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因果报应录:丧天害理遭雷击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至此,齐洁清明。风雨梨花寒食过,家家坟上子孙来。清明祭祖,传承千载的古礼,永远是维系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情感纽带。在这个特别的时节里,欢迎您走进我们的《清明言祭》特别节目,一同探古寻源…… 清明言祭——视死如生祭尽诚 泱泱华夏,礼仪之邦;清明祭祖,慎终追远。《礼记》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在古人看来,祭祀之礼,并非因为外面有什么东西使人那样做,而是源于人心有所感念,自然生发的行为。清明时节,人们看见万物复苏,触景生情,思念逝去的亲人,期盼他们随着春天回到人间。内心有敬畏天地、怀念亲人的思緒,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是祭礼。 古人认为,祭的行为是在“追养继孝”。祭,不仅是子女在弥补对父母生前未尽的供养,也是子女在延续对父母生后的奉事。《礼记》云“孝者畜也”,“畜”有顺从及蓄积之义,子女奉事父母日久,孝养的天性蓄积于心,不会因为父母离世而戛然终止,通过祭礼延续孝心,让孝心生生不息,这是顺于天道和人伦的。在古人看来,孝子祭祀“不求其为”,孝子凭着一颗纯洁之心去祭祀亲人,而不是为了自己有所求,这才是祭礼中真正的孝子精神。 《礼记》说,孝子奉事父母,有三个原则:供养父母时要看他顺从与否,为父母服丧要看他哀伤与否,祭祀父母要看他诚敬与按时与否。古人祭祀,虔诚恭敬,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古人在祭祀的前三天一定要斋戒沐浴,杜绝一切交际、娱乐、房事,把心思集中于思念亲人生前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志趣爱好、教诲遗训等。这样专心斋戒三日,到祭祀这天,走进宗庙祠堂,就会仿佛看到亲人的面容显现在灵位之上;祭祀完毕,转身出门,在肃穆中像是听到了亲人在说话;出门之后,耳畔还回荡着亲人的声音。古人明白“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人心诚敬若此,是能够与先灵感应相通的。也因为古人深信父母祖先之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古人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谨小慎微,唯恐辱没先灵。 在古代的丧祭之礼中,有一个“庐墓”的习俗,也就是在父母师长过世后,孝心特别纯笃的子弟,服丧期间在父母师长的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在历史上,庐墓的典范莫过于孔子的弟子子贡。孔子逝世后,为回报师长教诲之恩,众弟子云集师长墓前守丧三年,然后相继离去,惟有子贡庐墓六年,其尊师之诚,令人感佩不已。 古人给后世做出了孝亲尊师的好榜样,后世代代都有孝子秉承先志、仿效前贤,历朝史书方志,为规劝时下,启迪将来,对孝子孝行颇多记载。譬如,清朝时候,有个叫何良俊的孝子,他的父母相继过世后,他为父母庐墓六年,六年间他点灯的灰烬累积成堆。后来每逢家祭的时候,虽然何良俊已经年老体衰,但是一定亲自去到父母祖宗坟前,迎请父母祖宗之灵回家享用供品。每次迎请,他都让儿子牵着马,自己跟随左右作扶侍状,毕恭毕敬,好似父母祖宗之灵真骑在马上,跟随他们一起回家。乡里人见状觉得好笑,嫌他酸腐,都叫他“何酸”。但是何良俊泰然处之,依然如故。何良俊的身教给子女树立了榜样,他的儿子何际明,在乡里也以孝义闻名。有一次何良俊生重病,际明亲尝父亲粪便甘苦,以验明父亲的病情,其孝笃之举让旁边的人看见后都自叹弗如!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祭祀日趋简便和形式化。虽然古人的古风古礼渐行渐远,但是古人那份看似“酸腐”的至诚孝心,永遠不會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显得越来越弥足珍贵,耐人寻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