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人间天:用这方法对痛苦原因做观察分析,化烦恼为菩提


 2017/9/27    下载DOC文档    

  我们有痛苦,就要去对痛苦做观察,去分析痛苦形成的原因,然后找到方法去解除促成痛苦的因素,这就是见道的方法,这就是苦集灭道。如果能把这个方法推演,遇到烦恼,就去分析烦恼是怎么来的,找办法去解决掉烦恼,这就是在正道上,这样解决烦恼是般若智慧、是菩提、是解脱;如果不能解决烦恼,烦恼就是烦恼,才不会是菩提,才不会生发般若,更不会促成解脱的。因为我们的基础心态不对,佛教里大量大量的这类方法运用不了,成了摆设。其中最最有名、也最最容易解决问题的就是因缘法:一切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因和外在的缘,二者互相促成、形成的结果,找内因、找外缘都可以解决烦恼,只是外缘的总量可以很多,而找内因就更容易,所以因缘法解决烦恼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内因;快速见效的落脚点在外缘。

  一、例观推演

  佛教里有大量的观法,这些观法并不是一定要有天眼才可以去运用,而这些观法其实应该是心法,也就是你的心应该如是思维,你应该顺这个方向去思考,这样就可以运用佛教里提到的、大量大量的观法,帮助我们从当下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比如无常观,如果你有执著,你对某事看不开,我们去做无常观,发现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那么你执著的那个事物,就应该是必然败坏的,你还烦恼什么呢?

  比如因果观,我们承受某不顺境界,这是过去自己没干好事,现在也没干好事,过去干坏事是主因,而现在没干好事是外缘,外缘帮助主因生发,所以一个不顺出来了,自己才是始作俑者,怪不得别人,你还有什么烦恼?

  比如空观、比如不净观等等,这类的方法是非常非常多的,可是很多学佛人真的不会用啊,为什么呢?因为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教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了解、对佛教只是一腔热情,这不行的,热情会被耗尽,得不到真实利益和收获,这热情就会成为仇恨。就像四禅四天人,前半生二百五十大劫在禅定境界,后半生在咒骂佛陀,自己不读经,不知道佛陀说的这些路程阶段,不能怪佛法不灵。

  二、九字纵横

  为方便大家理解佛法,我过去列举了九个字“闻思修、信愿行、戒定慧”,以这九个字去理解佛法、去阅读佛经,会有一些收获,也会发现当下要去行做什么。在理事通融上有闻思修,在事上有戒定慧,在根本上有信愿行。如果要加上体相用,就成了十二个字,只是体相用不大方便初学来用,所以就很少提。

  1、圣俗二谛体相用

  若我们想理解佛教经典的真实境界,必须要学会体相用,从而要有圣俗二谛的分开,形成了二副体相用。也就是在圣人角度的体相用,和在俗间的体相用是不同的,所以讨论这个就非常辛苦,要不断地变换角度,两个都不能偏,不能独占其一,如果只站在圣人角度理解体相用,对俗人的我们没有指导作用;如果站在俗谛说体相用,又不能尽解佛法深奥。体相用在于帮助我们通理的,若想弄明白佛法说的道理到底是什么,不会用体相用,佛法肯定研究不明白。

  2、信愿行

  这是修行的三个基础。一切信仰,没有信是不可能成就的,学佛是这样的,世间的事情也是这样。就像一个电器,你不相信它可以有用,就算理上完全没问题,事上你也不会去用这个电器;于是需要别人给你演示,你一看,哦可以这样,你的信力上来了,相信了才会去使用。

  愿,这是每个有情众生最最宝贵的力量,是每个众生能扭转生命走向的唯一高效能源,在所有的种种力量中,其他的力量都讲求平衡、对冲、客观等等,而只有愿力,可以无休止地存在、可以无限量地激化、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行,通过行持去落实信愿。就像念圣号,就应该是在念经,什么意思?你的这一句圣号里,应该把经文中对此佛菩萨的感情全部念出来,所以一句圣号里的感恩、感动、震撼、毛发悚立完全可以落实的;而我们念圣号做不到这样的效果,其实是对经文不理解,对此佛菩萨的圣德不清晰,你念得没感情,也没用心。

  信愿行这个匹配可以说是万能的,是修行的基础之基础,你信什么、愿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行的是什么。就像大人对孩子说“这糖你不可以吃”,结果一会大人自己吃一个,孩子看到了也会偷偷去吃。行做了什么完全反应出信愿的基本状态,而净土法门强调信愿,如果我们真信切愿,这个行持不用别人叮嘱,自己会牢牢不放地坚持去做;如果反过来只强调行,却不能用真信真愿,这个行就是装模作样糊弄人了,所以佛教里强调行,是在信愿的前提下,而不是抛开信愿单说行持的。

  3、戒定慧

  戒定慧算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这是三无漏学,一切诸佛皆说此法。持守什么水平的戒行,就会获得什么样的保障,在禅定中会获得对应的影响,戒是基础,定是手段,慧是结果。八万四千法门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定上讨论的,基础并不复杂,也不多样;而烦恼痛苦不同,适用定的手段就不同,最后都会彰显慧,这是一个整体的法门,也就是通过这个路程可以到达智慧这个结果上。至于获得什么智慧就又要反推,以什么戒为保障,以什么定为手段了。所以戒定慧是落在事上的、是行持上的。

  4、闻思修

  前面的体相用是理上的,信愿行是基础上的,余下的就是一个闻思修,可以贯彻这些,通过闻思修把这些全部贯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当提到闻思修可以贯彻的时候,是否有同修在想如何去做呢?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这是一个闻了;然后就去思维要如何做呢?这其实已经在激发我们求索的愿了。在这个思维里,就要看各位能不能信了,能信就会想用什么手段去落实,不能信就会止步于此。

  所以在闻思修的带动下,可以贯穿全部方法论的部分。你听到这句话,是否想着:我也想贯彻全部方法论,知道佛法的总纲领。信不信啊?信了,才能讨论愿不愿;不愿意,会有不愿意的行产生;愿,会有愿的行产生;于是愿的人,就会想再多看几遍,我要学会它;不愿的人就会走马观花,不会再去看第二遍的,看第一遍都是浪费时间。

  5、愿是枢纽

  愿在其中是否能激活成为分水岭,不愿的人就不能跟随前进了,若我们都愿意获得这个方法,去掌握贯彻佛法方法论的总纲领,就要思维这个东西怎么达成?进入到思中,也就是应该进入到观中,也就是应该进入到对这个事情的观察中,从而四圣谛可以用,十二因缘可以用,无常因果可以用,空观三法印可以用,四观、不净观、十六观都可以用了。

  到这里已经走过了闻、思,走过了信、愿,最后就是找到方法去落实,差修和行。修和行,又完全落在戒定慧的具体方法中,这就是一盘大棋。我们能不能理解经文佛法中的点滴?可以用这九个字的方法深入进去,以闻思修来带,如果能激发愿,就肯定会落实到戒定慧的行持上。

  有人有病,戒应该做什么?先要把肉类戒了,对不对?先要做出一个基础状态,持了五戒;然后再讨论是去放生、还是去护生,是去做善、还是布施,是念经、还是印刷建造?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类到定上了,你做了这个印刷的事情,做多少够啊?你去放生,放多少才对啊?你去念经,念几遍才行啊?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念五千地藏菩萨圣号就可以有效,而有人五百部《地藏经》没效的原因。

  做这些事情,真的是看数字多少吗?咱们堆数字玩就可以了吗?用心多少、激发的愿是什么状态的,这都会决定使用的方法效率如何的。学佛,真的不是差在方法上,如果说差,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差在心态上,也就是用的心态不对,自然会收获不对的结果,种假种子,怎么可能有真收成呢?而有的人心态太急,就算种下的都是真种子,还没发芽都被他从土里挖出来,急着看结果,就是不肯去浇水,不肯给它发芽成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方法我说归类到定上,不是说入定,而是借用定的坚持。

  “如何行做”的内容更多是强调心态,在方法上列举了九个字,可以适用初学同修一窥佛心,若是老参就可以加体相用去理解佛法深奥了。不过如果各位对自己有个明确定位,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在其中找到方法,在经文里找到对治手段,坚持落实,这就是学佛的正常进程了。

  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