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怡西法师:弥勒菩萨(上)-1


 2018/7/19    下载DOC文档    

  弥勒菩萨(上)-1

  ——怡西法师讲于扬州法海寺

  2017年春节初一日

  诸位尊敬的法师们、居士同修们,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今天是大年初一,弥勒菩萨圣诞,我们就来向大家介绍弥勒菩萨,以这种方式恭贺菩萨圣诞。

  说到弥勒菩萨,大家都很熟悉,他的梵文原名叫做“梅达利耶Maitreya”,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写的就是这个“梅达利耶”。在玄奘法师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他们所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的,这些佛经或由巴利文书写,或由吐火罗文书写,就译成了“弥勒”。玄奘法师看到原文后认为应该遵照原文改为“梅达利耶”,但是大家已经习惯了“弥勒”,就没有改,一直延用下来。

  梵文Maitreya是常见的婆罗门姓氏,意为“慈爱”,因此弥勒菩萨翻为中文又叫做慈氏菩萨,因其多生累劫以来修行[慈心三昧],故以此为名。

  又一种说法是说“慈氏”为姓,“阿逸多”是名。“阿逸多”是梵语,翻为“无能胜”。《悲华经》云:[弥勒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至极之慈,一切权小皆无能胜,故以名焉。]

  梵文本和藏文本佛经中,很常见将菩萨称为阿逸多,唐译本佛经中,则除了阿逸多之外,还照例译成弥勒。经中常有:[佛告弥勒曰:阿逸多......],总的来讲,就是说他

  不但在因地以慈氏为姓,成菩萨乃至成佛后,亦称为“慈氏”。

  这位菩萨慈心特别深重,慈心也是菩萨的本誓。所谓本誓就是指最初发心的誓言。《心地观经》说:[弥勒菩萨慈氏尊,从初发心不食肉]。不食众生肉是菩萨的行为,可以利益众生,使众生无有恐怖;同时也利益自己,长养自己的慈悲心,与佛心相应。不杀生、不贩卖、护生、放生、素食都是非常好的长养慈悲心的方法,就象昨天我们全体到素餐厅开新年联欢会,过年本来就应该是安乐祥和的,假若因为过年过节大量杀生,不顾因果,将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的众生痛苦之上,绝没有真正的欢乐可言。

  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合起来称为[慈悲]。凡是菩萨,无一不具足慈悲心,我们在这里讲弥勒的慈心,并不是说他只有慈心而无悲心,而是因为这位菩萨以慈心而为初发心,特别侧重于修习慈心。

  历史上,弥勒信仰在我国由来以久。以唐代为例,因为唐代除了唐武宗灭佛以外,其他时间里,佛教大多数情况下是受到政治保护的,从而蓬勃发展,可以说唐代是佛教的黄金时代。

  唐朝并不是一味地只提倡佛教,而是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并弘,唐代对佛教的基本政策,可以说是奖励与控制并行。弥勒信仰属于佛教的一部分,必然会随着佛教的大势兴衰而波动,那么它会受到政治影响也是必然的。

  首先是唐朝皇室对弥勒信仰的态度。

  唐代与弥勒信仰有关的帝王始于唐高祖李渊,他在隋大业元年(公元六○五年),当时李渊还在做隋朝的郑州刺史,他曾在大海寺造了一尊石制弥勒像。

  关于李渊造像的这一段历史,收录在《金石萃编》卷四十中,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大海寺唐高祖造像记》,当中记载说:郑州刺史的儿子李世民生了病,听闻大海寺有双王像治病非常灵验,因此到寺院礼拜,结果儿子的病真的好了。因此于此寺造了一尊石制弥勒像。希望以造佛像的功德来卫护自己的全家人,并且向观音菩萨祈愿,希望家世兴隆,法海长资,众生咸登正觉。大业元年的时候,李世民八岁。

  这一段记载主要是说李渊造过弥勒像。之所以造像,当然跟李世民有关系,因为是李世民生病了,他的父亲才去造了弥勒像,这也算是李世民跟弥勒菩萨的一段缘。

  后来李世民成了大唐帝国伟大的帝王,大唐帝国跟佛陀的故乡——古印度之间时有往来。除了玄奘法师之外,还有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大唐外交家,叫做王玄策,他是唐朝的官员,先后四次出访印度,是赫赫有名的外交家。

  《王玄策行传》记载:印度有太多殊胜的佛像了,其中摩诃菩提寺有一尊释迦世尊像,这尊像竟然是弥勒菩萨亲手造的。

  当时想要在金刚座上造一尊释迦牟尼佛的像,这尊像想要造世尊成佛之后,菩提树下降魔候的等身像,可是对大众来说造这尊像有难度,假若说艺术加工是可以的,但是等身像意味着完全还原,这就难了,大家没见过佛,更没见过当时降魔的场面啊!因此都犯愁了。

  这时候从外边来了一个人,说:“我闻募好工匠造像,我巧能作此像。”意思是:我听闻说正在招募好的工匠造佛像,我正巧有能力可能造出这尊像。

  大众就问他:“所须何物?”那你造像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呢?他回答说:“唯须香及水及料灯油。”说自己能造像的人提出的材料要求没有什么特别的,仅仅是普通造像所用的材料而已。

  尽管材料很普通,但这个人又提出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听起来不普通,他跟寺院里的僧人说:“吾须闭门营造,限至六月,慎莫开门,亦不劳饮食。”我需要将门关闭来独自营造佛像,期限是六个月,你们千万不要打开门,我也不需要你们置办饮食来送给我。

  这个要求确实听起来不普通,说完之后,他就进入到塔中开始造像,大门关闭,再也没见他出来。外面的大众一开始觉得好奇,这种情绪越来越严重,演变成怀疑、非议。这样一直到了只差四天就到六个月的时候,怀疑、非议已经非常强烈了,凡夫都是以自己的思维来分别,来评判的,外面的人说:“此塔中狭迮,复是漏身,因何累月不开见出。”这个塔中面积很狭窄,那个造像的人也只不过是个有漏的身体,他到底凭什么好几个月也不见出来?

  于是外面的大众违背了当初的约定,还没到六个月,就把塔门打开,里面却没看到那位工匠。但是看到佛像已经造成了,唯右胸上有一点点没有最后完工。这个时候,空中有声音跟大众说:“我是弥勒菩萨。”

  这尊像自弥勒菩萨造成以后,一切道俗大众,想要描摹图写下来,但是“圣变难定,未有写得”,就是每个人看圣像都不一样,千变万化,因此没有人能够描摹成功。

  要说还是大唐的外交家们善根福德深厚,在王玄策的带领下,诸多僧众以及全体大唐使团成员,很多天至诚殷切不停息地礼拜、忏悔,虔诚向佛祈祷,说明想要把画像带回大唐,使大唐人民得以瞻仰圣容的诚意,结果奇迹出现了,佛像顺利描摹成功,极尽详细,连细节都画得清清楚楚。于是大唐使团把世尊等身像的摹本带回了东方,道俗二众争相临摹,最好的能工巧匠将此像在东方的大唐帝国复原。

  《王玄策传》后面还记载说:大唐使团在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了一块碑,立碑的时间是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一日,地点是菩提树下,塔的西面。碑文是典司门令史魏才写的,内容是说大唐皇帝派使团来印度,赞叹世尊,赞叹弥勒,赞叹佛法。

  唐太宗时,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有两位大功臣,一位是西行求法、名扬五印度的玄奘大师,另一位则是建功异域的外交使臣王玄策。以上所讲的这一段,是《法苑珠林》中所引的《王玄策行传》当中记载的。

  这是太宗时期的事,到了武则天时期,武则天看到老百姓对弥勒菩萨的虔诚信仰,就命令薛怀义等人造了一本伪经,叫做《大云经疏》,假托她自己是弥勒下生来作阎浮提主,因为唐衰微了,所以她武则天要改唐为周。

  这本假经,武则天要求天下的寺院都要藏一本,还必须升高座宣讲这部经,以便将她武周政权代替唐王朝的事,宣传成为是佛亲口授记的,是应上天之意,是正当合理的。说自己是弥勒菩萨一个人转世还不满意,后来又说自己同时还是轮王。她这样不计因果的种种造作之下,当时确实不少的朝臣、老百姓建立了武则天是弥勒下生的观念,就连当时弥勒菩萨的造像,也纷纷依据武则天的形象加以美化塑造而成。

  由于武则天政治力量的推动,使得弥勒信仰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但是武则天晚年对佛教的信仰又转移于道教,冀求长生,甚至连年号都改用道家的年号。盛极一时的弥勒信仰逐渐淡化。她之后执政的诸位帝王,虽不像武则天那样提倡弥勒信仰,但也没有特别抑制弥勒信仰的发展。这是以唐朝为例,大略地介绍了一点点弥勒信仰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弥勒菩萨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他是当来下生的弥勒尊佛,有七佛为他授记,现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等待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下一个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因此弥勒菩萨现在的地位,称为“一生补处”。换句话说,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法统继承人,为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显密两宗对弥勒菩萨都有深厚的信仰。

  世尊在王舍城灵鹫山上,说了一部《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简称《弥勒上生经》。经中佛说:[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这是世尊在众中为弥勒受记,足可证明弥勒上生兜率的事实。

  兜率天的意思是知足天、喜乐天,是欲界六重天之第四重天,分有内院和外院。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居所,对于内院的情况,《佛说观弥勒上生经》中有详细的介绍:

  在弥勒内院有宝宫,此宝宫是由具足一切美好的宝珠所造成,共有四十九重,同时有栏楯围绕宫外,栏楯也是用珍宝合成。有很多天子和天女,天子手中拿着莲花,莲花也是七宝所成,会放出很大的光明,光明中有乐器自然奏响。天女们载歌载舞,所歌唱的内容是十善、四弘善愿等等善好的真理,天人众们听到了,皆发无上菩提心,好乐修行无上正等正觉。

  宫墙外有琉璃水沟,同样也是众宝合成,沟有有八功德水,水还会上涌至宝宫,在梁栋间回旋围绕。宝宫四门外有莲花,八功德水从花中流出。

  兜率内院的环境确实很美好,往生到内院的代表人物有玄奘大师和虚云老和尚,但是要知道,对于我们来说,当生一定要求愿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西方净土是三根普被的,纵然你很想亲近弥勒菩萨,到西方净土去,就很方便能够亲近他。到阿弥陀佛那里去,阿弥陀佛每天一上课,你到七宝讲堂就看到你的同学弥勒菩萨也来了,想见到弥勒菩萨很容易。想去探望他,游步十方,须臾间就到了内院。

  以我们人间的时间观念来说,弥勒下生还是相当遥远之后,一般的说法是还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还有一部经,叫做《弥勒菩萨下生经》。经中,佛说以后弥勒菩萨将要下生的那个时代,此阎浮提人心平等,国土清净庄严,众宝具足。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在阎浮提成佛,度化无量众生。

  弥勒菩萨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是唯识学派的第一个论主,就如龙树菩萨立《中观论》,在学术史上,他与龙树菩萨等齐,一创瑜伽,一创中观。佛教有部非常重要的论着《瑜伽师地论》,作者是弥勒菩萨,当年玄奘大师去印度,他就是想亲眼见到梵文原版的《瑜伽师地论》,最想学的就是这部。玄奘法师在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印度那兰佗寺,跟随一百多岁的戒贤长老学习这部论,戒贤长老是讲解这部论着的权威。

  玄奘法师与戒贤长老见面时,长老已过百岁还有余,时为那烂陀寺大长老,德高望重,名震天竺国。据数据记载,当戒贤长老见到玄奘,听说他来自东方大唐国时,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长老的弟子向玄奘法师解释了其中原委:

  法师身患怪病,痛苦万分,无法忍受,三年前正想自杀以求解脱时,忽见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降临,指示他说:“你在久远劫前作过多次国王,做了许多迫害恼乱百姓的恶行,本应堕落恶道,长久受大苦报,由于你宏扬佛法的缘故,得以免除将来的地狱大苦报,将它转变成目前的人间小病苦,你要忍受。再过三年,有位大唐国僧人会到此拜你为师,求受佛法,你将佛法传授给他后,身体就会康复。”戒贤长老于是强忍病苦,力行忏悔,终于等到了玄奘法师来到他的面前,他超过百岁高龄,专门为这位来自大唐的年轻僧人开讲《瑜伽师地论》,尽心教导玄奘法师,后来他的病痛果然消除。

  或许有人会说,如此有修行的得道高僧,怎么还会有这样的病苦折磨呢?这全是往世业因成熟,但是他所作的功德还是将“后报重报”转成了“现报轻报”。

  今天是弥勒菩萨圣诞,我们这次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放在弥勒菩萨的精神对世间人民的重要影响方面。在佛教当中,弥勒菩萨代表慈悲、忍辱、宽容和乐观的精神,这对于常常处在不如意之境的世间人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人文关怀以及精神支撑。

  “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如意是常态,是事实,假若不接受这个事实,遇事、遇人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把过错都算在别人头上,怪父母,怪配偶,怪孩子,怪亲友,甚至怪气候,怪社会风气等等,就是不怪自己,不接受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个现实。这样做的结果无非就是常使自己处于嗔怒的状态,要么自卑悲观,要么仇视对立,这都不是应该有的状态。将自己处于这种状态之中,看人看事,处处都是怨亲债主。为什么你那么多怨亲债主呢?佛的眼里都是佛,你的眼里都是怨亲债主,那你是谁呢?

  对于所谓的“冤亲债主”,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这些人都是我的仇家,是来找我寻仇的。实际上怨亲债主到底是谁呢?是你心里与自性不相应的念头,贪欲、嗔恚、愚痴、怀疑,这才是你的怨亲债主啊!可是对于真正的怨亲债主,你不认识它,还去纵容它,错认其他的做为怨亲债主,认为某某人是来讨债的,是来害你的,这就想错了。从本质上看,除了你的那些不相应的念头之外,没有其他的怨亲债主,当你彻底断除了贪的念头,则不会有贪的众生显现在你面前。

  再从事相上看,即使有怨亲债主,那也不是别人,反而是过去的父母师长、亲戚朋友,没有别人。是我们于轮回中迷惑,此世为亲友,爱得难舍难分,由相爱产生烦恼,不相爱也就不相害,下一世将承受爱恨情仇的延续,无止无休。

  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他们确实是我们的父母,慈悲心油然而生,假若认识不到,仅仅是当作仇家来寻仇的,或是要债的,抱着还债的想法,给这个怨亲债主回向几部地藏经,那个怨亲债主回向几万佛号,没有一体的观念,治标不能治本。

  众生到底是谁?我们为什么要慈悲众生?

  有一则公案:

  梁武帝时,志公和尚,是位高僧,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有五眼六通,前因后果一一明了。一个有钱人家办婚事,志公和尚经过,见到热闹的婚礼场面,叹息道:

  [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都是志公看到的事实真相:

  [孙儿娶祖母],原来,这家的祖母临终时,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孙子,她拖着孙儿的手,心里很舍不得。她说:“我这个小孙儿,我没有能活着看到他娶媳妇的那一天,我死了也不放心没有人照顾来怎么办呢?”说完便去世。

  她带着这样强烈的牵挂和执念,下一世的轮回中,祖母便托生来给孙子做媳妇,因为他不放心她没媳妇,没人照顾他,正好就被这强烈的执念牵引来做孙子的媳妇,照顾他。所以世间的前因后果,确实是很可怕的。

  [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原来,从前被人宰的猪羊等牲畜,现在轮回为人,以前专吃猪羊的六亲眷属,轮回为猪羊抵偿宿报,现在反过来来受人烹割,在锅里还命债。

  [女吃母之肉],一个女孩子正在吃肉,吃得津津有味,这只猪原来是她前世的母亲。

  [子打父皮鼓],那些奏乐的人当中,有个人用力地打鼓,鼓是驴皮造的,而这驴竟然是他前世的父亲,皮剥了做成的鼓,他正在用力敲打。

  于是,[众人来贺喜],大家都以为这是喜庆之日,但志公和尚只叹息:[我说真是苦],其实是人不明真相,以苦为乐,明白真相的,这种场面有哪样值得欢乐?

  不信佛的人,也许会巧辩说这是为了劝人信佛假造出来的,可是事实胜于雄辩,我国历史上人死为畜的纪录不少。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之前,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帝尧之时,洪水滔天,尧求能治水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四岳请试之。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视鲧治水无状,殛之于羽山以死],鲧死后就化为了三足鳖。

  此外《左传》中有记载齐公子彭生死变大猪报仇;汉史有记载赵王如意死化苍犬,扑杀吕后以报仇;《晋书》有记载宋士宗之母化为鳖,宣骞之母化为鳌。我国历朝史家执笔记事,皆尚翔实,决不虚构,故我国之史书号称“信史”,就是可以被信任的历史记载。佛教的在家五戒弟子尚不妄语,何况出家之人,更不妄语,如何会因为劝人信佛而以妄语虚构?由此可见儒佛两家的圣贤之言,足堪信受,自当从速永断杀业。

  《十善业道经》中佛千叮万嘱要众生永断杀业,所谓“永断”,不止在行为上断,连念头上也断,根本连杀的念头都没有,这个叫“永断”。若是大家都能永断杀业,就不会再有“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之因果循环,不会再有可怕的刀兵劫了。

  前面讲了,弥勒菩萨在佛教中代表慈悲、忍辱、宽容和乐观的精神。我们逐一来学习一下,首先是慈悲。

  一、慈悲

  慈悲精神是所有诸佛菩萨都具有的情怀。

  慈悲的含义为:与乐称为“慈”,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拔苦称为“悲”,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简单来说,慈悲可以看做是有智慧的爱。

  谈到“爱”,是有感情的成份在里面的。父母与孩子之间,谈恋爱的恋人之间都有爱,这种爱是有条件的。一位妈妈爱她自己的孩子,未必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邻居的孩子,一对谈恋爱的恋人前一分钟还爱得死去活来,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后一分钟反目成仇,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爱当中掺杂着情执,不稳定,不自在,不可靠。

  慈悲就有了智慧的成份在里面。慈悲又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当然程度不同的原因还是智慧不同造成的。

  我们依藕益大师的解释来学习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慈悲。

  一、「生缘慈者,观一切众生如父母想。故《梵网》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作此观时,怨亲平等,以此调伏瞋恼悭嫉,乃至证得慈心三昧。凡与我有缘者,皆能为其拔苦与乐,父母恩最重,故与拔最在先也。」

  首先我们要有观一切众生如父母这个观念。《梵网经》里面讲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

  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佛说出来的是事实,并不只是经文当中的一种说法而已。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当中舍身受身,生生世世不知有多少的父母。我们遇到的有缘的众生,这个“有缘”不仅指善缘的才是父母,恶缘的就肯定不是父母,一切有缘众生都很可能就是我们过去的父母。

  我们生生世世都从父母受生,所以,所遇到的每一位有缘众生,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统统怨亲平等,统统都是我们的父母,都要以孝敬心对待他们。

  如果是善缘的,当然就很“亲”了,我们理应去尽孝;如果是恶缘的,他对我们不好,甚至来毁谤我、障碍我、责打我,这些都属于“怨”,怨也是父母,只不过因为从前的业因果报而有“怨”,那也是从他们而受生的,也要用孝敬心对他们。正如舜王对他的父母一样,父母三番五次想要加害他,他不计较,反而极力尽孝悌之意,化怨为亲,这是大孝。

  《弟子规》上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是正确的观念,用这种观念来调伏自己的瞋恼悭嫉。“瞋”是瞋恚心;“恼”是烦恼;“悭”是悭贪;“嫉”是嫉妒,这些都是恶道的心所。

  把贪瞋痴等等这些拔除,才能脱离恶道。对待一切众生绝没有贪爱、没有瞋恚、没有嫉妒、没有恼恨,乃至没有对立,以平等之心、孝敬之心尊重、敬爱、关怀、照顾、帮助,这就能够证得“慈心三昧”。

  “三昧”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的享受都不正常,因为这种享受都是五欲的刺激,身的感受是苦乐,心的感受是忧喜,身心这些感受都是不正常的。什么叫正常的享受?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个时候才是正常,这种“受”佛家称为“舍受”。

  我们法海寺春节团拜会,还记得我送了什么祝福给大家吗?[祝你岁月无波澜,愿我余生无悲欢],这两句话就是讲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是正常的享受。

  舍受固然好,可是凡夫的舍受不能保持长久,就不能叫三昧,能够保持长久不变,称为三昧。

  如何能做到身无苦乐、心无忧喜?这就要放下我执,因为有个“我”,才有我的身、我的心这些种种感受,就有苦乐忧喜;如果把“我”放下,当然也没有我的身,也没有我的心,那苦乐忧喜从何而来?全都没有了,这时候就得到三昧。完全无我的孝敬父母、孝敬一切众生,住于慈悲之心,这就是慈心三昧,弥勒菩萨生生世世都修习慈心三昧。

  正如大舜对他的父母,做到无我才能做到像大舜那样,假如他还有“我”这个观念,《金刚经》里说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有这四相他就做不出来那样,他父母要谋害他,他竟然对父母一点瞋恼之心都没有。现今有些事,我们看到了感觉很遗憾,父母和子女之间反目成仇,世间最亲亲不过父母和子女,连这种关系都要反目,其他关系更是脆弱。都是个人抱着我执不能放下,都认为自己是有道理的,这个所谓的“理”是自己的我执而已,并不是真理,不是真有道理。

  《金刚经》里世尊告诉我们,过去他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时候,遇到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用刀把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忍辱仙人自始至终没有生过瞋恼,忍辱功夫成就。

  他为什么能做到呢?同样是因为他离开四相,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遇到被割截身体应该会产生瞋恨心,可是他没有瞋恨心,证明他已经离四相,已经得到慈心三昧。不仅不怨恨歌利王,而且发了慈悲愿,怜悯他的愚痴,发愿说将来我成佛的时候,第一个要度你。果然世尊后初转法轮,在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个就是憍陈如尊者,他就是那一世的歌利王,真的第一个度他,没有食言,这是慈心三昧。

  凡与我有缘者,皆能为其拔苦与乐。跟我有缘的人是我们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没有缘的想遇都遇不到,遇到的有缘人,不管这一世他是谁,过去生中都和我互相做过父母儿女这种亲缘,所以都要帮助他们拔苦与乐,就是帮助他们离苦得乐。

  帮助众生离苦得乐,首先要帮助谁?当然是我们这一生的生身父母,因为父母恩最重,而父母恩中母亲之恩尤重,十月怀胎,三年抱持,这种恩德生生世世报不尽。所以最先要度的是父母,将这种孝慈之心扩大对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实在生生世世都是我父母,这是事实,这就是讲到“生缘慈”,生指众生,因为有缘的众生令我生慈心,这叫“生缘慈”。

  再提升一个层次,叫「法缘慈」。我们看蕅益大师注解:

  「法缘慈者,观一切法皆从缘生。故《梵网》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众生惟是四大合成,无我无人,无寿无命,即四大无二。故慈心所缘,亦无有二。作此观时,怨亲一相,乃至证得慈心三昧与拔之力,较前更胜也」。

  法缘慈比生缘慈层次更高,这种观念是观一切法从缘生,所谓因缘所生。一切法是指一切的现象,宇宙中万事万物无不是因缘所生,因缘就是条件,万事万物无不是各种条件合成的。比如说我们身体是四大和合,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就人体而言,“地大”是指有实体的,像骨肉这些就属于“地大”;“水大”是液体的,可以流动的,像血液、汗液、体液这些都属于“水大”;“火大”是指温度,人有体温;“风大”是指呼吸。这个物质的身体不外乎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不仅人体有四大,地水火风四大整个宇宙都有,物质世界里面离不开地水火风。科学家讲物质不灭,确实是不灭的,怎么个不灭法呢?地水火风合成我们的身体,人体死了以后,肉体消亡,回归尘土,地水火风又回宇宙当中,什么时候因缘成熟,又合成一个人体,还是从父母所生的。所以《梵网经》里讲的[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讲的不错,确实是这样,从基本物质元素构成的角度来看,我身跟宇宙一切众生的身是一样的,既是一样,便可以说一切地水火风都是我本来的身体。

  生生世世轮回,无量劫轮回中我们去过无量世界,所以无量世界里都有我们过去生中身体的地水火风元素。既然如此,一切众生身体里的地水火风,过去不也是我身体的地水火风吗?众生都是四大合成的,所以众生跟我是一不是二,就从物质的角度上来看也是如此。

  这就好理解了,为什么说[无我无人,无寿无命]?

  哪一个身体真是叫我?整个宇宙的地水火风这些元素所构成的身体都是我,换句话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我,根本没有一个小我在,也没有一个跟我对待的人在,人我一体,所以说[无我无人]。

  [无寿无命],这讲寿和命。在凡夫眼中好像确实是有寿命,八十岁、九十岁、一百二十岁,死了以后命才完了,好像有寿有命。从物质不灭的角度来看,并没有真正的寿命,只是构成身体的四大元素的状态是合成还是分开而已,四大永远都会存在,这就是所谓物质不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