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无事不登三宝殿,皈依三宝有怎样不可思议的功德?


 2019/4/20    下载DOC文档    

  

  在家人受了皈依戒以后,就都叫居士,除非你出家。佛教四众弟子,都如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的亲生儿女一样,所以,你们都可以姓“释”,这也体现在大家的法名之中。土登,就是“释”,希热,是“慧”,我们弟子的法名就是按照“释慧……”来取名的。

  皈依与没有皈依,不仅仅体现在是否有个仪式,有个法名上,而是从此以后,你好好修行也罢,不好好修行也罢,都已踏上了成佛之路,已经登记并拥有了一张乘坐能到达解脱彼岸的佛法之船的船票。

  至于你什么时候上船,那要看你急不急。

  船票,你已经登记并拥有了。

  如果你没有皈依,只是信佛,就还是没有登记,更没能领到这张乘坐并能通往究竟解脱彼岸的船票。

  皈依了,登记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从此以后,生生世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管你找不找佛菩萨,佛菩萨都总会来找你。

  因为,就算你自己忘了,他们不会忘记你的皈依誓言,也不会忘记你曾经想要寻求究竟解脱的心。

  有人会好奇说,为什么有些家族有其他信仰的人,而且祖祖辈辈好像都不是佛教徒,但是就有人生在这样家庭中,却对本身家族的惯有信仰缘分不是很深,但接触并听闻到关于佛法的内容时,却会表现出泪流满面,或是找回了遗失很久的“宝物”一样。

  这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前世有皈依信佛,所以,不管今生有没有机会一生下来就投胎到佛教的家庭,佛菩萨们,历代传承上师们,会千方百计把大家从世界各地一个个找到,像对待迷途的羔羊一样,一个个地拽回家。

  这点我们深信不疑,每个佛弟子,都是被佛菩萨,被师父们一个个找回来的。因为,前世皈依的誓言在那里,佛缘在那里,无论我们现在或是将来在哪里,该成熟的佛缘早晚都会成熟。

  不管我们自己有没有“用心”,总会碰到“用心”的师父,会引领我们找到迷途后的真正归宿。

  所以说,我们今生成熟的佛缘,是因为前世的夙愿和早已经与佛法结缘的种子得到萌发。那么今生的皈依,也是为了再一次播种成佛的因缘。

  哪怕我们看似并没有那么精进,但是,有了皈依的誓言,有了这颗成佛种子的奠定,那么来生,无论我们又以何种方式投生,该成熟的佛缘早晚还是会成熟,诸佛菩萨仍然会不辞辛劳的一个个把我们找回来。

  但是,既然我们已经在轮回当中漂泊了太多世了,有了再一次找回信仰道路的机会,大家还是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修行;不能因为我们已经皈依,已经播种,就不去“灌溉”。

  种子能否茁壮成长,仍然离不开辛勤的培育。

  同样,我们最终能否真正的离苦得乐,也需要我们真正的实修实证,而不是一次次的皈依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啊。

  -02-

 

  皈依,这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初步。

  可是这一初步,你们要向前勇猛精进,不要向后退转,这才是成佛的一条道路。你若向后退转,还会堕落三途,流浪八难。所以说: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

  不要说我皈依了,就倚赖著佛、倚赖著法、倚赖著僧。

  佛、法、僧,虽然有大威神力,可是他不能来帮助你修成佛果,不能帮助你了达一切佛法,也不能帮助你明白一切修行的道路。法赖僧传,佛法流到世间。

  那么,虽然你皈依三宝了,还要自己努力向前,你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才是真正受五戒了。

  你若是还杀生、还偷盗、还邪YIN、还去打妄语骗人、还饮酒,这是受而没有受。

  你受戒不守戒,这是罪加三等的;因为你明知故犯,你知道这个事情不对了,你还去犯去,这就是犯戒。你犯戒就要堕落的。

  不是说我皈依三宝,受了五戒,我就有所仗恃了,我杀人不要紧、偷盗也不要紧、邪YIN也不要紧、妄语也不要紧、饮酒也不要紧。

  有的人心里就不服,说:‘在家人受五戒,犯戒这么严重;那出家人不守戒律的,那又怎么讲呢?’我告诉你们,你要:

  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顾各。

  你终日管自己,行住不离家,总要回光返照,要反求诸己,天天问问自己,是不是守戒了?是不是犯戒了?是不是皈依三宝,我就做一个真真实实的佛教徒,我是不是还去天主教、耶稣教、犹太教,或者回教,到其他的宗教去,或者学习外道法。方才没说吗?皈依之后,不要说活著,就算有人逼著我,要我死,说:‘你信佛,我就把你杀了;你若不信佛,我就不杀你。’就这样,也不信外道去。

  所谓外道,就是自在天魔等。‘等’,这就等于天上一切的魔,天魔外道。这个天魔他都有神通,都有本事,啊!他变化无穷的,神通妙用,他总是要显神通的。

  佛教徒不显神通,佛教徒若有神通,他也不会显,也不会说。

  凡是说他有神通,又有天眼通、天耳通,这都是五十种阴魔,天魔外道的眷属。所以我们佛教徒要有择法眼,不要贪便宜、贪相应,处处去用贪心来求佛法。

  今天听人家说显宗好,我就学显宗;明天又听说密宗不错,又去学密宗了。学了一辈子,可是没有抱定宗旨、没有专一、没有纯一,没有守住这个‘一’,所以这一辈子还是把光阴都空过了。

  你们皈依之后,要不犯五戒,谨奉三皈,严持五戒。

  这五戒是成佛的一个基础。那么在家人是五戒,出家人有二百五十条戒,那么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个戒律是很繁的、很多的;可是你要真能守戒,什么戒也不犯。根本戒是一个范围人、规范人的一个规矩。

  你若尽量守规矩,不犯错误,这就是守戒;不然你受了戒也不守戒,那还是一个凡夫俗子。

  佛、法、僧是公道的,是平等的,你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不修就不得。

  所以你们各位‘将军不下马,要各自奔前程’。

  看你们谁呀!先走到这个佛果去,先到极乐世界。

  那么因为仗著五戒的功德,或者出家修道,往生了极乐世界。你不要到了极乐世界,就自己在那儿不管众生了,还要回来度众生。

  所以要发大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

  有的人就说:‘现在我要度众生!’你现在连自己还没度好呢!所谓‘泥菩萨过海’,你怎么能度众生呢?你把你自己先度好了,已经就够了。你自己没有度好,你想去度众生,这叫舍本逐末,舍近求远。

  你舍己田而耘人田,这是大错而特错。所以大家要努力,不要倚赖著师父,说:‘我师父又有什么智慧。’可是师父有智慧,不能把智慧分给你一点;师父有什么道,也要你自己来修行。你自己不修行,那就是佛现前,也不一定能帮助你。

  -03-

  

  皈依三宝后,还可以去道观妈祖庙吗?

  皈依佛以后,我们从此就不能皈依其他外道了,但是到了道观、妈祖庙等地方,你肯定要带着一颗敬畏之心,可以按照对方信仰的规矩,从尊重的角度,比如上香礼敬,都是很正常的。

  比如,我到了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也会跟西方人一样双手合掌,礼敬耶稣。

  虽然我不会向耶稣磕头,但是我可以把他观想成菩萨的化身,他的大慈大悲,也的确利益了那么多生命,为了表达敬意,给他上个蜡烛等等都很正常。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始终皈依的是佛陀。

  所以我们讲,皈依佛陀以后,不皈依外道,意思就是不能把我们的身口意,我们了脱生死的大事交给外道诸神,因为他们也还都没有脱离轮回。

  就算天堂的神和生命,也就是我们中国说的玉皇大帝管的地盘,也有阿修罗道的生命来打他们的时候,他们无能为力之时,也只能求佛陀、菩萨来帮助。

  所以,天界诸神依然还是在六道轮回里,而佛教徒追求的是脱离六道轮回,究竟成佛。

  -04-

 

  虽然皈依的具体目的千差万别,但归纳而言,就有三种不同的目的。

  下等的发心

  即向往这一世能健康、长寿、发财,或害怕下一世堕入地狱、饿鬼、旁生等恶道,希望自己能得到人天的安乐。皈依者所恐惧的,不是整个轮回,而是轮回里的一部分,因此而皈依三宝。

  中等的发心

  即小乘阿罗汉的皈依目的。他已经能意识到,整个轮回,从地狱到无色界的三界六道都充满了痛苦,没有可以躲避痛苦的地方,从而厌离整个轮回,希望自己一个人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因此而皈依三宝。

  上等的发心

  也即大乘菩萨的皈依目的。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共同的地方,就是大乘菩萨同样意识到轮回充满了痛苦;不同的是,阿罗汉只希望自己能得解脱,大乘菩萨却抛下自己的利益,而希望其他的众生能够解脱。

  阿罗汉不是没有慈悲心,他也有慈悲心,但他的慈悲心是怎样的呢?佛经里有两个恰如其分比喻,充分地说明了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慈悲心的差异。阿罗汉的慈悲心,就象没有双手的母亲,当他的儿子被无情的巨浪淹没的时候,她虽然对儿子有很大的慈悲心,但因为她没有双手,所以无能为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儿子惨遭不幸。阿罗汉的慈悲心就如同软弱无能的母亲,当他看到众生遭受痛苦折磨的时候,也生起了悲悯之情,但是他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救度他们,只能寻求自己的解脱。

  大乘菩萨的慈悲心,却如同勇敢的父亲,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寡不敌众、命在旦夕的时候,知道如果不去救援,自己的儿子,就会被敌人残杀。因此而生起了难以堪忍的慈悲心,所以就披挂上阵,奋不顾身地去拯救儿子。他不但有极大的慈悲心,而且有所向无敌的能力和勇气。

  大乘菩萨就如同坚强无畏的父亲,他越感觉到轮回的可怕,就越有勇气和决心,不顾私利、毫不犹豫地去渡众生。这就是形容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在慈悲心方面不同的两个比喻。

  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的关键在哪里呢?

  就在于慈悲心。

  声闻、缘觉虽然有慈悲心,但是他们的慈悲心深度不够,所以他不去度众生。大乘菩萨的慈悲心,已经达到了视众生为独子,决不容许自己对众生的苦难视若无睹、袖手旁观,即使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要拔济众生于水深火热之地的深度,这种义无返顾的决心,已经足够他去度化众生了。所以,大乘菩萨皈依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得人天的果报,也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解脱,而是想去帮助众生。

  怎样帮助众生呢?

  不仅仅是在众生饥饿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吃的东西,生病的时候给予医药与照顾,虽然菩萨们也不排除建立慈善机构等等提供世间帮助的行为,因为这些也是饶益众生的方法。

  但他清楚地明白,这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要想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只有首先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好,调整好以后,才有能力去度众生。调整的方法就是修法,修法的基础就是皈依,所以他就皈依三宝。上等的皈依目的就是这样的。

  要做到这样的皈依,必须要有一定的慈悲心的基础,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即使口头上说得再冠冕堂皇,内心深处也不会这样想。所以,首先要培养强烈的慈悲心,当慈悲心生起以后,你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其他众生,根本没有自私的成份。有些人会不以为然地认为:自己还是一名凡夫,也同样需要解脱,如果这样发慈悲心,自己又如何解脱呢?

  关于此理,佛经中有两个的比喻:农夫种庄稼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收获粮食,他在得到粮食的同时也会得到稻草,而不用专门去种稻草,丰收的时候稻草自然就有了。

  还有一个比喻,一个人烧柴做饭,当他把饭做好了以后,灰自然就产生了,只要烧火做饭,就会有灰产生。他不用专门去追求灰,自然能够得到。

  同样的,如果你的目标真正是为了度化众生,就不用专门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在度化众生的同时,你自己的成就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为自己的事情而奔波,一心一意为自己打算,结果不但自己不能成就,更不能度众生。

  数不胜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佛菩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他的一切目标都是度化众生,但是却已经成佛了。

  凡夫从无始以来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生生死死,却一直是在为了自己的事情而辛勤操劳,从没有想过别人的解脱,即使有过一些帮助他人的行为,也不过就是类似社会上的慈善机构,所做的那么一点点有限的帮助,根本没有考虑过众生的解脱。这样为自己盘算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始终一无所获。

  有些人会满不在乎地说:别人梦寐以求的名誉、地位、财产、眷属,我都已经应有尽有,所以,我并没有徒劳,并不是一无所获。

  但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环顾周围的人,当他们命丧黄泉的时候,不论地位多么显赫,财力多么雄厚,也只能两手空空、茕茕孑然地踽踽而去,跟普通的平民百姓没有两样。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们下一世还得从头开始,以前的这些名誉金钱都没有用,不但没有用,而且,今生他们为了获得这些金钱名誉,必定造下了严重的恶业,后世他们就必将为这些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为我们是凡夫,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串习下来的,根本没有什么利益众生的概念,所以现在要放下习以为常的一切执着,而一心一意地去考虑众生的解脱,立竿见影地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很难。

  但是,如果你不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克服这一困难,仍然执迷不悟,不想去度众生,不愿意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如果永远都有机会做人到是另当别论,但这纯粹是异想天开!

  要想再次得到万劫不复的人身,犹如蒸沙成饭、磨砖成镜。所以,当我们已经了知我执的过患以后,就一定要珍惜这难得的人身,竭尽全力发菩提心。

  菩提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希望你们最好能选择第三种最上等的目标。

  即使发一个造作的菩提心,也会受益无穷。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可以从一开始的造作走向不造作!

  所有的佛菩萨,以及古往今来众多的高僧大德,都是从造作走向不造作的,他们没有学佛之前,都像我们一样,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凡夫。都是从凡夫薄地,走向最颠峰的佛地,没有一个是先天成佛的。所以,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心灰意冷。

  高僧大德们不是神仙,都是人,他们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够接受,愿不愿意下不下功夫。我们也清楚,世间的普通工作,一旦不投入,都将一事无成。越投入就会得到越丰厚的回报,就会越成功。同样,如果在菩提心上下功夫,是绝对会成功的。

  如果想修的时候蜻蜓点水地修一点,不想修的时候置之不理,肯定永远都修不起来。

  如果我们修皈依戒的时候发这样的菩提心,就叫做大乘菩萨的皈依。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