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一)何为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时将财物施舍给别人,将来就能升天得福报。毗耶娑他们之所以修苦行,就是为了求升天道,图神仙的享受。一般人为什么修道,吃斋啊,念佛啊,无非是现在苦一点,将来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钱,而图一本万利的结果。我常笑有些人信教,花几毛钱买三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庙里去拜拜,求发财、求长寿、股票要好、马票要中,求这求那,拜完了那个蛋糕拿回去还能给儿子吃。如果菩萨凭这就保佑他,那还算菩萨吗?下等的贪污,只要人家三根香。 毗耶娑问什么叫布施,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佛对布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拿衣服、钱财、医药送给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须马上实行。比如今年大陆发水灾,我觉得应该布施灾民,就马上做了。用不着等号召大家起来再做,那已经是来不及了。 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湾、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万的财产,可他既然肯丢这个脸在大街上乞讨,说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在行骗。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 (二)何为施主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为什么有的人并未直接送东西给人,却是施主;而有的人明明送东西给人了,却算不上施主?这就要看上面布施的定义了,必须是自己的东西,而且自己也需要,但看到别人更需要,就无条件地布施出去,这才是施主。我只有一碗饭,现在有人需要这碗饭,"拿去,你吃!"我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常说自己不够资格学佛。一般人,自己有十块钱,给你二块,我还剩八块,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有你要十块,我全部给你,甚至再借上十块,给你二十块,那才是真布施!如果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亲自去布施,可以委托别人去。拿着人家的东西去布施,施主是物主,不是你。 什么样的人不算施主,什么样的布施行为不是发心纯净的布施,下面对这些问题有详尽的发挥。 (三) 三十三种不净布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甚至总统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 第九种,送人家鸦片、海洛因、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儿子前天买了一把防身刀给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钱。我打电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美国人的规矩,送刀给人,不是让人自杀,放上一毛钱,表示吉利的意思。这个我不懂,他还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他还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个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后来从西天佛祖那里派了个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此行不是来收服他的,只是给他看个东西。说着,从背上黄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缘簿,"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 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 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 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 佛教的布施学,这里每一条研究起来,都是戒律。 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下在贫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四)真正布施的原则 什么样的布施才能得到好的果报?对持戒者要布施,对不持戒者也要布施,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等于我经常讲的,基督宗教讲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狱。若真如此,那这个上帝是势利鬼!真的上帝是信我者要救,不信我者更要救啊!佛法就是这个精神。好人固然要布施,这个不好的人更可怜,更需要布施。毗耶娑不懂这个"二俱施与"的道理,所以他把问题提出来了。 佛告诉他真正布施的原则: 第一,要自己真有心帮助人,而不挟带任何别的思想。像黄医师经常为病人开刀而顾不上吃饭,有时打电话来请个假,说不能到我这儿上课了,这是对的。吃饭、上课只是个人的享受,为了病人的生命,这些都可以牺牲,这就是"一切施与"的道理。 第二,布施不能怕将来的结果。常言讲,做好事"善门难开",我们在大陆十八个大学设了"光华奖学金",现在差不多每个大学都来跟我要求。这种事不是傻瓜不会做的,真要做好事,自己就要真心当傻瓜。 第三,不要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大乘佛法的菩萨戒。你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但并不因此看不起他。他来骗你,说明他有需求,达不到目的,他会睡不着觉,明天还会想办法来找你。你干脆受他一骗,让他睡一个好觉,亦一大乐事也。 确定了真正布施的原则,也就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施主。 真正的布施是不拣择对象的,这就是"不简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对象怎么样,我帮助了你,内心非常快乐,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讲的"为善最乐"四个字。你是一块田地,我在你身上做了功德,就把福德种子种在你这块田上了,这就叫种福田。 因此,乐善才能好施,对一切人充满着爱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心信开眼,生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具有这种博爱精神,不考虑任何附带条件的,才称得上是施主。 (五)功德圆满的净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十种布施,能使施主在布施后心里非常高兴,并使布施的功德圆满。 第一是"时施"。恰到好处,恰如其时的布施。有句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格言:"求人须求大丈夫,救人须救急时无。"时施,就是要做雪中送炭式的及时布施,不然就是锦上添花,没必要。 第二是"施行人"。帮助旅途中处于病苦急难的人。 第三是"施病人及瞻病者"。世界上的病人都很痛苦,所以要帮助病人。而且,对看望病人给以安慰者,及医护病人以解除其痛苦的医生、护士,也要进行帮助。 第四是"施法器"。帮助有资格修道、今后会有所成就的人。 第五是"施欲行异国土者"。比如资助想出国留学求法而没有盘缠者。 第六是"法施"。给人以智慧的布施,给你解答问题,传授给你知识,培养你的学问,乃至教你佛法,这叫做法布施。 第七是"资生施"。帮助人维持生活的必需物品或谋生手段。比如说这次大陆水灾,你立刻送碗饭、送件衣服过去,使那些灾民得以活下去。 第八是"屋宅施"。让无房屋者有一安居之处。 第九是"灯明施"。给处于黑暗的人送去光明。 第十是"香施"。此指能生起宗教心并净化环境的香料。比方发水灾了,给灾区送去卫生用品, 。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 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善路居士请问经》讲: 把财物施舍出去,资财就不会尽竭;把财物藏在家里,自然就会耗竭。施出去的东西会开示你菩提之道,藏在家中的东西却有时时予以守护之忧。 《佛教圣典》中讲: 努力奋勉得来的财物,不可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而自己享用,应分几分给予他人,也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萨迦派的伟大学者萨迦班智达宣称:最好的财富是布施,最好的快乐是心的快乐。东度法王开示: 佛教徒相信轮回并把布施看成是在创造可以带到来世的善业。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 不能布施或享受的财富只不过是痛苦的来源而已。享受财富带来此生的快乐;布施财富带来未来世的快乐;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财富是废物,带来的只是痛苦,不是快乐。 佛陀曾劝告我们: 避免愚蠢地积累财产,却不试着去改善生活的品质和他人的幸福。当你死时,财产会留下来,你的亲友会送你到墓地,但只有你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会跟着你到未来世。 关于布施 佛陀在讲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将布施在了第一位。在是为什么呢?布施有什么功德?以下略作讨论: 布施第一: 成佛之因有二:福德和智慧,二者有着因果关系。对我们凡夫众生而言,若要获得智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德善业,积聚资粮,没有资粮我们就失去成佛之因。当功德与智慧合一时,我们便能转化自心的烦恼与执着,乃至得到究竟之佛果。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福德智慧资粮以及佛果之间的因果次第关系。 布施之体相:能消除贫穷故。 布施之体性:以无贪着的心和与生俱来的悲心和施心同时俱起,把己之所有施舍出去。 就福德智慧二资粮的类别来讲,布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很少人真正积聚过二资粮,很少人是足够善业的携带者。一个人若无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受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苦恼,因此现世我们所享用的皆是前世所行布施而得。相反地,若人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享用不尽受诸快乐。再者,若人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纾解正在受苦的众生,使其成熟,故多行布施者容易成就无上道。 布施的种类可分为三类: 1.财施——能使受者深得依仗,使受者不受贫穷困乏之苦。 2.无畏施——能使受者命得安全,从畏惧中得到解脱。 3.法施——能使受者心得安稳,依照经典无错谬地说法,随根器之不同而说法。 清净地受施者为四: 1.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 2.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指父母等于我有恩者。 3.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怙依等深可怜悯之人。 4.于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指自己的仇敌等。 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施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施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布施之时的态度:布施时应一直都心生欢喜,行布施时心中十分清净。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丝后悔之意。恭敬的布施是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 当你愉快时,就要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尽你所能地帮助贫穷之人,或建造新庙宇和佛身、口、意的象征,修补旧的寺庙,服侍僧伽。 财布施中:尽自己所能施舍食物、衣服、用具、财物甚至墨水和纸张。 无畏施中:替人治病,保护别人免于灾难,引导他们走出陷坑,离开险境,消除妨碍他们获得成就和持戒的障碍。 法布施中:若有能力,要常为别人讲解自己会讲并能对别人有益的的佛法。讲解时,不可以心存傲慢或冀求名闻。也可念经希望所有众生(包括人与非人)借此能听闻佛法。 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 以智力增长布施之功德:应具足三轮清净观,了知施者、受施者、所施财物皆如幻化。 以慧力增长布施之功德:思维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而行此布施。布施时心无贪着;布施后,也不因此期望来生的果报,如此其功德自然广大倍增。 以回向增长布施之功德:了解布施是为了一切有情皆获无上菩提之故而作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 布施之果报: 究竟之果报:能圆证无上菩提之果位。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趋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的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于是做了第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为他们解释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联。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及其清净庄严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的之福报必定甚丰。第二,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的他们的供养有利,而能积大福德。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 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善路居士请问经》讲: 把财物施舍出去,资财就不会尽竭;把财物藏在家里,自然就会耗竭。施出去的东西会开示你菩提之道,藏在家中的东西却有时时予以守护之忧。 《佛教圣典》中讲: 努力奋勉得来的财物,不可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而自己享用,应分几分给予他人,也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萨迦派的伟大学者萨迦班智达宣称:最好的财富是布施,最好的快乐是心的快乐。东度法王开示: 佛教徒相信轮回并把布施看成是在创造可以带到来世的善业。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 不能布施或享受的财富只不过是痛苦的来源而已。享受财富带来此生的快乐;布施财富带来未来世的快乐;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财富是废物,带来的只是痛苦,不是快乐。 佛陀曾劝告我们: 避免愚蠢地积累财产,却不试着去改善生活的品质和他人的幸福。当你死时,财产会留下来,你的亲友会送你到墓地,但只有你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会跟着你到未来世。 关于布施 佛陀在讲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将布施在了第一位。在是为什么呢?布施有什么功德?以下略作讨论: 布施第一: 成佛之因有二:福德和智慧,二者有着因果关系。对我们凡夫众生而言,若要获得智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德善业,积聚资粮,没有资粮我们就失去成佛之因。当功德与智慧合一时,我们便能转化自心的烦恼与执着,乃至得到究竟之佛果。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福德智慧资粮以及佛果之间的因果次第关系。 布施之体相:能消除贫穷故。 布施之体性:以无贪着的心和与生俱来的悲心和施心同时俱起,把己之所有施舍出去。 就福德智慧二资粮的类别来讲,布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很少人真正积聚过二资粮,很少人是足够善业的携带者。一个人若无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受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苦恼,因此现世我们所享用的皆是前世所行布施而得。相反地,若人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享用不尽受诸快乐。再者,若人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纾解正在受苦的众生,使其成熟,故多行布施者容易成就无上道。 布施的种类可分为三类: 1.财施——能使受者深得依仗,使受者不受贫穷困乏之苦。 2.无畏施——能使受者命得安全,从畏惧中得到解脱。 3.法施——能使受者心得安稳,依照经典无错谬地说法,随根器之不同而说法。 清净地受施者为四: 1.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 2.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指父母等于我有恩者。 3.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怙依等深可怜悯之人。 4.于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指自己的仇敌等。 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施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施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布施之时的态度:布施时应一直都心生欢喜,行布施时心中十分清净。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丝后悔之意。恭敬的布施是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 当你愉快时,就要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尽你所能地帮助贫穷之人,或建造新庙宇和佛身、口、意的象征,修补旧的寺庙,服侍僧伽。 财布施中:尽自己所能施舍食物、衣服、用具、财物甚至墨水和纸张。 无畏施中:替人治病,保护别人免于灾难,引导他们走出陷坑,离开险境,消除妨碍他们获得成就和持戒的障碍。 法布施中:若有能力,要常为别人讲解自己会讲并能对别人有益的的佛法。讲解时,不可以心存傲慢或冀求名闻。也可念经希望所有众生(包括人与非人)借此能听闻佛法。 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 以智力增长布施之功德:应具足三轮清净观,了知施者、受施者、所施财物皆如幻化。 以慧力增长布施之功德:思维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而行此布施。布施时心无贪着;布施后,也不因此期望来生的果报,如此其功德自然广大倍增。 以回向增长布施之功德:了解布施是为了一切有情皆获无上菩提之故而作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 布施之果报: 究竟之果报:能圆证无上菩提之果位。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趋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的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于是做了第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为他们解释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联。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及其清净庄严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的之福报必定甚丰。第二,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的他们的供养有利,而能积大福德。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 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 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善路居士请问经》讲: 把财物施舍出去,资财就不会尽竭;把财物藏在家里,自然就会耗竭。施出去的东西会开示你菩提之道,藏在家中的东西却有时时予以守护之忧。 《佛教圣典》中讲: 努力奋勉得来的财物,不可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而自己享用,应分几分给予他人,也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萨迦派的伟大学者萨迦班智达宣称:最好的财富是布施,最好的快乐是心的快乐。东度法王开示: 佛教徒相信轮回并把布施看成是在创造可以带到来世的善业。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 不能布施或享受的财富只不过是痛苦的来源而已。享受财富带来此生的快乐;布施财富带来未来世的快乐;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财富是废物,带来的只是痛苦,不是快乐。 佛陀曾劝告我们: 避免愚蠢地积累财产,却不试着去改善生活的品质和他人的幸福。当你死时,财产会留下来,你的亲友会送你到墓地,但只有你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会跟着你到未来世。 关于布施 佛陀在讲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将布施在了第一位。在是为什么呢?布施有什么功德?以下略作讨论: 布施第一: 成佛之因有二:福德和智慧,二者有着因果关系。对我们凡夫众生而言,若要获得智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德善业,积聚资粮,没有资粮我们就失去成佛之因。当功德与智慧合一时,我们便能转化自心的烦恼与执着,乃至得到究竟之佛果。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福德智慧资粮以及佛果之间的因果次第关系。 布施之体相:能消除贫穷故。 布施之体性:以无贪着的心和与生俱来的悲心和施心同时俱起,把己之所有施舍出去。 就福德智慧二资粮的类别来讲,布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很少人真正积聚过二资粮,很少人是足够善业的携带者。一个人若无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受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苦恼,因此现世我们所享用的皆是前世所行布施而得。相反地,若人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享用不尽受诸快乐。再者,若人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纾解正在受苦的众生,使其成熟,故多行布施者容易成就无上道。 布施的种类可分为三类: 1.财施——能使受者深得依仗,使受者不受贫穷困乏之苦。 2.无畏施——能使受者命得安全,从畏惧中得到解脱。 3.法施——能使受者心得安稳,依照经典无错谬地说法,随根器之不同而说法。 清净地受施者为四: 1.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 2.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指父母等于我有恩者。 3.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怙依等深可怜悯之人。 4.于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指自己的仇敌等。 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施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施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布施之时的态度:布施时应一直都心生欢喜,行布施时心中十分清净。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丝后悔之意。恭敬的布施是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 当你愉快时,就要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尽你所能地帮助贫穷之人,或建造新庙宇和佛身、口、意的象征,修补旧的寺庙,服侍僧伽。 财布施中:尽自己所能施舍食物、衣服、用具、财物甚至墨水和纸张。 无畏施中:替人治病,保护别人免于灾难,引导他们走出陷坑,离开险境,消除妨碍他们获得成就和持戒的障碍。 法布施中:若有能力,要常为别人讲解自己会讲并能对别人有益的的佛法。讲解时,不可以心存傲慢或冀求名闻。也可念经希望所有众生(包括人与非人)借此能听闻佛法。 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 以智力增长布施之功德:应具足三轮清净观,了知施者、受施者、所施财物皆如幻化。 以慧力增长布施之功德:思维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而行此布施。布施时心无贪着;布施后,也不因此期望来生的果报,如此其功德自然广大倍增。 以回向增长布施之功德:了解布施是为了一切有情皆获无上菩提之故而作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 布施之果报: 究竟之果报:能圆证无上菩提之果位。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趋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的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于是做了第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为他们解释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联。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及其清净庄严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的之福报必定甚丰。第二,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的他们的供养有利,而能积大福德。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 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善路居士请问经》讲: 把财物施舍出去,资财就不会尽竭;把财物藏在家里,自然就会耗竭。施出去的东西会开示你菩提之道,藏在家中的东西却有时时予以守护之忧。 《佛教圣典》中讲: 努力奋勉得来的财物,不可认为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而自己享用,应分几分给予他人,也储蓄几分以备不时之需萨迦派的伟大学者萨迦班智达宣称:最好的财富是布施,最好的快乐是心的快乐。东度法王开示: 佛教徒相信轮回并把布施看成是在创造可以带到来世的善业。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 不能布施或享受的财富只不过是痛苦的来源而已。享受财富带来此生的快乐;布施财富带来未来世的快乐;不享受又不布施的财富是废物,带来的只是痛苦,不是快乐。 佛陀曾劝告我们: 避免愚蠢地积累财产,却不试着去改善生活的品质和他人的幸福。当你死时,财产会留下来,你的亲友会送你到墓地,但只有你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会跟着你到未来世。 关于布施 佛陀在讲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将布施在了第一位。在是为什么呢?布施有什么功德?以下略作讨论: 布施第一: 成佛之因有二:福德和智慧,二者有着因果关系。对我们凡夫众生而言,若要获得智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功德善业,积聚资粮,没有资粮我们就失去成佛之因。当功德与智慧合一时,我们便能转化自心的烦恼与执着,乃至得到究竟之佛果。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福德智慧资粮以及佛果之间的因果次第关系。 布施之体相:能消除贫穷故。 布施之体性:以无贪着的心和与生俱来的悲心和施心同时俱起,把己之所有施舍出去。 就福德智慧二资粮的类别来讲,布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很少人真正积聚过二资粮,很少人是足够善业的携带者。一个人若无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受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悭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苦恼,因此现世我们所享用的皆是前世所行布施而得。相反地,若人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享用不尽受诸快乐。再者,若人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众生,纾解正在受苦的众生,使其成熟,故多行布施者容易成就无上道。 布施的种类可分为三类: 1.财施——能使受者深得依仗,使受者不受贫穷困乏之苦。 2.无畏施——能使受者命得安全,从畏惧中得到解脱。 3.法施——能使受者心得安稳,依照经典无错谬地说法,随根器之不同而说法。 清净地受施者为四: 1.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 2.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指父母等于我有恩者。 3.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怙依等深可怜悯之人。 4.于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指自己的仇敌等。 财施和无畏施大都着眼在使受施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施受者于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布施之时的态度:布施时应一直都心生欢喜,行布施时心中十分清净。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丝后悔之意。恭敬的布施是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 如何行布施: 当你愉快时,就要使用你的财富、影响力和功德来行善,尽你所能地帮助贫穷之人,或建造新庙宇和佛身、口、意的象征,修补旧的寺庙,服侍僧伽。 财布施中:尽自己所能施舍食物、衣服、用具、财物甚至墨水和纸张。 无畏施中:替人治病,保护别人免于灾难,引导他们走出陷坑,离开险境,消除妨碍他们获得成就和持戒的障碍。 法布施中:若有能力,要常为别人讲解自己会讲并能对别人有益的的佛法。讲解时,不可以心存傲慢或冀求名闻。也可念经希望所有众生(包括人与非人)借此能听闻佛法。 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 以智力增长布施之功德:应具足三轮清净观,了知施者、受施者、所施财物皆如幻化。 以慧力增长布施之功德:思维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而行此布施。布施时心无贪着;布施后,也不因此期望来生的果报,如此其功德自然广大倍增。 以回向增长布施之功德:了解布施是为了一切有情皆获无上菩提之故而作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 布施之果报: 究竟之果报:能圆证无上菩提之果位。 目前之果报:如能施舍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由于布施之故,可以摄受众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有关布施的小故事 故事:献净供 佛住世时,印度有一对老夫妇,极为贫穷,只靠一小块田地聊以糊口。一天,他们觉悟到自己越来越老,离死越来越近。他们觉得应该利用为人的宝贵机会,至少要在去世之前做一件积达福德和增长觉慧的事。他们商量如何趋做最为适切。碰巧舍利弗(佛陀最有智慧的弟子之一)就住在附近。他们决定邀请舍利弗尊者到他们的家中接受午餐供养,然后在舍利弗面前祈祷,以得其加持。 于是这对老夫妇做好准备,请来舍利弗,以午餐供养,陈述所愿,并且得到舍利弗的加持。事后一切如常,只是当稻米成熟,他们也像别人一样去收割时,却发现他们那一小块稻田所产的根本不是稻米,而是纯金。 不久,人人都在谈论金稻田,这件奇闻很快就传到信佛的著名的印度国王阿闪世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完全不当。我是国王,我应有那块田地的主权。”他命令大臣没收老夫妇的土地,而将另一块同样大小的稻田给他们。阿闪世王的使者奉旨前往,找到了老夫妇,叫他们搬到另一块土地上去住。但是这样一来,没收的金谷又变成稻米了,而在老夫妇移居的那块新地上的稻米却又变成黄金。获悉此情,国王说:“去,再照样做一次,把金米没收。” 于是做了第七次,每次当使者没收了老夫妇的地,而把另一块给他们时,都起了同样的变化:国王得米,老夫妇获金。 七次过后,人们对此事之原由,极欲求知。他们去见佛,把情形描绘一番,佛为他们解释说老夫妇今生做功德与其今生得果报之间的业缘。这件事成为业报不爽的著名实例,极有助于令人确知业乃诸事起因之一,并且显示出所做与所受之间的关联。 老夫妇的行为之所以极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们虔诚恭敬的对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及其清净庄严的圣者。此即佛学名词中所谓的“福田”,如果我们虔诚供养的对象,亦即我们耕作之田是清净的话,则所的之福报必定甚丰。第二,老夫妇献供的动机纯正,完全出自敬与信,田净意亦净,使的他们的供养有利,而能积大福德。南师谈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