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四)


 2018/8/10    下载DOC文档    

  7、请佛住世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初二句总标第七请佛住世愿。佛证法身,无形无相,原无所住,亦无生灭去来,但为教化众生,随机应现,众生心净,应见佛闻法,佛即示现应身而为说法;众生心垢,无缘见佛,佛即示现舍寿入灭。故知心净观佛,佛则常住,亦即是真正请佛住世。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以下,是明行愿之相。「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是标处周遍,「十方世界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是显佛众多,「将欲示现般涅盘者」,显众生缘尽,佛示现舍寿。般是入义,涅盘译名灭度,意思是能灭五住烦恼,即可以度脱二种生死流。

  别行疏钞云:「准涅乐疏中灭义有四,一事灭,二德灭,三应灭,四理灭。言事灭者,事谓生死因果事相,灭生死故,名为事灭。言德灭者,此有其二,若以缘修名德,至果舍修名为德灭,灭彼缘修故。二具德为德,即无性可取,无相可舍,以佛真德,离性相故。言应灭者,随化世间,示灭有因,现亡身智,以应尽还源,名为应灭。言理灭者,此亦有二,一是相空,妄相诸法,空无有实,妄心所取,体相具无。二是真空,如来藏中,恒沙佛法,离相离性,名之为空,此是体有相无,真即不空,空即不有,不空不有,即是涅盘,总名理灭。灭义虽众,要唯此四,四灭之中,理灭为本。由见相空,成前事灭;由见真空,成后德灭。依体起用,便有应灭,由此理灭,具二种空,故以理灭为三灭本,具四灭故,名为涅盘。」

  若依唯识论,涅盘有四种:

  一自性清净涅盘,指真如自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客尘不能染,故名性净。

  二有余依涅盘,指二乘圣人,虽断见思烦恼,又有无明余在,或谓三乘圣人,烦恼障尽,离诸尘劫,寂静安乐,名为涅盘,但尚有众苦所依的色身存在,因名有余依涅盘。

  三无余依涅盘,谓诸圣人,或钝根阿罗汉,厌苦欣寂,灰身泯智,烦恼既尽,余依亦灭,名无余依涅盘。

  四无住涅盘,指诸佛菩萨,虽然惑尽智圆,证本具真如自性,但大悲愍物,不住涅盘;般若智照,不住生死;尽未来际,利乐有情,用而常寂,名无住涅盘。

  自性涅盘,通于凡夫及一切圣人;有余无余涅盘,通于三乘圣众;无住涅盘,唯局限于大乘,是诸佛菩萨境界。今言:「示现般涅盘」,是示显诸佛涅盘,实非真灭,乃示现而已。普贤菩萨于尽空遍界,十方三世佛剎极微尘数佛,「将欲示现般涅盘时」。固然殷勤劝请,诸佛住世。即使是三乘圣众,有学无学,甚至一切诸善知识,悉皆劝请,莫入涅盘,留住世间,「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众生福田。

  华严经离世间品言,善知识有十种:「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密善知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令不着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此等善知识,能饶益众生,故皆劝请莫入涅盘。

  诸佛出世,及入涅乐。可分为实义及对机二种:

  若约实义,其理有三,一以缘性即空的真谛言:则非出非般,如华严经言:「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此是随缘不变义,亦即是空如来藏。

  二以法界缘起之俗谛言:则念念处处而出现,念念处处而入灭,因佛证一切智,大悲相续,救度众生,是以念念出现;如来成正觉,无处不至,是处处出现。遍一切处出现的佛身,是以随相有为言,即念念即生即灭,故念念处处而入涅盘,此是不变随缘义,亦即是不空如来藏。

  三以法界实体第一义谛言:则诸佛常住世间,亦常入涅盘,因为寂而常照,故名住世;照而常寂,故名涅盘。此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义,亦即是空不空如来藏义。

  若以对机言:由于机缘感应,则菩萨树下出现;若机感缘尽,则双林树下入灭。如华严经出现品说:「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盘。」

  今普贤菩萨请佛住世,当然是以对机言。实则佛身周遍法界,本无去来,何用劝请,但因众生心水浑浊不清,何止不能见佛,且于三乘圣众,乃至一切善知识,亦无福亲近,致使一切圣众,相继示现入灭。

  普贤菩萨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有机会见佛闻法,有机会供养三乘圣众,或有机会亲近善知识,而发愿劝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以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莫入涅盘,恒住世间,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讲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总结弘愿无尽。普贤菩萨说:即使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诸佛住世之愿,亦无有穷尽。而且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继,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8、常随佛学愿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婆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别行疏钞云:「自此以下三愿,皆是回向,常随佛学是自利,恒顺众生是利他,以自利利他二行功德,及前七愿所修之福,回向三处。」

  常是恒常,拣非短暂而是永恒;随是随顺,拣非违逆。指自今生开始,直至成佛,生生世世,常随顺于佛所说的道理,决不违背佛的宗旨。在一般而言:佛学与学佛不同,佛学是名词,指佛的思想与言论,包括佛所说三藏十二部教典,及其所诠的义理;而学佛则是动词,即如说修行。佛学偏重于知识与理论;学佛着重于模仿,实践,与言行。

  今言常随佛学,该是动词,意思是:永远恒常随顺于佛,学佛之所学,行佛之所行,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学佛的思想与意志,学佛的修因与证果,学佛的功德、智能、与慈悲,学佛济物利生,舍己为人的种种德行,甚至难行难忍的事,亦应学习,时刻约束身心,勿使趣向七情六欲,时刻策励自己,向佛学习,谓之常随佛学。

  「如此娑婆世毘卢遮那如来……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是说明学佛因中妙行。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最中的香水海第二十重中第十三重,梵语娑婆,译名堪忍,意思是说:此世界中的众生,能堪忍受一切苦恼,属于秽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佛国土。「毘卢遮那如来」,是释迦牟陀佛的真身,天台宗以毘卢遮那及释迦,次第配佛的三身。

  如法华文句说:「法身如来名毘卢,此翻遍一切处;报身如来,名毘卢遮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

  法华玄义言:「觉妙究竟显,名毘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卢遮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

  华严宗则以毘卢遮那是报身佛,晋译华严,名卢舍那,唐译华严名毘卢遮那,古译净满,新译光明遍照,因佛以身智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故,是佛的自受用身。

  密宗则以毘卢遮那,是释迦理智不二的法身佛,译名大日如来,如大日经疏说:「梵音毘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通明之义。」又说:「所谓毘卢遮那者,日也,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就一切众生事业,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

  毘卢遮那,既是释迦如来的法身,则言毘卢遮那,即等如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成佛,是婆娑世界的教主,因名:「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

  「从初发心」是自从凡夫时,最初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开始,一直勇猛精进不退。别行疏说:心有十种相:「一亲近善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所以十事,皆是发心求大菩提之相。」

  又真发菩提心,应该具足以下十种心:

  一信心:是信本具佛性,乐念真如,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愿求一切智;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信僧,能修正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学如实行。

  二进心:勇猛精进,坚固前之信心,远离众苦。

  三念心:由精进力,六念现前,念佛三身,种智无边;念法教理行果,能利益众生;念僧理事和合;念戒成就菩萨三聚净戒;念施,平等实行财、法、无畏之施;念天,念第一义天,常乐我净。此六念皆是属于正念,由精进行,成就正念心。

  四慧心:不妄分别,开悟决择,唯识道理,慧解现前,正观诸法,名慧心。

  五定心:修正定聚,止息外缘,摄心定境,名定心。

  六戒心:恒住三聚净戒,自利兼他。

  七回向心:将前所种善根,回向佛果菩提。

  八说法心:于末法时,发心受持如来正法,策励修行,广为人说,令法广布,名说法心。

  九舍心:于身命财产,以及一切烦恼,普皆舍弃,名为舍心。

  十愿心:愿求佛果菩提。真正发心者,应具备此十种心,能具备此十种心者,可作贤位,名发心住。

  「精进」,拣非懈怠,万行无杂谓之精,勇猛向前名进。又练心于一,谓之精,专心务达,谓之进。身精进者,则能如法致财,用于布施;心精进者,则能断烦恼,而远离恶法。

  佛经说精进有三种:一披甲精进,是披菩萨大势心之甲,不怖畏种种难行。二摄善精进;即是勤修一切善法而不倦。三利乐精进;勤化众生,利乐有情,尽未来际,心无厌倦。

  「不退」:是说菩萨修诸善根功德,展转增进而无退失。法相宗言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指于菩提路上,十信位中的第六信,名不退心,得不退堕外道邪见之家。

  二位不退:指十信位中第七位,名不退住,即不退堕二乘之家。

  三证不退:初地以上菩萨,出越二乘,证得圣法,不退下位。

  四行不退:八地菩萨,得无生忍,必当作佛,更不退转,于有为无为法中,能行一切行,不被相用所动,名行不退。

  天台宗则说,不退有三:别教从初住至七住,圆教自初信至七信,能断见思烦恼,永不退堕三界生死轮回,是位不退;别教由八住至十回向止,圆教八信至十信,能伏断尘沙烦恼,不退菩萨利他行,是行不退;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一心三观,任运现前,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念念与中道理相应,是念不退。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是明菩萨因中修檀波罗蜜时,精进之相。菩萨布施,不独舍弃外财的珍宝,更能舍弃内财之身命。

  「剥皮为纸」以下等七句,是说菩萨修因,为法忘躯,不惜身命。此可分为因缘及观智两方面解释。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记载:「往昔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见诸神仙常行慈心,复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济众生,唯集多闻,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有天魔来语仙人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今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

  最胜仙人闻已,念言:我于无量百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是魔王见已,愁忧憔悴,即便隐去。仙人见已,作如是言:我今为法,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为众生故,志诚不虚,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

  作是语时,东方去此三十二剎土有佛国土名普无垢,国中有佛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佛即广说集一切福德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佛说法已,还复不现。最胜仙人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尔乃命终,生净名王佛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是以当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乐,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见佛,得闻正法。」

  若以观智,则观此身,是由五阴四大组合而成,若皮若骨,却无定实,举体全空,无我我所,虽相假有,但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实无自体,故能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经典,而且不止一部两部,而是堆积如须弥之多。

  「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是以外财轻施之易,以况前内财重施之难。菩萨行道,为求法故,连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等身外之物?如有求者,菩萨当然欢喜施予。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是总明佛因中历劫修行,除前面所说,内外财布施外,其中所经?种种难行苦行之事,无不难行而能行,难忍而能忍。为饶益众生,为进趣佛道,而牺牲性命。我等常随佛学,亦应该常修一切难行苦行,甚至为法忘躯,不惜身命。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此是举果以辨其行用。既证佛道,自然具足种种神通变化,能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为众说法。菩提树有木树,有七宝树。劣应身佛,于木菩提树下成道,以生草为座;胜应身佛,于七宝菩提树下成佛,以天衣为座。菩提译名正觉,大智度论分析菩提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指十信位的菩萨,于无量生死中,为无上菩提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

  二伏心菩提: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菩萨,于诸烦恼,能调伏其心,行诸波罗密。

  三明心菩提:初地以上菩萨,能现三世诸佛所证诸法实相,其心明了。

  四出到菩提:八地已上菩萨,于般若中,不着般若,能灭诸惑,见十方佛,出离三界,趣向佛果。

  五无上菩提:等觉菩萨,坐道场,断烦恼,证法身,成无上道。

  今言:「成大菩提」,是指第五种无上菩提。经文于树下成大菩提之前,加「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词,因为菩萨行道,法门无量,所谓:六度万行,前文谨举六度之一的布施度而已。故以「乃至」二字,概括余五度,以及其它八万四千细行,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精勤修持六度万行,福德圆满,智能具足,方证菩提,故言「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示现种种神通」,是成佛后所作种种佛事。不测谓之神,无碍谓之通。佛证菩提,妙用难测,理智无碍,故能现种种神通。普通天人及鬼神,皆有五通,谓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通;二乘圣人,于前五通外,加漏尽通,合言六通。

  晋译华严经,言佛具足十种神通:

  一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此智能出生过去际之方便,即是宿命通。

  二出生无碍天耳智通:此智能出生闻十方音声无碍之天耳方便,属天耳通。

  三出生知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心心数法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知一切不可思议心心所法之方便,是他心通。

  四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方便智:此智为出生无碍天眼,观察众生之方便,即天眼通。

  五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对众生之方便。

  六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方便智通力:此智通力为出生一身示现不可思议世界之方便。

  七出生于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世界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一念中,能往诣不可说佛剎之方便。

  八出生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方便智通力:此通为出生以不可思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之方便。

  九出生不可说化身示现众生方便智通:此通为出生对于众生示现,不可说化身之方便。以上五种皆属神足通。

  十出生不可说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示现众方便智通:此智通为出生对于众生在不可说之世界,示现不可思议等正觉之方便,是漏尽通。佛果十通,虽不出六通,但其境界则远胜二乘,故言:「示现种种神通」。

  「起种种变化」,变化即是神通变化,法华玄赞云:「妙用无方曰神,神通变异曰变」。神变亦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三:

  一说法神变:谓如来以无碍大智,知众生种种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而应机说法。

  二教诫神变:谓如来对诸弟子教诫,是法应作,是法不应用,是道得声闻乘,是道得缘觉乘,是道得菩萨乘等。

  三神通神变:如来为调伏骄慢众生,现种种神通,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等。神变不限于身轮,凡佛一切语言,及善巧方便,皆名神变。

  大宝积经总以佛之三业为神变,如佛昔日,为度三迦叶,而现十种神变,别行疏钞说:佛之神变有十八种:

  一震动:诸佛菩萨定力自在,能普遍震动大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无数世界。

  二炽燃:佛身相名显,由于定自在力,能出生种种光明,青光、黄光、赤光、白光等,如底沙如来入火光定,名为炽燃。

  三流布:佛菩萨由定自在力,教示利喜,施于众生,如法华经中普贤菩萨言:「我当以神通力,守护是经,于阎浮提,广宣流布,令无绝断。」

  四示现:佛依定自在力,变异类形,现种种身,教化一切异类众生。

  五转变:佛由定自在力,起胜解通,变身大小不定,或变山河大地,一切物品,甚至饮食,皆能随心转变,以利众生。

  六往来自在:山河石壁,无能滞碍,上到梵天,旁至十方,皆随心念即至,如普贤菩萨从宝威得上王佛国来于此土,无所阻碍。

  七卷变:佛由定力,令须弥山入芥子中,无量世界,不出一尘等,名之为卷。

  八舒变:能展小令大,令一尘一毛皆遍法界。

  九众像入身变:身内能包容一切形像,如摩耶夫人能含容无边世界,大菩萨众集会听法,又如普贤身内,佛佛无尽,佛毛孔内,菩萨重重。

  十往同类趣变:佛菩萨由定自在力,能现身六道中受生,同其形类,以彼等言音,说法教化。

  十一隐变:是从有现无,诸佛菩萨,能于大众前,忽隐忽现,如文殊菩萨于灵山会上,答弥勒菩萨问后,即隐身到龙宫等。

  十二显变:是从无而有,如灵山会上,从地涌出,无量菩萨,一一菩萨,皆百福庄严。

  十三所作自在变:由于定力,能于十方世界,行住坐卧,所作所为,随意自在,利益众生。

  十四制他神变:佛菩萨定力,能制伏一切邪魔外道之邪通。

  十五能施辩才神变:凡有志于佛道,而求智能者,佛菩萨皆能施与。如利涉和尚,求观音菩萨乞无碍辩,结果得过人辩才。

  十六能施忆念神变:佛菩萨由定自在力,能加被有情,令知过去久远劫事。

  十七能施安乐神变:佛菩萨以大悲力,拔众生苦,令得安乐。

  十八放大光明神变:佛菩萨能放光明,照无量世界,如经言:「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乃至遍照十方无数世界。」

  十地菩萨及诸如来,皆能具足以上十八种神变,故言:「起种种神变。」

  「现种种佛身」,佛身总则有法身,报身,应身;别则有五身,十身等。五身指坚固自性身,福德庄严身,受用智能身,作变化身,及净法界身等。十身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等。然则善财童子,所遇善知识,皆不离佛身。

  华严经说佛的十身是:

  一菩萨身:即八相成道的佛身,名正觉佛。

  二愿身:愿生兜率天的佛身。

  三化身:生于王宫的化身,名涅盘佛。

  四住持身:亦即舍利身,谓佛灭后,分布舍利,住持佛法,名住持佛。

  五相好庄严身,佛有无边相好庄严,是万行业因所感之功德,即业报佛。

  六势力身:佛以慈心摄伏一切,名势力身,即是心佛。

  七如意身:是对地前菩萨而现的如意身,即如意佛。

  八福德身:佛常住于三昧,三昧是福德之最,因名福德身,即三昧佛。

  九智身:佛之大圆镜等四智,是本有之性德,故智身即是性佛。

  十法身:智身所明了的法身理性,尽空遍界,故法身即是法界佛。

  从一至四是应身佛,从五至九属于报身佛,第十法身即是法身佛。故三身是十身之总,十身是三身之别。今言:「现种种佛身」,即是方便示现,从用而言: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从体而言,虽随类应现,不出佛身。成大菩提,示神通,起变化,现佛身,是显能教化之人,以下处种种道场,是显所教化之机。

  「处种种众会」是总标,「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以下是别释,大众云集之处名众会,一切贤圣,一切功德聚合之处,名为道场。又弘法修行之处,名为道场。所以诸大菩萨聚修之处名:「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二乘圣人聚修之处名:「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

  「转轮圣王」,是人中第一,千子围绕,七宝随身,统领四大部洲,广弘十善,相圆百福,足蹈千轮,名金轮王。银轮王管三洲,铜轮王管两洲,铁轮王管南瞻部洲。「眷属」,指各转轮圣王的亲属。

  「剎利」,即剎帝利,是印度王族之称,「婆罗门」,译名净行,指出家或在家修行人言。齿德俱尊,上敬下归称「长者」,富而不贵,宅心仁慈名「居士」。「天龙八部」,指天众,龙众,以及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等八种部属,「人非人」等,是概括八部以外的众生。

  凡是菩萨、二乘、转轮王,人间国王,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聚会之处,佛即现身,而为说法;不但一音圆具众音,而且音声如大雷震,能令听法者,皆随其类各各得解,皆随其类各各得益,皆随其类各各惊醒迷梦,皆随其类为说三乘五乘,乃至一佛乘正法,令各各得成就其所乐欲。甚至应见佛入灭而得度者,佛即示现入于涅盘。故说:「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

  佛证法身,原无生灭去来,但为饶益众生,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如释尊将示现入灭时,出大音声,普告大众,若有疑者,今悉可问。后于晨朝,面门放光,普照世界,大地震动,天人大众,皆来集会,佛出八种音声,普劝大众,莫大号哭,勿自乱心,即为说法,令众知身如电,无常迅速,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说是语已,于七宝林,右胁而卧,头北足南,面西背东,即于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入于涅盘,是名:「示现入于涅盘」。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是明能学之心。「如是一切」,指佛初发心,至示现涅盘,于其中间,经无量时空,修种种苦行,因圆果满,成菩提道;示通现变,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成熟有情等自利利他的胜行,「我」是普贤菩萨,及修学普贤行愿的一切行者,「皆随学」,即是发愿学习佛的一切胜行。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明随诸佛学。「如是」,是推广之词,普贤行愿,不仅随娑婆教主本师世尊毘卢遮那佛学,同时随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学。因为一切如来,亦皆如毘卢遮那佛一样,发心修行,证菩提,现神变,处众会,说法利生,成熟有情。是以「于念念之中,我皆随学」。

  恒以觉悟之心,念觉悟之佛,谓之念念,华严经出现品中说:「佛子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因此,一念觉悟,即一佛出世,念念觉悟,即诸佛出世,本此念念觉悟之心,常修一切梵行,自利兼他,即是常随诸佛学。虽然说:「佛佛道同」,但这只是就佛所证的真理而言;至于诸佛的愿力,诸佛的悲心,诸佛的胜行诸佛摄取众生的方便,则各有特色,皆值得学习。

  但随诸佛学,非暂时性或间歇性学,而是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的学。学诸佛的愿力与苦行,学诸佛成菩提,现神变,处众会,成就众生。这种学习的精神,历久弥坚,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不但「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是总结常随诸佛学的行愿无尽。 (当代佛教网--净土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