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读懂古今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2018/9/9    下载DOC文档    

  《太上感应篇》

  古今第一善书

  《太上感应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之一,非常之重要,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

  此书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也是民国佛门泰斗印宗大师一生最为推崇、刻印最多的三种经典之一。《太上感应篇》内容从发心立愿,一直落实到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仪道德,是修学者“超凡入圣”的阶梯,也是个人“转祸为福”的关键。

  科技愈发达,人心愈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愈堕落;心灵愈染污,治安愈败坏。归结其原因,是因为现代人过于迷信科学,对于善恶的标准、因果报应的道理,认识得不够清楚,甚至于误解得很深。这种反其道而行的结果,自然招致苦果。

  《太上感应篇》则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善得何善报、作恶得何恶报,均能明察其根源,使人阅读之后能够彻底明了善恶、因果、祸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会失去大利、得到大祸,因而人人自勉为善,以期集福消灾。

  以下就是《太上感应篇》中与现代人关系最近的精华语句。

 

  总纲

  祸福人自召,报应影随形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译】

  祸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们自己所感召来的。善与恶的报应,就像是影子紧跟着形体一样,永远都不会分离。

  【悟】

  感是感召,应是报应。这是在告诉人们,造作善恶之因,必得祸福的果,“有感必应,随感随应”。自召就是自己招来,自作自受。天地并没有私心,吉凶祸福是自己所招引的。

  人的念头未动时,心地是清净的,只因念头刚动,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坏事就是恶。最初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后来日积月累,就有善人和恶人的区别。

  而招祸或得福都是取决于起心动念之时,所以太上一开始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警告世人在起心动念时,要加紧提醒自己保持警觉,若有丝毫差错,果报就会天差地别。

  种善因得乐果、造恶因得苦果,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无奈愚痴的人不相信,往往背善向恶。因为他看到现在的人,有些善人的命运坎坷,而有些为恶的人却能享有高寿。看到现世所受的种种果报都不一样,于是就会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因果之理不足以采信”。

  要知道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上天也有未能立即了结的案子;世上纯善或纯恶的人少,时而为善、时而为恶的最为普遍。念头会转变,报应也会随之斟酌。有的报在自己身上,有的报在子孙;有的报在现在,有的报在未来。报应的大小快慢,虽然经常会有变化迁移,但丝毫都不会产生错误。

  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译】

  合乎道理的就要前进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须退避不为。

  【悟】

  顺天理、符人心,心地坦荡、平等、公正、耿直的,就是“是道”;逆天理、违人心,行于逆乱、艰险之途的,就是“非道”。这两句,一个教人迁善,一个教人改过,但都是要人退“非道”而进“是道”,最后统归到一个“善”字而已。

  这两个“则”字要加紧著力,是非要在当下一念辨别清楚,进退必须即时决定,下定斩钉截铁的魄力,不能有丝毫的迟延、犹豫。在这转念之间,不小心就会堕入魔关,所以要时时省察,事事谨慎修持,才能体悟其中的真义。

 

  最养人、最增福报的12善事

  勤行之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译】

  不走邪恶之途,不在暗处欺人。

  【悟】

  不履邪径,是从心源上打点得堂堂正正。即使是一丝毫的邪路,所关甚小,但到此处也要断然不走,那大处就可了解。

  不欺暗室,是从心源打扫得干干净净,虽然在屋内最深暗、只有自己知道之处,其环节最隐密,这时也是断然不肯茍且,那么明显处就可推知。

  能够如此,然后积功累德,种种善事,就可以一以贯之。

  积德累功。

  【译】

  积聚德业,累进功绩。

  【悟】

  德业不积就不会崇高,功绩不累就不会增大。就怕不肯发心去做,或是做到一半就中途停滞。所以发了善愿就要具有真信、勇猛、精进、坚永之心,不可以因为吝啬钱财而中止,不要怕人讥笑而怀疑,不能因为安于逸乐而不愿奋发,不应该被私欲牵绊而犹豫,不要因为事大而怕难,不可因为善小而忽略,不能以事忙而推卸,不应该为了矜惜名节而不救。

  必须不避嫌、不避怨、不因循、不间断、不鲁莽、不图报、不务名。凡是遇到任何善事,都要欢喜从事、委曲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积功累德。

  正己化人。

  【译】

  端正自己,劝化别人。

  【悟】

  端正自己有许多功夫,感化他人有很多妙用。人若能端正自己,没有不能端正事物的。惟独能够守得正、行得正,人人都会尊敬他;人人都知道要尊敬的地方,就是他的心能够接受感化的地方。若能在这个可受感化之处,以至诚心从小处去感动,自然稍微一拨就能转化,稍微一挑就有显著效果,没有不顺从的。

  若以我的正来显示别人的不正,纵然只是稍微责备,他人一定不愿接受训诲,所以会强争是非曲直,这不就会断绝他的善心吗?这就是最近喜欢行善者的通病,每次都因出手太重,使得执著顽固的作为,让他人没有改过的余地,这是要深以为戒的。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译】

  怜悯孤独者,周济鳏寡者,尊敬衰老者,关怀年幼者。

  【悟】

  孤寡是人生的不幸,老幼是人生必经历程。怜悯、周济、尊敬、关怀等举动,也是自然而然去做的良心表现。如果不是天下最凶狠的人,没有人会把凌辱孤独、逼迫鳏寡、欺负老弱幼小当成乐趣的。

  周文王的施政,也只不过是说要哀怜孤单无依的人;孔夫子的志愿,也不过是说让老年人得到安心,让幼小的人得到关怀。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译】

  应该怜悯他人因作恶所招得的凶祸,赞叹他人因行善所获得的福报。

  【悟】

  凡是刚开始作恶,只因一念之差,未必无法劝导禁止;纵然恶事已造,仍有一股清明善念,未必无法救助化解。世人每每像仇人似的拒绝他们,他们虽想改过而不可得,这真是悲哀。

  人有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够激励、劝勉、赞扬他,使他的成果能够更圆满,功德行持更充足,那么别人的善行,也就是我的善行,这样便是无穷尽的功德。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译】

  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

  【悟】

  玄天上帝说:“他人患难颠沛时,若能善用一言解救,这种功德,上可资助祖先,下能庇荫儿孙。”又说:“推倒与扶持,一样都是用手;陷害和赞叹,一样都是用口。宁可用扶人的手,不要开害人的口。如能依照这句话做,前程自然会长久。”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译】

  看见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样高兴;看见他人有所损失,就如同自己损失一样难过。

  【悟】

  现在的人见到了别人的得失,不能看作是自己的得失,只因一片私心为著自己,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便动了惟恐别人得到,宁可使人失去的念头。起初还只是为了利己而已,后来渐渐变成妨害他人。妒忌成功、乐见失败,只是徒然败坏自己的心术,而种下恶因伤害自己而已。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译】

  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

  【悟】

  谁没有缺点,如果张扬就不免传播开来,会降低他人声望,更可能使他破罐子破摔、逼着他操守堕落,这种罪过应该归谁呢?如果不是肆无忌惮的小人,就绝对不会这么去做的。

  自己若有长处,则应该像擅于经营的商人,能够深藏不露最好;如果露了出来,那就会有危险。因为会惹人注意,招人嫉妒,所谓树大招风。

  人的一生必定都有他的长处,重要的在于须韬光养晦、涵养德性、日新又新,然后才能成就德行。

  遏恶扬善。

  【译】

  阻止恶行,赞扬善行。

  【悟】

  大凡人们所作的恶事,并不是天性如此,只是习惯已染得很深,混乱错杂而无法挽救。有的明知故犯,有的不知而误为,当推论行为之形成时,已造成弥天罪业;追究其开始,只因一念之差。

  然而在寂静的夜晚,静心体会,每个人都具有天理良知,当开始走错路,恶念开始萌生时,应苦口婆心地提醒,竭力来阻止他。只要是人,谁没有良心,只要知道了,谁不想改恶向善?即使不幸已经造了大恶,我如果能够至诚地予以感化、遏制,他的善心未必不会生出来。知错能过,便善莫大焉。

 

  推多取少。

  【译】

  把多的推让他人,自己则取少的部分。

  【悟】

  《佛遗教经》说:“多欲的人,因为多求利益,痛苦烦恼也多;少欲的人,无所贪求和欲望,就没有这种忧患。人若想脱离痛苦烦恼,应当静观知足;知足,就是能得到富乐安稳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是躺卧在地上,也非常安乐;不知足的人,纵然是处于天堂,也不会称心。”

  由此可知,人如果能够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坦,面对外境都不会受其侵犯扰乱,而常常能够知足。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译】

  受到侮辱不怨恨,得到宠爱的待遇诚惶诚恐。

  【悟】

  侮辱到来时,应当扪心自问,如果是因自己而起,就应该接受侮辱;如果错在别人,侮辱本就不应该有,侮辱的内容其实跟自己无关,所以哪有怨恨的理由?自古以来,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能忍受小耻小忿,有这种气度,才能任大事成大功,这岂是心胸狭窄、见识浅薄者所能了解的。

  受到尊荣宠爱,即使是分内所应该得到的,也应该守分知足,小心谨慎。因为福中有祸伏藏,太阳到了中午就开始倾斜,月亮到了盈满就开始缺损,这是不变的道理。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译】

  布施恩惠,不求回报;赠送给他人后,不再追溯后悔。

  【悟】

  施人恩惠要求回报,这是贪心还未忘掉;赠送了又后悔,这是吝啬心还没有化除。贪吝是君子所不为。

  至于追悔这两个字,更是人生的大关键处,所做的恶事若能追悔,那么将来的恶念会渐渐停止;所做的善事若是追悔,那么将来的善念就无从生起。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译】

  善人,人人都尊敬他,上天也会保佑他,福报官禄会跟随他,众邪都远离他,神灵也会保卫他。

 

  最常做、最损福报的20恶事

  杜绝之

  受恩不感。

  【译】 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思感恩。

  念怨不休。

  【译】 惦念仇怨,从无停止。

  知过不改。

  【译】 知道过失不肯悔改。

  见善不为。

  【译】 看见善事不肯去做。

  自罪引他。

  【译】 自己的过失,却牵引嫁祸他人。

  愿人有失。

  【译】 希望他人失败。

  毁人成功。

  【译】 毁坏他人成功。

  危人自安。

  【译】 让他人承担危险,只顾自己安全。

  减人自益。

  【译】 减损他人,自己图利。

  蔽人之善。

  【译】 掩蔽他人的善行。

 

  形人之丑。

  【译】 显露他人的丑事。

  讦人之私。

  【译】 揭发他人的隐私。

  助人为非。

  【译】 帮助他人做坏事。

  辱人求胜。

  【译】 侮辱他人以求胜利。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译】 乞求于人不能顺意,就生发咒骂怨恨。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译】 看见他人不顺利时,便幸灾乐祸。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

  【译】 见到他人形貌有缺陷或身体残缺不全,就加以讥笑。

  巧诈求迁。

  【译】 用奸巧诈伪的手段求取升迁。

  毁人称直。

  【译】 毁谤他人以显示自己的正直。

  以伪杂真。

  【译】 把假的东西搀杂在真的里面,为了利益弄虚作假。

 

  总结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译】

  心中起了善念,善事虽然还没有做,但吉神已经跟随著他;如果心中起了恶念,恶事虽然还没有做,但凶神已经跟随著他。

  【悟】

  这里拈出“心”字,就是告诉世人善恶的先兆,希望世人知道在心源之处必须谨慎。我们仔细推敲这个“夫”字与“或”字,其中若有离开善,就会进入恶的意思。

  所谓的心起,就是一个心念的萌生。一个心念虽然微细,却能够感动天地,关通鬼神。所以吉神凶神,都是随著心念立刻到来,不须一丝毫的等待。明朝憨山大师说:“念从起处须看破,事未至时莫妄生。”如果能在恶念才刚起来时,一刀就将它斩除,那么造业的根源当下就能消除,妄念就没有地方存在,超凡入圣、转祸为福的枢纽全都在此处。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译】

  有人曾经做过坏事,后来自己忏悔改过,各种坏事都不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获得吉祥喜庆,这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

  【悟】

  “改悔”两个字,是告诉人改过迁善的方法、转祸为福的契机。改是改过,悔是忏悔。天底下纯善的人较少,而曾经做过坏事的人较多,但是不善的人完全可以再变成极善的人,所以篇尾归结出改悔的本旨,是要喝破世人的迷关,使人回头是岸。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长久去实行,那么从前所造的罪过就能消散,余祸才能够消除,以后的行持日渐圆满,新增的福报自然就会到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