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三十集)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集) 2005/2/21 台湾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30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假如我们能够在家庭经营一个很好的谈话风气,那家庭气氛就会很好。那我们假如是一个团体,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也要常常口吐莲花,让所有的同仁在谈话当中,都可以如沐春风,可以互相鼓励、互相肯定。我们要带动这样的谈话风气。那假如是一个团体领导人,是一个政府领导人,他谈话的时候都是对别人的漫骂,挖人家的隐私,都是这些攻讦的言词,虽然逞了一时之快,那流弊、往后不好的影响确实很难估算。因为小孩子没有好坏判断能力,看到领导人都这么说话,那我也应该可以。所以后面的后果就很难收拾。俗话说「公门好修行」,因为处在公门影响的面都很大,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会丧邦。所以我们当领导者不得不在言语当中,要多加谨慎、多加考量。只要我们有这个态度,相信也可以在言语当中,带动社会的良好风气。 『奸巧语』。这个「奸」是欺骗、是机巧。那为什么要用奸跟巧?就是为了把自己的言语过错,自己没有守信用的过失掩盖起来。所以孩子他假如用奸巧语,他就有可能是在撒谎。能撒谎的孩子聪不聪明?不聪明还撒不出谎。有一个初中生,因为跟同学常常攀比,所以都喜欢买贵的东西,母亲不让他买。有一天说要配名牌眼镜,他妈妈不肯,说:你本来就有一副了,还配?妈妈不给他配,他就自己去,去了一会儿回来了,配好了,然后跟他妈妈说:去付钱!聪不聪明?他可以不用带一兵一卒,不用带什么钱,就可以讲得让对方相信他妈妈会来付钱。所以很多家长,小孩子反应很好,他都说:好聪明!我很怕听到小孩子好聪明,小孩要的是朴实、是忠厚。现在的小孩聪明都用到哪?用到撒谎,用到达到他的目的。 比方说,有个小女孩跟她父亲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有好几家冰店。她走在第一家冰店就稍为脚步放缓,就跟她父亲说:天气怎么这么热。她父亲还没反应过来,走到第二家,小女孩说:这个时候有一支冰吃多好!走到最后一家,小女孩就说:这是最后一家。聪明都用到哪去?都没用到圣贤教诲上去,都用到达到她的目的。所以重利轻义,当孩子的思惟都是自私自利,他的成长过程一点一滴道义都会慢慢消退掉。所以孩子的聪明是用在当孝子,当好学生,当好公民,那才是用对了地方。很多小孩在耍小聪明,大人还笑呵呵。这样对不对?不对。 所以孩子撒谎有几种可能我们要擅於观察。当孩子初犯,我们要慎於开始,要很谨慎。所以孩子很可能因为要贪图利益,撒谎,贪图利益。有一个孩子回来跟他爸爸要两块人民币,结果他父亲顺手拿了一张两块钱的钱币给他。他说:爸爸,我不要一张,我要两张一块的。他爸爸很纳闷,就是两块钱,怎么还要分成这样?他就跟爸爸说:爸爸,我只要拿一次钱去训导处就可以得十分,所以你给我一张两块的,我只能得十分;你给我两张一块的,我可以拿去说我捡到的,我可以得二十分。他爸爸听了怎么样?我儿子怎么这么聪明。结果又去讲给一个教育官员听,这教育官员全身起鸡皮疙瘩。这个父亲也够没有教育敏感度,还觉得他很聪明。孩子已经公然撒谎。所以现在家长还觉得会撒谎是本事,那可就麻烦。所以这是一种情况。 现在学校比方说有募捐的活动,我们也要适时引导小孩正确的观念。有一次学校推出这种贫困救助,有一个孩子要捐款。他妈妈就问他要捐多少,孩子想一想七块两毛钱。多不多?不多。但是那是他全部的积蓄他把它捐出来,自己捐。结果其他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捐,都是三百,都是五百。结果这个孩子的心怎么样?我才捐七块二,都没有人看到他的真心。结果这个捐五百、捐一千的,五百可以带一朵小红花,一千块可以点一支蜡烛。所以很有可能我们本来是要办善事,在这个办的过程当中,让孩子学到什么?可能虚荣心都加进去了,而且又不是拿自己的钱,是拿家长的钱来顾什么?不只是小孩要面子,很有可能谁也要?父母。 其中有一个家长,她马上就捐了几千块,结果学校发个小红花给她戴,她没戴。她说善心都是自己愿意做的,又不是要出去炫耀表扬,还颁奖状。所以这一位母亲也很有敏感度。假如她就这样大摇大摆戴著那一朵大红花去,那她又怎么样教育她的孩子行善不欲人知,行善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所以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要细细去推敲才行,不然会染上这种虚名,就不好。 孩子撒谎很有可能觉得好玩,一开始给你骗一下,你也笑一笑,他也笑一笑。那他就觉得怎么样?很有意思。你看很多综艺节目在玩弄别人,大家哈哈大笑,所以孩子觉得欺骗别人很好玩,这都是误导。所以我们也非常熟悉一个故事,叫狼来了。这个故事你讲给幼儿园孩子听就很有效果。你就告诉他,这个孩子他守著一群小羊,结果他自己觉得很无聊,就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所有的村民都非常朴实,也很愿意帮助别人,统统都来要帮他把狼赶走。结果一看一只狼也没有。他看别人忙成这样,自己还在那里哈哈大笑。结果后来村民都回去了。第二次他又开玩笑,又欺骗别人,第二次没来那么多人,不过也来了不少。又看又是他开人家的玩笑,所以村民又回去。第三次狼真的怎么样?来了。那时候他大喊狼来了,狼来了。有没有人来?没人来。小朋友,没人来以后会怎么样?羊会怎么样?他会怎么样?吃了不要讲,让小孩自己去想,好恐怖,记忆深刻。所以小孩假如因为好玩撒谎,一定要适时的制止,不能再犯。 第三个小孩有可能因为逞能而说谎,还有掩过饰非、父母影响,我们要适时去观察。逞能,因为他要炫耀,所以就把话讲得很夸张。你注意去听看看,有些八、九岁,十岁的孩子会攀比,我们家有什么?有电脑,有数位数码相机。这就愈说愈夸张,我们当老师的要谨慎,适时去制止。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名臣叫司马光。有一次,他跟他姐姐在比剥核桃,结果都剥得很慢。他们家的仆人就跟他说,你用热水烫一烫就很好剥。司马光去拿热水来烫,刚好他的姐姐离开一段时间又回来,看他剥得好顺,就说:弟弟,你怎么这么厉害,谁教你的?司马光说,我自己学会的。结果刚好他父亲走过去,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经意就把这个忘记了。那可能一开始撒谎,往后就怎么样?有一就有二。因为他逞能没被发现,他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麻烦。所以他父亲当场就跟他说: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不是自己剥的绝对不能夸大。所以由於父亲在他第一次犯错就给予严厉的指责,这是正确的教诲。后来司马光一生非常坦坦荡荡,所以他也曾经讲过「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这是结果,我们也要看到原因,是因为什么?父母正确、适时的指导,决非偶然。这是逞能的情况。 下一个掩过饰非。很多孩子一犯错,他会有一点紧张,一紧张,可能就怕被大人发现。所以有一次有一个孩子把衣架子弄坏了,其实衣架子弄坏好不好修?一弄就回来了。但是他们不懂,就很紧张,怕被处罚。所以就跟旁边的同学说,不要告诉老师,结果刚好老师就在旁边,马上就过来,他吓一跳。孩子都还小,只要你适时的教导他,他马上观念就转过来。后来老师马上跟他说「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所以弄坏衣架不严重,不告诉老师才严重,你以后就赢不了老师对你的信任。所以错了就要承认,「过能改,归於无」。然后就接著跟他说,你犯的错改过来,而且又能学到如何把一个东西再把它修好。这老师也很有耐性,陪他一起把它弄好。所以这个机会点我们掌握好,孩子可能就此能建立正确的态度。所以当孩子在掩过饰非,我们也要仔细去观察,不能让他养成习惯就麻烦。 最后,父母的影响。有一片电影叫手机,手机里面有统计一个数字,说一个成人一天讲的谎话有多少?有二十五次,二十五次谎。所以大人在一天当中讲这么多次谎,那小孩潜移默化。比方说,这个妈妈在接电话,儿子也在,爸爸也在。电话接起来:我先生不在。那小孩说:爸爸在,怎么会不在?小孩都听蒙了。所以小孩在的地方绝对不可以撒谎,小孩不在的地方也不能撒谎。所以我们之前也有提到一个观察,要学会拒绝。你不学会拒绝,人家就不知道你为人的分寸,你生活的原则。只要你该拒绝的拒绝,你的朋友就会顺著你的原则跟你交往,何必在那里遮遮掩掩?累死自己,后来还被人误会,说你怎么可以不守信?或者怎么可以躲我?那就把本来很单纯的事情搞得怎么样?挺复杂的。这是「奸巧语」,我们要注意孩子撒谎的情况。『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言语行为当中能守信,这已经奠定孩子往后在社会会有很好的发展。我们有一个朋友,小时候看到别人在吃冰棒,忍不住那个诱惑就去偷了爸爸一点点钱,跑去买雪糕吃。他爸爸眼睛也很厉害,看到了,马上跟著他后面一瞧究竟。结果他买好,正准备大快朵颐,抬起头来看到谁?看到他爸爸,直发抖。他爸爸话也没说,把他带到家里,吊起来,狠狠的修理一顿。注意听「一顿」,以后还有没有?没有。第一次让他记住了,终身不忘。打到他经过那个放钱的地方都会发抖,不敢再轻举妄动。 后来他长大,到其他的地区去工作,也离家里有一段距离,都是住在老板家里的宿舍。所以那时候他住在宿舍里,早上起来也会帮忙打扫,在这个打扫的过程,突然发现地上有一百块、两百块,他就把它捡起来,就拿给老板娘。过一阵子,奇怪怎么变三百块、五百块?他又把它捡起来拿给老板娘。他说曾经最高还有超过上千块。后来他在这一家公司工作,他的学历不高,但是老板都把很好的机会,进修的管道,都让他破例参加。很多都是大学生才可以去,但是老板都让他去。在这个公司服务了很多年,也表现很好。后来自己要出去开店,也跟他老板辞行。老板就请他吃饭,给他饯行。后来吃完了,他就跟老板说:我有一件事想要请教一下。他说:你们家为什么常常可以捡到钱?老板就笑了。他说:你一个外人住到我们家来,我怎么知道你的品行如何?所以那些钱是故意放的。所以一个人的德行假如不好,很有可能在某一个点上就把一个好的机会断送掉了。所以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所以「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第一句『见未真,勿轻言』。当我们还没有看到事实真相,只是听别人片面之词,绝对不可以把这个话再传出去。这是一个很重要谨慎的态度。假如你没有确定,它可能是谣言,那你这么又一传出去,自己就变成帮凶。所以团体要以和为贵,绝对不可再惹是非,这个共识很重要。所以团体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攻讦,而不是漫骂。所以古代对於言语很谨慎,因为往往乱之所生,言语就好像那个阶梯一样,一句一句谗言慢慢就制造了动乱。 所以「君听臣当诛」,当国君的假如听了谗言,臣子就要遭殃了。「父听子当诀」,父亲假如听了后母的谗言,听了别人的谗言,可能他的孩子都遭殃,骨肉之情都有可能会决裂。夫妻听谗言,「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疏」。朋友假如听进谗言,慢慢就会疏离,夫妻可能就会分离。所以我们对谗言要很谨慎,要注意。来说是非者。一个有修养的人,会不会说长道短?他希望的就是人与人和睦相处。很可能你跟某一个人有一些不愉快,他可能会过来告诉你,其实对方上一次也满称赞你的。让你的气消退一点,退一步就怎么样?海阔天空,其实忍耐一些气,那一些脾气,那都是空的。只要调节调节互相让一下、互相体谅一下,就没事。最怕的就是加油再添醋就麻烦。 所以古代就有提到对於谗言要谨慎的一段诗。说到「堂堂七尺躯」,一个人堂堂七尺的身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所以一个家、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要能相处得好,我们其中的分子对於谗言一定要懂得辨别。所以「见未真」,假如他在说某一个人的是非,你跟这个人也颇有交情,这个时候当然你不能把这一段话传出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毕竟你也听到了,总不能视而不见。所以可以去跟这一位朋友说,现在外面是这样传言,我们用一个真诚心去跟他讲。讲了以后,假如没有这回事,那我们就安慰安慰他。所以只要你没有做,迟早日久见人心。那假如这个传言确实还有几分真实,那我们也要适当赶快要规劝他:人的名誉在团体当中特别重要,我们应该赶快收敛一点。 所以不管是谗言,还是说人家的坏话,都到我们这里适可而止。所以读书明理的人,纵使听到的是事实,而这个事实攸关团体的和谐,攸关一个人的名节,他也会避口不谈,所谓隐恶扬善。当你是隐恶扬善,对方有一点好你就赞叹他,对方一些不好的你不说,但是从你的威仪当中,他也知道你知道。所以在这个当下他会感受到,我做一点好,人家就称赞我;我做不好,人家也没指责我,慢慢的他就会往做好的这个方向去前进。所以这都是人情当中的一个分寸。 那「见未真,勿轻言」,我们也要常常提升我们对於事理的判断能力。因为假如你判断不对,有可能你会好心行了坏事。因为现在很多团体打著善良、打著公益的名号在干什么?在骗钱。假如你都不了解这个团体好不好,你见未真,马上又带一大堆人来帮忙、来捐钱,到最后是骗人的,那我们就很难跟这些朋友交代。所以还是要谨慎,先观察清楚。像我们是在推展中国文化,很多人也会说我在推展中国文化,挂羊头可能卖狗肉,是为了赚他的钱。所以可能一、二个小时谈话下来,其中会提到中国文化很好,接著就讲他的话。那我们在底下的人听完会觉得讲得真好,就会怎么样?开始传,因为群众的情绪很容易带动起来。那你这么样称赞说那个讲得很好,可能所有的人还误以为他真的讲很好,可能都去跟他买很多东西,就达到他的目的。 其实我们要判断,他假如是真正在弘扬中国文化,他一定会抓到中国文化教诲的核心。在哪里?从哪里落实?从入则孝,「夫孝德之本也」,假如讲了两个小时连一个「孝」字都没有提,连一个「德行」都没有提。你还在那边:讲得真好。这样一传出去就可能误导其他的人。所以我们要用理智去判断,这样才不会以善心行了恶事,也才不会让一些有心人有机可乘。所以现在我们也要考虑到,先把一个团体判断清楚,再与人谈论,这样才是比较不会有不好的情况发生,这是「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这个「见未真,勿轻言」,我还刚好有一位朋友,他也是听别人谈了很多他一个朋友的情况。都是讲他朋友不好的,但是他当然没有传出去,他是当面去问这个朋友。就把外面的传言有哪些情况都告诉他,然后问他这是真的吗?直接让当事人来解释一下当时候的情境究竟如何?所以这一位朋友这么做是很有理智的,不会人云亦云。所以当人用这一分理智去应对,就让这些谣言没有机会可以来散播。 「知未的,勿轻传」,我们对於很多的道理还没有了解透彻,对於一些事实还没有清楚,不可以轻易去讲给别人听。怕的他先入为主,我们又讲错了,就把人家误导到不对的路上去,这样就很不好。比方说,我们现在有读经典,这个时候人家问你,读经要从哪一本开始读?你说《弟子规》,因为在现在这个时代十个人有十个看法。所以我们如何确定我们的看法是对的?可以从经典找答案。为什么叫经?我们看地球有经线、有纬线。所以经纬的重点就在可以当作标准,不会改变。所以经典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你只要从经典上找,你就有信心,确实如此。所以一个人跟你说德行的根本在哪?他假如跟「孝」的答案不一样,你就可以判断他讲的怎么样?错。 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守住「依法不依人」,不然你会听得乱七八糟。依法不依人!所以当我们,比方说依照《三字经》的教诲,很多那种似是而非的观念你马上就剔除掉。比方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那把答案讲出来人性是本善,但是不受到好的教育就容易长养习性,就不会去那边哲学在那里辩论性善性恶,辩半天,这一个标准就出来了。「教之道,贵以专」,你看现在一学四样、五样,学得好吗?现在人就是不听经典、不听圣贤,都听谁?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真的,我颇有所感。 比方说,现在一个家长来跟我们讨论如何把他的孩子教好。当他把情况讲完,我一定会告诉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的孩子必须要你用耐心、用爱心跟老师一起合作,要差不多半年至一年就慢慢可以循规蹈矩。家长往往听到半年、一年,眉头都怎么样?这么久!要走的时候说:蔡老师,谢谢你,有机会再来跟你请教。走了以后,从此就怎么样?没再回来。很有可能报纸上登「三天课程」,都满贵的,「保证让你教出一个天才」。他马上跑去报名参加,趋之若鹜。所以我们从这里看到,真正把真理告诉他,他信不信?不信。现在的人急功好利,都很想要赶快就把他一步登天,刚好与学问背道而驰,欲速则不达。所以要会判断才行。 所以《三字经》讲「为学者,必有初」,开始先读什么?「小学终,至四书」,所以你可以拍拍胸脯,从哪一本读?《小学》,现在最精譬的小学就是《弟子规》,依据《小学》的纲领编出来的,那你就也不会担心自己讲错话。所以《小学》读完,读《孝经》,读四书。而且当孩子已经把《弟子规》扎根下去,他再念《孝经》,念四书,味道一不一样?不一样。当你读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孩子读到「孝悌也者」,那个「孝」字跟「悌」字就不是一个字,是什么?他会举手,老师,这个孝是不是就是指「入则孝」?他的孝不是空的。他的孝是跟生活结合,他知道学问一定要解行相应,一定要力行加学文。这个态度一正确,方向就不偏颇。所以「见未真,勿轻言」,而我们要见地正确,必然要从经典去了解,要从圣贤人的教诲去堆积我们的判断力。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事非宜,勿轻诺」,那现在轻诺的现象多不多?所以喜时,一个人很高兴的时候,不可以随便就答应要给人家什么东西,很有可能到时候没做到就失信於人。所以大人很常犯的就是一高兴,孩子马上察言观色跟你要东西。你马上说:好!好!到时候就后悔。你看我们大人在哪个时候特别容易答应小孩?考试考得好。这个答案很好,很真实。当考试考得好的时候都可以要东西。所以孩子读书的目的在哪?这无形当中,当我们在承诺孩子给他东西,已经在长养他的虚荣心,已经在让他的读书目的偏颇。 所以现在小学考试考得好,可以怎么样?可以吃雪糕。上了初中考得好,可以怎么样?买脚踏车。上了高中考得好,可以怎么样?可以谈判,还可以挑,你是要MP3,还是要什么?他所有的动力都在这些东西上。所以为什么会有很多的父母被孩子赶出家去,因为他觉得他想要的东西你都应该满足他。所以当这个要东西的风气形成,孩子的欲望就一天一天在增长。欲是深渊,孩子从小欲望就打开,回不回得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孩子要东西要习惯了,当有一天你不给他,他会怎么样?我们也听到很多孩子初中就动手打妈妈,不给钱就打。到那时候为人父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这个轻诺当中就是太溺爱。 有一个刑事案件,是一个年轻人小时候父亲常给他很多钱,所以他花钱花习惯。后来年轻一个月都要花几万块,一、二万人民币,花得很凶。他父亲有一天受不了,他说:不给你钱了。还把他安排去当兵,当了两年。两年回来,习惯有没有改?很难,确实那种爱慕虚荣、奢侈的习惯一染成,他只要进入那种情境,他就忍不住要打肿脸充胖子。所以后来当完兵也没有什么改变,依然如故。他父亲跟他划清界限:我不再拿钱给你。结果这个孩子雇了杀手杀他父母。在他们家门口对那个雇来的杀手说,等一下有哪一个人长多高走出来,反正就把那个路线讲得一清二楚。这个杀手就问他那个人是谁?他说是我爸爸。就这样杀了他父亲。然后因为钱的钥匙在他母亲手上,也把他母亲杀了。所以杀父杀母现在已经不希奇了,原因在哪?重利轻义。这个「利」不断提升就变成欲望,就变成主宰他行为的一个魔手,让他想要跳出来都很困难。所以我们要谨慎,「事非宜,勿轻诺」,不能一直长养孩子的奢华。 有一个小孩他看这些饭菜他就不高兴,发脾气不吃。那一般的母亲会怎么样?过来三劝四劝,还有可能说,你把它吃了,礼拜六我带你去吃麦当劳。这么一讲,孩子本来一口都不吃,马上把它吞下去。因为当我们没有原则,孩子对我们的底细就很清楚。他就知道他只要用什么情绪,大人就会就范、就会答应他。这种情况就麻烦。所以当这个小孩不吃饭,他父亲也不出声,继续吃,太太就要过来劝儿子,先生很有教育敏感度,马上用眼睛对他太太说:你退下,让我来。当然没有说话,所以夫妻有默契。 教育孩子的原则一定要怎么样?要一致。不然孩子一定躲到那个没有原则的父亲或母亲的背后。所以等饭都吃完,他不肯吃,父亲就说:来,把它收掉,统统收掉。儿子可能还在那里捂著嘴生气,反正让他自己去生气。结果当天晚上因为没吃晚餐,所以半夜饿到睡不著觉,起来干什么?翻冰箱吃东西,吃冷的都有。下次还敢不敢威胁?敢不敢要求?不敢。所以我们从之前几天课程,有没有深刻体会到教育慎於始,特别重要。不只小孩重要,所有大人的相处,你也是要让他第一次就了解到公私的原则是什么?所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是同样的道理。媳妇刚来的时候,总不能到处撒野,也要了解到家里的整个情况,大家才会做好配合。 「勿轻诺」一来是因为溺爱,二来是没有原则。父母给予的承诺都凭著好恶,想给就给。可能答应了以后,情绪又变了,又不给他。小孩对你就没有信任,比方说,你在那里打麻将,然后就跟孩子说:好,你不吵,给你买什么。所以以后他要东西都在什么时候?在打麻将的时候,或者你在忙的时候,他都知道这个时候要东西铁定要得到,那就很麻烦。所以父母也要勿轻诺。父母要勿轻诺,进一步也要教导孩子勿轻诺。 有一个小朋友,他刚好送同学一枝铅笔,那同学很高兴,拿了以后就把它削一削,就开始写。隔天,他来的时候,就问他送给他笔的小朋友说:你今天跟不跟我玩?那小朋友也很单纯:我今天不跟你玩。那你把那个笔还给我。小孩子都很单纯,他就把那枝笔还给他。他说:我要那枝没削过的,那小朋友又拿一枝没削过的。他说:不是这一枝,就要我本来给你的那一枝。老师看到了就赶快过来机会教育。就告诉他「凡出言,信为先」,你已经给别人了,那个东西就已经不是你的,你没有资格再给人家拿回来。假如你要在送他以前,你就要衡量,你送出去你愿不愿意?或者你今天要给人家东西,要答应别人的时候,要先衡量到你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假如你能力不够又答应别人,到时候一定会失信。而且在答应别人的时候,除了衡量能力,还要再考量到你答应同学有没有符合校规?可能学校规定不能这么做,你还答应同学,这样是不对的。所以要符合校规,符合国家的法律,要从这些去思考。都是正确的行为了,那我们又有能力做到,才可以答应同学。所以「勿轻诺」的态度也是要指导学生。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