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无量寿经·第二十八品》) 观世音菩萨,咱们都称为“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所以这就说了,“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这里特别提出观世音菩萨。这两个菩萨都在此土摄念佛人,而这里单提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单独有这个愿。因为大势至菩萨是摄念佛人,不是非常广泛。而观音菩萨就广泛,你念佛不念佛没有说,你急难恐怖的时候,你临时抱佛脚,可以!允许你临时抱佛脚,这个话就在这。你遇见急难恐怖,你马上临时抱佛脚,观音菩萨马上就救度。佛这个心胸、气魄,不是跟常人一样的。你可以临时抱佛脚,临时肯抱佛脚还是不错的。 《法华经》也说,苦恼众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这一念,观世音菩萨马上就听到你的音声,你就得到解脱呀。 《楞严经》说,观世音菩萨修修修,一切都放下,一切都……,最后就是灭;灭了之后,连灭也灭了;灭也灭了,就寂灭了;寂灭之后,忽然间就是两个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这个时候,自己的心和佛的心和众生的心就是一个心了,三无差别了。 所以你众生的心一有什么事,就是观世音的心,观世音就知道了;观世音的心就是佛心,佛的力量就在这,佛的力量马上就到了,中间不须要传达。 《普门品》说,“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能够给大家无畏,让你无所畏惧;“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都称观世音菩萨为施无畏者。 所以,若有急难恐怖,谁都有这种时候,我有一个老同修在电台工作,后来,解放了之后,就把他解雇、遣散了,给他三个月工资。他就拿这点钱去走单帮,做买卖,维持生活。 跑到北方,过河,这河是冻冰的,走到中间,解冻了,一块一块冰都解冻了,底下的水都流了。他在这个时候,退回去也不行了,在中间,也是那么远,只有往前走。这个时候他就念观音了。他说,一生念观音,就是这个时候念得最好。他也平安度过了。所以急难恐怖,求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无量寿经讲座》,黄念祖讲述) 海贤老和尚印证菩萨悲愿的真实不虚 ◎ 据传,在海贤和尚十八岁那年,他的腿上长了毒疮,大幅溃烂,非常严重,母亲为他四处寻医求药,都没有办法救他。最后他明白了,这是业障病,他懂得因果报应,感叹道:“妙药难医冤业病。”于是舍弃了医药,转而求观音菩萨。 在中国民间,没有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于是他很真诚地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念了一个多月后,毒疮自然好了。这是感应!所以他对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深信不疑,也愈发坚信菩萨确实慈悲,绝对没有妄语,念佛、念观音菩萨真能解决问题。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力不可思议。可为什么有人念就不灵,他念就灵呢?那是因为他的念头纯,他专心,没有那么多妄想和杂念。如果是一心专念,念念都会灵验。海贤和尚天性老实、听话、真干,有真诚心、清净心和恭敬心,具足这些条件,他念就管用。是他的信心和念头治好了自己的病。 ◎ 海贤和尚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出去要了三个月的饭。他的这份孝心感得一家饭店的掌柜雇用了他,他从十三岁到十八岁这五年间,一直在这家饭店做工。 掌柜的对海贤和尚一家一直很照顾,所以海贤和尚非常感他的恩,一直没有忘记,虽然出家了,每次回老家总不忘记去看望这位当初的东家。 一九三八年秋,海贤和尚回老家办事。掌柜的女婿当时正在南阳读书,需要家里给他送些冬衣和一些生活用品,可是掌柜的家里有事,抽不开身,于是就拜托海贤和尚帮忙把衣物送到南阳。 海贤和尚到达南阳的那天,正赶上日军出动四十架飞机轰炸南阳城。他没有畏惧,坐在一个墙角下,专心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当时,有七架飞机盘旋在他的头顶,轮番往下扔炸弹,情形很危险,但是海贤和尚毫发无损。 经云,“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海贤老和尚一生,多次印证了菩萨悲愿的真实不虚。(《海贤和尚》,妙音著) 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 其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 (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 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 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 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 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 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感应之道,微妙难思。略书梗概,以勖来哲) 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不能如竭诚尽敬者蒙益之殊胜超绝耳。(《石印普陀山志序》,印光大师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