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都是在布施,为什么不同的方式差别竟这么大?


 2019/3/4    下载DOC文档    

  《妙法莲华经》有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六波罗蜜,是菩萨修行成佛应经历的六种行持,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其中的布施,根据《佛光大辞典》的解释为:“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可见,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

  其中《大梵网经菩萨戒本》重戒第八有:“佛子,菩萨慷慨施舍,见来乞求诸贫穷人,随其所需一切给与。若起悭心,吝物吝法,身口不施,形成悭业;若教人悭,见求物者,乃至不施一针一线,对求法者,乃至不说一偈一句,反而更加污辱谩骂;此等心行,结获重罪。”可见,布施是佛弟子的必修功课,受菩萨戒者更是与当代的佛教慈善事业有很大的契合度。

  一、财布施

  财布施分为两种,一为外财布施,一为内财布施。外财布施即财物布施,内财布施则指自身的才能布施。很多人听见财布施,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就是把自己的财物捐赠出去。偶然提及财布施这个问题时,一些经济状况一般的人会直接拒绝说:“我很穷,我也没有钱。”其实,做财布施并不一定要捐赠大量的财物,一点点随力随分的心意亦是布施。除了捐献钱物的布施方式外,还有一种内财布施,即因应自己的才能技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帮助别人。

  1、外财布施与捐赠财物

  凡夫因为执著于“我”“自己”,所以习气中多有悭贪,在利益面前常常迷失自我,更莫说舍己为人。现今社会竞争激烈,每一个人都会为了改善生活水平而努力赚钱、存钱,这种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一大家子在社会里面生存,实在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并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容易”而罔顾别人的不容易,而以敛财为出发点去做事,而伤害了社会大众,更是罪大恶极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实行外财布施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世间财物的真实面目。

  世间之财物,乃因缘和合中成就,是世人无数劫以来的共业所促成。人来到世间,不带一钱一物,离开世间时,也不能携半分。所以严格来说,对于财物,人从来都不是拥有者,而是使用者。世俗有一句说话:“人在天堂,钱在银行。”是指一些人意外地离世,还未有把他今生的积蓄享用完就撒手人寰,这句话的感情色彩中带有些调侃,也有一些惋惜。的确,人生并不是我们能够用思维去掌控的事情。常说的“知足常乐”,这是真理。只是在当今喜欢竞争攀比的社会氛围下,知足偶然也会被看作是保守不进取。有一些饭桌上,人们觥筹交错,大快朵颐,当一个人婉拒继续添菜而说“够了”二字时,或许会被夹菜给他的人训道:“够什么够!”——有些人认为“够了”二字不太吉祥,因为“够了”,也就意味人生将到终点。那么,到底多少才是够呢?

  《杂阿含经》中就有佛陀对钱财的开示:“一分自食用, 二分营生业, 馀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对于钱财,佛陀分为四份,三份是需要使用的,存起来的只有一份,用于应对不时之需。对于日用的三份,也是有合理的规划预算。可见,假如人能依照这种方法理财,若此生无重大意外,亦是可以安然度过的。或许有人会说,此一时不同彼一时,如今社会各种政策体系变幻无穷,假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很难让自己有一个强大的保障网,从而难以安居乐业,于是敛财才会成为人的终生目标而不是生活手段。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我们也应该想到一句古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可以,但必须通过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得。

  不过,社会上,还是善良的人居多,看见微信朋友圈很多轻松筹的转发得到广大网民的回应就可得知。布施在乎发心,并不在乎钱的多少,真诚布施,一元已是大爱。又,公益慈善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社会和佛教的慈善组织机构也纷纷成立,为社会上有需要的困难群体或个人施以援手。无论是相对于内财布施还是所有布施方式来说,外财布施都是最显而易见的布施方法,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无论佛弟子或否都比较热心做的事情。

  2、内财布施与从事义务工作

  内财布施,是指人利用自己擅长的知识技能去为他人提供帮助,与金钱财物是没有关系的。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而这种内财,是每个人都有的,亦即是每一个人都具备这种布施的资格。在当今佛教的居士团体中,就很多人积极参与义务工作。除了长年在寺庙里参与各种日常事务的已经退休的长者义工外,如今也很多中青年加入到佛教义工的队伍中来。这些年轻人各有所能,有的是在校学生,也有各行各业中的精英人才。这些年轻人群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参加各种寺庙举办的禅修营或者夏令营而与佛教结缘,这自然也是佛教僧团提供方便,以及功德主们提供经济护持的善果。借助于如今的互联网技术,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要发心长期护持一座寺庙或者一个慈善基金会的事业并不难。有活跃的思维和熟练的互联网操作技能的青年,可为寺庙的公众号出谋献策,甚至为公众号撰文并参与管理;而熟悉文字工作者,可以参与一些文书写作、文案策划、经书及印刷品的校对,也可以向佛教杂志投稿;艺术类专业人才甚至可以为寺院的禅修服进行精心设计;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营养师等等专业人士更是可以提供多种专业支持……他们与长者义工一样,都是在实行内财布施。

  事实上,世间大部分的生命,都在日日践行布施。社会大众,每天去上班工作,付出他们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才能成就这个社会不停地运转,这其实也是一种布施。不仅是有情众生,很多无情众生诸如蔬菜水果,也在布施它们的生命体,为各种动物、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

  因此,我们不应该因要“付出”而担心却步,布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给他人一个微笑,也已经是布施了。

  二、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指拔济众生种种怖畏、免除众生之恐惧感。即运用自己的内外财、知识智慧和言语等,在他人有急难、困苦的时候,抚慰人心,使人身心安稳,脱离恐惧。位于普陀山的观音像,便是示现施无畏手印。《观音菩萨普门品》云:“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可见,观音菩萨便是能巧作无畏布施的大乘菩萨代表。

  无畏布施,也是人人皆可做,它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无太大关系,形式也比较多样。例如,当我们在商场遇到一个与父母走散的孩子,我们安慰一下他,带他到商场服务台,请职员为他开广播寻找服务,令他不要惊慌紧张,对于这位孩子来说,我们就做了无畏布施。又如一位长者为长期病患者,长期服药让她感到烦恼疲惫和焦虑,那么我们一声真诚的问候,能让她一时之间忘记烦恼,从容一笑,这也是一种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也体现于佛教的慈善事业上。随着佛教各种慈善基金会的成立,基金会不仅为困难人士提供财物的支持,更有其承办寺庙的出家师父们参与探访活动。师父们在探访受助人士时都会为他们开示佛法,尤其是对病重者、年长者等,为他们开示人生必经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面对身体上的种种衰退情况,接受它、与它和谐共处,这样便可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感。也有的寺庙成立临终助念团,由师父带领居士义工队伍,为即将往生的人提供临终助念服务,让他们走好人生最后的一步,也间接令其家人减免一些悲痛。

  探访敬老院也是佛教义工团体常做的无畏布施。不过,凡是去过敬老院的人大多会感受到里面的稍微沉重的气氛,那里以白发苍苍,行动缓慢的长者居多,整个环境气氛缺少一些活泼和活力。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情境,舞台上义工们在热烈地表演歌舞,台下的一部分长者能被热烈气氛所带动,但仍有一些对外界感知度比较低的长者只是一脸茫然地发呆,或者独个儿打瞌睡。人老了,总是难免会有感官迟钝的一天,对于这些长者,情感上的关怀未必能在一时三刻中获得回应,但能够给他们一个安全安乐的晚年生活之处。这也就有赖于敬老院方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这也是施以无畏。

  同样地,佛教不仅对人持有慈悲心,对动植物也一样。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一切生命皆可贵,所以佛教团体重视放生、植树等环保行为。这其中,放生、救生活动则特别需要智慧。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每一个有感觉的生命都不愿意承受痛楚和死亡,人怕,动物也怕。又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每一个生物族群有它们自身的生存环境要求,忽略新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而盲目举办大型放生活动,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迷信的行为。有效的放生,更应该是随缘放生或救生。在渔港的集市中,最容易看见小贩向孩子兜售用绳子绑着的小螃蟹。孩子让家长购买后,便拖着螃蟹到处跑,有时又会扭断它的爪子,让它受各种虐待。又有人喜欢在江边垂钓,钓上来不合心意的鱼,又扔回河道中去,仿佛鱼儿咬了勾伤了唇并不是一件需要在意的事情。其实动物虽小,也有它们的知觉,它们也会感受到痛。相反,如果自己也遭受这等被剥爪勾唇的对待,又是怎么样的反应呢?所以,我们除了自己不做这些事情外,更应该温和地劝导他人不要做。无畏布施,除了止恶,还要行善。如果在路边看见一些受伤的猫狗,对它们做适当的伤口处理,帮助它们消除身体的创伤痛楚之馀,更抚慰它们的惊惧的心灵。

  对于植物,佛教自古就与森林树木有甚深渊源,几乎每一所寺庙都植有大树,且很多大丛林、祖庭都是依山林而建,寺院与树林早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大部分寺院都相当重视环境建设,务求为僧人、居士提供一个清净、清静的修行场所。一些有场地条件的寺院,会收容一些居士放生的小动物,猫、狗、鸡、龟等等,动物们也因此获得一个安生之所。清晨傍晚,人在宁静的寺院行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小动物们的低吟之声与树叶摇摆的沙沙声,便有一种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感觉,一时尘劳尽散,心灵获得安宁。

  以上谈及到人、动物受到无畏布施,都在佛教在各种慈善事业中得到体现,诸如心灵抚慰慈善、环保慈善等等。可以说,佛教团体在保留传统的无畏布施方式外,还引入科学界的方式方法,让无畏布施通过更多的途径得以实现。

  三、法布施

  经云:“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法布施,就是通过说法传法而让他人知道、理解佛法。法布施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佛教界基金会的印赠经书、佛教团体举办的各种青少年禅修营、夏令营,居士共修活动等等,凡是以传播正信佛法为目的的举措,都可以称为法布施。

  释迦牟尼佛就是第一位行法布施者,他孜孜不断、身体力行为众生演示佛法。在他涅槃之后,他所演示的一切都被记录下来,成为法宝经典,透过僧人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最终传至今天。

  佛教的法宝传播是最伟大的法布施。我国的大部分法宝都是一些热心的佛教公益团体募缘印刷,免费向大众结缘。因为免费,无论修行者的经济情况如何,只要有这个缘分,他便能够读到经书,闻到佛法。假如在阅读中遇到不明白的,也可以到寺院向法师请教。可以说,在国内,只要发心学习佛法,则不愁没有书本与老师。

  大概从十多年前开始,不少有场地条件的寺庙——尤其是在山林之中的寺庙,就开始在暑假期间举办大学生夏令营。很多年轻人就是通过参加这类活动而接触佛教,认识佛教,理解佛法,逐步成为虔诚的护法居士与青年义工。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度越来越广,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现代化先进技术的应用也进入到佛教中来,成为法布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少寺庙、知名法师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寺院法务情况及有关佛法的妙文妙语。网络传播迅速、广泛的特点,令法布施的实现越来越方便、容易。

  佛法与世间法,二而一,一而二,二者根本是无法分离的。修行人的修行,必须在生活中进行。当代佛教的慈善事业的理念,与传统布施精神是吻合的。布施精神作为核心价值,在种种慈善事业中发挥着精神指导作用,透过各种方式方法实现布施,成就大众。行者应踊跃投入佛教慈善事业,从中修持布施波罗蜜。因为布施是通往菩萨道、佛道的必经之路,也是六波罗蜜中最容易实现的一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