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皈依?发菩提心,获得永不失业的人生
皈依就是找见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在一两岁、三四岁时,心性就处在那个没分别的世界,那就是极乐世界。天真的、烂漫的,那就叫如来。他那个世界就叫极乐世界,没有一点烦恼。 我们既然来了,还得想办法回去。如来还得如去。如来如去,才能到极乐世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受欲情所牵,只知道来,不知道该怎么回去了。皈依的皈就叫回去,咋回去?就得依了。依什么呢?依佛的正知正见正法,这就叫如来。回到哪去呢?回到极乐世界。就是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慈悯故!皈依如来了,就是皈依我们的本来面目。真要认识自心本性了,那么往生极乐世界就容易多了。你还想去哪?你成如来了,你要去哪个世界?如来就是极乐世界。实际上佛法是最简单的,领悟真理、天真烂漫那就是极乐世界。 发菩提心,获得永不失业的人生 在社会大众的印象中,往往觉得佛教消极悲观。之所以会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解脱道的修行从认识到结果都偏向否定。比如无常,是对常的否定;无我,是对我的否定;说人生是苦,是对世俗快乐的否定;至于涅槃,则是对整个轮回的否定。 有人会因此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轮回停止了,未来是什么?生命是否由此终止?如果这样,人生究竟还有什么意义?这也使得一些人对学佛产生畏惧心理。 如果我们在解脱道的基础上,再接受大乘菩萨道的思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会完全改变。解脱道是偏向对负面情绪的否定,而菩萨道在否定的同时,非常重视对正向品质的开显。 生命有两个面向,既有魔性,也有佛性;既有根本无明,也有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每个生命都具备觉悟潜质,都能成佛。无明使生命充满混乱和烦恼,不能自主。但在这个迷惑系统的背后,还蕴含着无限宝藏,那就是圆满无缺的觉性。 在生命的某个层面,我们和佛菩萨是无二无别的。或者说,佛菩萨所具备的慈悲和智慧,也是每个众生本来具足的。 这些品质不会因为我们是凡夫就减少,也不会因为我们轮回六道而丢失,它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认识它、开发它。这一认识,为我们的修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心。 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大乘佛子,关键取决于他是否生起菩提心,是否具备“我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生命痛苦,从迷惑走向觉醒”的崇高愿望。只有具备这种愿望,才能称之为大乘行者。反过来说,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愿望,不管读多少大乘经典,修多少大乘法门,都不能算是大乘行者。 发菩提心,就是以觉性为基础,进而建立无尽的悲愿。当我们生起“尽未来际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后,就永远不会失业了。 菩萨的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何等深广的愿力! 菩萨道的修行,是在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走向觉醒的过程中,完成慈悲的修行。 正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这种慈悲不是我们平时的小慈小悲,而是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其标准,就是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慈悲。如果还有一个众生不是他慈悲的对象,这个修行就是不圆满的。 另一方面,菩萨在利益众生的同时,也在弱化我执。所以利他不仅可以成就慈悲,同时也可以成就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不过我们要注意,做事也很容易成就我执,成就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换言之,做事既可以成就无我,也可以成就我执,关键是自己的发心。只有带着纯粹利他的心做事,才能成就无我。 在菩萨道的修行中,中心的转变非常重要。凡夫的人格,是依自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这就必须完成生命中心的改变。将原来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三宝为中心,以众生为中心。 《普贤菩萨行愿品》告诉我们:“若令众生欢喜,则令诸佛如来欢喜。”可见,菩萨的修行必须以众生为中心。只有转变中心,才有可能弱化我执。在弱化我执的过程中,不仅能成就智慧,也能成就慈悲。所以,利他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具有不可思议的功用。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