意接触的,你六根所接触的都不是。但是诸位要晓得,六根的能力是的,六根的本能是的,眼能见、耳能听,那个「能」是的;这才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能是的。这个能,本能,诸位要晓得,本能是一念,是清净的,决定是觉正净。可见得这个一念心性,我们不是没有,各个人都有,所以佛从这上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从这个地方说的。为什么我们会变成凡夫?我们就是从第二念起迷了。第一念是一念心性起作用,但是第二念里面就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了,第二念是迷了。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在哪里?佛菩萨永远保持第一念,不会掉到第二念上,其实诸佛菩萨跟我们差别就这么一点点,永远保持在第一念。 我们要把它搞清楚,第一念是什么?第一念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像我们睁开眼睛看到外面境界,我们没有起分别、没有打妄想、没有执著的时候,外面境界是不是看得清楚?清清楚楚!这是第一念,这是你见性,见的是色性。到第二念起来,它就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是人,那个不是人,这是中国人,那是外国人,它起分别。一动这个念头,就落二、三了。二、三,二是意识、意根,三是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也就是把一念心性转变成八识,这就堕落了。变成八识,就变成十法界,就变成六道,这个转变好快!你懂得了心性变成八识好快,然后你就晓得转八识成四智同样快。就看你能不能转得过来,一转过来,所谓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马上就成佛了,就看你能不能转得过来。 我们在佛经上读到这些道理,也了解这些事实真相,为什么还是转不过来?转不过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习气太久了,所谓是恶习气,恶习气已经成了自然,真的是无量劫来养成这种恶习气,不必要起心动念,它自自然然就出来,这是我们的病根。虽然是久远劫来非常深固的病根,佛告诉我们,这个病根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譬如千年暗室,一盏灯就照明了,一个黑的洞里头,几千年都没有阳光,黑暗的,你点一盏灯,不就照明了吗?这就是比喻我们无量劫的积习,就像千年暗室一样,你一觉悟,一觉悟就没有了。一盏灯点了,就是觉悟了,一觉悟一回头,就破迷开悟,问题就解决了。因此,这桩事情历代祖师大德常常劝勉学人的,要真干!从哪里干起?放下一切习气,就是把你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我再也不分别,我再也不执著,那么你的菩提道上一帆风顺。彻底放下,真的放下,你就成佛了,就成菩萨、就成佛,你的本能就恢复。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的,为什么难?刚才讲了,老毛病,旧习气,真想放下,但偏偏放不下。由此可知,我们的修行,这是我在过去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们,修行不能离开环境。环境里面最能够扰乱我们心性的,心性是清净的,心性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叫我们不清净,叫我们不平等,心里头烦燥,有两个极端,顺逆两个境界。遇到顺境,你生欢喜心,你的清净、平等失掉了;逆境,遇到不欢喜的,瞋恚、嫉妒,那也是大风大浪,也是扰乱你心性,不能平静。因此修行真正功夫在哪里?要从这里做。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不生烦恼,顺逆两种境界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觉。离开境界修行,不可能的,没有那回事情的,真正修行要在环境,就是在顺逆两种境界里面去修。所以,境缘都是自己的善知识。 《华严经》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修行的榜样。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善人、有恶人,有非常恶的人,善财童子去参访。实际上五十三参里面,五十三位菩萨代表什么?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社会上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有善人,有关心你的人,有保护你的人,有恶人,有想陷害你的人,有想欺骗你的人,代表现实的社会。你说善财童子很幸运,他能够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遇不到,你这样想就错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你从早到晚所接触的社会大众。他会修,我们不会修,他在这个境界里炼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所以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到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对人对事对物。真正是个菩萨,菩萨心里清楚、明了,并不糊涂,心永远是清净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但是外面的境缘是善是恶清清楚楚,不能说皂白不分,那就变成白痴了。所以他清楚,善人知其恶,这个世间没有纯善之人,找不到,也没有纯恶之人,善人知其恶,恶人知其善。坏人、恶人他还有好的地方,你能够赞扬他好的一面,能够隐藏他恶的那一面,这个世间都是善人,没有恶人。菩萨看大地众生都是菩萨,佛眼看大地众生皆是如来,他看的不一样。如果专门看他的缺点,这个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由此可知,恶人看这个世界、看佛菩萨都是恶人。同样一个道理,畜生看佛菩萨是畜生,饿鬼看佛菩萨也是饿鬼,这就是说境随心转。你是用的什么心?佛心,整个宇宙都转变成佛境界,境随心转,这是真的。 这一段说明它是一切时、一切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所不在,这是我们的一念心性。诸位要记住,心性永远是一念,绝无二念的。二,它就起变化,就不叫心性,叫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东西就出来了。所以,只要你懂得一念心性,你能保持一念心性,你就是佛、菩萨,这个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华严经》上称为法身大士。 『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就像楞严会上,佛教阿难尊者去找,心在哪里?去找,找不到,怎么找也找不到。但是它有,不能说它无。它确实存在,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哲学里面的名词叫做本体。不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变现出来的,诸佛菩萨的报土,一真法界,也是它变现出来的。所以它在一念的时候,现的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堕在妄想执著里面,它就现十法界,就现六道的法界。『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这叫「百界」。每一界里面,天台大师都说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法华经》上说的。世尊在《法华经》上讲十法界、讲十如是,天台智者大师在讲《法华经》的时候把这两句展开来,十法界每一法界里头有十法界,就是百界,每一界里面都有十如是,就变成千如,「百界千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讲现相的演变,辗转的变化,变换无穷,百界千如是说它变化的形式,何止百界千如,法界无量无边!但是不能言其有,《金刚经》上给我们做结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真的,这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 我们眼前这些现象、身体有没有?没有。如果你是个明白人,你就晓得这个东西没有,所有一切现象决定不存在。不存在,我们看到事相上有,不错,相有体没有,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金刚经》上讲了六个字的比喻,「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只是不包括一念心性,不包括这个。除一念心性之外,全都包括在其中,十法界包括在其中,六道包括在其中,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其中;换句话说,所现的、所变的统统是有为法。「如梦」,梦是总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里不是很清楚吗?醒来之后晓得一场空,没有,什么也没有。但是你要晓得,你正在作梦的时候又何尝有?是你没觉悟。你真的觉悟了,正在作梦的时候就没有,何必等到醒来时候才晓得没有,才知道是空的,很值得我们警惕。后面三个比喻,每个字比喻一桩事情。「幻」比喻时空,时空的问题,差不多将近有一百多年,西方科学家在研究,时间、空间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佛把它比喻作幻,时空不是真的。在唯识《百法》里面,时跟空都在不相应行法里,有为法,时分、方分,时分是时间,方分是空间,《金刚经》把它比喻作幻。「泡」,水泡,比喻什么?比喻国土,国土危脆。国土我们知道,就是今天所讲的星球,遍布在太虚空当中,无量无数的星球,佛把它比喻作泡。这些星球成住坏空,不坚实!把身体比作「影」,影有没有?光线底下照下来,有影子,影像有,没有自体,影像而已。 那么这些「梦幻泡影」存在的时间有多久?后面两个字做比喻,比喻它存在的时间久暂。「如露」,露是露水,露水是比喻相续相,相续相很短!以我们人来说,人纵然活得长寿,活到一百岁,一百岁的人毕竟不多。这一百年就像露水一样,真的,比起无限长的时间,太短暂了,只一刹那。你要是真常常想,你就会意冷心灰。「电」是比喻现相的存在,「露」是比喻相续相的存在。现相的存在刹那生灭,这在前面跟诸位说过很多遍了,生灭同时。不要以为我们进佛堂来,一个半点钟完了走,这身还是我,不是的,变了,绝对不是,刹那生灭。就像佛在《仁王经》上所讲的比喻,我们现在根据科学的观察,知道佛的比喻是粗说,没有说到实际的真相。佛的比喻是「一刹那九百生灭」,一刹那多长的时间?佛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这是讲所有一切万物的真相。 现在科学家观察,以电来做比喻,以光的速度,电的速度跟光的速度是差不多的。光速通过一公分,一公分大概这么宽,光的速度从这头到那头通过,多少时间?好像是一秒的三亿分之一,三亿分之一秒通过一公分,一公分还是好长的距离!我们才真正明了,释迦牟尼佛讲一刹那九百生灭,已经讲得很粗了,让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刹那生灭的真相。佛虽然这么说,但是很多大乘经上佛说出真相,真相是什么?不生不灭。诸位要知道,如果真的不生不灭,说一个不生不灭那不叫废话吗?那就毫无意义了!而是生灭说它作不生不灭,这个话才有意思。为什么生灭说它不生不灭?它那个生跟灭的时间几乎是同时,太短暂了。譬如我们讲,光走一公分的距离是三亿分之一秒,我们怎么能观察得出来?无法观察。你再说一公分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公分、百分之一公分、千分之一公分、万分之一公分,岂不是生灭同时!因此佛才说个不生不灭,这就有意思了,这是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 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你就得到一个结论,佛在经上常讲的,万法皆空,但是后头有一句,因果不空。正是古德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在这个世间一生当中,你什么都得不到,全是假的。但是你得到什么?造业。我们要问问,业因业果是不是也是虚妄的?给诸位说是虚妄的,没错。但是业因是能变,果报是所变,所有这些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就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你造的善因,就变好的境界,你造的恶因,就变饿鬼、地狱、畜生三途的境界,但是你要晓得,业因跟果报也是假的,就跟作梦一样。虽然是个梦,有人天天作美梦,有人天天作恶梦。为什么有人作美梦有人作恶梦?造的业不一样。所以佛特别提醒我们这一句,因果不空,这就是告诉我们,起心动念,对人对事对物,不要造恶业。你以善心善行,你造善业,果报是美好的;如果是恶意、恶心恶行造的业,果报就是恶劣的,三途的果报。佛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了。「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这句话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 换句话讲,这些东西全部都达不到一念心性的真相。『一切缘虑』,「缘虑」就是我们思考、我们想像,达不到。思考的能力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功能非常广大,也就是讲我们思考的能力范围非常深广,对外,可以能够缘到虚空法界,对内,可以缘到阿赖耶识。但是要晓得,就是缘不到真性,对於一念心性,它真的是无可奈何,它缘不到。也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虚妄的它都能缘得到,它就是缘不到真实。为什么?因为它是妄心,它不是真心,妄心缘不到真性。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不可思议,思就是缘虑,真如本性没有办法去思考的,你想用思考去得到、去了解它,没有这回事情,决定不可能。『分别语言文字相』,这些东西就是议;换句话说,语言、文字达不到,你想用语言把它说出来,用文字把它写出来,也做不到。言语、文字的范围更小,更是有限,连思虑都达不到,何况言语文字。这一句就是常讲的不可思议。虽然不可思议,但是这些: 【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 可见得这些东西,就是思惟想像、言语文字这些东西,也是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自性里变现出来的相分,没有离开自性。离开自性,确实无有一法可得,全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这是最后总归一个结论,怎样才能够体会到心性,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必须要『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就是!一切法就是真如自性,为什么?一切法是自性的相分,就如同古人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如果你遇到这个境界,你会产生一个现象,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法,你展现出大慈大悲,真正的爱护,真正的关怀。为什么?晓得是自己。你见到外面宗教讲的上帝,知道上帝是我自性变现出来的;你看到阿鼻地狱的恶魔,也知道恶魔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物。所以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从哪里生的?就是知道情与无情(无情是植物、矿物)跟自己同一体,同一个心性。你怎么会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不可能。一个人不能说我喜欢这个手,讨厌这个手,没有这回事情。你会有这种差别观念,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这个念头没有了,所以那个慈悲叫大慈大悲。必须把真相搞清楚了,大慈悲心才生得出来;没有搞清楚,你一定堕在执著四相、四见里头,这就是佛讲的凡夫,那个真的是造业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这个意思如果还不容易体会的话,我们还以作梦来做比喻,比较好懂一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在梦中,诸位想想,梦里面的虚空,梦中有空间、也有时间,梦中也有山河大地,依报的庄严,梦中也有许多的人物,你在作梦的时候你的心迷昧,所以把梦境当真的,梦中也造业。如果你醒过来之后,好好的反省一下刚才梦中的境界,哪一样不是自己心里变现的?梦里面的时空,梦里面山河大地,梦里头所有一切人物,都是自性变现的,绝对不是外面有个东西跑到你梦里头来,没有这回事!你梦到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进到你的梦中,不是,没这回事情,是你自性里变现出来的。所以你才晓得,原来整个梦境就是一个自己,离开自性,哪有梦境?这是佛法里常讲的全妄即真,梦中境界是妄相,整个妄相就是你自己真心变现的。全真即妄,真性在哪里?整个梦境就是的。那个心倒不是真心,妄心,是意识心变现的。通常我们讲你的意识心在哪里?不晓得,可是作梦的时候就很清楚,因为那个心整个现了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在佛经上这两句话我们体会就更深刻。 作梦的时间短,醒过来很快,醒来的时候境界还很清楚,想想佛经上所讲的道理,把它对比对比似乎是容易明了了。你再把这个道理引申,我们现前的境界就跟梦中境界一模一样。不要以为我们在这个世间一生有几十年,梦里头也有过几十年的。古代文学作品里面有一篇很著名的,我们一般在台湾好像是中学课本里面都有,「黄粱梦」。人家在那里打个盹,作个梦,也梦了几十年,从他做秀才,去赶考,一直到以后作大官,对他有恩的报了恩,有仇的也报了仇,做了几十年宰相,以后一直到老死,醒过来之后,黄粱还没有熟,黄粱是小米。那个时间,实在讲也不过就是一、二十分钟,一、二十分钟,他在梦里过了四、五十年,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这一生当中纵然活上个一百年,了不起了,实在上讲,如果是以兜率天人来看,真的在作黄粱梦一场。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间四百年,你想想看,兜率天人看我们,不是黄粱梦一场吗?兜率如果再上去,化乐天,化乐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八百年。再往上去,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一天是人间一千六百年。我们人生百年,在他们看起来不就是作黄粱梦一样吗?诸位能把这些道理、事实参透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看破了,你自然看破。看破之后,你心清净了,清净心生智慧,无论对人对事对物,真正你的慈悲心能生得出来;我们一般讲的爱心、关怀,你能够以清净平等的爱心关怀一切众生,这个心是菩萨心! 关键,这两句话就是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要离一切相,《金刚经》讲到最后,实在讲就是世尊二十二年讲般若的总结论,四个字,离相离见。佛将一切现相归纳为四大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包括所有的现相。要离相,不要著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叫你了解事实真相,所有一切现相,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诸位必须要有高度的觉悟,所有一切境缘当中只有一刹那。如果我们说得再粗一点,大家容易懂一点,我们讲缘分,缘分就一刹那,会不会有第二次一刹那回来?没有了,这个要记住。只有一刹那,因为它没有重复的,没有再来的。所以明白人,对於这一刹那的缘,他知道应该要去怎么做,那充满了智慧。必须跟一切众生结善缘,不仅是跟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也结善缘,我们今天讲植物跟矿物,也是以真实、无尽的爱心去关怀它。这是性德的流露,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出於勉强的,自然的,也就是我们常讲无条件的。 佛将我们所有一切妄想归纳为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个要离,离相离见,此地是离一切相,包括四见也在其中。离相离见,所有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一切法皆是一念心性。心性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 【离故无相。】 『无相』是见到性,『离』是不分别、不执著。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到性。见到一切万法的性体,体是空寂了不可得,就是前面所讲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一直到「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这个事实真相你见到了。 【即故无不相。】 『无不相』是见到它的现相,现相是什么?刹那生灭相,生灭相续相。虽然是相续相,前一个相跟后一个相是两回事情,不是一桩事情,它是相续的,它不是一桩事情。这刹那生灭,这是事实的真相。 【不得已强名实相。】 佛把这桩事情立一个名词、术语,跟我们大家沟通比较方便一点,这个术语就叫它做『实相』。可是你要记住,你不要以为真的有个实相在,那你就又错会了。这是很不得已,设一个名词,「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原理要懂得。名是假名,假名安立,希望从假名里面你能够体会到它真实的义理,假名的作用在此地。学佛最怕的是执著在名相上,死在名相上,那就坏了,那就完全错了。所以,佛法不能执著,世尊在《金刚经》上说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是告诉我们佛法也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 底下一句,这是《六祖坛经》里面的。 【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是六祖在五祖忍和尚会中,开悟的报告,他总共说了五句,这是最后的一句,黄念祖居士在这一段只引用了他这一句。他五句里面,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由此可知,觉正净是我们本有的,我们现在有没有失掉?并没有失掉。如果要失掉了,怎么能叫自性?怎么能叫本性?由此可知,佛经上常讲失,常讲迷,也是前面所说的,不得已强名而已。於是就有不少人在那里追问,我们自性本来是觉的、本来是清净的,什么时候染的?什么时候开始迷的?为什么原因染的?为什么原因迷的?不但现在有人问,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有人问他。《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就是这些话问释迦牟尼佛,这个经文在《楞严经》第四卷里。他问得有没有道理?我们现在一般人听很有道理,其实一点道理都没有,有个什么道理?什么迷了?你这个念头就迷了,你这个念头就是污染。 我们今天真正懂得、明白了,迷悟是一念,觉悟也是一念,你把这些所有的念头统统放下,你就觉悟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你还怀疑什么原因迷的?迷上加迷。几时迷的?又迷上加迷,你永远不能开悟。你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当下断了,你当下就成佛了,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你统统了解,什么障碍都没有了。世间人还以为会问的人聪明,他问得好!迷惑颠倒,他问得好。所以宗门用的功夫,叫你参禅,叫你修定,你才有一个念头想问,人家香板就打下去了。你开口,打;你不问,不问也打,不问是无明,你糊涂,问的是妄想。开口,打妄想,你不问,打无明,反正打就是了。古来那些大德是真有功夫,他会把你打开悟。现在那些禅堂也学了这套本事,打,只管打,打死也不开悟,这不冤枉吗?很冤枉。过去那真有功夫,学的人也真用功。所以那是帮助人开悟的。现在哪有这种功夫?那是心清净到极处,於那个开悟将达到边缘,差那么一点点,这一声棒喝把他惊醒,那个界限突破了,是在那个关头才用棒喝。所以,宗门不是天天打人,哪有这种教学法?是你将要开悟还没有开悟,在边缘上,用这个手段帮助你突破,也不是天天打人的。宗门那个手段跟教下手段是完全不同,它有它的道理在。 我们要晓得,自性本来是觉正净,现在虽然在迷,我们堕落在六道里,还是觉正净。只要一念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觉正净立刻就恢复,我们讲业障,我们是业障障住了。业障也不是真的,放下就没有了;不肯放下它就起作用,就障觉正净,就障自性,问题就是肯不肯放下。所以学佛人做功夫,禅宗做的功夫是直接的,就是修定。什么叫定?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那就是定,不一定打坐,行住坐卧都是定。教下用的功夫,念佛用的功夫,原理原则不变,方法手段不一样,这个要知道。譬如我们念佛人,执持名号,《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上讲的。什么叫菩提心?离相离念就是菩提心;换句话说,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菩提心。你要不肯放下,那个心不是菩提心,不是菩提心,一向专念不能往生,一定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放下万缘,念佛堂里头,堂主常常挂在口上的口头禅,叫大家放下万缘,老实念佛;放下万缘是菩提心,老实念佛就是一向专念,这才能成功。 六祖大师报告里头还有一句,「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句话重要。本来具足就是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才艺圆满的,乃至於富贵也是圆满的。世间人一天到晚打妄想在哪里求,求不到,自性里头统统圆满具足。这才晓得为什么佛教我们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你的性德完全透露了,你的幸福、享受、自在就圆满,没有欠缺,道理在此地。尤其显示出来的,就是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如果它要是不圆满,它怎么能生万法?这个万法就是经上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诸佛刹土、一真法界,都是自性所生的,自性能生。正如同我们作梦一样,梦是意识心,意识心能生万法,万法是梦境。梦中的虚空、山河大地、一切众生,是心性变现出来的现象。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才知道一念心性不可思议,一念心性圆满功德,这一念心性是大圆满、是大自在! 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要知道怎样去修学,修学就要从一心上去修。一心就是属於禅定,心永远是定的,永远是净的,所谓定跟净,就是里面不杂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难就是习气太重,一天到晚打妄想。净土宗的方法比其他宗派的方法容易,容易在哪里?叫我们把念头放在佛号上,这是个好办法。比起其他方法真的是好得太多了,所谓是用一个念头止一切妄念。但是你念佛,有会念,有不会念的。不会念,念得很苦,境界不能现前;会念的人,功夫很容易得力。会念跟不会念,要紧的是观行,念佛是行,你观念没有转过来。你要把观念转过来,再加上佛号,那功夫很容易得力。观念怎么转?你见人的时候,这句阿弥陀佛,对方就是阿弥陀佛,你要把他当真佛来看待。对人对事对物我都把它看成阿弥陀佛,所有境界都变成阿弥陀佛,你把念头转过来,你的功夫很容易得力。如果口里是阿弥陀佛,外面境界没有一样是佛,到哪一年你才能相应!无论是善人恶人,无论是好事坏事,无论什么东西,一会转阿弥陀佛,那外面的境界、外面的人事全是阿弥陀佛。你这样念法,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能入境界。所以观行很重要,有行没有观不行,观比行还重要,把观念转过来。真的是阿弥陀佛,绝对不是假的,你的心愈真实,感应愈快,得力的也愈来得快。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七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07 请掀开经本,第七面第二行看起,注解的第七段: 【世亲菩萨往生论云,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这段文是《往生论》上讲的,《往生论》是天亲菩萨著作的,这个小册子的分量不多,内容可以说是天亲菩萨受持净土三经、念佛往生的心得报告。这份报告称之为论,在佛法里面,菩萨、祖师大德的著作,如果称为论的,这个字它的分量就很重。意思就是说,他这个著作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契合,决定没有错误,如佛所说无二无别,才能称之为论。正如同我们中国古代有很多著述,或者是注解的东西,我们称「传」,譬如说在五经、十三经里面,我们看到的《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看到传,传就是解释。《春秋》是孔子做的,左丘明给《春秋》做个注解,称之为传。传,就是他解的没有丝毫的错误,与夫子的意思完全相应,这样的分量才可以用这个传。也就是说后人可以读诵、参考,不能够改他的东西,他的东西是正确的。 传到后世,后世人不敢这样自负,我们看到后来的人给这些经、论做注解,都叫「注疏」。我们看到清凉大师《华严经疏》、《疏钞》,这就比较谦虚得多了。所谓疏是疏通,可能还有不妥当的地方,还可以请你指教指教,有这个意思在。那个传,没有这些客气话的,决定是正确的,在佛经上就是用论。愈到晚近,你看现在人这些经论的注解,都不敢讲注疏,都用什么?用「讲义」、「讲记」这些。这就是说,我所说的里面错误很多,请求大家多多指教,有这个意思在。所以《往生论》用这个字,就是与经义完全相应。这是个普通常识,我们读书应当要明了的。 《论》里面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古大德们在注解经书,或者是自己有的一些著作,引用《往生论》上的话,引用这段很多。在此地,黄念祖居士也引用了这段。这段开头给我们说了三种庄严,通常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依正庄严是笼统的讲,它这个地方说得详细。『庄严佛土功德成就』,这句就是依报的庄严,西方极乐世界生活环境,这里是指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之美好,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看得就更清楚了。《弥陀经》虽然说一个大概,没有细说,可是三经合起来看,西方世界物质生活的状况,我们就知道一个大概,这是庄严佛土的功德成就。第二是『庄严佛功德成就』,第三是『庄严菩萨功德成就』,这两句是正报。佛是阿弥陀佛,是西方世界的导师,菩萨是十方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大众,皆是菩萨,可以说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实报土的上上品往生,皆是菩萨。不但是菩萨,我们在经上读到,即使四十八愿里面也明白的告诉我们,凡是去往生的皆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一句我们要特别留意。什么叫做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不退转,古德给我们讲的圆证三不退,不是普通的不退转,是圆满的三不退。 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就证得三不退,三不退所谓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通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小乘的圣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人就证得了位不退,不会再退落到凡夫。再往上进一步,证得菩萨的果位,他就证得行不退,菩萨不会再退到小乘位。第三是念不退,念不退必须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所谓的法身大士,他们念念都与如来圆满智慧相应。这个叫三不退。虽然三种不退圆初住菩萨就证得,但是不圆满,诸位想想,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还有四十个位次,所以他是分证,不是圆满的证得。由此可知,圆证三不退不容易。要讲圆证,古德告诉我们,严格的说是等觉菩萨,像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人,他们的三不退才叫圆证,圆满了。即使我们将标准放宽一点,不必提这么高,把它放到最低的标准,古大德告诉我们,至少也是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也就是说,七地以前还有进进退退的,八地不会再退转,真的不退转了。这是讲标准放宽,最低限度是八地菩萨。 由此可知,净宗经典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是造作很深的罪业,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就是经上讲的阿惟越致的菩萨。由此可知,世尊一生当中所说的无量法门,唯独这个经上给我们说,凡夫往生能够圆证三不退。其他任何经论里面你都找不到,这才知道这部经可贵,这部经真正不可思议!我们这一生当中有幸遇到这个法门,如果遇到这个法门不肯认真修学,这一生不能往生净土,那就太可惜了。这个机会,佛法里讲缘分,是很难遇到的,「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给我们说的「无量劫中希有难逢」,所以这个机缘一定要珍惜。怎样庄严功德成就?这些事都在《无量寿经》上,我们在《无量寿经》前面几乎有一半的经文,为我们说出西方世界理事、性相、因果,《往生论》上这三句就做了个总结。 藉助『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这个「愿心」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四十八愿的成就,这『应知』!阿弥陀佛愿心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为了便利诸位同修,假如你工作很忙,我们早课就念《无量寿经》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只念这一品。希望我们自己依照阿弥陀佛的愿心来发愿,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晚课,我勉励同修们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六品经文,这六品经文内容是说,阿弥陀佛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导我们怎样对人、对事、对物,哪些我们应该要做的,哪些不应该做的。所以这六品经文可以与阿弥陀佛同德同行。我们心、愿、德行都跟阿弥陀佛相应,就决定往生,这个叫真正修净土。天亲菩萨这几句话说得好,世亲就是天亲。 『略说入一法句故』,这是总归,归到最后是「一法句」。一法句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一句佛号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我们细读《无量寿经》,这段的意思才能够彻底的明了,因为《大经》过去我们讲过很多遍,这个地方就不再麻烦,略说就可以了。再看底下一段: 【明蘧庵大师曰,琼林玉沼,直显於心源,寿量光明,全彰於自性。】 这四句话,可以说完全是宗门明心见性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昨天我们讲得很多,也讲得相当的清楚,一真法界、十法界怎么来的,事实真相如何,我们稍稍体会到一些,全是自性变现之物。『琼林』是讲西方的宝树,『玉沼』是讲西方的七宝莲华池,华池宝树在西方极乐世界处处都可以见到。这些东西都是自性变现之物,所以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现的清净国土、庄严的法界,就是从一念自性里面现出来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这是自性本具,自自然然显示出来的,不是有心去设计,也不是用劳力去创造,没有,没有人创造,没有人设计。这是自性里面的庄严,比一切设计去制造的都要美好,所以它是自然成就的。 『寿量光明』这一句是讲的正报,前面是讲依报,这一句讲的正报。所以,蘧庵大师跟天亲菩萨《往生论》里面这段,说得有广略不同,意思、境界实在讲无二无别。「寿量」,无量寿,佛无量寿、无量光,光里面含义非常的丰足。不但佛放光,「光明」包含了圆满的智慧,也包含身相的光彩,我们今天讲的风度、光彩都包括在光明里面,寿量是指他的健康长寿。所以这四个字,把正报完全都包含了。『全彰於自性』,「彰」是明显展现在外面,自性变成的现相,变成正报的现相,变成依报的现相。但是诸位一定要记住,这是一念心性所现的。如果是二念,就不行了,二念就掉到十法界里去,再要有三念、四念,那就每况愈下,从十法界就会堕落到六道里面来。所以一念是非常的重要。再看下面一段: 【幽溪大师圆中钞曰。】 净宗经论里面,一般人常念的是《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虽然是净宗第一经,但是在唐以后,依照《无量寿经》修学的人就少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梅光羲居士在夏老会集本前面的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诸位多看看自然就明了。净宗这么重要的一部经典,为什么大家不依靠它,去依靠《阿弥陀经》?这个里面最要紧的就是经本的传递,经本的相传。《无量寿经》的译本总共有十二种不同的翻译本,唐以后留传到现代,只剩五种本子,这当中有七种本子失传了。梅老居士说,梅老居士这些话也是根据古人所讲的,因为版本太多,不晓得依哪个版本好。依一个版本,其他版本要没有看到,这个经的意思就不圆满;要是五种本子都来读诵,又嫌麻烦罗嗦。所以,大家就不愿意依照这个经本,而依小本《弥陀经》。当然《弥陀经》还有一个特别因缘,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大师与我们中国人特别有缘分。所以弘法利生不能不讲求法缘,你跟这个人没有缘,你的东西再好人家也不相信你,也不接受你的。罗什大师的缘胜,你看看我们中国人读经,凡是罗什大师翻的都喜欢读,《法华经》是他翻的,《金刚经》是他翻的。反而在中国译经大师当中,译经第一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除了一个《心经》大家传诵之外,其他的他老人家翻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愿意念他的。他翻的东西真多,《弥陀经》他也有译本,谁念他的本子?不但我们不念,他的徒弟窥基大师都不念他的本子。可见得缘分重要,不能不跟众生结法缘。罗什大师的缘好,过去曾经为七佛的译经师,他译得好,法缘结得深广,我们想这也是一个道理在。 《无量寿经》因为这种情形,所以古德就想到会集的重要。会集就是各种版本互相参考校对,重复的部分舍掉,不重复的部分统统把它抄集起来,然后再分类,重新编辑,做这个工作。最早做这个工作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他的本子传下来了,现在《大藏经》里面收的有,叫《大阿弥陀经》,《大阿弥陀经》就是王龙舒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它的遗憾,龙舒居士一生苦心到处搜集,只找到四种本子,现在流传下来唐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部分,龙舒居士没有见到。但是我们晓得,《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那一会里面,有些经文是其他四种本子里面没有的,而且很重要。因此龙舒居士这个本子就不完整,这是非常可惜的一桩事情,但是他会集得算是不错。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里面所引用的《无量寿经》,几乎三分之一都是用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可见他的会集是会集得很好。 因为它有欠缺,不能算是善本,於是在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会集。当然,后面的会集一定比前面好,如果不能比前面好,他的会集就没有价值。魏源这五种原译本他都见到了。他会集这个本子,在他没有完成他就往生了,由他的学生整理,这才流通。早年,我们净宗祖师印光大师,对他这个本子有批评。他的本子确实比王龙舒的本子好,遗憾的是采取有问题,很多重要的经文他有遗漏,不甚重要的,他里头有重复,而且经文的原文他又把字改了几个,这是印光大师很不赞成的。所以批评这个本子也不是个完善的本子。这些都是叫人无法依从《无量寿经》。因此之故,夏莲居老居士在民国二十年间,才发心做第三次的会集。我们现在讲堂里面所采取的本子,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这个本子出来,可惜印光法师没见到,印祖已经往生。如果印祖要见到这个本子,我们深深相信他会赞叹,《无量寿经》总算有个圆满的好本子,这个本子可以流通了。这是集五种原译之大成,它的好处、优点,梅光羲老居士在序文里面都详细为我们介绍出来。 这个地方所讲的《圆中钞》是《弥陀经》的注解,《弥陀经》自古至今注解的本子很多,但是大家所公认的,《弥陀经》有三种最好的注解。第一个就是莲池大师的《疏钞》,第二就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第三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这是《阿弥陀经》的三种注解。如果要依《阿弥陀经》修行的,这三种注解是不可以不读。可是诸位要知道,要读这三种注解,分量超过《无量寿经》太多了,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莲池大师的《疏钞》,正如蕅益大师所说的,博大精深,里面的义理实在讲是无限深广,确实比得上《华严》,真的是小《华严经》。《圆中钞》虽然简略,三种注解里头,《圆中钞》的分量最少,可是《弥陀经》的精义、精华它都指出来,非常难得。而蕅益大师的《要解》尢其是殊胜,因为蕅益大师的《要解》最后出来的,换句话说,《圆中钞》跟《疏钞》蕅益大师都熟读,所以他的《要解》真的是这两部注解的精华。里面有许多是他独到的见解,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没说的,他都说出来了。所以,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说「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把《要解》赞叹到极处。 有些人听到印光大师这个话不免生疑惑,印祖这个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了?我在许多地方讲经,就遇到有些人来问我,会不会太过分了一点?如果我们深入经藏,深入净宗的经论,你就晓得印祖的话说得不过分,而且是恰如其分。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蕅益大师的身分我们不知道,没有曝露。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赞叹,我们就以此类推,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我看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否则的话,以那样简单的文字,把《弥陀经》的经义都能够圆满的点出来,实在是不容易,如果不是真正过来人,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些祖师大德都不是凡人。 这是《弥陀经》三种注子里面的《圆中钞》。《圆中钞》流通的量比较少一点,在台湾有单行本流通。它这个里面有这几句话: 【夫琼林玉沼,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然则直显於心源,全彰於自性,顾何相之可得哉。】 他前面几句话,蘧庵法师所说的,实在讲,都是得自於《圆中钞》上面的,意思是相同的,文字也接近。我们看它后面两句,『顾何相之可得』,这句重要,「顾何相之可得」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即相离相。佛在《金刚经》上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见如来,就是在相上见到性,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见相就是见性。 【此正无相不相。】 无相不相就是无相无不相。 【相而无相之正体。】 这个『体』就是讲的实相。所以,黄老居士把这段也引用出来,说明本经的体性是建立在实相的基础上,就是事实真相。末后这段说: 【弥陀要解云。】 这是蕅益大师的《要解》。 【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必须两句合在一起,才能体会它的意思。『无二』是从实相体上说的,无二就是一。『亦无不二』是从相上讲的。有体,体必定现相,相就不二,相就太多了,但是体是一个,相用无量无边,故说不二。实相无二无不二,这个意思才圆满,如果说无二,或者说无不二,意思就不圆满,一个是偏在性体上,一个是偏在作用上。必须要晓得,性体跟作用是一不是二,这两句话就是说明这个意思。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 这底下一连串说出来,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不仅仅是依正庄严,万事万法都离不开理体,都离不开自性。体就是自性,依报是它变的,正报也是它变的。不但依正庄严是它变的,佛在经上讲,诸佛如来有法身,法身也是它;实在跟诸位说,法身就是体,就是性体。报身,经上讲佛的报身大,报身的相好不可思议。平常我们讲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的世间,示现的就是这个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身相。而大乘经上说诸佛如来的报身,报身是有相,报身是大身,《金刚经》上讲的大身就是报身。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念的,我们赞叹阿弥陀佛,说「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你想想看那个相多大?白毫是佛眉毛的当中,我们看好像有个珠子,那个不是珠子,是一根白毫盘旋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须弥山那么大,我们人要是爬到那个地方,见不到! 须弥山到底有多大,我们不知道,须弥山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但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有等流的须弥山,须弥山的意思就是妙高,这个地区最高的这座山,就可以称它为这个地方的须弥山。如果我们称地球上的须弥山,那就是喜马拉雅山,没有比这个山更高的。但是佛所讲的须弥山,是讲我们这个小世界里面最高的一座山,这个山不在地球上。古人游庐山,苏东坡的诗上讲「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个小山,比须弥山小得太多了。我们人要是在佛的白毫当中,见不到,太高太大了,你才晓得佛的相有多大,不可思议。佛的头部比我们地球不晓得大多少倍,我们怎么能看到佛?佛在我们面前看不到的。佛的相好,经上赞叹「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的相好。报身也是自性变现的。 【作自作他。】 这一句说明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真相,自他不二。『自』是自己,『他』是别人,自己跟别人,那个别人从哪里来的?也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就跟作梦一样,梦中有自己,梦中也有很多别人,自己跟别人全是自心变现的,并没有外头人真的跑到你梦中去。说明这个事实真相,自他不二。 【乃至能说所说。】 『能说』的是佛,能说经的,『所说』的是法,佛讲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 【能度所度。】 能度众生的是佛菩萨,所度的是九法界一切众生。 【能信所信。】 能信的是我们无量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信的是世尊为我们宣说这个法门。 【能愿所愿。】 能愿是我们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所愿是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就的。 【能持所持。】 能持是一心,所持的是名号,一心称念。 【能生所生。】 能生是我们的愿心,我们发愿求生净土,这能生。所生是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这是我们所生的地方。 【能赞所赞。】 能赞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所赞的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蕅益大师举这几个例子,涵盖了世出世间所有的一切法门。 【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正印之所印』是比喻,意思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理体就是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在经上说了几十种不同的名字,但是都是讲的一桩事情。现在哲学里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大乘经上称之为实相。实相能生能变,一切万事万法是实相所生所变。学佛的人求的就是明了实相,证得实相,问题就解决了。明了实相就叫开悟,叫解悟,证得实相就叫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成佛不是别的,也没有什么奇怪的,确实证得实相,就叫做佛菩萨。 我们翻开经本,再看底下这段。第三段里面,「一经宗趣」,这部经它的宗旨、它的趣向。宗旨是讲它修学的方法,趣是讲它的归趣,我们一般人讲归宿。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最后达到什么样一个境界,那就是归趣。在这段里面,大乘经论里头也有不少的参考资料,抄集在这个地方,我们一条一条的来看。 【香象心经疏云,言之所贵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这是解释宗趣两个字的定义,底下圭峰大师《圆觉略疏》里面,也有几句话说得很简单,我们把它念掉,合起来讲。 【圭峰大师圆觉略疏云,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识所归趣之处。】 《心经》的注解,自古至今数量非常可观,不亚於《金刚经》,《金刚经》自古至今有几百家的注解,《心经》亦复如是。这两部经可以说跟中国人非常有缘分,过去读书人不信佛的人很多,但是不读这两部经的几乎找不到。他佛不信,这两部经他常读,念儒书的人也喜欢读佛经。这是《心经香象疏》,解释宗趣。『言之所贵曰宗』,宗有崇尚的意思,也是修学的指导纲领,我们用这个话来讲,大家就很清晰,容易明了。如果讲「言之所贵」,这个句子还是很难体会,言语所贵,贵在哪里?是指导我们修学的原理原则,这个言语就非常可贵,这个我们叫宗。『宗之所归』,底下这个解释就清楚了,是解释『趣』,趣是『意趣、趣向』。我们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修行,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就是趣向。在本经,信愿持名是宗,这是修学的指导原则;往生不退成佛,那是归趣,所谓是『心意识所归趣』,这是圭峰大师在《圆觉略疏》里头说的。 圭峰是贤首宗第五代的祖师,也是很了不起的人,唐朝时候人,他是清凉大师的学生。清凉在中国历史上称他做华严菩萨,他老人家一生讲《华严经》五十遍。他活到一百多岁,他的寿命很长,活到一百多岁,曾经做过九个皇帝的老师,所以称作清凉国师,非常稀有。《华严经》讲一遍,我们现在估计一下,至少要三千个小时讲一遍,他一生讲了五十遍,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没有了。留下来有一部《华严经疏钞》,《疏》跟《钞》都是他做的。疏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他那个注注得太深了,以后再加注解,注他那个注子,就叫做钞。所以《疏》跟《钞》都是自己做的。圭峰是他的学生,他老人家当年在世,看到佛的经藏浩如烟海,这么多,自己到底修哪个法门好?他自己也无法选择,於是拈阄,捏阄还是在《大藏经》随便抽一本。好像是三次他都抽到《圆觉经》,於是就死心塌地一生就一门深入。他给《圆觉经》做了三个注解,《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经略疏》,好多种,全是他做的。所以可以讲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圆觉经》的专家。他的注解,一直到今天,差不多有一千四百年左右,这么长的时间当中,研究《圆觉经》、做《圆觉经》注解的人,都没有办法超过他的范围。我们过去也看过不少种,但是都离不了他的范围,他的确是有独到的心得。 他是讲的心意识的归趣。心意识,法相宗里面所说的,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归趣。 【嘉祥疏云。】 『嘉祥』是唐朝时候人,这个疏就是《无量寿经义疏》,嘉祥大师做的,现在《大藏经》里面有这个本子。它的分量不多,分量可能比经文还要少一点,所以是笔墨不多,但是把《无量寿经》的精义也都标示出来了。我们今天看他这个本子的确是简单扼要,也是难得的一个好注解。 【此经宗致凡有二例。】 这是解释《无量寿经》的宗趣。 【一弥陀修因,感净土果。】 他把这部经的宗趣说了两条,一个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修因,感得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的果报。这是本经里面说得很详细,也说得很圆满。 【二者,劝物(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 这两个合起来,确实他把本经的宗趣讲得非常清楚,非常的明了。文里面『劝物修因』,这我们在括弧上指出,「物」是指众生。他为什么不说劝人修因?诸位要知道,如果是劝人,畜生、饿鬼、地狱、诸天、修罗都不能包括在里头,所以用物。物的范围就大了,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全都包括在其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生物。物就是生物,人也是生物的一种,这个范围就大了。这个法门是普度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所以不能用人,要用个物。这种字在经论里面很多,我们看到要知道它的意思。可见得佛法,诸位必须要知道,佛法没有界限。如果有个观念,这是我的道场,那是别人的道场,这就不是佛法。我们要庄严自己的道场,我们不肯帮助别人道场,这就错了。必须要知道,尽虚空遍法界皆是佛道场。我们「回向偈」天天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国土」,佛国土不是我们这一家,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国土,我们要把界限打破。佛所度的是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所以佛法没有国界,没有国家的界限。 我们今天国家是讲小国家,佛法讲大的国土,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跟我们这个经上后面讲到十四个佛刹,佛刹跟佛刹当中有没有界限?没有。没有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当然更没有其他一切人为的界限,今天所讲宗教的界限,甚至於党派的界限,在佛法里面统统没有。所有一切界限在佛法当中全都消失,佛法是清净法,佛法是平等法。所以「劝物修因,往生彼土」,这才能够与佛心相应。 【元晓师宗要云。】 这个『宗要』就是《无量寿经宗要》,元晓师做的,前面曾经介绍过了。他是唐朝时候,现代的韩国人,那个时候好像叫新罗。现在好像录影带有元晓大师的传记,我看很多在播放的,就是此地讲的元晓大师。他在注解里面说: 【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 『意致』就是趣,这是他讲这部经的宗趣。佛在本经,将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是因果,性相、事理都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因果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知道怎么修因,怎么能往生?往生是果,一定要懂得怎么样修,你才能够证往生不退之果,所以因果就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世尊在《无量寿经》对於因果讲得不够详细,他只讲了一个三辈往生,虽然都说到了,不够详细。因此再说《观无量寿佛经》,把因果方面特别作了个补充,在方法上讲十六观,在因果上讲九品往生。可以说《观无量寿经》大部分都是补充「三辈往生」这一品的,特别加以详细的说明。 『摄物往生』,你看这里也用物,他不用人。但是有些地方讲「摄受众生」,那也行,众生也能够把九法界都包括进去,众生可以,所以他不说是人。摄受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它的归趣。 【昙鸾师云,以佛名号为经体。】 『昙鸾』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也就是东晋的时代,他比善导大师还早,我们净土宗没有把他列为祖师,很遗憾,他对於净宗专修专弘确实有很大的贡献。《往生论》是天亲菩萨做的,《往生论》的注解是昙鸾做的,昙鸾的《往生论》注解注得非常之好,后人也没有办法超过其上。他这个注子现在还保留在藏经里面,好像也有单行本流通,研究《往生论》,不能不读他的注解。 他讲『以佛名号为经体』,这个说法跟古德的讲法不一样,有没有道理?也不无道理。实在说,我不知道他这灵感是不是从《阿弥陀经》上来的?因为昙鸾法师这个时代,《无量寿经》翻出来了,鸠摩罗什大师翻的。罗什大师比他早,他在罗什大师后面。因为罗什大师翻《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这个名号是罗什大师定的,不是本来的经名。本来的经名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而罗什大师没有用本来的名字,把它换成佛号,用佛号做经题,这个用意很深。他这个灵感是不是从这儿来的?「以佛名号为经体」,罗什大师以名号为经的题目,这是为经的宗体,这都是有独到的见解,因为一切众生得闻名号,无论他信与不信,阿赖耶识里头就种下金刚种子,将来遇到缘,必定往生西方世界,不退成佛。这真的是大智慧、大慈悲,非常之难得。 【善导师云,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 底下有个小注,此地这个体字即指宗趣之趣,跟昙鸾法师用的体字,意思恰好相同。不是说前面的性体,这是讲的宗,宗体,就是宗趣的意思。本经是以『念佛三昧为宗』,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我们念佛,念佛的原则、念佛的目标,就是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什么?《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我们通常讲念佛的功夫,这是真正功夫。功夫得力不得力,就是你有没有得到念佛三昧。三昧是正受的意思,正常的享受,意思有浅深不同,最深的是理一心不乱,其次的是事一心不乱,最浅的是功夫成片,这是念佛人上中、下、三等功夫。假如你真正得功夫成片,你就决定得生,净土你就得到了。怎么知道得到?因为你现前心清净了,诸位要懂这个道理,经上讲的「心净则土净」。功夫成片是下品的成就,这个成就已经很不可思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如果得事一心不乱,往生是方便有余土;得理一心不乱,往生是实报庄严土。由此可知,我们最低的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 什么叫功夫成片?这个不可以不知。功夫成片就是自己心里面,除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真的是「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你到功夫成一片了;换句话说,这个世间一切万缘真的放下了,不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叫做功夫成片,我们念佛人要在这上面努力。应该放下的要放下,不应放下的还要放下,不放下你就达不到这个境界。得不到这个境界,你依旧还要搞轮回,这一生不能成就,那叫真正可惜。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八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08 请掀开经本,第八页,倒数第三行,从第七段看起: 【日释观彻合赞云,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 这也是日本一位法师,他的法号叫『观彻』,他有《无量寿经合赞》。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在唐宋的时代,日本有许多的高僧来到中国留学,他们回去之后,对於《无量寿经》的修学、弘扬,都超过我们中国。现存在《卍续藏》里面所收藏的《无量寿经》注解,有二十多种是日本人的著作,这些著作都非常有价值,这是其中之一,《无量寿经合赞》。他对於本经的宗旨,所说的跟前面大致上都相同,这部经是以『念佛为宗』,也就是蕅益大师在小本里面所讲的信、愿、持名,信愿行三资粮,是这部经的修学宗旨。『往生为体』,这个「体」就是趣的意思,跟前面性体不一样,虽然用的字是一样,意思不相同,我们必须要了解。 『一经所尊专在念佛』,「尊」是崇尚,这部经修学所崇尚的就是在念佛。本经经文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本经所尊崇的,所以『以念佛为之宗』。『宗之所趣』,「趣」是归趣、趣向,也就是我们念佛目的何在?目的是往生不退成佛,所以『以往生为经体』,就是这部经的归趣。再看底下这条∶ 【疏钞曰,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疏钞』是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大师在《疏钞》里说宗趣,这个三句话很重要。『依正清净』这句话的意思是双关的,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个是不必说,而十方世界每个求生净土的众生,我们在这个地方称众生而不称人,因为称人只限於人道,称众生,九法界的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也必须要「依正清净」,然后信、愿才能够往生。《疏钞》里头这一句,比前面所讲的念佛为宗,意思更为精深;换句话说,如果你信愿念佛,念佛没有达到往生的标准,你还是去不了,不是说每个念佛人都能往生。这桩事情,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常说,他以台中莲社为例子,念佛的人很多,他老人家很感叹的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过就是三、五个而已。由此可知,真正能往生的是万分之五,我们就算最多的,一万个人里面才只有五个人。 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人不能往生?莲池大师这个标准在此地,好,虽念佛,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是依正清净。正报是心,心不清净,依报是身,我们的身,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清净;依正要不清净,虽然信、愿也不能往生。所以,莲池大师这个标准清楚,一点都不模糊。我们念佛人,一定要以一心不乱作为修学的标准,一心不乱就依正清净了,以此为宗趣。 【圆中钞云,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 『宗』是宗旨,『致』也是趣向的意思。这是幽溪大师所说的,在《弥陀经圆中钞》里面讲的。后面是《要解》,这三个注解是《阿弥陀经》古注里面最好的三个注子。这个地方说得简单,『信愿净业为一经的宗致』。由此可知,《圆中钞》讲到「净业」,《疏钞》里面讲到「依正清净」,如果没有净的标准,这一生往生就不可靠。后面: 【弥陀要解曰,以信愿持名为宗。】 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意思跟前面都相同。下面一段: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曰。】 《往生论》是天亲菩萨做的,前面曾经简单介绍过了,注解是昙鸾法师。昙鸾法师他是生在南北朝时代,东晋时代的人,对於净宗也是一生专修专弘,是我们净宗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德。他的道场在玄中寺,玄中寺在中国历史上出了三位祖师,所以玄中寺也就是净土宗的道场。昙鸾以后就是善导大师,这非常著名的,善导住在玄中寺。善导以后,道绰大师也住在玄中寺,所以玄中寺出了三位祖师。这个地方在现在的山西,距离北京大概三百多里的样子,也是我们净宗的祖庭,就是祖师的道场。《往生论》注解里面说: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 这我们在经上都看到很清楚、很明白了。 【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这一句很重要,我们在经上「三辈往生」这一品里面看到,上辈、中辈、下辈里面的行业不相同,上、中、下三根不相同。但是说到修行,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完全相同,可见得发心非常重要。我们一般老实说,念佛不能往生,绝大多数都是在菩提心上出了问题,一向专念他真干了,他没发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就是心不清净。菩提是觉悟,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没觉悟。什么叫没觉悟?对於这个世间还有人我是非,还有许多放不下的事情,这就是没觉悟。真正觉悟的人,一定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所以觉悟不觉悟,从这个地方看就很清楚。觉心是清净的,不觉,心是染污的,心里面有是非人我,有贪瞋痴慢,这个没有觉悟、没发菩提心,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正是古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为往生真正的条件是「心净则土净」,你要心清净了,才能往生,正如《疏钞》上讲的依正清净,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大师在《往生论》注解里,特别提示出来告诉我们,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心。 【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 昙鸾的话说得好,说得透彻。什么叫『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就是发真正作佛的心,这是彻底觉悟了。我们知道,唯有作佛,才能恢复自己自性本具的德能,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所以『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如果我们要把无上菩提心展现在事相上来说,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大家都知道,四弘誓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落实在修行事相之中。第一个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如果不发度一切众生这样的大心,你菩提心没有。度众生的心一定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帮助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我们有能力接引吗?有,你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就是接引他,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有佛住世。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不发心就不行,发心度众生,要自己要发心断烦恼,要发心学法门,这样才能成佛道。往生不退成佛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四弘誓愿落实在修净土人的行门上。 【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这个话讲得也很清楚、明白。你菩提心没有,你有缘听到《无量寿经》、听到《弥陀经》,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为了自己享受,发愿求生净土,不得往生,这个要知道。所以要想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要记住经上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人演说的意思很广,并不是一定要上台来讲经,不是的,那你就想错了。随时随处,我们真的有这个心,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大众,这就是为人演说。时时刻刻劝人念佛求生净土,遇到人就劝他,这就是为人演说,这就是度众生。 【安乐集曰。】 《安乐集》是元晓大师做的,元晓大师有《无量寿经》的注解,也有《安乐集》,《安乐集》还是《无量寿经》注解,他有两种。 【依天亲净土论云。】 『净土论』就是《往生论》。 【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 这句里头,要查查原文看看,因为『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这个「会」字可能有问题,在此地不太好讲这个字。『有其二义』。 【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 这个在过去《往生论》里面我们都曾经讲过,这段也非常重要。天亲菩萨《往生论》就是他老人家修学净土成就的报告,把他的修学经验提供我们做参考。如果以佛法三转法轮的意思来说,《往生论》可以说是作证转,天亲菩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给我们做了个见证。他讲发菩提心,先要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背的,然后又需要知道有三种顺菩提门的。底下说: 【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这一条重要,可是很难做到,这个就是障碍菩提门的,如果你要不放下、不舍弃,它就变成障碍,障碍你的菩提心发不起来。所以一定要知道。这是智慧,没有智慧的人才贪图自己享受,有智慧的人修福而不享福。佛在《金刚经》上教诫菩萨们,菩萨修福,菩萨惜福,菩萨不受福德,菩萨不享福。为什么?特别是在六道里头,一享福就迷惑了,有几个人享福而不迷的?有几个人享福而不造业的?好像没有见到过。所以,佛特别教诫菩萨不受福德。但是我们在许多大乘经上,看到佛菩萨享不享福?佛菩萨很享福,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他享福。我们在净土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往生的大众,真的享福。为什么佛教一切菩萨在娑婆世界,无论是什么身分,你示现的是出家身分、是在家身分,都不准你享福?这个用意很深。深位的菩萨,我们说深位,就是地位很高的,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真正不退转的菩萨,他可以享福。他享福,心还是清净的,他享福,心依旧不染的。为什么也不受福德?这是大慈大悲,做榜样给我们看!他来教化我们,他享福,叫我们不能享福,我们能相信吗?肯跟他学吗?做不到。他叫我们苦行,他比我们更苦,我们看到点点头,可以跟你学。你叫我修苦行,你自己不肯修苦行,我们就不会接受,不会相信了,他要做样子给我们看。 娑婆世界,特别是我们地球上的人,不能享福。现代这些古装的录影带很多,我相信看的人很多,你看看历史上,自古至今,的确是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哪个享福不迷惑颠倒的?哪个享福不造业的?哪个享福不堕落的?你能从这个地方警觉,这就是智慧,『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生活清苦一点好,苦的环境里面,能够激发道心,使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顺境里头贪恋,放不下、舍不得。生活环境很清苦,觉得这个世间没有意思,厌离这个世界,对於这个世界能生厌离心,生厌离心就是你真的放得下,你不会再贪恋,往生净土就有希望了。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前面是讲自己,要离一切贪爱、享受,第二要依慈悲,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哪些众生有苦难?给诸位说,凡是没有离开六道轮回,都是苦恼众生。不要看他今天作天王、作人王、世间大富长者,那是假的、空的,他能够享受富贵的时间非常短暂。诸位冷眼去观察你就晓得,很短暂!付出的代价太重了,实在不值得。所付的代价,我们总说一句,就是造业。他造多少业,才得那么一点点享受,佛经上有个比喻说「刀头舐蜜」,那个比喻很好!所以凡是六道众生都苦,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三界统苦,我们要有大慈悲心,帮助这一切众生脱离三界、脱离轮回。『远离无安众生心故』,「无安众生心」是凡夫心,这没有慈悲,我们要远离,要学佛菩萨那样的慈悲。一切众生只顾到自己,他不顾别人,所以无有安众生心的意念,这个意愿凡夫没有。我们要远离,要有菩萨的慈悲。 【三者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佛法中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又说善巧方便,这是权智。有智慧,有种种方法来诱导众生,来帮助一切众生,这个地方讲『怜愍一切众生心』。而『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身」是物质享受,「心」是精神上的享受,这两种享受都是众生贪著的,贪求恭敬供养。凡夫之人,如果没有恭敬供养,他不肯做事。世间人每天很勤奋、很勤劳的在工作,为的是什么?我们中国人常讲名利,名、利两个字在推动,不是为名,就是为利。此地这个恭敬供养就是名利,恭敬是名,供养是利,要没有名利,谁肯干?没有名利,为一切众生服劳役,只有佛菩萨肯干,凡夫之人不肯干的。凡夫之人做一桩什么事情,无论大事小事,先要讲求代价,就是先要谈名利,没有名利决定不干。 哪个行业里面都讲名利,在古代的社会,唯有老师教学生不讲名利,所以古时候,师道在社会上是最为大众尊敬的。老师教学生决定不能够跟学生收取学费的,那就变成生意买卖,那样的老师在社会上没有人能够瞧得起。老师教学生,学生当然有义务供养,供养是随分随力,家庭环境好的,对老师可能供养多一点,家庭环境差的,对老师供养就少一点。其至於还有少数的学生,家境非常清寒困苦,老师还要从他束修里头拿一点出来帮助学生。古时候的师道,这是顺便提一提,现代师道没有了,现在老师教学要谈钟点费,这是很惋惜的一桩事情。 佛、菩萨如是,我们学佛、学菩萨也应当如是,远离恭敬供养。绝不是哪个地方对我恭敬,哪个地方对我供养多,我要到那里去弘法;那个地方没有恭敬、没有供养,这地方就不能去,这个不是菩萨,这是没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菩萨他所观察的就是机缘。机缘是从哪里看?是讲这些佛法他能不能相信?他愿不愿意接受?如果他能信、能愿,缘成熟了,缘成熟了,无条件的去帮助他。如果某个地方,现在这个情形真有,而且我们普遍能见得到,他对你有恭敬、有供养,恭敬供养都非常隆重,你讲佛法他听不听?他不听,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像这些地方,恭敬供养再多都不能去。为什么?因为那些众生并不想学佛。不想学佛法,为什么要搞这一套?搞热闹!现在佛门里头,搞热闹的、作秀的很多,他是属於这一类的。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然后正法你才能够稍稍有些体会。上面讲的这三条: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这三条是与菩提心相违背的,你如果不舍掉,不能够离远,决定障碍你发菩提心。我们再看下面。 【顺菩提门者。】 这是天亲菩萨教我们一定要学的,前面三种要远离,这三条要学。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可见得前面这三种翻过来就行了,把相违背的翻过来,就随顺了。 【何等为三。】 这三条都是清净。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在这之前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无上菩提是圆满的大觉,觉性圆满,觉心也圆满。觉性跟觉心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讲性,是从体上讲的,讲心是从用上讲的,体、用都圆满,这是佛门常说的大圆满之一。圆满里面决定没有界限,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的。一切众生累劫修行,不能开悟、不能证果,原因在哪里?实在讲,界限不能突破。界限是什么?《金刚经》上讲得很具体四相四见,这是佛把种种界限归纳为这四大类,若不能突破界限,种种修行都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知道突破界限的重要性,要把人我的界限突破,从这里下手,这是大乘法微妙奇特的法门。佛菩萨跟一切众生,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众生起心动念先想到「我」,於我有没有好处?於我有没有利益?他第一个念头想这个。於我家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於我这个团体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他第一个念头是动在这里。因此,四相永远不能突破。为什么?念念执著四相四见,念念增长四相四见,他怎么能破?佛在大乘法当中教菩萨如何突破?实在讲那个方法很简单,佛教菩萨起心动念不要想我,想一切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利益?人能够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四相不要去破,自然没有了,四见也没有了。离了四相四见,不但超越六道,十法界也超越了,直接契入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法身大士。这是菩萨跟众生截然不同之处。 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心动念要想到一切众生,纵然我们的心量没有那么大,现在还不能够起心动念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至少你起心动念要能想到一个国家,这一个地球。想到一个国家还不行,那个国家跟我们这个国家还要打仗,还要战争,我们的日子还不好过。最低限度你还想到这整个地球。可是我们晓得,整个地球好,别的星球不好,也不行。现在科技发达,常常看到不明飞行体,那大概都是外太空的人到这里来观察,我们好,他们不好,将来星球跟星球当中又有战争,这又麻烦。你才想到佛法这个心量大是正确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我们起心动念要从这个地方去著眼,而后你才能普度一切众生,才能够与菩提心相应。 像此地讲的『随顺菩提门』,第一个是『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可是诸位要晓得,「无染清净心」就是身心安乐的根本。我们在大乘经里面体会到很多,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你的身体自然健康长寿,自然百病不生,这就是自身真实安乐处。无需要人侍候照顾,要很多人侍候照顾,必然是自己身心不健康,才要人照顾;身心健康,何必要人照顾?不要人照顾就是不受福德,他可以享福,他不接受福德,为什么?身心健康!像我们过去在台中看到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五岁还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不需要人照顾,那是真正不受福德。不是没有人侍候他,多少年轻人想侍候他,他老人家拒绝。九十五岁之后,才有郑胜阳跟他姐姐姐弟两个人侍候老师,九十五岁以后。这些人都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所以要晓得,无染清净心是真正的享受,是真实的福报。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发菩提心,菩提就是清净无染。『若为自身求乐』,这个「乐」是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要是贪染五欲六尘的享受,你就迷了,你就不觉悟。『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 『安』是平安,怎样才能够安?心平等就安了。我们现在这个心不安,为什么不安?心不平等,心有高下。此地所说的,与《无量寿经》的经题完全相应,《无量寿经》在经题上教我们修行的纲领,清净、平等、觉。第一个讲清净,这顺菩提门,第二个平等,平就安,不平,永远不得安宁。我们一个人如果自己要想求得心安,能不能做到?能,只要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你的心就安了。你要想到你的心为什么不安?就是你有分别、有执著。诸佛菩萨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九法界里面度化众生,在天堂,他不分别、不执著乐受,在三途,他不分别、不执著苦受,所以他的受是平等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的心永远是平等的,哪一个处所他不安?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要有『安清净心』。 【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这就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摄受一切众生。在世间,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人,无量劫来在六道里面轮回,与一切众生所结的恩怨也是无量无边。这种恩怨必定是酬偿、报复,也是永无止境的,而且愈报愈残酷,所谓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非常可怕,这就是一切众生苦的源头、苦的根本。菩萨要令一切众生心安,必须要令一切众生彻底了解事实真相,所谓是理得心就安,道理明白,心安了,心安理得,理得心安。人与人之间,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没搞清楚,这就冤冤相报;搞清楚了,无论是顺境、逆境一笑了之,就没事了。即使受到极大的冤屈,他也不会计较,也不会报复,为什么?《金刚经》上几句话念一念就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事!这些现象,知道是业缘,我过去没有得罪他,他今天怎么会来报复我?他为什么不报复别人,单单报复我?必定是我跟他过去世有这个结,今天他报复来了,我这里就帐消了、勾了,这个帐到此地就结了,没事了。 如果我还存怨恨心,我还想报复他,那就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你还能想离六道轮回吗?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那个仇我还没报,现在还不能去」,哪有这种道理!「那个人欠我的债还没有还我,我还要讨债」,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所以,所有恩怨、债务从此一笔勾消,没事了。我们对人好,应该的,别人对我不好也应该的,不就没事了!你的心真的安了。你把这个世间,这些因因果果的事理、因果都看透彻,都明白了,你心才能安,才能以真诚、清净、平等心帮助一切众生离苦。 【三者乐清净心。】 这三条,诸位仔细观察,无染、安、乐这三个底下都连著清净,换句话说,安乐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的,没有清净心,哪来的安乐!而且这些字彼此互为因缘,我们从后面看,后面是果。乐是果,乐从哪里来的?乐从安来的,安是因,乐是果。安从哪里来的?安从平来的,心平了,平才安,平是因,安是果。平从哪里来的?从公来的,公平,所谓公,念念为一切众生,不是私心,私里头没有平,没有平,哪有安,哪有乐?什么都谈不上。你看看中国这些字,互为因果,上一个是因,底下是个果,果又变成因,下面又有一个果,诸位细细从这个地方观察。『乐清净心』,乐是与乐。 【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 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得乐,得的是什么乐?绝对不是眼前功名富贵、五欲六尘,不是这个乐。诸位要记住,这决定不是乐,这是苦因。什么是乐?『大菩提』,菩提是觉,大菩提就是大觉,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就叫大菩提。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教下所谓大开圆解,现代一般学术界里面所说的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才叫真正大乐。 【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如果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不能彻底明了,你怎么会劝勉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是了解西方极乐世界是大圆满!正如同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了三种真实,那三句很重要。「真实之际」这句话就是说的真如本性,经上讲的,意思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净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第二说「住真实慧」,真实慧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佛门里面常讲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面学得来的,统统都显露出来,都得受用。这一句讲的自受用。入了这个境界,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智慧,我们过的什么日子?高度智慧的日子、高度智慧的生活,这就是佛菩萨。对人对事对物,「惠以真实之利」,他受用。所以,住真实慧是自受用,惠以一切众生真实之利是他受用。这是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众生最真实的利益,就是劝导一切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众生不肯相信,众生不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什么原因?对於西方极乐世界不了解,他不清楚!不但西方世界不了解,十方世界他也不了解,如果都搞清楚了,他自然有选择。由此可知,不给他说明不行,为人演说就非常重要。演说这两个字是两个意思,说是说明,演是表演;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是不是走这个路子?我们要做给他看,他才能相信。不仅是言说,还要做到,说到做到,做到说到,这是为人演说。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 这个话是真的,不入这个境界他不知道,这是真乐。 【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 所以度众生、帮助众生要帮到底。帮助众生离开六道,是不是圆满?不圆满、不究竟。离开六道算是不错了,但是人家还有见思、无明没破,自性的功德没有能够现前,必须继续不断的帮助他。即使帮助他到等觉菩萨,算不算圆满?还不算圆满,因为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些事实,佛在大乘经上说得很多,像我们中国人常常读诵的《地藏王菩萨本愿经》,我想每个学佛的人,无论是在家、出家,一生当中总读过几遍。地藏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目标也是令一切众生成佛,不是讲成等觉菩萨。可见得目标都是在无上菩提,都是在圆满的佛果,这就是『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这是成佛。 【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 这个目标没错,纯正的目标,能不能达得到?答案是肯定的,决定能达得到的。要依什么才能达到? 【要依大义门。】 若非『大义』,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作佛,而且是平等作佛,那谈何容易?所以这个「大义门」只有一门。 【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 佛法里面讲『大义门』就是净土法门,就是劝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如果真正参透了这个道理,彻底明白这个事相,我们自己的修学,以及弘法利生,帮助一切众生,给诸位说,一部经就够了。中国古时候的大德,就有一生讲一部《弥陀经》,专讲《弥陀经》,一生讲两、三百遍的。这个人我们想想,那就是阿弥陀佛再来,他是《弥陀经》专家。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的理、事完全相应,这一门深入!《弥陀经》若是细讲,比《无量寿经》还要深,我们在最近十年当中,《无量寿经》讲过九遍,而最长的一遍在图书馆讲的,一百零七次圆满,一次一个半小时,一百零七次就是一百六十个小时。而我们讲《弥陀经疏钞》讲了两百八十多次,这第三次讲的,第二次好像讲了三百三十五次,也是一次一个半小时,三百多个小时,比《无量寿经》长出一倍。而第三遍讲的时候,前面讲得详细,后面速度就快了,是馆长催我,快讲快讲,不要拖太久了。本来我的预想,我第三次讲的一遍,细讲应该超过四百次,后面就缩短了,就两百八十次圆满。 由此可知,《弥陀经》比《无量寿经》深,比《无量寿经》难讲。《无量寿经》好讲,实在讲一般程度稍微好一点的人,不讲《无量寿经》都看得懂,但是《弥陀经》看不懂,《弥陀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所以我们学经,学《无量寿经》很好,学著会讲,一生就讲这一部经,就依照这部经来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自己成就,也帮助别人成就。 【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因为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世尊,以至於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这样的教导我们,要『一心专至』。「一心专至」就是经上讲的一向专念,或者是祖师们所说的一门深入,都是这个意思。『愿生彼国』,这个愿心要真实、要强烈,我们这个愿望要强。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唯有这个法真实,除此一法之外,皆非真实。既然不是真实,为什么不放下?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金刚经》上佛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这个话说到究竟处。那个「法」是讲佛法,佛法也要放下,叫我们专取西方净土,生到西方净土,就得大圆满。这个大圆满是真实究竟的圆满,无论是智慧、德能、才艺,没有一样不圆满。如果依其他的法门,要得大圆满相当不容易,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的。佛在大乘教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修行证果,证果是指无上菩提,也就是大圆满,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这三大阿僧祇劫,难!时间太长了,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数字,所谓是天文数字。 可是三大阿僧祇劫是对谁讲的?你要知道,不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资格,三大阿僧祇劫是对圆教初住菩萨讲的,这个要知道。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个位次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证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祇劫,是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所以是对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对那种人讲的,不是对我们讲的。在这以前,没算,以前要算进去,无量阿僧祇劫。你才晓得修行难!为什么要修净土?搞清楚了,你才知道不修净土不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一生就圆满菩提。 所以你想想看,华藏世界文殊、普贤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文殊、普贤是等觉菩萨,刚才讲了,三大阿僧祇劫只到十地,等觉再成佛我看至少也要一个阿僧祇劫。你看算的时间,愈往上去愈难,第一个阿僧祇劫证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祇劫证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祇劫证三个位次,那最后一个等觉成佛,至少也要一个阿僧祇劫。但是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了面就证到了,立刻就证得,时间缩得太短了。即使以《观无量寿经》上来说,下品下生的人,五逆十恶下品下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十二劫花开见佛。十二劫我们看起来很长的时间,要比起无量大劫来讲,十二劫算什么?十二劫花开见佛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地位。我们真是搞了无量劫又无量劫,连个初果都没有搞到,初果到圆教初住,不晓得要经过多少阿僧祇劫,这个里头进进退退太大了,进的少退的多。你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你才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去不可。 何况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生到那个地方去,虽然各人功夫浅深不一样,这个没有关系。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使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相貌跟阿弥陀佛一样,身体体质跟阿弥陀佛一样,诸位在四十八愿里念到!换句话说,平等成佛,平等成佛的经只有这一部,诸位看看整个《大藏经》,没有讲平等成佛的,平等成佛就这一部经,就这一个法门。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九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09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第六行,第十三段看起: 【元晓师宗要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 这一段的解释在底下这一条,我们念底下这条就明白了。 【宗要云,发菩提心有二,一随事发心。】 第二就是在这一面倒数第五行第二句,就是「二顺理发心」。我们先看第一条∶ 【随事发心,烦恼无边,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而其华报,在於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此。】 这一段是从事上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修行。行门如何能够与观门相应?观门就是底下一段「顺理发心」,理事要相应,才能够感得无比殊胜的果报。如果理事不相应,无论怎么修行,也只是有漏的福报而已。所谓有漏福报,是决定不能够超越三界,也就是还是要在六道里面流转,在六道里头享福而已。享福,这个福报是享得尽的,享福当中总不免要造作罪业,佛法里常讲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造业,第三世福享尽了,要受苦报,这叫三世怨。如果堕落到三途,出来是非常的困难,时间很长,这些事我们都必须要晓得。 菩提心显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如经论所说,元晓师所讲的,都是依经论而说的,因为我们看看他前面这段文,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个是度众生,他把度众生摆在第三句,将断烦恼、修法门放在前面,为什么这样说法?这是著重在自修。自己修行,一定是以断烦恼为第一桩要事。烦恼不断,烦恼就是业障,业障现前,不但是佛法不能成就,世间的善法也不能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行门当中,如《华严经》所说,忏悔法门涵盖了圆满的修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一个忏悔就全部都包括了。忏悔的意思就是改过自新,这就是真正的忏悔。 『烦恼无边』,是说烦恼头数非常的复杂,经中常讲八万四千烦恼,就是我们讲一条一条的头数。八万四千不是笼统说的,确实佛给我们讲了八万四千条,这是诸位在佛学大辞典跟《教乘法数》里面都可以查得到的。烦恼是不是只有八万四千?给诸位说,不止,八万四千还是一个归纳的数字,而实际上就是四弘誓愿上讲的「烦恼无尽」,无边跟无尽的意思是一样的,烦恼真的是无量无边。佛在教学当中,就将无量的烦恼归纳成一百零八类,叫百八烦恼。一百零八类这就好讲多了,但是对於初学来说,这一百零八类我们还是感到繁琐,太多了。於是天亲菩萨再把它归纳,归纳成二十六大类,这就好讲多了。所以过去,也可以说一直到现在,佛门里面讲烦恼的头数,都是以这个二十六为准。这个二十六是以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里面就是这样列举的。这桩事情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二十六类,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每一类里头都是的。 修行头一个就是断烦恼,如果不从这上下手,决定没有成就的可能。你看整个佛法归纳为戒、定、慧三学,烦恼不断,戒学就没有了,戒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离开烦恼,你的心就清净了,清净心就是禅定,可见得禅定从哪里来的?从断烦恼来的。我们念佛人,经上告诉我们,要修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一心不乱的下品功夫,一般人称为功夫成片,这是一心不乱最低的标准,还是从清净心来的,清净心是从少烦少恼来的。所以烦恼习气深重,我们要有警觉,那是很大的障碍。如果这个习气实在太重,我们很想断断不了,习气常常现行,譬如讲粗重的烦恼,贪瞋痴慢,我们听佛经听得太多了,看得也太多了,知道这问题严重,可是就是断不了。眼前的境界,无论是人、是事、是物,顺自己的意思还是起贪心,不顺自己意思还是起瞋恚心。贪瞋痴慢这样严重,如果不能够断除,即使一天念十遍《无量寿经》、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前面看过的,没有用处。你说我念了这么多,为什么还不能往生?心不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不是佛号念得多,不是这个意思,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要在功夫的浅深。什么叫功夫?烦恼轻,心地清净,这叫功夫。心愈清净你往生的品位就愈高,「心净则土净」,他是这样感应往生的。这就说明为什么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他疏忽了,没有在断烦恼上下功夫。 初学的同修我常常劝他读经,希望将《无量寿经》念三千遍,目的何在?目的就是常常记住佛在经上讲的教训,你不念熟,你怎么会记得住?念熟了,念得很熟,我们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念头一起马上就想到,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这个念头可不可以起?这事可不可以做?这话可不可以说?这样就是修行,它就管用。时时刻刻能提得起来,我们读经是为了这个,这叫真修行、这真功夫!所以功夫得力,得力就是念念都能提得起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这些教训,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去做。这就断烦恼了,一定要在这上下功夫。实在习气很重,还是断不了,我们不能不效法古人,古人烦恼重,没有办法的时候,求观音菩萨加持,的确很有效。念观音菩萨、拜观音菩萨,当烦恼起现行的时候,我们在观音菩萨面前祈求,你能够拜一百拜、拜两百、三百拜,烦恼就没有了。所以自己一定要勉励自己,若不勉励自己,怎么能成就?这一关必须要突破,要认真努力,开头学一定要勉强,丝毫都不能放松。烦恼是恶,断恶,法门是修善,『善法无量』,叫法门无量誓愿学,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善恶的标准,绝对的标准都是性德,与性德相应的是善,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恶。性德是什么?性是真如本性,德是它的德能、德用,本性的德能、本性的德用。我们为了便利初学的同修,依照经训把它归纳为十句,这个十句就是性德。第一个真诚,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用的真心、诚心?外国人非常重视诚实,我们是不是用真诚心?佛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给我们说了三句,清净是性德,平等是性德,觉是性德,我们把每一句都用两个字,所以觉上加上正,正觉,慈悲是性德。「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诸佛如来的性德,也是我们自己真心本性的性德。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以这五种心来对人、对事、对物,那么你的心是佛心,你是菩萨心;如果与这个相违背,那你是凡夫,你绝对不是佛菩萨。与这个相应,善,得善法;与这个相违背就是烦恼,不真诚是烦恼,不清净是烦恼,乃至到不慈悲都是烦恼。烦恼要断,善法要修,这是说用心! 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讲到行为,行门上我们也有五句,「看破」、「放下」,这两句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讲般若的总归结,般若经到最后就是归结到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后,你的生活就自在了,所以「自在」、「随缘」。最后一句,「念佛」求生净土,自己念佛求生净土,普遍劝导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自行化他统统圆满。那个念佛一句,就是四弘誓愿里头「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用什么度无量无边众生?念佛!完全走大势至菩萨的路子,专修专弘。所以『众生无边,悉愿度之』,我们是用这十句,把自性的德能可以说很圆满的含摄在其中。与这十句相应,我们真的在学佛,真正在修行;如果与这十句相违背,不管修什么样的善行,都是六道里面有漏福报。 『此心果报虽在菩提』,菩提是究竟圆满的大觉,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这个是修学最后的目的。『而其华报,在於净土』,这个地方说得好!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华报,不是果报,果报是成佛,换句话说,在这个世间成佛太难,环境不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别的,换个好环境。这个地方找个好老师找不到,找个理想的道场也找不到,找几位好的同参道友也找不到,这是此地修行最苦恼的处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障碍都没有了。老师是阿弥陀佛,一切诸佛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最好的老师!同学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到那里去跟我们是同学。修行的环境就更殊胜了,不必像在此地,要为生活负担操心,每个人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耗在衣食上,你说这个多苦!西方世界,经上说得很清楚,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所有一切物质的享受随心所欲,念头一动它就现前,就像神话小说里头所写的。神话小说是假的,是人想像的,不是真的,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事实。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花报,你看花报这样殊胜,果报的圆满就可想而知。 『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这就是说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感得这样殊胜无比的庄严,道理在哪里?这一句给我们说出来了。「菩提心量,广大无边」,菩提心是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那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我们自己本来的心,我们的本心是这样的。现在心量变得很小很小,小到什么程度?除自己之外,另外一个人都容纳不下,小到这个程度,不能容纳一个人,你说这多可怜。这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上,诸位如果冷静去观察一下你就晓得了。今天这个人跟那个人好,你仔细去观察,他能好几天?好到极处,这两个人结婚了,再没有两年你看他又离婚了。你才晓得一个人都容纳不下,这个果报就非常苦。甚至於你再要仔细观察一下,他连自己都容纳不下,怎么样?没有人跟他在一起,他自生烦恼,自生烦恼就是他自己跟自己都容纳不下,这个真正是三途地狱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佛说,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妄想分别执著到严重的时候,就是自己对自己都不能相容,叫自生烦恼。所以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醒过来了,知道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错了。我们在讲席里面,这样的事情已经是多次的报告。 因为有妄想,所以才有十法界,十法界从哪来的?妄想里面来的。因为有执著,才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执著里头变现的。如果是坚固的执著,那就地狱相现前。六道三途从哪里来的?自己妄心里头变现出来的,实在讲,没有这些事情。所以佛告诉我们,十界、六道皆是梦幻泡影,哪里会有这些事实?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得很好,「觉后空空无大千」,就好像作梦梦醒了,梦中境界全没有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比喻做迷,迷的时候有六道、有十法界,觉悟的时候,六道、十法界都没有了。没有了以后是什么境界?佛是不得已给我们说出,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那就入一真法界了,入一真法界才算是成就,没入一真法界不算成就。超越六道轮回是相似的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天台大师所说的「六即佛」,六即佛里头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的。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的,不是相似的,「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圆满,那是一点都不假了。 所以要知道,我们自己的心跟诸佛如来的心是一样的,他们的心是觉而不迷,我们的心,今天是迷而不觉。离开觉、迷之外,众生心跟佛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心量是广大无边,长远无限,广大无边就感得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报土,长远无限感得的是无量寿。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是自性性德显现出来的。 『除菩提心,无能当此』,这才晓得,为什么佛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能做到一向专念,而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往生。这才明白,为什么人家常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念佛的人真用功念,一向专念,不能往生。没有菩提心,心量还是很窄小,心量还是不能容人,还是受不了外面境界的诱惑。外境,诸位要知道,外境是中立的,没有善恶。我们以清净心对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是佛境界;我们以妄想分别执著心对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魔境界。所以外头究竟是佛、是魔?外面无佛亦无魔。佛跟魔从哪里来的?是你那个心觉跟迷来的,你要觉悟,妖魔鬼怪现前也是佛,你要是迷了,阿弥陀佛在你面前也是魔,这是真理。因此,我们修行能不能成就,不能怪别人,更不可以怪佛菩萨,总得怪自己,为什么这样迷惑颠倒?为什么自己天天读经、听经还不觉悟?不觉悟,第一个因素就是你没有真正去断烦恼,你没有在这上下功夫。 我们再看第二段: 【顺理发心。】 这个就深了,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 这四句,要细说就是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要再讲得详尽,那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由此可知,这个四句,理事境界无限的深广。『诸法』是一切法,世间一切法、出世间一切法全包括在其中;或者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样都没有漏,全部包括在其中。真相是什么?『皆如幻梦』,跟《金刚经》最后总结,梦幻泡影、如露如电一个意思。如果这个理明白了,实在讲,理明白了就是事实真相完全了解。明了好!明了了,你的性德会现前。今天我们性德具足,跟诸佛如来一样,为什么不能现前?我们的真诚心为什么不能现前?清净心为什么不能现前?平等心为什么不能现前?因为障碍。障碍是无量无边,佛把它归结,总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烦恼障」,一类叫「所知障」,烦恼障是无始劫的贪瞋痴慢的习气,所知障是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所以读经、研经有个好处,可以破所知障,你把这些真相搞清楚了,搞清楚才晓得是梦幻泡影,实实在在是一场梦,总要觉悟! 如果我们冷静去思惟、去观察,过去永远不会再回来,那怎么不是个梦?想想我们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少壮的时候,都过去了,一场梦而已。再想想去年,去年的事情比较近,清清楚楚都能记忆,那也是一场梦,过去了,不再回来。再想想上个月、上个星期,想想昨天,想想今天早晨到现在,能回来吗?你能想想,你在这一生历程当中你能够得到什么?什么都得不到!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一切诸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了不可得,何况身外之物!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拼命营求,这不叫冤枉吗?你那些妄想、希求你能够求得到吗?如果真能求得到,诸佛菩萨都要拜你做老师,你有本事,诸佛菩萨求不到,你能求得到。你一生当中所得的,你求也是这么多,不求也是这么多。所以我常劝初学的同修,有很多人问我学佛从哪里学起?我告诉他先读《了凡四训》,一定要把《了凡四训》先念三百遍,让你在这里面能有稍稍的领悟,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求不到的。 了凡先生知道命运之后,他心就定了,一丝毫求的心都没有,为什么?求不到!每年去考第几名,命里注定的,所以书也不念了。书不念,到那个时候怎么会考?还是那个名数,命里头有的。你天天念书念死了,名次也不会提高一名,命里注定的,这是真的。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有个同班同学,很聪明、很用功,我在学校里面是顽皮的学生,不念书的。我在考试的时候,大概考试前十分钟把书翻一翻,应付考试就行了。那是真用功,一天念到晚,名次也不怎么高。我们这不念书的人,翻到那几个题目,刚好就考那几个题目,反而名次还比他高。所以那个念书的人气死了,说我运气好,他念了一大堆,刚好那几个题目不晓得,你说糟糕不糟糕。他命里注定的!所以,诸位《了凡四训》真正念多了你就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头有多少财、什么时候来,都是一定的。你不求,它到时候还是要来,命里没有的,怎么求也求不到,那不叫冤枉吗?所以了凡先生身心清净,没有一个妄念,他是凡夫,不是圣人,我称他作标准凡夫。我们都不够标准,他是标准凡夫。遇到云谷禅师之后,才懂得断恶修善改造命运。命运是自己造的,当然自己可以改,别人没有法子给你改的,你要找看相的、算命的、改风水的替你改,那完全你受骗了,没有那个道理。自己改,自己断恶修善是真的改过,改造命运。 所以这个里头有道理,有事实的真相,晓得福报是前生所修的,这一生你所享受的。一般讲,这一生所修的,来生享受,修财布施,你得财富;修法布施,你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你得健康长寿。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哪个人不想求?都想求得这个果报,可是佛告诉我们,果是从因来的,你不修因,哪来的果?你要懂得修因,后面才有果报,所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要问,因果是不是也在诸法里面?没错,因果也是在诸法里头。既在诸法,为什么说诸法皆空,因果不空?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事实,因是能变,果是所变,善因就变善的果报境界,恶因就变现恶的果报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果。我们晓得这是梦境没错,有人天天作美梦,有人天天作恶梦,都是假的,但是在你感受就不一样,善因他就感善的境界,恶因就感恶的境界。这是佛为什么教给我们要断恶修善,道理就在此地。我们现的境界不会现三途的境界,甚至於也不会现六道的境界,所现的境界是诸佛菩萨的境界,这个境界美好! 可是,即使是诸佛菩萨境界现前,也不可以贪恋,也不可以执著,这个意思就是讲,你可以享受、可以受用,你不能执著,那你就是佛菩萨。享受是什么?自在、随缘。你要把这个境界以为是真的,要把它据为己有,那就错了,那你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你能不能真的据为己有?不可能,不要说外面境界你得不到,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我们现在晓得,我们身体是由许多的细胞组织的,细胞是刹那刹那在新陈代谢,变化不已。我们从一个小时前进到这个讲堂,讲完了一个半钟点之后离去,来的时候这个身体,不是走出去的这个身体,里面的细胞新陈代谢换了好多,已经不是同一个身。身自己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你要想样样都得到,你岂不是叫梦想吗?这叫妄想,妄想分别执著,那就错了。 所以一定要相信、要理解,诸法皆是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如露如电,《金刚经》上说的。如露是讲它的相续现象,像早晨的露水,很短。这一点我们不可没有警觉,警觉从哪里看?你要细心、要留意,你看我们周边的人,我们所认识的人。我每年到外面去转一圈再回到此地,此地的老同修就有几个走了,他那相续相就断了,那个露水就没有了。每到一个地方去讲经,那些地方的熟人都有几个走了,这是经上讲的如露。看看这些人都走了,渐渐就轮到自己,还能跑得掉吗?怎么能不警觉!如电,那是更深入一层的观察,刹那生灭,这是完全讲的事实真相。现代科学相当发达,对於这个现象观察得相当的透彻,有没有物质存在?现代科学家已经不承认有物质存在,物质现象是什么?波动的现象而已。这是近代这几年,科学家发展到量子力学,对於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愈来愈透彻。科学为佛经做了个证明,使我们对於佛讲的事实真相愈来愈清楚,确实证明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明了事实真相,决定不会造业了,我们的性德能现前,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可以现前,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也能得到这个受用。所以要晓得,事实真相是『非有非无』。这一切现象、一切诸法不能说它有,因为它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不能说它无,它刹那刹那相续相存在一个短暂的时候。人活了几十年,这几十年是很短暂的时候他这个现相在,相续相在,所以不能说他无,但是你也不能说他有,因为这个幻相没有自性。 『离言绝虑』,说到诸法实相,不但言语说不出、说不尽,就是我们的意识心也达不到。唯识里面讲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功能非常大,对外能缘诸法,对内可以缘到阿赖耶识,它的功能是最大,作用最大,唯独缘不到自性。为什么?因为它是妄心,它只能够缘妄境,它不能缘到真心,它不能缘到真境。所以说「离言绝虑」,佛经上常讲不可思议,就是这个意思。 【依此信解,发广大心。】 你要把事实真相完全搞清楚,你的心量就大了。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就恢复到真性,恢复到自性。 【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 底下括弧里头是个注解,「不拨无即不排除之意,拨者排也,无者除也,故上句之意为,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这一句非常重要,千万不能够疏忽,疏忽了怕的什么?错会了意思,你堕在恶取空,那个毛病就更大,更严重。虽然知道万法皆空,刚才讲了因果不空,我们明白是一桩事情,契入境界又是一桩事情。对於事实真相明白了,是解悟,解悟不管用,你没有证得,必须要自己亲证你才得受用。所以,解了以后要证。证,一定要断恶修善,知道善恶都是假的,都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但是还要认真去断恶修善,你才能够契入境界。否则的话,你只听说而已,你自己决定得不到受用。这个得不到受用,非常简单、明显的显示出就是自在,你得不到自在,你在生活当中得不到随缘之乐。随缘就是法喜充满,十大愿王里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乐趣你得不到。 你能够真正去做,你才能在生活当中,与十法界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才真正把你自己的生活契入到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欢喜,真是幸福快乐。你跟佛菩萨在一起幸福快乐,你跟妖魔鬼怪在一起也幸福快乐,这是你懂得恒顺。恒顺当中是顺其幻相,梦幻泡影,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在天上不染乐受,清净心,在阿鼻地狱不染苦受,没有苦乐忧喜舍,这才叫真正得大自在。你还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你是凡夫,你的烦恼很重,业障很重,习气没断,你不认真修不行,这是古人常讲的「理可顿悟,事须渐除」。般若经上讲这个道理,实在讲聪明人他能够体悟,能领会,可是事实上,一天到晚还是烦恼,还是有苦乐忧喜舍,这就不行;换句话说,至圆至高之理是明白了,六道轮回还是出不去!知道现在做梦,这个梦没有办法醒不过来,还得要继续去做,那多苦。如何能从梦中醒过来?要靠真正的修行,真实的修行。 所以烦恼跟善法也是没有自性,佛在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烦恼跟菩提一桩事情,生死跟涅盘也是一桩事情,这叫入不二法门,你真正契入了。我们今天是在二里头,落在二、三里头,什么时候入不二,你就证悟了,那就不是解悟,就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华严经》讲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经上常说的法身大士,你不但是菩萨,大菩萨,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所以见性见个什么?就是见到一,就是见到不二。见到一,见到不二,就见性了,这就入一真法界。 到这个境界之后,还要不要断恶修善?还要。为什么还要?做样子给迷惑颠倒的人看,这叫大慈大悲。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有很多人以为,世尊当年在世,六年苦行,到处参学,后来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了。那是做样子,表演给我们看的,其实他早就成佛了。他在《梵网经》上自己说出来,这次到我们这个世界来表演这一套,是第八千次了,其实久远劫就成佛了!示现成佛,还是示现八相成道,你看看他在世的时候,每天还著衣持钵到外面去乞食,都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无论他表演的是什么身分,无论他表演的是哪种行业,都是给世人做榜样的。那不是为他自己,是为一切众生做表演的,这就是大慈大悲。他还要做出来,怎么断恶、怎么修善,不单单是言教,他身教。做出样子来教导我们,让我们细心去体会,向他学习,这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从这些地方才稍稍体会到,大乘法中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慈悲到极处! 【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於无愿三昧。】 『无愿三昧』是清净心,就是经上常讲的「大三空三昧」,我们在《无量寿经》曾经细说过,将来在后面还会讲到。由此可知,断一切恶,『悉断』,「悉」是一切,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事上要做,要认真的做,做给别人看。这是讲佛菩萨,他们断恶修善都圆满了,无恶可断,也无善可修,那是到了真正清净的境界,可是还要做出样子出来,所谓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断恶,断而无断,无断而断;修善,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你去体会这个意思。他是做给众生看的,无碍於他自己的清净心,所以这是大慈悲心的圆满流露。 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示现断恶修善,示现种种苦行,所谓难行能行,永无终止的。为什么永无终止?众生无尽,佛菩萨示现就没有止境。那我们会想到,佛菩萨这样做是不是太辛苦,太劳累了?我们凡夫一定会这样想,这是以凡情去想佛菩萨的境界,完全错了。错在哪里?我们凡夫做事情会累,为什么会累?因为有「我」,四相没有破。我今天做了这么多事情,应该很累了,愈想愈累。佛菩萨无我,做再多,谁累了?没有累的人,所以不疲不倦。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愿最后的结语,「无有疲厌」,所以他不会疲劳,也不会厌倦。我们凡夫会疲劳、会厌倦,做一桩事情做久了就讨厌了。说实在话,诸位同修现在年岁都不大,你要是到个八十、九十,说老实话,连吃饭都厌倦,都不想吃了。吃饭、喝水都讨厌,何况其他的事情,这是实话,不是假话,不要说干别的事情天天干一样的,吃饭都不想吃。所以会厌倦。会厌倦的,就是因为有我,执著有个我,他就会厌倦。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破了四相四见的,他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全都没有了,所以才不疲不厌。这就是每天在这里做、在这里表演、在这里示范,『而不违於无愿三昧』,无愿三昧是清净心。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於空无相。】 大三空三昧就是空、无相、无愿,如果他著相、有愿,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我们从经义里面不难体会,大三空三昧就是《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离念离相就是空、无相、无愿,意思完全相同,境界也一样。诸佛菩萨天天度众生,心里头有没有存「我度了很多众生」?没有这个念头,如果有这个念头,著相、著见了。帮助一切众生而没有度众生的念头,这叫「三轮体空」。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契入这个境界。度众生在哪里度?先要度你的一家人,每天围绕在你身边的,你去工作,在公司也好,你去上班,你所接触的这些人,你都要度他。怎么度?表演给他看,你的工作很认真、很努力,你又不著相,心地那么清净,那么样有智慧,而不生烦恼,这就是度众生。日久天长就被人发现了,「那个人,他了不起,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度他了。度众生不是天天劝他念佛、劝他读经,那个没有用处的。你劝他读经、劝他念佛,他先要看看你,你读经、念佛你好在哪里?还不是天天生烦恼!所以你要表现一个智慧、无烦恼,幸福自在快乐,他就会向你学习。为什么你过得那么快乐?我们过得这么辛苦,就要向你请教。到他向你请教,你把这套理论、方法传授给他,他也能在他的生活当中,在他的工作里面,得到幸福快乐,他就得度了。 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就在周边,周边这些众生不能够影响他,你菩提心没有!这个很要紧。虽然这么做,心一定要清净,才能度得了众生。存个心「我要影响别人」,存个心「我要帮助别人」,已经坏了,你已经著相了。这里面境界非常微细,要很细心去体会,然后如何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 【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两句话不必细说,《金刚经》上讲的。 【如是发心,功德无边。】 『功德无边』是真的,不是赞叹的话。为什么无边?因为你没有分别执著。你一有分别执著,功德就有边了,边就是界限,就有界限了。愈是分别执著严重,边界就愈缩小,刚才讲了,现在一般人界限很小,再容纳一个人都不行,都容纳不下,他这个界限就那么小,小得真可怜。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边界就没有了,就破了,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点点滴滴的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功德确实是无量无边。 【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这些话都是真实的,丝毫的功德,再微小的,它称性。所以诸佛菩萨布施一分钱,功德无量无边;凡夫今天布施一百万、一千万,功德很小,一点点。什么原因?因为他有分别、有执著,自己划了很多界限,突不出他的界限,道理在此地。菩萨布施一分钱,他没有界限,所以他那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如何打破这个界限,界限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见四相,只要四见四相不破,你就永远在六道,你的福报不会超越六道,六道是界限。所以凡夫有的心量大,不想自己,想社会、想国家、想地球上一切众生,还都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为什么?你没有破四相四见,你还是有我、还有人,所以你的功德、积的善都有界限。实在讲,一个凡夫能够想到国家、想到民族、想到一切众生,很了不起了,可是在佛法眼光看还很小,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才知道破四相四见,我们的心、我们的念头才跟虚空法界相应,那个功德就是无量无边,一切诸佛都说不尽。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十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10 请掀开经本,从第十一页第三行,第十五段看起: 【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一大段是说明本经的宗趣。所以,此地只取《观经》三福最后一条,就是第三条,把前面两条省略掉了。《观经》是《观无量寿佛经》,这一段文非常重要,是修学佛法的基本科目。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这三条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的分量非常的重,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的基础就是这三条。这个地方虽然没写出来,也得把它念念,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条四句是人天的福德。我们想,假如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学佛?怎么能成佛?所以你要想学佛、成佛,先要把人做好。第二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是二乘福,就是二乘人的福德。二乘是讲声闻、缘觉,通常佛法讲大乘、小乘,这属於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所以也非常重要,没有这个基础就不能够修学大乘。第三条是菩萨的福德,所谓大乘菩萨的福德,他必须要修学的,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一句里面,重点还是在「发菩提心」,说明本经的宗趣确实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在前面已经讲得很多,后面还引用了不少。「深信因果」这一条很容易引起初学人的疑惑,我在最初学佛,这一句就困惑了好几年,找不到答案。因为它讲的是菩萨,他不是普通人,如果说「深信因果」摆在第一条,我就没有疑惑,它摆在第三条,难道菩萨还不能深信因果吗?连我们凡夫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都晓得,为什么菩萨不晓得?这就变成一个问题,多少年找不到答案,以后讲《华严》的时候才明白这个意思。原来此地讲的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普通善恶报应的因果谁不知道!这个因果是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许多的菩萨都不知道。跟菩萨讲他都不能接受,这就是净土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不是我们凡夫难信,菩萨难信。把这一句才搞明白。 「读诵大乘」,读是对著经本,诵是背诵,不需要经本,念得很熟了,可以能够背诵。大乘经要常常读诵,所以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将这些大乘重要的经文列入早晚课诵,也是根据这一句的教诲而来的。要常常读,不读就忘了,凡夫非常健忘,三天不读,都忘干净了,面目全非了,所以读诵非常重要。读诵的意思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对我们的教诲。因此,早晚课诵是我们修学决定不能缺少的。但是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修学的目标也不相同,你看现前社会上,学佛的人很多,你问问他为什么学佛?多半求的是人天福报。目的不相同,我们依据的经论就不一样。我们修净土的同修,目的在哪里?目的是想在这一生一定要求得西方世界,我们的目的是往生不退成佛,是这么个目标,这是跟许多学佛人的目标不一样。他们所求的,自以为很现实,我们求生净土,他们眼光当中这是很渺茫的,不切实际的。其实他这个想法、说法恰恰颠倒,谁不切实际?求人天福报的人不切实际。为什么?我们到现在总算是明白了一些,人天福报是假的,是不长远的,非常短暂的。费那么多精神,费那么多时间,求得极其短暂的果报,这不值得,这个才叫真正不切实际。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福德是永恒的,《无量寿经》上讲得非常详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利益就是你得无量寿,所以古人讲,西方世界无量的功德,寿命是第一德,最主要的一个。佛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意思无量光、无量寿,光是智慧,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寿命,我们求的是这个。 因此,我们的课诵跟一般课诵稍稍有差别。古人所定的课诵本,适合於那一个时代,那个时代社会纯朴,人心厚道,妄想杂念很少,所以一般通用的经咒就能够得利益,这个利益是帮助我们得清净心。现代时代变了,不一样了,三十年前,我们没有听说过环保这个名词,没听说过,三十年后的今天,环保的意识连五、六岁的小朋友都知道。这的确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那就是人心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见解的污染,乃至於我们生理的污染,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所以才喊著环保。环保能不能收到效果?我们一定要清楚,收不到效果的。为什么收不到效果?佛讲得很清楚,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依报是环境,人心清净,环境保护才能收到效果,人心不清净,决定收不到效果,我们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人心的污染,就是贪瞋痴慢的增长,现代这贪瞋痴慢是加速度的增长,比起古人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古时候的人,说实在的话,他们在生活上很容易满足,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他就满足了。所以他的生活很快乐,知足常乐,他没有希求。现代人苦,苦不堪言,亿万富翁天天都苦得不得了,没有乐受,为什么?不知足。不知足的人永远是苦,佛经上常讲可怜愍者,什么人最可怜?不知足的人最可怜。什么人最幸福?知足的人最幸福,知足的人最快乐。现在的教育,全世界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是教人不知足,没有教人知足的,你说这怎么得了! 因此,以往那些朝暮课诵,现在收不到效果。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依照净宗的经典,重编一个课诵本。我们早课,读诵《无量寿经》第六品,读四十八愿,晚课读诵《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读这一段。早课这一段,我们学阿弥陀佛的心、愿,阿弥陀佛存什么样的心,阿弥陀佛发什么样的愿,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向他学习,我们的心、愿跟阿弥陀佛相同。晚课这段经文里面,佛教导我们怎样去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哪些是应该要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就是古德常讲的持戒念佛。这段经文是《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戒律,不但有理论,而且还有原则、有纲领,我们必须要遵守。佛叫我们做的,我们应当认真去做到,佛不许我们做的,我们决定不做,这样我们的解、行跟佛也相同。早晚课的目标,就是我们心、愿、解、行要跟阿弥陀佛相同,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就决定往生。 诸位必须要知道,超越六道,往生不退成佛,这是世出世间第一难事,没有比这个更难的。这样难得,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得到。世间的富贵那叫鸡毛蒜皮,微不足道!试问问,这世间的功名富贵能不能得到?当然可以得到,你得到最高的,底下就统统得到。世间人愚痴,只求眼前的富贵,求近的,近的可以得到,远程的你得不到。我们这个修行法,全部都得到,他得到的是太少了。你要仔细去观察,细细去思惟,你才晓得这个法门给我们的利益是真实的利益,永恒的利益,广大无边的利益,所以一切诸佛才赞叹。这个「读诵大乘」,我们制定早晚课诵的目的在此地,这是大家要认识清楚的。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晓得现代在这个时代生活相当不容易,我们生活、工作、环境给我们很多的压力。实在讲现代人很可怜,比起过去前一个世纪以前的人来讲,可怜太多了。不要认为科技在发达,科技发达对於人类没有什么好处,带来的便利固然是有,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实在得不偿失。以我们日常生活上的来说,饮食,我们今天的饮食比不上古人的饮食。不要说远了,三、四十年以前的生活我们就比不上。这是诸位粗心,如果你细心你去观察,三、四十年以前我们吃的蔬菜跟现在吃的蔬菜,不是一个味道!现在的蔬菜是化学培养出来的,味道都变了。看起来比从前的菜长得好看,可是不是味道。最明显的比较,到中国大陆你们去观光旅游,你看看他们那个蔬菜,同样的是白菜、青菜,你去吃,味道不一样。为什么?大陆上还没有化学肥料,还是从前老方法种植。 你们吃肉,肉的味道也不一样,你到中国大陆上吃鸡肉、猪肉,跟美国的味道不相同,跟台湾的也不相同。为什么?他们那些鸡、猪都是养在外面的。所谓科学先进的这些国家,这些鸡跟猪都是关在笼子里头的,生下来就关在笼子里面饲养,还要给它打针、打荷尔蒙,叫它赶快长。我在台湾才听到,有些同修告诉我,他说猪六个月就杀了,你说长得多快,鸡只有六个星期,都是用化学药物促进它的生长。所以你吃了这些东西,长奇奇怪怪的病,病从口入。以前李老师讲,现在人哪里是在吃饭,三餐服毒!你说现在人过得多可怜,哪里是人的生活!现代人都在魔掌之中,哪些是魔?那些农夫种菜的是魔,养鸡、养猪的都是魔,你们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天天叫你服毒,他都给你一些奇奇怪怪的病,都叫你过不正常的日子。还自以为现在科技进步,天天在夸耀,这叫迷惑颠倒!穿的衣服,以前的衣服,夏天是麻的,冬天是棉的,现在是化学尼龙,叫你长皮肤病。所以细心观察,我们现代的人没有从前人幸福、没有从前人过得快乐,以前真的是过人的生活,现在过的什么生活?不是人的生活。你要是不仔细观察,你不知道我们现在处在什么环境里头。 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说过,特别重要的,修大慈悲心、修清净心,清净、平等、慈悲能解毒。你说靠药物来解毒,靠不住,药物都有副作用,解这个毒,给你加入那个毒,永远化解不了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清净、平等、慈悲。这部经在修学纲领上,就是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所以非常适合於现代人,我们读诵不必念别的,念《无量寿经》就好。 三福,三条一共十一句,十一句里面,前面十句,一直到「读诵大乘」这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教导我们自己应当怎样修学。最后一条,是教我们要劝勉别人,这就是化他,自行化他。我们自己得到利益,一定要把这些利益介绍给别人,与一切大众共享。再看底下这一条: 【观经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观经》上这一段经文也非常重要。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三辈往生必具的条件,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菩提心?佛在经上没有细说,《观无量寿经》上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菩提心,佛在《观经》为我们补充出来。所以,《观无量寿经》就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说明。菩提心一般也称为三心,就是此地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是一心,一心为什么说之为三?一心有体、有用,至诚心是本体,是菩提心之体,下面两条是它的作用。作用为什么说两个?一个是对自己的作用,一个是对别人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自受用跟他受用;换句话说,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一切众生,对自己跟对一切众生,就是心理的作用。实在说儒家也讲这个,儒家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儒家讲心讲两条,诚意、正心。诚意,实在讲就是此地讲的至诚心,就是诚意,而把深心跟发愿回向心合起来,叫正心,这个心用得正,没有偏、没有邪。佛讲得详细,把它的作用,自受用跟他受用分开,儒家把自受用、他受用合在一起。这是佛在《观经》上讲的。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为我们解释菩提心,他也是讲了三条,也是讲三心。第一个是「直心」,第二个「深心」,跟这里一样,第三个叫「大悲心」。我们把论跟经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直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直心,经上有说直心是道场,我们的心直不直?有很多人自以为我很直,有什么说什么,心直口快,他很直。那个直心不是菩提心、不是真心,用这个来解释就好了。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才叫直。直的意思是当中没有委曲之相,世尊在《楞严经》上所说的,如果有委曲的相那就不直了。什么叫委曲相?我们今天能体会的是很粗的观念,极其微细的我们体会不到,极微细的委曲相我们不晓得,什么?起心动念,念头一生,心就委曲、就不直了。直心是在什么状态之下显示出直心?没有一个妄念,那个心才叫直的。所以,曾国藩先生解释诚的意思,诚心,他给诚下了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可见得心里面才动一个念头,就不诚了,何况真诚到极处!所以至诚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法里面讲真如本性,那才是至诚心,才是直心。 从体起用,这个心它起作用,起作用,对自己是深心。深的意思,古大德给我们做了最浅显的解释,称之为好善好德,好善好德的心就叫深心。这个说法是粗说,但是接近於深心的义趣,我们能够念念好善好德就很好,就非常难得,那你决定可以做到断恶修善,因为你好善好德。欢喜求真理的心,我们用现代的话说,欢喜追求真理,这是深心。在佛法里面讲,志求无上道,立的志愿求无上道、求无上菩提,这才是真正的深心;也就是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圆满的深心。对人、对事、对物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的表现就是回向发愿心。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积的功德、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不是自己享受,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回向。发愿,这个愿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愿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这是大慈悲心。 这三个合起来叫菩提心,所以我们看到古德著述里面常讲,三心圆发,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讲的发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圆满的发出来,这叫发大菩提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你具足大菩提心,再能够一向专念,哪有不生的道理!一向专念,向是方向,这个法门是指方立相,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仰慕阿弥陀佛。我们一生当中不求别的,专求净土、专求弥陀,这叫做一向专念。这是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具备的条件。 【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於此。】 所谓心者志之根,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要有志愿,有志竟成。如果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他一生必然是一事无成。世法如是,佛法亦如是。我们在世间,这一生当中想做些什么、想成就些什么?如果你有方向、你有目标,就是你有努力的目标、方向,你会有成就。学佛也是这样的,佛法浩如烟海,经论、法门很多,我们学哪一门?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如果依照自己的愿望选择法门,就确定方向、目标,认真努力去做,没有达不到的。最怕的是一生当中没有一个目标、没有一个方向,这就好像人在大海里面失掉了指南针,不晓得往哪里走! 菩提心非常重要,这是根本的根本,『成佛之本』。依《观经》的三心修学很好,依《大乘起信论》也很好,实在讲,经论所讲的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学佛要修至诚心,不但是佛法,世间儒家都教人修诚意,也都是讲要修真诚。那么一切众生至诚心为什么不能现前?他有业障,障碍了菩提心,实在讲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本心,本来如是,被障碍了。被什么东西障碍?烦恼障碍了,知见障碍了,知见在佛法里面叫所知障,你知道的东西太多,你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见。几时能把这两种障碍破尽,那就是《心经》里面所讲的「无智亦无得」,无智,所知障破掉了,无得,烦恼障破掉了。你听到这两句话很不高兴,「我要知,我要得」,就是你要烦恼、要所知障,那就没法子了。 儒家跟佛法都看到这一点,孔老夫子了不起,佛法没到中国的时候,你看他的见解跟佛没有两样。用什么方法破二障?儒家是格物、致知,我们佛法讲断烦恼、破所知障。格物就是断烦恼,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贪瞋痴慢这些烦恼,格是格斗。所以儒家讲用克己的功夫,要把自己这些烦恼、习气的障难克服住,他用这个功夫。所以「格物」两个字,古人有很多讲错了,以为格是研究,古人拿竹子来做格物,天天研究竹子,研究几十年也得不到一个结论,那是不懂得夫子的意思。解释为与物欲来格斗,好像最早讲的是宋朝的司马光,他这个解释,问题真的解决了。也就是要把物欲断掉,你要真的下一番奋斗的功夫,离开五欲六尘,除去贪瞋痴慢,然后才能达到诚意。致知,知是真实的智慧,破所知障。两种障碍除掉了,你的意才诚,你有这两种东西,你怎么可能有至诚心?没有至诚心,你的菩提心从哪里发?诸位同修,这个地方万万不能疏忽,这是大问题,非常严肃的问题。为什么许多的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就出在这里。天天挂在口皮上发菩提心,而知见不能断、烦恼不能断、外面一切诱惑不能断,你的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纵然做到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道理在此地。 而致知就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般若经上说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诸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明了这一切法的真实相,你自然就放下,看破、放下,看破是断所知障,放下是断烦恼障,你的真心就现前。真心现前,表现在生活里面决定是好善好德、决定是发愿回向,起心动念一定是为一切众生,绝对不会为自己动一个念头。这个时候你就晓得菩提心起作用了。如果念念起来还想到自己,那是凡夫心、那是轮回心,不是菩提心;以轮回心一向专念,还是搞六道轮回,往生不了的。所以这是个大问题,不是小问题。 『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就是了生死、成佛道,这是大事,大事因缘就在发菩提心。所以《观经》三福,菩萨福第一句就是「发菩提心」,第二句「深信因果」,如果你懂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你才晓得这两句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修学纲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深信因果他就一向专念了。 【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这里面所引的许多经论,我在此地都没有详细介绍,我们只著重经论里面所说的义理。经论的来源这是些常识,诸位要是需要了解的话,可以查经,大概在佛学大辞典里面都有。专门介绍的,有《佛书解说大辞典》,此地好像没有,缺少这部书,可以想方法到台湾去买一套来。许多的经论你要查它的来源、作者、年代、里面简单内容提要,《佛书解说大辞典》讲得最详细。同修们想知道,你就可以去查考,我们在此地省略,就省掉许多的时间,我们著重在义理、著重在修学的方法。 『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这句话我们能够相信。菩提心就是真心,菩提心就是本性,六祖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他说得好,他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就是此地所说的。何期自性这四个字,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没想到我们的真心本性,本来具足一切法,一样也没有缺少过,样样都具足,这就是一切诸佛的功德法。这里面引申的意思,包藏一切众生的功德法,也都包括在其中。这一切功德法,给诸位说,迷了就是烦恼,悟了就是功德,功德法跟烦恼法是一不是二。所起的作用,我们感受不同,就是迷、悟不一样,悟了,感受是功德,迷了,感受是烦恼。这正是所谓烦恼即菩提,菩提跟烦恼是一不是二。这是性具的,就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我们佛门也叫做性德,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德能。可是现在迷了,迷了要想性德再起作用就要靠修,所以一定要有修德,修德来开发性德。那个修必须与性德的原理原则相应,性德才能够起作用,如果我们所修的,跟性德原理原则相违背,就永远不能使性德现前。这在前面我们提的纲领,也跟诸位说过了。 性德是什么样子?从内在里面来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起心动念与这五条相应不相应?如果不相应,不相应就是违背,我们的性德永远不能现前。如果与这五条相应,只要努力去修学,性德就能够现前,这是在内心。表现在外面,在生活里、在工作里、在处事待人接物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是性德。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符不符合这四个条件?果然符合,你是在真修行,你在真做。果然符合,给诸位说这就叫念佛。佛是什么?佛是真心,就是前面所讲的,那九句都是佛之心、佛之行,你真念佛。念佛不一定要嘴巴里天天挂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佛,这个心起心动念跟那个完全相违背,那不叫念佛,那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念的是一句空的口号,实质上完全不相同。真正把这九句做到,你一生当中一句阿弥陀佛也没有念,你是天天在念佛,你念佛从来没有中断过。你的心是佛心,你的行是佛行,你只要动一个念头「我要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一定上品上生。所以,往生西方世界,四十八愿第十八愿里头讲得很好,临终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一生没有念过佛,临终就念一个「我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就行了,他就能去得了,临终一念就能往生。他为什么能往生?因为他的心是佛心、他的行是佛行,这样的人临终一念能往生。所以不要误会,每个人到临命终时念一句阿弥陀佛都能往生,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所以这个心具足一切法。 『若修证出现』,你一定要修、一定要证。修,所谓修行,行是行为,行为里面包括我们的思想、见解,这是心的行为;我们的言语,口的行为;我们的造作,身的行为。行为再多,佛法把它归纳身、语、意,归纳为这三大类,那就一条都不会漏掉。这三大类的行为有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的标准就是经论里面的教训,我们把这些教训归纳作简单的纲目,像我们在起心动念上大原则、总纲领,我们提出的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是总纲领。我们起心动念与这个纲领相应,这是正确的行为;与这个纲领不相应,那就是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思想、见解、言语、造作错了,依照这个纲目修正过来。落实在生活当中,更详细一层的纲领,就是经上所说的,像《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这六品经里面所说的,说得详细。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列入早晚课诵?希望把它念熟,能够在生活里面、在处事之中,起心动念都能够记住佛的教诲,依教奉行,不能违背,这叫做修行。 修行有了功夫,功夫得力,就证。什么叫证?初学佛的人提到证果,都觉得这个名词很玄,其实是很简单的。证,佛在经上所讲的道理、所讲的方法、所讲的境界,我们在生活当中都证明、都实现了,那就叫做证。换句话说,你要没有完全做到,你不会真正了解,你做到了,你才了解它里面真正的义趣。譬如我们讲清净心,你的心不清净,你永远不会懂得清净心三个字的意思,你没有办法体会到其中的境界;必须自己做到,你才完全明了,古德所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杯水在这里,你问它烫不烫?我说不烫,你永远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味道,不知道,你尝一口你才了解。意境没有办法用言语来传达的,一定要自己做到。佛跟我们说的统统都能做到,那就证了。在学习的时候叫修,做到之后就叫证。证得了,你的生活、你的受用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叫做「出现」。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都出现了,你都得到真实的受用。这个出现,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是自性变现的,我们现在听说,佛在经上常讲,我们也会说,但不是自己境界,这是没有证得,没有真正去修,没有证得。既然是自性变现的,诸位想想,哪有不明了的道理? 六根的作用不可思议,我们眼的见,尽虚空遍法界你见得清清楚楚。我们现在眼的能力很可怜,这个书本摆在我面前能看得见,要是把书本放在后面我就看不见了,本能丧失掉了。如果能力完全恢复,不要说经本摆在我们面前能看到,放在西方极乐世界,我看这个文字也就在面前一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尽虚空遍法界极其微细的东西都看得清楚,今天我们看原子、电子、粒子,不需要用仪器,眼睛就看得很清楚。能力的恢复。时空突破了,我们今天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空间突破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空间的障碍?都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时空当中的隔碍就没有了,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他看得清楚、他听得清楚,他的耳根的能力恢复了,闻性。六根的能力统统恢复,我们称之为神通广大,那真的是广大。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个地方,佛经上所讲的十万亿佛国土,我们动个念头就到了,不需要一秒钟,动念就到了。为什么会这么快速?因为虚空法界是一体。明白这个理论,然后佛讲的这些事相我们想想是可能的,这是讲你的能力恢复了。换句话说,你的障碍去掉一分,你的能力就恢复一分。所以诸位要晓得,智慧、德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外面去学,学不到的。 能力逐渐恢复,就是你的障碍逐渐减少了。譬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小乘须陀洹,我们讲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他所证得的、修证出现的,跟小乘须陀洹相同,他的能力,眼恢复了一些,耳恢复了一些,就是天眼、天耳,他有这个能力了。眼可以看穿墙壁,他有这个能力,他的听力比我们就高了很多。实在说,现代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眼所见的光,光的波长短不相同,我们眼的能力,就在各种不同光波里面只能看到这一段,比这个波长的我们看不到,比这个波短的也看不到。现在利用科学仪器,可以侦测到一些比较长、比较短的,接近我们眼的功能的光波,我们能发现到。像X光、紫外线这是光波短的,我们能够发现到。假如我们眼的能力恢复了,这些波度我们都能看到,墙壁可以透过了,墙壁外面我们能看到,甚至於几百里外、几千里外面的东西我们都能看到,这所谓天眼开了。这是烦恼稍微少一点点,他能力就恢复一点。听力也是如此,几百里、几千里以外的音声能听得到。所以,你的烦恼少一分,你的能力就恢复一分。 到第二果,小乘的二果,就有宿命通。宿命通是什么?知道自己前生,自己前世的状况能晓得。有他心通,别人心里起心动念你能知道。实在讲这是本能的恢复,一点都不稀奇。到第三果,心更清净,烦恼障碍就更少了,得神足通,神足通也叫如意通,可以变化、可以分身。到那个时候,我们从美国回台湾,不要买飞机票,你想去的时候,这里身没有了,那边身就到了。就像《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那个变化是神足通,他能够变化、能够分身。到四果阿罗汉,见思烦恼统统都断尽,叫漏尽通,心才叫真正得清净。前面那些清净是少分的清净,并没有完全清净,到达阿罗汉才是完全清净,烦恼障断尽了,但是所知障没断。所以修证,真的是一分功夫它就一分效果。到如来果地上,那是烦恼、所知统统断得干净,智慧德能圆满的恢复,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那真是应念所得。 『则为一切导师』,这个时候可以为九法界众生的导师。导师是佛,你有能力教导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包括菩萨,从菩萨、声闻、缘觉,底下六道众生,九法界的导师,你有能力,就是佛有这个能力。『若归本则是密严土』,「密严土」,密是深密,我们佛经里头有部经叫《解深密经》。诸位要晓得,佛法讲密是深密,而不是秘密,佛法里头没有秘密,样样都是公开的,绝对没有秘密。但是有些理太深,实在不是浅学、初学的人所了解的,那叫深密,所以密是深密。严是庄严。密严土是什么?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密严土,《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密严土,无量的庄严。你要问它的道理,道理太深了。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上所读的,四季常春?这种景象是我们所向往的,为什么我们这个世间气象变化、生物的新陈代谢,为什么会有这些生灭现象?西方世界所展现的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人无量寿,花草树木都是无量寿,花常开,永远不谢。这个里头道理太深,所以称之为密严土。密严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心本性圆满显现出来的境界,我们称它做密严土。 『不起於座』,这个座是讲起心动念,不要起心动念,一切佛事都成就了。佛事就是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些事情都圆满的成就,他不要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想做一个事情,是凡夫。不需要起心动念那怎么成就?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佛在经上讲这个事情,实在是很不好讲,所以佛举例给我们说明,譬如击鼓。我们击鼓的时候,鼓就发出声音,我们击是有心,鼓发出声音是无意,自然的。众生有感就好像众生击鼓,自性的回应,就是真心起用,就是「不起於座,能成佛事」,他自自然然感应道交。不是我们众生起个念头,佛马上就知道,佛要来怎么帮助我,那完全是用凡夫心来测佛菩萨的境界,都想错了。凡夫虽然有心,佛是决定无意,无意才是平等的、才是清净的。佛要起心动念,佛的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大慈悲心就没有了。他永远是清净、平等的,永远不会起心动念,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