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基本认知(二)


 2017/12/23    下载DOC文档    

  三、皈依

  许多人只是将皈依当做获得佛教徒资格的形式,很少意识到它对修行有多么重要。其实,整个佛法修行都未离开皈依的内涵。 我们所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代表着佛法的全体,缺少任何一宝,都是不完整的。学佛,从皈依外在的三宝开始,最终在自己生命中实践内在的三宝,涵盖了从修行到成就的全过程。

  皈依三宝,关键在于对三宝生起强烈的依赖之心。通常,各人都有自己依赖的对象,包括感情、事业、金钱、地位等,并以此作为人生追求。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依托都是不可靠的。我们依赖感情,但亲人可能会变心;我们依赖孩子,但孩子长大后未必听话。于是有人说,世间唯有金钱最可靠,因为它永不变心,但世间每天都有破产的人,即使将钱财锁在保险柜中,通货膨胀也会使它们大幅度缩水。

  以佛法的智慧来看,人命无常,国土危脆,世间一切依赖都是不可靠的。而轮回之路是崎岖的,稍有不慎就会造下无穷恶业。在茫茫的生死苦海,在无尽的险恶轮回,我们随时可能落入三恶道中。人们只是被一些暂时的快乐所蒙蔽,看不到自身所处的险境。

  死亡何时来临?我们没有丝毫把握。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来世投身何处?我们更是茫然无知,唯有随着业风飘荡。不断地念死无常,不断地思维恶道之苦,才能珍惜现有的分分秒秒。同时,对三宝产生强烈的依托感。在生死大海中,三宝犹如帮助我们逃离苦海的唯一舟航。离开这条救度之船,只能独自在海中挣扎。不少佛弟子虽皈依三宝,却未将三宝视为生命的依怙,甚至不曾在内心占据重要地位。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金钱好,还是儿女好,还是事业好。即使遇到挫折时,也不肯深信因果,深信佛菩萨所揭示的生命真相,宁愿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道听途说,相信街头摆摊者的信口开河。这样的皈依三宝,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并未在我们的心行产生作用。

  皈依三宝,应不断忆念三宝功德。就像那些追星族,每天都在听着偶像的歌声,模仿偶像的装扮,搜集偶像的消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偶像就在其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地位。 我们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对象,也应不断思维佛陀无量的慈悲、智慧和功德,确信唯有佛陀才能将我们从生死中救拔出来,唯有佛法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唯有僧宝才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助伴。 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才能将佛法深入于内心,念念与三宝功德相应,最终成就三宝的功德。

  在佛法修行中,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据经教,通过闻、思、修的熏习,依循持戒、得定、发慧的步骤进行。一是直接以佛陀为榜样,以佛陀所行作为自身观修和临摹的对象。我近期所讲的《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正是对这一修行方法的详细阐述。 《普贤行愿品》出自被誉为“经中之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见地高超、至圆至顿的修法。 虽有很多人以诵念《行愿品》为日常功课,却极少有人认识到其中蕴涵的观修方法,更无法运用于修行实践。 我在研习《普贤行愿品》的过程中,感到这一法门极其殊胜, 乃“菩提心的无上观修,成佛的临摹方法”。 《普贤行愿品》的修法,是根据佛菩萨的心行而设定,每一愿皆以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为利益对象。所以,修学《行愿品》不应仅仅停留于念诵,更要认识并实践诸佛菩萨的功德,以《行愿品》揭示的心行特征调整我们的心,从而使生命内在品质发生变化。

  同样,忆念三宝的过程,也正是念念成就三宝功德的过程。皈依三宝,就应以三宝为今生依托,通过诵经、拜佛、观想,树立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所以,皈依不仅是单纯的仪式,也不仅是学佛的开始,而是自始至终贯穿着整个修行过程。

  四、深信业果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 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

  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什么能成就佛果?同样取决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 唯有深信业果真实不虚,我们才能自觉地止恶行善,真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未来,为什么还会做出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原因就在于不曾深信业果,从而怀有侥幸心理, 以为自己会是那个逃脱恶业惩罚的幸运儿。久而久之,对因果的敬畏日渐淡薄,甚而流于习惯性的麻木。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充满因果的实例,只是以往未加注意罢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口口声声相信因果,却毫无顾忌地造作恶业。 这种所谓的“相信”,只是虚假的装饰而已。同时也说明,他们对业果的认识是极为浮浅的。

  佛教所讲的因果是三世论,不仅贯穿着我们的今生,也贯穿着无尽的过去和未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对于不具备宿命通的凡夫来说,既看不到过去,看不到来世,也看不清现在,所以才会心存侥幸。如何才能加深对因果的认识?必须时常亲近善知识,认真闻思经教,以此强化业果在内心的警策力。

  事实上,因果的另一层面是我们当下可以感觉到的,那就是心行的变化。当我们与贪嗔痴相应时,内心的负面力量随之增长,人性也随之堕落。一个贪婪无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心满意足的快乐;一个嗔心炽盛的人,永远感受不到心平气和的从容。那么,贪嗔痴从何而来? 正是我们逐渐培养出来的。我们对金钱、色欲的执著,便是滋长贪嗔痴的养料。即使外在一切并未因我们的贪嗔痴有所改变,但这些不善的心行力量仍会对自身生命构成过患。每件善行乃至一念之善,将使人性中善的力量得到张扬;反之,人性中恶的力量也会随之增长。世间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很自我,有的很开放;有的很尖刻,有的很宽厚;有的很吝啬,有的很大度……每一种性格,都是生命的无尽积累。其中的负面因素,正是痛苦的源泉。

  如果我们深知:每一件善恶行为必将对生命构成影响并留下痕迹,还会任意造作恶行吗?事实上,不仅一切行为如此,甚至起心动念也是功不唐捐的。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电脑硬盘一样,忠实记录着输入的每一份资料。即使我们可以骗尽天下人,但永远骗不了自己,也绝无可能逃脱因果的自然法则。

  “业决定”的道理告诉我们:有所为必将招感业果。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何起心动念及外在行为,必将在内心形成力量。二是今生的乐果皆来自过去世的善业,而今生的苦果则来自过去世的恶业, 所谓“业不作不得,业已作不失”。

  当然,我们也不必为已造作的恶业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因为焦虑和自责皆于事无补。当我们认识到曾经犯下的恶业后,应至诚地发露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以如法的忏悔清洗人格,荡涤种种罪业。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从此深信业果,慎护身口意三业,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决不造作新的恶业。如此,才能生生增上,在菩提大道上勇往直前。

  以上给大家提供了修学佛法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认知。佛法虽然浩瀚,但所有修行都离不开这些基础。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作为学佛修行的道前基础及共下士道的内容, 又以“发心”贯穿三士道的修行。可见,这四点不仅是学佛之路的必要基础,也是修行成就的根本保障。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