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个哈哈镜
世亲菩萨《大乘百法明门论》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做。如是次第。 ──《大正藏》第31册,第855页 讲|XC法师 那三宝地就跟其它地方又不一样。出家的法师,就跟一般的社会上面的人不一样。这种相就不一样,依报的相也好,正报的相也好,那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心和心所对我们内在心相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所有的“戒、定、慧”、礼拜、念经、打坐等等,这些都是在我们内心当中,建立清净庄严相,如果没这些内容,我们相就建立不起来。 那心不相应行法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就那天我们谈到的“得”,这“得”它是一个什么行相呢?它这很不好说的,也讲不清楚。它这种概念,它不是具体的,它是抽象的,它是假设的。假设说我得了什么?假设说失去什么?那实际上面,虽然说“心不相应行法”是假设的,但是跟“心法”,跟“心所法”,跟“色法”都是有关联的,有联系的,并且联系还是非常地紧密。那这些心相也好,抽象的概念也好,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所以就要去了解。佛教讲惑业苦,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苦、感果、受报。所有的这些都是自作自受——自己造作,自己受报,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造作,自己受报。 能”跟“所”也都是我们自己的,但是我们常常会认为说,“能”跟“所”是主观跟客观。这个客观在我们主观上头的反映,也就是说,“能”是我们自己,“所”也是我们自己。能变的是我们的心,所变的也是我们心上面所变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这个心就犹如镜子一样,你镜子上面所显现出来的形象,好不好?都是跟你这个镜子有关系。你镜子非常地明亮,他现出来的境界就非常地分明,非常地清楚;镜子模模糊糊,你外在的境界再清晰,镜子里头的境界也依然是模糊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外在没有善恶,善恶是在我们自己的心。反过来说,外在如果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我们以慈悲心、以善良的心来对待,我们也会变成善法;外在如果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非常有修行的人,那我们对他观过的话,我们也变成恶法。这就是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他跟我们的心的分别是有关系的。在一切的法上,都能够体悟到他的真如,在一切的法上都能够体会到一真法界。我们都是需要这样子去认识我们的本心,如果从外在方面去分辩事物的差别相,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是有为法,是世间的善恶、世间的是非、世间的得失、世间的迷惑,那跟佛法没有关系,佛法不是这么来看待的。 这就是说,世俗社会的名言体系是什么?我们佛教的名言体系是什么?不能搞混淆。如果把世俗的名言体系当成是佛教的,这个问题就很大。而且说把我们佛教的名言体系用到世俗社会上面去,一样也不行。因为我们到庙里头主要的目的是修道,所以我们的动机、目的、心态是这样的一些心态,这样的一种目的。那世间上面的人不是为了要修道,人家为了要生活,为了要工作,为了要发展事业,他所追求的东西都是有为法方面的成就,物质方面的成就。它不一样的,目标不一样,方向不一样。 但是我们常常会把名言当成是实有的。不知道名言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真如,证到真如。把名言当成实有,这是很可怕,又是另外一种执着。也就是把文字当成是佛法,把佛经上面的概念当成是真如,当成是法性,当成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没有真正了解到说,这些名言也是假名安立的,要让我们悟到无我,要让我们悟到我们自己的本性,要让我们体会到真如,这才是对的。我们自己的心是一个生灭的心,是一个虚妄的心。本来我们以生灭心、虚妄心来看肯定就是错的,就是你看的佛经也是错的,在分别嘛,怎么样是对呢?它是要闻思修,思维修才是对的,要真正根据佛经,根据善知识的教授原话,原原本本听闻,准确无误,然后去观想,然后去思维,它才不会错。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们听到一句佛经的名词,用种种世间的名言的体系去演绎,就是自己随便去解释一通。这个佛经的名词,这个法相和我们自己下面的解释是了不相干的,也就是法相目的是让我们要看到诸法的实相,那么我们如果不会在这个法相上起观照、来通达,只有离实相越来越远。 XC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三讲第2节 讲于北京龙泉寺德尘居 2009年6月11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