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十三章)01


 2019/7/1    下载DOC文档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十三章弹指圆成八万门01

  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

  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举凡生理、心理、环境、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等等都有其因果关系,形成我们现在的报应。

  这些因果都有‘属对’,也就是有它的来由,我经常体会到的很多例子,有些年青朋友说笑:‘这人那么内向,当是前生给仇人杀了,今生再投胎,看到什么都怕得那个样子。’虽是笑话,但何尝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所以因、果之间,有相对配属的关系。

  我们现有的佛教经典是古人翻译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古代的。要把它变作现代的方式,依我个人的构想,现代的青年应该朝这一方面努力,由心理学到各种的科学配合起来,整合为一个非常高深的心理行为的科学。当然,其中尤其要寻找出心理、生理、医理及佛法修证之间的关系来。

  现在言归正传。修行人要经常体会自己的行为,有时心里头一念动错了,很快,事情马上就会摆脸色给你看。只是我们在做人做事上,没有在这方面自我观察,所以往往怨天尤人,‘怎么我会遭遇到这种事呢?’真要好好观察自己,以后就绝不会骂人。清醒,就会发现自己真有过错。‘相似具足’,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好像做了善行,不是彻底的,是相似的善行,但是能够做到相似的善行,并且时时警觉自己的心性,一有不对的起心动念,马上用佛法种种对治法门来修正。这样修行不息,行为的善真正圆满了,才能够真正地明心见性。

  慈悲与解脱华严

  不是说你把一念空了,坐在那里,然后飘飘然:‘哎呀!四面八方都是空,我两脚踩在虚空中。哈!悟了。’不是的,那是非常初步。但是,要真正起修,也必须要先有那个境界。归纳起来,这三节说明了:小乘境界的那个求空是不对的。

  事实上,这三节是连起来的。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先要求到‘亡言绝行’,这一点境界证到了,即所谓初悟。这三节等于禅宗的三关;所讲的‘亡言绝行’,见一点空,是初关;起方便之行,是重关;最后圆满成佛,破末后牢关。所以禅宗讲‘悟后起修’,也就是说,达到了‘亡言绝行’的境界,这个时候正好开始修行。

  谈到禅宗,马祖有一个公案,现在顺便给大家讲进。你们年轻人现在喜欢搞禅,‘馋’得很。有一天晚上,马祖带领了三位大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齐赏月,马祖指著月亮要他们说说看,西堂就讲:‘正好供养。’百丈说:‘正好修行。’南泉却拂袖而去,话都不讲。

  马祖就笑了,讲禅就归到百丈,讲修行归到西堂,‘正好供养’的这位就是修行。南泉的佛袖而去是解脱。解脱是对,不是说他不对。各有所偏,不全。

  (编案:《指月录》原文为:“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即马祖)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佛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惟有普愿独超物外”西堂即智藏,百丈即是怀海,南泉即是普愿”)

  再讲第二个公案。有两个徒弟都悟了道,在路上走,看到路上一个死人,一位马上口念‘阿弥陀佛,好惨!没有人埋。’赶快挖地要把他埋了。另一位看到死人,眼睛看都不看,一直走,头都不回。两位师兄弟有不同的表现。人家来问他们师父:‘您两个徒弟都悟了,究竟哪个对呢?’‘都对!’‘怎么都对?’师父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说的也是!那个骨头埋与不埋都要烂的,差不多嘛!但是要注意!真正地学佛,诸行慈悲。在修行上,埋的是对的。解脱是解脱,有时候解脱是不对的,特别要注意!

  所以,好像我经常在批驳‘禅’,因为‘禅’在这个时代产生了更大流弊,满街是‘禅’,不得了!这个禅已经弄得莫名其妙,与佛教正法的形象,差距太远了,非常可怕。怪不得,王阳明的王学,流行到了明朝末年,‘满街贤人都如狗’。那个时代真是可怕,民族文化的风气受害很大。大家学佛的人更要注意。甚至我感觉到,现在佛法越昌盛,这个行愿就越糟糕。希望年轻同学特别注意。

  这三节是连起来的,所以真正见到空以后,正好供养,正好起修狂不得呀!这一狂,非落因果不可啊!现在因果可是电脑时代,小心呀!不要随便错喔!

  有个朋友讲得很有意思!他说:‘老师您这样一讲,对了。我们小时候觉得,要看因果要等两三代,要孙子死了,才算受报。现在好像看到自己就受报了啊!’我说:‘那你还看到了,现在不但看到自己受报,而且时间更快,算不得个把月就报了,甚至过几天就报了,电脑时代呀!’电脑的输入(因)与输出(果)之间跑起来快得很,千万要注意!

  这说明修行的三节,处处跟著因果走。不要以为成了佛,就脱开了因果,佛更注意因果,更重视因果。越是圣人,越是小心。下面提到:

  法界观行的重要

  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皆平,任无作智,即是佛也。

  最后境界,成佛的境界,要参考《华严经》。华严所标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门也不同。一念之间,顿证法界法门,空有双方面都具足了。

  一念空,这是佛法的小乘法门,不是法界的圆满。一念有也不然,这是凡夫的境界,而且有些外道境界也是一念有,也不对。

  我经常说:‘华严法界观行几乎失传了。’这个观行是‘一念顿证法界法门’,空有双圆,一切具备。

  下面要注意这几个字。‘身心’,换句话说就是‘性相’,心就是性,身就是相。‘身心性相,本唯法体’,这个身心性相的根本,整个是法体的大用。所以你身体生病了,心也病了;身体病好的时候,心也不病了。而且,生理上只要有一点不舒服,你那个心理的病早有了;反之亦然。身心两个互为因果,是很快的。

  ‘施为运用,动寂皆平’,这是讲功用、讲修行。施为就是现在所讲的作为,包括一切的行为、作为、应用、作用。

  ‘动寂皆平’,动也是道,静也是道。动也是佛,静也是佛。不垢不净,干净的是佛,污垢的也是佛,这就是华严境界。所以把华严的理搞通了,就在一念之间,都具足了。就是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动静皆平,道都是一样,都是平等,没有差别。

  ‘任无作智’,最后悟道了,佛到哪里去了?佛都再来一切的世间,普渡众生,这叫无作智。作而不作,为而不为,现在就是佛境界。

  你能这样修持,现在就在华严境界。当然打坐可以练习,但不是主要,行才是主要,不过打坐是练习行之一。如果连盘腿都盘不起来,那更不用谈到行了。所以佛法不是那么呆板的,要晓得所谓‘善巧方便。’

  我们往往拿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法门来确定佛法就是这样,这都是自己主观的看法。没有到圆顿法门,都是偏见来看的。拿一个模子印一切,就不行哦!

  要真正讲禅宗,不离唯识、不离华严,这是真正的禅。千万不要像现在一般的年轻人,一动就是狂禅。禅是讲求行的,达摩祖师就特别吩咐,禅是从行入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