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五章) 万象森森一眼明02


 2019/6/7    下载DOC文档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五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五章万象森森一眼明02

  法界无界

  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法界’二字很难解释。归纳人类的文化,中国人过去讲‘天下’的观念是指整个世界;现在已经晓得这个观念也不算大。宇宙的观念比世界大,宇宙有时间、空间,虽然无边无际,总还有个范围。佛教《华严经》的境界,超越一切有形相的物质世界,及无形相的理念世界。这个境界无量无边,《华严经》给它一个名称叫‘法界’。法界——包括了宇宙、天地、世界等观念在内。

  最近有些年轻人把‘法界’观念当作‘本体’,以西方哲学本体论来解释法界,并不完全对,也可以说不大彻底,因为法界一词非常非常抽象,但这个抽象也包括了具体。

  《华严经》法界的概念,简单说来包括了四种涵义: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一般文字排列习惯先排理法界;照先后秩序,应该先有事法界,因为事代表物理世界、有形相、无形相,乃至人等一切事实。理法界包括观念、概念、思想范围。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事事无疑就是把理事融会贯通,没有障碍。

  以‘事无碍、理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这四句解释《华严经》法界的观念,是扩大范围来解释。

  但是这么一解释,反而画蛇添足,因为既有所界,就变得有范围。实际上,法界无量无边,非常空洞;空洞不是假的,包括极为广大。然而在思想表达上,又不得不以这四句来解释法界。

  所以,以法界的道理来讲,说这本《宗镜录》所讲的道是总纲;以佛法修证的道理而言,就是《法华经》的一乘道。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乘道,拿文化思想作比喻,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所以叫‘不二法门’。佛说他所讲的小乘、中乘、大乘不过是方便法门,事实上所有佛法修证只有一条路、一个目标、一个成果。好比教育层次,有幼稚园、小学、国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等班的分别。将来一定还来个什么都不是,再创个新名词,因为现在学生程度慢慢向下拉了。教育虽有层次之不同,但是教育的总纲完全在教育你成一个人,一个人品的养成教育,这才是整个教育的目的。所以《法华经》说只有一乘道。但是,要成就佛境界,必须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修持。别说这个不容易,世界上、通的教育要完成造就一个人才,也不容易。也许几十年的教育下来,真正造就一个人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果,可见教育之难。同样的,佛的教育,千千万万人学佛,能够修道而成道,更是难矣!为什么难呢?见解问题。见地不到、智慧不够、理念不对。在座很多朋友非常发心打坐修道,拼命想在那里‘坐’出一个佛来。我告诉他,从古到今(当然可能有我不知的,不过看也看了几十年),没有看到坐出一个佛来。坐固然很重要,如果贪恋打坐,出家跑到山里想坐出一个佛来,那不叫‘成佛’,应该叫‘成坐’,这是不合佛法道理的。佛者,觉也,一般出家、在家专门偏向修道个性的人,要特别反省注意这一点。

  但是,如果连打坐、静坐、入定都做不到,那也免谈学佛了。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你静不下来。认为佛法不一定在打坐和静上,而在动上,那又何必学佛!不如学猴子,再不然学电动机械猴,电钮一接就不停地跳动。其实,大家都动的很厉害。学佛要把这两方面搞清楚。

  为什么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呢?知见(见解)没有明白。我经常说学佛这件事好像科学,但如果说学佛就是科学也错了,因为科学是科学、佛法是佛法。不过它同科学一样,甚至比科学更严谨。为什么说佛法同科学一样?因为佛法是先理解理论,将理论归纳建立一个公式,按公式做实验求证,求证结果一定要得出什么答案,这就是科学求证精神。许多同学打坐做工夫做不好,对不住,是理没弄通。真把学理搞通,然后依这个公式下手去求证,一定到达。所以中国禅宗首重见地,见地不到,做工夫没有用。哪个工夫最好?外道,可是心外求法,不知一切工夫是心里造出来的。那个能造的根本没有搞清楚没有用,所以见地非常重要。其实不但学佛,做人做事,也重见地。见地即见解。眼光;眼光不远大,看不到前面。看准了,超过别人没有看到的就是智慧。

  莫将‘空’‘有’作冤家

  那么,见地怎么来呢?他下面讲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佛学大体分类为性宗、相宗。性宗又叫般若宗,说空的。譬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等,在佛学上多半归纳为性宗。相宗是讲唯识,它的总纲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篇序文讲完了,马上会讲到这些。唯识占《宗镜录》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不做解释,先请大家注意。

  拿中国文学来讲,性宗谈空、相宗说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说缘起(妙有)性空(毕竟真空),性空缘起。因为真空,才能缘起妙有。有与空之间并没有绝对,佛法没有说空了才叫佛法。好比大家打坐,一坐就想求空,你空不掉的,越想求空越忙。万事不干,盘起两腿锁眉闭眼,坐在那里忙一件事,忙什么?忙著达到空,这忙得多冤枉!逻辑上多矛盾!有这个观念的该打两个耳光。空就空了嘛!何必一定坐在那里找空?躺著、站著不能空吗?要空便空去,空还要找的啊!这不是莫名其妙嘛!道理很简单,这就是见地、见解。

  盘起腿来,像很有本事、很用功一样。‘我非要用功不可,但就是空不了’,我听了这个话只好说:‘耶!你真了不起,可钦、可佩、可喜’下面两个字不说了:‘可打’。那么用功只想求空,你说可不可打。用功就是‘有’,怎么空得了?那么去找个‘有’好不好?包你找不到,什么都有不了。实际上有摆在前面,这是见解问题。

  大家都想学静坐,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满好的!有个什么?有个静在这里,你偏要搞乱,破坏这个静,硬是要找空,拼命打洞钻。像吹尼龙袋一样,刚吹好,它又闭拢,空不了。你就守这个尼龙袋(肉体),把它摆好了,气也打足了,坐在那里满好的,是‘有’嘛!你偏要求空。叫你找有呢?没有怎么办?念佛,那守什么东西?守这个皮袋,你那个皮袋摆在那里本来有嘛!现在四大没有分离,我就是我,在这里打坐、念佛的是我。前面提到‘你是何人我是谁?’,禅宗参话头:‘念佛的是谁?’念佛是我,我在这里打坐、讲话,本来有,在这里,你何必上这个当?这都是见地。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要彻悟、要明白,不要糊涂。要彻悟就圆融贯通了,那你就可以学佛了;不然你拿著鸡毛当令箭,或者令箭当鸡毛,乱来一顿,整个搞错了。佛乃大觉(金仙),要大彻大悟。你说人生如梦,赶紧修道,请问你现在修道有没有离开过人生?没有。那么修道不过是另外一个梦,修道的梦。一个白日梦、一个夜里梦,没有两样。自己在梦中还笑人家在做梦,忘了自己在瞪起眼睛说梦话。

  觉要大觉、圆通。要怎么圆通?永明寿禅师说靠他这本《宗镜录》。他这个广告做得不著痕迹。

  万象森森一眼明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这是这一段结论。‘重重即入之门’文字很好懂,是《华严经》的典故。《华严经》八十卷,是佛经中的大经,大得不得了,套一句杭州话:‘莫老老的大’,不知大到什么程度!这段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关。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佛法中代表智慧第一。谈到智慧,观世音菩萨都要让位。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我们这个劫数前面七位佛,包括释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道理何在?一切成佛的人都要靠智慧成就。大悲是行,智慧是中心。

  善财童子悟道后,文殊菩萨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悟到了根本智(道的基本智慧,用现代观念解释即一切智慧的种子;在禅宗则是开悟),世界上一切差别智,魔法、外道法、妖怪法……样样都要懂。这是善财童子烟水南巡五十三参的原因。

  要注意!他不向北边走、也不向东方走,更不向西方找阿弥陀佛,他要向南方走,去参访五十三位大菩萨。菩萨不一定出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善知识,只在开始碰到一个比丘;这位比丘站在妙高峰上,山峰又高又妙,出了家站的又高又妙,高不可攀。

  善财童子站在山下找他,什么都找不到,高的这样高、妙的这样妙,上不去,找不到和尚。回头一看,和尚站在这一峰。这代表什么?在孤峰顶上立还要下来,非常平凡。

  善财童子后来参的都不是和尚,他最后见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宫殿很科学,比现在还要进步,种种无尽的楼阁,房间里还有房间,大的小的一间套一间,没有门。一脚进去,门在哪里搞不清楚;站在哪里也不知道,始终进不去。东西南北、上下十方,弥勒的楼阁无门可入啊!一切根本智、差别智都完成了,最后却进不了弥勒菩萨的楼阁,这下惨了!只好找老师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在哪里?在他后面;门在哪里?一看已经站进来了,门就在你那里。进来以后却又看到弥勒房子重重无尽。

  世界上的学问什么叫出世法、入世法、一层套一层,无法分开。每一种学问到达最深处,都可以通之于道,道也可以通于每一种学问,没有分别,所以叫‘重重无尽’——‘重重即入之门’。

  那么,这个境界‘唯种智而妙达’,必须先悟道,悟到本体,根本智、一切智得了,然后起用,你才能够达到差别智。所以禅宗明心见性悟道,得个什么?得种性智、根本智而已,得的只是一部分。一切菩萨还要学一切差别智。中国文化讲‘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学佛成就的人,能通一切智,彻万法之源,有一样不懂不算佛法。虽然拿鸡毛当令箭,你不要只抓半节令箭,说自已悟道,有一点没有贯通的话,你那个悟是靠不住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