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幸福来源
一个孩子从小长大,父母会很用心照顾他的健康、培养好的习惯,以及送他到学校学习知识,等等,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活得更幸福。 人生要学会储蓄。你若耕耘,就储存了一次丰收;你若努力,就储存了一个希望;你若微笑,就储存了一份快乐。你能支取什么,取决于你储蓄了什么。没有储存友谊,就无法支取帮助;没有储存学识,就无法支取能力;没有储存汗水,就无法支取成功。想要有取之不尽的幸福,就要每天储蓄感恩和付出。 人生不需要与别人竞争,因为每个人都走着自己的路,都有自己的因果。人生的价值,名利地位绝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人生的幸福,更不是金钱荣誉就能够赋予的。 物质世界虽然越来越繁华,但人们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迷茫、痛苦。人人都追求幸福,为什么幸福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要学会反省、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树立内心不变的信念。 物质贫乏者也可以过得快乐,物质丰厚者也不一定没有痛苦,佛法认为:决定人幸福或痛苦的真正根源在于内心,而不是外在。所以,要放下的是内心的烦恼,要培养的是正确面对外境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以外在的获取为考量成功与否的标准,那人生终将走向幸福的反面;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能让更多人因自己的存在获得快乐,让环境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佛法讲“有求皆苦”,把目标放在外在,必定有苦,因为外在的因缘是自己无法主宰的,外在的一切也都是会改变的。求不得,苦;得到了,会失去,也苦。所以应该把重心放到对自我的提升上。自我的修行如同一把真正的金钥匙,能够打开通向幸福的大门。 幸福、快乐,向外追寻都是不可得的。珍视自己拥有的生命和经历,从内心发愿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自己的生命行走在身心合一的路上,你就会找到莫大的力量,不假他人。否则,心永远在漂泊、苦闷、孤独。 幸福或痛苦,我们经历它,穿过它,感受它,然后放下它。 学佛有很多阶段,在最浅的层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幸福的果报是善因与善缘和合而得。懂得因缘、果报、善恶是一种智慧,勤劳需要智慧的引导,勤勇于善法。 现在的种种幸福,都是暂时的,它会随着无常而变化、消失。人的心,就随着这个“幸福”不断起伏:未得到时攀求,得到后害怕失去,失去后无比痛苦。在这个所谓幸福的光环背后,实际上有种种苦,只是人们未能认识到,会随着解脱消失的,是这些苦。放下与放弃无关,而是一种无畏的拥有。 佛法有三种道: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世间所追求的幸福属于安乐道所摄,而佛法所说的“安乐”更进一步,不仅包括此生的安乐,还包括来生的安乐,这只有通过为善去恶来实现。但追逐外在的安乐远非佛法所求,还要进一步解脱人内在的烦恼,乃至发大心帮助一切众生究竟离苦得乐。 爱能变成恨,原本以为的幸福变成伤害,就是无常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执著带来的痛苦。看不透、放不下,就只能永远被囚禁在这个圈圈里;看破了,这个圈圈不过是自己画地为牢而已。 不要怀揣“不幸”的自我定义过日子,而要反过来,借外境来磨练自己,让自己做一个给别人带来希望的人,让自己成为别人幸福的原因。 不要把幸福寄托在无常的感情和人身上,自己的幸福要靠善业来创造。不要幻想自己没有的,多珍惜自己拥有的,把握自己能做的。 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寄托在外在的人和事上,但外在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这种托付本身就如在沙滩上建造城堡,毫无根基,但我们内心却以为这稳固如磐石,并执持不舍,乃至沙堡倒塌了还不肯相信。皈依三宝、修行佛法,就是要从这错误的追求和愚痴的执著中醒来,才有办法超越一切痛苦。 宁静是一种力量。不被五欲八风扰动,因为“志不在此”,当我们内心有了超越世俗的理想,心有所止时,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宁静与深沉的幸福。 若深信因果,为求善果而勤种善因,这种“功利”,至少比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要强上百倍。如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所愿,但要以正确的方法去实现它。在此基础之上,智慧更加明利的人洞察果相的虚妄,超越一切执著。这是果地的境界,不宜倒果为因。 福报,是指修习善法所感得的令人幸福的果报。人造了善业,能感得幸福快乐的果报,称之为福报,富贵、健康、美貌、长寿等都是福报。福业感果后就没有了,如银行存款一样会越用越少。同时,在享受这些果报的同时,人又在造新的业,如果没有智慧的摄持,这些福报很可能变成造恶业的缘,来生则堕落受苦,这就是“三世怨”。 绝大多数人在无常降临到自己头上之前,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而在与生死无关的事情上耗费了大量时间。但体会无常不是让人压抑沉重,而是要提醒自己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把自己短暂的小幸福升华为更长远的自利利他的大愿力。 把他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对立起来,是因为对“利益”认识得太狭窄。佛法所认为的“利益”,是善业带来的果报,是无私助人时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是破除我执的究竟大利。有时候我们帮助了别人却觉得不开心,内心有疑虑困惑,是因为我们没有把道理认识清楚。先明理,再步步实践。 把自己痛苦的原因都归罪于他人,就永远也无法得到快乐。因为我们的生命目标已经严重偏失,怨恨他人成为了主线,“令自己幸福”的真正命题却被掩盖了。如果怀着“我对你错”的心态去纠正对方的行为习惯,对方内心感受到的不是真正的爱和关心,而是排斥与否定,会很受伤。 把自己不如意的理由都算在外境,用恨意面对他人,“因为他不好,他害了我,所以我才不好”,这样的心态才是让自己过不好一生的罪魁祸首。不要把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也不要把不幸归罪于他人,要找到自己的路,懂得和把握自己的因果。 做不到的就先放下,过去的要放下,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放下。面对困境不要挣扎,越是想摆脱它,它会把你缠得越紧,此时,关键是要让心静下来。不懊悔过去,不悲观地看待未来,用全部心去做现在的每一件事,例如彻底清扫一下房间、完成一幅画、种一株植物等。 浮躁,是因为生命缺少根。无根,水中的浮萍永远随波逐流;有根,树木就能屹立不倒、不断成长。信仰,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根。丧失了信仰的能力,就难以坚守,难以幸福。 宽容,才有宁静。人心如江河,窄处水花四溅,宽时水波不兴。宽容,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语。无论多少委屈,一笑泯恩仇。宽容,让烦恼融化在心里。 其实太多计较,只是一时的想不开。 世间太大,一颗心承载不起,事事想占尽先机,会输了起码的幸福。 修行人的幸福来源于:身心合一的安详,勤勇于善的充实,莫向外求的自在,悲悯众生的柔软,正视无常的释然,心怀光明的希望。 无论如何,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某个人或某段关系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