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细讲《弟子规》(第二十五集)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05/2/20 台湾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25 诸位朋友,大家好。很多朋友他会问我:蔡老师,你累不累?在这几个月当中,有很多的老师他跟著我们到各地去演讲,他都会看到我的身体愈讲愈有精神,所以很多担心是怎么样?是不必要的。我也跟这些朋友讲,我说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身累,躺下去七个小时以后又是生龙活虎。但是心累,很多事知道很重要,应该去做,可是却没有能力去做,那时候的心是很辛苦、很煎熬。所以,当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去做重要的事情,事实上内心是很宽慰的。 我记得在高中时代曾经读过孟子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为什么?「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在高中时代读这篇文章有什么心得?绝对不要当圣贤人,会累死,还要动心忍性,还要饿其体肤。那时候老师又没有把这些气节跟我们讲,所以我们依文解义,绝对不要往君子圣贤走。但是后来真正去弘扬中国文化,突然对这一句教诲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批了一个横批,叫「甘之如饴」。因为当我们知道这个事情太重要了,心里面怕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当考验来的时候,都会很欢喜接受,赶快这样就可以提升能力。 所以,我们有这个态度,也跟所接触的老师也建立了这样的共识。所以当我要从海口到深圳去讲课,我本来的课就必须交给其他老师。当其他的老师接到我的通告说:从下一节课开始换你。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不会:不要!不会。他们会突然冒出一句话: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所以,虽然我离开海口,课程都没有断,连大年初一、春节期间的课都没断。因为他们说,学习智慧刻不容缓,假如缓下来了,我们少一天学习,对孩子可能就是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也坚持,这个课也办了一年多。所以在海口、在深圳很多的老师,除了在学校、在他的工作当中之外,其余晚上、礼拜六、礼拜天的时间,都义务出来帮我们中心讲课,去承担。他们也在学习了四个多月以后,就开始跟著我到很多地方讲学。所以就从修身,然后把班级带好,齐家;然后把海口照顾好,治国;然后到北京、到深圳,到很多不同的省分去讲课,叫什么?平天下。所以这四件事其实是什么?一件事。只要你真心发出来,自己不断砥砺,自己不断超越,自然而然我们的影响、我们的奉献就会水到渠成,所以要: 【勿畏难。】 所以当应该给孩子承担的事都被父母做了,这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历练的机会。刚刚也提到,卢叔叔他没有帮女儿拿笔记本去。假如这一个笔记本拿去了,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什么样的结果?女儿很高兴:爸爸,你真好!有求必应,真是观世音菩萨。那对孩子的内心起了什么变化?只要我有事,我有爸爸,我有妈妈,我有爷爷,我有奶奶,我还有佣人。所以他背后有一大堆靠山,随时可以帮他收拾残局。所以我们现在往往看到很多年轻人,二十出头,他讲的话你会怎么样?气死。会吐血,真的!皇帝不急,怎么样?急死太监。所有父母亲友帮他忙得要死,他都觉得不关紧要。我在海口就有遇到,父母都帮他透过很多关系找了工作,他还要去不去说:好,我就看你的面子去试试看。还有大学生,读书被二一,被退学两次。结果朋友问他怎么办?他说:我也不知道。所以你看都快二十岁的人了,对自己完全没有责任心。这是结果,原因在哪?他很少为他自己做的事负全责。 当我们帮孩子收拾他的过失,他就会觉得往后都会有人帮他的忙。所以他以后要娶太太,你要帮他筹钱;他要买房子,你也要帮他张罗。你要帮他张罗到什么时候?这样的人生会怎么样?会累死。可能你眼睛要闭上的时候,还在想要帮孙子买什么东西。在去年十月十九号深圳特区报,有一对父母发表了一篇文章,劝告这些年轻的爸爸妈妈绝对不要宠小孩。因为他们夫妻老来得子,年纪比较大的时候才生了一个儿子,对他百般呵护。上了幼儿园,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孩子有哪些行为不好,你要注意。他还会帮孩子解释,还会帮孩子掩盖。这样一路上来,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等他大学毕业交了个女朋友,女朋友要求说:叫你父母搬出去,房子给我们住,我才要嫁给你。所以他儿子当然会怎么样?因为他是小皇帝,对吧?所以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他就直接叫他父母:你们出去!他的父母已经感受到严重性,所以希望透过他切身的痛苦,能够劝告更多的父母绝对不要宠爱孩子、溺爱了孩子。 在一九二O年代有一位十一岁的孩子,刚好玩足球把别人的一大片玻璃给打碎了,要花十二点五块美金。当时的十二点五块美金可以买一百二十五只可以生蛋的母鸡,所以这一笔钱很大,不小。他的父亲就跟他说:这你要负全责,所以你要自己赚钱来还债。这在中国的父母做不做得出来?很困难。依照统计,中国的小孩零用钱最多,然后做家事的时间最少,所以很没有担当。结果,确实这十一岁的孩子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打工,一点一滴把钱还给他父亲,结果后来他的事业也很有成就,他就是前美国总统雷根。所以你看,当你让孩子去磨炼,增长了他正确的态度、责任心,又增长了他做事的能力。所以养小孩要用理智,不可以只用情感、用溺爱,这就相当重要。所以『勿畏难』,当为人父母面对很多事情都能够很有勇气,你这样的态度一定会影响你的小孩。 我们俗话也常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们念通了没有?所以现在离婚率很严重。婚姻走向离婚,对自己还有对小孩可能都是一个伤害。所以面对人生、面对婚姻当中的挫折,我们也要勇於去克服。刚好我在海口,有一天要去上课,在途中有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我的同事她先生有外遇,该怎么办?诸位朋友,你有没有接过这种电话?结果我一个没有结婚的人接到了。虽然没结婚,但是解决人生问题的答案保证在经典之中。所以当场我就开始跟她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人生出现状况的时候,绝对不可能都是别人错,只有我对。有没有可能?不可能,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当夫妻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头一个念头要先想到「我错在哪里」。当然,这个念头不容易,可是只要我们不转到这个念头来,你的心绝对平息不下来。当我们处处只想著对方哪里不对、对方哪里又错,一定是情绪翻腾,很有可能会意气用事,会把事情搞得愈来愈糟。 所以我接著又说:比方说对方错七、八分,我们错一、二分,也要静下来先想我这一、二分错在哪,进而把它改过来。这是第一个重要态度,「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著我就跟她说:家火不烧,野火不起。诸位朋友,家火,什么火?冲突、不宽恕、不包容就是火。家里不先出状况,外面的火能不能烧进来?烧不进来。所以绝对不要去怪另外那个人,一定是我们自己先有过失,所以不要再把情绪又气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去,这是第二个重要态度。第三个当先生对的时候,你要把他当父亲看,平常要把他当朋友看;先生错的时候要把他当什么看?小孩看,还不够,要把他当儿子看。当你儿子犯错的时候,你会不会跟他说:我这一辈子跟你没完没了。会不会?不会。为什么?你这么不公平,对你儿子都不会这样,对你先生就这样?为什么?有没有看到人的不平等? 所有的障碍烦恼不在外,在哪?在自己。所以谁让你烦恼?打一个比喻,今天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一个陌生人走过来给你一巴掌,你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跑了,你在那里摸著你的脸:怎么这么衰?算了、算了!你就走了。突然那天回家祸不单行,刚好你先生喝了一点点酒,回来看到你,同样是一巴掌,结果一不一样?我跟你没完没了。奇怪了,同样一巴掌,效果不一样,谁造成的?苦都是自找的。因为我们的心不够宽容,没有从对方的角度看,所以都是用好恶在解决事情。自己所好的什么都可以,自己不高兴的就都不行,所以就造成自己很多心理上烦恼障碍。 所以很多人就说:他都这么大了,连这一点做人的道理都不懂。他都这么大了,哪里大?身体大?是不是?对!活了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身体大不代表智慧长。你说:他应该懂。他就是应该没懂,有没有人教过他夫妇之道?诸位朋友,你念书念了十多年,有没有看过一篇夫妇相处之道?哪一篇文章?夫妇相处对人生重不重要?重要!五伦只要夫妇伦正了,其他伦自正。你看,这么重要的东西没教。所以我跟一位长者聊天,他就说:我们教育什么都教了,就缺一个东西。缺什么?你们不知道?缺「德」。什么都有,真的,跳舞、唱歌统统都有,就最缺这个东西,最缺如何与人相处。所以你先生是受害者,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你也要把他当儿子看,你马上就能包容他。也由於你有这样的态度,他才知道迷途知返,因为外面都是逢场作戏、都是虚妄的。人往往要犯了错,才知道什么是真的。所以外面第三者绝不可能是一个好女人,好的女人绝不可能破坏别人的家庭。因为这个先生的定功不够,也容易被花言巧语骗了。 杨老师她从事读经教育差不多十年左右的时间,除了教小孩,她往往教读经、教书法教到十点多。小孩都回去了,换谁上课?大人上课。因为很多家庭问题,这些妇女都找不到方法,很痛苦。杨老师常跟我讲女人真不容易,所以要多关爱她们。所以很多家长有家里的问题、教育问题都会来问杨老师,杨老师也会尽心尽力帮助她们。所以杨老师常常回到家里都是半夜一点多,所以她都穿大衣,然后衣服里面都放一支雨伞,以备什么?不时之须。半夜比较危险,所以要全副武装,然后要包起来,让人家看不出来她是男的还是女的。从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看得出来,在杨老师的价值观当中,什么摆第一位?帮助别人摆在第一,置个人死生怎么样?当然没有那么严重。 就刚好有一位太太她就说到她先生外遇了,怎么办?杨老师沉静了一下,当你沉静一下,对方也会怎么样?把心静下来。杨老师接著就说:你是真的要解决问题吗?要看看她决心下得够不够。这个太太就说:真的!你既然下了决心,我再告诉你。好,你就要真去做。在这样的情况,你一定要拿出女人的法宝。叫什么?温柔。你们怎么知道?要拿出你的温柔。所以从今天开始,他做什么错事摆在第二位,你自己有没有做对,有没有把孩子照顾好,有没有把公婆侍奉好,这最重要。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以你的德行唤醒他的惭愧之心。 所以隔天,这位女士也穿得整整齐齐。可不可以穿得邋邋遢遢?很多男人是被女人吓出去的,我们还是端庄。她就打扮得很端庄,然后把孩子的这些功课都打理好,该睡觉的时候也都去睡觉了,她就坐在那里等先生回来。看著一秒一秒的时间过去了,十一点多了,十二点多了。突然在这个时候体会到一句道理,叫一切法得成於忍。假如这个时候你火气都上来了,可能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她继续等。一点多,听到开门的声音进来,怎么办?这位太太马上跑过去,笑得很灿烂,双手就把她先生的公事包拿起来:真辛苦,现在才回来。你一定肚子饿了,我去帮你煮碗面。就进去煮面。她的先生神魂未定,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结果她就从那一天开始每天都等她先生回家。诸位朋友,这位先生虽然出轨了,最起码还有一点好,还知道什么?还有一点羞耻心。所以后来过了差不多一、二个月的时间,有一天她先生回来得特别早,结果一进门,话还没讲就跪下去,他就说:你饶了我!我都跟你招了。她先生说:这一段时间我受到良心的煎熬,我都快撑不下去了。 所以要化解人生的挫折、人生的困境,要用什么?还是要用诚心,还是要用德行,才可以做得到。不管人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们一定要生起「勿畏难」,也要生起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也要生起责任的承担。我快讲不下去了,我们当老师就是有这个坏习惯,常常要什么?考试。责任的承担,是我错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要写出来,「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诸位朋友,您回想一下你的人生,在哪一些时期进步得特别快?都是在挑战当中、在逆境当中。所以我们要感谢挑战、感谢逆境。这是勿畏难。下一句: 【勿轻略。】 『轻』是指轻视,『略』是指忽略。当我们对某些事情很轻视、忽略,心已经失去了恭敬、已经失去了谨慎。我们在哪一些事情当中容易忽略、容易轻视?比方说我们今天要送别人东西,纵使是送别人东西,我们也要保持恭敬。古代有一篇文章写到,有一个人看到很多人挨饿,就拿了食物要去给他们吃。结果他就随口说:来来来,来吃!结果那一位饥饿的人他说:不食嗟来之食。你这样的态度根本不把我当人,所以他宁可饿死也不吃。我们的态度会影响到别人的感受,所以今天纵使我们布施,我们施予,也不要忘失我们的恭敬、我们的谨慎,其实是对方在让我们种福田、让我们积阴德,我们要感谢他们。 就好像我在海口讲了一百多场演讲,有一些老婆婆七十几岁了,还常常来听我讲课,我都很怀疑她到底听懂不懂?因为她们只会讲海南话。但是很奇怪,我看她坐在下面常常也在那里笑。很多人他会觉得说,我们讲的东西有利益到这些人。我就跟所有讲课的老师说,我说每位在底下听课的人,我们都要感谢他,都是他在成就我们。因为诸位朋友的眼神都非常慈爱、都非常仁慈。假如你们坐在底下,脸色很难看,我可能就讲不下去了。所以就是有这么多人给我们机会,我们才得以成长。所以讲课的人、讲经的人也要处处感谢,处处谦卑。这样纵使我们是施予,也不忘守好我们这一颗心。不然当心不恭敬,贡高我慢了,道业也就毁了。 在食物方面,甚至於在财物方面,比方说我们要捐衣服给别人、送衣服给别人,能不能拿出来很脏就拿给人家?所以送别人东西要有诚意,先把它怎么样?洗干净。我记得我一台车子送给朋友,我的父亲就跟我交代,送别人东西一定要让人家接得欢欢喜喜。但是我们一般人会忽略,会想说:我送他,他应该要知足了。是不是?往往这一念轻视忽略,可能你本来是好心要送他东西,可是因为这个东西出了很多状况,到时候接收的人也会心里不舒服。所以我听了我父亲的教诲,我就开始把它巡视一下,后来发现离合器已经开了十多年,不好开了。纵再送给他,我是已经开了好几年才能够征服这一个离合器,到时候他一开,那么难开。本来是一件好事,到时候又可能让他生了很多烦恼,然后又要去修理,还花一大堆钱。他在经济上已经困难了,所以我们要处处替人著想,纵使在送别人东西也都要顾虑他的感受。所以都修整好了,把车送给他,他开了一、二个礼拜打电话给我,说这个车虽然十多年了,但是很好开。后来过没多久,我这个朋友就生小孩了。你生了小孩,假如骑个摩托车怎么样?很危险。这个朋友就是跟我已经二十年的交情了,就是他把他女朋友的老师介绍给我的。 所以你看人与人之间这么好的缘会愈来愈殊胜,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用心去付出。比方说朋友到家里来作客,我们也要「勿轻略」,要先设想到,他假如来我们家,可能需要哪些日常用品。纵使他有带,我们也要准备一份。因为人难免会忘东忘西,到时候忘了带一条毛巾,又不好意思跟你要,这个时候可能身体没擦干净,衣服就穿了,说不定就感冒了。所以当我们处处能替朋友设想,让他宾至如归,相信你们这一段情谊会愈陈愈香。所以我在澳洲曾经担任一个职务,叫做寝室长,寝室,管一个寝室的生活用品。所以也常常到厕所去看看卫生纸够不够,然后天气变化,巡视一下棉被够不够。我们每一点点的谨慎付出,绝对都会让朋友内心很温暖、很欢喜。所以在食衣住行方面,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付出、去关怀,这是勿轻略。 在教育孩子方面,比方说我们叫孩子拖地,他拖好以后应该要做哪一个动作?孩子可能有一个心理,「你叫我做,我做就是交代一下,我还要赶快去看我的卡通」,有没有这个可能?所以当孩子第一次答应你做事,他是用应付、敷衍的态度做的,而你没有把它修正过来,他往后可能都是什么?敷衍塞责。所以孩子做事有没有负责任、有没有谨慎,这也要透过家长的耐性去追踪。 所以第一次让孩子拖客厅,你一定要去检查他有没有拖干净,这个棱棱角角,假如根本棱棱角角都还脏兮兮的,就代表他做事轻略。而且除了轻略以外,他做事有头无尾。做一件事的尾应该怎么结束?应该请爸爸来检查,请长官来确定。不然你想「我做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可能跟长官、跟父亲的标准还差很多,所以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应该父亲一看不行,马上要纠正:过来,儿子今天辛苦你了,拖得还不错。人都喜欢听鼓励的话。先鼓励一下,再告诉他:你这个边边角角假如再仔细扫一下,那就不简单了。爸爸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一定干不好这件事。给他肯定一下。下次爸爸交代你做什么事,做完了一定要先来通知爸爸去确定一下,你才可以再去做你的事情。所以让孩子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都懂得恭敬谨慎。 我曾经在杨老师家住了半年的时间,老师对我很关怀。她很细腻,怕我在这段时间没有钱花,所以她就在冰箱的上面放了一个钱包,里面放一些钱。她就随口一句说:没有钱自己拿。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个长者处处替你著想,怕你真的没钱很难受,也不好开口,就做得很善巧,让你可以很方便就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没有去拿。因为我在老师家住了一个多月,马上就去教这个学校了,又有钱了。所以虽然我没什么钱,不过需要钱的时候就会有机会让我获得。 另外,我在跟卢叔叔相处的时候也体会到他处处对人很恭敬,不轻慢。我记得从澳洲回来,卢叔叔去台中看我,他还拿了一盒有机的蒟蒻(黑糖蒟蒻)给我。一来,纵使我是他的晚辈,他对我也很客气,绝对不会以一个长者的姿态,好像他比你高。然后买这个黑糖蒟蒻,也是在不经意当中他听到我以前差一点就去做有机事业,所以他一看到这个是「有机黑糖蒟蒻」,他马上就想到我。所以卢叔叔在与人相交往当中,都很细腻的去了解到别人的喜好、别人的需要所在。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去付出。他也教诲我们这些晚辈,说我们很多的行为要减少别人的担忧。所以他也交代,比方说你从朋友家离开是晚上的时间,只要你到了,一定要打一通电话给对方,说我已经到家了,您别担心。所以处处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减少对方的担心。我们为人子更应该在,比方说晚上回家了,从父母家离开,到的时候一定记得打一通电话给父母、给亲人,不要让他们多替我们担心,这一些小事都要勿轻略。 我常常搭飞机,也常常跟杨老师一起搭。杨老师会有一个习惯,她在上飞机以前一定要跟对方确认飞机有没有正常飞。而且一定会算时间,比方说七点半到,她会抓二十分钟或者抓四十分钟,假如是国际线就会比较久,国内线比较短,她会请对方,比方说七点五十(有二十分钟的空档)再来接机,这样就能够让人家不要等太久。当我们处处替人著想,他人就处处替我们著想。所以勿轻略。接下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这个『斗闹场』是指比较复杂、比较奢华的地方,我们的小孩不要进去。孩子为什么会进去这样的地方?为什么?心理空虚,没有人生目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本问题,他没有判断能力,他不知道交什么样的人,近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才是对的,才是对他的人生有所帮助。这个判断力从什么时候养成?所以很多的家长他会很紧张一件事,他会说:我很害怕我的孩子以后会交到坏朋友。诸位朋友,你有没有这个担忧?有没有?有!继续担忧有没有帮助?没帮助。所以我们要思考怎么样才能建立孩子的判断力。 我曾经也看过一个报导,刚好一位孩子犯了很重的罪,警察局打电话通知他妈妈。妈妈接到电话,在电话里就说: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不可能!我儿子不可能干这种事。结果后来到了警察局,还没进去,还在那里说:不可能,一定是同名同姓的。结果等她打开门,看到坐在那里录笔录的是她儿子。结果她马上就说:都是被那一群朋友带坏的。所以这句话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样对不对?圣贤人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假如我们没有这个态度,你人生犯了多少过失你完全不清楚,这个人生就真是活得太不值得。 所以我就跟很多朋友讲到,我说遇到好朋友跟坏朋友跟他自己很有关系。我们不能顺著自己的烦恼去思惟,常常在那里担心;要顺著理智、顺著真理去面对。在《易经》里面有提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现在一般都讲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文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就是善的人就会跟善的人在一起,恶的人就去吸引恶的朋友。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非常善良、非常重德行,自然而然招感来的朋友就是好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要先长孩子的什么?善心。 我的外甥,她的母亲也三岁多就开始教他读《弟子规》,然后讲解《弟子规》给他了解。结果三、四岁带他到外面去跟其他的小朋友交往,当其他的小孩,比方说恶言对别人或者还动手打人,我的外甥看了就会拉拉他母亲对她说:这个小孩不可以打人、这个小孩不可以骂人。为什么他会这样判断?当你有教《弟子规》。比方说,你教孩子孝是对的,你教孩子孝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诸位朋友,知不知道什么是恶?(没那么难,你们不要被我吓)不孝(很对不起,造成大家的紧张)。当你教他友爱兄弟、尊敬长辈,他知道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不敬、不悌。当他知道谨慎很重要,当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是善,他同时也知道什么是恶。当他知道爱人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对,所以孩子就善恶分明。善恶分明,他会有所取舍。 所以,当他常常心存善念,到斗闹场的环境,他保证怎么样?浑身不舒服。所以现在假如叫我去歌舞厅站一分钟,我一定呼吸困难,头都发痛,那个磁场很不好。因为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已经接受圣贤的薰陶,心里面想的、做的都是善,把你放在不善的环境,你马上感受很不舒服,自然就会敬而远之。所以善恶分明他才有所抉择。现在家长有没有教?他小时候善恶不分明,等上了初中、上了高中遇到一些不好的朋友,马上就被带过去了。 所以万法因缘生,一个人会交到不好的朋友,原因是什么?善恶不明。缘是什么?缘才是恶友出现,才会结恶的果。所以人往往只重这个缘,没找真正原因。所以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多少的圣哲所处的都是乱世,但是他们都能做到屹立不摇,因为他们心中那把做人的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诸位朋友,您假如让孩子善恶的根基扎稳了,你的中晚年才能够高枕无忧,所以我们的人生规画要能够深谋远虑。好,这一节课就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