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一 【1】修学佛法只有四个字叫做破妄显真!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今天是我们唯识学第一次的上课,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它跟我们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样的,佛法概要是整个修学的次第,那么唯识学主要是针对我们凡夫的内心的一种活动状态,做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在讲唯识之前,我们先把唯识学在整个佛法当中的一个定位,它的一个重要性,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蕅益大师把佛法的修学的目的以四个字来做一个总结,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只有四个字叫做破妄显真。不管你修什么法门,你的目的只有一个,破除虚妄开显真实! 什么是虚妄呢? 简单的讲就是我们的生死轮回。 为什么生死轮回是虚妄呢? 因为它无所得,我们每一次的生命,不管你多么的努力,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你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无所得。就好像你做梦,即便你在梦中你是一个转轮圣王,但是你这第一个梦结束以后到另外一个梦的时候,你不可能把第一个梦的东西带到第二个梦去,不可能!你所有的梦唯识学概要境只能够在第一个梦受用,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在里面轮回,其实我们也曾经努力做过很多事情,但是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是无所得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轮回是虚妄的,它的本质是虚妄的,你就不可能创造一个永恒的东西出来,所有的东西都是生灭的。所以假设我们不摆脱轮回,我们就永远是一个乞丐,佛陀说的,你永远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所以消除轮回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除虚妄,这第一个。 第二个从积极的角度呢,开显真实,我们应该要成就诸佛的波罗蜜,种种的功德庄严,让我们来生能够生生世世的受用种种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所以整个佛法的修学分成两块:破除虚妄,开显真实!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下呢,佛陀的教法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它的思想是业感缘起,它认为所有的轮回是由业力创造出来的,所以你看小乘佛法的目的,他所有的持戒修定修无常无我的观慧啊,都是在断有漏的业力,就断这个轮回。但是业感缘起它有缺点,因为它从业力来解释人生,它会陷入一种对立,因为善业它就不是罪业,因为有漏业它就不是无漏业,所以业感缘起所创造的人生观是一个对立的。所以当小乘的佛法把轮回消失了以后呢,它也不可能创造真实了,他进入了偏空涅槃,所以小乘佛法它只能够破除虚妄,不能够开显真实,这个是它不足的地方,所以佛陀讲完小乘以后接着讲大乘。 那么大乘佛法它不用业力来解释人生,它从内心,从心,一切唯心造!因为心态它不是对立的,因为它也可以起善念,也可以起恶念,所以它是一个平衡中道的思想,相对于业感缘起,这个内心的缘起比较圆满。但是从内心的缘起当中,大乘佛法又分成两块:一个是圆顿的法门;一个是次第的法门。如果你看的经典是属于高端的,比方说《楞严经》,比方说《华严经》,比方说《法华经》,这种经典它的一个生命的立足点都是从清净心出发,真如缘起,你要能够直下承当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你才有资格去修《法华经》,修《华严经》,去从空出假,去修六波罗蜜,去庄严你一念心性的。 所以圆顿法门它的好处呢,就是它在成就那种真实的功德这一块是非常直接了当,但是它破除虚妄相对不足,如果你去读《法华经》、《华严经》,佛陀很少提到断轮回这一块,他认为说你应该准备好,因为你到了法华会上、到了华严会上,他假设你已经安住真如了,所以圆顿止观它的优点是很快让一个人能够成就,随顺诸佛的功德庄严,但它的缺点呢,对于断除轮回这一块,破妄这一块相对薄弱,所以大乘的圆顿法门它偏重在开显真实,只有唯识学它是跨越了破除虚妄,它也兼带了开显真实,因为为什么?因为它的一切唯心造,它那个心从阿赖耶识出发,染净的和合体,它没有像圆顿止观这么理想化,以清净心做基础,它是很务实的从凡夫的心做出发,以阿赖耶识。 那么阿赖耶识呢它就是说你一个人,你可能变成一个好人,你也可能变成一个坏人,所以它很务实的从凡夫的心来开显你的菩提道,所以唯识学它的一个阿赖耶识的缘起,它能够往下兼带了小乘的业感缘起,它能够破除虚妄,往上它也可以通达大乘的圆顿止观,正念真如,开显真实,所以唯识学它可以说是整个大小乘教法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你把唯识学学好了,所有的佛法你就容易融会贯通,它往下通达业感缘起,往上通达真如缘起,那么作为它呢就是一个阿赖耶缘起,所以唯识学在整个大乘这一块,它扮演一个重要的桥梁的角色,所以我们的确有需要花一点时间来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如何从一个凡夫的心,而转变成一种圣人的心。好,那么这是我们开这个唯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2】我们这次唯识课程的五个重点! 请大家打开讲义,我们前面是目录,把它翻过去,我们直接看到本文 的第一页《唯识学概要》:将述此义,大科分五: 甲一、法脉源流。 我们跟大家谈一谈这个唯识学的一个缘起跟它的发展,这地方包括了印度的唯识的传承,也包括中国唯识的传承,把这两个传承跟大家介绍一下。 甲二,我们看主要教义。 那么唯识学它是从一个凡夫的内心来开显缘起,那么它谈到这个轮回的问题,轮回是怎么生起的,它是怎么相续的,它是应该怎么去改变它,我们把整个唯识的教义做一个纲要的解释。 第三个我们谈谈唯识的修行方法。 那么修行方法我们分成两块,第一个唯识学它的本科当然就是圣道门,破妄显真。那么唯识学跟净土宗的一个结合,我们怎么透过唯识学来忆佛念佛,从一种心态的调整而产生一种生命的改变。其实唯识学跟净土宗有密切关系,唯识学它的特点就是帮助你了解自己,一个学佛人你不了解自己,你就很难进步了,因为你不知道你的盲点在哪里,你就不知道所有的法门这么多,到底你需要哪一方面的药。佛法最难的地方就是取舍问题。 佛陀灭度以后呢,留了很多很多的法门,法门无量但是人生短暂,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他能够很快的找到他需要什么,因为圣人已经不在,医生已经不在,留下了很多药,所以你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了解你自己,你需要什么法门,你怎么能够在短暂的生命当中找到你需要的法门,很快的做一些改变,所以了解自己变得很重要了,所以净土宗就是你不能够带着盲点来念佛,如果你心中有地雷,它临命终中一定会爆炸的。 所以了解自己的盲点你才有办法调伏自己,所以我们也谈一谈唯识跟净土宗的一个相互关系,这一点我们在修行方法上分成两块:我们会谈从唯识的本科如何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栽培出世的善根,乃至于唯识学它用在忆佛念佛,怎么样产生一种往生的信愿,这两块我们都会谈到。 谈到修行方法,那么接下来我们谈谈果地功德,从唯识的角度,从凡夫到成佛,它由浅入深有五个重要的次第,果地的修学的次第、功德,第五科我们做一个总结,那么学唯识最重要就是说,唯识的相宗怎么样跟圆顿的性宗做一个结合,性相圆融这一块,我们从阿赖耶识的缘起,怎么样能够跟真如缘起来做一个衔接,我们说过唯识学往下通达小乘的业感缘起,往上通达真如缘起,那么它跟真如缘起之间要怎么去融通,性相圆融这一块我们到了最后会跟大家做一个说明。 好,那么这个是我们这次唯识课程的五个重点。 【3】大乘唯识的缘起——唯识的根本传承 我们先看第一个重点。那么法脉源流这当中有三段: 第一个说明法门缘起; 第二个诸师传承; 第三个所依经论。 那么我们先谈谈大乘唯识的一个缘起,这缘起分两段: 第一个先谈印度本宗的缘起,再谈第二、中国本宗的缘起。我们先看印度的本宗缘起,这以下有六大段,我们先看第一大段,请合掌:释迦牟尼佛,悲愍众生,从本垂迹,应世说法凡四十九年,于《解深密经》等诸大乘经中,广述法相唯识之妙义。 那么当然所有的佛法追根究底就是佛陀的出世说法,才有祖师的传承,我们先谈谈佛陀。 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大般涅槃的根本,这个「本」就是佛陀的大般涅槃,那么「迹」就是佛陀那个大悲愿力跟众生的因缘成熟以后,他来到世间的这种八相成道的一期应化的示现,佛陀示现在娑婆世界出生,乃至于出家、转法轮、入涅槃,这个四十九年当中,他在《解深密经》等诸大乘经中广述法相唯识的妙义,我们看佛陀的缘起,缘起思想。 大乘,小乘我们不谈,大乘的缘起有两块: 一个讲三界唯心,一个讲万法唯识。佛陀的整个缘起法是以心做根本,那么以这个一念心性,当你是觉悟的时候,你依止一念心性修六波罗蜜,这个叫作清净法的缘起,这叫作三界唯心,比方说《法华经》,比方说《华严经》,所以你看我们读《法华经》《华严经》、,我们只能够做一件事情,就是随喜赞叹!我们看到佛陀的富贵,我们看到佛陀的庄严,但是我们一个都没有,但是你还是要学,因为你必须要为未来铺路,你不可能永远处在凡夫的阶段,你现在不学你就永远没有希望,所以《法华经》跟《华严经》对我们来说叫作栽培善根,为以后铺路,因为它是一个清净法的缘起。那么广泛的说明诸佛的波罗蜜功德庄严,这个叫三界唯心,它是以真如做根本开展出来的缘起法,让我们知道说我们未来会怎么样,这是第一个缘起法。 第二个就是我们唯识学叫作万法唯识,这个识就带有感情,就是这个一念心性当它是一种迷惑的状态的时候,它往下堕落就变成万法唯识了,唯识学是很务实的让我们面对自己: 你现在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你会轮回? 为什么轮回会相续? 为什么我们死了以后,我们来生又会得一个果报? 为什么圣人死了以后他能够入无生,而我们一定要有生? 这个轮回的力量是怎么来的? 到底我们启动了哪一个开关,把轮回的力量给开启出来? 到底我们的内心世界哪里出了差错? 所以万法唯识是一个杂染缘起,让我们很冷静的面对自己。清净的缘起是让我们面对佛陀,杂染缘起是让我们面对自己,这两个都需要面对: 一个是未来的你,一个是现在的你。 所以我们读《法华经》《华严经》、,是看到未来的我,未来我们有一天会变这样子;你学唯识学是看到了现在的你,这两个不太一样。那这两个都很重要,所以唯识学是探讨现在的你,《法华经》 《华严经》是探讨、未来的你。 所以三界唯心是清净法的缘起,探讨诸佛的功德庄严,万法唯识是讲到凡夫的轮回的杂染缘起。所以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佛陀出世以后,他讲到两种缘起当中的一个杂染缘起,就是《解深密经》所开展出来的唯识学。 好,这是我们整个唯识的根本传承,是佛陀的出世。 【4】大乘唯识的缘起——印度本宗的缘起 那么佛陀灭度以后就必须由祖师来传法脉了,这以下讲到印度的五位的重要祖师,我们看佛灭度以后第一个祖师,弥勒菩萨,请合掌: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着菩萨之请,于中天竺阿踰阇国讲堂,说《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等,弘通此法相唯识法门,其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宗之正所依。 那么我们都知道,你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印度的佛教史,佛陀灭度以后,大乘佛教是慢慢的衰微了,小乘佛教兴盛了,因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众生的根机很难承担大乘佛法,我们一个人既要破妄又要显真,很多人做不到,那么第一个根机的赢弱。 第二个国王的大力的推广,因为很多大国王都信奉小乘法,所以使令小乘的部派佛教非常兴盛,所以当时的一个重要的一个祖师无着菩萨,他本来是信奉外道婆罗门的。后来他学佛以后,他也在小乘的部派出家了,出家以后,他是学小乘的无常观,那么无常观是可以契入空性的,小乘的空观是从无常下手,看到你昨天跟今天不一样,你前天跟昨天也不一样,所以看身心世界的变化,我们知道合理的推论,总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会消失掉,我们的生命会从无到有,也会从有到无,所以无常观它这个发明空性是比较狭隘的,因为他能够证得我空,他不能证得法空,所以无着菩萨修小乘的无常观以后,他觉得有所不足,他想要了解大乘的无生观,本来清净,不必透过物质的变化。但是他那个时候找不到人请教大乘的无生观的思想,所以他就以禅定力,用他的四禅的力量飞到了兜率天,请弥勒菩萨来到中印度,在晚上的时候来到中印度这个阿踰阇国讲堂,讲《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等,讲唯识的法门,那么这当中主要就是《瑜伽、师地论》。 所以这样讲的话,弥勒菩萨是初祖,因为他应无着菩萨的祈请,那么下来讲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把这个大乘的阿赖耶缘起这个法门就在这个世间重新的启动起来,这个是初祖,弥勒菩萨从兜率天来到人间说法。我们看二祖,无着菩萨: 无着菩萨承弥勒菩萨之说,造《对法论》《显扬圣教论》等,广传此、宗。 那么当然弥勒菩萨他的本来的生命是在兜率天,他是个天人,所以他不可能长时间在人世间住世,所以他说法以后就回去了,那么他的法就交给了无着菩萨来传承,无着菩萨听完《瑜伽师地论》以后,他作了这个《对法论》《显扬圣教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论《摄大乘论》,这个可以说是无着菩萨的代表作,请大家把它补上去,《摄大乘论》。那么当然无着菩萨对这个唯识的一个兴起,功不可没,这是二祖。 我们看三祖:天亲菩萨。那么这个祖师很重要,对整个唯识的一个发扬光大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看三祖,天亲菩萨: 次世亲菩萨,造《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及《唯识二十论》等盛施论释,其中以《唯识三十论》,集唯识教义之大成。 那么天亲菩萨跟无着菩萨,两个是兄弟,亲兄弟,无着菩萨先出家,出家以后他后来回小向大了,但是天亲菩萨他出家以后,他跟无着菩萨的一个不同在哪里呢? 因为无着菩萨他是一个偏重自修的,在山中自修的一个比丘,但是天亲菩萨他有很高的领导能力,他在当时的部派佛教有很崇高的地位,可以说是当时部派佛教一个领导者,也得到当时国王的封赏,所以他那个时候在小乘的部派是非常有重要地位。他在小乘的论里面作了五百部的论来诠释小乘法,当然这当中他也跟一些大乘的论师有一些辩论,所以或多或少对大乘佛法是有所不敬的,不恭敬的,那么这个时候无着菩萨就想度化他,因为无着菩萨这个时候回小向大了,他怎么度化他呢?叫「托病弘道」。他说我今病重,汝可急来。 派一个侍者跟天亲菩萨说我现在病得很严重,如果你想见我一面的话,你赶紧过来。那么天亲菩萨就赶紧来见他哥哥无着菩萨,见的时候,在藏经上说,无着菩萨是坐在椅子上是示现病相,然后天亲菩萨说你为什么生病呢?无着菩萨说,我今重病因汝而生,说我的病是因为你引生,因为你不信大乘,恒生毁谤,依此罪业,必堕恶趣,我今愁苦,命将不全。说我的生病,我是为了担心你而生病的,因为你造了很多小乘的论点,毁谤大乘佛法,那么依此罪业必堕恶趣,所以我今愁苦而引起了重病,那么天亲菩萨这个时候就问无着菩萨说:那这个大乘佛法有什么好呢?无着菩萨就讲大乘的无生观,空性的道理从无常契入,它最后的结果是一种对立的空性,因为它从事相的变化,安立了空,既然事相的东西就对立了,所以它这个空里面很难容受妙有。 大乘的空性不从事相,它从理性上直接观本来无生,本来清净,所以它能够容受一切的缘起法。 所以小乘的无常观跟大乘的无生观是不一样,所以天亲菩萨听完这个无生观的空性以后,他大开圆解,非常欢喜,当然他也心生惭愧,他就跟无着菩萨说,我过去毁谤大乘佛法,我应该要割舌谢罪,无着菩萨说,你割舌也不能谢罪,你应该要弘扬大乘法,结果天亲菩萨他老人家造了五百部的大乘论,叫千部论主。你看很多的《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乃至于净土宗的《往生论》,都有天亲菩萨的著作,所以天亲菩萨在唯识这一块,造了《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跟《唯识二十论》、等盛施论释,广泛的来解释唯识学,其中以《唯识三十论》集唯识的教义之大成,这最有代表作的就是《唯识三十颂》。 好,我们看下一个,四祖,就是护法论师: 佛灭后千一百年顷,护法、难陀、安慧等论师,各造释论,其中以护法之论释为一宗之正义。 那么我们知道天亲菩萨他造了五百部的大乘论,这当中对唯识学最重要的就是《三十颂》,因为唯识学,很多的经论都是比较片段的,它这个地方,印度佛教我们说过,佛灭度以后,小乘佛教兴盛,大乘佛教衰微,所以大乘佛教在当时的环境很多的论点都是为了要跟小乘辩论,要破邪显正而安立的,为了跟小乘的空观作简别,为什么无生观比无常观好?为了跟缘起作简别而安立一个论,所以在唯识的教义当中很难得有一部论是完整性的,从修行的发心、正见、修行、证果,一个很完整的一个道次第很少,大部分都是为了某一个主题,跟小乘佛法辩论,就安立一个论,所以《唯识三十颂》,它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全盘性的一个介绍,你如果要对唯识学的教义有完整的认识,《唯识三十颂》是必读的,还有一部《摄大乘论》也是必读的,那么因为《唯识三十颂》在整个唯识学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天亲菩萨往生以后,当时的印度的唯识学的十大论师,护法、难陀、安慧等十大论师,他们就前后的为《三十颂》作注解,那么后人是认为说,护法论师是最能够合乎天亲菩萨的本意,所以就以护法论师当做整个唯识的传承叫四祖。 好,我们看最后一个五祖戒贤论师: 护法论师门人戒贤论师,穷瑜伽唯识,因明、声明等之蕴奥,继护法论师于那烂陀寺,显扬法相唯识之宗义,总上五师乃印度本宗之师承也。好,我们看另一位祖师就是护法论师的徒弟戒贤论师。戒贤论师是谁呢?就是玄奘大师到印度去请法的,他所依止的亲教师,戒贤论师,他对这个《瑜伽师地论》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穷瑜伽唯识、因明学、声明学等蕴奥,那么在那烂陀寺,显扬法相唯识的宗义,总上五师是印度本宗之师承。 这五位祖师,比较的重要的是两个,一个是无着菩萨,一个是天亲菩萨,你大概学唯识学,经常碰到的祖师,你要嘛就是无着菩萨的著作,要嘛就是天亲菩萨的著作。一般我个人的学习心得,无着菩萨对实修比较重视,他的事修讲得广泛,如果你要知道六度法门,怎么修六度,你布施用什么心态修是最好的,你布施,什么样的布施能够创造最大的功德,你要学学无着菩萨的《摄大乘论》,他把每一个法门的心态讲得非常清楚,什么心态是最接近圆满法界的,什么心态你这样的布施是带有过失的布施,应该避免的。所以如果你要对这个事修有信心的,有一点了解的,要学无着菩萨的法相唯识。 但是理观这一块呢,天亲菩萨讲得好,理观这一块,怎么修空观,怎么修无分别智,天亲菩萨讲得好,所以这两个兄弟各有特色,就是他的《三十颂》,天亲菩萨的《三十颂》,所以你如果能够把理观事修两个都具足,你《三十颂》《摄大乘论》都必须研究。那么这个是印度的传承。 【5】大乘唯识的缘起——中国本宗的缘起 我们看看中国本宗的缘起传承,这地方有四大段,先看第一段,玄奘大师: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幼年出家,初学律典,后习俱舍,成实等论,因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玄奘大师,去印度参学的一个因缘,他为什么去印度参学呢?他不是为了好玩,他是真的产生了障碍,产生疑惑,说唐代的高僧玄奘大师,他出家以后,先学比丘戒,后来学了小乘法,俱舍,成实等论,那么当然他后来也学了大乘法。他学了法华涅槃,但是他学大乘法的时候,出了一点障碍了,因叹诸师所论不一,那么祖师的一些论点,有一些矛盾,那么即便去找佛陀的原典呢,也是隐显有异,莫可适从。我们说明一下,他当时的盲点在哪里? 在藏经上说,玄奘大师他当时学大乘法的时候,现常跟当常这两个观念产生了矛盾,就是这个清净心有两种说法: 一个是现常,你现在就清净,比方说《楞严经》《楞严经》的思想就,是这样子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他认为虚妄的本来就没有,你只要直下承担就够了,妄想本来就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你当下清净,这个是经典上,佛陀有宣说的。《金刚经》《楞严经》都讲当下清净,但是有的经典说,你现在不清净,但是你未来会清净,是当来清净,那么到底我们的心是现在就清净呢,还是以后会慢慢清净,这两个思想在大乘佛法都有宣说。 所以这个时候,玄奘大师,其实这等于就是性相二宗的差别,圆顿止观当然讲的是直下清净嘛,那么唯识学是讲慢慢清净,所以他对这个性相二宗的思想有所疑惑,所以就誓游天竺,去找这个最原始的经论,看看佛陀当初是怎么说的,所以依止这样的一个疑惑,就到印度去了。这个是他老人家到印度学习的一个缘起。 接着我们看看他到印度了以后,到底学了些什么东西,看第二段:师于贞观三年西行,历经艰难,越过新疆进入印度,于那烂陀寺戒贤论师门下,学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俱舍论,及因明学等凡经五年,其后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兼通大乘空有二宗及小乘法要,凡十二年。 那么玄奘大师是在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经历了这个帕米尔高原这个大沙漠,越过新疆,最后进入印度,到了印度以后,他主要的学习的地方在那烂陀寺,跟戒贤论师主要的是学《瑜伽师地论》,还有《显扬圣教论》等等唯识的教义,当然也兼学一些《俱舍》、因明等小乘的论典,那么他在那烂陀寺待了五年,这五年对玄奘大师的唯识的基础是非常关键的,他这个时候打下了唯识的基础,对于整个赖耶缘起的思想,就奠定了基础。 那么五年以后他就离开那烂陀寺到处参学,他有十二年的参学,就遍游整个印度,也拜访很多的大善知识,所以兼通大乘空有二宗跟小乘的法要凡十二年。其实我们看玄奘大师,就中国的传承,你如果看唯识学,如果你看的是印度论师的,早期的我们很难看到性相圆融的这个痕迹,很难,一般唯识学的,讲赖耶缘起的避谈真如,不谈真如,讲真如缘起的也不谈阿赖耶,这两个是性相二宗,在早期的时候是区分的很清楚,当然佛陀在世的时候的经典是讲得很圆融,但是佛灭度以后的祖师,这个派系分得很清楚,但是你看中国的唯识传承,到了玄奘大师,就有那么一点性相圆融的味道,这阿赖耶识里面带有真如的影子,真如当中也带有阿赖耶识的影子,中国祖师尤其是到明末的时候,就有性相圆融的味道,就是理观用真如思想,事修根据阿赖耶识的次第,就是修行的次第根据唯识学,但是你生命的一个目标的理观的安住点以真如为住,以这个真如为理观。 那么这种思想某种程度受了玄奘大师的影响,因为他那个时候,亲近很多大小乘的思想,所以某种程度他也把它融会贯通,好,我们看第三段,那么玄奘大师在印度学完以后,他回国以后,做了些什么事,看第三段: 其后归国,为太宗及高宗所钦重,赐号三藏法师,太宗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于长安建译经院,诏译经论,凡十九年,翻译梵本七十五部,盛弘此宗是为本宗东土初祖。 那么这个玄奘大师在印度总共参学了十七年,回来以后得到当时皇帝太宗跟下一个皇帝高宗的重视,赐号三藏法师,那么玄奘大师他回来以后,几乎唐太宗跟他刚开始的时候是经常在一起,唐太宗对他非常尊重,什么事都请教他,因为他博学多闻,甚至于唐太宗希望他还俗,你还俗好了,做我的宰相好了,那么玄奘大师说,他说这个鱼它从小在水里面游惯了,跑到陆地不习惯,就像马一样,马在路上跑跑得很不错,丢到海里面去,它也不习惯,那么玄奘大师说什么呢? 他说我从小出家,我对佛法的教义,我是通达的,但是跑到世间这一块呢,我就没办法施展开来,所以说愿守戒缁门,这个缁门就是出家众,出家穿的衣服叫缁,缁门,所以我希望在出家众里面,好好的持戒,好好的弘扬佛法,就婉拒了唐太宗的邀请,唐太宗只好顺从他的弘法志向,在长安盖了一个译经院。 当时召集了五百个很有名的法师,经过十道手续从翻译到校对到润饰十道手续,经过十九年的时间,翻译了七十五部的论典,七十五部的经论,那么这当中当然以唯识为主,所以就被尊为唯识宗的中国的初祖,当然玄奘大师在翻译当中唯识这块最重要的就是《成唯识论》《成唯识论》就是,解释《唯识三十颂》。好,我们看玄奘大师以后的传承: 玄师弟子窥基法师,从师学法相唯识之玄义,尽得其传,著有《成唯识论述记》等,本宗始卓然特立,是为二祖,此中土本宗之缘起也。 那么玄奘大师之后就有窥基大师,那么他做了《成唯识论述记》,等于是解释《成唯识论》,因为《成唯识论》其实不是玄奘大师作的,它是护法等十大论师作的,但是玄奘大师把它集合起来,把它做一个汇总,那么窥基大师再把《成唯识论》加以解释,叫《成唯识论述记》。 那么这个是整个中国本宗的缘起。 好,我们把这个诸师传承,简单的看一下: 在印度佛陀灭度以后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无着菩萨、天亲菩萨、护法论师跟戒贤论师,那么中国就是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慧沼法师、智周法师。那么本宗唐时宗风大盛,晚唐以后渐衰,至明末四大师,复加提倡。中国佛教,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有一个缺点,就是畏繁乐简,讨厌繁琐的喜欢简单的,最好是有一个法门能够总持的,所以中国佛教一般来说,喜欢圆融而不喜欢次第,这一点是跟藏传佛教最大的差别。 所以藏传佛教的次第非常清楚,你怎么修皈依,怎么忏悔,它有一个很清楚的道次第。大凡是重视唯识的人,他才能够看清楚次第,因为你这个唯识学,你不学,你直接正念真如,因为真如它没有什么次第,它要你直下承当就够了。 所以说玄奘大师的唯识学,唐朝以后到了宋朝以后,全部都比较不兴盛了,一直到明末四大师,尤其是憨山大师、蕅益大师又重新提倡,蕅益大师很强调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理观一定要配合事修,事修不能碍理观。 蕅益大师举个例子,他说画龙点睛,你不能够说只要点睛,这个龙没有画出来,你眼睛要点在哪里? 中国唐朝以后,深受禅宗的影响,直接,直指人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大事已办,但是从清净心的角度,我们的确有如梦如幻的烦恼,有如梦如幻的业力,有如梦如幻的生死要了,你还是要忏悔,皈依,发愿,从事修当中来慢慢调伏。所以,这个最好你能够把真如的理观跟唯识的事修结合起来,会比较好一点。 这个是到了后来,憨山大师,蕅益大师所强调的理观事修,理事圆融。 【6】唯识学所依的经论 好,我们简单的把这个所依经论念一遍,所依的经论,总共有两种: 第一个是六经十一论; 第二个是一本十支。 我们看看六经,先看六经的地方: 六经: 一《大方广佛华严经》 二《解深密经》 三《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四《阿毘达磨经》 五《楞伽经》 六《厚严经》 当然这六经当中,主要的就是《解深密经》。 看十一论: 一《瑜伽师地论》 二《显扬圣教论》 三《大乘庄严论》 四《集量论》 五《摄大乘论》 六《十地经论》 七《分别瑜伽论》 八《辩中边论》 九《二十唯识论》 十《观所缘缘论》 十一《阿毘达磨杂集论》 那么经当然是佛说的,那祖师的论典当中,唯识主要有《瑜伽师地论》跟《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是比较广一点,它有一百卷,所以我们如,果时间不够的人,可以直接看《摄大乘论》也可以,它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本的《瑜伽师地论》,浓缩版的《瑜伽师地论》。 好,我们看一本十支: 一本《瑜伽师地论》 十支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大乘百法明门论》 二《大乘五蕴论》 三《显扬圣教论》 四《摄大乘论》 五《阿毘达磨杂集论》 六《辩中边论》 七《二十唯识论》 八《三十唯识论》 九《大乘庄严论》 十《分别瑜伽论》 那么一本当然是《瑜伽师地论》,那在十支当中有几个重要的,《百法明门论》重要,《摄大乘论》重要,《三十唯识论》重要,一般来说唯识的基本功有三个课程,基本功,《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第三个《唯识三十颂》,这基本功。 当然如果你把我们这个唯识学概要的课程学完以后再去学会更好,因为我们这个课程,是把整个唯识的整个纲要先描绘出来,那么《百法明门论》它的重点在心所法,五十一个心所,这个善恶心所的活动;《八识规矩颂》,它强调八识心王的活动和它的相互关系;《三十颂》就是整个唯识学的一个实际修观的方法,修这个无分别智的方法,那么三个基本功,如果你要增上,当然就《摄大乘论》了,怎么把它落实到修行上,落实到六度上,就是《摄大乘论》了。 好,那么我们这堂课,简单的介绍一下唯识的一些师承。我们休息十分钟,我们下一堂课就开始讲它的教义。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 【7】大乘佛法分成两个重点,一个谈空性一个谈缘起! 天亲菩萨其实就是世亲菩萨,翻译不同这两个是同一个人,但是我们有些人习惯讲天亲,有些人习惯讲世亲,都可以。那么我们前面介绍的是整个唯识的一些师承,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唯识的一些基本的观念。 那么基本上当我们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大乘佛法分成两块,两个重点,一个谈空性的,一个谈缘起的,大乘佛法只有两块而已。 谈空性的是什么呢?比方说最有代表性的《金刚经》,佛陀从头到尾全部教我们离一切相,说人生,它也不是色,也不是受,也不是想,也不是行,也不是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从头否定到底,因为空性的目的,它是要你把生命归零,回到你的生命的原点,回到原点很重要,你才有办法重新出发。所以谈空性的这一块,大同小异了,不管它是从哪一个契入,反正它的目的就让你离一切相。 但谈空性这一块问题不大,真正的问题在谈缘起这一块,相当的复杂,因为缘起甚深,那么佛法谈缘起这一块呢,又分成两个重点:一个讲杂染缘起,一个是讲清净缘起。清净缘起它的根源,是从真如出发,凡是你要读高端的经论,比较尖端的经论,比方说《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都要有一个前题,都有一个前题你才有资格去学的,就是你相信你打妄想的心中,有一个清净心存在,如果你不相信,你《法华经》白学了,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就是说,你不承认有真如,就没有真如缘起了,简单的讲,你要读《法华经》《华严经》,有八个字很重要: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要相信妄想是虚妄的,你相信你的清净心是本来具足的,你这一点信心你才有资格去学《法华经》《华严经》,因为它是从真如开展出无量的功德庄严,这个我们叫做清净法缘起。 第二个讲杂染缘起。就是从一种凡夫的心,染净和合的心,我们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充满了不确定的心,开始去怎么去修行,这个是我们唯识学说的,就是赖耶缘起,所以赖耶缘起没什么条件。那么当然这两个都很重要,一个是了解自己,一个是了解佛陀,这两个都很重要。 【8】唯识的义理,把凡夫的心分成几个类别呢? 那么我们来看赖耶缘起,它主要的教义,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个总标述义;第二个别明八识;第三个总结,结示法要。 总标它的义理又分成三段:第一个心识的分类;第二个修学内涵;第三个性相圆融。我们先看看心识的分类: 唯识学认为一切法,都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那么到底我们的心有几种差别相,先做一个分类,我们有一个问答,先看问:问:夫言正唯识义,约有几种识? 那么在唯识的这个正确的义理当中,到底把凡夫的心分成几个类别呢?这个问我们看他的回答: 答:经论通辩,有八种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如《唯识论》云,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粗相故。 那么在大乘的唯识的经论当中呢,一般这个通就是一般的分别,是把凡夫的心分成八种,由浅而深八种,八种呢,就是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前六识,这个前六识呢,是攀缘外境的,那么第七的末那跟第八呢,它们都不攀缘外境,这攀缘向内攀缘,攀缘自我,第七的末那第八的阿赖耶识,总共分成这八个识,这八个识呢在《成唯识论》当中,把它分成三类,它说这个心识所变现的相状有无量种,就是我们的心里面有业力嘛,这个心的业力有各式各样业力变现出来的外境,外在的因缘那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你看你找不到两个人完全一样的,没有两个人的生命是完全一样的,就算你是双胞胎也不完全一样,因为你的业力不一样。你过去生,你拜一百拜,他拜九十九拜,就不一样了,是吧? 不可能两个因地完全一样,所以得果报不可能两个完全一样。所以从一种所变现的外境,那每个人千差万别,但是能变现的心,原则上,我们的心态有八种,可以归纳的。 这八种呢,一般我们是把它按照它的性质,简单的分成三类,这三类很重要喔,这个是天亲菩萨的智慧。天亲菩萨把八识在三十颂里面,分成三类,你一定要把它分成三类,你才容易了解:第一个异熟,第二个思量,第三个了境。 那么异熟是什么呢? 那是第八识多异熟性故。这个多是什么意思呢?多分,第八识的功能很多,它也可以说是含藏,也可以说是异熟,也可以说是阿赖耶我爱执藏,它有三种功能。但是为什么天亲菩萨给它一个异熟呢?因为它最主要的功能,最能代表它的,最多分的就是异熟为主。 异熟简单来讲就是因果,就是果报的意思,为什么叫异熟我们待会再解释,就是它是一个果报识,你所有生命的果报,都是由它变现出来的,没有阿赖耶识就没有你的生命体,它是我们生命的大仓库,这多异熟性故。第二个思量。 当我们的生命出现的时候,你出现一个果报,你可能是一个男人,也可能是一个女人,那么你一出生的时候,你的内心世界,就会有一种自我的概念,那个自我概念是谁呢? 就是思量,我爱执。 你很自然会有一种自我概念,我可以去造业,那么最后也是有一个我来得果报,这种自我概念就是思量,恒审思量,它能够对它这个生命体,产生很深入很相续的观察,而产生一种自我概念。 第三个是了境。 这个了境呢,依止这个自我,去了解一切的外境,去受用一切的外境。那么去了解外境是谁呢?是前六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广泛的攀缘,就是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所以它就分成三个:一个是负责变现果报,一个是在果报里面产生自我概念,第三个是去了解外境,有三种异熟、思量、了境。 【9】什么是真如呢? 好,那么这个概念有了以后呢,我们来看看这个左边这个讲表,这个讲表非常重要,你这个讲表要全部弄通了,你整个唯识学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右边有一个白白的圆圈,这个请大家在上面写真如两个字,这个是真如,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这个真如我们解释一下。翻到讲义的第十面,第十面右上角有一个性,这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往左边跑一念不觉,就是众生的情识,就是八识了。真如它有两个方向,当它觉悟的时候,往上走的时候,那叫作功德庄严,真如当它是一种觉悟的时候,当我们是称性起修,从空出假的时候,那这叫功德庄严,它是往上;真如当它堕入了一种迷惑堕落的时候,那就变成八识,那我们这个课程呢,我们不谈真如觉悟的时候,是讲真如已经堕落了,真如一念不觉以后的我们凡夫的世界了,所以真如如果它往上的话呢,就是往右边一跑的时候,那就《法华经》《华严经》的境界了,那么真如往左边跑,就是我们的八识的内涵。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清净这两个字很重要喔,不管我们无量劫来,打了多少的妄想,但是我们的心,还是清净,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这个清净的重点就在这两个字,叫本然,这两个字太重要了!就是说它这个清净,它不是你修来的,它是你本来就清净,修来的清净是对立的,因为你这个清净你就不是杂染,你看一张白纸,它的清净是一种对立性的清净,你用墨汁去泼它它就黑了嘛,但是虚空的清净呢,它是圆融性的,虚空也可以容纳白色,也可以容纳黑色,所以虚空的清净是圆融性的,因为它离一切相,所以清净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杂染,它也不是杂染相也不是清净相,它是离一切相这叫清净,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所以它容纳一切的善恶,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因为它离一切相,以它无住的缘故,所以它周遍法界,这是它的体性。 它的作用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的作用有两块:第一个寂静,因为我们的心本来是无所得,你不可能抓住任何东西,你看我们追求物质,总有一天你会厌烦,为什么?因为你已违背你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没有相状的,你一定要追求相状,你最终的结果,就是跟本性抵触了,因为你本性是寂静的,它无所得,你只有放下,你才能够合乎你的本性,而不是去追求,所以它的本性的第一个特点,它是寂静的,它无所得。 第二个呢,它是有照了性的,它是有愿望的,它是有作用的。所以三世诸佛就是因为证得本性,他才能够一方面安住空性,一方面能够从空出假,到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这是它有寂跟照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就依止在这个清净本然的一个体性上,这个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就像水一样,我们本来具足的,那么这是第一块,真如。 【10】什么是第八识——异熟? 我们先谈谈我们还没有一念不觉之前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真如,但是我们当然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我们现在是一念不觉以后呢,我们回到讲义第九面,已经变成了八识了,所以从真如一念不觉堕落以后,我们必须要务实的去了解自己了。 那么我们怎么了解自己呢?首先我们把我们的心识分成三大块:第一个第八识,异熟;第二个第七识,思量;第三个是前六识。 前六识的了别就是这个第九页的讲表,左边第八识第七识跟前六识,那么这个就是我们整个八识的活动状态。好,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八识的一个功能。请大家翻到讲义第十面来,首先我们了解八识,先看我们最深沉的最根本的,第八识叫异熟,第八识它有两个功能,一个叫含藏,这个藏就是收藏,像仓库一样可以收藏一切的东西;第二个叫异熟。 含藏是约着因地来说的,第八识能够收藏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善恶业力的种子,我们每一期的生命都是生灭变化的,比方说你昨天已经消失了对不对,但是你昨天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消失,你所走过的痕迹第八识全部记录下来了,行为消失了,但是你的功能,你昨天所做的任何事情,你所讲的任何话,全部被记录下来了,一个都跑不掉,第八识就有这个本事,它不是仅仅把你昨天记录得好好的,它把你无量劫的生命的每一个时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全部记录下来,所以它含藏你无量劫来的过去所造的任何的功能,所想的也包括在里面,身口意三业,但是一般来说我们讲业,从唯识的角度要付诸行动才算业,没有付诸行动的,这个业不能成形,唯识的定义是身口意三业,要付出行动,要付诸口业跟身业,唯识才认为这个业是完整的。起心动念这个业在唯识学的定义它是不完整的业,这个我们后面会说业的形成,当然从《楞严经》从比较高端的这个经典里面,有些是把起心动念就安立做业,唯识学是不同意的,唯识学是付诸行动才有业。 那么总而言之你过去生所有的身口意的活动,第八识全部保存下来,所以它第一个功能是含藏,但是它不是含藏而已,它会把它释放出来,这才可怕,它会把这个功能把它成熟,再释放出来叫异熟,就像说土地,你看你在土地里面播下一个蔬菜的种子,这个土地它可以把这个种子把它含藏起来,然后用它的矿物质去滋润这个种子,让它慢慢的发芽,产生枝叶花果对不对,这个土地是不是有成熟种子的功能?你本来是个种子,怎么会变成蔬菜呢?因为有土地嘛对不对?所以土地是不是有成熟蔬菜、成熟水果的功能对不对?阿赖耶识就是这样子,我明明给你的是一个业力的种子,你怎么变现出一个人出来,变现一个果报,因为阿赖耶识有本事把你的种子转换成果报。 就像这个电饭锅,诸位你看我们早上煮粥,你说我昨天晚上放的是米,早上起来为什么变成粥呢?因为这个电饭锅把它成熟了,它有本事把它成熟。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子,给你的是一个业力种子,怎么你把它变成果报呢?因为它有成熟的功能,所以阿赖耶识有两个功能:第一个保存种子,第二个把种子成熟变成果报,这两个功能一定要记住:一个含藏一个异熟。因地上你有本事造业,它就本事把它收藏起来,多多益善;第二个等到你业力累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它就把它变现出来。 当你是善业起现行的时候,第八识把它变成一种快乐的果报;当你的罪业起现行的时候,它就变成一种痛苦的果报,它会把它变成果报,这是第八识的两大功能,含藏种子、变现果报。 好,我们来看看变现果报,是怎么变现的,这个熟为什么加一个异呢?因为它因地的种子,转换成果报的时候,有三种变化,这个异叫差异,第一个时间上产生变化了。诸位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乐,你知道你该感谢谁吗? 对! 跟你没关系喔,跟今生的你没关系,你要感谢前生的你,不是你今生有本事,是前生的你有本事,因为它因地造业的时候到得果报,它是隔代受报的,它时间上有差异——异时而熟。你今生所造的业,绝大部分都是来生才能得果报,因为它要经过成熟。你看你种稻米,你春天种下去,你什么时候开始成熟呢?秋天才收割。所以你如果说我今生很努力的修善我还是如此的痛苦贫穷,你不要怕,你今生的善业来生即将出现,因为你要给阿赖耶识一点时间,它必须要成熟,它要慢慢的煮才能够成熟,你的业还没有成熟。 所以异时而熟就是说阿赖耶识把因地转成果报的时候,它因地造业的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它有时间差的,可能差一代也可能差两代也可能差三代,所以它是异时。 第二个异类。 这个类就是它的性质改变了,因为因通三性果为无记,你看你造业的时候,因地造业的时候,有善恶无记对不对?果报没有善恶,果报全部是无记的,没有善恶。那我问大家,痛苦的果报是善是恶? 它没有善恶,它只论苦乐,果报,你不能够说痛苦是一种罪业,那么这样子的话,痛苦是一个罪业,这个罪业又招感一个痛苦,那就糟了,罪业是有招感性的,那这样你一个人造了罪业得到痛苦的果报,这个痛苦的果报又变成罪业,那叫一因多果了。一个人痛苦他可能自甘堕落,一个人痛苦他可能奋发向上,所以痛苦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看你是怎么面对它,所以果报全部是无记。 诸位,果报只论苦乐,就是可乐的果报跟痛苦的果报,如此而已。到底你在快乐当中你会向善还是向恶,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这个果报都没有善恶,所以它造业的时候是有善恶,但变成果报的时候,变成没有善恶性了,所以它的性质怎么样?改变了,异类而熟。 第三个变异。 它的数目产生变化了。你今生布施三宝一百块,你来生一定得到一百块的果报吗?不一定!对!这跟你的心态有关。你是一种非常欢喜心,非常的意乐来布施还是很勉强的布施,这个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所以你这个业种子种下去,到底这个最后的水果会开得多大,数量有多少,这个未来充满了变数,会受你的第七识跟第六意识的激发的影响,后天的影响很重要。所以你造业的时候跟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数量产生很大的变化了,这跟你的心理素质有关系,你是不是发菩提心,还是以这个自私的心,都有关系。所以呢,因为你因地到果报成熟的时候有三种差异:异时、异类、变异,所以我们在成熟前面加一个异,来解释它的因到果有很大的差异,有三种差异。其实这个异熟简单讲就是果报的意思,它是一个果报,它负责变现果报。 这是第八识,第一个收藏业力,第二个变现果报两种功能。 【11】什么是第七识——思量和第六识——了别? 好 我们看第二个第七识。 当我们一个生命出现的时候不管你是一个蚂蚁或者是人或者贵为天人,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自我来操作它,对不对?这个自我是谁呢?就是第七意识的思量! 思量,它跟第六意识的想象有什么差别?它有三种特点:第一个它专一,第二个相续,第三个坚固。 它对于这个自我的概念是非常专一的,它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第七意识只有对自我有兴趣而已。 所以第七意识它不造业,它也不起善恶,它的思想活动是很专一的,而且很相续的,不管你白天黑夜,你看诸位你们看看你们做梦的时候,你们梦到很多的相状,你可能梦到你是个国王或者你是一个乞丐,我问你,你在梦中的时候,你梦到那个相状,你有没有一种自我的概念?还是有嘛,对不对?可见得我们的第七意识晚上都没有休息,第六意识可能完全休息了,第七意识还在活动,所以第七意识的活动是相续的,它从来没有停止的,我们这种自我概念没有停止的,就算你昏迷了,完全进入一种无知觉的状态,第六意识完全休息了,你自我概念还是在,除了你变成圣人以外。所以第七意识的可怕来自于它相续。 第三个特别的坚固。 所以它最后的结果产生两个,对外产生法执,对内产生我执,这个是第七意识。所以第七意识它没有善恶,它没有善恶概念,它也不造业,它只做一件事情——思量,产生一种我法二执。 我们再看第三个前六识。 这个是很粗浅的叫了别,明了跟分别,明了是指前五识。前五识它是一种直觉性的感受,像你眼睛看到一个欢喜的东西,你产生一种乐受,你耳朵听到不欢喜的声音,产生痛苦的感受,对不对?前五识的感受完全受业力的主导,如果你前生善业强,你今生从小到大,你得到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多一点,痛苦的感受少一点;如果你前生罪业造得多,你从小到大,今生痛苦的感受多一点,快乐的感受少一点。所以前五识完全是一种直觉性的感受,它也不论善恶,没有好坏。 真正好坏的在第六意识,你的想象,你做的是一种正确的想象,跟错误的想象,如理思惟跟不如理思惟。所以一个人的善恶是从第六意识开始区别,就是你接受这个感受以后,你是怎么想的?当你在痛苦的时候,你是怎么想?你可以选择怨天尤人,你也可以产生自我惭愧,所以这个第六意识,它接受到前五识的感受的刺激的时候,它产生想象,最后想完以后落入了一种第七识的执著,最后藏到第八识变成种子。 【12】从第六意识下手目标是改变第七识! 但是,诸位要知道在我们八识当中分成三类,第八识第七识跟前六识,异熟、思量、了境,你们猜猜看哪一个最重要?主导性最强是谁? 第六意识。 还有呢? 对! 第七意识最重要! 我说明一下,虽然第六意识管善恶,对不对,但第六意识有个问题,第六意识是生灭的,第六意识如果没有跟第七意识的执著在一起,第六意识做不出很大的善恶,做不出来。你看我们一天打很多妄想,我们百分之九十的妄想都没有付诸行动,对不对?我们也曾经想要做坏事,但是你有去做坏事吗?没有,因为你没那个胆量,那个胆量是谁?也就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会给你胆量——思量。所以凡是没有带执著的妄想,这个我们都不要太在乎,真正障碍往生的,都是带有执著性的妄想,这个要注意喔,第七意识很可怕的,第七意识它夹在第八跟前六中间,它向内主导第八意识,它主导你的业力,第八意识是管业力的,向内主导第八识,向外主导你的思考模式,主导你的第六意识,这个是我们凡夫的执著。 这个执著有二说,当它是好的执著我们叫做坚持,愿力,这是好的东西哦,我一定要去拜八十八佛,我每天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把功课做完,这是不是执著?是!但是我们不给他叫执著,我们叫对佛法有坚持,其实这是第七意识了。所以执著用到好的地方呢,叫做坚持,叫做发愿,但是他起颠倒的时候,我们就叫执著了,这第七意识很重要了,第七意识是产生一种强大的业力,完全靠第七意识——恒审思量。 如果你有志要往生的话,你要注意第七意识,你不要去注意妄想,我们大部分的妄想,你一天打的妄想,百分之八九十的妄想对你往生都不产生障碍,因为他打完就忘,他没有根,他只是一时的恶念。但是你让恶念产生根你就要注意了,就是当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二个结合在一起,跟你的执著,我一定要怎么样的时候,这个恶念是有根的恶念,一定障碍往生!很多人修行根本找不到重点,你还在对治妄想,其实妄想不障碍你往生,真正障碍往生的是带有执著性的妄想! 它有二个特点: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第一个经常性的思想,你这个念头经常打,而且你打这个妄想的时候是深生好乐,内心坚固,不可动摇,这个念头一定会影响你来生的生命。所以真正在影响我们的是第七意识的思量。当然问题在哪里,第七意识它没办法改变,它是多生多劫养成的习惯,一种性格倾向。 但是第七意识有一个缺点,他没有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他必须要靠第六意识来调整他,所以我们修行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但是我们的目标呢是改变第七意识! 我再讲一次,我们修行的因地靠第六意识的思惟观照,但是我们的目标是改变第七意识的执著,把它对不好的执著改成对好的执著,叫做发愿。所以我们整个八识大家很清楚了,我们分成三块:第一个管的是业力,第八识什么事都不做的,他不造善也不造恶,他只是保存业力释放果报,第八识就管业力,管因果这一块的;第二个管的是执著;第三个管的是你的思考模式,三块,这个很重要。 有没有问题,这三个有没有问题?你只要把这三个弄清楚了,今天的课就差不多了,可以了。 【13】透过唯识,你才能够务实的了解自己! 请说! 学员问…… 师父答:前五识没什么作用,前五识就是享受快乐跟受用痛苦,感受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关键在第六意识——你的思考模式,就是我们没办法去主导人生对不对?但是你可以去解读人生,面对人生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因为你今生的生命,是前生的业成熟变现出来的,我们不能够去选择人生,你说你能够去选择你的父母吗?没办法!你可以选择你的子女吗?没办法! 那人生有什么是我可以主导呢?你可以主导的是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你去解读它,这个就是你的智慧水平,第六意识了,关键在这里。唯识学你要稍微想一下,要动脑筋了。我们以前可能读了净土学,读了一些比较高端的经论,都是了解佛陀,对不对?所以你学得很轻松对不对?但是这个课程不轻松,了解自己是最不轻松的,但诸位其实你不了解你自己,你永远不可能改变自己的,真的!你不能够在佛法修观,永远只观现前一念心性,含糊笼统,现前一念心性是一种整合性的,你要把它区分出来,从心性再观进去,八种功能,八种功能找到它的盲点在于执著,每一个人都有盲点,有些人执著财,有些人执著的是财色名食睡,各有各的执著,而造成你今天生命有很多不同的倾向。为什么你今天遇到事情你会选择这样做,他会选择那样做?那就是你不同的执著嘛,过去生留下的盲点太多。 所以这堂课你必须要怎么样呢?了解自己,当然,佛法是讲平衡,如果你《唯识学》学完以后,你看到你的八识,你觉得很有挫折感,那你赶快去学《金刚经》,把《金刚经》读一读,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平衡一下,你平衡一下,因为这个东西本来是虚妄的嘛,但是你一天到晚读《金刚经》,本来清净,你产生高慢了,你说我好像什么毛病都没有,请你读读唯识,你就知道你很多的毛病。所以佛法里面有鼓励性的佛法,有务实性的佛法,你两个都很重要,有些人专挑鼓励性的佛法学习,他从来不面对自己,这里以后会有问题! 你的盲点病根,你今生会轮回你一定有问题,是不是?你病根不拔掉它永远在,它不会自动消失掉!诸法因缘生,你没有创造一个让它消失的因缘,不可能消失掉,你带着病根来念佛,所有的佛法都被你染污,所有的佛号全部变成有漏,带有病根的佛号,每个佛号都带有业力,不是佛号有问题,是你的心态有问题。 因为你的佛号是从你的心释放出来,所以唯识学虽然复杂,但是这是我们必经的过程,你只有透过唯识,你才能够务实的了解自己,找到你的盲点,然后勇敢的面对它,用佛法的药去跟自己沟通改变自己。 【14】你不处理过去,你就没有一个好的未来! 我们这个课程有二十一堂课,我只有一个要求,我不敢要求你回去再去复习,我不敢这样要求,但是我希望你不缺席,每堂课都很重要,你如果缺席一堂课,你可能会赶不上我们的进度,因为他唯识学是层层节节相扣的,你一堂课没有听,你下次来就跟不上,如果你把我二十一堂课听完,然后你每一堂都有到,然后不要打瞌睡,上课可以打妄想但不可以打瞌睡,那么我相信你对唯识学,会有基本认识,应该会有基本认识,你大概对你自己过去做了些什么事,你过去对什么事特别执著,你就基本上了解了。 其实唯识学是带你回到过去,你过去到底做了什么事,变成现在的你。净土宗是谈未来,净土宗是讲你未来要去哪里,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不处理过去,你就没有一个好的未来,因为你不能成功从过去跳脱出来,你根本谈不上未来,永远被过去抓住。所以唯识学是成功的带你进入到内心世界,看看你过去到底做了什么,留下些什么痕迹。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我们对过去只有概括承受,但是你可以重新的去调整它,我们可以开创未来,但是开创未来的前提,你要先了解过去,一个人不了解过去,你没有资格谈开创未来,你永远活在过去,因为你不可能改变,你昨天跟今天一样,今天跟明天一样,你怎么开创未来? 所以唯识学它就是带你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知道了以后,你才有资格说我将往哪里而去,未来你才可以做主,当然了解自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我说过,如果你觉得学完唯识以后,觉得自己非常不堪,有重大的挫折感,当然回去好好拜忏,另外你可以读读《金刚经》,读读《法华经》读读《华严经》,看看未来的你充满了希望,所以你平衡一下,这个性相二宗,可以平衡一下。 那么我们第一堂课,先简单的把这个纲要,跟大家介绍,我们明天会把这个表,再复习一下,那么我们今天讲一个纲要,明天开始就慢慢把它展开,什么叫异熟什么叫思量什么叫了境,开始细说,我希望大家把唯识学,你把这个教理用来观察自己,你很快可以了解自己,你不要把它当做一个教法,就是当做一个了解自己的一种法门,你往内心去找答案,你这个课程会非常受益。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三 【15】什么是清净的缘起?什么是杂染的缘起?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 第九面,它谈到了我们众生的两种缘起。那么佛陀在大乘经典把我们生命的缘起分成两大块,一个是属于一种清净的缘起,一种是属于杂染的缘起。那么这两种缘起的根本是不太一样的。清净的缘起,它的根本是依着真如。那么真如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个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一念的清净的心中,具足无量的性功德,这个就是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所谓的真如佛性。 那么真如佛性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呢,我们主要的重点在于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只要去忆念它,你只要去肯定它,你只要相信它就好。所以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不管你妄想有多重,不管你业障有多深,你永远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你的清净的本性,永远没有受到染污,我们随时可以重新开始,只要我们把心带回家,我们的生命可以重新来过,因为这一切的杂染法都是虚妄的,它不可能染污你的心性。 所以说从大乘的角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真实的忆念,就是你要深深的相信这件事情,对你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当我们开始忆念真如的时候,当我们的心跟真如开始感应道交的时候,在《大乘起信论》说,我们已经在启动真如的加持力,叫做真如内熏。我们已经跟我们的家搭上线了,虽然我今天还不能回家,起码是怎么样?我开始在顺从我的真如本性。所以刚开始你要怎么样?正念真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比方说《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都谈到这种概念,我们对于我们的本来面目,要充满了信仰。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但是我们深深相信佛陀的教法是对的,这是第一个正念真如。 第二个我们必须要务实的面对我们的生命,就是杂染缘起。我们一方面遥望我们的真如,一方面我们要面对我们的现实。什么叫现实呢?就是阿赖耶识,我们必须要面对我们生命中一个非常大的仓库,它把我们无量劫来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把我们所打的任何一个妄想,通通如实的记录下来。所以身为一个现在的生命,我们必须要面对我们过去的生命,这是你不可逃避的。 当我们想要开创未来,当我们要想往生净土的时候,你一个人想要开创未来,你就必须要务实的面对你的过去。因为过去它不会放过你,它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它不断的会释放一种生死的力量来牵动你。所以我们怎么去摆脱过去,我们如何从过去的业力跟妄想中跳脱出来,所谓调伏它,带业往生,这个是一个重点。 当然你想调伏它,首先你必须先了解它,它的问题在哪里?我们今天要去讨伐一个盗贼,你今天花了很多的精神体力,集聚了很多的军队,但是你不知道盗贼在哪里,你在旷野里面跑来跑去,浪费时间。你每天拜佛念佛,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盲点在哪里,你只有事修没有理观嘛!所以你每一个佛号都充满了生死业力,你创造不出一个干净的佛号,你创造不出一个纯粹愿力的佛号,因为你心中有业力,所以你的佛号也就有业力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净土宗的人要信愿持名,信愿就是一种理观嘛!你必须要把业力转成愿力,这个佛号才能够通往净土。所以当我们一方面忆念真如,我们给自己一个未来的希望,告诉我们,我们总有一天可以跟佛陀一样,因为我们的本性没有失掉;我们一方面遥望我们的未来,我们充满了信心,但是一方面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在,好好的调伏对治,这是佛法的两大思想。第一个给未来希望,但是你现在必须要努力。 【16】想调伏我们现在的业力,就必须先了解它! 那么我们现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想调伏我们现在的业力,调伏我们的妄想,必须先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看这个讲表,我们现在的生命有一个很大的根本,叫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它有两种功能,一个叫做异熟,一个叫含藏。 第一个当你出生的时候,它主要的功能是异熟,它开始释放一种果报,或者说变现一个果报。所以当第八识是从上而下的时候,它是在变现果报。它变现果报有两块,第一个向内形成一种思想,第二个向外形成一种业力。不管你今生福报多大,你只要在三界投胎,你的生命一定有两种力量来牵动你:第一个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那么这个生死业力,它所变现是哪一块呢?就是最下面的根身,根尘,六根。你一定会有一个正报的根身,可能是一个男众的根身,也可能是一个女众的根身,可能是一个健康的根身,也可能是一个多病的根身,这些都是你的业力变现的。那么这个根身,它一定有一个依止的环境——六尘,有一个依报的环境。你有一个房子住,你有你受用的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这依报的环境。 所以这个正报的根身,依报的环境呢,这个都没有对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都是你的业力变现出来的。那么当然这个根身,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小时候,多分来说还是受业力的主导,因为你思想没有成熟。 但慢慢长大了以后,你的思想开始活动了。所以当你在承受因地的时候,它这个表是由下往上,我再讲一次,阿赖耶识在变现果报的时候,是由上往下变现,但是当我们思想开始活动的时候,开始在造业了,因为你不可能只是受用果报,你受用果报,这个果报体会去刺激你的思想,开始产生思想活动,也就是你开始造业了。 那么我们第一个业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感受,业力对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感受。当外在的业力要进入你的生命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它很重要的桥梁就是用感受来刺激你,就是快乐的感受和痛苦的感受。那么我们第六意识的思想,是经不起感受刺激的,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止观的训练,他被感受刺激,他一定有所反应。第六意识开始思考,我为什么会痛苦,我为什么会快乐,它一定会去找一个人来负责,一定要找答案。当然没有经过佛法因缘观的人,他的思想全部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就在盲目当中去找答案。 为什么我会这样贫穷呢?有些人有钱但是他多病,为什么我会病痛呢?为什么我的身相如此丑陋呢等等,那么我们会把所有的痛苦,开始做一种错误的解读,产生错误的妄想。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感受刺激你的。那么这个妄想打久了以后,习久成性就变成一种执著,一种习惯性的等流性的思考,就变成一种思量,一种执取。 诸位,当第六意识的妄想,已经形成你的性格,当第六意识的妄想,已经形成一种执著的时候,你的生死业力就形成。所以当业力刺激你的时候,如果你只是打打妄想就算了,那还没事。但是当你妄想以后,形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执取,形成一种第七意识的一种我法二执的颠倒,这个时候就开始回存到第八识,形成另外一种业力了。 【17】轮回的因素是什么?相续是什么?怎么转变? 所以这个地方从唯识学的角度,我们要掌握三个重点:第一个轮回的因素是什么?第二个轮回的相续是什么?第三个轮回是怎么转变的?第一个我们先谈谈轮回的因素。 一个人会轮回有两个因素,外在的因素就是你的生死业力。所以我们一个人不要轻忽你的业力,我们在讲佛法概要的时候说过: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带业往生。你不能把罪业的力量弄得很强大,诸位知道吧,尤其是罪业,你一定要是怎么样呢?令我临终无障碍。你要是发生车祸横死,你很难保持正念的。所以我们一开始要怎么样?多忏悔,多修忏。 所以你第一个,你要好好的处理你的业力,把你的罪业想办法降到最低,把你的善业的整个比例慢慢的拉高。因为你善业会让你身心安稳,罪业会让你身心躁动,你不容易保持正念。因为我刚刚讲过,业力会透过感受刺激你,所以轮回的第一个因素,你要善加处理你的业力,所谓的断恶修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你要处理你的颠倒妄想,带有执著的妄想,这两块。那么这两个因素,当它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种轮回的力量。外有业力,内有颠倒妄想,所以业力跟颠倒妄想一结合的时候,你就跑不掉了。如果你只有业力没有妄想,没事,你看很多的修行者,他成就以后证得我空以后呢,他虽然有生死业力,阿罗汉很多人业力都没有处理,但他证得我空观,他可以入这个所谓的灭尽定,入偏空的三昧,他照样没有轮回。 所以只有业力没有妄想不会轮回,只有妄想没有业力也不会轮回。但是当妄想跟业力结合的时候,你来生一定要得果报。 所以说轮回的相续,就是因为业力跟你的颠倒妄想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二个。 那怎么办呢?我们怎么去从轮回中跳脱出来呢? 说实在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忏干净,这是事实。我们不可能把无量劫来所造的业,在你短暂的几十年的生命当中,把它处理干净,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处理业力,我们只能当助行,就是让业力的势力降低而已。我们不可能修到业尽情空,不可能,我们顶多是带业往生。 所以诸位要知道,业力你不可能清除干净,但是你要想办法让它的势力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要忏悔,虽然它忏不干净,但是你必须把它忏成不增长业,让它的势力相对薄弱,让它的势力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处理业力不是我们的重点,从净土宗的角度不是我们的重点。净土宗在处理你的思想就是正念,你要培养一个正念。因为你临终是随念往生,所以忏悔业障只能当助行。那么随念往生,这个地方就变成两个问题,你的念头里面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怎么样呢?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这两种的修学。第一个把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这种执著破坏掉;第二个把往生的愿力坚固的生起来。 【18】净土宗的正行在于改造你的思想! 净土宗的正行在于改造你的思想。 唐朝有一个百丈禅师,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讲《金刚经》。在讲《金刚经》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家每一天都很准时来听。等到这个百丈禅师,讲到最后一堂课的时候,这个老人家很感动,圆满了,就跟这个百丈禅师顶礼感谢。他说我以前,也是在百丈山的一个老修行,我领着一群弟子修行,我当时也是有一点心得,有一点禅定的,但是我的弟子问我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说这个修行人你有禅定,因果还能够障碍你吗?他说,我当时就说不落因果。那么他讲这句话,就有两个问题了:第一个,这个思想是错误的;第二个,你这个错误的思想,还宣说给别人听,这是一种业力,造口业了。所以他业力跟妄想结合在一起了,所以就使令他堕落到狐狸的这个色身五百世。 那么如是的辗转,最后一世,他得度的因缘成熟了,遇到百丈禅师说法,他出来听了以后,他把他的心中的结解开了。百丈禅师说,你不能说不落因果,你要说不昧因果!我们没有成佛之前是逃不开因果的。 所以你看我们往生净土,我们也没有说摆脱因果,就叫带业往生。业是可以带走,带到哪里去呢?带到净土再来处理,你不要去刺激它,对不对?你有这个地雷,你可以不去碰它。 那么这个修行者他听完以后就心开意解了,后来他就说我在你后山的山洞里面,请你老人家明天来帮我收尸。所以百丈禅师带着弟子去的时候,果然在后山的山洞,找到一个很大的野狐狸把它埋葬。 这个典故在禅宗是很有名的叫野狐禅的公案。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为什么能够从狐狸的轮回当中,跳脱出来?他凭什么摆脱轮回呢?因为他改变了第七意识,第七意识是轮回的开关。 诸位,你今天会投胎,除了你有生死业力以外,你对三界的果报,或者对人或者对事或者对财物,一定有某种程度的执著。你执著愈重,你轮回就愈难出去。 所以这个第七意识,诸位要知道,它是整个生死轮回的一个很重要的开关,就是一种执取、爱取。想要往生的人一定要注意第七意识,你一定要把对娑婆世界的执著降到最低,要淡薄,你才有办法带业往生的。因为第七意识的执著,它对业力是有主导性的,它会主导这个业,会激发业力,让业力活跃起来。所以我们一方面忏悔业障,让自己的生死业力降低,一方面更重要是怎么样?调伏爱取!你的爱取势力薄弱了,它就不容易去激发生死业力了。所以我们要知道,整个第八识,它讲轮回的力量就两个重点:一个是外有业力,第二个内有颠倒妄想。 这个就是我们唯识学所要认清楚的轮回的真相跟处理的方法。 【19】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 好,那么这是我们上一堂课讲的重点,我们把它做一个复习,现在我们来看看丙二。 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我们颠倒妄想呢?在唯识学的一个方法指标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它的修学内涵,总共有两段,我们先把第一段念一遍,请合掌: 唯识教海,深广无涯,欲达其中妙义,须明宗趣所在。宗趣若明,则提纲挈领,所谓妙理易彰,观行得成。迷执能破,真性可证。否则分别名相,入海算沙,茫茫大海不知所归。所谓依文解义,有教无观,难得佛法真实利益矣。 那么唯识学,当然它主要是讲众生轮回的问题。那么众生的轮回的问题,本来就很复杂。每一个人有个人的业力,每一个人各有各打的妄想,所以也就让唯识学变得很复杂。诸位,不是唯识学很复杂,因为它要诠释众生的轮回,众生本来问题就很复杂,所以佛陀不得不讲得很广。所以唯识学的这个教法,是体系非常庞大,深广无涯。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生命,不得已把一念心性,本来是一个心,开展出八个心识的活动,他是不得已的。因为不这样开展,你不知道你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这个八个识的每一个功能,已经够复杂了,然后八个识再相互的作用就更复杂了。前五识刺激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再去刺激第七意识,然后第七意识再执著第八识,弄得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层层相扣,就形成轮回的力量。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它的宗趣所在?宗就是讲它因地的修行,你要从哪里下手,就八个识,到底先改变哪一个,它的关键点在哪里?第一个它的因地,第二个趣,趣向,它的目标是什么?你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在研究唯识学要知道两个重点:第一个因地从哪里下手?第二个结果从哪里判断? 我简单的给大家透个消息,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用第六意识改变第七意识。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成败,不是说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一天拜两百拜,所以你往生的希望就输给他,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是事修而已。成败在第七意识,你对三界的执著比他淡,你往生的希望就比他高,他完全用第七意识。唯识学的成败得失,它的判断标准,完全看第七意识——恒审思量。因为它是轮回的根本,它没有改变,从唯识的角度,你就没有改变了,你一天拜一千拜,拜了三十年,但是三十年前的你,跟现在的你的思想完全没有改变,你过去贪什么,你现在还贪什么,从唯识的角度,你没有改变,你完全没有改变,你只是增加善业如此而已。从轮回的角度,你没有好好掌握轮回的开关,你做的都是枝末的问题。往生与否跟这个佛号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你这个唯识学首先要知道说,你的判断标准在哪里?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希望我三年后有进步,我三年前看到一个事情,高兴的时候会很高兴,痛苦的时候很痛苦,三年后感觉上淡薄很多了,恭喜你了,你的生死业力轻薄了!因为关闭轮回的开关,你已经开始启动了。 所以唯识学判断轮回,完全从第七意识判断。但是第七意识,它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因为它没有名言,它没有思考能力,所以它没有能力改造自己。所以下手从第六意识下手,用第六意识去学习经论,如理思惟,用道理跟第七意识沟通,用道理来化解第七意识的执取。所以整个唯识学的宗,就是第六意识的止观,它的趣,就是破坏第七意识的执取。这个你最好先了解一下,那么你宗趣的因果清楚了,你整个唯识的教法的纲领就掌握了。所以你就能够从当中,能够修观,能够破执,乃至于慢慢的把心带回家,悟入我们的真实本性。否则你只是分别唯识的复杂的名相,结果入海算沙,向外攀缘,不知道它的会归处,那么这样子就很难得到唯识的利益了。所以我们先把它的这个宗趣先掌握。 【20】唯识的宗趣应该怎么掌握呢? 那么唯识的宗趣应该怎么掌握呢?更进一步怎么掌握呢?看下一段:此中谨恭录《成唯识论》卷首之造论因缘,以明唯识教学之宗趣,论云: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谬解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二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好,我们来看看。那么第六意识要修观,断第七意识,那第六意识应该怎么修观呢?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面,我们解释一下。 《成唯识论》是整个唯识一个很重要的论典,这个是玄奘大师把这十大论师的这个著作汇集起来。那么他这个在造论之前,玄奘大师有一段开示说,整个唯识的教理是让我们对于二空,对我空法空的真理,有错误理解的而生起正确的理解。 要改变一个东西,永远是以智慧做根本,你要先了解它,你不了解它,你就不可能改变它。那么二空的错解,在古人的解释是两个错解:第一个是凡夫的错解,第二个是二乘人的错解。凡夫对二空是完全不了解,他完全向外攀缘嘛,所以他那个自我意识非常强,他认为每一件事情都是真的。 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你这辈子就完全跟着业力走,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业力要让你高兴,你一定要高兴,业力让你痛苦,你一定会痛苦。你是完全的被动,人生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你: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如果你福报大,你今生只是来把过去的福报享受完就算了,就这样子而已,其它什么事都做不了,因为你根本就是活在自我意识,你认为这是外面的事情,你不认为这就是业力变现的,你认为这些都是真的。 所以呢,凡夫对空性的理解是错谬的。但是二乘人对二乘也错谬,他了解的太过。他是灭色取空,把空性的理解太超过了,偏空了,完全忽略了真空的缘起,他把人生全盘的否定,这个也太过悲观了。人生应该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的中道思想。所以二乘人对空性过度的解读,把人生全盘的否定,那么这样子也是错解。 所以这个二空有错解是两种人。那怎么办呢?所以唯识学的教理就扮演重要角色了,它就是开显一个比较中道的空性。 那么你能够对空性有正确的理解以后,就能够断除我法二执,证得二空的真如。这个我执它的重点是障碍你的解脱;这个法执呢,障碍你的智慧,障碍菩提。我们这样讲好了,我们的生命有四个重点,染、净、小、大四个重点。我执,我执重的人,就影响到染污,你的烦恼就重了。一个人自我意识重,你就容易起烦恼。你的贪爱、瞋恚相对重,所以我们要对治执著,就是重点在自我意识了。你注意一下,比方说你喜欢喝咖啡,你喜欢喝咖啡这件事情乱不了,不障碍往生,因为它只是第六意识的反应。 因为第六意识它是一时的,第六意识它没办法相续。但是你一定要喝咖啡,欸,障碍往生。因为你已经提升到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执取,那么你一定要喝咖啡,你去观察,一定有一个自我一定要喝咖啡,一定有一个自我意识在里面活动。所以佛法的智慧就是说问题要抓它的病根,当然很多人就是我一定要喝咖啡,那怎么办呢?有些人就说那我就不喝了,我干脆去吃口香糖好了。那么你就是把喝咖啡的能量,转到嚼口香糖去了。但是你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结果你还是很想喝咖啡,结果晚上做梦都梦到你喝咖啡,对不对?因为你这个欲望没有满足,你是用压抑式的,结果它反弹更厉害。 所以这个世间人是一种目标的转移来解决问题。大智慧的佛陀说不要,你把那个自我拿掉,谁在喝咖啡?喝咖啡是谁?你喝咖啡的是谁在喝咖啡?其实是三种作用:第一个感受。因为你过去跟咖啡有一种美好的业力,所以你产生一种甜美的感受。其实你喝咖啡,你不是真正要咖啡,你要的是那种感受。它曾经给你一个美好的感受,你想找回你过去甜美的感受。所以你再一次通过咖啡去刺激你的感受,你要的是那种感觉,那种感觉就刺激你的妄想,哇,这个咖啡很好!结果你把它的美好膨胀了,加上你的名言把它赞美,它的好是你把它赞美的。世间上没有好坏嘛,因为有些人觉得咖啡很苦嘛,是不是?所以你安立很好的名言,欸,这咖啡不错喔!这是哪里生产的?你打妄想,打妄想打久了以后又加强它的执著。所以你其实你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一种感受、想象、执著,根本没有一个自我。你要的是那种感觉跟妄想而已,你是要靠咖啡来刺激你的感觉跟妄想。 所以你观察无我的时候,原来整个过程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所以你就把这个我把那个执取慢慢淡薄了。那么这个我执,影响到染净、烦恼的轻薄。但是这个法执呢,这个所知障影响到你的格局的大小。有些人做事情,一个人要有原则,但是不能够太有原则。因为你这原则抓住的时候,你就不能够看因缘办事。有些因缘,在不同因缘当中,它会做一些善巧。所以法,应该有一点坚持,但是不能够执著。所以法执就影响到你的格局大小,障碍你的所知的这个境界了,障碍你的功德的圆满。 所以这个我执引生烦恼障,法执引生所知障。因为你法执越重,你的智慧就不圆满了,就有所欠缺了。所以我们必须修这个我空观、法空观,断烦恼障,证得真解脱,断所知障,成就大智慧。所以说在整个唯识的思想当中,助行就是处理业力。 净土宗也是这个概念,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把生死业力降低,它的正行,修我空观、法空观,调伏你心中的执取,尤其是我空观,在净土宗,法执还不障碍往生。所以你法执这一块,你可以到净土再来处理都可以,但是我执你今生一定要处理。 【21】唯识的我空观怎么处理?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唯识的我空观怎么处理? 这个我执的情况有两种,当然它的引起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第一个是即蕴即我,一个是离蕴即我。 即蕴就是就着五蕴,把五蕴当自我。比方说有些人是执著色身为我,可是你色身病痛了,我们认为说,那是我病痛。那么我们的感受受到了障碍,我们就说,我受伤了。或者我的妄想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也就说我们很痛苦了等等。 那么我们刚开始,会把色受想行识执为我,但这个五蕴即我,这是凡夫。所以在《中观论》里面说,若我是五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蕴,则非五蕴相。就是说假设你把五蕴执我,但这个我的特点是什么呢?它是常一主宰,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色身是变化的嘛!你看你小时候的色身跟长大的色身,跟老的色身不一样嘛,会老病死! 所以色蕴是生灭的,感受也是变化的,想象也是变化的,执取也是变化的,第八识的识也是变化的,所以五蕴的当体是我是不合理的,因为五蕴是会老病死的,所以若我即五蕴,我即为生灭,那这个我就生灭了。那么既然它生灭,它就不合乎常一主宰的特性。 所以凡夫的我执,我们透过无常观就可以破坏了。因为我们的生命,其实就是一种感受,想象,执著,这三个都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那么外道呢,他是离蕴即我,若我异五蕴。外道他有禅定,他很快的看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变化的,他怎么样呢?他认为五蕴不是我,但是离开五蕴,有一个我住在五蕴里面。若我异,就是差异,我不是五蕴,但是那个我呢,我入了禅定以后,有一个明了寂静的我,住在我的色受想行识里面去掌控我的五蕴。那佛陀就说了,若我异五蕴,即非五蕴相,那么这个我是离开五蕴单独存在,那请你说出它的相貌是什么?外道讲不出来。 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色受想行识五个元素,没有第六个因素,你随便讲一个,一定可以归纳成这五蕴里面,所以外道他讲不出,五蕴另外一个东西出来,所以这个是你自己捏造出来。所以说离蕴有我,这个是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你一个人,诸位我们一个净土宗人,你可以每一天做一个清洁的功夫,就是你每天打坐都观想,色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想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行蕴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识蕴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你的生命其实你都是在跟着业力去创造感受,生起想象,然后带动执取如此而已。你把五蕴里面的执著,每天把它清干净,不要让它打结,你的生死业力,它就不容易累积。 我们的执著为什么这样重,因为是累积而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每一天执著一点,每天执著一点,每天执著。你说一个人他特别喜欢一个东西,他绝对不是一天造成的。因为这个东西它给他一些人生美好的经验。他可能小时候吃过一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给他一个很好的感受,他永远对这个东西产生怀念,产生执著,挥之不去。然后他一而再,再而三去接触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又给他很好的感受,所以造成一种坚固的执取,化解它,就是把那个我拿掉。 其实你只是一种心理的作用,你不能主宰任何东西,我们只要把生命的主宰权放弃了,轮回就拿你没办法。我们人最大的麻烦就是强做主宰,就弄得自己很被动。就是说你明明不能主导这个世界,但是你一定要主导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本来是生灭变化的这个五蕴的元素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意识,然后去主宰五蕴,结果触动了生死轮回,这轮回就是这样来的。 就是说虽然我没有很多的生死业力,但是只有业力不能构成轮回的因素,一定要有一个自我的概念,去激发这个业力,然后我们刚好又捏造一个自我概念,就把那个生死业力变成有力量的这个业力了。本来这个业力它是死的东西,但是你把自我放进去以后,这个业力就活动起来了,就变成轮回了。 我说过处理生死业力不现实的,因为你没办法处理,但是处理自我意识这是最快的方法,我们处理问题最好能够抓进它的核心,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在那个地方尝试。外道就是掌握不住重点,他就持戒修禅定,他会执著用禅定把它压下去,根本没有用,所以说我们先掌握到了真宗旨。 所以我们做一个总结,看这个讲义的第十二面,整个唯识学的宗旨,在于强调万法唯识。其实一切法都是你的心识的活动,主要三个主角,感受、想象、执取,就是这三种,你的人生只有这三个东西在活动而已。当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感受刺激你,第二个妄想引导你,第三个形成一种执取,当执著以后再存到第八识去,就是一切法都是你的心识在活动,根本没有一个自我。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而调伏烦恼障所知障,成就了真解脱跟大菩提,这个是整个唯识的修学宗旨。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四 【22】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化成你的功德呢? 请打开讲义第十三面。 那么我们净土宗的修学,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说我们临命终呢,是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而往生的。但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说弥陀的本愿功德它是已经存在的,但是你必须把它启动起来,套一句蕅益大师的专业名词,叫转他成自。 你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化成你的功德呢?那么转他成自的重点有两个,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第一个提起佛号,第二个顺从本愿。 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你念佛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数量的问题,第二个是本质的问题。 从净土宗的角度,佛号多多益善,因为那个佛号,它是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庄严。所以佛号进入到我们心中,的确会产生一种熏习的力量,不思议心、不思议变,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号真的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加持力,的确会让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但是你要往生,那就不是提起佛号而已啊!那就是一个思想的问题,你必须要顺从本愿! 我们以前都是怎么样呢?顺从娑婆世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轮回,为什么我们死了以后,正常人来生一定要在三界得果报,你跑不掉的,你哪儿都去不了,涅槃你也去不了,净土你也去不了。正常人死了以后,一定要在三界再得一个果报,因为你对娑婆世界太顺从,问题就在这儿。 所以我们必须要调整我们的心态,要把顺从娑婆式的心态,调整为顺从弥陀的功德。但是我们从一种杂染的缘起,要转换成清净的缘起,这个中间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是什么? 空性的智慧! 说实在的你没有空性,你不可能直接从杂染的顺从转成清净的顺从,你转不过来的,一定是先把它归零,再重新开始。一个人不修空性,我不相信你能够把厌离娑婆直接转成欣求极乐,很难的。你不把过去的空掉,你不可能重新开始嘛!你带着杂染的缘起去念佛,所有的佛号都杂染。所以空正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你的人生重新开始,让你的生命重新归零。所以念佛的本质,就是你的心理的素质,你的智慧的水平的观照。其实念佛的本质,比念佛的数目更重要,因为你的心态你顺从娑婆世界,没有顺从本愿,你所念的佛号全部夹杂生死业力,没有一句佛号是顺从本愿的。 诸位你平常创造的都是生死业力的佛号,你临终的时候,怎么可能出现往生愿力的佛号呢?那个佛号从哪里来?因为你没有这种心理准备嘛!所以改变你,提升你佛号的本质,就变得很重要了,你不能只是创造佛号。创造佛号谁都会创造,一句佛号念诵听,你自己创造一个音声你听得到,这个就是一句佛号。关键是它可不可以往生?不一定。我相信它是一个很殊胜的资粮,但是,是不是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那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为什么所有的事修都要理观?就是你的心理素质不提升,所有的佛号就不可能提升,因为它是你的心创造出来的,不是佛号有问题,是你的心有问题。所以蕅益大师在讲净土法门的时候,他开宗明义,是心作佛,所以才有可能是心是佛。你的心态不随顺佛陀,你创造不出跟佛陀相应的佛号,因为你的心态决定了佛号的状态。我们不可能达到佛陀的境界,但是你起码顺从嘛,你至少你是跟佛陀同一个道路嘛,你不能抗拒佛陀嘛,你不能背道而驰。我达不到佛陀的境界,但至少我顺从。所以这个从一个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而转化成对极乐世界的欣求,空性的智慧,先把它重新归零,再重新出发,所以这个空性的智慧,就扮演重要角色。 【23】性相如何圆融呢? 那么这样空性的智慧跟净土的事修的佛号到底应该怎么融通呢?这个我们就要谈一谈了,就是这个性相圆融的问题了。很多人强调空性,结果就偏空了;有些人一路念佛,忽略了空性,结果没办法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理观事修之间的平衡,值得我们谈一谈。 好,我们看这段的憨山大师的开示: 夫相宗百法者,正的示万法唯识之旨也,以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以此识有觉不觉义,其觉义者乃一心真如,为一切众生正因佛性,其不觉义者,乃根本无明,迷此一心而成识体。 好,那么这个地方讲到这个性宗的这个不生灭跟相宗的生灭这两个怎么调和? 我们看第一段相宗的唯识的重点在万法唯识,它从生灭因缘来开展人生,它务实的面对轮回的问题。当然性宗讲万法唯心,这个心就是比较清净的,不带杂染的。但是唯识学呢,它是从万法唯识,一切万法,都是我们凡夫的情识所变现的,当然这个情识主要是受想行三个作用。那么以不生灭心跟生灭的因缘和合,成阿赖耶识。 唯识学它认为轮回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怎么样?变现果报。这个果报又刺激你的内心,你又造业,造业以后呢,它又要储存业力。 所以阿赖耶识,第一它成熟以后呢,它就变现果报。它这个业还没有成熟呢,它就收集业力,等到业力一直到成熟又变现果报,所以它两个功能。那么阿赖耶识,它作为一个生命的大仓库,它有两个特质,它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这样讲好了,阿赖耶识的本体是不生灭的。诸位,你们知道阿赖耶识怎么来吗?我们上次讲过,它是从真如一念不觉而来,它是本来面目以后,一念不觉变成阿赖耶识,所以它的本体是不生灭的,但是它的作用是生灭的,因果嘛,因缘果报就是生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天台宗它讲出一个真如的概念很清楚。它说我们的阿赖耶识有没有真如?当然有嘛!它有不生灭性;佛陀有没有真如?当然有嘛!那么我们怎么区分我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智者大师讲得好,他说啊,我们的真如叫在缠真如,就是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呢,被两个东西缠绕了:一个生死业力,一个颠倒妄想。但是呢,真如的本质没变,它还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只是我们呢,不想回光返照,去把这个功德开显出来而已,我们选择向外攀缘。所以我们凡夫的真如叫作在缠真如,佛陀的真如叫出缠真如,自在,他没有生死业力,没有颠倒妄想的干扰,所以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我们这种真如是不自在,但是不自在,他的本性真如没有失掉,它还是真如,只是在缠真如。所以阿赖耶识就叫在缠真如,它的本质是不生灭的,但是它被无量无边的业力,无量无边的妄想包住了,所以变成阿赖耶识了。 那么这阿赖耶识有觉跟不觉两种选择。当我们选择觉悟,就是回光返照,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把这种缠绕的业力跟妄想,慢慢的把它降低,我们就趋向于清净的一心真如,这是我们一切的佛性;当我们选择向外攀缘跟着感觉走,那么我们的生命,就离真如越走越远了,就走上了根本无明,这个就是成就一个凡夫的识体了。所以你攀缘心越重的人,大概你离家就越离越远。 那么这个地方跟性相圆融,有什么差别呢?我们解释一下。 当然性宗强调不生灭心,那么相宗是强调一种调伏对治,它从因缘上调伏对治,它强调生灭的因缘。这个生灭跟不生灭,自古以来就有很高的争执。那么最高的分界线就是在六祖大师的那一块,产生很大的分界线。 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得法的因缘,就五祖他年纪大了,他希望他的弟子,把多年的修学心得写出一个偈颂,看哪一个偈颂比较合乎佛陀的真实义,就把这个法传给他。他传法不传人,依法不依人,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徒弟,只要你的法接近佛陀,你就有资格做领导者。 那么当然后来两个人提出了他的心得,第一个就是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的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大家都知道谁得法了嘛!对不对?那么为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法?因为他把真如的根本,不生灭性诠释出来。所以从这个偈颂以后,中国佛教就重视不生灭而忽略了生灭的因缘。所以后世的祖师们,就为神秀大师喊冤啊,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没错嘛!难道你不需要事修吗?你每天拜佛,也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呀。 那应该怎么办呢?所以你看那个《金刚经》有一个偈颂,有一个祖师注解得很好。《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为《金刚经》强调不生灭性,所以只要生灭的,全部打入第二义谛 ,犹是阶下汉。只要你能够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这个人就没有悟入佛道,对不对?这句话是合理的。 后来祖师注解说,若离色见我,离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也对啊!你拜佛是不是要借一个佛像呢?你可以对墙壁拜佛吗?哪一个人家里面是对墙壁拜佛的?借相修心嘛!对不对?你念佛难道你不出声吗?音声,对不对?所以那这样讲的话,佛法不是矛盾吗?一下子又要见色,一下子离色,它是这样子的,站在不生灭的角度来修生灭,这个是最圆融的。站在不生灭的角度,就是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处理你这些复杂的轮回问题。 理观用性宗,事修用唯识,它是这样子,佛陀是教我们这样设计的。理观的时候,你把自己想成佛陀;你拜忏的时候,把自己想成凡夫。这样你们能够理解吗? 有一个密宗的上师,他一个得力的弟子,跟这个上师学了几年以后,他说:师父你这整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个理观的智慧我全部都学会了,那你有更高的东西吗?上师说:没有了,佛陀传到祖师,祖师传给我,我也如是传给你,如是我闻,那么我如是的宣说,你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就是佛陀的真实义了,没有其他的。这弟子就要告假了,跟上师告假,要出门的时候,上师说,回来,还一个法没有传给你,把衣服打开,啪!他那个大礼拜,拜得整个皮肤都变成厚厚的茧!他说:我的这个拜忏的事修的功夫要传给你,理观不碍事修,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还是要乖乖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所以你不能偏理,不能执理废事,你也不能执事昧理,所以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那么你说,我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你有如梦如幻的罪业要忏除,你有如梦如幻的执著要出离,所以你必须要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理观是一种理想化的观照,你必须要这样观照对你有好处,你把自己观想成佛陀,你才有办法产生大的突破。所以理观要圆融,事修要务实。 等到你拜忏的时候,你就要观想我真的是业障凡夫了,我需要乖乖的拜八十八佛,我需要佛力的加持。所以我希望大家这个理观跟事修,你要达到一个平衡点。你入理观的时候,你的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你的心有无量的圆满的功德,只要你愿意回光返照,只要你愿意重新开始,你就可以跟佛陀完全一样。但是你从理观出来的时候,该念佛念佛,该持戒持戒,该拜忏拜忏,这个就叫性相圆融。 所以你唯识学最好能够跟《楞严经》《法华经》的配合。就是理观我们采取《楞严经》《法华经》的理观,但是事修我们好好的用第六意识的修观来忏悔业障,向外忏悔业障,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向内调整第七意识,事修根据唯识,这个是一个性相圆融的一个方法。 【24】八识的个别体性——什么是第八识? 好,我们看下一段。那么到这里,我们整个唯识的总说都已经说明了,我们接下来各别各别的解释,八识的个别体性。 那么我们整个轮回的力量,除了外在的生死业力以外,其实都是第八识在那个地方错误的作用造成的。我们的思想,这个八识的作用产生严重的盲点,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前八识,就变得很重要了。这个八识,那么我们一般了解八识,分成三类:一个是明第八识,一个是明第七意识,第三个明前六识。首先我们看第八识,第八识先解释它的名称,再解释它的义理,最后做一个总结。好,我们先把它的名称念一遍:第八识——藏:一、自相——阿赖耶识;二、因相 ——一切种识;三、果相——异熟识。 好,那么第八识其实它的正常的功能,它有三种功能:两种是正常,一个是不正常。它的正常功能,一个是因相,一个是果相,我们解释因相。因相,就是第八识,它有含藏一切种子的功能。当我们一次的生命结束以后,我们的生命消失了,但是有些东西没有消失,就是你所做的一切的行为,你创造出的任何的思想,都被记录下来了,这个东西没有消失掉。所以我们每一期的生命,或多或少在阿赖耶识都留下一些痕迹,留下一些功能,或多或少。你生命长一点,你留下的功能多一点,你在这一期生命时间很短,留下的功能少一点。 那么第八识,它本身能够把因地的善恶业,把它形成种子保存下来。 第二个当这个种子成熟以后,它有变现果报的功能,它成熟,为什么成熟的这个熟加一个异呢?因为它成熟的过程有差异,时间的差异、本质的差异、数量的差异。所以当这个因地的种子,第八识成熟以后,它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本质、不同的数目,把它变现成果报,叫做异熟。那么这两种功能都是正常的喔,正常的,这个无可厚非的。但是不正常的就在自相——阿赖耶识。 第七意识它这个执著,它执著第八识为我,它把第八识所有的业力,创造一个自我意识来掌控这个业力,所以这个问题就在这里了,阿赖耶识,一种自我意识,自我的相状,这个是第七意识造成的。我们对所有人事的执著,你慢慢的观察,一定有一个自我意识在那边活动,一定有的。如果你没有自我意识那个主宰性,你不想主宰它,你不可能执著它的。任何一个执著,你都想主宰,一定有一个自我的概念,这个叫做阿赖耶。 好,我们把这个第八识的功能,以一个偈颂把它描绘出来,请合掌: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那么这个偈颂,它先讲譬喻再讲合法。首先它用一个大海,大海本来是平静的,相对平静,但是它为什么起风浪呢?因为遇到猛风的吹动。这个风往东边吹,就创造一个往东边的风浪,这个风往西边吹,就创造一个西边的风浪。所以就使令这个平静的大海,产生一个广大的波浪,而鼓动了一个溟壑。溟壑,一个黑暗的一个深渊,一个很深的大海因为有这个风一吹,就创造很大的波浪,而这个波浪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没有断绝的时候。一个前面的波浪结束了,马上创造下一个波浪。那么这个譬喻是譬喻什么呢?说藏识海常住,我们的阿赖耶识就跟大海一样,它含藏无量无边的善恶业力,它恒常相续的在那个地方停着,那你来生到底是哪一个得果报呢?就临终的时候的业力来刺激你,境界风所动,就创造了种种的前七识的心识的活动,那么这个腾跃而转生。 这个境界风所吹,有两说,约平常,我们的内心活动,正常人的心态完全受外境的影响,心随境转。当然外境要刺激你,它要透过一个东西,我们刚刚说过透过什么?对,感受。对,它会先给你一个感受,让你产生欢喜跟讨厌。所以我们对于感受的抗拒,就变得很重要了。 所以第六意识,真正修观的人他要注意两项:第一个向外抗拒感受,第二个向内对治执著。这第六意识它做两件事情。所以我们的心识的主要活动呢,第一个受到外境的刺激,平常是外境,临终的时候就中阴身,你临终的时候,你该去哪里的时候,你看为什么《楞严经》说,为什么他会到地狱的火去呢?哪一个人会喜欢地狱的火呢,产生爱取?我怎么可能临终的时候出现地狱火,产生爱取呢?不是的。它是这样,你注该要到地狱的火去,你临终的时候,你的中阴身全身产生冰冷,冷得特别厉害,盖棉被都没有用,然后你临终的时候,看到温暖的火,你就扑过去,结果变成地狱的火,是这样子的。那么临终的时候,那个境界那个所缘境,那个温暖的火是怎么来呢?就是你的业力变现出来的。 所以临终的时候,就中阴身对你的牵动,就只有境界风所吹,平常就是你人事的境界。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说,我们人生的轮回,来自于有业力刺激你的思想,由思想又创造业力,然后这个业力又刺激思想,业力跟思想的交互作用,使令我们的生命就生生世世的轮回下去了,腾跃而转生。那么当然它的业力跟思想的转换点,就靠第八识的保存跟第八识的变现。第八识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换站。好,这个是第八识的一个因跟果两种相貌。 【25】八识的个别体性——第八识的义理(一) 我们看它的义理,义理当中,第八识它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是凡夫的第八识,有漏的第八识,第二个是圣人的第八识。我们先看凡夫的第八识,看第一个: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那么凡夫的第八识呢,首先我们看它的体性: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三藏」,这个三藏我们前面说过,它有自相、因相、果相,它三种功能,总而言之就是第八识。第八识是广大无边的,你有本事轮回下去,它就有本事继续把你的功能保存下去,它就有本事把你的果报一次一次的变现出来,它不会停止的,只要你有本事轮回,它就有本事陪着你。 所以渊深七浪境为风,它不断的创造你的前七识的活动。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呢,它就变现一个人的前七识;当你是一个天人的时候,它变成天人;那你如果是一个蚂蚁,它就变成一个蚂蚁的受想行识。这个是讲到第八识的一个体性,它不会停止的,除非你做改变。第二个它的作用有两个,受熏持种,这是第一个,它因地受熏持种。第二个根身器,它的果报。 我们看受熏。这个受熏,第八识受前七识的熏习,尤其是第六第七是非常厉害的。什么叫受熏?就是说两个不同的东西,但是你把它放在一起,某甲跟某乙,它们会互相的产生熏习,某甲的功能会跑到某乙,某乙的功能会跑到某甲。比方说你拿一个手帕放在佛堂,佛堂有这个沉香嘛,对不对?那么沉香跟手帕是两个东西吧,但是这个手帕它会受熏,它会受到这个沉香的熏习,这个手帕变成有沉香的味道,第八识也是这样子。 第八识本身不造业,那它为什么有业力呢?因为它老是跟第六第七在一起嘛,第六、第七老是造业嘛!结果造业的时候,它业力起现行的时候,它呢,诸位都知道业力是生灭的嘛。你刚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现在呢,现在没了嘛,那每一个动作都没有了,但是你在拜佛的过程当中,那个刹那刹那生灭的身口意的活动,它熏习第八识形成一个叫种子,一种善的无漏的善根种子,这叫熏习、受熏。受熏以后呢,它成为这个种子,它又把这个种子牢牢的抓住,持种。 比方说孟子,当然孟子有成就,我们相信他过去有善根,但是你不能忽略这个熏习的重要,你看孟子他刚开始,他妈妈住在坟墓旁边的时候,孟子从小看到有人在做祭祀,敲锣打鼓,他就学祭祀。他妈妈一看不对,这样后续下去的熏习不好,把他搬到菜市场旁边。孟子看到有人在买卖,就开始学买卖,他妈妈觉得这个熏习也不好,就把他搬到学校旁边,就看到很多人读书,他也跟人家读书,结果变成孟子。所以你说后天的熏习也很重要,受熏持种嘛,第八识本来没有意见嘛。所以这个佛号,说实在多多益善。因为你的佛号进入到你的心中,它会产生熏习。但是你怎么引导佛号,就是善根的问题了!所以第八识本身它没有造业的功能,但是它有本事把第六第七造的业,把它收集过来,把它保存起来,叫做受熏持种,它就有这个本事。它接受前七识的善恶的行为的熏习,而成就一种种子,然后呢,它牢牢的把它保存下来,一直到它成熟的时候就变成根身器。时间到的时候,能量存到一个程度,变成了正报的根身跟依报的器世间。如果你是善业起现行,就变成一个人的根身器界;如果你是罪业起现行,就变成一个三恶道的根身器界。 那么第八识在生命当中呢,去后来先作主公。来的时候它最先来,所以母胎最先入胎的是第八识。小孩子在母亲的身体里面,他没有感受也没有执著,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心识。一个心识他就住在那个父精母血那个色法里面,叫做名色,它最先到。那么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呢,它最后离开。所以你看你生命结束的时候,前五识开始破坏,你开始没有感觉了,别人跟你讲话你也听不到了,前五识慢慢的往内收,前五识就消失了,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你的意识也没有了,第七意识的执著也没有了,这个时候临终的时候,到最后的时候完全回归到一个第八识,没有感觉,没有好坏的第八识,然后第八识一离开,佛法就定义这个人死亡了。所以第八识是最后离开,它最早来到人世间,最晚离开,「去后」它是来先作主公,作主公不是说它可以作主了,是它里面阿赖耶识的业力作主。其实说你来生要去哪里,你也做不了主,是第八识里面的业力会引导它去得果报。那么这个说明我们整个第八识的体性跟作用有漏的情况。 【26】八识的个别体性——第八识的义理(二) 我们再看看无漏的情况: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八识的转变从这个偈颂,这个是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它是两个角度,第一个不动地,八地,到了八地以后,破坏了阿赖耶识的功能,这个自我意识的功能破坏了。所以阿赖耶识到了这个第八地以后,它没有阿赖耶识的功能了。所以这个第八识不能在三界得果报,因为它没有自我意识。它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业力,我们知道,业力要自我意识的爱取去激发它。所以他八地菩萨,他的我执被我空的智慧破坏了,所以八地菩萨没有生死轮回了。他那个生死的业力,就永远进入睡眠状态了,没有人可以激发它了,它不可能再变成枝叶花果了,这个种子就是枯萎了,这个是第一个,到了八地菩萨。 那么因缘果报完全消失呢,金刚道后,金刚道是什么时候呢?就是等觉菩萨最后要成佛,最后一个念头叫做入金刚的道心,然后从金刚道心里面修我空观、法空观,把第八识的异熟的因果也破坏了。所以世间上只有一个人是不落因果的,是佛陀。圣人都还有因果,比方说目犍连尊者,诸位知道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嘛,对不对?他死亡的这个公案是说,执杖外道有一天开会,外道开会说这个佛陀一出世以后,把我们这些信徒的供养都抢走了。这个罪魁祸首是谁呢?是目犍连尊者。因为他神通太厉害了,他跟人家讲说他的前因后果,那每一个人都相信了,所以我们今天要把佛陀打败,必须把目犍连尊者给杀死,这个开会大家都同意了。所以这个五百个执杖外道,决定以后呢,就拿了棍棒,来到了这个目犍连尊者的寮房。早上到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当然他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以神通力呀,从门缝里面就飞到虚空就跑走了。执杖外道找不到人就下山了,下山以后目犍连尊者又回来了。到中午的时候,执杖外道又来了,目犍连尊者又用神通力又跑走了。到黄昏的时候又来,目犍连尊者知道他的业报成熟,他没有必要再逃避了,所以他就没有走,结果他的色身被打成肉酱,连骨头都被打碎了。打碎以后呢,当然目犍连尊者是不可思议的神通,执杖外道离开以后,他用神通力把他色身恢复原状,跟佛陀顶礼以后才入涅槃。入涅槃以后呢,这个事情就传开来。这个当时的阿奢世国王非常生气,就调查是谁做的,是执杖外道,阿奢世王就把这个执杖外道,五百个执杖外道全部抓来,用火全部烧死。烧死以后当然这个弟子们为了目犍连尊者很悲伤了。 有人就问佛陀说啊,目犍连尊者修行这样好,他被执杖外道杀死,这两个不称合,这他的死跟他的修道的道力不称合,佛陀说,的确从表相来看,目犍连尊者的死,跟他的这种圣人的境界是不称合,但从因果的角度是称合的,从第八识异熟识的角度是称合的。就是说从第六意识的角度,目犍连尊者第六第七识修得很干净,对不对?但他第八识还没有干净嘛!就是说你看他的第六意识,清净庄严;你看他的第七意识也还不错,至少他的我空、他的我执也没有了,第七意识也相对干净。但是问题他的第八识的异熟识,没有消灭。佛陀说目犍连尊者以前,他是一个年轻人的时候,他对他父母亲本来很孝顺,后来长大以后结婚了,娶了一个太太,他就带他太太两个孝顺他的年老的父母。结果他去工作的时候,他老婆跟他父母关系没有处好。没有处好呢,他老婆回来就经常抱怨她的公公婆婆怎么怎么地。那目犍连尊者听久了以后,当然他刚开始不相信,听久了以后也受到影响就怀恨在心。所以两个人就计谋利用晚上,把他年老的爸爸妈妈送到森林里面去,假装强盗就用乱棒把他父母打死。打死以后这个年轻人,就目犍连尊者的前身,直堕地狱去了。佛陀说入火烧地狱,火烧地狱经过几劫以后出来,受这种余报,被木杖打死的余报。 所以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是说即便你是圣人,你还没有成佛之前,你就脱不了因果。所以大修行人还是落因果,只有一个人不落因果——佛陀。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陀任何的果报对他来说,全部是大般涅槃。即便佛陀的应化身来到人世间,他还有一些余报。你看他吃马麦,你看《楞严经》怎么解释马麦,入此人口成甘露味。那个外面的马麦,阿罗汉吃马麦变成真的是马麦,但是这个马麦跟佛陀的舌头一接触以后变成甘露味。佛陀没有因果,佛陀是金刚道后异熟空,他的生命完全是万德庄严。所以说第八识的转变,第一个了分段生死,八地;第二个,因缘果报全部结束,就是成佛,金刚道后异熟空。 那么异熟空以后,后面是怎么回事呢?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这个时候他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无垢的,无垢是指他的破妄,最后的结果是清净的。那么他的生善,他种种的波罗蜜呢,就变成大圆镜智了,四智菩提,无量的波罗蜜,无量的功德妙用。 你看佛陀有一个公案,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大圆镜智了。佛陀有一次,提婆达多不是害佛陀吗?他把这个象灌醉,灌醉以后用那个鞭子打这个象,醉象就往佛陀的方向冲过来。阿罗汉看到醉象以后,赶快用神通力飞到虚空去了;佛陀的大圆镜智跟象接触的时候,他自然生起慈心三昧。他的手就举起来,举起来以后这个手出现五个狮子头。这个象它喝醉了酒,看到狮子就醒过来了,看到狮子以后赶快趴在地上不敢动。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佛陀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转化力量呢?大圆镜智!所以阿罗汉遇到因果的时候,他只能够保护自己,他不能够转化外境。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他因地的时候只修我空观,所以他没有修法空观,他于法不得自在。阿罗汉只能够了生死,但是他不能够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不能转变外境,不可以。所以佛陀是内外都自在,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佛陀一念的清净庄严的慈悲心,经常白天晚上观照十方众生,看哪一个众生因缘成熟了没有,那么来度化众生,这个是第八识的妙用。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第八识。我们留一点时间,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第八识。第八识等于是我们的一个仓库,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回到第八识,当我们生命开始的时候,从第八识出发。就是我们一个生命,换成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它扮演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转换点,去后来先作主公。 那么它平常当然两个功能:因地含藏种子,果地变现果报。这样讲好了,就是说有一个人他每天做买卖,他出去以后回来呢,或多或少都会换一些东西回来,有些东西是对身体有害的,有些是对身体有益的。那么这个第六意识做买卖回来以后,他就往仓库里面一丢。仓库就有很多东西,有好有坏的,但是他也不想处理,反正他心只是想向外攀缘。等到这个人有一天学佛了,他知道这个仓库该整理的时候了,该面对它了。那么他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不好的东西慢慢的减少,把好的东西慢慢增加,就是先处理业力这一块。但是彻底的呢,必须把这个仓库拆掉,破坏阿赖耶识,就是修我空观法空观,把阿赖耶识破坏掉,把它转成真如,这彻底。我们刚开始先求断恶修善,然后再最后进入到转凡成圣,这个就是第八识。好,大家对第八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可以提出来。 第八识本身不造业哦,它本身不造业,它本身也没有好坏,第八识本身没有好坏,它非善非恶,但是它会记录善恶,它会把善恶保存起来,它本身是非善非恶,它完全没有意见。所以你在造善的时候,它也不劝你,它也不阻挠你,它就在旁边候着,它就把你造的业全部收集起来,它是一个非善非恶的识体。 【27】我们如何去改变我们的第八识? 请说。 师父慈悲,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第八识,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把仓库拆掉,那这个拆的时候,下手处是在它起现行的时候才有得拆,才用智慧观照去拆,是不是? 第八识其实它经常起现行,它没有休息的时候。八识里面有两个识是不休息的,一个第七,一个第八,叫恒常心所,它白天晚上不休息的。前六识会休息,你睡觉的时候前六识,你不做梦的时候前六识是全面休息,第七第八识它没有休息。但是你拆第八识,你要改变第八识,要从第七意识下手。因为第七意识的我执深深的主导第八识。 所以我们在研究唯识的时候,你除了研究它当体的功能,你还要注意它之间的互动,它们之间会互动的。第八第七密切互动,第七第六也密切互动,第六前五也密切互动,它会显现一种互动关系。所以你要破坏第八识,要从第七意识下手,因为它的我爱执是第七意识引起的,它本来是变成因果嘛,对不对?那么因果里面有一个我,我去造业,我去得果报,那个我的概念是第七意识给它的。所以第七意识一转,第八识就跟着转,所以六七因中转嘛,对不对?五八果中圆。在因地里面要改变的只有第六第七,六七嘛,五八是配合的,你六七转,五八就跟着转,感受也跟着转,第八识也跟着转。 所以你因地的时候,注意第六第七就好了。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我们净土宗的人,我们今生不可能破坏第八识,这是一个现实,但是你最好把第八识的势力,降到最低,你必须把你的清净心,所摄受的信愿的力量加强,你临终不能让第八识来主导你,你要第八识来主导你,你就完了,你就随业你就流转了。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要在第八识没有启动之前,你还没有死亡之前,你的正念就要提起来。 所以随念往生没有经过死亡,没有经过第八识。一旦第八识开始活动,你就完了。第八识的势力不是你可以控制的,所以净土宗是要在第八识还没有活动之前先下手,你赶快提起正念跟弥陀感应道交,靠第六意识随念到净土去。一旦你的第六意识进入闷绝,第六意识开始不活动的时候,由第八识主导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往生了。一个人临终只要进入昏睡状态,你就百分之百不可能往生。因为你根本随念往生那个第六意识的正念失掉了,完全第八识主导的时候,你不可能往生了。第八识它是一个有漏业力的根本,所以你必须在第六意识清楚的时候,就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第八识还没有出手之前,你就要先下手,完成感应道交。一旦第八识开始活动,你就没机会了。 没有问题就是全部懂了。当然第八识,我们知道有这么回事,因为我们修行也不能从第八识下手,因为它是被动的,它只是一个仓库,其实它很无辜,它只是一个因果的一个摄持者跟变现者,那么真正主导它的当然是第七意识,当然第七意识也受第六意识的影响。 好,那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五 【28】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面,我们讲到丁三,结示。那么这一段是把第八识的相貌,做一个总结。 基本上,我们凡夫对人生的因缘的观察,跟佛法所谓的因缘观,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凡夫用自己的妄想执著观察人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片段的人生。因为我们只看到今生的因缘,今生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佛教的因缘观,它是一个整体的因缘观,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一种无量的相续的因缘。也就是说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有关系,现在的你跟未来的你也有关系,其实过去也包含了现在,现在也包含了未来,它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佛陀很喜欢用水流的思想,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就是说这个水流是从过去而流到现在,你现在的水干不干净,跟你的上游的过去的水是有关系的,你来生的水流会变成什么样的相貌,跟你今生的水流也有关系。所以这个水流思想就建立一种前后关系的互含互摄。那么这当中呢,阿赖耶识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就是当我们的生命从一个生命体结束以后转换成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呢,阿赖耶识扮演一个成功的桥梁,就是生命的相续,完全靠阿赖耶识来做一个沟通的桥梁。 所以阿赖耶识它管着我们生命的两个相貌,一个是果相,一个是因相,就决定了你今生当中的内外的因缘。 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你要面对两种因缘,只要你还是凡夫你就跑不掉,面对两个因缘:第一个是外在的因缘,外在的因缘就是阿赖耶识会把它的当中的成熟的业力,把它变现出来,变成你一期的生命的果报。 所以外因缘就是阿赖耶识的果相,只要跟你生命的结果有关系的,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 比方说你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你会跟谁结婚,那么谁会做你的小孩,你今生有多大的成就等等,这一部分都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是过去的业成熟了变现出来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外因缘。那么当然阿赖耶识它也变现一个内因缘,就是你前七识的活动,你的思想。 什么叫做思想呢?就是跟你生命的过程有关系的,你怎么去面对你的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酸甜苦辣,但是你的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所以你的思想活动呢,这些所谓的前七识的活动,它也是第八识的种子变现出来的,你前生留下的等流习气。那么当然,我们在面对生命的结果,跟生命的过程,我们就面临了选择。因为你的精神体力是有限的,你很难两个都兼顾,除非你是法身菩萨,能够无住生心。 那么第一个选择,你把生命全部投入到外因缘,你追求今生的成就。那么你追求今生的成就,你肯定是内心空虚的,因为你没有时间照顾你的心地法门。而且外在的果报你一接触以后,你一旦攀缘,那后果不堪设想,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你会陷入阿赖耶识这种广大的大海深渊当中,你一定会跟业力牵扯不清,因为这个过去的业力,你一旦攀缘它,就像《楞严经》说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业力越搅越复杂了,所以你今生可能就完全就报销了。 那么第二种人呢,就是把今生随缘认命,把它放下,他专心的去经营内心的思想,他把重点放在开创未来。其实你今生的结果,你能够改变的很有限,非常有限。当然可以做微调,但是非常有限,就是你的努力跟你的结果不成比例,你花费很大的精神改变很少,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全部破坏了,白忙一场。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慢慢放弃今生的结果,开始把心带回家,好好的经营你的内在的思想活动,因为它开始在累积一个新的因地,它开始在创造你的未来。 那么当你把心往内观照的时候,你面对你的思想,你要面对三个重点:第一个,前五识会给你各种的感受,苦乐忧喜舍,酸甜苦辣,各种感受都有;当然第二个,第六意识的明了分别,还有第七意识的执著。当然从净土宗的角度,最重要的就是第六意识了,因为你必须要做好临终正念的准备,临终正念是要准备的。很多人以为说,我到临终自然就有正念。 诸法因缘生,没有说自然生的,如果是,那你不是外道了嘛!所以我们必须在死亡之前,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但是不幸的是第六意识,它可不轻松哦,内忧外患。我们马上会讲到前七识的活动,第六意识向外受到你感受的刺激,你今生的善恶业力,会透过感受来刺激你,让你心动,向内它受到第七意识执著的干扰,你有很多的盲点会误导第六意识。 所以第六意识是内忧外患,所以你必须要做两个工作:外调感受,内治执著,你才有办法把正念栽培起来的。所以其实你的内心世界,你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在你达到临终正念之前,你根本没有太多精神体力,去攀缘外境。说实在的,如果你好好的看你内心的世界,你有很多问题要处理的,你有很多功课还没有准备好。所以从临终的正念的角度,我们既然今生的果报,跟来生的净土不能兼得,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你要放下,放弃今生!因为你别无选择,你没有比别人两倍的时间,所以你的精神体力,只有足够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临终的正念准备好。所以我们在唯识学当中,我们会看看第六意识,它是多么的困难,它必须要面对过去的感受,还要面对你过去的盲点。所以它怎么去向外抗拒感受、向内对治执著、然后建立起一套它的忆佛念佛的正念,这个是你学唯识最重要的功课了。 你不是只有万缘放下就可以了。万缘放下叫基本功,那是基础而已,只要是你这个基础没有,你就甭谈了。但是你万缘放下以后,你还要栽培你的心地法门,你要修一些止观,要发愿。所以我们这辈子都离不开第八识了,因为第八识它的相貌就说了,去后来先作主公,来的时候它最先到,走的时候它最后离开,所以第八识的内外因缘,就构成我们生命的现象,因为你不同的选择,你就有不同的来生的相貌,所以人生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那么,第八识的这种因果的错综复杂,它到底我们用什么样的相貌,来做一个总结呢?我们看这个问答,我们先看: 问: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就是阿赖耶识它一方面,在因地上受熏持种,一方面在果上变现一期的根身世界,那么它在因果当中的互动呢,它到底是断灭的还是常住的呢?好,我们把它念一遍,看回答的地方,请合掌: 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好,我们看阿赖耶识它管控着我们的因果,那么它有两个相貌:第一个「恒」,第二个「转」。 那么阿赖耶识它有一个恒常相续的功能,因为它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我们解释它的一类相续: 第六意识的功能是变化的,它有的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有时候无记。第八识的性质,是永远保持无记,它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的。第六意识在造善造恶,它完全没有意见,它也不干扰你,它也不随喜你,它就在旁边候着,收集你所造的任何的业力,把它收集起来。所以第八识,在前六识造业的时候,它不参与的,因为它没有善恶的概念。 诸位,它为什么能够受熏呢?它就不能有善恶,它要有善恶,它就不能受熏了,它必须保持无记,它没有善恶的体性,它才能够受善恶的熏习,所以它永远保持无记,而且是恒常相续。我们的有漏生命没有结束之前,阿赖耶识的功能是不会停止的,它这个大仓库永远不停止的。 那么它的相续呢从两方面来看,第一个果报的相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是整个三界果报的根本。就是你一定要靠阿赖耶识来变现果报,而且靠它来执受,让果报不失不亡。第二个在因地上的相续,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它不断的接受你的熏习,不断的在产生善恶功能的变化。这个阿赖耶识的因果相续,这一点在《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有比较深入的发挥。玄奘大师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说佛陀在小乘的经论当中的,没有明显讲第八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执著重,佛陀讲第八识,他就执著有一个自我,他很难保持真空妙有的中道。所以,既然佛陀在经论里面没有讲到第八识,所以几乎所有小乘的学者,都认为只有前六识,所以就造成了大乘的论师跟小乘的学者的辩论。 大乘论师说:如果没有第八识,那么这样子就有问题了。有两种过患:第一个果报的相续出了状况。大乘论师说,你一个人睡觉,进入到无梦的状态,你第六意识全部休息了,如果你的果报是第六意识来执受,那么第六意识这个时候产生断灭,那么你怎么醒过来呢?如果没有第八意识的相续执受,你第六意识停止活动了,那么你第六意识以外没有心识了,这个时候,你怎么从睡梦当中醒过来,能够唤醒你生命相续的是谁呢?肯定离了第六意识的生灭,还有一个相续的第八识。所以没有第八识,你没办法解释,当你第六意识停止活动的时候,你的生命如何再一次的复活,这第一个果报能不能相续。 第二个,如果没有第八识,你全身死掉的时候,你那个死亡以后,你的第六意识是全盘的进入闷绝,第六意识全部停止活动了,那你怎么把前一生的业,把它输送到这一生呢?因为第六意识停止了,所以必须有第八识做桥梁,有一个不受死亡限制的第八识,它相续的从过去生贯串到今生。所以因为第八识它从来没有休息,不管你睡觉也好,不管你死亡也好,它经常白天晚上的活动,才使令我们因果不失不亡,这个是它的相续的一种功能,它能够贯穿你的前世到今生。 【30】阿赖耶识,为断?为常?(二) 我们再看它的转。那么这种相续的情况呢,但是它又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会变化,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个它果报会变化,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就是说,因就是第八识的业力,在释放能量的时候,它的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会让你快乐,当它的罪业起现行的时候,会让你痛苦。但是它在释放业果的时候呢,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叫顿生顿灭。我们感觉到我们现在好像是相续的,其实你的果报是怎么样呢?是突然间有,突然间没有,突然间全部有,又突然间全部没有,就像这个灯光一样,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因为第八识的种子,在释放果报就是这样子,它是一个一个释放,所以你果报呢,是突然间全部消失掉,突然间全部又出现。那因为它的相续情况太紧密了,所以你感觉你的人生是没有变化的。其实你的人生啊,就像灯光一样,突然间全部有,突然间全部没有,突然间全部有,突然间全部没有,所以我们的果报是变化的。 第二,因地也变化。比方说你刚刚去念了一百声佛号,当然你的身口意的造作,是生灭生灭的,所以你现在这个佛号已经怎么样?消失了,但是你的生命产生变化了,因为你阿赖耶识已经熏习了一百声佛号的功能,现在的你跟昨天的你不一样了。因为你今生又增加很多的善恶的功能。所以,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也不一样了,受熏、持种。所以我们今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走的时候,要比来的时候要更好,这基本要求了。往生极乐世界那是当然更好,你不能够今生只是来损福报啊,把所有的善业全部花光,然后你来生就完了。所以第八识它也是怎么样呢?它在因地上受熏持种,它也不断的在变化,没有一个时刻阿赖耶识是停止的。 所以我们这样做一个总结了。我们怎么样去了解阿赖耶识呢?它管着我们的因果,那么你了解了第八识,你就了解了你生命的相貌。我们做一个总结,来看第十六面: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那么,恒表示第八识它是不断灭的,你的生命永远不会停止,除非你能够往生净土;第二个转,表示它是变化的,因为你不断的在起心动念,不断的在创造一个因地,就像水流一样,它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因果的法则是本来如此,并不是谁创造出来的。所以当我们想要了解我们在三界里面我们一次一次的投胎,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把相续跟变化,这两个东西把它结合在一起,你就清楚了。 过去有一个美国的作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前世今生》,这有些人看过,这里面讲一件事。他说有一个美国的女众,她叫凯萨琳,她从小有这个恐水症,她一喝水就怕。那这个事就很严重了,因为水是我们经常的日用品嘛。所以,她没办法就找一个催眠师来催眠,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看到水就怕呢?那么他就把她过去生的几生都催出来了:她有两生跟水都有关系的。第一个她曾经有一生,是在水中溺毙的,就是掉到河里淹死的;第二个她曾经有一生呢,喝到水里面感染病毒的水,就得到一种类似麻疯病的病,死掉了。那么这两种死亡的时候,都非常痛苦,对水留下一个极恶的印象。就这个受熏、持种,她跟水接触的时候,这个水给她的影像太差了。 所以到了今生的时候呢,她那个种子,贯穿死亡,由第八识摄持,到了今生她遇到水的时候,她过去的种子,变现出来的思考模式,使她对水产生恐惧了。那当然她找出了病根,就有办法对治了。修无常观,修无我观,这都是过去的影像,你只要放下,重新面对未来。所以我们的确继承了前生的一些概念,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确有不同的思考模式。 所以我们从唯识的恒转如暴流,古德下一个定义说,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爽。无常,所以我们的人生是空性的,佛陀讲诸法照见五蕴皆空是对的,因为人生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实体,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变化当中,它又不断的相续,因果丝毫不爽,它又念念念念的累积一种善恶的能量,等到适当的因缘把它变现出来。这个无常跟相续,这两个是我们生命的现象,但在操作上,佛陀是这样的操作的,就是说,当你要破妄断恶的时候,你多用无常这一块,从无常的角度切入,把你心中的邪恶的这一块,破坏的时候啊,你要从无常切入;当你要发愿,发菩提心积集资粮的时候,你要从生命的相续这一块切入,你要观察你生命相续这一块。这个思考模式大家懂吗?用无常观来破妄,用相续常住观来生善。反正无常跟相续,这两个都是生命的两种相貌。好,我们把这个阿赖耶识的这个因果的相貌,解释完了。 【31】八识的个别体性——什么是第七识? 我们看下一科,丙二、明第七识。 我们知道第八识是不造业的,它只是收集业力,变现果报。那么现在开始的前七转识,跟你的因地的造业有关系了,开始讲到你的心地法门了。那么,第七意识,有三种的相貌:第一个释名,第二个述义,第三个结示。 我们先解释第七意识的名称。好,我们先把它念一遍:第七识——意——恒审思量。 好,把这个偈颂也念一下好了: 初异熟能变识之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那么前面的第八识呢,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异熟,第七意识叫做意,意,就是恒审思量。恒就是它恒常的相续,那么这一点跟第八识是相似的。在八识当中呢,有两个识是从来不休息的,一个是第八,一个是第七,这两个识不管白天晚上,从来不休息的,恒常相续的。 第二个它是审,它能够很深入专一的去观察事物。所以它是恒思量跟审思量。恒跟审有两种差别:有一种叫恒而不审,比方说第八识,第八识恒常活动,但第八识它没有观察能力,它不能够对一件事物做很深入的观察,所以它恒而不审;那么有一种情况叫审而不恒,比方说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也可以做很深入的观察,但是第六意识它没有什么定性,今天攀缘这,明天攀缘那,就像猴子抓树枝一样,它不像第七意识那么专一。第七意识就是专门锁定第八识,把它执著为自我,那么第六意识攀缘境很广,它是变来变去,所以它审而不恒。所以同时具足恒跟审的,只有第七意识。 我们看《成唯识论》的说明说,前面的第八异熟能变叫初能变,就是我们生命最初的开始,由第八识来主导我们的因果。那么因果出现以后,当我们的内因缘的思想,接触外因缘的时候,这个内外因缘的碰撞,就出现第二能变,乃至于第三能变,第二能变就是思量能变,那么它的名字叫做末那,就是染污意,在凡夫叫染污,因为它恒审思量的功能,是超过其它的七识的,虽然八识也有恒审,但是都不明显,只有第七意识最为明显。那么我们来看第七意识,它这一个恒审思量的功能,对我们到底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32】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我们看它的述义,先看凡夫的第七意识,再看圣人的第七意识。先看染污的这一块: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第七识的恒审思量,它是非常专一的,它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它的所缘境都不变的,它专心锁定第八识的果报。就是说当你第八识变成一个蚂蚁,第七意识就把蚂蚁执著为我;当你第八识变成一个女人,它就以这个女人为我;当这个第八识变成一个男人,它就以男人为我。所以《唯识三十颂》,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随所生所系。当第八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生命体的时候,第七识就住在上面。所以第七识它不缘过去,它不管你过去怎么样的,它也不管你未来,所以第七意识对未来也没有兴趣。 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老是会执著现在,因为第七意识对未来没有兴趣。你再好的东西诱惑第七意识,它都完全没有兴趣。第七意识只对现在的你有兴趣,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把今生看得很重,因为深受第七意识的影响,它不缘过去,也不缘未来,它非常务实的只执著你今生的生命体。然后执著这个生命体呢,我们知道第八识的生命体是不断变化的,是没有一个真实自我的,结果第七意识可好了,它就在第八识的生命的顿生顿灭当中呢,捏造一个我相出来,这是第七意识捏造出来的。 我现在心情很快乐,我去造业由我去得这个果报。所以这个我的概念完全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捏造一个自我的相状出来。因为第八识我们前面说过,第八识像水流一样嘛,它是空心的,所以因为第七意识的执我,就使令有情众生进入一种昏眛的颠倒状态,这个人再也看不清楚真相了。因为你只在乎你自己了,从今以后你只在乎你自己了。你有自我概念以后,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为你被自我的情感蒙蔽了。 所以蒙蔽的后果,就产生很多的障碍了: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它有四种根本烦恼,跟随自我相状而生起,第一个我痴。因为你就产生愚痴了,由这个我痴就创造出三种:我见,一种自我的知见就很重了。你看我们照相的时候,我们看相片第一个会看谁?会看自己,对不对,因为有第七意识嘛,是吧,第七意识是我见嘛,你认为这个地球是绕你转的,全世界都以你为中心了。所以就让我们的心胸很狭隘。 那么我见以后产生我爱,你会莫名其妙的要保护自己,你会爱着自己超过爱别人;然后我慢,你本来也没什么本事,但是你会认为你自己不得了,高慢。 所以就变成了这四种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然后再开展出八大烦恼,就是: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昏沉、掉举、散乱、跟不正知。那么这种烦恼的活动呢,就使令六转呼为染净依,就使令前六识呢,受它的染净的影响。当第七意识的我执没有破坏之前,它是染污位,前六识全部是染污,当第七意识清净了,转成空性的时候,前六识全部是清净。也就是说,它会很牢牢的控制第六意识的一个方向。当它是染污的时候,第六意识必须跟它染污,当它是清净的时候,第六意识才可能跟它清净。 诸位,本来造业是谁负责的?是第六意识负责,对不对?第六意识才有思考能力嘛,但是第六意识负责造业,但这个业的方向往哪里跑,第六意识没办法作主,因为第六意识它是以第七意识为根的。所以它决定了第六意识的业,是往哪一个方向走。 举个例子,在清朝,有一个姓王的居士,这个人年轻就得了秀才,很聪明的一个人。后来他去城市考这个功名,他十六岁的时候,这个一次考试当中,考完试的时候就生病了。生病以后,他就写了一封家书回去,跟他父亲说,说孩儿不孝啊,让你白发人送黑发人,我的生命已经不久于世了。他说我前生是一个镜山寺的老和尚,他说我修习几十年,当老和尚,诸位看老和尚,就是退休的那些清众,就拿着念珠,到处经行,到处念佛,是吧?但是他念佛的时候,突然间跑到大殿前面的时候,看到两件事:第一个,看到这些少年登科的,特别的欢喜。少年考上状元,敲锣打鼓,到寺庙去还愿的时候啊,他心生羡慕,这第一个;第二个,对这个荣华富贵的那些贵夫人,带着那些丫鬟去寺庙拜拜的时候,他也心生羡慕。他的第七意识创造了两个活动:执著名声,执著富贵。所以他才有今生这些所谓的,他为了要偿还这个功名,这个少年登科,所以他今生很聪明,他说我还要在三界再得一次果报,就是我要投生到另外一个富贵家。他都写得很清楚,在那个《净土三要述义》里面,就讲到这个公案。 那么那个作者就说了,说念佛一生,修学数十年,换来两生如梦如幻的富贵跟功名。他的意思值得警惕呀,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无量寿,是阿弥陀佛长远劫来的发愿,积功累德,才好不容易把这个功德庄严的名号给创造出来,但是怎么进入我们的心中的时候,变成有漏福报了呢?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第七意识把这个佛号搞坏了。就是说,你要不小心第七意识,它会坏你的事。所以你好不容易在第八识累积很多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结果这个名号没有往净土去,跑到三界得果报了。 所以你现在不是说把佛号念好就好,你不是管好第六意识,注意第六意识背后那个老板——第七意识啊,它是老板,六转呼为染净依,前六识全都听它的呗。它清净,你第六意识才有办法清净;它染污你第六意识甭想清净。所以第六意识的其中—个功课,就是调伏第七意识啊,转识成智,这是重点!因为它是根源,它是第六意识的根呗。 所以,第六意识它不是只有修善,你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一直修善业 ,你不一定变成波罗蜜到彼岸,得第七意识说了算。所以当然,如果你跟了生死没有关系,你如果今生只是求增上生,来生活得更好就好了,那你可以暂时不管第七意识。诸位,你只要今生想要离开三界,今生哦,包括净土法门也是一样,你想要临终正念,要顺从本愿,你一定要对治第七意识,你别无选择,因为第六第七两个是凑在一起的,临终它一定会引导第六意识的善恶去得果报,在三界得果报,除非你用空观跟愿力,第七意识是天不怕地不怕,它只怕两个东西:一个空正见,一个菩提心;一个观照力,一个誓愿力。第七意识修禅定没有用啊!我们会讲到,禅定根本就没有用啊,它根本就不怕禅定,持戒也没有用,只有般若的智慧跟发愿,这两个可以改变它。所以第七意识它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盲点。 【33】第七意识改变的方式是什么? 好,我们看第七意识改变的方式是什么?我们看它的清净转变的一个过程,请合掌: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七意识的转变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极喜,极喜就是这个初地,初欢喜地。就是这个菩萨,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时候,他不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在事修里面把罪业降到最低,在理观方面呢,修我空观法空观,突然间一念的相应,啪,心中的光明出现了,他的空性的智慧现前,这个时候初心入了欢喜地,这个时候心生大欢喜啊!因为他长久以来被自我意识,被这个魔王掌控啊,现在终于摆脱它了,所以他终于能够自由自在了。所以,我们生命最初的摆脱自我概念,是在初欢喜地的时候。 为什么用欢喜地呢?因为佛陀说这个人终于摆脱自我的这个掌控了。那么这个时候,他证得的是二空平等的道理,他没有自我的对立,他不再认为自己很重要,他认为自己跟一切众生,都是一个因缘所生的水泡,你也是一个水泡,我也是一个水泡,那么这个水泡之间相互的作用,如此而已!那么这是第七意识的第一次的转变在初地。 第二个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我们解释一下。我法二执有分别的跟俱生的,分别的我法二执,就是第六意识要分别,它才会产生一个自我概念,所以第六意识它要是不分别,它就没有。比方你睡觉的时候,第六意识不分别,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就不活动,但是俱生的,不管你分不分别,你这种自我概念都是有的,它是比较微细的。 比方说在小乘的《阿含经》讲一个譬喻说,说一个人看到一只老虎,你第六意识还没活动的时侯,你自然有一种怕的感觉,这个是俱生的烦恼,等到你开始想一想的时候,你更怕了,那是分别起的。所以第六意识没有活动之前,就有自我的概念,那是俱生的。那么初地的菩萨呢,他成功的断除了分别我执跟分别法执,了分段生死。到了八地的时候,把俱生我执也破坏了,因为到了八地的时候,他的那个我空观的智慧更深了,更有力量了,把俱生的我执,这个我恒摧,把俱生我执也破坏了,那么就剩下俱生的法执了。所以八地到成佛,完全是在对治法执了,就是他的心量慢慢的扩大了。 所以八地菩萨以后呢,他就不起烦恼了。因为我执管的是烦恼这一块,所以如来现起他受用,到了成佛的时候呢,他的俱生法执也消灭了,现起了他受用。他受用就是报身,摄受十地菩萨现出报身。所以当第七意识转识成智,把这个第七意识,转成平等性智的时候呢,平等性智是现报身来摄受十地菩萨。 我们净土宗的人,你可以先把法执这一块放一放。你说我这个人法执很重,我心量不够大,不障碍往生,这个品位可能低一点,有可能。你保守一点,对法执著一点,没有那么圆融,这个无所谓,但是我执一定要注意,因为它滋润三界的生死,它会错误的引导你所有的佛号,到三界得果报,尤其是分别我执。 好,我们先休息,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六 【34】面对盲点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生命归零!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面,我们看丁三的结示。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差别:一个是善恶的差别,一个是染净的差别。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教育,他也会因为恻隐之心、慈悲心,去做一个慈善的事业,比方说布施,比方说持戒,比方说忍辱,他会造一个善业,但这个善业有没有办法超越生死,一般人是很难的,因为第六意识它是管善恶这一块,它管不了染净这一块。所以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你不调伏第七意识的时候,你总是在第六意识里面下功夫,你大概就是一个好人,今生呢做一点慈善的善业,来生创造一个安乐的果报,如此而已。 那么我们要把这种善业,提升到清净的无漏业,那你就要面对一个问题了,就是自我意识的问题了,那这是一个严肃的生死问题了,就是你是不是能够对你的执著,产生一定的调伏。我们的执著啊,一般来说,这个自我意识,这种主宰性,表现在三块: 第一个,人。有些人他专门执著人,对这个六亲的感情特别重,你看他儿子对他不孝顺,但是他儿子跟他要钱,他一定会钱给他,没办法呀!这个非理性的。所以无明就是说,你看佛菩萨也执著呀,你要说他执著也对呀,他执著度化众生!但是他是理性的,因为他这个是合理的。合理的执著我们叫愿力,不合理的执著这就是盲点,就是说你不合道理,但是他不会得到教训,他下一次还会做同样的事情。 第二个他执著事,他执著他的事业。 第三个,执著他的钱财。你看我们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稍微有一点小小判断力的人,都知道说你赚再多的钱,你都带不走,对不对?但是一个人执著钱的时候,他会牺牲生命去赚钱,这个是非常不合理的。就是说你没有生命,你有钱有什么用呢?但是他还会去赚钱,这个就是盲点,这个是没办法沟通了。 所以只有修空观,面对盲点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生命归零。因为你在枝末上,你根本没办法跟它对治的。就是说那你先把生命、把心带回家,你回光返照,看看你从什么地方来,看看你生命的原点。一个人只有回光返照,去对治执著,其它通通没有办法。所以只有第六意识,成功的把第七意识带回家,第七意识的自我执著才可以破坏掉。所以当我们所有的佛号,你要保证你每一句佛号都是通往净土,那你就要注意你的执著了,因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用第六意识去压它,第七意识是不吃你这一套的。我们看看四禅八定,外道的四禅八定,用高深的禅定压这个执著,根本没有用,只有我空观、法空观,它只有怕这个,其它都不怕。所以只要你要成功的把三界业力的枷锁从你的生命里面把它拔开来,你别无选择,必须要面对恒审思量这一块了。 【35】第七意识——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 好,我们来看看永明大师对第七意识是怎么个描述法,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请合掌: 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起凡圣之因,宜穷种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源。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为平等性之智。 好,我们解释一下。创入道就是一开始修行人,这个不是老参,是你一开始修行,严格来说你开始学佛,你就要知道第七意识可怕了。那么为什么它可怕呢?它是决定凡圣的因。也就是说,什么是凡夫?什么是圣人呢?它的判定标准在哪里呢?不是说你做了很多慈善事业,就是一个圣人,不是的,是你的执著是不是被破坏了,它是凡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根源。所以你要好好了解它的体性,这种恒审思量所创造的一种自我的执取,它是一切消除烦恼的根本,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所以你随顺它呢,你就变成一个愚痴的众生;你调伏它,你就悟入了二空平等的法性,就成就圣人。这个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你只要放纵它,你就准备轮回了,没有其它话可以说了。好,我们再往下看,再看第二段: 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定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 那么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在八识当中呢,它得到一个恒审思量的功能,这个名称。所以在凡夫的果报当中,它是一个主宰者。当我们的执著产生以后,第七意识会成功的主导你的第六意识去做这做那,而第六意识绝对不敢抗拒第七意识。一个人的盲点在事业的时候,不管你多累,第七意识下命令你第六意识去做,你第六意识乖乖的得服从,因为它是无明主,在无明烦恼当中呢,它是所有的主导者。 其实第六意识真的受第七意识的影响,所以你看人生啊,各忙各的,你执著什么你就忙什么。喜欢追求名利的,就一辈子为这个事忙;追求感情的就一辈子为感情忙。所以第六意识其实是不能抗拒第七意识的,因为它是在有漏果报当中,它是一切无明的主宰者。只要你是颠倒状态,第七意识就可以主导你。 那么它没有间断,无想定治而不消。那么外道呢,他也知道他的心中有问题有盲点,但是他试图用禅定来对治它,就无想,其实问题不在于想象,这第六意识是没有错。这个外道是错杀无辜啊,外道一直认为说因为你打妄想,所以你流转生死,那怎么办呢?就无想呗!所以妄想就把它放空,所以到最后他的想象力没有了。但是最后呢他无想定消失以后啊,烦恼又开始活动了。 所以问题不在妄想啊,妄想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来主导你的生死轮回呀,它管的是你的善恶这一块而已,它哪管得到这个染净这一块呢?所以你不要再去误会第六意识了。不是妄想害你轮回,不是啊!有些人念佛,你看专对治妄想是不对的,你要去对治带有执著的妄想,这个是病根! 所以外道他不知道病根在哪里,他以为第六意识的妄想是轮回的根本,所以就无想。那么四空定也差不多这个意思了,他思惟广大的虚空,让妄想轻薄,他虽然第六意识没有完全断,但是他把妄想降到最低,四空定。但是到最后四空定消失的时候,如石压草,石头搬开以后,春风吹又生,避而还起。 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那么第七意识它本身是无记的。诸位,第七意识它也没有善也没有恶,它只是管染净这一块。但是它这个无记,我们刚刚讲过,第八识也是无记,对不对?但第八识是无覆无记,它不障碍真如,第八识也没有错啊,它成功的收集你的因地的业力,然后时间到了把果报变现出来,它也没有错呀,那是第七意识莫名其妙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所以第八识,在八识里面给它一个清白,叫无覆无记,它不障碍真如,不障碍圣道。那么第七意识的无记是有覆无记,它是障碍真如的无记,它是染污心的,染污的无记。它不外执而内缘,它对你的眼前的事情,都没有兴趣,它只是执著有一个自我,它只想要去主宰你的人生,简单讲,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所以它为什么叫有覆呢?它就是遮蔽真如,障碍出离,所以它是不共。这个不共就是它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六意识唯独以它为根叫不共。那么但成染而润生,它把第六意识染污了,让第六意识所造的业力呢,都去滋润让这个生死的业啊,能够得果报,它有润生的功能。 【36】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 所以我们只要有志于今生往生净土,你希望能够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把所有的佛号都能够成功的超越轮回、导归净土,你必须要知道捷径。了生死只有一条路而已,没有其他路了,你一定要走这条路的。什么是捷径呢? 就是好好的了解第七意识,好好的调伏它! 所以将施妙药先候病源,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轮回?不是你做错了事,不是,不是这样子。做错了事也不一定会轮回,因为做错事忏悔就好了嘛,但是为什么你忏悔还是没有用呢?来生还继续轮回呢?这个已经不是善恶对错的问题了,关键在于执著,一种非理性盲目的执著。就是说这个执著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你还是会执著,叫做无明,就是你根本就不是一种理性的执著。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生生世世,为什么你今生死了,你来生一定要在三界得果报?那个让你得果报的力量是什么呢?你要把这个问题抓出来。 所以我们应该很平心静气的去了解它、去体察观察它,那么所有的尘劳都能够出离,所有的病根都能够消除,总而言之断惑之门斯为要矣。你想了生死,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面对你的执著,把它空掉,然后再重新发愿,重新引导它,给你的生命一个新的引导者,就是用愿力来引导你,不能用自我意识来引导你。 举一个例子,在《净土圣贤录》讲到清朝有一个百不管老人。这个老妇人,她管了一个很大的事业,年纪大的时候,她相信净土法门,就好好念佛了,就把事业交给她的子女来掌管。但她念佛念了几年,她总是觉得佛号念得不相应,这个时候,她就请教她的师父了,她师父说,你是怎么念佛的呢?她就说,我在念佛的时候,在做功课,但是我的子女跟我请教事情,怎么去管事业的时候,我也会给他们一些建议。她师父说,你没有真心实意的把心安住在佛号上,你的心还是攀缘娑婆世界,你的心还是有漏,漏失掉了。怎么办呢?老和尚说你以后啊遇到你的子女问你事情呀,你修三个字叫随它去。然后她就自封为百不管老人,以前只是身体不管,心里面还是执著嘛,对不对?她真实的把心里的执著放下了,随它去了。在《楞严经》里面很强调你的因地,因为你的因地心果地觉,影响你最后的开花结果。诸位,当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那一刹那,你是在佛号创造一个什么因地很重要。如果你的心是有漏的执著,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这些佛号就变成有漏了,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 这个百不管老人,她以前所念的佛号,全部是有漏的。因为她的心的执取,她的心还在娑婆世界!按照蕅益大师的开示,你要往生,你必须把心先送到净土去,是心作净土,然后你每一念心所创造的佛号,是心是净土。如果你的心根本到不了净土,你的佛号就到不了净土了。诸位你要知道一个概念,这个因果你不要错乱啊,是你的心来引导佛号,而不是佛号来引导你的心!如果是佛号引导你的心的话,那每一个人都应该往生啊!佛力是主动,你是被动,那每一个念佛人都应该往生呀!不可能念佛人而且每一个念佛人得到的功德应该完全一样。 就是因为你用不同的心来引导佛号,所以一句佛号,跑到一百个人心中,产生结果不一样。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不是佛号来引导你,你这个就错乱因果了,是你的心是因,佛号是结果。所以断惑之门,斯为要矣!你的往生跟你念佛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你佛号越多,你到了净土,品位更殊胜,多多益善。但是往生的关键,你必须要创造一个超越三界的佛号,你必须有本事把佛号超越生死的力量跟弥陀感应道交,要顺从本愿,而不是顺从娑婆世界,而不是顺从自我意识。 所以这个地方,断惑之门,斯为要矣!这是一个成败的关键。所以一个人临终可以起烦恼,但是不能起颠倒。起烦恼用佛号压它,可以,它只是一时的分别。但是你那个坚固的执著,佛号压不住了,起颠倒你就没救了。因为起烦恼是第六意识的问题呀,第六意识很好对治的,你只要转移目标,第六意识只要你不去攀缘,用佛号来取代妄想,这个妄想就消失了。第六意识是最好对治的,但第七意识就不是这样了,你一起颠倒,谁拿你都没办法,助念也没有用了,你自己要往娑婆世界跳,谁拿你都没办法。所以断惑之门,斯为要矣,是这个意思。 好,前面我们讲到这个整个轮回的根本。但是第七意识不幸的是它没 有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力量,它的形成其实是第六意识点点滴滴的错误思想长时间累积而成,所以解铃还需系铃人,改变第七意识,还得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因为第七意识它没有自我调整的力量。前面讲病根,现在讲方法了,讲对治第七意识的方法了。 【37】八识的个别体性——什么是前六识? 我们看丙三的前六识,也是分成三段:一、释名;二、述义;三、结示。先看释名,请合掌: 《识论》云:「次中思量能变后,应辨了境能变识相,此识差别总有六种,随六根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根。」 在我们生命当中有三个能变,就是当生命起变现的时候,是三个层次:第一个阿赖耶识,它是主角,变现果报,初能变;第二个思量,它在果报里面,捏造一个自我概念,但这个时候还不造业;然后呢就是第三能变,了境能变,由这个自我概念,开始主导这个第六意识去造善造恶。 所以我们看这个第三能变,第三能变有三种,前面的初能变、二能变,只有一个识,第三能变的了境有六个识。这六个识是依根立名,第八识是功能立名。第八识有三种功能,哪三个诸位还记得吗?因、果、自相。因相,一切种识;果相,异熟识;自相,阿赖耶识,它三种功能。那么第七意识只有一种功能,就是末那——恒审思量。那么这两种跟根都没有关系的,那么前六识呢,它的受称不是依功能受称,而是随根立名,它随它所依止的根。为什么呢?因为前六识的功能,跟它所依止的根有密切关系,有五种关系,所谓的依、发、属、助、如这五种关系,我们来看这个解释。 那么这个前六识它的立名,第一个,依,它跟根有依,依止,六识要产生了别,一定要依止它的俱有根。比方说眼识,眼识要去看色尘,分别颜色,它必须要依止眼球。所以你眼球要破坏了,虽然你的眼识还可以活动,但也没有用。根跟识的关系呀,很像人跟车的关系。所以你要去downtown,是车子把你载过去的,对不对?但是这个车子,必须要有人在里面控制。没有人的话,车子可以动吗?也动不了。但是车子坏掉了,你有人也没用。这个人呢,就是那个明了的心识。但是这个明了的心识,它要去产生了别,要靠你这个色身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五根的这个根身,这个神经系统。所以它本身有依止根的作用。眼识必须依止眼根,乃至于意识依止意根。 发,它由六根所发动。眼根发动眼识,乃至于意根发动意识。 属,它各自系属于自己的根。不能说,眼识我现在跑到身根去,不可以啊!它各有各的系属。 助,它能够帮助根了别。其实根是不能了别的,你看一个人死掉以后,你眼球还在呀,但是你看得到东西吗?看不到了,因为你眼识消失了。真正产生了别的是识! 如,它必须要随顺它根所缘的境。比如说眼根它要看桌子,眼识不能说,我眼识要看椅子,不可以。眼识既然依止根,它就必须要随顺根,根攀缘什么,识就必须了别什么。 【38】第六意识跟前五识有什么区别呢? 依、发、属、助、如,当然前六识当中呢,主导性最强的还是第六意识了。为什么呢? 在唯识学上,把第六意识跟前五识,还做出了区别,有五种区别:第一个:通别的不同。前五识只能够别缘,只有第六意识通缘。你看眼识只能够缘色尘,你不能用眼识去听声音,不可以。但第六意识可以通缘前五识的所缘境,第六意识可以跟眼识合作,去了别色尘,第六意识也可以跟耳识合作,去听声音。所以第六意识管的是前五识,它是通缘,通别不同; 第二个、时间不同。前五识的感受,它只能够对现在的所缘境感受,它不能够去感受过去,不能够感受未来。第六意识可以去回想过去、忆念未来,它管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所以第六意识在时间上开阔。 第三个、独立的不同。前五识不能离开第六意识活动,不可以,它一定要第六意识的帮忙。所以古人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前五识只要第六意识不帮忙它,前五识根本没有用。但是第六意识可以不需要前五识,当然它有前五识帮忙更好。比方说你诵经,必须第六意识配合眼识,还要耳识听声音,但是第六意识也可以完全不需要前五识的帮忙,它在打坐的时候,独头意识,自己带起佛号忆念净土,它有独立性,所以这个独立的不同。 第四个、障碍的不同。前五识深深的受色身业报的影响,你生病的时候,前五识一定会影响你。但是第六意识不受影响,因为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意识,是个心法,它没有老病死,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色身败坏的时候,在加护病房的时候,能够提起正念呢?因为第六意识跟色身是脱钩的,它不是以色身为根。你说为什么我身体痛的时候,我第六意识会痛苦呢?那是因为你执著它,客观来说它是不能影响你的,但主观来说因为你执著它。所以这个第六意识跟前五识,有障碍跟非障碍不同。 第五个是最关键的——名言的不同。前五识只有直觉不能带名言,第六意识能够带名言,它能够思考,它能够学习,这个非常重要,它能够学习先圣先贤的真理,它能够做出一个正确的思考,来调伏第七意识。 所以这个前五识跟第六意识,有五种不同。虽然它们是一同的工作,但是它的主角还是第六意识。我们看它的名称,都是依根,眼识依止眼根而攀缘色尘,叫做眼识,乃至于意识,依止意根攀缘法尘叫意识。这个立名,它不用它所攀缘的尘,不是说眼识攀缘色尘,那应该叫色识呀,不能够这样讲!它是以根来立名,不以尘来立名。因为它跟根的关系比较密切,它们有依、发、属、助、如五种的关系。 【39】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好,我们看丁二的述义,这个第六意识在我们生命当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们来看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首先我们看第六意识的体性,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第六意识的活动范围是特别的开阔。性,它通于善恶无记,造恶是它,造了以后忏悔,在佛前拜八十八佛,也是它,都是第六意识,乃至于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保持无记也是它。所以第六意识善、恶、无记三种功能全部具足。 第二个、三界。它可以通往欲界也可以通往色界,也可以通往无色界。五种感受,那么它有这个苦乐忧喜舍全部具足。不像第七第八,第七意识第八识只有舍受,一辈子第七意识、第八识也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只有第六意识五种感受都具足。所以这个性界受这三种,而且它是一天里面不断的变化,这个指的是第六意识的心王了。 那它所相应的心所呢,有根本烦恼,有随烦恼,有信等善心所总相连。那么简单的讲就是第六意识,它是带动着所有善恶的五十一个心所到处活动。所以我们看得出来,第六意识,它有很高的可塑性,它不像第七意识这么稳定,永远执著一个东西。你参加佛七的时候,很认真的念佛,这是谁呢?第六意识!念佛是谁?第六意识!那么它功课做完回去的时候,开始放逸,就到处去玩,那是谁?也是第六意识! 所以第六意识它广泛的在善恶的功能里面活动。这个讲到它的体性,它是不决定的。那么它这个体性,有什么作用呢?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它一开始是打妄想,一开始叫心动,后来变成行动,它会推动你的身体,它会推动你的嘴巴,去造身口二业。其实你身体是不能造业的,是因为有第六意识的思想,所以在整个造业里面呢,它是造业力量是最强的。 其实我们身体只是个工具,所以引满能招业力牵。它所造的强大的业叫做引业,它管的是三界的总报。它所造的业比较次要的,比较没那么重要的叫满业,管的是三界的别报,能招业力牵。诸位,第八识虽然它变现果报,它是先来投胎,但是它投胎呢,是由第六意识所造的业决定的,所以它间接的也影响到第八识!因为它所造的业啊,会牵动第八识去投胎,所以我们整个造业里面的主导者,是第六意识。来,我们总结一下,造业,是谁造业的? 第六意识。 那造的业谁来主导这个业? 第七意识。 对对对对对,不错,孺子可教也! 这两个各管各的,一个是主导它去得果报,所以就是说两个兄弟,一个人负责赚钱,一个人把这个钱去投资!这个钱要往哪一个方向呢,买房地产、买理财、买车子,就是说有些人他前生造了善业,他今生没什么钱,可是房子很多,他福报都往房子的地方跑,他有很多房地产,怎么回事呢?他的第七意识对房地产有执著,他的善业力都表现在房地产去了。所以它们两个是各管各的,一个管造业,一个管它的业力的引导。 【40】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远活在果报当中 诸位你要注意这个六道里面,你们知道六道里面,造业最强的是谁吗?对,人道,不是天道哦!在唯识学上说,除了人道以外,其他道几乎没有造业能力,几乎都是在受果报,真正能够创造生命的,就是在人道。在《宗镜录》上说,它说这一个狮子去吃一个鹿,对不对?我们看那个动物奇观,狮子去追鹿,把鹿给咬死了,你们认为这个是什么业?善业、恶业? 无记!对了!是无记业。为什么呢?永明大师说,因为畜生道它的心识暗钝,犹如做梦,没有造业的功能。如果狮子吃一个鹿是一个罪业,那糟糕了。它由于过去的罪业变成狮子,结果狮子又造业,它不是没完没了吗?那就一因多果了!它因为过去的一个因,它得到狮子这个色身,它已经付出代价了,结果这个狮子很自然的去吃鹿,要不然你叫它吃什么,对不对?它没办法嘛!所以它是直觉呀,它完全是直觉呀,就像你梦中意识一样。 为什么梦中意识,它的业不能得果报?心识暗钝。你跑到其它道去了,其实都在还债,就是你一定是哪一生在人道的时候,做对什么做错什么了。那六道天界也是一样啊,天界几乎没有造业的能力,都没有,一生都在享受快乐,当然偶尔福报大一点,遇到佛陀供养一下,这个是特殊的,遇到佛出世。 在经论里面讲一个事情说,说有一个优婆塞,一个在家居士,他去上班的时候,他要经过一个坟墓。古时候印度坟墓,有时候是天葬的,死亡以后就把尸体往树林一丢,就没事啦!让这个鸟虫去吃。那么这个在家居士,他上班的地方呢,要经过一个坟墓的树林。他早上去的时候,看到一个天女下来,在一个尸体上散花,赞美这个尸体。他就问:你为什么在这个尸体上面撒花呢?她说:你不知道啊,我今生这么快乐,是因为他——前生的身体,这个就是前生的我呀,他布施持戒做了很多善事,我才有今生的快乐呀。 因为诸天刚去的那一刹那,他会知道他是怎么来的。那么这个在家居士,他下班的时候,黄昏的时候回来呀,看到一个饿鬼啊,拿一个木棒去打一个尸体。他问说:你怎么打他呢?他说你不知道啊,他害我很惨,就是因为他悭贪不舍,所以让我今天变成饿鬼道。 所以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诸位你只有在做人的时候,你生命才会产生重大的变化,否则你都没有改变,你都没有机会。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远活在果报当中,你就没有造因的能力了。 所以你唯一的机会就是今生哦,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如爪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你一旦人身失掉了,就意味着你连改变的机会都没有了。你想拜八十八佛,没门儿,念佛也没有机会了。因为你只能够得果报,因为你的第六意识全部在暗钝当中,完全活在直觉。所以只有人的第六意识,因为它的思考能力强,它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力量,从学习当中呢产生观照来自我调整,其他道都不可以,它只能够活在人身的生命的惯性。所以人身的第六意识是一个我们最大的机会。这个讲到有漏位,它能够造善造恶。 【41】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那么我们看看它的无漏位: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六意识的改变,跟第七意识息息相关,一定是第七意识转了,第六意识才可以转。所以它的转依,刚好跟第七意识是同步。我们刚刚讲过第七意识的转依,有初地八地跟成佛,它也是这样。初地的时候,当第七意识初分转成平等性智的时候,第六意识也初分转成妙观察智,所以发起初心欢喜地。那么第六意识的这个妙观察智的初心是什么时候生起呢?也是在初欢喜地的时候。但是它这个的时候呢,因为它的我空观、法空观破坏的是分别的我法二执,所以俱生犹自现缠眠。俱生的我法二执呢,有时候缠就是现行,它缠绕第六意识,它掌握第六意识我法二执的这个现行。 眠,它有时候是睡眠状态,很正常。所以一个人的情执,也不是经常表现出来,它是偶尔出来活动。现缠跟现眠,现行跟种子,那么这个是它初地转,它的八地呢,远行地后,远行地是七地,远行地以后就是八地了,就是无功用后纯无漏。因为这个时候呢,它的俱生我执被破坏了,所以它没有烦恼活动了。我执管的是烦恼嘛,那么到成佛的时候,观察圆明照大千,妙观察智,它能够照见三千大千世界,哪一个地方下了几滴雨,清清楚楚,每一个众生打什么妄想,清清楚楚。妙观察智全部圆满,因为它的法执完全消灭了,他的心跟整个法界真如相应了。 所以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发生什么事,佛陀清清楚楚的,观察圆明照大千。那么这个是说明第六意识是一个造业主。 【42】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我们看丁三的结示。好,看第六意识: 众惑之门——一念迷,生死浩然。 第六意识 众妙之门——一念悟,轮回顿息。 我们一生当中你的造善造恶,就是第六意识决定了。当它是迷惑颠倒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必须生死轮回了;当它是觉悟的时候,就轮回顿息了。 诸位,你们知道迷悟是怎么判断的吗?有没有人把这个迷惑跟觉悟,做一个很简单的定义? 按《楞严经》的说法,就是说你只要遇到人事,仁者心动就是迷惑了。 你要向外攀缘就迷惑了,你只要去追求外境,把它当作真实的,你就是迷惑了。因为你被第七意识掌控了,这个我爱执。因为我执就喜欢主宰嘛,它以为它说了算嘛!所以这第七意识,很喜欢扮演上帝的角色,它是主宰,我一定要把这个谁,把他改变成什么样子,这个完全是第七意识了。所以第六意识一旦向外攀缘,那就一定跟第七意识两个靠在一起了。只有回光返照,向内观照,正念真如,这个就是觉悟了。 所以第六意识只有两个方向,向外跟向内两个方向而已。它向内观照的时候,第七意识就没有力量了。所以第六意识它管着祸福。祸福,就是说造罪是它,但是开始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也是它。这个第六意识,诸位,唯识学啊,它叫做断相续心。我们不可能去培养第一念的正念,不可能。你所有佛堂的用功,你听经闻法培养的正念,我们只能够把握第二念。就是第一念错的时候赶快修正,你要培养自我修正的能力。不是不起烦恼、不起颠倒,不可能。就是你烦恼活动的时候,你要自觉自省自调,马上觉悟马上调整。因为你没有本事做到第一念的正念,没有本事。所以临终的正念,你只要是第二念的觉悟就够了,第二念。这个关键在这里了——第六意识,至于它怎么去修观,怎么去培养正念,我们到了事修的时候,后面的修行方法再说。 【43】一个人突然昏倒失去意识,帮他助念有用吗? 我们现在先了解八识的关系。八识有三层:初能变第八识;二能变思量,我爱执;第三能变前六识的造业。就是先把这个八识它们各管各的功能,先把它弄清楚。 今天我们整个八识都讲差不多了,有没有问题?欸,请说: 学员:阿弥陀佛,学员有一个问题想请师父解答。一个人如果说,他突然昏倒失去意识,那是他的第六识突然的闷绝。那如果为他念佛,如果他的第七识第八识,还有作用的话,我们帮他念佛,能够帮助得到他,是这样吗? 师父:如果他的昏倒是深层的昏迷,第六意识如果不活动,那你念佛对他帮助就没有用了。因为他的耳识要活动,一定要第六意识的帮忙。那么如果他的昏倒第六意识还在,那还是有用的。所以你一个人临终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能打吗啡呢?不能睡着呢?你第六意识要保持清醒呀!因为你是随念往生的。 诸位,第六意识一旦不活动,你就惨了。那就第八识的业力要出来了,你没有本事净业成就,你不可能随业往生的,几乎不可能,除非你念到业尽情空。所以当第六意识不活动的时候,这件事就不吉祥了。如果你第六意识在活动的时候,你还没有把阿弥陀佛感召出来,当第六意识停止活动的时候,你几乎没有机会了,你就准备随业流转了。 所以随念往生,他必须把握第六意识在的时候。因为你感应道交是靠第六意识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不可能到第八识。第八识它也不能造善也不能造恶,它也没有思考能力。所以当第六意识消失的时候,第七意识只会坏事而已呀,说实在的,我爱执,你想它能够干出什么好事来?第八识也不可能了,第八识是充满了业力,它只是把那个最成熟的业,推出来呗!那前五识没有第六意识,前五识什么事都做不了,所以还是在第六意识呀! 学员:那师父,我们怎么样知道他的第六意识还有没有作用呢? 师父:你没办法知道了,因为它是无形无相,你怎么知道呢?反正你念佛对他没有坏处!所以我们助念,就是你不管他第六意识在不在,你就是该开示就开示,该助念就助念,反正你没有坏处嘛!是吧?你不能拿仪器去测一下,等到你测出来已经来不及了。 学员:那为什么有一个说法就是说人家往生的,譬如说六个小时之内,他的耳识还没有退的话,我们为他念佛是对他有帮助…… 师父:那都是原则上,我们一般讲八小时,对不对?原则上,但是每一个人因人而异呀!说实在的,它抓一个原则,就是断气后八个小时,它合理的推论第六意识还在。断气后所以叫黄金时间嘛,就是断气后助念八个小时,对不对?但是其实是因人而异,每一个人业报不同,有些人第六意识会走得很快。 学员:所以即使是说他昏倒或者昏迷了,anyway 就是为他念佛,也许他的第六意识还在。 师父:总没有坏处吧,是不是?至少你给他一个善业,是不是?你不能提起他的正念,至少你补他的善业嘛!你回向给他嘛是吧,总没有坏处,是吧?但是我们不能够精准的算出来,他到底第六意识还在不在,没有办法。 学员:谢谢师父! 【44】往生到净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没有第八识? 师父:你先说吧。 学员:师父慈悲,末学有两个问题要问师父。第一个就是说,往生到净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没有第八识?那另外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一个人他精神有问题,可是他吃肉,那这个有没有业力? 师父:精神错乱的话他所造的业都无记了。如果真的错乱的话,但是它错乱有一个标准,就是他看到火还会用手去抓它,这叫错乱!如果他还有判断能力,就不叫精神错乱,就还有造业能力,这先回答第二个。 第一个到了净土,还有没有第八识?来,我们看第八识的转变,看看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也就是说,你到了净土,你最大的改变是第六意识改变。因为你接触到一个很好的环境,第六意识受到很好的熏习,念佛念法念僧。但是你第八识在不在跟外在环境没有关系呀!只要你还是凡夫,如果你带业往生去的,你还没有入八地之前,你第八识就在。但是因为你没有起惑造业的环境了,因为你在极乐世界,是弥陀的本愿摄受嘛,是一个法身变现的国土嘛,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他不是业报身嘛! 你娑婆世界处处是业力呀,处处是地雷,你根本动弹不得啊!娑婆世界的人事因缘,你攀缘看看,你一定触动业力的。但是极乐世界的每一个人事,全部是弥陀的功德庄严。所以他第八识虽然在,但是呢,关键是他第七意识不太活动了,在调伏状态了,因为他的法力太强了,所以第六意识,它经常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它不断的进步,但是他第八识肯定在。因为他第八识的转依,不动地是什么?八地嘛!不动地破坏了阿赖耶识,金刚道后异熟空,到了成佛把所有的有漏因果,全部破坏了,所以佛陀没有因果这件事情,佛陀是乘愿而来。 所以你这个第八识在不在?跟你去哪里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你去了娑婆跟去了净土,最大的关系,就是第六意识不一样了,因为第六意识,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第八跟第七根本就不向外攀缘的,去哪都一样,但是第六意识一变,就直接影响第七意识。第七意识是无明主,它也影响到第八识。第七意识只要它不活动,它就不可能引导第八识来三界得果报,这都有关系的。 所以你到了净土最大的改变,就是第六意识改变了,它不再起恶念了。 学员:师父,那往生到净土的时候,九品往生。 师父:九品往生,这个是一个很大的主题了。它不是只有业力而已呀,它还要看发心,还有你的智慧,它两个:智慧资粮、福德资粮,这你要看《观经》就会清楚了。好,请坐。 【45】为什么禅定跟持戒没有办法调伏你的执著? 学员:禅定跟持戒没有办法调伏你的执著? 师父:对。 学员:请师父详细的解释,为什么这种外道四禅八定,没有办法调伏这个执著,那为什么持戒也没有办法调伏执著,请师父说明一下。 师父:执著只有空性的智慧才能调伏,因为它那种自我的概念,你看持戒他执著有一个我,他照样可以持戒呀!是我来持戒呀,所以戒法没办法对治自我意识。禅定也是一样,禅定它就是找一个所缘境嘛。比方说你要注意呼吸,注意佛号,那你就专心的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他就把第六意识的妄想给停下来了,是吧?它的缘起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你在整个过程,你根本没有对治第七意识的自我嘛,有吗?没有啊! 就是他修行的过程,根本没有去触动第七意识,根本没有,跟第七意识完全没有关系,完全在第六意识修行。因为自我是跟第七意识有关系的,只有修空观、发愿,你要嘛用空观调伏它,要嘛用愿力引导自我,除此之外第七意识,根本原封不动。也就是说持戒跟禅定,完全是第六意识的事情。你看禅定当中,我们现在问了,禅定当中有没有自我概念,有没有?我在定中,他有没有这种概念?有嘛,他在整个寂静的心中,还是有一个自我意识嘛,我非常寂静。外道的四禅八定都是这样子的!那个自我的影子都在嘛,他完全没有对治啊,你没有对治它,它怎么会消失呢?就如石压草嘛。 【46】第六意识已经没有了,助念有用吗? 学员:阿弥陀佛,我有个问题。师父,就是这个人在中阴身的时候,都希望那个念念与造福力救拔,《地藏经》上有这一句话,那时第六意识已经没有了,那第七意识第八意识,还能不能受这个大家念经诵佛号的这个超度吗? 师父:中阴身,他已经不是人,对不对?他是已经死亡,他这个人果报已经跳出来了,所以他不是人的时候啊,救拔相对困难。因为人道,他是最容易去接受教化。所以印光大师说,当他的第六意识临终的时候,正念的黄金时段过了,第六意识进入闷绝的时候,然后他离开他的身体了,中阴身就是死亡,经过死亡了嘛!他已经从他的果报体跳出来了,但是他下一个果报还没有出现,叫中阴身嘛,就是前因已灭后因未生嘛!过渡,因为六道轮回没有中阴身嘛!但是他的下一个果报还没有出现,那么这个时候中阴身呢,他没有学习能力了,问题在这儿了,你跟他讲一些开示新的东西,已经没有太大帮助,只能够用回向,比不上你是个人的时候来得好。因为你在人道的时候,临终的时候你还没有经过死亡,你还是个第六意识的明了性,动身发语独为最,你这个时候开导他,他用人的第六意识,他能够成功的学习,你激发他以前过去的正念,这个最好了。 学员:有些人在中阴身的时候,为什么还可以给家属托梦啊?什么因缘会有这件事情? 师父:托梦这个不难呀,这个是另外一回事了。托梦的话有可能跟他缘深呗,感应道交嘛!因为你家属也忆念他,两个人就互相忆念,就感应道交了呗! 【47】袁了凡他改命,他改的是什么? 学员:师父好!我的问题稍微有点多。有人说第八识是在心包之内,这样说法对不对?如法吗? 师父:这个是小乘的说法,小乘应该没有第八识的概念,其实第八识它不在色身的,它是怎么样?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第八识没有执著一个单的点,它是广泛的缘根身器界呀! 学员:这样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太太换心脏,换完心脏以后她的习气改变了,她喜欢喝啤酒、喜欢喝这个吃那个。她换了一个男性的心脏,四十多岁,然后这个东西怎么解释? 师父:它这个色法,不是,它这个心脏是个色法。我们这样讲是个心法。色法,就像你一个车子,你换了一个车,里面的人不换,他开车的习惯不是照一样吗?是吧,你换个车有什么用啊?里面的人没换,换汤不换药。我们讲心识是指一个明了性的一个心法。你现在讲心脏是一个色法,那是一个臭皮囊,这是两码子事。 学员:有人讲念佛用第八识念佛。 师父:第八识不能念佛,这个完全错误啊!这个错得很离谱了!第八识它不造业的。第七意识也没办法念佛,只有第六意识。 学员:还有就是袁了凡他改命运,那他改的是什么? 师父:对了,这个问题很多人就是,它是这样的:第六意识的努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果然可以改变有限的命运,但是绝大部分都不能改。比如说你一个女众,你有本事修修到变成男众吗?有没有可能?不可能!这果报体成熟了。我觉得这从唯识的教理,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他下了很大的心力,他创造一个很强大的善业。这个善业要得果报之前,先有花报。就是说他创造一个很大的善业,这个善业本来来生得果报,对不对?正常,但今生先开花了,他的那种善业的力量太强大了,某种程度影响到他的今生,但是他正式的果报,你说他布施只是让他长寿吗?如此而已吗?那这个是副产品呀,真正的果报到来生呀,天上的果报。那是因为他造的善业太强了,某种程度已经影响到今生了,这个是特例。这种善业都很强,强大的善业跟强大的罪业,在得果报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它会有征兆。 你看有些人来生要去地狱之前,他今生就有一些罪业的相状起现行。 但是诸位这个不是正式的果报,这是开花而已。袁了凡先生,那个也是他的花报而已啊。就是说本来我们唯识的果报是叫异熟嘛,说是你这个种子存进去,你要给它一点时间成熟呀,你不是存进去马上出来,没有那种事情呀!那么他是前生的业成熟了,但是他今生在造业的时候,本来这个业要影响来生的,但是他今生善业太强了,他那个善业的气氛,已经释放出来了,但是他正式的果报在来生,这第一种。 第二种,他前生虽然造了一些不好的业,让他转命,但是他的业不重,比较容易改。这个业的轻重,我们会讲到业的轻重,有些人业特别重,也不容易转。就是他得果报的时候,有些果报特别坚固,有些果报不坚固,就是他造罪的时候他马上忏悔,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那个果报结构比较薄弱,不坚固,他很容易转,两种可能都有。 好,那么当然唯识学,诸位你要去思考,因为跟你有密切关系了。我们今生会来轮回呀,诸法因缘生,一定是哪里出了状况,是吧?不是上帝要我们轮回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定有问题了。如果你找不出它,那你来生会犯同样的错误。你想改变你的生命,一定要先了解自己,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到底你哪里出了差错,你才不会让历史一再的重演。 所以学唯识学,就是抓到你的病根,你的时间非常有限,你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去找问题,不可能的。你只有相信佛陀的圣言量,集中你的生命,去对治你的问题才可能成功。因为你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所以了解你的问题,然后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处理它,这个就是我们学习唯识的保持临终正念的一个目的。 好,我们先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七 【48】掌握了这三个重点,你就掌握唯识的整个纲要了!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面,我们讲到问答释疑。 那么当我们开始修学佛法以后,我们的生命就有两大目标要完成:第一个是离苦得乐;第二个是转凡成圣,这两个目标。那么这两个目标,从圣道门的角度跟净土门的角度在处理这两个目标心态是不一样。如果我们今天是求圣道门,比方说是密教或者其他的宗派,它把离苦得乐跟转凡成圣是分两块来完成。所以在圣道门它一开始让你皈依三宝,皈依上师,然后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在圣道门当中,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都是皈依,然后好好的断恶修善,先处理业力的问题,可能经过了三生、五生、十生以后,它才会告诉你怎么修习空观,达到临终的正念,再来处理轮回的问题。所以一般的圣道门,是把业力的处理跟轮回的处理,它是分两块来处理的,先达到善业力,再达到正念力。 但是净土宗不一样,你没有太多时间等待了,净土宗把善业力跟正念力是一次性完成。因为你临终的正念跟你的业力有关系,你不能把你自己弄得很重的罪业,然后你身心世界极度的痛苦,然后你要求你提起正念,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净土宗它既要求你要断恶修善,而且又要你临终保持正念,因为你是要今生就必须面对轮回的问题。所以净土宗,你如果说你今生有志于求生净土,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你要好好的面对你的善恶的业力,你也要培养临终的正念。 那么善恶的业力这一块我们暂时不谈,因为这是忏悔的功夫。当我们开始面对轮回的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智慧就很重要了,就不是完全靠信心了。那么唯识学的基本的思想它的智慧,它主要的宗旨主要是一个概念,就是万法唯识。首先你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你从小到大你所碰到的一切人跟一切的事情都不是真实的,所有一切的事情都是你内心变现出来的,没有例外。宇宙间的万法,唯独是你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一念心识无有少法可得。 所有的唯识学的教义就是告诉你这个观念。那么这样讲的话,唯识是把宇宙人生它是切两块来看:一个是所变现的万法,一个是能变现的心识。所以你最好是学唯识了以后,你看人生你开始要分成两块来看人生。我们以前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所有的心思都去攀缘追求所变现的万法。因为我们把今生看得太重要,因为你受了第七意识的影响。第七意识它对过去没有兴趣,它对你来生往生净土它更没兴趣,第七意识只对今生有兴趣,它的执取只在于今生。你跟第七意识说,来生极乐世界功德多么的庄严,第七意识一概不理你,随所生所系。 所以第七意识最大的盲点就是它太执著今生了。诸位,今生是一个心所变现的东西,它是一个成熟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每一个人事都充满了业力。所以我们今生去攀缘人事的时候,这个是犯了唯识学的大忌。唯识 学认为所有的业力,你不能再去激发它了,业力你越激发它,它越有力量越活络,所以唯识学为什么教你断相续心? 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力,你必须做一件事情,让它沉淀下来,就好像我们一杯水,干净的水有污泥在底下,你不能再搅动它了。如果你今生要达到临终正念,你最好不要把过去的业力再搅动起来。那么我们今天犯的错误是什么呢?我们一再的攀缘所变现的外境,而所变现的外境,是充满了地雷、充满了业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这么痛苦这么被动,因为你自己把业力搅动起来。 那么现在怎么办呢?佛陀告诉你,你现在对于所变现的万法,应该要随缘放下。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你要注意能变现的心识,因为它才是轮回的根本,它才是一个轮回的开关。所以谁能够掌握你的心识的活动,谁就能够掌握轮回嘛!所以在唯识的角度就是说要你放弃外在的因缘,你必须把心识放在你内心的世界,因为它是一个轮回的主导者,因为万法唯识,是心识去创造万法,不是万法去创造心识。 所以当我们面对心识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一个重点,因为你的生命有限,首先你要建立两个概念,就是你的优势是什么?作为一个临终的正念,你能够依靠的是什么?你最大的优势在哪里?第二个你最大的盲点在哪里?你最大的障碍在哪里?这两个重点,就是第一个你能够运用的军队在哪里?第二个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 在唯识的角度,我们今天临终的正念,你最大的优势就是第六意识,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第六意识是一个最可以透过学习去改造而产生重大变化的一个心识。不管它过去做了什么,它可能过去起了极大的烦恼,造了五逆十恶,但是第六意识的好处,它可以透过学习而做重大的改变,尤其你得到人道的第六意识,这是你最大的幸运。如果你在畜生道,你今生你不可能保持正念,不可能,因为你第六意识是暗钝的。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人身,你最大的优势就是你有一个非常明了,而且能够善于学习、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有思考能力的第六意识,这是你今生当中最大的优势。所以你能够善加利用第六意识好好学习经论,重新栽培一个美好的思考模式,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当然我们也有盲点,就是第六意识后面的根,就是第七意识——我爱执。 第七意识长久来都躲在第六意识的背后来控制第六意识,所以是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所有第六意识的分别,都有第七意识的影子在里面。你分别一动,就有我执法执的阴影在里面。所以怎么样摆脱这个我爱执,就变成是重点了。 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整个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如果你有志于临终的正念,你最好把今生的人事因缘慢慢的放下。因为你越攀缘外在的人事,你就容易去激发过去的生死业力,这对你临终是极度的不利,你必须让生死业力沉淀下来。所以为什么万缘放下就这样子;第二个你要好好利用你的第六意识,好好的做如理的思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第三个你要修习空正见跟愿力,观照力跟誓愿力,好好的调伏引导第七意识。 因为第七意识你不去调伏它,它临终会坏事的。所以你掌握了这三个重点,你就掌握唯识的整个纲要了。 【49】就着八识的作用,去开显真实的理体! 好,我们来看这个今天的主题。我们前面几堂课,讲到了八识的活动,第八识的异熟、第七意识的思量跟前六识的了境。那么这个我们的内心活动,主要是三大功能:异熟、思量、了境。那么讲完以后呢,我们看这个地方有两段的问答,把它做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第一个问答: 问:诸大乘经论,皆云:「万法唯是一心」,此中云何列八? 答:《相宗八要》云:「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 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是故言八识者,乃约有情众生之相用差别安立,其目的在使令众生,从八识之差别相用中,观其「缘生性空」,悟入「一心实相」之理体,古德云:「唯识之教,即用显体」,即此之谓也! 那么我们先看问的部分。就是说在大乘的经论当中,佛陀讲大乘法主要是根据众生的根机,分成两大宗派:一个是性宗,一个是相宗。那么性宗它的缘起论,是建立在一心真如,讲到真如受熏,这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但是唯识学它是从八识,特别是第八识的异熟,充满业力的、充满妄想的这个第八识来做一个出发。 那么这个一心真如跟万法唯识,这个八识的活动到底应该怎么融通呢?就提出这个问,那么蕅益大师的《相宗八要》里面提到说,其实我们一念心性是离过绝非,因为它是离一切相。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没有好也没有坏,它叫清净,它远离了生死的杂染相,它也远离了涅槃的清净相。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生死也可以涅槃,因为它是什么相状都没有。你也可以把它操作成生死流转,你也可以把它操作成涅槃的功德庄严,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相状,所以它允许你显现任何相状,这就是心性,叫离过绝非。所以它一也不可得,何况有八呢? 但是佛陀慈悲,你老是知道一心真如,你就含糊笼统。所以你老是读那些高端的经典,《楞严》《法华》《华严》的时候,你对你自己的盲点就搞不清楚了。所以唯识学,它为了要让我们了解自己的问题,它就根据我们心识的作用,那么根据有情众生当中最明显最重要的而开出八识。 八识,诸位,它不是八个自体。不是说你有八个心,不是这个意思。你的心还是只有一个,只是就着它的分工的作用,哪一个识负责什么,哪一个识负责什么,从它的作用安立了八个,不是说你有八,不是你一块心切成八块,不是这样。那么现前一念心识,根据它的作用分成八块。当然我们前面一再的强调,你必须把心识分成三大类,异熟、思量、了境,这个是最好的分类。那么这个目的为什么要开出八识呢?因为我们从八识的差别作用当中,来观察缘生性空,悟入一心实相。 八识的目的,只是告诉你一个概念:所有的外境,都是你自己变现,自己去攀缘它的。 我们变现一个人,变现一件事情,当然这个是第八识变现,第八识的业力变现一个东西出来,然后你第六意识再去攀缘它,这自变自缘。比方说我们讲这个花,这个花的本质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是你每一个人去看花的时候,根据你过去的善恶的业力,你得到你自己的影像。如果你过去生善业强,恭喜你,这个花在你的心中,显出的影像特别的美貌庄严,所以你看到这个花起大欢喜心;如果你过去生有罪业,你看到这朵花是黯淡丑陋的,你看到以后非常的痛苦,非常的恶心,那也是你的业变现出来。 诸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让你快乐,其实不是那个人那个事让你快乐,是因为你有善业。它只是一个假借的东西,你的善业是假借外在的人事,你自己让你自己快乐。所以万法唯识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没有真实的外境,当你跟人事接触的时候,你自己的内心自己出现一个影像。诸位,我们不能攀缘你心外的东西,你不能说我自己攀缘东西,我不要,我攀缘外在的东西,不可能。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你的内心的活动,不可能,你只能够攀缘你内心的小泡泡里面的东西。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攀缘自己的内心的这个小范围,你不能超越你的内心世界去攀缘心外的东西,你做不到。除了佛陀以外。佛陀金刚道后异熟空,佛陀可以看到外在真实的世界,我们没有成佛之前,我们只能够活在自己的妄想,用自己的妄想去攀缘任何的事情,然后自己的妄想变成一个影像,再用你自己的妄想,去攀缘自己的影像。如果你觉得很快乐,不是外境让你快乐,让你快乐是你有善业,你善业强。如果你很痛苦,也不是外在的人事让你痛苦,那是你有罪业。所以缘生性空就是说,所有的外境都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没有例外。 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无我的道理,其实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就是你的业力变现一个东西出来,然后再牵引你去攀缘它。所以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会不断的轮回下去,因为我们一直在攀缘万法。所以让业力产生一种相续的力量,这是我们最大的错误。我们不能再去触动业力了,该是让业力休息的时候了。所以带业往生,什么业可以带,什么业不能带,你最好清楚。如果这个业你一再的去刺激它,再去激发它,这个业你是不能带的,因为你带不了,你不是它的对手,它把你带走。所以所有的业,必须要断相续心,透过忏悔、发愿让这个业沉淀下来,这叫不增长业,这个业你可以带。 所以唯识学它虽然广泛的从内心的活动创造无量的业力,但是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它发明我空法空的道理,就是这个人生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 那么没有真实的东西,你慢慢慢慢你的心静下来,你就能够慢慢的把心带回家,回归到你的最初的本来面目了,叫做一心真如。它是从种种的作用当中,让你能够找到真实。它是从先讲假相然后再悟入真实,它不像性宗直接切入真实,所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从作用当中,慢慢让你去体会这些都是假的,所以我应该要回家,它先发明生命的假相,然后让你知道假以后,你自己会慢慢的放下,所以叫从相用去观空而回到真实。 所以简单来讲,唯识之教,即用显体,关键在这里。它是就着你的作用,去开显真实的理体。我们在实际上,其实我们性宗跟相宗这两个都有需要,这两个教法你缺一不可。从一个理观的角度,从安住的角度,我们应该安住真如,就是你必须直观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是理想化的,不管你烦恼有多重,不管你业障有多深,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你必须要肯定你是清净的,这个很重要,从本体上的直观肯定,这个是非常重要,因为是大乘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一点信心你建立不起来,你就很难修行了。因为这一点信心在你的未来成长过程会给你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在安住的时候,你必须要理想化,先放开你生命的现实,你要不断的告诉你自己,不管你做了什么,不管你过去多么的不堪,你的真如本性没有受到染污,这是第一个概念。第二个,这个我们讲到安住力,从调伏跟对治的角度,请你面对现实。你要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你有哪些重点要处理,这是从唯识的角度。所以唯识的重点在于调伏跟引导。 理观根据性宗,事修我们必须从务实面,依据唯识看到你的问题点在哪里。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地雷,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宝藏,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趋吉避凶。当你临终的时候,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引导这个佛号的时候,你怎么面对你的内心世界,你的内心世界都没办法面对,你怎么面对阿弥陀佛呢?你把自己弄得很被动,又贪恋又颠倒,阿弥陀佛救不了你。 所以你在临终的时候,你带动这个佛号,怎么透过你的内心世界,闪过地雷然后接触宝藏,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是重点。唯识学就一直告诉你,你的宝藏在哪里?你的地雷在哪里?有些地雷,我们是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处理的,但是请你不要去碰触它,你必须了解它,你才能够慢慢的闪过它,让它带业,让它沉淀下来,到了极乐世界,你有很好的因缘来处理这个地雷。 所以我们再讲一次,理观要理想化、要圆满化;事修——调伏、引导要务实面,要好好的面对自己的问题,这个就是性相圆融的,我们前面也讲过很多次了。 【50】一切有情,皆各有八识耶? 那么我们再看第二个问答: 问:一切有情,皆各有八识耶? 答:六道众生,随其业感不同,所禀受之识亦各有不同,如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故无鼻舌二识;二禅以上,禅定转深,五识皆离;无想天人入无想定,前六不行,惟存七八。 这个地方我们学到万法唯识,我们把识开出八识。那么这边有个问答说,难道一切的有情,在整个三界六道当中,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具足八识呢? 答案是不一定! 因为每一个众生随着他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不同,他禀受的心识亦各有不同。比方说初禅的天人,到了初禅,离生喜乐地,他有殊胜的三昧乐,有禅悦为食,所以他不需要外在的饮食了,所以鼻识、舌识长时间就不使用了。所以不使用的时候,这两个识就不活动了,所以他只有六个识,他没有鼻识、舌识。 二禅以上禅定转深,他前五识都不活动了。所以你看有些禅定,你敲引磬他也不会出来,因为他耳识不活动了,这种禅定,只有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那么无想天人,他认为这个想是不对的,就把这个想给灭了,入无想定,所以前六识完全不活动,就只有第七、第八。 这个八识是这样讲,在三界不管你怎么弄,第七、第八一定会存在的,业力跟自我这两个一定有,不管你去哪里。你可以没有感受,你可以没有思想,但是你只要在三界里面活动,你一定有两个东西:第七跟第八,就是无始的善恶的业力,就是第八识管着业力。第二个你一定有一个自我的概念,这第七意识,这两个是恒行心所。 但是前六识有没有感受,有没有思想,答案是不一定,所以这是无想定,所以四禅八定,有些禅定是佛弟子共外道修学的,但是有些是佛弟子不能进去的,比方说无想定,佛陀是禁止佛弟子进入无想定,因为这个无想定是很特别的,因为你把第六识灭了,对你是极度的不利了,你生命的改造完全靠第六意识,你把第六识灭了,你无量无边的颠倒,一点都没有改变,这如石压草。所以很多的念佛人完全不动念头,这个是极大的错误。你不动念头,你只是保持原状,就好像这个水沟很脏,我拿盖子把它盖住了,就这样子,临终的时候你会后悔的。 你不想面对它,它是不会放过你的,第七意识它一定给你坏事,你迟早要面对你的第七意识跟第八识,第七意识的颠倒,第八识的业力,所以你完全都不想,这个是非常不对的。禅宗说一滩死水,就是说你有问题,但是你不想面对它,你这个房间有一堆垃圾,你老是不看它,它还是在的,它会不断的蔓延。所以说这个第六意识,诸位,第六意识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你要善用第六意识,用得好,它可以引导你调伏我法二执,它可以引导你的生死业力,让它寂静下来,它可以调伏业力,调伏颠倒,调伏感受,用处多了去了。第六意识,非常好用的东西,临终正念完全靠第六意识,靠它就够了,再提起佛号够了。那么这个就讲到,这个有情众生的八识的一个情况。 【51】唯识学的因果思想,它认为是造业跟得果报! 好,我们把这个八识的个别的活动,讲完以后,我们来看看八识的相互关系。前面我们各别各别的解释异熟,什么是异熟?什么是思量?什么是了境?我们是独立的讲到它个别的功能。现在我们把这三种功能把它串起来,其实它活动的时候,是有它横向的相互关系的,那么这样子的相互作用就谈到缘起了,杂染的缘起跟清净的缘起。所以我们看结示法要,我们把前面的八个识的体用做个总结,分二:一、依唯识相安立缘起;二、依唯识性发明空性。 那么佛教的人生观,主要是空性跟缘起两块。那么站在唯识的角度,它是怎么发明缘起,它是怎么建立空性的,这个就应该了解了。我们看丙一的依唯识相安立缘起。 那么唯识的缘起观呢,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业果的形成;第二个业果的相续;第三个业果的转变。这个业果偏重有漏的轮回的业果,而不是这种清净的功德的业果,这个是凡夫有漏业果是怎么形成的,形成以后它又怎么相续,第三个你应该怎么去转变它,调伏它的重大的势力,让它变成临终没有障碍。好,我们先看看业果的形成,这个地方分两段:第一个总说;第二个别明。我们先看总说。那么一谈到业果就有两个主题了,一个种子,一个现行,我们把它念一遍: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现行——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 因果的形成,业果从佛法角度,当然先有业才有果,是吧?你一定有因才招感果嘛,那么这个因果的过程当中呢,我们先看现行这一块。那么一个业力的成就,第一个,你一定有身口意的活动,叫现行。这个活动是怎么来呢?是由内在的因缘,前七转识跟彼相应的善恶的心所,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我们前面讲过造业的主是谁,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离不开第七意识,因为第七意识会去主导第六意识,所以前七转识,当然六跟七,六跟七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那么这个内因缘跟外因缘接触的时候,外在的这个三界的果报一接触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造业了。当你内在的妄想跟外在的业力结合的时候就造业了。如果你只是打妄想,打完就算了,你就没有造业,如果只有业力,业力起现行的时候,你刚好不在现场,你闪过了,有业力没有妄想,你也不会造业。造业要因缘际会,刚好你的业力要成熟了,然后你又在现场,你又打了一个错误的妄想,这个时候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一碰撞叫做现行。 那么现行开始活动的时候,就开始刹那刹那造业,但是它造业的时候,不是马上得果报喔!它有一个潜伏期,这个是你最大的希望,也就是你能够把握的最好的时机。因为它不是马上得果报,它要经过一个种子的酝酿的过程,它必须要成熟。 所以当我们的业力,开始活动造业的时候,接下来不是果报,接下来是一个种子位。 我们看看左边的这个讲义,那么业就是身口意的造作,当你的内在的妄想,你看我们有时候打妄想,但是没有机会,有些人是他很想造业,但是没机会造业,他也不可能造业,因为他外境不具足嘛!那么他如果是业力现前了,但是他不打妄想,他心如如不动,他也不造业。如果他内外因缘都具足,他也想造业,刚好外境又具足,这个时候他就真的造业了。那么他造业的时候呢,当然业力是无常的,他刹那刹那的造了杀盗淫妄的业力以后,造完就消失了,他回家以后,他照样吃饭睡觉,但是他的生命有变化了,因为他的第八识把它记录下来,第八识是怎么记录呢?它以种子的功能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事情已经结束了,但是你的心多了一群善恶的功能,这个功能不会马上得果报。但是如果你放纵下去,它最后的结果,就会招感有漏的果报:善业招感天、人、阿修罗果报,罪业招感畜生、饿鬼、地狱的果报。如果你造的是无漏业,你来听经、诵经、念佛、修止观等等,那么就成就了四圣的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法界。总而言之,唯识学的因果思想,它认为造业跟得果报这中间是有一个过渡的,这是唯识学特殊的因果观,叫异熟的因果思想。它必须有一个成熟的阶段,这个就是所谓的唯识的因果思想,它形成的过程,它必须要经过一个种子的阶段。那么这个概念,我们慢慢的从后面来把它开展出来。这是一个总说。 【52】业力的成就有哪五种的相貌? 我们看别明,别明当中,这个先讲业力的成就,再讲果报的显现。那么第一个成就业力。在唯识的角度,什么情况叫做业力成就?这个地方分成三段:第一个业道的成就;第二个暂时的潜伏;第三个业力的轻重。我们先看业道的成就,这个地方,偏重在有漏的生死业力的成就。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瑜伽师地论》依五相,立十业道自性差别,所谓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满业道」所摄,若五相不具,即是非满业道所摄。 好,我们先把它做一个总说。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个业力的成就要有五种的相貌,这五种相貌呢它是透过这个十业道,十业道诸位知道了,身有三种:杀、盗、淫;口有四种: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意业有三种:贪、瞋、痴。那么这个十善业的自性,它的本身的体性,跟它的一个轻重的差别,完全是由五种相貌决定,哪五种呢?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这五种相貌来决定这个业是不是成就,成就以后是不是圆满,乃至于它是不是相续。那么五相具足就是满业道了,五相当中有一两个不具足,就是非满业道,这个业造得不完整。那么哪五种相貌呢,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事。即起杀生等业所依处事;二、意乐。即于造作业行所依事上,生意乐之想;三、烦恼。即造杀生等业,由贪等烦恼相应,或总起、或别起;四、加行。即于造作之业,或已作,或教他作,于彼所起之方便;五、究竟。即于造作之业,或当时圆满,或于后时圆满。 那么业道的成就呢,第一个它必须有一个事。事呢,就是在这个造杀盗淫妄的过程,它必须有所依的处所跟它的事缘,也就是它必须有一个对象。如果你是梦中,梦中你遇到很多的人事,结果你造了杀盗淫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对象,因为梦中是独头意识嘛!所以梦中所造业不算,不能构成业道,你不会因为梦中所造的业到三恶道去,绝对不会。但是在菩萨戒上说,你做了不好的梦起来要忏悔,你如果醒后念念随喜,这个就形成业道了。也就是说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对象,有一个人,有一个事情让你去面对,这第一个,必须有个所缘境。 第二个、你心中要有意乐。就是你对于所面对的境缘,你必须有主动性的愿望,杀人你要有杀心,偷盗你要有偷盗的心,淫欲有邪淫的心,妄语有欺诳心。比方说你开车开到 downtown,你的车子压死很多蚂蚁,这个不能构成罪业。因为你没有这种杀害它的心,当然它会有别报,但是它不能影响到你三界的总报,因为你不能构成业道,你没有意乐。所以这个意乐,也是影响你是不是业道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要有烦恼。你有这个愿望,你还得有烦恼,你要有贪瞋痴的烦恼,或者是三个同时现起,或者是单一的生起。所以你造这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有贪瞋痴烦恼的活动,来加持你的行为,这第三个。 第四个、加行。你必须有实际的身口二业的行动,或者自己做,或者教别人做,有种种的方便,你有实际的行动力。 第五个、究竟。那么你在造业的时候,必须把它造圆满,就是对方清楚的接受,或者他后来清楚接受,当时圆满、或者过一段时间圆满,都算。那么一旦圆满以后,这个时候你这个业道就成立了。 这以下举一个例子,这以下以杀生做例子。比方说杀生,第一个它的事缘呢,以有情众生为事缘。比方在律上说,你本来在晚上走路的时候,你本来要去杀一个人,结果你看到一棵树,你把这棵树当成人,把这个树砍掉了,那你以为把他杀死了,但事实上它是一棵树,这不能构成杀业。因为所缘境不现前,你自己错解,所以它必须有情众生要现前,第一个人、外境要现前。 第二个意乐。我当杀害彼众生,你有主动性的愿望,简别你不是无心之过。 第三个你在杀害对方的过程,有贪瞋痴的烦恼活动。 第四个你呢有实际的行动,或者你自己去做,或者你教别人去做,有这种行动。 第五个被害的众生是当时命终,或者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命终。这个时候究竟,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在律上它有更详细的分别,就是业有成就跟圆满的问题。当你的事、意乐、烦恼、加行,就是有外境、有内心、有行动,这个业其实是成立了,但这个成立也可能是方便,也可能是圆满罪。方便罪就是没造圆满,你本来要去毁谤一个人,你也有这个对象,结果这个人,对方当时没有听懂,不圆满,因为他没有究竟,那么只要有心境、有行动、有烦恼,这个业就已经造下去了,但是要圆满必须要究竟。 当然唯识学还讲一个,唯识学把业分成三块,业的成就、业的圆满、第三个业的相续,而业的相续是最重要的,我们净土宗的人要临终正念,最关键就是断除业力的相续,你不可能断除它的种子。所以我们要先把业分成三块:业力的成就、业力的圆满、业力的相续。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八 【53】什么叫种子呢?(一) 我们看庚二、暂时潜伏。 在佛教的教理当中,每一个教理都有它的因缘观。因缘观是整个佛教的共识,不管你什么宗派,你所开显的道理都必须跟无我的真理相应。也就是说,所有的生命都必须假借因缘才能够创造出来,没有例外的。所以因缘观是所有宗派大小乘的共识。当然每一个人从因缘的角度来解释,就各有不同。唯识学的因缘观,它是偏重在杂染这一块,偏重在有漏这一块,它是从轮回的角度来解释因缘,不像真如缘起,是从一种清净庄严的角度来开展缘起,它偏重在轮回的角度,从有漏的因缘来开展缘起,就是凡夫是怎么流转的?你应该怎么从轮回里面跳脱出来?它是解释这两件事。那么唯识学讲到这个轮回,它提出了三个重点: 第一个是造业。你会轮回,你一定有业力。我们可能过去在某一个时间空间造了某一个业,然后现在成熟了,才变现出你现在的果报。所以在唯识的角度当中,它的因缘观,第一个一定有业力。 第二个它有一个潜伏期。这个潜伏的阶段,它要很多很多因缘去激发它,让它产生很多的变化,它可能会变得更强壮,也可能变得更羸弱。所以它的潜伏阶段是我们最大的机会。 第三个就得果报了。得果报的时候,你能够改变就有限了,你只能够认命随缘。 所以在唯识的轮回的缘起这一块,它分成三个重点:造业、潜伏、得果报三个重点。 那么前面的造业,我们讲到五个重点,就是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这五个具足了,这个业就造圆满了,就是一个结构完整的业力。这个业力,什么叫结构完整呢?就是它已经足够有能力来引导你的总报了。结构不完整的我们叫方便罪。譬如说我经常打打妄想,但是我没有付诸行动,这样当然也是一种业,但是这种业呢,它不可能让你到三恶道去,不可能,它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来主导你的总报。它可能会让你的生命当中,会有一点小过失,让你的功德不那么圆满,可能会让你生一点病痛等等,如此而已。但是你把这五件事情都具足,这是一个结构完整的业力,我们照唯识的专有名词叫做引业,引满能招业力牵,这个引业是什么意思呢? 当这个结构圆满的业力到你的阿赖耶识,它是有可能会主导你的三界的总报,它会决定你的六道轮回。当然它造完以后,它要经过一个潜伏的阶段。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一个潜伏的过程,这当中有什么变数,我们看看它的一个暂时的潜伏。那么唯识学讲到这个潜伏呢,它这个业造完以后,当然它是一个无常的状态,它最后会变成一种种子的状态,潜伏在第八识。我们看这段的开示,请合掌: 《唯识论》云:「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谓吾人之阿赖耶识有生一切色心二法的「功能」,而此种「功能」,即是「种子」。即此「功能」,具足六义。 那么《成唯识论》,就是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上说,什么叫种子呢?阿赖耶识有很多很多的种子,这个种子是怎么来的呢?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 就是在第八识当中,有亲自引生自类果报的差别功能,什么叫自类果报呢?比方说你造了一个布施的种子,这个布施的种子会引生富贵的果报,就跟它相应的果报。你今天熏习一个悭贪的种子,它会引生一种贫穷的果报。就是每一个种子有它对应的果报,叫自类。那么这个种子,它在第八识当中呢,它跟第八识跟它所生的果法,是什么关系呢?是不一不异,彼此间各有特性,但是又关系密切,它是体用因果这四个字来解释这个阿赖耶识跟种子跟未来的果报,这一点,我们待会再来讲这个体用因果。 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有生起一切色心诸法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就是种子,那么这个就是一种潜伏的功能。阿赖耶识如果我们把它比喻做大海,它是整个大海,浩浩三藏不可穷,那么大海是由什么构成的?海水对不对?有很多的水分子构成大海嘛!这个水分子是什么呢?就是种子。那么这个水分子有什么作用呢?当它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个风一吹它会产生波浪,有形状的波浪。水分子本来没有形状的嘛,是吧?但是它风一吹的时候呢,它就出现很多很多的大小的波浪,这个波浪就是果报。也就是说,我们先讲体用因果,先讲体用。体当然是阿赖耶识了,它是你生命的因果的依止处,它是一个本体;用呢,就是水分子跟波浪。因跟果,我们先讲因果,再来讲体用。 诸位,为什么会有波浪?你们想过为什么有波浪吗?当然有水嘛,是吧,它是水构成的嘛!只是它是怎么样呢,它是有相状的水。水本来是没有相状的,但是它变成波浪就有形状了,它是一个成形的水分子嘛!所以说水分子是因,波浪是个果,这没问题吧?你为什么有今生的你呢?因为你有种子,你过去生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种子,其中有几部分的种子成熟了,变现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所以你过去的业种子是一个水分子,水分子是不能受用的,你说,我要受用我昨天布施了一百块给净宗学会,我今天应该受用受用,不可以!它在种子位你不能受用,对不起,它必须要怎么样呢?变现出来你才可以受用。 所以它在潜伏阶段,你是不能受用的。所以水分子是不能受用的,因为它没有形状嘛,它在潜伏阶段,它是一种潜伏的功能。但是当水分子成熟以后,它变现出一个波浪的时候,这个果报就可以受用,你可以去感受它的快乐跟痛苦,你可以去享受,这叫果报。种子是不能受用的,所以种子是因,那么这个果报是一个果,就是波浪是由水分子变现出来的,所以这个种子是因,这个果报是果。那么这个因果是依靠谁呢?因为有大海,水分子也依靠大海,波浪也依靠大海,所以它们形成一个体用关系,这个就三个关系变成体用因果。你这样子想,你大概就知道,种子、果报跟阿赖耶识的关系,是体用因果的关系。 【54】什么叫种子呢?(二) 好,那么现在重点在种子了,因为它会变现果报,那么它在变现果报之前,它在阿赖耶识当中,到底它是怎么形成?它又产生什么变化?这个是重点了!我们把这个种子的六种的相貌,把它念一遍: 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当我们造了业以后呢,它不是马上得果报,它有一个潜伏阶段。那么这个种子有六个功能,我们分成三个阶段,一跟二呢是业种子的形成。 首先我们看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种子的生起,我们前面讲过,要有现行,要有身口意的造作,要有前面说的五种情况,要有这个所缘境,有意乐乃至于加行、究竟等等,简单的说要有意乐、加行、究竟三个主要的概念。那么这个种子一生起的时候,它不是一个寂静的状态,它体才生,无间必灭,它是怎么样?它在阿赖耶识里面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这说明什么呢?这个是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希望,表示它不是常住不变。不是说你这个种子进去以后,就不能改变了,不是这个意思。一个事情有生灭那表示什么? 它可以改变! 对了!它是生灭法,如果种子进去以后,它都不动那就完了,那就是定业论了,你的生命是不能改变了,因为这个种子进去以后,它没有生灭的现象,它永远都是这样子,你不管怎么修,它永远这样子,那糟糕了!那这样子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轮回有多久,你要改变轮回,就必须花相同的时间,因为这个业力是不能改变的,那就糟了。 所以你听到刹那灭啊,当然它充满了希望,但是它也充满了危险,因为你也可能让它更厉害,对不对?你要是不断的执著它,你本来造了业,你看佛法里面很多呀,他造的业不严重,但是他后来起邪见,执著,得果报的时候就很严重。所以刹那灭表示说它会变化,它可能变得更强壮,也可能变得更羸弱,因为它是一个生灭之法。但是你不要忽略了下面那句话,有胜功力,方成种子,虽然它是生灭的,但是它有得果报的功能,请你不要忽略它,它会创造一个有生灭相的果报,让你来受用,这是我们对种子的第一个认识。 第二个果俱有。它可以跟所生的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当我们造一个业以后,我们会有一个强烈的等流性。比方说布施,布施是一个现行,是一个身口意的活动,当然你布施完的时候,这个行为结束了,你就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它会产生一个现行的果法,就是它会让你更想布施,所有的事情你做完第一次,你会莫名其妙想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就是你本来是在造业,但是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一种业力要推动你,你会想要相续的做下去,除非你用思想去调整它改变它,否则它有一种等流的力量,造恶业亦复如是。你造了一个罪业,你就很想造第二次,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果俱有的功能,它现行熏种子,它种子又会起现行,它会牵动你第二个功能。所以它会跟现行的这种果法,它会两个合作。那么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这是一个罪业的时候,这时候是你断相续心的时候了,因为它的业力还没很强大。所以业力成熟的时候,第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第二个它会带动你相续的行为,它会带动你去做第二次第三次,当然如果你没有忏悔,没有忏悔,在唯识学就是表示你随喜,没有中道这句话,凡夫没有中道。 所以在唯识的角度就是说,你对你的行为没有忏悔,表示你认同了这件事,表示你认同喔。你说,我也没有忏悔我也没有认同,不对,你不忏悔你就是随顺它了。在唯识的定义只有两种情况,你要嘛消灭它,你要嘛就增长它。唯识学的意思没有人保持原状,保持原状这句话不适合凡夫,只有圣人。圣人的心是不生不灭的,他可以保持原状,我们没有资格叫做保持原状,你要嘛进步,你要嘛就退步,因为你的生命是一个水流的思想,是生灭的,哪有可能保持原状呢?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你没有忏悔,你就是放纵,这两句话是一句话,然后它就增长了。所以刹那灭、果俱有就是说,一开始是你主动的去造业,到最后它会主动牵动你去造业。这个种子它会牵动现行,本来是你把它创造出来的,但是它又会引导你再去造第二件事情了。 这种子你创造了它,它也会引导你,所以刹那灭跟果俱有就形成了我们一种展转相续的力量,这个种子就不断的,除非你忏悔对治,它会慢慢的像滚雪球,慢慢的酝酿而形成,这是第一个。形成以后这个时候,可能你中间因缘断掉了,没有相续了,这个时候它就在心中产生一种保存。保存有:第三个「恒随转」。那么它保存可以保存到什么时候呢?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究竟位是成佛。就是在你成佛之前,金刚道后异熟空之前,这个种子会永远的陪伴着你,它永远不会失掉,除非你忏悔。第一个它长时间的一直到成佛为止,它一定会在你的心中保存下来。 第四个性决定,那么随你的善恶的因力产生的善恶的功能是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当种子成立以后,你不能改变它的性质。比方说,你曾经偷过人家一百块,然后你说我拿一百块去布施算了,我把一百块拿去布施慈善机构,这样可不可以抵消?不能抵消!除非你忏悔。你偷盗有偷盗的罪业,布施有布施的功德,这两码事,你不能用善业跟罪业作抵消,因为它性决定。你只有一种方法,就是透过忏悔,否则你不能改变它。 诸位,善恶是不能抵消的!你说,我在佛教界有这么大的贡献,我做一点错事没关系吧?两码事儿,得果报的时候,各算各的,因为它是性决定。 第五个待众缘。那么它得果报之前要等待因缘。 这有两种情况,如果它是一个引业,就是影响你的三界总报的业,就是强大的业力,它必须要等待临终的念头,临终的第六意识来引导它,当然也包括临终的第七意识的执著,六七识的引导,它就会得果报。如果它是一个满业,它的业力不足以得到总报,它只能够影响别报,那就必须要靠平时的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来引导它。反正这个业要得果报,必须要有第六意识的引导。 举个例子,诸位都知道〈慈悲三昧水忏〉是悟达国师所发明的。他这有因缘,悟达国师当然他修持不错了,他是十世的高僧,但是他第十世的时候,皇帝就拜他做国师,皇帝也送他一个檀香做的法座,请他升座说法。皇帝来听,当然文武百官也都在座了,所以他这个时候生起高慢心。本来高慢心也没什么重大的过失,但是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关键是它会去刺激你的业力,这个恶念有时候会去刺激业力,所以使令他的这个膝盖,就出现了人面疮。 这个人面疮是在过去汉景帝的时候,这个悟达国师他是袁盎,那么这个人面疮是晁错。袁盎就是他跟汉景帝说,这个七国之乱会引起是晁错的政策错误。结果汉景帝没办法,就把晁错给杀了,所以这个袁盎跟晁错结下一个恶因缘。但是晁错看到袁盎这个悟达国师,十世的修行都没有机会。到了第十世的时候,因为起了高慢心,所以就这个因缘具足了。也就是说晁错跟袁盎经过十世,这几百年的时间,它那个种子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你不能够说悟达国师,你因为起高慢心,所以就得到人面疮,不能这样讲。他这个人面疮另有因缘,你这个高慢心只是把它刺激出来而已。你看有些人他去滑雪,他去滑雪结果把腿摔断了,你说你这个人就是因为滑雪才把腿摔断的,可以这样讲吗?不可以嘛!滑雪的人多的去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摔断腿嘛,是吧?他是他过去生有这种杀业,你就是喜欢滑雪,你就是把这个业给逼出来了,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业力要得果报,它必须有心念的刺激。当然临终也是这意思,你所以说临终为什么不能起恶念,就是你又去碰到地雷了,会把过去的生死业力把它激发出来。 最后一个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那么等到这个业种子成熟以后,它表现出来的时候,它不是只有一类的种子。 我们的生命叫众缘和合,是很多类的种子表现出来的。所以人生充满了荣耀,也充满了遗憾。举个例子,你看波斯匿王他的公主善光公主,长得很漂亮又有福报,但有一个叫做金刚,是吧?她长得很丑陋,丑陋到这个经典上说看上去已经不像个人,像一只猪的脸一样。所以他爸爸就觉得很没面子,就把她关在房间里面。但长大的时候要嫁人的时候,找一个乞丐就随便嫁出去了。那么她以前在皇宫,她不用跟人家接触,嫁出去就变成平常老百姓,就有一些日常的社交活动。但是她先生也不敢让她参加,也是把她锁在房间。所以这个时候她觉得受到了歧视,受到了自卑。后来她就向佛菩萨忏悔,向释迦牟尼佛忏悔,后来才把这个果报给改变。那么她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她过去在修布施的时候,她布施出家众的时候,那出家众威仪不好,她就出恶口去批评这个僧宝,但是她也布施了,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她有富贵,但是她的口业的瞋心也让她丑陋。所以我们这个今生的果报,一般来说是多元化的种子创造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生没有圆满,因为我们在因地造业的时候,善的也造,罪业也造。所以它是怎么样呢?各别各别的色心果报,是由各别各别的善恶种子引生的,这个是由多元化的种子,引生多元的果报,叫引自果。 【55】种子是怎么来的呢?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外谷麦等,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 所以总结就是说什么叫种子?第八识中有一种潜伏的善恶功能,那么这种功能具足六种的条件,它是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它不像是外面的这种五谷,大小麦这种种子,因为它这些所谓的五谷,大小麦的种子,它是识所变现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果报,假名为种子。真正的种子,这里面的种子,是一种内心的潜伏功能叫做种子。我们可以看到佛法里面很多的神通,诸位要知道,神通的所见,它一定是现量,不可能比量。神通不能够推度,它只能够有什么说什么,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最大的护法须达长者,他用黄金铺地,买下太子的花园,去盖这个精舍而且亲自监工。在监工的过程当中,舍利弗有一次来到工地,跟他讨论这个精舍的这个建筑,舍利弗尊者以神通看这个须达长者,舍利弗讲一句话说,地上的精舍未成,你天上的宫殿已就。然后就用神通力把他未来的果报,六欲天的果报现出来给他看,我问你,舍利弗凭什么说他的天上的宫殿已就呢?凭什么?凭的神通力嘛! 诸位,神通力不能推论,他只能够现量境。也就是说他在造布施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一定有一种功能存在,这种功能让舍利弗尊者看到了,是吧?就是他果报没有出现之前,他一定内心第八识里面有一种潜伏的种子存在,舍利弗尊者才能够说你天上的宫殿已就嘛!这个就是种子。当然这个是神通力了,我们也可以感觉一下,在经典上说,说这个种子它没有得果报之前,你也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比方说,如果你觉得躁动不安,你可能阿赖耶识里面有罪业的种子多一点,尤其是你晚上如果睡不好觉,经常睡不好觉,你可能要忏悔了,因为它这个种子没有得果报之前,它也可以感觉得出来,山雨未来风满楼。在经论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造了善业力强的人,他的心是寂静安稳的,因为善业力本来是安稳性的,安定的,但是罪业是躁动性的,它躁动不安。就是说你阿赖耶识里面有很多罪业的种子,虽然没有得果报,但是它有一种征兆,它有征兆的,这表示说这个种子的确是存在的。所以在唯识学是这样:造业、潜伏、得果报,这个潜伏是什么呢?就是种子。 好,我们先讲到这,还有十分钟,我们前面,可能大家对唯识还有一点陌生,所以我们的进度放慢一点,等到后面的运用的时候再加快。那么,这里有没有问题?请说。 【56】空观成就的人他还有没有第七识? 问:师父慈悲!师父刚刚讲过说,只有在三界流转还有第七识跟第八识,那么一个修空观成就的人,他法空我空都已经没有了,那他还有没有第七识? 答:第七意识当然有,它是把第七意识转变,它转识成智嘛!它不是把第七意识破坏,比方说这个水,这个水本来是泛滥成灾的嘛,它把这个水疏导成灌溉了。所以心识是不能消灭的,心识只能够转变。大乘佛法是这样态度,当然小乘佛法是用极度的手段,把前六识给灭了,所以叫错损菩提。你把第六识灭了,你的菩提心也没了。那么大乘佛法的态度,它是转变而不是断灭,你必须引导它,教育它,跟自己沟通。这个唯识的教理是这样子的,你这个学完教理以后,你要把这个教理套在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容易理解了,就是它不是只是个教理。 其实佛法有些东西你是不能套的,你看你读《华严经》,诸佛菩萨的功德,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对不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你套在你的身心世界套不起来,那是一种功德庄严,我们只能够羡慕、随喜、赞叹。但是唯识的东西都可以套到你的身心世界,它是可以套在你的身心世界,因为它是在讲凡夫的缘起嘛!它跟那个真如缘起佛菩萨的因缘,不一样。 【57】为什么要靠发愿来对治我们的第七意识? 问:请问一下,师父提到那个第七意识,对过去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兴趣,只对现在发生的事情有执取,但是师父也提到说对治第七意识,发愿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方式,但是发愿成佛或是求生净土,它是一个寄托在未来的思考方式,为什么对治第七意识,它这么有力量?谢谢。 因为发愿它本身,它是用第六意识的愿力来抗拒第七意识的执著,它是用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为什么要发愿?第六意识它虽然造业力强,但第六识有很大的弱点,就是它没有定性,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他可能今天参加个佛三,然后回去就开始放逸,放逸以后他觉得不对再来参加佛三,他是经常变来变去的。所以,你要让第六意识稳定性的上路,它必须要靠一个誓愿,要一个愿力来主导第六意识。所以第六意识必须靠愿力跟空正见,才有办法抗拒第七意识。 诸位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受戒吗?说好话、做好事就好了,因为你没有戒体,没有愿力,所以第六意识它虽然造业力强,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缺点就是它没定性,它很容易受外境影响,它遇到好的环境,它就正念分明,它回到家的时候就开始放逸,所以这第六意识就是这样子。 所以伟大的佛陀知道只能够靠发愿来引导第六意识,因为你如果不这样子你永远不是第七意识的对手,第七意识可专心了,恒审思量我相随,第七意识是一个非常专一的心识,它专门执著我。所以第六意识呢,它只能够暂时的调伏它。但是如果你第六意识要相续的调伏它,就必须要把善念提升到善根,否则你永远不是它的对手。你不发愿的话,你就是经常进进退退,你有时候很精进,有时候你就退到没有学佛之前的你,你就是永远在那个地方充满了不确定。 所以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怎么去强化第六意识。我们到了这个应用篇,讲到二块,第一个圣道门的菩提心跟空正见,用愿力跟空性来引导第七意识;第二个透过净土门的忆佛念佛,来引导第七意识,两个地方。当然第六意识你也可以造善业,如果你只是处理业力的问题,那你就比较简单,因为第六意识造善业是问题不大。但是第七意识如果要处理你的颠倒的时候,从善业力集中到正念力的时候,那就不简单了。因为你开始面对轮回的时候,你面对生死问题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力量就不够了,善念就不够了,那就是善根了,那你的观照力、誓愿力,你必须靠这两个,你才能够补强第六意识,把第六意识的弱项,它的不确定性,因为第六意识是它很容易受外境刺激,尤其是感受,这个苦乐的感受一刺激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变。 你看我们在修行当中稍微遇到痛苦,我们就很容易哎呀,算了,反正打佛七少一两天也没关系,是吧?但是你说我发愿,我无论如何这七天一定要把它实践,那么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对错问题了,你认为你要实践你的愿力,那就没有理由了。这个时候你不能拜要它拜,不能专要它专。当你的修行的诉求提升到誓愿力的时候,那这个是超越感受了。你把它当作目标在实践,否则你这个前五识跟第七意识的我执加在一起,这个第七意识是很会保护自己的,我爱、我见、我慢、我痴,它一旦这个“我”受到伤害的时候,第七意识跟第六意识一抗议,第六意识就没辄了。 所以我们后面会讲到说,我们怎么用第六意识,要把它的弱项,它的这种很容易受到外境刺激的这第六意识,怎么样把它生根,它已经不是一个花瓶的花,而是一个菩提的树,让它能够坚定的走下去。那么向外调伏感受、向内对治颠倒,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修行的这一块。当然我们先了解有漏,先了解,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到缘起,先讲到我们是怎么来的,先谈谈过去,我们今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后面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怎么去开展未来,我们先了解我们的过去,找出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所以唯识的缘起,它是谈你的过去,到底我们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在三界轮回,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当然第一个就是业力,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当然受到临终的恶念的邪念的刺激,最后得果报。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九 【58】真如缘起也有它不足的地方!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四面,我们讲到二、种子之由来。我们这一科是讲到依唯识相安立缘起,也就是说从唯识学的角度来探讨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缘起。那么佛陀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生命的缘起,主要分成两块:一个是真如缘起,一个是赖耶缘起。 真如缘起,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离一切相,第二个即一切法。真如是没有相状的,在时间上它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相状;在空间上,它也没有十法界的凡圣的差别相状。所以它离一切相,我们只能够勉强的去形容它说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清净,它不是一个相状,它只是在解释它是没有相状的。第二个,它即一切法。在我们一念的清净心中,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之法、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之法。所以真如的这种思考,会让我们一个菩萨在逆境当中得到很大的加持。因为我们虽然是业障凡夫,我们受到很多业力的冲击跟烦恼的干扰,但是我们跟佛陀能够分享真如的大智慧光明,我们跟佛陀是一家人。 那么对于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安住真如,给我们一种不退转的力量,因为我们的心永远是如此的清净,永远的具足如此的功德。 但是真如缘起有它不足的地方,因为它有两个特点是它不足的地方: 第一个,它只论相应,不论相续。那么真如它要的是你相应,一时的相应,你只要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但是你相应了以后,那我们怎么去相续呢?生命是相续的,我们没办法看到生命的相续,它是一个点状的缘起观,所以它只有点状的相应,它没办法解释一个片状的相续的生命。这个是真如缘起不足的地方。 第二个,它只论迷悟,不论业力。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但事实上我们觉悟以后,我们还是要面对业力的,这是一种现实。比方说你知道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现在想去极乐世界可以吗?当然不可以。虽然你现在信愿具足,你的资粮都具足,但是,你有生死的业力未了。 所以你觉悟是一回事,你必须要面对你的无始的生死业力,你必须把今生的业力给偿还结束了,所以往生净土是临命终时。你今生的业,必须把它受完了,你才可以到净土去,所以这样子,对往生的人来说是充满了变数。比方说我现在在佛堂打坐非常好,我信心具足、愿力具足、佛号具足,三资粮具足,阿弥陀佛你赶紧来接我吧!不可以!只有觉悟是不能往生的,你要考虑业力的现实,因为你是个业报身! 所以真如缘起的理想化,它某种程度忽略了生命的相续,忽略了业力的相续,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在真如缘起的另外,开出了赖耶缘起。就是我们有理想化的安住真如,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务实的面对我们的生命。所以佛陀讲阿赖耶缘起的时候,他建立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它就有相状了,它不像真如是离一切相,它是有相状的,它有染净的相状,它有过去、现在、未来的相状。当然从你投胎那天开始,你就必须要面对阿赖耶识,因为我们夹带了无量的生命来投胎的。那么一个修行者,你想要创造来生的净土,你要先做一件事情,你必须面对你的过去。你不面对你的过去,你怎么知道你生命当中,过去给你留下什么东西?哪些是你的盲点?哪些是你的特点?哪些该调伏?哪些该引导?你没有下手处,你就没办法把你的生命顺从本愿,你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所以如实的面对过去,这个是唯识学非常重要的特点,把你带回过去,了解自己。 我们曾经经历过很多次的过去的生命,我们做过天上的天王,我们做过地上的蚂蚁,我们也曾经到过三恶道去,但是现在有个问题,过去跑哪里去了?我们那么多的过去生命,到哪儿去了?当然,被无常的大火完全破坏了,但是它留下很多的轨迹。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有轨迹的,就是你的种子,在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种子,这个就是你的过去。所以我们出生开始,当你踏上修行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面对你的阿赖耶识,你前生留给你的礼物,就是种子。这些善恶的种子,你必须要面对的,你怎么能够善巧的引导它,让它在临终的时候不干扰你,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必须对种子有所了解了。 【59】唯识学把种子分成两种相貌、四种功用! 在唯识学把种子分成它的两种相貌、四种功用。第一个,它的相貌是「刹那灭」。种子是变化的,它不是一种寂静的状态,它是不断的不断的生,不断的灭,所以也就是说它可以改造的,它可以调整。第二个,它是「相续的」,种子没有有效期限。你说,欸,我这件事情已经做了三千年,你应该消失了吧?没有这回事情。种子一旦进入你阿赖耶识,它永久都不会消失,永久都不会,它没有有效期限,除非你忏悔,除非你用空观来对治它,它才会消失。所以它是恒常相续,前后变化的,这是它两种相貌。那么这样子讲,它就有四种功能了: 第一个,果俱有。这个是我们最容易忽略而最可怕的功能,就是当你把这个种子种下去以后,它会有一种等流的力量,它自己会蔓延。你说,欸,我昨天做的错事,但是我今天没做了,它怎么蔓延呢?对不起,你没忏悔。你没忏悔,它自己会蔓延。它就是说,你把这个种子种下去,它有一种特性,它自己会往下蔓延下去,它有一种等流力量,你只要不把它stop,它会不断的从两个种子变四个种子,由四个种子变八个种子,它不断的相续下去,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你不能忽略你的行为。 第二个,性决定。它的体性是不会改变的。 那么第三个,待众缘。如果你临终的时候有任何的恶念,执著,去刺激到这个恶业的地雷,它就是要爆炸了,要得果报了。 最后一个,引自果。 所以我们学习唯识学,当我们在研究缘起的时候,第一个,你要很认真的很心平气和的面对你的过去所留下的无量无边的种子,你必须了解它,你才有办法带它,引导这些无量无边的种子,让它顺从本愿,在临终的时候不干扰你。愿我临终无障碍,所有的障碍都是你自己造成的,因为你有种子你不去处理它,你忽略它的存在,但是你忽略它的存在,它还是存在!所以我们迟早得面对它的,你与其等到临终的时候,你再来后悔,你倒不如早一点面对它,对你有好处,因为它是你过去生留下的东西。那么唯识学建立了这个种子的时候,当然,我们今生有某种程度的主导权,我们可以把过去不好的种子破坏掉,把好的种子珍藏起来,这个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60】种子它是怎么来的? 好,我们看第二个,种子的由来。那么我们前面讲到种子的特性,这以下,说明这个种子它是怎么样来的,它怎么去影响我们人生的定位?好,我们来看看这个种子,对我们修行当中产生一个多么重要的影响。好,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唯识论》云: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余所引证,广如初说,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好,那么《成唯识论》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就有两类的种子:一个是本来就有的,一个是后天熏习而有的。什么叫本有呢?就是无始劫来我们的第八识,它本来就具足能够生起种种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种差别果报的功能。那么世尊就依此这种本有的种子来说,众生无始劫来有种种的差别的种性,就好像恶叉聚。这个恶叉聚,就是印度的一种水果,它一出生就具足三个水果,它本来就是这样,它不是后天把它粘上去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真的有它的一种种性的差别,那么这个叫做本性住种,这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我们透过后天的熏习,就无始劫来我们不断的学习,去熏习我们的第八识。佛陀就说这有情因为内心有种种染净诸法,他可能亲近杂染法,他一天到晚用杀盗淫妄去熏习它,他出现了这个三涂种性,或者他亲近了这种清净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他出现了一种三乘的种性。就是说,你透过后天的染净诸法的熏习,那么产生不同的种子而累积成一种力量。在其他的诸论也说到染净种子是随顺染净诸法的熏习而生起,这个就是习所成种。 所以我们这个阿赖耶识,首先,我们在面对我们过去的种子先把它切开来分成两类,一个是本有的,一个是始有。这个本有它所要强调的就是说,我们的阿赖耶识有些种子,它不是那么坚固,它是可以变化的,可以改造的,这个就是始有。但是有些种子,你很难改变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在唯识里面,它把众生列出五种种性,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因为唯识学它从阿赖耶识讲起,你看《唯识三十颂》一开始,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它是从众生一念不觉以后开始讲缘起,所以阿赖耶识之前是怎么,它不探讨,所以它就有这个本性住种的概念了。当然这个意思,我们也不要执著说,一定就是我们的自性本来不清净,也不要这样讲,因为它是从阿赖耶识谈起!所以这个地方,主要我们要认识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的确不平等,有些个性是不容易改变。所以在唯识学,它把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人,分成五种种性: 第一个定性声闻。有些人一接触佛法,佛陀说了无量无边的法,他什么法都没兴趣,只对苦谛的法特别好乐,特别欢喜修习无常苦谛,所以他经常思惟无常苦谛,他的内心有很强烈的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这种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成就小果,再回小向大成就佛道的,他没办法改变,即便遇到佛陀都没办法,叫定性声闻,这个他本性住种太强。 第二种人是定性的缘觉。那么缘觉乘,他就比声闻乘好一点,他也有出离心,但是他不从苦谛生起,他是观因缘的生灭,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他从生灭的因缘当中,观到无我的真理,而证入了偏空涅槃。这种人个性比较没那么偏激,他虽有出离心,但是他的对立心没那么强。这种人是利根的小乘人,缘觉乘。 第三种是定性菩萨。我们看历代的祖师,很多这种例子,那个菩萨种性太强。我们的祖师里面,有些是年轻的时候都造过恶业,但是那种菩萨种性力量强的人,他的特点虽作恶业,速疾能悔。那么很多祖师,他年轻的时候,甚至于做过杀盗淫妄,甚至于毁谤佛法,但是因为他学儒家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这种误导,但是他一旦接触佛法以后,他把他的菩萨种性的善根一启动的时候,他立马忏悔,就他那种反转的力量特别强。定性的菩萨,这种人他一定会成佛的,直趋佛道的,他虽有一些一时的逆境,但是不能障碍他的,因为他种性已经成就了,定性的菩萨。 第四种是最多的,就不定种性,他可能会变成声闻种性,他可能会变成缘觉种性,他也可能变成菩萨种性。我们一般人就是不决定,譬如空中的羽毛,你运气好一点,遇到大乘佛法的老师,你就变成菩萨种性,你运气差一点,遇到了邪师外道,你就变成外道种性。因为你过去生没有产生一个坚固的善根,所以你就看你今生的造作,来决定你的种性,第四种是不定种性。 第五种是最糟糕的,无性种性。他完全没有出世的善根,只喜欢修习人天福报。那么当然在净土宗它是很强调菩萨种性的,就是说你这个往生净土,你必须要有大乘的善根,再加上净土的善根,这一点在《法华经》佛陀是讲很清楚。就是说我们一念不觉,从真如开始堕落到六道轮回,就是离家出走了,那么离家出走以后,后续就是怎么回家的问题了。在《法华经》上说,我们回家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走同一个道路,不是。有些人是走直接快速的道路,直接回家,有些人是要绕个山路,走迂回的路回家。的确有这些差别,那么就是看你自己,你回家的道路是走在哪一个道法上,你走到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那么就影响到你成佛速度的快慢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大乘经典,就是这样子了。诸位,你刚学佛的时候是很重要了,因为我们一般都是不定种性了,你走在哪一个跑道是很重要,非常重要。你现在不知道怕,但是你看《法华经》的时候,因为佛陀讲《法华经》的时候,开权显实的时候,那些阿罗汉,痛哭流涕,非常懊悔,说为什么我们同样依止佛陀来修行,我们只得到一个偏空的涅槃,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成就这么多的功德庄严,我们什么庄严都没有,向佛陀提出这样的质疑。佛陀说这个跟我是没有关系的!佛陀的心是平等大悲,像雨水一样普润大地。佛陀说你的根机小,你一开始就把种性弄小,所以你这个小草,我给你太多雨水对你没好处,我只能够对你说苦空无常的法,因为给你太多的水会把你淹死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棵大树,你给他的雨水越多,他多多益善,他可以广修六度。 所以身为佛陀他也不能改造你的种性,佛陀只能够怎么样呢?应机说法!佛陀不能改造你的种性。所以你一开始学佛的时候,你不是说一天过一天,不是这个意思,你要看看你这一条路,这个跑道它到最后是跑哪里去了。 就是你内心的活动,你是经常怎么思考的,这是一个道路了,当你走上弯路的时候你就惨了。诸位,你走到中间再换跑道,就很困难了,非常困难,因为你已经产生习惯了,这个定性声闻遇到佛陀,佛陀跟他讲这个法空的思想,他就很习惯就开始执著法执。这成佛之道,你最好一次就把它做好,你不要做得不圆满,然后再来调整,你就很被动了。 所以它这个种性意思就是说,你形成一个什么种性,就决定你未来的命运了,你这个成佛之道的快慢就决定了,佛陀都改不了,佛陀没办法改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就是把你的种性弄得正确,菩萨种性先建立起来,不要急着去积集资粮,你要把你的跑道走对了,这个车子走上一个正确的跑道了,然后你再来加速。你走错了跑道,你加速的越快,你那个种性就越坚固,到最后你根本不可能改变了,你只好乖乖的先成就小乘,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再 回小向大,再慢慢的往上爬,你的同梯的早就成佛了,你还在那个地方慢慢晃,因为你一开始跑道就弄错了。所以这个种性,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好,那么这说明我们无量劫来,我们一般人都是不定种性,那么我们可以透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把我们的因地发心,把它弄得跟成佛的菩萨种性是一条线的,这是第一个。 【61】种子的种类——什么是有漏的种子? 我们看下一个种子的种类。那么影响种性的这些种类是什么?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的种性呢?为什么他生出来是人天种性、他生出来是二乘种性、他生出来是菩萨种性呢?它的理由在哪里呢?它的过程是怎么来的? 我们来看看种子的种类。首先,我们把我们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分成两类: 一个是有漏的种子,一个是无漏的种子。我们把这个有漏种子念一遍: 一、名言种子——谓由名言所熏,能引生一切善恶诸法自果之各别亲因缘种子。 二、业种子——谓由造作善恶等业,所熏成之种子。第六识相应思心所,依身口意三,造作善恶等业,熏自思种于阿赖耶识,名业种子。我们先讲讲我们今天,我们在学佛之前,我们开始在规划未来,开创未来,首先我们要看看我们的过去留下了什么东西给我们。首先我们一定面对一些有漏的种子。 这个漏是什么意思?漏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过失,第二个是障碍。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有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造的善业跟恶业通通是有漏。那么有漏在因地上,它有贪瞋痴烦恼的过失,因为你依止自我来造业,就很可能跟众生产生对立,众生让你满意的,你起贪,让你不满意的,你起瞋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会跟着你的善业一起活动,就是在善业当中夹杂着烦恼,这个叫做有漏,它因地有过失,有过失的善业。那么在果报上,它产生了障碍。这个漏就是漏落于生死轮回,你这个业力呀,只能够在轮回里面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虽然让你快乐,但是有老病死的障碍,它不得自在。 那么这有漏的种子,我们把它分成两类: 第一个名言种子,就是由名言的熏习。名言就是思想,那么能够引生一切善念恶念诸法自果的亲因缘种子。名言种子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透过学习,你可能透过你的师长、同参道友跟你讲些什么话而熏习成一种思想,透过学习而来;第二个透过你的生活经验,你小时候可能受过别人的伤害,所以你就产生一种比较悲观的,苦谛的思考,也是可能的。就是你的生活经验,也会给你产生一定的名言种子,包括了生活体验,包括了学习,都会影响到我们形成一种名言种子,这个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了。 第二个是业种子,就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善恶等业所熏习的一种业种子,就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思心所。这个思心所是愿望、意乐,我们知道造业一定要意乐了,你没有意乐那就是无心之过了,那就不能构成业力了。业力一定要有主动的愿望,当然愿望有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邪的,依止身口意的三业,造作善恶等业,而熏习这种思心所的种子,在阿赖耶识当中,名业种子,我们每一个人造一个业,你第八识都会同时产生名言种子跟业种子,同时。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布施,你布施的行为做完以后,你的名言种子使你更想布施了,你加强布施的思想,这个就是名言种子;第二个你布施的行为,会让你来生得到富贵的果报,叫做业种子。所以你每一个行为,都会成就两个种子,一个是对你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增加,第二个是你的善恶的业力,也产生一定的增加,这两个都会增加,但是因为这两个都是依止自我意识而生起的,所以它都是有漏的。因为你在造业的这个时候,你没有修空观嘛,也没有发菩提心嘛,所以你会认为说,欸,我来造这个善业,那么以后也是由我来得这个安乐果报,那么你这样子想,这个行为就是有漏了,依止自我意识所带动的身口意,都是有漏了。 【62】种子的种类——什么是无漏的种子? 我们来看看无漏的种子。无漏种子有三种,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生空无漏种子——引生二乘道无漏法。 二、法空无漏种子;三、俱空无漏种子——引生菩萨及佛果无漏法。 那么无漏的种子,它必须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的,就是说它是一种出世间的功德。那么首先它有三种: 第一个我们看生空无漏种子,就是引生二乘道无漏法的。这个生空就是我空,如果你在修习这个善业的时候,你思惟无常,其实我所修的善业是无常的,那么我们的身心世界,只是一个心识的活动,就是修善业,是第六意识刹那刹那的生灭,面对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外境,由无常生灭的心去修一个无常生灭的境,所以这个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没有一个主宰者。那么你能够修无常观,来修这个善业,那么就是生空无漏种子,这种种子不会加强生死的业力,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法空无漏种子,第三个俱空无漏种子。这个大乘的空观有两种,一种是根本的空观,一个是对治的空观。我们先讲俱空。俱空的意思就是说它从根本上观察无生,所以这个空观你不需要对治,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本来就没有生死,本来就没有业力,因为它直观真如嘛,它正念真如嘛,所以它本来就站在一种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嘛,这个就是完全没有对立心,这个叫做俱空,它从根本上观空,这种理观是可以的,但是唯识学不采取这个观法,我们后面会说过,我们唯识学的空观是对治的。但是这种观法,在了分段生死特别有力量,叫做无分别智,我解释一下:这个就是说菩萨的空观,在对治这一块,他修无分别智,我们凡夫的执著要经过分别才会生起,就是你必须打妄想,你才会产生执著,所以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怎么知道哪一个人的生死业力特别重?哪一个人知道?就是说临终的时候有些人念几句佛号,欸,阿弥陀佛就把他接走了,有些人佛号念了很久,他也没办法走,因为你的业力太强了。如果你对每一件事情都打很多妄想,你背后的生死业力一定比别人重,因为分别的我法二执,第七意识它最需要第六意识去分别,所以无分别智它的重点在于截断妄流,就是你这个妄想 stop,你不能打下去了,你只有把妄想停下来,你的执著才能停下来。古人有句话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这个道路你不能走下去了,你越往下走越是一个无底洞。就是说你要把这个道路切断了,截断妄流、及时回头。 所以诸位,有些人事,你的妄想不能一直打下去,因为一直打下去,你就把自己的生死给绑住了,你绑住了你自己。我们都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临终无障碍,但是你知道这个障碍是怎么来的,诸位知道吗?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希望临终的时候很自在的往生,你平常就不能为你的临终制造障碍,因为你每打一个很深重的妄想,就加强一种生死的业力。凡夫的妄想都夹带我法二执,所以我们后面会讲到,怎么样断生死的业力,有两个方法:忏悔;第二个修无分别智。这两个药都要同时下去,一个事修,一个理观。 当然这个无分别智,你也可以跟大乘圆教的真如思想配合,就是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修无分别智,就是站在本来就没有妄想的角度,来截断妄想。我再讲一次,我们修无分别智就是要把妄想停下来。当然你要是认为妄想是真实的,那你压力就很大了,你就跟它抗拒了,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就没有妄想,然后把它停下来。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件事情让心中不要讲话,你不能讲话,因为你一讲话就打妄想——名言嘛!这言语是个道路嘛,你创造一个语言,你就为妄想铺路嘛!言语的道路,你必须把它的道路切断了,这个妄想就走不过去了,你只要把你心中的话拿掉,你就不能打妄想了,然后你的临终障碍就没有了,就叫愿我临终无障碍,当然我们也得忏悔一些业力的问题,这个是根本上,那枝末上也得忏悔业障,这两个双管齐下,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修无分别智,那么这个就是,一个是对治的空观,一个是根本的空观,一个是无生观,一个是无分别智,这个我们后面都会说到。 那么这三种无常观、无生观跟无分别智,都是无漏的种子,这些种子你越修越多,它会消除你生死的业力,它会有效的把生死业力让它沉淀下来。 【63】你平常的念头就是你临终的念头!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我们把它念一遍: 首先我们要检查我们过去所留下的种子,有一种是坚固的,有一种是不坚固的。那么坚固的就是影响我们种性了,一个种子是不坚固的,就是我们可以透过一些修改。那么这些坚固跟不坚固的种子,又分成两类,一个是有漏的,就是以自我意识所带动的业力跟名言。那么这个有漏包括了善业也包括恶业,因为你有一个我,你也可能造善,因为你这个我,你也可以深信因果嘛,你如果这个我是相信因果的,你就造善,就得安乐果报;如果这个我是不相信因果的,那就造恶。所以有漏包括善恶,但是无漏只有善没有恶,佛菩萨不管示现什么样的情况,佛菩萨即便示现杀盗淫妄全部是善,因为他都是依止空正见跟菩提心,叫做顺逆皆方便。佛菩萨的造业没有罪业,所以无漏的只有善业,这个种子它形成我们的一个思考,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比方说有漏种子,有漏种子的根本思想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看一个人,他完全不修无常观无我观,他在佛教界里面整天修福报,他会有一个特点,他的内心世界特别的刚强傲慢,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那个我特别大,因为平常他走的道路都走这个道路嘛,他平常就往这个道路在走嘛,当然他的生死业力也特别重,因为他平常的活动,都是由自我带动的。所以你不断的熏习自我,他那个自我力量就强了。 第二种是属于我空的人,他经常修我空观的人,这种人你跟他接触,你会发现这个人内心调柔寂静,不喜欢多事,因为他无我,他的心是调柔的,调柔善顺的,他不会想要去主导什么东西,他认为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这个人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的阿赖耶识他的内心世界,他我空的功能很强,他散发出来的身口意是调柔寂静的。 当然大乘菩萨除了调柔寂静以外,他必须要多一个广大圆融,他要多一个法空的思想,心量广大,做事情善巧圆融。你看忏公师父常说:我们做事情怎么样做好,我们就怎么做,看因缘办事,这就法空思想了,他那个思想就比较圆融广大了。所以我们应该要不断的去反省自己的内心世界,你是走在一个什么样的道路上,就是你的种子是哪一个势力强,你是属于刚强傲慢型的,你还是属于调柔寂静型的,还是比较属于善巧圆融型的,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都有机会调整,因为它养成一种势力的时候,这样讲,你平常的念头就是你临终的念头了,因为它这个水流,就是说它不断的往这边流,你不做改变,它就继续流下去的了。当然你没有失掉生命之前,你有机会去调整这个水流的,但是前提是你先了解自己,就是说你现在形成这样的思考模式,是你要的吗?是跟你的目标相应的吗?你要先想一想! 所以我们在教理当中先了解自己,就是说你现在是怎么样,然后你的目标是什么,现在我们在学教理的时候先想一想,就是说你现在的等流性跟你的目标是不是顺从,说我要往北方去,结果你走到南方的道路上,这个就是你的因果不顺从。你要求生净土,结果你不断的在增长生死业力,这个就不顺从嘛!我们现在不是说,学佛不是说你看到车子就一直开,你看看这个道路,到底是不是你要的道路。佛教是先有目标再有因地,先目标管理,就是说发愿,就是说你要不断的反省自己,你现在走在一个什么样的跑道,你是跑上了净土的跑道了吗? 人生真的是有跑道的,就是种性。当然我们刚刚讲过,所有的种子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是可以改变的,但前提是你最好先了解你自己,你现在的内心是走在一个什么样的跑道?跟你未来的目标是不是相应?如果相应了,恭喜你,你修行上路了,继续走下去;如果不相应的,赶紧调整,你还有机会。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 【64】你最好要先了解你现在的定位!64】你最好要先了解你现在的定位! 请打开讲义第二十六面。我们首先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更正。我们二十六面有一个讲表,讲到种子有本有跟新熏,然后又分成有漏跟无漏。有漏当中,又分成名言跟业。那么名言呢,它一条线画下来,是招感等流果。业,业力招感异熟果。请大家把这个名言这个地方再画一条往左边的斜线,把它画到异熟果去。也就是我们的思想,除了产生一种等流性以外,其实我们的思想,在临终的时候会主导我们的果报的。所以唯识学它是思想会引导业力,业力也会影响思想,它这个心力跟业力之间是交互作用,所以这个名言种子,它跟业种子也不完全独立的,这个名言种子,它也会影响到你的异熟果。所以就是为什么会有随念往生嘛,很多人在临终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恶念,就激发了他过去的罪业。所以名言种子对异熟,还是有激发、刺激的效果。所以这个名言种子,我们也可以画一条左边的斜线,它对异熟果也有一种激发效果。 好,那么我们讲到这个阿赖耶识的缘起。从唯识的角度来谈缘起,阿赖耶识它是一个相续的生命,它很强调生命的相续,那么当然相续,就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的时候,它就很清楚的说到阿赖耶识恒转如暴流,它像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站在现在的我们呢,我们面对这个生命的水流,首先你要心平气和看看你的过去,就是你这个过去的无量无边的你,留下了什么东西给你。虽然这个生命结束了,但是它有一些种子的功能留给你了,那么它留给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水流,你最好先了解你的定位。 你这个水流是很容易起烦恼,很容易去伤害别人,是一种三涂种性的水流,它走到了三恶道的跑道,它还是一种自我为是,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善业,走上人天的跑道?还是一种出离心为主导的二乘的跑道?还是一种大乘的圆融平衡的菩萨道的跑道?你最好先冷静的看看你的过去,你才知道你今生要做什么事。如果前生的你留给你的水流是非常好的,是菩萨种性的,我真的要恭喜你,你比一般人轻松多了,你前生留给你的就是一个菩萨种性,你听大乘法一听就相应,如鱼得水,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这是《法华经》上说的。当然如果前生留给你的水流,你不是很满意,但是没关系,你还有很多的时间来调整它,你可以透过忏悔,透过修习止观,来调整这个水流。 【65】业力的轻重——约心、约境、约相续65】业力的轻重——约心、约境、——约心 我们前面讲到这个水流有两个组成因素,一个是名言种子,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一个是业种子。我们前面谈的,主要的谈到这个种性,谈到名言种子,我们现在谈谈这个业力的种子,善恶的业力,它有这个轻重的差别,那么业力的轻重呢,有三个决定的因素,第一个约心。约心有三个因素,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意乐故重,谓依猛利三毒所作。二、无治故重,谓乃至不于极少时分受一学处,或增上惭愧,心无对治故重。三、邪执故重,谓依止邪见而行造作。 那么我们在造这个业有轻重的差别。 第一个意乐,就是以猛利的贪瞋痴的烦恼。就是你造这个业的时候,你的心是非常的坚固,就像石头一样坚固,谁劝你都停不住的,那个烦恼的活动是非常坚固猛利,那么这种业就特别重了。 第二个没有对治。说这个人乃至于极少时的时间来接受一个宗教的教法或者道德的教法,那么他完全不生一种惭愧心,对内心完全活在放纵的状态。就是有一种人,他所有都不相信,这个人是非常可怕了,他不管做什么都是重罪,因为他是一种极度的放逸,他只相信他的感觉。所以他这个第六意识,他完全没有踩任何的煞车,就是说他完全不受宗教道德的约束,这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得了,都是重罪。这是第二个,无对治。 第三个是邪执,依止邪见而行造作。这个一般是指外道,他的知见有错误,但是他不知道,邪知邪见,那么这种造罪当然也是很可怕的。 那么这三种的心,以古人来说,后后超胜前前,就是邪执最重,然后是没有对治心,然后再是猛利的烦恼。因为邪执,你完全不会产生惭愧心,就着业力的角度来说,消除业力最有效的良药就是惭愧,增上惭愧。就着名言种子来说,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对治思想用空观,对治业力用惭愧,这两帖药不一样。所以他完全没有惭愧心的时候,他不认为他做错,那么这个业就很重了,这是约心。 第二个我们看约境: 四、由事故重,谓于三宝、圣人、父母、师长、人道众生或大身傍身所作。 那么你对的所缘境是个三宝,佛法僧三宝,因为三宝有住持正法的功能,所以在三宝当中所造的罪也是犯重,因为你毁坏了三宝的形象。 第二个圣人,就是圣人他也有这个教育的效果,弘护正法的效果,初果以上的圣人。 或者父母,他们对我们有生育养育之恩;或者师长,他有这个教导摄受之恩;或者人道众生,因为他好不容易得到人道,他是有机会做一些生命的调整,做生命的超越,结果你把他杀了,你把他唯一生命转变的希望给毁灭了,他好不容易在三恶道里面打滚出来,得到人道,他很可能遇到佛法改变他的生命水流,在生命当中产生重大突破的,结果你把他这个唯一的机会给消灭掉了,所以杀人是犯重。 或者是大身的傍生,这个傍生就是畜生,比方说你杀一头大象,比杀一匹马重,因为大象的身体比较大。你杀一匹马比杀一条狗的业要重,就是身体越大的,它越有灵性,所以你杀它呢就比较重,这个是从外境来安立。 我们看第三个约相续: 五、加行故重,谓于所作,或自作,或复劝他,见同行者意便欣庆,殷重所作,无间所作。 那么这个是约次数,或者说是内心的相续。或者你自己作,而且你还劝他人作,你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见到大家跟你做的呢,你产生大欢喜乃至于随喜赞叹,那么你殷重所作,无间所作,你深生好乐而且经常的现行,这个也是犯重。这个业力强啊,它表示他临终的时候,一定会起现行,这就很容易得果报了。 我们一般的戒律跟因果,是不完全一样。你看戒律里面,尤其是声闻戒、还是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乃至于比丘、比丘尼戒,它的轻重都是约外境,这个地方有不足的地方。其实大乘的业果,它主要是你的心识的活动,所以你如果只看戒律,你会产生盲点说,我今生也没杀人,这个人临终的时候,为什么这么重的业障到三恶道去呢?他一生也没杀人。不是你杀人才会到三恶道去了,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你即便是杀一只蚂蚁,但是你每一天经常性的去造作,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深生好乐」,你在杀蚂蚁的时候起很大的瞋心。第三个「无惭无愧」,你自己给自己的理由是这个蚂蚁它来伤害我,所以我只能够把它杀了,你还给自己找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你在这种数数现行、深生好乐、无惭无愧之下,所造的每一个业都是重罪,而且会马上得果报,因为业强,临终的时候,是强者先牵。所以不是说你杀人才是到三恶道,不是这个意思。当然杀人很可能到三恶道,因为他的对境是人也是一个重罪,但是你日常生活里面的小错误,你千万不能够让它形成三种势力:数数现行、深生好乐、无惭无愧,因为它临终很容易得果报,你临终的时候连助念都来不及,因为它业力太强了,可能你连助念的时间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要避免这三种情况。 【66】什么是果报的种类?66】什么是果报的种类? 我们再看己二的果报的显现。那么前面我们谈到这个业力,包括名言种子,包括业种子,那么这两个种子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五种果报,我们把它念一遍,把它果报的种类念一遍: 一、异熟果——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 二、等流果——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 三、离系果——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 四、士用果——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 五、增上果——谓除前四余所得果。 那么这个果报,我们把它分成五种来说明,第一个是「异熟果」。异熟我们前面讲过了,就是说它的果报的成熟,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数目表现出来。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依止我执所作的善业跟罪业,所招感的这种三界的果报,那么这种果报它有一种自类的相续。自类就是说假设你布施它产生富贵,忍辱产生庄严等等,它有它自类的一种等流的招感的相应果报,而且这个果报它会相续,它会有一段的时间。比方说你这个福报享受了十年,你享受了十年的福报然后就没钱了,这个也是有异熟。因为异熟它不是只有一刹那,它会给你一段时间,可能是一辈子,也可能十年,也可能二十年,它有一定的相续。那么产生了这种异熟生的无记,这种果报是无记的,果报只论快乐跟痛苦,没有善恶的差别。贫穷不是邪恶,不是罪业,但是它是痛苦的,它是不可乐果报。 我们看「等流果」,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等流果有两种解释,第一个就是一种善恶的思考的等流。你过去生熏习的是小乘的思想,你今生还有小乘的思想,这个就是等流。或者你前生是大乘的思想,你今生还有大乘思想,这种同类的等流。「或似先业后果随转」,这个地方是指余报。我们造了业,如果业特别重它是先有花报,花报、果报、再有余报。当然如果一般的轻罪,只有果报。但是这个果报比较重,就像那个地震,特别大的地震,它还有余震。就是说你这个杀生的罪太重的时候,你即便到三恶道回到人间的时候,你还得短命多病,因为那个势力太强大了,你完全没有忏悔,你造业的时候完全没有自我反省的心,没有踩煞车,所以它得果报的时候,它果报受完以后它的势力都还在,但是你这个正报没有了,所以你只好在人间继续的短命多病,这个也叫等流果。但是一般我们讲等流果,不采用这个说法,一般我们讲等流果,偏重思想这一块。 第三个「离系果」,谓无漏的道法断障所证的善无为法。这是无漏道,当然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了,断除烦恼障、所知障所证得的这种善法相应的无为的功德,比方说初果到四果,乃至于初地二地等等,这叫离系果,这个是讲出世的功德,这个凡夫没有这个离系果。 第四个「士用果」,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这士用果,就是说你今生的努力学习所成就的这种果报。一般人虽然你造了善业,但是你也还是要努力,你要靠第六意识的努力,精进努力,才可以把这个善业把它给激发出来,除非你的善业在造的时候非常坚固。你在造善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逆境,别人反对你造善,你还是把它造了,那么这种上品的善业,它得果报的时候不需要努力,你自然生长在富贵的家庭,你一出生就非常富贵,不需要努力,这种少数,就是你这个善业力造得太强,它有主动得果报的力量,它不需要你今生努力了,它不需要用士用果。但是绝大部分我们在造善的时候都带一点勉强了,对不对?你看别人去造善,你也不得已就只好去造了,是吧?所以你这个心不是很坚固的时候呢,你这个善业就有一点不是那么的明确,所以你必须靠努力来激发它。因为它一开始形成的结构力不是很强,所以你必须靠努力,你可能白天去上班,晚上还要兼差,然后你才有钱,这个叫士用果。 第五个「增上果」,就是除了前面四种以外所得的果报。这个增上果,偏重在共业,就是你所生长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依报了,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跟你有间接关系。比方说杀生,杀生当然它的正报是短命多病,但是呢,你杀生,你就很容易招感那种饮食多诸毒害,生长那个环境,就很多人喜欢喷农药,就是你怎么会投胎在那个地方呢?你有这个杀生的增上果,过去生有那种共业,第一个杀生,所以这个饮食多诸毒害;第二个偷盗,你的财物呢会遭水火风灾所坏,就是这个地震的时候,别的人家都没有破坏,结果你家坏掉了,这个是偷盗的增上果;第三个邪淫,你会招感臭秽不净的环境。你为什么会生长在一个空气质量不好的地方,很污秽的地方?就是有邪淫的增上果;第四个妄语,多诸欺骗,大家都互相骗来骗去,你骗我,我也骗你,彼此不信任,这个是妄语的增上果。 那么这五种果报当然都是指三界了,这有漏的名言种子、有漏的善恶业的种子所招感的一二四五,第三种是出世间的功德。 这种果报,当然我们最重要是异熟果跟等流果,这两个对我们影响最大。 【67】圣道门是以五种果报为目标叫做暇满人身! 这个果报我们讲一下,三界的果报是由你的因地创造出来的。从大乘的角度,我们净土宗跟藏传佛教,所谓的圣道门,对于来生的果报的看法是不太一样的。我们是不想要有果报了,我们是希望到净土去,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让业力到今生 stop,我们追求的是无生,所以我们的要求比较高了,我们必须在死亡之前让能够有可能得果报的业力,都必须让它在调伏状态,因为你不能让它来障碍你往生,所以净土宗要做的事情比较多了,你必须在死亡到来之前,好好的把你阿赖耶识当中强大势力的业力,透过忏悔、透过空观把它沉淀下来,让它是可以带业的而往生的,净土宗的标准是临终的正念,它必须把所有的果报到今生截止了,做一个了断了,所以这个水流不能再流下去了,截断生死之流,净土宗是这个思考。当然这要求是很高了,当然也一定可以做得到,我们后面会说明怎么去做到。 那么从圣道的角度它不是这样子,它是有果报的,它求增上生。所以从圣道门藏传佛教,他们所追求来生的果报,它必须有五种条件,它是以五种果报为目标叫做暇满人身: 第一个要善得人身。藏传佛教的修学他必须是生生世世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而这个只有在人道才能完成。因为人道有明显的第六意识,所以它在整个藏传佛教的回向,它不到天上去,它一定要回向得到人的果报,这第一个。 第二个无诸罪障。在藏系的果报的诉求,它必须六根具足,尤其是第六意识。你不能生出来傻傻的,那就糟了,你完全第六意识不能活动,不能接受教育,那你这个今生就空过了,第六意识;还有眼识也很重要,你眼睛要看经典,藏传佛教它观想唐卡等等;还有耳识也很重要,你要听经。所以六根里面,你说我鼻根坏掉了,没关系,这个对修行没什么关系了,但是请你要保住三根:第六意识、眼识、耳识,这三根对你修行太重要了,就是你必须要无诸罪障,六根具足。 第三个你要遇到佛法住世。你生长在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你的善根不能得到启发,不能增上,那也不行。所以你必须跟三宝结缘,为什么藏传佛教要不断的礼拜三宝,要称念三宝?他是跟三宝结缘,他必须把他的生命跟三宝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三宝去哪里,他就投胎在哪里,因为他别无选择,因为他不到净土去,他必须要保持进步啊,而能够让他进步的唯一的可能就是遇到佛法。所以他必须要透过他的不断的观想忆念,把他的生命跟三宝紧紧的绑在一起,哪里有佛法,他就去哪里投胎,所以他必须要第三个诉求——佛法住世。 第四个具足善根。他要有着信仰、信心的善根。当然这个善根,某种程度你要有一点智慧的支持。 第五个上师的摄受。法是要人来弘传的,因为法不能主动的教化你,它必须要靠上师的善巧、方便,所以他必须要皈依上师,由上师的引导才能够把这个法灌到你的身心世界去。 所以在藏系里面,他对于果报的诉求是五个条件:善得人身、无诸罪障、佛法住世、具足信根、还有上师的摄受,这叫增上生。但净土宗的诉求是不受后有,我们的水流到此要结束了,要把这个水流引导到净土去了,那怎么引导我们后面再说明,这两个是对这个来生的果报。所以我们的目标不同,当然处理种子的方式就有所不同。 【68】为什么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人生的真相?68】为什么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人生的真相? 我们再看一段,庚二的识变理论。我们强调业力,我们也讲到果报,那么当果报变现的时候呢,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它是有一些变化的,我们来看看果报的受用。前面是讲果报的显现,有等流果、异熟果等等。那么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呢,是怎么个受用法,我们来看看这个识变的理论,先把这个识变念一遍: 我们在这个果报当它出现的时候,当然是第八识先变现出来。那么第八识变现为什么叫变似呢?因为第八识它本来是个业力,当它成熟的时候,把你的果报变出来的时候,它不是真实的,它如梦如幻,但是它呢又有点像真实,它相似于真实,让你感觉很像真实。就是说它本来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它因为这个相续的力量太紧密了,你感觉好像是常住不变的,所以叫做「变似」。 那么变似的时候它的第八识变果报的时候,它是怎么变的呀?它两方向的变似,向外变似六根六尘,向内变似前七识,就内因缘跟外因缘,我们来看看外因缘。 那么外因缘当然它变现的是六根。六根就是你的正报的眼耳鼻舌身意,你有一个正报的果报,那么你的依报环境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个是外在的因缘。那么内因缘就是你的前六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的分别。那么你第六意识要依止你的正报的根身,然后去受用外在的六尘。 那么你的第六意识依止六根去攀缘六尘的时候,第一念是本质相分,然后呢第二念变成影像相分,这叫自变自缘,我们把本质跟影像解释一下: 我们过去累积很多的业力,对不对?到今生的时候,可能你前生哪一个业被激发了,然后它变现出来了。变现出来的时候,它有三个程序叫三能变: 第一个「异熟能变」。那么我们刚开始去接触外境的时候,比方说你看这个花,你第一念看到花的时候,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 ,异熟能变。当然异熟能变是指你自己的异熟,不是别人的异熟,就是说你有你的阿赖耶识,他有他的阿赖耶识,是吧?那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的善恶业不同,所以你的阿赖耶识看到这个花,这个花是众生的共业,这众生的共业是本质了,大家共同的业力把这个花招感出来,这叫本质相分。但是你看到这个花的时候,你得到你自己的影像,这个叫做影像相分,这个第一念。这第一个影像相分,就是阿赖耶识的异熟能变。 但是你还有第二念「思量能变」。你会认为我看到这个花,你那个我的概念开始生起来,这个花是我来受用的,第二能变了,产生一个我的概念了。它本来是一个花而已,还有一个明了的心嘛,结果你在花跟心中间,变一个我出来,这个思量能变。然后你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就多事了,就开始分别了:这个花在哪里买的?怎么样怎么样,你就开始打妄想了,就是「了境能变」。 所以我们为什么看不到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说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就是说你受了八识的影响。第一个第八识把它变了一次,第七意识又把它变一次,前六识又变了很多次,那么这样子是说明什么事呢?我们一个人叫做自变自缘,我们永远活在自己的水泡,你走不出这个水泡的。我们自己变似一个影像,让自己来受用。我们一般人,没有修空观的人,你永远活在你的妄想,永远!就是你的业力变一次,你的我执又变一次,你的妄想又变一次,然后你把你心中看到的东西都当真的,这个就是识变。 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人生的真相,没有一个人。 所以这个唯识学的意思,就是人生是恶性循环,我们过去做错了,有执著,然后今生就会因为过去的错误又把今生给毁了。因为你今生又受到八识的影响,八识是你把它创造出来的,它又再把这个今生的因缘又变一次给你看,直到有一天你学佛了,你开始回光返照了,你不向外攀缘,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水泡才破裂了。 所以你得到的影像,完全是你自己的过去的业力跟今生的妄想捏造出来的,你感到痛苦是你自己的影像让你痛苦,跟别人没有关系;你感到快乐也是你自己的善业跟你一个美好的思想的结合让你快乐的,跟别人也没关系。因为你不能够超越你心中的妄想,你走不出你的水泡的,别人只是一个助缘而已,这个唯识的生命观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来看相分,它有本质相分,就是第八识的相分,这本质相分是众生的共业,就是众生的阿赖耶识所生的实种之法,「实种」就是它完全是种子变现出来,没有经过你的分别执著的,包括你的正报的根身、依报的环境。所以本质相分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得到,因为它是众生的共业,我们只能看到的是个人的影像,影像呢,前五识是由第八识变现出来,然后第六意识是由法尘变现出来,第七意识是第八识的见分变现出来,那么自己在自己的心识当中变出相状,自己去攀缘。总而言之每一个果报,你都经过三个阶段的变现,异熟能变,思量能变,加上第六意识的妄想的了境能变,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一种果报的情况。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谈到这个业,到果报的显现,到果报的受用,那么已经把这个生命的现象,慢慢的把它描绘出来了,大家有没有问题? 【69】往生到西方以后我们八识的种子在什么地方处理?69】往生到西方以后我们八识的种子在什么地方处理? 问:师父慈悲!既然那个自我的概念是第七意识变现出来的,那我们应该就没有一个「我的」所谓我的第八意识、我的阿赖耶识,那阿赖耶识是谁的或者是……? 答:第七意识它跟第八识是分不开的,因为它们俩是在一起的,因为第七意识执著第八识为我,所以只要有第八识在,就一定有第七意识的影子在里面,第七意识向内执著第八,向外干扰第六。所以你讲第八的时候,你不可能离开第七的。只是说我们在分析事情的时候,把它切开来,但是现实生活两个是挤在一起的,你有第八就一定有第七在,所以你有果报,你一定有一个自我概念。 问:请问师父,这个种子在什么情况下灭了?您说这个生,我们知道了,是可以本有或者新熏,这个刹那生灭,它是在什么情况下灭? 答:我们今生不可能让它灭了,因为金刚道后异熟空嘛!只有成佛才完全灭掉了。但是我们是让它沉淀,我们现在只是说把它变成一个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就好了,你不可能把它灭了。灭了就是业尽情空,那是成佛嘛!你看我们前面讲到第八识的转变,金刚道后异熟空,那金刚道后是谁呢?是佛陀。所以我们带业往生,我们不能把它灭了,就是说它在调伏状态。 问:这个调伏是透过忏悔或者说空正见? 答:对,忏悔,就让它睡眠,它在睡觉,就种子就睡眠状态。你可别把它唤醒,让它继续睡下去。 问:那它刹那生灭指的是……? 答:刹那生灭只是它的相貌,它是一个生灭,它只是说它是一个生灭相,它不是一个不生灭法。 问:那假使有一个人,他带业往生到西方以后,那他那些种子是在西方,是在净土里处理掉呢,还是要返回娑婆再处理掉? 答:你到净土,阿赖耶识就跟你去了,因为你的生命,你往生当然不是身体往生,是一念的心识往生嘛。你把八识全部带过去了,带过去到那里,阿弥陀佛有办法让你灭掉了,但是你得有本事让它临终不障碍你,是这个意思啊! 问:师父慈悲!种子有两种,一种是本有,一种是新熏,请师父再解释一下,本有种子是怎么样? 答:这是唯识学不足的地方了。因为你学性宗的人,那说本来就有这个种子,那你这个人「生而不平等」呀,这个是唯识学它一个不圆满的地方,但是也不能怪它,因为它的思想就从阿赖耶识讲起。那么你有阿赖耶识,你里面总有些东西吧。唯识学不讲真如,对不对?它生命的第一个开始就是阿赖耶识。那么你一个大海,你不能里面什么都没有,一定得有个水分子,阿赖耶识一定有一个本来的种子。其实我们本来是清净嘛!但是从唯识的教理它要合乎逻辑,它必须要安立本性住种,要不然就不合逻辑了,是吧?它要自圆其说嘛,但是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真的有些种子是很坚固,不可破坏。我们取其义就好了,抓它的义理。因为唯识学它提供一个非常清楚的业果相续的概念,虽然它不像真如那么圆满,但是它会让我们看清楚业果的流动、业果的变化。但是它的盲点就在于,当然学真如的说:你怎么可以说是本来就有这个种子呢?这个是它的一个不足的地方,的确是不足的地方。 【70】总相忏或别相忏,对于破坏业种子的效果有什么差别?70】总相忏或别相忏,对于破坏业种子的效果有什么差别?破坏业种子的效果有什么差别 问:师父慈悲!请问一下,在事修上面我们用忏悔的方式来破坏那个业种子,那我们有总相忏或是别相忏,那它对于破坏业种子的效果,有什么差别? 答:当然你针对一个业来忏会比较快。但是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也要有一些总相忏,因为你不知道你前生做了什么,所以一般两个都要,针对你今生你可以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就是用总相忏,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到了忏悔的时候,会详细的说明,就是说其实忏悔,它的重点还不是把业障给忏了,其实这个不是重点。它是培养你一种忏悔的心态,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个心态到临终的时候,非常重要,忏悔的心。 所以一个临终的人能够往生,面对业障现前,他为什么能够产生扭转?他一定要起忏悔的心。你看看净土宗的往生的人,每一个人都生起大惭愧,然后再提起正念,没有例外。其实忏悔业障,师父要你们每天拜八十八佛,重点还不是说你能够忏悔多少,其实你的业是忏不完的,但是非常可贵就是你透过拜忏当中借相修心,你培养一种惭愧的心,这个对你非常关键,非常可贵。 就是说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但是他跑不出来;有些人业障现前,他能够突破业力,迎向弥陀的光明,因为他有忏悔的心。我们临终的时候,可能不是很平静,因为阿赖耶识会现前,它会跟你算帐!腊月三十算总帐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了,因为你要一次结清嘛,对不对?因为你要离开三界了,阿赖耶识要跟你算帐了,知道吗?那么我们不知道我们阿赖耶识是不是有重大的罪业,当然你忏悔,它的业力会降到最低,但是最关键是什么呢?这我们下堂课会讲到,就是说你必须在第六意识培养一种反转的力量,这个非常重要,往生的关键就在这里。你有本事在堕入到黑暗的业力当中,你自己能够爬起来。你不要老是观想你临终的时候一定是很自在的,喔,有一个冷气吹,身心安乐,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那是理想状态哦。你去看看临终的人,没几个这样子的,都是放不下的。你身体插满了管子,内忧外患,知道吧?内有妄想执著,外有病痛的干扰,弄得不好还有亲情的哭泣,你怎么办?你怎么从这个逆境当中突破出来,跟弥陀感应道交? 这个就是说,我们不知道我们临终会发生什么事,但是你最好能够养成一种反转的力量,所以我们后面的事修,为什么要培养一些善根,要忆念?就是说你必须要让你自己在堕入到万丈深渊的过程当中,你有本事跳出来。我们必须要养成一种反转的力量,这个就是你修行的真正目的了。 因为你不知道临终的时候,会有什么障碍出来。所以我们后面会开始讲到,怎么样去透过第六意识来调伏第八识。其实修行只有两件事,就是第六跟第八两个在抗拒,临终的时候,你第六意识薄弱,那你就跟第八识走,对不起,「随业流转」了;你第六意识强,第八识听你的,「随念往生」,只有两种情况。 问:师父慈悲!我想请问:常常听见说「转识成智」,请问转哪一个识?阿弥陀佛! 答:当然你这个识有八识,对不对?我有没有讲过一句话,「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有没有?转,先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一转,第七意识就跟着转,这个因地转了,然后最后的结果呢?第八识再跟着转。第八识一转,前五识也跟着转,因为前五识是受第八识影响的,它是业力所变现的感受,所以五识跟八识是一组的。所以你只能够先转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能够去学习,可以如理思惟,可以产生善根力。第六意识是我们最大的本钱,是你人生唯一的希望,就是你的思考能力。所以你必须先改变你的第六意识。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我们下一堂课再上一次,然后在下个礼拜二,就会把这次的阿赖耶识所建立的这种因果相续的缘起做一个研讨。如果你有问题请你在下一次来的时候,把你的问题交给教务长,那么在学人离开之前,请教务长交给我,那你的问题才有可能会在下礼拜二研讨,跟大家讨论。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一 【71】果报你不能选择,但是因地你是可以选择的!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面,我们讲到庚二识变理论。那么我们这一大科,主要是研究唯识学的因缘观。唯识学在解读人生,它把人生分成两块:一个是果报的受用,一个是业力的造作。也就是说我们一生当中,我们只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你在受用果报,你活在快乐跟痛苦的感受当中,这是第一件事情,你在享受种种的受用;第二个你同时也在造作很多新的善恶的业力。那么受用果报跟造业这两块,在唯识学它们两个是分工的,果报的受用是第八识管的,造业这一块是第六意识管的。所以当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是不得自在,第八识它是不跟你商量的,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只有一个观念,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你今生会有什么样的遭遇,这件事情第八识是不跟你商量的,你没有主导权的,那完全是过去的业力的释放。 所以第八识在释放果报的时候,你是不得自在的,你能够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认命随缘。当然人生也不是如此的悲观,你还有第六意识,你在面临生命的果报的时候,你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选择造善,你也可以选择造恶。所以我们在造因地的时候,你有选择权的。有些人在逆境当中,他选择了自暴自弃,有些人在逆境当中,他选择了奋发向上。所以果报你不能选择,但是因地你是可以选择的,因为它是第六意识主导,所以人生就是一个果报跟造业两个交互的作用。 那么当然这个当中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因为你造业又会得果报,这个果报又会牵动你造业,所以因果之间它是一种循环。所以唯识学的人生观是建立一种无量的生命观。当然生命的相续必须由业果相续来支撑,那么因果的相续,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业到果之间,它必须有一个桥梁让它相续下去,因为它们两个都是生灭的,你享受快乐的时候,它也是一时的,你造业的时候,它也是一时的,当因果都刹那生灭以后,到底谁能够做因果的桥梁呢?那就是「种子」了!这是唯识学最大的成就,它建立了一种种子的概念,它如实的保存我们的业力,等待适当的时间变现果报。 所以我们一个人,只要你要追求解脱轮回,你迟早要面对你的种子,因为它是你背后一个很强大的引导的作用。它虽然无形无相,它虽然潜伏躲在背后,但是它的确有一种力量在主导着我们,那就是我们无量无边的种子,恒转如暴流,恒常相续,刹那变化,没有形相,但是它的力量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我们的目标临终正念,提起佛号跟弥陀感应道交,但是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之前,你必须要面对你自己的种子,你不能够完全忽略它的存在。所以你既然迟早面对它,从佛法的角度你早一点了解它,早一点调伏引导它,对我们是最好的,你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你再充满了惊讶,到时候来不及了。 【72】我们怎么去了解我们的种子呢? 唯识学它在主导我们去认识种子,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时候,它把种子分成两块:第一个是属于思想的种子;第二个是属于业力的种子。你必须面对你这两块种子,这两个都是我们过去生长时间的生命的经验而累积下来的。 首先我们要面对的是我们思想的种子,我们的思想从唯识的解释,有很多的宝藏,当然也有很多的地雷。什么是宝藏呢?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善根,学佛法的善根,这个是前生的你留给你的宝藏,你要好好利用。 当然每一个人的宝藏善根不一样,佛性的确是平等的,但是我们把佛性转成人性的时候,它又是不平等的。人性的善根是有差别的,比方说有些人他一学佛法,看到佛法讲苦谛、讲到无常,他生大欢喜,发心学佛,这个就是你的宝藏,你的善根点就在苦空无常无我;比方说有些人听到空性的道理,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生大欢喜,这个就是你的宝藏;有些人讲到大悲心,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他生大欢喜,这个就是你的宝藏。 诸位,刚开始不要追求圆满,先要知道你的善根在哪里?因为它是你一个学佛的触发点,先求有再求好。你不要跟人家一昧的追求圆满的教法,它不见得适合你。佛法的修学很强调意乐,如果你修行起来,老是很沉闷,没有法喜,没有好乐,你今生很难有成就的。 所以你永远要知道哪些法门是能够触动你善根的,你必须要善用这个法门,因为它会给你很大的意乐,你必须从这个地方出发。当然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圆满的目标,你要知道你圆满的善根是在哪里,但是你可别忘了,你今生的定位是什么?我们一定要跟过去做连接的,我们不能老是活在佛性的理想当中,你迟早要面对人性,就是你无量的轮回当中,前生的你留给你什么样的宝藏,你要先从这个地方出发。 所以《法华经》为什么讲「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没有一个人直接契入真实相?先从你的务实的善根下手,所以佛陀也说:「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最后再到无所求。所以我们不要一下子就马上追求最圆满的善根,不要这样,先知道你需要什么,哪些法门能够触动你的欢喜的,让你很勇猛的去拜忏,很勇猛的去持戒,很勇猛的去念佛,这个对你太重要了,这个对你太重要了,这就是你修行的动力。所以你要了解你的定位,就是你的善根在哪里、你的报障在哪里?先把这个开关启动起来,然后再慢慢的透过佛法的修正,让它更圆满。 当然讲到人性就有盲点,你最好能够务实的知道你的盲点在哪里——财、色、名、食、睡。前生的你他留给你的善根,但是他给你留下了很多的盲点,我们心中有很多盲目的不合理的追求,这些你必须要调伏的。因为它临终的时候,它会生起来活动,来障碍你的正念,破坏你的往生。所以我们从思想的种子,我们知道我们前生到底留下我们什么东西,哪些是可以我们利用的,哪些我们必须要赶快做调整的,这个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思想的种子——「名言种子」。 另外一块就是「业种子」。我们面对业种子,当然业力很多,有些东西你不着急处理,但是有一种业,你必须要早点处理,就是——强大的业力。诸位,带业往生,你最好清楚什么业是可以带,什么业是不能带的,不是所有的业都可以带业往生的,不是这样子。你没有那个本事把所有业都带走,你没有那个本事,你没有证得空正见嘛!所以我们最好在有限的生命当中,要区分哪些业是不能带的,你要赶快把它处理,把这个业从一个重大的业力变成一个调伏的业力。 什么叫做「重大的业力」?有三个条件,你最好自我反省一下: 第一个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深生好乐。你曾经在你的生命当中,造某一个杀盗淫妄业的时候,你内心是非常大的意乐,谁劝你都不听的,你的心就像石头一样的坚固,非做不可。 第二个数数现行。你经常的去造作,起码你有一段时间是经常造作的,数数现行在古人的开示,三次以上就叫数数现行,达到第四次就叫数数现行,次数在四次以上。 第三个无惭无愧。你事后根本没有忏悔,就把它放着,这种业你是不能带走的。 第一个你造业的心如此的强烈;第二个次数如此的频繁;第三个你根本无惭无愧。那么这种业它一定会障碍你往生,所以你必须趁早处理。所以我们一个净土宗的人,我们临终一定要面对阿赖耶识的种子,因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会跟你算账的,你的业力、你的思想,这两关你都必须过,你要忏悔业障、调伏烦恼、正念分明,才能够提起佛号、趋向弥陀的光明。所以唯识的缘起观,让我们了解自己,我们的善根、我们的烦恼、跟我们的业障到底在哪里,让我们能够趁早做好准备,是这个意思。 【73】我们的果报是怎么受用的? 好,那么这个地方的识变,前面我们比较偏重在造业这一块,这个地方讲到受用果报。就是说我们除了我们今生在造业以外,我们的果报是怎么受用的?当阿赖耶识把业力释放出来的时候,落实到我们的身口意的时候,变成一种快乐痛苦感受的时候,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有一个偈颂很重要,在天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说:『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那么这个偈颂解释,我们看附表第九,我们把它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说过的一些道理,再用这种果报的受用这一块,来做一个解释: 由一切种识,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所有的果报的触发点是「阿赖耶识」,或者异熟识的种子出发的。阿赖耶识,在第九页,我们看这个最上面那个第八识,Page 第九是不是有一个表,有一个表最上面有一个圆圈,这个左边写「异熟识」。那么当我们在今生投胎的时候,第一个能变就是「异熟识」,它会把最强大的业力,已经成熟的业力,释放出它的果报出来,你的正报的根身,你的依报的人事、山河大地、所有的环境,它就把它变现出来了。那么当然第八识它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但是第八识变现出来以后,接下来如是如是变,这个如是如是变,就是阿赖耶识的业力要起现行的时候,它是三种变化。 第一个『异熟能变』,它从业力的角度变现一次。 第二个它『思量能变』,你在你变现的果报当中,它本来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它本来只是一个能量的释放,但是你自己捏造一个自我,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然后有一个「我」就有「我所」,这些是我所受用的,那么你就把一个平等的法界,本来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一个果报的平等一真法界,你把它切成两块:一个是「我」,一个是「我所」。这个是谁弄出来的呢?第七意识——『思量能变』,由我去执著这一切的我所。当然每一个人的执著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外境的执著是很重,有些人是比较乐观,比较轻薄,这个我、法二执,每一个人当然不太一样。总而言之,我们一定会在生命的果报当中,捏造一个自我概念出来。 然后第三个『了境能变』,就是你的名言的思考,有些人会比较做正面的思考,它在变现果报创造自我以后,他会以一种感恩的心、宽容的心,来面对人事,这种人的人生,他比较容易生起快乐的感受;有些人会用一种比较刻薄的心、批判的心来面对人事,这种人不容易生起快乐。所以当阿赖耶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让你受用果报的时候,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经过三次的变化以后,以展转力故,三种力的交互作用,「异熟」「思、量」「了境」的三种,你各种感受就出现了,就到最后变成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今生的感受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业力,第二个是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质好不好。比方说我们之前讲过这个《前世今生》,有一个凯萨琳居士,这个是一个女众居士,她在果报的受用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出了差错,就是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她产生极度的恐惧跟痛苦的感受,当然这个感受从什么地方来?事出必有因,诸法因缘生,一定有道理的。 来,我们来看看三、能变: 第一个『业力的变现』。其实从人的果报来说,水不应该是有伤害性的,不应该,因为它不是刀剑,它不是毒药,所以从客观的条件,从业力的角度,水是没错的。就算每一个人福报不同,他看到的水,顶多就是质量差一点,不至于说伤害,所以异熟能变,这个问题应该不大。 第二个『思量能变』,这个有点问题了。她应该有很坚固的执著。那么问题最严重就是第六意识的思考模式,因为她过去生的生命经验,她把水安立一个非常不好的名言,她认为它是一种毒药,它是来伤害她的,所以水果然变成了一种伤害的角色,所以她这个是思想出了毛病,后来她经过心理医师的辅导,她开始把过去的名言给转变了。所以说我们在变现果报的时候,有客观的业力,也有主观的你的思考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然后『以展转力故』,各种快乐痛苦的感受『彼彼分别生』。所以我们今生的快乐痛苦,取决于第一个你的善恶业,第二个取决你的心理素质。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果报的受用。 【74】果报受用的差别——因缘变跟分别变 好,我们再翻到讲义的第三十面,那么这个果报的受用,我们来看看它的差别。这个差别有两种,第一个从自身的角度,有「因缘变」跟「分别变」;从跟他人的互动角度,有「共变」跟「不共变」。我们先看看从自身在受用果报的时候,第一个「因缘变」,我们把它念一遍: 因缘变——谓随因缘势力故变,即五八识随增上异熟因,即先业为缘,名言实种为因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此境不借能缘之分别力,唯从自种因缘任运而生,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即性境摄。 那么我们在受用果报时,阿赖耶识把这个业力变现果报的时候,第一个是『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善恶的业力,就是随顺第八识的这种善恶业力的因缘的势力而变现,也就是前五识跟第八识它随一种增上的『异熟因』,就是我们有很多业力,对不对?有一种业力已经成熟了,它的势力很强大了叫『增上』,那么已经成熟的业力,就是过去的业力为因,还有你的名言种子,你前生临终的一些思想,你起的是善念恶念等等的思想为因,那么过去生临终的思想,带动你的业力而变现出来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它没有假借你的第六识的分别跟第七意识的执著,它完全从自类的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那么这种有色心果报的实体实用,它是可以去受用的,你眼根可以去受用色尘,乃至于耳根去受用声尘等等。这种是一种真实的境界,不是你的心捏造出来的。 『因缘变』就是当你的明了心跟外境接触的第一念,你的心还没有起分别的时候,这个就是『因缘变』。你的思想还没活动之前,第一刹那,我们一般的因缘变只有一秒钟的时间。你看我们喝咖啡的时候,我们也就是真正跟咖啡接触的时间就第一秒而已,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你真实感受到它的滋味。当然如果你善业很强,你会感到很甜美的,是你欢喜的味道来滋润你;如果你过去生有罪业,你感受到是一种痛苦刺激的味道。那当然这只有第一念,我们真正跟外境接触的也就这么一念而已,就是『因缘变』。那第二念以后就不一样了,因为仁者心动,这个时候一念方动乌云遮,那人生就变化了。所以第二念以后,就落入了分别变,我们看看这个怎么从「因缘变」落到「分别变」,我们看第二段: 分别变——谓随分别势力故变,即六七识随自计度分别之势力故,变现境相,此有二类:一、偏随能缘之分别力,既无能生种子,亦无所托本质即独影境。二、带本质亦有能生种子,然借能缘之分别力故,不称境之自相,无色心之实用,即带质境。 那么前面的「因缘变」,是我们还没有生起妄想执著之前,我们真的跟外境接触了,我们真的接触到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果报,但是当第二念以后,我们第六识、第七识这个「思量」跟「了境」就开始活动了,把这个外境又做了两重的变化,就是第六、第七识各『随自计度分别』,该执著的执著,该安立名言就安立名言,那么又把这个境相又做了变现,那么这个变现有两方面: 第一个『偏随能缘』的分别力,『既无能生』的种子,『亦无所托的本质叫独影境』。这个就是你完全在打坐的时候,在打妄想。『独影境』这个『独』就是第六意识,它完全没有靠前五识的帮忙,它自己在心中捏造一个妄想出来,让你自己快乐。就你自己捏造一个妄想的境界,让你自己快乐,让你自己痛苦,就是它完全没有依托外在的本质。所以人生的快乐痛苦,也不完全是外境决定的,有时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这就是『独影境』,完全是你捏造出来的。 第二种就是说它也带本质,又夹带妄想。比方说你在晚上走路的时候,你看到一条绳子,这个绳子就是一个「因缘变」。它本来是个绳子,但是你的心跟绳子接触的时候,因为光线不足,你第六意识做了错误的思考,你认为它是条蛇,对你来说,你认为它是条蛇,可能对别人来说它是个绳子,但是你自己的妄想把它变成一条蛇,所以你心中受用的是一个蛇的影像,你非常害怕,这个就是『带质境』。就是说你依托外境,又自己捏造影像,这两种都是分别。只是说一个靠外境,给你一个影像,你再打妄想, 一个是你自己不用靠外境,就打妄想,反正你得到的影像都不对的。按照佛法的角度,我们后面讲「无分别智」,就是说你刚开始学佛,你要把人生恢复到本来面目。按照佛法的角度就是说你现在对人世的认知完全是错误的,你看佛法的意思,先否定再肯定,按照唯识的角度,你对你的认知要全盘的否定,要把人的生命先归零,否则你这一辈子,都没有看到人生的真相。 所以人是很可怜,可能只有小时候会得到人真正的感受,因为小时候你的妄想执著没有那么的重,第六意识势力没那么大,一个人一旦成年以后,你大部分的时间都活在妄想,大部分的时间,你从来没有一刻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从来没有,你就是第一念,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样。第二念以后,那就是一念方动乌云遮,你完全受你的思想的主导。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最后修止观的时候,要把人生还它个本来面目,只能够修「无分别智」,就是你心中的妄想要彻底的归零,否则你根本走不出你的妄想。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我们人生业力已经够麻烦了,又要加上自己的妄想执著,这人事为什么这样复杂?因为它经过了三重的变化,第一个业力本来就很复杂,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恩怨;第二个加上你的执著,你又再创造一个自我,你把人生切成了人所的对立;再加上你的虚妄分别,所以人生无解,无解了,业力加执著加妄想,这三个加在一起人生就无解了。这个就是我们今生的果报的受用,就是这样子来的。 【75】果报受用的差别——共变跟不共变 那我们跟众生是怎么互动呢?前面是讲到我们生命的个体,个人的一个情况,那我们谈谈我们跟众生。我造我的业我打我的妄想,那你也有你的业你的妄想,那么人跟人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面有「共变」跟「不共变」「共变」就是有「共业」。,这个因缘你可以受用,我也可以受用;或者是「不共变」,有些因缘是个人个人受用。那么我们把它做一个问答,我们把它念一遍: 问:如前所述,诸识所缘,唯识所变,然则吾人不看山时,山还存在。又吾人死后,识既离身,遗尸犹存,其义云何? 答:此中应知,赖耶种子变现万法,有共变,不共变之别。 我们解释一下,那么唯识的意思就是『诸识所缘,唯识所变』。就是前七识所攀缘的这种境界相,这山河大地是第八识变现的,你自己的第八识自变自缘,第八识把它变现以后,你自己就你业力变现的这一块,再去执著,再去分别。但是这个地方,有人就提出一个质疑,说我自己把它变现,然后自己再去攀缘,那就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了,但是我呢,我现在我不去攀缘,我不去看山,我也不看河,但是山河还是存在啊!乃至于我们人身体死后,我的心识已经不活动了,但是我的尸体还在啊!那你怎么能够说万法唯识呢?因为我的识已经不在了,但是物质世界还在呀。既然一切都是我内心的活动,都是我心识变现出来的,我的心识经过三重能变,「异熟」 「思量」「了境」、、,都是我个人的事情,但是我死了以后,我的三种识,「异熟」「思量」「了境」八识全部离开了,但是我的尸体还在,至少它还保存一段的时间,这怎么回事呢? 因为阿赖耶识变现种子的时候有「共业」跟「不共业」的差别。诸位你的身体,不完全是你的业力在支持你,不完全,还有别人的八识在支持你的身,因为你的身体别人也可以看得到,对不对?因为你的身体别人也可以受用,至少他眼睛可以受用。所以你的身体不完全是你的业力在支撑,还有你的家人,还有你的邻居,你的朋友,他的识在支撑你的身体。所以我们来看,那么当然这就比较复杂了,我们看「共变」跟「不共变」,共变里面,共中共我们这里改成「共中之共」,共变中的共,一个是「共中不共」,我们把它念一遍,「共变」这一块把它念一遍: 共中之共——如人类中无主山河大地等。共中不共——如有主田宅等,它虽共变不得共享。 那么这个『共中』的『共』,就完全是「共业」,这个东西是没有人的,比方说没有人的这种山河大地,这个是完全「共业」。山河大地,不是你变现的,也不是我变现的,是大家变现出来的。从唯识的角度,诸位你们知道吗,比方一座山,它是八千公尺,你认为它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这样讲好了,当有一个人投胎,有一个人死掉以后,你认为他的高度会不会变化? 会变化! 是的。从唯识的角度,我们欢迎有福报的人来投胎,真的是这样,一个有福报的人投胎到你隔壁,你真的是算你幸运,他来投胎以后,他一搬到你隔壁,你们家的花就长得更漂亮,「共业」是吧?真的是这样子。你隔壁住了一个业障很重的人,就糟了,你这个花怎么种都种不好看,「共业」。所以你看佛在世的时候,那就福报大了,佛在世的时候,共业如牛头栴檀,那不得了,烧一铢,四十里内皆闻其香,现在都没有了,因为众生平均的「共业」,它的水平不断的在降低,所以世间的好东西不断的消失。所以我们欢迎有福报的人他出生在我们的附近,因为他有『共中之共』,当然他『共中』有『不共』,就是说虽然山河大地,是你也可以享受,我也可以享受的。但是还有一种是有主人的,虽然是『共变』但是它不能共用。以你为主,比方说你家的花园,别人走过去,也可以欣赏看几眼,但是以你为主,所以多分来说,是你业力支撑的。所以你看到你家的花凋零了,树死掉了,你不要怪邻居,你要去忏悔,因为以你为主;如果这棵树是公家的,那大家都得忏悔。这棵树是你的,那你要先忏悔,因为它是『共』中之『不共』,你是主因缘,其他是次因缘。 我们再看『不共变』『不共中共』 『不共中不共』,,,那么『不共中』的『共』就是比方说,我们把它念一遍: 不共中共——如个人浮尘根,他人亦得缘之而受用。不共中不共——如个人净色根,唯自识依,非他依用。 那么『不共』就是个人的意思。个人中的共用,比方说我们身体里面的『浮尘根』。这个根有「浮尘根」跟「净色根」「浮尘根」是属于色身,比方说你的眼球,眼根就是眼球,它是一个肉体,你的耳根就是耳朵,乃至于鼻子等等,那么虽然是以你为主,但是别人也可以分享。因为别人也可以看得到,这是『不共中共』。在个人的「别业」当中,也有他的「共业」,就是你的五根身,那么完全属于个人的,『不共中不共』,完全是个人的个「业」就是「净色根」,就是你的神经系统,你的经脉,完全是你自己的心识变现的,这个是完全别人不能受用的。所以真正的唯识所变、唯识所用,属于你个人的部分,就是你的经络,这个经络学在中医是很提倡的,认为人是有经络的,但是西医他一直找不到经络。从唯识的角度就是说,因为你西医要找经络是要解剖,你不可能把活人抓来解剖,是吧?肯定是死人,但死人有个问题,他全身冰冷以后,他的识离开了,所以他穴道完全关闭了,他的经络完全没有了。因为他的经络跟穴道,完全是他的识变现出来的。你看有些人的经络,他的穴道很通畅,他身体质量很好,他全身慈悲的业特别强。所以这个经络,为什么西医一直找不到经络呢? 因为他只能够抓死人来做解剖,古人在画经络的时候是入禅定,在活人的时候就看到经络的穴道的活动,所以这个经络穴道这个「净色根」、这个神经系统,是完全是你自己的识变现的,这个是「别业」中的「别业」。那么总而言之这个业力是我们自己变现,自己攀缘。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谈一谈,有一个观念,就是这个世界末日的概念。其实佛法讲世界末日,它是讲这个地球,宇宙有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它是在「坏劫」的时候才破坏,不是在「住劫」。也就是说佛法在讲宇宙缘起的时候,当入「坏劫」的时候,是所有的众生都离开了,他跟这个地方的环境缘结束了,所有的众生都投生到其它的地球去了,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心识的支持了,这个地方才完全毁灭了。它不是说你人还在的时候就毁灭。在佛法的解释,「依报」是你变现出来的,哪有人说自己变现,自己把自己破坏掉了?在「坏劫」到来的时候,它只破坏世界不能破坏众生,在佛法的角度,众生都离开了,它跟这个地方的缘结束了,都离开了,所以这个环境得不到心识的支持,色法要得到心法的支持,所以大家的识都离开以后,大家的业力都带走了,这个环境没有业力的支持,就破坏了,这个就是佛法说的世界末日,「坏劫」到来,是所有的心识都离开了。好,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所有的物质的世界它必须由心识的业力来变现,也是由心识的分别来受用。所以你的一生当中,都是你内心的世界的活动跟受用。 好,我们来看下一段,业果的相续,我们上一科,讲到缘起,我们个别的分成业力的造作跟果报的受用,把它切割出来。果报的受用是第八识管的,业力的造作是第六意识管的。但事实上业力跟果报,它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是有交互作用的,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无量无边的轮回,因为业力跟果报它会互相的牵动。 就一个凡夫来说你生长在什么环境,你就容易生起什么样的想法,就容易造业。因为我们很容易心随境转,所以果报跟造业,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牵动关系。你不可能说境随心转,不可能,我们现在只有可能心随境转。 所以你只要还活在心随境转的时候,那么就一定有业果相续的问题,就有轮回相续的问题。这个业因跟果报,它们一定会交互作用。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死亡以后,一定会有来生,因为你把业力跟果报牵合在一起了。本来是一个独立的事情,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业力跟果报产生牵动呢?到底是什么原因?本来是一个个别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力量把它串起来,形成一个无量的轮回呢?我们待会儿再解释。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二 【76】是什么力量让业果相续的呢? 我们讲到缘起篇的第二个重点——业果相续。 前面一科我们讲到业果的形成。业力是第六意识造作的,果报是第八识释放的,本来是一个独立的事情,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把业力跟果报串起来而构成轮回的力量?这一点我们真的要知道。因为今生的痛苦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不能接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因为我们对望的未来,我们有无量的生死,而每一次的生死,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夹带了老病死的痛苦,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所以轮回的可怕不是它今生给你多大的痛苦,而是它展转相续无有了期,所以这种痛苦它没有止尽。它不知道哪一天是个头,生死大海一望无涯,你到了大海的中央,你看你的过去是无边的痛苦,但过去就过去了,关键是你看你的未来又是无边的大海,这个是最可怕的。就是说轮回给我们最大的压力是它不会自己结束,这最麻烦了。它这种相续的力量是最可怕的。那么当然我们希望把这个相续断掉,就是断相续心,你一定要知道它的问题出在哪里,什么力量让它相续的?诸法因缘生,一定有一个环节出差错了嘛!好,我们来看《唯识三十颂》,它对轮回的相续天亲菩萨是怎么说的,我们把这个偈颂念一遍: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那么轮回为什么会相续呢?因为当我们的第八识累积很多的业力,当然这个业力是有漏的,依自我意识,你在造业的时候呢,你心中是有所求有所得的,你希望按照这个业去得果报,你布施你希望透过布施,来生由我去受用这个快乐,或者持戒你有一种自我概念来推动所有的善业,这种都是有漏业。由第八识的有漏善恶业再加上第七意识的执取,二取这包括能取的我跟所取的我所,那么当这个第八识的业力跟第七意识的执著爱取结合的时候,糟了!我们的生命本来是个点状的生命就形成一个无量无边的恒转如暴流的水流了,一种相续的一条直线的生命,就使令『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就是你今生结束以后来生会马上得果报,你一定要得果报的,因为你两个因缘都具足,第一个,你的业力还没消;第二个你的执著还在。所以这两个是轮回的因啊! 所以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要处理两件事情,第一个忏悔重大业力,你不能忽略业力这一块。诸位,我一再强调,很多净土宗的人不把生死业力当一回事,我劝你不要高估了自己。当你临终重大业障现前的时候,你是提不起正念而且你几乎没有时间让你提起正念。如果你这个业造的很重,你连助念的时间都没有,不要说保持正念了。你的临终地狱火马上现前,当然你也可以说《观经》下品下生他往生了,这个我们要讲到有些人他虽然造业,但他有强大的善根力,他能够产生反转力。所以为什么要持戒念佛呢?就是你不能在生命当中,创造一个重大的业力来障碍你,所以第一个业力是一个障碍往生的因素了,不能有重大业力出现。 第二个你不能对娑婆世界有坚固的执取,这就是为什么要发愿愿离娑婆,欣求极乐就在这里。你必须把你所有的希望都放到来生去,做为一个凡夫我们不可能无所求,这有点强人所难。你心里有一个安住处吧,你为了什么去修行,你心中总有一个依靠吧,伟大的弥陀就是说你必须把生命所有的希望寄托到来生去。 所以净土宗是为来生而活的,你今生要完全放弃。如果你今生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必须把今生的希望完全放弃。因为你今生有所求,你一定会在轮回当中继续得果报。你对娑婆世界不能有任何的希望,即便来生让你变成一个大修行者,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这个希望都不可以有,因为执取也是轮回的因缘。 所以诸位不要再错怪第六意识了!我们从轮回的根源当中,我们看不到第六意识的影子,对不对?业力是第八识管的,执著是第七意识。所以我们以前都是用错地方,我们以前念佛老是对治妄想,其实妄想根本没障碍你啊,关键是有些妄想是带有执著的妄想,这才可怕,但是不是所有妄想都带执著。我们以前念佛就是打妄想就开始念佛,你等于是对所有法界所有因缘宣战,那么你能量完全分散了,该对治没对治,不该对治的你对治。我们再把它念一遍看看这个轮回的问题在哪里: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使令我们前面的生命结束以后,再在三界里面又生起一个生命。所以你就知道生命死亡的时候到投胎是两种力量的牵动:一个业力,一个是执著。诸位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的生命有限,你要把重点放在哪里?是业力还是执著? 对了!诸位有善根,这个地方一错就糟了。你一个人的生命只要方向错了你今生就毁了!业力你不可能忏干净的,我们只能够抓重大的业力来忏悔忏除,因为它带业往生嘛!你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拜忏,不可以,它不是正行。但是你要拜忏,因为它有些重大的业还真的要拜,但是它不是主轴,关键在于爱取呀,执著这一块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智慧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临终的正念拜忏只是一个兼带的助行。临终的正念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跟往生的愿力,就是心理的问题,不是业力的问题,就是你要观你的心理,就是考验你的心理素质,关键在这里。就是你的智慧水平,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临终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你对未来是怎么想的,你是继续执著娑婆世界,还是把所有的希望求生净土,这个影响到你所有的佛号的去向。到底这个佛号是随愿力走,还是这个佛号是随业力在三界得果报,让你今生得到一个糖果,那么,这个业力是由你的思想来引导的。 所以这个二取,你的执著是关键。你怎么把这种执著成功的调伏、成功的引导把它变成往生的愿力,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做的这件事情,因为你不可能面对所有的业力,不可能。但是我们要选择性的把几个重大的业忏一忏,但是,你要把大部分的精神体力用来对治你的执著,凡是三界所有的执著,都要对治。欲界,五欲的快乐;色界,禅定的快乐;无色界,空亡的快乐,什么都没有的那种快乐,这三种快乐都要对治。 那么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我们必须把心往哪里引导。也就是说其实整个我们净土宗的所有的功课都在对治第七意识,你要把重兵压在第七意识,因为你精神体力有限,把一部分的精神用在忏悔,把所有的精神用来对治你对娑婆世界所有的爱取,因为它是成败的关键。 【77】因果相续是经过哪三个阶段呢? 好,我们把它后面的这段文,我们把它念一遍: 是故由赖耶种子,生起诸法之现行,复由现行熏成种子,如是展转相续,形成有情众生之业果相续,此中有三法,二重因果之别。 好,先到这里。所以也就是说呢,由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诸法的现行,就是从前世的种子变成今生的果报的受用,然后再由今生的造业,再熏成一个新的种子去得果报,所以前世今生跟来世就构成一种业果的相续。这当中有三个次序,三种次第。到底因果相续是经过哪三个阶段呢?第一个种子生现行;第二个现行熏种子;第三个种子生种子。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种子生现行,谓八识诸善不善种子,众缘合时,能生起各自果法,名种子生现行。二、现行熏种子,由此现行果法,于生起刹那,再熏习各自种子于第八识中,名现行熏种子。三、种子生种子,由前念旧种子,引生后念新种子,自类相续,犹如川流,是名种子生种子。 那么这三个阶段形成业果的相续,我们先解释然后我们再举例说明。首先我们看业果之所以相续,第一个条件因为种子生起现行。就是第八识当中我们过去生的善恶业力的种子,在因缘和合的时候,生起今生的五蕴的身心的果法,叫种子起现行,就是前世创造了今生,这叫「种子起现行」。这个地方也没有错,这个地方问题也不大,业力变现果报,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现行熏种子。由今生的果法我们生起了分别、执著。你今生活的快乐、你今生活的痛苦都不怪你,那是前生的你造成的,但是你问题出在哪里呢?你面对快乐痛苦的时候,你不能去攀缘它、执著它,问题出在这里。当你去攀缘今生的快乐跟痛苦的时候,好了,你今生又跟来生做连结了,又熏起一种新的生死业力种子,叫「现行熏种子」。就是你面对人事的因果的时候,你仁者心动,你动了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分别跟第七意识的执著,就使令这个种子生种子,就使令这个种子开始活络起来。种子本来就应该让它沉淀,净土宗的人最可怕的就是搅动种子,你不能搅动它。种子它本来是睡眠状态,你不能去刺激它,让它活动。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种子生种子,由前念的种子引生后念的种子,『自类相续,犹如川流,名为种子生种子』。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轮回呢?就是你把这个生死的种子,给它激发起来了,它本来睡觉睡得好好的,你把它唤醒了,你唤醒了生死业力的种子,让你自己来生再得果报。所以我们的攀缘执著在唯识学上说你产生了两个作用:第一个发业,第二个润生。你去执著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很可能造业,因为发动身口意,因为你的分别执著,很可能你一开始本来是仁者心动,到最后变行动,心动变成行动。所以你的妄想执著如果不停止的话,第一个很容易造业,但是最可怕还不在这里,最可怕来自于润生。因为你第六意识在执著的时候,它会激发其它的生死业力,让你的生死业力活动起来,这就糟了,这跟往生是背道而驰的。往生的人必须做一件事情,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让它沉淀下来,你必须让你的生死业力,全部沉淀到大海的底层去,你必须做这件事情。那么现在刚好反其道而行,种子生种子。所以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生死业力是怎么回事儿,我们还是用第九页的附表来说明: 那么这个地方牵涉到三世二重因果,过去世跟今生一重因果,今生到来生一重因果。诸位,过去生到今生,我说过问题不在这儿,但是我们要了解,首先我们看过去生是怎么释放业力的。这个我们刚刚讲过了,首先第八识释放业力,异熟能变;第二个第七意识产生我法二执,你在因果当中,创造一个捏造一个自我的概念,然后第六意识再去分别,然后产生了感受,到这里你的果报已经受完了。但是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这个感受,它本来是快乐跟痛苦,它又会回来刺激,前面是由上往下,现在我们看由下往上,这个感受又去刺激第六意识。这个时候你有两种选择了,第六识是关键了,你面对人事的时候,有些是如意的感受,这个叫做快乐;有些感受对这个自我概念是违背的,就不如你自我意识的,叫做痛苦。那么不管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它刺激第六意识的时候,它有两种可能:第一个触动你的地雷,触动你的烦恼,你产生不如理作意,糟了!第六意识一旦不如理作意,它一定启发第七意识的执著,一定的。 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是先有分别再有执著,在受果报的时候,是先有执著再有分别。所以我们没有选择权,第六意识没有选择权,因为第六意识是受第七意识影响,受果报的时候是先有第七意识,再有第六意识,所以第六意识是很被动的。但是造业你有选择,你是先分别再执著,第六意识是中性的,它是自由的它是自由意志,但是你要是带动了烦恼,虚妄分别的时候,第六意识它肯定触动第七意识的执取,然后就激发了第八识的业力了,这是第一种情况,由快乐痛苦的感受刺激到你的烦恼的活动。 第二种由快乐跟痛苦的感受,结果激发你的善根,这个最好,激发你的空正见,激发你的出离心、菩提心、往生的愿力,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对第七意识是一种调伏的状态,然后它就不再刺激第八识的业力,相反的它会让第八识的业力沉淀下来。所以诸位知道这个关键在第几意识吗?对了,第六意识是你唯一可以操作的希望。因为第七意识,你根本就拿它没办法,第八识也不归你管,前五识的快乐痛苦也不归你管,那是前生的业力,你要快乐痛苦也是业力决定的,所以我们现在能够操控的就是第六意识了。 【78】智者大师把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 但是第六意识它有自身的问题,也有内外的问题。 我们谈谈它内外的问题。它对外有感受的刺激,对不对?你一天要面对很多的感受,酸甜苦辣,外有感受内有执著,第六意识后面还有一个自我意识在那个地方撑着,这还不够,内忧外患,还有它自身有问题,它有善根跟烦恼,我们来谈谈第六意识好了。 我们生命中反转的唯一希望在第六意识。那么智者大师把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这个要知道: 第一个根钝遮轻。有些人没什么善根,但是他也没什么烦恼罪业,他善业强。就是有些人喜欢做慈善事业,或者外道的修行者,他虽然信奉外道,他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没有往生的愿力,他善根薄弱,但是他也没什么烦恼罪业,这个人活得很快乐,但是不可能出离轮回。因为他没有善根,他就不可能学习佛法,没有学习佛法,他一定触动自我意识,触动自我意识,他一定激发生死业力。所以这种人是在快乐中活着,至少今生很快乐,然后准备轮回,就是根钝遮轻。 第二种人是根利遮重。善根强烦恼也重,这种人末法时代很多。他来到三宝的地方,他的善根就表现出来,回去的时候继续放逸。但这种人有希望,他如果善用他的善根,因为善根是真实的,因为善根是合乎本性的,烦恼是虚妄的,所以真实其实是可以破除虚妄的。你只要先把善根激发起来,你先看看你的善根点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法能够激发你的善根,让你的善根先运转起来,你就有救了。所以根利遮重的人,在天台智者大师说,他一定要先遇到逆境,在逆境中反转。因为他有烦恼罪业,他一定要罪业烦恼起现行了,去刺激到他的善根,就善根发动了。一个人不怕你有黑暗,但是关键你得有光明。其实理论上善根不怕烦恼,但是你要有本事把它激发起来。因为善根是称合本性的,是真实的功德,烦恼罪业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完全是一种虚妄的境界。所以根利遮重的人,他是有反转的希望,但是他也必须要面对很多的逆境。 第三种人是最好的根利遮轻,比方说正法像法时代,他们都能在很顺利的环境学佛,很顺利的环境成就圣道,比方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在家就福报很大就很快乐,学佛以后七日证得阿罗汉果。他们了生死好像活得很快乐,也没有人说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怎么的吃多少痛苦,完全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就圣道,因为他根利遮轻。 第四种人是最糟糕的,根钝遮重。善根也没有烦恼也很重,那么这种人在轮回当中,他大部分是处在三恶道的下阶的生命中过活。 那么现在就是说,现在我们在轮回当中,我们一方面从上而下受用果报,一方面由下而上在造业的时候,关键在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有善根也有烦恼,但是关键是你怎么去把你的善根启动起来,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两件最重要的关键。 【79】轮回的相续分成旧种现行跟新种 好,我们回到讲义,那么我们看这个总结的第三十三面。 三十三面把轮回的相续分成旧种现行跟新种。旧种到现行是前世而变现的今生,这是第一重因果,因果同时;第二个今生的现行创造了新种,这今生又创造了来世,又是一重因果。当然前世的业创造果报,是第八识决定的,这一块我们必须要完全接受,但是今生的因缘在创造来生的种子的时候,是第六意识决定的,这个是你可以主宰的。 所以我们看最后一个现行,就是所生跟所熏。我们先看第一个所生的地方,是种子生起现行,所以我们今生的果报是所生,这是很被动的,这是业力的种子成熟了,变现今生的果报。那么当我们这个果报又开始在造业的时候,这是第六意识决定的。这能熏的第六意识,发动了所有的身口意的善业跟善根在熏习种子,这个是你可以决定的。你可以产生生命的反转的是第六意识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业力它面临了第六意识的抉择。第六意识你是选择发动烦恼,还是选择启动善根,这个是生命的关键了。你如果跟着感觉走触动了烦恼,那你就走上了轮回的道路了。这是前面说的,『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如果你面对感受的剌激,你选择启动善根,那生命就反转了。 【80】业果转变——增长业、不增长业 好,那么我们看到业果的相续跟不相续的两种因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业果的转变。当然这当中第六意识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我们先面对业力的问题。我们前面说过,轮回要出离,除了佛力的加持以外,我们必须面临两个因缘的逆转:一个业力的逆转,一个思想的逆转,这两个都必须靠第六意识。我们先谈谈业力的逆转,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增长业跟不增长业: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此中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 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 十、对治所损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好,我们先在面对业力的时候,我们要先做业力的反转,要把业分成两块:第一种是增长业,第二是不增长业。什么叫「增长业」呢?就是我们前生或者今生在造业的时候,会创造一种强大的势力,使令这个业产生相续的增长,就是让这个业力激活起来,就是「增长业」;让这个业有强大得果报的力量,就是「增长业」。反过来虽然有些业我们造了,但是它本身不能激发业种子,那么这个就是它不能创造一种轮回的召感力量,这个叫「不增长业」。 这块的业我们可以暂时的不管,比方说你有时候开车,开车去downtown,结果你压死很多蚂蚁,这个业会障碍你往生吗?不会的,当然你也不能无惭无愧。就是说你生起惭愧心,我不是故意的,这样子。这种业你每天在造,但是它不会障碍你往生,因为你没有深生好乐,没有意乐嘛!所以你也不要对所有业都很害怕,有些业是不障碍你往生的。当然你要清楚,哪些业对你往生是有威胁的,有障碍的,哪些业它是不障碍的,你最好把它区分清楚,你在忏悔的时候,你才有一个目标嘛!我们先看看增长业,它一定会让来生得异熟果,不增长业就不一定了,它势力薄弱,除非你后面再刺激它,它是不决定得果报的。那我们先看不增长业,然后把不增长业再反过来推,推论,就知道什么是增长业了。 不增长业有十种情况,这十种情况以外的叫「增长业」。 第一个梦中所作业。因为梦中意识是暗钝的,不管你梦中梦到什么样的罪业,完全不障碍你往生,但是在菩萨戒的角度,你醒来后要忏悔。你一旦醒来后念念的随喜,就是增长业了,醒来后只要忏悔就好了,然后它就不会障碍你往生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无知所作业。你被催眠了,或者你是梦游的状态去造的罪业,你是在无知觉的状态所造的业,或者被鬼神所摄受,有鬼神障来激发你去造罪,这个业都不能够让你能够产生临终的障碍。 第三个无故思。就是你不是故意的,就像我们刚刚举的例子,你虽然开车去downtown,那你没有杀害众生的心,但是你虽然杀死很多众生,是无故思,你没有一种杀生的意乐。 第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你曾经造过一个罪业,但是这个业有它环境的逼迫,而且你造了以后你马上忏悔,从此以后不再造作,这种业是不能让你得果报的,也不能障碍你往生。第一个你偶一为之,第二个你造业的时候,你烦恼没有很粗重,这种业你只要忏悔一次就好了,就把它放下了,让它沉淀下来就好了,它不是很猛利,次数也不是很多,不是很多我们讲过,三次以内就叫做不数。 第五狂乱所作业。你是在精神错乱的情况所造的业,这个业也叫不增长业。 第六个失念所作业。就是一时的失念。你本来都保持正念,但是人生总有一时的失误,你只是一时的失误,那么事后马上忏悔,这个也不能构成增长业。 第七非乐欲所作业。你是被逼迫的,别人用生命来威胁你,那你不得不做,做了以后马上忏悔。在一种强大的压力、生命的威胁之下逼迫所作的业,不是你的本愿,这个不增长业。 第八个自性无记业。它本来就无记了,你是在无记的状态,走路、散步了,踩死蚂蚁,这个叫无记业。 那么前面八种都是自然产生的。第九个是透过修行,悔所损业是最重要了!忏悔,忏悔业障,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都可以透过忏悔使令它沉淀下来,变成不增长业。 第十个对治所损业,就是空性的智慧,无分别智把你的执著调伏了。 那么跟这块有关的业,也会变成不增长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的力量,名为「增长业」。 那么也就说呢,第一个我们尽量不造增长业,我们要面对过去的增长业,必须做两件事:第一个忏悔业障,第二个调伏我们的执取。 忏悔业障有三个:责心忏、作法忏跟取相忏。「责心忏」是面对于下品微小的过失,我们呵责自己;第二个「作法忏」,你必须对一个人,或在佛菩萨面前对首;那么比较重的就必须「取相忏」了,这个最重要「取相忏」。它的好处,它是空间上通忏身口意十罪业,在时间上它通忏过去、现在,不是今生,前生的业都可以忏。所以取相忏是我们很重要的法门,就是在调伏重大业力的时候,这个八十八佛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们最好一生当中在你往生之前,要有一百天很诚恳的拜忏。我们相信我们无量劫来到现在,你的阿赖耶识,合理的推论你一定有增长业存在。你第六意识不去面对它,它也存在。所以你与其等到临终它来障碍你,你最好现在把它忏除掉,这最保险的方法。当然第二个就是对治了,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以无分别智的空性的智慧,来调伏心中的爱取,这个是更微细了。对娑婆世界的爱取,也会启发生死业力,就是立定誓愿、严持净戒、修习止观,断绝恶念的相续。 这样讲好了,我们从临终的正念,我们用临终的正念这四个字,你去看《净土圣贤录》,你会发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修行者的往生非常顺利,他也没有业障,也没有颠倒,他临终的时候是正念,是在结跏趺坐的时候顺利往生的,这种人是不多了。我们一般带业往生的人,你看凡是夹带业力往生的,夹带执著往生的,他临终能够往生,他一定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在业力的情况产生反转,第二个在颠倒的情况产生反转。有更多往生的实例,都是临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但是他透过他的忏悔、皈依、发愿,把业力反转。有更多人临终的时候是放不下的,但是经过别人的开导以后,他空性的智慧生起,无分别智生起,放下万缘,提起佛号。 所以诸位,我们最好是先假设自己是业障凡夫,先假设这样了,就是说,我们也可能临终的时候,会先业障现前,我们也可能临终的时候,是颠倒妄想的执著先现前,我们必须从这个地方反转,然后才可能面对弥陀的光明。也就是说其实忏悔的意思,重点还不是说你把业障忏多少,养成一种忏悔、皈依、发愿的善根,临终对你有很大的帮助。临终的时候,不管你去触动哪一个重大的业力,只要你这个三种善根现前,所有的业力都能够让它松脱,它就不能够障碍你。 第一个你起惭愧心,增上惭愧。业力最怕你惭愧,业力你一旦一坚固就糟了,你的心一旦刚强坚固,这个业就糟了,你就完蛋了。你只要调柔下来,忏悔,再大的业都禁不起你忏悔。你只要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你临终能够想到这种忏悔的概念,业力不能障碍你。当然大乘的忏悔它是包括三块,它除了调伏它还有引导,它有皈依,对过去的忏悔,对阿弥陀佛的皈依,第三个对未来的发愿,把他这个忏悔的心,导归净土,导归菩提,这忏悔、皈依、发愿,你在八十八佛你可以完全得到栽培,因为它的结构就是包括忏悔、皈依、发愿,它整个结构就是这样训练你。我们不知道我们临命中的时候会不会起业障,我们真的不知道,但是你心中如果有这忏悔、皈依、发愿的善根,所有业障都不能障碍你。 第一个,临终的正念你最好能够产生一种业力反转的善根,这第一个;第二个我们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触景生情,可能有人在哭泣也可能,也可能你想到过去生某一个影像,触动你的感情,这个时候怎么办?它不是业力它是颠倒。因为临终的时候就看电影一样,你过去生所发生的事情,会让你看到,或者别人的一句几句话,或者你看到什么景象,也可能会触景生情,这个时候你的无分别智,就扮演重要的角色,赶快踩刹车,这条路不能走下去了,情执一牵动你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这块我们对颠倒妄想的反转,我们后面会说明,但是我们今天先讲到在业障现前的时候如何全身而退,产生反转,忏悔、皈依、发愿,先讲到这里。 【81】怎么样的因造成众生会有共变跟不共变的业?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还有大概十分钟,大家可以就这今天的主题,包括业果相续跟业果转变提出问题。好,请说。 问:师父慈悲!请问一下上堂课讲到那个共业的问题,那个就是就着果报的立场来讲,就是有共变不共变那个问题,在因地上怎么造作的,什么样的因造成众生会有共变跟不共变的业? 答:因地的话,比方你今天你要布施,你去找三个人跟你一起布施,对不对?当然造业是可以选择,那你主谋者功德最大,得果报的时候最殊胜,其他的人有一点勉强,你打电话去他也不好是不跟你去,对不对?他就勉勉强强去做,他也得一份果报,但是不庄严不殊胜,这个也有共业。造业也有共业,大家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完成,造善的时候也有共业,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也有共业。 问:师父,另外一个问题,请教师父刚提到那个世界末日,那个共业的问题,从理上来讲就说众生的心识先离开之后,这个世界才坏。但是在事相上看起来,是不是它可能会在事相上显现,是以灾难发生的方式…… 答:它可能是局部的灾难,它不可能毁灭全世界,不可能,因为共业中有别业嘛。某些人业障起现前,那是少数的个案,但是你不能够所有人都毁灭,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刚好所有业力都起现行不可能,所以世界末日在唯识学是说不通的。我们可能说某一个区域起灾难了,那他们的共业起现行,但是你不能够说全盘的毁灭,不可能,没有这回事情。因为众生的阿赖耶识还在嘛,共业中有别业嘛,不可能所有业都起现行,除非所有人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心识来支持了,那这个业这个地方自然毁灭掉了。 问:师父最后一个问题,请教在理上共中不共跟不共中共这两个它明显的判断是什么?一个是说财色房子是共中不共,那身体是不共中共。但是,它是不是有另外一种教理上的判断来分别这两个? 答:它的问题在前面两个字,一个是共中,一个是不共中,它大方向是共,共中不共它的大方向还是共业,它大方向还是判断共业,就是环境它跟你的关系比较没那么密切,你今天少一块土地,你没有直接痛的感觉,当然有些人会有了,但是正常人是不会有,但是你少一个指头,正报那就不一样了。它大方向是不共,就是正报跟你的感受是比较亲密的,你少一个指头,你是很痛的,你少一块泥土你不会痛的,它没有一种密切的感受的一种生命的共同体。所以山河大地它大方向是共业,但是把共业中再区分成别业,但是我们的身体大方向是别业,从别业当中再分成共跟别,因为它跟你的关系密切,先看大方向再看小方向。 问:阿弥陀佛!师父刚刚有提到一个环境没有心识的支持,才会进入坏劫,这个心识有善恶的分别吗? 答:有啊!所以现在大家的福报差了,灾难很多啊,所以当然有区别啊。因为这个是大家的业力在支持。 问:所以应该就是比较恶方面的心识在支持产生作用,所以像破坏地球上这样的环境…… 答:所以我们欢迎有福报的人来投胎,就是你这城市欢迎有福报的人过来。因为有福报的人来啊,整个鸟语花香啊是不是?因为他会释放一个业力嘛,来跟你做平衡。那你一天到晚跟业障重的人在一起,那就糟了!他的磁场把你拖下去了是吧? 问:所以这个心识是指恶的心识? 答:善恶都有。 问:我的意思是说,环境或者地球进入坏劫的话…… 答:坏劫那就不一样,坏劫的话是所有众生都离开了。 学员:就没有善恶之分了。 师父:所有的人都离开这个世界,这个地球才会毁灭,所有的生物都离开了,包括这个畜生道通通离开了。 学员:谢谢师父。 学员:那个识跟根的话,唯识讲识对不对?那《楞严经》是说,在还没生起识的时候用根就制止它…… 师父:《楞严经》的根啊,它的定义跟唯识的根是不一样。 学员:那我们实际上在操作念佛的时候,我怎么知道用这根或识?你不可能永久不用识,比如我们在逢缘逆境时我要用识解决。 师父:其实唯识《楞严经》讲舍识用根,那个根它有点像无分别智,知道吗? 学员:那无分别是不是一定要入禅定才可以? 师父:不是。无分别那是一种智慧,智慧的观照跟禅定没有关系。一种智慧的观照我们后面会讲过,怎么样入分别智,它是一种观想方法。 学员:那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这样讲第八识,个别有各人的第八识,还是说它可能不依不异,也就说可能共业不共业,所以每个第八识每个人自己有一个…… 师父:没有,你有你的第八识我有我的第八识,然后大家就混在一起了。因为第八识不是真如,真如的话是大家都一样,因为你离一切相我也离一切相,你是清净本然我也清净本然,那就是一个东西,那不可能两个东西嘛!你清净本然我也清净本然,所以一如无二如。但第八识它不是清净本然,它有业力,这个人就各有各的第八识了。 学员:所以上次师父提到,就像我们第八识是一个仓库,东西把它清理掉最后再把它破掉,那就是它的意识就对了。 师父:对,我们要破,破阿赖耶识破合和识断相续心,但是破从第六意识破起,因为第六意识只要不跟着第七意识走,但是破要从第七意识破起,因为第七意识的支持第八识,才会不断相续下去,所以要破第七意识靠第六意识修观。 学员:那师父成佛以后,是不是佛就是一尊或多尊? 师父:你看八十八佛就八十八尊了,是吧?佛共用一个法身,他的法身是一尊,但是他有应化身,他过去生发的愿不同,他从空出假了、从本垂迹了,他来到人世间各有各的缘,他过去跟谁结的缘他就来到哪个地方。所以佛也有共也有别,共是同一法身;别,他有他的自受用报身跟他的应化身这是不一样的。 好,那么没问题了,我们下一堂课会把这个缘起,就是阿赖耶识的缘起,其实我们讲到现在已经从缘起的角度、业力的形成、思想的形成,它们是怎么到在一起的,为什么业力跟执著连在一起就产生轮回,乃至于怎么去对治它,我们已经讲了一个阶段了。当然我们现在只针对业力处理的这块,怎么从业力里面跳脱出来忏悔、皈依、发愿,那么思想这块我们后面会说明。我们讲到空正见,讲到圣道门的广大的菩提心,你发菩提心对你了生死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个忆佛念佛净土的往生心。我们后面会讲到三块,空正见菩提心跟往生的心,来转变一种思想。那么我们下一堂课针对业力这块,业力创造了缘起,那么我们怎么从业力里面做一个摆脱,我们来做一个研讨。 好,今天先上到这儿。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三 【82】我们必须把第六意识跟真如做一个连结!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放掌。 我们研究唯识学,基本上祖师是把它分成两块:一个是唯识相,一个是唯识性。就是心识它的一个活动的相状跟心识的本体。那么当我们在看唯识的一个活动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结论就是说:万法唯识。那么从唯识相呢?它强调一个概念,就是当我们的生命出现的时候,这一切的因缘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没有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人生当中只有两件事情:第一个叫自变,第二个叫自缘,人生只做两件事。自变就是阿赖耶识把我们过去的善恶的业力,在我们的心中变现出来,所以我们只能够受用我们心中的影像,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楞严经》上说,我们只能够活在我们自己的小水泡,我们每一个人都走不出心中的水泡,这个水泡就是业力,我们只能够在自己的业力的影像里面活动,你超越不了你的业力。因为阿赖耶识它会变现影像来束缚我们,那么在变现过程当中呢,第六意识再去攀缘、再去造业。 那么这样讲呢,人生就是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了,从变现的角度当然第八识是主角,从攀缘的角度第六意识是主角。所以我们人生就构成了业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看是业力强还是你的心力强?你如果是业力强,那么你就是心随境转,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如果你心力强,那么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定胜天! 那么在这个业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当中,如果把这个概念套到净土宗来说,我们也是两种力量:一个是第八识的生死业力,一个是第六意识的往生的愿力,愿力跟业力的交互作用。我想我们净土宗的人,当你要追求来生到净土去,就是你的心跟净土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围墙,就是你要跨过生死的业力,带业往生,你怎么把你无始劫的业带到净土去,这是很重要的关键。有些人的业是带不过去的,有些人的业是可以带过去的,所以超越你生死的业力就变成是第六意识的一个主要的工作了。 所以在唯识学当中它告诉我们说,人生的无奈来自于第八识的业力的释放,这一块是你无奈的,你必须要继承你的过去,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过去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消失掉的,全部被第八识记录下来。所以人生的问题,如果说我们今生才有生命,那这个生命很好解决啊,你才活了几十年而已嘛!是吧?关键是我们要托着过去来开创未来,你必须要继承过去,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过去的无始的业力把它好好的调伏,你才能够带业往生。那么当然我们的优势来自于你得到人身,你遇到佛法,你第六意识有很强大的思考能力,有很强大的自我观照反省的能力。 所以一个成功的人他一定要擅用第六意识的思考。从唯识的角度,一个人不喜欢思考,你就很难进步了,因为你要改变业力,唯一的就靠第六意识的思考,如理思惟。你什么都不想,你就是保持原状了,你就活在生命的等流性当中。但是第六意识的思考,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它也有障碍,因为第六意识有时候如理思惟,有时候不如理思惟,所以它有时候思考错误以后呢,它又创造很多的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初学者,老是在修行当中进进退退,因为第六意识是我们唯一的依靠,而身为第六意识,它又如此的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因为第六意识的所有的种子,都是第八识提供给它的。 所以在研究唯识以后我们发觉到第六意识的无奈,因为第六意识虽然有善根,但是它也有很多妄想。所以伟大的佛陀在讲唯识以后,他讲出了一个真如的概念,这个对学唯识的人是一个非常大的加持力。当你用第六意识来调伏第八识业力的时候,你觉得无奈的时候,你必须把第六意识找到家,因为第六意识以第八识为家是不好的,所以在《楞严经》里面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新的概念叫正念真如,我们必须把第六意识跟真如做一个连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也就是说当你面对无始业力的时候,你第六意识要先想一件事情:你本来没有业力的,这件事情对你非常重要,生死的业力如此的强大,因为它无始劫熏习而来,我们修行的时间很短暂,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因为你的优势是当你在修行的时候,它是随顺真如本性的,它是真实的功德。虽然无始业力如此的势力强,如此的庞大,但它完全是虚妄的,因为你当初是,就像佛陀说的就像祖师说的,你用攀缘的虚妄心去攀缘一个虚妄的境,然后造作一个虚妄的因缘出来,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虚妄的。 诸位,我们今天修行是称合本性的,我们以前的放逸是不称合本性的。有一个猎人,他在森林当中抓到一只老鹰,他把这老鹰养在家里面跟他的鸡养在一起。那么这个老鹰它从小就耳濡目染,因为它这个老鹰也有第六意识,它也受熏,所以它的熏习就是它跟鸡弄在一起,它觉得它就是一只鸡,它只是比较强壮而已,所以慢慢的失掉了老鹰的本性。所以当主人要训练这只老鹰的时候,它老是飞不起来。它说我就是一只鸡,我怎么能够飞呢?鸡顶多能够在地上跑,是吧?所以这个猎人就很失望了,就跑到高山上,就把它放掉,让它自由落体。但是本性是不能失掉的,身为一只老鹰它遇到挫折,将面临死亡的时候,它的本性启动了,它展开它的翅膀,从即将坠地的那一刹那飞上了高空。虽然几年来它都跟鸡在一起,但是我们要强调一个概念,本性就是本性。 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告诉我们自己,虽然我们以前一念不觉而流浪的虚妄的生死,但是你要不断的告诉你自己,这个是不正常的,身为一念心性,我们这是错误的操作。心性的设计它本来的意思是要我们成就波罗蜜的,成佛才是正常的。所以你必须把第六意识跟你的真如做一个密切的结合,你会得到很大的加持力,这个叫做大乘的善根,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所以唯识学,假设不跟性宗结合,这个唯识学就很难修了,因为第六意识本来就是生灭的,它本来就靠不住,它一下子想这、一下子想那,但是性宗没有唯识学的如理思惟,性宗也很难找到下手处,因为你没有靠第六意识强大的思惟能力,你老是正念真如,你不能做出因缘的改变。 所以第六意识的思考能力必须跟真如本性的不生灭性做一个结合,那这样子就圆满:理观安住、依止真如,事修思惟靠第六意识,这样子你站在真实的角度,来面对对方的虚妄,不管它势力多大,你永远不要忘掉它是虚妄的,一百颗石头跟一千颗石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但是本质都是石头,虽然你只是一两黄金,但是它是黄金,它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在修行的当中,虽然我们面对了一个广大的阿赖耶识的业力,但是你不要怕,它们是虚妄的,只要你坚持真实的,虚妄就会慢慢的消失掉。 【83】阿赖耶识的种子的不失跟它的刹那生灭的关系? 我们在缘起当中是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虚妄的生死业力,一个是真实的往生的愿力,那么我们就构成了一个染净的缘起,所以从这个缘起的角度呢,我们今天来做一个研讨,那么有关生死业力这一块呢,我们有四题,同学们提出了四题,包括现场的同学,包括网路班的同学,有关这个理观的智慧产生的往生的愿力这一块呢,我们有五题,所以我们今天的讨论有两个重点:一个生死业力,一个净土宗往生的愿力,那么这两个之间的一个关系,我们以这两个主轴来做一个研讨,我们先看生死的业力有四题,先看第一题。那么我们每一道题目呢,我们预定有七分钟到八分钟的时间,我先做简单的解释,诸位可以再提问题,再做深入的讨论。 这个问题是说:阿赖耶识的种子的不失跟它的刹那生灭的关系?业力的种子,它有两个相貌:它生灭,但是它又相续。其实它的相续,是受到第八识的影响,因为第八识,它有一个很强大的功能叫受熏持种。我们知道造业是第六意识造的,但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所以它熏习的种子,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但是它在熏习的过程是刹那刹那生灭,但是熏成种子以后,它变成第八识的一分子了,第八识是恒常相续,恒转如暴流。 我再讲一次,造业是谁造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生灭的,对不对?它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睡觉就不活动了。那么第六意识心猿意马,要遇到染污的因缘,它就造业;遇到清净三宝的境界,它就开始修行。 那么假设它在造业的时候,它是缘一个所缘境在造,那么造完以后,第六意识可能忘掉了,它又做其他事了。所以它在造业的时候,第八识同时在受熏,这个时候是怎么样呢?是生灭的!就是第八识在酝酿这个种子的时候,是生灭的,但是在受熏的过程,当它受熏完变成种子的时候,它变成第八识的一分子了,第八识是相续的,所以它也变成相续了。所以它变成也刹那生灭,但它又恒常相续,这个就是我们的业种子。 所以业力这一块,当然这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业力它为什么会得果报呢?虽然相续,诸位我们知道,业力它本来是一个分散的嘛,你看你昨天造了一个很轻的业,不一定有关系吧?你前生造的业,跟今生的业也没有关系吧?所以业力它本来是没有一个整合性的东西,它是这一块,那一块,那么是谁把它做一个整合而产生轮回的力量呢?是谁?对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个自我概念是最糟糕的,其实业力本身它是一个分散的力量,因为第七意识把它成功的整合,这最糟糕了,因为第七意识跟第八识在一起的时候,它捏造一个自我的概念,使令这个生死的业力,变成有得果报的力量了,本来它是一个分散的一种能量。所以生死的问题,你不能消除业力,因为业力太多了,你只要把它整合的力量——第七意识把它调伏了,你就可以带业往生了。因为没有第七意识的的带动,业力是不能得果报的。 你说阿罗汉,诸位,阿罗汉为什么无生?他为什么死了以后不来三界了?他难道业尽情空了吗?阿罗汉真的他的业力完全没有了吗?不对。他的业力跟我们完全一样,什么也没少。你看佛在世的时候,很多造恶的凡夫,遇到佛陀,三两天证得阿罗汉果,他三天之内就把所有业忏干净了吗?不可能嘛!那他为什么无生呢?因为他业力那个整合的自我概念被破坏了,问题在这里。 所以第八识的业种子它有两个功能:一个等流性、一个异熟性。它为什么能够等流相续呢?因为第八识的关系,第八识让我们这种生灭的种子变成相续,所以等流性是第八识造成的,但是异熟性,它第二种功能异熟性,它为什么能够得果报呢?是第七意识造成的。诸位,等流性不可怕,异熟性才是个问题。所以业种子,它从一个非常片段的生灭的力量,变成一种相续的力量,变成一个得果报的力量,是经过第八跟第七意识两个功能的作用,而变成了生死轮回的力量。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就是有关我们的种子,为什么一个生灭片段的种子,变成能够这么有主导力量呢?它因为有第八意识的异熟,跟第七意识的思量,就使令这个生死轮回的轮子,就不断的转动。 【84】修无分别智就是说把那个重大的罪业沉淀下来吗? 学员:师父慈悲!前面说过,种子起现行,然后现行又熏种子。那前面种子起现行这一块我们没办法改变,现行在熏新的种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就是用第六意识,就是修无分别智吗? 师父:对对对! 学员:那我先问一下,就是用无分别智来造的业,是不是就是无记业啊? 师父:不是无记业。种子起现行归第八意识管,对不对?第八识它是没办法控制的,对不对?但是现行熏种子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所有八识里面它最自由的,它有完全独立自由的意志,对不对?那么第六意识修无分别智,它不是无记业。无分别智是一种智慧,跟你什么都不想不一样的,什么都不想叫做愚痴。它是透过思惟以后把妄想停下来,这一块我们后面再说明。无分别智是先观后止,它是先观了以后再把妄想停下来,它对妄想是有调伏力的。你什么都不想呢,你是如石压草,你是转移目标,你本来想这个你把它转到其他去了,所以你对它没有调伏力,你只是逃避而已。你是把它转移一个所缘境,你本来想这,你后来想其他地方去了。很多念佛人都是这样子的,你打妄想的时候就转念念佛,对不对?但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你对妄想没有对治力,知道吗?你只是转移目标。那么到时候你是两种力量,打妄想的力量还是在,因为你没有破坏它的力量,但你念佛的力量也有,这个时候攀缘的力量跟往生的力量,两个同时存在。 学员:那师父,修无分别智就是说把那个重大的罪业沉淀下来,就是用智慧去把它…… 师父:因为你的罪业必须要有执著来带动。我刚刚讲过,业力为什么会得果报?它从业种子要转成一个果报体,它要有一个自我的概念嘛!你不可能去面对业力嘛!是吧?你时间太短,业力太多了,你要抓重点,重点在于你不要让它得果报就好了。带业往生就是说,你不要让业力变成一种招感的,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异熟的力量,你不能让它有一种异熟的力量。 你的田地有很多种子,你只要让它枯萎就好,你不一定要把种子铲掉。你让种子不要变成开花结果就好,这是带业往生嘛,它只要没有能生的功能就好了嘛,你不可能修到业尽情空,金刚道后异熟空,只有佛陀,你只要让业力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就可以了。甚至于让它降到最低,那么这个时候,你的自我意识就关键了,你的我爱执。 【85】念佛时怎么来对治我们的妄想? 学员:刚才师父提到念佛会打妄想,我想请教师父一下,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是顺着这个佛号继续跟妄想沟通呢,还是说马上跟妄想说你马上停止,我就不再打妄想了,是哪一个方式比较合适? 师父:对,这问题是挺好的,请坐,我懂你的意思。这个一般我们打佛七的时候,遇到这个问题了,是吧?就是你念佛的时候,但是念没几句它打妄想了,打妄想的时候你又念佛又打妄想,这佛号跟妄想掺杂在一起,那到底我们是应该先把佛号停下来,对治妄想,还是继续念佛?如果这个妄想是很坚固,它是你一个很重的烦恼习气,你挥之不去,那么这个时候,你靠佛号的止就不够了,你必须用观照力了。如果这个妄想是很薄弱的表层妄想,你就可以专注的继续念你的佛号,不用理会它。 所以《楞严经》把妄想分成两块:一个表层妄想,一个叫坚固妄想。表层妄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本身不是一种执著,因为你日常生活当中面对很多的人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嘛,对不对?那么你念佛的时候,它有一种习惯性的妄想,但这种妄想不需要对治了,因为它没有什么太大的力量,你佛号一提起来它就消失了。 但是你慢慢念佛到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你发觉你一路念佛,有一个东西就根本跟你在对峙的,那个你就要小心了,那是无始劫的坚固妄想,每一个人都有。有的人可能这个妄想跟财色名食睡有关系,就有各式各样妄想,每一个人过去生的因缘不同。那么这个时候坚固妄想现前的时候,就考验你的智慧的时候,你用佛号压它你就没办法了,所以为什么念佛有时候它是完全靠皈依就好了,有时要在信心当中又要多一点智慧观照,因为你迟早把表层妄想调伏了以后,《楞严经》里面那种坚固妄想就会现前,五阴魔境——色受想行识那非常厉害的,你没有观照力,你用佛号跟它抗拒,不行的。因为它无始劫来,你就打这个妄想,生生世世,而你念佛的时间才多久呀,是吧?但是我们的优势在哪里,诸位知道吗? 因为它没有根,它是虚妄的,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如果你不善利用这个优势,你就完了。一个人修行,你不能硬干,你不是它的对手,我保证你不是它的对手,你用你一天念佛四个小时去跟你无始劫的习气对抗,你看看你后果怎么样?你这是一个小孩子在跟大人打架!所以你要找到你的优势,妄想只有一个缺点——达妄本空,因为它没有根,你只要把它的根一照了,它就没有了,它就完了,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你没有用智慧,你这个妄想这一关你就过不去了,你顶多就可以修到调伏表层妄想,你的功夫就这么回事。但是生死临终的时候,坚固妄想会现前的,现在很多人连表层妄想都没有调伏,现在很多人念佛是结缘式的念佛,结缘,还没有到了生死这个标准。 【86】表层妄想的力量会不会让我们没办法往生? 学员:师父,续接刚才这位师兄问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佛号相续的过程里面,可能会有表层的妄想,就是把佛号切断,切成片段片段,那同理可证,临终的时候可能也会念佛念一念,可能中间又有一些表层妄想掺进来,那这个时候,这个力量会不会足以让我们就没办法往生? 师父:不是,你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养信愿,所以它是三资粮。信愿本来就是种观慧,那么你愿力就是一种智慧,信仰也是一种智慧,对不对?它持名当然是一个「止」,就是「无分别住」,但是你要培养坚固的信愿,这个是一种「观慧」所摄。所以它专注力跟观照力,其实每一个佛号都必须有专注力也有观照力,两个都要有,你要调伏、要引导佛号,对不对?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修行人刚开始只管念佛就好了,因为你问题不大,你都是表层,但是当表层妄想调伏以后,你开始面对你的无始妄想的时候,我跟你保证,你这个佛号绝对不够用。如果你念佛念到第四天,你就知道怕了,那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那个势力之猛,这时候你只有用智慧面对了,你用佛号压它试试看,所以很多人念佛念到最后发疯,就是这样,你不能跟它硬对治的。所以般若波罗蜜就是说,你要找它的根,从根本上去,你不能在作用上跟它对治,它那种虚妄的力量很大,你必须从它的根觅之了不可得,这个我们无分别智会说到。 佛陀对治妄想是非常有方法的,他是用方法的,一棵树充满了毒的水果,最好的方法是把这棵树从根切断,是吧?所以你念佛,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佛。诸位,为什么不能一路念佛呢?因为你的心中,你流转太久了,你心中有很多的执著,如果你是一张白纸,开始念佛,如果你今生才有生命,你什么观都不要修。我们之所以要修观,就是说我们无始劫来在流转当中,我们随顺于妄想,随顺于娑婆世界的力量太大了,你现在要顺从本愿,你要先把顺从娑婆世界这一条线消掉。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只有欣求极乐,要多一个厌离娑婆,这个就是一种抉择嘛!你放弃了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这就是一种「观慧」吧。 佛教所有的修行一定有止,一定有观的。外道是只有修止,不修观的。一定要有般若波罗蜜,只是说它每一个法门的观慧,它的内容不太一样,它的重点不太一样,但是一定要有智慧,没有例外。大乘佛法的八宗,没有一个法门是不需要智慧的,没有。当然净土宗的观慧跟一般圣道门的观慧,它的重点不太一样。我们重在调伏、引导,我们不重在断,你只要调伏就可以了,它一方面调伏,一方面修皈依,对弥陀的皈依,两个双管齐下。 【87】业决定跟宿命论有什么差别? 我们看第二道题: 业决定跟宿命论有什么差别? 我们在佛法讲唯识的业种子,它是讲性决定,它没讲业决定嘛!它说性质决定,对不对?宿命论是认为说,你造了业以后,这个业就固定了,它的能量就固定了,你忏悔什么都没有用了。所以在小乘的部派里面,有一种部派「一切有部」,它认为业是不能忏悔的,你造了业,你犯了根本,你这辈子就完了。你只要犯了根本重戒,你什么功德都没有机会,往生也不可能往生了。大乘佛法不同意这个看法,大乘佛法认为所有的业都可以忏悔,即便你造了五逆十恶都可以忏悔,因为业是不决定的,佛法是认为业只有性质是决定的,当它是一个罪业,你不可能把它忏悔成善业,不可能,你只能够让它沉淀下来。它说你性质决定,但是它没有说力量决定,所以佛法尤其大乘佛法不同意宿命论,它认为业力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业力是固定的,那你就不能带业往生了?那就必须消业往生了,那就问题严重了。 学员:师父,就是说跟宿命论的差别,我想是在我们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可以改变一些事情,不是完全由业力决定的,但是这个第六意识,我觉得我们也做不了主啊!因为今天晚上来听课还是跟朋友去吃大餐,这个也是由我们过去等流习气来决定的,就是说这个东西,我们的第六意识能在多大程度上做主? 师父:第六意识你不能说你做不了主,你这样子讲就不对了,你要做主啊!你现在唯一能够做主的,就是第六意识,是吧?你前五识也做不了主,对不对?第七、第八也是,第六意识也做不了主,那你就完了,是吧?你要告诉你第六意识可以做主的,你就是要做主,你第六意识是你要决定的,你要做主,你要它第六意识听你的。所以说为什么要发愿,就是让第六意识听你的。 学员:就是有的人你跟他讲佛法,他怎么也听不进去,那这也是他过去的习气太重? 师父:他没有善根,那就没办法。佛法这个东西,它需要因缘啊,它不怕你烦恼重、它也不怕你业障深,但你要没有善根,真的是很糟糕。因为你善根不够,谁拿你都没办法,因为那个是一种自觉,你自己不觉悟,那谁拿你有办法呢?连佛陀在旁边也没有用啊! 学员:那这个是业果决定的,还是因为善根。 师父:对,业果决定的。其实这个地方要注意呀,业力之所以可以忏悔,不完全是因为第六意识的修观,是业本身就可以改变。因为我们讲过业力两个相貌:一个刹那灭,一个相续,它那个刹那灭给你一个很大的信心,它生灭的,生灭就表示它会变化,是吧?如果这个种子种下去,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永远这样子的,它是固定的,那就糟了,那真的是定业了。它进去以后刹那灭,灭了以后又生,又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所以它是生灭变化的,所以它是可以改变的。不是因为第六意识硬让它改变,而是它的本质就是可以改变。种子六义,第一个是什么?种子的意义就刹那灭嘛! 学员:我们第六意识做主的时候,也是受这个过去等流习气的一个…… 师父:所以你第六意识不能跟第八识结合,你不能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所以我刚刚讲过,你要用第六意识去观照真如,你要站在清净的角度来对治第八识。如果你不忆念真如你就完了,你就很难修行了,因为你第六意识已经是内忧外患了,对不对?外有感受刺激你,里面又有一个自我意识的恒审思量的第七意识在干扰你,然后你的能量你的种子又靠第八识的支持,完了。所以你第六意识一定要找到家,一定要跟真如相应。 唯识学的第六意识,如果没有跟真如相应,你就很难修行了,那是内忧外患,那第六意识到最后很容易放弃了。所以你研究唯识以后一定要依着《楞严经》就是这样大开圆解,把第八识拨开来,找到你的本来面目,然后让第六意识跟本来面目结合,直接跟真如结合,不要透过第八识,这是你唯一的希望,你必须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如果你没有跟真如接应,你站在本来就有妄想的角度来对治妄想,你就很难修行了,严格来说你这一辈子很难有成就了,如果你不跟真如相应的话,因为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处理那么多问题的,不可能,几乎不可能!所以你如果不正念真如,对你是非常吃亏的事情。当然你第六意识是非常好用,因为真如没有思考能力,所以真如称性起修,真如跟第六意识结合是最佳的组合,靠着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靠着真如的不生灭给它做后盾,依体起用,用还照体,产生一个好的循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你必须把唯识的第六意识的思考能力跟《楞严经》的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结合在一起,这个叫「性相圆融」,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88】我们透过什么办法使业力暂时的沉淀下来? 我们再看下一个,第三题: 阿弥陀佛,请问忏悔业障的主要宗旨,是透过拜忏等方式对业力进行直接的对治,还是透过改变思想,使业力暂时的沉淀下来? 其实这两个都有。我们忏悔业障,从事相上我们的后悔,会让你当体的这个业,你所忏悔这个业的势力薄弱,因为它断相续心,我们知道业力它最需要的是一种相续,因为它本身是生灭的,它必须要靠你不断的造作给它能量。业力要产生一种强大的势力,它必须要你数数现行,所以你一忏悔,你一后悔就断相续心了,你就不再给它能量了,那么这个时候它的势力会薄弱,这是第一个,从业力的角度,你不断的向佛菩萨发露,发愿宁舍身命绝不再犯,那么你这个当体的业,它的确会慢慢的枯萎下去,这第一点。但是更重要是养成一种惭愧忏悔的心态,这个更重要,让你以后面对所有的业,都能够产生调伏的力量,这个是我们更重要的。 如果你今天只是忏悔,你没有养成一种思考,一种道理的理解,那这个叫做「善念」。但是你在忏悔当中,你悟到一个道理:喔,原来造罪业我们是要付出代价的,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造业的时间太短,你得的果报太久,这是划不来,那么你在忏悔当中你能够跟佛法的道理结合产生一种胜解力,产生一种内心的观照,这就是「善根」。 所有的事修能够提升到一种智慧的观照,你对人生很多道理的体悟,然后对后面的因缘会产生抗拒的力量,对过失会产生抗拒的力量,这个就是「善根」。如果你都不学教理,你一辈子只能够活在善念,很多事情你要慢慢的一个一个去做。你变成善根以后,你会有一个好处:「一即一切」,你犯了一件错事,其他的错,你就不容易犯了,因为你在忏悔当中产生了观照力、反省力、调伏力,你从道理的理解开始对其他的因缘,产生免疫功能,那就是「善根」,当然如果你不学教理,你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你每一件事做了都去忏悔,那你这个业也很难忏干净。 所以忏悔有两层意思,第一个:「罪从心起将心忏」。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那么这个时候是针对业力来忏悔;第二个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产生观照力,你本来就清净,既然你本来清净,你没有必要去造业,本来无一物,你何必去惹这个尘埃呢?你从忏悔当中养成一种内观的力量,那就不一样了,那你终身免疫,那就是「善根」了。那么这个对临终、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观照。忏悔的心远比忏悔的行为更重要,当然两个都要了,事修、理观嘛!要有忏悔的观照力,又有实际的忏悔的行为、仪轨,这两个都很重要,但是理观更重要,因为它会产生后续的力量。 【89】拜八十八佛和拜阿弥陀佛,佛对于忏悔是否有同等的作用? 学员:请问师父,师父说忏悔业障要拜八十八佛,不过我们如果每天以拜佛的方式,有没有起到这个忏悔的同等的作用?谢谢。 师父:大乘的忏悔,它是必须三个条件:忏悔、皈依,因为你忏悔的过程,一定要仰仗佛菩萨的加持,发愿,发愿是针对未来,我发愿未来我宁舍身命绝不再犯。如果你拜阿弥陀佛或者拜观世音菩萨,你能够达到这三个效果也可以。因为大乘的忏法,比方八十八佛,它是有一个仪轨,有一个文字,它会引导你,产生忏悔、产生皈依、产生发愿,对不对?那你就很轻松,你只要照着文,你就把这个仪轨走一遍,它自然生起三种善根,就是说它这个就帮你设计好了,是吧?当然如果说你八十八佛拜了一段时间,这三种善根我很熟悉了,我在拜的时候,我一句佛号拜下去,具足忏悔、皈依、发愿,你一句佛号就够了,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就可以了,因为它的仪轨,就是让你达到这个效果。 如果你拜阿弥陀佛的时候,除了皈依阿弥陀佛的功德,仰仗弥陀的光明摄受,无量光无量寿的摄受,你还有忏悔的心,还有发愿的心,你一句佛号就可以了,对你来说就可以了。如果你还不怎么熟悉,你最好把八十八佛拜几部,真的感觉不太一样。我们的心态的确需要文字的引导,真的,初学者,你很难说具足很多的善根,那个祖师是大智慧,他就是把这个很多东西、营养成分都把它放在一起,你照这个八十八佛拜一次,你就三种营养都具足了。这是祖师善知识的方便力,因为你这三种善根到临终的时候很好用,所有的业障现前,经不起你忏悔、皈依、发愿。 业障要生起,它是要有一个生存的条件,就是你的心态要无惭无愧,它最喜欢这种环境了。临命终的时候,你要无惭无愧你就糟了,你一定糟了,你业力这一块就跑不掉了。所以你临终的时候,你如果业障现前,你只要生起惭愧、皈依、发愿的心,业障自然就消失掉了,因为它没有生存环境了。所以这个忏悔法门,在大乘里面很重要,净土宗也很重要,你要把这种忏悔的心,要把它具足起来。因为你不知道你临终的时候会不会业障现前,你不知道,而且很可能会业障现前,很可能,你最好能够产生一种反制的力量。 【90】我们起观照的话,那这样还会形成种子吗?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想请问,就是业力的释放是不是有一个时间性?就是说譬如我很想去买一个东西,可是我就控制我自己不要去买,那过了两天或者三天之后,可能我那个念头就自然会消失,用这种方法来就是减低业障? 师父:这个不是业力,这第六意识,你现在讲的是第六意识,不是业力。你买不买是你的事,业力是结果,对不对?这个包包让你看到,这个是业力,对不对?它现前就是你跟它有共业,你才看得到这个你喜欢的包包嘛!但是买不买这个是你可以决定的,但是看得到看不到,这个你没办法决定。你现在是这样,受用果报的时候我们不能决定,自变这块我们不能决定,但是在果报的时候,你用什么样的思想来面对这个果报,这个你可以决定的。 学员:所以我的问题就是说,控制自己的念头不要去贪染它。 师父:对,你现在也只能控制第六意识,因为你不能控制业力,业力什么时候释放,谁知道呢? 学员:那这个算不算就是忏悔,不要去造业。 师父:这个不能讲忏悔。忏悔是你做错了事才忏悔,你这个事前的防范,就是属于「观照」了。忏悔是你已经做错了,再来对于这个错的业力做一个调伏,当然你还没有做错,事前的防范,那这个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学员:师父,弟子有一个问题,如果说我们起念头的时候,我们在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之前,我们就起观照的话,那这样还会形成种子吗?我指罪业。 师父:就是说我们会起一个恶念,它一定有种子对不对?但是你观照的时候,你不随它转,就是断它的相续。断它的相续的时候,种子要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变成增长业,要变成得果报,它一定要相续,你一定要随顺它,当你抗拒它的时候,它的能量得不到你相续的时候,它就慢慢慢慢的降低了。所以你一旦不相续,你只要断它的相续,这个业种子就慢慢的沉淀下去了,有跟没有差不多了。所以你现在只要做断相续,所以为什么叫「破和合识、断相续心」?和合识是第八识,第八识你看它好像很强大,不得了,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不要怕它,你第六意识不随顺它的时候,它就没有力量了。因为它要你第六意识的不断的随顺它,它才会支持它走下去的。 所以你只要第六意识断相续心,第八识的和合识就破了。第八识它的种子,需要你第六意识的贪爱的爱取去滋润它。所以你第六意识只要是不随它转,它那个业种子得不到滋润,它的力量就薄弱了,就在这里。所以它的理论为什么叫带业往生?你必须调整心态,顺从本愿就是说,你必须要从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改成顺从极乐世界的因缘,这种就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了。你必须面临选择,你现在就必须面临选择,到底你要跟娑婆世界继续攀缘下去,还是你要到极乐世界去?你一定要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目标出来,这个佛号才有目标,而这样的一种思想改变就是智慧。 【91】还在吃肉的众生,是不是很容易刺激过去的杀业现前? 学员:请教一下师父,那个具体在拜八十八佛操作的过程中,那个时间很长,其实妄念纷飞,那我们具体拜忏的时候,要身口意都要去拜,那有没有什么比如说我是不是要嘴跟着一起称念,然后…… 师父:嘴巴要震动,嘴巴一定要动,心呢?它那个文一开始先让你忏悔,然后有八十八佛让你修皈依嘛,对不对?最后发愿,你要跟着这个文字要随文入观,就是它讲到哪里你就跟着它的节奏走。 学员:那我拜的过程中我会要自己念吗?往昔所造诸恶业……每次都念吗? 师父:八十八佛,南无普光佛,对不对?拜下去修皈依,下去起来的时候,你就念往昔所造诸恶业……拜下去修皈依,起来的时候修忏悔。皈依的时候你要相信佛菩萨一定可以救拔你,那忏悔是对自己的反省。所以你在拜皈依的时候,你的所观境是佛陀,忏悔的时候是面对自己,拜下去是面对佛陀,起来的时候是面对自己,这所缘境不太一样。 学员:谢谢师父! 好,我们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很切身的问题。这里有同学提到说: 请问师父以唯识的观点,现世还在吃肉的众生,是不是很容易刺激过去的杀业现前? 是的,吃肉这个问题,你不能小看。印光大师他很强调吃素,吃肉有两个问题,有两个问题你要面对:第一个是命债,第二个是肉债。在杀盗淫妄里面,只有杀生它比较复杂,因为你单不是你的业障,你还跟众生结一个恶缘:第一个你取它的生命,它有恨,这个是命债问题,临终的时候,它可能会来干扰你,这第一个。第二个,就算你没有直接杀生,我都是用三净肉,我不自杀,不教他杀,不为我杀,反正它的死亡跟我没有直接关系,好,肉债。即便它做一只鸡,你认为它心甘情愿把肉给你吃吗?它不会这样想。它说,我福报差一点,我业障重,做一只鸡,但是做一只鸡,有它做鸡的尊严嘛!是吧?你没有经过它的同意,就把它的肉拿来吃,你想这是肉债,这《楞严经》讲命债、肉债两个。 那么这时候你跟众生结下恶缘了,这是一个问题了。那如果你临终的时候,它刚好在鬼神道,如果这只鸡来生投生到人道,问题不大;它到天上去它也暂时不会跟你计较;它到地狱去,它没有能力跟你计较;但是万一这只鸡投胎以后到鬼神道,那你就要小心了。鬼神有一些小神通的,所以你看那些《往生录》,有些人是临终的时候,他杀了很多的狗、猫的时候,临终的时候,冤亲债主来干扰他,很多啊!如果你跟众生结的恶缘,它刚好到鬼神道,你要注意了,这对你是个干扰。这第一个外力的干扰。 好,再看看你自己的业障,吃肉为什么问题严重呢?因为你要数数现行,你每天都得吃。这个问题,当一个行为是数数现行的时候,这个业的势力是很强大的,它不像有的业是你偶尔造一次,你每天都得面对,除非你每次吃肉的时候都很惭愧,除非了,这是你唯一的希望。就这样,如果你一定要吃肉的话,你就,哎呀,对不起,我实在不想吃你,但我也没办法。你向佛菩萨忏悔,然后再去吃它这样子,每一次都要做,每一次喔!否则你就是数数现行,增长广大。 所以业力的可怕,你不能让它变成一种像滚雪球一样展转相续,所以即便是一个微小的过失,当它变成相续的时候,这个力量就不得了了,所有的业力最可怕就是相续。虽然吃肉本身你没有直接杀生,但是你每天做,这个地方问题严重,你说这怎么办呢? 在《楞严经》讲一个观念,还有一个观念,它不是罪业而已,《楞严经》讲得更严重,说你经常吃肉的人,它会断你的菩提的善根,你这个人大悲心不容易生起来。你经常吃肉,这个肉吃久了以后,你看到众生有痛苦你没感觉,你自己就没感觉。 你说怎么这样子呢?我已经受了菩萨戒!你当初的菩萨戒戒体没了,你知道吗?断大慈悲善根种子,这很可怕的。我们很少看到佛陀说吃一个东西会怎么样,因为本来这个饮食是一个物质,它吃久会影响心情只有肉,这很奇怪,就是你这个肉吃久了以后,你的个性会改变,你的道德思考模式改变了,变成冷漠无情了。这个地方你要小心,所以你有两种损失:第一个增长生死罪业,第二个你的善根慢慢的受到破坏。你好不容易听经闻法修慈悲观,那种善根得到破坏,还有一个问题,你可能要面对临终冤亲债主的干扰。如果你有直接杀生的话,除非你设一个目标,你什么时候开始吃素,你一定要有一个收尾,在临终之前要有一个收尾,然后在这过程当中,每一次吃肉尽量不直接杀生,而且尽量生惭愧心,而且在临终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收尾。如果你一路吃吃到临终,那可能你就不吉祥了,你都没有处理这个业,你一直让它展转相续下去,那这个就非常不吉祥了,我保证一定障碍往生了。 那么我们业力的这一块,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次来谈谈这个第六意识的反转,我们怎么透过第六意识来做一些反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四 【92】我们生生世世都是同一个阿赖耶识吗? 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再把它补充一下,他说:师父,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最先入胎,往生的时候也是最后才走。那么我们生生世世都是同一个阿赖耶识吗? 阿赖耶识它是怎么样?它受熏那!你每一次投胎,你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寿命吧,或者几天、或者几年、或者几十年,对不对?那你这个生命,一定有一些身口意的活动嘛,有这个身口意的活动,你一动,第八识就开始受熏。所以你不可能每一生的阿赖耶识都是固定的,不可能。它不断的接受信息,你不要说每一生,你今天的阿赖耶识跟昨天就不一样,一天就不一样,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为什么我们出生以后,都不能记得以前的事情? 其实阿赖耶识有很多种子,你今生只是你阿赖耶识很多很多种子其中的一小块种子起现行。所以福报大的人他很难修出离心,他很容易被今生的美好的光景所骗,他以为他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所以福报大的人很容易起常见。 我要提醒大家,你今生可能是你无量生命里面最美好的一次,真的。你可能过去受生了很多三恶道,你也忘掉了,你刚好今生抽中了你最好的一块业力出来,你今生是你无量的种子其中一小部分。佛陀用水泡做比喻,你想想看,大海的海水这么多,它只是其中一个水泡。不要太相信今生那! 它是你很多很多生命的其中一小块而已。你真的不要被今生的因缘所骗,尤其福报大的人,佛陀要我们修无常观。 所以说因为你这个业力本来就没有什么相关性,你今生可能就是哪一生做了五戒十善的业,或者是上品、或者中品、或者下品,这个业力就表现出来。而第七意识的执著,它我爱执呢,第七意识的执著很特别,它不缘过去,也不缘未来,它只执著今生,所以这为什么它不能把前生的自我概念延续下来。第七意识是很专心的,它随所生所系,得什么果报,所以第七意识缘什么像什么,当你是蚂蚁的时候,它就变成一个蚂蚁的自我;当你变成一个国王的时候,第七意识就变成以国王为自我,所以它的这整个因缘,全部都在变化当中,所以佛法讲无我,它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所以我这个地方补充一下。 【93】第七意识的活动是第六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吗? 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我们生命的反转。前面是说明我们过去生留下的东西,生死的业力,自我的执取,那么现在呢,我们来看看我们生命的一个反转的愿力,先看第一道题: 师父于课堂中提到,对治第七意识要从第六意识下手,无法直接改变第七意识,其原因是否为第七意识的活动,是第六意识所表现出来的?其实第七第六各有它的独立自体了,从我执的角度它是两块:一个是第七意识表现出来的,这叫「俱生我执」;第二种我执是透过第六意识的分别才产生的,叫做「分别的我执」。一般来说,招感生死业力的这块,是分别起的,所以俱生的这块,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因为俱生的我执,它是比较平等的,这个第六意识的分别的我执,它是选择性的。你看第七意识的我执,它是把所有今生的因缘都执著,执著为「我」跟「我所」,第七意识。但第六意识是带有情绪的,你看我们第六意识凡夫的妄想执著,由妄想带动了执著,你不可能所有都执著,你要先打妄想才会产生执著,所以它是选择性的执著。第六意识的执著是选择性的,第七意识的执著是平等性的,这第一个;第二个,第七意识的执著只缘现在,它不缘过去也不缘未来。第六意识就不一样,第六意识是想到什么就执著什么。它可以执著过去,虽然这件事已经发生很久了,但是它第六意识还是挥之不去,它还是把它抓住不放,那个影像还是不想把它放掉,这个就是一种分别的执著。因为你不断的分别它,你就加强你的执著力量。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的执著,包括过去、现在、未来都有可能。我们一般来说你从往生的角度,你第七意识的执著先可以不管它,因为它不招感分断生死,但是分别起的执著,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我们一般来说修无分别智,它主要是中断第六意识的执著,就是带有感情性的执著,这种一定要分别要打妄想,它才会生起执著。但是第七意识,真正第七意识的俱生的执著,你不打妄想,它也会在执著,那么这一块就不是我们能够管控的,这个就太深了。那么这个地方它也不滋润分段生死,所以这块放一放。所以我们要对治的是带有妄想的执著,就是由妄想引生的执著这一块,今生你要做这件事情。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请问一下,那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对治带有执著的这个第六意识的时候,那情绪这个部分,像一般没有学佛之前,我们可能受到某一个业力刺激,都会有情绪,那一般人可能的思维逻辑,就是说我不要某个情绪,譬如说痛苦的情绪、难受的情绪,我们就会在情绪上去做文章。但从唯识的角度来说的话,这个情绪是不是某种程度上,还是从第八意识由上而下刺激来的?所以情绪算是一个,好像是一个 sign,就是告诉我们说:好,这个地方我要留意,我们着重的重点是改造思想,而不是在跟那个情绪打交道,是不是这样子? 师父:对对,因为你前生每一个人都有你自己喜好的东西吧,对不对? 所以第六意识一旦分别的时候,它一定根据它的等流习气,所以会越执著越重。你今天会喜欢这个东西,一定有前因,然后你又不断的往这个方向走,它就执著就越来越重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无分别智,就是把这个路给切断。因为你越分别,它就越执著了,这有关系的。所以你分别心越重的人,就越容易执著了,这个是有关系的。 【94】怎么样把心先送到极乐世界? 好,我们看第二题: 请师父开示,先把心送到极乐世界是怎么送? 当然心是无形无相,没办法送。它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目标。因为第六意识,我们说过第六意识它有很多好处,但是作为一个修行者,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这个心识,不定性,所以你不发愿的时候,你管控不了第六意识的,你如果不发愿,你如果不把心住在来生,你就一定会攀缘今生。 所以佛陀为什么要我们忆念呢?忆念佛陀、忆念净土,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要不断的忆念他。第六意识它除了造业力强,诸位要知道,它也很会去激发业力,它不是造业而已,它还会去润生,你临终的时候,你怎么把你平常所有念佛的力量都把它集合起来,就靠第六意识的忆念,心生则种种法生,你临终的时候,只要不想到娑婆世界,想到极乐世界,你几乎就有可能往生,几乎。一个人最怕就是临终的时候一直在想你今生的事情,就糟了,谁都救不了你了。因为你是心作娑婆世界,你的内心都在娑婆世界打转,你怎么上得去呢?第六意识是「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我们不相信一个人你平常都没有想到净土,临终的时候突然又想到净土,你认为这有没有可能? 没有! 对!不太可能,这不合乎因果的法则。所以必须你的心要跟净土要很熟悉,简单讲就是生转熟,这个道路你要经常走你才会熟悉。有些人对净土是很陌生的,这对你很不吉祥,一般人是这样的,一般人他对佛号很熟悉,他对佛号有强烈的皈依心,但是他念佛的时候,他这个佛号没有导归净土。 就是他念佛的时候,他相信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他相信阿弥陀佛会救拔他,但是他没有想到说念这个佛号到底要去哪里?他没想这件事情,所以这个佛号变成没有方向,他没有愿力,这佛号就没有方向,最后在娑婆世界得到糖果。因为你没有是心作净土,它怎么会是心是净土呢?它怎么会有结果出来? 诸位,所有的因缘都要创造,没有一件事情是自然产生的,你就算感应道交,你也要做一些准备,是吧?阿弥陀佛成就这么多的功德,但是你怎么去把这个佛号引导到净土去,信愿然后持名。其实你如果要往生的话,你必须把娑婆世界放弃,说实在的就是这样子,你必须要取舍,你不可能两个都要,不可能。两个都要,你最后结果就是没办法往生,所有净土宗能够成功,只有一个情况,就是背水一战,把今生放弃,把心住在净土,为来生而活,只有这种可能,这个时候你的第六意识,你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减少了,执著减少了,它的生死业力自然就沉淀下来。 第八识的业力,最需要第六意识的攀缘来滋润它了,所以你的心没有到净土,那你的心会在哪里?你们猜猜看?就在娑婆世界嘛!是不是这样?你还有啥去的?你不可能在不生不灭的空性嘛,对不对?你现在只有两种情况,你还有其他情况吗?你不是在净土活动,就是在娑婆世界,两种而已,因为你不可能达到无生。所以你在娑婆世界一活动的时候,那就把所有的生死业力给刺激了,因为你一分别就带动执著,一执著让生死业力变得更有力量,它是互相有关系的。所以你不想刺激生死业力,你就必须把心投到净土去,因为你必须转移目标,你不可能无住,我们不可能说,我心完全无住,那是圣人的境界,你要让心有一个住处,既然今生不能住,你就把心提早住到净土去,这对你是非常有帮助的。为了来生而活,这个对净土宗的人是最好的思考模式,提前为临终做好准备。这个事情你平常就要做好了,你不要说到临终的时候,再把心送到净土去,送不去了,送不过去了,因为你太生疏了。 那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就是你的心要先到净土,你的佛号才可以到达净土。诸位,是心来引导佛号,很多人错乱因果,以为佛号会引导你,如果佛号会引导你,那每一个人念佛都应该往生,而且这样子也违背佛教的因果思想,一切唯心造就彻底被推翻了。我们要强调,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它没有方向性,是你的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你的心来引导佛号,不是佛号来引导你,这个是他生的思想,这个诸位要很清楚。 【95】如果贪恋这个禅悦,会不会障碍往生? 学员:师父,为了往生师父讲过要断相续心,我想这个可能主要指这个恶业。那现在有没有说有些非恶业的,像一些业也要断,比如说禅悦,如果说贪恋禅悦的话,是不是会障碍往生?就是说打坐的时候太快乐了,是不是也会障碍往生? 师父:哦,禅定的禅悦,就是禅定有法喜是吧?就是禅悦为食的那个禅悦是吧? 学员:对对对。 师父:那怎么样?会障碍往生是吧? 学员:对。如果贪恋这个禅悦,会不会障碍往生? 师父:那当然了。娑婆世界,我刚刚讲过,三界的快乐,三昧乐、五欲乐,都不能贪爱,因为它都是无常的。 学员:那这样讲的话,因为禅悦并不是恶业,那就是说除了禅悦之外,还有没有我们要注意的地方。假如说有人说为了往生,他不愿与众生结缘,他不参加放生,像这种东西,我们是不是有的相续心也要断? 师父:哦,放生啊!放生会障碍往生吗?你贪爱放生,是不是? 学员:可能也看发心,但是有的人,觉得这样会跟很多众生结缘,然后…… 师父:那没事啊!你这个众生结缘,你让他愿与法界众生同生净土,缘是可以结的呀!关键是你怎么导航,导向它啊,缘没有错嘛!你看你本来就应该跟众生结缘嘛!这个菩提心,问题是你要把这个缘往哪里去导归,关键你怎么去引导这个缘,是不是?大乘佛法不否定因缘嘛!就是你要引导它嘛,善加调伏引导嘛!因为你不跟众生结缘也不行,是吧?因缘没有错!诸位,因缘它可能对你产生障碍,它也可能是你的帮助,你要引导它。 一个水,它可能泛滥成灾,但是水也可能会变成灌溉良田,你说水有错吗?没有错。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发愿,就是这样,因为你愿决定了,你的思考模式决定了,你的因缘会跟你的愿跑。你不发愿,那你的生命,就充满了不确定,那就难说了! 学员:师父慈悲!临终的时候我们往生是有一个说法的,就是随愿发愿,然后还有就是随这个业力,然后第三个就是随习气,那如果没有修净土法门的人,那他没有发愿往生西方,然后他也没有重大的恶业跟善业,那最后他就是随习气往生吗? 师父:也不一定。一般来说没有业力的人,也没什么太大的习气,那么这种没有重大业力的人,他的中阴身就会停留很久,那么这个临终的时候就充满了不确定。那么这个时候,谁帮他做一些超度开导就很重要,如果他没有重大的业力的话。 学员:我的问题就是说随习气嘛,那我们做人应该有很多人的习气,那应该是在来生的时候,应该是再做人嘛,为什么佛说,我们再做人的机会很少呢? 师父:呵呵,你的心里面只有人的习气吗?是吗?我觉得不应该那么单纯吧。不会那么单纯,我们有很多三恶道的习气呢。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弟子想请问师父一下,关于这个发愿,有没有一个特定的仪轨,或者是说一个特殊的方式,这样可以做一个坚定坚固的发愿? 师父:莲池大师的发愿文就很圆满。 学员:就是这个稽首西方安乐国…… 师父:对对对,他的很圆满了。 学员:就是等于说需要每天这样念吗? 师父:你的愿力简单来说,第一个不能离开众生,最好是跟众生在一起,要挟带众生来发愿,这最好,对不对?你因地有众生,你得果报的时候,才能够有无量的妙用,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不能离开净土,是吧?愿生西方净土中;第三个不能离开成佛。这三个最好,你只要这个愿满足了三个条件,有众生有净土有佛道,这个愿力就非常圆满了。 学员:是不是每天都要念? 师父:对呀!每天发愿,让你的愿更坚固。这个道路,因为第六意识它变化很厉害,你必须要慢慢的训练它,走在一个你规划的道路上。 【96】对第六意识的调伏应该如何下手? 好,我们再看下一个问题: 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对第六意识的调伏应该从何种下手? 其实第六意识的调伏跟引导,每一个宗派不一样。如果是圣道门,当然它往空性引导,往菩提心引导,往出离心引导,但是净土宗的引导它当然引导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了,它不断的教育第六意识,告诉它第六意识娑婆世界是痛苦的,娑婆世界虽然会给你快乐,但是你一定会付出代价。你要不断的训练,告诉第六意识有这么回事,然后告诉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所以从这个净土宗的引导,它主要是两块,让你放弃娑婆世界,让你欣求极乐世界。当然净土宗的愿力,往生的愿力,如果跟成佛的愿力结合在一起,那是最好了,为了成佛而往生,这是最好的往生的概念,这种品位最高,对你以后到了极乐世界也最有利,你的因地的种子是最圆满的。 所以我们这次在唯识学,讲到修观的时候,我们是把往生的愿力、往生的思考,跟成佛的思考做一个结合。总之,第六意识如果你不教育它,它会闯祸,第六意识,你好好教育它,它会创造无量的功德,看你,而且你的希望也就全部寄托在第六意识了。第八识它不归你管的,它是业力这一块;第七意识它就是给你做障碍的,它根本就不可能去归你管的;前五识的感受,完全是第八识业力释放出来的,它也不归你管。所以我们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第六意识。 你现在有两种选择,你一是放纵第六意识,跟着感觉走,你想干啥就干啥,完全感觉,你想做什么,你现在的感觉想干什么就顺它,那第六意识就坏了。那么第二种你就是必须教育它了,你先设定一个目标,让第六意识跟着你的目标走,就是你听我的,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必须达到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目标,那你必须要不断的训练它。当然它会犯错,但是你必须跟它沟通,你要很有耐性,每一次犯错都要告诉它,你这样子做会有什么后果。第六意识是可以训练的,慢慢慢慢它就听招呼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道理就是这样,你要有正见、正思惟,佛陀说了很多的法,其实就是让你用来教育第六意识的,就这个目的而已了。 当然方便有多门,有些人他听这句话很相应,就上去了;有些人他一定要听到另外一句话,他才会喜欢。那你就必须要去 try,你的根基是适合从哪里切入的。佛陀法门很多,总而言之你在课堂上所听的东西,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你回去用这个道理来教育你的第六意识,叫它听你的,照你的规划走,这个就是修行。 但是你不能把第六意识给完全停下来,有些人是把第六意识完全无想,这样子第六意识变成原封不动,它就没有改变那!佛陀要你训练第六意识,他可没有叫你把第六意识停下来。你把第六意识停下来,你就是一滩死水了嘛,死水不藏龙嘛,你怎么改变呢?这非常可惜了,你得到人身这是很大的机会,你把第六意识停下来,错损菩提,丧失一个好机会啊! 所以你必须要用观照力,去调伏引导第六意识,让它照你的目标走,照你的节奏走。当然你先要有一个目标,要不然第六意识今天这、明天那的,你要有一个目标,你要有个长远目标,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短期的调伏引导,慢慢照目标走。当然它不可能一次到位,但是你必须很有耐性,法力不可思议,佛陀开的法药不可思议。 有关这个教育训练第六意识,有没有问题?其实就是从第六意识那个想心所,想这是最关键的,你是怎么想的,五十一个心所,第六意识的想心所最重要。它想错了,那第六意识就毁了。 【97】第六意识跟那个心,是不是可以划等号? 学员:师父慈悲!我想问一下,那个第六意识跟那个心,是不是可以划等号? 师父:对对对,我们一般讲心,就是第六意识了!一般讲心,原则上都讲第六意识多了,因为它活动力最强,造业力最强,它的思考能力也最强。一般我们讲心,是讲第六意识。 学员:那这个有人讲这个三魂七魄,那又跟这个八识有什么关系?有人讲往生的时候要三魂一起往生? 师父:哦 三魂七魄,这是道家讲的法,是吧? 学员:对,就是有的法师也有讲过,说往生的时候三魂…… 师父:经论里面没有这种说法,它讲八识而已。三魂七魄,根据我所知是道家说的。 学员:有没有对应? 师父:这个怎么对应我也不清楚了,它们是怎么区判的,反正八识就是八识呗。 学员:因为有人讲,往生的时候要三魂一起往生。 师父:往生是要第六意识来引导第八识,第八识所有的业力,都必须要顺从本愿,让它顺从,你必须把第八识统一起来,只有第六意识做得到,这件事情只有第六意识做得到。现在问题不在业力这一块了,所以蕅益大师说,第六意识你要善加引导的话,连造罪都可以往生,他说就算误造恶业,速疾忏悔,也是往生的资粮。你看他讲到这种程度了,现在诸位,关键不是说你业有多重,你的烦恼有多深,这个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你现在第六意识未来要怎么做。现在关键已经不只是你过去做了什么,而是你未来要怎么走,第六意识是影响力最大,最有改变空间的。 净土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只适用于净土宗,它可以不管你的过去,但是它非常在乎你的未来。你是不是愿意相续下去还是做出改变,它只论未来不论过去,但是如果这个业你继续造作,你一定不可能带业往生,这个业你带不走。如果你还在造作的话,这个业它不可能让你带走,因为你不断的在刺激它嘛!你怎么带得走呢?所以断相续心,这个就变得很重要了,你要让业力沉淀下来,你必须靠第六意识断相续心,否则它业沉淀不下来,沉淀不下来,那就不是第六意识引导第八识了,那就不是随念往生了,那临终的时候就第八识引导你了,对不起,你把第八识养的肥肥壮壮的,你不断的去滋润第八识,临终的时候,第六意识说了就不算了,那叫做引满能招业力牵。所以你看你是要加强第八识的业力,还是要加强第六意识的愿力,看你喽!你现在都有机会改变,当然第六意识你不能跟它来硬的,我们讲过智慧永远是最重要的,你要跟它沟通,你要说道理给它听,让它产生胜解,它才会心甘情愿的去做,才会在你规划的道路上走过去。 【98】无分别智与一般人事的分别,两者应如何平衡? 好,我们看第四题: 师父您说对每一件事都打妄想,那你背后的生死业力一定比别人重, 因为分别的我法二执,最需要第六意识的分别,所以用无分别智去对治它,但是一般人事的因缘又必须分别,两者应如何平衡? 人事的因缘当然要分别了,但是你如果要断除生死业力,又必须无分别。 佛教的无分别,我们明天开始,开始讲无分别观,就是怎么去截断生死的业流。无分别,它偏重在果报这一块,它在因地是要分别的。就是说凡事尽心尽力这一块要分别,这个事情该怎么做,菩萨应该要善巧分别,但是成败交给业力,不要在结果上分别。我们现在的分别是分别错了,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我们现在都是在结果上分别,佛陀意思就是说,结果不要分别,因地你要如理思惟,要分别,是这个意思了。 当然这也很难,对不对?因为我们对成败得失还是看得很重,对不对?那怎么办呢?忏公师父有个方法,他把人生分两块,第一个五十五岁以前,跟五十五岁以后。他认为你一个人到五十五岁,你的人生的因缘也就是这么回事了,能够进步有限,你就开始要加强无分别,人要开始要收了。人那,收尾收的好比起步好更重要,尤其净土宗很强调收尾,收心,你到五十五岁你再不收心,你这辈子就收不起来了。你心不收,你业力就收不起来,这两个是一体的,你还在攀缘,你的业力就跟着你活动。我们一个人要面对生活嘛,对不对?但是我们要处理生命,生活是一时的嘛,我们让今生活得好一点,这个是有需要嘛!身安道隆嘛!但是你也要考虑生命的问题,轮回的问题,你今生不解决,那么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所以按忏公师父的规划,五十五岁以前重视生活,五十五岁以后开始处理生命的问题。我觉得从年龄上区分也挺好的,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没有?这一块,生活跟生命。不过诸位,你要想到一个问题,你觉得你今生的成就是求来的吗?是争来的吗?你认为,你认为这个说,你今生的成功,是因为我很多分别,所以我才这么多成就,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对,不是的。 其实你不去分别,该你的还是你的。但这个道理很深那!我们以前总是认为说,人要去分别,要去计较,所以你才会成功,其实我们很多错误的观念误导我们了,其实不对,你能够能成功啊,是因为你有善业力,是你有福报,你不去追求,它也会成功。当然我所谓的追求,是结果去追求了。所以你要知道,其实你的快乐跟别人是没有关系,你是在享受你阿赖耶识的善业,你该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福报,所以它无分别智的意思就是说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要,因为这一块你没办法改变了,它是一个成熟的业力。唯识的角度是阿赖耶识变现果报的时候你要认命,修无分别智,但是第六意识在攀缘造作的时候,你要小心。最好第六意识能够根据你的规划走,它重视因地,放弃果报,它的态度是这样子的。 【99】净土宗要培养临终的正念是什么意思? 师父说到净土宗要培养临终的正念是什么意思? 临终第二念的正念!正念,第一念的正念不容易做到。诸位你相信你临终的时候是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然后正念往生,你相信你会这样吗? 你相信! 哦,那你这个人很有自信! 因为我们平常除了忆佛念佛,也打很多妄想,是吧?你不是一天到晚待在佛堂,所以我们的业其实错综复杂,我们的妄心也不可能完全都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我们有可能要假设一种情况,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可能业障先现前,颠倒妄想先现前,有没有可能?绝对有可能。那么你在这个时候怎么产生反转,就是培养第二念的正念。当然你如果说临终的时候,一下子就进入状态,像蕅益大师、印光大师一样,一开始就身心很安祥,然后脸色红润,人家稍微助念一下就提起正念,就往生了,那恭喜你了,是吧?那你根本就第一念就是正念那!但是有时候我 们看《净土圣贤录》,有些人不是这样子,他可能业障先现前,颠倒妄想先现前,但是他善根深厚,他产生逆转。这一点我们也要注意,就是说你要从平常里面就培养第二念,就当第一念起颠倒的时候,你平常就能够提起第二念的正念。 第二念的正念,其实第一念我们很难控制,诸位,因为第一念很多都是我们过去的等流习气,你要第六意识第一念就听你的,我觉得有点强人所难,因为这个第六意识它有等流性嘛!它前生是什么习气,它今生还什么习气,所以你现在只能够要求第六意识第二念听你的,就不错了。 学员:这个正念,师父可不可以再稍微详细?就是提起佛号吗?还是说有更广泛的解释? 师父:当然提起佛号是一个皈依,对不对?然后你要想到娑婆世界的一个厌离,极乐世界的欣求,要把佛号做一个增加的引导,你提起佛号,你还得引导佛号,你要做两件事情,提起佛号是一种专注力,一种止,引导佛号是一种观照力。提起佛号其实不难,但是怎么引导佛号,这个就是很关键了,智慧的抉择。 诸位,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提起第二念的正念,能够破坏第一念的妄想,为什么?为什么祖师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为什么不怕你打妄想,只要你肯觉悟就好,为什么? 对了,因为真能破妄,就这句话而已! 你永远要相信,当你觉悟的时候,你一个很重要的信仰就是觉悟是真实的,颠倒妄想是虚妄的。这种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光明出现的时候,黑暗一定会消失掉,所以现在关键是你怎么培养一种觉悟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平常在打妄想的时候就有觉悟的力量,你临终一定会有觉悟的力量。但是你说我要训练到临终的时候完全不打妄想,那是有点强人所难。我们一般的凡夫的临终的正念那,都是夹带妄想,但是你妄想在调伏的状态,就可以了。我们很难修到祖师的正念,业尽情空,万里晴空一轮明月,所有的乌云都没有,一点妄想都没有,不容易。你现在必须要训练一种调伏妄想、引导妄想的力量出来,而不是让你自己没有妄想。 所以临终的正念,在于第二念的正念。一般来说我们合理的推论,第一念,都是打妄想的,因为它等流习气嘛!但是不怕,因为你虽然是第二念,但是你是真实的,光明的。妄想虽然走在前面,但是它是虚妄的,因为它是虚妄的心缘虚妄的境,创造一种虚妄的力量。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见过很多老人家他临终的时候进入一个阶段是弥留的那个阶段,很多第六意识都是很暗淡的,在这个时候还会有正念吗?我看过好多都没有。 师父:我们晚年的时候,你要么好好的活着,要么就早点走。这个病痛的拖啊,这个不好,真的不好。因为你经常处在病痛当中,你第六意识慢慢就会,就刚刚你说的暗淡下来,真的是这样。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愿我临终无障碍,就是说因为你经常处在病痛当中,你这个色身影响内心,这个身心世界互相影响。因为你的心要产生活动,要依止根那,所以你根身败坏的时候,你的明了性也受到影响,某种程度也受到影响。那么你长时间处在一种病痛当中,你可能病痛个一年二年还可以提起正念,时间久了以后你就难了,因为色身给你的伤害太大,你的心就慢慢的暗钝下来,而且你长时间没办法听闻佛法,病痛的时候你很难学习佛法,那么你一个人不进步,它就只有一个结果就是退步了,这个就不好了。所以临终的时候,晚年的时候,你可以早一点走,不能被病痛所拖延,这个很重要,因为拖久了,你临终一定要怎么样?速战速决!净土宗最好就是速战速决,趁你精神体力好的时候就往生,最好了。当然有些人是喜欢寿命长一点了,但是你要么就健康的活着,真的是这样,从净土宗的角度是这样子。 学员:师父,请问一下,那怎么创造速战速决的因缘? 师父:所以你要发愿嘛,是吧?你愿我临终无障碍,你跟阿弥陀佛就是发愿说我希望,这个愿力不可思议,真的你发愿,你所有的功德就往那个方向走,让我能够要么我好好活着要么就早点走。我跟大家讲,拖下去是对你非常不利啊!你这种修行最怕一拖,一拖下去,你第六意识得不到很好的闻思修,闻思的智慧的加持啊,它就慢慢的退化、慢慢退化慢慢退化,到最后就是暗钝,就糟了。当第六意识暗钝的时候,你已经不能成功的引导第八识了,那就由业力来引导你了。反正临终的时候,你要么第六意识的念力引导业力,要么就是业力引导你,所以你拖太久对你是非常不吉祥的。从净土宗的角度,因为你的第六意识暗淡了,你失去了引导第八识的机会了,是吧?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刚才您有讲过就是对治坚固妄想要用观照的方法,能不能请师父详细讲一下,如何用观照的方法,我想在自己修行的路上…… 师父:下一堂课会开始讲观照方法。我们下一堂课呢,讲到第六意识有三种观照,第一个「对空性的观照」,破除妄想;第二个「对菩提的观照」;第三个「对净土的观照」。我们后面会讲到三种观照,对你都非常重要,空性、菩提跟净土,那么下一堂课开始。其实我们前面都在讲到业力的这一块了,真正开始训练第六意识,你生命真正的反转,下一堂课开始了,三种观照:「空性」「菩提」跟「净土」、,那我们下一堂课再继续。好,今天我们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五 【100】感应道交从净土宗来说有两种的差别!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六面,我们讲到丙二:『依唯识性发明空性』。 那么我们净土宗的修学,在大乘当中它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一个佛力加持的法门。也就是说一般的圣道门,当他的心跟法接触的时候,只有两种力量——就是「心力」跟「法力」。那么我们净土宗,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除了「心力」「法力」以外,多了一个力量——就是佛陀的、摄受力。那么净土宗当我们在念佛的开始,我们的生命就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那么这当中我们要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蕅益大师说,我们必须要「转他成自」。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已经成就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把他的功德,成功的把它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功德才可以。那么转他成自的关键呢,就在「感应道交」四个字了。有些人提起佛号,是可以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有些人提起佛号,是不一定能够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那么我们必须在念佛的当下,我们那个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是一个关键。 感应道交从净土宗来说,有两种差别,一种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一种叫做临终的感应道交,这两个内涵是不一样的。 我们平时的感应道交,主要的主角是第六意识,所以我们第六意识提起佛号的时候,完全是一种信仰的心,我们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我们更相信阿弥陀佛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我们。所以当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我们无助的时候,我们用一种信仰的心,对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欸,把弥陀的功德给启动了,这个时候消灾免难、趋吉避凶。 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是发生在第六意识,你那一种很坚定的信仰,去跟弥陀的本愿功德感应了。但是平时的感应道交呢,它能够解决我们生命的一小部分的问题,它不能够解决我们生命整体的问题,不可能。就是你的生命当中突然间有什么灾难,有什么障碍,它把你给突破了。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容易做到,但是对你的生命的影响层次有限,因为你生命的本质——轮回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所以净土宗所有修行者最终的目的,是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因为它牵涉到生死问题了。 那么临终的感应道交的问题就复杂啦!因为它除了第六意识以外,它多了一个第八识,我们无量无边的过去的生命所留下的力量,当我们要处理生死问题的时候,第八识就出现了。临终的时候,所以你临终的时候,你不是第六意识一时的宗教情操,一时的信仰而已,你必须成功的把第八识所有的力量,都能够达到顺从本愿。 我想我们今天会来到三界流转,我们阿赖耶识的业力,肯定是不顺从本愿的,我们一定是顺从生死轮回嘛。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要调整自己的阿赖耶识的力量,做好临终的准备。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你临终的时候,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阿赖耶识现前,它不能障碍你。就是阿赖耶识里面所有的种子,都是跟弥陀的功德是随顺的。虽然你没有断,但是你有办法把它调伏、引导,跟你所规划的、所发愿的净土的功德是一致的,你就成功了,就带业往生。你要把业带走之前,你必须调整它的方向。如果它的方向是跟你背道而驰的,你带不走它的,它把你带走。 所以净土宗呢,你一旦要离开生死,你就必须面对阿赖耶识了,你迟早要面对的,因为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一定要现前。那么这个时候,从唯识的角度,我们面对我们阿赖耶识要处理两个问题了:一个是业力的问题;一个是思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临终之前,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个让你所有的业力顺从本愿;第二个让你所有的思想顺从本愿,要做两件事情。 当然我们先处理第一件事情,容易做,就是处理业力的问题。我们所有人都希望临终提起佛号的时候是愿我临终无障碍,不要忽略了业力的力量,虽然我们临终是靠正念,是靠念力往生,但是如果你把罪业弄得很强大,你临终是障碍重重,你很难提起正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先透过忏悔、皈依、发愿,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了。 你一个净土宗的人,如果你要处理你的业力,你要勤修忏悔,对于我们过去生所造的杀盗淫妄,对于今生所造的杀盗淫妄,我们要在佛前至诚的修忏,发露自己的过失。你也可以拜八十八佛,你也可以专拜阿弥陀佛,关键是要以惭愧心,用惭愧心来面对业力,这是第一个:忏悔法门! 第二个:皈依。我们要有一定的功课,来跟阿弥陀佛好好的修皈依,让佛号能够在我们心中产生专一相续的力量。因为你临终的时候,你不知道阿弥陀佛什么时候到来。所以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佛号在你的身口意当中,要有一定的相续,要净念相继,直到阿弥陀佛现前之前,你这个佛号,心中要能够一段时间的运转。所以你必须跟阿弥陀佛很熟悉,我们不一定要追求念佛三昧,但是,至少这个佛号跟你是很相对熟悉的,在你的身口意的运转当中,你这个佛号带起来是相对比较顺畅的,是个很习惯性的: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所以你平常要训练这种跟佛号的一种皈依的力量。 第三个:发愿。就是要严持净戒,忏悔是针对过去,发愿是针对未来,好好的遵守佛陀的戒法,避免身口意的过失。所以这个忏悔、皈依、发愿,就是让我们过去的罪业,让它沉淀下去,让它不能构成往生的障碍。 所以顺从的意思就是:让善业得到启发,让罪业得到沉淀。你必须在临终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想办法透过忏悔、皈依、发愿的事修,每天做功课,想办法让你阿赖耶识这个大海水当中的业力沉淀下来。 第二个让你所有的布施、持戒的善法、善业的力量增长广大,因为善业会帮助你往生,它跟弥陀本愿的功德是相随顺。所以我们要达到往生的正念,第一件事情你要处理你的业力的问题。当然最重要就是思想问题,你要能够做到,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个思想的改造就是最关键,我们一个正常人,没有经过佛教的训练教育之前,我们临终一定起颠倒。因为你平常是起颠倒的,所以临终,只好起颠倒,因为它是等流性。所以不起颠倒,它不是自然,你要加以教育、沟通来引导它。所以我们在透过忏悔、皈依、发愿,慢慢把罪业调伏了以后,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始去引导我们的思想,让它顺从本愿,不要再顺从娑婆世界了。 那么我们在讲到这个思想的教育、思想的改正,我们提出了三个重点:一个就是「空性的教育」;第二个「菩提的教育」;第三个「净土的教育」。就是三种的观照,透过观照空性、观照菩提、观照净土,我们必须把思想让它跟净土的功德是相随顺的。当一棵树它平常的生长方向,是往西方去增长,你把它砍掉以后,它很自然的往西方倾倒;当一棵树平常是往东方生长的,它突然间死掉以后,这棵树一定往东方倾倒。所以我们不能够忽略我们平常的心念,因为它对临终是有一定的影响力量。所以我们在透过前面的业力的引导,现在开始讲到思想的引导。怎么把我们这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把它做一些调整,让它能够顺从本愿,那么第一件事情就是:观照空性。 【101】我们所追求的这些相状的背后是什么呢? 好,我们看讲义,那么根据唯识的体性,来发明空性的道理,这当中有三段:一 引颂述义。我们先引用天亲菩萨的《三十颂》的偈颂,来发明唯识的空性是什么意思;第二个我们提出一个问答,来解释这当中的疑惑;第三个做一个总结,把唯识的空性的正义,把它开显出来。我们看第一段引颂述义,引用天亲菩萨的偈颂来发明空性的道理,好,请合掌:上来所示「唯识相」乃缘起之色心等诸法之差别事相, 「依他起性」名;此中言「唯识性」者,乃一切缘生诸法之实性,名「圆成实性」。 这个地方的第二句话那个言唯识相,这个相是打错了,要改成言唯识性,佛性的性。 好,我们先简单的把它消释一下。我们前面讲到「唯识相」,就是心识所变现的这些各式各样差别的影像,有这个富贵的影像、有贫穷的影像、有庄严的影像、丑陋的影像,各式各样的影像,那么这个都是阿赖耶识的业力变现的。那么这些影像是怎么来呢?是透过因缘的力量,这个因缘当然指的是善恶的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这种差别的果报相,那么这种叫「依他起性」。这个它就是众多的业力,众多的因缘的业力,所成就的一种体性。那么「唯识相」它是可以去感受的,透过你的眼睛、鼻子,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产生快乐、痛苦的感受的,这个就「依他起性」。那么现在我们讲到这个相状的背后的本体叫「唯识性」,是一切缘生诸法的真实体性,叫「圆成实性」,是一种圆满真实的功德。所以在这个相状的背后,它的一个本来面目,它的一个真实体性叫做「唯识性」。那么「唯识性」到底是指什么呢?就是说这么多的假相,它的背后的真实的功德是什么?我们来把这个偈颂念一遍: 如《唯识三十颂》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我们一般人都是用六根,我们一般人的特点就是活在直觉。我们一般的生命现象,就是把生命完全跟着我们的感觉来引导我们,就是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的感受。如果是给我们快乐的感受,我们就去追求;如果是给我们痛苦的感受,我们对这个人事就排斥。所以我们一般人所认知的生命,就是在这个相状里面打转,但是这样子是不好的。我们应该把这个相状,按照佛陀的意思把它剥开来,看看它到底这些相状的背后是什么呢?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其实这个相状的背后,有一种很殊胜的珍宝我们忽略了,我们太急于去感受外在的东西,我们只是去品尝人生的表相,我们忽略了这个表相的背后,有一个很殊胜的摩尼宝珠,就是『此诸法胜义』,就是这是一切表相背后的一种殊胜的义理、殊胜的功德,是我们一般生生世世所忽略的。那么这个是什么呢?就是真如的功德。这个真如的功德有什么好处呢?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这个功德是你得到以后,你永久不会失掉的,你可以永远的解决你痛苦的问题,这个就是「唯识的实性」。它是你生命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根本功德。《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人太重视感觉了,我们急着去品尝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所以我们把所有的精神体力,都在品尝人生的表相。我们希望透过这个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刺激我们的六根,来创造我们一时的快乐,然后就好了,我们一般人是这样子,你今生活得快乐就可以了。所以我们把人生的追求放在表相上,就失去了去了解这表相的背后是什么,它有更美好的东西,一种真实圆满的功德,这一块被我们忽略了。 【102】真实圆满的摩尼宝珠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来看看,那么这个真实圆满的摩尼宝珠,到底是怎么回事?好,我们往下看: 《识论》释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 那么《成唯识论》这个观心法要,蕅益大师解释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就是当我们把人生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由业力所变现的这些所谓的因缘假相,富贵、贫穷、庄严、丑陋,这些假相把它剥开来,其实人生的这个本体,是一种真如的功德。 什么叫「真」?就是真实而不虚妄。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真实」:佛教界的定义,「真实」它必须要非因缘所生法,它必须有独立自主的体性,只要随因缘变化的都不真实。 比方说你今生福报很大,你很有钱,这件事不真实,因为你来生就变化了,它有一定的使用期限,这个事就不真实。就是说这个东西它的背后的力量,要靠一种因缘的力量来支持你,而这种力量不是你能够控制的,这个就不真实了。就像做梦一样,第一个做梦是短暂的;第二个你不能控制梦境,你没有自在力。 一种真实的功德,它必须要不受因缘的干扰,就是我今生是这样,我来生还这样子,第三生还这样子。就是说它必须要永远的保护你,它必须要永恒的给你一种安稳的快乐,要长长久久这个叫「真实」,你可以自主。 比方说你现在口袋有一千块,这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这一千块是你借来的,你跟某甲借了三百块,你跟某乙借了三百块,你跟某丙借了四百块,你有一千块对不对?这一千块对你来说不真实,因为你是借来的,借来的人家会把你讨回去,你得还人家,是吧?在《楞严经》讲,凡是借来的都不真实。你向因缘所生法借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对不起,当因缘消失的时候,它带走,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凡是所有的快乐,向因缘借来的,不真实。第一个你没办法做主,你这个钱是向别人借来的;第二个你没有主导权。 我们今生所有的快乐都是借来的,你的寿命是借来的,你的长相也是借来的,你的财富也是借来的,你的眷属也是借来的,你失掉了因缘的对你的支持,你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诸位,凡是借来的东西你就必须要还,这个佛法说是不真实的,梦幻泡影。 那么「真如」不一样,它不是借来的,它是宇宙间一种真实的功德,它不受因缘所生的干扰,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以谁能够掌握了「真如」,谁就能够掌握永恒的自在,永恒的功德,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珍宝,因为它真实。 好,第一个:「真如」的功德。第一个它真实,就是它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作用,它不受因缘的干扰,它不会因为你死亡而消失掉而变化,这第一点;第二它恒常不变。它的存在不受因缘的干扰,而且存在以后,它永久不会变化,它不会随你的情绪而变化,也不会随顺你的善恶业力的因缘而变化。所以这种真实的功德,在整个十法界的凡圣阶位当中,它能够永恒,永久的保持它一致性的体性叫「真如」,就是『湛然不虚妄』「湛然」。 就是不变化,而且它有自在的功德,那么这个当中有多种名称,叫做「一真法界」或者实际等,如其它的经论当中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它的意思都是一样。 这个当然我们今天学佛,我们试着去改变我们的人生,对不对?佛教它是一个很现实的一个修行,它不是一个哲理,它是要改造人生,离苦得乐。那么我们当然有两种做法:第一个从业力上去改造。我们不断的断恶修善,我们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从业力上来改造人生,但是这样子的改造是表面的改造,就是数量上改造,但是你不能产生本质上的变化。比方说海水,海水是咸的吧?那我们现在面对一个阿赖耶识的海水,你说我怎么办呢?我加一点淡水下去,把它的盐巴的成分稀释一点,可以,但是海水是咸的本质,你不可能改变它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生只活在事修,我们只知道忏悔、皈依、发愿,那么我们不可能改变海水的本质。就是说我们虽然积集善业,我们虽然持戒念佛,在我们生命当中,会创造一种善业的力量,让我们的生命会出现一时的快乐,但是你不能解决轮回。 你不能解决轮回的时候,你生命的痛苦的本质不能变。因为所有的痛苦在于轮回,轮回对我们的伤害,就是让我们永远活在不安稳的状态。因为你不知道你要来生要去哪里,你没有办法规划,它好不容易把你丢到某一个地方去,你慢慢习惯了,对不对?习惯以后,你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活了几十年,你也习惯了,它要把你破坏掉了,破坏掉它又把你丢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可能做人,也可能到畜生道。所以它这个业力的牵动,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着一种不安全感,这就是轮回。因为你不知道你来生要漂到哪里去? 所以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你找不到家的感觉,这就是轮回给你的痛苦。你不知道你死亡到来以后,你何去何从,你完全没办法做主。所以我们只是断恶修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说你可以保证你一时的快乐,但是你不能够彻底解决轮回的问题,你不能产生本质上的改变。本质上的改变在于真如的操作,谁能够掌握真如,谁就能够掌握轮回的反转。 【103】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来生就不可能往生! 这样讲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当然我们也曾经受了很多的果报,所以因果的相续,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现在这个业力的问题,已经没办法去解决了,因为这个业太多了,现在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说你要怎么去操控业力,你有两个选择:用自我来主导它,我们习惯性面对生命的时候,想要去主宰它,这就失去了真如的这个摩尼宝珠了。诸位,我们对生命只有两个选择,你想主宰它,你就必须放弃你的自在,你就不得自在;你想要自在,你就必须放弃对人生的主宰,你只有两种选择。我们必须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所以思考的改变,在佛教里面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你断恶修善这个共外道,其它的宗教,他也断恶修善,显不出佛教的殊胜。现在关键就是说:当你在三界,得一个果报的时候,你怎么面对它?你可以用你的心力来主宰你的生命。我要主导我的一切,让我今生活得快乐,可以!你会用你的第六意识的智慧,让你所有的善业表现出来,让你今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但对不起,你付出了轮回的代价!我们讲过,只要你想要主宰人生,你就启动轮回的业力,你只有放弃了主导权,真如才会出现。 在《涅槃经》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有一个富贵人家,有一天白天的时候,有一个打扮很庄严的女众来敲门,这富贵人家说:“你是谁啊”? 她说:“我是功德天”。他说:“你能够给我什么呢”?“我可以给你种种的人生的财色名食睡,种种的快乐,让你今生活得非常殊胜快乐”“唉呀”。,这个富贵人家说:“那我非常欢迎你”,把她请家里面来。到了晚上的时候又有一个女的来敲门,就长得极度的丑陋,这富贵人家说:“你是谁啊”?她说:“我是个黑暗”,他说:“你能干什么呢”?她说 :“我要把你所有的快乐通通破坏掉,我要给你种种的烦恼跟业障。”富贵人家说:“那我不欢迎你”。黑暗说:“不可以,你早上收了我姐姐,我是她妹妹,你吸收了快乐,你就必须吸收痛苦。”那么这富贵人家就拒绝了,就把她们姐妹都赶出去了。她们姐妹就到另外一个贫穷人家,这个贫穷人家呢,两个都收了。 佛陀说这个富贵人家,是一个觉悟的菩萨,他成功的拒绝人生的快乐,所以他才能够拒绝人生的痛苦。那么这个贫穷人家是谁呢,就是生死凡夫。 诸位,当你要去追求快乐的时候,你要永远记得:你一定会付出代价的!而且你一定得不偿失。轮回的快乐,给你的快乐太少,但是它对你的折磨太深太久。其实如果你想一想,你人生快乐的时间很短暂,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痛苦,但是为什么我们愿意轮回呢?因为我们老是记得好的那一块,我们老是记得生命给我们好的这一块,我们对它的爱取,永远停在我们心中的妄想执著。我们曾经有一些好的影像留在心中,然后就不断的攀缘它。所以我们很少人会看到生命的本质,你看看佛陀怎么解释轮回,他说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其实你说刀锋上的蜂蜜,我们能够有多大的快乐呢?但是你舌头被割伤了,这个痛苦是长久的。 所以佛陀要我们放弃对轮回的主宰,你只要想主宰轮回,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来生就不可能往生。所有往生的人的条件,一定要把对人生的主宰先放弃。你不放下,你的人生就充满了业力,你的人生充满了业力,从你心中创造的佛号,也充满了业力,这个佛号不是往净土去的,是往娑婆世界去的。 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为什么富贵求道难,因为你福报越大的人,你越想主宰这个人生。你想我好不容易多生多劫积了这么多的善业,我前生辛辛苦苦的做义工,厕所没人扫我去扫,饭没人煮我去煮,欸,今生享受,该享受的时候了。所以越是富贵的时候,你越去主宰它,但是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如果你想希望你临终的时候,绑住你的生死业力低一点,你现在就要慢慢放弃对人生的主宰。这个第七意识是很可怕的——恒审思量我相随,第八识不可怕。 诸位我们要现在我们要知道,临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不要怕第八识。第八识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只要没有第七意识来主宰它,它不能串成生死轮回的力量。第八识之所以可怕,是它跟第七意识两个连在一起。如果你没有自我意识,第八识,有什么用呢?它是这个分散的业力嘛!但诸位,你千万不要让第八识跟自我结合在一起,第八识这种分散的片段业力,当它被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种自我意识串起来的时候,那你不是它的对手,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改变第八识,因为你现在已经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去把无始劫所造的业忏干净,不可能。但是现在你要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破坏第七意识的执我,不能让这种片段的业力,把它串成一种轮回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做的很重要关键。那么要阻止第七意识的活动,就必须放弃主宰。因为第七意识的根本就是想要主宰,它一直想要主宰第八识的业力,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所以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放弃对今生的主宰,这个时候你生死的业力就全盘的停下来,全部的停下来,这个轮回的机器就慢慢慢慢停下来。我们过去的忏悔业障,只会让轮回的力量部分的消灭,但是你修无我观,使整个轮回的机器整个停下来。所以『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这个对你生命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摩尼宝珠——真如。 【104】不安住在理性的根本空,就去修对治空有什么缺点? 好,我们来看看《观心法要》怎么说。前面的这个理论是从真如的功德,那我们来看看真如的体性,我们把它念一遍: 《观心法要》,于一切位,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云于一切位;常如其性,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好,那么蕅益大师把这个思想再把它发挥出来,所以这个真如是于一切位,它表现在整个十法界的因果当中,就是四圣、六凡的因果当中,世出世间的因果当中都有真如的本体存在,叫「于一切位」。其实我们凡夫也有真如,只是我们呢,我们太想主宰人生,所以把真如让它隐而不显。 那么第一个,真如在哪里呢?在整个凡夫的世界,整个圣人的世界都有真如。只是圣人成功的把它显现出来,凡夫呢,因为喜欢掌控人生,就让真如产生了这个遮蔽的作用。那么真如是什么体性呢?「常如其性」,它是恒常的在因缘当中,保持它的不变的功德,故一切位常如其性,所以总结: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第一个,真如它不像我们的因缘果报,是变来变去的,你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畜生、一下子做饿鬼,给你一种不安全感。真如你得到以后,你就非常的有安全感,它永远不变化。第二个它也没有增减,『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它没有垢净的概念,就像水跟冰,水是真如,冰就是因果。哪里是外道只是修无想定,想要去开显真如呢?一定要靠智慧的引导,去破除这种主宰的自我,才能够开显。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真如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理性的真如,一种是功德上的、修德上的真如。唯识学强调的真如是修德,就是你要去修,你要去破坏这种自我的主宰,然后真如才会显现出来,你修行以后才有的真如,这第一个,从修德;第二个是本具的,就是你不管修不修,你只要知道有这件事情,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可以了。你知道你人生的因缘果报,本来是没有的,那么一念妄动才有因果的,那么这两种概念都很重要。诸位,我们要先安住在理性的真如,再去追求功德上的真如。为什么呢?因为你不安住在理性的根本空,你就去修对治空有什么缺点,我解释一下: 因为真如你去观的时候,第一个:你去观人生,第一个你接触到人生的相状,就唯识相,因为它是我们生命最表层的东西。那么这个相状,你一定要从相状里面观察它因缘所生,当体即空,无我无我所,然后再进入到里面的真如。所以我们在面对相状的时候,你怎么办? 那么凡夫跟二乘人对人生的相状,是走极端的。因为他们都认为相状是实际有。那么你不知道相状是本来没有的,只是如梦如幻的,你认为相状是真实有的,就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态度。比方说凡夫看到相状的相续,就想做盲目的追求。因为你昨天是长成这个样子的,你今天也这个样子,因为你昨天的房子还在,今天也在,所以你假设它永远在,凡夫在这个相状的相续当中产生执取。那么二乘人用无常来观相状,产生极度的厌恶。 诸位,因缘的假相没有错,你也不能太排斥它,因为你刚开始在修,找真如的时候,要离相清净嘛。但是你找到真如以后,你要从空出假,你要借相修心,要庄严这个真如的时候,我们后面讲到菩提心,讲到往生的愿力,你都要借相状的,借佛道的相状,来上求佛道,借众生的相状,来启发你的大悲,这都要借众生相、佛道的相状。所以二乘人,他在找真如的过程当中,用极度的相状的毁灭,使令他偏空了。就是他的人生只能够从假入空,他不能从空出假,错损菩提了。诸位,当你站在一种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时候,你面对相状的时候是一个温和的心态,你知道相状没有错,你只要不执著它就好了,问题在你自己,因果没有错。 障碍真如显现的是我们心中的执取,并不是外境。你今天在找真如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你的过程很重要。如果你用很严重的厌恶的心,厌离娑婆,可能会让你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个地方问题很严重,你以后要回入娑婆很困难。如果你想走大乘的路线,你一定要记住双向思考,《法华经》的一佛乘的思想,当然你在修行的时候,你最好是一个整体的布局,你不能够说:唉呀,我先达到这个目标以后再说,小乘人就是这样,小乘人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用极度的无常观、苦谛观,把三界讲得一无是处,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好像所有的过失都是三界引起的,当然成功的激发他的出离心,但是以后惨了,他以后要付出代价,因为他的后半段很难走了,他后半段他要积功累德,真如找出来以后,你还要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你要让真如不是只有清净的空性,你要去庄严它,用六度来庄严它的时候,你还要怎么样呢?回入娑婆度有情! 诸位,你厌离娑婆只是暂时的厌离,你不能产生永久的厌离的感觉,要不然你以后就很难走了。厌离娑婆是需要的,但是你用什么态度来厌离,那很重要,你最好不能够对未来产生后遗症。所以从《法华经》的思想,我们不同意用极端的方式,用毁灭的方式来离开三界,因为你以后回不来,你会产生一个不好的阴影。 我们再讲一次,三界没有错,错在我们想要掌控它,现在问题在哪里?你现在问题出在你自己的心的执取。所以当我们在找真如的时候,你要对治的是你心中的执取,而不是把所有的过失都归罪给三界的假相。讲清楚一点,第八识没错啊!你不能够把第七意识呵责,你连第八识也否定,第八识它转识成智,是大圆镜智,对不对?它是一种清净的法身。 所以你为什么要先安住在清净心,就是说你要观想,其实这些相状是如梦如幻的,它没有错,是你自己想要去掌控人生,所以你自己去召感轮回的,不是三界的果报有错,所以我们是叫做「先离相」。所以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坏因缘的假相,这个很重要。诸位,你只要用毁灭的方式,来毁灭这个相状去找到真如,你以后就惨了,你后半段很难走了,你把你的菩提道的后半段,这个路给截断了,你走上了小乘的道路。 所以大乘佛法是两条嘛,从假入空,最后你得从空出假,这个假就是假相。所以你安住在清净心的角度,你知道这个假相,它不会障碍你,是你要执著它,它才对你产生障碍。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一种理体的真如,去修空观,这叫「对治观」。对治什么呢?对治第几意识?用第六意识修观,对治第几意识?是了!对治第七意识。第八意识没错嘛,是吧?因果哪有错呢?你不能把所有的假相、因果,三界的因果全部否定,因为你以后还要回入娑婆嘛!你还记得吗?你当初发的愿,是吧?你把第八识的因果都否定了,那你以后回来怎么办呢?你这个心态就有障碍了。所以安住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你对假相会比较中道,见相离相,勇敢的面对它。但是你只要不主宰它就好。这个是最高明的找到真如的方法,而且以后为你未来的从空出假,做了非常好的布局。 诸位,我劝大家我们在走佛法的时候,你一开始就走对。如果你急功好利,你为了快,你用那种偏激的手段,来处理人生的假相,你以后一定会后悔,一定后悔,而且来不及了。你看法华会上,小乘人用极度的方法远离三界以后,他回入娑婆,障碍重重,那个法执太重了。阿赖耶识释放假相没有错,错在第七意识。改变执著,不能改变假相,你只要放掉它就好,是你自己要去主宰它。 好,那么我们先把这个观念,先把它厘清。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六 【105】我们应该放弃主宰,追求自在!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八面,我们看到丁二:问答释疑。 那么我们一个净土宗的修行者,当然我们希望能够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所以我们叫做:「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求生净土,我们就面临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生命的相状,一个是生命的本体。生命的相状是由善恶的业力来主导,首先我们希望我们临终是一个很安和的相状。我相信我们没有一个人希望我们临终的时候是死于非命,或者是遭受到极度病痛的摧折。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愿我临终无障碍。所以我们对于生命的相状给我们的感觉也不能忽略。因此我们也应该多多的拜忏、多多的念佛、多多的持戒、发愿,把所有的忏悔、皈依、发愿的功课,都把它回向到:愿我临终无障碍。我们希望临终能够创造一个很详和的相状,来帮助我们提起正念,这个是有需要的。所以我们第一个:我们要规划一个未来美好的相状,这第一个;第二个,这重要了,就是你要掌握一个正确的本体的操作。就是这些相状是谁操作呢?所以我们开始处理我们的思想。 我们把相状处理好以后,我们把相状剥开来,看到我们生命两个本体:一个是自我,一个是真如。自我意识是我们习惯的操作的模式,其实宗喀巴大师他也讲到一个观念,说我们其实生生世世也做了很多的善法,就是我们过去也念过佛、也布施、也持戒,但是我们的善法为什么不能变成一种解脱的功德,都全部落到轮回的业力里面去呢?因为我们想要掌控这个善业,我们一直希望那个善业为我所用。你越是想要掌握它,这个善业,这个档次就越低了。伟大的佛陀,他也曾经做了很多的善业,那么为什么佛陀的善业,它能够变成一种自在的功德的庄严?「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因为他操作善业的心态是正确的,他用空性来操作它。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因果的时候,除了假相以外,这个本体就很重要了。 你到底在造善的时候,你希望你怎么来处理你的善业,你希望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的善业,如果你想掌控它,那对不起,它会带给你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的力量。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讲到本体的问题了,就是你怎么去面对你过去生所造的业力。当然佛陀的智慧就是说我们应该放弃主宰,我们应该追求自在。因为你主宰它,第一个它今生也会给你带来痛苦,你这个善业,带业,你的福报,快乐的福报带业;第二个,你付出了生生世世轮回的代价。所以佛陀在开显真如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放弃轮回的主宰,放弃生命的主宰。那么这个地方有两个问答,那么要我们放弃,我们必须要有道理来说服我们,凭什么要我们放弃自我呢? 【106】既然无我,那谁去造业呢? 好,我们看第一个问答: 问: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答: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无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那么我们前面讲到我空法空的真如,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本体,那有人就提出疑问了,他说呢:假设我们的生命的假相的背后,没有一个自我来操控我们的因果,那么外道就提出一个疑惑说,那既然无我,那谁去造业呢?谁来得果报呢? 从我们一般的认知就是:这个业,是谁在拜佛?当然是我在拜佛,我在持咒。那么我们以前是用自我来造善业,那么未来也是由这个我来得果报。那么外道的意思就是说,假设你毁灭了自我,那你就违背了因果道理了,因为有一个我,才能够合理的建立一个因果的道理,因为我自作自受嘛!由这个我去造业,然后由这个我来得果报,这样才合理。那你现在佛陀说一切法无我,生命的本体是真如,是空性,那你这样不是把因果给毁灭了吗? 佛陀说:空性的真如并没有毁灭因果。佛陀说:『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 他说:这个受用果报,不一定要靠我,就是一念明了的心嘛!那么这个心呢,透过第八识的业力的释放,这个因缘力故,就是一切都是第八识的业力的释放,让第六意识来承受,所以它们两个相续不断。第八识从开始出生就不断的释放业力,那么第六意识就透过感受来接受业力,这从小到大,『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所以它这个地方就说明,当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它是没有一个造作者,这个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以前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第六意识会产生一个错觉:欸,这个是谁做的?是谁想要来伤害我?其实这个地方没有一个造作者,因缘力故。《楞严经》讲得更彻底,叫「循业发现」,就是你业力成熟了。 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彻底的消除这种对立的感觉,我相、人相的对立。 所有你今生的遭遇,只有一种情况叫做「因缘力故」,或者叫「循业发现」,所以它没有我嘛!就是你一个明了的心,接受因缘的力量的主导,因缘让你快乐,也是因缘让你痛苦,这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完全是你过去生的因缘成熟了,所以它引导你快乐、引导你痛苦,所以不是由我让你快乐,也不是由我让你痛苦。也就是说你的快乐痛苦,不是你主宰出来的,是你的因缘成熟,是因缘让你快乐,也是因缘让你痛苦,这是第一点,这是我们应该认知的。 【107】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生命怎么连贯下来呢? 我们看第二段: 问: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熏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那么这个地方提出第二个问题说,假设我们的生命当中,没有一个自我来主宰、来操控,那么怎么会有一些『忆识诵习恩怨等事』?为什么我们会去回忆到过去曾经熟悉的人事?「诵习」就是熟悉的人事,而产生恩怨,而产生爱憎取舍呢? 就是说没有一个我,那谁来记忆这件事情呢?我怎么会回忆到过去,我跟这个人熟悉,对这件事情熟悉呢?那么假设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我们的生命怎么连贯下来呢?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生命是不是要断灭了吗? 但是佛陀回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因为有第八识嘛!第八识是永远保持相续,而且它能够保存你过去生所栽培的种子,跟第六意识的思想的现行,互相为因缘,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所以因为第六意识的熏习力故,得有如是能够回忆过去的事情。 我们前面讲到当人生是无我的时候,这个受果报叫「因缘力故」,但是在造因的时候叫做「熏习力故」。所以你在做功课,不是我在做功课,你是在创造一种熏习而已,没有一个我。你的第六意识明了性,去拜忏、去念佛、去修止观,这个时候,你第六意识创造一种熏习的力量,一种种子、一种功能,储存到第八识里面去,一种熏习的力量。 所以你人生其实是两种力量,一种是熏习力、一种是因缘力,哪有我在呢?由熏习成熟了,变成因缘,因缘力。那么因缘在释放的时候,你又不断的在熏习。所以你人生就是一种熏习的力量,引生因缘的力量,由因缘的力量又引生熏习的力量。所以它是没有一个真实自我在主导的,这个自我概念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你自己以为你可以主导人生,其实是熏习跟因缘两种力量来主导你,你是产生错觉了。 【108】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好,我们总结: 结示: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生命其实它是一个相续的水流。这个水流它主要是两种力量构成的,一个是熏习力,一个是因缘力。这两种力量就推动着水流,往人天去,往三恶道去。这个水流不是你说了算,不是你主导的,是因缘的力量跟熏习的力量来主导这个水流的。所以它没有一个主宰的能力,只有诸识。这个诸识当然主要指的是第八识,它释放因缘的力量,还有第六意识它创造一种熏习的力量,那么这两种识的交互作用,那么前灭后生,刹那刹那的生灭,造成了因果的相续。由于这种因缘力跟熏习力两种交互作用,它产生一种很紧密的相续,就让你有一个自我的感觉出来,由第七意识产生种错觉。那么于中呢,就把这种相续的因缘,执著有一个我来主导人生,其实是错误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净土宗的感应故事里面讲到一件事,说明朝有一个居士叫黄景范先生。这个居士他出生在一个读书人的家庭,他也是相当有智慧,年轻就有功名。那么他二十二岁的时候,突然间患了头痛的病,就是头经常痛,时间一到就痛,而且经常做恶梦。那么乃至有一天他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梦到一个鬼,一个很强壮的鬼,披头散发拿着刀子追他,追到他以后呢,就一把抓住他的衣服,就想拿这把刀把他杀掉,“还我命来”。 那么刀要杀他之前,突然间,在空中出现了一个光明,有一个老和尚坐在那里,就是莲池大师了,就是他前生的师父。莲池大师赶快说:“且住!且住!”莲池大师是大威德,他一讲,那个鬼就不敢动了。他说:“你不要杀他,冤冤相报不好,”但这个鬼说:“我不杀他,我不能消除我心中的恨。“反正你不能杀他””。那么这个鬼没办法,就拿刀子把这个黄景范的舌头给割掉,割掉就把舌头带走。带走以后呢,莲池大师就跟黄居士说:“你不要着急,你回去做两件事:第一个好好拜忏,第二个呢,你要持楞严咒咒心,你一百天后就有消息”。 那么这个黄景范在做梦,梦醒了以后,他手去摸这个舌头还在,但是讲不出声音,从今以后声音就发不出来。他当然对他师父有信心,因为前生的莲池大师示现给他看,那么他就每天拜忏,持楞严咒心。过了没多久,有一天睡觉的时候,又来一个女众,一个女鬼:“你好睡啊”,就拿地上那个沙,就往他身上一撒。那么这个沙一接触他身体的时候,像火烧一样,特别的刺痛。那么她第二次要再撒,他在闪的时候突然间有一个金刚力士,拿一个伞把它打开来,帮他挡了一下,就闪过去了。黄景范说:“你是谁啊?”他说:“你持楞严咒,我是那个楞严咒心的金刚护法居士。”所以那次梦以后,他对这个楞严咒心持得更精进。 所以他后来,那个女鬼经常出现的时候,他越精进的时候啊,那个金刚力士那个伞就越变越大,后来那个伞就变成很大的伞。那么这样子过了一段时间,他就经过这个一个男众的鬼要杀他,一个女众的鬼要撒这个毒沙,他也不敢不做功课,那么到了第一百天的时候,发生一件事情,到黄昏的时候突然胸口剧痛,到晚上的时候吐血,吐了一整脸盆的血,吐到最后整个人几乎虚脱了。他就在昏迷当中,就是非常劳累当中就睡过去,睡过去以后,他隐隐约约心脏还是痛的,就看到一个法师。这个法师说:“我叫大庆法师,我是你过去生的同参道友,他说你现在心口很痛对不对?那没关系,你坐下来,我诵一部你前生经常诵的经,给你听听看。”他就诵《金刚经》,他说你前生最喜欢诵《金刚经》,就诵《金刚经》给他听,他听完以后,哦,他那个胸口痛,就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消失掉以后,大庆法师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让你知道你今生的因缘果报。”就把他带到一个很大的房子,他说:“你进去,我在外面等你。” 那么这黄景范就把门推开以后,就看到中间坐了一位戴一顶帽子、穿着红色衣服的阎罗王,坐在那里很威严,旁边有一些拿着木棒的侍卫,那么前面已经跪了两个人,一个男,一个女的,就是在梦中,一个要杀他,一个要撒他那个毒沙的女众,那么黄景范一进去,也就跪在中间。阎罗王就说了,他说:你前生啊,你爸爸是做官的,大户人家,你有三个兄弟,那个黄景范排行老二。 这个黄景范前生的时候,人长的是非常庄严而且很有才华,那么他的大哥,相貌平平,才华也是一般般。那么他妈妈呢,这个三个兄弟里面,他的妈妈,前生的妈妈,特别疼爱这个老二黄景范。那么后来他们三兄弟结婚以后,这个老大,才华一般般的老大,娶的太太特别的漂亮也特别有才华。黄景范很有才华,他娶的太太很平凡。他妈妈就多事,就跟黄景范说:你啊,你应该配你大嫂才对,这个你太太配不上你。那么他一开始听,他也不在意,结果他妈妈就怂恿他说:我们应该把老大给害死,把你老婆也害死,你们两个就结婚。后来他妈妈经常这样讲,后来他就受他妈妈的影响,两个人就合谋,用一种毒药把他大哥跟他老婆给毒死。毒死以后,在他妈妈的撮合之下,他就跟他大嫂结婚了。然后毒死以后,他也不敢报官,就埋在他们家的后院。从今以后晚上就睡觉就不平安了,就经常有鬼魅扰动了,后来没办法,就请了一个出家师父做法会,出家师做完法会说,他说你们家这个事我没办法解决,冤有头债有主,他说你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你只能够去云栖寺找莲池大师。 后来黄景范他看情况,杀了人,杀了两条命,他没办法,他就到莲池大师那边出家了。出家以后,当然他出家前,就跟莲池大师报告他如是如是的经过,莲池大师叫他修三年的苦行,整天为大众师服劳役,晚上就拜忏,白天就做工作。三年以后再去念佛堂念佛,念了十多年,然后往生了。往生了以后就得这个果报,他前生的修行有善根力,就召感了莲池大师跟他这个师兄,出手救他。但是他自己造的罪业,遭受到这个短命多病的果报。 所以我们看到黄景范,他一生的遭遇啊,两种力量:从因地上来说,熏习力故。他前生有两法的熏习,第一个杀业的熏习,他杀业不是一天两天,他预谋已久,然后付诸行动把对方杀死。这个第六意识的瞋心所发动的杀业,这是一种熏习;第二个他后来忏悔、出家了、念佛,净法的熏习。 所以他前生的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他没有依止我嘛!熏习力故。那么得果报的时候,要因缘力故。两种因缘:一个是善的因缘,一个是恶的因缘,同时现行。结果他妈妈因为没忏悔,他妈妈就直接到三恶道去了,这阎罗王说了。所以你说,它哪有我呢?如果我去造业我去得果报,这个我是不能改变的。 所以我们人生是不断的变化,其实现在的你,跟小时候的你,有没有一样?不一样了,为什么呢?熏习力故,因缘力故。你这几十年总有一些资料,新的资料输进去了,是吧?你可能比小时候更好,也可能更糟。所以你小时候的我到哪里去?没有了!它就是一个明了的心识不断的在变化。其实我们人生就是一念的心识在活动,这个心识,两种力量在控制这个心识——因缘力故,熏习力故,根本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东西,来主宰你的生命。生命是不能主宰的,我们只能够熏习,你只能够在因地去熏习它,你不能在果地上去改造它,不可以,这个就是无我的真理。 【109】由于熏习力,就创造了人生的这些假相出来! 好,我们看丁三的唯识正义,我们把它念一遍,我们做一个总结。那么既然是无我,那么应该怎么去解读人生呢? 万法唯识,现前一念识心,唯识性——人空、法空——即空。唯识相——举体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即假。性相圆融——即相即性、即性即相——即中。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正确的理解人生呢?就是观照我们人生的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先看即假。 即假就是过去的熏习力跟今生的因缘力变现出来,变现什么呢?因、果、依、正、自、他。当它是因地的时候,这个它是一种熏习的力量,这个也是一念心识的作用。它有相状,因为你在熏习的时候,你可能是在拜忏的时候熏习,你可能是念佛的时候,也有佛号,也有相状,或者是你在布施持戒,你也是有一个相状,凡是熏习一定有相状,你用一种美好的相状,或者是一种邪恶的相状来熏习第八识,所以它是因地。 等到你熏习的能量到一段时间的时候,果报就因缘力故,就变现一个果报出来,它也是有相状。作依、作正,它那个心识变现你依报的国土,变现你正报的根身,也变现你自己的业力,也变现成他人的业力。所以我们凡夫的业跟众生的业是互相的交杂,尤其是同一个家庭,这个业力更密切,有共业、别业,这个业力互相牵扯。 总而言之,由于因缘力,由于熏习力,就创造了人生的这些假相出来。包括因的假相、果的假相、依报的假相、正报的假相、自己的假相、他人的假相,这个都是生命的假相,这个都是心所变现的假相。那么这个假相当把它剥开以后,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即空,我空、法空。这个地方没有一个人可以去主宰你的生命,它完全是因缘力、熏习力的变现。 所以我们做一个总结,这个中道的思想就是「即相即性、即性即相」。在生命的假相当中,它有空性的存在,在空性当中也不妨碍生命的因缘假相,刹那刹那的生,相续变化,这个就是中道,这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这个蕅益大师曾说一句话,他说:我们应该思考一件事情,说:流转三界中,到底是谁在流转?你说我在流转,不对啊!因为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两个相状不一样。你前生可能是一个男人,今生变成一个女人,所以没有一个我啊!那我问你,既然不是我在流转,那谁在流转?对了!是一念的心在流转。心识的熏习力、因缘力,它如果熏习好的,这个心识就往上走,它才能变现好的果报让你的心来受用;如果它产生错误的熏习,它就往下走,往下堕落,这个心也变现一个痛苦的果报,让你的心来受用。 其实全部是心嘛,哪有我呢?当你一个好的熏习的时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当你错误的熏习的时候,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所以整个因缘果报,蕅益大师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其实都是你心的作用,没有一个我。 【110】瞋心为法界,一切法俱瞋! 举一个例子,在《安士全书》上说一件事,说这个江西有一个很大的湖泊,这个湖泊的旁边有一个山丘,这个山丘上面有一个龙王庙。虽然不大,但是很灵感,而且这个龙王很凶,它这个湖泊,这些做生意的,或者是来游玩的游客,哪一个游客胆敢从它的龙王庙过去,不下来拜它,那就惨了,那你这个船肯定要翻船,所以每一个人要经过这个龙王庙的时候都必须要靠岸,来礼拜这个龙王,来供养这个龙王,才能够平安的通过这个湖泊。 那么有一天有一个律师叫三昧律师,这个在戒律里面很有名的,明朝的三昧律师,他刚好有事,要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他就跟一般做买卖的人坐同一个船,就经过这个龙王庙,那么其他人当然就乖乖的下船,去礼拜龙王,那三昧律师说我一个出家人,我不能去拜你龙王嘛,就在船上等候,其他人就去拜龙王,拜完要走的时候,龙王就说话了,就依附在那个庙的管理员身上说话,他说你们船上是不是有一个出家人,他没下来拜我,请他进来,他是我过去的同参道友。 那么大家就派一个人去把三昧律师请进来了,那么这个龙王就说,他说:三昧律师,我们过去生是同参道友,我们两个一起住茅篷修行,我这个脾气特别不好,老是动瞋心,老是喜欢骂别人,那你那个时候老是劝我,我也不听。但是我们做功课的时候,你做功课我也一起做,我们两个的善法熏习都差不多,所以我今生福报很大,但是表现在龙王果报,那你的福报,就表现在出家的果报去了。它说:我现在看到你呀,我很惭愧,忏悔。它说:我愿意把我这几年来别人对我的供养,这些仓库的东西,都麻烦你拿去供养三宝,我请你请出家师父帮我做法会,来超度我。 后来它就嘱到那个庙的管理员,龙王庙的管理员,把所有里面的衣服、珍宝,就拿去供养三宝做法会了。做法会结束的时候,那个龙王庙的龙,就又去附在那个管理人身上说,它说三昧律师,我麻烦你,明天以后,在山后面有一条蟒蛇死掉了,请你把我埋葬一下。结果三昧律师去看的时候,那个蟒蛇有三、四十公尺长。 那现在我们要去看这个因缘果报了。它前生是一个出家人,持戒修福,但是他熏习力故是怎么熏习呢?他用瞋心来熏习。诸位,熏习不是外相,是你的心态。虽然我们一生当中,我们的心有很多种心,但是一定有一个主流的心态很重要——强者先牵。所以天台智者大师说:「瞋心为法界,一切法俱瞋」。我们今生可能会有很多的不同的心态,有善念、有恶念,你要注意那种势力最强大的心念,因为它会整合你所有的心态,往一个不同的方向去。 这个出家人他造的是一个善业,但是,『熏习力故,举体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因为他这个善业是以瞋心为法界,所以这个熏习是以心为本,结果全体变成蟒蛇的一个丑陋的果报出来。三昧律师跟他是同参道友,他是以道心为法界,所以他整个熏习,他变现出今生一个出家的师父出来。但是因为他本体都是空,所以生命可以改造。 【111】我执、法执越重的人,你越容易让相状相续! 诸位,你知道我们佛法里面的修行,这个善根有什么好处,诸位知道吗?当你的生命堕落到三恶道的时候,如果你有善根,你容易从三恶道里面弹出来,你的时间就不会太久。因为你的善根是金刚种子。你看佛陀讲一句话说:七佛出世尤为蚁子,八万大劫尤为鸽身。你看有些人做蚂蚁,七佛出世还做蚂蚁。所以蕅益大师说,越做越糊涂了,有些人堕入到生命的时候,他很难反转,有些人堕入生命的时候,他很容易弹跳,关键在空性的道理。如果你对空性完全不理解,你自我意识很强,你得一个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很难反转,很难反转。当一个跑道要换成另外一个跑道的时候,就大方向的改变,空性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也就是说有些人造了罪业,他堕落到一个果报,他这个果报有很坚固的相续力;有些人他得到一个痛苦果报的时候,那个果报啊,它相续不久,这个就是考验你空性的善根,就是你对生命越执取的人,你很难从你的生命产生很大的反转。所以诸位,你不断的修空观,即便你临终的时候,遇到一个不好的因缘先出现,你很容易从因缘里面产生反弹,叫「断相续」。 所以我们的唯识相,唯识相它是成功的把相状变现出来,但是这个相状会相续多久,相状不能决定,看它的本体。你越执著的人,我执法执越重的人,你越容易让相状相续。决定相状是业力决定的,决定相续就考验你的智慧了,你空观的智慧了。 反正佛法把人生分两块,一个是生命的相状,一个生命的本体,你两个都要会操作。在相状上,相状的操作,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在空性的操作上,修我空观、法空观,把自我意识、主宰性消灭掉。所以我们要有两个方法:第一个你首先要操作生命的相状,第二个你要操作生命的本体。临终两个都很重要,一个是业力的问题,一个是思想的问题。好,我们差不多了,我们到此吧。今天先讲道理,修行这一块我们下一堂课再讲。 那么诸位对于生命的相状,跟生命的本体,这两个有没有问题?你临终的时候,这两个操作都要到位,第一个相状不能产生邪恶的相状,你要让生命的相状在温和的相状,这第一个,创造一个温和的相状;第二个临终的时候,对娑婆世界不能有贪念,不能有执著,你要放弃主宰,你不能有想要主宰来生,你不能够不受后有,过去不谈了,你在临终的时候,你还想要主宰以后,你就完了。你必须放弃主宰权,你才可能往生净土。就是我到今天为止,我放弃我对未来生命一切的主宰权,这个时候提起佛号就感应道交了。 【112】我应该要做得很好,这个我会不会成为一种障碍? 学员:师父,我请教一下:那我们佛陀他三个阿僧祇劫,通通是在娑婆世界做菩萨道,那这样子的话,怎么说呢?因为意思说,我们不要留在娑婆世界,可是好像还是每个人的愿不太一样。 师父:是是是,这个没有对错。因为佛陀选择在娑婆世界历练,当然每一个人选择不同,娑婆世界的问题比较复杂,就是说熏习力嘛,因缘力嘛,对不对?娑婆世界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容易啊!你们全家都学佛的,应该不多吧?对不对?那你家有四个人,三个人都很放逸,他们的熏习都是很杂染,你们家:你哥哥在看电视,你妹妹在跳舞,你在中间拜八十八佛,是吧?考验呗,是吧?每一个人释放自己的磁场,是吧?因为这个共业,它有一个互相影响。如果你生长在正法、像法时代,好一点。末法时代,就是说大家都堕落,大家就像喝醉酒一样,你在大家都醉的时候,众人皆醉,结果你也跟着醉了,怎么办?所以末法时代你要能够逆流,就是我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我无住,很难,除非你一个人住。就是说这个末法时代,你很难创造一个很清净的熏习。当然这个是个人选择,我们净土宗当然就自己说自己的好,那是正常,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一个问题,关于今天晚上那个无我观,我觉得不太好理解,就是这个明了的心,还有第八识的业,还不算是我吗? 师父:这怎么会是我呢?第六意识它能够控制自己吗?“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第二个有主宰性。第六意识它是常住吗?它变化,对不对?你认为第六意识可以做主吗?第六意识可以做主,你认为第六意识随时都听你的吗?你控制不了它的,说实在的,是吧?你起烦恼的时候,你控制得了它吗?它有主宰性吗?没有嘛!它也是一种因缘,它在熏习的时候,它在造业的时候,它有它的过去的种子在支持第六意识,你有办法主宰第六意识才怪。 学员:师父,那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然后每个人的业力,第八识里面的业种子又不一样,那要怎么样把它…… 师父:所以说人生就不一样,各打各的妄想嘛!所以人跟人很难交集,因为各打各的妄想。你不要说人跟人,你们家四个人就各打各的妄想,因为每一个人自变自缘,每一个人变现自己的水泡,然后攀缘自己的东西,怎么可能一样呢?所以众生无边,烦恼无尽嘛!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人生是真实的,那应该只有一个,因为它虚妄,所以它是妄想捏造出来,那就各打各的妄想。如果人生是真实的,那应该每一个人都缘到真实相,那就一个,佛陀只有一个法身,所以凡夫在智者大师说,是同中求异在平等中求差别。诸位,当世间上差别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是生死烦恼越重的时候。你看你现在去看超商,跟你小时候去看超商不一样,花样更多。就是当人生越多元化的时候,这不是吉祥的事情。圣人是在差别中找到无差别,找到平等。如果你觉得你越修行,你人生越多元化,你认为这样好不好?不吉祥,是的,表示你的熏习是错误的熏习。一个真实修空观的人,修行是越来越单纯,念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记得,修行是在差别中找到无差别。所以差即无差,凡夫是无差成差,从无差别中去用妄想去创造差别。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今天的课提到说,空观这个破坏自我意识特别有效。那一开始学佛的时候,可能我们的观念里面都会认为说,我们要修很多的善业,就是布施啊,行善成为一个好人。可是到某一个阶段之后,会常常认为说我修得很好,我应该要持戒持得很好,我应该要做得很好,这是不是成为一种障碍? 师父:这个法没有障碍,就是说善业没有障碍,是你自己的自我意识,把这个善业引导到一个错误的地方。这个我们一码归一码。第六意识没错,第六意识它发心修善没有错,对不对?第八识如此的收集你的资料也没错,第七意识出了差错。 学员:所以这个观念是要破掉的? 师父:对,你要放弃对这个善业的执著。凡是你想主宰这个善业,你就会启动生死轮回。 学员:所以也就是说,我们在做这些善业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攀缘寄托有一个相状,说我做了这件事,我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师父:我们一般人造善的时候都有所期待,我以后要得这个果报了,是不是?有没有?有没有这种概念?没有,那你们不错。对不对?我说正常人了!你们可能是比较好的修行人,正常人都会有我今生辛苦一点,没关系,来生啊,各凭本事啊,是吧?那我们一般人在造善业的时候,都有一种期待来生受果的心情,这个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自我概念,所以你必须放弃。为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为什么要修空观?就是放弃对人生的主宰权,你放弃它你才有办法得到自在。我们必须用主宰权来放弃主宰而追求自在,追求主宰是不正确的,结果你还是没办法主宰。 你们觉得我们现在一直想要追求主宰,你认为你能够主宰你的人生吗?你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对不对?我们还是受业力主宰。追求主宰啊,这个是错误的概念,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你必须放弃对人生的主宰,你才可以换取对人生的自在,你别无选择。 学员:师父慈悲!那个刚才讲到放弃对人生的主宰,但是呢,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对错的事情,该做不该做的事情,有时明明知道是错的事情,但因为个人原因嘛,还是要去做什么的,但是这种呢,那不就是要随心所欲了,假如是不是不这样…… 师父:不是不是不是!我们在因地,因为你因地的时候,你要注意你的因地,就是说你不能够去对生命的结果去主宰。因地呢,你要尽心尽力,你该干啥还干啥,因地呢,要凡事尽心尽力,是吧?但是结果的时候呢,成败交给业力,你要放弃对生命结果的主宰。讲清楚一点,就是对生命的结果,就是说这件事情你该怎么做,你还怎么做。比方说你教育子女,你很用心的教他,他就一定会满你愿吗?不一定,因为你不可能改变他嘛! 但是你做为一个母亲,你该讲的,该教他的,还得教他嘛,但是他未来会变怎么样子,你不能主宰。因为他不是你的东西,他有他背后的业力,他有他背后的因缘。所以我们对人事没有主宰权,但是我们可以去尽我们一份的力量。过程要尽力,结果要放下,凡事尽心尽力,结果交给业力。 学员:师父,我们不知道可不可以用电脑来解释第七识、第六识,第七识我们可不可以给它想成是好像计算机的 program,然后第六识就是好像 user,就是那我们要改变那个第七识的话,就是好像变成 programer,这样去改变它的结构,那第八识是好像云端,储存了很多信息。 师父:我对计算机不熟悉了,类似了!我们很多比喻就是类似,你要把它融通也可以了!其实人生只有第六跟第八在作用,第七意识是多余的,第七意识这个执我是多余的。你现在要把第七意识消掉,你把第七意识改变了,你整个生命就活起来了。第六意识没错,所以你不要老是让第六意识不想,无想,你也是改变不了自己。所以第八识也没有错,你不要老是认为你是业障凡夫,业力会产生障碍,是因为你主宰它,就变成障碍了。 其实它不障碍你,你不产生执我,所有的业力都可以导归净土的,第八识是很好商量的,知道吧。只要你把第七意识改变了,你第六意识跟第八识很好沟通。其实第六意识也很好沟通,第八识,也很好沟通,关键在第七意识。 好,我们今天先讲出它的空性的理论。总之,你先记住人生分两块:「人生的假相」跟「人生的本体」。那么我们如何来操控人生的本体,找到我们真如的功德?我们下一堂课再开始说明。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七 【113】改造我们的生命必须调整我们的心态!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面,我们讲到甲三:修行方法。 我们大乘的修学次第,不管你是什么宗派,它一定是先建立一个理论的架构,才有一个实际的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去改造生命之前,我们先要了解生命的真相。那么唯识学也不例外,它是先讲理论,再讲方法。唯识学对人生的理论,它主要建立一个宗旨,它说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的,就是「万法唯识」的概念。那么这种万法唯识的概念,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轮回当中,是谁在轮回?是我们一念心识在轮回。就是你为什么来投胎?因为心识把你带来投胎的,那么你到净土去,又是什么因缘去的?是你一念心识到净土去的。所以我们整个生命是由我们心识来主导,那么心识又是怎么来主导我们?在唯识学把它分成两块来观察:一个叫唯识相,一个叫唯识性。 唯识学的经论,它是先讲唯识相。就是我们刚开始在观察我们内心世界的时候,会看到心识所显现的一个相状,所谓的因缘果报的相状。那么当然这个相状,你都可以感觉得到,比方说你今生有富贵的相状、有庄严的相状,有各式各样的一种相状,这些都是过去的心的业力里面显现出来的。 那么我们在观察人生的时候,第一个,先从相状来观察人生,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么当我们在了解相状以后,我们第二个再观进去,观察我们生命的本体,这个很关键,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那么在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的本体是空性的,那么这种概念是告诉我们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这些相状的本质是空性?它说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无所得的,你不可能在任何一次的生命里面,得到什么东西。简单的说,生命是没有结果的。可能你对你今生的生命很满意,因为你今生的善业表现出来了,让你富贵、让你庄严、让你眷属美满、让你健康长寿;也可能你对今生的相状不满意,因为你过去生临终之前触动了罪业,让它表现出来,让你今生多病、贫穷。 我们人生的相状有很多种,但是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结果。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有结果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本体是空的,因为它本质就是空性。 比方说我们做梦,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说你做第一个梦的时候你是一个国王,你有很多的珍宝,你活得很快乐,当然你实际上有感受到国王的假相,有那种快乐的感受,但是你把善业用完以后,你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了,变成一只小蚂蚁了,因为你善业已经用完了,福报享尽了吧。那么你这个时候你做蚂蚁,就想:那我上一辈子的梦跑哪儿去了?我有没有办法把上一个梦的一些东西,带到第二个梦来?不可以!因为生命它的相状,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它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也就是说我们今生所有的相状都是借来的,你的快乐是向因缘借来的,用善因缘借来的,所以当善因缘释放完毕以后,对不起,你借来的,你就得还,是吧!它就把你要回去了,所以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生命的本质是空?因为你的生命是借来的,它不是本来就是这样子,如果你本来就是这样子,那它就是有自性了,你不是借来的,是吧。所以我们对相状后面的本质的意思说,建立一种无所得,人生是没有结果的,你最好在死亡到来之前,早一点知道这件事情,不管你接不接受,它是一个事实。我们一次一次的轮回都没有结果,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也是一个因缘的显现如此而已。 那么从这个地方就是说:相状是可以受用,但是本体是毕竟空。所以从这个概念里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唯识的整个人生观,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把这句话记下来,你就知道怎么观察人生了。 它即空,就是人生无所得,人生只有过程,你好好把握当下的因缘,去积功累德;第二个:即假。你今生所有的因缘,都是你的心识变现出来的,心识举体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全部是你的心识自己变现出来,让你自己去攀缘它的,自变自缘。你跟外界接触的时候,是你自己的业力变现一个影像,然后再引导你的第六意识,去攀缘这个影像,人生是这么回事。所以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你会知道,其实我们一生的身口意的活动,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不能超越你的内心世界去攀缘心以外的东西,不可能!违背万法唯识的道理。所以我们从这个理论当中,我们知道,改造我们的生命必须调整我们的心态,因为它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当然从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当中,我们知道人生的真相以后,我们要开始做一些修行。修行就是说,到底我们哪里出了差错?人生有痛苦,一定有原因的,事出必有因。我们会轮回,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我们今生死了以后,来生又得一个果报?那种相续的力量,那种生命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必须找出来,然后加以调伏、引导。所以这个修行就是实际的,我们开始面对自己了。我们以前的精神体力,都在向外攀缘一切的人事,现在是时候好好面对你自己了,我们应该找到我们内心的盲点,到了做一些调整的时候了,到了为临终的正念做准备的时候了。 【114】什么是依他起性? 这一科开始讲到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些调伏跟引导,哪些功能是错误的,应该调整、调伏;哪些功能是一种功德庄严的,应该把它带动起来。我们这一科开始,讲到实际的一种内心的操作。 好,我们看甲三的修行方法,分成三段:一、理观;二、事修;三、结示。这个结示请大家改成总结。那么乙一当中的理观,又分成三段:一、通达三性;二、正修止观;三、修学次第。先看通达三性,我们看一个问答: 问:夫证唯识理而登佛果,从初资粮位至究竟位,具几智而得成就? 答:唯一无分别智而得成就。其中行相,略述如下: 好的,那么我们开始在回光返照,我们开始修行的人,第一个一定要开始面对自己了。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从一个最初的资粮位,到最后成佛的究竟位,我们主要的是修「无分别智」。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当然主要是从第六意识的一个观照。我们知道,无分别智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生命是无所得,从无所得里面,建立无分别智。 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在修行当中,它是先把我们内心世界分成三块,这三性很重要,你三性你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哪些是你该断的、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成就的,就是你必须把你每一个念头,它到底是什么性,你要很清楚。我们一个念头起来具足三性,你要正确的判断,什么是盗贼、什么是地雷、什么是宝藏,你才不会错用心了。所以这个三性在整个唯识的修止观是非常关键的,你要马上判断出来:哪些是你的错误的认知、哪些是一种正确的功德、哪些只是一个过渡的桥梁,你不用管它的。好,我们先把这个三性里面,第一个依他起性先把它念一遍: 一、依他起性:依——依托;他——众缘。谓宇宙万法,皆须依托众缘而得生起,即以赖耶种子为因,借诸众缘而生。万法既依托众缘而生,则所现如幻如化,无有实体,但有缘生之假名、假相、假用,此即依他起性。 那么我们先把这个名词解释一下,再讲它的义理。这个依他,这个依就是依托,这个他,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一切法,它自己不能生起来,它要假借自己以外的很多因缘。 比方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的存在,杯子它自己可以把自己变现出来?不可以。它要假借很多很多的业力,你自己的业力、众生的业力,那么也就是说,就是这个他,就是指自己以外的众多因缘。那么什么叫做众多因缘?就是宇宙间的万法,就是我们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依托众缘而生。什么叫众缘?就第八识的业种子,还有我们临终的那个攀缘执著的心的结合,而所现的一种如幻如化的一个假相,这个假相是空体的,它只有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自性,就是由业力的种子变现出来。那么这一部分,没有错,诸位,当你的阿赖耶识是个种子的时候,它有善恶的概念,只要这个种子变成果报了,这个果报就没有对错了,它对你就不能构成障碍。我们在乎那个种子,因为那个潜伏的功能,在临终是有引导性的。一旦种子变成果报,这一部分你就不要在乎了,因为它已经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它对你的来生没有影响了。 诸位,我们以前都是把心放错了,我们以前注意依他起性,我们注意果报,而忽略了我们第八识潜伏的那些种子善恶的功能,其实这个你错了。当这个种子变成果报的时候,你就不用怕它了,因为它对你来生不会构成影响了。 所以依他起自性,这个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因缘所生的这个业力这一块,通通没有对错,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这一块叫做业力所变现的果报,这个叫「依他起性」。它是依托你很多的业,当然这个业不是一块,它是一个族群的业力。你可能有一些布施的业,所以你富贵;但是你在富贵当中,你可能也做了一些杀生,所以让你短命多病。所以你这个业是众多的业的累积,就显现了你今生的果报。那么这一块,你可以把它放弃,不要管它,过了就好了,这个对于你今生的往生,一点都没有影响,因为它已经从种子变成果报了,这是第一个。 【115】什么是遍计所执性? 第二个是我们要注意的遍计所执性,我们把它念一遍:二、遍计所执性:遍——周遍;计——计度。凡夫六、七识,不了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于中妄执为实我、实法,无时无处不周遍计度,此即遍计所执性。 那么「遍计所执性」,这种周遍计度执著,我们看它的解释:就是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它不能了达诸法的依他起性是如梦如幻。就是当我们的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本来这个果报,已经变成果报了,它已经对你不能构成威胁了,因为它那个种子功能已经被破坏了,但是我们一般人太重视果报,就把今生的果报,执著是真实的,就心随境转,就把心住在这个果报当中,就产生了生命的盲点——我法二执了。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个是对往生最大的障碍,那个执著的,执著那个假相的心态,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在心接触果报的时候,第一个当然是感受,可能是快乐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但感受是没有形相的,一种直觉,那么感受很快过去以后,第六意识就开始活动了。第六意识,它会产生一个取相跟分别,当第六意识开始活动的时候,它会把外在的相状,把它转成你内心的影像,这是第一个,第六意识开始透过你的想象力,把外相转成内相,然后,再把它加以分别。这一分别以后,这个相状就有变化了,如果你是乐观的人,你的相状,会往好的方向变化;如果你是一个悲观者,你的相状,就往不好的方向变化。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一旦安立名言以后,这个相状就产生变化了,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在这里喔。那么一般人把相状加以分别以后,大部分的相状就过去了,但是有少数的相状被保留下来,就是它给你一个特殊的感受,特别是给你快乐的感受,或者特别痛苦的感受。那么这种感受,太强烈的感受,第六意识它的影像,快乐痛苦的感受,会刺激到第七意识的我爱执。当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第七意识的这个「我执」结合以后,那就构成你生命的盲点了。因为你透过取相分别到执著,那么这个影像对你来说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了。 我再讲一次,我们的生命就像放电影一样,它是从小到大一幕一幕的放,这个都没有错,生命在释放果报都没有错。但是我们的心跟这个影像接触的时候,取相这个也没错,你第六意识把这个众生的共业,转成你自己的业力,你自己受用影像,这个也没错。那么第六意识取相以后,开始分别,这个地方,错的还不是很严重,开始分别了:这个东西是好的、是坏的,把生命开始对立了,好、坏区分出来,安立名言了,这个地方问题也不大。但是有的影像给你印象太深刻了,它对你的刺激太大了,那么它会大到怎么样?惊动第六意识背后的老板,就第七意识出来,它把第七意识引出来,那么当第七意识出来的时候,它会把你特殊感受的影像,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然后这个影像就永远活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种引导你轮回的力量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掉以后,我们会来投胎,因为你心中有太多执著的影像在里面,在误导你。带有执著的妄想,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你最好在临终之前,把这些心中的地雷都清干净。 什么叫临终起颠倒?这个就是「颠倒」!你心中累积太多这种我执、法执的影像,这个临终随便一个影像出来,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爱取,这个就是一个问题点,就是盲点了。第二个,就是经过你的取相分别执著,那么这个影像就留在心中,变成一种遍计所执性了,这第二个。 【116】什么是圆成实性? 我们看第三个:圆成实性。 三、圆成实性: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即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显此遍常体非虚谬,亦名真如、法性等。 那么圆成实性,它也是依他起而生的,所以依他起性,它会产生两种结果:一个是你错误的理解产生遍计执;第二个是正确的了知走上圆成实。 好,我们看圆成实性,圆成实,我们先看这个成,关键在这个成,它是一种清净解脱的功德,叫「成」,一种成就一种清净解脱的功德,而这个功德是圆满的,它普遍一切的时间空间,等到你得到以后,它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受用的,它是真实的、它是没有变化的。 也就是说,我们依止二空的智慧,那么就着依他起当中开显的诸法二空真如的实性,那么这种实性,是普遍的、是常住的、是真实不虚妄的,叫做真如或者法性等。 当我们遇到依他起的时候,你不生起执著,你知道它的本体是无所得的,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么你就累积了一个圆成实性。那么圆成实性,它是解脱轮回的力量。 所以诸位,我们面对因缘的时候,我们生命会累积两种力量:一个遍计执的力量,你的执著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引导你轮回生死;第二种力量是圆成实的力量,它会让你从生死里面解脱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是两种力量都有。 【117】文昌帝君一些轮回的故事 好,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在《安士全书》里面,印光大师也经常提了,讲到这个《阴骘文》文昌帝君一些轮回的故事,故事很长,我们简单的把它分成三块。 那么印光大师他把这个轮回的一些问题,他举文昌帝君的相貌来解释。这文昌帝君的轮回,我们简单把它分成三块。第一块,他的相貌是一个谦谦君子,在《安士全书》上说,说这个文昌帝君在前面十七世的时候,他都是做一个士大夫的,那么它用四句话来解释他的相貌,说是: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说他在这十七世当中,只要有人有急难,他会去救助他;他面对孤独的弱势团体,会尽量去保护他帮助他;别人有过错,他尽量包容他。所以他这十七世当中,他的缘起是善念跟善业的结合。所以我们看到文昌帝君的前半段,这十七世当中他的轮回投胎,他大部分都能够做一些官,可能是一个大官、可能是小官,总而言之他都是一个士大夫,在生命当中相对安乐。 那么这十七世的谦谦君子的相貌过去以后,后面产生变化了,第二段就是堕入龙身,他从一个谦谦君子的尊贵果报,变成一个丑陋的一个龙的果报。那怎么回事?因为他后来有一生,他的关键点,他不应该投生在帝王家,因为帝王家是是非之家。那么他从周朝一直到秦朝末年,后来他投生在汉高祖的爱妃,就戚夫人,做她的儿子。那么文昌帝君他夹带十七世的善业,出来的时候那不得了,历史上说这个人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他身具帝王之相,小时候给人家算命,说这个人一定要做帝王的;第二个,他有这种汉高祖很多的个性,汉高祖的魄力、汉高祖的这种智慧,他完全继承汉高祖刘邦的这种智慧跟魄力。所以汉高祖是非常喜欢这个小孩,把他取名做如意。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了,因为当时的太子,就是汉高祖的原配夫人吕后,她生的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嘛,所以说不是说你有福报,别人也有福报。所以这个时候赵王如意慢慢长大以后,就跟这个吕后的太子就产生了矛盾,当然戚夫人她一再的跟汉高祖刘邦说,希望把刘盈给废了,而立这个如意做太子。其实汉高祖也有这个意思,因为汉高祖非常喜欢如意,因为刘盈的个性,相对比较懦弱、无能。那么这个时候汉高祖就提议要废太子,要立如意了,但是吕后当然不同意了。吕后也不是一般人,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众,所以她就召集了当初跟汉高祖打天下这些老臣,比方说樊哙、卢绾、萧何等等,把他们集合起来,那么就说这个汉高祖这个做法,犯了皇家的大忌——废长立幼!这个从周朝以来,皇上的继承者都是嫡长子继承的,哪有人用这个小儿子来继承的,这会引生夺嫡之争的,也会骨肉相残的,所以群臣就反对了,汉高祖刘邦没办法了,就打消了此意。 当然这件事情就触恼了吕后了,吕后就认为是戚夫人搬弄是非了,引起这次的夺嫡之争。那么汉高祖当然他也知道吕后的凶狠,他也知道,所以汉高祖在死亡之前,就赶快把如意封为赵王,让他到赵国去上任,就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朝廷,到他的属地去了。那么汉高祖死后,吕后开始复仇了,她等了很久啊,那么汉高祖一死,当然她的儿子,由刘盈就继承为汉惠帝了,但实际掌权就是吕后了。 吕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把戚夫人找来,双手砍断、双脚砍断、把眼睛挖出来,然后几乎她的六根都被破坏了,耳朵也被破坏了,然后就丢到猪里面,养猪的地方去,就跟猪生活在一起了,那么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她也害怕赵王如意的复仇,她就用一个理由把赵王如意给召回来。那么赵王如意其实跟刘盈,就是这个汉惠帝的感情是非常好的,他们两个人兄弟是非常好的。刘盈就知道,他母亲可能要对赵王如意下手,所以他就让赵王如意整天跟他在一起,连睡觉都在一起。但是这个汉惠帝刘盈,他有一个习惯,他早上会早起去射箭、去运动。吕后知道他有这个习惯,所以她就利用他早上出去那个时段,那个时候赵王如意还在睡觉就下手了。所以刘盈他去射完箭回来的时候,看到赵王如意已经七孔出血死在床上,他看了以后,吓了一身冷汗,所以刘盈没有多久也死掉了。 那么赵王如意,当然合理的推论是被毒死的。那么赵王如意在死之前,他很不甘心,因为他是有福报力来的,他不是一般人,就发了一个毒愿:他说我死了以后,我要变成一只毒蛇,我要吃光所有吕氏的家族来报仇。 那么这是一个遍计执性,他把这种邪恶的影像抓着不放,本来这个影像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但事情过了,他心中没有过,把这个影像牢牢的抓住,转成一种邪恶的愿力。 那么这个时候的文昌帝君依止邪愿,他要去投胎的时候,他经过一个山上,这个山上刚好有一对夫妇在祷告,这个夫妇年纪很大都没有儿子,就跟山神祷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现在不能期待有个儿子啦,现在他们俩就很虔诚,把一个人的头发,把另外一个人的血,混在一个碗里面盖起来说:希望山神赐给我们任何一个动物都没关系,至少是我们血肉之躯所构成的,不管你给我们什么动物,我们把它当儿子一样的善待它,就回去了。那么他们两个祷告的时候,非常虔诚。那么文昌帝君的神识,经过那个山的时候被他们感动了,就动了一念的同情之心,所以就在他们那个地方的碗里面投胎。投胎以后,这个老夫妇,到了第二天到山上碗一打开:哎哟,一条金色的小蛇!反正它是一个动物吧,拿回去养。那慢慢长大以后,文昌帝君他是不可思议的福报力,神通变化。因为他的投胎不是因为罪业,他只是一个错误的愿力而来的,所以他夹带他十七世的善业力,他能够飞天,变成一只龙。他来到人间,也可以变成一个人。平常就跟爸爸妈妈,人长的一样,但是肚子饿的时候,变成一只龙,就是一只大蟒蛇了,去外面吃东西了。 但是有什么问题?这个果报体有障碍,因为它变成一个蟒蛇,就必须要吃肉嘛,而且它跟吕氏又有一些冤仇,所以吕氏有一些家族,刚好也投胎同一个乡村,这个县里面:有些是做人的、有些是做牛的、做马的,它就每一天的去吃一个吕氏的他们的这个眷属,一天吃一个。那么吃其它也就算了,刚好这个县令有一只宝马,非常喜欢他的宝马,它也是吕氏的家族投胎的。那么这个大蟒蛇它就闻得到:喔,这是吕氏家族来投胎的,就把这个县令的宝马给吃掉了。这个时候就激怒了县令,一打听:哎呦,就是这两个夫妇养的,这个蛇是他们养的。就把那个两个夫妇抓过来,他说:我限你们三天之内,交出你们的这个儿子,否则的话处死,那么就把这对夫妇给关起来。这夫妇说我们的儿子是我们的命根儿,怎么能够交出来?宁死不交。 后来第二天以后,有一个年轻人来拜访这个县令了,这个文昌帝君就变成一个年轻人,找县令理论,他说这个蛇它去吃这些众生,它有过去的因果,你不能因为它在还因果的时候,去判这两个夫妇,这两个夫妇没有错,他说他们在偿还因果,他就警告这个县令说:你最好少管闲事。作为龙脾气也不是很好,但是县令他就说:我作为一个县令,我一定要主持公道,这件事就这样办了。那么这个年轻人,这个文昌帝君,这个龙就警告他说:你啊,我看你是死相现前了。讲完以后就走了,走了以后就消失掉了。那么到第三天早上的时候,这个龙就到那个大海去吸了很多的水,就把整个县给淹没了,淹死了两千多人,就把他的父母救起来,其他全部都死掉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是邪愿而已了,这个有罪业,他除了吕氏家族以外,那其他人都是冤死的,所以它这个龙,它就不能再飞天了,从天上掉下来了,它就躲到湖泊里面去了。但是因为它有这个罪业的招感,后来它这个地方也不下雨,就干旱,湖泊也干了,它的那个蛇的皮跟地面摩擦的时候,流出血,长了很多小虫去咬它的身体,所以它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痛苦,那个小虫咬它的这个皮肉。 后来有一天早上,因为他过去有一个因缘,他对释迦牟尼佛像很恭敬,就是他在周朝的时候,他遇到一个释迦牟尼的佛像,他很恭敬的礼拜,跟释迦牟尼佛结了一个善缘,所以佛陀现前放大光明,为它开导因果的道理。这个时候文昌帝君的这只龙,就触动它的善念,就痛哭流涕向佛陀忏悔,忏悔以后,就从龙身里面跳脱出来了,后来做一个人,后来慢慢慢慢学佛,受三皈五戒。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说生命是怎么来的?就是说我们截取他一段好了,它这个龙身是怎么来的?流转三界中,到底是什么因缘让它流转? 「遍计所执性」! 你不能说它是业力,它造的可都是善业,它就是一种坚固的执著产生愿望。 诸位,障碍我们往生的不是业力,是你曾经的人生经验里面有些影像,你抓着不放,挥之不去的影像,你心中认为这件事情是有结果的,你对这个影像有所期待,这个是你生死的根本。它龙王就是这样来的,一念的遍计执变现了龙王的果报,一念迷生死浩然。后来它那一念的执著被释迦牟尼佛开导以后,它彻底放下了,转成圆成实性了。知道这个东西是过往云烟,过去就过去,所以心把它放下以后,它龙王果报就消失了,一念的悟轮回顿息。 所以轮回的根本,与其说业力,你不如说执著更为直接。没有执著,这个业力不能串成果报的。 所以这个遍计所执性,是整个往生的人要面对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些影像你是挥之不去的,它经常在你的心中出现,而且你期待这个影像在来生是有结果的,你违背了缘起法则。缘起法则告诉我们:所有的相状都没有结果。但是你认为它有结果,那就是执著了,因为你违背了真理。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的相状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是真相,但是我们把这个相状抓住,我们期待这个相状有它相续的结果,这个就是你相续的力量,你对来生的那种期待就是轮回的力量。 就是说本来是无一物嘛,是你自己去惹这个尘埃。人生的相状,人家刺激你这没有错,这个因缘果报嘛,相状永远没有错,是你抓着相状不放。所以是这个遍计执,问题不在依他起。依他起只是在显现过去的业力,这个业力释放完它本来自己会消失掉,那么为什么在你的心中永远没有消失掉?因为你把它抓住了,而这个就是你临终的地雷了。 什么叫做颠倒想?就是这个,销我亿劫颠倒想,就是「带有执著性的妄想」,这种妄想不多,你一生可能只有两三个,但是只要有一个出来,你今生的修行就前功尽弃了,因为你的佛号的力量,绝对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我们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诸位要知道,你要破的是什么?破遍计执,不是破相状,破你的执取。你把相状放掉就好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讲无分别智之前,先知道无分别智所对治的是什么。那么无分别智所对治的是遍计执,所要成就的是二空的心性,就是恢复到你内心的平等。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你之所以不清净,是你自己去惹尘埃的,所以破遍计执,开显圆成实,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的目的。 好,那么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八 【118】无分别智到底所要破的是什么?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二面,我们看到正修止观。 我们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无分别智到底所要破的是什么?当我们来到人世间以后,我们要面对我们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种种的果报,所谓成败得失。所以说果报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身为第六意识,它有个问题,它会产生一个错觉,它认为这些果报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它认为这个果报是有结果的,是有所得的。所以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的执著,它的前提是要来自于第六意识的错觉,所以第六意识的错觉,给第七意识让它执著带来很大的空间。没有第六意识的布局,就不可能有第七意识的执著,所以你看我们今天是先从第六意识下手,因为你今天让魔王有机可乘嘛,第七意识如果是魔王的话,你第六意识为魔王创造了它活动的空间嘛,你第六意识不攀缘,第七意识能执著吗? 所以很多人他跟我提一个问题说,既然第七意识出了差错,为什么我们不对治第七意识?冤有头债有主,我们必须让第六意识冷冻起来,你第六意识对人生是一种错觉,你一直认为人生是有相续的,就是这结果还有相续的。你这个东西用完以后,你对这个影像有一种相续的期待,可能你想要去要报酬,你可能想要去贪爱它,这种相续的攀缘心,你不知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第一个。所以攀缘心是我们一个最大的错觉。 第二个你攀缘以后也就罢了,你开始安立名言,把它分别产生一种人世间的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当你开始攀缘再加上你的分别以后,第七意识就开始活动了,就产生执著了,它就把你所攀缘的所分别的影像,就把心住在上面,这个时候就是一种颠倒妄想。一般的妄想不可怕,但是它已经变成一种强而有力的、坚固的颠倒妄想,这个就是为什么它可以把我们的生命从这一期带到下一期,就是这个颠倒妄想,带有执著的妄想,那么这一块就是我们整个无分别智所要破坏的。 【119】怎么去修无分别智呢? 我们看丙二的正修止观。那么这有两段,我们先看窥基大师的《幽赞》,先把它念一遍: 《幽赞》云: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遍计执」。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如虚空,名「圆成实」。我们来看看窥基大师是怎么说的。他说:这个无分别智怎么修呢?从闻思修所成的这种妙慧。那无分别智它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闻所成慧」。佛教的修行都是要有传承的,你不能够说你闭着眼睛,就自己想出一套方法来修止观,不可以的。你要听闻佛陀的教法,佛陀虽然离开我们人世间了,但是他临走之前,他把他心中所觉悟的道,都放在文字里面了,留传后世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欲知山上路,需问过来人」,我们一定要如实的学佛菩萨的教法,从教法当中建立一种正知见,知道什么是轮回的根本,什么是解脱的根本,其实这两个根本都在你一念心当中,你不要向外追求,问题不在别人,是你自己出差错了,你自己仁者心动嘛,你动攀缘心了嘛,你不能怪人家去刺激你呀,相状永远没有错,依他起性没有错,是你自己仁者心动嘛。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听闻当中,知道我们的地雷在哪里,宝藏在哪里。 第二个「思慧」。闻慧它只是一个「理解」,到了思慧以后,它变成一种「胜解」。因为你开始去如理思惟了,那么这个时候的胜解它会产生调伏力跟引导力了。它会对你的遍计执,心中的执取产生调伏,对你内心的这种好的圆成实的功德、空性的功德、放下的功德,慢慢产生引导。所以这个思慧,就有调伏引导的力量。 就是前面的闻慧只是一个正见,思慧就转成一种正念,到修慧它是正念跟正定,引申到正定了,有禅定了,它就能够在定中断惑证真,转凡成圣了。 所以这个无分别智有三个次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三种智慧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无漏的智慧。那么这种智慧怎么观察?观察从因缘所生的这种色心诸法的假相,有三个:「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依他起性」就是纯粹从业力所变现的人事的相状,就。好像虚空中的花,虚空中本来没有花,那是因为眼睛有毛病、有业力,把花变现出来。但这个虚空中的花本是什么?它不会持久,它刹那刹那生灭嘛。所以虚空中的花,就是我们生命当中暂时存在的这些因缘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你的业力在释放的时候,它可能现出一个美丽庄严的花,也可能变成一个丑陋暗淡的花,这个花就在你的内心当中,你的虚空的清净心当中变来变去,这个都没有错。 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出在第二个。那么愚痴的凡夫在这个虚空梦幻的花当中,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有所得的,就去攀缘它,攀缘的结果就产生执著了,就好像说你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花,其实这个是体性跟相状都是毕竟空的,叫「遍计执」。那么我们在观察花的时候,我们就忘了虚空这件事情,只看到花:哦,这个花是不错哦……当然我们的执著,不是全盘的执著,你对某些花产生执著。就是你从小到大你不可能对所有影像都执著,但是你小时候会留下一些影像,让你在心中数数的现行。让你挥之不去的影像,这个影像你就得小心了,因为你抓住不放一定有道理,就是你的心已经住在上面。诸位,影像是没有力量的,所以在《楞严经》一再强调,妄想,颠倒妄想为什么有力量?因为你给它力量。所以有人问佛陀说:既然是妄想,那它为什么牵引我去轮回?佛陀说:妄想是没有力量的,但是你的心灵,你赐给它力量,因为你执著它,所以你赐给它力量,你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它,是你自己把主宰权交出来的,你本来是自在的,本来没有轮回嘛,所以本来是没有轮回,是你自己要去招感轮回。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轮回是我们自己去攀缘招感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没有轮回是正常的。那么当我们对这个影像产生执著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多了一种轮回的力量,叫「遍计所执性」。这个地方一定带有影像,也带有你的感觉在里面,这个影像一定是有特殊的感觉,去触动你的内心,这个感觉可能是痛苦的,极度痛苦,也可能极度的快乐,让你不肯放下这个影像,这个叫遍计执。那怎么办?佛陀的无分别智,就必须破坏这个执著,在依他起上,我们观察我法本空,就是说:你要告诉你,你抓这个影像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个影像本来是个假相,你为了执著这个影像,你付出了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须受老病死的折磨。 也就是说,当我们执著这个影像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人看到生命的真相了,因为我们老是被这个心中的恨跟爱来主导,我们为了让这个爱的影像、恨的影像能够有相续的结果,你一次一次的付出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投胎都付出了惨痛的痛苦。所以你只要把这个影像放下就好,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力量,是你给它力量了。所以我、法本空,你观二空,你就把虚空的本质找回来。只要你把花给放掉,这个花自己会消失掉。 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就是说:你不需要把这些影像把它破坏掉,你把它放掉,它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是生灭相。所以在修空观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很重要,叫「离相清净」。诸位不要对相产生破坏,以后你会后悔。所以我们无分别智破坏的是什么?是你的「执取」。因为这个相状以后还非常好用,后面会讲到,你修菩提心的时候,你回入娑婆的时候,你还得要借这些顺逆的相状,叫做「顺逆皆方便」。也就是说你后半段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还得借这个相状,来成就你的功德庄严。 当然我们现在从一个离开轮回的角度,这个相状你不能碰它,现在不是你碰相状的时候,你没这个本事。佛法意思先离相清净,再借相修心。 现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把你心中经常执著的影像,把它放掉,观察这个影像本来就是生灭的,你抓这个影像对你没有好处,你累积了轮回的力量,因为它这个遍计执就是轮回的根本。那么你放下影像以后,你的心就恢复到原来的清净了,这个清净心就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一种解脱的功德。这个就是我们对三性的观察。 那么这三个概念大家建立起来了:我们破的是「遍计执」,我们要成就的是「圆成实」,整个破遍计执成就圆成实,都是在「依他起」的相状来修行,你都是在从相状的执著到放下。 【120】离开了心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 好,我们来看一看,它前面讲到观念,后面讲实际的操作,那么我们引用这个《占察业报经》里面有一段的这个无分别智的观法、唯识的观法,我们先看第一段: 一、总说。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当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好,我们这个无分别智,所谓的唯心识观,就是这个万法唯识的观察。就是说在一切时一切处,当然我们刚开始做不到一切时一切处了,至少你一开始,你先拨出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你在佛堂里面,先有一些行门的拜佛静坐,先做一些止的工作,把妄想停下来,然后这个时候你就开始起观了——「知唯是心」。你知道说:其实你今生所有的影像,都是第八识的种子变现出来。所以它是什么?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是一种业力的释放,所以这个是怎么样?人生没有结果的,只有过程。也就是说没有真实的东西,都是你内心的业力变现,让你自己来受用。知唯是心就是你要知道你所受用的影像,都是「自变自缘」,你第八识释放一个影像,让你来攀缘,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今生的遭遇没有人需要负责。如果一定要有人负责,那就是过去的你来负责。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业力嘛,你不能够说:欸,他伤害了我,你这样子讲就不对了,什么叫「他」?也就是你心中的影像嘛,它可以释放一个影像,但是受不受伤害是你可以决定的,你可以不受,你可以不抓这个,你可以不取这个影像,所以我们第六意识还是有主导权的。 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释放者是第八识,接受者第六意识,全部都是内心的世界。首先你要知道人生是自变自缘,断除你的向外攀缘的心。离开了心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这是你学唯识学的第一个概念。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内心发生,不管是变现影像、不管是攀缘影像,都是你内心的事情,这是你要建立的第一个概念,「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的境界。当然你从佛堂里这样思惟,离开了佛堂以后,你若心住念,你还是要想办法,让心安住在一种这样的观察、这种念头、这种正念,就知唯是心的观察。你要观察:这一切的人事,其实没有真实的外境,都是你的第八识变现一个业力的影像,让你第六意识来攀缘,不要使心去攀缘外境,而不自觉知。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可能要去佛堂里面去培养一种正念,然后离开佛堂以后去历练,慢慢慢慢地去告诉自己:其实所有的世界,都是你内心的影像,在念念当中,悉当观察,随心所有缘念。你一旦想到这些攀缘外在的人事以后,你还得要把心抓回来,安住在知唯是心的正念,使令内心永远知道是自己内心自己产生妄想,而不是外境有妄想。外境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它没有太多分别,所有的分别,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说:断除你向外攀缘的心,断除你有所得心。一个人要能够成就,第一件事情,你要开始培训内观,这是很关键的。如果你不知道内观你就很麻烦,临终的正念对你来说就很遥远了,你的心还在向外攀缘,你就离临终的正念就非常遥远,你临终不可能有正念,因为你平常都没有正念,临终哪有正念?正念是栽培下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要培训自己内观,知道这一切的影像,都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自己去攀缘。就是你必须把向外攀缘的心,把它变成向内观照,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121】我们的分别心不但攀缘外境,还让它产生对立! 好,观照以后,这是断攀缘,第二个断分别。我们看第二段,它有两个次第:二、别明。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好,那么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它是两个次第:第一个次第是断除你向外的攀缘,让你内观;第二个断除你心中的分别。 那么你要知道第二件事情,就是说其实一切的外境人事,它之所以产生长、短、好、坏、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种种的概念,这种想法都是我们捏造出来的,外境根本没有这些差别,而起于分别。也就是说,我们的分别心不但攀缘外境,还把这个外境安立了名言,让它产生对立,诸位,要执著一定要产生对立:哦,这个花很好、这个花不好;这个人很不错、这个人很不坏、很差,其实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人世间它在释放影像,本来它是一真法界,你自己要在一真法界里面,你自己把它切割成对立的世界。所以第六意识坏就坏在:它为第七意识的执著,它等于是为它做了一个很好的一个布局,第一个向外攀缘、第二个虚妄分别。你说这个杯子好不好?如果杯子会讲话说:冤枉,我就是一个杯子,我那样就是那样,对不对?所以,所有的好坏,所有的对立的概念,首先我们要知道,外境没有好坏了,它就是一个如的境界,它那样就是那样。那么好坏的概念是怎么来的?是第六意识多事,它自己把它分别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往下看,当知一切的外境,其实自己根本就没有产生分别的概念,它本身没有长短好坏有无的概念,它本身是离一切的对立相。所以我们在观察,其实一切法的对立,是我们自己第六意识捏造出来的,离开了第六意识的对立,一切法就没有差别。所以我们第六意识,第一个向外攀缘影像,第二个把这个影像,安立很多名言,让它产生对立。我们看总结: 三、结劝。常应如是,守记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那么我们应该要经常观察:「知唯妄念」。所有的影像,第一个你去攀缘它,你认为有所得,你认为它有结果,你认为它是实在的,第一个。攀缘来以后,你还要把它加以分别,然后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对立的世界,最后让第七意识来执著,产生了生死的业力。所以这一切都是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它们两个合作无间造成的,这个跟外境其实没有关系的,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分别智」。 【122】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这唯识的概念是这样,唯识学呀,它的态度是这样,它不直接从第七意识下手,它从第六意识下手。它的方法很不错,因为你挑战第七意识,你不见得是它的对手,但是第六意识很好控制。就是说:你不向外攀缘,不要加以分别,第七意识就动不了,它的概念是这样子。第七意识的执著要第六意识给它一个很好的环境,它必须要攀缘它、分别它,它才有办法执著的。 举一个例子,这是唯识学常用的例子。说有一个妈妈她生了两个儿子,那么当然这个妈妈对小儿子是比较宠爱的。有一天这个妈妈她经过老大的房间,看他读书的时候,看了一眼,就发觉老大在看书的时候,在书桌上睡着了,手上拿一本书,她就:唉呀,叹一口气摇摇头就走了;那么经过老二的房间的时候,她看她的老二,也在书桌上睡着了,也拿一本书,她很高兴点点头也走了。 然后,晚上她先生回来就问说:欸,今天两个兄弟用功情况怎么样?这个妈妈说:这个老大实在是没善根。怎么?他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他不拿书本没准还不会打瞌睡,一拿书本就打瞌睡,你看这个人。这个老二呢?老二不简单,了不起,他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连打瞌睡都舍不得把书本放下。 这个妈妈对两个儿子做出了不同的名言分别:一个是懈怠的,一个是精进。其实她看到一个同样的相状,但是她把这个相状切成对立的,一个是她喜欢的,一个是她不喜欢的。 这就是为什么会把第七意识请出来后续,它已经动了第六意识的攀缘和分别,我们合理的推论,她一定会产生执著,未来一定启动生死的业力了。所以我们第六意识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识的节奏。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我们很难改变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识不能为它做这些的布局呀。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缘,但这个很难。第一念就把执著给切断,我们不能要求一开始就不攀缘,因为攀缘心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很好奇:哦,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但是你起码你攀缘到影像的时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别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对立的世界,你要永远知道人生没有好坏,把今生过了就算了,随缘消旧业就可以了。 这就是说,我们在今生走过以后,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尘埃,每一个尘埃都是生死的业力。 好,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断攀缘,那至少你断分别,不要产生太多的名言分别。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事都不分别了,但是如果你发觉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经常出现,而且每一次的出现,都会扰乱你的心思,可能让你特别讨厌或者特别欢喜,那么这一条路你就要切断了,这一定是一个强因,你已经产生执著了。这一条路一定有地雷呀!诸位,我再讲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这个道路给切断,如果你发觉有一种分别,你经常会出现,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念头一起来的时候,会深深的触动你的念头,让你喜欢它,让你深恶的讨厌它,这个道路你要切断,这个分别你要切断,你不能再触动它,这个一定是一个轮回的力量。你先断那些已经形成执著的,就是言语道断嘛!你只要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切断了,第七意识就没办法执著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第七意识的执著要第六意识帮它铺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别。 【123】第一个离所取相,第二个离能取相! 好,我们把这个修行的无分别智说明了,就是破除带有执著的妄想,那么最重要就是无分别。我们看它的次第,丙三的修学次第,这当中有两个,第一个:道前基础;第二个:成就观行。我们先看第一个道前基础: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 我们在修习这个无分别智之前,修止观之前,要有一点基础。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首先我们在修止观之前,要有福德资粮,你要有布施、持戒、忍辱的福德资粮。因为你的福德力有亏损了,你身心世界就躁动,因为你的内心有太多的罪业呀,你很难静下来观察,因为罪业是躁动的。所以你要想办法让你身口意的罪业,要降到最低,这是第一个:减少罪业,增长善业!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个,智慧的资粮。你要有闻思的正见,你要了解什么是遍计执、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圆成实。那么你必须有一些正见跟福德,这两种资粮来作为观照的基础。菩萨对这两种资粮,是「善备无边际」,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你这种准备工作做的越好,你的观察越深入。 那么『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那么从智慧的角度,你要对法,这个法包括了生命的缘起、业果,包括生命的空性,在整个因果当中,没有真实的我,没有真实的法,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象,当它结束了以后,它也随因缘而消失掉了。人生的因果是没有结果的,它只有过程的释放,这是第一个对缘起的理解。 第二个:空性。那么对这种缘起跟空性的道理,你要产生一种坚定不疑的理解,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切义趣唯言类」。其实人生的好坏、成败、得失的对立的概念,这种义趣其实都是你自己安立的。所以唯识学很重要有一句话叫「唯识无义」,一切的生命的概念,都是你的心识安立出来的。好坏、成败、得失的概念,是我们自己安立的,它没有真实的概念。好,这个是我们在修道之前的基础,看第二个成就观行。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 那么《摄大乘论》里面又提到这个观行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讲到方法,第二讲到次第。方法,什么叫修无分别智?「若知诸义唯是言」,你要知道你心中对人生的概念,好坏的概念成功的概念,什么叫成功什么失败,其实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种对立的概念,业力本身,它本身本来就没有带这种概念。所以你要知道,这一切都是你的名言安立出来的。所以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你就能够随顺于、相似于唯识的真理了,那么你从唯识的真理的随顺当中,就能够亲证这种二空的真实法界了。 我们本来安立名言,让自己堕落到一种虚妄的法界,我、法二执的法界,现在你只要把名言破坏了,你就回归到二空真如的圆成实性的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二相是指的能取的我、我相,跟所取的,有能取相跟所取相。那么也就说:你要破执著,你必须要破你的分别,因为你一定是先有分别,才会有执著。 我们再看下面的次第:「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那么他在破相的时候,在唯识的角度先破所取相,所取的人事,是你的心安立出来的,所以离开了心,这个所取的相状,根本就没有好坏的概念,就破所取相。第二个,再破能取相,这个能取的我,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这个我它也不可得,因为心性本来清净嘛,它哪有一个真实的我在执著?所以智者了达能取所取的相状都毕竟空,就平等的安住在一真法界,二空真如的法界了,就安住在圆成实性了。 所以它离两种相:第一个离所取相,第二个离能取相。 这个我们说明一下,这个两个相状,唯识它是先离外相,再离内相,它先修外空再修内空,但是这个方法不一定好。圆教的思想:天台、楞严,比较高端法华、华严的思想,它是先修内空,再修外空,我们解释一下,我们最好是先达到内空,观察正念真如,我们知道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人生本来就没有轮回这件事情,先内空然后再观察外空,那么再破除,在没有轮回当中,你不要去执著如梦如幻的影像。内空叫做「正念真如」,它就观察真如;外空,是观因缘的「缘起性空」「因缘性空」、。站在内空的角度来修外空,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断除生死,站在本来没有执著的角度来调伏执著。所以它这个我们从性相圆融的角度,我们站在真如清净的角度来破遍计执,这个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儿,今天的空性有没有问题?这个很关键哦,我们要往生净土,往生净土是一个新的概念,你要先破坏旧的概念。你不把你过去生,轮回当中留下的杂毒破掉,你就直接修信愿,你这个信愿夹杂了执著。我们一定是先排毒,然后再重新的给自己养分,所以这个无分别智很关键。先清除心中的地雷,后面我们再讲到怎么建立菩提,建立净土的概念。 【124】禅净双修对我们是不是有助益了呢? 师父:欸,请说。 学员:那师父请问,这个净土也是依他起的吗? 师父:是。 学员:就是我们…… 师父:但是它是清净的依他起。依他起有杂染的依他起,比方说轮回;这个佛菩萨叫清净的依他起,还是要分一下。 学员:对。那我们实际上,用一个清净的依他起,去代替一个杂染的依他起? 师父:是的是的,是的。这个转移你的心态,对对对。因为大乘佛法是转识成智,它不破坏心性的功能,它是把你攀缘娑婆世界的心,把它……我们不要说攀缘了,把它忆念净土,其实就是攀缘,忆念,叫忆念,是这样。 学员:那这里边我们讲真如,跟禅宗讲的自性是一是二? 师父:是一样的,一样,是的。 学员:那这样的话,禅净双修,是不是会是有助益了吗?还是说…… 师父:因为你现在你念佛人,你不修空观,有什么问题?就是说我们一直在轮回,我们心中已经留下一些问题了,一些盲点了。盲点你不处理,它是不是永远存在?还容易起颠倒,你知道吗?因为你每一次的轮回,或多或少都有留下一两个影像在你的心中,执著在里面,对不对?那么这个就遍计执,就这种轮回的力量。当然你也可以不管它,但是你不管它,它不会放过你,所以你如果这个东西你不清除,你就直接修信愿,你的生命就两种力量了:一个是往生的力量,一种是轮回的力量,是吧?那临终就难说了。 所以净土宗的人,你不用空观来清除地雷,你的临终就充满了变数。你看往生的力量强,还是轮回的力量强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念佛人,关键在哪里?我们不是一张白纸,然后开始念佛。我们已经轮回很久了,我们有太多的生命的经验,而每一次的经验,都或多或少都有留下一些带有颠倒执著的妄想。也就是说,我们对娑婆世界有太多的贪念,那么这个地方是一个问题呀,如果你不处理的话,它是个大问题。当然你也可以不面对它,但是你不面对它,关键是它也是存在。 学员:那最后能不能请师父,抽时间带我们拜一堂八十八佛?因为我们一直都不知道正确的拜法。 师父:我们讲唯识学的课程,请坐请坐。 【125】唯识的真如跟《楞严经》的真如一样吗?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刚提到一个概念,就是随缘消旧业,就是说尽量做到不攀缘,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的时候,好比说我今天选择到美国来念书,或在台湾念书,做这个抉择;或者说好比说我今天晚上选择来听这堂课,或在家,这种抉择,都会造成后续产生境相上,就是很明显会感觉到不同的地方。那这种事情会让我们有种错觉,误认为说,我们对于果报是某种程度上,是有种掌控力。那我们实际上,历缘对境有时候,又不得不去做这些取舍,那要怎么去解释说,这个都是果报变现的,我们没有任何掌控力,应该要从什么角度去切入? 师父:「攀缘」,它的一个定义是对结果,你来美国读书是个结果,还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个结果,你结果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坏, 「结这叫果」,是吧?佛教的攀缘是针对结果,因地我们不叫攀缘,因地叫做「如理思惟」。我们现在讲的是结果,你来美国读书,这个结果还没有出来嘛!这是你的因地嘛,来美国读书不能讲结果嘛,你可能会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糟,是吧?在因地你要如理思惟,佛教的攀缘是针对结果,你要去执著它的结果。过程因地不讲攀缘,因为你不能什么事都没有分别,那你就会傻傻的,对不对?你要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嘛,你要能够善能观察诸法相嘛,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嘛。在因地的时候,你要知道善恶因果嘛,什么事情对你的修行是有帮助的,什么事没有帮助的,你要趋吉避凶嘛。在因地上你要分别嘛,但是结果要放弃。这个问题在结果,你不能对结果有期待,因为人生是没有结果的,但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你要善加抉择。好请坐。 学员:师父吉祥、慈悲!然后上一堂课,师父有讲到说过程经历,然后结果靠业力,然后您也有提到说,第七意识,如果第七意识不被启动的话,第八意识业力它也不会有作用。所以我的问题是:如果今天第七意识被启动,然后第八意识业力没有的话,那经历之后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父:第八意识的业力会没有?你再讲一遍。 学员:就是如果第七意识,如果第七意识没有被启动的话,然后第八意识的业力,也不会有作用,所以那现在的话,那如果这样的话经历之后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父:那就是无生。你至少轮回结束,轮回就自动会结束。轮回结束有两种结果,第一个如果你走小乘的路线,落入偏空涅槃,如果大乘就到十方净土去了,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你走大乘一定往生十方佛土,比方说西方净土或者东方净土,还有很多净土。你只要把第七意识的执著给调伏了,你的轮回的力量就结束了,三界的轮回就结束了,这个时候你的人生你就有资格叫做「随愿」,你就有愿力了。你业力没有消之前,你根本没有资格谈愿力。但是你有愿力了,那你就随愿往生十方佛土,那随你的愿力了,你是一个自在的人。但是你如果执著启动了第八识,那你就不得自在,你没有资格说你要愿生哪里去,因为娑婆世界不会放过你,关键在这儿。所以不管你要去哪里,你要先解决娑婆世界的问题,我们必须把轮回的力量降低,你才有资格谈往生这件事情,因为它是确实存在的东西。 学员:师父慈悲,那唯识这边叫「圆成实」,它也是亦名「真如」,那请问师父,跟《楞严经》上说正念真如,这两个真如有不一样吗? 师父:《楞严经》的真如,它是偏重在内空是本来清净,它是不需要修的,本来清净是吧?本来清净你只要知道有这件事情,只要你忆念它不迷惑就好了。《楞严经》的真如是正念、是内空、是本来清净。唯识的真如是你要去修,你要断分别,才会去开显这个清净,要离相,你要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停下来,它那个清净的圆成实才会显出来,它是修来的。唯识学的空是外空,它要破遍计执。那么《楞严经》的正念真如的空是:它是本来就清净,你只要知道有这件事就好,知就可以了,本来就清净你就不需要修的吧,它是一个理性。但是我们今天谈的,这种无分别智,所选的真如空性,是要修的,你要去努力修的才有的,没有修就没有了。 学员:师父,弟子对那个空跟有,概念不是很清楚,《心经》上说这个色即是空,就是相状本来就是空,为什么说下一句它是说空即是色,为什么说空就是相状? 师父:因为就是一切法毕竟空,所以才会让缘起有机会显现。如果生命不空,我们先反证,假设你的生命不空,假设你的这个生命是有自性,那你来生还是这样子,那就违背缘起了。你不管造善造恶,你永远保持原状,所以你必须要安立在本性是空,才能够建立缘起法,这两个是互相证明的,因为有空才有缘起,因为缘起所以它是空。假设你的生命不是空,那就违背缘起了,那就是自性有了。说你这个生命有自性了,那糟了,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你还是这样子,不管你造善不管你造恶,那就没有因缘了,这个因缘法就不建立起来了,一切法是有自性的,那么生命就恒常不变了。所以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才会一切法毕竟有,因为空所以才有资格谈缘起,才有办法缘起。因为缘起所以空,这两个是一体的,所以缘起所以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才有办法缘起,它要不是空它就有自性了吧,有自性怎么缘起? 好,最后一个。我们可能这一堂课上完,再上一堂课,我们会针对空性做一个研讨。如果你有空性的问题的,这一块是很关键哦,如何把轮回生死的绳子,从你的心中解开来,这个很关键,我们在下一堂的下一堂课,下礼拜二会做研讨。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的理解对「遍计所执」的理解,就是说我们看到相状,然后我们也有分别,我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可是我心知道我自己知道,我起了这个念头,我是喜欢的,我贪着,然后我不喜欢的我起瞋恨心,可是就是我现在要对治的,就是说我不要去执著那个相状,继续进去是不是就是要破这一关? 师父:对对对。 学员:就是分别都还是没错,我应该是有分别的吗? 师父:不能够分别,你一分别你就会产生执著,但是到分别还不算执著,到了执著的话就是,我一定要得到它,就到落入遍计执了。但是等到这个时候,你要断它就难了。断烦恼、调伏烦恼跟调伏火是一样,当火没有烧的很大的时候,你就要下手,你不能变成森林火灾了,所以当它变成执著就很难去动它。 学员:可是分别不是一种自然反应吗? 师父:不能讲自然反应,这是不自然的反应,非常不自然!因为你就多事嘛,你不能把错误当做自然,那你就完了。它是不自然的,它违背真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分别,是你自己给它分别的,你自己多事。我们要想办法让这个宇宙人生还它本来面目,不要加上你的加油添醋,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好好的把今生走过去就算了。不要在人生里面加太多的加油添醋,你会给轮回增加很大的力量。 好,我们先上到这里。那么这个空性的法则是很关键的。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九 【126】调伏力的两个重点!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五面,四十五面我们讲到乙二:事修。 我们净土宗的修学,我们主要的宗旨就是追求临终的正念,千念万念为了是追求临终的正念。那么事实上临终的正念,跟我们平常的正念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平常的正念,它的作用是表现在第六意识。我们平常的正念,你只要调伏你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烦恼就好了,因为第六意识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你能够打个佛七,或者你能够专心的用功一段时间,你会发觉平常的正念,并不是那么的困难。 所以净土宗很多人产生错觉,他从平常的正念的容易,他就推论临终的正念也是容易的,这个是净土宗一个很大的盲点。因为你临终的正念,它除了第六意识的问题以外,它要面对第八识的生死业力。所以古人说,临命终的时候,那叫做腊月三十算总帐,不是算今生的帐哦,算无始劫来的生死业力的帐。因为你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现前,是人临命终时,阿赖耶识的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的种子,都会现在你前面,那么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当然它的问题就复杂,它要内调烦恼,外调生死业力,它是内忧外患,它双重的压力。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我们迟早有一天要面对阿赖耶识的,迟早,因为它不会放过你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我们必须让第六意识在临终到来之前,你要具足两种的功能:第一个「调伏力」,第二个「引导力」。我们怎么去调伏第八识,怎么去引导第八识,让整个生死业力能够顺从弥陀的本愿,这个就是我们平常要做的功课了,除了调伏妄想以外了。 那么调伏力,我们前几次的课程讲到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调伏我们八识里面的生死的重罪。我们不能够在我们生命当中,累积太重大的罪业,这种杀盗淫妄的罪业。临终的正念是有条件的,你一定是身心没有障碍,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临终之前,把我们身口意的罪业把它忏除干净,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个功课。在你生命还没有结束之前,赶快把阿赖耶识里面特别重大的罪业把它处理掉。 那么这个处理的方式,在大乘佛法当中有三个法门:就是忏悔、皈依、发愿。你要有一个忏悔的心,这个忏悔的心当然主要就是你要怖畏当来的果报,生起怖畏的心;第二个:皈依,我们在忏悔过程当中,一定仰仗三宝的加被,你要念佛或者持咒,或者一个忏悔的法门来引导你;那么第三个当然发愿,你能够尽未来际,奉持如来的戒慧,绝不再犯。所以你透过忏悔、皈依、发愿的法门,你可能经过三个月的加行,或者是一百天、一年的加行,你就很容易把这个罪障给忏到让它沉淀下来。所以我们临终正念的第一件事情,你要赶快处理你的罪业的问题,你不能让它相续下去。 那么第二个就是调伏我们的颠倒妄想。我们第六意识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有些妄想是不障碍你往生的,叫做「表层妄想」,这个妄想不可怕,你只要佛号提起来,它就消失掉了。但是有一种妄想是特别坚固的,叫做「颠倒妄想」。 【127】颠倒妄想的形成是有三个次第!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取相。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由于我们个人的业力,我们会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当中,我们取到我们自己业力相应的相状。如果你善业起现行,你会取到一个如意的、美好的相状;如果你这个时候刚好罪业起现行,你当下取到的是你不如意的,违背你心意的相状。当然这个取相都没有错,凡是业力显现出来的东西,在佛法里面叫做「依他起自性」,这个是没有错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分别」。第六意识把我们取到的相状,根据我们个人的习气、思考模式,安立名言,这个时候问题就复杂了,因为相状经过你的解读以后,它产生对立了。所以你怎么解读人生,这是很重要的关键,面对人生容易,解读人生难。因为你第六意识一旦安立名言,这个相状就产生固定的相状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安立名言以后,你的相状产生对立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提供第七意识产生执著了。第七意识的我爱执就住在这个相状,那么当你的心有所住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产生变化了,这个相状就开始主导你了,就产生颠倒了。 为什么叫「颠倒」呢?因为你得到这个相状的讯息是错误的,它不是原来的面目,它是经过你第六意识的错误的名言的安立,经过第六意识的错误解读而产生变化了。所以这个颠倒妄想假设你不除的话,它就是容易在临终的时候刺激你的生死业力,让你的生死业力得果报。每一个人都有颠倒妄想,有些人表现在财、有些人表现在色、乃至于名食睡,就各式各样的颠倒妄想,那么这些都是让我们生死业力得果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 这个颠倒妄想的处理,佛陀的意思,它是三个次第生起的:取相、分别、执著。那你说我现在不要取相了,不对!相状没有错,你不能够说那我现在开始,我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向外攀缘了,我就躲到深山去了,眼睛也不看了、耳朵也不听了,相状没有错,而且相状在后面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借相修心,它还有很好的用处,所以取相没错,错不在取相。所以,你不能从取相下手,因为它没有错。佛陀说的你没有病,你不能给它吃药,不能无病饮药的。 那么有些人到了执著的时候再来对治,太晚了!你只要惊动了第七意识这个魔王出来活动的时候,你第六意识就没办法对治它了,这个火都已经烧到整个森林都起火了,你再把消防车叫来来不及了,你再持咒、念佛都无济于事。一个人堕入颠倒当中的时候,是谁都救不了你,你自己也救不了你。所以你不能等到这种坚固的执取在活动了再来对治,晚了! 所以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在我们生起颠倒妄想的过程,取相、分别跟执著,最佳对治的时机在「分别」,断你的分别,叫「无分别智」,你只要不生分别,第七意识就没有活动的空间。我们有些道路已经走得够深够远了,我们的心当中有的道路,已经离真如本性越走越远了,这条道路该是封闭的时候了。所以为什么佛陀要你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你再分别下去你只会在这个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力量。 凡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只要觉得哪一块因缘你一直分别的时候,它很快带动你的烦恼,贪、瞋的对立的烦恼,这个道路就不能再走了,因为它已经形成颠倒妄想了。所以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些分别、有些妄想是没关系的,但是有些妄想是充满了地雷的,这个妄想你必须暂时把它封闭,就是「断相续心」。所以伟大的佛陀要我们在生命当中,你开始检讨你自己,哪些妄想是必须要断除的,哪些妄想是不障碍的,你必须做一些自我的反省跟检讨。 那么总而言之这个调伏生死业力,包括调伏重大的罪业跟调伏颠倒妄想,这两块都是在我们临命终之前,你必须要做的两大功课。 【128】菩提心的生起有四种因缘!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引导。大乘佛法对于生死业力,它不像小乘人只有调伏,它更重要的就是你怎么去引导你的生死业力,让它趋向两个方向:第一个趋向无上菩提,第二个趋向西方净土。现在我们来谈谈引导的功德。 好,我们看事修。那么前面的理观它是调伏颠倒妄想,它直接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息灭我们心中一切的分别。因为它本身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叫「理观」。但是这个事修,它必须要即一切法,它必须在有相的因缘当中,去历练、去观照,所以它叫「事修」。它要借因缘的假相来修学,来修学什么呢?修学菩提心、修学往生的心,这个叫「事修」。那么这当中分成两段:一:依圣道门修学六度;第二个:依净土门成就信愿。那么这两个都是属于在因缘当中来修学, 「事修」叫做。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依圣道门来修学六度。这个地方有五种因缘: 一、因缘;二、殊胜;三、方便;四、利益;五、助成。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个六度的成就的因缘。这个地方有分成三段:一、对治障碍;二、成就功德;三、成办利他。先看对治障碍。 那么这个菩提心,我们谈一下,我们以前在没有修菩提心之前,我们第八识是受谁主导呢?对了,受第七意识。第七意识的我爱执,以自我为中心产生攀缘心,攀缘人天快乐的果报,所以我们以前的生命只有一个宗旨,叫做:「享受人生」。 我们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让自己这个自我意识来享受,就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生死。那么这种享受的心,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给破坏了,因为你享受一定要有分别心来带动,你不打妄想你怎么享受人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嘛,生命是苦多乐少。所以享受人生的概念是你自己想出来,就是说我们把人生美好化了。我们可能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曾经有过一次的快乐的经验,然后你就拿那个经验来看所有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能够去承受人生的折磨?生老病死的折磨?因为你觉得,你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快乐的影像,那个影像支持着你,让你继续走下去。 但是这个影像,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破坏了,所以这个时候菩萨自我意识这个道路被封断以后,它就不知道何去何从?这个生死这么多的善恶的业力,该往哪里去呢?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建立一个引导我们业力的一个力量出来,第一个就是「菩提心」,重新引导我们的阿赖耶识的业力,不能受自我意识引导。 那么这个菩提心本身的生起,有四种因缘,因为个人的根机的不同。在《瑜伽师地论》上说,第一个因缘:闻法欢喜。有些人对大乘佛法的这种各种的教法,听了以后特别的法喜,而发起菩提心了,第一个依法而发心;第二个:见佛的功德。看到佛陀在大乘经典,有种种的神通道力变化,依人、依佛而发心,见佛功德;第三个:悲众生苦。他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颠倒妄想当中,一次一次的跳入生死的火坑当中,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他看不下去了,所以他发心了,悲众生苦;第四个:哀圣教衰。看到佛法在末法时代,代代的相传,法的力量越来越薄弱了,所以刺激菩萨的一个使命感,为了护持正法而发菩提心。 那么这四种因缘都能够使令一个菩萨产生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这个就是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一旦发起来以后,我们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动力了。以前是以享受人生,一种攀缘人生为动力,现在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动力。 【129】如何对治难发菩提心? 那么这样的一个菩提心,在生起的过程当中,这个《摄大乘论》的无着菩萨,把它分成三个重点。我们今天会谈到三个重点的菩提心:第一个是自受用的菩提心;第二个是他受用的菩提心;第三个是自他圆满的菩提心。 第一个我们先从因缘当中,来谈谈自受用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有三段,先讲到这个对治障碍,对治障碍当中,我们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对治不发趣。我们把它念一遍: 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 那么不发趣,这个发趣就是不发起菩提心。那么为什么叫「发趣」呢?因为发了菩提心,就能够趣向菩提、趣向涅槃。那么有些人菩提心他发起来很困难,他发不起来,佛陀就帮助菩萨,安立了布施跟持戒波罗蜜多。 就说你发不起菩提心怎么办呢?你多布施、多持戒。因为有些人为什么发不起菩提心呢?因为他贪着世间的钱财,贪着地位跟及着室家。及着室家就是贪着这个家庭眷属,这种儿女的私情,他很难发起菩提心。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修六度的时候,其实是在「借事修心」,主要是在帮助自己发菩提心,初心菩萨都是这样子。那么我们透过布施我们慢慢慢慢知道,其实我们把一些多余的财物,布施出去,我们把我们过去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布施出去,我们发觉我们并没有因为这样子而产生痛苦,我们活得更快乐。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说:我们以前对东西是过度的执著了,不是你真正需要它,而是你的妄想认为你需要它。通过你透过布施,你会慢慢从无贪当中,而生起一种成佛的愿力,这第一个,这个从布施。 那么持戒呢?持戒它的重点在「少欲知足」,就是我们会从很多很多的物质当中,知道知足感恩,也能够帮助我们发菩提心。 所以佛陀安立布施的无贪跟这个持戒的这种知足的善根,他帮助一个很难发菩提心的人他容易生起菩提心,就是对治你发不起菩提心的人,你要多修布施、多修持戒,是这个意思。 【130】如何对治退失菩提心? 我们再看对治退还: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 那么有些人发了菩提心以后,因为这菩提心刚开始,我们刚开始是很生疏,因为我们以前都是用欲望来带动我们的修行。我为什么愿意努力的去修行呢?因为我可以透过修行,让我享受五欲的快乐,以前是用欲望来带动。那么现在变成无所求,因为所有的欲望被无分别智给破坏了,这个时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佛的愿力、往生的愿力,那么这种愿力对我们来说,我们在操作还是比较生疏的,所以很容易在顺、逆的因缘当中,得到破坏。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你要在保护菩提心的过程当中, 「忍加修辱」跟「精进」,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以前在修无分别智,这个空性智慧的时候是离一切相的。当我们把相状离开的时候,所有因缘也就离开了,所以你回到空性的时候,你是风平浪静的,一念不生的,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就是那一念的寂静的法喜而已。但是当你修菩提心的时候,你一开始从空出假,你开始面对人群的时候,诸位,一旦你接触众生,那就是接触你的因缘。 因缘就有好坏的问题了,就是对立的事情了。有些人跟你结了善缘,有些人跟你结了个恶缘,当然结善缘的人,他会赞叹你、鼓励你,但是如果过去生跟你结恶缘的人,看到你这样子发菩提心,他毁谤你、刺激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忍辱波罗蜜!就是说:『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那么有些众生跟你生生世世结恶缘的,他看到你发了菩提心,他就来破坏你了,这个时候你应该安忍不动,你要修忍辱波罗蜜。 不过当然这个忍辱波罗蜜,它也不是强忍,在佛陀的教法里面,就是说你要修这个自他平等。佛陀在对治瞋心这一块,他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消除对立,你永远都不要跟众生站在对立面,永远不要。就是说当众生来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思惟:其实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要离苦得乐而已,那么他这样的心情也没有错嘛,他站在他的角度他想保护自己,所以他释放一种负面的身口意,那如果我今天是他的话,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也会跟他一样做出同样的举动,因为离苦得乐的心情每一个人都有。 所以我们从这个同理心态,其实我们也没有比他好多少,只是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如此的思惟,我们就可以成功的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给消灭掉了。你一个家庭,做先生有先生的立场,做太太有太太的立场,做子女的他也有他的定位,所以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色上,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想保护自己。当然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角色来思考这件事情,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是很正常,因为他想要离苦得乐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透过这种同理心的思考,我们可以慢慢的调伏我们不跟他站在对立面,这个就是修习忍辱波罗蜜。 第二个就是在长时间的善品,就是解行的功课当中产生了疲倦。前面是面对逆境的一个修学,安忍不动,但是顺境的时候也要小心。 因为你顺境的时候,你会产生得少为足,就懈怠了。所以菩萨要以精进的心来激励自己:我们要走的路还非常远,我们离佛菩萨的功德,还是相当的有距离,所以我们应该要鼓励自己不断的进步。所以当我们生起菩提心以后,我们面对顺、逆的因缘,逆境:采取保守的忍辱波罗蜜;顺境:我们应该要多用精进波罗蜜,抓紧这个美好的暇满人身,好好的积功累德,这个是对治退还。 【131】如何对治菩提心的失坏? 我们来看第三、对治失坏: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 那么你能够透过这个布施、持戒发起的菩提心,透过忍辱、精进让菩提心增长广大,你还得要注意,不要让它产生一种内在的破坏。 前面的退还是外在的顺境因缘的刺激,这个破坏是来自于你内心的障碍。 比方说散动,你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你不可以让你自己整天处在一种非常散乱攀缘的阶段,就是说你什么功课都不做,这对你的菩提心就非常不吉祥。因为你长时间活在这种人事的忙碌当中,你的心是散散乱乱的,就是佛陀说的你这个水没有一个池塘把它保护起来,这个水都流失掉了,你内心的能量,念力太薄弱了,你很容易失掉菩提心,因为你正念力太薄弱了。所以你不能长时间处在散动的阶段,你一个人或多或少要有一点功课,佛号、咒语或者听经,把这个心摄持摄持,就是这个心你不能老是不管它,你要好好的去调伏它、管管它,这第一个。 第二个、邪慧。这个人他在做功课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邪见颠倒。 在《小止观》里面讲到一个邪慧说,当你在做功课用功的时候,有时候会起一个颠倒说:哎呀,我为什么要在这边拜佛?为什么在这边打坐呢?我应该去干一点实事多好呢,现在那个地方在办慈善事业,我应该去参与呀,我们应该做一些慈善的资粮,而不是在这个地方,空心的静坐、空心的念佛……你自己会产生这个颠倒。那么这个智者大师说,你要思考,你现在的定位是在自受用的菩提心,你这个时候不宜有太多的外缘,所以当你生起一个错误的念头,跟你当下的修行不相应的时候,你自己要如实了知,赶快把这个念头消灭掉,这是不能产生邪见的颠倒。那么透过我们的一个专注跟正知,来对治菩提心的失坏。 【132】自受用菩提心它有什么功德呢? 我们看最后,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么成就的自受用的菩提心,它有什么功德呢?我们把它念一遍: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那么前面的四波罗蜜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它慢慢的会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就是我们的攀缘心,你要不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它慢慢的心就寂静下来。那么再经过禅定的专注,它就能够成就不散动成就。那么以这个不散动的寂静的心做基础,我们再来修习我空观、法空观,觉知诸法的真实义,我们更清楚的知道:生命是无所得。我们以前透过佛法的听闻、思惟,我们知道人生是自变自缘。你自己变现一个假相,然后引导你第六意识去攀缘,攀缘以后就产生很多的分别。如果是你满意的相状,你就赞美它;要是不满意的相状,你就呵责它,然后再启动第七意识去执著,就造成了一种人生的生死相续。但是前面的了解,都是属于文字上的思惟,那么透过你前面的六度的慢慢的修行,那你开始观照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慢慢的心寂静了,那么观察诸法真实义的时候,你对人生的空性的道理就更深刻的体验:原来人生只是个过程!人生只是让你来做一个历练,不是让你来受用,所以你这个时候慢慢慢慢对佛法的功德,产生更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有智慧的观照。所以在自受用的功德的菩提心当中,它主要的成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跟智慧相应的菩提心。 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以前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是活在我们个人的欲望。我们为什么愿意做义工呢?为什么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愿意牺牲我的精神、体力,我愿意牺牲我的睡眠来做义工呢?因为我们有一种需求,我们希望能够透过这个做义工的善业力,来招感来世的快乐,那么这种有所得的攀缘心来做善事,那么这个叫做「善业」了。就是说你这个事情做完以后呢,你来生得到一种快乐的如梦如幻的果报,然后就结束了,对你来说你的生命一点都没有增上。但是这个地方的菩提心不一样,你是法法消归心性,按照《法华经》的说法叫做「万行一心」。你把所有的六度的法门,会归到一念的菩提心了,由菩提心的修学,又增长你般若智慧的观照。 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在修六度,在修一种善业,但是你发了愿以后,你现在是修一个善根,那不一样了。这个时候自受用的菩提心,佛陀在经典里面比喻作「大地」。你心中有一个大地,来摄持一切的草木、摄持一切的善法。举一个例子,我们来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里面有一个公案,谈到佛陀在持戒的时候所发的菩提心。 佛陀有一生他是做一个龙王,佛陀在龙王那世,在龙宫里面享受很多五欲的快乐了。那么它有一天就想,它每天把这个世间的快乐一天过一天,它觉得人生没什么意思,所以它应该来追求佛法。所以这个龙王,这因地的菩萨龙王,就从大海当中就跑到陆地上,就变了一个人的样子到寺庙去听闻佛法,听完佛法以后它又受了八关斋戒。受了八关斋戒,它想说:受了八关斋戒,它也不好回到龙宫去了,那种放逸的境界,它就跑到树下去静坐,在树下静坐的时候,因为疲累,长时间的静坐就打瞌睡了。 打瞌睡以后,因为它的这个畜生道的报通,在打瞌睡以后,它的正念失掉以后,它的神通力就失掉,就变现出这个龙的原形,就是一条很大的大蟒蛇。这个时候有一个猎人经过的时候就看:哇,这个蛇的皮真漂亮! 他拿这个刀子就切了它身体一块的皮,把它剥起来。那么这个猎人,在切这个大蟒蛇的身体的时候,当然蛇就惊吓了,因为它很痛嘛!它想说:这个小人物,我要吐一口气就把他给毒死了,但是它想:我这个时候发的菩提心,我受了这个八关斋戒,我要守住我的戒体、守住我的菩提心,所以它忍住了。忍住的时候呢,他这个猎人把这个皮切走了以后,这个时候这个龙就想要慢慢的爬到海边,回到它的龙宫去疗伤,但是它流了很多血,就招感很多的蚂蚁来吃它的肉。这个时候它快到海边的时候它又思考:如果我回到海边去,那我身上这些蚂蚁都得要死掉了,所以它就把身体就布施给这些蚂蚁,然后发愿:愿我今生用血肉之躯来供养这些蚂蚁,我来生成佛以后,用佛法的法味来度化他们。后来这些人就变成佛陀的这些子弟们。 那么我们今天要说什么事情?就是说当一个菩萨,在依止菩提心在修善法的时候,他的善法是怎么样呢?它是一贯的、它是互含互摄的。这个公案,本来是在赞叹菩萨的持戒波罗蜜,但是你认为这个持戒当中,有没有布施的功德?当然是有,它有施舍的心嘛!它有没有忍辱的功德?当然也是有;它也有精进、也有禅定、也有智慧。 诸位你会看到,我们凡夫得果报的时候跟圣人在得果报不太一样,我们凡夫得果报,它是片段的。你看有些人福报很大,他身体就不好;有些人可能身体很健康,但是相貌就丑陋。就是我们用攀缘心在修善业的时候,他得果报的时候,它是一码归一码,一个果报归一个果报……但是你看佛菩萨的功德一出现的时候:他要是庄严,他一定健康;他要健康,他也一定富贵。佛陀的功德,它是互含互摄的。 这样讲好了,佛陀的功德,这个果报一出现,菩萨的功德一出现的时候,是多元化的。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他有菩提心的摄持,所以他每一个法都坚固的。也就是说他不像我们凡夫,修布施的时候,他就尽量发脾气吧,是吧?他就只是在修布施嘛。但是菩萨,因为他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他也会兼顾到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他不会带有过失。它这个水果一旦成熟以后,它只有甜美的味道,没有任何的杂毒。为什么? 因为他有菩提心的摄持! 所以诸位,我们今天如果不发菩提心,你修六度的时候你很容易带有攀缘心。攀缘心的时候,你一旦有因缘刺激你,你就容易起烦恼。所以你在修善业的时候一定夹杂烦恼,不是贪就是瞋,要不然就是高慢、就是嫉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果报,永远充满着残缺,就是人生永远不圆满。 因为我们因地的时候,用自我意识的攀缘心来修善法。我们因地的时候每一个善念,都夹杂了很多的烦恼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水果虽然有甜美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一些毒药,你必须要好坏都吃下去。就是因地夹杂嘛,夹杂、杂染嘛,所以人生永远不圆满。 所以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就是说你修菩提心有一个好处:你在修布施的时候,你一定会兼顾到其它的善法;你在修忍辱的时候,也会兼顾到布施、持戒。所以这个菩提心,会让我们因地减少过失,在果地的时候,它能够产生面面俱到的功德。那么这个是讲到自受用的菩提心,就像大地,有一个大地来摄持一切的草木,让所有的草木都能够正常的发展。 【133】成办利他——这个时候的菩提心叫做一心万行! 好,我们看利他的,下一段:成办利他。这个地方有一段这个《摄大乘论》的文,我们把它念一遍: 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于开悟时,彼得成熟。那么前面的菩提心,我们是偏重在自受用的菩提心,就是菩萨只是利用六度,来成就自己的菩提心。那么这个地方的菩提心,他开始利他了,那么这个菩提心,他开始从这个自受用的因缘,开始去观察众生的根机,做一些利他的事业了。我们来看:『由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 菩萨长时间的在前面的修习布施,他有一定的资粮力,所以他开始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会把他的资粮的资具,跟众生分享。为什么呢?因为摄受众生,众生需要生活的资具,菩萨以资具来摄受他,建立一个很好的一个因缘,让这个众生对菩萨心生欢喜,就容易去摄受他进入佛道。所以菩萨先用布施波罗蜜多来摄受有情,这第一个。 第二个用持戒波罗蜜多,『于诸有情能不生毁害』。那么当然众生在成长过程当中,有时候有烦恼,有这个烦恼,就会对这个菩萨产生一定的伤害,那么菩萨因为他有这个持戒的功德,他不损恼有情。我们受了菩萨的戒体,当然它的根本在于增上惭愧,增上惭愧当然它有自调跟调他。「自调」,自己这一块呢,就是杀盗淫妄酒根本重戒;那么在利他这一块呢,佛陀开出了五条戒,不损恼有情。第一个:说四众过;第二个:自赞毁他;说、毁、悭…… 第三个是:悭惜加毁罪;第四个:瞋心不受毁;第五个:谤三宝戒。这五条戒都跟口业有关系,诸位。所以菩萨在整个修行当中,他一定是善护自己的口业,不出恶言,不损恼有情。那么因为你一损恼有情,你就跟众生结恶缘,你就很难去度化他。所以菩萨有戒波罗蜜的摄持,他能够有这种一定的这个调伏力,他虽然不能马上去利益到对方,起码不损恼众生,不跟众生结下恶缘,这第二点。 第三个『由忍波罗蜜多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菩萨有这种包容、宽恕的这个胸量,能够忍受众生的毁害。当然这个地方,菩萨他也能够知道,因为瞋心的过失了。其实菩萨道,你稍微生起一点贪念,你贪念世间的一些物质,伤害不大,但是你生起瞋心,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菩萨道是有三个大忌呀,菩萨道,菩提心哪,它最怕三个东西,我们后面会说到,第一个瞋心、第二个高慢心、第三个嫉妒心。这三个会直接伤害菩提心的根本,会破坏菩提心,所以这个忍辱波罗蜜在菩萨道是特别重要。因为你一念瞋心起,你就火烧功德林,你前面的努力,可能就白费掉。你菩提心一失掉,你所有的善法就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因为你所有的草木依大地能够生长,如果你把大地给弄没了,你所有的草木,就枯萎的枯萎、凋零的凋零,你又打回人天的有漏福报了,这个果报里面全部带业,带了生死业。所以我们为了保护菩提心,你要小心你的瞋心,瞋心的火,这是忍辱波罗蜜。 第四个『由精进波罗蜜多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菩萨有那一份的坚持的意志力,勇往直前,所以他能够承办经营他所应作的事业,可能他到人世间成立一个念佛堂、成立一个讲堂、带个佛七等等,就是成就这个佛法的事业,还得靠一点精进。『即由如是摄利因缘』,由这个摄受利他的因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那么菩萨透过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使令众生的善根慢慢的成熟,对于大乘佛法,有所接受,有所堪任。那么从此以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安定不下来的,菩萨用善巧方便,让他做做功课,让心定下来;已经定下来的,菩萨告诉他种种的智慧的观照,那么产生内观、产生解脱。在解脱当中先求开悟再求成熟,先明白道理,最后才证得真如。 那么前面的自受用的菩提心,它是一个菩萨的智慧来摄持。这个地方的菩提心,他从利他当中,在蕅益大师的这个开导说,菩萨在从一个自受用的菩提心,到利他的菩提心的时候,这个菩萨成就三种功德力:第一个福德力的增长。菩萨在利他当中,他的福德慢慢的增长广大;第二个慈悲力。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包容的胸量扩大了;第三个方便力。菩萨经过长时间在人世间的历练,他对各种有情众生,他需要什么东西,他的善巧方便门的操作更加的熟悉了。 那么在《法华经》它举一个例子说,它说我们这个自受用的菩提心,好像一个车子,你看这个车子什么都没有,就是空空的一个车子,因为你这个时候以自修为主吧,那么你开始在利他的时候,你开始在帮助有情、在调伏众生的时候,你这个车子多了一些资具了,多了一个床座了,有这个床座有茶几,墙壁又多了一些花蔓,外面又种种的伞盖的庄严。就是说你开始用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来庄严这个车子,让这个大白牛车,不但只是一个车子,它更加的庄严、更加的广大、更加的殊胜。所以在成办利他当中,菩萨也是不断的增上。有三种增上:福德增上、慈悲增上、方便增上。也就是说前面的菩提心叫做「万行一心」,那么这个时候的菩提心叫做「一心万行」《法华经》是这样规划的,就是从万行回归到菩提心。那么从利他的角度,从一心的菩提心又开展出万行。 好,我们休息一下好了。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 【134】以自我意识引导的生命,使我们不得自在! 请打开讲义第四十八面,我们看丁二的殊胜。我们这一科讲到这个对第八识的无量无边的善恶业力的引导。 我们学了唯识学以后,我们看到我们无穷无尽的过去,我们发觉我们过去的生命虽然消失了,但是我们过去所造的所有的业力都保存下来。那么佛陀的意思,就是你没办法急着去把所有的罪业消掉,你不可能马上把所有的善业都生起来,不可能!我们不可能马上去改变我们的业力,当然你也不可能跟业力做一个切割,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的面对业力,这是一个现实。我们必须要去承当我们过去所留下的业力,但现在关键在怎么样?关键是怎么引导它的问题。 我们过去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不是业力有问题,是引导的错误。我们过去用自我意识来引导,自我意识它的特点就是攀缘、有所得,所以我们以前对人生的解读,从一种受用的角度来看人生。当然当这个自我意识, 跟善业结合的时候,它创造快乐的果报,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当自我意识跟罪业结合的时候,出现一个痛苦的三恶道果报,这是我们所厌恶的。但是关键在什么呢?关键在我们以自我意识引导的生命,我们不得自在,就好像你不知道你来生要飘到哪里去,你不知道。 所以以自我意识主导的人生,它有什么问题呢?它最严重的问题就创造了生死轮回,而且这个是一个无止境的生死轮回。它永远没有停止的,如果你不改变它,它会一直的下去。你就是像生死大海,你站在大海的中间,你看你的过去无量无边,对不起,你看你的未来也是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你以自我意识来修善业,虽然这个善业会让你得到暂时的快乐,但这个快乐当中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以有烦恼故。你一定会产生贪瞋的烦恼,因为你去受用它嘛! 第二个以有业障故。凡夫的快乐都带业,让你忙碌,不得自在。 第三个有老病死故。你为了这个快乐,你每一次都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所以这种快乐是不值得追求的,因为你付出太多快乐太少,是得不偿失的快乐。所以佛陀出世以后告诉我们说,我们应该要重新的引导我们的业力。业力对我们影响不大,错不在业力,错在我们错误的引导业力。首先我们必须把自我意识给破坏掉,所以佛陀开出了这种空性的智慧,用无分别智把这个自我意识给消灭了。不能再以这种攀缘心、有所得的心,来面对人生了。所以空性的智慧就是告诉你无所得,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是空空的来,空空的走,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人生只有过程,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缘生缘灭的假相,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所以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自我意识慢慢放,你不要去主宰它,把它放弃。所以空性的智慧先把自我意识破坏,破坏以后那怎么办呢?我的生命,我那么多阿赖耶识的善恶业,怎么办呢?「无住而生心」!重新的引导它,用愿力来引导,菩萨在佛前重新的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重新发起了四弘誓愿。以这个四大愿望为他人生的主要的目标,开始修六度法门。所以他透过这种愿力的引导,开始透过自受用的菩提心、他受用的菩提心,那么当然他的生命也就变化了,从一种清净的无漏的空性的智慧,在六度的修行当中,他又增长了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 【135】发菩提心的过程跟未来有什么功德? 我们来看看最后透过自受用、他受用的菩提心,他的一个过程跟未来有什么功德,殊胜的功德,我们把它读一遍: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 那么前面的菩提心,透过自受用跟他受用,他有六种的殊胜,超越凡夫、超越二乘人。 第一个:『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止故』。 那么我们前面依止自我意识,虽然也能够断恶修善,但是它的依止是错误的、是有漏的。因为「自我意识」引导我们进入了生死大海,但是我们今天以菩提心为依止,引导我们趣向于菩提涅槃,这是一个不同的依止、不同的引导。就是你一开始的这个根,这个因地的发心就是非常殊胜了,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引导。 第二个:『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 这个菩提心,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菩提心,因为他从前面的万行一心,而开展出一心万行,他每一个菩提心,不是只是一种愿力,他还付诸行动。他有什么行动呢?六度的行动;从六度当中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是一个成办他的事业的殊胜。 第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那么这个处所,就是说他的一个目标很清楚,他为了使令一切有情得到现世的利益,这个利益指的是来生的解脱跟今生的安乐。那么他从一种利他的慈悲,当作他的一个殊胜。 第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 那么菩萨当然他一旦从空出假,从空性的无相进入到六度的有相的因缘,他一定要遇到很多顺、逆因缘的刺激,那么菩萨怎么样来调伏他心中的障碍呢?他修无分别智。就是该干什么你干什么,不要太多的妄想,就是: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所以菩提心的好处,它不再论成败、得失。我们刚开始这个自我意识,我们的思考模式就对立的,讲到趋吉避凶,我们都是考虑自己,结果把自己弄得生死轮回。到了菩提心的时候是超越吉凶,你要把吉凶、得失放下,你就是相信佛陀的教法。佛陀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道理的,你把你的得失、成败、吉凶放下,你跟着你的愿力走,然后修无分别智,只求过程的尽心尽力,不求结果的成败得失。这个菩萨怎么来调伏自己呢?就是无分别智来调伏自己。 第五个:『由回向最胜故,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 那么菩萨在整个人世当中的六度,他积集广大的资粮,他怎么办呢?他把这个资粮回向到无上的菩提,不求人天福报。 最后由清净最胜故,谓烦恼、所知二障,不能够障碍所成就故,他产生一种清净无漏的功德。 那么这六种殊胜,当然从他的因地来说是菩提心,他做了一个正确的依止,那么最后会归到清净。 【136】你要把苦乐的概念提升到清净跟不清净! 我们刚开始在学佛的时候,只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乐,离苦得乐,是吧?我们可能遇到了身心很大的痛苦,我们想要找一个依靠,找到一个解救的方法。 我们一开始学佛,大部分都受到痛苦的刺激而来到佛门。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都是一种苦乐的概念,离苦得乐,这个很正常,但是这不是最好的想法。你要把苦乐的概念提升到清净跟不清净,就是有漏跟无漏的概念。当你要解决生死问题的时候,你不能永远活在快乐跟痛苦,你这个档次太低了,你要把快乐痛苦放下,你才会追求到清净。 举一个例子,佛陀成道以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其实佛陀开悟以后,并没有马上起身来说法,他观察众生的缘起,应该要……在《法华经》说,他是应该开方便门呢,还是直接讲真实相呢?后来佛陀得到结论:应该遵循十方诸佛的方法,先开方便门,再说真实相。 那么佛陀在整个思惟缘起过程当中呢,这个时候菩提树,因为佛陀一成就以后,他的身心世界是很大的变化,放大光明,大地六种震动。当然第一个知道的是谁呢?就是那个树的树神。那个菩提树上面的树神,树神一看:哎呀,这个人不简单啊,放出这么大的功德相状!树神他就带领了很多旁边的那些草木土地尊神,就拿鲜花了、水果了,来供养这个菩提树下放大光明的圣者,他说你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圣者。 那么供养以后呢,他就问这个圣者说:我们这样供养是不是如法?请佛陀开示。佛陀说你们都用诚心的心来供养,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如果你们要圆满的话,你们要发愿,你们不能只是供养,因为你供养是有所得嘛,你发愿的话就无所得了,就是从有漏转成无漏了。那么这些树神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发愿呢?他说你要发愿,你因为这个供养的因缘,你能够生生世世修行,能够成就像佛陀一样的功德。你因为这个供养因缘,成就佛陀以后要广度一切众生,你要发两个愿,等于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这个时候树神就领导所有其他的尊神,就在供养以后重新发愿,佛陀就赞美:善哉!善哉! 所以说呢,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你的依止是很重要,你用什么心态比较重要。我们的内心,阿赖耶识如果它是一个田地的话,就是你的心在推动这个善法的时候,你用什么的种子种下去。现在我们已经不谈苦乐这一块了,谈有漏无漏。 就是说我们现在只有两种选择,把自我意识放下,跟着我们的愿力走; 第二个我们继续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来断恶修善。这两个最大的差别就是你以自我为中心,你就考虑到个人的受用问题,因为有一个我你就想保护它嘛!你想让这个我快乐。但是你在追求快乐的过程当中,你付出了生死轮回的痛苦,这就是你要考虑的,你可能会到三恶道去。那么第二个:我们把自我意识彻底的放下,我不要这个我,我以空性来破坏自我,然后我重新发愿,我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当作我们生命的一个推动力,那么这个时侯你生命就反转了。一个是杂染的六道轮回,一个是清净的菩提道,你有两个跑道可以选择,关键是你到底要以谁为依止,这个关键在这个菩提心或者自我意识,所以我们的因地是很重要。那么一个牵涉到清净跟无漏,所以它菩提心的根本它是无所求,因为它没有自我概念它就不需要求嘛,向内无所求,向外看需求! 【137】有什么样的方便让我们的功德圆满? 好,我们看丁三的方便。那么前面是一种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这以下讲到圆满,自他的圆满。那么有什么样的方便,让我们在修的每一个善法当中,都能够达到佛陀一样的功德圆满,有没有什么方法?那么无着菩萨他提出了一些方法,这个地方有三段: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看看总标,我们把它念一遍,六种意乐,三种作意: (一)、六种意乐 。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二)、三种作意:一、爱重作意;二、随喜作意;三、欣乐作意。 那么这个就是说,我们初发心的菩萨,记得一个观念,你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先论心不论境。当我们种下一个菩提种子下去的时候,你先不要急着要让它开花结果,你先关心你这个种子种得对不对,种得圆不圆满。因为你种子是圆满的,你的果地功德自然圆满,它的速度只是你的精进跟懈怠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在刚开始修菩提心的时候,先求自己的因地圆满,所以我们的心态就很重要了。 这个地方无着菩萨说,你既然做一件事情,其实你可以做得更好,那么怎么办呢?改变心态!那么这个地方,提出了三种作意配合六种意乐。我们先看三种作意: 第一个:『爱重作意』。这个地方就是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感到珍重爱惜。你在布施的时候、在持戒的时候、忍辱的时候,你应该对你所修的一切的法,告诉你自己: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你要很珍重、很爱惜的心去做,这个地方是自受用功德的圆满,爱重作意。 第二个:『随喜作意』。那么我们今生的能力有限,我们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能力没办法做,别人做了怎么办呢?随喜赞叹!他受用功德的圆满。如果我们透过随喜,我们可以把别人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他受用圆满,随喜。 第三个:『欣乐作意』。就是自圆满他也圆满,就自他不二的圆满。我们希望我们自己跟一切有情,都能够圆满六波罗蜜,叫「欣乐作意」。而每一个作意,都包含了六大意乐才能够圆满,就是爱重作意有六大意乐:广大、长时、欢喜、荷恩、大志,乃至于纯善。随喜、欣乐都是具足,每一个作意都具足六大意乐。 【138】什么是菩萨的广大意乐、长时意乐呢? 好,我们看看这个解释,那么什么叫做三种作意、六大意乐呢?我们看它的别明:第一个意乐,就是意乐所摄的「爱重作意」,就是六种意乐所摄的爱重作意。第二个是六种意乐所摄的「随喜作意」,跟六种意乐所摄的「欣乐作意」。也就是说爱重作意包括了六种意乐、随喜也包括六种意乐、欣乐也包括六种意乐。先看看第一个:意乐所摄爱重作意。就是依止自身的爱重,那么展开六种意乐。我们先看第一个,广大意乐: 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第一个广大意乐,就是说要把我们的志向广大。诸位,我们讲过意乐,在修意乐的时候,先不要考虑现实问题,因为你的现实问题受到我、法二执的障碍,会产生很多的障碍,所以我们先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先放开来。我们现在先怎么样呢?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先说佛陀是怎么想的,我们就怎么想,先不要管你是怎么想的,你先看看佛陀在修六度的时候,佛陀是怎么想的,我们必须要先把佛陀的因种掌握了,你才可能开出佛陀的花果。 所以现在已经不谈现实的时候了,我们来谈谈意乐。谈谈意乐,第一个,一个发心的菩萨,他即便知道,他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可以成就佛道。也就是说他不是今天学佛明天就成佛,不是这样子,他要经过长时间的运作,这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那么在这当中他可能要经过每一刹那时间,要随时牺牲他的生命,乃至于用殑伽河沙,用恒河沙的七宝来供养如来,一直到安坐菩提座成佛为止,那么这个时候菩萨的布施意乐都不感到退转,都不感到厌足,这第一种心态——无有厌足。 那么这个地方指的是布施,那么其它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亦复如是。在这当中每一个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了大火,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而且菩萨在日常生活四威仪当中,又缺乏生活的资具,菩萨对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心,都是经常保持现行,不生退转,不会因为有大火的干扰,有生活贫穷资具的刺激,菩萨就产生退转。他菩萨这种持戒乃至般若的心,还是正念现前。那么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一定是要在空间上是广大的,不能有这种自我设限。 再看第二个时间,时间的这个广大,前面是讲空间,这讲时间: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 那么前面的菩萨在发大志向的时候,是依止广大的空间,这里讲的是尽未来际的时间。 说菩萨在这当中无厌足意乐,乃至于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在这个广大的时间当中,是名菩萨长时意乐,这是时空无尽。 诸位,它的意思就是说:你这个心态不能画地自限,得少为足。你不能说:欸,我这辈子,我只要拜一百零八部的八十八佛就够了,不可以这样子。你可以只拜一百零八部,说我可能今生,我暂时拜一百零八部,但是你不能够以此为满足,这是很重要关键。 就是说你必须让你的愿力是无穷的,虽然这现实生活当中,你必须有所选择,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你可能只是实践你一部分,但是你的愿力的布局是广大的。 诸位你看那个菩萨戒,你受了菩萨戒以后,你打开菩萨戒本你会看到,当你受了菩萨戒,你看菩萨的戒法很多你做不到,非常多你做不到,几乎大部分都做不到。那跟五戒、八关斋戒完全不一样,很多都是要你随喜赞叹的:这件事情我做不到,但是我随喜赞叹。诸位,当你受了菩萨戒,当你走上了成佛的跑道,有一句话你就没有资格讲了,叫做:我做不到!你只能够说:我慢慢做!对呀,这个广大意乐就是说,它没要求你现在做,但是你不能够胸量狭小,因为你要以佛陀的种子为你的种子,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嘛。 当你的心跟一个法接触的时候,你那个心的发起很重要,你用狭隘的心,你的功德就狭小了。 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情,其实我们可以让功德更圆满。所以诸位,谈到发心的时候,它不是在讲现实生活了,先把你的烦恼拿开、先把你的业障拿开、先把你的老病死拿开,这些虚妄的让你障碍的东西都拿开,回到你最初的清净本然的真如心来发愿。发愿是理想化的事情,无量劫来的烦恼、业障、老病死折磨得一个人已经像是一个乞丐,所以我们发不出广大的志向,所以造成我们老是恶性循环,我们发的愿狭小,得的果报又狭小,得的果报狭小又让自己胸量更小。所以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把所有的障碍都先拨开来,先不要考虑现实问题,用你理想化的清净心发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个就是广大意乐、长时意乐。 【139】什么是菩萨的欢喜、荷恩、大志、纯善意乐呢? 好,我们看第三的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 那么前面的这两个意乐,就是广大意乐跟长时意乐,它是一种心量的广大。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心态问题,就是保持欢喜心,就是前面六波罗蜜多,在饶益一切有情的时候,你应该用什么心情呢? 『深生欢喜』! 那么菩萨自己的内心的欢喜,乃至于对所生起的饶益有情的心,你要更加的欢喜,是名菩萨欢喜意乐。就是说你既然要做一件事情,你就不要有埋怨,这个很重要。菩萨道就是说,你要做之前你先量力而为,你要么不做,要么你就欢喜的去做,就这样子。 所以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忏公师父有一句话叫:「随缘尽分,尽分随缘,不能强求」。因为你一强求,诸位,前面是一种理想的发心,但是你实际操作的时候,你一定要量力而为,因为你超过你的负荷,你自然会埋怨,那就非常可惜了。因为你埋怨一起的时候,就回到自我意识了,你所有的善业都带业,通通带业,得果报的时候,你就不得自在,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个水果就不纯了。所以你在做的过程当中,请你先评估好,你是不是可以做,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量力而为,但是用最大的欢喜去做,保持欢喜意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第四个『荷恩意乐』,我们再往下看: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 那么菩萨在修六波罗蜜多来广益一切有情的时候,应该怎么思考呢?要观察有情对我们是大恩德的。因为有众生让我们历练,才能够启发我们菩提心的善根,而不是我们去施恩于有情,是有情施恩于我们,是名菩萨荷恩意乐。也就是说菩萨要心存感恩,那么这个地方的感恩心,主要是什么目的呢?就对治高慢。因为菩萨长时间的为公为众尽心尽力,为众生为佛教付出的时候,他有广大的资粮力,但是菩萨有三大障碍要小心的,我们前面讲过:瞋恨,就到处抱怨;第二个就是高慢;那么第三个就是嫉妒了。所谓的高慢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心存感恩,其实我们不是帮助众生,是众生来成全我们,你要换这样的思考,来对治我们的高慢心。 第五『大志意乐』: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 那么前面菩萨经过广大意乐、长时意乐的一种真实圆满的发心,经过欢喜心跟感恩心,这个种种的历练以后,他有大资粮,这个时候菩萨应该怎么样?要回向!你不要老是惦记那些人天有漏的福报,你应该要往更好的方向去。所以『又诸菩萨,即以六波罗蜜多所集的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异熟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乐』,跟一切有情分享。那么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功德释放出来,把我们所念的每一句佛号释放出来 ,跟一切有情分享,这是大志意乐。 第六『纯善意乐』: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 那么前面是跟诸有情,得到可爱异熟人天的果报,这个地方是把这个功德转成无漏的无上菩提,这个也是一种回向。前面是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地方是回向一切众生趋向无上菩提。 宗喀巴大师说,他说我们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实我们也做了不少善事了,我们多生多劫也不是啥事都不干,也不是这样子,我们也不是老是做恶,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资粮力很有限?因为我们在造善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不到位,我们缺乏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乃至于大志意乐、纯善意乐,我们心量不够广大,我们的心态不够清净,所以造成了第一个果报狭小、第二个夹带业力,带业。所以现在问题是什么?现在就是说你做什么事情都没关系,你换个心态就可以了,用广大的信愿、用欢喜的心、感恩的心去做,这是一个转变你的心态的一个因缘。当然你的因地转变了,你的生命的跑道也跟着改变了。 【140】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好,那么这个地方讲到自受用的圆满,我们看他受用圆满,我们看己二意乐所摄随喜作意: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 那么我们在一生当中,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我们很多事情可能没办法做。那别人去做怎么办呢?对于其他的菩萨在修习六种意乐,在修习六度的时候呢,他在成就种种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种善根的时候,菩萨呢深心随喜,多加赞叹,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的随喜意乐。 前面的这个爱重作意呢,我们是偏重在自受用圆满,这个地方讲他受用的菩萨的波罗蜜圆满,就是我们能够把他人的功德,把它透过我们的随喜赞叹,把它整合到自己的生命来。因为你不随喜赞叹,你很可能会产生嫉妒,你一嫉妒的时候,你就跟众生的功德产生对立了。圆满的功德最忌讳对立,因为你一对立你就不可能圆满。所以为了能够让我们功德圆满,我们必须要随喜赞叹别人。 己三:『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这个自圆满跟他圆满,两种的圆满,我们看: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那么菩萨呢,深心的希望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的六波罗蜜的功德,也希望自身六波罗蜜的功德,都能够具足圆满,乃至于成佛为止。也就是说我希望一切有情圆满,我也希望我自己圆满。那么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就是自圆满、他圆满,大家都圆满。这是我们经常在念的——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它是这样,诸位我们会看到,我们以前的心态,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它是自我意识是有所得,所以它对立的。所以我们一旦走入对立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觉,这个人世间啊,越来越多差别,就发觉人不同啊,越来越多,就是「无差成差」;但是你一旦修菩提心、空正见,你要走上成佛之道的时候,你要逆向操作——「差即无差」。你看啊,先求自身的圆满,再求他人的圆满,你会发觉你的修行,越来越整合、越来越整合,把以前的差别相,慢慢的整合成一真法界。如果你的修行,你越修行,觉得人生众生的问题越多,差别越大,那你可能错了,因为你在放纵你的颠倒妄想;如果你的修行,你会觉得人跟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自他的平等越来越大,那这方向就对了。这是不同的二个方向:一个是趋向真如的一个整合,一个是趋向于自我意识的对立。这两个心态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它引导到不同的方向。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好,那么最后呢,无着菩萨做了总结说,如果有人对前面的六种意乐的这种作意修,乃至于产生一念的欢喜心、随顺的心,就能够产生无量的福德,而且消除重大的罪障,何况菩萨如法如律的去做呢?就是说你即便不去做,你乃至于对这样的一个法产生随喜赞叹,都有无量功德。 我们刚开始在播种的时候,这金刚种子它这个真实,它有什么特点? 就是它你这个种种下去以后,它永远不会破坏。你今生在人间,它跟你到人间,假设你没到净土去 ,你万一弄得不好到三恶道去,它的金刚种子也到三恶道去。所以有些人他为什么在痛苦当中 ,他很快从痛苦里面弹出来?因为他有佛种,佛种它不允许一个人在障碍里面待太久。但是你如果没有佛种,你没有栽下一个佛的觉悟的种子,你到了障碍的地方,你就缺乏反弹的能力。 诸位,为什么有些人在临终的时候,他五逆十恶的罪业这么重,他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反弹?蕅益大师解释:这种造恶的凡夫,能够在业障现前的时候产生反弹,他一定有佛种的,金刚不坏的种子。烦恼不能破坏它、业障不能破坏它、老病死不能破坏它,所以它只要一念的,你只要一念的相应那就不得了,何况你去让这个佛种不断的增长广大。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什么事呢?真能破妄!因为你今天栽培这个佛种,是随顺你的本性的,是你本来应该有的东西,我们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是违背本性的,离家出走。 好,我们今天把这个菩提心讲完了,先讲到这里,后面还有它的利益跟助成。好,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有关菩提心的一个修学的心态。 【141】如何克制、对治这个瞋恨心?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刚刚有说,就是修菩提心时候,菩萨没有资格说我做不到,可是后面在讲意乐的时候,师父又说我们要量力而为,那到底要怎么样? 师父:好,请坐。你在发心的时候,讲意乐的时候,你要广大,但是你实际操作的时候,你要判断。但是他判断他是怎么样,他是暂时不做,他没有说完全不做。比方说这件事情,你菩萨你刚好在做一个修行,你比如在念佛,念得很好,那你同参说:欸,某某人啊,我们去哪里干什么好不好啊?你可以拒绝他的,但你拒绝他的时候,你是做如是作意:我现在必须要自修行,我暂时拒绝他。他能够在不坏菩提心的情况之下拒绝他,是可以的。因为初心菩萨以自修为主嘛,因为你现在的阶段是自受用的菩提心。首先你要有自己的定位嘛,就是实践的时候你要现实,但是发心的时候你要广大,要超越现实,这两个是可以调合的,所以它叫「随缘尽分」嘛!随缘就是要考虑现实,尽分就是用最大的努力,就是理想化的愿力。随缘尽分,尽分随缘嘛,这两个不冲突啊!随缘跟尽最大的努力,这两个没有冲突。 学员:师父刚刚提到说这个忍辱,不要强忍…… 师父:不能强忍,强忍你不会持久。 学员:对,不要站在对立面,我想是不是请师父指示一下,如何克制、对治这个瞋恨心? 师父:对啊,瞋恨心你不能去对立,你不能跟他站在对立面。就是说你不能把他当假想敌,其实他呢跟你是一条线的,因为他想离苦得乐,你也想离苦得乐,如此而已。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角度,他想离苦得乐,对不对,是吧?我们以前是个生死凡夫,我们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我们也会产生相同的反应,所以我们没有比他好多少。你必须找到同理心,首先你先不要管他行为做了什么,先把他的行为先放下,先看他的心态,其实他的心态跟你的心态是一模一样,你以前也是想要离苦得乐嘛!难道不是吗?对不对?我们在没有修菩提心、我们没有放下苦乐之前,我们也是诉求,也是想离苦得乐。 就是说先不要管他说了什么,先不要管他做了什么,先考虑他为什么这个心态,他是用什么心态做的。其实他只是想保护自己嘛,那我们也是一样啊。我们也曾经是这样做,我们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偶尔会牺牲别人,对不对?难道我们以前不是这样吗? 所以我们就找到同理心嘛,就是说他是一个生死凡夫,他有这个心态,我也有这个心态,所以自他平等,我们没有比他高明多少。先不要管他行为,因为他的行为,只是一个他发泄的管道而已,关键他的心态是想离苦得乐。也就是说他并不是想伤害你,他只是想要保护自已,先把我相人相的对立拿掉,跟他找到一个共同的立足点。 其实他的立足点,我们也曾经想要离苦得乐,所以追求安乐此心同,是吧?所以你不能放纵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它一打妄想,那就没完没了。第六意识它可会打妄想了啊,你要是让它分别这件事:他讲过什么事情、他说了什么话,那就糟了。你要让第六意识的名言停下来,就必须要做正确的思考。你要让第六意识打妄想,那就不得了,那就问题就严重了!到时候又刺激第七意识出来执著,那就完了,那就无解了。 诸位,等一下我要再讲几句话,第六意识很重要啊!诸位,你不能等到第七意识执著了,再来处理事情,所以第六意识关键,我们即将面对很多很多的顺逆的因缘,你怎么解读人生是关键。我们不能选择人生,人生你没有选择权,你今天会遇到什么人做你的眷属,你会碰到什么事情,那对不起,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人生你没有选择权,但是你有解读权,怎么解读你说了算,因为第六意识是自由自在的,你如果能够正确的解读人生,你今生可以把很多的障碍闪过去。就看你的第六意识在安立名言的时候,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安立它,你怎么去解读这件事情。好,你是不是有问题?你请说。所以第六意识是关键,善用第六意识。 【142】空观是菩提心的基础! 学员:师父,有个问题跟上次课程有关,希求净土是遍计执吗? 师父:啊? 学员:希求净土是遍计执吗? 师父:哈……希求净土你是用自我意识到净土,还是发愿?你是发愿去的吧!你到净土去是为什么呢?为了成佛!你该不会只是为了离苦得乐吧? 学员:这个我想各种发心都有吧。 师父:你要为了离苦得乐那就不好了。我们后面会说,不能为了离苦得乐,你到时候会到天上去,因为离苦得乐是档次很低的诉求。你要为了菩提、为了圣道而到净土去。 学员:师父慈悲,这堂课的前半段,师父在我们上的课程内容,着重在以无分别智来空掉我们的烦恼。 师父:对,因为你没有空性,你就谈不上菩提心。因为你不把自我意识空掉,因为它是熟境界,你菩提心就生不起来了。因为自我是一种想要保护自己的,菩提心一定是要放下自我。 学员:是。那今天这堂课谈到发菩提心,那以后将来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遇到烦恼的时候,我们用各种观想的方式,去对治这样的烦恼。那我们是不是后面如果能够再加发一个菩提心,就是说我今天受如是苦,然后也希望众生,一定有众生是跟我一样也受相应的烦恼,那我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得乐,我们是不是在这个部分,要注意加发这个部分来增长菩萨道? 师父:当然这个方法很多,我们今天讲六种意乐只是一个原则了,但是大方向,无分别智很重要。就是说有些路,有些分别,你不能再分别了,你要管好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错误的分别,就颠倒妄想;一种是如理思惟。你只要把第六意识管好,你就成功的把自我意识转成菩提心了,就是第六意识了,它的关键在这里。你先不要管第七意识,其实第七意识是很被动的。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它虽然可怕,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它没有主动权,它不能主动干扰你,要不是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为它布局,第七意识能够活动吗? 所以第七意识虽然可怕,但是第七意识它没有主动干扰你的能力,一定要第六意识的虚妄的名言分别,帮它铺路,所以管好你的第六意识很重要。你怎么去解读人生,所以你要不断的学习,遇到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很重要,你要往哪一个方向去想。 当然第一个先安住自己,先告诉自己,其实人生无所得,这是空性是很重要,所以为什么天台宗讲: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把空性放在第一个?你要把有所得先放掉,这个是关键,你一旦有所得,你很容易跟众生产生对立面,然后就会有一些特别喜欢的东西,特别不喜欢的东西就出来了,就对立了。空观是菩提心的基础,你要永远告诉你自己: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你要建立一个无所得的人生观,你才有资格谈菩提心。所以空观的智慧是很关键啊。 学员:是,弟子的意思是说,以往我们修学的态度可能只求离苦得乐,所以可能烦恼对治完就算了,可是对一个菩萨行者来说,烦恼对治完是不是再加发一个:愿众生离苦得乐的心,这样是不是更…… 师父:那你还要愿成佛道,菩萨还要求菩提、求往生,我们是先求无分别智,对不对?先从无求,然后有三求,菩萨有三种:求福德、求菩提、求往生。但是这三个求,是建立在无所求的基础之下。 好,那我们下礼拜二,就下一次,我们把菩萨的无求,无分别智,跟求菩提的菩提心,这两个做一个研讨。另外这个讲完以后,我们开始要讲求往生的问题了,怎么样让自己的心对净土产生好乐,那么这个地方先谈到菩提。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一 【143】我们临终时的往生力量,它的关键在哪里?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我们知道唯识的整个生命的因缘,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缘起。唯识认为说阿赖耶识它蕴藏着很强大的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当它成熟的时候,它就会变现果报,让我们来受用。那么这种力量,在经论里面解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它说这阿赖耶识的力量,它不是今生造成的,它是无始劫来,你每一生都会储存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它有两种可能:第一个它是一种生死的力量,它可能会由此有诸趣,这种力量可能会推动你到六道轮回去,这种力量也可能会把你推动到涅槃的因缘去。所以阿赖耶识,如果说把它比喻作一个机器的话,它有两种开关:第一种开关,是打开来是通往生死的力量;另外一个开关,是通往涅槃的力量。 那么现在的关键来了,我们怎么样能够在临终的时候,让阿赖耶识现前的时候,它是一种往生的力量,它的关键在哪里? 在《楞严经》里面说,它说第八识本身,它没有决定权。它虽然是一个强大的力量,但是它不能够决定说:哦,我要到生死轮回去、我要到涅槃去、我要到净土去,第八识的力量,它本身没有决定权,关键在你第六意识,也就是说: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的人生的相状。 在《楞严经》里面说,假设我们今天面对人生的时候,是一种背觉合尘,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攀缘性的、主宰性的,我们想要去受用人生的快乐,那么这样子当然你就把阿赖耶识的力量,就往生死轮回那边跑过去了。如果我们的心态是一种,我刚刚是讲背觉合尘,现在我们相反就是背尘合觉。假设你的心态是把人生的因缘放下而开始内观,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是用道理来解释这件事情,你开始起观照了,而不是动感情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是把第八识产生一种涅槃的力量。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一定会现前,但是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它可能会产生生死的力量,把你的佛号带往娑婆世界得果报;它也可能你在临终念佛的时候,阿赖耶识现前,它把你的佛号力量把你带到净土去。所以诸位,你最好检讨一下,你阿赖耶识现在它到底是累积了一个什么力量? 原则上,如果你对今生看得很重要,你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很重,你阿赖耶识的力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生死业力,你临终你很难返转的;如果你现在对娑婆世界的心态是完全放下,你遇到事情是用内观的,用理智来观照因缘法,那么这个时候,阿赖耶识,你现在储存的力量是往净土的力量。所以佛法的角度,佛法对人生的价值,它不再看待你生命是变现什么相状,你这个相状是快乐的相状、或者痛苦的相状,在佛教里面看这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是生灭法,这个东西很快就过去了,就像你做一场梦,你今生活得快乐,也是一场梦;你今生很痛苦,也是一场梦,它很快会过去的。佛法很重视你将往哪里而去!佛教不重视你的过去,但是它非常重视你的未来,它也不再重视现在,因为现在是一时的。所以你的心态就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到底我们就对娑婆世界,是用攀缘的心还是观照的心,就决定你未来的来去了。 【144】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观! 那么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去用这个智慧来观察人生呢?我们这次的唯识学课程,讲出了三种观照:第一个是空性的观照;第二个是菩提的观照;第三个是净土的观照。这三种观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转成往生的力量了。 好,我们今天先来谈一谈空性的观照。那么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们空性的研讨,我们先谈一种通途的问题,再来谈个别的问题。我们先来谈通途的问题,很多人对修空观,还是有疑惑的,我们先解释一下,就是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修空观,这是很重要的。 在唯识的角度,先否定自己,你不能马上肯定自己说:哎,我要发菩提心,这不对的,你要先放下,你才有资格谈提起。所以唯识它的态度,当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否定自己,先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空观有三种观法,大小乘有三种观法: 第一个从无常切入。你观察它是一时的、无常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所以空。 那么无常观,它的特点就是它这个药力道很强,尤其是你对财色名食睡这一块烦恼特别重的人,用无常观它是药到病除,它药效很快。当然它也有缺点,这一帖药不能常用,因为它这个在修空观的时候,它夹带了苦谛的思考,它不是运用一种中道的平常心来修空观,它是夹带苦谛的思惟来修空观。因为它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所以它这种空观,天台宗智者大师给它一句话叫做“灭色取空”,它是把相状毁灭了,然后再进入空性。 所以这个地方对整个大乘来说,你要修菩提心,你这个时候要借相。佛法认为相状没有好坏,它只是让你假借的,你用相状来修空观,叫从假入空;你用相状来修菩提心,叫从空出假。所以相状是可以借的,但是无常观把相状给破坏了。你这个药如果经常用的话,对你以后修菩提心会有困难。所以无常观修得太厉害,古德说有两个过失:第一个忘失大悲;第二个不乐修善。你对积集资粮没有兴趣,反正它都是无常的吗!所以无常观的这个空观,它的好就好在药效猛利,但它的缺点就是说要适可而止,这个法门适可而止,操作适可而止就好,这是一个空观的方法。 第二个就是唯识学说的,从因缘来修空观。观察这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都是自变自缘,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第六意识去攀缘它,其实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所以因缘性空。 那么这个唯识学的空观,它主要是破你心中的遍计执,就是你不能分别,人生只能受用,你不能够去解读它,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读,你不解读就是最好的解读,就人生毫无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如”的境界,就是“那样就是那样”,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是因果的显现,如此而已。所以这个无分别智,佛陀的意思,他不让你的心去住在这个外境,他要把你的心往菩提心、往净土方向去引导,你不能把你的心力,往娑婆世界去分散。所以这无分别智就是说,它等于是把你对娑婆世界的整个攀缘的心,整个门关掉,把门关掉了。 因为你没有办法分别,你就不能得到任何的资讯,你就没有办法去解读人生,你没办法解读,你就不能执著。 所以唯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话,叫“唯识无义”。人生的概念,都是你自己编出来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成败得失,它只是因果的显现,成败得失这四个字,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种概念是你捏造出来。所以它那个破名言,就是说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所有的概念,都是你捏造出来的,而且是毫无意义,这个时候你对它的执著攀缘就断了。我们不可能去攀缘一个没有意义的东西吧,因为它不值得你攀缘,它毫无意义。 所以这个唯识学的空观,它不破坏相状。诸位,它不坏相,就是相状还是存在,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动,它是破坏你的名言,你不要去乱解释人生,因为你一解释,你就想要去执著,你就想要去主宰,你就把生死业力给带动起来了。所以人生只能够轻轻地走过去,你不能够动任何名言的,你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在来生,唯识的意思就是这样,用在实践你的理想。我们以后会讲到菩提心,人生只有一个意义,就是实践你的愿望而已—历事练心,积集资粮。所以唯识学就是说,它从无分别智里面切断了你任何的攀缘心跟执著的心,因为我们不可能去执著一个毫无意义的东西。这个唯识学厉害,它不坏外在的相状,它把你的分别心停下来,这个是唯识的空观,比无常观更高明,而且力道也不差,这是从因缘切入空性。 第三个是从真如,本来清净。是你本来什么都没有嘛,本来什么就没有,你今生来这里,你也没有得到什么,你也没有失去什么,人生本来就不增不减嘛,没有得也没有失,也没有好也没有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嘛。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走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只有过程,就是本来清净,当然这个观法是比较微细了。 这三种空观都可以,但是我们今天强调是第二种:修无分别智。破坏你对人生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是生死的根本。好,我们先把无分别智解释完了,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你至少要知道怎么操作,可能你还很生疏,至少这个操作方法你要懂。无分别智就是唯识的空观,就是断除你的分别心,消除你的名言分别,把人生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你不要对人生加油添醋,就是还它个本来面目,它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把你的概念,加到因缘的假相上去。 【145】净土的缘起跟这个无分别智如何结合起来? 学员:请问师父,那个净土本身也是缘起的,那我们怎么把它跟这个空观统一起来,跟这个无分别智……按说它也是一种名言。 师父:净土的缘起是清净的缘起,我们今天要破坏的是杂染缘起。就是说杂染缘起你不能碰它,你一碰它就恶性循环。因为杂染缘起你一碰它,你就会产生攀缘。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我们去接触它的时候,我们不会动攀缘心,它是怎么样呢?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个是清净的法界缘起,这段话我们再说明一下: 这缘起不同,这是弥陀本愿变现出来的,它不是业力所招感的,因为业力所招感的东西你太熟悉了,你不能碰,因为你自己业力变现的东西,你太熟了,你一碰你就没完没了了,那生死大梦你就一直做下去了。娑婆世界的业,为什么不能碰呢?因为它是业力所变现,就很容易牵动你的烦恼。比方说你在走马路的时候,你看到黄金,你很想把它捡回去,对不对?到极乐世界你看到黄金,你不会想把它捡回去,因为它不是业感缘起,你会欣赏它、赞美它,但是你不会有一种攀缘想要取着的心,这两个缘起不一样。因为娑婆世界的缘起有杂毒,它有过失的缘起。它这个是一个苹果很漂亮、很甜,但是里面有毒药,所以你碰不得。娑婆世界的快乐,每一种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任何的一个苹果你吃了,你就准备生死轮回了。娑婆世界的水果通通不能摘,全部只能够走过去,不能摘,因为这个水果你吃的越多,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 学员:所以说空观并不是破一切名言,而是只是针对娑婆世界的名言? 师父:娑婆世界名言。对对对。好的名言,我们赞美极乐世界、赞美菩提心,这种名言还是要保留。等到后面会讲到,后来又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名言,但是这个名言是佛菩萨的教授,就是所谓的法的教授。好,请坐。 【146】你管不住第六意识,你就不可能有临终正念!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想问,就是说我们不要对外境起分别嘛,那我们就是说,不要在外境分别的时候,那我们是看我们自己的内心,那我们内心起的那个念头,也不一定是对,对吗? 师父:我没叫你看内心的念头!我要你看你安住内心的道理呀。念头,当然你不能观你的念头,念头也是情绪化的。你要安住你的空性的道理、菩提心的道理,你要安住那种道理的那种正思惟,安住在道上,一种真理。 学员:那我们平时历缘对境的时候,我们要如何来做事情?应该是有一个……就是有一个轨道,来依止来做吗? 师父:做事情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要去分别它就好了,你不要在结果上去分别它。 学员:那是听自己内心的道理去做? 师父:对,因为你听闻佛法一定总结一些道理,比方说无常、因缘观、本来真如,对不对?你要忆念这个道理:哦,这是无常的、这是缘起性空的,你要去从这个道理上来调伏自己的分别。 学员:上堂课师父说过,就是差即无差无差成差,那可以请师父再解释多一点,怎么样来操作? 师父:因为你向外攀缘呢,就是无差成差了,人生就用得很复杂了,你要是向外攀缘就是这样。本来人生是一个如的境界,它是一个一真法界,你就把它切成一小块:这是我喜欢、这是我不喜欢的、这是成功、这是失败……你就产生对立的思考了。对立了以后,你一定会产生执著,你不可以说:欸,我先去分别,我最后再来不执著,不可能!你分别后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诉你不能分别,你一分别以后,后面就完了。执著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你现在唯一能够下手的就是无分别。你一分别完你就完了,你控制不了自己了,你一定会执著了。所以很多人讲说看破放下,你要放下,你一定要无分别,你一直分别,你不可能放下的,关键在这里。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个问题问一下,因为我看网路上提到说无分别智,它有分根本无分别智跟那个唯识心观无分别智,跟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说你如果入禅定以后,你的根尘识都不产生分别,那个才真的是无分别智,那因为我们是修净土也没有禅定力,对不对?那是不是其实…… 师父:不要把标准讲的那么高了,我们现在叫做闻思,就是随顺无分别智,随顺嘛,对不对?哦,我们至少也是在调伏状态嘛。那你讲说完全遇境都一念不生,不可能。我们第一念一定会生,就修第二念,第二念的无分别智。 学员:那我的意思就是说用我们的那种般若的那个观照来近似于那个无分别智?其实我们没办法达到,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我们是凡夫,就算我走路,我看到马路绿灯,我停下等绿灯,我不能说我无分别,红灯就闯过去,所以说我这个时候就说近似今找我名言上我可以用的,比如说计度分别,应该是近似这样子操作就可以是不是? 师父:对对对,你说对了,计度分别,正常的分别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分别是计度分别,然后多事。 学员:然后再将有执著部分尽量把它,就是师父提到的,我喝咖啡…… 师父:你不要管执著,你不分别它就不会执著了。 学员:好,谢谢师父。 学员:师父刚刚提到那个灭色取空…… 师父:灭色取空,毁灭的灭,灭色取空。 学员:我想请教师父一下,那个如果说我们的相状是有遍计所执产生…… 师父:遍计所执性 学员:那如果说这个事情过了,或者是说这个所攀缘的已经消失了, 这个相状它也就不会再存在了,但是如果这个相状是依他起,它产生了的相状,如果说要把它是不是很难甩掉? 师父:你讲大声一点,你把麦克风靠近一点。 学员:就像是说我们身边有那个眼耳鼻舌都是我自己的,天天看着它,天天用着它,怎么样去把它观空呢?就像《心经》说的“照见五蕴皆空。” 师父:就是你少去分别它呢,你一定要面对它嘛!但是你少去分别它嘛,你要减少分别,你一分别你就一定会执著,一执著就产生对立:不是爱就是恨……所以你少分别,就这样子,就是少去分别它,否则你会惹很多尘埃。就是说它到底是不是一个业力,它不一定,你也可能安全闪过去,但是你一分别它,你就糟了,它就是一个业力了。 学员:因为照依他起之说…… 师父:依他起它只是现出一个相状,它又没叫你去分别,对不对?是你自己要去分别的了。依他起身为第八识,它只是把你的业力变现出来,是你第六意识要去分别,最后惊动了第七意识去执著,是吧?第八识没错嘛,关键就在第六意识,管好第六意识这很关键。 你要临终无障碍,你一定要把第六意识管好,它一定要在你的管控当中。第六意识一旦不听招呼你就完了,你不可能往生了。如果第六意识不归你管,你就完了,你佛号念得再怎么样都没有用了。因为你第六意识失控,你乱分别,你就招感了无量的业力,你就跑不掉了。所以管好第六意识很关键,第八识它不归你管的,因缘果报这是一个天然的轨则,它该出现就会出现,不该出现就不会出现,是吧?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家族被灭,佛陀也知道,佛陀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采取行动也没有用,是吧?所以第八识是你不能管它,你要管好第六意识。 学员:是,我会往这个方向…… 师父:对对对,这很重要。你第六意识你一旦失控,你第六意识只要不归你管,你就完了,你今生就完了,你全部都毁了。你管不住第六意识,你就不可能有临终正念,不可能!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一念不生,但是至少你有本事断相续心,就是念头起来的时候,你马上觉察,断相续。我再讲一次,我们不可能一念不生,你不可能连第一念的分别都不起,不可能,但是就算你不是先知先觉,至少后知后觉吧,是吧?至少你觉照的功夫要生起来,然后你什么时候生起,把相续心给断了,这个就有办法了,就是第六意识在调伏状态,你开始在调伏它了,它本来是一个猴子到处攀缘,慢慢慢慢……它慢慢慢慢,这个攀缘心静下来了,这个是好现象,它调顺了,调柔善顺了,这个时候你生死业力就转了。 学员:师父慈悲,我想问一下就是说,就比如说我们人生下来之后,就要有成人的教导,就是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那么就是从小我们就要有分辨心? 师父:分辨智慧,对对对。 学员:再比方说孩子们长到一定的程度,他学习的好上大学,你会恭喜,有这个欢喜心;这个孩子假设要是走了偏路,吸毒、参加帮派,那你会一路跟着他,就是阻止他说这个是错的,那这个也是分别? 师父:这个是分别,但这个是正确的分别,这个是可以保留下来的。 学员:这个可以保留。 师父:这个是可以保留下来的。就像刚刚你说的,看到绿灯再走过去,对不对?你不能看红灯走过去,我不分别,不能这样讲对不对?正确的分别是要保留下来的,这种分别是属于正确的、如理的。但是有些分别是虚妄的,尤其是会创造对立的,我相、人相对立的,好坏对立的。 学员:谢谢师父。 【147】圆成实性到底是生灭法还是不生灭法? -好,我们这里有几个有关空观的问题,我们解释一下: 网络学员:师父在课堂中说明圆成实性的真如是后修所得,与《楞严经》的真如有异,又提到凡夫对依他起的时候,或起遍计执、或起依他起观,而成圆成实,是否代表圆成实性为生灭法,要修才有?那么讲义中又说,圆成实性即二空所显圆满的实性,那么圆成实性到底是生灭法还是不生灭法? 师父:这个无分别智,它在成就圆成实性,无分别智是生灭法,因为你修的时候你会慢慢进步吧,但是它成就以后变成不生灭法,它是开显不生灭的空性。因为真如的空本来就是空的,一切法本来就是“如”的境界,它的存在不需要假名的,不需要名言的,是我们自己把它安立下去的:哦,这个是叫做成功、这叫失败。那么真如的空性,一切法离言说相,本来是一种实相,所以我们恢复了它原来的相貌。 所以无分别智在修的时候是生灭法,但是它成就以后是不生灭法。这样讲好了,月亮本来就存在嘛,对不对?但是我们阴天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月亮,看到的是乌云嘛,对不对?那怎么办呢?我现在用风把乌云给吹走了,这个风在吹的时候是不是有动作?是生灭法吧。但是乌云吹走以后,月亮出来,你不能说月亮是生灭法,它本来就存在嘛!它以前是被乌云遮盖住嘛。月亮是什么样?它是不生灭法,它也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你把遍计执破了,你只是恢复它本来面目,不是说,哦,这个面目是你创造出来的,不是这样子,你只是恢复它本来的样子。所以过程是生灭,结果是不生灭。因为一切法本来就离言说相嘛,是我们人太聪明了,就是自作聪明,安立很多名言,创造很多的对立,就产生爱憎取舍,然后就启动了生死业力了。 【148】如何对治第六意识的这种粗重的分别? 好,第二个问题: 网络学员:在第六意识分别当中是否也有轻重的不同?对有些事情我们的分别是特别的重、也特别的快,弟子请问师父,面对这种粗重的分别,已非单纯的自我说服就能够解决,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师父:一般我们修无分别智的空观,要兼修事修。所以你无分别智以后,后续要提起佛号,赶紧提佛号。空观的智慧,它相应的快,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它很难相续,相续也太难,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提佛号,不是哦!你要先修无分别智,再提佛号,为什么?有些人他完全不修空观,他就提佛号,他有什么问题呢? 就是你的执著是用佛号把它压下去的,凡是压下去的东西它一定会反弹,总有一天你压不住它的。但是你用空观来照它呢,是一种对治,会破坏它的结构。所以如果你一辈子都不修空观,你遇到事情,你的不分别只是转移目标,把对这件事情的执著转到佛号去,那么换句话说你的遍计所执性、你的攀缘性一点都没有破坏,你只是转移而已,或者说压抑而已,这种压抑式的念佛,总有一天你会压不住的,总有一天,因为它是无始劫的习气,你念佛是短时间的几年的时间。所以你不用佛法的空观的药,你只是一路的用事修来跟它压着,你总有一天压不住的。但是你只是修空观,你把它暂时调伏了,你不提起佛号,也不行。所以无分别智修完以后,赶紧提佛号,这个合乎大乘的中道——无住生心!这个是合乎中道思想的。我们把问题都回答完再来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看第三个问题: 网路学员:师父在课堂中提到面对业力,今生能够改变有限,应该放弃而寄托于来生。然则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念念在行为上的选择,也能够引发后续不同因缘的发生,比方说我们会产生对阿赖耶识变现的果报可以掌控的错觉,那么弟子请师父在道理上应该如何去理解? 师父:其实我们今生的一些修行,你比方你今生起了菩提心,断恶修善,你今生也会有一些美好快乐的因缘出现,这个是花报。但是为什么佛法要我们今生要全盘的放下呢?它要你不要把精神放在今生,你把精神体力放在今生,你今生已经是有漏了,它的本质是有漏,就算上面多一朵花、多一个水果,又怎么样呢?它的本质是轮回的果报,就是说虽然我们今生好好念佛、好好持戒,你今生人生也会产生命运的改变,但是你都不能去执著,所以今生要彻底的放下。 所以佛法叫你放下今生的意思就是:你的精神体力要完全放在创造来生上。也就是说你今生只有一个意义,你人生只有一个意义:为了创造来生而活!这是佛法的思考。当然这个是针对一定要往生的人来说了。诸位,为什么它要你放下今生?是这样子,韩信的军队只有三万的军队,项羽有十万大军,凭什么韩信能够打败项羽?最后那个时候,在垓下的时候,最后一战,韩信能够用三万的军队,打败项羽的十万军队,凭什么?因为他背水一战!他过河以后把船都烧掉了。 诸位,你凭什么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去了生死,凭什么?你凭什么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去解决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凭什么?凭的就是你放下今生的那个决心——我一定要成功嘛。 所以你如果又分心在对今生的果报的一种攀缘,你的精神体力就分散了。本来你的精神体力就有限了,你面对又是一个强大的敌人,你要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你就完了。所以你要知道佛陀很多的规划,他是有道理的。今生跟来生你只能够选择一个,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不可能“腰缠十万贯”,又要“骑鹤上扬州”。你要选择,你又要享受今生荣华富贵,你来生又想求生净土?不可能,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决心。 一个会往生的人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背水一战!因为你面对的敌人是一个无始劫的业力。往生与否只有一个字,就是你的决心够不够而已了。其实不是佛号念多少,诸位,你没有决心你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也没有得生之理”,你要是决心够,一句佛号乃至十念就够了。所以一个人,如果你现在是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会往生了,你只是很想要往生嘛,是吧?可有可无。 所以我们在学唯识,你会发觉,你不能对今生有任何的缝隙,它无分别智就是所有的缝隙,把全部攀缘娑婆世界的门全部关住,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到来生去,你才可能成功的。 网路学员:师父慈悲,请问师父,打坐两个小时后觉得腿疼痛难忍,这能不能用空观来对治呢? 师父:你疼痛难忍应该把脚放下来了,不是修空观,它是依他起性,佛陀要你去对治遍计所执性。这个疼痛的感觉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不是你分不分别,你不分别它也是会痛,是吧?所以你无分别智不要随便操作,它是对治你心中的执取,不对治外境的。 【149】为什么无分别智要跟净土宗结合?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空观的第二个主题。 前面是讲如何修空观,第二个是讲空观的智慧跟净土的结合。 为什么无分别智要跟净土宗结合? 其实我刚刚也讲过了,因为无分别智就是关住生死业力的大门。诸位,如果你平常就放纵第六意识到处攀缘,你招惹了很多生死业力,你到临终的时候你这个门关不起来了,问题在这里。你平常都不收心,你临终的时候心就收不回来。所以一个人,正常修行人越晚年的心,越要慢慢的往内收,慢慢收,真的要收心。因为你攀缘的越广,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这个道理就这么回事。 所以净土宗跟无分别智,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当然有些人说:欸,我不要修无分别智,我人生的经验……有些人人生经验当中吃了很多痛苦,对不对?他就用这种痛苦的感受,来激发自己往生。这样子可不可以?这样子会有问题,因为你人生的痛苦是局面的,你不可能在所有因缘里面都痛苦,你可能是某一方面有痛苦,某一方面没有痛苦。所以你不能从事相的体会,来激发你的往生,不可以。一定要从道理上的理解,因为道理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而且你的体会也仅限于欲界的娑婆世界。如果你是用人生的经验的痛苦来激发你的往生,那对不起,诸天的感受你没有感受过,至少你今生没有感受过,你这个就是一个空隙了,就是一个漏洞了,你厌离的娑婆就不全面了。你厌离的是痛苦的这一块,娑婆世界快乐的这一块,你就没办法厌离了。 所以不能用人生经验来厌离娑婆,诸位,因为它不全面,一定要用道理的理解才可以,因为道理是涵盖整个三界的。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好,我们的空观的智慧怎么修?如何跟净土宗结合,到这里有没有问题?欸,请说。 学员:师父,弟子请教一下,刚才师父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说禅坐的时候腿疼那个问题,就是说临终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可能也会遭遇一些身体不如意的状况,可能这边疼痛,那边疼痛,那平常如果腿疼的话马上就放下,然后佛号就念不起来,这个是不是…… 师父:其实临终的时候痛苦……请坐,唯识的意思它是这样,临终的时候,他诸根会先败坏的,在死亡之前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坏,他的阿赖耶识才会离开。它这个离开是前六识先破坏,当然六识要破坏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坏,六识破坏以后他第八识才能离开。那么你的六识一旦破坏了,你的感觉、疼痛的感觉,就几乎没有感觉了,所以临终的痛苦是心苦多于身苦。我们常常用生龟脱壳来比喻临终,其实临终的痛苦,因为他的根已经败坏了,他那个感官功能几乎都破坏了,你外面看,你看他很痛苦,其实他没什么感觉了。他那个识,因为你真正了别的是那个识,他那个明了的识已经都丧失了,所以他就是一个血肉的那个器官在而已了。他耳根也听不到声音了、身体也感觉不出疼痛的感觉了,但这个时候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呢? 是心的痛苦。他茫茫然,尤其有些人对死亡完全没有规划的,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糟了。他把死亡当做毁灭,人死如灯灭,所以他恐惧,而且他不甘心啊。你看哪一个人死的时候是心甘情愿走的?说:欸,我真的该走了,很多人说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怎么可以走呢?对不对?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对不对?所以他临终的时候痛苦,都是心苦多于身苦,是心里的挂碍多于这种痛苦最多了。 我们一个人很奇怪,我们看到别人在死都没有想到自己,所以到自己死亡的时候:哦,原来我也会死!那么他本身没有做好来生规划的人,他就会恐惧,这个痛苦就在这里,他没有做好来生的规划。因为我们一般人的规划,都规划到今生嘛,是吧?小时候读书,立志读书、慢慢长大、找个好工作、然后退休生活,你大概就规划到这样子。但是你的生活规划只到今生,到死亡后半段是一片黑暗,这个就是你的问题点。你的规划没有规划到来生去,所以死亡会给你很大的恐怖、不安,这种痛苦在这里。当然净土宗的人他临终的时候,他是充满期待,因为我早就做这样的布局了,对不对?净土宗的人本来就是:“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他把娑婆世界当客人,你想一个人一天到晚在外面流浪,他要回家,他什么心情?你想,是吧?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刚刚说求生净土不能用人生的经验来发愿求生净土,可是弟子经常都觉得周围的朋友,很多都是因为人生的经验太痛苦了,令到他们慢慢就放下了,可以一心念佛,都是这样子就可以…… 师父:他可能只能够放下一部分。你的痛苦的资讯来自于人生的体会,你能够放下一部分,你不可能放下全部。因为诸天你放不下,因为你没有体验过嘛!没有体验过你怎么放下呢? 学员:那对诸天放不下的理解,是不是说如果他临终的时候有天人…… 师父:因为你不能靠事修来建立你的知见,你要用道理来建立你的知见,用道!不能用人生体会,人生体会只能够当做一时的激励。 学员:这两个是不是有互相的…… 师父:当然不一样,你道理是全面的,你说无常那是全盘性的,放诸四海皆准的,你道理的理解是全盘性的,是不是?什么都是无常,什么都是无分别,对不对?但是你人生的体会只是其中你的一个小黑点,一个局部,你不能用人生经验来当做你厌离娑婆的一个全部,它只能够当做你一时的激励。你没有看透,你不可能放下,我不相信一个人没有把道理参透,他能够放得下,我不相信,我绝对不相信。他为什么来娑婆世界呢?他就是生生世世攀缘,他有这种习惯嘛!那么你有这个病你也不吃药,你怎么会好呢? 学员:我的意思就是说他人生的经验令他看透了,放下了,有没有这个可能呢? 师父:那他一定要结合道理,他一定有听到什么无常的道理。他可能一开始是人生的经历,但是他后来听到无常的道理,他的人生的痛苦跟无常道理结合,这样子可以,他一定要跟道理结合。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一个问题,就是有关我们净土宗的有一个十六观,观境嘛,我想请问师父我们净土宗那个概念,观这个十六观,跟那个唯识有没有关系?不是唯识所变的…… 师父:你说十六观也是唯识所变? 学员:我问的意思是是还不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观,观这十六观。 师父:那观他是用第六意识来修观嘛,他是熏习一个……比方说莲花观,熏习一个莲花的种子,是不是?那莲花的种子这个是跟净土有关系,他临终就容易感应道交,对往生有帮助吧。 学员:那是唯识跟这个我们的净土宗,有点关系对不对? 师父:有关系,有关系。 学员:阿弥陀佛。 师父:当然我们主要是持名,持名。总而言之它这个无分别智,其实它不能够说是修行的全部,但是是修行的一半。就是说,大乘佛法是这样子,它是先把娑婆世界的攀缘,这个门先关掉。但是你也不能把第六意识毁灭掉,不像二乘人是灰身泯智嘛,所以它把第六意识的能量,把它引导到就刚刚你说的修观,观照菩提心、观照净土的功德,它是这样子。它是背水一战,把攀缘的这方面的门关掉,它要你这块无住,但是后面还有生心,生起菩提心、生起往生的心。你必须把你的分别的功能,用在这一块,它是这个意思,并没有要你毁灭它的分别功能。就是说该你分别的,你好好分别,不该你分别的,你就不能分别。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二 【150】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你的愿力,你要发愿! 我们上一堂课,已经讨论了这个空正见。那么我们从一种有相的执著,要进入到空性的法海,你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无分别智”。我们如果是在一种生死的业海当中,那么佛陀的空性的三昧是在彼岸的话,无分别智就是它的船,就是你的工具。当你的生命要从一种攀缘心的业力,转成一种往生的愿力,无分别智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你不操作,你很难从过去的执著里面跳脱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念的佛号,全部是生死业力的佛号,他这个佛号上不去,因为你的攀缘心太重了。 诸位,这个佛号虽然是万德洪名,但是你可别忘了,它是你的心创造出来的。当你的心是攀缘的时候,这个佛号自然是充满攀缘,是心作攀缘,是心是攀缘,所以关键是你的心来引导这个佛号的方向。如果我们心态不提升,这本来是一个万德洪名,进入到你的攀缘心,变成糖果、变成人天福报,多可惜啊! 所以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不能够证得空性,但起码你得随顺,你不能完全抗拒啊!你对于整个菩提道、空性、菩提心,完全抗拒,那你怎么能够往生呢?你一定要往三界火坑里面跳,谁能够把你拉回来呢?不可能。不一定要断烦恼,但起码你的心,对于圣道的空性、对于圣道的菩提心、对往生的这种功德是随顺的,这个很关键。你起码跟阿弥陀佛是走在同一个道路上,你不能背道而驰,所以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要我们修无分别智,不是要你证得空性,起码你有这个决心,而且你也努力在做了,虽然你不断的失败,但是你绝不放弃,表示你是怎么样呢?我对这个真理是顺从了,这个是最重要了,论心不论境,那么你已经在进步当中了,你保持在一种进步的力量,每天在进步当中,这个最可贵了。那么我们修完空观以后,我们就要谈谈菩提心了,这两个是相接的。 佛陀常常说,我们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当然身为一个凡夫,引导这个水流的是自我意识,我们以前用攀缘心来引导这个水流,现在攀缘心被无分别智给破坏了,但是你不能让水流停下来,大乘佛法永远是要保持活水,一定要真空妙有的。 所以自我意识被无分别智破坏以后,谁来取代它呢?就是菩提心、往生的心!你必须要创造一个新的力量,来引导你的水流。我们是创造两个力量:一个“成佛的力量”、一个是“往生的力量”,这两个要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是用攀缘娑婆世界的心,来引导这个水流,你攀缘它,如果你好因缘善业现前,就到天上去;你攀缘它,如果你罪业起现行,就到三恶道去。不管怎么样都是攀缘,本质就是有漏。 那么这个攀缘心被无分别智破坏以后,这个水流停下来了,但是你要重新再创造一个力量,把它引导到涅槃、把它引导到净土。所以我们谈谈菩提心,就是重新建立一个生命中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呢?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你的愿力”,你要发愿! 以前我们是跟着感觉走,我们以前人生没什么目标,就是追求快乐。曾经有过给你快乐的感受,你就念念不忘,你就希望这个快乐再出现。我们以前是跟着感觉走,活在自己那种带有快乐的影像,不断的攀缘那个影像,然后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现在这个影像被无分别智破坏了,没有影像可以攀缘了,这个时候你开始立定你的志向,你到底希望你来生,希望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就开始可以规划来生。因为你摆脱了生死业力,你现在有资格叫做“开创未来”。你还在攀缘娑婆世界,你根本没有资格讲开创未来,你的未来就被生死业力给绑住了,你怎么开创呢?所以生死业力被无分别智破坏以后,你现在有选择权了,你未来要何去何从?当然最好的选择就是成佛了,发一个成佛的愿力。 那么成佛的愿力有两种方法,第一个:如果你是智增上的菩萨,你可以多缘诸佛的功德庄严,多读读《法华经》《华严经》、,赞美佛陀的功德,无量的功德三昧,然后你发愿:我有一天要跟他一样,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第一个,缘佛的法界而发菩提心。如果你是属于慈悲心比较重的那一种,你也可以缘众生法界:悲众生苦,哀圣教衰。多想想众生的痛苦,活在颠倒当中,那么你发起要度拔他的使命感,我一定要对他们做一些有帮助的事情。总而言之你缘佛道的功德发愿也可以、缘众生法界发也可以,总之你要许下你未来的誓愿,你的理想抱负是什么。因为娑婆世界业力被你调伏了,所以菩提心就是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这个就是“菩提心”。 那么你有两种选择,最好的选择是受菩萨戒,最好的选择,有诸佛菩萨的证明,有同参道友的互相的摄受,在佛前缘境发心成就菩萨的戒体,这个是最好的。如果你因缘不具足,也可以在佛前自己发愿,也可以。你可以上网去找一下,菩提心的发愿文它有很多的仪轨,藏传佛教、显教的大师都有这些仪轨,你可以随便根据哪一个发菩提心文,来照他的文念也可以。 总而言之,我们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心被消灭以后,你必须对来生对未来有一个新的规划。那么这个规划,菩提心发了以后,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初心菩萨的菩提心,叫“自受用菩提心”,要以内观为主,所以自受用的菩提心又叫做“愿菩提心”,它只论心不论境,你可能今生什么事都没有做,也无所谓,你只要把所有的修行,都会归到菩提心就可以了,所有的修行都跟你的理想抱负有关。你这个时候的人生啊,从攀缘心变成历事练心,就是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利用所有的事情来帮助你的菩提心,就做这件事情。你只要看看你的菩提心,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进步就好了,因为成败得失对你来说没有意义了,所以这个时候是法法消归菩提心。 刚开始的菩提心叫“愿菩提心”,以增长内在的菩提心的愿力,加强他的愿力为重点,还不在于资粮力,愿菩提心是属于自受用这一块。那么可能你要经过五年的时间,或者十年的时间,你的菩提心站稳了,你的因缘也具足了,就有资格谈到行菩提心,你可以做一点实事了。你找到你的定位,你看你适合做什么,在佛教界里面,你是适合做什么,做什么都可以,这个职位没有高下,你在这个地方开始利益众生积集资粮,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除了愿以外,还有资粮力了。所以我们前面的菩提心, “万叫做行一心”,在《法华经》给它一个词,叫做“万行一心”。把所有的万行会归到菩提心,只要对你菩提心有帮助的你就可以做,只要伤到菩提心的就不能做,它完全用菩提心的增减,当做你生命的指标。 初心菩萨先不要管别人怎么样,先管你的菩提心是不是进步,但是后半段一心万行的时候,就考虑到慈悲善巧了,开始要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考,他需要什么?——恒顺众生。 所以这菩提心有两种修法:你如果是在自利的角度,那就是以愿菩提心为主,先守住你的本愿就好了;如果你是后半段了,你觉得你除了你自己的愿力以外,你可以多少做一点事情了,你可以转成行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就是菩提心的修法。其实就是你心中的一种愿力,由愿力取代对生命的攀缘。 好,那么这块有没有问题?这个是修了空观以后,接着就是修菩提心了。它是一种愿望,但是这个愿望,不要忽略,它是你生命中一个新的力量产生了。 我问一下,诸位,你们受过菩萨戒的举手我看看。鼓掌,鼓掌!你不能够一天过一天啊,修行啊,它是先有目标才有修行的,你不是说走一步算一步,不是这样子的。佛教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要“以愿导行”。你要设定一个目标你才有资格谈修行,你没有目标,你根本连修行的资格都没有,你的心就是到处跑,就是你还没上路啊,这个发愿很重要的,你不能拖哦。 【151】我们如何来操作我们的菩提心呢? 学员:请教师父一下,那弟子怎么会知道我什么时候,已经差不多自受用的那个阶段,因为会怎么样觉得会足够那个信心,我可以出去行菩提道了? 师父:这个很难讲了,没有标准答案。你应该多少会知道一点,但是五年是少不了了,每一个人的时间都不一样。但是你不能发了愿,就赶快在外面到处跑,不可以。你一定要让那菩提的幼苗要让它增长,就是“止观”的力量。你要用止观来灌溉菩提心,让它至少生根,就是它不容易退转。因为你来到娑婆世界,来到人身的凡夫的世界那就很复杂了,弄得不好菩提心会失掉的,会被破坏。欸,请说。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请教一下,这个菩提心的修法,事修上面是说我们譬如说受菩萨戒,这样一生一次,或者是说每天,譬如说睡前的时候,都要有一个时间来观想这个菩提心,应该是要怎么操作比较得当? 师父:它有很多的方法,我们上次有开一个菩提心的课程,对不对?它有很多的偈颂可以背诵。那我们这次的上课也谈到,这个从布施去修,是吧?布施、持戒,但是它在修的时候呢,它在修布施在修持戒的时候,它是会归到无贪的善根。就是说你是不是从布施持戒当中,建立一种无贪的概念出来,让你去学习施舍,而不是重点是你送什么东西出去。它是借相修心,它观你的心,欸,我今年的无贪的心比去年进步了,你看到事情的执著度,执著的力道淡薄了。所以它菩提心它有一些眷属的,比方说无贪、比方说精进、忍辱,它也有很多的善根。它这个宝鼎,它下面有很多脚来帮助它的;我们在讲自受用菩提心有讲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你要有一些安定的功课,你要有一些诵经、听经的法门,智慧也要不断的增长。所以它六度,它一开始是帮助菩提心。 学员:是,听师父这样讲,弟子的理解是说:菩提心的修法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历缘对境,就忆念这个菩提心? 师父:对,你要忆念它,对对对,你要忆念你的愿力:我为了要成佛,所以我必须要去拜八十八佛;我为了要成佛,所以我要去念佛、去持咒、去持戒。所以你所有的功德,是往这个菩提心上面去整合起来,否则你没有菩提心的话,你就流到人天福报去了,就是忆念这两个字。 学员:师父,弟子请教一个问题,那上次师父提到说,有漏种子跟无漏种子,我在发菩提心、我在事修,比如说我去做义工、做做善事,因为我们第一念很容易就分别,为了我自己,是否那时候我们是说,强迫自己说:我就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去做这个事,就强迫它第二念? 师父:对对对。 学员:变成这样子,把它转成这种念,这样我就慢慢就破坏它? 师父:是的是的,是,一开始都是勉强,对对对,就是这样。不能做要它做,不能这样子想要它想,就是要第六意识听你的,听你的规划,就是训练第六意识在你的规划当中,你要训练第六意识顺从菩提心、顺从往生的心,就是训练第六意识。就是强迫,就是强迫,对,当然你要有一点善巧,它做得好的时候,鼓励它一下。 学员:好,谢谢师父。 师父:其实现在第八识已经不是重点了,诸位,现在关键是你第六意识的训练,你现在是第六意识怎么去引导第八识。生死凡夫啊,他第六意识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第六意识就跟第八识走,叫生死业力凡夫了。它第六意识它本来是可以主导第八识,它放弃了主导权,因为它第六意识到处攀缘,攀缘到第六意识妄想很重,它自顾不暇,所以临终的时候,它到处去打妄想。所以第八识本来要让你引导,结果你不引导,那对不起,那第八识来引导你,第八识把第六意识带走了,随业流转了。净土宗不可以这样!净土宗要第六意识来引导第八识,随念往生。所以你就要训练第六意识听你的,你要给它一个愿望,那么在过程当中随时检查一下,你菩提心在不在、你是不是为了菩提心做这件事情、你菩提心是不是不断的在进步当中?你把心放在哪里,第六意识就会跟着你走,是这样子的, “作这叫意”。我们为什么对娑婆世界攀缘这么重?因为以前都把心放在那里。 【152】第六意识有失智倾向的时候怎么办? 学员:师父,阿弥陀佛!我有两个疑问,但是跟上一节课讲的有关,因为来不及问,我现在可以问吗? 师父:可以可以。 学员:就是上一节课师父有讲到,就是我们临终的时候,我们要控制我们的第六意识,就是说断相续心。那我们如果就是提起佛号的时候,那还是用第六意识,还是要用第七识去执取佛号? 师父:第七意识它听你招呼吗?第七意识不能用。第七意识的执著是……你就是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你做如理的思惟是,你告诉你自己:你的生命结束了,你要到哪里去。你要用第六意识来给自己一种很好的分别、很好的思考。你第六意识决定了,第八识就跟你走了。 学员:是。我第二个疑问是:就是现在有很多年纪大的人,有这个失智症的问题,那这个失智症呢,是第六意识出了问题,还是这个第八意识里面的种子不见了? 师父:你说这个是叫,我们叫做老人痴呆是不是? 学员:是。 师父:他这个老人痴呆可能第六意识已经出了状况,就很不好了。因为你整个生命的希望,都靠第六意识来引导,尤其净土宗,如果第六意识受到伤害,这个就很麻烦啊!他没办法如理思惟。 学员:是,他是不能控制第六意识了吗? 师父:他已经没办法如理思惟了,对对对,它已经不听招呼了,这就很麻烦了。 学员:那他的断相续心,等于也是就没有办法做得到了,是吗? 师父:第六意识不能让它受到伤害,因为你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第六意识了。所以第六意识一旦进入到暗钝,一到失控,那这个往生的机率就大大的降低了。 学员:有补救的办法吗? 师父:我真的不知道了。因为你第六意识是关键嘛!因为你现在第六意识用思想来引导业力,你现在唯一的可能就这样子嘛。当然你要思想遇到障碍,那就很麻烦了。 学员:是,因为失智的话,他可能不是马上就面临死亡的问题。 师父:是的,因为他已经没办法判断:娑婆世界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功德。他的判断力应该也会受到影响,是吧?那就糟了。 学员:那有可能再找回来吗?第六意识。 师父:它也不是失掉,他的第六意识的思考能力失掉了,它第六意识还在,但是它思考能力的功能失掉了,这就很麻烦啊。 学员:那就等于没办法补救了?不能失智,失智不能去西方。 师父:嗯,所以我们,所以福德资粮很重要。你为什么要拜忏、要持戒,其实这个东西,你的资粮力太差也不行,要回向。 学员:OK。但是有失智的倾向的时候,那就表示他以后没办法去西方,往生西方? 师父:这个我就不知道了,这个医学的问题由医学去处理了,反正你第六意识是关键。你要引导第八识只有靠第六意识,因为第七意识它不听你招呼的,前五识根本一点用途都没有。你现在能够往生,唯一的希望就靠第六意识的明了、分别、想象、如理的思惟。因为第八识它就是一个强大的业力,它何去何从它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如果你第六意识你不引导它,它会先等你,临终的时候第八识会先等你,等你来引导它,所以随念往生,第八识的业力还没有启动,它一启动你就完了。但是你最佳时机,在临终的最佳时机,你不引导第八识,对不起,等到第六意识消失以后,第八识它就来引导了。就是它给你机会了,你自己不引导,它第八识它给你机会嘛,临命终的时候它给你引导嘛,结果你不发愿,你就整天打妄想,好,那第八识:我给你机会了,你不引导,那我来引导你,你就只好随业往生了,第八识强大的业力出来了,就把你带走了。所以要往生,你要在第八识业力没有现前之前,赶紧发愿,用愿力来引导第八识。当然你不能起执著,你一执著的话,你就触动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去触动第八识,第七意识也会去刺激第八识的业力得果报,你不能有太重的执著。所以空观的智慧,无分别智也很重要。 【153】厨房里会引来一些蟑螂蚂蚁,应该怎么办? 学员:阿弥陀佛,师父慈悲,我想问一个事修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比如说咱们一个道场,道场里会有一些厨房,为大家做一些斋饭,那么有一些厨房里,会引来一些蟑螂蚂蚁一些东西。我有听过有一些道场,要请来杀虫的去杀这些蟑螂蚂蚁。那如果像咱们这种佛教的道场,怎么能杀虫呢?我觉得这个问题要遇到了,应该怎么办? 师父:请坐。这当然不可以呀,不可以不可以这样。假如你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喷下去,它会死嘛,你知不知道?你知道,结果你又喷,这就杀生了,不可以。杀生是不能有理由,知道吗?不能有任何理由的,杀生是比较麻烦,因为它牵涉到一种死亡的业力,又牵涉到你跟它的互动。这个冤亲债主啊,你临终的时候,它会来干扰你的,它如果到鬼神道去就糟了。 学员:像在美国,Government 会有一些人来检查嘛,他定期的会来检查这个卫生的问题,如果发现有,他可能会把这个道场关掉,那我也不知道,如果在 China、在台湾可能都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在美国这确实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师父:你只能够说:这个我没有意见,你看着办。对对对对,就是这样,戒律的原话就是这样,佛陀说:我没有意见,你看着办。你不能够说:欸,把它怎么样,不可以。你不能动身口意,你就说这个事我没有意见,你要做什么,你看着办,只能这样子。这个杀业对往生是很大的障碍啊, 诸位,这个问题严重哦,杀业。 学员:我就是想对那位师姐说的问题,说一下我自己的那个经历,就是原来家里边也有蟑螂嘛,那不能杀它,就后来写《金刚经》去超度它,然后就慢慢就没有了,大概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我想这个肯定还是有……我们如果没有业力的话,应该也不会招感这个东西来吧。 师父:你应该还有发愿,对不对? 学员:反正我就是当时就是想说:那我不能杀它,我就希望能用这个方法来跟它解除这个恩怨,然后呢它就不要再来招惹我,我也不去招惹它。 师父:非常好,对对对,你就是发愿,所以你愿力,你又加上资粮力,你又诵经。 学员:对,我抄经,我抄那个《金刚经》。 师父:是是,而且你应该很虔诚,感觉上很虔诚,力道下来很大。真的你要发愿,所以你的愿力可以转业力。 学员:还有刚才那位师姐说那个,就是老人痴呆这个问题,我自己本身学医嘛,那我认为这个东西,因为现代医学它没有办法解决,那既然没有办法解决的病,它就应该是业力病或者是业障病,或者就是那种冤亲债主的病嘛,那应该也可以用诵经,或者什么样的办法来回向,希望能帮他积蓄一些资粮,不知道这样会不会,至少帮他积一点福,也许会有一点点帮助? 师父:可以可以,最好是没有得到就赶快回向了,得到有点太迟了。 学员:对对对,就是像师姐说,如果要是刚开始觉得有一点迹象的话,就赶快给他修福这样子? 师父:对,因为你业还没有成熟,你赶快回向,很好很好。学员:那这个中阴身还有五通的嘛,它中阴身也有得度的这个方法,然后它是不是也有第六识,也可以听开导? 师父:中阴身八识都具足。 学员:哦,那像刚才那种老年痴呆的,是不是靠第六识。 师父:不过中阴身超度这块啊,显教讲的少,所以这个问题我不回答。 但是藏系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但是显教呢,它强调临命终的时候,它是在人的第六意识里面,就赶紧要往生了。但是中阴身是这个人是已经死亡了,它已经不是一个人,所以这两个传承不太一样。可能密宗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这个我们就不谈了。但是从显教的角度,它偏重临命终的这块。 【154】往生净土要不要发菩提心? 好,我们讨论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菩提心跟净土宗的结合。我们一个成佛的心跟往生的心,结合起来。当然这个地方,很多人一直在质疑一个问题,就是往生净土要不要发菩提心?你们觉得呢? 要! 对!我们现在来反推一下,比方说你求生净土,你不发菩提心,那么你是什么心态?只有两种可能:一个追求安乐,就增上心;第二个就是出离心,其它没有了嘛。就是你怖畏娑婆的痛苦,出离心,要么就是追求极乐世界的快乐,两种可能。 那么你用追求快乐的心,这就很难往生了。因为昙鸾大师说,你只是为了追求快乐,你要追求快乐,你根本不用大费周章到净土去,诸天给你的快乐够多了。而且你这种追求快乐的心带杂染,是带爱取,跟弥陀本愿是不符的。弥陀创造净土,是弥陀的法身变现出来一种清净的国土,它是在快乐当中,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诸位,你一定要知道因缘果报,你的因地发心跟你的目标,是不是相随顺的,是不是它是同一个档次的。 如果净土是无漏的,你的心是有漏的,这两个不可能相应嘛!我们现在是有漏,但是我起码的心是随顺于无漏。所以你为了追求快乐而已,不能往生;为了出离心,当然也不可以了。因为出离心的人,他根本就是,他不希望有依正果报的,偏空涅槃。 所以往生,即便你没有坚固的菩提心,起码你的心是随顺于菩提心,这是最低标准。就是你没有发起正式的菩提心,但起码是随顺菩提心。也就是说你是为了圣道而到净土去的,这才是正确的思考。因为弥陀是为了圣道而安立的,快乐只是佛陀的方便而已。你看《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解说极乐世界,没有错,他刚开始讲: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是摄受我们,他到后面的时候,他话锋一转: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极乐世界的功德来自于不退转,哪是只是为了快乐而已呢?阿弥陀佛花了五劫的思考,喔,就创造一个快乐的国土啊,它每一个快乐当中都有圣道的力量啊。我们下一堂课,再下下堂课会讲到,其实极乐世界的本质是无漏的,它是一个无漏的国土,纯无漏的国土,所以你的心态必须要随顺无漏。最好的思考:为了成佛而到净土去!这是最好的思考,如果你能够这样想是最好的:把成佛跟往生,这两个目标结合在一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这种思考模式是最好的,互相帮助。 好,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前面的空正见跟菩提心,这两个跟净土都是有关系的。菩萨道啊,诸位你看菩萨戒,菩萨道的初学,像我们这种初学,偏重论心不论境。你先不要管你做多少,你只要肯努力你就会有进步了。就是说至少我认定这是我的一个方向,可能我做的不好,我可能进三步退一步、进三步退一步,但是起码你的心是开始顺从,这非常可贵啊!就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个很关键。如果你连努力都不想努力,你就完了,这个最可怕就是这样,你连第一步都不想踏出去,那你就摆明了准备轮回了嘛,那谁能够救得了你呢?我们先不管你做了多少,至少你已经努力的在做了,这个事叫做“顺从”,你已经开始听话了,那么阿弥陀佛就有办法摄受你了。关键在顺从这两个字,关键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情,所以这两个是很重要的一种概念,空正见跟菩提心。请说: 学员:师父慈悲,请问师父,有一些人说往生净土之后,可以一直在极乐世界成佛;有一些人说,一定要再回来娑婆这边成佛…… 师父:不可以成佛,你一个国土不能两尊佛陀,不可能。你可以到等觉菩萨,极乐世界不能成佛,你要回入娑婆,然后你去建立你的因缘,成就你的国土。没有一个佛土是两尊佛陀的,不可能。 学员:所以一定要回娑婆? 师父:是的,是的。你也不一定要回到娑婆,反正你可以到其它世界去,你一定要回到凡夫的世界来。回入娑婆是其中一种选择了,你也可以到他方世界,都可以了。 那么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为临终的正念,描绘出一个方向、一个道路。那么当然我们是勉励大家,先试着踏出第一步,先让自己顺从这个道路。先不要管你做了多少,你可能会失败,但是你只要不放弃,你只要有一种决心,那么一步一步的往前走,那么我们再跟净土的结合,那么你就开始走上了净土的道路了。也就是说其实生死业力不可怕,但是你的心态很重要,你怎么引导它。所以整个唯识学的关键在第六意识了,用心念来引导你的业力了,你这个念头必须跟空正见相应、跟菩提心相应、跟往生的心相应。 好,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三 【155】净土宗的人生观只有一个:为了来生而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二面,我们讲到丁四:利益。那么这一科是说明菩提心来修习六度所成就的功德利益。那么佛陀出世以后,佛陀在解释人生,他主要的一个观念,就是从因缘来建立人生观,所谓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所以佛法是认为:因为因缘的生灭,所以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不断的变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因缘呢?它能够去掌控我们生命的生灭变化?从唯识的角度,生命的主要因缘就是我们心识的活动。 那么心识的活动在唯识当中,古德把心识的活动开出三种心识,所谓的异熟、思量、了境这三种心识,这三种心识的交互作用,就产生人生不断的生灭变化。那我们研究唯识学的时候,你在这个三个心识要找到一个根本。所有心识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因为它把我们无量的过去跟现在,做一个拢总的摄持:第一个它摄持我们的过去;第二个它接受我们现在的熏习,这个很重要。 也就是说过去要变成未来,必须经过现在。你有可能过去就代表未来,有些人是今生毫无作用,他的人生对他整个因缘来说,是毫无任何价值,所以他的过去就直接等于未来,他前生是怎么样,他来生就怎么样。但是有些人他学佛以后,他过去不等于未来,因为他今生强大的熏习的力量出现了。那么这个熏习的力量,有两种力量会影响你的第八识: 第一个就是你的第六意识的熏习,这就是所谓来自善恶业力的熏习。我们第六意识的思考模式,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那么就带动了身口意去熏习第八识,产生善恶的业力。那么第六意识的熏习主要的来自于、决定于我们的一种人生的善恶业,也就是来世的快乐跟痛苦,就是业力的熏习这一块。 第二个来自于第七意识的熏习,这种“恒审思量我相随”,就是我们心中的我执所推动的那种攀缘跟爱取。这个就没有善恶了,你攀缘一个东西,你执著一个东西,这个没有什么善也没有恶,但是它会加强你轮回的力量,要小心。所以这一块的熏习,就决定你的轮回的力量。 所以整个唯识学的因缘观,主要是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第一个善恶的业力;第二个是生死的轮回。就是第六意识去熏习第八识,第二个是第七意识去熏习第八识。那么因为这两种熏习的不同,就创造了你来生的各式各样的果报:有些人会活得快乐,但是他的生死业力很重;有些人他虽然活得很痛苦,但是他的生死业力相对比较轻。所以因为第六意识的善恶的熏习,跟第七意识的我爱执的熏习的不同,就创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生观。那么现在我们从过去即将面对未来,那么今生是很关键,你是怎么熏习你的第八识? 从净土宗的角度,你必须掌控两种的熏习:第一个赶快改造你的业力,尤其是在第八识当中有重大的罪业,透过忏悔的熏习:忏悔、皈依、发愿。净土宗的修行者,你绝对不允许在临终的时候罪业起现行,这对你是非常不吉祥,临终你的罪业起现行,你就很难往生了。因为你的色身不断的干扰你、刺激你,你很难生起正念。所以我们希望我们临命终是相对安详的——“愿我临终无障碍!”我们希望是在一种很平和的、没有一种色身的伤害刺激的情况之下保持正念,所以我们必须要把罪业,把它忏除干净。忏除干净的原则只有一个,叫做“断相续心”。我们对于罪业,就是你不能再相续了,就这个原则而已。尤其是杀盗淫妄的罪业,你透过你的忏悔以后,你从今以后永不造作,那么虽然这个业种子没有消掉,但是保证临终它不会得果报,它不会干扰你了,因为你这个业沉淀下来。 诸位,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不能是一个活络的业力,不可以!带业往生它必须是一个沉淀的业力,就是它的相续心被你破坏,它这个运转的功能被你破坏了,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必须要检讨我们身口意当中,哪些罪业还在相续的,这个地方你赶紧要处理,这是第一个,业力的熏习这一块,我们透过忏悔、皈依、发愿,把这个罪业给调伏下来。 第二个就是来自于颠倒的熏习,就是我执产生的攀缘跟爱取。那么这个地方在唯识,它是用调伏跟引导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修习空观的无分别智,告诉我们其实你人生毫无所得,我们人生只是在受用一种生灭的影像,你不可能从今生带走任何东西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去分别,该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你打妄想也没用。所以你透过这种无分别智的时候呢,你就放弃了攀缘,你会把心专心的放到来生去了。 修行人的成功很重要就是:你必须把今生放弃!因为你的精神体力,刚好值得你做一件事情而已。我们很难去攀缘今生,又去专心的去规划来生,很难的,因为你的精神体力有限嘛。你透过你的这个上班、休闲,你剩下的时间,刚好能够做一件事情而已,所以你必须要把心正确的引导到来生去。 净土宗它的人生观只有一个:为了来生而活!你必须把你对今生的攀缘的心,全部收回来,完全把心皈依到来生去,你就成功了。虽然来生还没有出现,但是你必须要透过忆念,透过你的忆念,把你内心的能量全部导到来生去。这样子你对今生的颠倒相对降低,临终的时候它也不可能起颠倒,因为你的心的能量,已经成功的移到来生去了,你不可能去回顾今生了。临终最可怕的就是回顾你今生,人生不堪回首,这个很重要,你临终的时候,只要你回头去看你今生,你就完了。临终只能够向前看,不能向后看,所以临终的时候,往事不堪回首,因为你只要回忆过去,你就跑不掉了。 所有临终往生的人,一定是背水一战,他心中想的只有来生,他把今生完全放弃了,这种心态才可能会往生的,叫做“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所以我们在净土宗,你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两件事:第一个业力的调伏;第二个思想的调伏跟引导,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很多次了。 那么我们现在谈谈菩提心,当然引导有两种引导,一个正确的往生的人,他的心态:长远的目标是引导到成佛;短期的目标是引导到往生,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假设我们今天已经把今生放弃了,反正今生它是一个成熟的水果,我们现在要的是,好好的去播种来生的种子。它这形成一个水果了,它已经很难改变了。 【156】菩提心所引生的世间的利益 那么当然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开始修六度的时候,那么这样子对我们的今生、来生,有什么样的好处呢?我们来看看,由菩提心所引生的两种利益:第一个世间的利益;第二个出世间的利益。我们先看第一个世间的利益。好,请合掌: 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 那么我们今天发了一种成佛的愿力,那么这种愿力发了以后,去修习六波罗蜜,那么这样子对我们来生,有六种的利益:第一个富贵摄故。就是菩萨透过布施,会使令我们未来的因缘资财丰富,生活的这种资具跟财富非常的丰盛,叫做富贵摄故;第二个大生摄故。那么这透过持戒,使令我们成就尊贵的种姓,我们会生长在一种尊贵的家族,受到别人的尊重、赞叹;第三种是大朋大属。这个“朋”,就是很多的朋友、很多的亲属,因为这个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修无诤三昧,跟别人都保持一个和合无诤、避免对立,所以他就修忍辱的关系,所以得到很多朋友眷属的帮助;第四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菩萨的因地的精进,他在未来的生涯当中,能够成就广大的佛法的事业,因为他绝不放弃;那么“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菩萨因地的时候,由菩提心来摄持禅定的缘故,他来生的因缘,他的烦恼轻薄。那么他对这种各式各样的这种妄想,也特别的轻薄,不是说没有,因为他还是凡夫嘛,但是他因为经常修习这个专注的“止”,经常有这种定课,功课的摄持,心中有这个法的摄持,他的妄想轻薄; 最后一个“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菩萨因为在因地的时候广学多闻,所以他对这个工巧、还有这个声明,还有很多的因明的逻辑,这种善巧方便,他也是有他的一定的摄持。 那么这个地方的世间利益,当然世间的福德力,它共于凡夫、共于外道的。但是菩萨的地方,菩萨的福德力跟外道凡夫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们前面说过,你发了菩提心在修习善法的时候,因为你是有愿力,所以你的心就像大地一样,大地它能够不断的生长草木。它这个草木,你看一个草木,你把这个花,把它剪掉放在花瓶当中,它不可能生长,它只有不断的凋零;但是你把这个花,你把它种在大地当中,它得到泥土的这个阳光矿物质的滋润,它不断的增长广大,那说明什么事呢?你发了菩提心去做善法,你未来得果报的时候,是特别的坚固,不可破坏。 你看我们世间人很多人有福报,但是有些人的福报是很脆弱的:他小时候很有福报、长大有福报,但是中年以后他的财富被破坏,他的尊贵的种姓被破坏了;但是有些人的福报,他小时候福报很大、长大福报也很大、晚年的福报也还是很大,乃至于生生世世的福报都很大,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是发愿去做这件事情的。 诸位,诸法因缘生,佛教的结果,跟你的过程有很密切的关系。两个人同样把一件事情做了,但是你用什么心态去做,这件事情是非常关键。如果你今天做了善法,是一时的感动,你看到这个人很可怜,刺激你的慈悲心,你去帮助他了,这是一种概念。那么由外境的刺激,当然你是针对性的,这个人一定跟你有缘,跟你是特别亲厚,所以你的所缘境不可能普遍;第二个你的心不是很坚定,你是在某种情况才生起布施的心。但是菩萨发的菩提心不是,他是形成一种强大的愿望,他随时准备修习善法,只要因缘具足他就表现出来了,所以他心中酝酿已久,就像大地一样,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他特别坚固。 举两个例子,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两个福报是很坚固,在家居士的代表,就是须达长者。须达长者他不但把他的钱财,用黄金铺地买下了花园,他还亲自的监工。整个精舍快盖完的时候,他们家的钱花到连吃饭的米都买不起了,他没办法了,他把他们家唯一的装米的那个桶子拿去换了少许的米煮成粥。要吃的时候,由于这个佛陀跟阿罗汉弟子的现前,他又把所有的粥全部供养出来,那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佛陀给他咒愿:说你从今以后,罪灭福生,永恒富饶。也就是说须达长者经过佛陀的咒愿,说这个人他虽然只是个初果,他离成佛还有很漫长的路,但是他的生命当中,他一旦得果报,不管是在天上、在人间,他绝对没有贫穷这件事情出现,不可能。因为他的福报已经有根了,他那个福报力,已经在他的生命当中生根了。我们的福报没有根,所以也是有时候有福报有时候没福报,那完全看业力来主导。 所以须达长者,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他在修善法的时候,他是由愿力来推动的。他来行布施,他的重点不在布施,他认为这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在实践他的愿望。他是怎么样呢?法法消归他的愿望——“万行一心”。 诸位,你用善念来修善法,这是一种因缘,那是一时的感动;你今天修善法是在实践你的理想,那又是一种因缘。你只是在实践你的理想,没有任何理由,那么你得果报的时候不可思议。因为你是在因地的时候,你用善根来修善,不是用善念,这是一个福报的代表,须达长者,他的福报是生生世世的相续下去。 第二个我们来看看佛陀的出家弟子,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他本来是八王子,他出家以后所有财富都舍掉了。但他舍掉财富,并没有舍掉他的善根福报,他跟同参道友去托钵的时候,如果今天没有托到东西,托到空钵回来,他的钵只要往空中一抛,这个虚空里面的钵回来的时候,里面全部是蜂蜜,他可以把那个多余的蜂蜜分给其他人,如果不够再抛一次,这个福报到这种这种份上,你看,随心自在!这种人修福报都不是一般的心态,不是一般的善念,他们都是形成一种强大的愿望,这种的福报已经形成善根了。就是说这种善业已经在心中生根了,所以他这个福报力,是一种相续的力量,自然相续。佛陀说他不管白天晚上,他那个福德力不断的增长广大。 所以你要不发菩提心,你是非常吃亏,因为你修善法的时候你没有根,就像这个树没有根,所以你得果报的时候,你把它花完的时候 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来了,它不能产生一种展转相续的力量。 诸位,你在研究唯识的业果这一块,记得一个原则:凡是善业一定要让它生根;凡是罪业绝对不能让它生根,不能有生根,变成恶根,就糟了,就是相续的关系。业力只有一个原则:相续跟不相续。罪业,你要把它的相续的观念把它切断;善念,你要让它不断的在心中不断的运转,就像机器一样让它 run,不断的运转。那么你要让善念不断的运转,你只有一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发愿,你没有其它的情况能够让善念运转。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就是说,我们虽然打很多妄想,但是你只要许下你的誓愿,你只要绝不放弃,你就可以把善的因缘在心中运转起来形成强大的善根。所以我们在发菩提心、修习六善法的时候形成了六种善根:富贵的善根、大生的善根、大朋大属,乃至于善巧方便,这种六度的善根,而且你是尽未来际的受用,这是第一个,当然这个是世间的福德力。 【157】菩提心所引生的出世间的利益 我们看出世间的利益,第二个: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那么前面是讲到世间的福报,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出世间的善根,前面是讲世间的善根。那么出世间的善根说这个人,他有什么好处呢? “胜生无罪”。就是说菩萨如果说他万一他没往生到净土去,或者他还没成佛,还没有成就圣道,他还是一个凡夫,那么他成就这么广大的富贵的果报的时候,他不生起颠倒的妄想,不会放逸。也就是说他的心跟福报接触的时候,他不会产生烦恼跟罪业的过失,乃至于在成佛之前,他在受用福报的时候,他会有所克制、有所节制,这第一点这就成就自利的功德; 第二个他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他经常能够有各式各样的方便力,能够“现作一切有情义利。“义”当然是出世间的解脱,”“利”就现世的安乐。他总是有办法让跟他有缘的众生,得到世间的利益乃至于出世间的功德,他有这两方面的善巧方便,其实这个是很重要的,“胜生无罪”。 诸位,印光大师他提醒我们,如果你没有成就一个菩提心,你也没有很坚定要往生的人,你最好福报不要太大,因为你第二生一定会放逸,因为你没有菩提心、没有愿力的摄持,你修善的时候你是用自我意识来修善,你是用有所得心来修善,你一定会对这个善法有所期待,你一定会有的。 凭什么大家都去休息了,你偷偷跑去扫厕所,凭什么?你就心想:好,我今生受尽了苦难,我一定要修善,让我来生得到自在,你这个就是有所得心了。所以你一旦没有发起菩提心的人,没有求往生的人,他心中的福报力,一定是锁定了娑婆世界的有漏的福报,那么你因地的时候修善,你心中就打这个妄想,你糟了,来生果报现前的时候,你一定会放逸。因为你因地造业的时候,就做如是思惟、做如是规划的,你就是准备要来受用了。所以福报现前,你要没有强大的愿力的引导,你的放逸的结果,你第三生就堕落了。 所以你修善的结果,你第三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然这个地方不是善业害了你,是你没有用菩提心来摄持善业。所以你没有菩提心所摄持的善业,不但是脆弱、容易破坏,它还会引生很多的后遗症。一个人会造重大罪业,都不是福报差的人,他造不出重大罪业的。当然你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福报是多多益善,因为你得到正常的引导摄持吧,他能够正确的把这种水流的力量,往净土的地方引导、往佛道的地方引导。 我们举一个例子:天台智者大师。天台智者大师他这世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他这一生出世的时候,他生长在一个梁朝,他爸爸是梁朝的做官的,做大官的。所以这个古时候的大家族,这儿子出生的时候,那是后继有人,大家就欢天喜地的要庆祝,就杀鸡、杀猪要庆祝。 但是很奇怪呢,他们家的仆人,在杀鸡杀猪,要烧水的时候,它的火一升起来就有一阵风吹过来,把它吹熄灭了,第二次也吹熄灭了,第三次吹熄灭……后来终于这种杀鸡、杀羊的事情,就不得成就了。 诸位,我们现在比较关心的就是说:为什么他们在起火的时候,会吹起那一阵风,那阵风怎么来的? 菩萨因地咒愿嘛! 因为菩萨修善的时候,他是用愿力、用咒愿力来修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他善业的时候,他因地的时候,他是正确的引导他这个善业,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他不允许有过失出现,他是用愿力来修善的。你今天在得果报的时候去杀生,违背他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力。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得快乐果报的时候,他一旦要造罪业的时候,他就会有一种因缘来阻挡他,让他罪业不能成就。就是他因地修善的时候他有发愿,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当过失要出现的时候,他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来抗拒这个果报,来抗拒这个罪业。当然如果你没有发愿那你就糟了,你就没有一种善的力量来引导你,那你只好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那就糟糕了,那就放逸了。 所以说菩萨修菩提心的时候,他有愿力的摄持善法,他得果报的时候“胜生无罪”。他生长那种大富贵的家族里面,他不会有过失出现的,这他因地的咒愿力的摄持。 那么我们看到这个菩提心,它会使令一个人来生得到大富贵,而且大富贵当中,它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往这个出世的解脱去引导他,有一种圣道的力量。 【158】修任何一个波罗蜜多,都具足其它五度的波罗蜜多 好,我们看丁五,就是菩提心的最后一科:助成。这个六度,透过菩提心的摄受,它会互相的资助,我们看提问: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抉择,云何可见? 那么六度的法门,如果透过一个菩萨的空性跟菩提心的摄持,它互相抉择,它会互相的融通、互相的资助。那么这是应该怎么去理解呢?我们来看这个无着菩萨的回答: 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佛陀在赞叹六波罗蜜多的时候,他有些经典讲到说:喔,所有的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最为重要,你把布施修好了,其它度就修好了,佛陀“以布施声说”;但是有的经典,佛陀说:所有六波罗蜜,持戒最为重要,你把戒持好了,六度就持好了;或者以忍辱,所有的功德,忍辱第一;或者是精进、或者禅定、或者智慧。那么佛陀为什么在六度当中,有时候会用一个波罗蜜,来摄持其它波罗蜜,这到底有什么样很深的意趣呢?看无着菩萨的回答: “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因为一个菩萨他开始生起菩提心,他用愿力来行菩萨道的时候, “一叫心万行”,但是他最后“万行一心”,他所有的万行都是在增长他的菩提心。 所以呢,他在修一切的波罗蜜多的时候,他修任何一个波罗蜜多的时候,都具足其它的五度的波罗蜜多。他这个波罗蜜多,他能够有一种互含互摄、互相助成的效果。 比方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也具足了持戒,因为他布施的时候,他知道怎么样布施是如法的布施,什么情况应该布施,布施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恰到好处。那么菩萨在布施的时候,遇到种种顺逆因缘的刺激,他能够安忍不动,这个就是忍辱了;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能够相续不断,不生疲厌,这就精进;菩萨布施的时候,他内心寂静,他不生起攀缘,就是禅定;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善知众生的需求,他不会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对方,他知道众生需要什么,他广设善巧方便,这个就是智慧了。所以菩萨到最后在操纵六度的时候,他是随修一法,其它的五度法门都具足了,他修一波罗蜜,他具足其它的波罗蜜。 诸位我们看到,阿罗汉的功德,阿罗汉的神通跟佛陀的神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阿罗汉的神通,他因为没有菩提心的这种摄持,他的神通是单一的,是自受用的,他只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佛陀的神通一释放出来的时候,他有广大的他受用,他能够一为无量,他能够满足所有众生的需要,叫“普门示现”。 比方说我们经常举的例子,佛陀调伏狂象的例子。你看佛陀跟诸大阿罗汉,那都不是一般的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的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大阿罗汉,那种常随众,那都是久修声闻法的大阿罗汉,跟佛陀在路上走的时候,突然间看到那些狂象冲过来的时候,阿罗汉第一个反应:飞到虚空。他的神通力先保护自己,这个自然反应嘛,这跟他因地有关,他因地修善法的时候,他是少事少业少方便住,所以他的神通力不能跟众生分享。但是你看佛陀第一反应是把手举起来,现出五道光明,所有的象都跪下去,这是非常不容易,因为他知道每一只象,它需要的是什么。 佛陀举出一道手的时候,每一个象看到的光明是不一样,看到狮子的相状是不一样的,只有佛陀做到。佛陀用一个音声说法,所有人都能够听到自己相应的东西,这个因地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互含互摄,所以佛陀为什么叫万德庄严呢!佛陀只要释放一个法,他这个法能够普遍让所有的众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因为他因地的时候有菩提心摄持。 诸位你如果说,你如果不法法消归心性,你修善法的时候是用攀缘心:喔,我把这件事做好了、你把这件事做好,你得果报的时候,你做了 A 跟B,它不能产生整合的效果,它没有那种效果。因为你是向外攀缘嘛,你叫做“修习善法”。但是如果你把这些善法你能够整合到内心去,产生互含互摄,你得果报的时候,你富贵中就具足了庄严;庄严中就具足富贵。它那个功德力,它是互含互摄的,就差在这里。所以说呢,菩萨在修六度的时候,到了末期的时候,他的每一个法一出现的时候,互含互摄。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一为无量,普门示现,那叫做“万德庄严”。 好,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把菩提心的功德,就是说你有发菩提心,也是做这件事情;你没有发菩提心,也做这么多事情,但是它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因为你过程不同嘛。你的心跟这个法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会影响这个法到最后的开花结果。 好,那么前面我们把这种圣道门的菩提心,就是我们如何来引导第八识:第一个引导的力量来自于成佛的愿力,以成佛的愿力来修习善法,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未来会产生很殊胜的果报、很殊胜的功德。 【159】感应道交是怎么样的形成的? 第二个我们来谈谈第二种引导,就是阿赖耶识的第二个引导,就是净土门的引导。那么我们看: 丙二、依净土门成就信愿。分成三科:一、建立信心;二、依观发愿;三、会归佛号。 那么净土门,首先我们要建立一种真实的信心!这信心当中有两科:第一个感应道交;第二个是转他成自。我们先看感应道交的地方,好,请合掌,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好,我们来看看,我们先把它做一个简单的消文。那么我们前面的赖耶缘起观,我们主要是针对自身的因缘,你应该怎么样来调伏自己的罪业、怎么样调伏自己的这个思想,完全从自身的因缘。那么现在我们来谈谈,你跟众生的相互关系,你的阿赖耶识跟对方的阿赖耶识,它们之间的相互的感应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那么这个地方佛陀先讲出一个譬喻:说有两个人某甲跟某乙,这两个人都有自己的阿赖耶识,他们有他们的业力、有他们的思想。这两种因缘在他的生命当中,交互的作用,这两个不同的阿赖耶识,那么这两个人发生什么事呢?“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假设某甲他呢,很专心的很相续的去忆念某乙的优点,比方说他忆念某乙的这个人,是很善良一个人,他是一个很体贴的、喜欢帮助别人的,就是某甲经常忆念某乙的优点;那么另外一个呢?“一人专忘”。但是某乙心中早就把某甲给忘掉了,他忆念是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件事情,他们两个做了一个不同的忆念。那么这两个人第六意识有不同的忆念,他们来生会有什么后果呢?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这两个人有两种情况:有可能会相逢,当然有可能不相逢。但是即便相逢,比方说这两个人来生都投生在洛杉矶,但是他们就没有因缘相见,他可能一个在洛衫矶住在 arcadia,另外一个住在 pasadena。他们这辈子两个活动当中只有相逢,但是不可能相见,它没有一种感应的力量,它没有一种力量让他们两个能够接触,叫做“若逢不逢”,即便是相逢在一个城市,就跟不相逢一样,他们两个生命不能产生交集。 “或见非见”:就是即便你们两个在超商相见了,某甲某乙,欸,两个人见面了,但是你看他没感觉,他看你也没感觉,两个人就当面错过。就是说这两个阿赖耶识碰撞的时候,它不会产生互相吸引,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因地的时候没有互相忆念。 那么反过来,再看另外一个因缘“二人相忆,二忆念深”:某甲很专心的忆念某乙,某乙也偶尔忆念某甲,这第一种情况,两个互相忆念。或者说“二忆念深”:他们不是偶尔的忆念是经常性的忆念。某甲经常忆念某乙,他可能不在洛杉矶,他在另外一个州,那么这个某甲就经常忆念某乙,那某乙也经常忆念某甲,那么这两个人,未来的阿赖耶识会什么样的结果呢?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他们两个生生世世的生命会互相吸引,就很容易生长在一个城市,就很容易让他们有一种力量,让他们见面乃至于变成眷属,因为他们因地有互相的忆念。这是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忆念,就创造来生的相遇。那么这个比喻,佛陀到底是想说什么呢?他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跟众生的忆念,是这个道理,佛陀跟众生的互相吸引,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两个都是心嘛。 就是说呢,我们先看看佛陀是怎么回事,佛陀心是怎么想的?说:“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的心是大般涅槃,但是佛陀的心大般涅槃,他跟阿罗汉的涅槃不一样,他的涅槃是真空妙有的、他是转识成智的、他是破坏颠倒执著、他不毁灭心识的活动,所以他在大般涅槃当中,他悯念所有的众生,他是用平等心,就像母亲忆念所有的儿子。所以佛陀的忆念已经完成了,佛陀成功的去忆念每一个众生,就是佛陀他自己已经把他该做的事情做好了。 佛陀因地的时候:众生无边誓愿度,对不对?他发这个愿,他成佛以后,他果然的实践他的愿望,他把他的心平均的分给每一个人,他没有哪一个人多,也没有哪一个人少。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得到佛陀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加持呢?我们看看怎么回事: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作为佛陀,他是用平等心来悯念一切众生,但是作为众生呢,假设这个众生他离家出走,他根本就把这个佛陀的功德给忘了,那么这个人就很难跟佛陀感应了,因为他的心是忆念凡夫的世界,他从来没有忆念过佛陀;那么反过来假设这个人是一个学佛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他能够就像儿子忆念母亲一样的忆念佛陀,那么他跟佛陀就很容易生生世世就能够产生感应、产生吸引。 也就是说,我们这样讲好了,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释迦牟尼的佛像,到底他有没有加持力?有没有加持力?你说有?喔,答案是:很难讲!你看有些人外道他走过去,他完全对这个佛陀是完全不当一回事,那么这个佛陀对他就毫无加持力可言,就是佛陀的功德力就跟他不可能接触了,因为你不忆念他嘛!诸位,加持力不是单方面的,不能强迫的。一个佛弟子他经过佛像的时候,他会合掌,欸,这是一种感应了,那这佛像对你有加持力了,佛法的加持力都是双方面的。 作为佛陀他是把他的加持力,平均在每一个众生上,但是你自己是不是跟佛陀感应,你要透过你一种至诚恳切的忆念,才能感应道交的。也就是说佛陀跟你的因缘有多深,完全取决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决定的。因为佛陀这一块已经准备好了,他平等心把他的功德全部释放出来,但是我们自己的准备,就决定佛陀会给你多少。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感应道交是怎么样的形成的?是两种力量形成的: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四 【160】我们对弥陀的忆念有两种情况!160】我们对弥陀的忆念有两种情况!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五面。我们讲到这个佛法的因缘观,佛法的因缘观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你自身的因缘,就是直向的因缘。 你未来要往哪里而去?那么你自身的因缘,当然是跟菩提心、空正见有关系的,你怎么去调伏引导你的业力跟思想,这个是你自身的因缘。 但佛教的另外一个因缘观,是横向的因缘,就是你跟众生跟佛陀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我们讲因缘的时候,那自然是有差别的,世界上只要有相状,就有差别。我们从现实的人生来看,人跟人之间的因缘,的确是有亲疏远近的差别。有些人,你看在一起,他们有说不尽的话,这因缘深;有些人因缘相对浅薄,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佛法的因缘观,尤其唯识的思想就是:所有的外因缘,都是从内因缘创造出来的,都跟你的心态有关系。佛教的因缘观永远是由内向外解释的,跟外道不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他们在因地的时候忆念、互相的忆念有浅深的差别,所以造成今生的因缘,也就有亲疏的差别。那么我们今天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不是说跟众生因缘的互动,我们更关心的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给我们多大的力量来加持我们,这个我们很关心,是吧?你往生净土是佛力加持,我们自己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把娑婆世界的力量降到最低了,我们把业障忏悔到一定的程度了,但临终的时候我们等待弥陀的降临,有些人很快的,阿弥陀佛就来了;有些人要等一段很长的时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为你跟阿弥陀佛的互动的关系,的确有差别。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我们要在临终的时候,除了我们自身的准备,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调伏,我们怎么样能够跟阿弥陀佛建立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应力量,让弥陀早一点出现,让弥陀对我们的加持力达到最高。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件事情:你要对弥陀功德的真实的忆念。因为佛陀已经释放一种力量出来了,当然忆念是双方面,你说你忆念阿罗汉,那就没有什么效果,因为阿罗汉他根本不想跟你忆念,阿罗汉,是吧?他不想跟你忆念,你忆念他也没什么用。但作为佛陀不一样,佛陀是有发愿的,他“众生无边誓度”的,他已经跟我们忆念了,关键是我们是不是也释放相同的力量来忆念他。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对弥陀的忆念有两种情况,就决定你临终的时候有两种因缘。第一个我们来看“二人相忆”,就是说一个是佛,一个是众生。假设我们对佛陀的忆念是念念相续、心心相合,如在左右、如在目前,但是这种忆念呢,是断断续续的,缘浅相隐,你没有很真正的去投入的去忆念佛陀,而你更多的是把忆念放在忆念娑婆世界的人事,那么这种情况到临终,佛陀对你的加持力相对会比较疏远,相对会疏远。就是你来自于佛陀的加持力会比一般人薄弱,佛陀对你的摄受力、加持力相对薄弱,这第一个。 第二个“二忆念深”“见尧于墙,见舜于羹”“存乎中,形乎外”,,,就像孔夫子,他经常看到尧在墙壁上显现,看到舜在吃饭的肉羹中显现,因为他内心经常忆念,也就产生外在的相状显现,就是缘深相现。他对佛陀有决定性的忆念,强大的忆念,超过对娑婆世界的忆念,那么这种人到临终的时候,他会得到佛陀更多的加持、更多的关怀,因为他释放更多的忆念出来。 好,那么这个地方,在蕅益大师把这个忆念的概念,他把这个临终的时候的忆念,把它开出两种力量:第一个佛力。佛陀是“能应”,弥陀大愿力,阿弥陀佛创造四十八愿,他每一个愿都在忆念我们,因为他因地的时候,弥陀发愿都是为众生而发的,他所发的愿都是想要帮助众生,所以他每一个愿,四十八愿,愿愿已经释放一种力量在忆念我们,但是作为我们众生的心力啊,我们有自性功德力跟名号功德力,就像儿子一样,是不是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蕅益大师提出三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来,我们解释一下: 佛力不可思议这一块,你就不用操心啦,佛陀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已经该做的做了,他已经在实践他的理想;那么对我们来说呢,心力不可思议,很重要,你心中的忆念,当然这个地方你要有很确定的信仰,这个地方就是强调你要相信你做得到。蕅益大师在讲三力的时候,他很强调你的心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呀,祖师提出两点,很重要的概念这个信仰,建立两种信心:第一个从因缘的造作上,对自己的信心。他说:“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你临终的时候你要这样想:我过去的颠倒妄想,做了太多错误的忆念,但是我现在回过头来,“苟一念回心”,我把我的心力忆念佛陀,我随时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因为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净土法门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忘掉你的过去。诸法无自性,你不要再想你过去是怎么不堪了,你要建立一个新的信仰:你相信你做得到。净土法门就是注重未来,你的心好好的想着未来就好了,想过去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过去不等于未来。所以你相信你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说我虽然过去,我错过很多的对佛陀的忆念,但没关系,我虽一路以来“昏迷倒惑”,但是我“苟一念回心。”因为阿弥陀佛随时在等待我们,我们只要回心转意,我们随时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永远不会嫌太迟,这第一个概念,你相信你心的改变,一定会改变你的因缘,这第一个; 第二个从理体上的信心,就是说“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们心内的佛,所以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把因缘这一块拨开来,我们的心是“如”;佛陀的心,把清净庄严的因缘拨开来,他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感应道交是合理的,因为我们跟佛陀是一家人,从一个同体真如法性的加持力来说,我们得到弥陀的关怀摄受是正常的。所以首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一种坚定的信仰,你相信你对阿弥陀佛每一分的忆念,阿弥陀佛都能够接收得到,不管你过去你烦恼有多重、不管你的过去业障有多深,总而言之临终的时候一个概念:人生不堪回首!不要想你的过去了,你专心的想想你的未来更重要。 【161】当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心就开始收摄!161】当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心就开始收摄! 举一个例子,在《净土圣贤录》,这个明朝讲到一件事,说有一个做官的叫杨选一居士,当然他娶了几个夫人,他的元配夫人杨夫人,她是学佛念佛的。这个杨夫人她三十一岁以后,就生了一个儿子,可能之前生了几个女儿吧,她生了一个儿子,她就跟她先生说:我的责任已经了了,传宗接代了,所以我现在想要专心念佛了,也希望你能够成全我。她先生蛮不错的,大富贵人家很多房子嘛,就找了一个偏房,打扫一下,就给她住在偏房,专心拜佛、念佛。 那么这个杨夫人,她在专心拜佛念佛的过程当中,突然间业障现前了,她背部长了一个脓疮,流脓流血,医生看也没有好。但是她专心的还是继续的念佛,念到有一天晚上做梦,她梦到有一个鬼拿刀要砍她、杀她,就赶紧跑,边跑边念阿弥陀佛,那么这个时候看到一念佛的时候,旁边出现一道光明,那么这个光明出现的时候,那个鬼就跑掉了。跑掉以后她醒过来的时候,欸,这个疮就不再流脓流血,慢慢干了,后来就好了。好了以后,当然她就有信心啦,佛号把这个业障给消了,她继续念佛,以后没多久她就预知时至,临终的时候她看到四个童子捧着莲花来接引她——安然往生净土。 那么现在我们要说什么事呢?就是说杨夫人的成功——消除罪障,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她的关键,她产生一种强大的专修专念的忆念,这很重要。其实我们平常偶尔也会到佛堂,忆念阿弥陀佛,对不对?但是我们的心没有真正的收摄起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就是说专修专念,不是说你一定要把工作辞掉,而是说你在忆念佛陀的时候,你是不是全心的投入,这个很关键。 诸位,我们现在创造的每一句佛号,跟临终都有关系。如果你平常都用攀缘心来念佛,就是也打打妄想,也念念佛;念念佛,也打打妄想,这个都是一种空洞的佛号,诸位,这个佛号全部是生死业力。如果你平常念的佛,都是生死业力的佛号,你怎么可能临终创造一个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的佛号呢?念佛先不管你念多久,你有半个小时,你就念半个小时;你有一个小时,就念一个小时,但是你的方法很重要,你的心态很重要,你是不是很真实的,把所有的外缘都放下,这个时候,我现在只有一个小时,不要再打妄想了。你是不是成功的把所有的心力,都来忆念佛陀,忆念名号,创造一个能够跟弥陀感应的佛号出来,就是真实功德的佛号。如果你平常的佛号,都不能跟弥陀感应,你临终的佛号,就不可能跟弥陀感应,不可能。 蕅益大师的观念就是说:没有平时的正念,你就绝无临终的正念了,因为你那个养成等流习惯了嘛。我们先不要求说你二六时中佛号不断,但起码你养成一个心态:当佛号现前的时候,只要你的本尊功德现前的时候,你就把这个佛号当一回事,养成这个习惯。当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心就开始收摄,这是我的本尊的功德,你就专心的念佛,不管你五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养成一个习惯,佛号一现前,就把心收起来,你临终的时候,你自然会养成习惯。你平常佛号现起的时候,你都不当一回事,你临终也不可能当一回事。 诸位,我们背后有强大的业力在等着我们,如果你今天没有强大的忆念的愿力,你怎么抗拒生死业力?所以所有成功的人,他不管念佛时间有多久,他的心态一定是圆满的。只要本尊功德现前,你就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佛号当作你的所有的功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如果你今天对阿弥陀佛的,就是阿弥陀佛在心中的地位,如果你能够训练成当佛号现前的时候,所有的外缘你都能够放下,你就成功了。因为它在你的生命当中是最重要的忆念了。因为你的忆念,虽然有很多忆念,你可能也贪娑婆世界某一种东西,但是只要佛号现前,你佛号生一切法不生,它能够成功的把所有忆念停下来,你就可以带业往生了。因为它是你最主流的忆念,最有势力的忆念,强者先牵嘛!所以我们不可能断掉所有娑婆世界的忆念,但是你必须对阿弥陀佛的忆念,是最重要的忆念,最主流的忆念。也就是说它是你对所有因缘忆念当中它是最大的忆念,当它出现的时候,所有的都可以放下,你只要养成这种心态,你就成功了。 杨夫人的成功不是说她能够念佛多久,而是她的决心,她成功的把对阿弥陀佛的忆念,当做最重要的事情,这就是阿弥陀佛对她特别关怀的原因,特别加持的原因。所以我们感应道交,一定要注意你的心态,你是不是很真诚的去忆念佛陀,这个地方就决定了阿弥陀佛是不是对你有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加持,是这个意思。 【162】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162】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好,那么我们得到弥陀的关怀、得到加持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转他成自”。这个“他”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种加持力。这四十八种加持力,这已经成就存在法界,而且都已经对我们释放善意的四十八种力量,那么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成功的把忆念阿弥陀佛,当做你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你就可以把四十八种力量转成你自己的力量,临终的生时候有四十八种力量来推动你。好,我们来看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好,我们来看消文。那么这个地方,它是先法说,再譬喻。先看法说,佛陀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接着我们前面说的,忆念佛的功德或者忆念佛的名号,那这样忆佛,主要是对佛陀功德的一种观照,观照力;那么念佛,是对阿弥陀佛名号一种专注,“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那么你这两种忆念都具足,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现前当来”“现前”指的是今生,,“当来”指的是临命终,那么或者是现前,或者当来,你“必定见佛。” 当然这个“见”不是说眼睛去见,你跟阿弥陀佛就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就跟阿弥陀佛,就能够得到弥陀的摄受,安住弥陀的光明当中,跟佛陀不远了,而且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你就能够破除障碍,那么心开意解,乃至于往生净土。也就说净土的功德,只要做两件事情就好了:忆佛、念佛。 那么他讲出一个譬喻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就是说我们今天身体什么香气都没有,我们就是一个标准的业障生死凡夫,身口意充满了烦恼罪业,但是我们临终的时候,我们那个明了的心,我们能够成功的放下娑婆世界所有的忆念,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欸,就像这个人,他没有香气,他经常跟香在一起,跟光明在一起,他就有香光庄严,他就能够成功的把香气、把光明转成自己的香气、自己的光明,就“转他成自”。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的转变的过程,只有一个方法:“忆佛念佛”。 我们来看这个古德的解释,什么叫“忆佛”呢?“系心佛境,思惟观察”“念佛”呢?“注心一境,系缘不散”“忆佛”它是一种思想的改变,他能够忆念佛的功德,而把佛的功德加以思惟观察。当然佛的功德就是净土的功德,极乐世界的正报、依报的庄严,他能够正确的去思惟观察,而产生坚定的誓愿。这个地方应该包括了观照力、誓愿力,“念佛”“就是,一种专注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印光大师强调一句佛号念、诵、听,这是一种专注力。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必须两种力量现前:一个专注力,一个观照力。那么这样子,你就成功的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就叫“香光庄严”。 我们看它的这个转化有两种情况,“必定见佛 ”,第一个:现前。你可能今生,就能够得到弥陀的光明香气的摄受,比方说在梦中,《法华经》上说的“若于梦中,见诸如来。”其实你在用功的时候,拜忏也好、你在打佛七也好,你要注意你的梦境,因为这个梦境是不能造假的,尤其是你的第八识,得到你第六意识强大熏习的时候,你的业种子产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它会有一点梦境出现。当然你要能够见到莲花、见到光明,这都是非常好的事;或者是在定中,在寂静的心中,譬如说《大集经》上说:“至七七日,现身见佛”,这第二种。当然最重要是临终,《阿弥陀经要解》说:“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是“临终见佛”;或者说“当来见佛”,就是决定往生所念的佛土,见彼佛世界之佛,这是刚开始。 那么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分段生死已了,便可任运见十方诸佛,见到十方诸佛,那么最后呢,“无明断尽,转识成智”了,见到自性佛。有三种见佛的可能:第一个见到阿弥陀佛;第二个见到十方诸佛;见到自己的自性佛,三种见佛,三种功德。 【163】见佛有什么好处呢?163】见佛有什么好处呢? 那么见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看: 一、现前心开,多劫的业障,消融至极,心豁然开。那么当然这个是平时的感应,你多念佛,消业障增福报; 第二个:当来心开。就临终的时候能够见到弥陀,听闻佛陀的说法开示,然后能够心豁然开,临终的时候的开悟。 我们前面讲到感应道交,这个地方讲到它的功德——“转他成自”。这个忆佛念佛,把佛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我们也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说是这个慧远大师,他在庐山东林寺成立一个莲社,带大家念佛。那么念佛的时候,他的结社当中,有一个居士叫刘遗民居士,这个刘居士他除了持名以外,他兼修观想。他做两种观想,第一个光明想,这是很重要,《十六观经》的最重要就是这两个,一个是光明想。当然佛陀的慈悲他先用落日观,因为佛的光明就很像那种夕阳的落日,它不刺眼,但是很柔和,你取那个落日光,然后再把那个落日光,把它当做佛陀的光明想,这第一个;第二个是莲花想。在十六观里面,莲花想是很重要的观,它有静态的莲花跟动态的莲花。 静态的莲花呢,就是观想七宝池、八功德水,那么莲花在这个八功德水上,那边漂过来漂过去、漂过来漂过去,这是第一个静态;第二个就是观想莲花跟你的关系,动态的莲花,作莲花开合想。你观想你,欸,坐在莲花里面,然后莲花是关起来,然后一刹那间,你发愿以后,欸,莲花到了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打开,花开见佛,阿弥陀佛光明摄受加持你。这个是莲花开合,先在娑婆世界合,再到极乐世界开,你经常做这个观想。那么这个刘居士,他就是除了念佛以外,他作光明想跟莲花想做了多久?做了十五年的时间。然后十五年后,他出现两件事情:第一个在打坐念佛的时候,他亲自见到弥陀光明出现来照他,照耀他身心世界,身心柔软,他觉得身心特别的舒畅柔软,这第一个,他在十五年以后,在静中见弥陀放光摄受; 第二个在梦中,他亲自见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而且还空中有人说:欸,你可以把这个水拿来吃一吃,他还真的把这个水舀起来吃,特别的甘美。那么这两件事情当然出现以后,他就知道他的净土因缘成熟了,后来没有多久就往生了。 我们现在要问大家两件事情:他为什么能够见到光明?他为什么能够喝到八功德水?诸位,他是一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没有佛的光明,没有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但是他真的接触了,就这两个事情。我们先不谈他往生到净土去了,就是说他往生之前,这两个因缘是怎么出现的?他没有做多大的布施,我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波罗蜜的资粮力,用这个资粮力去成就这种功德庄严,他没有太多的资粮力,他做了两件事情:忆佛、念佛,他在佛堂做两件事情而已。 也就是说这个功德不是他的,他只是成功的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他找到了转换的方法。他找到转换的这种把他的功德转换成自己的功德,他是有方法的,他是有管道的,他掌握了一个正确的管道,正确的方法,所以他现生就受用了。所以诸位,方法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时间有限,但是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诸法因缘生,你今天掌握到一个正确的开关,你就可以把极乐世界的功德打开,你打开了。你今天碰到娑婆世界轮回的开关,你就流转生死嘛,这个很公平。这个生命有很多开关,看你去碰到哪一个开关。就诸法因缘生,你去忆念娑婆世界,你就付出代价,因为娑婆世界本身的问题就很多,你去忆念它,你就跟它感应道交。 【164】娑婆世界很大的一个过失就是无常败坏!164】娑婆世界很大的一个过失就是无常败坏! 好,我们前面是建立一种信仰,就是忆佛、念佛的信心,那么现在正式来说:怎么忆念?这个方法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就是说我们希望临终的时候,我们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我们想办法不要跟娑婆世界感应了。 就是说虽然我们阿赖耶识还有很多业力,但是我们现在这个业力不要去刺激它,这是你要做的。你千万不要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这种睡觉这种沉淀的业力,去把它唤醒。你好不容易透过忏悔、皈依、发愿,把业力给沉淀下来,你不能再搅动它了。 就是临终的时候,你怎么样能够悄悄的走过生死关,不要把生死业力的开关触动,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个你能够正确的打开阿弥陀佛的感应的开关,做这两件事。那么这一点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给我们一个很正确的指导,叫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要做好两种忆念: 第一个对娑婆世界过失的忆念;第二个对极乐世界功德的忆念,让你产生两种心态。 我们前面的空观,是离一切相,把所有的心态全部的销毁,让你无分别住。现在要重新建立两种心态,前面是破坏,空观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妄想:好的妄想、坏的妄想全部的停下来,把生命归零。那么现在重新借假修真,借娑婆世界的假相,让你厌离娑婆;第二个借极乐世界的假相,让你欣求极乐。所以现在这个相怎么样?重新要借回来了! 前面的空观让你离相,对不对?现在“相”你已经不执著了,这个时候把它借回来。那怎么借呢?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我们先借娑婆世界的相,第一个借今生的相。我们要观想今生的相是无常败坏的,娑婆世界就是不安稳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对来生的相。我们来生有三恶道的危机,所以你不能对娑婆世界的来生有所期待,因为你期待的结果,就是让你得到第二生的快乐,然后你第三生就直接去三恶道去了。我相信如果说让你得到一生的快乐,然后直接到三恶道刀山油锅去,你是不会选择的。所以你今天如果对娑婆世界有所期待,你就很可能有到三恶道去的可能性了,那么这是一个总相的观察。 第二个我们再观察这个轮回的过失有三种:第一个苦多乐少。我们不要讲太差的人生了,就讲今生好了,今生在你的生命里面算不错的喔!说实在,今生这个水泡冒出来,对你来说算不错的人生了吧?因为我们大部分都在三恶道,你做人算不错了,但是你看,今生是一个不算太差的果报体了,但是你回忆你的过去,人生里面,痛苦的因缘多、快乐的时间少。其实人生是得不偿失,快乐跟痛苦不成比例。佛陀说刀上的蜂蜜,虽然你承受,当然人生也有快乐的一面,我们不能否认,但是快乐就像刀上的蜂蜜,你舔蜂蜜的时候,你的舌头被割伤,你付出代价,所以娑婆世界的快乐,全部要有代价。 但是现在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既然人生是得不偿失,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轮回呢?因为你被你的妄想骗了。我们总是记住娑婆世界美好的影像,我们小时候成长过程可能有一些影像,给你很幸福快乐的感受,然后你的心在分别这种感受的时候,你坚固的心就住在这个影像里面,然后从今以后,你就不在乎娑婆世界的真相了,你在乎的是那个影像,你希望那个快乐影像再一次出现,即便你承受到很多痛苦——老病死的折磨,你也不在乎。所以直到佛陀出现了,把你从妄想里面拉出来:说你不要活在妄想了,你看看,从依他起的角度,你看你一生走过来,你就知道痛苦的时间多,快乐的时间少,每一次都是这样,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第一个娑婆世界,你要付出痛苦的代价,你凡事要追求快乐,你一定要付出代价,这第一个; 第二个展转相续,这个最可怕的。如果你不解决它,它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说很多痛苦都会有期限,你说我肚子痛,痛了几天慢慢会好,但是轮回的病它永远不会好。轮回的可怕就是说:你不面对它,你就一直的轮回下去,它没有一个期限的,这是它的可怕的地方。这个梦越做你越难醒过来,所以你不处理它呢,它就一直下去,展转下去; 第三个毫无意义。有些痛苦是有意义的,就是这种痛苦会给你增上,比方说你去拜佛,虽然会给你身心的痛苦,但是它的痛苦会有增上的效果,这种痛苦是有意义的痛苦。诸位,你在娑婆世界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对你的增上一点都没有帮助。就是说你受了无量劫的痛苦,你还是颠倒妄想,该打妄想还打妄想,你不会在痛苦当中得到任何的启示,不会的,娑婆世界的痛苦对你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就知道,娑婆世界不值得我们忆念,我们现在开始在重新建立心态了。 前面是空观的智慧,是把所有的心态全部停下来,就无分别智;现在是有分别住了,开始把娑婆世界的相,重新借过来。到底临终的时候,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不能等到临终再做决定。当然这个地方,从今生的观察,重点在无常败坏,这种不安稳性,我们举一个例子,讲这个庄子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庄子在道家里面,他长期的修行他是有神通力的。那么庄子有一天,他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他回家的路中经过一个小山坡,看到一个妇人,穿着白色的衣服,拿着扇子在搧一个坟墓,那么搧坟墓他就过去了,他说某某人啊,你为什么拿扇子去搧这个坟墓呢?这个穿白色衣服的这个妇人说:这个坟墓是我先生,我们在生前感情很好,那么他死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夫人啊,我不敢奢求你终生为我守寡,但起码我们感情一场,你等到我坟墓干了以后,你再嫁给别人。”这妇人就答应了,答应以后呢,但是不巧,她先生死了以后,连日下雨,就是把坟墓都弄得湿湿的,所以她是已经找到对象,想要嫁给对方了,但是她要信守她的诺言,所以只好拿扇子赶快把它搧一搧,看看能不能把它搧干。 庄子一听:喔,是这样子,没关系,我来帮你一把吧。他就:你扇子借我一下,他就用神通力,两三下就把这个坟墓给搧干。哎呀,这个妇人就跟他感谢:你真是我的恩人。那庄子走的时候,他说:你这样子啊,你可不可以把这个扇子借给我,做个纪念,妇人就把……这扇子没有用了,就送给庄子。这个庄子回去以后呀,就拿着扇子,在客厅里面搧,就闷闷不乐了。 这个时候他回去以后,他太太跟他感情很不错,就说:欸,你今天为什么心情不太好?庄子就把今天回家看到的事情,如是如是的跟他夫人报告。他夫人说啊:我对你一定是忠贞不二,烈女不嫁二夫,她说:你最好记住你这句话。后来庄子闷闷不乐,没多久就生病,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当然就是,古时候为先生就要守灵三个月,三个月的时候,就把这个棺材摆在客厅,没多久庄子一个学生就来拜访庄子,带了一个仆人就到山上去拜访庄子。拜访庄子的时候,他夫人说:庄子死掉了,真不巧。那个学生说:那这样子,老师死掉,那好,我要守灵吧,就在旁边的一个偏房,弄了一个偏房给这个他学生住。 这个学生长得潇洒庄严,这个庄子的夫人日久生情,对这个学生就有好感啦。有好感以后呢,有一天庄子的夫人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问这个庄子的学生说:“你结婚没有?”他说:“我还没结婚”“你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结婚呢?你的对象是什么对象?”这个学生说啊:我的对象如果像师母这种条件,我就可以考虑结婚。那么后来这个庄子的夫人,对他也有好感,那我干脆嫁给你好不好?他说好。结婚的时候,他说那结婚的时候 我们办喜事,但是这个时候庄子的棺木还在,怎么办呢?庄子的夫人说:没事儿,我们把这个棺木,把它移到旁边的柴房去就好了,把客厅布置一下。 那么后来就两个人在办喜事的时候,洞房花烛夜的时候,他的学生突然间发起了羊癫疯,就躺在地上就一直抽搐,不省人事。不省人事,这个夫人很紧张啊,这怎么办呢?就问他的仆人说:你这个主人是怎么回事?他说我这个主人,这种病定期发作,她说发作怎么办呢?他说这个是药没有办法治,只有一个方法:要吃刚死的人这个脑汁,这脑袋的汁给他吃才有用。他以前他发作都在秋天,秋天很多秋决,就死亡犯,去跟那个死的那个犯人,那个枪毙的人,把他那个脑汁给他喝,现在不是秋天那怎么办?结果他夫人说:那我有办法。庄子的夫人就到厨房去拿一把菜刀,就往庄子的棺木走过去了,走过去用这个刀把棺木给劈开以后,庄子就坐起来了。 这是他的神通力变现,他说了一个偈颂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相聚几时休。既知死后无情义,早把生前恩爱勾”。所以他就……他也不怪他老婆,因为世间无常嘛,因缘变化了嘛,所以他就出家修道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说什么?就是娑婆世界,其实它所有的过失,我们勉强都可以接受,但是有一个过失是我们没办法接受:就是无常败坏!娑婆世界对我们的折磨,就是让我们永远活在没有安全感。你得到的所有东西随时会失坏,这个问题最严重。 你说娑婆世界苦吧,是吧?但是我们好歹在这个地方,从小到大也习惯了,对不对?你好不容易在这地方住上去习惯了,欸,来生把你弄到其它地方去了,到另一个地方去,你也习惯了,结果你又死了,又业力再把你漂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生死疲劳,你永远在适应新的环境,这个就是娑婆世界的最大过失——无常败坏。你只要在娑婆世界住一天,你就没有所谓的安稳性可言,而所有的快乐的基础就是安稳,这最基本的诉求嘛,但是关键是娑婆世界的快乐,没有一个是安稳的。就是所有的快乐,你就必须用担心、怖畏……你在受用快乐的时候你是担心的,你想想看。 所以我们今天在回顾娑婆世界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正确的看待娑婆世界,当然我们有些善业,我们由善业力也会成就快乐的果报,那么为什么这个快乐的果报不可取呢?因为它无常败坏。我们凡夫在受用快乐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期待,希望它是长久性的、是安稳性的,但是娑婆世界没有安稳性这个东西,所以你要从无常切入,大概娑婆世界的真相全部出来了。所以我们选择娑婆世界轮回,是错误的选择,是非常错误的。 【165】持咒在整个念佛法门它的定位为何?165】持咒在整个念佛法门它的定位为何?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欣求极乐,那么我们为什么选择极乐世界呢?我们下一堂课再说。 今天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今天是在讲感应,好,就是一种正确的忆念。好,请说。 学员:师父慈悲,今天的课程讲到忆佛念佛,但在净土法门里面,很多行者也兼修持咒。那弟子这边有两个问题,就是说持咒在整个念佛法门,它的定位为何?第二个问题是说,持咒要到什么阶段该放下,然后该怎么样把持咒的功德,最后导归净土?谢谢师父。 师父:当然净土法门它有专修跟圆修。那么从圆修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念佛、也可以持咒、也可以拜忏,但是呢,你必须要有一个正行,就是主修跟兼修的差别。也就是说:你不能对所有的法门用平等心,净土法门没有平等心,它就是一心归命。也就是说我们一生可能会接触很多的法,有可能,你可能会持咒、你可能会拜忏、你也可能会持戒、你也可能会念佛,但是你要永远记住,佛号在你的心中是不可取代,不可取代! 我刚刚讲过“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当佛号在你心中出现的时候,是所有的法门不可取代的。阿弥陀佛的圣号在你的生命当中,它永远是在你的核心的地位,不能动摇,不管你念多少佛,你永远知道他是你的本尊,他是所有法门不可取代的。所以你的本尊现前的时候,你对他是一心归命的,其它都是助行,兼修的。你必须把你的所有的法门,你心中会接触很多法门,你要把佛号排在最核心的地方,理由?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你今天要跟阿弥陀佛,你今天是主要是靠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其它的感应都是其次,都是其次了,就这个意思。也就是说所有的修行是帮助你——万善庄严净土,是帮助你跟弥陀感应。 诸位!当我们在研究教理的时候是融通的,各种教派都可以研究,但是一旦落入事修,那是很主观的,就没有对错了。你说:喔,我的本尊是文殊菩萨,那就修文殊菩萨也没有什么对错;你的本尊是药师佛,你就修药师佛。但是净土法门的本尊只有一个,只有一个,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如果你选择净土的话。我们不用去排斥其他的菩萨,观世音菩萨也不错、地藏王菩萨也不错,但是阿弥陀佛在你的心中是不可取代,就这个概念。好,还有什么问题? 【166】把做坏事当成是功德来修这种果报会是怎么样呢?166】把做坏事当成是功德来修这种果报会是怎么样呢? 学员:师父慈悲,如果有一位菩萨他发了菩提心,修六度万行,可是他可能智慧不够,听了恶知识的影响,那把做坏事当功德的来修,想问:将来他这种果报会是怎么样呢? 师父:你再讲一次,说把什么当做功德来修? 学员:就是把做坏事当成是功德来修。 师父:那这个很严重哦! 学员:可是他智慧不够,他自己不知道的。 师父:不管他是怎么样,他这个是起邪见。因为你今天把过失当功德修,这个问题很严重啊!因为他这个是无惭无愧啊,如果说他知道好坏,他一时的做错,那这个还有救,还有救。但他做这件坏事的时候,他当功德想,那这件事情就非常严重了,非常严重。因为他的心就“其心坚固”,犹如石头一样坚固,这个造恶是无惭无愧啊!那这个得果报就很难忏悔了,这个人到三恶道就很难出来,因为他是种邪见。 学员:可是他是受恶知识的影响。 师父:不管他是怎么回事,反正他的结果就是这样子。他造业就这种心态,他受恶知识的影响也是他的因缘。他过去生结太多……他为什么跟恶知识结缘,这也是自己造成的。诸位,全世界最可怕的就是用邪见来造恶,最可怕了。他在造恶的时候,他把它当功德想。你看那个恐怖主义的攻击是最严重了,他在杀人的时候他认为他会生天,这最可怕了,最可怕了。这种业力得果报的时候是很难忏悔,几乎没办法忏悔,因为他完全没有惭愧、忏悔的心,他那个结构太坚固了,他那业的根太强,你说怎么忏悔呢? 所以建立正知见是第一件事情,正知正见,了解正确的言行:什么是过失相?什么是功德相?正见是最关键的。你没有正见啊,不过他没有正见怎么发菩提心呢?怎么发起菩提心呢?你这逻辑有点错误,他发了菩提心?所以这个菩提心发的不真,我觉得他不可能发菩提心,不太可能,后来退失了?有可能。所以诸位,正知见是很关键的,很关键,你做了错事要赶紧忏悔。好,请说。 学员:就是我记得原来师父,听师父讲经,就是讲过,就是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一个美国的一个体操运动员,然后他摔断了腿,然后就请教了一个哲学家,然后您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那是不是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碰到了顺境的时候,不能起贪恋;然后逆境的时候,不能起瞋恚,那就是我们这个人生当中的痛苦,还是有意义的。就是我们这个痛苦,能够帮助我们精进修行,因为一般凡夫在顺境的时候,都会起放逸的心;然后逆境的时候才会把我们警醒,那就是说我们生活当中,那个痛苦和逆境都是还是有意义的,是不是可以这么想?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如果你今天用智慧来面对它,你今天把这种痛苦,把它用来调伏你对娑婆世界的爱取,就是你怎么引导这个逆境,如果你逆境的时候你是怨天尤人的,那这个痛苦是毫无意义了。如果你用智慧来引导它,把这个痛苦,当做你生命当中的一个警惕,那这个痛苦是有意义的。但是我说过,你厌离娑婆不能只是靠生命的体验,因为你生命的痛苦是点状的,不可能全面,对不对?但是你观察无常败坏,是全盘的否定所有娑婆世界。一定要从道理上跟自己沟通,也就是说你厌离娑婆的理由,是从无常的道理切进去,这才是全盘的厌离娑婆。生活中的体验只能够当助行,不能当做你对娑婆世界痛苦的观察的全部,因为你今生所接触的痛苦,是所有痛苦里面的极少部分,这样懂吗?用道理来跟自己沟通。当然生活的经验也可以当做一种助行,当做助行,但是你不能够说永远用生活上的痛苦,来激发你,没有用道理来摄持你,那你这个痛苦的了解是片面的,那你没有体验到的地方,就是你投生的地方了,因为你的理解有漏洞。所以你厌离娑婆也是选择性的厌离,你不可能全盘的厌离。 好,我们先到这里。我们净土宗讲完,大概是明天讲完,下一次讲完,再下一次会有一个研讨,我们再来讨论这个净土的忆念。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五 【167】只有你有办法进入到你的内心世界跟自己沟通!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八面,丁二:依观发愿。 我们大乘佛教的修学,我们主要分成两大块:一个是圣道门;一个是净土门。圣道门它是靠自己心灵的力量,当然它主要的心力,来自于一种菩提心。那么圣道门是以菩提心来做一个出发点,来摄持六度的法门,从这个菩提心开展出六度,去创造它的一个功德庄严,所以它这个是一种单向的力量。 净土门它的修学,它是双向的力量,它是心力跟佛力的一种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生命是同时出现两种力量:一个是来自于你内在的心灵的皈依的力量;一个是来自于外在的弥陀的本愿功德的摄受。所以它两种力量是心心相印,产生感应道交。 那么我们在净土宗的修学,它主要是做一件事情,就是转他成自。当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功德接触的时候,当然有些人,他的心跟佛陀接触的时候,他是没办法去转化佛陀的功德。但是你正常的操作,你如果你的心跟佛陀接触的时候,你要能够把佛的功德转成你的功德,这个净土宗的意思是这样子——他力摄受的法门。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把佛的功德,转化成我们自身来受用呢?当然我刚刚说过感应道交,这个感应道交的关键,就是你的心跟佛陀的功德要顺从。你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能够完全顺从弥陀功德的这个方向,你就能够感应道交。 我们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就是有一个西藏的上师,他去弘法的过程当中,他路过一个树林,他在这个树林的石头旁边的缝儿呢,他救起了一个冻伤的小老鼠,他就把这个小老鼠,带回他的山洞里面去,给它温暖、给它食物,就把它养着。然后这个小老鼠慢慢它的身体恢复健康了,就跟它的师父在山洞里面修行。 但是这个山洞,除了它这个老鼠跟它师父以外,它师父又养了一只猫,所以这个老鼠一看到猫,它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有很大的压力。它有一天就受不了,跟它师父说,说:“师父啊,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猫呢?因为我老是看到这只猫,我心里就觉得很害怕。”它师父就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猫,那变成猫的时候,它就觉得很自在了。但是它有时候出去的时候呢,它看到一只狗,它又很害怕。它就跟它师父说:“师父啊,你可不可以慈悲,再把我变成狗?”它师父说:“可以”,就把它变成一只狗。 那么有一次它跟它师父,在进入森林里面做更深的远行,它看到一只老虎,它又觉得很害怕,它回来跟它师父说:“师父,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得了,万兽之王,我从今以后不再害怕”,它师父就把它变成一只老虎。但是这个老虎有一天,它要进门的时候,它突然间一刹那看到猫的时候,它吓得浑身出汗,它就觉得很奇怪了:我现在已经是一只老虎了,为什么我看到猫还是害怕呢?它就请它师父开示,它师父说:我能够改变你的外相,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内心。 那么这个是说什么事呢?就是说净土法门虽然是他力摄受,阿弥陀佛做了最完整的准备,他把四十八种功德都准备好了,但是他呢,阿弥陀佛他有一件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他改变不了我们的内心!就是当我们的思想是错乱的、是颠倒的时候,这一块,佛陀的摄受力是没有用的,因为佛陀不可能进入到你的内心世界,去跟你沟通的,不可能。 诸位,我们自己打的妄想,只有你有办法进到你的内心世界跟自己沟通。 所以蕅益大师讲到净土宗的修学,他说“既从心起,还从心灭”,因为这个妄想是你捏造出来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本来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是你自己打妄想把这个世界搞乱了,所以你的内心是你自己把它弄乱的,所以也只有你自己回到你内心的深处,把它重新调整,这一块佛陀是做不了主的。 也就是说,净土宗其实它是两种力量的结合:佛陀已经做好最好的准备,但是我们自己也要做一些准备,我们才可以成功的把佛陀的功德,转化成我们的功德。 【168】你必须要多忆念无常败坏的道理! 那么我们这一块应该准备什么东西呢?按照《念佛圆通章》的开示, 我们要做一个正确的忆念。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心中是怎么忆念?你是怎么忆念的很关键,你怎么去引导这个佛号?按照《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的规划,我们一个人要把佛号念起来的时候,直接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要有三种忆念:第一个:你要正确的忆念娑婆;第二个:你要正确的忆念净土;第三个:你要能够正确的忆念名号。你如果这三种忆念具足,你这个佛号就可以直接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通行无阻,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 首先我们谈一谈忆念娑婆世界,这一块我们上次谈过了,我们把它做一个回顾,我们必须要忆念娑婆世界,忆念两件事情:对今生的忆念跟来生的忆念。 为什么要忆念娑婆世界呢?你说我娑婆世界不是很熟悉吗,为什么要忆念呢?因为我们娑婆世界虽然熟悉,但是我们不了解娑婆世界。虽然我们在娑婆世界一次一次的打滚,一次一次的受生,但是因为我们的心跟娑婆世界接触的时候,我们自己打自己的妄想,我们自己活在心中的影像。你曾经有一些小时候或者是你成长过程有一些快乐的影像,你自己就把心住在这个影像上。 所以我们平常忆念娑婆世界,我们根本不是忆念真实的娑婆世界,我们完全是在忆念我们心中的影像,用这个影像来代表娑婆世界,这个就是一种爱取呀,就是对我们产生一个很大的误导。所以我们应该把心中的妄想,我们前面说过,用无分别智,把心中的妄想破坏了,破坏以后,我们对娑婆世界没有贪爱、也没有厌恶,就是平常心。但是净土法门对娑婆世界不能平常心,如果你走圣道门,你可以平常心。所以你用空观的智慧,破坏了你心中的妄想以后,净土宗对娑婆世界的心态是厌离的;你必须想要离开,你必须想要做一些改变。 所以我们必须要忆念娑婆世界的过失,如果你是福报大的,你今生的善业力给你很多的快乐:你身体健康、眷属很满意、你的身相也相对的庄严,也就是说你今生是一个安乐的果报多,你必须要忆念无常、败坏,你要告诉你自己:你今生的水泡迟早会破裂的。所以你今生拥有的一切东西,总有一天,你跟因缘借来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因缘的,它是缘生,它就会缘灭。所以当你是对今生执著爱取,你必须要多忆念无常败坏的道理。 那么如果你今生是痛苦的时间很多、业障很重,身体也多病、又贫穷、很多不如意、子孙对你又不是很好,你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到来生,这个时候你要忆念三涂的果报。如果你对来生有所期待,你要付出第三生的代价,因为你第二生的放逸,会让你第三生到地狱、饿鬼、畜生去。所以我们对于娑婆世界,知道今生的过失跟来生的过失,我们开始对娑婆世界产生厌离,这个是净土宗第一个心态。 我再讲一次,对娑婆世界不能平常心,平常心不是娑婆世界的心态,不是净土的心态。空性的智慧把我们的爱取破坏以后,我们现出一种平常心以后,要加修忆念法门,就是:厌离娑婆,对今生的厌离跟对来生的厌离。 【169】极乐世界的六种功德 那么厌离娑婆世界以后,这个问题就来了:我们是个凡夫,我们也不可能到涅槃去,来生不到娑婆世界,那我们该去哪里呢?好,我们看一看,我们有更好的选择叫做“极乐世界”——“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那么这个极乐世界,当然对我们很陌生,我们必须要透过佛陀的教诲,佛陀在《阿弥陀经》里面的教诲,来做一些正常的忆念。 那么在《阿弥陀经》里面,我们对极乐世界功德的忆念,又分成两块:第一个是安乐功德的忆念;第二个是解脱功德的忆念。我们先看安乐这一块,安乐这一块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无有众苦;第二个是但受诸乐。我们看第一个:无有众苦。我们先把这个安乐道的功德六块先念一遍: 一、不堕恶道;二、色身坚固;三、衣食自然;四、国土庄严;五、具足五通;六、寿命长远。 那么净土宗的人,你不能对极乐世界太过陌生,因为你陌生,你就不可能欣求,你没有欣求,你的佛号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我们第一个忆念:不堕恶道。 人生当然也有痛苦,但是佛陀说的痛苦是分两块:一个是带有希望式的痛苦,这种痛苦会给你希望、会给你增上的;一种是破坏式的痛苦,这种痛苦它不但没给你希望,还给你产生很大的伤害的,比方说三恶道。当我们临终的时候,我们杀盗淫妄的罪业起现行的时候,一念的妄想去刺激到罪业的时候,你到了地狱的刀山油锅、你到了饿鬼道的饥饿口渴、你到了畜生道的系缚打杀,这个三恶道这个痛苦我们就不谈了,这个长时间的痛苦,关键是什么呢?关键你从三恶道出来的时候——愚痴暗钝,你在人世间所栽培的善根,产生严重的遮蔽,你要经过很长时间在人世间的流转,慢慢慢慢把三恶道给你的后遗症,那个暗钝相,再把它给拨开来,你才能够恢复到你现在的功力。 也就是说你一旦去了一趟三恶道,可能你同梯一起修行的人,已经跑很远了,你要很久才恢复到现在的你的情况。所以三恶道的可怕,不是它是痛苦而已,它的这种痛苦,给你的这个后遗症太大了。因为你那个第六意识,在整个畜生道、饿鬼道、地狱的时候,长时间第六意识它是不活动的,所以这个机器完全不运转。三恶道的痛苦,它完全是直觉性的,它没有太多想象力,完全直觉,就像你那个针刺你一下,当下的直觉。所以你第六识长时间没有运转的结果之下,你就算回到人世间,你还是一样,你的思考能力受到很大的伤害。而所有佛法的善根,在没有入圣道之前,都必须要透过如理思惟,要透过第六意识的运转,这个我们待会儿会讲到。 所以你到了三恶道以后,你所有的善根全部停摆。诸位,你心中没有光明,那烦恼就出来活动了,所以印光大师说:一个人堕落到三恶道出来以后,又很可能会再回去,这个道理是合理的,这个是合理的推论,因为你善根受到伤害,你心中没有善根——六神无主,那你很容易受到烦恼的攻击。 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呢?它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极乐世界本身没有三恶道。它要么人道、要么天道,极乐世界只有两道。当然圣人那我们不讲,我们讲的是凡圣同居土。那这个实报庄严土,那圣人的境界,常寂光净土、方便有余土,这种圣人境界我们不谈,就讲我们带业往生的凡夫,我们到凡圣同居土的时候,只有两道:你要么是人、要么是天,这第一个,极乐世界只有两道。第二个,你从极乐世界回入娑婆的时候,你只要去过一次极乐世界,在你未来的成佛的过程当中,你永远不到三恶道去了,即便我们还有三恶道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到了净土,去一趟净土以后,这个业力的功能被破坏了,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了——弥陀本愿的摄受。 也就是说你去了一趟净土以后,你未来的菩萨道,即便你没有成就圣道,你要么做人,要么做天。只要你去过极乐世界一次,这个是弥陀给我们的保证:不堕恶道,这个是很关键啊!行菩萨道最大的悲哀,就是堕落三恶道。你看《华严经》讲,佛陀警告所有的凡夫菩萨,你不准堕三恶道,所以佛陀讲出三皈五戒、讲十善就是这样,你不管怎么样,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在行菩萨道做的第一件事情:想办法不要让自己到三恶道去,当然做人最好了,因为天上也很难行菩萨道。那么极乐世界给我们第一个保证:就是在你未来的生生世世的菩萨道当中,你不堕恶趣了,这个三恶道的恶梦跟你没有关系啦,这叫“离开痛苦”,离开这种毁灭式的痛苦。我们看但受诸乐: 第二个:色身坚固。我们凡夫的这个果报体是种业力,当然我们业力就是复杂啦,有善业有恶业,所以我们的身体变来变去:小时候很健康,长大就生病;小时候生病,长大很健康,这个色身你是做不了主。极乐世界的身叫“意生身”,他能够随意做主,第一个:寿命自在。他寿命可以长可以短,当然他的色身也自在,他在一生当中呢,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他这种意生身,因为他是莲花化生,他不是父母的这种胞胎的肉身,所以他没有老病的问题。极乐世界在他一生的生命当中,不管他时间多久,他长大是什么样子,他以后永远是这个相貌,他的相状没有衰老、没有病痛,这是第二个:色身坚固,因为他是意生身,不是业报身。 第三个:衣食自然。你在娑婆世界投胎,如果你来生再来的话,除非你福报非常非常大,正常人你必须工作,你必须把你人生的精华的八个小时,贡献出去,换取你需要的衣食。所以你的整个精神体力都为了工作,就是工作的因缘拿掉,你剩下的时间有限了,因为你的黄金时间都在工作了。所以到了极乐世界,他没有工作的问题,因为他是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他念头一动,饮食自然现前,他吃完饭以后,饮食自然消失掉,他没有这个衣食的困扰。 第四:国土庄严。国土庄严,在这个《阿弥陀经》,它主要把它分成结构式的庄严跟功能式的庄严,我们先谈谈结构式。 极乐世界的庄严,《阿弥陀经》它分成两块,第一个:生处。就是我们刚刚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受生的环境: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它有三个:宝池庄严、功德水庄严、还有莲花庄严,三种庄严。所以你刚开始到极乐世界,你受生的地方是干净庄严的,不像我们凡夫来到母胎,是臭秽的、是污秽的一个环境。第二个:住处庄严。当我们长大了离开莲花以后,我们住的是一种宫殿楼阁——七宝所庄严的宫殿楼阁。当然极乐世界的宫殿楼阁有两种:一种是在地上的;一个是在树上的,两种。那么结构式的庄严是生处跟住处。 我们再看看它的功能式的庄严,在极乐世界的功能是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光明。极乐世界的七宝它自动放出光明;娑婆世界的七宝,它只能够反射光明,它本身不能放光;第二个:极乐世界充满了音乐,常作天乐。极乐世界的虚空,经常出现美妙的音乐;第三个:极乐世界的珍宝,它除了放出光明,它还放出一种旃檀的香气。所以极乐世界是充满音乐的地方、充满光明的地方、充满香气的地方,它这个五尘: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是特别的微妙庄严,不可思议的。 那么前面讲到依报,这个地方谈谈它的正报。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本身一受生就有五种神通,所以在那个《阿弥陀经》特别提到这个神足通,说你在极乐世界吃完饭的时候,这个你能够怎么样呢:一刹那间到这个十方世界,十万亿佛土外的世界,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神足通不可思议。我们一般的娑婆世界阿罗汉,他只能够到一个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能够到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他那个果报体的功能,是特别强大的。当然你亲近十方诸佛,你就能够蒙受诸佛的教化。所以蕅益大师他说,你说你表面上是往生到极乐世界,表面上好像是到一个世界,但是你实际上是往生到很多地方的世界。所以蕅益大师说:生西方就等于生十方世界。虽然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放弃其他诸佛的世界,我们只选弥陀世界,对不对?但事实上阿弥陀佛的世界,它给你一个很强大的这种飞越的功能,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同时等于是可以去受用其它国土,因为它神足通太广大了。 第六个也是最重要的:寿命久远。所有的快乐都是以寿命做基础,你没有寿命,就是他的有效期限到底有多长,他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时间,所以极乐世界的好就好在哪里呢?古人说拼个今生,永做闲汉,它是一劳永逸啊。诸位,你要走圣道门,圣道门是无量无边的楼梯,圣道门没有一劳永逸啊,你到了初果,对不起,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不要讲说初果好了,讲大乘好了:你到了初地到二地,你要做很多事情;你到二地到三地,你也要做很多很多事情,你每一地的增长——对不起,各凭本事! 圣道门没有说,我做一件事情以后就一劳永逸,没有这回事情,每一关每一关,都有你要做的很多很多事。极乐世界不一样,极乐世界你努力一次,除非你自己愿意放弃你的寿命,你到其它十方世界去,你可以一直在极乐世界待到等觉菩萨为止,它是一次性的完成你的修学,就是你拼个今生,永做闲汉,所以它这个也特别有代价的。 【170】极乐世界的解脱功德 那么这个地方,前面六个安乐道,都是佛陀在《阿弥陀经》里面明显提出来:我们怎么去观察极乐世界的六大安乐。当然极乐世界,它也不是为安乐而设计的,它更重要是在安乐当中,它有圣道的力量。我们看这以下有解脱的功德: 第一个亲近诸佛。它这个亲近诸佛,主要来自于他的神通力,他能够到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 第二个随愿闻法。极乐世界的说法叫“五尘说法”,当我们在树下乘凉的时候,微风吹动、享受各种音乐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它五尘给我们接触的时候,虽然带给我们快乐,但是不会带给我们放逸,反倒是会产生一种圣道的加持,让我们能够开启智慧、随愿闻法。 第三个诸善聚会。极乐世界有很殊胜的一种僧宝的僧团的力量,大家所谓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会说:今天我伤害你、来生你伤害我,互相的伤害,它没有这种情况。那么当然我们在忆念极乐世界的时候,安乐道它是一个方便,因为安乐道它某种程度,它是共诸天的。当然它也有些地方不共诸天的,比方说寿命久远,但它绝大部分,八成,都是共诸天的。所以诸位,你今天对极乐世界的忆念,你不能只是扣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不对啊!你忆念极乐世界只是忆念了一半,最重要的一半你没有忆念到,极乐世界的最重要的关键在:见佛闻法!尤其是亲近十方诸佛,见佛这一块更为要紧。佛陀是所有善知识里面,最高明的善知识, 因为他有殊胜广大的方便力。我们生活在末法时代,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法无人。我们可以接触到《楞严经》、接触到《法华经》,但是当这个经典要进入到你内心世界的时候,缺乏善知识的引导,它有什么问题呢?这个法直接进去以后,你只知道一种原则性的佛法,你不能够知道一种个人性的佛法。 诸位,佛法的修学全部是个人化的,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没有两个人他在成佛过程当中,他所需要的法是完全一样的,不可能!因为你的病跟他的病不一样。那现在问题来了:谁能够为我规划一个适合我的契机的佛法?现在谁也没有资格来安立这种个人化的佛法。我们现在身为一个法师,我们只能够讲一个通途性、原则性的佛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这个原则没有错。但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如果落实到你的生命当中,你应该怎么操作?对不起,我不知道,因为我们不是佛陀。 佛陀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们解释一下:佛陀的力量他能够“一为无量”,在《维摩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法。”佛陀用一个音声来说法,百千万人听到的东西,每一个人,人道听到是人的声音鬼道听到是鬼的声音,每一个人听到的是:佛陀是专门为他说法的,这个叫做“普门现”。这个所有的菩萨、所有的阿罗汉,是不共的,只有佛陀才有。 所以你亲近诸佛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能够听到契理又契机,这个契机就不容易了,他能够为你规划一个个人性的佛法,他会告诉你:喔,你现在呀,什么都不要学,你只要听我的话,你拜一百零八部八十八佛,然后念几声佛号,然后发愿,就可以了,欸,你这样对你这个人,你的烦恼这样就够了,你就不要太多时间去 try and error,对不对?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摸索,摸索还不见得有效果,因为我们现在有法无人,我们不知道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就像那个神农氏去亲尝这个草药一样,因为医生都不在了,只剩下药在而已呀。 所以极乐世界的殊胜,诸位,你不要忘了,它是有佛陀住世的地方——“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你待在娑婆世界,你要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世界是一个黑暗时代,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够听到一个原则性的佛法,我们没办法学习到个人化的佛法。所以我们在忆念极乐世界的时候,除了忆念极乐世界的种种安乐道以外,我们一定要知道:在所有的快乐当中,是有佛陀住世的、是有五尘说法的。见佛闻法这一块,你一定要把它忆念下去,才能够显出极乐世界不共的地方。 好,这个是我们要忆念娑婆世界的过失,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 【171】业障深重,求出无期。弥陀大愿,必定救拔! 那么第三种忆念:忆念名号的殊胜。丁三:会归佛号。会归佛号有平时的会归,跟临终的会归,我们把它念一遍: 平时思惟:一、罪障深重,求出无期;二、弥陀大愿,必定救拔;三、无常迅速,把握当下。 临终正念: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那么当我们前面忆念娑婆世界的过失,让我们厌离娑婆;一方面也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让我们欣求极乐,也就是说呢,表示我们生命该是改变的时候了,该是换跑道的时候了,我们必须从一种娑婆世界的流转,而转成极乐世界的莲花化身。那么这么大的一个转换跑道,到底谁能够帮我们做?我们发了愿,心中有一个愿景,那么这个愿望谁来帮我们实践呢?这个地方就很重要,这会归很重要,你没有会归,你前面的思考就很可惜,就散掉了。 我们来看,第一个我们要思考:业障深重,求出无期。虽然我们很想离开娑婆世界,但是我们评估我们自身的能力:我从现在开始,我饭也不吃了、我觉也不睡了,我每天拜佛念佛,我也没办法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没办法。 这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是你根本做不到,因为你不可能把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用几十年来处理嘛,这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受生,每一生都造成很大的问题,都存在第八识,就像这个厨房的油烟一样,你生生世世留下的问题,你今生就想处理,你这个不合比例呀。 所以了生脱死,它不是一生一世可以完成,关键在这儿,所以我们今生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叫做:业障深重,求出无期。这个业卡得太重了,不是三天两天可以洗干净的,可以忏悔干净的,这是第一个,你是先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了解自己。我们自己是怎么回事呢?“业障深重,求出无期。”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看第二段,我们来看看佛陀有没有办法帮助我们:“弥陀大愿,必定救拔。”阿弥陀佛他经过了五劫的思考,他经过长时间的六波罗蜜的摄受,他成就了四十八种功德,他把四十八种功德放在一句佛号当中,所以佛力不可思议这一块,我们就不用费心了,你只要相信就够了,就是佛陀他有足够的能力救拔我们,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第二个概念。 第三个概念叫:“无常迅速,把握当下。”你没有太多时间考虑了,诸位,未来是不可以规划,死亡是不能规划。你说:欸,我五年后我再下定决心求生净土,你不能这样规划,因为你这个人生无常,你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前面的愿望,所有的愿景,把它寄托在一句佛号,这个很重要。你要把所有的观想会归到一句佛号,也就是说前面我们设定了一个目标,最后要把这个目标跟佛号做一个结合。 所有大乘佛法的操作,你一定要知道开合的问题,你看圣道门,因为你走的是大乘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你修小乘法,小乘法就这么几个简单的无常、无我,它也不需要什么会归。大乘佛法那是广大的六波罗蜜呀,所以大乘佛法的会归,法法消归心性,会归到菩提心。净土法门的会归,会归到一句佛号,你要能够从一句佛号,开出无量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要有本事从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会归到一句佛号。 也就是说你所有的理想、抱负、愿景:你希望你来生,你的色身不受病痛的干扰;你希望你来生的色身有无量的神通力——遨游十方世界,亲近药师佛、亲近普明佛、普光佛;你希望你的色身有长时间的寿命等等,完全因为你有佛号的关系,你必须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句佛号,叫“会归一句佛号”。 那么你平常这样子会归有什么好处呢?到临终的时候,你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它就已经不是代表一个声音了,当你的佛号现前的时候,它代表的是你的来生所有的希望。因为它跟你的希望结合在一起,它已经变成一种叫做“万德洪名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对佛号,临终的时候,你就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诸位,你最好检查一下你心中的佛号,你最好检查一下,有些人的佛号是很空洞的,它空洞到只剩下声音了。为什么你念佛的时候,你老是佛号抓不住呢?因为这个佛号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你认为它就是一个摄心的方便而已,因为你没有把佛号转换,从一个空洞的声音转化成万德庄严,是你今天没有把佛号做好,你念的是一个空洞的佛号,它摄不住你的心。 如果你把你所有的希望、你所有的愿景,都会归到这句佛号,你平常就是把佛号,把它庄严成一种功德庄严,我相信你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不容易失掉它的。因为你失去佛号,你就来生你就什么都不是了,你想厌离娑婆、你想远离三恶道、你想要得到广大的依正二报的国土庄严,这个都跟佛号有密切关系。 所以今天你临命终的时候,当你的佛号现前的时候,这个佛号到底会对你产生多大的引导力,就看你平常的栽培了,如果你的佛号还是如此的空洞,它只是空洞到只剩下声音,对不起,临终的时候这个佛号对你一点力量都没有,因为你根本没有对它修皈依嘛。当佛号没办法引导你的时候,那就是业力引导你的时候了。 所以我们在修观的时候一定要开出去,观想娑婆世界的过失、观想极乐世界的功德,最后一定要告诉你自己会归到: 因为有佛号的关系,所以你才能够实践你所有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切的理想,都跟佛号有关系。 所以这个佛号,它就不是一个声音而已了,它已经提升为无量功德的万德洪名,就是你的生命已经跟佛号不可切割了,它是你未来生命的所有的功德,都靠这句佛号了。所以我们在净土宗一定要知道,圣道门是会归到菩提心,因为有菩提心,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才有意义;因为有佛号,所以你才可以实践你的理想,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好,那么净土宗,我们一定要做三种忆念,提起佛号的时候是三种忆念: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后对佛号一心归命,这三种忆念。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六 【172】千念万念在临终那一念!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九面,我们看乙三的总结。 那么佛教讲到我们生命的现象界,主要是靠因缘的力量来创造,那么因缘当然主要分成两块: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我们的心力。比方说你今生的现象,为什么你今生经常会有一个很好的朋友跟你保持互动呢?当然你们过去生造的共业,所以你们会生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但是只有业力是不够的,因为它是一个基本的资粮而己,因为跟你共业的人很多嘛,跟你生长在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很多嘛!所以生命要个别化呢,你心中的忆念就很重要了。因为你前生不断的忆念他,他也不断的忆念你,所以你们今生就在一起了。 所以你今生,所有凡是你熟悉的人事物,除了你的业力以外跟你的心灵的力量,就是忆念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从一种自利角度,生命的创造是两种力量创造的: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的结合;这从圣道门。但净土宗不一样,因为净土宗不考虑业力,因为业力这一块,佛陀都准备好了。净土宗重心力,因为它是临终只要正念力,因为净土宗的业力这一块,佛陀都帮你承担了。就好像它是一条船,我们的业力是一个石头,只要你操作得当,只要你顺从本愿,你的业力,佛陀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关键是你不能搅动它了。佛陀可以承受的是你沉淀的业力,就是你不能再造作了,要忏悔,断相续心,这个业力佛陀是可以承受的,这个大愿船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净土宗它重心力,临终的那一念,千念万念在临终那一念,当然你临终那一念,是平常的栽培。 我们临终的那一念,必须有三种忆念: 第一个你对娑婆世界要如实的忆念,你要告诉你自己,娑婆世界绝对不能再受生了,因为它充满了过失,后患无穷,你迟早得解决,而且你越早解决越好。所以你第一个忆念,一定要有厌离娑婆的决心,这第一个。 第二个你要能够欣求极乐,你要有一种往生的愿望。你想要投生的一种希望、一种动力,你不可以说: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那不可以!一定要去!要有一种愿力——坚定的愿力,这第二个; 第三个你要告诉你自己:你唯一的希望就是佛号!就当下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对阿弥陀佛的音声这个所代表的佛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好好的跟着佛号的节奏、跟随佛号的脚步,不要再跟随妄想了。 所以你能够做出三种忆念:忆念娑婆、忆念净土、忆念名号,你提起一句佛号,那叫做“即众生心,投大觉海”,顺从本愿,感应道交,这个就是为什么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净土宗重视忆念,这是很关键,因为你要感应道交只有这个方法。 【173】什么是相由心生呢? 好,那么我们把前面的修行的一个方法,包括空正见、菩提心跟往生的心,这三种修行做一个总结。分三,这个三呢:第一个相由心生;第二个相随心转;第三个善用其心。我们先看第一个:相由心生。这有两个偈颂我们把它念一遍: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那么我们把这个标题解释一下:“相”,相当然是属于业力了,人生要受用果报一定有相状,有自己的我相、有他人的人相,乃至于这一切因缘所生的众生相,各式各样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是怎么变现呢?是“心”,这个心指的是谁呢?“第八识”,就是人生的相状是由第八识的业力变现出来的,这是第一个概念,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个概念:相由心生。我们举两个偈颂来做一个证明:第一个: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里面是说,我们无始劫以来,众生的第八识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界”,这个“界”呢,就是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这个种子为什么叫“界”呢?因为它变现果报的时候,会把众生做一个区隔:你的业只有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把业分享给儿子。所以你看一个家:一家四口人,住同样的房子、吃同样的饭菜,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因为各有各的业力呗,是吧?所以它有界限,你不要以为你们一家人,就大家都没有界限,不是啊,各人受各人的业力,因为共业中还有别业。所以这个“界”,就是说它基本上是有区隔的,那么这个界指的是种子。 那么这个一切法等依,这个一切法是什么呢?是果报的现行。果报它叫“一切法”,就是我们无量劫来的种子跟果报,都必须要依止第八识,种子是它来摄持,果报是它来变现,也因为第八识它的受熏持种、变现果报,所以由此有第八识,这个“此”指的是第八识了,因为有第八识的缘故,才构成了六道的轮回跟涅槃的成就。因为我们平常放逸的时候,造了有漏的善恶业,我们平常听经,在佛堂做功课的时候,栽培了菩提心、空正见,还有忆佛念佛的种子,这个出世的种子,所以我们的生命当中,有躁动不安的相状,也有寂静安稳的相状。这两个相状为什么能够出现呢?因为第八识它把你所有的修行的种子,都保存下来。所以所有有漏的果报,是由有漏的业种子变现的;无漏的功德,是我空、法空的无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这是第一个:从有漏无漏来谈相由心生。就是这种躁动不安的相、涅槃寂静的相,都是第八识变现的,这是从有漏无漏。 我们再从善恶的角度:“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它举出了六道里面四个来作代表:鬼道、畜生道、人道跟天道。那么每一道,当然这个就是五趣杂居地嘛,对不对?每一个人都生长在一个环境,但是因为他的第八识的业力不同,而各自循业发现。 怎么说呢?举一个例子:“等事心异故。”比方说水,水它是一个相状,是吧?但是这个相状,它只是针对人来安立,它是一个湿润的一个相状;但是如果你是鬼道众生,去接触水的时候呢,因为他的罪业重嘛,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他看到的是火;那么畜生道的鱼,它跟水接触的时候,它看到的是它的房子,没有好也没有坏;那么天人那个善力强,他看到水,是他的琉璃地,是宫殿楼阁。那么我现在问一个问题,它到底是什么?你说它是水也对,你说它是火也对,你说它是房子也对,你说它是琉璃地也对,所以“许义非真实”,所以一切法没有真实的内涵。它如果是真实的,那应该每一个人去接触它,它如果有真实独立的体性,每一个人接触它应该都一样嘛!事实上它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各人的业力去接触它,各人变现自己的相状出来。 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的诸大弟子,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有一天在打坐的时候,他突然间动一个念头,他想念他过去的母亲,他没有出家时的母亲,想到我母亲到哪里去了?结果他用神通力,看到他母亲堕落到饿鬼道去了,是一种很贫穷的那种饿鬼。那么在饿鬼道的时候,当然那个脖子细细的,喉咙细细的、肚子大大的,受着这个饥饿口渴啊! 目犍连尊者慈悲心,赶紧从禅定出来,去托那个牛奶跟粥混合,把那个牛奶、粥混合以后,用神通力一刹那间,就到他母亲的前面,要给他母亲吃。他母亲吃这个牛奶粥的时候,一喝到肚子里面去的时候,完全变成火啊,烧她的喉咙。目犍连尊者看没办法了,就请教佛陀,佛陀说你要帮她忏悔,要帮她供养大众师修福报。 就是说对你来说它是一个牛奶粥,但是对于一个鬼道众生来说,它是一团猛火——相由心生。而这个相呢,是各有各的界线,这一块是不能够取代的。 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过程当中,的确有一种力量来主导我们,这种力量来自于我们的过去。人生有一半是无奈的,是很难改变的,就是相由心生这一块,因缘变这一块,你必须要认命随缘。因为这个力量是来自于过去,不是来自于现在,是来自于过去。凡是来自于过去的东西,你就很难改变了。所以人生冥冥当中,真的有一股力量在主导你,这个你必须要清楚,这个是谁?你第八识。第八识它不听你招呼的,它哪一个力量成熟了,第八识是完全不讲人情的,它是非常公平的,哪一个种子力量成熟了,哪一个力量最大,它就把哪一个力量推出来,让你来受用。它完全不听你第六意识,说我希望怎么样……你希望怎么样,你是规划来生,今生不能规划。 所以我们在学唯识的第一个概念就是:第八识它决定我们今生所有的相状,这第一个概念,它当然是决定了我们涅槃寂静,还有善恶这种相状。 【174】什么是相随心转呢?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很重要了——“相随心转”。那么相由心生,指的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个刹那,是不可改变的,是业力。第二个相状呢,就是这个心指的是第六意识的你的分别、你的思惟、你的忆念。我们来看我们的心灵的力量是怎么去主导这个相状的?我们看这个偈颂: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好,那么这个地方,提出了生命当中的两种因缘:第一个名。 “名”这个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就是你的思想分别,就是来自于心灵的力量,第六意识心灵的力量;这个“事”指的事,第八识的业力所变现的相状。那么心力跟业力,它是互为因缘。因为你心力会影响你的业力,业力也会牵动你的心力,你在一个不同的相状,你也很容易受到影响。那么这当中的心力跟业力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好好的去思惟:到底你是要用心力来主导业力?还是你要用业力来主导心力?这两种,值得我们去思考。 那么“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就是在业力跟心力这两个当中,,“唯量”:你产生不同的分别,它就会变现出不同的假相。这个“量”指的是第六意识的心量:你是产生一个如理的思惟,跟不如理思惟,它会产生不同的相状。 人生有两种相状,有一种相状是不可改变;有一种相状,你可以改变。业力所变现的相状,就是客观的环境,不能改变,今生不能改变;但是主观的因缘,今天有人障碍你,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他是恶因缘,那他果然扮演恶因缘;你认为他是善知识 他是来激发你的,欸,他果然扮演善知识的角色,他对你是帮助的。 所以我们不能主导生命的相状,但是你有办法解读,就是你的名言分别很重要。就是说这个相状出现了,那么它对你代表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向,它对你代表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你是可以决定的。 你认为它是来伤害你的,那么它果然是来伤害你;你认为它是来帮助你的,它就是在帮助你。我们有解读人生的权力,因为你有主观的第六意识的力量。你可以主导这个相状,让它往道上会、往净土法门会。也就是说逆境本来是要伤害你的,但是你如果好好的去思考,它会变成菩提道的助缘,这叫做“顺逆皆方便”。你如果不会操作,顺境、逆境对你都是伤害,顺境让你放逸,逆境让你挫折。所以说有些东西不能改变,有些东西,你应该主导,你自己可以主导的。就是来自于第八识的业力不能改变,来自第六意识的分别,这一块你不要放弃,这是你的权力。 那么我们看总结。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面对于两种的因缘:第一个第八识的业力,跟第六意识的心力,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你要善用第六意识的心力。我们看善用其心,这地方有二:第一个我们先了解一心二门;第二个转凡成圣。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第六意识的心是关键!人生会让我们堕落,人生也可以让我们增上。诸位,当你学大乘佛法的时候,你最好保持双向思考——“不二法门”。凡夫把娑婆世界讲得太美好,想象太美好,错觉;二乘人对人生是全盘否定,悲观主义者,也不对。其实人生没有好、也没有坏。你说生命现象——人生,你得了一个人的果报,你说今生对你来说是好还是不好?很难讲!如果你好好利用,它可能是你一个往生的跳板;如果你不好好利用,你今生会造很大的罪业。 我们一念心那,永远是两种门,它随时打开:一个是通往地狱之门;一个是通往净土之门。 【175】什么是心随境转呢? 好,我们来看看,我们如果操作失当——心随境转,那就糟了,第六意识的心随第八识所变的境相而转,就是心有所住了。你用攀缘的心来面对外境,那么这样的攀缘,第一个攀缘到相状,你先取到相状,这个取相没有错,错在第二个——你安立错误的名言,然后产生虚妄的分别,最后产生坚固的执取,堕入了遍计执,那么这样子就变成流转门。今生对你来说是一个祸害,你今生对你的生命是一个祸害。 这个流转门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唯识所现;第二个唯识所变;第三个唯识所住。 “唯识所现”没有错,因为第八识把相状变出来这没有错,但是你在你的心中不断辗转的分别,它相状不断的变,它本来只是一个相状,七弄八弄,变成你自己认为它是伤害你的,你把它变成一个冤家,那么这个时候“唯识所变”、最后“唯识所住”,你对它产生执著,结果你就被它拖下去了。 诸位,不是相状把你拖下去,是你自己的妄想把你拖下去,你要永远知道这个观念。相状只能够给我们快乐,只能给我们痛苦,它只给你两件事情而已。人生的果报它只给你两个东西:一个快乐,一个痛苦,其它都是你妄想自己捏造出来的。你为什么会堕落?你为什么会增上?这跟相状没有关系。其实人生的果报只给你两个东西,后面的东西都是你自己加上去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今天我们不放弃第六意识的主导性,我们境随心转。我们用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去带动相状,这种正智跟真如,落入圆成实性,就如理思惟,最后会归到二空真如的法性,变成圆成实性,变成一种涅槃的功德,那么今生对你来说是“还灭门”。这个地方的如理思惟我们前面讲过,包括空性的智慧:离一切相;也包括假观的智慧:借相修心,修菩提心、往生的心。反正人生就两块:一个外境;一个内心。 我们看最近,台湾也好、美国也好,发生很多……发生了一些年轻人,拿着刀、拿着枪在外面随机杀人,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这个烦恼是很粗重的,因为他跟他完全无冤无仇啊!那么这个事情,当然事出必有因。我看到一个台湾媒体,它讲到一个大学教授,他对这些事情提出他的观察跟看法。 这个大学教授,他从事教育已经好几十年了,他认为这个事件的发生,他认为九零年代,他把我们这个时代,九零年代之前跟九零年代之后,以九零年代划个界限。他说九零年代的年轻人,他讲很多了,我自己把它会归成两块,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个来自外境的刺激太大。所以年轻人因为资讯太丰富,资讯一刺激到第六意识的时候,因为你这个外在刺激太多的时候,他很容易产生对立的思考,产生比较,他要么贪爱、要么瞋恚,尤其是很容易产生瞋恚。 因为这个教授提到说,他说这个现在的媒体要负一半的责任,它本来发生一个小事情,媒体是干什么的呢?唯恐天下不乱!因为它要创造收视率,是吧?它最好是把一个不好的东西,它好像要讲连续剧一样分成十块来分析,是吧?所以它把这个不好的事情炒热了。那么他一个成长的过程,他本来就是一个小小的幼苗,他接触了太多的东西,他对世界极度的失望,他还没有出社会,他的心灵就受到太多的负面讯息的刺激,这是第一个来自于外境的刺激太大。本来这个小孩子心识没有成熟之前,他没有判断力应该善加保护,但是现在媒体太过开放了,所以他太早受到外境的刺激了,而且这个刺激已经超过他的负荷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传统教学的衰微。九零年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像老一代的尊崇传统的教育了。像台湾儒家思想——要守本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美国的文化,它还有基督教文化,它还有很多的……每一个礼拜去做礼拜了,有基督教的这种《圣经》的教导。那么九零年代,他根本就完全不相信这种文化跟宗教。诸位,你把世间上的文化宗教拿掉以外,那你就是知识的传授,知识的传授进入到你内心,它没有调伏力跟引导力,它完全没有这种对外境的抗压力。就是说他出现一件事情,他没有办法用道理来说服自己,他没有道法,他只有知识啊。大学的教育,它不可能传授一种圣贤之道。那么他心中,没有一种道法来调伏他的时候,又遇到很大的外境的刺激,他就失控了,就是我们说的——心随境转。 外境的力量增长了,内心的抗压力、抗压性薄弱了,这个是年轻人最大的问题。这个末法时代也是这样的——魔强法弱。就是本来我们以前小时候,接触的外境很单纯,你看我们这一个村庄、一个村庄,隔壁村庄发生什么事?我们也不知道,是吧?你说这个是幸福不幸福?这是幸福啊!因为你外境没有过度的刺激你。 所以末法时代就是怎么样呢?它有个问题:这个业力互相刺激。本来这件事情是发生在美国,美国的共业,变成跑到台湾去了;台湾发生的事情跑到美国去了,所以这个第八识互相的搅动,共业啊!你的共业刺激我的共业,我的刺激你的共业。诸位,第八识最怕的就是搅动它,我们学了唯识学我们知道:第八识是有漏业力的摄持者,你要赶快让第八识,赶快让它沉淀下来。第八识一搅动就不吉祥了,你第六意识你就控制不了它了,现在不是第六识这样,我的第八识刺激你的第八识,你的第八识也刺激我第八识,彼此互相刺激。我自己已经有我自己的第八识了,然后又来自其他人的刺激,所以这个地方就是魔强法弱,就是外境的力量太强大了,而年轻人的心灵的抗拒力薄弱了,就是一消一长,所以合理的推论,以后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176】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那怎么办呢?我们现在说过我们改变不了外境,改变外境这个是不切实际,因为这是共业,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大家都想这样子,你不可能扭转这个趋势,你不可能力挽狂澜。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往下面那一页看,我们只有加强自己的抗压力——正智:无分别智。 那么我们接触外境的第一件事情:先离相,记住先求离相,就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离相的意思不是说叫你把相状拿掉,而是你先不要马上去执著那个相状,你要先观想这个相状是本来没有的,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而已。所以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个如幻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坏假相,你只要离相就好。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当然是第一关,我们要先从无分别智,然后再入如理思惟。 我们看无分别智怎么修? “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 第六意识的观照,它不能够离开“彼能诠”的文字,而这个无分别智,它能够单独的在所诠的真理上活动。也就是说你必须透过学习,能诠的文字,它才有办法引导你到所诠的真理上去。比方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里面有道吧?我们第六意识,必须要靠语言文字的引导,才能够跟道法相应,才能够产生抗压力、引导力、调伏力。我们的生命经验,不可能会给你道法的,不可能!所以必须透过学习,透过学习当中,从能诠的这个文字当中,去所诠的义理上去体会。 好,我们把这个一心二门,作一个总结。就是说我们现在生长的环境,比较复杂了,当然这个复杂的环境,对有些人是伤害的,有些人反而是增上的,这个境本身都没有对错。就是说你现在要做的,不是说你把外境,把电视关掉,当然该关掉也关掉了,但是你不可能拒绝所有的外境,你必须加强你的思考能力,把所有来自负面的力量,把它引导成你的菩提的道路。 也就是说:你怎么引导它是很重要,你千万不要跟外境站在对立面。大乘佛法永远是转识成智,你跟外境站在对立面,你迟早变成阿罗汉、二乘的圣者,因为你极度的厌离;要么就是凡夫,极度的攀缘,不中道了。我们今生从小到大,未来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顺境、逆境,关键是你怎么引导它,能够让你把这个力量,引导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就是你第六意识的力量。用第六意识的智慧引导第八识的业力,这个唯识学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而已。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培养我们的智慧,就是重点了,而不是去改变外境。 【177】什么是凡夫的十大地法? 好了,我们来看看转凡成圣,做一个总结。在唯识学上说:有些念头是没有根的,有些念头是很坚固的,是有根的,叫“大地”。那么一个坚定的念头,它必定经过十个过程,才能够构成一种强大而有主导的念头,叫做“十大地法”。我们来看看凡夫的十大地法,跟圣人的十大地法,一个菩萨修行者的十大地法。我们先看凡夫的十大地法,先看五遍行,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受: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想:于境取像为性;思:令心造作为性。 那么首先我们今天在培养智慧的过程当中,从凡夫的角度,凡夫的智慧的培养,是先触。我们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触境的时候那个“触”开始,当然触会产生感受:可能快乐的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 那么这个“触”的接触以后,产生作意,这个“作意”很关键了,一种警觉的功能。什么叫“警觉”呢?就是唤醒睡眠的种子让它生起活动。我们第六意识有很多善良的一面,我们的第六意识也有很多邪恶的一面,那么这两个种子都在睡觉,叫种子,那么是谁把它唤醒的呢?作意! 当你起的是一种正确的作意,叫“如理作意”的时候,它就唤醒这个清净的第六意识的种子起来活动,作一种如理的思考;如果它今天起的是一种不如理作意,那么它就唤醒邪恶的种子起来作思考。当然这个作意,我们凡夫是受外境影响,你接触染污的环境,它自然产生错觉:错误的觉悟——错觉,唤醒错误的思想;你接触的是佛堂、三宝,那么你自然产生自觉:好的觉悟、好的如理作意。 所以这个“作意”,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一个人念头起来的时候,善恶,第一个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这第一个概念;那么作意一起来的时候产生“受”,各式各样的领纳,产生想象。如果这个作意是好的,它就产生正确的想象;这个作意是错误的,它就产生偏激错误的想象;最后产生“思”,这个思就开始下定决心,付诸行动了。在想的时候他还犹豫不决,但是当想变成思的时候,产生造作了,推动身口二业去造作了。所以我们整个凡夫的整个作意,是受触的影响。那么又因为这五遍行,最后会产生五种结果,就是五别境。 这五别境我们在念之前,我们更正一下:第一行的“于所乐境,希望为性”,第二个是“欲,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请大家把第二行那个“欲”,把它拉到第一行的开头的地方。它是“欲”,然后下面一条线“于所乐境,希望为性。”要把欲这个字拉到第一行,把“胜解”,把它拉到头上去,第二行那个胜解,它是第二行的头。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慧:于所观境,拣择为性。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欲”。我们前面的触、作意、受、想、思,经过我们接触各式各样的环境,产生不同的作意,最后产生不同的思想。那么一次一次的这样子活动以后,我们生命会产生一些希望。当然这个希望可能是颠倒的,比方说我们希望来生在娑婆世界得快乐的果报,也可能这个希望是正确的希望,比方说我们愿意求生净土去,这个是合理的希望。对于所好乐的境一种希望,这第一个结果。 第二个结果就是“胜解。”我们对于一些决定的境产生印持,就是不再犹豫不决了。那当然这个胜解也分两块:也可能对正知见的胜解,也可能会对错误的知见的胜解,这个也受到前面的作意跟思想的影响。 第三个“念”。我们对于一些曾经接触过的境界,念念不忘。当然这个境界,也可能是染污的境,也可能是清净境。 或者第四个“定”。开始产生专注、不散乱。最后产生“慧”,产生抉择,但是在这唯识学里面它这个慧,也是通善恶的。 那么这样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凡夫的作意是被动的,它是着相而作意,它受着触的带动。所以我们假设没有经过佛法训练的人,你的思考能力、你心中的希望、你忆念的东西,跟你的成长过程是有关系的,你的成长过程是缺乏什么东西的,可能你成长过程你缺乏房子住,你来生会把所有的福报,往房子的方向跑,因为你这个有缺乏,你就特别的希望、你就会特别的好乐、你就特别的忆念,所以你来生的因缘就往那个方向跑。所以我们凡夫的作意,完全受环境的影响,这个是指的没有经过佛法训练的,你的思考能力、你的希望、你的忆念是受外境带动的。 【178】什么是菩萨的十大地法? 那么一个觉悟的菩萨是相反的,我们看第二个:菩萨的十大地法。这个里面都完全一样,只有改变一个而已,把“触”跟“作意”调动。菩萨的作意是离相作意,他是直接接触佛法的教义,他脱离了生命的经验,他直接从佛法当中得到警觉:哦,告诉我们娑婆世界是有过失的,虽然快乐,但是有过失;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没有过失的,你可以尽情享受的。那么这种作意,我们不是从日常的外境给我们的,是直接从圣言量。所以菩萨的作意,带动我们的触,我们这样的作意,就引导我们去接触清净的环境,产生美好的感受、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希望、正确的胜解、正确的忆念,乃至于正确的定慧。 那么现在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般人有两个作意,修行人有两个作意:第一个你从小到大,环境给你的作意。这个作意不能说全部都不好了,大部分都不好了,这种作意在佛法里面,全部是妄想、是错觉,当然你也不能洗掉了。所以我们这临终的正念是什么意思呢?是培养第二念的正念! 就是当你堕落到一种你过去或小时候,你环境给你的一些负面思考的时候,你怎么产生反转?尤其是临命终的时候,你不幸你第一念的作意错了,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突然想到你一个亲人,然后产生严重的情执,当然这个是触带动的,因为你接触到亲人,你有一点不舍了,这个时候你怎么样提起第二念的正念?就是要培养离相作意。这个作意它跟相状没有关系,这个就是你要栽培的,在佛堂里面如理思惟。 我再讲一次,修行是靠第六意识的正念,但是第六意识在培养正念之前,我们第六意识已经累积了很多非正念,就是不如理作意了。就是从小到大,你的环境给你一些错误的思考,或者来自于一些不好的媒体的渲染等等,反正我们现在有很多错误的作意了,但是没关系,你再培养第二个作意,叫“如理作意”做你的备用。所以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临终正念,叫做第二念的正念,一种反转式的正念。你要训练你自己:当你堕落到第一个不如理作意的时候,你如何反转。 修行不是哪一个人一开始就走上正途的,先错误再正确的多了去了。你看佛陀的弟子里面,那些出家的弟子,很多都是干杀盗淫妄的:莲花色比丘尼以前她是邪淫,是一个淫女,卖淫的女众,结果她出家以后,是第一个成就阿罗汉的比丘尼,莲花色比丘尼。我们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央掘摩罗,诸位知道吧?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他是杀人魔王,后来杀到整个城,杀到室罗伐城杀到没人了,他要回去杀他母亲,凑足一千人。他受到错误的引导、错误的作意,他认为杀人可以生天啊。后来佛陀出世,告诉他两个字:放下!产生反转、产生如理作意,后来跟佛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不要怕第一念错误,佛陀的圣人的弟子当中,第一念错误多的去了。现在就是说我们第六意识,事实上已经很多不如理作意,你不可能把它拿掉。你要培养一个新的作意:就是你平常怎么样从佛法里面,去修一个正念的力量,你怎么思考这个事情,你要用这个作意来破坏第一个作意,去转它——“转识成智”!整个唯识学都在讲这个道理,用第六意识来引导第八识。第六意识里面,又分成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怎么样培养如理作意。 你永远要相信一个道理:是光明来破除黑暗,从来没有说黑暗来破除光明的;也就是说当你如理作意生起的时候,它不如理作意自然会消失掉,其实你根本就不用破它。光明出现,黑暗自然消失掉,这个就是临终正念,叫做“反转式的正念”。你怎么从你本来第一念堕入了颠倒妄想,如何产生反转?那么以蕅益大师的说法,这个如理作意我们一般来说,是比较生疏的,我们忆念娑婆、忆念净土,乃至于忆念名号功德,或忆念空性等等,这个都比较生疏。所以你一开始怎么样呢?勉强力行!要强迫自己,先踏出第一步,然后慢慢才习久成性,你操作就比较习惯了。 所以你要先静中修,你不可能一开始就起烦恼的时候,就要提空性,不可能!你要在你没有烦恼活动的时候,心中很平和的时候,把空调打开、把手机关掉,在这个时候去如理思惟。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慢慢的体会出一个道理出来,慢慢慢慢这个如理作意强了,这个时候在烦恼当中,再把你心中的作意提起来,来反转你的烦恼,它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那么整个唯识的修行方法,到此我们告一段落了——就是如理作意。好,有没有问题?好,请说。 【179】我们如何成功的把这个佛号引导到净土去?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在这堂课不断提到就是说:一开始念佛的时候,先重质不重量;那后来的目标又是,后期的目标就是说佛号多多益善,那在中间有一段过渡的时期,我们怎么判别说:是时候该从质转成量的时候了?谢谢师父。 师父:好,请坐。我们创造一个佛号其实不难,但是引导一个佛号就相对困难了。就是一句佛号信愿具足,就是说:我们如何成功的把这个佛号,引导到净土去,这是种观照力了。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可能要花一段时间,暂时把佛号放下,如理思惟娑婆世界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功德,让我们产生一种愿望。也就是说,我们这颗树,我们正常情况,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我们这颗树是往娑婆世界倾倒的,我们是贪恋娑婆的,我们对娑婆世界有所爱取的,所以我们才来投胎嘛。我们现在想办法把我们这颗树,把它慢慢慢慢的往净土的方向倾倒,这个时候你的心态建设好了,你所有的佛号,就会跟着你的心态走,就是“是心作净土,是心是净土”,你心态不调整,佛号就没办法调整,因为佛号是跟着心走的。如果你的心都在忆念娑婆世界,你这个佛号只有一个情况:就在娑婆世界得果报了。佛号是万德洪名,没有错!但是它没有方向性,如果它跑到娑婆世界,那就变成糖果了,一时的快乐;如果佛号跑到了净土去,那不得了了,那叫功德庄严,那叫做永恒的解脱。 所以佛号的价值,看它往哪里跑?你今生所念的佛号,到底是一个摩尼宝珠的佛号,还是一个糖果的佛号,是你决定的,佛号本身没有,它本身没有办法决定它好坏,所以你的心态变得很重要了。 我们刚刚讲的如理作意,你怎么样跟自己沟通,让你的心的作意是随顺于净土功德的,你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力量出来。虽然我们的过去是贪恋娑婆,这一块已经不能改变了,但是它不是问题,因为它是个黑暗相,它是一时的颠倒妄想。你今天得到的智慧,来自于佛陀的教授,是一种真实的功德,是合乎真实相的,它不是妄想捏造出来的。所以你只要创造一个新的作意,去改变你错误的作意,这个佛号就有正确的引导了,所以引导佛号比创造佛号更重要。你所有的佛号都往娑婆世界跑,你比不上一个通往净土的佛号,因为它是摩尼宝珠。你一山的石头比不上一颗钻石,因为石头还是石头。在娑婆世界得果报是毫无意义的,很容易让你堕落,对你没有好处。所以我们现在关键是怎么引导佛号的问题呀。欸,请说。 【180】转他成自是什么含义呢? 学员:师父慈悲,请问所谓的“转他成自”,它指的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还是说真的是把弥陀功德拿过来,变成我们的功德?谢谢。 师父:好,请坐。你觉得按照正常情况,你来生有资格享受七宝池、八功德水吗?我们以我们的资粮,就是我们现在把佛力拿开,就是说你认为你来生有本事享受七宝池、八功德水吗?你的福报力,有没有办法?你有办法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吗?有没有办法? 没办法!对不对?你不管怎么修都没办法,对不对?那这个东西哪里来的?你有没有想过哪里来的?一定事出必有因嘛,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到底是谁给你的?它明显不是我们的心力变现出来的,我们阿赖耶识没有这个东西,是吧?那是哪里来的?当然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是佛陀给我们的。我们只是把他的功德用来受用,当然我们要做好准备,它是有条件,所以往生净土是有条件的,带业往生是有条件的——你要能够“顺从”。 所以净土宗,我们也不否定佛力不可思议,因为没有弥陀本愿的摄受,我们不可能受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可能的!那都不是凡夫的境界啊。极乐世界我们刚刚谈的远离恶道,你有本事远离恶道吗?你有办法控制你的来生吗?不可能嘛!你死了以后去哪里?你说了算吗?你说了不算嘛!那为什么我们能够永远保持远离恶道呢?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三恶道的种子不得果报呢?当然是弥陀本愿摄受。 所以我们要相信,除了我们的心灵的力量以外,另外有一种力量在加持我们,是吧?那就是佛陀了——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只是把他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叫转他成自,这句话是蕅益大师说的。当然你方法很重要,如果你操作的失当,你把这个佛号,来生在娑婆世界得果报了,那你就不是转他成自了,你是可惜了!你买一台机器,这一台机器,本来是可以创造很大的作用,结果你操作失当,这个机器的功能变得缩小了,那是你操作失当。 这句佛号它本来可以发挥到,它本来是可以给你七宝池、给你八功德水、给你寿命无量的,但是你操作失当,这个佛号变成人天福报了。不是佛号没有准备好,是你没准备好,它有无量的功能——万德洪名啊,但是你操作失当。 那么这个问题我们不讨论了,时间到了,我们下一次有一堂课,会讨论净土的这一块,我们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修行一定是以正知见,你要把你的道路弄得清清楚楚、明明明白,你过去是怎么回事?你未来要怎么样?所以你现在必须做一些什么准备? 我们下次的讨论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从净土的角度,来谈信愿持名,忆佛念佛;第二个从净土跟菩提心的结合,从圣道门的结合,对我们有什么帮助。这两块我们下一次来好好的讨论一下,来把这个唯识学的修行,做一个总结。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七 【181】在娑婆世界了生死你要面对三个问题!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那么我们这一堂课,就是一个研讨课,今天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谈一谈净土宗的修学重点。 我想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佛法修学的法门是广大的,所以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你要先掌握它的核心的一些法门,它的重点在哪里?基本上净土法门跟圣道门,有些法门是相通的,但是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目标是不同的。 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最关键的一个重点,就是了生脱死这一块。那么了生脱死这一块,从圣道门的角度,他是在秽土、在娑婆世界来完成他的了生脱死;那么净土宗的修学者,他是到净土去了生脱死。所以虽然我们最后这个成佛的目标是一样,但是过程是不一样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决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有两个选择:你选择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个你选择在净土了生死,这两个是不同的。 那么当然如果这两种选择,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都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到了末法时代,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因为你离佛的时间越来越远——“去佛久远”。那么我们离开佛世的时间越久的时候,会发现两个状况:第一个魔强;第二个法弱。就是这个干扰我们的因素越来越多了;第二个我们接受佛法的这种力量、时间、因缘越来越少,就是这个世间上,宣扬佛法的因缘越来越少。 所以在末法时代,如果我们选择在娑婆世界了生死,你要面对三个问题: 第一个:障碍太大。在末法时代的修行有四个字是很重要,叫做“内忧外患”。当你在娑婆世界得果报的时候,你内有烦恼的干扰,你经常打妄想,这个你没办法控制的,妄想打久了就产生烦恼了,因为这个妄想会让你产生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一个人一旦对立,要嘛就是喜欢,要嘛就是讨厌,两种情况。所以你经常打妄想的结果,就很容易让你结成一种烦恼,这个对你修行是一种障碍——内忧。第二来自于外境的刺激太大。 如果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放逸,你就很难修行了,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的共业,套一句印光大师说的话:这个鱼想要往前走,但是它那个逆水的力量太大。所以我们每天在佛堂里面做功课,离开佛堂以后接触外在的环境,基本上,顶多把我们佛堂的功德抵消掉而已。所以每天都在抵消东西,我们很难保持进步,因为它来自于逆境的干扰太大。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你必须要面对内忧外患,而这个是不可避免。 第二个:时间太短了。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给我们的寿命太短,扣掉我们日常生活的耗损,你剩下的时间太短了,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你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你不得相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到下一个果报体投胎的时候,你不能马上把你今生的修行,把它累积起来,就是一加一不能等于二。这个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其实一个人善根最强的时候,是晚年的时候,你的修行、你对人生的体悟、对佛法道理的理解,是最巅峰的时候,但是你死掉以后,你在来生得一个果报的时候,你要经过一段摸索期叫做“隔阴之迷”,你不能马上把前生的善根启发起来。所以死亡对我们的伤害太厉害,就是说它中断了我们前生跟来生的一种相续的力量,所以构成一加一不等于二。 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它有三大困难要面对:第一个来自于内外的障碍太大。虽然我们不断的努力,但是障碍太大呢,往往把我们冲回原点,所以在娑婆世界你经常有挫折感;第二个时间太短;第三个不得相续。所以到了末法时代,选择到净土去,这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选择。 因为这个众生已经形成一个非常不好的共业了,这个磁场,你改变不了众生,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最后是世界改变了你,所以选择暂时离开,这个是菩萨不得已的选择。 那么你选择到净土去,这就面对一个问题了:就是你必须要跟佛陀感应道交。没有人能够离开佛力的摄受,凭你的力量到净土去,不可能!所有人到净土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法身菩萨以前的众生到净土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佛力的摄受!所以来自佛陀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凭你的力量到净土去,没有一个人。所以你必须去启动佛陀的力量,这个力量本来就存在,谁能够找到那个启动弥陀的开关,谁就到净土去了,诸法因缘生嘛。 【182】临终的正念在唯识学它基本上有三个重点! 那么临终的正念,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是所有人努力的共同目标了。不管你是走专修的、不管你是走圆修的,总而言之净土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你临终必须保持正念,以念力来感动佛力。 临终的正念,在唯识学,它基本上有三个重点,我们一路从唯识学来呀,第一个:忏悔罪障。我们净土宗第一个,你要处理你的业力的问题,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很多老参长时间在心中修观想,忽略了业力的问题,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你还有很多的过去,我们是夹带过去的因缘来修行,你今生可能没有重大的罪业,但是我们每一次的受生,都会留下一些问题。 忏悔罪障当然这个地方,在圣道门跟净土门的目的不一样。圣道门的忏悔罪障,是为了要保住人身。因为他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增上,他必须要保住人身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所以他的忏悔业障是针对来生来忏悔;净土宗的忏悔业障,是针对于“愿我临终无障碍。”我们临命终要提起正念,以及要面对心中很多的妄想的干扰,你绝对不允许在临终的时候,业障起现前,否则你根本没办法做了。如果业力再来干扰你,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不能要求说:临终的时候,所有的善业起现行来帮助你,这个可遇不可求,起码它不要来障碍你。 所以有鉴于此,净土宗的人,必须要透过忏悔、皈依、发愿,把重大的罪业忏除,让它沉淀下来,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处理你无始劫来的杀盗淫妄的重大业障,这个是为临终做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当然要以弘一大师跟蕅益大师的标准:忏悔业障的工作是要满一年、加行满一年,你要有一年的时间专修忏悔,当然这个忏悔当中还包括皈依,不是说你在佛前发露一下就可以了,你要有一个法门,你必须有佛、法、僧的力量,你要有一个八十八佛、或者大悲忏、或者拜阿弥陀佛,你必须某种程度有三宝的加持,才能够做到的,所以你的皈依也很重要;第三个:发愿。你要对未来要永断相续,持戒、发愿永不再犯。这个是我们在临终的正念,第一个要做的事情:你必须找出时间好好的做这个功课,忏悔业障的功课。第二个:就是依观发愿。没有一个人往生,是临终才想到要去那里的,不可能。所有往生的人,他早就知道他要去哪里,一定要先有一个人生的规划,你不能到临终才决定要到净土去,你不可能做到的。 思想的改变,一般人,利根人不讲了,那种顿修顿悟的;绝大部分人的思想改变,都是点点滴滴的,就像一棵树,你要把它从东边搬到西边去,那是慢慢慢慢的搬动的。我们无量劫来会在娑婆世界得果报,就是因为我们对娑婆世界是有贪爱的。所以几乎所有人的思想是要修正的,正常人是不可能往生的,正常人,除非你是大善根的,你根本不需要今生修行,你佛号提起来就马上往生的人,这个人前生是大善根,他前生修得很好,他本来前生就该走了,一时的糊涂,所以他今生对他来说,他有没有修,对他影响不大,但这个是特例。正常人你要往生之前,你的思想是要调整的,你没有调整,你是往生不了,正常人。 所以你不断的在佛堂当中的思惟观察,慢慢慢慢调整你的心态,从贪恋娑婆,然后把它转成欣求极乐,就是思想的改造,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情,让你的生命只有一个目标:我一定要往生!你别无选择。思想的改造,你必须从道理上的觉悟,谁劝你都没有用的,因为别人劝你的东西,对你来说是外来的,它对你的影响,可能只是一句话而已,但是你真实的从道理上的觉悟,发自内心的力量那才是你真实的力量。所以佛陀讲很多的道理,你必须把它做一个会归,不断在心中不断的跟自己沟通,用现在的道理跟过去的你沟通,让你的思想从贪恋娑婆而转成欣求极乐,这个就是你要做的第二个功课:思想的改造。 第三个是最关键的:会归佛号。大乘佛法的操作,我们前面讲过,你要知道它的开合,圣道门的开合、所有的会归,你看那个菩萨他整天忙这忙那,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是法法消归菩提心;净土宗是法法消归佛号,要会归佛号。我们所拜的任何的忏悔、我们所修的观行,你要观想这个完全是弥陀本愿的摄受,会归到这句佛号。就是你要告诉你自己:有这句佛号,我一定可以往生!我们在发愿的阶段,是我一定要往生;当你会归佛号的时候,你从我一定要往生,提升到我一定可以往生!所以从这个唯识的角度,我们净土宗,你有志于追求临终正念,要做三块:第一个忏悔业障;第二个依观发愿;第三个会归佛号。 我们先把这个净土宗的修学,做一个总相说明,我们待会再来回答个别的问题。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也就是说临终的正念是要准备的。我想就是说,成佛之道,其实它是很多选择的。佛法它跟其它宗教不同就是说:它回家的路,它“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就是说我们从一念清净的心,迷真起妄以后,我们现在回到我们原始的家,它不是一个选择。所以就是说的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当然你要选择一个你认为最适合你的法门,那这个就没有对错的问题了。 净土宗的正念,我再强调一次,它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要刻意去栽培的,因为你没有这种正念,就是说它不是你原来的东西,如果你学唯识你会觉得,我们的心是跟娑婆世界相应的,它所有的活动,绝大部分是顺从娑婆世界的。所以净土宗的正念——顺从弥陀的本愿,我再讲一次,是刻意栽培的!如果你没有栽培,对不起,你就没有这个东西了。它是要去准备,它不是偶然出现的。 【183】如何观相念佛?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上次师父提到那忆佛里面,有用光明想跟莲花想,如果说我要加修这一块,当方便助行的话,我可不可以说,因为你要去观想它不容易,我可不可以譬如说找一个佛像,我自己感觉是有人在那边,然后每天看着它,就有时候这样兼修的话,这样是不是可以比较容易去忆佛?要不然的话要观想就不大容易做得到。 师父:对对对,但是你在观佛像的时候,你要先离相,然后再观相,就是你不能太执著。所有的观相念佛,一定要站在清净心的角度,你不能住相。我上次有好像给大家讲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个大专生,参加忏公师父的大专斋戒学会,他就专门看佛像,结果他看到最后,他觉得佛像,阿弥陀佛对他微笑,这不对啊!你这打妄想了,是吧?我们在观想的时候,一定记得:一定是要“借相修心”,修你的往生的心。就是说这个相状本身只是让你借来用的,它没有太大意义,“借相”修愿力、“借相”修你的信心,所以你要往心中去会,而不是注意它的相状有什么变化。 学员:所以师父的意思是说,比如说我们在拜佛看着佛像,就要会归到自己用般若去观想,它这个东西是功德,要会归菩提心,用这样子来做。 师父:会归到你的信愿,你的深信、切愿、持名会归这句佛号。 学员:是。师父第二个问题我请教一下,就是师父在那个《楞严经》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识,是一个往内归就是不生灭,往外就是攀缘,那这个原理在哪个地方?可不可以简单提一下?因为往内的话,往内那不是跟唯识一样,是往内观嘛,对不对?也是一样;那往外就是攀缘,这样子它的差别是说,我是不是受到外境的影响? 师父:因为是这样,你往外是接触到相状,它是生命的结果了,往内看到的是佛法的真理,对不对?那是道。如果我们的心是一个车子的话,你往外,你是攀缘外在的相状,你很可能会堕入你的生死业力当中,因为它外面本来就是业感的世界,你除非能够做到: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没有内外的问题。我们后面会讲到修行的阶位,到了通达位以外,就没有内外的差别了——他顺逆皆方便,他心完全无住。但是我们的心是有执取的,我们去到哪里,就像一个手上粘了强力胶一样,你看到什么你会住在上面的。所以这个时候佛陀的慈悲,告诉你:你的心有两个门,一个是前门,一个是后门。一个是接触业感的世界,你看完以后你很容易产生烦恼。你看你一天到晚看别人,你很容易起烦恼,对不对?那你不断的在心中思惟着道理,你很容易保持正念,这个事你可以做实验的嘛。 学员:谢谢师父。师父,第三个问题问一下就是:如果成佛以后他那个遍计所执没有,他的依他起还是不是存在? 师父:依他起还在,依他起还是在。但是他的依他起,是从杂染的依他起,变成清净的依他起。 学员:就变成了清净的国土,他可以庄严? 师父:清净的功德庄严的国土,但依他起是在,因缘法是不能坏掉的,所以不坏假相。他从一种生死轮回的假相,变成清净庄严的假相——依报正报的庄严,他还可以跟众生分享。 【184】为什么欣求极乐比较难? 学员:师父慈悲,刚刚师父说我们要调整思想,那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身处于娑婆世界,那厌离娑婆世界这一块,我们比较容易做得到,那欣求极乐?因为娑婆很苦嘛,那就比较容易厌离。 师父:那是你的生命体会。 学员:可是欣求极乐,我觉得极乐世界就是一个不思议境,虽然是说从佛经里面,可以体会到极乐世界的殊胜,还有阿弥陀佛的功德,可是因为毕竟还是很难想象,所以很难做得到。 师父:你可能没有找到你相应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欣求”就是说你一定要得到它叫“欣求”。所以你必须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当中,找到一个能够感动你的相状。如果你觉得极乐世界你欣求不起来,表示你还没有找到一个你感动的,比方说他没有病痛,这个像我们这种年纪大的人,就感受到这个病痛的问题了,是吧?他没有病痛,他一辈子都没有病痛;他有广大的神通,他能够随时亲近十方诸佛;他随时能够随愿闻法。我们娑婆世界要听佛法可不是很简单啊,诸位!所以你必须把极乐世界所有的功德,通过《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来整理一下,、、哪些因缘能够感动你的先找出来,因为阿弥陀佛是为所有众生设计这个国土,他不知道哪一个因缘会感动你,是吧? 所以你这个欣求极乐,你要怎么个人化呢?就是你要先看看:哦,《阿弥陀经》讲到极乐功德是这一块、《无量寿经》它偏重在依报的庄严讲得多一点、《阿弥陀经》的正报的功德,讲得多一点……你要把所有的净土的经论,全部找出来,只要是佛说的都找出来,《观经》也找出来,你要找出一些能够感动你、能够说服你往生的条件找出来,这个很重要。如果你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感动,你就很难欣求极乐了,这个不能勉强。就是说不管你观的是什么极乐世界的功德相,重点是它能够感动你、它能够说服你:你一定要去!这个相状对你来说就是妙法! 契机就是妙法吧,不管你为了什么理由都没关系,重点是你要能够欣求。如果你现在对极乐世界的功德,还没有一个感动你的,那对不起,你还要做功课了,你一定还没有找到。阿弥陀佛花了五劫的时间去思考这个国土,它是一个很多元化的国土,他一定是有把握满足所有的众生的需求,他才敢把这个国土推出来。所以你没有找到,一定是你还没有找到,不可能没有,一定有!找到你相应的、找到能够让你感动的、找到能够启发你欣求的那个条件出来,这个很重要。 所以不断的学习很重要,我们的观照只有透过学习,因为佛的世界,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来的,你的生活经验当中,不可能告诉你极乐世界长什么样,你的生命经验里面没有这种讯息。你的生命经验有可能会告诉你:娑婆世界是痛苦的,就刚刚这位居士说的,这个我同意,但是不全面。我再讲一次哦:不能靠生命经验,来当做你生命所有的引导,不可以! 要从道理上的理解来发愿。生命经验就像你今天瞎子摸象嘛,祖师说你摸到象的脚,你认为这个世界是直的;你摸到象的鼻子,你认为这个世界就像圆圈的……因为道理它是圆满的,所以说不断的学习教理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学习得越广,你看人生你看得越透彻,你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你会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185】没有依教起观,他念的佛号是不是净土的资粮? 好,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个别的问题,第一个: 网络学员问:师父提到净土法门的重点,是如何引导佛号,请问: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依教起观,那么他念的佛号是人天的善业,还是净土的资粮? 师父: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从净土宗的角度有两个要求:第一个专注力,第二个就是观照力。你要能够安住佛号、引导佛号,引导佛号比安住佛号更难,因为安住佛号只是一种事修,你只要听得到你的声音就可以了;那么引导佛号,就考验你的智慧的水平了,就是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刚刚讲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依教修观,那么如果他可以往生,只有一种情况——这个人根利遮轻:大乘善根深厚,烦恼妄想天生轻薄。 所以他今生的思想,不太需要有太多时间的修正,也就是说他前生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他这一棵树已经往西方倾倒了,所以他今生,不需要太多的去做一些调整,他就自然能够往生,这种人是极少数的。就是他都没有修观,但是他往生了——特例,末法时代特例。 就是说他今生,他小时候是什么思想,他长大就是什么思想,他老了的时候还是什么思想,他完全没有任何修正,他就往生了——千年的冰山雪莲!六祖大师就是这样子了。六祖大师你看他开悟之前,也没学什么教理,他没有什么修正,他就是送柴火去一个有钱的员外,这个员外在诵《金刚经》,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当下开悟了。他已经准备好很久了,他这个柴火是干的,所以他火一点,当下就烧起来,他准备好了。 但是六祖大师在中国佛教两千年里面,是特例,少数的例子。千万不要把自己观想成六祖大师,我们最好是观想自己是业障生死凡夫,这样会比较符合实际一点。 好,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就是说我们还是要做一些思想调整。欸,请说。 学员:师父这个问题比较原始,那个就是忆佛念佛同时进行吗?我实践起来,感觉好像…… 师父:不是同时进行的,它分开的,这个待会我们会讲到,你观想的时候要把佛号放下,念佛的时候就行起解绝,专心念佛、专心听声音,这两个一开始是分开的,但是后半段会结合在一起。刚开始修的时候是分开的,一个是无分别住,一个是有分别住,这两个是矛盾的,初学是矛盾的,所以要分开,专注力跟观照力,忆佛、念佛,一开始是分开修的。 学员:那在净土里边,这个双盘打坐很重要吗?是不是增加专注力一定要打坐? 师父:这倒没有说很强调姿势,没有说一定要双盘打坐,这倒没有。 学员:还有一个就是那如果打坐的时候,腿很痛的话,这个是消业障吗?还是…… 师父:那不是消业障,那是你筋骨不够柔软,那跟业障没有关系,我们不能把所有事都会归到业障。欸,请说。 学员:师父慈悲,我请教一下:我们要怎么样分别,我们的念的佛号是空洞的,还是转向万德庄严? 师父:好,请坐。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心中要有两个作意很重要,第一个:我一定要往生;第二个:我一定可以往生,这两种作意啊,这两个马车,在引导这个佛号。你看很多人,他肚子痛他就念阿弥陀佛,对不对?肚子不痛,他就不念了,这个是空洞的佛号。你这个佛号完全随外境而转,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你才想到佛号,所以你这个作意,完全是由相状的刺激,你这个作意是着相的作意,我们前面讲过,作意要离相作意,你不能把佛号,用来处理你今生的问题而已,诸位,那这个阿弥陀佛,设计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太可惜了。阿弥陀佛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创造这个佛号,结果你是用来处理你今生的问题,太可惜了! 【186】我们应该多念佛号,还是要多多的依教修观? 好,我们来进行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跟刚刚那个提的是有关系的:他说在平常的修习当中,我们应该多念佛号,还是要多多的依教修观?这两者应该如何平衡? 当然从往生的角度,观照力比专注力更重要。就是你的信愿,它是决定往生,佛号念得是不是能够专注、能够得到一心,这个决定你的品位。就是你往生的决心,你是不是一定要往生,你是不是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这两种心态是决定你往生与否;那至于往生以后你的品位高低,这个佛号是多多益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然我们先求有,再求好,是吧?先求往生嘛!所以说刚开始修观的时间就很重要了。当然修观也不完全是在佛堂,你在听经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你在闻思,它也是一种修观,诵经本来就是一种修观。刚开始的比例,我个人的体会要一半一半,观的时间要多一点。等到你修行上路了,你的思想的方向已经确定了,这个时候你把观的时间可以少一点,持名的时间可以到七分,修观可以三分,佛号可以慢慢增加了。 先确定方向,再增加你的动力。 你的佛号方向不确定,你所念的佛号全部带业——带生死业。所以初学者,我个人是觉得你的思想的建设、思想的改造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个人也接触净土,我个人也接触圣道,但是我个人的选择,我觉得如果你是初学者,先把净土宗——你的本行,先把它稳住,你的净土宗的整个方向确定了,你再来看一些圣道的东西来辅助你,会比较好一点。初学者,你不可能什么都要的,你的时间没这么多的。所以我们刚开始修观的时间要多一点,等到你人生的规划已经明确了,你很确定你来生不能在娑婆世界投胎了,你一定要到净土去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佛号慢慢增加了。欸,请说。 学员:师父吉祥,请师父开示,这里讲观照力,刚才师父提的是观想是不是?我们是要观想“相”还是观照“法”?这里讲就是说师父提到说引导佛号,我们要专注力、要观照力,那这里的观照我就不懂了? 师父:好,你问题问得非常好,请坐。 学员:谢谢。 师父:法,它是所有的佛法,其实法它有两块:一个是空性;一个是缘起,对不对?空性它是无相的,缘起它一定有相状,可能是娑婆世界的杂染相、也可能是极乐世界的清净相,缘起一定带相状。净土宗是偏重在有相观,偏重。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净土跟圣道的结合,它也修空观,但是它是兼修,它的主修是有相观。它的主修,观两个相状:一个娑婆世界的过失相。你把娑婆世界的过失全部列出来:它有这个无常败坏的问题、它有三恶道的问题、它还有老病死的问题,你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列出来,看哪些会让你能够厌离娑婆的,这个相状对你是最重要,借相修心嘛,第一个你要观娑婆相,第二个要观净土相,欣求极乐。 所以净土宗的主修是有相行,它被智者大师判做有相行;但是圣道门一开始是无相行,它观空性,它先离相。净土宗它是一个比较用对比的方式,所以净土宗,它经常是用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做对比,因为你来生只有两种情况选择。你临终的时候,你一定要面临一个选择嘛:第一个继续轮回,第二个到净土去,你只有两种选择,你不可能到涅槃去嘛。所以你平常就要保持这样的一种选择,然后最后结论:放弃娑婆,然后往生净土!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想问:如果念佛的时候,觉得这个佛号的……就是引导到极乐世界这一部分,做得好像不太好的话,就是这个佛号念起来,没有这种味道的话,是不是代表在观想方面还做得不够,应该放多一点时间在这一部分? 师父:对对对,就是说你厌离娑婆够了,你欣求极乐不够,那欣求不够,你佛号,你为什么念这句佛号呢?你的动机,当初你为什么,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当初是为什么念这句佛号?你的作意是什么?没有作意,就是把它当功课,反正功课一定要做,对不对? 学员:自己在念佛号的时候是觉得,那个就是念得不够好,就是这样子。所以是不是说,还是要…… 师父:对对,你知道你有什么问题,你就要加强这一块。反正他一句佛号是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他的愿才圆满。你不能只有厌离娑婆,那你厌离娑婆,你要去哪里?你要他放弃 A,你要给他一个新的取代。凡夫一定要生命有所住,你要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你不能到空性,你一定会有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到底在哪里?你一定要有,我们现在没办法无生,对不对?一定要有生嘛!有生就要有一个正报的身心、依报的环境。 学员:那请问师父,是不是自己还需要在空观方面修无分别智,还有就是多听经闻法,这一方面放多一点时间? 师父:你是说你缺乏欣求极乐这一块啊? 学员:佛号念起来的时候,就是觉得那个摄受力不够。 师父:那你是缺乏欣求极乐。 学员:那就是说要从另外一方面? 师父:你目标不明确,对。对对对,你放弃了一个,但是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这个佛号在空中到处飘。 学员:所以还是要多听经闻法? 师父:对对对,因为极乐世界你只有从经典学习,你没办法,你自己不可能自己想出来。 【187】预知时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好,我们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在古德的往生实例中,有许多人是预知时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预知时至,就是说他净业成就了,这种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是说这个人的心,他已经明确的往西方极乐世界倾倒了,所以他临终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乃至于发生车祸、乃至于死于非命,他一定可以往生。这个树你只要随时砍断,它只有一种方向,这种人临终也不需要助念,因为他净业成就了嘛!他是随业往生!他不要靠第六意识的带动,就他第八识的业力里面,他已经是净土宗的业成熟了,就算他临终的时候,第六意识不来带动他,他第八识也是会自己到净土去,这个人不简单。他的第八识不用第六意识来引导,这种人应该已经要成就念佛三昧了。 我们正常人的阿赖耶识,是有娑婆世界的业力、也有净土宗的善根,这两个种子都有,所以临终的时候,要靠第六意识的正念力,来引导第八识,然后让它顺从本愿,跟弥陀感应道交,正常人要随念往生,正常人。 当然如果他是大善根,又是很精进用功的人,他是可以随业往生。他的第八识的业力,他的净土宗的业力就已经成熟了,他不必要第六意识的引导,所以临终正念不正念,对他来说都没有关系了。就算这个人第六意识到临终的时候,完全属于昏迷状态,也无所谓了,因为他第八识,已经有自己的能力到净土去了,所以这种是特殊的个案。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下一堂课来谈谈净土门跟圣道门的相互的结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八 【188】圆修的思想,就是以净土宗为正行兼修圣道门! 好,那么我们接着来谈一谈净土法门跟圣道法门之间的结合。 净土宗的历代祖师,对于修学净土主要有两派的说法,有一派是强调三业专修,身口意专心的忆佛、念佛就可以了,但这种祖师,从时代来说,都是偏比较早期的,唐朝的多一点,宋朝以后的祖师,尤其永明延寿大师,乃至于近代的蕅益大师,就强调圆修的思想,就是以净土宗为正行兼修圣道门。他的理由主要两个:第一个对你往生有帮助;第二个对你成佛有帮助。就是说你这句佛号除了忆佛、念佛以外,你兼修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见。那么在你生命当中会多出两种力量:第一个临命终的时候,多一个往生的推力,这个是短期的目标,对你往生有帮助;第二个你到极乐世界以后,你开始展开你的成佛之道的时候,你因地有加修空正见跟菩提心的人,你会来自第二种力量:就是成佛的力量,你修学的时候会比一般人顺利一点。 我们先谈谈来自于往生的力量。那么往生的力量,当然偏重在空性这一块。我们前面讲过,净土宗是有相行,它是从相状的观察,从相状的对比,对娑婆世界的杂染相、对极乐世界的清净相,产生强烈的对比,然后从相状里面借相修心,让你的心态变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它的目的是这样子。 那么这个都是有相的,为什么要加修空性的无相,一种离相的智慧呢?它的目的就是:消除心中的地雷、消除心中的盲点。 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的心是经过长时间无量无边的受生,然后才走到现在。我们这一念心,经历太多、感受太多。这样讲好了:我们每一次的生命,或多或少都有我们喜欢的人、事,有我们曾经追求过的人、事,当然诸行无常这些人事,已经觅之了不可得——因缘生因缘灭,但是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影像还在,问题在这里。外在的相状已经没有了,我们曾经执取过很多相状,这些相状还摄持在我们的心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地雷。我们一个人到临终的时候,出现的相状都不是一般的相状,一定是你曾经特别喜欢它、特别厌恶它的相状,然后你生生世世这样子打滚过来到了现在,你可想而知,你心中累积了多少相状在你的心中。虽然我们的佛号很坚定,一句佛号信愿具足:我一定可以往生、我一定要往生!这个佛号就像车子一样,很坚定的走在路上,但是你千万不要碰到地雷。临命终的时候,万一你曾经熟悉的相状起来的时候,它是你的熟境界,因为你曾经在这个相状有很深的攀缘、很深的爱着,你对它是非常熟悉,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心随相转,可能你会放弃了佛号,去被这个现状所牵动,非常有可能。 所以你今天不修空观,就夹带你心中的相状来提起佛号,你的往生充满了不确定。你不知道你那个佛号什么时候碰到地雷,你不知道。所以最好的方法:把心中的地雷清一清,就是修习空观,把你的心全部归零,把相状全部抖出来——「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所以你不断的告诉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就没有相状。我们不知道我们临命终会出现什么相状,对不对?但是你要给自己打预防针:就是这些相状跟你没关系,你的心本来没有相状,既然没有相状,你干嘛去惹这个相状?它跟你的心本来不相应嘛!本来无一物,你何必惹尘埃呢? 我再讲一次,这个相状会出现,临终的时候会出现一个人的相状、一个事情的相状、一个地方的相状,绝非偶然,绝非偶然!这个相状跟你的缘一定很深很深。如果你没有事先打预防针,你没有先脱相,没有先离相,你可能就会在这个相状上有所住,你的佛号就前功尽弃了,半途而废了。 所以你必须在临终之前,把心中的相状全部把它脱落:这个相状跟你是没有关系的,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你心中本来没有相状,本来清净,是你自己打妄想捏造出来的相状,因为这些事情早就过去了,是你的心中还没有过去,所以人生不堪回首。 你临终的时候,你很可能会看到很多很多你熟悉的相状,在阿弥陀佛到来之前,你最好是能够所有的相状都不住,走过去,最好是这样,你只要稍作停留,阿赖耶识的业力随时等着你,你只要一念妄动,完了!一定启动阿赖耶识的生死业力,前功尽弃“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所以临终最怕的不是风动、幡动,最怕仁者心动。当然你要能够看到相状心不动,那你一定要有离相的智慧,就这样子。 所以你不修空观你就……除非你保证:我临终的时候,没有太多相状来诱惑我、来干扰我,你最好是这样子,但是这种机率不大,机率不大。因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有的时候来得早,有时候来得晚,阿弥陀佛还没有现前,没有感应出来之前,你要独自的面对你很多妄想,这些可都不是一般的妄想。 诸位,临命终出的妄想,都是你特别因缘深的妄想,跟你平常打妄想不一样。你说平常的时候,我瓦斯忘了关了、忘了交水电费了……对不对?这个妄想,这个妄想临终不会出来,一定是你深层妄想会出来,深层的。 所以你要注意,如果你没有一套自我保护的功夫,这个相状会让你前功尽弃,一生在念佛堂里面所有的止观,可能会「一念差池全体残」,很可能!所以般若波罗蜜,它本身是保护你的心,不受到任何相状的干扰,因为你本来就没有相状,你不需要这种相状的。所以这个第一个:佛号要跟空性相应,就是让你的心跟相状保持距离,各走各的——这个相状是生灭的,我的心是真实的功德,各不相关,我的心本来就没有相状。这第一个:先造成一种离相的力量。 第二个:跟菩提心的结合。空性的智慧它对我们的帮助,多分来说是偏重在往生这一块,保护你的佛号不受到相状的干扰。菩提心就是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我们一个人不发菩提心,你只有一种情况,你为了你自己的问题,往生极乐世界,为了你自己。即便你往生了,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后半段就很难走下去了,因为你因地栽培不够!你每一句佛号只有为你自己而发,所以你这个佛号,所有你念的佛号,到了净土以后功能全部消失掉。因为你因地种的佛号,这个车乘它只有足够能量把你送到净土去,所以你后半段就没有你因地佛号的加持了,因为你所有的发心,都为了自己往生而已,你现在目标达到了,所有佛号的功能全部停止了。 如果你今天念佛,除了你自身的解脱,再把佛道放进去、再把众生放进去,这个佛号就不可思议!你到了净土以后,这个佛号的力量还在,还会继续的陪着你: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诸位,《楞严经》强调因地发心,你在因地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会影响到这个佛号会给你多大的力量。你同样念佛,其实你可以把佛号的力量创造得更大嘛!你只要把两个东西放进去,除了你自身的解脱以外,你把佛道的因素放进去:我为了成佛而往生、我为了度众生而往生,你把这两个概念放进去就够了,这个佛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它会不断的陪着你,上求佛道的时候,你在修无量三昧的时候,你会来自于弥陀本愿的加持,你回入娑婆的时候,除了你自己的菩提心以外,你还有弥陀本愿的摄受,佛号会一直陪你到成佛为止。所以这个佛号到底在你的生命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到底它是给你什么样的力量?跟你因地的发心是有关系的。所以你把空正见跟菩提心放到佛号里面去,对你有很大的加持力,除了前半段的往生以外,后半段的成佛有很大的帮助。 好,我们这个先讲到这里,就是总相的说明。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就是一句佛号,如果你能够圆满结合空正见跟菩提心,对你的往生、对你的成佛,有很大的加持力,何乐而不为?你不用浪费太多时间,但是你会创造更有力量的佛号出来。好,请说。 【189】空正见是每次念佛的时候要先观修吗? 学员:师父,那个空正见,我们是要每次念佛的时候要先观修吗?还是说一直到临终的时候再修? 师父:不是。它是这样:我们讲过修观的时候归修观,持名的时候归持名,是吧?当然你所有的观,一定要会归到佛号,所有的会归都必须要跟弥陀本愿摄受有关系——法法消归名号;那么圣道门是法法消归菩提心,是吧?当然就是说空正见,你如果觉得你思惟有问题,你就多听经嘛,每天听个三十分钟。听经它也是一种闻思,那么听完以后你每天思惟一下,这些是讲些什么道理,你每天把它复习一下,每天在心中,这个般若的智慧在心中转几次——转法轮嘛,请转法轮,你先在心中先转法轮。什么东西都是生转熟,都是从生疏而变成熟悉。你看你有些妄想打得很熟悉,对不对?因为什么?因为你每天打嘛!是吧。 学员:那我们念佛之前,或者说甚至在观想这个弥陀功德之前,是不是要先观修一下菩提心?就是说这是每次专修的时候,都要这样做? 师父:可以,可以观修菩提心、观修净土的功德,都可以,对。 学员:这个也有时间比例吗?还就是您刚才讲的这个…… 师父:其实它是这样,净土宗有些人理观强,事修弱,有些人事修强理观弱,这是看根机。有些人他本身理观弱的人,他去观,他观不起来,这多念佛也可以。所以这个人化的佛法,就你自己去操作,是吧?但是有些人他理观越强,他对往生的心越坚定,这个人很适合修理观,他佛号相对修的少,他事修少,那也没关系,但是大方向——理观事修,缺一不可!你可以有比例上的差别,但是你不能完全没有,你不能这个佛号完全没有理观,就是我说的空洞的佛号,这个佛号不晓得要去哪里?那糟了!那只好被业力的引导。你今天不引导,你不用愿力引导它,那对不起,阿赖耶识引导你这个佛号——随业流转!所以理观一定要有,比例?你自己去try:你是适合理观的人还是适合事修的人?事修的人就是佛号多念一点。 学员:还有一个接着刚才的那个问题,有点没搞清楚,就是说这个苦行,不是可以消业障的吗?还是…… 师父:苦行啊? 学员:苦行,对。 师父:比方说什么? 学员:比方说打坐的时候腿痛,是不是算苦行? 师父:你请坐,请坐。你要是痛个十分钟五分钟,一下就撑过去了, 那是 ok;如果你一个小时都很痛,你就很难专注了,是吧?身安则道隆嘛! 你刚开始,你今天培养一种善根,就是你很陌生的东西,是吧?就是说你本来就有一点困难了,然后你的外境的压力又过大——「内忧外患」。当然你已经这个佛号已经很坚定了——「信愿」!你用这个痛来当历练,那又是一回事了。其实什么东西都适可而止了,说实在,中道!苦行也好、乐修也好,适可而止了。好,请说。 【190】什么是实相念佛呢?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一个问题,刚才师父说,持名也谈过了,一个观想也谈过了,请师父介绍一下实相念佛。 师父:你前面两句话说什么?前面两句。 学员:持名跟观想。 师父:哦,持名跟观想。 学员:现在请师父解释一下实相念佛,可以吗? 师父:实相念佛,我说实在的我不熟悉哩,我是持名念佛的,我觉得持名最简单扼要一点,实相念佛我不是很清楚,实相,对对对。我想在末法时代,其实我们看绝大部分的祖师,还是强调持名,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音声是比较容易摄心。你可以有很多理观,但是你会归,最好会归到佛号的音声,它是你最能够抓得住的,你会归到一种实相的真理,这个道理啊,你临命终的时候,诸位,你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所以你必须要有一个音声来靠,所以我跟你讲听祖师的话很重要!现在我感觉呀:祖师讲的话,绝非偶然,都是他实际的经验。 你看净土宗的祖师,太前面的我们不谈了,后代的全部强调持名,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例外!慧远大师不谈了,善导大师以讫,从二祖开始,全部强调持名,一定有道理。因为音声是最容易摄心的,所以临终的时候创造一个音声,用音声来安住、用音声来引导你,这个是最容易下手的。诸位,我们临命终已经很多问题,对不对?我们要找一个容易上路的东西,让自己先上去了。所以刚开始先不求圆满,先求成功很重要,就是成功率要很高的东西,才是很重要,稳妥,先求稳妥。好,请说。 学员:请问师父,师父提到过持名念佛,用这个耳根摄受在临命终时。那刚刚也有师姐问到是观照、理观,这个厌离娑婆与一心向往这个极乐世界,可是师父提过这个《观无量寿经》的有位居士,以前他观一个,这个是形像,比较 specific,就是月轮、佛像,那这两种持名与这个形像,用眼根来摄受这个力量是不是很强大,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古德,尤其是汉传佛教,《观经》几乎是被忽略?我不知道我讲得有没有错? 师父:是的,是的,你说的没错。 学员:这里面一定有些因缘,那我个人觉得,那像有的宗派,如藏传,特别强调这个观像,这两种结合有什么利益?它一定有它的风险,刚刚师父也提过了执著,请师父开示,请师父慈悲,谢谢。 师父:好,请坐。因为藏传佛教它是很强调观想,他观想不是靠耳根,我强调他是用心。他是看一个相状,比方说看落日,然后他观了以后,他眼睛打开看落日,然后眼睛闭起来,把你刚刚看的相状在心中现出来,直到这个相状,如镜现像,《观经》说的就像镜子现出影像,这么的清楚分明为止。就是你用眼睛取像,但是最后要把这个相状转成你心中的影像,你最后你心中的影像跟外在的影像,是一个东西,你就成功了,对不对? 那么藏传佛教它强调的是熏习,他必须要跟上师结缘,他必须要跟三宝结缘,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师,对不对?所以它强调一种善根的栽培;净土宗它强调临终的正念,临终是兵荒马乱、内忧外患,是吧?他整个成败就在临终的时候,所以他必须找一个临终在兵荒马乱、内忧外患的时候你的心最容易安住的东西,你平常的修习都是在佛堂,把冷气打开来,所有的外缘都卸掉,所以你是一种很身心安稳的情况来修习,你要观想什么,都 no problem,是吧?但临终可不是这样子。 所以你平常你也可以兼修观想琉璃地、莲花观,平常都没问题,但是为什么一定要会归到佛号的音声呢?因为临终的时候你只有靠音声。我讲过,音声是所有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里面,你最容易掌握的一个所缘境,音声,最能够去 catch,最容易抓到,你的心最容易安住的一个所缘境。所以净土宗的操作重在临终的时候,它的稳妥性、安全性就变成是重点了。这就是音声为什么会被人家重视,因为临终的时候,操作起来特别稳当。它稳当,其它的所缘境,临终的时候,比方说观想、观像、观实相,都没有百分之百的稳当。所以你看念佛有四种:观想、观相、持名、观实相。持名,被历代祖师所重视,因为考虑到临终的问题。因为你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嘛,千念万念,为了临终这一念。你必须要有把握,你平常在佛堂的功夫,临终要提得起来,那只有靠音声嘛,稳妥。不是说持名的功德比实相功德大、比观想功德大,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它成功率高,它特别稳妥。 【191】共修时老是分别别人的念佛声怎么办? 学员:尊敬的师父慈悲,我们如何在临终之前,把我们所有心中的影像——地雷,全部都抖出来,然后去面对它。在它兵荒马乱之前,全部都去面对它? 师父:你没办法把它抖出来啊,你只能够训练一套方法:当它出来的时候,你可以「无住」,你平常不可能把它整个逼出来,而且也没有需要把它逼出来。就是说这个影像本身是虚妄的,对不对?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对不对?它不真实。你不可能平常把它抖出来,不可能,这个可遇不可求。 它什么时候出来你也不知道,但是你要训练一套方法,当它出来的时候,你的心跟这个影像接触的时候,你可以无住!你要有这套方法。 学员:那是不是像说我在拜佛的时候,然后有很多的影像出现的时候,我就不去理它? 师父:对。除了你的所缘境以外,其它全部是妄想。当行门提起来的时候。所以佛号提起来的时候,行起解绝,所有的教理都要放下。 学员:那如果说我有恶念出现的时候,我是不是要告诉我自己说:这不是真的。 师父:对。如果它很粗重,来势汹汹,你非得对治它不可,那你就把佛号先放下,好好的去对治它一下,用理观、用一些各种观想,先把它调伏一下;如果它来的不严重,你连管都别管它,继续走下去就可以。 学员:师父慈悲,您越说这个音声的重要,我就越发抖,因为我有一个毛病,我对于那个音声特别的敏感,譬如说我见一个人,他说话的那个声音,我听的觉得好,我就永远记住那个声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出现在念佛方面,如果我在念佛的时候,假如旁边有一位同修,他的声音对我来讲很刺耳,或是我非常不喜欢,他这样就会影响到我,我要怎么改这个毛病呢? 师父:所以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我们在取声音的时候,是自念自听,很重要,一句弥陀念诵听!你的所缘境,只能够是你内心创造出来的声音,外来的声音是不能取的,你把它放下就好,就是你只能够听你自己创造的声音。 学员:那也就是说将来我一定要创造一个机会,要自己单独的去走最后那一刻,不能有助念,或是我要先安排一下? 师父:不是这个意思,不对。我说你要取你的声音,不是说你就必须排斥别人。别人会帮助你,一种助力,但是你不要跟他走就好,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声音都停下来。我们念佛的时候可能有一百个声音,其它九十九个对你是 no problem 的,你听你的声音就好,但是你不一定要把九十九个都去掉,它对你会帮助的,但是你跟着你的声音走就好。 学员:要专心听自己的声音。 师父:听自己的声音。 学员:不要听那个不喜欢的那个声音? 师父:不是喜不喜欢,你别人的声音,不管喜欢不喜欢,所有的声音……只要不是你自己的创造声音,就是攀缘。 学员:哦,就是攀缘? 师父:对,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 学员:这句话我明白了,非常重要,谢谢。 【192】是不是先修无分别智,再发菩提心求生净土更为稳妥? 好,来我们来回答个别问题,有三个: 请问师父,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为了避免夹带生死业力,是否平时要结合唯识的教义,先修无分别观的空观,再发菩提心,再求生净土更为稳妥? 是的,平常要先修空观,再修假观。理由是:因为我们的心是真妄和合。但是原则上,妄想的势力是强过善根的势力,而且善根都是比较深层的,妄想都是比较表层的,所以我们原则上,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念绝大部分都是妄想,第一念。我再讲一次,我们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念都是不可相信的,第一念都要先否定。我们现在的功力只能够培养后知后觉,我们没办法先知先觉。你的如理作意往往是在第二念、第三念才会启动。所以先否定自己,再肯定自己,这个原则是对的。先把所有的想法先放下,再提起正念,因为你第一念的时候就把它肯定下去,你就很容易心随妄转。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虽然真妄和合,但是表层的意思绝大部分都是妄想,善根都是比较深层的。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要先静坐?你心要静下来,你的善根才会提起来。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操作原则:先否定再肯定。一开始要先告诉你自己:不是这样子的,我的认知是不真实的,先否定自己。你要先放下它,你才有办法面对它、引导它;你一执著它,你就被它转走了。所以先修空观是对的,这个是对的。好,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 在唯识的教义中提到第七意识的转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表示我执在初地以上才能够摧毁。那么站在净土法门的立场,有志往生者对执著的立场,要做到什么条件? 我们有志于往生对于执取做到的条件就是断它的相续。不能断第一念,只能够断它的第二第三念,断它的相续——断相续心。就是这个你起颠倒执著的时候,你自己有一种自觉反省的力量,然后提起你的如理作意,把前面的执著把它破坏掉。你不可能一开始就不起执著,不可能。所以你只能够培养第二念,就是培养反制的力量——反制。你不可能不起执著,不可能,这做不到。我们下一堂课就讲到:资粮位的菩萨,不可能不起错乱的妄想,不可能!但是他有一种自我反省的力量,这第二个。 第三个(提问):「净土法门在事修上,有不共其它法门的佛力加持,在古德的解释净土法门中有提到:一句佛号总摄一切六度万行,那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一句佛号的操作具足六度,那它必须跟你的空正见、菩提心的结合,就是你的心是圆满的。你看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提起来,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能够不起烦恼罪业,就是持戒;一句佛号提起来,安忍不动就是忍辱;一句佛号提起来,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就是精进;一句佛号提起来,摄心专注,不起散乱,这就是禅定;一句佛号提起来,如理观察,不起颠倒妄想,就是智慧。这个是理观的智慧了,你的心有到那个水平,它佛号就到那个水平。这样讲好了: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它有无量的功德,但是这个佛号进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你准备得越好,佛号给你越多的东西。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全部启动起来,不是每一个人,你准备得不够,佛号只能够给你糖果。 所以净土宗它是二力法门,心力跟佛力的结合。做为佛陀他已经尽最大的努力,把佛号创造到最圆满的境界了,这个佛号已经是没有瑕疵了,它具足所有的功能:它可以给你安乐、可以给你解脱、可以给你菩提,它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全部具足,但是你有本事把它启动,转成你的东西,那就看你的心理素质了。你的准备有多圆满,佛号就给你什么东西。所以你提高你的心理素质,这个理观就很重要了。同样一句佛号,三百个人打佛七,会产生三百个效果,这个叫做「诸法因缘生」。如果佛号进入三百个人心中,效果是一样的,那就糟了,那就诸法不是因缘生了,那叫「他生」——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导一切,那就是外道法门。因缘就是你的内心的活动,你念头一动就是一个因缘。所以到底阿弥陀佛可以给我们什么,就是你自己的准备了,你准备到什么程度,佛陀就给你什么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除了事修还要理观就是这样,你要提升你的心理的素质。 好,看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今天把净土宗,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讨论,包括净土的本宗、包括跟圣道的结合。我再讲几句话,念佛法门,第一个你的目标很重要。所有的修行,都先有目标再有过程,因为你的目标会决定你的法门的取舍。最重要就是说:你到底你是要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还是到净土去了生脱死?这个没有对错。但是你目标确定了,你才知道你在有限的生命当中:什么是要先取来修行,什么你可以暂时放下。因为现实的问题是:寿命太短,法门太多,你不可能什么都想去修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它是一种理想;现实的情况是:你必须要有所选择。先达成短期目标,再达到远期目标,所以确认你来生的目标,是净土宗最重要的关键。你第一个:你真的要往生,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怎么往生?你有哪些因素是要去加进来的?这有几个方向是很重要的。好,最后一个问题。 学员:师父慈悲,麻烦您,我以为就是往生净土的那个条件,就是要首先发菩提心,然后是一向专念,就是这两个是必须的条件。那您刚才有讲说,如果不发菩提心的话,往生到净土,以后的修行成佛的路上可能会有麻烦。 师父:因为你不发菩提心,你就是自私的心态,两种而已嘛! 学员:对,但是那不发菩提心,他不能往生净土吗? 师父:对,是的,不容易往生,这是事实。因为你不发菩提心,你的心态就是为了离苦得乐,因为你求生净土,就很可能没有把圣道的因素放进去;而极乐世界,是安乐道跟解脱道的结合,所以你不发菩提心的人要注意喔,你很可能是为了要追求快乐到净土去,你这种心态是很容易跟诸天感应的,很容易的!因为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要的就是离苦得乐而已嘛,你的动机就是用这种动机来引导佛号了,你缺乏解脱道、缺乏菩提道的作意呀。 诸位,你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佛陀可以为我们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佛陀是不能做的——他没办法进入到你的内心世界,去改造你的内心,要注意这个观念。所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不起,佛陀不能给你很多的东西。佛陀不能够改变你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有你准备好的时候,阿弥陀佛的佛号,才能够发挥它最大的效果,你才有资格说你提起一句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你是准备好了你才有资格这样讲;你没有准备好,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就是人天福报如此而已,跟你修布施、持戒、忍辱差不了太多。当然它的不同:这个佛号进去,你生生世世结下一个得度的因缘,从久远来说它是一个得度的因缘,但从来生来说,它显现不出来,因为你没有准备好,而这件事情,你的准备,是没有人可以帮你准备的。 好,那么我们净土就讨论到这一点。我们下次开始,把这个唯识的修行的位次:它从一个凡夫到成佛,它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我们把它做一个解释。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九 【193】相续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呢?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四面,我们看甲四:果地功德。 那么整个唯识学的教义,主要是在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所谓的“万法唯识”的道理。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我们生命的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变自缘”。也就是说生命只有两个重点:一个变现,一个是攀缘。 那么你所接触的影像是谁变现的呢?是第八识的业力变现的。我们过去生的善恶业力,变现很多的人、变现很多的事情,这一点我们是没办法控制的,不管你有没有修行,都没有办法控制。第八识的业力成熟的时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业力的变现这一块,是不能抗拒的。那么谁去攀缘它呢?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所以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两个产生交互的作用,业力去牵动你的心力,然后,牵动你的心力去造业,又加强了业力,所以这两个就产生一种展转的一种循环的力量。 心力跟业力的一种交互作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伟大的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恒转如暴流”。就是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水流,它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这个生命的水流,在唯识学它讲出了两个特色:一个是相续,一个是变化。那么《楞严经》在讲生命现象的时候,它也提出了变化跟相续这两个概念,不过《楞严经》它提醒所有的修行者,要注意相续这一块。我们一般人都会重视变化,而忽略了相续,这个是很错误的盲点。当我们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痛苦,因为我们喜欢安稳、喜欢永恒。其实变化给你的痛苦是一时的,《楞严经》警告所有的修行者:其实在粗显的变化的波浪当中,你要更注意那种相续的力量,因为这个对你的影响是深远的。 所以《楞严经》在修行当中,它提出了因果相续的概念,它说我们在观一切法空,正念真如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因果相续的概念。比方说果报的相续,我们的生命当中偶尔会出现一时的病痛、一时的障碍,这个我们都可以接受,因为它很快会过去,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如果你得到的是一个长久的病,那对你的伤害就很大,它可能会毁掉你的青春、毁掉你的人生,因为它是怎么样呢?——它相续不止,甚至于影响到你的来生。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只是变化的这一块,其实伤你最深的,往往是你没有注意到那个相续的果报。 那么《楞严经》说,相续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相续的因地而来。我们如果说偶尔起起烦恼,这个问题不大。你看我们有时候去菜市场,看到一些可怜的众生,我们也会一时的慈悲心、感动,把它救来放生,但是一时的善心在佛法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对你人生的转变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如果你把放生当做你的愿望、当做你的目标、当做你人生的理想,经常的去做,那这个意义就重大了,为什么?因为它产生了相续的力量。所以在因地当中,所有在你心中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的那种相续的力量,是你特别要注意的,因为它对你的影响既深且远。所以从唯识的角度,它认为生命不是改变你一时的情绪,我一时的起善念、一时的起恶念,这个都没有太大意义,关键是你是不是能够改变你那种相续的功能,这个才是根本的问题。 【194】相续的力量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唯识学的相续,它提出两块:一个是杂染的相续;一个是清净的相续。当然我们从修行角度:先破妄,再显真;先断恶,再修善。因为人性先求离苦,再求得乐。我人生没什么快乐也就罢了,但起码不要有痛苦;我不一定要荣华富贵,但至少幸福平安,所以离开痛苦是我们第一个诉求,当然痛苦来自于杂染的相续。 那现在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当我们要断除杂染相续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病根:为什么你会相续?当我们的生命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你一个人会一错再错的错下去,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你做了第一次的时候,你很想做第二次、很想做第三次?那个推动你去继续的往火坑推,那种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呢?你明明知道你根本不能这样做,你控制不了自己,那种相续的力量是谁给你的呢? 唯识学说因为你有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这最可怕——“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当我们出现一个烦恼的时候,本来烦恼是生灭的,第六意识本来就是生灭嘛!但是当第七意识向内干扰第六意识,构成了因地的相续;当第七意识跟第八识结合的时候,构成果报相续,所以第七意识是罪魁祸首。 所有生命的轮回、所有因地的错误的相续,都是自我意识造成的,没有其它的问题。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就是告诉你: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做了错事,会一错再错,因为你想要掌控这一切的人生,一种自我主宰的概念,这个概念害了你!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它成功的把我们的病根找出来了。如果你不对治第七意识,你只是平常的持戒、布施、修善法,其实你生命的本质——这个水流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当我们考虑要把水流,从一种六道的水流转成一种往生的水流,转换成成佛的水流,你就必须要面对你的自我意识了,那就不是断恶修善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因为你要断除你恶念的相续,就必须把自我意识挑出来,面对它、处理它。 所以整个唯识学的修行,从初发心的资粮位到究竟位,都是在面对自我意识,因为它是病根。这个病根不断,春风吹又生,你所有的修行到了来生,前功尽弃。因为它相续的力量没有断,你只是断它的枝叶,它春天到的时候,它继续会犯错。也就是说我们轮回到现在,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们为什么继续轮回呢?因为你没有断相续,所以这个唯识宗,它就把这个断除生命的相续——所谓自我意识,把它当做一个修行的重点。 【195】果位的差别——资粮位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面对这种自我意识,我们是怎么个方式? 它的整个修行的过程是什么?我们现在来介绍一下。那么首先分成两科:第一个果位的差别。这个是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明断除自我意识所创造的相续,它的差别的果位;第二个会通异说。那么从其它大乘的教法当中,再跟唯识的判教,来做一个会通,把它融通一下。 好,我们先看从唯识宗的角度,来谈果位差别。这个地方分成五科: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 好,我们先看第一科的资粮位,我们先看它的名称,再看它的内容,为什么安立做资粮位?这个名称是怎么安立的?好,请合掌:谓此位菩萨深信解唯识妙理,发深固大菩提心,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习种种“胜资粮”,故名“资粮位”。 那么所有的菩萨,当然都是从凡夫开始,这个凡位的菩萨,当然他充满了烦恼,也充满了罪业,这两个因缘,在他的生命中是相续的。但是这个菩萨在烦恼罪业的洪流当中,他成就了三种功德,第一个:“信解唯识妙理”。那么这个唯识的妙理,当然包括了两块,我们前面讲过,第一个唯识相。就是因缘果报的道理,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你造的善业强,你以后受用的影像,就比较如意、美妙;你罪业造的重,来生你接触的影像,都是让你痛苦、让你挫折的,这个叫“自作自受”。那么第一个就是唯识相,讲到缘起。第二个讲到唯识性。在整个相状当中,是我空、法空的,没有谁在主宰,完全是一种心识的活动而已,是无我、无我所。那么当然我们看后面的意思,这个菩萨他是怎么理解呢?很关键了——“信解”,这个菩萨的理解,多少带有仰信的味道。因为这个菩萨的智慧是相对浅薄的,他只有闻思的智慧,所以他并没有一种很深刻的修慧,没有一种三昧所发动的一种断惑证真的智慧,他只有一种偶尔能够调伏的智慧。所以他的智慧多少是仰仗他的皈依,反正佛陀这样说,我就相信了,仰信佛陀的真实教诲。所以他这个理解,是带一点信心的支持,他产生的理解,这第一个,说明他的智慧的水平。 再看他第二点:发深固的大菩提心。这个菩萨最可贵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他有坚固的愿力。虽然他的智慧水平不高、他屡受挫折,但是他的重点:绝不放弃!他对于佛道的追求、对众生的悲悯,上求下化这个愿力是值得赞叹的。我们可以往后看它的偈颂就知道了,这个菩萨值得赞叹的重点,在于他的菩提心是非常坚固。就是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他一种绝不放弃的心态,在支持他的菩萨道。 第三个功德:他为了不断的进步增上,他有殊胜的资粮。这个资粮特别指的是福德资粮,他广大的修福,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所以叫做“资粮位”。所以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在整个烦恼跟罪业的冲击之下,他的心中有三道光明出来了——微弱的智慧、坚固的菩提心跟殊胜广大的资粮。当然他的特点在资粮,当然整个阶位的根本都是菩提心,你没有菩提心,不管你怎么修,你就不是菩萨了,所以他这个根本是菩提心。 那么这个菩提心,是怎么样来支持着菩提心呢?就是靠资粮来支持的菩提心,不是靠智慧哦。也就是说他这个菩提心,为什么他能够一路的跌跌撞撞,受到烦恼罪业的刺激,他还可以走下去呢?因为靠他的福德力支持,所以叫做资粮位,但是他还没有产生智慧,所以他就是叫“资粮”,他的菩提心完全靠它的资粮来支持他。我们来看它的内容就很清楚了,好,我们把它念一遍: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 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名资粮位。 那么资粮位,为什么这个菩萨叫“资粮位”呢?这个菩萨他内心当中有四种功德,当然最根本就是内因力:他有坚固的菩提心——上求下化的愿力!这个菩提心,有三种力量来支持他,第一个:善友力。这个凡位菩萨很重要就是依众靠众,同参道友的相互的支持,因为他的逆境太多了。资粮位菩萨是内忧外患:内有烦恼的冲击,外有业力的干扰。所以他的这个同参道友不断的鼓励他、勉励他,是很重要的;第二个:作意力。他平常也会听经闻法、如理思惟,产生一定的观照。当然作意力是薄弱的,我们待会看就知道了……;第三个是很重要的:他有广大的福德资粮。他有每天不断的功课、布施、持戒、忍辱,他靠他的善业力来支持、来保护他。那么他对于唯识的义理,虽然有很深刻的信解,但是因为他缺乏禅定的功夫,因为他的心识是散乱的。那心识散乱,他的理解往往只是一种解悟,而且带有一点信仰的成分,所以对于能空,能取的空跟所取的空,这两种空性,这种我跟我所的空性,“多住外门,修菩萨行”。这个菩萨,其实他多分理解是业果的成分多了,他对唯识相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是有很深刻理解的;但是对空性:我空、法空这一块,相对薄弱。所以他的整个生命当中,他的菩萨道是怎么修的呢?——多住外门,修菩萨行。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的心有两个门:向外的门,叫做“攀缘心”,因为你接触外相;向内的门,是观照到我空、法空的心性的本体,叫做“安住”,向外叫攀缘。那么这个菩萨,他偶尔也会去做义工了、参加法会了、参加放生了,但是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的“心”的活动是有所得的,他对这个善业是有所期待的,他希望由这个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所以他的本身的生命当中,因为空性的体会薄弱,所以他是以有所得心来修菩萨行。所以对于二取:“能取”跟“所取”所产生的随眠,这个是烦恼的种子没有伏灭的功能,而且对于烦恼的现行,也没有伏灭的功能,叫做资粮位。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菩萨多分来说是在业果上修学,但是可贵的在哪里呢?他是有成佛的愿力,他有度化众生的愿力。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他本身强大的愿力在修菩萨行的时候,“多住外门,修菩萨行”,就造成了下面的偈颂。我们看《唯识三十颂》,是怎么解释这个菩萨的,天亲菩萨是怎么形容这个资粮位的菩萨,我们把它念一遍: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那么这个菩萨,我们先谈谈这个菩萨的智慧的观照是怎么样:“乃至未起识”。这个菩萨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不能够生起这个“识”,这个识是指什么呢?古人解释:抉择的智慧——抉择识,不是一般的颠倒识。就是说他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第一念是攀缘的、是有所得的。所以这个就有问题了,因为你一旦有所得,那就带有自我,有自我意识,你就很容易创造对立,你就把一真法界切成两块。那么对立的结果只有两种情况:不是爱,就是恨,所以他这个菩萨的智慧是相对不足的。 “乃至未起识”,所以这个菩萨,他不能产生第一念的正念正知。当然我们会讲到,他这个菩萨是有深厚的惭愧心,他能够产生第二念、第三念的反省跟觉照,但是他生不起第一念的觉照智慧,这说明这个菩萨的智慧相对薄弱。但是他可贵的是下一句话:“求住唯识性”,他有坚固的愿望:追求圣道的功德。这个菩萨好就好在哪里呢?他不得少为足。他跟人天种性还不一样,人天种性是断恶修善,他把它当做正常;那么这个菩萨是有远大的理想,虽然他一时做不到,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愿望,所以他心中经常有一种作意告诉自己:我一定要保持进步,所以他有广大的理想,好就好在这个“求”字,他不断的要求自己进步,去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但是虽然他有这个愿望,因为他智慧不足,他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对于能取、所取的这种自我的相状,他没有调伏的能力,这个叫做资粮位。 【196】资粮位菩萨一言以蔽之:愿力坚固,观慧不足! 资粮位菩萨一言以蔽之:愿力坚固,观慧不足。举一个例子:你看苏东坡,跟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是吧?那么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参禅论道。那么有一天,苏东坡在这个禅堂里面自己打坐,当然参禅的人,他主要修空观,内观真如嘛,那么他在照见五蕴皆空的过程当中,他得到很殊胜的体悟,所以从观中、从定中三昧出来,从那个观照力出来的时候,他写了一个偈颂,他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前面的偈颂是赞叹空性、真如佛性的功德,真如佛性是天中天,是生命中最尊贵的。那么他“毫光照大千”,这个是尊贵,而且具足广大的清净的功德。前面的偈颂是赞叹真如法的殊胜;下面那句话,是赞叹自己,说自己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那么他觉得他跟空性有一点相应了,他就写完以后就很满意了,就叫侍者赶紧的把这个偈颂过江去拿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而且要侍者一定要佛印禅师亲自批注了以后,再拿回来。那佛印禅师看了以后,就就着这张纸的背后,就给他写了两个字:放屁!那么写完以后,侍者就如实拿回来了,苏东坡一看不得了:我这样子尊重他,他如此羞辱我,就赶紧领着侍者就过江去,要跟佛印禅师理论了。到了佛印禅师的寮房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走了,门锁起来了,门外面贴了几个字,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这个就是资粮位的菩萨。我们不能怀疑苏东坡在佛堂里面那一份的相应,他的确有相应的力量,但是资粮位的菩萨问题在哪里呢?他经不起逆境的刺激,“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就是说他不是完全没有智慧,不是这样,他没有智慧他怎么能够做一个菩萨呢?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嘛。就是说他的智慧,仅次于“信解”唯识妙理。他在佛堂静坐的时候,息诸外缘的时候,智慧会生起;但是外境一刺激他的时候,他第一个反应:自我意识就出来活动了。但是这个菩萨,好就好在他的愿力很坚强,所以在菩萨戒里面讲到资粮位的菩萨,它给他两句赞美的话,说资粮位的菩萨,因为他有强大的誓愿力,他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这第一个特点;第二个“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就是说虽然这个菩萨,是控制不了自我意识的,也就是控制不了他的烦恼,但是他有一个很殊胜的功德,叫:增上惭愧。因为他是有理想抱负的人,跟我们一般人一天过一天的不太一样了,所以他的愿力的支持,虽作恶业,速疾能悔。他一旦犯了错,他回到佛堂,做功课的时候,他马上会发觉到,然后忏悔,立誓改过:我下次不能再犯错。当然他可能下次又会犯错,但是他不断的自我反省,他会从中得到很多的经验,累积很多增上的力量。 所以这个菩萨是跌跌撞撞,但是他还是不断的保持进步的,所以“虽作恶业,速疾能悔”。他没有第一念的正念,但是他有事后反省的能力,所以这种菩萨,一旦堕落到三恶道的时候:“若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的善根力太强,他的菩萨种性太强,遇到痛苦刺激的时候,他那种自我反省能量一起来,他很快从三恶道弹出来,不像我们一般凡夫没有理想抱负的人,做一只狗就要做很久,因为你没有产生反弹的能力,从痛苦中、从障碍中,反转的能力我们是薄弱的,但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不是,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那么当然净土宗的学者,对资粮位的菩萨,他是这样看,尤其善导大师这样看资粮位菩萨,就是说整个成佛之道,最困难的地方是资粮位的菩萨,这个关过了,那就一帆风顺了。这个菩萨内有烦恼、外有业力,还有天魔死魔的干扰。在这个阶位的菩萨他这是:烦恼干扰你、外境——五蕴的魔境刺激你、你的冤亲债主也来障碍你,然后死亡也来破坏你,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净土宗的祖师们,是劝所有资粮位的菩萨往生净土,尤其是到了末法时代。因为你资粮位的菩萨是“多住外门,行菩萨道”,你是有所得心嘛,有所得就是有攀缘,那什么意思呢?就是外境对你影响很大了。如果他是法身菩萨,他不管正法、像法、末法、对他都是完全一样,因为他根本就不住相,干净的相、杂染相,对他是完全没有差别。但是做为一个凡夫菩萨,你来到三宝地跟来到放逸的地方,是影响很大的,因为他“多住外门”。 所以当你在正法、像法的时候,资粮位的菩萨没有往生的急迫性,因为你还遇到相对好的环境跟善知识的摄受,但是到末法时代,资粮位菩萨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就是在末法时代来临的时候,法身以上的菩萨,什么正法、像法、末法,对他是完全没有影响的。但是这个末法时代冲击最大的是谁呢?就是资粮位的菩萨,他是禁不起末法时代的冲击,因为魔强法弱时代来临的时候,对一个资粮位的菩萨伤害最大。所以如果我们在资粮位菩萨,在这么一个问题严重的情况,赶快到净土去,其实是很好的选择了。 【197】果位的差别——加行位 好,我们来看看下一个。那么这个菩萨,经历过这么最难的一个问题的点以后,他慢慢的用功,就来到了第二个阶位——加行位。那么这个“加行”这两个字怎么说呢?我们先看它的名称的解释: 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为趣“见道”住“唯识性”故,复“加功用行”伏除二取,故名“加行位”。 那么前面的资粮位的菩萨,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其实他的观行薄弱。观行薄弱,但是这个菩萨,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的菩提心很坚固,而且他积集广大的资粮。所以他按照他的愿力,跟他断恶修善的这种持戒修善的力量,他跌跌撞撞、进进退退,经过多久呢?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很长了!当然他很多时间都是退转的,因为资粮位菩萨很慢的话,他可能会修修修……修得不错,突然间有一世,得大福报的时候放逸了,然后打回原点,他经常是这样子。当然他是一个有愿力的人,他会自我反省,所以时间久了,他在错误的累积当中,他会摸索出一条道路,所以他总有一天,经过一大阿僧祇劫时间的时候,经过他长时间的修福修慧,而且再加上他的愿力,他一直希望能够安住唯识的空性,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进入了加功用行的阶位。 这个“加功用行”我们说一下。资粮位的菩萨,或多或少会接触人群,因为他是静不住的,他在佛堂待不下去,待不会太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顶多了。所以他多少会涉猎六度的法门,虽然他做得不够好,但是他是有理想的。但是到了加行位,他有两个特点,一定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息诸缘务;第二个他加修止观。加行位的菩萨,他知道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他人生的成败关键到来了!所有加行位的菩萨,他绝对不会住在人群,不可能!他一定住在深山,要么就喜马拉雅山,要么就哪一个山上。所以加行位的菩萨,他知道他的生命,他的关键时刻:他转凡成圣的时候到来了!因为加行位是资粮位的凡位菩萨跟通达位——圣位菩萨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所以所有加行位的菩萨,一定会息诸缘务,没有例外。 所以加行就是说:他必须要放弃跟人群接触一段时间,来干什么呢?加功用行来伏除二取的烦恼,他开始在对治我法二执了。当然这个时候,修习我空观、法空观叫“加行位”。这说明这个菩萨他从前面的发了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从一种动态的修学而转成一种静态的修学,这叫“加功用行”,是这个意思,安立名称。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在加功用行做了些什么事,我们看下一段:菩萨为趣入“见道”,体会“唯识实性”故,加功用行,修“四寻伺”、“四如实智”,历“暖”“顶”“忍”“世第一”、、、,逐渐伏除二取之相,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 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名“加行位”。 这个是《成唯识论》的一个解释。说这个菩萨他从前面的一种资粮位,一种动态的修学而转到加行位的时候,他慢慢的开始内观,从外求变成内观。内观什么呢?内观唯识的二空的真实体性。就是说他整个一大阿僧祇劫,都在思惟业果的道理:怎么样断恶修善这一块。那么他这个时候在观察:这个业力到底是谁造的?果报又是谁去受用?来观察这个因果的根本当中,到底是“谁”去造业,又是“谁”去得果报,他去观察这个道理。 所以他加功用行,从向外攀缘转成回光返照。那他是怎么观呢?他修“四寻伺”跟“四如实智”。四寻伺,这个“寻伺”就是一种观照,在唯识的专有名词叫寻伺,就是一种观察、观照的意思。那么它把一切法,把它切成四个元素,叫做名:名称的“名”;义:义理的“义”;自性:它有它自身的体性;第四个:差别。 也就是说,这一切法就是四个东西构成,每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名言安立;那么名言安立以后,你一定要有一些你的思考:这个花是很漂亮的,这是名言吧?一个赞美的名言。那么你说它很漂亮,他就出现一种概念了——意象:喔,它是美貌而不是丑陋,那么这个美貌有它的自性,当然也有它的时空的差别:它的美貌也仅是限于现在,可能一个月以后它就凋零了,它的美貌就失掉了,它有它很多差别的时空相。 比方说中国人常常说沉默是金,“沉默是金”这个法,它有它的名、义、自性、差别,这是一个名言,它本身也没有自性嘛,沉默是金。但是这个沉默是金这句话,也得看场合,有些场合,沉默就不是金了,因为你要跟他讨论,你都不发表意见,人家以为说你没有兴趣了,没有参与感。 所以沉默是金,它有差别因缘: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是沉默是金;有些场合、有些时间,沉默就不是金了。所以他如实观察以后,他得到结论:一切法没有自性! 他把每一件事都把它切成四块:名、义、自性、差别以后,名也没有自性、义也没有自性、它的自性也没有自性、它的差别也没有自性,所以一切法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它的好坏、得失、成败,完全是你自己安立出来的。所以其实业力只做了一件事情,我们现在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业力,你会痛苦:这是我业障重,不是!因为你打妄想,应该是这样讲。 因为业力给你的痛苦是一时的,它是刺激性的痛苦、它是感官的痛苦,那你的痛苦为什么会相续呢?因为你不断的去想它,而且你做负面的思考,展转相续,这最可怕了。其实业力给你的刺激只是一刹那而已,就像佛陀说的:它射出第一支箭,是业力这一块给你的,但是后面的第二支箭、第三支箭,是你的妄想,你的名言安立很多的想法,然后你自己让你自己痛苦。 所以一个人会痛苦,业力的比例不高,一个人会痛苦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很会打妄想!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不幸的是你堕入的都是负面的思考,所以你很痛苦。所以不要把所有的痛苦都归咎于业力,它只占一部分,它只是占前半段而已,后面的相续,都是你的打妄想,安立出来。 所以这个加行位的菩萨,他静下心来以后,他观察这个一切法:其实都是你的遍计执。所以他把业力以外的依他起保留下来,他把业力以外的东西,遍计执,观空——遍计本空,依他如幻,他只保持业力的假相这一块,保留下来,因为它还有用处,后面还有用,但是他把自己妄想分别,所安立的这一切法都破坏了。 那么刚开始叫四寻伺,就是观察,等到他得到坚固的理解了以后,叫做“四如实智”。其实这四个是完全一样的,他也是观察名、义、自性、差别,只是他得到了明确的理解,叫做“四如实智”。那么他经过这样子的观察以后,他经过了什么阶位呢?——暖、顶、忍、世第一,然后慢慢的伏除能取所取的相状。我们解释一下,“暖”位,那么这个暖位,是取什么呢?取它的钻木取火。它举一个譬喻:说我们拿一个木头,拿一个那个木头管子,在木头上不断的钻钻钻……旋转,欸,火还没有出来,但是它先出现烟,有暖相出现。这譬喻说呢:这个菩萨真实的我空、法空的智慧虽然没有现起,但是他有那么一点相应了,因为他的禅定增加了,他的心静下来,他的菩提心除了善业的资粮以外,多了禅定的智慧。所以他这个暖相已现,虽然他心中的光明没有出来,但是已经见到烟了,叫“暖”。 再看“顶”。那么顶就是说,他这个智慧的光明慢慢的增长,他从下品的寻伺,转成上品的寻伺,慢慢调伏外境的执取。就好像一个人登上了高山的山顶,一望无际,对外境的真相,看得更加的清楚明白。所以顶位,调伏了所取相,他把外境给他的冲击,自己妄想打出的这块,整个调下来了,他只允许来自于业力给他的冲击,这一块是不能改变的。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能断灭因果,你该受的因果还是该受,但是你的妄想这一块捏造出来给你痛苦,这一块妄想,把它拿掉,这是不必要的。所以他对于所取相的执取,调伏了,这叫“顶”位。 再看“忍”位。这个忍,就是随顺忍可,前面断的是所取相,所取相就是我所,那么现在他断那个能取的自我概念,对于能取的自我,他在颠倒妄想当中,他观察自己的这个自我意识,也是名、义、自性、差别,也是毕竟空的。所以他对于我空的真理,也开始随顺忍可,他也慢慢的往这个方向走了,叫“忍”。 到了“世第一”,他的三昧力增长了,空性的智慧也增长了,经过十六刹那,进入圣道。为什么叫世第一呢?就是他在整个生命当中,他的有漏位是最后一个阶位了。他是六道轮回当中,诸天都比不上他了,这个人即将告别有漏的凡夫,即将进入圣位了,叫“世第一”。 那么这个人经过了暖、顶、忍、世第一,这个四加行的阶位以后,逐渐的伏除所取相跟能取相。也就是说这个加行位的菩萨,虽然不能够调伏相缚跟粗重缚,这个“相缚”指的是俱生的这种能取、所取的这种烦恼的现行;“粗重缚”是俱生的烦恼的种子,但是他对于粗显的分别起的我法二执,已经可以调伏了。“违见道故”,事实上他还没有见道,他只是随顺、忍可,就好像这个火还没有生起,只是见到了烟而已,所以他还是“违见道”,还没有证得真实的我空、法空的道。所以他对于这个俱生的烦恼的活动,跟它的种子,他有漏观心,“有漏观心”我们待会再解释,因为他带相观心,他心中还带有一种教法的名言相。所以有漏观心,就是说他带相观心,心中还有稍微的有所得,还有种种的微细的分别,所以“未全伏灭”。他对于分别的我法二执,还不能全盘的消灭,因为他还留有一点点的法的这种执取。那么对于俱生的烦恼是怎么样呢?——全未能灭。这个很微细了,就是第七意识相应的俱生的烦恼是不能断,但他对于第六意识分别起的这一块,已经伏除了绝大部分了,这叫“加行位”。 【198】加行位观空的时候是带相观空! 来,我们来看看天亲菩萨对加行位,是怎么个说法: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那么这个菩提心的菩萨,他从前面的资粮位,完全是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一种外相的修学而转成内在的观照。那么经过长时间的暖、顶、忍、世第一的加行以后,他最后是:“现前立少物”。这菩萨把他自己的妄想,慢慢都洗干净了,洗干净以后呢,但是他还有少物,这个“少物”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知道菩萨观一切法空,空性是一个真理,但是一个没有入圣位的菩萨,他的心,他不能直接去接触空性,不可以,因为没办法,因为空性是离一切相的,那怎么办呢?他必须要夹带名言,他必须要带相观空,就是说:哦,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必须要从名言里面去思考,然后他的第六意识,才能够慢慢的随顺于空性,“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也就是说假设他没有佛法的引导来做一个桥梁,他第六意识是没办法进入空性的。因为能诠的道路没有的时候,他第六意识是不能活动。第六意识的想象力,在凡夫的阶位,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活动,他到达不了空性的真理。 所以他在观空的时候是带相观空,它有两种相,第一个:显教,就是文字相;藏系:他画很多的唐卡,你不要讲太多,你就观想那个唐卡:喔,为什么它这个坛城里面,中间是空性的?是空出来的?就是说它可能是现出一个眼根能够攀缘的相状,或者耳根听的相状,总之他一定要有一个圣人流出来的法,来引导他,他才可以随顺于空性。所以他虽然调伏了所有外在的执著,但是他那个最后那个法执还是在的,当然他即将要转入圣位了。但是他将入圣位还没有进去之前,他的心中还是“现前立少物”,这个“少物”就是那些法义。 那么“谓是唯识性”,他之所以能够悟入二空的真如理,他就是靠这个少物,就是这个船,从此岸快要到达彼岸。当然一到了彼岸,他把最后的船,也要舍掉了,但是他即将到达彼岸。这个船不是彼岸,但是他没有船,他到不了彼岸。所以他靠这个法义的支撑,他慢慢的、慢慢的带他趋向于二空的真如,但是“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因为他心中还是带相观空,还有法义的执取,所以他只能叫加行位,他还没有到达通达位,就是在这里,就是关键在于:现前立少物。 举一个加行位的例子:蕅益大师。蕅益大师他在二十五岁,他有一次在径山坐禅,当然坐禅他是要息诸缘务了,内观真如,当然前提是你要学过教理,你不能自己创造一个方法。佛法的修学在前面的阶位,都一定要传承——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那么蕅益大师他当初是学过天台教观的,他依止天台的教观参禅以后,他在自传里面写到说:他曾经达到一个境界——“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我们一念心本来是很干净的——清净本然,但是我们因为第七意识的执取,而执著很多相,执著什么相呢?根尘!执著我们的根身,这个身体是我的;“尘”就是外在的这些人事的影像,所以弄得我们压力很大。因为你本来没有一物,那我们自己多事,就自己去惹尘埃。 那么这个蕅益大师他这个时候,把这个根尘的尘埃,当下“啪”!放下了——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按照《楞严经》的说法:“如鸟出笼”。就像这个鸟它本来在虚空是中飞得很好,但是它不小心跑到笼子里面去了——被根尘的相所障,那么加行位的菩萨他慢慢的修我空观、法空观,把相给调伏了,就是如鸟出笼,这个鸟它开始回到虚空了,当然他只是一时的相应,但是蕅益大师说从那次以后,他对于身体的执著完全轻薄了,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我们从他这句话的判断,合理的推论:他是顶位。因为他“根尘”是所取相,脱落了;但是灵光独耀,这个“能取”的自我概念,有没有消掉我们不知道,但是起码是顶位。一个人一达到顶位,在唯识的判教:资粮位的菩萨是“若堕恶趣,终不久留”,换句话说资粮位的菩萨,还有可能堕三恶道。顶位的菩萨是永远不堕三恶道了,虽然他有三恶道的业力,但是他不可能得果报了,因为他空性的力量太强了,他可以让他三恶道的业力永远不动,从今以迄到成佛为止。他如果没有到净土去,他的生命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做人,要么做天,他永绝三恶道。这个不是他的业力强,因为他的心态不一样了,他对于粗的所取相、能取相,这种灰尘都脱落了,所以他已经不可能去刺激到三恶道的业力了。 那么当然这个菩萨,其实四加行的时间是不多的,不长的,可能是三生、也可能是七生、也可能是几十年的时间,他不像资粮位要耗一大阿僧祇劫,因为他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他该有的资粮都准备好了。所以到加行位的时候,他一进去就是暖、顶、忍、世第一了,所以他这个时间其实不多了。那么当然他即将进入圣位,但是他的心中还是现前立少物。好,我们休息一下再来看看,他最后有什么样的结果。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三十 【199】菩萨果位的差别——通达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六面,我们看丙三:通达位。那么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从前面的资粮位——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透过他对于业果的信解,慢慢的、慢慢的进入到加行位。加行位这个时候,他的止观力量增长了,所以他对于空性的观照,已经能够慢慢的顺从,对空性的道理虽然没有证悟,已经能够顺从。那么经过暖、顶、忍、世第一的阶段以后,他最后就到达通达位了。这个通达,他的心正式的通达到空性的道理去了。我们来看它的名称的安立,请合掌:言“通达”者,“体会”义,谓此位菩萨,发“无漏真智”“体会真,如”,故名“通达”,亦名“见道”。 那么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心中有一种很深刻的、全盘性的体会。这个体会是来自于什么呢?一种无漏的真智,去体会二空的真如,叫做“通达”,或者叫做“见道”。前面的智慧虽然无漏,但是不能讲真智,因为前面的加行位的菩萨是:“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那么这个加行位的菩萨,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要透过佛陀跟祖师的语言文字的引导,所以他带相观空了。既然带相就不真实,他只能够叫“随顺”于真如,不能讲“通达”真如。 通达真如:你的心要进入真如,对不起,你第六意识只要夹带任何相状,你就进不去空性。进入空性只有一个密码:叫做“离一切相”,不管这个相是杂染相、不管这个相是清净相,都要放下,否则你第六意识就进不去。所以加行位的菩萨只能够叫“顺从”真如,因为他“现前立少物”。但是这个通达位的菩萨,是把最后的那些法义也放下了,所以叫“无漏的真智”。所以他是全盘的体会契入真如了,也叫“通达”,这跟前面的随顺真如,那这两个层次不一样了,他从前面的随顺而趋向于通达。 那么他到底通达了什么道理呢?这有两块:一个真见道;一个相见道。我们先看看真见道: 体离虚妄,亲能证理,实能断障,故名为“真”。谓“根本智”入无分别,诚证“真如”,能所冥契,诸相叵得,名“真见道”。 那么通达真如以后,它第一个所通达的道叫“真见道”。为什么这个道叫“真”呢?当然这个真见道,指的是我空、法空的真理了,因为这种空性的真理,它是没有这种虚妄的生灭相,而且它不像天方夜谭,它是可以亲自证入的。那么证入以后什么好处呢?它有断障的功能,它断除烦恼障、所知障,所以叫做“真”。真实的东西,一定要合乎一个条件:不能变化。你得到以后,你永远就是一得永得,它永远不会失掉。为什么财富不真呢?因为你今生很有钱,来生变得贫穷,所以财富对你来说不真,因为你不能永远的拥有它,你只是借来的,你跟因缘借来的。但是空性的道理,你要么没有证得,你一旦证得,你未来的生命,它就永远不会失掉了,所以叫做“真”。就是根本无分别智它证得真如的时候,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一切相不现前叫“真见道”。 所以我们说过一个人能够进入真如,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要把所有的相状放下,把杂染相、把清净相、把佛法都要放下,那么这个时候叫“离一切相”,叫“真见道”。它这个“真”就是它离相清净,或者叫“从假入空”。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相见道:“相”者“类似”义,谓从前“根本无分别智”,起“后得智”,分别诸法事理,模仿真见所有功能,以诸言说等善巧,化度有情,亦得悟入,名“相见道”。 通达位的菩萨,他第一刹那先进入空性,这个时候他心中是完全没有相状的,但他下一刹那,他出来以后,他会证得第二个叫“相见道”,这个“相”就是随顺、类似。就是说这个菩萨,他从自受用的角度,他依止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空性以后,但是这个菩萨他曾经发过愿,他有什么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从自受用,他一定会同时想到:无量的众生在轮回当中,都还在攀缘种种的相状,受着轮回的痛苦,所以他就要想要怎么去引导他,所以他依止愿力跟空性的结合,他就会产生有相的后得智。那么这个后得智它开始活动了,因为他第六意识进入无分别智的时候,他的活动是要停止的,他不停止活动,他进不去空性。但是他进入空性以后,他不像小乘的圣人就永远休息,他可能只是暂时的休息,因为他的大悲心会把他推出来,所以菩萨安住空性时间不会太久。 那么他一旦进入空性的法海去过一次,他后来的智慧叫做“后得智”了,他有资格去分别诸法的事理,去模仿真见道所有的功能——“以诸言说等善巧,化度有情,亦得悟入,名相见道”。 【200】真见道、相见道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解释一下,先解释真见道。 举个例子:比方说弘忍大师,他要传法给弟子们,六祖大师跟神秀大师都提出个偈颂,六祖大师的偈颂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为什么六祖大师的偈颂,他能够传法,能够传给他?因为六祖大师的偈颂合乎真见道!神秀大师是一个很用功的人,但是他带相观空,他还带相,“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镜子,我一搞脏我就把它擦干净、一搞脏就擦干净,这个顶多是加行位了——带相观空;但是六祖大师的意境是“本来无一物”,连镜子也不可得,那这个是离相清净了——诸相叵得。所以他们两个的档次是有差别的:一个可能是资粮位,也可能是加行位,你只要带相,如果相带的很严重那就资粮位,如果相带的不多——“现前立少物”,那就是加行位。那么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的意境,那已经是离相,那是真见道,见道位了。所以他得法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入了真见道了。 那么相见道是怎么回事呢? 也举一个例子:洞山良价禅师,他当时是一个大禅师了,他当时主持了一个三个月的结夏安居,但是他在禅堂跟大家坐了三个月,他一句话都没讲!那么三个月结束以后,当然大家东西南北来的都要回去了,要回到各自的道场,那么上座就领着大众跟和尚告假,上座就说:和尚,您三个月都没讲话,现在要走了,请您慈悲,讲一句吧。洞山良价就讲了,他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东去西去,当然也可能指的身体,也可能指的是内心,就是你要回去了,有些人往东跑,有些人往西跑,当然你身体往哪里跑,心就往哪里跑。那么这些所有的“去”,最好的是: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相见道。 诸位,这句话佛经有吗?没有,佛陀没有讲,但是他讲这句话,他是有一定的引导性的,他是什么?——模仿真见道的功能。就是说这句话不是“道”,但是你把这句话不断的思惟,它会引导你趋向“道”。也就是说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我们要得到道是叫“文以载道”——从佛陀的文字去寻找“道”,但是这种曾经从“道”出来的人,他们从“道”里面,能够创造无量的文字来引导我们。但是诸位,你要知道:你没有经过真见道,你不要随便写偈颂。在莲池大师的云栖的规矩里面:“随便拈偈颂者——摈。”有人不服气了:说写写偈颂为什么就要摈呢?莲池大师说:因为你没有资格!你没有真实的见地,哦,我也写个偈颂出来,结果“一盲引众盲,相继入火坑。”你写的偈颂必须要随顺于真见道,这种一定要开悟的祖师。 所以我们凡位菩萨呢,我们只能够说:欸,这句话是某某佛陀说过、这句话是祖师说过,我们才可以去宣扬,不能说:诶,我自己打妄想,想出一个偈颂写出来,大家回去背,不可以,你没有那个资格。你没有资格开一条道路来引导别人,我们现在只能够做一件事:就是老实的遵从佛菩萨的道路,就是“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等到你到了山顶以后,你自己可以开出一条道路出来,因为你有资格了,因为你上去了嘛,你可以讲出一句话: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可以!这句话经典里面完全没有,但是符合佛经,跟修多罗义是相符的,所以它也等同佛说,这个就是相见道。他能够开出一条方便门,他不用看经典的,他这种人不太需要看经典的,他讲的话就是经典,当然这个只是针对空性,如果是一切法的方便门,那他还得学习了。但是他引导大家进入空性这一块,他不需要学习,但是假观,他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从真见道以后才有资格叫相见道,就是说这个人有资格,开出一条不同于佛陀、不同于祖师的法出来,而最后的结果的目标跟佛陀是相同的,这叫“相见道”。 【201】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好,我们来看这个偈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那么这个菩萨,在这个四加行的暖、顶、忍、世第一,进入世第一的时候,他在那种坚固的这种禅定的当中,他修学我空观、法空观,突然间“啪”,一念之间,一念的相应,这个时候对于所缘境——“智都无所得”。他本来是“现前立少物”,他本来要依止文字相来观空,他突然间文字相放下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进入一念不生。这个时候——“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他正式的跟空性相应,这个时候是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所有的相。 所以真正的道法是不能形容、不能解释的,除非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你要引导众生。但是菩萨进入空性那个时候,自受用这个时候,是一句话都没有说的,没办法解释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一个人入道的时候,是没有相状的,所以“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所有的相状全部停下来。那么也就是说他是要先成就空观,他才有资格讲到假观的这一块。 当然这个见道位时间也不长,它比四加行还短,见道位在唯识的判教:就是初地菩萨的初心那一刹那。入、住、出,从初地菩萨的“住”,入、住、出,住位以后就入修习位了,所以他的见道位只有……可以说一刹那而已,就是初地的初心这一块。一旦入了住心,那么他就是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了,因为他后面开始怎么样?——从空出假,广设方便,然后真实的积集资粮了。这个时候资粮力,他这个资粮,跟前面的六度的资粮不一样。前面的资粮多分还是人天福报,因为这个资粮位菩萨还是在六道打滚嘛,这个证得空性的资粮啊,那不是一般的资粮——叫做“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他所有的资粮,是用来庄严他未来的佛身跟净土,是一种功德庄严。 【202】菩萨果位的差别——修习位 我们来看看一个证得空性的菩萨,他后面该怎么走呢?好,我们来看看修习位。先解释名称: 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故名“修习位”。 那么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从散乱心的一种攀缘,到了加行位的摄心,到了通达位的证入空性以后,他“为断余障”,初地菩萨的障碍还有什么呢?在《八识规矩颂》说:“俱生犹自现缠眠”,他还有来自于第七意识微细的我、法二执,非常微细了,所以他必须要去断除这个俱生的我、法二执,来证得两种转依:转烦恼障成大涅槃;转所知障为大菩提,所以他继续的修习无分别智,故名修习位。这个《成唯识论》在讲修习这一块,其实没有讲完全,它只讲到自利这一块。其实这个菩萨,他继续的内观真如,往更深层的真如的空性去走,因为他还有微细的执取;但是他向外呢,那是不可思议了——十波罗蜜!他随缘的去度化众生,但这个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他有种种的神通三昧了,因为他在加行位的时候,已经成就三昧了。好,所以他是内观真如、外顺众生,他由恒顺众生,来生起种种的善巧。我们看它的内容: 菩萨于“见道”已,发“根本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证唯识理;后为断舍俱生起二障种子,证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复数修习“无、得”“不思议”“出世间”“无分别智”、、、、及“十波罗蜜”之胜行,经“十地位”,名“修习位”。 那么菩萨从前面的见道以后,他产生的一个粗分的根本无分别智,断除粗的分别起的烦恼障、所知障,证得粗的二空真如理。当然这个菩萨他在因地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不会以此满足,所以他的内观还得要继续走下去。他为了断舍这种第七意识所相应的、俱生的二障的现行跟种子,证得菩提涅槃二转依果,他继续的修习无得、不思议、出世间、无分别智及十波罗蜜的胜行。 我们解释一下,修习位的菩萨做两件事:第一个上求佛道。当然“佛道”那就是内观,但他的内观,他是无得、不思议——无所得,而且是不思议境。我们前面说过资粮位的菩萨的智慧,完全是思议境,因为资粮位的菩萨要生起智慧,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乖乖的随文入观,把祖师跟佛陀的法语背起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必须从文字去作意,才能够产生相应的智慧出来,所以他必须要心思口议,他必须要夹带名言,这个修习位的菩萨,他的智慧是不思议,他不需要名言,他就任运的能够契入二空的真如理。 《华严经》举一个例子说:这个船要进入大海,最难的是前面那一段,因为它有地心引力,船要离开陆地的时候,他要用力地去划——要作意。我们凡夫刚开始修习智慧,一定要去背很多偈颂,从偈颂里面去思惟、观照,然后才产生那种少许的光明出来。就是刚开始离开大海的时候很辛苦的,因为地心引力要把你吸回来。当这个船进入大海以后,它就任运的可以行走了,它离开地心引力了,这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不管白天、不管睡觉,他的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不断的进步!他没有退步这件事情,他没有退步。生命对他来说就是不断的增上,只是增上的多、增上的少而已了:他努力一点,就增上,就走得快一点;他不努力,就走得慢一点,但是他生命里面,没有“退转”这两个字了,没有这两个字,因为他内魔已除、外魔已消!生命中最可怕的烦恼的障碍——没了;外在的:这个菩萨不要说鬼神障,魔王都不敢动他。 其实你到了加行位魔王就不敢动你,因为这到了禅定的人——初地,魔王他还是六欲天嘛,魔王只会欺负这个六道众生的资粮位的菩萨。所以初地菩萨,他内、外的障碍都没有了,所以这个人再思惟法义很顺畅,这个车开得很顺,因为他所有石头都没有了。所以他的进步叫做自然进步,就是这种进步叫不思议境,他不必刻意去学习什么,那么这种智慧是出世间的无漏的无分别智了,跟前面的资粮、加行,要经过一些学习、思考才能够成就智慧是不一样的,它任运现前!那么当然这个指的是他的自受用。 那么他受用:他开始接触人群,修习广大的十波罗蜜去积集资粮,去成就他的未来的法身净土。经过了十地,这个十波罗蜜刚好配十地: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经过十地,最后入等觉——成佛!我们来看看这种法身菩萨,这种不可思议的十波罗蜜。那么严格来说,资粮位的菩萨修六度,只能够叫做六种的“资粮”,没有资格叫“波罗蜜”,因为波罗蜜,它必须要达到车乘到彼岸,这个到彼岸,包括把自己载到彼岸,包括把别人达到彼岸。所以初地菩萨他只要一出手,他不出手则已了,在佛经上说:初地菩萨一旦现在你的前面,那他绝对不会让你空过——“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所以他这种十地菩萨,他的每一个波罗蜜,都包括了自度跟度他的殊胜功德。 【203】十地菩萨有六种不共于资粮位的菩萨的六度那么这个十度——十波罗蜜,我们把它分成两块:第一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一块是真见道所成就了,后面的方便善巧、愿、力、智,这个是相见道——后得智所摄。那么这个六度它有两块,当然它也包括一种善业的资粮了,有安乐道。所以十地菩萨他一旦来到人世间,他一定是做大福德:要么做国王的儿子,要么做大富长者的儿子,但是这个善业这一块我们就不谈了,我们谈谈他不共的地方——他波罗蜜的地方,就是十地菩萨他在修这种善业的时候,他有什么不共的地方呢?我们把前面的四十八页,把它拿出来复习一下,四十八页讲到这种圣人在行菩萨道的六种殊胜。来,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最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 那么前面的资粮位的菩萨在修习六度,叫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修学六度,叫做“波罗蜜”,因为他已经有车乘的功能。我们来看,他有六种不共于资粮位的菩萨的六度。 第一个:他依止是殊胜的,因为菩提心所依止故。资粮位的菩萨要发起菩提心,在唯识学上说:他要靠作意。比方说资粮位的菩萨要布施,他要先想一下才可以布施,他想说:哦,“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能有财库”。我这个钱财不布施,我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了,那么我把这个布施的时候,我把这个生灭的财,转成一种资粮,我可以把这个资粮,通过死亡带到来生受用。所以资粮位的菩萨的菩提心,要靠作意来带动;初地以上的菩提心不必,他任运的生起菩提心,他不必靠作意了,所以他的依止是菩提心。资粮位的菩萨,要依止作意,才有菩提心,他是任运的生起菩提心,所以这个依止是最殊胜的,他的菩提心是主动的菩提心,跟资粮位的被动的菩提心有所差别。 第二个:由事最胜故,具足现行故。那么他在修习这些六度的时候,他每一个法门都具足其它的法门。比方说他布施,一定包括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以他的这种事修是互含互摄的,也特别殊胜。 第三个:处所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他的“处所”就是目标,他一旦出手,一定会对众生产生两个效果:第一个让他现世安乐;第二个让他来世解脱。所以他的那种善巧方便,他就有办法施设一套方法,让你这样子做了以后,今生离苦得乐、来世解脱,所以他的处所——他的目标是殊胜的。 第四个:由方便最胜。那么他虽然度化一切众生,他心中根本就没有作度化众生的想法,他“而无一众生所度者”,因为他心中是无分别智,所以他心中,他去忙完一个因缘以后,他心中没有留下任何的相状而去执取。 第五:由回向最胜。那么他会把所有的福德、智慧资粮,把它回向正等菩提,就是回向他的未来的法身净土——成熟众生,庄严净土。 第六个:清净最胜。他在整个过程当中,不像资粮位的菩萨走的很辛苦,因为他有种种的烦恼障、所知障,来障碍他;他呢,他的身心世界,是一种无障碍的境界,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204】初地以上菩萨他还有四种的善巧智慧 好,那么这个是讲到修习位的菩萨,他不共于资粮位的菩萨。当然这个他除了空性的自我调伏以外,他还有善巧方便。我们把这个七、八、九、 十,就是这个不共于前面六度的地方,把它念一遍: 七、方便善巧:一回向方便善巧,二拔济方便善巧;八、愿: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九、力:一思择力,二修习力;十、智:一受用法乐智,二成熟有情智。 这个初地以上菩萨,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过程当中,除了我空、法空的无分别智以外,他还有四种的善巧智慧。 第一个:方便善巧。他第一个能够回向,他会把这种有为的事相,回归到无为的真如——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这个是讲他的自利的功德;那么他第二个:拔济方便善巧。我们前面说过:初地以上的菩萨一旦出手,他一旦遇见你,他一旦出手,他一定有救拔你的功能,不像我们资粮位的菩萨,只是跟你结个缘,他一定有他实际的效果出来,他有拔济方便的善巧。 第二个:愿。那么他心中有两个愿,第一个:当然求菩提愿;第二个:利乐有情愿。也就是说他对世间的果报,完全无所求了,不像资粮位的菩萨偶尔打打妄想,还会去追求人天的福报。 第九:力。思择力跟修习力。思择力指的是他对于道理的观照:空观、假观的观照;修习力是指的他对六度的事修。他一方面理观,一方面事修,不断的去要求自己增上。 第十:智。那么受用法乐智跟成熟有情智。那么受用法乐智是指他的自受用,他开始亲近十方诸佛,学习佛法的时候,他有殊胜的法乐,包括涅槃寂静乐、菩提觉法乐。我们凡夫的心,外表很多的妄想跟障碍,佛陀说我们的心就像汤匙,哈哈,汤匙去接触甜美的汤,没有感觉,所以你去读大乘经典,你没什么感觉很正常,因为我们是汤匙;那么圣人的心去听佛陀说法,就像舌头,他跟这个美味的汤接触的时候,他有这种法乐——受用法乐智。那么当然他在自受用过程当中,他也会去施设一个方便,去教化众生——成熟有情智,他会把他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那么这整个十波罗蜜的关系:前前引生后后,后后持净前前。后面的东西,对前面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来,我们来看天亲菩萨的偈颂: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那么天亲菩萨赞叹初地以上的菩萨的智慧是: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那么这种无分别智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无所得。他度了这么多众生,他不觉得他有在度众生;不思议:那么他这种智慧是任运现前的,他不必经过如理作意,也不要带相观空,他自然的跟这个智慧相应,而这个智慧是什么智慧呢?是一种无漏的清净的智慧。无得、不思议、出世间,是赞叹这个智慧的殊胜。那么这个智慧有什么好处呢?——“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他能够地地舍掉烦恼障、所知障,成就大菩提跟大涅槃。也就是说他的六波罗蜜,从前面的资粮而转成功德庄严——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因为他已经不在三界六道得果报了,除非他乘愿再来,按照他自受用来说,他自己是安住在菩提涅槃,当然他的大悲心来到众生的世界,示现各式各样的相状,那另当别论了。 【205】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掌握无分别智? 好,我们讲到修习位。还有五分钟,大家可以提出来什么问题,讨论一下。 学员:“师父慈悲开示,请开示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与无分别智的区别在哪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掌握无分别智?” 师父:无分别智在凡夫的阶位,他要如理作意,也就是他是要思考的。因为你什么都不想,那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打妄想!因为你不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是什么都不想,那是自然的流入法性大海,他是游于甚深法性三昧;那我们什么都不想,那就自然的打妄想。所以你是要有想,当然这个想,你不是按照自己的自我意识推动的,你是依止佛陀的言教: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必须要安立一个法在你的心中,由法来带动你的心去想——就是皈依法。你不可能离开了法去修无分别智,不可能!你没有那种能力,离开了法你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打妄想,只有一种情况,因为你的障碍太大了。 我们凡夫的心就像一条鱼在逆水中游,所以你很自然就打妄想,很自然!因为你的烦恼障、所知障会冲击你,你第六意识夹带了烦恼障、所知障嘛。所以你能够入无分别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抓住这个法,逆流而上,所以凡夫的问题就是障碍太大。 其实思惟法义不难,关键是你是在逆水中思惟——你来自于你内心的烦恼障、所知障太大了。所以如理思惟,是修无分别智的第一步,而且这个刚开始要在佛堂修,你不能够说你:我一开始就来到这个杂染的境界,我修无分别智——你马上失败!因为你本来烦恼就重,外境又刺激你,你这不是内忧外患,是吧?所以刚开始的修学,按照《小止观》的次第是先静中修,因为你的善根薄弱,你必须把你心中的观照力,慢慢培养起来的时候,你才能够踏出佛堂去历练。也就是说当你是一个幼苗的时候,它是需要保护的,你不能把一个幼苗丢到暴风雨当中,结果就退转了。 所以无分别智:第一个依止法义思惟;第二个要在佛堂修。在这个障碍没有现前的时候,就是这个烦恼障所知障,它刺激你最少的时候,你一天里面,一定有时候心哪,相对心平气和,对不对?没有太多敌人,这个时候是你最好的时候,赶快把这个善根栽培起来,你不能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修无分别智,所以无分别智的修行,刚开始是:息诸缘务。 【206】是哪个意识在提醒第六意识、教育第六意识? 学员:“师父上课时曾经提到,可教育第六意识提升到正念思惟,请 问这是哪个意识在提醒第六意识、教育第六意识?或是第六识的自我提醒、自我教育?” 师父:第六意识它有很多的心所,我们这次没有谈到心所,因为我们只是个概要。其实第六意识的心王,它有五十一个心所,其中我有讲到叫“作意”——如理作意,对不对?“心所”就是它的功能,因为第六意识本身没有好坏,它只是一种想象、分别。它的好坏是它旁边的眷属,就它跟什么心所在一起,它就变成什么样。因为第六意识交了很多朋友,它本身没有好也没有坏。但是第六意识要能够产生一种所谓的思惟,它必须有作意,而这个作意,是经过学习以后的如理作意:它要经过前面的佛法的思想教育,到胜解、到念、定、慧,也就是说你必须要先经过佛法的教育,然后遇境逢缘再把这个作意带动起来。是谁让第六意识去思惟法义的?就是第六意识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叫做“作意”心所,就是靠它。你要经常保持警觉性,你警觉性不能太差。 所以我们培养第二念的正念,就是你随时要知道,你烦恼活动的时候,你的作意就开始要提醒你:哦,你已经陷入到一种障碍境界了,这个时候你的如理作意就要提醒你了。所以你受戒对你有帮助,因为受戒这个“戒体”就是一种作意,它会提醒你:你的第六意识受到烦恼攻击了,它有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或者你发愿也可以。但是你如果说没有受戒,也没有发愿,那你就糟了,你第六意识要被烦恼攻击了,很久很久很久你才知道、你才会发觉,那就不是第二念的正念,那可能很多念了。所以你要么受戒,要么自己要发愿,你要有一个愿力。因为你有愿力,你才可能保持警觉性,你才可能保持,而这个时候作意才会出来。所以是谁在提醒第六意识呢?就是第六意识里面有一个功能,就是作意心所,是它帮助你了。好,最后一个问题。 【207】对治自我意识,是指以众生、菩提心为出发点吗? 学员:“请问什么是自我意识?是自以为是吗?对治自我意识,是指以众生、菩提心为出发点吗?” 师父:好。自我意识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在断恶修善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想要主宰的概念出来——有所得。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真的,想要去得到一些什么东西,好像今生,我不得到一点东西啊,不太甘愿的感觉。就是说我们希望在今生的当中,拿一点东西,把它拿到来生去受用,有这种概念,你想要主宰它、想要去攀缘它,这个就自我意识了。 就是第六意识它不安分——真如不守自性,本来你不要去攀缘,该你的,什么都跑不掉,但是我们就喜欢多事。就是说按照因果法则:你不要去追求,该是你的东西,它自已会显现的,你根本不要多事的,但是第七意识就喜欢多事——去攀缘,就把整个心给搞砸了,把因缘搞砸了。就是这因果法则,本来它是一个自然的轮动:你造善,你一定会得到安乐的果报,但是你去攀缘它的时候,就让这个果报变成卑劣——本来是功德庄严,变成人天有漏的福报了。所以我们想要去得到一个东西,有所求、有所得,这个就是有自我意识。所以对治自我意识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无分别!因为有所得心,它必须要靠很多的分别去带动它。所以你看天亲菩萨,怎么赞美这个初地菩萨:“无得不思议。”第一个无所得的智慧。 我们刚开始会建立一个善恶的概念,这个是很正常,但是你不能永远活在善恶,因为你这个善恶还是有所得。你要从善恶的概念,要进入到无所得:就是说你该造善还是造善,你该断恶还是断恶,但是你不要有一种想要去得到什么东西的思想,因为该是你的,就一定是你的,你不必多事,因果法则是绝对不会错乱的。不是说:哦,你求,它才会有,就是你求,结果把因缘搞砸了,佛法是这个意思。你不求,你得到的是更多、更庄严,那你要去求,那对不起,你启动了第七意识。第七意识的可怕,它扰乱了因果,第一个:因地,它扰乱第六意识,让你的所有的资粮变成卑劣;更可怕的是第七意识,它向内跟第八识结合,把你所有的业力变成生死轮回。所以这个第七意识的可怕,内、外都干扰:向外干扰第六,让你所造的善业是有漏;向内它干扰第八,把你的业力串成生死轮回。所以它的可怕是不得了的,它的影响是不得了的——内、外干扰。第六意识跟第八识都是依他起性,本来都是无辜的,就是第七意识——自我意识在那边作祟。所以你看,整个唯识学第一个下手:就是除了一开始断恶修善——资粮位的菩萨,一到加行位,就开始面对你的根本问题了——就自我意识了,一到加行位以后,所以这块是很关键。 当然净土宗也很关键,因为你自我意识太强的人,你要离开娑婆世界很难的。因为你这个一切法的执取太重,你很难放下娑婆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已经打滚太久太久太久,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一个一个对治:哦,这个是无常,把这个放下,A 是无常的、B 是无常的、C 是无常的、D 是无常的……不可能!你不可能把你过去所有的执著都放下,你只有一种情况:从根本上把这个自我放下,所有都脱落了。因为它都跟自我意识有关系,所以你要是够聪明:擒贼要擒王,你不对治自我意识,那你就很忙了:“时时勤拂拭”,哦,这个镜子那么大,你慢慢去擦吧,真的,那你很辛苦,就是“修道多辛苦。”所以你没有般若方便,你花的时间多,效果又差,你这个镜子脏了很简单:把镜子拿掉就好了——“本来无一物”,它本来就没有嘛!这一句话只有伟大的佛陀跟历代的祖师说得出来,观一切法空——就是最简单的方式,你的心全部停下来。 所以临终的正念就是这样,你不可能一一的去:哦,这个是无常的、那个也是无常的……来不及了,临终的时候来不及了!你观察:这个都是无所得的,人生本来如梦如幻,你只要把那个自我拿掉,你来人生,你不是想要得到什么,那只是一个因缘的流动而已,它只是业力的显现,缘生缘灭的假相而已。在因果当中没有一个自我可得,这个就是缘起性空。所以你不断的串习,临终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当你这个生命结束的时候,你就很快的从过去跳脱出来,去面对未来。如果你有所得心很重,你很难放弃过去,那你就没有所谓的欣求极乐,因为你连娑婆世界都放不下,你前脚都踏不出来,那就没有未来可言——一个人活在过去,你只好失掉未来。所以当你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很轻松的走出那个有所得那一关,也就是说你必须要从娑婆世界走出来,你才可能进入弥陀的光明。你不可能两个都要:哦,娑婆世界我也想要,阿弥陀佛光明也要,没有这种人,因为这两个是不两立的。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我们下一堂课会把它整个上完。那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会安排一个研讨,会把整个唯识的课程做一个研讨。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三十一 【208】你要改造业力,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面,我们看丙五:究竟位。 唯识学把整个凡夫到成佛,把他的修行分成五个阶位:就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乃至于最后的究竟位。我们从前面的阶位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踏入了修行的菩萨道,我们的生命就会出现两种力量的作用:一种来自于外来的生死业力的冲击;第二个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种菩提愿力的引导。所以当你开始修行的时候,你经常是两种力量的一种作用跟拉扯。 我们先谈一谈生死业力这一块。生死业力是怎么来的呢?主要因为有阿赖耶识。虽然我们生命,一段一段的生命是无常变化的,但是生命结束以后,我们会在第八识留下一种善恶的功能,所以第八识它有很特殊的功能,就是它“持种”。它能够保存我们每一期生命所留下的一种善恶的功能,这种功能长时间的累积,就形成一种“恒转如暴流”。就是说它是一种相续的水流,如果我们今天是善业起现行,这个水流就带我们在人天享受快乐;如果我们今天是罪业起现行,这个水流就带我们到三恶道,受刀山油锅的痛苦。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背后,的确是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我们——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那么业力的可怕,并不是说它给我们什么痛苦,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它展转相续、无有止尽。当然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选择逃避,反正你觉得你今生过得也还不错,你认为你今生乐多于苦,但是你可别忘了,生死业力是不会停止的,也就是说你迟早要处理的。你今生不处理,你来生就得处理;你来生不处理,你以后一定要处理,因为它不会自己消失掉。 生死轮回之所以那么的可怕是因为:你越轮回,它的力量就越大,就像滚雪球一样。所以你总有一天,你吃到了苦头,你一定要面对这个生死业力的问题,你总有一天的。那么从佛法的角度:你越早面对,对你越有利,因为它整个时代,是往一个坏的方向在发展,末法时代。所以你越早处理,你成功机率是越高的,你花的心血是越少的。所以面对生死业力,你拖得越久,你付出的代价越大,就这么回事。所以我们从轮回的第八识,我们可以知道:既然要出离,那就把握当下,你别无选择!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背后,所要面临的业力的这一块。 当然唯识学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因为它开展了第八识,这种恒转如暴流的业果相续的思考,但是唯识学给我们一些希望,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有强大的思考、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学习佛法、我们可以如理思惟,创造一种清净的力量来引导业力。那么这个第六意识的清净力量,在唯识的教义当中,它提出两个重点: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空正见,这两种力量如果你操作得当,生死业力是可以转变的。 那么这个菩提心跟空正见,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菩提心是根本,空正见是在引导菩提心的一种增上的力量。我们前面讲过了菩萨的四个阶位,它都是需要菩提心来支持的,也就是说你菩提心失掉了,你就已经不是一个菩萨了。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是要有发愿:你如果是智增上的菩萨,你缘佛的功德而发心;你如果是悲增上的菩萨,你缘众生的痛苦而发心,都可以。总之当我们修学菩萨道,先不要管你做了多少,先看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目标,初心菩萨是“论心不论境”,如果你连一点理想抱负都没有,一天过一天,你做再多功课都没有用,毫无意义,因为要引导业力,一定是要创造一种永恒相续的力量。 在佛法的角度:一时的感动、一时的善念,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也就是说,你一种没有目标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你做这件事情,只是一时的感动、只是一时的善念,这样是没有办法改变业力的,没有办法。所以所有的行动都先有一个理想抱负,你一定要有一个愿景,有理想抱负的修行,才有资格叫做“菩萨道”,因为你真实在改变业力了。所以你要改造业力,你要创造一种坚定的誓愿,你未来希望往哪里走,要有一个目标的。所以在这个修行当中,一定先发一个菩提心:缘佛道而发起上求佛道,缘众生的苦而发起下化众生。当然你发了菩提心,你有这个愿景,你就是菩萨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智慧的考验,你怎么去调伏引导你的内心,那就是空正见的智慧了。其实整个菩萨道的次第:从资粮位到加行到通达到修习,它主要的是一种智慧的增上。在六度当中,判定一个菩萨他的成败,就是以般若波罗蜜来做判断。 【209】菩提心由它智慧的浅深分成三块 那么我们前面的四个阶位,我们可以把这个菩提心分成三块,由它智慧的浅深分成三块。 第一个:是一种“住相”修行的菩提心。这个就是资粮位,资粮位的菩萨,他的空性的智慧是薄弱的,所以他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是有所得的,他认为这个外境都是真实的,所以他的心就怎么样呢?就住在外境上,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严重的问题了。所以资粮位的菩萨很大的缺点,就是说他是做不了主的,他一旦住在外境,好了,当他来到佛堂,他的菩提心就现前,因为佛堂给他一种清净的环境;当他离开了佛堂,跟杂染的人事接触的时候,他起贪欲,该起贪欲就起贪欲、该发脾气照发脾气,菩提心就暂时的隐没了。所以这个“住相”修行的菩提心,是非常被动。所以你看一个资粮位的菩萨,他的心经常是起起伏伏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受外境的干扰太大了,因为他把心住在外境嘛! 当然,资粮位的菩萨也有可取之处,在唯识学上说资粮位的菩萨,虽然深受外境的影响,但是他心中有三种力量来支持他的菩提心:第一个“作意力”。他会不断的学习教理,透过如理作意,来自我反省、自我观照、自我调整;第二个:他有这个“善友力”。他经常亲近善知识,同参道友 的鼓励摄受,也会使令他不断的进步;第三个就是“资粮力”。他透过布施、持戒、放生、拜忏,种种的这种善业的功课,也能够保护他的菩提心,让它不断的增长。所以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虽然受了外境的冲击,但是他靠着一种作意力、资粮力、善友力的支持,他也会慢慢的、慢慢的进步。 所以从“住相”的菩提心,到第二个“离相”的菩提心,这就好一点了。到了加行、通达二位的时候,这个菩萨,他的心慢慢的离相了——见相离相,他的心就不再住在外境上,所以外境对他的干扰降低很多了,所以他就可以专心的让菩提心不断的增长广大,当然他某种程度,也开始在息诸缘务、加修止观。 那么第三个阶段就是所谓的“借相修心”的菩提心,就是修习位。前面的离相,当他脱离相状以后,从假入空以后,他是一个过渡,因为他曾经发愿要上求下化,所以当他慢慢的菩提心坚固以后,到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一定会走出山林面对人群,他一定要面对人群。因为他没有人群,他没办法修十波罗蜜呀,他没办法去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所以他重新的又回到人群:可能做众生的父亲、也可能示现做母亲;也可能示现出家、也可能示现在家,他以各种角色,一方面自我历练,一方面教导众生,这个就是“借相修心”了。那么这个菩萨的菩提心,从一种住相的菩提心,到离相的菩提心,到借相的菩提心,最后他的菩提心终于圆满了,来到了究竟位。我们来看看这个菩提心,到了究竟位是怎么回事。 【210】菩萨果位的差别——究竟位 我们看释名: 言“究竟”者,即是“究竟无漏界”《识论》云:,“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 这个究竟位,什么叫究竟呢?就是究竟无漏,这个是偏重在破妄这一块。也就是说 “漏”,当然这个漏指的是障碍了。我们在修菩提心的前面讲到,他有烦恼障、有所知障,因为他心中还是有所得,由这个我执引生烦恼障,由法执引生所知障。那么到了究竟位的时候,这两种障碍就完全破坏了,这个只是偏重约“破妄”。但《成唯识论》讲得就清楚更圆满,它说:“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 其实菩提心到成佛的时候,它是两块:从破妄的角度是诸漏永尽。诸位要知道,菩提心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凡夫的攀缘心。其实我们不能怪业力给我们痛苦,业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它把你的业力现出一个相状,可能快乐的相状,也可能痛苦的相状,但是它可没强迫你去接触它,是你自己要去攀缘这个业力,所以你才跟它感应的。所以从佛法的角度,我们不能够去怪业力,因为业力虽然是可怕,但是业力它不能主动的攻击你,它只能够被动的现出相状,是你要攀缘的,是你自己要跟业力感应的,没有第六意识的攀缘,第七意识的执著,业力怎么会对你有产生干扰呢?所以在成佛以后,当然他业尽情空了,他整个攀缘心也完全息灭了,所以他这第一个,他没有障碍了。 第二个“非漏随增”,这个指的他的善根。他的菩提心夹带了十波罗蜜的这种善根,已经圆满了——“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从资粮位到成佛,他的心态转变,第六意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六意识,完全在第六意识。我们看得出来,我们从资粮位到加行位,佛陀并没有强调说:哪一个人业障重,这个人要经历久一点;哪一个人业障轻,佛陀基本上是不从业力的轻重,来判断一个人成败的,完全看你这个人的心理素质,你的观照力,因为“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你一个人会活得痛苦,你会活得痛苦,业力的因素其实不大,就是你这个人攀缘心重——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你攀缘心重,你自己要去招惹业力。第八识你是不能搅动它的,它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业力在睡觉,你最好不要把它唤醒,对你很不利的。那么你一天到晚攀缘的时候,你就是把第八识的业力唤醒了,你是没事找事吧。所以你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尽量的没有事要把心收起来——都摄六根,好好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你不要去招惹业力,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第六意识起攀缘的时候,你就是业障深重了。 那么当第六意识:“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欸,这个人有无量的功德庄严,就是靠第六意识的忆佛、念佛。所以你看佛法很少谈业力这一块,因为它不是主角。你第六意识操作得当,你可以让业力沉淀下来,你变成忆佛念佛——诸佛正遍知海,创造未来的功德庄严;你第六意识如果失控,你就去搅动业力,你就把你自己给害了,所以关键成败在第六意识了,问题在这。你第六意识不收心,那你就会把无始的业力给搅动起来了,那是你自找的;你第六意识收心,第八识的业力,就沉淀下来,就带业往生了。所以业力也不是那么可怕,看你怎么去操作它。那么做为一个佛陀,当然他已经圆满的把第六意识操作的圆满了,所以他把第八识转成四智菩提了,其实他关键就是掌握了第六意识,就在这里,成败关键在第六意识。我们往下看,就可以清楚这个成佛的一个关键。我们看它的内容:菩萨从初“资粮位”,信解唯识妙理,发坚固菩提心,经三大阿僧祇劫,修习无边难行胜行,至“金刚喻定”现前,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名“究竟位”。 那么我们都知道,佛陀不是天生就是佛陀,他也是从一个业障生死凡夫走起的,所以刚开始也是从一个业障深重、攀缘外相的资粮位开始。但是这个佛陀,他善加利用操作自己的第六意识,他做了两件事情:用第六意识来信解唯识妙理,不断的加强自己的智慧的学习;第二个:他发起了坚固的菩提誓愿。那么当然,刚开始从住相、到离相、到借相,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经历了十波罗蜜的难行胜行,到了等觉菩萨的后心,他成就了一种非常坚固的“金刚喻定”,在这种坚固的三昧当中,他生起了我空观、法空观,那么这个时候,断除最后一念的身相无明,所谓的断除一切的“粗重”。这个“粗重”就包括烦恼障、所知障二障的种子,就“顿证佛果,圆满两种转依,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名究竟位”。所以他这个菩提心,他最后的呢,这个菩提心跟两种功德相应,成佛就是成就两种转依。 【211】转烦恼障得大涅槃;转所知障得大菩提。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总说,我们把总说念一遍,到底这个菩提心,它产生什么转变了?我们看总说的这个地方: 一、二转依果:转烦恼障得大涅槃;转所知障得大菩提。二、依正庄严:佛身、净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 那么资粮位的菩提心,当然它主要的成就的是三种力量:这个作意力、善友力跟这个资粮力,当然主要是作意力,他不断的作意。那么资粮位的菩提心,就靠这个作意撑着;加行位、通达位的菩提心,则靠空性来摄受;到了成佛,他的菩提心,它有两大功德:一个是大涅槃,一个大菩提。因为他透过空性的智慧,转烦恼障得大涅槃;他透过他的菩提的愿力,转所知障为大菩提。那么这个菩提它是有作用的,它是什么作用呢?它能够现起依报正报的庄严,现出正报的佛身跟依报的净土,那么有无量功德,众所庄严。 所以这个成佛的菩提心,它有三身的作用,第一个:这个菩提心跟法身相应。这个清净法身,这个清净法身就是我们说的二空真如之理,它是没有形相的。当然没有形相也就不能受用了,它是一个理性,它是一个道理,这个菩提心已经完全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相应了,这第一个;第二个:这个菩提心跟报身相应。这个“报”就是果报了。诸位,这个菩萨经历过三大阿僧祇劫,他不完全只是修空观,他从初地以后,从空出假、借相修心、修十波罗蜜的时候,他是花了两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波罗蜜,所以他有无量的功德。这种功德是怎么样呢?是可以受用的,所以报身又叫做佛陀的真身,就是酬偿他这两大阿僧祇劫以来,所修的波罗蜜的功德。 当然这个报身有两块:一个是自受用报身;一个是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就是做为佛陀,他会现出千丈的卢舍那身。他住在实报庄严土,尽未来际享受四种功德:“常、乐、我、净”四种功德。他所有的快乐都是恒常的,佛陀的快乐,没有说会被破坏,没有这件事情,它永远存在的;第二个佛陀的快乐是自在的,这个“我”就自在的,“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陀的快乐是清净的,不像我们生起快乐的时候会带动烦恼。所以这个报身,他自受用的时候,佛陀从今以后,他那个明了的心就是常、乐、我、净四种功德围绕他的菩提心,这第一个。 第二个:佛陀有他受用的报身。他呢:“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他到那个实报庄严土,去现出他受用报身,去度化十地菩萨,就陪着十地菩萨成长。这个是讲的是佛陀的报身,又叫正身,这是无量的波罗蜜功德庄严所成就的。那当然这一块,跟我们凡夫就没什么太大关系了,因为我们也接触不了,真正跟我们有关系的是佛陀的化身。 佛陀的化身也分成两块:一个叫应化身;一个叫随类化身。应化身就是佛陀会在不同的时空,现出佛身: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这种清净庄严的比丘身,他一定现出家,而且是圆满的佛身,这是应化身;第二种是随类化身。佛陀不一定现佛身,比方说他变成一只鹿王,佛陀也曾经做一只象王,他现出各式各样的身,所谓的普门示现,随类化身。 所以佛陀度化众生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现出人道的佛身;第二个现出各种动物,或者他也可能到这个三恶道去,现出各式各样的身,叫“随类化身”。 举一个例子: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团体里面有一个经常跟佛陀唱反调的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他有一天,就是他是受了他的信徒的供养——美好的饮食,他就吃得太多了,贪心嘛,回去以后就肚子痛。肚子痛以后,他虽然平常经常去障碍佛陀,但他这个时候,突然间忆念佛陀的圣号,他忆念佛陀圣号的时候,佛陀的身相就出现了,就来到他的房间,佛陀以他的手去加持这个提婆达多的肚子:就一道光明,欸,他的肚子就好了,好了以后佛身就消失了。提婆达多就跑去精舍去跟佛陀顶礼,说:感恩你刚刚跟我加持了,佛陀说:其实我是没有动念头的,我是没有作意的,那是因为你的忆念所招感的。 那么现在我们要问了:提婆达多他真的看到佛陀来跟他加持,那么佛陀那个身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佛陀的应化身——千百亿化身,所谓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虽然佛陀的应化身,可能会在某一个地方,但是他也可能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就好像说月亮:月亮是佛陀的法、报二身,但是当你的水准备好的时候,它随时会在美国的东区、西区,显出它的月影,这个就是佛的应化身。这个时候佛陀是没有任何的念头,就是佛陀只是一个愿力。佛陀愿力存在那里:“众生无边誓愿度”,加上他的功德庄严的愿力,加在那个地方,那谁能够忆念他,谁就能够得到他的加持,这个就是佛陀的应化身。 总而言之,当这个菩提心经历过前面的资粮、加行、通达修习以后,这个菩提心就不是一般的菩提心,那是功德庄严的菩提心,具足大涅槃、大菩提的菩提心。 【212】什么是涅槃?(一) 来,我们来看一看,那么这个涅槃跟菩提,到底它会发生什么样的效果跟作用?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涅槃。我们先做一个总说,先解释这个涅槃的名称: 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首先我们把“涅槃”解释一下。涅槃就是一种不生不灭的一种寂静的状态,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没有一种变化躁动的相状,这叫“涅槃”。那我们来看,此虽“本来自性清净”,换句话说从唯识的角度,我们本来就有涅槃,但是因为我们一念的不觉,向外攀缘,就创造了烦恼障、所知障,就使令这个涅槃的功德不能开显。 那么“真圣道生”:真圣道就是一种智慧了,这种我空、法空的智慧生起的时候,把烦恼障跟所知障就破坏了,就使令这个涅槃的功德相状显现出来——“名得涅槃”。就是说其实你得到这个涅槃,是你本来就有的,只是以前,就像月亮本来就有,但是以前有乌云,我们现在只是做了一件事情,把乌云拨开了,哦,我们重新看到月亮,那么这叫“真如离障”。我们以前是“真如在缠”,现在是“真如离障”。那么它的体就是“清净法界”,一种清净寂灭的法界。 好,那么这种菩提心,也就是说我们前面的菩提心,是没有涅槃的菩提心,是躁动不安的,那么现在这个菩提心,是相对的是非常寂静、安稳的。那么这个涅槃,在唯识提出有四种差别,我们来先看第一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那么第一种涅槃,叫做“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什么意思呢?“谓一切法相真如理”:就是在一切的有为假相当中,其实它的本体是空性的,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虽然有客染而本性清净”:就是我们一念心,虽然打很多的妄想,但是本性还是不受染污的,而且具足无量微妙的功德,这叫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说,它不是修来的,只是说我们以前没有跟它相应,它显现不出来而已。 那么它有四种相貌:第一个“无生无灭,湛若虚空”。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它不是有为法,它不会因为你修就增加,它也不会因为你懈怠而减少,所以它是无生无灭的,湛若虚空。那么“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就是凡夫圣人的涅槃是平等的,也不会说佛陀的涅槃比我多一点;我们一个放逸凡夫涅槃就少一点,是大家平等共有的。“一切法不一不异”:它也没有离开一切的染净诸法,缘起不离开性空,性空不离开缘起。那么本质“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所以涅槃最怕的就是你打妄想,就是说“一切法不生,般若生”。涅槃之门要打开,只有一种情况:叫做“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就是说我们本来就有涅槃寂静、安乐的功德,但是我们经常打妄想,所以它这个门就关起来。所以你现在必须要名言道断,你必须修无分别智,它这个门才会打开来。所以“唯真圣者,自内所证”:虽然每一个人都具足,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把它的功德开显出来,只有真实智慧的圣者,才能够把它开显出来,“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这个意思就是说:第一个涅槃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后面三个都是修来的。这个本来具足的涅槃,在禅宗是非常重视了。它认为说:你本身不安住在本来的这个涅槃,你就很难修行。你看这个唐朝的这个禅师——怀让禅师,怀让禅师他去亲近这个六祖大师的时候,怀让禅师那个时候已经修得不错了,他学过天台教观的,六祖大师只问他一句话,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欸,怀让禅师答不出来。答不出来以后,因为他问到他的根源:就是说你的生命,最初的原点,你的最初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那么怀让禅师答不出来以后,古人是求法心切,就做了六祖大师三年的侍者。后来三年完了以后,他就懂了,他就跟六祖大师说:我已经明白你说的意思了。那么六祖大师又问了一次:“你从什么地方来?”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说那个地方是不能解释的,一旦落入名言,那么这个就不是涅槃,意思就是“涅槃”,那是言语道断,是没办法去形容的——“道可道,非常道”。但是你这样子不讲,到底你是不是觉悟,没有人知道。六祖大师又问:“还有修证否?”这个涅槃,是可以修证吗?不能修证那这个就是断灭了。那么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祖说:“只此染污不得,是三世诸佛之所印证”。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无量劫来打很多妄想,但是我们的涅槃,不会因为打妄想而失掉,你随时可以把它打开。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打妄想的心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涅槃。这个你只要相信就好了,先相信,所以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就是你要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相信你有恢复本来面目的可能性,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妄想,是不能染污涅槃,它不受染污的,这是第一个信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在体性上,相信自己的本性,是清净的寂静的,这第一个。那么这一块是“非修”,不要你去修的,你只要相信就可以了。那么真正的修来的涅槃,在后面那三块,这三个就是要努力用功了,我们看第二个: 【213】什么是涅槃?(二)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第三个也把它念一念,这三个是一体的,这都是小乘的涅槃。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那么在唯识的涅槃,它大方向分成两种:一种是本来就具足的涅槃;一种是你要经过修习才有的涅槃。那么修习的涅槃,它又分成两块:一个是由小乘的佛法的修学所成就的涅槃,跟大乘佛法的菩萨的修学所成就的涅槃。我们先看看小乘的涅槃。 小乘的涅槃分成两块:一个是“有余依涅槃”。有余依这个“依”,这个依止,就是他的身心世界还在,虽然他成就了涅槃,但是他的生命还在,叫“有余依”。就是小乘的行者,他由出离心修我空观,他的这个真如的理性,出离了烦恼障的这个障碍,因为他的身心世界还在——“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就这个人,他已经证得无生的阿罗汉,但是“无生” 只是说他死了以后,不再招感生死,但是他这一期生命还,在呀,所以他怎么样呢? “虽有微苦”。你看舍利弗尊者他有时候肚子痛,痛得爬不起来,也是有的。所以阿罗汉圣者,他就算去托钵的时候,太阳太大,他也会中暑;他吃坏了东西,他也会肚子痛;当然他也可以选择入三昧,他入了灭尽定,所有的痛苦消失掉,他可以选择入三昧,他如果不接受这个痛若,他也可以不接受,他随时可以入定。但是他如果从定中出来,接触到他的业报身,那就跟我们差不多了:该有痛苦还有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所依未灭”。他所依止的身心世界,这个业报身还在,但是他的烦恼障,他不会起烦恼了。他的生命只有两种:就是快乐跟痛苦,然后没有了,没有了。因为业力只能够给我们快乐痛苦,那么好坏、成败、得失,都是你想出来的。所以他没有第六意识的攀缘,所以业力给他的东西,只有快乐跟痛苦,他没有那么多事了;那我们凡夫在快乐痛苦当中,安排了很多的名言,那么就把生命弄得很复杂。所以他的障碍,他的这个烦恼障消灭了,叫做“有余依涅槃”。 但等到他的生命结束的时候,叫“无余依涅槃”。就是真如已经完全、彻底的出离生死的五蕴的痛苦:一方面烦恼已经断了;一方面他的色身也消失了,所以所有的痛苦都停止了,故名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所以阿罗汉的涅槃,他受他的生命的影响。其实你不能说:阿罗汉圣者,完全不做事的,你不能这样讲。阿罗汉的圣人,他的生命还在的时候,我们看经典里面,他很努力的护持佛陀的正法:比方说舍利弗尊者、比方说目犍连尊者,那领着诸大弟子,自己修行,弘扬佛法。但是阿罗汉一旦死亡,那么这个生命就完全消失掉了,就“灰身泯智”了。所以他的这个涅槃,是跟他的身体在不在是有关系的。 在《阿含经》上说,阿罗汉的圣人,他什么叫做只有业力,没有妄想,他的生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去托钵的时候,你给他美好的东西,或者给他不好的东西,他的心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他也没有取也没有舍,也没有喜也没有忧,就好像这个鸟从虚空飞过去,他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他只是知道而已,知道有这件事情,然后就没有了,这个就是“有余依涅槃”。就是他的生命只有业力,没有妄想,等到他把业力结束的时候,他连生死业力也没有了,这个是小乘的涅槃。 我们来看看这个不可思议的,大乘菩萨的涅槃。看第四个: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那么小乘的涅槃,它的重点在“不生不灭”;大乘的涅槃在“无住生心”,就是它“无住”,无住处,就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我们来看,就是他这个真如,他修我空观,也修法空观,他不但破了烦恼障,也破了所知障,所以他一念的大悲的菩提心,跟一念的离相的空正见,两个跟真如结合以后,那么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小乘的涅槃,套一句天台宗的说法:是有点偏空的,因为他空性当中,他没有发愿!诸位,如果你现在所修的法门,不管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拜忏也好,你都没有把众生放进来,也就是说你只是考虑到你自己,那么这样子会有什么后果呢?就是这个法门,等到它成熟得果报的时候,你只能自受用,你不能跟人家分享,所以这个船只够你自己坐。但是如果你今天你所念的每一句佛号,都把众生放进来,把无量的众生放在这句佛号,以后这句佛号叫做“无尽灯”!它是能够一为无量,这个佛号能够变现出无量的光明,跟一切众生分享,这个叫“大般涅槃”,因为这个涅槃里面,有不可思议的四智菩提。你为什么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他可以跟你感应呢?阿弥陀佛是住在涅槃,但是阿弥陀佛他在修涅槃的过程当中,他是有“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成分在里面,所以他可以跟众生分享,他的涅槃可以分享。 所以涅槃有两种:一种是可以跟众生分享的涅槃,一个是不能分享的,你不能跟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的涅槃分享,不可以,这个只能够他可以受用,他的门是关起来的。如果他在生的时候,你遇到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他会跟你加持,但是当阿罗汉圣者入灭以后,我们就没办法跟他接触了。小乘的涅槃只能够自受用,但是大乘的涅槃,他有这种大悲愿力,他能够他受用,这个是最大的差别。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三十二 【214】心理素质永远在主导你所修的一切法门!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二面。 我们佛教的修学,有内因跟外缘两种力量的结合。当然内因就是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外缘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力。如果是净土法门,当然它的外缘,偏重在佛力——弥陀本愿的摄受,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但一般的圣道门,在三宝的加持这一块,偏重在法力这一块,就是六波罗蜜的法门,作为佛陀、作为僧宝只是一个助缘。 所以唯识学它是从心力跟法力的结合,来形成一个菩萨道的一种力量。当然这两个最关键的是你的心力,你的因地发心,这一块佛陀在《法华经》他讲出一个车乘的譬喻:他说你这个车子,可能是个大的车子,也可能是一个小的车子,这个车子比喻你修的法门,你做了很多的功课。但是这个车子本身,它不能决定去哪里,它是前面那个拖车的羊、或者是鹿、或者是牛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你今天跟法门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来修这个法门,就更重要了。如果你是追求一种人天福报,来修布施、持戒、忍辱,那么这个善法,就会带动你到人天的安乐果报;如果你今天是一种出离心,来修六波罗蜜,那么这个善法,就变成一种偏空的涅槃。 就是当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你只能够孤单的离去,你只有去,但是你不能够来,所以你的生命只有单向,你不能像佛陀可以自在的去、又能够自在的来,你不可以。因为你因地的时候,没有发广大的愿力来摄持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所有的资粮,只能够带你到偏空的涅槃。如果你的因地是圆满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这个时候所有的资粮,会带你到无住处大涅槃。所以你的心理素质,永远是在主导你所修的一切法门, “因叫地发心”。 那么因为做为一个菩萨,他因地的时候,他内心的善根的栽培是相当圆满:他有菩提心来引导自己、他有空正见来调伏自己,所以他最后的结果是无住处大涅槃。也就是说他在寂静安稳当中,他同时可以生起四种广大的功德,来跟一切众生分享。但是在分享过程当中,他还是一样安住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对他一点都没有干扰,这个就是菩萨不可思议的地方,因为他的因地圆满,所以他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真空的妙有。 【215】什么是四智菩提?(一) 那我们来看看,在大般涅槃当中,到底它是产生了一个多大的作用,所谓的四智菩提,我们来看第一个释名: 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那么这个四智菩提,虽然我们是有本具的这种生起的这种无漏种子,但是因为被所知障所障碍了,所以菩萨修这个无分别智,还有菩提心的关系,把这个所知障给破坏了,把这个菩提的种子生起了,叫名得“菩提”。那么生起以后辗转相续,尽未来际,不失不亡,叫“四智相应心品”。 那么这个四智菩提本身它是能够转八识成四智。我们知道小乘的圣者,他的心只有出离,所以他这种出离心的引导之下,他对第六意识是全盘否定的。因为他的心,只有不断的呵责第六意识,他认为所有的过失——“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他起了单向思考,第六意识被他不断的呵责、不断的对治,第六意识就消失掉了,灰身泯智了;大乘菩萨对第六意识一方面呵责,一方面鼓励。诸位你要修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对第六意识——对你自己的心,双向思考:该呵责的、该对治的对治;该鼓励的、该引导的要引导,你对你的内心一定是两套方法,否则你的结果是不妙的。所以大乘佛法,它能够用无分别智呵责它,一方面用菩提心来引导、来鼓励它,所以它最后的结果有四智菩提。这个四智菩提:它是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意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这转八识成四智菩提了。 好,我们来看看这个身为一个佛陀,他在一念的不生不灭的这种寂静的心中,他是如何产生这四种力量。我们先看第一种力量——大圆镜智:“大圆镜智” 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大圆镜智”:是把第八识转过来叫“大圆镜智”。第八识本来是充满了业力,充满了不自在,但是这个转成智慧以后,那就是一种自在了。那么它这个自在力表现在哪个地方呢?就是离诸分别。它本身不起任何的虚妄的分别,就是它不带名言,但是它能够缘所有的行相,微细难知,它能够缘很微细很微细的行相。 大圆镜智——佛陀那个寂静的心,他可以同时知道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今天总共下了几滴雨?佛陀清清楚楚,这个大圆镜智不可思议!那么它呢也不虚妄、也不颠倒,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它在了别境相的时候,它不起任何的颠倒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它能够支持所有的善法的现行、它能够执持无量无边的无漏的种子、它能够现出种种的身土智慧,各式各样的影像,而且是“无间无断,尽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其实大圆镜智,是整个后面的三种智慧的依止了——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都要依靠大圆镜智,它是所有佛陀一切智慧的根本。这个大圆镜智是成就什么?成就法身的。法身,佛陀的清净法身,是大圆镜智成就的,是智慧成就的——“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 好,我们看第二个“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平等性智是在因地的时候,转第七意识而成平等性智。当然凡夫的第七意识是一种我执,在整个平等的缘起的生命当中,捏造一个自我的概念,所以跟众生产生了对立了。那么佛陀修习菩提心、空正见以后,就把这种对立的第七意识转成了平等,就是“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所以佛陀他生起作用的时候,他没有所谓的亲疏的差别,就是谁准备好了,佛陀就给他相应的功德,就像月亮,它没有锁定哪一个目标的,你把水准备好了,月亮就出现了。所以这个佛陀因为他有这个平等性智的摄持,他的心是平等的。 “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佛陀在平等的当中,有一种大慈悲的愿力,他能够随顺众生的需求,示现各式各样的受用的身土影像差别。当然这个地方,第七意识的平等性智所加持的不是一般的有情,是十地菩萨,这个是报身。 那么妙观察智:第六意识的妙观察智,是依止平等性智才能够生起的,佛陀的无住涅槃也是因为有第七意识的报身,才能够建立起来,“一味相续,穷未来际”。所以这个平等性智是成就佛陀的报身,他有无量的功德庄严,这叫“报身”。 【216】什么是四智菩提?(二) 我们来看看,跟我们比较有密切关系的,佛陀跟我们有密切关系的就是第三跟第四——“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这两个结合起来成就佛陀的化身。我们先看“妙观察智”: 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那么佛陀在度化众生,他分两块:一个是度化地上菩萨,比方说他的平等性智,现出千丈的卢舍那身,到实报庄严土度化十地菩萨;另外一块,就是度化这些六道轮回的众生。那么六道轮回众生是谁负责呢?就是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妙观察智负责判断,该怎么做,成所作智是付诸行动。 我们来看,佛陀度化众生之前,他一定有一个妙观察智的启动,就是他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佛陀要度化众生,启动度化众生之前,他要观察每一个众生的自相。比方说佛陀要来到娑婆世界,他先想一下这娑婆世界的根性是什么:他的烦恼的厚薄、他的善根的浅深、他的生命的果报体有什么特色……比方说娑婆世界耳根特别利,所以佛陀就尽量创造很多的音声,来引导我们。因为我们六根里面接受讯息,耳根是最强大的功能。所以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他一定要先观机,众生有什么需求,那么这件事情谁做的呢?妙观察智。那么观察每一个法的差别的自相,再观总相,总相当然一切法空了,每一个人都是……不管你是喜欢耳根、你是喜欢眼根,每一个人的本体都是空的,这个共相,这第一个:观众生的差别根基。 第二个:观察法门的差别。他一方面观察一切法的总持之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是什么样的法门,才能够让众生得到利益、才能够产生功德珍宝。那么透过这样观察,他也能够在大众当中去观察:是现出什么样的色身,能够满足众生的需求,有各式各样无边的这种神通色身的相状的差别,他才能够“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所以佛陀来到众生的世界,他要先观机、观法,才能够产生利益的,先看看众生的需求,这个是佛陀的一种观察智的判断。那么佛陀观察完以后,是谁来完成这件事情?看第四“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前面的妙观察智,是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那么这个地方是转前五识,前五识是负责我们的根身,五根身的。就是说,佛陀透过对我们众生的观察以后,他就利用“成所作智”,来成办他心中的观察。他到了十方世界,示现种种变化的变化身或者应化身,现出不同的身口意三业,来成就他因地的本愿力,来成办这个利他的事业,这个是“成所作智”。当然这个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的结合,是显出一种应化身。 不过应化身,在唯识学提出两点,佛陀有两种情况,不同的应化身,第一种:佛陀主动的来到我们众生生活的世界,所谓的秽土,陪着我们成长,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采取是这个方法。释迦牟尼佛在整个大般涅槃当中,他看因缘成熟了,在两千五百年之前,他投生到印度,示现了八相成道。他跟我们走过一段以后,留下很多的法让我们代代的学习,就是选择在众生的秽土来示现,这是第一种选择。 第二种:佛陀选择不来到我们凡夫的世界,他自己另外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然后把有缘的众生,接到他的国土去教化,比方说阿弥陀佛。他就是以他的愿力创造一个清净的国土,把我们接到那个地方去教化,离开了我们原来生活的环境,到他的地方去接受他的教化,这个是净土的示现,这两个都可以。 这两种都是妙观察智跟成所作智决定的,所判断、所成就的。好,我们看最后的偈颂: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这个地方是天亲菩萨赞叹佛陀这个菩提心,有涅槃跟菩提两个结合,说这种菩提心——具足大涅槃跟大菩提的菩提心,是纯粹的“无漏界”,它是完全没有障碍了,不但没有障碍,它有“不思议善常”,它有不可思议的这种善法的妙用,它就能够有这个恒常的功德,相续恒常的功德。因为他佛陀的这种妙用,是时空无尽的——时间无尽、空间无尽。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佛陀的那个明了的大般涅槃当中,一方面他有无量的福德,有波罗蜜的福德成就大安乐,他也有这种清净无漏的智慧,所以他是解脱,所以总而言之那是种寂静的法身。 所以这个地方,天亲菩萨特别赞美佛陀的法身,因为法身是根本,有法身,自然就有报身跟应身。也就说凡夫只有安乐身,没有解脱身;二乘人有解脱身,没有安乐身,所以佛陀是两个身都具足。蕅益大师有一个譬喻,譬喻得好:他说凡夫,以种树来说,凡夫是有花无果。凡夫因地的时候,用攀缘心哪,什么事都想做:布施也去做、持戒也做、忍辱也做、忏悔也做、放生也做……但是他没有好好的去把它做一个引导,最后得到一个快乐的果报,结果被无常破坏了,结果:生命没有结果——空欢喜一场!就是有花无果——这个树只有开花,但是没办法结水果,因为他没有真实的发心。 二乘人是一花一果——这棵树它只结一朵花,也刚好结一个果,刚好是刚刚够一个人,他一个人用功,刚好。他发了出离心,修行最后大涅槃了,他自己离开了——一花一果,自受用。 菩萨的树,是多花多果。因地的时侯,缘无量的众生而发心,最后水果呢,是满树的水果。他不但自受用,他也可以他受用,跟一切众生分享。这是三种树,当然这三个树,都依止我们的心地而发展。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你的内心是可以成就这三种树的,因为你的心就像大地,你可以选择:用你的生命去创造一个无花果,或者是创造一个一花一果,或者多花多果,然后你最后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17】从三大阿僧祇劫来把成佛分成三块! 好,我们来看最后的总结:修行劫数。 第一阿僧祗劫:初资粮位乃至世第一法,唯“有漏行”,一行之中唯修一行,断“分别二执”。 这个劫数有三大阿僧衹劫,第一个是资粮位到世第一。这个“世第一”当然就是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在初地之前,那么它的修行是“有漏行”“一行之中唯修一行”。,断的是分别的我法二执。资粮位的菩萨,他的心是着相的,所以他只能够修习有漏,就是他在修行当中,是夹带着妄想执著的,有漏的。我们再看第二个,我们把它念一遍:第二阿僧衹劫:初地入心乃至七地后心,“漏”“无漏行”一行之中,修一切行,断“俱生我执”舍“阿赖耶识”名。 当然经过初地的这个长时间的住相的修心,他慢慢的经过资粮、加行、通达以后,他到了第二个阿僧衹劫——就初地的入心,“初地的入心”就是通达位,乃至于到七地的后心,到七地之前,他的修行是“漏”“无漏、行”。也就是说初地菩萨,当他入观的时候,他的心是无漏的;但是他从观里面出来的时候,他还有微细的俱生的烦恼——“俱生犹自现缠绵”,他有微细的烦恼的活动。但是他也不可思议,他在任何六度当中“任修一行”,在某一个特定的一个法门当中,能够修一切行:他可能在布施,具足六度;也可能在持戒,具足六度等等。“断俱生我执”:破坏了阿赖耶识。也就是说他把这个俱生我执破坏了,这个阿赖耶识的功能就消失了。我们看第三个阶段: 第三阿僧衹劫,八地入心乃至等觉后心,纯“无漏行”,一切行中修一切行,断“俱生法执”,舍“异熟识”立“庵摩罗识”名。 到了第三阿僧衹劫,因为我们知道我执——烦恼这一块,到了七地就完全清净了,所以到第三阿僧衹劫,他只是处理这个俱生的法执,所以他完全无漏。诸位,法执是无漏的,因为它不是一种烦恼,它只是智慧的开展不圆满,所以它不能讲是一种烦恼。它能够在任何一个行当中修一切行,断俱生的法执,舍异熟识转成庵摩罗识,“庵摩罗识”就是无垢识。 所以这个判教有一种说法:是从三大阿僧祇劫来判,把成佛分成三块,也可以。我们前面是把这个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分成五块。但有些人判教是从时间上来判:第一大阿僧祇劫,这是第一个阶位,从资粮位到通达位;第二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到七地,就是断俱生我执为止;第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八地以去到成佛。也让大家知道一下,有些人判教是这样判的,是从时间上分成三块来判教,这是第二个。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这个是会通诸说。唯识的判教它是分成五个阶位:它的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当然这个通达位以去,这大家问题都不多。其实通达位以后到初地以上的判教,不管唯识、天台差别都不大,差别最大的是资粮跟加行位,这两个阶位,都是在凡夫位的时候。当然资粮位,因为它时间拉得很长,它一大阿僧祇劫,那唯识学只有给它一句话叫做:“多住外门,行菩萨道”——他用有所得心,来忏悔业障、来积集资粮。但是毕竟这个资粮位时间太长了,所以《菩萨璎珞经》,它觉得有需要再把它细分,它又把它分成四大阶位:信位、住位、行位跟回向位。天台智者大师,把资粮位简单分成两位:第一个外凡——观行位跟内凡——相似位。其实我个人觉得,资粮位应该稍微要区分一下,因为它这个时间拉的太长。 那么天台宗它完全从理观:就是你的心,“心游理外”——你的心经常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以外活动的,就经常攀缘心的,叫“外凡位”;你的心已经某种程度能够安住我空、法空的,这叫“内凡位”。这个判教是不错的,分成内、外凡,这不错的。 不过唯识学的特点:它在初地之前,加了一个加行位这一块,这个判教判得好。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入初地之前,他不是一个散乱的阶段,他要经过一段的摄心——息诸缘务的阶段。所以唯识的特点:它多了一个加行位,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判教方法。 【218】性相二宗不能圆融,这是不对的!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甲五的总结劝修,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总结法要;第二个举颂劝修。我们先看第一个总结法要:憨山大师云:“佛说一大藏教,只是说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及佛灭后,弘法菩萨解释教义,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识立相宗,各竖门庭,甚至分河饮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唯马鸣大师作《起信论》,会相归性,以显一心迷悟差别,依一心法,立二种门: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 好,先到这里。来,我们来看看第七十七面,这一段是个总标。就是说佛陀的一大时教,在大乘佛法是分成两块:一个是“三界唯心”;一个是“万法唯识”。那么唯心跟唯识最大的差别,当然它们两个共同点都认为:你的心力是带动一切的法力,心是根本!但是这个心到底是哪一个心呢?从三界唯心的角度,它是从理想化——从真如心下手;但是从唯识的角度,它是比较务实面,它从第六意识下手。那么这两个各有利弊,我们待会再说明。总而言之佛陀在经典里面,的确在“心”的方面提出了两块:一个是不生不灭的真如心;一个是生灭的第六意识心,的确是这样子。 那么等到佛陀灭度以后,这些弘法的大菩萨们,就根据个人的喜好,它就分成宗派了:依唯心宗的,安立了性宗,比方说天台、禅宗、华严宗,都偏重在从理想的心性,这种清净心下手来修行;那么唯识宗是认为:我们应该务实的面对自己,它从第六意识的染净和合的第六意识下手。当然这个各有各的根据,但是如果说各竖门庭,甚至于分河饮水,各走各的,那么不能互相融通,那就不圆满了。那么一直到马鸣菩萨作这个《大乘起信论》,他“会相归性”。马鸣菩萨他把相宗的第六意识,把性宗的真如,把它做一个整合。他怎么整合呢?他把一心分成二门:第一个心真如门;第二个心生灭门。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这一念心,大致上分成两块:一个是从它的本体下手,一个是从它的作用下手。强调本体的,它就是用鼓励的法,它告诉你:哎呀,你也不得了,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它用鼓励的法门来带动你,教你安住真如,把心带回家,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这个“真如门”,给我们很大的鼓励,让我们站在佛陀的同一个立足点,来称性起修。站在唯识的角度,它偏重在我们内心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有好坏的差别了,所以它强调如理作意,来让我们断恶修善。那么这个地方就各有各的重点:一个偏重在心性的本体的安住;一个偏重到心性作用的调伏跟引导,这两个。但是这两个,马鸣菩萨把它贯穿起来,他说其实这个都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一个强调本体,一个强调作用。 好,我们再往下看“别明”:“良以寂灭一心,不属迷悟,体绝圣凡,今有圣、凡二路者,是由一心真妄、迷悟之分。故以二门为圣凡之本,故立真如门,显不迷之体;立生灭门,显一心有随缘染净之用。故知一切圣凡、修证、迷悟、因果,皆生灭门收,其末后拈华为教外别传之旨,乃直指一心本非迷悟,不属圣凡,今达磨所传禅宗是也。其教中修行,原依一心开示;其所证入,依生灭门,悟至真如门以为极则,其唯识所说十种真如,正是对生灭所立真如耳!” 好,我们来看看这个憨山大师怎么说。他说我们的寂灭一心真如,从本体来说它是不属迷悟,体绝凡圣,之所以凡圣的差别,是从一心的作用,它有迷悟,就有真妄,迷当然就落入虚妄了——“全真成妄”;悟的话呢,是“全妄即真”。所以呢,这个二门它是怎么立呢?真如门它的目的:是开显我们本具的清净的觉体;生灭门是强调我们有染净的作用,要我们要谨慎小心,所以这两门其实不冲突。所以一切的凡圣、修证、迷悟、因果,都是心的作用所造成的。当然禅宗它做为教外别传,它偏重在心性的本体,它偏重在这个把心带回家——正念真如,当然一旦入本体的时候,它就没有所谓的迷悟、凡圣这些相状可得了,它是离一切相,这是禅宗的修法。但是教宗,它的修法偏重在作用这一块,它是偏重在从生灭门而趋向真如门,以为极则。就是唯识所说的,这个十地菩萨,他慢慢的成就“十种真如”。这个是有它的增长,凡是你去修以后它会慢慢变多的,功德变多、烦恼减少,这个都属于生灭门,是从“生灭”安立真如。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从佛法的经典学习,它的确是分两块,有些经典强调不生灭门,的确是这样,你看《般若心经》,有些人说《般若心经》里面,从来没有讲怎么修行,它从头到尾告诉你:“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般若心经》在显本体嘛,就是说它这个教法的目的,是让你安住。但是有些经典,它很强调主动积极、断恶修善,它偏重在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只吃单味,诸位,你学经典你不能只吃单味,因为它没有一部经典是圆满的,没有!你看看天台的判教,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判教,你需要的是两部以上的经典,两部以上,至少!因为佛陀说法是契机嘛,佛陀对这一类众生讲这个法、对那个众生讲那个法,所以你吃单味的话,你就营养不良了。所以性相二宗不能圆融,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两个各有特色,生灭跟不生灭要结合的,我们看怎么结合。我们看总结: “是知相宗唯识,定要会归一心为极,此唯楞严所说一路涅槃门,乃二宗之究竟也,学人不知其源,至谈唯识一宗,专在名相上作活计,不知圣人密意,要人识破妄相,以会归一心耳。故今依生灭门中,以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变起根身器界,以示迷悟之源,了此归源无二,则妙悟一心,如指诸掌矣!”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憨山大师在《性相通说》里面,特别鼓励我们学唯识的人,一定要把一心真如做为会归,这个才是合乎《楞严经》所说的“一路涅槃门”,才能够究竟圆满。也就是说唯识学很强调第六意识的如理作意,但是你不断的作意、不断的作意,你要知道你的依止点是在哪里?你是在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心上去作意的。也就是说你生灭的作用,要站在不生灭的基础之下。如果你不懂这个道理,你只是在唯识的名相上:哦,佛陀告诉你修布施,你就去修布施;告诉你持戒,你就修持戒,那这个是第六意识的操作。但是你不知道,佛陀要你布施,要你持戒是干什么的?是让你借相修心的,不是真正要你去布施、持戒。当然如果你的档次很低,那你只是修善业,那你该布施布施、该持戒持戒;但是如果你是要成就一种成佛的资粮,那你就要怎么样?借相修心!你所有的布施、所有的持戒,这种有为的造作,其实本身是在开显你自性的功德。你要能够会归到一心真如,这个很重要。我们先把它讲完,再来做一个拢总解释。 所以唯识学虽然从生灭门下手,从如理作意下手去修六波罗蜜,但是它的重点,要把不生灭跟生灭和合起来,所变现的根身世界,然后再会归到一心真如,这才是佛陀的本意,这个就是性相圆融。 【219】性相圆融这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好,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性相圆融,这个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来看看这个讲义第九面,我们把它复习一下。诸位,我们前面几堂课,在讲的唯识学,主要从第八识的业力这一块下手,因为有业力,所以我们才需要修行。我们所有的修行只是做一件事情:就是把有漏的业力转成无漏的功德,就是“转识成智”,转第八识的业力。所以唯识学基本上,很少提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它所谓的真如也是生灭的。它讲到十种真如都是生灭相安立的,初地的真如是什么?二地的真如……表示这个真如是有增减的,就不是不生灭的。所以唯识学,很少提到众生本具的真如,很少,所以你可以看的出来,唯识的第八识是生灭的,对不对?第七意识也是生灭的,第六意识更是生灭的,前五识都是生灭的。所以你如果纯粹从第六意识,从唯识下手,你会有一个感觉——一个没有家的感觉,因为你整个都是动态的。 唯识学它强调一种变化性,从变化中不断的进步,当然它给你很大的动力、很大的鼓舞,但是你会找不到家的感觉,如果你不性相圆融的话,你会觉得整天很累。但是你不知道“云何应住”,你只知道“云何降伏其心”,不知道云何应住。但如果你这辈子只看一部经典,就是性宗的经典,你读《般若心经》 《金刚经》、,你会觉得说:着啥急啊,你本来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干嘛要拜佛呢?你就会产生错觉。过分的强调本体,就忽略了事修;过度的事修,你会找不到家,所以性相圆融是必须的! 诸位,我们需要多分的养分,最好的方式:安住——理想化;调伏对治——从业障凡夫做起。当你要安住的时候观想你就是佛陀,自知你是未来的佛陀,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你的业力,这第一个安住——安住力;但是你要调伏的时候,请你务实一点,你有很多事情要做:你该忏悔业障,忏悔业障;该积集资粮,积集资粮,这样才能够理、事圆融。 所以你的心中是两套法门:安住的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以真如为住;菩萨云何降伏其心?以第六意识的如理作意来降伏其心。所以当你是安住的时候,第六意识要收起来——离言说相,这个时候回归到真如,你本来清净,二话不说;当你要开始调整的时候,你必须从空出假——用第六意识做调伏,要如理思惟。 有些人学佛是都不思惟的,这种人就是一辈子只看性宗的道理,他认为:思惟是多余的,你那个入圣位的时候,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关键是你还没入圣位啊!你现在是人家船坐到彼岸了,才把船丢了,你现在是根本就还没有坐船。所以你忽略了第六意识,你以后会后悔的——执理废事啊!所以我们再讲一次:安住——理想化;调伏——务实化。好好的看清自己的盲点,怎么从哪里去如理作意。所以我认为唯识跟性宗,都不能取代谁,两部经典各有各的优点。 【220】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好,我们来看最后的总结。那么既然我们从唯识的角度,那我们就必须从唯识的角度来谈总结。唯识强调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来,我们来看,有两个作意思惟,先看第一个: “是法不坚固,常立在于念;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唯识的第一个作意,它是先作意第一个:业力这一块——“是法不坚固”。你人生所接触的所有的相状,都是由业力显现出来的,它总会过去,这第一个;第二个:“常立在于念”。业力到你的心中时候你会安立很多的妄想名言,就变成遍计执了。所以人生是由不坚固的业力,跟颠倒妄想的结合,就是业力跟妄想的结合。所以我们今天要做什么呢?“已解见”:第一个了解空性;第二个证入空性。干什么呢?破坏心中的想念,诸位,不是破坏业力喔!是破遍计执,不能破坏依他起,你破坏依他起到时候你就偏空了,就落入小乘的学者了。 所以在唯识的操作的第一个作意:就是少打妄想。我们有些妄想你一旦打下去,你就停不下来。就是说有些妄想你打下去,你还可以控制的,这个问题不大;但是有些妄想,是跟你无始劫的坚固执著在一起的,你不能等到妄想打出来了,再去灭火,因为你已经灭不了它了。所以佛陀的智慧告诉你:你这条路就要先关掉——你要把它的名言切掉!在它打妄想的时候,你把所有的话都拿掉,让它不能活动。你不能等到烦恼出来了,再来修无常观、不净观,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了。所以无分别智的操作,它就是:“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我们心中有些道路是不能走的,因为它这个心活动起来的时候,你不是它的对手,所以有些妄想,你必须把它的门关掉——就是有些名言—“言语道断”,要把它关掉,这第一个作意。所以你要第一个警觉性:有些妄想在你平常一发觉的时候,就是要把这个想念断掉。这第一个:这个空性的作意。 第二个:会归到净土。我们看第二个: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须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这个地方是对今生的果报的作意,就是我们是无常败坏。虽然你今生可能会有一些金玉满堂、有这种眷属的快乐,但是你不要忽略了,这些东西总有一天要消失,因为你是借来的,你是跟善业的因缘借来的,所有借来的东西都要还。所以人生是没有结果的,凡夫的生命没有结果,只有圣人的涅槃菩提才有结果,才有相续的后面的受用,我们凡夫的生命是“无常终须到来”。所以这个地方,是某种程度是一种厌离娑婆的作意。然后怎么办呢?“唯有径路修行”,就是净土,思惟净土的功德,最后最重要——“但念阿弥陀佛!” 净土的作意,诸位,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最后一定要会归到一句佛号,因为有佛号。所以圣道门的作意,它是会归到空性;净土门的作意,会归到一句佛号,它是有相行。所以唯识学的作意是这样操作的:一个是无分别智——破妄、调伏;一个是显真。因为你为什么要显真呢?因为你不可能无住嘛!凡夫的心都是有所得心,所以你最好的安住,就是安住佛号。 我们必须在平常,跟阿弥陀佛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诸位,如果你跟阿弥陀佛因缘很淡薄,你临终的时候是内忧外患的。你内忧:你内心百感交集,你要离开你熟悉的地方,你再怎么说,这个娑婆世界你住了几十年了,你总有感情嘛,你会有不舍;第二个外患:你外面亲属的哭泣、身体的病痛,身体插满了管子。这个时候,考验你跟阿弥陀佛佛号的关系,如果你对佛号平常没有建立一个密切的关系,你很难把佛号抓住的。净土宗它要一段时间相续——净念相续,不是说你念几句佛号,阿弥陀佛就来了,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你怎么样跟佛号建立一个完美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把你所有的希望跟佛号结合!你来生的净土的功德: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国土的庄严,就是因为有佛号的关系,所以你这个作意是很重要的,你每一次的作意,都会建立你跟佛号一种密切的关系,就是跟佛号要很熟悉呀,所以唯识学它就是善用第六意识了。当然如果你把性宗的不生灭心: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那就更好了,站在本来没有娑婆世界的角度,来厌离娑婆,就更好了。所以不生灭心跟生灭心,是可以交互作用的。 好,我们唯识学就上到这里,那么也感谢诸位的参与,感谢陈会长的慈悲!诸位的参加让我们的课程更庄严,请大家继续的护持我们的课程。 好,阿弥陀佛。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三十三 【221】净土法门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把这个唯识学的教理跟净土宗的念佛,跟大家做一个比较轻松式的研讨,做一些互动。 首先我们先谈一谈净土宗的念佛法门。 其实我们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净土宗的念佛是很多元化的,不管是台湾、不管是美国、不管是其它地方,有些人是比较喜欢重视修福报的——做慈善事业的;有些人喜欢修止观;有些人喜欢研究教理,各式各样的人都是净土宗的修学者。但是净土宗它有两个原则必须要遵守,你违背了这两个原则,你就不是净土法门。也就是说你的过程可以多元化,但是你的心态,它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第一个你要好乐净土、第二个你要尊重名号。 如果你对来生的规划,你不喜欢到净土去,那你就不是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它一定是要在生命的规划,他要做一些改变的:你一定要远离娑婆世界的轮回,而到净土的环境去,去亲近十方诸佛的。所以净土法门,它第一个规矩:就是你的来生的规划,必须要设定——往生净土!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不管你佛号念多少,你可能一天只有念一百句佛号,这都没关系,但是你心态上要尊重这句佛号;如果你今天不尊重这句佛号,你也没有资格叫净土法门,因为它毕竟是一个他力摄受的法门、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我们之所以往生净土,没有一种力量是来自于我们的生命的力量,不是!是来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种的本愿的摄受。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而已:我们成功的把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启动了,叫做“感应道交”;后续的工作,都是弥陀对我们的加持摄受。所以你今天你可以少念佛号,这个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你不尊重这句佛号,你就不是净土法门。 所以净土法门它过程是可以多元化的,但是它的会归是非常严格的——“好乐净土,尊重名号”,叫做“顺从本愿”,这两个规矩是不能动摇的,这是净土宗的这个宗派的特色。 【222】唯识学的特色是什么呢? 那我们来谈谈,我们前一段时间学的唯识学,唯识学也有它的特色。唯识学它对于生命的一个理论,它认为:所有的外在的环境,是你的内心变现的,所以你内心是决定了外在的环境,而不是外在的环境去决定你。这跟我们一般的思考是有一点冲突的,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痛苦归咎在:欸,因为有人刺激我了,就这个环境伤害到我了,所以我痛苦,这是我们一般的凡夫的思考;但是唯识学是不同意这个看法,它认为你外在的环境,是你内心变现出来,你要自我反省。当然也可能不是你今生的因缘变现,可能是前生的你变现出来的,你前生的思想有问题,因为它的思想是相续的,所以唯识学它很重视内心的一种思想改造。 所以唯识学它的整个唯识的思想,它虽然安立了八识,祖师把它会成三类:第八识的异熟;第七意识的思量——自我意识;跟第六意识的思考能力——了别。但是其实整个唯识学只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管业力的阿赖耶识;第二个是管的思想的第六意识,这两个。 所以认为我们的生命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来自外境的业力。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乐,其实跟你的今生没有太大关系,你也不要太得意,不是你今生的努力促成的,是前生的你做了善事,你要感谢前生的你;我们今天吃到的稻米,可能是去年栽种下去的,你只是摘果实而已。所以你今生的快乐,跟你今生没有直接的关系,那是你有一个美好的过去;当然如果你今生相对痛苦,这也不能怪今生的你,不是你不够努力,是你前生做了错事。 所以唯识学对于业力这一块,我们从唯识的整个学习来看,它把业力这一块判做“依他起性”。它认为依他起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对错,它只是一种快乐跟痛苦的感受而已。 其实人生本来是很单纯,本来业力在释放的时候,它只给你两种相貌:就是快乐跟痛苦。但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是很复杂的,这个思想很复杂,就把快乐跟痛苦,就转化成很复杂的人生:成败得失、荣华富贵、贫穷下贱,就安立了很多很多的名言出来。从唯识的角度,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它在观这个人生的时候,它在破第六意识的遍计执——你的错误的思想。我们看唯识学我们一路走来,我们学了十六堂课,我们看不出佛陀对业力这一块有任何的评论,没有!佛陀只是告诉我们:业力这一块——认命、随缘,因为它总会过去的。你今天跟业力计较,你只有越陷越深,处理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处理!不要去动它——“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凡是想要处理业力的人,后果就是更糟糕!因为业力它带动了另外一个业力,因为你陷入了阿赖耶识的业海,你就没办法脱身了;尤其是净土宗的人,千万不要去碰业力这一块,你弄不过它的。你不要奢望用你今生几十年的时间,去处理你无量劫来留下的业力,你最好不要这样想,你最好不要不自量力。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阿赖耶识,这个业力,轻轻的走过去就好——不迷、不取、不动,这是最好的处理。如果你够聪明的话,不要去碰业力这一块,不要去计较业力。因为你去碰业力,业力就像蜘蛛网一样,“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会带动另外一个业力,这个阿赖耶识,你越搅动它,它就越没完没了。 所以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面对业力就是不动!不迷、不取、不动。凡是你今生所碰到的人跟事这一块业力,它都是一个既成的事实,已经是一个种子而变现的一个果报,是很难改变的。你要把精神体力,用在改变你的思想,来生是可以期待的,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可以好好的去规划你的来生,这是你应该把握的。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人生的目的只有一个(可能有些人觉得很奇怪),从唯识的角度:就是你要放弃今生!要把生命放到创造来生这一块,唯识的教义是这样子。你要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去开创来生,因为今生已经是不可期待了;就是说它已经变成水果了,但是你的思想,它却是一个种子的酝酿。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个有智慧的觉悟的菩萨,他很重视他的起心动念:就是说别人对我怎么样,这个我不管,对我好,那是我的业力;对我不好,也是我的业力,但是我怎么去面对人生,我的思想——我起心动念,这是一个新的业种,它影响到我的来生。我们人生的最大的挫败:就是我们花太多时间,去处理已经成就事实的水果;而忽略了去开创来生这一块。所以唯识学,它很重视你的第六意识——思想改造。 【223】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一) 那么现在我们要说什么事呢?就是说: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 其实唯识学跟净土宗关系是很密切的,净土宗它强调:好乐净土、皈依弥陀,是吧?这两块也是思想。其实净土宗在所有宗派里面,它最有关系的就是唯识跟天台这两块,它也重视思想,何以见得?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就知道,蕅益大师在前言,第一句话讲到:“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就是你今天会不会往生,完全是你的思想——你的心理素质;至于你往生以后,你的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是你的业力了,你修了多少福报?你的善业力有多少?所以净土宗它是强调随念往生,它不是随业啊!所以也就是说你今生是不是往生,跟你对净土的好乐、对名号的皈依,这种思想建立起来没有? 所以唯识学是重思想——重第六意识的思考;净土宗也重视思想,净土宗的修学:重思想而轻业力!当然你不能造重大的业力,因为你造了重大的业力,临终你很难受的,你业障现前的时候,你很难保持正念。所以净土宗对待业力是:誓断一切恶!但是对于修善度众生这一块,不是非常强调,随缘就可以了;但是对断恶,它也是很强调的。所以我们如果学了唯识以后,你善用第六意识,对净土宗是有很大帮助的。 那怎么样把唯识的这个第六意识的思考模式,把它运用到净土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了。 第一个:我们可以归纳成一种信仰式的念佛。从唯识的角度:思想的改造,第一个就是改造你的信仰。你信仰不改变,你的思考模式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以前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的思想,就是:贪念娑婆,不乐净土,这是一个错误的信仰。我们对于娑婆世界太过于贪念,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不乐净土:虽然十方诸佛都创造很多美好的世界,等我们去,但是我们谁也不想去。所以这两种信仰你不改变,你净土法门就没办法走下去了。 所以唯识学呢,它就是——名言,你要建立一套新的名言分别。我们以前的思想,是活在自己的妄想,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可能小时候,曾经有一些什么生活经验:有遇到某种人、碰到什么事情,我们的心取到一个影像,这个影像可能给你极度的快乐;也可能给你极度的痛苦,总之给你一个终身难忘的感受,然后你这个影像,就把它牢牢的给 catch,抓住不放,就是心有所住!那么这个影像,就影响你的信仰。所以我们一般人,很少很平静的去看外在的世界,很少。也就是说你从小到大,可能是你前生累积很多的影像,这个影像会给你一些概念的,所以我们就是心随妄转,我们宁可相信我们心中的影像,这种片段的、不全面的影像,给我们很大的误导。 【224】我们怎么把唯识学跟念佛法门结合?(二) 比方说娑婆世界。诸位认为娑婆世界是如此美好吗?当然它也有美好的一面,但是总相来说,它痛苦多于快乐,这是事实!只是我们今天在付出痛苦的时候,我们心中总是存着:哦,这个痛苦可以给我们幸福的生活,所以我们痛苦,我们愿意去忍受。你从小的读书——工作,其实我们付出很多身心的痛苦、辛劳——“诸欲求时苦”:追求的时候辛劳;“得时多怖畏”:得到的时候,你心中也是战战兢兢,你很怕失掉;就算失掉了,你就“失时怀忧恼”,所以“一切无乐时。” 所以娑婆世界,它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于一种不安稳,娑婆世界没有一个人有安全感的,说实在的,因为你知道这个快乐是不坚固的。就算你今生不会失掉,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要全部的破坏。所以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我们今生在这里投胎,好不容易把环境适应了;结果死掉以后,业力把你飘到非洲去了;甚至于你造了罪业,业力把你带到蚂蚁的果报去了。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的轮回,我们永远在适应环境:好不容易做一个蚂蚁,我也习惯了,欸,死掉了;来生变成一只狗。所以你就是说生死疲劳啊!你只要不离开轮回,你人生永远没有安全感,娑婆世界没有安全感这回事。因为它是一个无常动荡的环境,因为你大环境是动荡的,你就不可能安静下来,这就是佛陀要我们离开轮回的原因,因为你太没有安全感了。 所以我们以前对娑婆世界的好乐,是错误的理解,我们看到的娑婆世界的片段,可能你看到的娑婆世界某一种美好的东西,所以你喜欢了娑婆世界,你愿意继续轮回;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你看到的美好的人、事,只是一小片段而已,你没有看到娑婆世界的全貌,所以你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佛陀出世以后,当然第一个讲到苦谛,它的第一个:就是无常!娑婆世界对我们的伤害,来自于佛陀说的:欺诳性!它老是欺骗我们。你看魔术师,佛陀经常用“如梦幻泡影”,这魔术师一下子变成一个兔子,欸,兔子变久了也就习惯了,欸,这个兔子没了;下来变成一只猫……所以它就是一种变化的一种情况。所以我们第一个:改造我们的一种贪恋娑婆的信仰!你必须告诉你自己:娑婆世界不是一个很好的安住处。这是第一个——厌离娑婆。 第二个:欣求极乐。我们离开了娑婆世界,应该去哪里呢?所以我们就必须对净土有所了解。其实我们以前不好乐诸佛的净土,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净土,因为我们谁也没有去过净土。所以你这个就必须要学习了,你必须从经典里面,透过佛陀的开导——他所设立的这种文字相去学习了。 【225】我们必须要对净土有所了解! 大方向我们在学习净土的时候,你要分成两块:第一个你要好乐净土;第二个你要尊重名号。好乐净土在《弥陀要解》分两块:一个安乐道;一个解脱道。第一个:你要学习净土让你快乐的这一块。比方说净土的身心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到了极乐世界你没有痛苦的感受,它所有的环境都是如意的:你眼睛看到的色尘、耳根听到的音乐、你所接触的人,都没有一种伤害性的、逼迫性的痛苦的感受给你,当然这个地方经典讲很多,我们就不再论述了。总而言之他的色身也没有病痛;当然净土,他的饮食也不要经过追求——他“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你不用去工作,把你宝贵的八个小时,换取你的衣食,浪费很多的精神体力。所以你可以从安乐道里面,你可以规划出极乐世界的快乐,它的重点在于:自然的! 凡是一个快乐要经过追求的,就一定有过失!因为你要追求,就有得失的问题了。娑婆世界的快乐问题,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它必须要追求,追求的过程就必须产生竞争跟对立,就有成败得失的问题;所以极乐世界的快乐,它最殊胜的是来自于它是:自然的给你一种快乐,那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我们对于净土的了解,第一个:是一个安乐的国土,这第一个。 第二个:极乐世界是一种清净的国土。娑婆世界的快乐,很容易带动我们的欲望,我们会有一种更多的追求。所以我们看人世间没有一个人是满足的:他有了更好的房子,说你应该满足了吧,不对!他只满足了几年,三年后、五年后他会看到更好的房子。所以娑婆世界的快乐,来自于它会刺激你的欲望——贪欲,而这是一个无底洞啊!诸位,极乐世界的快乐,它不会带动你的欲望,它会让你“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为它不是业感的,它是弥陀本愿摄受的。所以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没有过失的快乐;娑婆世界的快乐是有过失的,你要付出代价的。 其实从佛教的因缘观:福报大的人比福报小的人更容易造业的,要小心。你今生的福报你弄得不好,你要付出来生痛苦的代价的,因为你比一般人容易造业。因为你的业力,善业给你快乐的时候,它同时刺激你的烦恼,除非你很有定力呀。那么我们要说什么?就是说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了解:第一个它是安乐的;第二个它是解脱清净的。所以你在这安乐的环境当中,你不会产生放逸的烦恼。 所以我们透过唯识的一种思想的名言,我们可以重新对于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一种正确的了解——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就是唯识强调的:善用你的名言——你用什么样的思想,你的思考模式很重要;你往哪一个方向思考,你就带动你的不同人生。所以从净土宗的正确思考: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是第一个思考。 【226】我们必须提升到观照式的念佛 第二个:尊重名号。你必须把你所有的净土的功德,跟佛号做一个连结。诸位,你没有本事去创造净土的功德,你没有本事的,不是说你今天你喜欢到净土去,你就可以去的,没有这回事情,业力不会放过你的。所以你必须要把所有的愿景跟名号连结起来,因为有弥陀本愿的摄受;也就是说你必须把来生所有的希望——你的愿景跟佛号做一个连结:因为有弥陀本愿的摄受,你才有资格厌离娑婆、你才有资格往生净土,所以你对佛号更珍重了! 所以净土宗,它其实也是强调思考模式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尊重佛号,这个都跟唯识有关系吧。当然这个都是一个基础的工作——建立对净土的好乐、建立对名号的皈依,这个只是净土宗的基本功而已,叫做“信仰式的念佛”,但这样子也不能够完全保证往生。 第二个:我们必须提升到观照式的念佛。“观照”就是观照生命的本体,观照“空性”这一块。很多净土宗的人不碰空性,这一块你是很危险哪,为什么呢?因为净土宗的往生,不是说你在佛堂,你感觉到:哦,我这一堂功课做得不错,我现在的心态在念佛里面、在诵经的过程当中,我已经真实的忆佛、念佛,我真实的发心要往生净土了,你就可以往生了,不是的!平常的念佛都不能算数的。 净土宗的往生的成败在“临终的正念”,诸位,临命终跟你在佛堂用功,那是两码事。临命终的时候:它第八识——你无始劫的习气会现前——阿赖耶识会现前,那是腊月三十算总帐的时候了。你平常的操作只有第六意识了,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必须面对你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当然不是所有的妄想都会干扰你,但是有些妄想跟你的坚固执著结合的时候,形成一种颠倒妄想——我们一般说的盲点的时候,你这个佛号就糟了。 我们在生命经验当中,有些人跟你因缘特别深的;我们在生命经验当中,有些事情你真的放不下的:有些人对财富、有些人对名声、有些人对眷属的亲情,反正你会来娑婆世界,你的人生一定有盲点!你没有执著某一件事情,你今天不会来娑婆世界。所以你虽然建立一套新的思考:你愿意欣求极乐、你愿意皈依名号,但是你可别忘了,你过去的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势力,你很难掌控的,在《楞严经》给它一个名词,叫做“颠倒妄想 ”——颠倒想;就是这个想法一出来的时候,你没办法控制自己了,你没办法控制的。所以在佛法里面,只能够用空观来加以对治了——空性的智慧!在空观的智慧当中,当然它是两块:一个是根本的空观;一个是对治的空观。 根本的空观,就是《楞严经》说的:你要回归到你的真如本性。根本空观就是:你要观想你是本来清净,生命里面本来什么都没有的;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的对治性的空观——我们在唯识学讲的“无分别智”。就是说其实有些妄想,你要对治它是很难的,你只能够把这个妄想直接切断——就是你不能去想。你不能够把这个火烧得已经满森林了,再去对治它,那时你已经没办法对治了,尤其是你的盲点。所以佛陀在对治烦恼分成两块:微细的烦恼,可以事后再对治;特别坚固粗重的烦恼,你在一开始有征兆的时候就要切断,就要把这个名言切断,叫“断除名言”,叫做“修无分别智”,你要提前对治。 所以如果你今天不碰空观的人,你的生命会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你一方面欣求,想要往生净土;但是你心中有一个很深固的盲点:你又执著某一件事情,但是它毕竟力量大,因为强者先牵嘛,它是你无量劫来熏习的一种习气,你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你看我们在净土宗实际的操作例子当中,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他佛号念得好好的,突然间变卦了;他本来你在助念的时候,他是非常的 随顺佛号,他的心是跟着佛号运转的,但突然间脸色变了——磁场变了、心态变了,就是他的烦恼浮出来了,他的思想改变了。就是你平常这个地雷,你就不处理嘛。所以我们必须要接触空观,就是把生命归零,就是说:你一定要有一套方法,当你很坚固的执著出来的时候,你怎么面对它?你不能假设这个烦恼,临终不出来,这个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粗重的习气、业力都会起来的。我们的确没办法面对,我们无始劫来留下很粗重的、坚固的执著,有些人你看他对亲情特别执著,他的儿子根本就是一个放逸的境界,他还是会照顾他,这没办法,因为盲点,什么叫盲点?就是没有理由。当然你看别人很清楚,你自己在起烦恼的时候也是这样子——旁观者清嘛! 这种盲点你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不去想它!无分别智就是:这个思考你不能继续再思考下去,你不能用逻辑道理去面对它,你没办法面对了。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说:有些烦恼你必须跟它沟通的,欸,你这样做,你这个罪业,会给你来生痛苦,你今生一时的快乐,会给你来生很久的痛苦,你愿意吗?有些比较微细的烦恼,我们可以用佛法的道理跟它沟通的,用创造一个思想,来面对另外一个思想,这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坚固的执著是不能沟通的,你没办法跟它沟通的,因为你不是它的对手,它已经起颠倒了,你怎么跟它沟通呢?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不能再想下去了,断除一切的分别——佛陀的智慧啊,修无分别智! 所以无分别智这个法门,专门对治这种每一个人心中的盲点,就是最好的沟通:就是你不要想它了,“一念不生”是最好的沟通。因为妄想本身是没有力量的,它本来就不真实,因为你不断的想它,你给它力量的,你只要不再给它能量——你再不给它名言,它自己会枯萎的,它自己会沉淀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对烦恼的时候,注意两块:一个是微细的烦恼,这个是可以透过沟通来转变它;有一种是不能沟通的,就是你只要不给它能量就好——你只要不要再想它,它自己会沉淀下去,所以带业往生就是这样子,你不要再去给它能量了。 所以我们从信仰式的修学,可以提升到空性的修学,开始面对我们内心的烦恼习气了,即便不能断除,起码让它安定下来。 【227】必须把往生的心跟菩提心做一个圆满的结合! 那么第三种:就是从空性的修学,提升到菩提式的修学,这是最高境界了。我们前面两种的修学都是站在我们个人的生命、个人的缘起,来谈怎么改造我们的来生、改造我们的生命,但是净土宗的人我必须提醒你:你到净土去其实是为了成佛的,不是只是追求个人的安稳快乐而已。佛教的思想很强调一个概念:叫“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就是你必须把你一种个人的生命体,把它扩充为无量的生命体,就是“无尽灯”法门。 所以你最好在因地的时候,把你每一句佛号,都能够把每一个众生都考量下去。你这个佛号的船只坐你一个人,以后这个佛号会很孤单的,会很孤单的!你只能够自受用。“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本来是一个全面性的功德;但是因为你心量太小了,所以你只开启它某一部分的功德,非常的可惜啊!所以我们一再的鼓励净土宗的同修们,你既然花同样的精神体力在念佛,其实你可以把佛号的功德开得更圆满,就是扩大你的心量。你把“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景,放到这句佛号去,这个佛号以后的力量会发挥得更大,就这个车子的力量更大,它不但带你到净土;它还会不断的陪着你、加持你,直到成佛为止。 所以我们必须把往生的心跟菩提心做一个圆满的结合。所以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除了你能够去思惟娑婆世界的过失,极乐世界的功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以外;思惟空性,调伏你的粗重烦恼;你还要思惟佛道的问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然这个是后半段,最圆满的念佛——为了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为了成佛、为了广度众生而念这句佛号,这样子的念佛是最圆满的,你能够成功的把所有佛号的功德都开启出来。 总而言之,净土宗它是二力法门——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佛陀的功德已经准备好了,佛陀花了很长的时间,把这句佛号创造出来,其实佛陀的功德已经没有瑕疵了,他已经成功的做好无量光、无量寿,关键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也就是说,你是用什么心态来念这句佛号,佛陀会给你相应的东西。如果你要的是糖果,佛陀只好给你糖果;你要的是蛋糕,佛陀就给你蛋糕;你要的是摩尼宝珠,佛陀就现出摩尼宝珠给你。所以净土宗的人一定要知道:心力会带动佛力的;虽然佛力也会加持心力,也就是说你准备好了没有?这就是为什么净土宗的人,你不学唯识的人,你根本不知道第六意识怎么去操作嘛。 诸位,阿弥陀佛,他可以对你很大的加持,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阿弥陀佛不能改变你的思想!如果你一意孤行,佛陀是拿你没办法的。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你准备好了,佛陀也准备好了,这才叫“感应道交”;你都不准备,你该打妄想打妄想、该起颠倒起颠倒,你就是时间到了去念念几句佛号,你得到的只是糖果——得到人天的快乐,因为你的思考模式没变。 佛号是没有方向的,它是一个万德洪名。但是这个佛号,到底是投入了娑婆世界的轮回,变成人天果报;还是到了净土;还是这个佛号能够永远带到你成佛,是你的思想决定的,叫“心力引导佛力”。所以做好你思想的准备,变成很重要了,因为它决定了这个佛号会给你什么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结合唯识学的道理。因为整个第六意识的思想改造,讲得最清楚的、最有条理的就是唯识学。因为你再往后走,你到了《楞严经》、《法华经》,它已经不谈第六意识了,它完全讲真如了,那是不生不灭的境界了。到了《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的时候,佛陀会假设你已经学过唯识学了;就好像你读到硕士班,他假设你学过大学了,他不会重复以前的东西了,他直接讲不共的东西。 所以你现在不知道,怎么从第六意识的生灭因缘里面,去改造思想,你直接接触《华严经》《华严经》的东西完全不动念头的,那是“称性起,修”,那完全讲真如缘起的境界,但是问题是:你连基本的工作都没做好嘛。我们要先求改造思想,然后才有资格谈到不生不灭,所谓的没有思想,因为到了真如的境界,是没有什么思想,那完全是愿力的表现,那是菩提心跟空正见……到了《法华经》 《华严经》、,全部是你的菩提愿力的显现嘛,哪有什么思不思想?它认为你思想早就应该调整好了;但是你忽略了唯识这一块,就好像说你这个基础都没做好,你就直接跳到空中花园去了。《法华经》《华严经》全部是称性起修,它才不跟你谈什么思想盲点这一、块,它认为你应该早就准备好了,你应该上路了。 所以我们务实的净土宗的修学,先从信仰下手:信仰当中去改造我们对娑婆世界的信仰、对极乐世界的信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然后到空性的修行当中呢,调伏我们的盲点,把生命归零,回到我们原始的清净心;最后再发起广大的菩提愿。我们不是顺从本愿而已,我们要顺从广大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这样才是一个圆满的念佛法门——信仰、观照、菩提。当然这个都是跟唯识的操作有关系。 好,这堂课我们等于是把前面的唯识学,跟念佛法门做一个总结。我们先讲到这,有没有问题,可以讨论一下。 【228】一切是唯识所现的意义是什么? 学员:师父慈悲!常说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境,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痛苦不幸之事,我们不想让它发生,但它还是发生了。可否请师父再解释一下:一切是唯识所现的意义。阿弥陀佛。 师父:它的唯识学,它没有只讲第六意识,对不对?唯识学它也讲到第八识嘛!第八识它不是归你管的,如果唯识学只讲第六意识,那就很简单了,是吧?你喜欢怎么样它就怎么样,那是极乐世界的境界。 唯识学它分成两块:一个第八识管的业力,业力它要释放的时候,它不管你的,它不管你喜不喜欢的。所以这个最头痛的是第八识,它把无量劫来你的善业、恶业都保存起来,而且我要提醒你:第八识是无意识的状态,你只能够引导它,你不能控制它,它业力释不释放,你没办法决定的,第八识不归你管的。 所以佛陀为什么要我们认命随缘?就是你根本说了不算嘛!你不希望痛苦,它还是会痛苦;既然它不归你管,你就少费那个心思了。我们现在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掌控一个不归你掌控的东西;而你该管的没管。该是你管的:第六意识——你的思想可以改造的,你不去做,结果你去管一些外在的因缘果报,这个本来就不该你管的,所以凡夫就是错用心呗。我们都是去计较今生的成败得失,结果死亡到来的时候:哦,全部都没了!结果你发觉你的内心的很多问题,没有处理的,来不及了。所以我们每一次到死亡的时候,全部都后悔,然后历史一再的重演。 诸位,业力不是你该管的这一块;既然它不归你管,你就不要把心思放这一块了,你想想你能够控制的。就是说人生有一半是无奈,有一半是充满了希望,你不要把心思老放在无奈的地方,你的痛苦是你自找的,你把心放错地方了,业力,是不归你管——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本来就不归你管,你一定要管。你说你生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归你管吗?你只有尽责任、义务,他归你管吗?他有他的业,你有你的业,是吧?他要是欠你的,他会对你好一点;但是你欠他的,你就认命了,是吧。因为一定有共业才有家庭,所以他不归你管,你一定要管他,你就自找麻烦了! 所以就是说我们不能改变今生,但是你可以改变你的念头。就是你有些东西,你不能去碰的,前面有一个地雷,我没办法处理掉,但是我可以闪过去——趋吉避凶。没有人说要把所有的凶都去掉,这个也不现实,他叫你避凶,他可没叫你把所有的凶都消除,你有本事把无始劫业力都处理掉,不可能!记得:有些是该你管,比方说你的思想,这个该你管;有些是不该你管,你最好分清楚,你才不会踩到地雷。 【229】为什么有些人没有修止观而念佛往生了呢?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锅漏匠,由谛闲法师安排他在一个破庙里修行,因为他小时贫苦,没有读过书,所以谛闲法师只教他一心念佛号就可以,他老实念佛三年后就立地往生。那弟子的问题是这个锅漏匠,他目不识丁,也没有机会亲近善知识、也没有听经闻法、也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他只靠念佛就有这么殊胜的成就。那弟子的疑问是:他是嫌命苦而求离娑婆,并不是真心明白苦谛而欣求极乐;二、他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三、他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 师父:你怎么知道他不知道呢?好了,这个问题我大概知道你意思,OK 了。 修行都是个人化的了,其实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只看到他今生没有学习过,你看六祖大师,他今生哪有学什么教理呢?他是一个送柴火的一个佣人,他就把柴火送过去,他主人叫他去送柴火,他送过去了,那个主人诵《金刚经》,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马上就开悟了;我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感觉。但是你不能假设你是六祖大师,是吧?佛法的修学,我们身为一个法师,我们从正常的方式来引导大家,但是有些特殊的个案,的确!我们不知道你过去做了什么,但是呢,可能你前生这个次第你已经走过了。但是从一个法门的施设,我们必须假设每一个人都是业障凡夫。 但是我要提醒你:你最好不要观想你是六祖大师,不要高估了自己了。如果你本身就不贪恋娑婆,你本身……前生就已经把欣求极乐这块做好了;你本身就没有盲点——你对什么事、人事,完全没有执著:谁对你怎么样你完全无所谓;你失去了什么东西你也不会痛苦,那你就不需要修空观了,你没有这个病,你根本就不需要吃药嘛。但是我这要提醒大家:不要高估了自己,如果你有这个病,然后你又不想吃药,你的后果就是病更严重。 蕅益大师、历代的祖师,他们抉择的一套系统方法,是一种正常人的道次第;当然你也可以不走,你说:欸,我没有这个毛病,我不需要这个过程,那只有你知道了,的确有些人天生本来个性就淡薄。 当然佛陀的法药,你要吃到什么程度?答案就是只有你自己知道。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根本什么都没有准备,他直接念佛就往生了,这种人前生已经修的非常好,好几生的修学,他前生……合理的推论:他前生只是一时的失误,没有往生,所以他今生一念佛,本来就水到渠成,但是你是这种情况吗?所以其实哪些药你该吃,哪些药不该吃,我们都已经不是有神通的善知识,所以你现在只能够做你自己的医生,末法时代——“有法无人”。所以做为一个法师,我们只能够把这个法抉择出一套系统,至于怎么用,我们不能够抉择一个个人化的佛法,我们做不到;我们只能够抉择出一套通途性的佛法,就是原则性的佛法,但是个人要怎么操作,你自己去尝试吧! 当然你也可以跳过某一个阶段,说这个过程我可以不经过,可以!你要有把握:我没有这个病。那你说我没有这个执著性,那你就不需要修空观了嘛;我本来就很有菩提心,那你就不用修菩提心了嘛,不过菩提心例外,菩提心是多多益善,它跟断恶不一样,有些法门是多多益善的。所以你说你不修菩提心,这个就不合理了;你说你不断恶,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你没有这个恶,就不需要断;但是菩提心它是多多益善,它是一种串习。所以该怎么操作,你们自己看着办。 【230】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为因缘而发出来的? 学员:师父,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为因缘而发出来的一个心? 师父:好,请坐!从天台宗的角度,认为我们本来就“性具”,它是一种“性具”的思想,这是我们明年的课程,它很强调“性具”。其实所有的善根我们都本来就有,但是你怎么把它激发出来,那就是“发”的问题了。凡是要讲发动的,一定是要造作了,是吧?所以佛法的修学,从天台宗它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不生灭”就是说你本来就有,但是你要有生灭的第六意识的造作,去启发它;就好像说大地里面本来就有石油,你要没有石油,你怎么挖也挖不到;但是你不去开采它,它等于没有,因为你没办法受用,对不对?所以本来就有,跟后天的努力,它是不冲突的,它是一个性德,一个不生灭的性德;一个生灭的修德。 所以你要发愿,发菩提心从愿力下手,先设定一个目标。我们什么事情都是要先勉强,然后才有自然,既然讲“发”,就是勉强了,到最后才有所谓的菩提心的相应。因为有些人会不同意,比方说你的自我意识——你第七意识就不同意了。我们一般人的思想里面,是保护自己的——我爱、我见、我慢、我痴,我们会保护自己:我凭什么要为众生努力呢,是吧?所以你发菩提心的人,你心经常要冲击矛盾——真妄交攻,但是你必须要说服你自己,用不断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因为这样子对你是最有利的;就是说你不发菩提心,你的生命只有越来越狭隘。 佛陀为什么成佛?我们以前也没有少干很多的善事:我们过去也曾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修了很多的善业,那些善业跑哪里去了呢?散落到卑贱的快乐的果报去了。为什么这个善业到佛陀的心态,会变成一种无止境的常乐我净的功德出来;为什么这个善业到我们的生命里面,变成一种卑贱的人天果报呢?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好!所以你发菩提心以后,会让你所做的所有的善业更加的广大圆满,同样一件事情,你何乐而不为?所以你必须要透过很多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因为我们喜欢保护自己,结果把自己弄得越来越卑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狭隘,这是不好的心态——自我保护不是好的心态! 所以唯识学的理论好就好在:它很强调思想改造。思想是可以改造的,你可以透过学习,透过跟自己沟通,所以发菩提心是很重要了;念佛也是这样,你至今用自私的心来念佛,阿弥陀佛给你的功德,真的很有限,因为你心态没有准备好。 【231】如果想修无分别智要从哪里着手? 学员:师父慈悲,听您上课时曾经说过,有一母亲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看书的时候睡觉;另一个是睡觉的时候还看书。请问师父:这个母亲,如果想修无分别智要从哪里着手? 师父:这个母亲,其实她是看到了同样的影像,是吧?大儿子也在打瞌睡,小儿子也在打瞌睡。但是就着母亲的世界里面,她的解读,她认为大儿子是放逸的,因为她认为大儿子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但是她的解读,认为小儿子是精进的,她说小儿子不错哦,打瞌睡的时候,还是不忍心把书放下,打瞌睡的时候还在看书。所以她的解读不一样,她就创造她不同的人生观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母亲的缘起,她跟这个大儿子的恶因缘,会不断的加深;她跟小儿子的亲密的因缘,会不断的增长——合理的推论,你从念头就看得出缘起了,是吧?当然这个是轮回的力量嘛!轮回的根本:就是对立!你一定要有对立的思考,你才会轮回的;就是说本来这个世界是没有对立的,它只是一个因果显现,它哪有什么对立呢?它那样就是那样!我们把所有的分别心都停掉的时候,我们还给这个世界本来面目,你不要去加油添醋,这个世界它只是一个因缘假相;是我们自己多事,把这个世界弄得很复杂——安立名言,那问题就很复杂了。然后大家就开始各自的追求了,就造业了。 所以无分别智就是说:对外无分别;对内有分别。因为你要思想改造,你要分别吧,要如理思惟;外境不要再分别了,因为你这个外境的分别,你很容易造罪业——攀缘。你不能再造罪业下去了,尤其你要往生净土的人,你不能加深生死的业力,你那个业力,已经够重了,你不能够再加重了。 这个佛号:一个是往生的愿力;一个是下沉的业力。带业往生:你起码要把这个业力,让它能够安定下来,你才有办法带它;这个业力,你经常去刺激这个业力,你怎么带它呢?所以无分别智就是说:外境,它那样就是那样,你把你的这种加油添醋的名言都拿掉了,就恢复它本来的样子就好了;你该分别的是什么呢?你要分别法义、如理思惟、改造你的思想,这是你该分别的,你要把第六意识的心思,放在这一块,这一块是归你管的。 所以无分别智,我们现在无分别智的操作:都是对自己无分别,对外开始分别,这个错了!你要知道:对外无分别,对内有分别,你要不断的反省你的思想对不对,这是要分别的;对外它已经是成熟的果报,随它去了,因为你管不了这么多了。你是个凡夫,你先到净土去;等到你是法身大士,你开始从空出假,来到娑婆世界,你做普门示现的时候,你再去做各式各样的分别,该怎么度化众生,现在你不能管这,你这个外面的业力你管不了,你就不能分别。 【232】我们怎么样去拜八十八佛呢? 学员:师父慈悲!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临终如何助念才是如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师父:这个助念,《印光大师文钞》有提到了,它是两个重点:一个开导;一个念佛。当然你要看状况,这个人佛号已经念得很不错了,你不能说:欸,煞板,我一定要开导一下,不可以!他已经上路了,是吧?但是你发觉你佛号念得很久,他的相貌都没改变,那个相貌看起来还是很执著,他的心根本没有跟着你的佛号转,那你佛号就要先煞住了。因为你佛号念不进去,他心中“必有一物”——你不把那个执著破掉,这念佛就没有用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煞板——开导。最好先了解他,他的盲点在哪里? 所以到底是要开导,还是直接持名?看情况!但是一个原则:少去碰他,不要去动他。断气后八个小时,断气后,就是西医所谓的死亡,就是断气以后八个小时,尽量不要去碰他。他的姿势好不好看……这都不管,不要去碰他、不要去哭泣、不要去跟他讲一些会打动他感情的话。只有做两件事:要么开导他,保持正念——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不然就直接提佛号,只做两件事情。 学员:师父慈悲,师父昨日拜八十八佛的时候,提到拜佛要上虚下实,脚跟抓住,是否要一直抓地,直到拜完九十分钟?还是拜完起身后才抓地? 师父:它是下去跟起来的时候要抓地,这两个是重点。因为你脚掌不用力,有些拜佛的人,他越拜,他头会发热,心烦意乱。因为我们在修行,调身、调息、调心,身体很重要,因为你身体会影响到你的气息,气息又影响到你的内心的活动,所以你必须把你的气血往下降,你的心才静得下来。所以你的心要往下降,你的气血要往下降。 所以你在拜的时候,拜下去的时候抓地,起来的时候也要抓地,其它时间你就专心佛号就可以了。当然这个是一种习惯动作,你习惯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用管它了。像我们拜习惯了,我们自然会抓地,所以我们就一路的听你的佛号声音就可以了。但是你的身体的操作,也很重要,你的身体操作错误,你的心就很难静下来,因为你会拜得满头是汗,你就不喜欢拜佛。 诸位,所有的法门你要跟它相应,一定要喜欢它,你没有意乐,这个法门跟你就没有缘了。所以你要拜佛拜得你觉得:啊,拜完很舒畅!这个法门你才可能修下去的,不能勉强。所以你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你就越拜越痛苦,你每次拜完佛都是腰酸背痛的,你会喜欢拜佛吗?不可能!所以身安则道隆嘛。所以你每次拜完以后,觉得身心很舒畅、很寂静,坐下来念佛修止观,对你有很大的加持力,你才会喜欢拜佛嘛。所以我们掌握一个正确的拜佛,它会提供一个很好的一种基础——道前基础,它会提供你一种很寂静的身心;也就是说你拜佛前可能相对躁动,拜完了以后很寂静,你每一次都得到它的好处,你就更喜欢拜佛。 诸位,你不能永远活在信仰,信仰一定要跟你的意乐结合——好乐。所有的修行,你一定有功德相出来,才会激发你往前走的。那么功德相要出来,方法就很重要,它的过程就很重要。你不能老是把所有的修行都变成很勉强,你只是活在一种信仰当中,你永远没办法上路;知道它、信仰它,你不如好乐它,来得更好!所以我们要学很多善巧就是这样。因为你每修一个东西,它就会出现功德相,你就更喜欢它——更喜欢它——你就更进步,它产生一种善的循环、一种相续的力量,这个很关键的。 好,我们今天这个简单的研讨课,就到这里了,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阿弥陀佛!我们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