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八讲


 2008/2/24    下载DOC文档    


第八讲 菩提心的修法

(4)念母恩:从现世母亲为缘极易发起。所以首先缘想今世母亲对我们的生养之恩。

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生命依托于母亲,一切的资养都来自于母体。当母亲怀上我们的时候,她时刻关心体内胎儿的动静,饮食、睡眠都极为小心,一举一动都怕伤到胎儿。我们的诞生又连累母亲感受生产的剧痛。

对于生产之苦,莲师曾说:“母子二人中阴迈半步,除母颌骨余骨皆分裂。”有人形容为到鬼门关转了一圈。见到我们顺利地降生,母亲全然忘记自身的苦受,而沉浸在幸福之中。

母亲往往会视我们为她生命的全部,自十月怀胎起即已血肉相连,诞生后的婴儿期,我们也多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度过。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一直都是母亲关注的焦点。母亲宁愿自己饿着,也要让我们的肚子填饱;宁愿自己受冻,也要让我们身上穿暖。

再要强的母亲,为了孩子,也愿意低声下气地乞求他人。为了我们,母亲可以在风雨中奔波、在烈日下操劳,甚至甘愿顶受恶名,造诸恶业。

  每当我们稍有不适、遭受痛苦时,母亲便会坐立不安、食不知味、睡不成眠。当我们远行时,母亲总是牵挂不断,担心不已,直到我们回来才罢。我们的成长过程实是母亲耗尽她一生的心血的过程。

如是修念恩心,先以现世母亲为境,次缘父、其余亲友,再缘怨敌,最后缘十方一切有情。如是生起如母心、念恩心。

  多生累劫以来的母亲既然对我们有如海深恩,那么她们现在的境遇如何呢?


如果没有佛法的指引,这些轮回中的母亲比瞎子还可怜,因为看不到因果的正理而盲目地跳入烦恼的火坑,奔向恶趣的深渊;如果没有佛法的引导,她们将会一生生地饱受生死的痛苦。

看着母亲盲无慧目、步步颠蹶,趣向可怖的险坑,我们如何能忍心袖手旁观、置之不顾呢?在世间来说,只顾自己享乐,不知孝养母亲,则此人之人格必是极为下劣。

而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我们,又怎能只求自己解脱、任随母亲在轮回大海中苦苦挣扎而不思救度呢?

在我们没有生存能力的时候,是慈母精心养育、照顾我们,否则我们在这个世界即使活一天也不可能。如今最疼爱我们的慈母没有取舍的能力,她们害了贪嗔痴的重病,连自己往昔最疼爱的孩子也认不出来,面对这样可怜的老母亲,我们怎能不难过,怎能不生起猛厉的救度之心呢?


(5)报恩心:报恩有种种不同的方式。仅思以衣食奉母,也算是一种报恩方式,但此非急须,一者,母亦能自己获得衣食;二者,恶业为苦因,若如世间愚夫不知因果反以造恶来奉养母亲,则无异于雪上加霜,令轮回苦海中的母亲更难出离。

况且即便是清净的奉养,也不能解决母亲的生死苦患,因为一切世间的富乐是有漏之乐,是导致众生堕落三恶道之因,实质是坏苦。从究竟来讲,对于母亲并无实益,甚或因此更生痛苦。

而往昔作母亲时,只要是她智慧、能力所及的,必定会最大限度地给予我们安乐,不会有任何的保留。

如今我们回报母恩时,明知惟有成佛方能获得最无上的安乐,如果仅仅发心使母亲获得人天福乐、小乘寂灭或是菩萨的安乐,这样的发心是多么不合理啊!所以我们应使母亲获得佛果的安乐来报答母恩,这才是最究竟、彻底的报恩方式。

《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于余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槃何有?”

  以上三种思维观修到量,则见一切老母有情都成悦意之相。自然对一切众生会有如爱独子般的情感。之后须正式修利他心,即修慈、悲、增上意乐。


(6)修慈心 修慈心的对境是缺乏安乐的众生。慈心行相是真心祈愿一切乏乐的众生都能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常自思念:我应尽力让众生值遇安乐。如何能令众生获得安乐

次第是先缘亲修,次缘非亲非怨,再缘怨而修,最后遍缘一切有情修。大多数有情勿须说无漏安乐,即使是轮回中的有漏安乐也极其匮乏。对于众生缺少安乐的情况思维得越多,则由此引发的与乐慈心便会越深。


(7)修悲心 修悲心所缘对境是在三苦逼恼下的苦恼众生。悲心行相是愿其解除苦及苦因,自念我应尽力使众生离苦,如何能令众生远离此苦。

次第如前,先亲,中非亲非怨,后怨,如见怨敌如同亲友一般内心平等而转,即可渐缘十方众生而修。悲心生起之量如《修次初篇》上所说:“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于一切有情,欲净其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性相应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

此论意为:对于最极疼爱的幼儿,如有痛苦,其母当生多大的悲痛,以此为生悲心之量,如果对于一切有情悲心任运发起,则是圆满大悲的体相。由此生起大悲的心量,也应如是了知。

(8)增上心 如是修习慈悲之后,应想:这些可爱悦意的有情如是乏少安乐,众苦逼恼,我如何才能使他们得到众乐、解脱众苦呢?此前修报恩时也能略生慈悲,与乐拔苦,但还未到量,须是慈悲修后引发增上心,这样心极不忍,便能担负起救度众生的重担。到此利他心修竟。

(9)发愿菩提心

其后又思:要能利他,必须自证无上菩提,由此生起求证之心。但仅有些许尚不够。应再再思维佛的身、语、意、事业功德,如是尽力增长净信。之后便对佛德发起欢喜、求证之欲。

 如是修习七种因果到量,“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菩提心便能顺利发起

同修们要注意,以上七种因果的修法,不是看一、二遍就算了事,必须不断修习,到愿菩提心发起、增长、稳固才是到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